CN110547073B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47073B
CN110547073B CN201910465810.7A CN201910465810A CN110547073B CN 110547073 B CN110547073 B CN 110547073B CN 201910465810 A CN201910465810 A CN 201910465810A CN 110547073 B CN110547073 B CN 110547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ing
power
shaft
tool
work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658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47073A (zh
Inventor
野坂健吉
门胁征四郎
濑尾瑛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61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837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61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931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61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93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47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7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47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7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Lifting Devices For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栽种工具的升降动作良好地进行的作业机。作业机具备:栽种工具,其利用驱动源的动力升降,保持苗并下降,并且扎入田地来栽种苗;压缩弹簧,其向使栽种工具上升的方向施力;以及弹簧工作机构,其利用使栽种工具升降的动力动作,在栽种工具下降时压缩压缩弹簧,并且在栽种工具上升时使压缩弹簧伸长。

Description

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例如涉及将苗栽种于田地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
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具有栽种工具,所述栽种工具利用驱动源的动力升降,保持苗并下降,并且扎入田地来栽种所述苗。
另外,以往,已知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
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具有行驶体、安装于行驶体的第1对地作业机及安装于第1对地作业机的第2对地作业机。第2对地作业机具有栽种工具,所述栽种工具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栽种工具由设置于第2对地作业机的电动马达升降驱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51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26号公报
对于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而言,提升栽种工具时所需的载荷或其变动较大。因此,驱动源的容积变大,另外,昂贵且重量变重,并且机械变大。
另外,在栽种工具下降时为自由落下,且比驱动源快地移动,在上升时用驱动源的动力提升。因此,由于栽种工具在移动范围的下止点停滞,另外,也会振动,所以有时会将苗抓起。
另外,苗在移动范围的上止点位置落下供给到栽种工具,但在该上止点位置停止栽种工具时,有时会产生在上止点位置的近前切断来自驱动源的动力传递后,栽种工具无法通过惯性移动到上止点位置而反转这样的“微震现象(日文:シャクリ現象)”。
另外,设置有向上方对栽种工具施力的拉伸弹簧,但在上止点位置,作用力基本上不起作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所述问题的作业机。
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中,由于栽种工具的升降动作不与车速联动,所以当车速变化时,栽种轨迹会变化,栽种姿势变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行驶体上安装有第1对地作业机并且在该第1对地作业机上安装有第2对地作业机的作业机中使栽种工具的升降动作与车速联动。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作业机具备:栽种工具,所述栽种工具利用驱动源的动力升降,保持苗并下降,并且扎入田地来栽种所述苗;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向使所述栽种工具上升的方向施力;以及弹簧工作机构,所述弹簧工作机构利用使所述栽种工具升降的动力动作,在所述栽种工具下降时压缩所述压缩弹簧,并且在所述栽种工具上升时使所述压缩弹簧伸长。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作业机具备:行驶体,所述行驶体具有行驶装置、原动机及动力取出轴,所述原动机驱动所述行驶装置,所述动力取出轴取出所述原动机的动力;第1对地作业机,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行驶体,并被从所述动力取出轴传递动力;第2对地作业机,所述第2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至少一个栽种工具,所述至少一个栽种工具利用从所述动力取出轴经由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传递的所述动力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所述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能够使传递给所述栽种工具的所述动力断续;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株距设定部,所述株距设定部通过设定所述电磁离合器的切断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
另外,作业机具备:行驶体;第1对地作业机,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行驶体;第2对地作业机,所述第2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的至少一个栽种工具;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产生使所述栽种工具升降的动力;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所述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能够使从所述驱动马达传递给所述栽种工具的动力断续;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行驶体的车速或移动量;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利用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控制所述驱动马达的转速,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株距设定部,所述株距设定部通过设定所述电磁离合器的切断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
另外,作业机具备:行驶体;第1对地作业机,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行驶体;第2对地作业机,所述第2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的至少一个栽种工具;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产生使所述栽种工具升降的动力;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行驶体的车速或移动量;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利用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控制所述驱动马达的转速,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株距设定部,所述株距设定部通过设定所述驱动马达的停止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
另外,作业机具备:行驶体;第1对地作业机,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行驶体;第2对地作业机,所述第2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的至少一个栽种工具;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产生动力;HST泵,所述HST泵由所述驱动马达的动力驱动;HST马达,所述HST马达由所述HST泵的排出油驱动并产生使所述栽种工具升降的动力;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所述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能够使从所述HST马达传递给所述栽种工具的动力断续;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行驶体的车速或移动量;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通过与利用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使所述HST泵的斜板变化,从而控制所述HST马达的转速,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株距设定部,所述株距设定部通过设定所述电磁离合器的切断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
另外,作业机具备:行驶体;第1对地作业机,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行驶体;第2对地作业机,所述第2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的至少一个栽种工具;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产生动力;HST泵,所述HST泵由所述驱动马达的动力驱动;HST马达,所述HST马达由所述HST泵的排出油驱动并产生使所述栽种工具升降的动力;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行驶体的车速或移动量;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通过与利用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使所述HST泵的斜板变化,从而控制所述HST马达的转速,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株距设定部,所述株距设定部通过设定所述驱动马达的停止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栽种工具下降时压缩弹簧压缩,从而能够使成为自由落下的阻力的力充分地作用于栽种工具,通过在栽种工具上升时压缩弹簧伸长,从而能够使提升的力充分地作用于栽种工具。由此,能够使栽种工具的升降动作良好地进行。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利用从动力取出轴经由第1对地作业机传递的动力使栽种工具升降驱动,所述动力取出轴取出行驶体的原动机的动力,所以能够使栽种工具的升降动作与车速联动。由此,即使车速变化,也能够通过设定使传递给栽种工具的动力断续的电磁离合器的切断时间,从而以设定的株距进行栽种。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业机的侧视图。
图2是对地作业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对地作业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拖拉机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系统图。
图5是旋转耕耘机的侧视图。
图6是旋转耕耘机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传递给旋转耕耘机的动力的传递系统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传递给旋转耕耘机的动力的传递系统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作业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结构图。
图10是示出电磁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移植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框图。
图11是示出移植机相对于旋转耕耘机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侧部连杆的侧视图。
图13是侧部连杆的俯视图。
图14是侧部连杆的相对于工具杆的连结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中央连杆及升降缸的侧视图。
图16是中央连杆及升降缸的俯视图。
图17是升降驱动装置及控制电路的结构图。
图18是机框的俯视图。
图19是机框的侧视图。
图20是机框的主视图。
图21是保持框架的俯视图。
图22是保持框架的侧视图。
图23是覆土装置的侧视图。
图24是设置有检测机构的覆土装置的侧视图。
图25是覆土装置的后视图。
图26是第2角度传感器的安装部分的侧视图。
图27是第2角度传感器的安装部分的俯视图。
图28是示出移植机的动力传递系统及辅助装置等的俯视图。
图29是示出栽种装置及辅助装置等的侧视图。
图30是示出移植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31是栽种装置的俯视图。
图32是辅助装置的侧视图。
图33是辅助装置的俯视图。
图34是示出栽种装置及辅助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35是示出栽种装置及辅助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36是示出栽种装置及辅助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37是示出栽种装置及辅助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38是调整部的侧视图。
图39是安装有中间料斗的栽种工具的侧视图。
图40是安装有中间料斗的栽种工具的俯视图。
图41是中间料斗的侧视图。
图42是中间料斗的后视图。
图43是示出栽种工具与落土工具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44是苗供给装置和椅子的俯视图。
图45是苗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46是苗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47是供给杯的盖的配置图。
图48是供给杯、中间料斗及栽种工具的侧视图。
图49是载苗台的俯视图。
图50是座椅框架的俯视图。
图51是座椅框架的侧视图。
图52是座椅框架的连结部分的侧视图。
图53是座椅框架的连结部分的俯视图。
图54是示出座椅提升机构的俯视图。
图55是示出座椅提升机构的侧视图。
图56是示出座椅提升机构的工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57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的侧视图。
图58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的俯视图。
图59是连杆构件的配置部分的侧视图。
图60是连杆构件的配置部分的俯视图。
图61是示出提升移植机、座椅框架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2是检测机框的对地高度的检测机构的俯视图。
图63是检测机框的对地高度的检测机构的侧视图。
图64是覆土装置的俯视图。
图65是机框后部的侧视图。
图66是机框后部的俯视图。
图67是检测部分的侧视图。
图68是检测部分的俯视图。
图69是支承构件的俯视图。
图70是控制升降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电路图。
图71是示出凸轮及限位开关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72是示出凸轮及限位开关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73是示出凸轮及限位开关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74是另一形式的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75是利用多个电磁离合器控制移植机的动力传递机构的系统图。
图76是利用多个电磁离合器控制移植机的动力传递机构的系统图。
图77是示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移植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框图。
图78是示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移植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框图。
图79是示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移植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框图。
图80是示出株距的手动调整功能的框图。
图81是示出株距的自动调整功能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能够一边行驶一边进行对地作业(耕耘等)和苗的栽种(移植)的作业机1。作业机1具有行驶体1A和安装在行驶体1A的后部的对地作业装置1B。对地作业装置1B具备能够升降地安装在行驶体1A的后部的第1对地作业机2和能够升降地安装在第1对地作业机2的后部的第2对地作业机3。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体1A,例示作为行驶车辆的拖拉机。另外,例示旋转耕耘机作为第1对地作业机2。另外,例示在田地上栽种苗的移植机作为第2对地作业机。以下,将行驶体称为拖拉机1A,将第1对地作业机称为旋转耕耘机2,将第2对地作业机称为移植机3。
图1示出作业机1的侧视图。在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就座于拖拉机1A的驾驶席5的驾驶员的前侧(图1的左侧)设为前方,将驾驶员的后侧(图1的右侧)设为后方,将驾驶员的左侧(图1的近前侧)设为左方,并将驾驶员的右侧(图1的里侧)设为右方而进行说明。另外,将水平方向K2(参照图2)设为机宽方向而进行说明,所述水平方向K2是与拖拉机1A的前后方向K1(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
将从拖拉机1A的机宽方向中央部朝向右部或左部的方向设为机宽外方而进行说明。将从拖拉机1A的机宽方向右部或左部朝向中央部的方向设为机宽内方而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拖拉机1A具有车体6和包括前轮7F及后轮7R的行驶装置7。车体6具有原动机(驱动源)E1和与原动机E1的后部连结的动力传递箱T1。
原动机E1例如是柴油机。
动力传递箱T1通过将内置有离合器的离合器壳体、内置有变速装置的变速箱及内置有差动装置的差速器箱等直接连结而构成。
在车体6的后部搭载有驾驶席5,并且装备有取出原动机E1的动力的动力取出轴(所谓的PTO轴)22。即,行驶体1A具有取出原动机E1的动力的动力取出轴22。在驾驶席5的前方设置有方向盘8。另外,拖拉机1A在前部搭载有电池B1。
图4示出将原动机E1的动力传递给动力取出轴22及行驶装置7的动力传递装置4。
动力传递装置4具有主推进轴4a、主变速部4b、副变速部4c、往返机构部4d、PTO离合器4e及PTO推进轴4f。
原动机E1驱动行驶装置7。
PTO离合器4e将来自主推进轴4a的旋转动力能够断续地传递给PTO推进轴4f。传递给PTO推进轴4f的来自原动机E1的旋转动力经由齿轮等传递给动力取出轴22。因此,通过利用原动机E1的转速的变更使拖拉机1A的车速变化,从而动力取出轴22的旋转与车速联动。
如图1所示,旋转耕耘机2经由三点连杆机构9等安装机构能够升降地安装于拖拉机1A的后部。由此,旋转耕耘机2升降。
如图5、图6所示,旋转耕耘机2具有旋转机框11。旋转机框11具有传动箱12、前支撑框架13F、后支撑框架13R、左侧框架15L及右侧框架15R。传动箱12位于旋转耕耘机2的机宽方向K2的大致中央部。在旋转机框11上安装有连结三点连杆机构9的安装框架14。
在传动箱12的下部,具有机宽方向K2的轴心的旋转轴16在机宽方向K2的一方及另一方呈突出状地设置。在旋转轴16的外周经由托架固定有多个耕耘爪17。旋转轴16绕轴心在图5的箭头X1方向上旋转。旋转轴16及耕耘爪17构成对田地进行耕耘的耕耘部18。
如图5所示,在传动箱12的上部的前部,设置有将动力取入旋转耕耘机2的输入轴(所谓的PIC轴)21。该输入轴21利用接头(万向接头)J1与动力取出轴22联动连结(参照图1)。因此,从动力取出轴22经由接头J1向输入轴21传递动力。换句话说,从动力取出轴22向旋转耕耘机(第1对地作业机)2传递动力。
控制装置26利用具备CPU、EEPROM等的微型计算机而构成。
如图8所示,在第2传动轴S2的另一端部(左端部)设置有电磁离合器24。该电磁离合器24将传递给第2传动轴S2的动力能够断续地传递给第3传动轴S3。传递给该第3传动轴S3的动力经由图9所示的动力传递系统传递给移植机3,从而驱动该移植机3(具体而言,驱动装备于移植机3的后述的栽种工具64及苗供给装置38A~38C)。
如图8、图10所示,电磁离合器24与控制装置26连接,并由该控制装置26控制。电磁离合器24在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6的离合器切断信号切断后,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6的离合器连接信号连接。即,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6的指令信号在所需时间内切断电磁离合器24。此外,有时不切断电磁离合器24(不停止栽种工具64及苗供给装置38A~38C的驱动),使移植机3连续地驱动。
另外,在控制装置26上连接有株距设定器27。该株距设定器27是设定(变更)用栽种工具64栽种的苗的栽种间隔(株距)的装置。株距设定器27例如具有转盘式的操作构件,能够根据该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旋转位置)设定苗的株距。另外,控制装置26具有控制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的株距设定部26a。该株距设定部26a取得来自脉冲传感器25及株距设定器27的信号,基于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株距的设定值和利用脉冲传感器25得到的作业机1的移动量,设定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由此,能够以设定的株距高精度地栽种苗。
在栽种作业时,利用加速踏板、加速杆等加速器操作构件改变拖拉机1A的车速。通过仅利用原动机E1的旋转使拖拉机1A的车速变化,从而栽种工具64及苗供给装置38A~38C的驱动与车速联动。通过栽种工具64的驱动(动作)与车速联动,从而能够防止栽种工具64的轨迹伴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进而能够防止利用栽种工具64栽种的苗的栽种姿势恶化。
如图10所示,控制装置26例如与拖拉机1A的电池B1连接,并被从该电池B1供给电力。
接着,参照图8、图9,说明从第3传动轴S3到达移植机3的动力传递系统。
传递给第3传动轴S3的动力经由第2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23B传递给第4传动轴S4。在第4传动轴S4上设置有蜗杆30,蜗杆30与蜗轮31啮合。蜗轮31设置于第5传动轴S5,第5传动轴S5经由转矩限制器(称为第1转矩限制器)33与输出轴32连结。因此,传递给第4传动轴S4的动力经由蜗杆30、蜗轮31、第5传动轴S5及第1转矩限制器33传递给输出轴32。在输出轴32上连接有接头(万向接头)J2。经由该接头J2向移植机3传递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
此外,转矩限制器在从蜗杆30到达后述的栽种升降机构139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至少一个即可。
通过经由蜗杆30向移植机3传递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从而能够利用蜗杆的自锁功能(不能够从蜗轮转动蜗杆的状态),防止栽种工具64的微震(栽种工具64在停止位置(上止点位置)的近前停止并反转)的发生。
当过负荷施加于移植机3侧时,第1转矩限制器33切断从第5传动轴S5向输出轴32的动力的传递(转矩传递)。
如图7、图8所示,蜗杆30、蜗轮31及第1转矩限制器33内置在设置于传动箱12的上部前侧的箱体28中,第2传动机构23B及电磁离合器24由位于箱体28的左侧方的传动罩29覆盖。
如图2、图3、图9所示,移植机3具有多个移植单元(第1~第3移植单元36A~36C)。第1移植单元36A设置在移植机3的机宽方向K2的一侧部(左侧部)。第2移植单元36B设置在移植机3的机宽方向K2的另一侧部(右侧部)。第3移植单元36C设置于第1移植单元36A与第2移植单元36B之间(移植机3的机宽方向K2的中央部)。
第1移植单元36A具有一个机框(称为第1机框)37A、一个苗供给装置(称为第1苗供给装置)38A、多个栽种装置(称为第1栽种装置)39A及与栽种装置39A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覆土装置(称为第1覆土装置)40A。第1苗供给装置38A、第1栽种装置39A及第1覆土装置40A搭载于第1机框37A。
第2移植单元36B具有一个机框(称为第2机框)37B、一个苗供给装置(称为第2苗供给装置)38B、多个栽种装置(称为第2栽种装置)39B及与栽种装置39B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覆土装置(称为第2覆土装置)40B。第2苗供给装置38B、第2栽种装置39B及第2覆土装置40B搭载于第2机框37B。
第3移植单元36C具有一个机框(称为第3机框)37C、一个苗供给装置(称为第3苗供给装置)38C、多个栽种装置(称为第3栽种装置)39C及与栽种装置39C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覆土装置(称为第3覆土装置)40C。第3苗供给装置38C、第3栽种装置39C及第3覆土装置40C搭载于第3机框37C。
在以下说明中,也将第1机框37A、第2机框37B及第3机框37C一起称为机框37。另外,也将第1苗供给装置38A、第2苗供给装置38B及第3苗供给装置38C一起称为苗供给装置38。另外,也将第1栽种装置39A、第2栽种装置39B及第3栽种装置39C一起称为栽种装置39。也将第1覆土装置40A、第2覆土装置40B及第3覆土装置40C一起称为覆土装置40。
苗供给装置38是对栽种装置39供给苗(土块苗等)的装置。栽种装置39是将从苗供给装置38供给的苗栽种于田地的装置,并具有栽种工具64,所述栽种工具64利用原动机E1的动力升降,保持苗并下降,并且扎入田地来栽种苗。覆土装置40是在栽种的苗的根部培土并覆土,并且按压苗的根部的装置。
如图9所示,多个第1栽种装置39A包括左侧的第1栽种装置39AL和右侧的第1栽种装置39AR。多个第1覆土装置40A包括与第1栽种装置39AL对应的左侧的第1覆土装置40AL和与第1栽种装置39AR对应的第1覆土装置40AL。另外,多个第2栽种装置39B包括左侧的第2栽种装置39BL和右侧的第2栽种装置39BR。多个第2覆土装置40B包括与第2栽种装置39BL对应的左侧的第2覆土装置40BL和与第2栽种装置39BR对应的第2覆土装置40BL。另外,多个第3栽种装置39C包括左侧的第3栽种装置39CL和右侧的第3栽种装置39CR。多个第3覆土装置40C包括与第3栽种装置39CL对应的左侧的第3覆土装置40CL和与第3栽种装置39CR对应的第3覆土装置40CL。
移植机3具有至少一个移植单元即可。移植机3具有至少一个苗供给装置即可。另外,栽种装置相对于一个移植单元设置至少一个即可。即,移植机3具有至少一个栽种装置(栽种工具)即可。
如图2、图3所示,移植机3经由作业机连结机构41能够升降地与旋转耕耘机2的后部连结。另外,移植机3由设置成横跨旋转耕耘机2和移植机3的升降驱动装置42升降驱动。
如图11所示,作业机连结机构41具有安装有移植机3的工具杆43和将工具杆43能够升降地与旋转耕耘机2连结的连结连杆机构44。
工具杆43利用角管形成,在机宽方向K2上延伸地设置在后支撑框架13R的后方。在工具杆43上安装有移植机3。详细而言,在工具杆43上安装有第1移植单元36A(第1机框37A)、第2移植单元36B(第2机框37B)及第3移植单元36C(第3机框37C)。另外,第1移植单元36A、第2移植单元36B及第3移植单元36C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工具杆43。
连结连杆机构44具有第1侧部连杆44A、第2侧部连杆44B及中央连杆44C。第1侧部连杆44A将后支撑框架13R与工具杆43的左端部彼此连结。第2侧部连杆44B将后支撑框架13R与工具杆43的右端部彼此连结。中央连杆44C将传动箱12与工具杆43的中央部连结。
如图12、图13所示,第1侧部连杆44A具有连杆47、枢转支承连杆47的一端部(前端部)的前托架54和枢转支承连杆47的另一端部(后端部)的后托架55。在连杆47的前端部固定有毂47a,在连杆47的后端部固定有毂47b。前托架54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相向配置并固定在后支撑框架13R上的第1板48a及第2板48b。在第1板48a与第2板48b之间配置有毂47a,该毂47a经由枢轴50F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前托架54。上述连杆47是将机框37能够升降地与旋转耕耘机2连结的连杆。
如图12、图13、图14所示,后托架55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相向配置的第1板部49a及第2板部49b、将第1板部49a及第2板部49b的上部彼此连结的第3板部49c。在第1板部49a与第2板部49b之间配置有毂47b,该毂47b经由枢轴50R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后托架55。第3板部49c利用具有U形螺栓等的固定工具51安装于工具杆43。
第2侧部连杆44B与第1侧部连杆44A同样地构成。
如图15、图16所示,中央连杆44C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相向配置的连杆52及连杆53、枢转支承连杆52及连杆53的一端部(前端部)的前托架54及枢转支承连杆52及连杆53的另一端部(后端部)的后托架55。
在上述结构的作业机连结机构41中,通过连杆47绕枢轴50F上下摆动,并且连杆52及连杆53绕枢轴56F上下摆动,从而移植机3平行状地上下移动(升降)。
如图15、图16所示,升降驱动装置42具有升降缸(液压致动器)C1。升降缸C1由具有缸主体C1a和活塞杆C1b的液压缸构成。在活塞杆C1b的前端部安装有连结构件62的基部。连结构件62的前端部插通连结壁57c,并位于第1侧壁57a与第2侧壁57b之间。在缸主体C1a的底侧设置有毂59a,在连结构件62的前端部设置有毂59b。毂59a由枢轴56F旋转自如地支承,毂59b由支轴63旋转自如地支承。
当使升降缸C1伸长(使活塞杆C1b从缸主体C1a前进)时,连杆47、连杆52及连杆53向下方摆动,移植机3(机框37)下降。另外,当使升降缸C1收缩(使活塞杆C1b后退)时,连杆47、连杆52及连杆53向上方摆动,移植机3(机框37)上升。
如图17所示,升降驱动装置42具有控制升降缸C1的电磁阀71。电磁阀71是能够切换到中立位置71a、上升位置71b及下降位置71c的三位方向切换阀。另外,电磁阀71具有与控制装置26连接的第1螺线管71d及第2螺线管71e。另外,电磁阀71与升降缸C1的缸主体C1a连接,并且与液压泵P1及工作油容器72连接。
当从控制装置26向第1螺线管71d发送上升指令信号时,第1螺线管71d被励磁而将电磁阀71切换到上升位置71b。由此,向缸主体C1a的杆侧供给工作油,升降缸C1收缩而机框37上升。另外,当从控制装置26向第2螺线管71e发送下降指令信号时,第2螺线管71e被励磁而将电磁阀71切换到下降位置71c。由此,向缸主体C1a的底侧供给工作油,升降缸C1伸长而机框37下降。
此外,升降驱动装置42可以由电动缸(电动致动器)或电动液压缸(电动液压致动器)构成。电动缸是电驱动的缸,例如是利用电动马达使滚珠丝杠绕轴心旋转并使滚珠丝杠螺母移动,并通过该滚珠丝杠螺母的移动而使杆进退的缸。电动液压缸例如是将电动马达、油容器、液压泵、阀及液压缸等一体化而成的致动器,是通过电动马达的旋转而液压泵旋转,并且切换阀而使液压缸工作的缸。
接着,参照图18、图19及图20,说明移植机3的机框37。
第1机框37A、第2机框37B及第3机框37C的结构相同。
机框37具有主框架65和连结托架61。在第1机框37A的主框架65上搭载有苗供给装置38A、栽种装置39A及覆土装置40A等,在第2机框37B的主框架65上搭载有苗供给装置38B、栽种装置39B及覆土装置40B等,在第3机框37C的主框架65上搭载有苗供给装置38C、栽种装置39C及覆土装置40C等。
连结托架61是将主框架65与工具杆43连结的构件。连结托架61具有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移动地与工具杆43的上表面抵接的安装壁61a、从安装壁61a的左端向上方延伸的一侧壁61b及从安装壁61a的右端向上方延伸的另一侧壁61c。安装壁61a利用具有U形螺栓等的固定工具77固定于工具杆43。因此,通过松开固定工具77,从而能够变更(调整)机框37的机宽方向K2的位置。
如图11所示,作业机1具有从作业机连结机构41向后方延伸并支承移植机3的后部的保持框架66。
如图21、图22所示,保持框架66具有多个支撑杆(第1支撑杆67L、第2支撑杆67R)和设置在该支撑杆67L、67R的后部的保持杆69。
第1支撑杆67L配置在第3机框37C的左侧方。第1支撑杆67L具有横构件68A和纵构件68B。横构件68A的前端部固定(连结)于工具杆43的上表面,并从工具杆43向后方延伸。横构件68A延伸到第1机框37A~第3机框37C的后部,并且后端部位于比第1机框37A~第3机框37C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纵构件68B的上端部固定于横构件68A的后端部的下表面并从该横构件68A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
第2支撑杆67R配置在第3机框37C的右侧方。第2支撑杆67R也具有与第1支撑杆67L相同的横构件68A及纵构件68B。
保持杆69配置在第1机框37A~第3机框37C的后部下方。另外,保持杆69设置成从第1机框37A的左端部横跨至第2机框37B的右端部,并固定于第1支撑杆67L及第2支撑杆67R的纵构件68B的下端。另外,保持杆69与第7框架件65g的下表面抵接。换句话说,第7框架件65g(机框37)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移动地载置在保持杆69上。保持杆69利用具有U形螺栓等的固定工具70固定于各机框37A~37C的第7框架件65g。通过拆下该固定工具70,从而第1机框37A~第3机框37C能够沿机宽方向K2在保持杆69上移动(滑动)。另外,固定工具70能够在保持杆69上的多个位置固定第7框架件65g。此外,保持杆69也可以不固定于第7框架件65g。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保持框架66支承第1机框37A~第3机框37C的后部,从而能够抑制第1机框37A~第3机框37C的振动,能够使栽种深度稳定,并且能够使第1机框37A~第3机框37C的相互高度一致。另外,在第1机框37A~第3机框37C的组装时或位置调整时,通过使其在保持杆69上滑动,从而能够降低组装时或位置调整时的劳力。
第1覆土装置40A、第2覆土装置40B及第3覆土装置40C的构造同样地构成。另外,第1覆土装置40AL和第1覆土装置40AR的结构同样地构成。
如图23、图24、图25所示,第1覆土装置40AL具有多个覆土轮(左侧的覆土轮81L、右侧的覆土轮81R)和支承覆土轮81L及覆土轮81R的覆土框架82。
覆土轮81L及覆土轮81R在栽种工具64的后方的田地上表面旋转,在栽种的苗的根部培土并覆土,并且按压苗的根部。
覆土框架82具有安装构件83、多个纵支承构件(左侧的纵支承构件84L、右侧的纵支承构件84R)、多个轮托架(左侧的轮托架85L、右侧的轮托架85R)、多个连结连杆(左侧的连结连杆86L、右侧的连结连杆86R)及多个弹簧(施力构件)87。
安装构件83具有第1构件83A、第2构件83B、第1支轴83C及第2支轴83D。第1构件83A位于覆土轮81R的上方。另外,第1构件83A能够调整高度地安装于安装板88,所述安装板88设置成横跨第9框架件65i和第13框架件65m。第2构件83B位于覆土轮81L的上方,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1构件83A的下部的侧方(左侧方)。第1支轴83C设置成横跨第1构件83A的下部和第2构件83B的上部。第2支轴83D位于第1支轴83C的下方,设置成横跨第1构件83A的下部和第2构件83B的下部。
纵支承构件84L配置在第2构件83B的后方。在纵支承构件84L的上部设置有第3支轴89A和位于该第3支轴89A的下方的第4支轴89B。纵支承构件84R配置在第1构件83A的后方。在纵支承构件84R的上部设置有第5支轴90A和位于该第5支轴90A的下方的第6支轴90B。
轮托架85L安装在纵支承构件84L的下部,在该轮托架85L上旋转自如地安装有覆土轮81L。轮托架85R安装在纵支承构件84R的下部,在该轮托架85R上旋转自如地安装有覆土轮81R。
连结连杆86L具有设置成横跨第1支轴83C和第3支轴89A的上连杆91A和设置成横跨第2支轴83D和第4支轴89B的下连杆91B。连结连杆86R具有设置成横跨第1支轴83C和第5支轴90A的上连杆92A和设置成横跨第2支轴83D和第6支轴90B的下连杆92B。连结连杆86L及连结连杆86R是平行连杆,另外,设为随着去往后方而向下方移行的倾斜状。
覆土轮81L和覆土轮81R分别独立地上下移动自如。
弹簧87由拉伸螺旋弹簧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4根。两根弹簧87设置成横跨第2支轴83D和第3支轴89A,其他两根弹簧87设置成横跨第2支轴83D和第5支轴90A。弹簧87向下方对覆土轮81L、81R施力。
在以上结构的第1覆土装置40AL中,覆土轮81L由连结连杆86L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承,并且覆土轮81R由连结连杆86R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承,且覆土轮81L及覆土轮81R由弹簧87向接地方向施力。因此,覆土轮81L及覆土轮81R追随田地的凹凸而上下移动。
如图24所示,移植机3具有检测机框37的对地高度的高度检测机构93。如图3所示,对地高度是机框37的下端相对于被栽种苗的栽种面W1的相对高度H1。栽种面W1是用旋转耕耘机2的后部罩19B整地的田地表面,在田地中形成垄的情况下,栽种面W1是垄的上表面。高度检测机构93可以设置于第1覆土装置40A、第2覆土装置40B及第3覆土装置40C中的任一个。
高度检测机构93具有检测构件94、第1连结连杆95及第1角度传感器73。检测构件94是追随田地的凹凸并上下移动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覆土轮81L或覆土轮81R。
第1连结连杆95是将检测构件94与机框37能够上下移动地连结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结连杆95在检测构件94为覆土轮81L的情况下是连结连杆86L,在检测构件94为覆土轮81R的情况下是连结连杆86R。
第1角度传感器73是检测第1连结连杆95的旋转角的传感器。第1角度传感器73例如由电位计构成。另外,第1角度传感器73安装于安装构件83。
高度检测机构93具有一端部安装于第1角度传感器73(电位计的旋转轴)的检测臂97、将该检测臂97的另一端部与第1连结连杆95联动连结的联动连杆98。联动连杆98例如与第3支轴89A或第5支轴90A连结。
当检测构件94追随田地的凹凸而上下移动时,第1连结连杆95上下摆动,并且经由联动连杆98使检测臂97上下摆动。通过第1角度传感器73检测该检测臂97的摆动,从而检测出第1连结连杆95的旋转角。由此,能够检测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的变化。
如图26、图27所示,作业机1具有将机框37能够升降地与旋转耕耘机2连结的第2连结连杆101和检测第2连结连杆101的旋转角的第2角度传感器7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结连杆101是第1侧部连杆44A的连杆47。第2连结连杆101既可以是第2侧部连杆44B的连杆47,也可以是中央连杆44C的连杆52或连杆53。
第2角度传感器74例如由电位计构成。另外,第2角度传感器74安装于安装托架99,所述安装托架99配置在前托架54的侧方并且竖立设置在后支撑框架13R上。
在第2角度传感器74(电位计的旋转轴)上连结有联动臂100的一端部。联动臂100的另一端能够一体旋转地安装于第2连结连杆101。
当第2连结连杆101上下摆动时,联动臂100与第2连结连杆101一起上下摆动。通过第2角度传感器74检测该联动臂100的摆动,从而检测出第2连结连杆101的旋转角。
如图17所示,第1角度传感器73及第2角度传感器74与控制装置26连接。
另外,在控制装置26上连接有高度设定构件75。该高度设定构件75是用于将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设定(决定)为期望的对地高度(称为设定对地高度)的操作构件,例如由转盘式的操作构件构成。通过利用该高度设定构件75对设定对地高度进行设定操作,从而能够设定利用栽种工具64栽种的苗的栽种深度。另外,通过利用该高度设定构件75变更利用高度设定构件75设定的设定对地高度,从而能够变更苗的栽种深度。
根据用第1角度传感器73检测出的第1连结连杆95的旋转角和用第2角度传感器74检测出的第2连结连杆101的旋转角决定设定对地高度。
控制装置26具有高度设定部26b和高度控制部26c。
高度设定部26b取得来自高度设定构件75的信号,将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设定为用高度设定构件75决定的设定对地高度。另外,在用高度设定构件75对设定对地高度进行变更操作时,高度设定部26b驱动升降驱动装置42,将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设为变更后的设定对地高度。
高度控制部26c基于用第1角度传感器73检测出的第1连结连杆95的旋转角控制升降驱动装置42,以使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成为设定对地高度。换句话说,控制装置26以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成为设定对地高度的方式,基于高度检测机构93的检测结果相对于旋转耕耘机2升降控制机框37。
以上,控制装置26控制升降驱动装置42,以使机框37追随田地的凹凸而升降。
具体而言,当检测构件94从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为设定对地高度的状态起追随田地上表面而向上移动即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变得比设定对地高度相对低时,以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成为设定对地高度的方式驱动升降驱动装置42(使升降缸C1收缩),使机框37向上移动。另外,当检测构件94从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为设定对地高度的状态起追随田地上表面而向下移动即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变得比设定对地高度相对高时,以机框37的对地高度H1成为设定对地高度的方式驱动升降驱动装置42(使升降缸C1伸长),使机框37向下移动。
通过根据田地的凹凸与安装于拖拉机1A的后部的旋转耕耘机2独立地对移植机3进行升降控制,从而能够使苗的栽种精度变好。
接着,说明将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传递给苗供给装置38及栽种装置39的动力传递机构105。
如图9、图28、图29所示,在第3机框37C的前部设置有位于机宽方向K2的中央部的取入轴103,在该取入轴103上连结有接头J2。取入轴103在后部具有第7齿轮(锥齿轮)G7。在安装于后托架55的第2构件57上的齿轮箱106内,第7齿轮G7与第8齿轮(锥齿轮)G8啮合。第8齿轮G8能够一体旋转地安装于第6传动轴S6。传递给第6传动轴S6的动力经由第3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23C传递给主轴107。第3传动机构23C构成为具有与第6传动轴S6一体旋转的驱动链轮108a、与主轴107一体旋转的从动链轮108b及横跨驱动链轮108a和从动链轮108b地卷挂的链条180c。
主轴107设置成横跨第1机框37A、第2机框37B及第3机框37C。该主轴107由多根轴及将轴彼此联动连结的联轴器等构成,能够与各机框37A~37C的机宽方向K2的位置调整对应地伸缩。从主轴107向各移植单元36A~36C的苗供给装置38及栽种装置39传递动力。
详细而言,传递给主轴107的动力被经由第4传动机构(锥齿轮传动机构)23D及第5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23E向第1苗供给装置38A传递动力,经由第6传动机构(锥齿轮传动机构)23F及第7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23G向第2苗供给装置38B传递动力,经由第8传动机构(锥齿轮传动机构)23H及第9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23I向第3苗供给装置38C传递动力。
另外,传递给主轴107的动力被经由转矩限制器(称为第2转矩限制器)109A向筒轴(称为第1筒轴)110A传递动力,经由转矩限制器(称为第3转矩限制器)109B向筒轴(称为第2筒轴)110B传递动力,经由转矩限制器(称为第4转矩限制器)109C向筒轴(称为第3筒轴)110C传递动力。
传递给第1筒轴110A的动力经由第10传动机构23J传递给左侧的第1栽种装置39AL,且经由第11传动机构23K、旋转轴(称为第1旋转轴)111A及第12传动机构23L传递给右侧的第1栽种装置39AR。传递给第2筒轴110B的动力经由第13传动机构23M传递给左侧的第2栽种装置39BL,且经由第14传动机构23N、旋转轴(称为第2旋转轴)111B及第15传动机构23P传递给右侧的第2栽种装置39BR。传递给第3筒轴110C的动力经由第16传动机构23Q传递给左侧的第3栽种装置39CL,且经由第17传动机构23R、旋转轴(称为第3旋转轴)111C及第18传动机构23S传递给右侧的第3栽种装置39CR。
旋转轴111A~111C利用原动机E1的动力绕轴心驱动。
如图30所示,第4转矩限制器109C具有毂112、弹簧(施力弹簧)113、弹簧支承部114及啮合部115。毂112通过花键嵌合等与主轴107结合。即,毂112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地与主轴107嵌合。弹簧113例如利用螺旋弹簧形成,并存在于毂112与弹簧支承部114之间。弹簧支承部114与主轴107嵌合,且从毂112离开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啮合部115通过设置于毂112的卡合齿与设置于第3筒轴110C的啮合齿的啮合而构成。当利用弹簧113的作用力使啮合部115啮合时,从主轴107向第3筒轴110C传递动力。当过负荷作用于第3栽种装置39CL、第3栽种装置39CR中的至少一方时,该过负荷作用于第3筒轴110C,由此,毂112抵抗弹簧113的作用力而移动,啮合部115脱离。由此,切断从主轴107向第3筒轴110C的动力的传递(转矩传递)。
第2转矩限制器109A及第3转矩限制器109B也与第4转矩限制器109C同样地构成。另外,第1转矩限制器33也与第3转矩限制器109B同样地构成。
当过负荷作用于第1栽种装置39AL、第1栽种装置39AR中的至少一方时,啮合部115脱离,切断从主轴107向第1筒轴110A的动力的传递,当过负荷作用于第2栽种装置39BL、第2栽种装置39BR中的至少一方时,啮合部115脱离,切断从主轴107向第2筒轴110B的动力的传递。
另外,第1转矩限制器33也与第4转矩限制器109C同样地构成。当过负荷施加于苗供给装置38时,第1转矩限制器33的啮合部的啮合脱离,切断从第5传动轴S5向输出轴32的动力的传递。
接着,说明栽种装置39。
第1栽种装置39A、第2栽种装置39B及第3栽种装置39C同样地构成。另外,左侧的第3栽种装置39CL和右侧的第3栽种装置39CL左右对称地构成,除此以外同样地构成。
如图29、图31所示,第3栽种装置39CL与第3栽种装置39CR在机宽方向K2上排列配置,并且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第3栽种装置39CL安装于移植框架78L。第3栽种装置39CR安装于移植框架78R。
第3栽种装置39CL具有栽种工具64和栽种升降机构139。第3栽种装置39CR与第3栽种装置39CL同样地具有栽种工具64和栽种升降机构139。
以下,有时将第3栽种装置39CL中的栽种工具64称为栽种工具64CL,将第3栽种装置39CR中的栽种工具64称为栽种工具64CR。另外,有时将第3栽种装置39CL中的栽种升降机构139称为栽种升降机构139CL,将第3栽种装置39CR中的栽种升降机构139称为栽种升降机构139CR。
栽种工具64是在田地(垄)上栽种苗的构件。栽种工具64的前端呈面向下方的鸟嘴状(参照图34),并具有前构成体140和后构成体141。栽种工具64通过前构成体140和后构成体141在前后方向K1上分离及接近,从而设为开闭自如(参照图29)。此外,前构成体140和后构成体141由拉伸弹簧在关闭的方向上施力。
如图29所示,第16传动机构23Q具有与第3筒轴110C一体旋转的驱动链轮116L、经由支轴118L由第1栽种框架78L支承的从动链轮117L及横跨驱动链轮116L和从动链轮117L地卷挂的链条119L。利用该第16传动机构23Q从第3筒轴110C向支轴118L传递动力,使支轴118L旋转。
第18传动机构23S具有与第3旋转轴111C一体旋转的驱动链轮116R、经由支轴118R由第2栽种框架78R支承的从动链轮117R及横跨驱动链轮116R和从动链轮117R地卷挂的链条119R。利用该第18传动机构23S从第3旋转轴111C向支轴118R传递动力,使支轴118R旋转。
第10传动机构23J、第13传动机构23M与第16传动机构23Q同样地构成。另外,在第1移植单元36A中,第10传动机构23J的驱动链轮116L与第1筒轴110A一体旋转,利用第10传动机构23J从第1筒轴110A向第1栽种装置39A的支轴118L传递动力。另外,在第2移植单元36B中,第13传动机构23M的驱动链轮116L与第2筒轴110B一体旋转,利用第13传动机构23M从第2筒轴110B向第2栽种装置39B的支轴118L传递动力。
第12传动机构23L、第15传动机构23P与第18传动机构23S同样地构成。另外,在第1移植单元36A中,第12传动机构23L的驱动链轮116R与第1旋转轴111A一体旋转,利用第12传动机构23L从第1旋转轴111A向第1栽种装置39A的支轴118R传递动力。另外,在第2移植单元36B中,第15传动机构23P的驱动链轮116R与第2旋转轴111B一体旋转,利用第15传动机构23P从第2旋转轴111B向第2栽种装置39B的支轴118R传递动力。
如图29、图30所示,栽种升降机构139是支承栽种工具64并使该栽种工具64升降的装置。详细而言,栽种升降机构139CL是使栽种工具64CL升降的装置,栽种升降机构139CR是使栽种工具64CR升降的装置。
栽种升降机构139具有第1箱120、第2箱121及安装构件122。栽种升降机构139L的第1箱120经由支轴118L由第1栽种框架78L旋转自如地支承。栽种升降机构139R的第1箱120经由支轴118R由第2栽种框架78R旋转自如地支承。第2箱121由第1箱120的自由端侧旋转自如地支承。安装构件122由第2箱121支承。栽种工具64由安装构件122支承。
如图34所示,当旋转轴111C及驱动链轮116R在箭头Y3方向上旋转时,支轴118R在箭头Y1方向上旋转。同样地,当驱动链轮116L在箭头Y3方向上旋转时,支轴118L在箭头Y1方向上旋转。当支轴118R(118L)在箭头Y1方向上旋转时,第1箱120也同向旋转。在第1箱120及第2箱121内,设置有动力传递装置,以便当第1箱120在箭头Y1方向上旋转时,第2箱121与第1箱120的旋转联动地在与第1箱120相反的方向(箭头Y2方向)上旋转(参照图34~图35)。
另外,通过第1箱120及第2箱121旋转,从而安装构件122一边前后移动,一边上下平行移动,栽种工具64描绘图34所示的椭圆形的轨迹A1并上下运动(升降)。
如图34所示,在上升后的位置(上止点位置),苗落下供给到栽种工具64。此时,栽种工具64为关闭的状态,在该栽种工具64的内部收容且保持苗N1。之后,如图35、图36所示,栽种工具64保持苗N1并下降,并且下部扎入田地F1。另外,栽种工具64在已扎入田地F1时打开,在田地F1上形成栽植坑F2,并且在打开的状态下使苗N1向下方落下并放出。由此,在田地F1上栽种苗N1。
在上述结构的栽种装置39中,当旋转轴111C(111A、111B)旋转一周时,支轴118R旋转一周,当支轴118R旋转一周时,栽种工具64上下往复一次。
如上所述,第3栽种装置39CL与第3栽种装置39CR在机宽方向K2上排列并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和右侧的栽种工具64同时升降。另外,在栽种工具64停止时,左侧和右侧的栽种工具64在上止点位置停止。
如图9所示,移植机3具有多个辅助装置151。多个辅助装置151包括设置于第1移植单元36A的第1辅助装置151A、设置于第2移植单元36B的第2辅助装置151B及设置于第3移植单元36C的第3辅助装置151C。辅助装置151是辅助栽种工具64的升降动作的装置。
此外,辅助装置151设置有与移植单元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移植机3具有至少一个辅助装置151。
第1辅助装置151A、第2辅助装置151B及第3辅助装置151C同样地构成。
如图32、图33所示,辅助装置151具有辅助弹簧152和弹簧工作机构153。
辅助弹簧152由压缩弹簧(详细而言为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另外,辅助弹簧152向使栽种工具64上升的方向施力。
弹簧工作机构153是如下机构:利用使栽种工具64升降的动力(原动机E1的动力)动作,在栽种工具64下降时压缩辅助弹簧152,并且在栽种工具64上升时使辅助弹簧152伸长。
弹簧工作机构153具有能够一体旋转地设置于旋转轴111C的旋转构件154。此外,第1辅助装置151A的旋转构件154设置于旋转轴111A,第2辅助装置151B的旋转构件154设置于旋转轴111B。由于旋转构件154能够一体旋转地设置于旋转轴111C,所以在栽种工具64上下往复一次期间旋转一周。
旋转构件154设置于旋转轴111C的一端侧,具有第1构件154a和第2构件154b。第1构件154a通过花键嵌合等与旋转轴111C结合而与该旋转轴111C一体旋转。第1构件154a形成为以旋转轴111C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形。第2构件154b利用螺栓等固定于第1构件154a,并且从第1构件154a向径向外方突出。在该第2构件154b的突出端侧安装有支轴158。
如图32、图33所示,弹簧工作机构153具有可动杆155、保持器156及限制工具157。
可动杆155利用圆棒材形成,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支轴158的后方。在可动杆155的一端部(前端侧)设置有利用轴承构成的毂159。毂159旋转自如地与支轴158嵌合。因此,可动杆155的一端部枢转支承于旋转构件154上的从旋转中心偏移的部位。
保持器156旋转自如地安装于保持器托架160,所述保持器托架160固定于第4框架件65d的下表面。在保持器156上形成有供可动杆155的后部插通的贯通孔156a。贯通孔156a形成在与保持器156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该保持器156能够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地支承可动杆155。在旋转构件154旋转一周期间,栽种工具64上下往复一次,并且可动杆155在轴心方向上往复移动一次。即,可动杆155伴随着栽种工具64上下往复一次的动作而在轴心方向上往复移动一次。
限制工具157形成为筒状,并设置于保持器156与可动杆155的一端部(毂159)之间,并且能够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地与可动杆155的外侧嵌合。限制工具157利用贯通该限制工具157及可动杆155的销161,不能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地安装于可动杆155。即,限制工具157能够一体移动地安装于可动杆155。形成于可动杆155且供销161插通的销孔162在可动杆155的轴心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形成有多个。因此,限制工具157的安装位置能够在可动杆155的轴心方向上进行位置变更。
辅助弹簧152存在于限制工具157与保持器156之间。另外,在辅助弹簧152中插通有可动杆155。辅助弹簧152的一端部(前端部)与设置于限制工具157的弹簧支承部163抵接,辅助弹簧152的另一端部(后端部)与设置于保持器的弹簧支承部164抵接。因此,辅助弹簧152的作用力Z1在可动杆155推压旋转构件154的突出端部(可动杆155的连结部分)的方向上起作用(参照图34)。
图34示出栽种工具64位于上下移动范围的上止点的状态。此时,毂159位于旋转轴111C的前方,并且可动杆155的轴心155a与旋转轴111C的轴心及支轴158的轴心的延长线为正交状。因此,此时,辅助弹簧152的作用力Z1不作用于栽种工具64。
当通过旋转轴111C的旋转而旋转构件154从该上止点的位置起在Y3方向上旋转时,如图35所示,栽种工具64下降,并且旋转构件154的突出端部使旋转轴111C的上方侧向后方侧旋转而使可动杆155向后方移动。当可动杆155向后方移动时,限制工具157向接近保持器156的方向移动,辅助弹簧152压缩。因此,通过在栽种工具64下降时限制工具157向接近保持器156的方向移动,从而辅助弹簧152压缩。此时,辅助弹簧152的作用力Z1在与旋转轴111C的旋转方向Y3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并在使栽种工具64上升的方向上起作用。由此,能够防止栽种工具64由于自由落下而比驱动该栽种工具64的力更快地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栽种工具64在上下移动范围的下止点停滞、振动。另外,能够防止由于栽种工具64在下止点位置停滞、振动而抓起苗。由此,能够为了使栽种姿势变好而缩窄栽种工具64的前端(下端)。
如图36所示,在栽种工具64位于上下移动范围的下止点的状态下,可动杆155的轴心155a与旋转轴111C的轴心及支轴158的轴心的延长线为正交状。因此,此时,辅助弹簧152的作用力Z1不作用于栽种工具64。即,辅助弹簧152在栽种工具64从上止点位置向下止点位置移动的期间被压缩。
如图37所示,当栽种工具64从下止点位置上升时,旋转构件154的突出端部使旋转轴111C的下方侧向前方侧旋转而使可动杆155向前方移动。当可动杆155向前方移动时,限制工具157向离开保持器156的方向移动,辅助弹簧152伸长。因此,通过在栽种工具64上升时限制工具157向离开保持器156的方向移动,从而辅助弹簧152伸长。辅助弹簧152在栽种工具64从下止点位置向上止点位置移动的期间伸长。
辅助弹簧152的作用力Z1在栽种工具64上升时在旋转轴111C的旋转方向Y3上起作用。由此,辅助弹簧152辅助栽种工具64的上升,在上止点停止栽种工具64时,即使为了改善苗的交接而在上止点的近前切断电磁离合器24,也能够防止栽种工具64无法通过惯性移动到上止点并反转这样的事态。
另外,在如以往那样用拉伸弹簧向上方提升栽种工具的装置中,通过构成为虽然在上止点位置载荷基本上不施加于栽种工具,但利用压缩弹簧构成辅助弹簧152并且利用旋转轴111C对旋转的旋转构件154施力,从而能够在栽种工具64的上止点位置得到较大的弹簧载荷。另外,通过将辅助装置151设置在驱动栽种工具64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中途,从而能够紧凑地收纳。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移植机3具有用于使栽种工具64在上止点位置停止的机构(栽种工具停止机构)。
如图33、图38所示,作业机1具有调整栽种工具64的位置与辅助弹簧152的伸缩状态(压缩状态)的关系的调整部166。调整部166设置于旋转轴111C的另一端侧。
在第1移植单元36A中,调整部166设置于旋转轴111A的另一端侧,在第2移植单元36B中,调整部166设置于旋转轴111B的另一端侧。
调整部166具有第1传动构件167和驱动链轮116R,所述第1传动构件167通过花键嵌合等与旋转轴111C、111A、111B(称为旋转轴111)结合并一体旋转,所述驱动链轮116R是与第1传动构件167连结并一体旋转并且向栽种升降机构139传递动力的第2传动构件。
在第1传动构件167上利用多个螺栓168a~168c安装有驱动链轮(第2传动构件)116R。螺栓168a插通形成于驱动链轮116R的螺栓插通孔169a并与形成于第1传动构件167的螺纹孔170a螺纹配合(拧入)。螺栓168b插通形成于驱动链轮116R的螺栓插通孔169b并与形成于第1传动构件167的螺纹孔170b螺纹配合。螺栓168c插通形成于驱动链轮116R的螺栓插通孔169c并与形成于第1传动构件167的螺纹孔170c螺纹配合。
各螺栓插通孔169a~169c形成为以旋转轴111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因此,通过松开螺栓168a~168c,从而能够使驱动链轮116R相对于第1传动构件167绕旋转轴111C旋转。即,驱动链轮116R的相对于第1传动构件167绕旋转轴111的轴心旋转的旋转位置能够进行位置调整。通过使驱动链轮116R相对于第1传动构件167旋转,从而在不变更可动杆155的位置的情况下变更栽种工具64的位置。因此,通过相对于第1传动构件167绕旋转轴111对驱动链轮116R进行位置调整,从而能够调整栽种工具64的位置与辅助弹簧152的压缩状态的关系。
如图39、图40所示,栽种装置39具有落土工具125和中间料斗126。
如图3所示,第1苗供给装置38A配置在第1栽种装置39A的上方,第2苗供给装置38B配置在第2栽种装置39B的上方,第3苗供给装置38C配置在第3栽种装置39B的上方。
苗供给装置38是使苗落下并供给到位于下方的栽种工具64的装置。
如图44所示,第3苗供给装置38C与第1苗供给装置38A及第2苗供给装置38B相比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第3苗供给装置38C的前部与第1苗供给装置38A及第2苗供给装置38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第3苗供给装置38C的后部与第1苗供给装置38A及第2苗供给装置38B(第1移植单元36A及第2移植单元36B)相比向后方突出。
第1苗供给装置38A、第2苗供给装置38B及第3苗供给装置38C除了前后长度不同以外,结构相同。
如图45、图46所示,第3苗供给装置38C具有由第3机框37C支承的装置框架176。同样地,第1苗供给装置38A也具有由第1机框37A支承的装置框架,第2苗供给装置38B也具有由第2机框37B支承的装置框架。
如图44、图46所示,苗供给装置38具有被投入苗的多个供给杯171、172。多个供给杯包括多个第1供给杯171和多个第2供给杯172。第1供给杯171和第2供给杯172沿着在前后方向K1上延伸设置的环状的移送路径P配置。
详细而言,第1供给杯171和第2供给杯172以在俯视时呈在前后方向K1上较长的长圆形的方式呈环状排列配置。另外,第1供给杯171和第2供给杯172沿着长圆形的移送路径P交替地配置。
如图46所示,第1供给杯171和第2供给杯172由移送机构177沿着移送路径R1在箭头Y4方向上间歇地移送。移送机构177具有第1旋转体178、第2旋转体179及索体180。第1旋转体178及第2旋转体179由链轮构成,索体180由横跨第1旋转体178和第2旋转体179地卷挂的环状链条构成。第1旋转体178及第2旋转体179绕纵轴心(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装置框架176。第1供给杯171及第2供给杯172沿着索体180配置在索体180的外周侧。第1旋转体178经由第9传动机构23I被传递动力而旋转,由此,索体180、第1供给杯171及第2供给杯172在箭头Y4方向上移动。
此外,经由第5传动机构23E向第1苗供给装置38A的第1旋转体178传递动力,经由第7传动机构23G向第2苗供给装置38B的第1旋转体178传递动力。
如图48所示,第1供给杯171具有收容被投入的苗N1的收容部181a、安装于索体180的安装部182a及堵塞收容部181a的下端的开口的盖183。第2供给杯172也同样地具有收容部181b、安装部182b及盖183b。盖183a、183b在收容部181a、181b的下部利用铰链枢转支承而使收容部181a、181b的下端开口开闭自如。通过盖183a、183b闭合而能够在收容部181a、181b内保持苗N1,通过盖183a、183b打开从而能够从收容部181a、181b向下方排出苗N1。
如图47所示,第1供给杯171的盖183a具有第1卡合部184a。第2供给杯172的盖183b具有第2卡合部184b。第1卡合部184a向供给杯171、172的移送路径R1(索体180)的内周侧突出。第2卡合部184b向供给杯171、172的移送路径R1(索体180)的外周侧突出。
如图46所示,第1供给杯171的盖183a在移送路径R1的左侧打开。用附图标记D1示出的位置是第1供给杯171的盖183a打开的第1开放位置(机宽方向一侧的开放位置)。第2供给杯172的盖183b在移送路径R1的右侧打开。用附图标记D2示出的位置是第2供给杯172的盖183打开的第2开放位置(机宽方向另一侧的开放位置)。
另外,第1开放位置D1及第2开放位置D2是作为使苗落下并供给到栽种工具64的位置的落苗位置。即,苗供给装置38在移送路径R1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具有作为使苗落下并供给到栽种工具64的位置的落苗位置。
第1开放位置D1和第2开放位置D2在前后方向K1上设定在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开放位置D2相对于第1开放位置D1向后方错位。与第2开放位置D2相对于第1开放位置D1向后方错位对应地,各移植单元中的右侧的栽种装置相对于左侧的栽种装置向后方错位。
如图47所示,苗供给装置38具有设定供给杯171、172的开放位置(能够设定第1开放位置D1和第2开放位置D2)的设定构件185。设定构件185包括多个限制杆(第1限制杆186a~第4限制杆186d)。
第1限制杆186a在第1开放位置D1及第2开放位置D2的前方侧与盖183a、183b的下表面抵接。因此,第1限制杆186a在第1开放位置D1及第2开放位置D2的前方侧限制盖183a、183b的打开。第2限制杆186b在第1开放位置D1及第2开放位置D2的后方侧与盖183a、183b的下表面抵接。因此,第2限制杆186b在第1开放位置D1及第2开放位置D2的后方侧限制盖183a、183b的打开。
第3限制杆186c位于第1开放位置D1的左侧,并与位于第1开放位置D1的盖183b的第2卡合部184b抵接。由此,限制第1开放位置D1处的盖183b的打开。另外,容许第1开放位置D1处的盖183a的打开。第4限制杆186d位于第2开放位置D2的左侧,并与位于第2开放位置D2的盖183a的第1卡合部184a抵接。由此,限制第2开放位置D2处的盖183a的打开。另外,容许第2开放位置D2处的盖183b的打开。
如图48所示,栽种工具64位于第1开放位置D1的下方,当盖183a打开而苗N1落下时,经由中间料斗126向栽种工具64供给苗N1。另外,栽种工具64也位于第2开放位置D2的下方,当盖183b打开而苗N1落下时,经由中间料斗126向栽种工具64供给苗N1。
如图44所示,作业机1具有对移植机3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U1用的(用于供作业人员U1就座的)多个椅子187A~187F。多个椅子包括多个前方椅子(第1前方椅子187A、第2前方椅子187B)和多个侧方椅子(第1侧方椅子187C~第4侧方椅子187F)。
第1前方椅子187A配置在第1苗供给装置38A的前方,第2前方椅子187B配置在第2苗供给装置38B的前方。第1侧方椅子187C配置在第1苗供给装置38A的左侧方,第2侧方椅子187D配置在第2苗供给装置38B的右侧方。第3侧方椅子187E配置在第3苗供给装置38C的后部的左侧方,第4侧方椅子187F配置在第3苗供给装置38C的后部的右侧方。
由就座于第1前方椅子187A的作业人员U1和就座于第1侧方椅子187C的作业人员U1向第1苗供给装置38A的供给杯171、172供给苗。由就座于第2前方椅子187B的作业人员U1和就座于第2侧方椅子187D的作业人员U1向第2苗供给装置38B的供给杯171、172供给苗。由就座于第3侧方椅子187E的作业人员U1和就座于第4侧方椅子187F的作业人员U1向第3苗供给装置38C的供给杯171、172供给苗。
如图45所示,在第1前方椅子187A和第2前方椅子187B(作业人员U1)的前方设置有苗供给台188。另外,同样地,在第1侧方椅子187C~第4侧方椅子187F这些各椅子的前方也设置有苗供给台。苗供给台188能够放置具有多个苗的苗托盘。作业人员U1能够从放置于该苗供给台188的苗托盘向供给杯171、172供给苗。
如图2、图3所示,作业机1具有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的安装体196和能够上下移动地与该安装体196连结的座椅框架197。
安装体196具有第1侧框件196A、第2侧框件196B及连结框件196C。第1侧框件196A配置于旋转耕耘机2的下部的左侧方,并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第2侧框件196B配置于旋转耕耘机2的下部的右侧方,并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第1侧框件196A及第2侧框件196B从旋转耕耘机2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第1侧框件196A及第2侧框件196B的后部从旋转耕耘机2向后方突出,并位于移植机3的前部侧方。连结框件196C沿着机宽方向K2配置在后支撑框架13R的后方侧,并将第1侧框件196A与第2侧框件196B连结。
如图3所示,在连结框件196C上,经由座椅支承构件198支承第1前方椅子187A。另外,第2前方椅子187B也经由座椅支承构件198支承于连结框件196C。
如图50、图51所示,座椅框架197是安装有椅子的框架。具体而言,在座椅框架197上安装有第1侧方椅子187C~第4侧方椅子187F。
座椅框架197具有框架主体199、框架连结机构200及多个车轮(第1车轮206A~第5车轮206E)。
在框架主体199上安装有多个椅子。框架主体199具有配置在移植机3的左侧方(一侧)的第1框架部201、配置在移植机3的右侧方(另一侧)的第2框架部202及将第1框架部201与第2框架部202的后部彼此连结的第3框架部203。第1框架部201及第2框架部202用角管材形成。第1框架部201配置成在第1侧框件196A的后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2框架部202配置成在第2侧框件196B的后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第3框架部203配置成在移植机3的后方在机宽方向K2上延伸。第3框架部203用多个角管材(第1构件203A、第2构件203B、第3构件203C)构成。第2构件203B的左端部与第1框架部201的后部连结。第2构件203B的右端部与第2框架部202的后部连结。第3构件203C将第1构件203A与第2构件203B连结。第3构件203C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
如图50、图51所示,在第1框架部201上,经由座椅支承构件204A安装有第1侧方椅子187C。第1侧方椅子187C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座椅支承构件204A。在第2框架部202上,经由座椅支承构件204B安装有第2侧方椅子187D。第2侧方椅子187D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座椅支承构件204B。
在第3框架部203的第3构件203C的左部,经由座椅支承构件204C安装有第3侧方椅子187E。第3侧方椅子187E能够在前后方向K1上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座椅支承构件204C。在第3构件203C的右部,经由座椅支承构件204D安装有第4侧方椅子187F。第4侧方椅子187F能够在前后方向K1上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座椅支承构件204D。
框架连结机构200是将框架主体199能够上下移动地与安装体196连结的机构。框架连结机构200具有第1机构200A和第2机构200B。第1机构200A将第1框架部201与第1侧框件196A连结。第2机构200B将第2框架部202与第2侧框件196B连结。第1机构200A及第2机构200B由平行连杆机构构成。
第1机构200A及第2机构200B为相同的构造。
如图52、图53所示,第1机构200A具有两块前板207A、207B、两块后板208A、208B及与前板207A、207B和后板208A、208B连结的两个连杆209A、209B。
前板207A固定在第1侧框件196A的后端部的机宽外方侧的侧面上,前板207B固定在第1侧框件196A的后端部的机宽内方侧的侧面上。后板208A固定在第1框架部201的前端部的机宽外方侧的侧面上,后板208B固定在第1框架部201的前端部的机宽内方侧的侧面上。连杆209A的前部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在前板207A、207B之间,后部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在后板208A、208B之间。连杆209B配置在连杆209A的下方,前部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在前板207A、207B之间,后部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在后板208A、208B之间。
第2机构200B也与第1机构200A同样地具有前板207A、207B、后板208A、208B及连杆209A、209B。
框架主体199能够利用第1机构200A及第2机构200B呈平行状上下移动。
多个车轮(第1车轮206A~第5车轮206E)例如由轮胎构成,接地并支承框架主体199。因此,座椅框架197相对于旋转耕耘机2及移植机3追随田地的凹凸而上下移动。
如图50、图51所示,第1车轮206A经由车轮支承构件210A安装于第1框架部201的后部。第1车轮206A能够调整高度地安装于车轮支承构件210A。
第2车轮206B经由车轮支承构件210B安装于第2框架部202的后部。第2车轮206B能够调整高度地安装于车轮支承构件210B。
第3车轮206C经由车轮支承构件210C安装于第3框架部203的中途部(中央部)。第3车轮206C能够调整高度地安装于车轮支承构件210C。第3车轮206C设置于第3侧方椅子187E与第4侧方椅子187F之间。
第4车轮206D经由车轮支承构件210D安装于第1框架部201的前部。第4车轮206D能够调整高度地安装于车轮支承构件21DC。第4车轮206D设置在第1侧方椅子187C的前方。
第5车轮206E经由车轮支承构件210E安装于第2框架部202的前部。第5车轮206E能够调整高度地安装于车轮支承构件210E。第5车轮206E设置在第2侧方椅子187D的前方。
如图50、图51所示,作业机1具有提升座椅框架197的提升机构211。提升机构211具有摆动构件213、摆动致动器214及连杆构件215。安装体196具有安装有提升机构211的支承框架212。
如图54、图55所示,支承框架212具有臂构件212A和纵构件212B。臂构件212A的前部与连结框件196C连结并从连结框件196C向后方突出。在臂构件212A的前部的下表面固定有安装板216,该安装板216利用具有U形螺栓的固定工具217安装于连结框件196C。纵构件212B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固定于臂构件212A的后端。
摆动构件213的前部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于纵构件212B的上部,并能够上下摆动。因此,摆动构件213能够上下摆动地安装于安装体196。
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致动器214是电动缸,但也可以是液压缸或电动液压缸。
在纵构件212B的下部,摆动致动器214的缸主体214a的底侧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于固定的撑条218a。在摆动构件213的前部,摆动致动器214的活塞杆214b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于固定的撑条218b。通过使活塞杆214b进退,从而摆动构件213上下摆动。即,摆动致动器214安装于安装体196并使摆动构件213上下摆动。
连杆构件215设置成横跨摆动构件213和座椅框架197。具体而言,连杆构件215的上部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于摆动构件213的后部,并从摆动构件213的后部向下方设为突出状。另外,在连杆构件215的下部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较长的长孔220。在该长孔220中插通有卡合销221,所述卡合销221在第3框架部203设置于固定的撑条219。
在上述提升机构211中,在作业时,当座椅框架197上下移动时,如图55所示,通过卡合销221在长孔220内移动,从而容许座椅框架197的上下移动。另外,当将作业机1装入卡车等时或从卡车等卸下时等情况下,如图56所示,通过使摆动致动器214的活塞杆214b从缸主体214a前进(使摆动致动器214伸长),从而连杆构件215与旋转耕耘机2及移植机3独立地向上移动。当连杆构件215向上移动时,卡合销221与长孔220的下端抵接。通过在该卡合销221与长孔220的下端抵接的状态下连杆构件215进一步向上移动,从而能够提升(提拉)座椅框架197。因此,连杆构件215能够在作业时容许座椅框架197的上下移动,且通过与移植机3独立地向上移动从而提升座椅框架197(使其上升)。
图57~图61示出另一实施方式的对地作业装置1B。
在该实施方式中,对地作业装置1B也具有旋转耕耘机2和移植机3,旋转耕耘机2能够升降地安装于拖拉机1A,移植机3能够升降地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
如图57、图58所示,在旋转耕耘机2的后部设置有左侧的培土器(起垄器)226L和右侧的培土器(起垄器)226R。因此,该对地作业装置1B是通过用培土器226L及培土器226R在用旋转耕耘机2耕耘后的土壤上形成沟从而形成一垄的作业机。垄的上表面用后部罩19B形成。此外,也可以形成两垄以上。
移植机3具有第1移植单元36A和第2移植单元36B这两个移植单元。第1移植单元36A及第2移植单元36B与图1~图56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此外,移植单元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设置有三个以上。
作业机1具有相对于对地作业装置1B(移植机3)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U1就座的多个椅子。多个椅子是多个前方椅子(第1前方椅子187A、第2前方椅子187B)和多个后方椅子(第1后方椅子187G、第2后方椅子187H)。第1前方椅子187A设置在第1移植单元36A的前方,第2前方椅子187B设置在第2移植单元36B的前方。另外,第1后方椅子187G设置在第1移植单元36A的后方,第2后方椅子187H设置在第2移植单元36B的后方。
换句话说,在具有沿机宽方向K2排列设置的第1苗供给装置38A及第2苗供给装置38B的移植机2中,第1前方椅子187A设置在第1苗供给装置38A的前方,第2前方椅子187B设置在第2苗供给装置38B的前方。另外,第1后方椅子187G设置在第1苗供给装置38A的后方,第2后方椅子187H设置在第2苗供给装置38B的后方。
此外,在移植单元为一个的情况下,前方椅子及后方椅子分别各设置有一个。即,前方椅子设置有至少一个,后方椅子也设置有至少一个。
通过在苗供给装置38的前后设置供作业人员U1就座的椅子,从而能够使作业机1(对地作业装置1B)的机宽方向K2的宽度减少(缩窄),田地间的移动变容易,并且卡车输送时的输送变容易(有利)。另外,由于第1开放位置D1(落苗位置)及第2开放位置D2(落苗位置)位于供给杯171、172的移送路径R1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即,由于使苗落下的位置不在眼前,所以向供给杯171、172供给苗的作业变容易。另外,由于前面的作业人员U1和后面的作业人员U1的作业统一,所以作业人员U1的替换变容易。
如图57所示,第1前方椅子187A及第2前方椅子187B经由座椅支承构件198安装于安装体196的连结框件196C。如图57、图58所示,第1后方椅子187G及第2后方椅子187H安装于座椅框架197的框架主体199。详细而言,第1后方椅子187G经由座椅支承构件227A安装于第3框架部203。第2后方椅子187H经由座椅支承构件227B安装于第3框架部203。
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相比,框架主体199的第1框架部201及第2框架部202的前后长度较短,框架连结机构200的第1机构200A及第2机构200B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形成。框架主体199配置在苗供给装置38的后方。另外,与上述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框架主体199在机宽方向K2上较长地形成。在该框架主体199上的机宽方向K2的一侧部(左侧部)设置有第1车轮296A,在框架主体199上的机宽方向K2的另一侧部(右侧部)设置有第2车轮206B。第3车轮206C设置在框架主体199上的机宽方向K2的中途部(中央部)。换句话说,第3车轮206C配置在第1后方椅子187G与第2后方椅子187H之间。
另外,在该另一实施方式中,连杆构件215设置成横跨作业机连结机构41和座椅框架197。如图57、图5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构件215设置成横跨工具杆43和框架连结机构200的上侧的连杆209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多根连杆构件215(第1连杆构件215A、第2连杆构件215B)。
此外,连杆构件215也可以是一根。换句话说,具有至少一根连杆构件215即可。另外,连杆构件215设置成横跨座椅框架197和与移植机3一起升降的构件或移植机3即可。
如图58所示,第1连杆构件215A配置在第1侧框件196A及第1机构200A的机宽内方。第2连杆构件215B配置在第2侧框件196B及第2机构200B的机宽内方。
如图58~图60所示,第1连杆构件215A的前端部(上端部)经由枢轴229A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于固定于工具杆43的后表面的托架构件228A。第2连杆构件215B的上部(前部)经由枢轴229B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转支承于固定于工具杆43的后表面的托架构件228B。
卡合销221向机宽内方突出地设置在第1机构200A的连杆209A和第2机构200B的连杆209A上。左侧的卡合销221插通于第1连杆构件215A的长孔220,右侧的卡合销221插通于第2连杆构件215B的长孔220。
此外,卡合销221可以设置于框架主体199。另外,连杆构件215的前端部可以枢转支承于机框37。
在该另一实施方式中,在作业时,当座椅框架197上下移动时,通过卡合销221在长孔220内移动,从而容许座椅框架197的上下移动。另外,当将作业机1装入卡车等时或从卡车等卸下时等情况下,如图59的假想线、图61所示,当使工具杆43上升并提升移植机3时,连杆构件215向上移动,并且在卡合销221与长孔220的下端抵接且卡合销221与长孔220的下端抵接的状态下连杆构件215向上移动,由此能够提升(提拉)座椅框架197。
以上,连杆构件215在作业时容许座椅框架197的上下移动,且在利用升降驱动装置42提升移植机3时,能够伴随着第2对地作业机的上升而向上移动,并提升座椅框架197。
其他结构与图1~图56记载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同样地构成。
图62~图73示出栽种深度的自动调整系统的其他例子。
图62、图63示出检测机框37的对地高度的检测机构231。
检测机构231具有追随田地的凹凸而上下移动的检测构件232、与检测构件232的上下移动联动地旋转的凸轮233、与凸轮233卡合的第1限位开关234、第2限位开关235及第3限位开关236。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构件232是覆土轮81L、81R。检测构件232安装于由机框37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的支承框架237的后部。支承框架237在前部设置有筒状的毂238,所述毂238具有机宽方向K2的轴心。该毂238由设置于机框37的支承杆239支承。支承杆239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延伸的轴心,并固定于从第7框架件65g向下方延伸的支承板240。毂238能够绕轴心旋转自如且在机宽方向K2上移动地与支承杆239的外侧嵌合。由此,支承框架237能够上下摆动,并且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通过支承框架237上下摆动,从而检测构件232能够上下移动。毂238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的任意位置利用固定工具固定于支承杆239。
图70示出控制升降驱动装置42的控制装置26(控制电路)。控制装置26具有第1限位开关234、第2限位开关235、第3限位开关236、第1继电器256及第2继电器257。第1限位开关234、第2限位开关235是具有常开型的接点的开关,第3限位开关236是具有常闭型的接点的开关。第1继电器256及第2继电器257是具有线圈及通过该线圈被励磁而闭合的接点的常开型的继电器。第1限位开关234与第1继电器256呈串联状连接,第2限位开关235、第3限位开关236及第2继电器257呈串联状连接。
参照图17、图70~图73说明机框37的自动高度调整(苗的栽种深度自动调整)。
当检测构件232从机框37位于设定对地高度的状态起向上移动而使凸轮233向一个方向a1旋转且第1限位开关234成为接通时,该第1限位开关234的接点闭合,第1继电器256成为励磁状态。当第1继电器256被励磁时,该第1继电器256的接点闭合,向图17所示的升降驱动装置42的第1螺线管71d发送上升指令信号。换句话说,当第1限位开关234的接点闭合并且第1继电器256的接点闭合时,第1电流e1从第1继电器256向升降驱动装置42流动,利用来自该第1继电器256的第1电流e1使第1螺线管71d通电。由此,电磁阀71从中立位置71a切换至上升位置71b,升降缸C1收缩而机框37上升。另一方面,当机框37上升时,凸轮233向另一个方向a2旋转。然后,当机框37返回到设定对地高度时,凸轮233返回到中立位置,第1限位开关234成为断开,并且电磁阀71返回到中立位置71a,机框37停止。
当检测构件232从机框37位于设定对地高度的状态起向下移动而使凸轮233向另一个方向a2旋转且第2限位开关235成为接通时,该第2限位开关235的接点闭合,第2继电器257成为励磁状态。当第2继电器257被励磁时,该第2继电器257的接点闭合,向升降驱动装置42的第2螺线管71e发送上升指令信号。换句话说,当第2限位开关235的接点闭合并且第2继电器257的接点闭合时,第2电流e2从第2继电器257向升降驱动装置42流动,利用来自该第2继电器257的第2电流e2使第2螺线管71e通电。由此,电磁阀71从中立位置71a切换至下降位置71c,升降缸C1伸长而机框37下降。另一方面,当机框37下降时,凸轮233向一个方向a1旋转。然后,当机框37返回到设定对地高度时,凸轮233返回到中立位置,第2限位开关235成为断开,并且电磁阀71返回到中立位置71a,机框37停止。
通过上述控制,机框37自动调整为设定的对地高度,苗的栽种深度自动调整为设定的深度。
另外,当检测构件232从第2限位开关235为接通的状态起进一步向下移动而使凸轮233向另一个方向a2旋转且第3限位开关236成为接通时,该第3限位开关236的接点打开,第2继电器257成为非励磁状态。当第2继电器257成为非励磁状态时,停止向第2螺线管71e的上升指令信号的发送。换句话说,停止向升降驱动装置42(第2螺线管71e)的第2电流e2的供给(通电)。由此,电磁阀71返回到中立位置71a,机框37停止。
例如,在地头使作业机1转弯时,提升对地作业装置1B(旋转耕耘机2及移植机3)并转弯。此时,当保持第2限位开关为接通的状态时,机框37会继续下降,这时,通过第3限位开关236的接点打开,从而机框37停止。即,在转弯等时使机框37急剧上升时,机框37不继续下降而停止。
另外,在上述检测机构231中,通过松开固定螺钉250并使筒构件251相对于杆构件242上下移动,并在任意的移动位置将固定螺钉250紧固并固定,从而能够变更机框37的设定对地高度。即,当使筒构件251向上方移动时,凸轮向一个方向a1旋转,第1限位开关234成为接通,机框37上升。另外,当使筒构件251向下方移动时,凸轮向另一个方向a2旋转,第2限位开关235成为接通,机框37下降。由此,能够变更机框37的设定对地高度。
另外,在调整栽种装置的机宽方向K2的位置并进行苗的行间距调整的情况下,作为覆土轮的检测构件232也必须与栽种装置的位置调整对应地调整机宽方向K2的位置。这时,当松开螺栓237并使支承构件244相对于安装板243在机宽方向K2上移动时,支承构件244、可动构件248及安装构件253与检测构件232一起在机宽方向K2上移动,能够使检测机构231与苗的行间距调整容易地对应。
图74示出在另一形式的栽种装置39中采用辅助装置151的例子。栽种装置39以外的结构与上述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在该图74所示的栽种装置39中,能够升降地支承栽种工具64的栽种升降机构261由连杆机构构成。
栽种升降机构261具有:上部枢转支承在固定于机框37的栽种框架260上的第1摆动连杆262A及第2摆动连杆262B、枢转支承在该第1摆动连杆262A及第2摆动连杆262B的下部的摆动体263、前部枢转支承于该摆动体263并向后上方延伸的第3摆动连杆264A及第4摆动连杆264B、枢转支承在该第3摆动连杆264A及第4摆动连杆264B的后部的板构件265。
在板构件265上安装有安装构件122,在安装构件122上能够开闭地安装有栽种工具64。第3摆动连杆264A利用旋转臂266与栽种驱动轴267连结。
通过栽种驱动轴267旋转,从而第1摆动连杆262A及第2摆动连杆262B前后摆动,并且第3摆动连杆264A及第4摆动连杆264B上下摆动,从而栽种工具64以描绘大致椭圆形的轨迹A1的方式升降。
另外,栽种装置39具有开闭栽种工具64的开闭机构268。开闭机构268在栽种工具64下降到下止点位置并扎入田地时打开栽种工具64,在栽种工具64从下止点位置向上止点位置上升的期间关闭栽种工具64。
辅助装置151的可动杆155的前端部的毂159经由支轴158枢转支承于板构件265。插通有可动杆155的基部侧的保持器156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保持器托架160,所述保持器托架160固定于摆动体263。辅助装置151的其他结构与图32、图33所示的辅助装置151同样地构成。
在该图74所示的栽种装置39中,弹簧工作机构153也通过栽种升降机构261的摆动动作(使栽种工具64升降的动力)而动作并使辅助弹簧(压缩弹簧)152伸缩。详细而言,弹簧工作机构153在栽种工具64下降时压缩辅助弹簧152,并且在栽种工具64上升时使辅助弹簧152伸长。
图75示出利用多个电磁离合器(第1离合器269A、第2离合器269B)控制向栽种装置39及苗供给装置38传递的动力的切断时间的移植机3。移植机3既可以能够升降地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所述旋转耕耘机2安装于拖拉机1A,也可以能够升降地直接安装于拖拉机1A。
如图75所示,移植机3具有多个主轴(第1主轴270A、第2主轴270B)。驱动源271的动力经由卷挂传动机构272、第1输入轴273A及第1离合器269A向第1主轴270A传递动力。驱动源271的动力经由卷挂传动机构272、第2输入轴273B及第2离合器269B向第2主轴270B传递动力。
驱动源271既可以是拖拉机1A的原动机(发动机),也可以是装备于移植机3等的电动马达等。
移植机3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并排设置的多个栽种装置(39A1~39A3、39B1~39B3)。换句话说,移植机3(作业机1)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并排设置的多个栽种工具64。另外,移植机3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并排设置的多个苗供给装置(38A1~38A3、38B1~38B3)。苗供给装置38设置有与各栽种装置39对应的数量。
栽种装置39A1~39A3被从第1主轴270A传递动力而升降驱动,苗供给装置38A1~38A3被从第1主轴270A传递动力而驱动。
栽种装置39B1~39B3被从第2主轴270B传递动力而升降驱动,苗供给装置38B1~38B3被从第2主轴270B传递动力而驱动。
以上,第1离合器269A使传递给在机宽方向K2上相邻的栽种工具64中的一方的动力断续,第2离合器269B使传递给相邻的栽种工具64中的另一方的动力断续。
另外,各栽种装置39(栽种工具64)既可以在机宽方向K2上呈一列状排列配置,也可以设置成在机宽方向K2上相邻的栽种装置39(栽种工具64)在前后方向K1上错位。
其他结构与上述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在该图75所示的移植机3中,能够使全部栽种工具64在上下移动范围的上止点位置停止,能够稳定地进行上止点位置处的苗的交接。另外,由于向相邻的栽种工具的动力传递的切断时间能够分开地设定,所以能够任意调整相邻的栽种行的行进方向上的间隔。即,能够自由改变在机宽方向K2上相邻的苗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间隔)。另外,能够按相邻的栽种行变更株距。
图76也与上述同样地,示出利用多个电磁离合器控制向栽种装置39及苗供给装置38传递的动力的切断时间的移植机3。
在图76所示的移植机3中,多个电磁离合器具有多个第1离合器(269A1~269A3)和多个第2离合器(269B1~269B3)。
驱动源271的动力经由卷挂传动机构277传递给主轴270。传递给主轴270的动力经由卷挂传动机构264A1传递给轴275A1,经由卷挂传动机构264A2传递给轴275A2,经由卷挂传动机构264A3传递给轴275A3。另外,传递给轴275A1的动力经由卷挂传动机构274B1传递给轴275B1,传递给轴275A2的动力经由卷挂传动机构274B2传递给轴275B2,传递给轴275A3的动力经由卷挂传动机构274B3传递给轴275B3。
传递给轴275A1的动力经由第1离合器269A1能够断续地传递给驱动轴276A1,传递给轴275A2的动力经由第1离合器269A2能够断续地传递给驱动轴276A2,传递给轴275A3的动力经由第1离合器269A3能够断续地传递给驱动轴276A3。从驱动轴276A1向苗供给装置38A1及栽种装置39A1传递动力,从驱动轴276A2向苗供给装置38A2及栽种装置39A2传递动力,从驱动轴276A3向苗供给装置38A3及栽种装置39A3传递动力。
另外,传递给轴275B1的动力经由第2离合器269B1能够断续地传递给驱动轴276B1,传递给轴275B2的动力经由第2离合器269B2能够断续地传递给驱动轴276B2,传递给轴275B3的动力经由第2离合器269B3能够断续地传递给驱动轴276B3。从驱动轴276B1向苗供给装置38B1及栽种装置39B1传递动力,从驱动轴276B2向苗供给装置38B2及栽种装置39B2传递动力,从驱动轴276B3向苗供给装置38B3及栽种装置39B3传递动力。
其他结构与上述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图77是示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24的控制系统、移植机3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电动马达278的动力驱动移植机3(苗供给装置38A~38C及栽种工具64)。因此,电动马达278是产生使栽种工具64升降并且使苗供给装置38A~38C工作的动力的驱动马达。电动马达278例如安装于移植机3的机框37。另外,电动马达278例如与拖拉机1A的电池B1连接,并被从该电池B1供给电力。
电动马达278的旋转动力经由具有齿轮、链轮等的动力传递装置280A传递给电磁离合器24,并且从该电磁离合器24能够断续地向蜗杆30传递动力。传递给蜗杆30的动力经由具有齿轮、链轮等的动力传递装置280B传递给移植机3。
另外,电动马达278与控制装置26连接,并利用该控制装置26进行转速的控制。控制装置26例如与拖拉机1A的电池B1连接,并被从该电池B1供给电力。在控制装置26上连接有检测拖拉机1A的车速或移动量的检测传感器279。检测传感器279例如能够采用装备于拖拉机1A的车速传感器或测定拖拉机1A的行驶距离的距离传感器(旋转传感器)。控制装置26与利用检测传感器279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控制电动马达(驱动马达)278的转速。由此,能够使栽种工具64的动作与车速联动。
另外,在控制装置26上连接有株距设定器27。株距设定器27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控制装置26具有株距设定部26a和速度限制部26d。株距设定部26a取得来自检测传感器279及株距设定器27的信号,基于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株距的设定值和利用检测传感器279得到的作业机1的移动量,设定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由此,能够以设定的株距栽种苗。
速度限制部26d在车速成为超过栽种工具64的升降速度的驱动极限的速度的情况下,将升降速度控制为驱动极限以下的规定速度。或者,速度限制部26d在车速成为超过栽种工具64的升降速度的驱动极限的速度的情况下,使栽种工具64停止。为了使栽种工具64的动作停止,例如切断电磁离合器24。由此,能够防止栽种装置39的破损。
在图77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得到设定的株距,可以使电动马达278断续运转。即,可以使电动马达278停止,利用其停止时间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因此,在该情况下,株距设定部26a通过设定电动马达(驱动马达)278的切断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另外,在该情况下,可以不设置电磁离合器30。
如图77所示,在用电动马达278驱动移植机3的装置中,当设置有多个栽种单元36时,会考虑到动力不足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图78所示,通过用液压马达281构成驱动马达,从而能够得到较大的动力,能够应对栽种单元36的数量变多。另外,在使从拖拉机1A向旋转耕耘机2传递的动力分支并传递给移植机3的装置中,由于与栽种速度相匹配地使旋转耕耘机2的旋转轴16的转速也变化,所以会给耕耘部18的碎土性能带来影响,但通过用驱动马达驱动移植机3,从而能够与栽种速度无关地决定旋转轴16的转速。
图78所示的实施方式例如具有控制液压马达281的转速的流量调整阀284。流量调整阀284与控制装置26连接,控制装置26与利用检测传感器279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控制流量调整阀284,调整向液压马达281供给的液压的流量。通过向该液压马达281供给的液压的流量的调整,从而与拖拉机1A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控制液压马达281的转速。
对流量调整阀284的液压的供给例如利用液压供给源283进行,所述液压供给源283是装备于拖拉机1A以外的液压泵。该液压泵利用驱动源282的动力驱动。作为驱动该液压泵的驱动源282,可考虑动力取出轴(PTO轴)22、原动机(发动机)E1、电动马达等。另外,对流量调整阀284的液压的供给也可以利用设置于拖拉机1A的液压取出部(液压供给源283)进行。在该情况下,从液压取出部取出的液压是用装备于拖拉机1A的液压泵产生的液压。
另外,作为液压供给源283,也可以是装备于拖拉机1A的辅助控制阀。在该情况下,不需要流量调整阀284,用辅助控制阀控制液压马达281的转速,辅助控制阀由控制装置26控制。
在该图7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电磁离合器24,通过使驱动马达285断续运转,从而以设定的株距栽种苗。
图7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图77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图79所示的实施方式示出利用静液压无级变速器(HST:Hydro StaticTransmission)284代替图78的实施方式中的液压马达281来驱动移植机3的实施方式。
HST284具有HST泵284a和HST马达284b。HST泵284a利用驱动马达285的动力驱动。驱动马达285由液压马达或电动马达等构成。在驱动马达285为液压马达的情况下,例如从流量调整阀284或辅助控制阀283供给液压并旋转驱动。在驱动马达285为电动马达的情况下,电动马达与电池B1连接,例如从电池B1供给电力并旋转驱动电动马达。
HST泵284a例如由斜板式可变容量泵构成,利用一对变速用油路与HST马达284b闭回路连接。然后,利用来自HST泵284a的排出油,HST马达284b被驱动并旋转。HST马达284b的旋转动力经由动力传递装置280A传递给电磁离合器24,并且从该电磁离合器24能够断续地向蜗杆30传递动力。
图79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控制HST泵284a的旋转的致动器286。致动器286与控制装置26及HST284(HST泵284a)连接。控制装置26与利用检测传感器279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控制致动器286,且利用致动器286控制HST泵284a的斜板。通过控制HST泵284a的斜板,从而与拖拉机1A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控制HST马达284b的转速。
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286与HST泵284a电连接,用该致动器286电子控制HST泵284a并使其旋转。此外,也可以用致动器286直接变更HST泵284a的斜板。
在该图7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电磁离合器24,通过使驱动马达285断续运转,从而以设定的株距栽种苗。
图7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图78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图80是示出株距的手动调整功能的框图。
如图80所示,作业机1具有进行设定的株距的微调整操作的株距调整开关288。株距调整开关288是能够手动地从图80所示的基准位置向不同的两个方向(箭头b1方向(一个方向)、箭头b2方向(另一个方向))操作的开关。株距调整开关288例如由旋转开关构成。株距调整开关288与控制装置26连接,控制装置26取得来自株距调整开关288的信号。
株距调整开关288在外周部具有直线状的指示部288a。在株距调整开关288的周围形成有指示部288a指示的多个刻度(第1刻度289a~第5刻度289e)。
第1刻度289a是在株距调整开关288的基准位置指示部288a一致的刻度。第1刻度289a是与在平地(水平田地)的作业时相匹配的刻度。
第2刻度289b在一个方向b1上与第1刻度289a相邻。第3刻度298c在一个方向b1上与第2刻度289b相邻。第2刻度289b及第3刻度298c是在向下倾斜的作业时(一边下倾斜地一边进行作业时)匹配指示部288a的刻度。
第4刻度289d是在另一个方向b2上与第1刻度289a相邻的刻度。第5刻度289e在另一个方向b2上与第4刻度289d相邻。第4刻度289d及第5刻度289e是在向上倾斜的作业时(一边上倾斜地一边进行作业时)匹配指示部288a的刻度。
在控制装置26上连接有株距设定器27,并且连接有显示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株距的显示部290。另外,在控制装置26上连接有脉冲传感器25。株距设定器27及脉冲传感器25如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另外,控制装置26与上述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株距设定部26a。
当使株距调整开关288的指示部288a与第1刻度289a匹配时,株距设定部26a控制电磁离合器24,以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株距栽种苗。详细而言,控制装置26从切断电磁离合器24的时刻起对脉冲传感器25发送的脉冲数进行计数,当计数得到的脉冲数达到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脉冲数时,发送使电磁离合器24连接的信号。通过株距设定器27设定及变更脉冲数,从而株距设定部26a设定及变更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由此,能够进行株距的设定及变更。
控制装置26具有基于株距调整开关288的操作以使实际的株距与设定的株距一致的方式进行校正的校正部(称为第1校正部)26e。
在向下倾斜的作业时,由于向行进方向牵引作业机1,所以倾向于滑移率变小,实际的株距变长。在该向下倾斜的作业时,例如,使指示部288a在较小的倾斜时与第2刻度289b匹配,在比该倾斜大的倾斜时与第3刻度289c匹配。
以下具体地说明株距的调整,当使指示部288a与第2刻度289b匹配时,例如,第1校正部26e从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脉冲数减去1个脉冲,当达到该减法运算得到的脉冲数时将电磁离合器24连接。另外,当使指示部288a与第3刻度289c匹配时,例如,第1校正部26e从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脉冲数减去2个脉冲,当达到该减法运算得到的脉冲数时将电磁离合器24连接。
以上,在使株距调整开关288与第2刻度289b或第3刻度289c匹配的情况下,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变得比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切断时间短。换句话说,第1校正部26e根据向一个方向b1操作株距调整开关288时的操作量,使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比用株距设定部26a设定的切断时间短。由此,在向下倾斜的栽种作业中,能够以设定的株距栽种苗,或者能够以接近设定的株距的株距栽种苗。
另外,在向上倾斜的作业时,由于向与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牵引作业机1,所以倾向于滑移率变大,实际的株距变短。在该向上倾斜的作业时,使指示部288a在较小的倾斜时与第4刻度289d匹配,在较大的倾斜时与第5刻度289e匹配。
具体而言,当使指示部288a与第4刻度289d匹配时,例如,第1校正部26e将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脉冲数加上1个脉冲,当达到该加法运算得到的脉冲数时将电磁离合器24连接。另外,当使指示部288a与第5刻度289e匹配时,例如,第1校正部26e将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脉冲数加上2个脉冲,当达到该加法运算得到的脉冲数时将电磁离合器24连接。
以上,在使株距调整开关288与第4刻度289d或第5刻度289e匹配的情况下,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变得比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切断时间长。换句话说,第1校正部26e根据向另一个方向b2操作株距调整开关288时的操作量,使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比用株距设定部26a设定的切断时间长。由此,在向上倾斜的栽种作业中,能够以设定的株距栽种苗,或者能够以接近设定的株距的株距栽种苗。
另外,能够进行株距的调整而不使显示于显示部290的株距变更。
另外,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利用第1校正部26e进行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的控制也可以根据滑移率进行。
在向下倾斜的作业时,倾向于滑移率变得比平地上的滑移率小,实际的株距变长。另外,在向上倾斜的作业时,倾向于滑移率变得比平地上的滑移率大,实际的株距变短。因此,通过当滑移率变小时缩短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当滑移率变大时延长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从而在倾斜地上的作业时,使实际的株距与设定的株距一致或接近。
在控制装置26中存储有与滑移率对应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详细而言,存储有如下切断时间,该切断时间是考虑倾斜地上的作业时的滑移率而算出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且在倾斜地上实际的株距成为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株距那样的切断时间。例如,存储有与向下倾斜的作业且较小的倾斜时的滑移率对应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第1切断时间)、与向下倾斜的作业且较大的倾斜时的滑移率对应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第2切断时间)、与向上倾斜的作业且较小的倾斜时的滑移率对应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第3切断时间)、与向上倾斜的作业且较大的倾斜时的滑移率对应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第4切断时间)。
当使株距调整开关288与第2刻度289b匹配时,第1校正部26e以第1切断时间控制电磁离合器24,当使株距调整开关288与第3刻度289c匹配时,第1校正部26e以第2切断时间控制电磁离合器24。另外,当使株距调整开关288与第4刻度289d匹配时,第1校正部26e以第3切断时间控制电磁离合器24,当使株距调整开关288与第5刻度289e匹配时,第1校正部26e以第4切断时间控制电磁离合器24。
图81是示出株距的自动调整功能的框图。
如图81所示,作业机1具有检测该作业机1相对于水平的倾斜角度及倾斜方向(例如作业机1的前倾角度)的角度传感器291。角度传感器291与控制装置26连接。控制装置26取得角度传感器291的检测值(作业机1的倾斜角度及倾斜方向)。
控制装置26具有基于角度传感器291的检测值以使实际的株距与设定的株距一致的方式进行校正的校正部(称为第2校正部)26f。第2校正部26f在向下倾斜的作业中根据角度传感器291检测出的作业机1的倾斜角度(自动地)使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比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切断时间短,在向上倾斜的作业中根据角度传感器291检测出的作业机1的倾斜角度(自动地)使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比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切断时间长。
例如,在向下倾斜的作业中,在作业机1的倾斜较小时,第2校正部26f从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脉冲数减去1个脉冲,当达到该减法运算得到的脉冲数时使电磁离合器24连接。另外,在向下倾斜的作业中,在作业机1的倾斜较大时,第2校正部26f从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脉冲数减去2个脉冲,当达到该减法运算得到的脉冲数时使电磁离合器24连接。
另外,在向上倾斜的作业中,在作业机1的倾斜较小时,第2校正部26f将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脉冲数加上1个脉冲,当达到该加法运算得到的脉冲数时使电磁离合器24连接。另外,在向上倾斜的作业中,在作业机1的倾斜较大时,第2校正部26f将用株距设定器27设定的脉冲数加上2个脉冲,当达到该加法运算得到的脉冲数时使电磁离合器24连接。
另外,也可以根据滑移率自动地进行利用第2校正部26f进行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的控制。
即,在向下倾斜的作业中,在作业机1的倾斜较小时,第2校正部26f以第1切断时间控制电磁离合器24,另外,在向下倾斜的作业中,在作业机1的倾斜较大时,第2校正部26f以第2切断时间控制电磁离合器24。
另外,在向上倾斜的作业中,在作业机1的倾斜较小时,第2校正部26f以第3切断时间控制电磁离合器24,另外,在向上倾斜的作业中,在作业机1的倾斜较大时,以第4切断时间控制电磁离合器24。
在图8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具有与控制装置26连接的切换开关292。切换开关292是使第2校正部26f的株距的自动调整功能开启关闭的开关。换句话说,切换开关292是如下开关:选择性地切换为进行基于角度传感器291的检测结果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的控制的情况和不进行基于角度传感器291的检测结果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的控制的情况。由此,能够在不需要时不使用株距的自动调整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达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作业机1具备:栽种工具64,其利用驱动源(发动机E1)的动力升降,保持苗并下降,并且扎入田地来栽种苗;压缩弹簧152,其向使栽种工具64上升的方向施力;以及弹簧工作机构153,其利用使栽种工具64升降的动力动作,在栽种工具64下降时压缩压缩弹簧152,并且在栽种工具64上升时使压缩弹簧152伸长。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栽种工具64下降时使压缩弹簧152压缩,从而能够使成为自由落下的阻力的力充分地作用于栽种工具64。另外,通过在栽种工具64上升时使压缩弹簧152伸长,从而能够使提升的力充分地作用于栽种工具64。由此,能够使栽种工具64的升降动作良好地进行。
另外,弹簧工作机构153具有:可动杆155,其伴随着栽种工具64上下往复一次的动作而在轴心方向上往复移动一次;保持器156,其能够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地支承可动杆155;以及限制工具157,其能够一体移动地安装于可动杆155,压缩弹簧152存在于限制工具157与保持器156之间,在栽种工具64下降时通过限制工具157向接近保持器156的方向移动而压缩,并且在栽种工具64上升时通过限制工具157向远离保持器156的方向移动而伸长。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压缩弹簧152稳定地工作。
另外,弹簧工作机构153具有在栽种工具64上下往复一次的期间旋转一周的旋转构件154,可动杆155的一端部枢转支承于旋转构件154上的从旋转中心偏移的部位,限制工具157安装于可动杆155上的一端部与保持器156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构成弹簧工作机构153。
另外,限制工具157安装成能够在可动杆155的轴心方向上进行位置变更。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变更压缩弹簧152的作用力。
另外,具备调整栽种工具64的位置与压缩弹簧152的伸缩状态的关系的调整部166。
根据该结构,能够调整压缩弹簧152相对于栽种工具64的位置的压缩和伸长的切换位置。
另外,具备能够升降地支承栽种工具64的栽种升降机构139和将驱动源的动力传递给栽种升降机构139的动力传递机构105,动力传递机构105具有利用驱动源的动力绕轴心驱动的旋转轴111A~111C,在绕旋转轴111A~111C的轴心旋转一周时,栽种工具64上下往复一次,并且压缩弹簧152伸缩,调整部166具有第1传动构件167和第2传动构件,所述第1传动构件167与旋转轴111A~111C一体旋转,所述第2传动构件是与第1传动构件167连结并一体旋转,并且向栽种升降机构139传递动力的第2传动构件(驱动链轮116R),并且绕旋转轴111A~111C的轴心的旋转位置能够相对于第1传动构件167进行位置调整。
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单地构成调整栽种工具64的位置与压缩弹簧152的伸缩状态的关系的构造。
另外,具备由能够升降地支承栽种工具64的连杆机构构成的栽种升降机构139,弹簧工作机构153通过栽种升降机构139的摆动动作而动作来使压缩弹簧152伸缩。
根据该结构,在具备由能够升降地支承栽种工具64的连杆机构构成的栽种升降机构139的栽种装置中,能够使栽种工具64的升降动作良好地进行。
另外,作业机1具备:行驶体1A,其具有行驶装置7、驱动行驶装置7的原动机E1以及取出原动机E1的动力的动力取出轴22;第1对地作业机(旋转耕耘机2),其安装于行驶体1A并被从动力取出轴22传递动力;第2对地作业机(移植机3),其安装于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利用从动力取出轴22经由第1对地作业机传递的动力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的至少一个栽种工具64;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24、291A、291B,其能够使传递给栽种工具64的动力断续;以及控制装置26,其具有通过设定电磁离合器的切断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的株距设定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从动力取出轴22经由第1对地作业机传递的动力使栽种工具64升降驱动,所述动力取出轴22取出行驶体1A的原动机E1的动力,所以能够使栽种工具64的升降动作与车速联动。由此,即使车速变化,也能够通过设定使传递给栽种工具64的动力断续的电磁离合器的切断时间,从而以设定的株距进行栽种。
另外,作业机1具备:行驶体1A;第1对地作业机,其安装于行驶体1A;第2对地作业机,其安装于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的至少一个栽种工具64;驱动马达278,其产生使栽种工具64升降的动力;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24,其能够使从驱动马达278传递给栽种工具64的动力断续;检测传感器279,其检测行驶体1A的车速或移动量;以及控制装置26,其与利用检测传感器279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控制驱动马达278的转速,控制装置26具有通过设定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的株距设定部26a。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栽种工具64的升降动作与车速联动。由此,即使车速变化,也能够通过设定使传递给栽种工具64的动力断续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从而以设定的株距进行栽种。
另外,作业机1具备:行驶体1A;第1对地作业机,其安装于行驶体1A;第2对地作业机,其安装于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的至少一个栽种工具64;驱动马达278,其产生使栽种工具64升降的动力;检测传感器279,其检测行驶体1A的车速或移动量;以及控制装置26,其与利用检测传感器279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控制驱动马达278的转速,控制装置26具有通过设定驱动马达278的停止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的株距设定部26a。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栽种工具64的升降动作与车速联动。由此,即使车速变化,也能够通过设定使传递给栽种工具64的动力断续的驱动马达278的停止时间,从而以设定的株距进行栽种。
另外,作业机1具备:行驶体1A;第1对地作业机,其安装于行驶体1A;第2对地作业机,其安装于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的至少一个栽种工具64;驱动马达278,其产生动力;HST泵284a,其由驱动马达278的动力驱动;HST马达284b,其由HST泵284a的排出油驱动并产生使栽种工具64升降的动力;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24,其能够使从HST马达284b传递给栽种工具64的动力断续;检测传感器279,其检测行驶体1A的车速或移动量;以及控制装置26,其通过与利用检测传感器279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使HST泵284a的斜板变化从而控制HST马达284b的转速,控制装置26具有通过设定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的株距设定部26a。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栽种工具64的升降动作与车速联动。由此,即使车速变化,也能够通过设定使传递给栽种工具64的动力断续的电磁离合器24的切断时间,从而以设定的株距进行栽种。
另外,作业机1具备:行驶体1A;第1对地作业机,其安装于行驶体1A;第2对地作业机,其安装于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的至少一个栽种工具64;驱动马达278,其产生动力;HST泵284a,其由驱动马达278的动力驱动;HST马达284b,其由HST泵284a的排出油驱动并产生使栽种工具64升降的动力;检测传感器279,其检测行驶体1A的车速或移动量;以及控制装置26,其通过与利用检测传感器279检测出的车速或移动量联动地使HST泵284a的斜板变化,从而控制HST马达284b的转速,控制装置26具有通过设定驱动马达278的停止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的株距设定部26a。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栽种工具64的升降动作与车速联动。由此,即使车速变化,也能够通过设定使传递给栽种工具64的动力断续的驱动马达278的停止时间,从而以设定的株距进行栽种。
另外,作业机1具备:行驶体1A,其在田地上行驶;第1对地作业机,其安装于行驶体1A的后部;第2对地作业机,其具有机框37、栽种工具64、覆土轮81L、81R及高度检测机构93,所述机框37能够升降地安装于第1对地作业机的后部,所述栽种工具64能够升降地支承于机框37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所述覆土轮81L、81R在田地上转动并对用栽种工具64栽种的苗进行覆土,所述高度检测机构93,所述高度检测机构93检测机框37的对地高度;以及控制装置26,其基于高度检测机构93的检测结果相对于第1对地作业机升降控制机框37,以使机框37的对地高度成为预先设定的设定对地高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高度检测机构93及控制装置26与第1对地作业机独立地进行第2对地作业机的对地高度的控制。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第2对地作业机的对地高度的控制。
另外,高度检测机构93具有:检测构件94,其追随田地的凹凸而上下移动;第1连结连杆95,其将检测构件94能够上下移动地与机框37连结;以及第1角度传感器73,其检测第1连结连杆95的旋转角。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第2对地作业机的对地高度的检测。
另外,具备:第2连结连杆101,其将机框37能够升降地与第1对地作业机连结;第2角度传感器74,其检测第2连结连杆101的旋转角;以及升降驱动装置42,其升降驱动机框37,控制装置26具有高度设定部和高度控制部26c,所述高度设定部设定根据第1连结连杆95的旋转角和第2连结连杆101的旋转角决定的设定对地高度,所述高度控制部26c基于用第1角度传感器73检测出的第1连结连杆95的旋转角控制升降驱动装置42,以使机框37的对地高度成为设定对地高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设定对地高度的设定。
另外,检测构件94可以由覆土轮81L、81R构成。
另外,第1对地作业机可以是能够升降地安装于行驶体1A的旋转耕耘机2。
另外,作业机1具备:行驶体1A;对地作业装置1B,其安装于行驶体1A的后部并具有苗供给装置38和栽种工具64,所述苗供给装置38沿着在前后方向K1上延伸设置的环状移送路径R1移送收容苗的多个供给杯171、172,所述栽种工具64设置于苗供给装置38的下方且将从苗供给装置38供给的苗栽种于田地;以及多个椅子,其供作业人员U1就座,所述作业人员U1相对于对地作业装置1B进行作业,多个椅子包括设置于苗供给装置38的前方的至少一个前方椅子187A、187B和设置于苗供给装置38的后方的至少一个后方椅子187G、187H。
通过在苗供给装置38的前后设置用于供作业人员U1就座的椅子,从而能够缩窄作业机1的宽度,在移动时或输送时是有利的。
另外,苗供给装置38在移送路径R1的前后方向K1的中途部具有作为使苗落下并供给到栽种工具64的位置的落苗位置D1、D2。
根据该结构,由于使苗落下的位置不在眼前,所以向供给杯171、172供给苗的作业变容易。另外,由于前面的作业人员U1和后面的作业人员U1的作业统一,所以作业人员U1的替换变容易。
另外,也可以是,对地作业装置1B具有安装于行驶体1A的后部的第1对地作业机和安装于第1对地作业机的后部的第2对地作业机,第2对地作业机具有苗供给装置38及栽种工具64,多个椅子是供相对于第2对地作业装置1B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U1就座的椅子。
另外,具备:安装体196,其安装于第1对地作业机;座椅框架197,其具有框架主体199,所述框架主体199配置在苗供给装置38的后方并支承后方椅子,并且能够上下移动地与安装体196连结;以及多个车轮(第1车轮296A~第3车轮296C),其支承框架主体199。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座椅框架197追随田地的凹凸并容易地上下移动。
另外,作业机1的框架主体199在作为该作业机1的宽度方向的机宽方向K2上较长地形成,多个车轮包括第1车轮206A、第2车轮206B及第3车轮206C,所述第1车轮206A设置在框架主体199上的机宽方向K2的一侧部,所述第2车轮206B设置在框架主体199上的机宽方向K2的另一侧部,所述第3车轮206C设置在框架主体199上的机宽方向K2的中途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单侧的一个车轮脱落也能够支撑座椅框架197。
另外,安装体196具有第1侧框件196A、第2侧框件196B及连结框件196C,所述第1侧框件196A设置在第1对地作业机的机宽方向K2的一侧,所述第2侧框件196B设置在第1对地作业机的机宽方向K2的另一侧,所述连结框件196C将第1侧框件196A与第2侧框件196B连结,座椅框架197具有将框架主体199能够上下移动地与安装体196连结的框架连结机构200,框架连结机构200包括第1机构200A和第2机构200B,所述第1机构200A配置在苗供给装置38的机宽方向K2的一侧并将框架主体199的机宽方向K2的一侧部与第1侧框件196A连结,所述第2机构200B配置在苗供给装置38的机宽方向K2的另一侧并将框架主体199的机宽方向K2的另一侧部与第2侧框件196B连结。
根据该结构,能够设置座椅框架197而无需考虑与第2对地作业机的干涉。
另外,具备将第2对地作业机能够升降地与第1对地作业机连结的作业机连结机构41、升降驱动第2对地作业机的升降驱动装置42及设置成横跨座椅框架197与作业机连结机构41或第2对地作业机的连杆构件215,连杆构件215在作业时容许座椅框架197的上下移动,且在利用升降驱动装置42提升第2对地作业机时,伴随着第2对地作业机的上升而向上移动,并提升座椅框架197。
根据该结构,能够与提升第2对地作业机联动地提升座椅框架197,极其便利。
另外,作业机连结机构41具有安装第2对地作业机的工具杆43和将工具杆43能够升降地与第1对地作业机连结的连结连杆机构44,连杆构件215的上部枢转支承于工具杆43,且在下部具有长孔220,框架连结机构200具有插通长孔220的卡合销221,通过在作业时卡合销221在长孔220内移动从而容许座椅框架197的上下移动,且在利用升降驱动装置42提升第2对地作业机而连杆构件215向上移动时,通过卡合销221与长孔220的下端抵接,从而能够提升座椅框架197。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作业时容许座椅框架197的上下移动,并且能够在连杆构件215与第2对地作业机一起向上移动时提升座椅框架197。由此,能够防止作业机1的倾斜移动等时的座椅框架197的干涉。
另外,也可以是,苗供给装置38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排列配置的第1苗供给装置38A及第2苗供给装置38B,多个椅子包括多个前方椅子(第1前方椅子187A、第2前方椅子187B)及多个后方椅子(第1后方椅子187G、第2后方椅子187H),多个前方椅子包括设置在第1苗供给装置38A的前方的第1前方椅子187A和设置在第2苗供给装置38B的前方的第2前方椅子187B,多个后方椅子包括设置在第1苗供给装置38A的后方的第1后方椅子187G和设置在第2苗供给装置38B的后方的第2后方椅子187H,第3车轮206C配置在第1后方椅子187G与第2后方椅子187H之间。

Claims (12)

1.一种作业机,其中,所述作业机具备:
栽种工具,所述栽种工具利用驱动源的动力升降,保持苗并下降,并且扎入田地来栽种所述苗;
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向使所述栽种工具上升的方向施力;以及
弹簧工作机构,所述弹簧工作机构利用使所述栽种工具升降的动力动作,在所述栽种工具下降时压缩所述压缩弹簧,并且在所述栽种工具上升时使所述压缩弹簧伸长,
所述弹簧工作机构具有:
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伴随着所述栽种工具上下往复一次的动作而往复移动一次;
保持器,所述保持器能够移动地支承所述可动构件;以及
限制工具,所述限制工具能够一体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可动构件,
所述压缩弹簧存在于所述限制工具与所述保持器之间,在所述栽种工具下降时通过所述限制工具向接近所述保持器的方向移动而压缩,并且在所述栽种工具上升时通过所述限制工具向远离所述保持器的方向移动而伸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可动构件由伴随着所述栽种工具上下往复一次的动作而在轴心方向上往复移动一次的可动杆构成,
所述保持器能够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地支承所述可动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弹簧工作机构具有在所述栽种工具上下往复一次的期间旋转一周的旋转构件,
所述可动杆的一端部枢转支承于所述旋转构件上的从旋转中心偏移的部位,
所述限制工具安装于所述可动杆上的所述一端部与所述保持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限制工具安装成能够在所述可动杆的轴心方向上进行位置变更。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调整所述栽种工具的位置与所述压缩弹簧的伸缩状态的关系的调整部。
6.一种作业机,其中,所述作业机具备:
栽种工具,所述栽种工具利用驱动源的动力升降,保持苗并下降,并且扎入田地来栽种所述苗;
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向使所述栽种工具上升的方向施力;
弹簧工作机构,所述弹簧工作机构利用使所述栽种工具升降的动力动作,在所述栽种工具下降时压缩所述压缩弹簧,并且在所述栽种工具上升时使所述压缩弹簧伸长;
调整部,所述调整部调整所述栽种工具的位置与所述压缩弹簧的伸缩状态的关系;
栽种升降机构,所述栽种升降机构能够升降地支承所述栽种工具;以及
动力传递机构,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将所述驱动源的动力传递给所述栽种升降机构,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利用所述驱动源的动力绕轴心驱动的旋转轴,
在绕所述旋转轴的轴心旋转一周时,所述栽种工具上下往复一次,并且所述压缩弹簧伸缩,
所述调整部具有:
第1传动构件,所述第1传动构件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以及
第2传动构件,所述第2传动构件与所述第1传动构件连结并一体旋转,并且向所述栽种升降机构传递动力,并且绕所述旋转轴的轴心的旋转位置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传动构件进行位置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栽种升降机构,所述栽种升降机构由能够升降地支承所述栽种工具的连杆机构构成,
所述弹簧工作机构通过所述栽种升降机构的摆动动作而动作,使所述压缩弹簧伸缩。
8.一种作业机,其中,所述作业机具备:
行驶体,所述行驶体具有行驶装置、原动机及动力取出轴,所述原动机驱动所述行驶装置,所述动力取出轴取出所述原动机的动力;
第1对地作业机,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行驶体,并被从所述动力取出轴传递动力;
第2对地作业机,所述第2对地作业机安装于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并具有至少一个栽种工具,所述至少一个栽种工具利用从所述动力取出轴经由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传递的所述动力升降且在下降时扎入田地来栽种苗;
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所述至少一个电磁离合器能够使传递给所述栽种工具的所述动力断续;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株距设定部,所述株距设定部通过设定所述电磁离合器的切断时间,从而设定栽种的苗的株距,
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具有:传动箱;耕耘部,所述耕耘部由从设置于所述传动箱的下部并被传递来自所述动力取出轴的动力的轴传递的动力驱动来耕耘田地;第2传动轴,所述第2传动轴从被传递来自所述动力取出轴的动力的所述轴传递动力;所述电磁离合器,所述电磁离合器设置于所述第2传动轴;以及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电磁离合器从所述第2传动轴能够断续地传递动力并且将该动力向所述第2对地作业机传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具有:第4传动轴,所述第4传动轴经由所述电磁离合器从所述第2传动轴能够断续地传递动力;蜗杆,所述蜗杆设置于所述第4传动轴;蜗轮,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以及第5传动轴,所述第5传动轴设置有所述蜗轮并将来自所述第2传动轴的动力传递给所述输出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栽种升降机构,所述栽种升降机构能够升降地支承所述栽种工具;以及
苗供给装置,所述苗供给装置向所述栽种工具供给苗,
来自所述蜗杆的动力向所述栽种升降机构及所述苗供给装置传递。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作业机连结机构,所述作业机连结机构将所述第2对地作业机能够升降地与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连结;以及
升降驱动装置,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由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并相对于所述第1对地作业机升降驱动所述第2对地作业机。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株距设定器,所述株距设定器设定苗的株距,
所述株距设定部设定所述电磁离合器的切断时间,以便成为由所述株距设定器设定的株距,
所述作业机具有株距调整开关,所述株距调整开关是通过手动操作进行由所述株距设定部设定的所述切断时间的微调整且能够从基准位置向一个方向和与所述一个方向不同的另一个方向操作的开关,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株距调整开关为所述基准位置时不进行由所述株距设定部设定的所述切断时间的调整,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第1校正部,所述第1校正部根据向所述一个方向操作所述株距调整开关时的操作量,缩短由所述株距设定部设定的所述切断时间,并且根据向所述另一个方向操作所述株距调整开关时的操作量,延长由所述株距设定部设定的所述切断时间。
CN201910465810.7A 2018-06-01 2019-05-31 作业机 Active CN1105470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6191 2018-06-01
JP2018106192A JP6983723B2 (ja) 2018-06-01 2018-06-01 作業機
JP2018106190A JP7009310B2 (ja) 2018-06-01 2018-06-01 作業機
JP2018-106190 2018-06-01
JP2018106191A JP7009311B2 (ja) 2018-06-01 2018-06-01 作業機
JP2018-106192 2018-06-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7073A CN110547073A (zh) 2019-12-10
CN110547073B true CN110547073B (zh) 2022-06-14

Family

ID=68735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65810.7A Active CN110547073B (zh) 2018-06-01 2019-05-31 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4707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42060B2 (ja) * 1998-11-27 2007-07-11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JP2000245207A (ja) * 1999-02-26 2000-09-12 Kubota Corp 移植機
JP2006141262A (ja) * 2004-11-18 2006-06-08 Seirei Ind Co Ltd 移植機の押圧装置
CN2882216Y (zh) * 2006-01-09 2007-03-28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连杆锁定弹出式有序抛秧装置
JP4957427B2 (ja) * 2007-07-19 2012-06-2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CN202444769U (zh) * 2011-02-09 2012-09-26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移植机
JP2015039302A (ja) * 2013-08-20 2015-03-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
CN105491874B (zh) * 2013-09-04 2017-10-24 洋马株式会社 插秧机
CN206283820U (zh) * 2015-08-31 2017-06-30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移植机
JP6563371B2 (ja) * 2016-06-28 2019-08-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移植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7073A (zh)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83723B2 (ja) 作業機
JP7009311B2 (ja) 作業機
CN110547073B (zh) 作业机
CN110547072B (zh) 作业机
JP7019512B2 (ja) 作業機
JP6983724B2 (ja) 作業機
JP6983725B2 (ja) 作業機
JP7009310B2 (ja) 作業機
JP7019511B2 (ja) 作業機
CN110167333B (zh) 插秧机
JP2017063707A (ja) 移植作業機の移植ユニット
JPH0956224A (ja) 田植機
CN108684265B (zh) 插播式作业机
JP3436585B2 (ja) 移植機
JP3530923B2 (ja) 移植機
WO2018074180A1 (ja) 田植機
JP6073447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03079210A (ja) 移植機
JP3530922B2 (ja) 移植機
JP3254531B2 (ja) 移植機
CN108684237B (zh) 插播式作业机
JP3521004B2 (ja) 移動農機
JP2016032474A5 (zh)
WO2018074185A1 (ja) 田植機
JPH0789775B2 (ja) 施肥装置付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