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2774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2774B
CN102632774B CN201210027374.3A CN201210027374A CN102632774B CN 102632774 B CN102632774 B CN 102632774B CN 201210027374 A CN201210027374 A CN 201210027374A CN 102632774 B CN102632774 B CN 1026327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part
rubber
tire
conductive
t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73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2774A (zh
Inventor
川上和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2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27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27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27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19/08Electric-charge-dissip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041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omprising different tread rubber layers
    • B60C11/005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omprising different tread rubber layers with cap and base layers
    • B60C11/0058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omprising different tread rubber layers with cap and base layers with different cap rubber layers in the axial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041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omprising different tread rubber layers
    • B60C11/005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omprising different tread rubber layers with cap and base layers
    • B60C11/0075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omprising different tread rubber layers with cap and base layers with different base rubber layers in the axial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55Characterized by the carcass, carcass material, or physical arrangement of the carcass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提高轮胎横向均匀性的同时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大和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的充气轮胎。埋设于胎面胶(10)的导电部(13)具备:第一导电部(13a),其从接地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达到顶部(12)的内周面;第二导电部(13b),其与第一导电部连续而设置,在顶部和基部(11)之间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延伸而达到帘布层(7)的顶覆橡胶;第三导电部(13c),其在顶部和基部之间与第二导电部相连接,并从基部的外周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达到胎面胶的底面;第四导电部(13d),与第三导电部连续而设置,沿着胎面胶的底面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延伸而达到帘布层的顶覆橡胶。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将在车身或轮胎上产生的静电释放到路面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旨在实现与耗油率性能关系密切的滚动阻力的降低、湿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湿地制动性能)的提高为目的,对胎面胶混合了高比率的二氧化硅。然而,该胎面胶与混合了高比率的炭黑的充气轮胎相比电阻高,妨碍将在车身或轮胎产生的静电向路面的释放,因此具有容易产生收音机噪声等不良状况的问题。
因此,研发了如下充气轮胎,即:将由混合了炭黑等导电性橡胶构成的导电部埋设于由混合了二氧化硅等的非导电性橡胶构成的胎面胶中,从而使其发挥通电性能。例如,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充气轮胎中,在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的胎面胶上设置导电部,从而形成用于释放静电的导电通路,该导电部从接地面向轮胎径向延伸到达带束层。然而,该轮胎中,由于导电通路经由带束层形成,不能应用于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带束层的顶覆橡胶的情况。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公开的充气轮胎中,在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的胎面胶上设置导电部。该导电部从接地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并将顶部和基部之间的部分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与胎侧胶或帘布层的顶覆橡胶连接。然而,如果是形成这样的剖面为L字状的导电部(参照附图13),由于该形状为偏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形状,因此发现轮胎横向的均匀性(uniformity)变差。
于是,为了改善均匀性,可以考虑,将导电部形成倒T字状,并在顶部和基部之间使导电部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延伸,但这样构成时,有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胎肩区域变形加剧、滚动阻力增大的倾向。对此,在两侧胎肩区域使导电部远离接地面时,可以减轻变形,但因胎肩区域先受到磨损而有耐偏磨损性能降低的倾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3-3266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0-11593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9-126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以上所述的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的同时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大和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的充气轮胎。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上述目的能通过以下所述的本发明而达到。即,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其具备一对胎圈部、从各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胎侧部、与所述胎侧部的各自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相连的胎面部、设在一对所述胎圈部之间的环状帘布层、设在所述胎侧部的所述帘布层的外侧的胎侧橡胶、设在所述胎面部的所述帘布层的外侧的胎面胶,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胶具有由非导电性橡胶所形成且构成接地面的顶部、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且设在所述顶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基部、由导电性橡胶形成且从接地面达到所述胎面胶的底面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包括:从接地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达到所述顶部的内周面的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其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续而设置,在所述顶部和所述基部之间向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延伸而达到所述帘布层的顶覆橡胶或所述胎侧橡胶;第三导电部,其在所述顶部和所述基部之间与所述第二导电部连接,并从所述基部的外周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达到所述胎面胶的底面,第四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连续而设置,沿着所述胎面胶的底面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延伸而达到所述帘布层的顶覆橡胶或所述胎侧橡胶。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能通过从接地面到胎面胶底面的导电部,将在车身或轮胎上所发生的静电释放到路面。而且,由于该导电部经由第一和第二导电部,或经由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导电部从接地面到达帘布层的顶覆橡胶或胎侧橡胶,因此,即使在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带束层的顶覆橡胶的情况下,也能发挥良好的通电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导电部包括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延伸的第二导电部和向另一侧延伸的第四导电部,因而能使导电部成为左右平衡的形状,从而能提高轮胎在横向上的均匀性。这样,第二导电部在顶部和基部之间延伸,第四导电部沿着胎面胶的底面延伸,因此,能使一侧胎肩区域分担变形的增大,并使另一侧胎肩区域分担磨损的加剧,从而能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大和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分别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而延伸,且它们的倾斜幅度之差在20mm以下。该构成中,通过使第一导电部和第三导电部之间的宽度尺寸互相接近,从而能改善顶部和基部的刚性均衡,从而能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
本发明中,通过将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分别配置于轮胎赤道附近,就能使导电部的左右平衡较好从而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另外,所述第一导电部配置在从轮胎赤道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偏离的位置,所述第三导电部配置在从轮胎赤道向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相反侧偏离位置也可以,如果采用该结构,则能够左右平衡良好地配置第一导电部和第三导电部,从而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
本发明中,在所述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和所述第四导电部上形成有分别向轮胎径向外侧分岐的多个分支部分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形成如上所述的分支部分,能提高磨损加剧过程中导电部的露出频率,从而有利于确保通电性能。另外,不仅是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在第三导电部和第四导电部也形成分支部分,由此能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例的轮胎子午线剖面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硫化成型前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胎面胶的成型工序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形成具有分支部分的导电层的模样的剖面图。
图13表示比较例1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14表示比较例2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图15表示比较例3的胎面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    胎圈部
2    胎侧部
3    胎面部
4    垫带橡胶
7    帘布层
9    胎侧橡胶
10   胎面胶
11   基部
12   顶部
13   导电部
13a  第一导电部
13b  第二导电部
13c  第三导电部
13d  第四导电部
14   分支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T具备:一对胎圈部1;胎侧部2,其从各胎圈部1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胎面部3,其与该胎侧部2各自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相连。胎圈部1配置有用橡胶包覆钢线等收束体的环状胎唇1a、和由硬质橡胶所形成的三角胶1b。
在一对胎圈部1之间设有环状(toroid)的帘布层7,其端部经由胎圈1a以卷起的状态被卡止。帘布层7至少由一层(本实施方案中是两层)帘布层片构成。该帘布层片是通过用顶覆橡胶(toppingrubber)包覆相对轮胎赤道C大致以90°角度延伸的帘线而形成的。在帘布层7的内侧设有用于保持气压的内衬橡胶5。
胎圈部1的帘布层7外侧设有在安装轮辋时与轮辋(未图示)接触的垫带橡胶4。另外,胎侧部2的帘布层7的外侧设有胎侧橡胶9。本实施方案中,帘布层7的顶覆橡胶(帘布层片的顶覆橡胶)和垫带橡胶4分别由导电性橡胶所形成,胎侧橡胶9由非导电性橡胶所形成。
在胎面部3的帘布层7外侧设置有由多层(本实施方案中是两层)带束层片构成的带束层6、用顶覆橡胶包覆实际上向轮胎周方向延伸的帘线的带束加强层8、和胎面胶10。各带束层片是用顶覆橡胶来包覆相对轮胎赤道C倾斜延伸的帘线而形成的,而且这些帘线在各层片之间以彼此反方向且互相交叉而层积。带束加强层8根据需要可以省略。
胎面胶10具有:顶部12,其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且构成接地面;基部11,其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且设置于顶部12的轮胎径向内侧;导电部13,其由导电性橡胶形成且从接地面达到胎面胶10的底面。在胎面胶10的表面形成有沿着轮胎周方向延伸的多条主沟槽15。本说明书中,将比位于最外侧的主沟槽15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面胶10的区域称为胎肩区域17A、17B。
胎面胶10的橡胶硬度无特别限定,但通过设定顶部12的橡胶硬度Hc比基部11的橡胶硬度Hb更高,例如通过设定橡胶硬度Hc为67±5°、橡胶硬度Hb为57±5°、使硬度差Hc-Hb为1-20°(优选3-15°),由此就能使构成接地面顶部12较硬从而抑制早期的磨损。另外,也可以设定基部11的橡胶硬度Hb比顶部12的橡胶硬度Hc更高。橡胶硬度是依据JISK6253的杜罗回跳式硬度计硬度测试(类型A)在25℃下测定的值。
在此,所谓导电性橡胶是指体积电阻率小于108Ω·cm的橡胶,例如,通过向原料橡胶以高比率混合作为加强剂的炭黑来制得。除了可以混合炭黑之外,也可以混合公知的导电性材料来制得,这些公知的导电性材料包括碳纤维、石墨等碳类,以及金属粉末、金属氧化物、金属薄片、金属纤维等金属类。另外,所谓非导电性橡胶是指体积电阻率为108Ω·cm以上的橡胶,例如通过向原料橡胶以高比率混合作为加强剂的二氧化硅来制得。
作为上述的原料橡胶可以列举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异戊二烯橡胶(IR)、丁基橡胶(IIR)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混合使用。该原料橡胶中可以适当混合硫化剂、硫化促进剂、增塑剂、防老化剂等。
从提高导电部13的耐久性并提高通电性能的观点考虑,形成导电部13的导电性橡胶优选采用满足以下条件的混合,即,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m2/g)×炭黑的混合量(质量%)为1900以上,优选2000以上,并且,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油量:DBP(m1/100g)×炭黑的混合量(质量%)为1500以上,优选满足1700以上。N2SA基于ASTM D3037-89,DBP基于ASTM D2414-90而求出。
图3示意性地表示了硫化成型前的胎面胶10。如图1-3所示,导电部13包括纵切顶部12的第一导电部13a、第二导电部13b、纵切基部11的第三导电部13c、和第四导电部13d。第一导电部13a从接地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达到顶部12的内周面,与此相连而设有第二导电部13b。第二导电部13b在顶部12和基部11之间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图例中右侧)延伸而达到帘布层7的顶覆橡胶。
第三导电部13c在顶部12和基部11之间与第二导电部13b相连接,从基部11的外周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达到胎面胶10的底面,与此相连续而设有第四导电部13d。第四导电部13d沿着胎面胶10的底面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左侧)延伸,即在胎面胶10和带束加强层8之间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延伸,从而达到帘布层7的顶覆橡胶。
在车身或轮胎上产生的静电,通过经由轮辋、垫带橡胶4、帘布层7的顶覆橡胶和导电部13的导电通路被释放到路面。因此,该轮胎T中,能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带束层6、带束加强层8的顶覆橡胶。导电部13包括两条导电通路,一条是从帘布层7经由第二导电部13b和第一导电部13a而到达接地面的通路,另一条是从帘布层7经由第四导电部13d、第三导电部13c、第二导电部13b以及第一导电部13a而到达接地面的通路。
这样包括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延伸的第二导电部13b和向另一侧延伸的第四导电部13d的导电部13成为左右平衡的形状,由此提高轮胎T在横向上的均匀性。这样,第二导电部13b在顶部12和基部11之间延伸,第四导电部13d沿着胎面胶10的底面延伸,因此,能使一侧胎肩区域分担变形的增大,并使另一侧胎肩区域分担磨损的加剧,从而能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大和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第四导电部13d延伸的那一侧的胎肩区域17A中,与相反侧的胎肩区域17B相比,导电部13远离接地面,因此,虽然增大滚动阻力的变形减弱,但相较而言有磨损加剧的倾向。然而,通常根据车种、使用条件(车轮外倾(camber)等),可以得知左右哪一侧的胎肩区域容易磨损,因此,可以通过将第四导电部13d配置在不容易磨损的一侧,就能良好地抑制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露出导电部13的接地面是指,对正规轮辋进行轮辋组装,并在填充正规内压的状态下将轮胎垂直放置在平坦的路面上,施加正规负载时接地于路面的胎面部的表面。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不同轮胎而决定的轮辋,例如,当JATMA时为标准轮辋,当TRA时为″设计轮辋:Design Rim″,当ETRTO时为″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照不同轮胎而确定的气压,当JATMA时为最高气压,当TRA时为在表″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TIRE LOAD LIMITS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当ETRTO时为″充气压力:INFLATION PRESSURE″,但轮胎用于轿车时定为180KPa。另外,正规负载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照不同轮胎而确定的负载,当JATMA时为最大负载能力,当TRA时为上述表中记载的最大值,当ETRTO时为″负载能力:LOAD CAPACITY″,但轮胎用于轿车时规定为内压180KPa的对应负载的85%。
第一导电部13a和第三导电部13c分别相对于各轮胎径向倾斜而延伸。倾斜宽度W13a为第一导电部13a倾斜的区间宽度,在从接地面到顶部12内周面为止的区间计测而得到。本实施方案中,为了提高花纹设计的自由度,在接地面上使第一导电部13a的顶端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倾斜宽度W13c为第三导电部13c倾斜的区间宽度,在从基部11的外周面到胎面胶10的底面为止的区间计测而得到。
本实施方案中,将倾斜宽度W13a和倾斜宽度W13c设定为相同尺寸,但也可以设定它们不同。但是,从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的观点考虑,优选这些倾斜宽度差在20mm以下。另外,倾斜宽度W13a、W13c,优选10-50mm,更优选10-20mm,对于相对于胎面宽度10W的比率而言适合为20±15%。
这样,第一导电部13a、第三导电部13c倾斜的结构,与第一导电部13a、第三导电部13c在轮胎径向平行延伸的结构相比,提高了在磨损恶化过程中的露出频率,特别是在具有后述的分支部分的情况下,由于分支部分容易露出在磨损时的接地面,因而在提高通电性能方面有利。另外,第一导电部13a和第三导电部13c互相以相反方向倾斜,在该处的地面接触部的刚性平衡变好,因而在抑制偏磨损方面有利。
为使导电部13的左右平衡良好,可以考虑将第一导电部13a和第三导电部13c分别配置在轮胎赤道C附近。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导电部13a倾斜的区间和第三导电部13c倾斜的区间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部分重叠,且由于这些区间包括轮胎赤道C,因此能使左右平衡更好,从而能确实地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
第三导电部13c具有从倾斜的区间进而向右侧沿着基部11的外周面延伸的部分,并使该部分与第二导电部13b的内周面重叠并接触。这样,通过在顶部12和基部11之间设置第三导电部13c重叠于第二导电部13b的部分,能使第三导电部13c可靠地连接于第二导电部13b。
导电部13在安装于轮辋时与轮辋或者能从轮辋通电的橡胶相连接的方式设置。该轮胎T中,能够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帘布层7的顶覆橡胶、垫带橡胶4和胎侧橡胶9中的任一个或者全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第二导电部13b或第四导电部13d延长至胎侧橡胶9、垫带橡胶4、或与轮辋接触的垫带橡胶4的外壁面就可以。
接着,参照图4对该充气轮胎T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简单的说明。该轮胎T除了有关胎面胶10的部分之外,能与现有的轮胎制造工序同样地制造,因此,以胎面胶的成型工序为中心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A)所示,在由成型鼓的外周面等构成的成型面31上粘贴非导电性橡胶,由此形成基部11的右半部分11R。此时,事先形成在后续工序中用于承载第三导电部13c的斜面16a。接着,如图4(B)所示,粘贴导电性橡胶和非导电性橡胶而形成基部11的左半部分11L。此时,将导电性橡胶粘贴于斜面16a而形成第三导电部13c,并以从该第三导电部13c向左侧延伸的方式粘贴导电性橡胶,从而形成第四导电部13d。
接着,如图4(C)所示,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顶部12的左半部分12L。此时,事先形成在后续工序中用于承载第一导电部13a的斜面16b。接着,如图4(D)所示,粘贴导电性橡胶和非导电性橡胶来形成顶部12的右半部分12R。此时,将导电性橡胶粘贴于斜面16b来形成第一导电部13a,并以从该第一导电部13a向右侧延伸且与第三导电部13c相连接的方式粘贴导电性橡胶,从而形成第二导电部13b。
上述工序可以通过挤压成型法或卷带法来进行,也可以两者并用。挤压成型法是指挤压成形具有一定剖面形状的未硫化的带状橡胶构件,并连接其端部之间成形为环状的方法,卷带法是指将宽度小、未硫化的橡胶条在轮胎周方向上以螺旋状卷绕,从而成形为具有所期望的剖面形状的橡胶构件的方法。另外,通过配置由导电性橡胶构成的橡胶薄片来形成导电部13也可以。
虽然在图4中省略了说明,但胎面胶10的内周配置有带束层6和带束加强层8,将胎面胶10与帘布层7、胎侧橡胶9等其他轮胎构件进行组合而形成生胎,通过对该生胎进行硫化处理而得到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T。
(其他实施方案)
(1)上述的实施方案,例示了将第一导电部13a和第三导电部13c配置在轮胎赤道C的附近的例子,但如图5、6所示,即使在将它们配置在互相向相反侧偏离的位置上的情况下,也成为左右平衡的形状,也能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图5为将第一导电部13a配置于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左侧)偏离的位置上的例子,图6为将第一导电部13a配置于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图中右侧)偏离的位置的例子。
从提高轮胎的均匀性的观点考虑,第一导电部13a的偏离量G13a和第三导电部13c的偏离量G13c之差优选为20mm以内,更优选为10mm以内。偏离量G13a为从轮胎赤道C到接地面上的位置为止的距离,该接地面是指第一导电部13a在轮胎径向延伸的部分中的接地面;偏离量G13c为从轮胎赤道C到基部11外周面上的位置为止的距离,该基部11是第三导电部13c在轮胎径向延伸的部分中的基部。
将第一导电部13a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偏离的位置的情况下,考虑到车辆安装时的车轮外倾,优选在安装于车辆时相对于轮胎赤道C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配置第一导电部13a,由此容易确保导电部13的接地频率。此外,对轮胎相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的确定,例如通过在胎侧部2赋予成为车辆内侧或车辆外侧的表示来进行。
(2)本发明中,也可以适用图7-10所示的结构。图7是使第一导电部13a和第三导电部13c的倾斜宽度较大的例子,除此以外与图3所示的胎面结构相同。图8、10是使顶部的橡胶混合比率在两侧的胎肩区域和中央的中心区域不同,并在其界面设置第一导电部13a的例子。图9是使顶部的橡胶混合比率在左右不同,并在其界面设置第一导电部13a的例子。
(3)本发明中,如图11所示、在第一导电部13a、第二导电部13b、第三导电部13c和第四导电部13d形成分别在轮胎径向外侧分岐的多个分支部分14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导电部13a和第二导电部13b形成分支部分14,就能提高在磨损发展过程中导电部13的露出频率,从而能很好地确保通电性能。另外,能够通过在第三导电部13c和第四导电部13d也形成分支部分14来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
图12表示通过卷带法形成具有分支部分14的第三导电部13c和第四导电部13d的情况。该工序中,将非导电性橡胶部21和导电性橡胶部22构成的多层橡胶带20沿着轮胎周方向以螺旋状重叠而卷绕,以使得该导电性橡胶部22的单侧端部与相邻接的导电性橡胶部22的腹部相接触。该导电性橡胶部22中,沿着斜面16a的部分成为第三导电部13c,沿着成型面31的部分成为第四导电部13d,剩余部分成为分支部分14。
(实施例)
以下,对具体表示本发明的结构和效果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对轮胎的各性能评价以如下方式进行。
(1)通电性能(电阻值)
对安装在轮辋上的轮胎施加规定负载,在用于支撑轮辋的轴和轮胎接地的金属板之间施加电压(500V),从而测定电阻值。
(2)滚动阻力
通过滚动阻力试验机测定滚动阻力并进行评价。将比较例1的结果作为指数100进行评价,数值越小表示滚动阻力越小。
(3)耐偏磨损性能
行驶12000km的距离之后,在胎面胶的中央侧(中心领域)和外侧(胎肩区域)测定磨损量,评价它们的比(胎肩/中心)。数值越接近1.0表示偏磨损越被抑制、耐偏磨损性能越优异。
(4)均匀性
基于JISD4233规定的试验方法,测定LFV(侧力震动:LateralForce Variation),并评价了轮胎的均匀性。具体地,将气压为200kPa的轮胎摁压在旋转鼓上,以使负载640N的载荷作用于该轮胎,测定保持两轴之间间隔一定的同时旋转轮胎时产生的轮胎横向的力的变动量。将比较例1的结果作为指数100进行评价,数值越小表示横向的均匀性越好。
用于评价的轮胎型号为195/65R15,除了表1所示内容之外,各例中的轮胎结构、橡胶混合比率相同。将各例中的胎面胶的情况表示在表1中,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2中。比较例1-3和实施例1-7的胎面结构分别如图13-15、3、5-10那样,在这些图中,左侧相当于车辆内侧(in side内侧)、右侧相当于车辆外侧(out side外侧)。
在此,图13所示的比较例1中设置了不具备第三导电部和第四导电部的导电部43,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结构相同。另外,图14所示的比较例2中,在两侧的胎肩区域导电部53在顶部12和基部11之间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除此之外,与比较例1的结构相同。进而,图15所示的比较例3中,在两侧的胎肩区域中导电部63沿着胎面胶的底面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除此之外,与比较例1的结构相同。
(表1)
(表2)
从表2中可知,实施例1-7中,能在提高轮胎横向的均匀性的同时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大和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一对胎圈部、从各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胎侧部、与所述胎侧部的各自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相连的胎面部、设在一对所述胎圈部之间的环状帘布层、设在所述胎侧部的所述帘布层的外侧的胎侧橡胶、设在所述胎面部的所述帘布层的外侧的胎面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胶具有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且构成接地面的顶部、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且设在所述顶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基部、由导电性橡胶形成且从接地面达到所述胎面胶的底面的导电部;
所述导电部包括:
从接地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达到所述顶部的内周面的第一导电部,
第二导电部,其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续而设置,在所述顶部和所述基部之间向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延伸而达到所述帘布层的顶覆橡胶或所述胎侧橡胶,
第三导电部,其在所述顶部和所述基部之间与所述第二导电部连接,并从所述基部的外周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达到所述胎面胶的底面,
第四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连续而设置,沿着所述胎面胶的底面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延伸而达到所述帘布层的顶覆橡胶或所述胎侧橡胶。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分别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而延伸,它们的倾斜幅度之差在20mm以下。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分别配置在轮胎赤道的附近。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第一导电部配置在从轮胎赤道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偏离的位置上,所述第三导电部配置在从轮胎赤道向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相反侧偏离的位置上。
5.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在所述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和所述第四导电部形成有分别向轮胎径向外侧分岐的多个分支部分。
CN201210027374.3A 2011-02-10 2012-02-08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27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7272 2011-02-10
JP2011027272A JP4783479B1 (ja) 2011-02-10 2011-02-10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2774A CN102632774A (zh) 2012-08-15
CN102632774B true CN102632774B (zh) 2014-11-26

Family

ID=44798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737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2774B (zh) 2011-02-10 2012-02-08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39051B2 (zh)
EP (1) EP2487051B1 (zh)
JP (1) JP4783479B1 (zh)
CN (1) CN1026327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6074B2 (ja) * 2011-09-21 2014-03-2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992787B2 (ja) * 2012-02-15 2016-09-1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46951B2 (ja) 2012-08-24 2016-12-2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6051072B2 (ja) * 2013-02-22 2016-12-2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91006B2 (ja) * 2013-09-30 2017-03-0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60026640A1 (en) * 2014-07-23 2016-01-28 Attun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testing-based online ranking
JP6289309B2 (ja) * 2014-08-26 2018-03-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59703B2 (ja) * 2016-05-19 2020-09-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466727A4 (en) * 2016-05-31 2019-05-1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JP6754268B2 (ja) * 2016-10-18 2020-09-09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30262B2 (ja) * 2017-07-18 2021-09-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13334993A (zh) * 2020-02-18 2021-09-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胎面胶形成方法和胎面胶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75571C (zh) * 2003-07-16 2009-04-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和轮胎制造方法
CN101480902A (zh) * 2008-01-08 2009-07-1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46219A (zh) * 2008-12-02 2010-06-23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具有含导电性胶条的不导电胎面的轮胎
CN101868362A (zh) * 2007-11-21 2010-10-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用于生产该充气轮胎的方法
JP4611451B1 (ja) * 2010-06-09 2011-01-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51233B1 (en) * 1998-02-26 2005-10-04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Michelin & Cie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tire and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extruding elements which have been made conductive
JP4070504B2 (ja) 2002-05-13 2008-04-0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用トレ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タイヤ
EP1659005B1 (fr) * 2004-11-18 2008-01-23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Gomme conductrice localisée
US7819152B2 (en) * 2005-02-15 2010-10-26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mponent underlying and extending through its tread
JP5105573B2 (ja) * 2006-07-19 2012-12-2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92444B2 (ja) 2007-11-21 2010-01-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75979B2 (ja) 2008-11-11 2010-11-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75571C (zh) * 2003-07-16 2009-04-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和轮胎制造方法
CN101868362A (zh) * 2007-11-21 2010-10-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用于生产该充气轮胎的方法
CN101480902A (zh) * 2008-01-08 2009-07-1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46219A (zh) * 2008-12-02 2010-06-23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具有含导电性胶条的不导电胎面的轮胎
JP4611451B1 (ja) * 2010-06-09 2011-01-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8-24096A 2008.02.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66604A (ja) 2012-09-06
EP2487051B1 (en) 2013-12-11
US9139051B2 (en) 2015-09-22
US20120205020A1 (en) 2012-08-16
EP2487051A1 (en) 2012-08-15
JP4783479B1 (ja) 2011-09-28
CN102632774A (zh) 2012-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2774B (zh) 充气轮胎
CN102275467B (zh) 充气轮胎
CN101842252B (zh) 充气轮胎
CN103009931B (zh)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US9415637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2896982B (zh) 充气轮胎
KR101586264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JP5344098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884278B (zh)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19612A (zh) 充气轮胎
CN103373183B (zh) 充气轮胎
CN103906632A (zh) 充气轮胎
CN102365181B (zh) 充气轮胎
CN102481810A (zh) 工程车辆用轮胎
CN104002613A (zh) 充气轮胎
CN103826878A (zh) 充气轮胎
EP1712377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13043491A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01161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5476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9510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695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74279A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2386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4990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