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8288A - 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 - Google Patents

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8288A
CN102628288A CN2012100148692A CN201210014869A CN102628288A CN 102628288 A CN102628288 A CN 102628288A CN 2012100148692 A CN2012100148692 A CN 2012100148692A CN 201210014869 A CN201210014869 A CN 201210014869A CN 102628288 A CN102628288 A CN 102628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nger board
upper flange
installed base
back stringer
after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48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28288B (zh
Inventor
沟口和彦
久野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i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28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8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28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8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其能够增大左、右的安装台座间的间隔,并能够在确保框架的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在尾部框架(18)的左、右的后纵板(20、21)中的一方的左后纵板(20)上,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设有弯折部(20C),使得该一方的左后纵板(20)与另一方的右后纵板(21)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在前部(20A)侧小而在后部(20B)侧大。左、右的后纵板(20、21)的前端侧接合地设置在左、右的前纵板(14、15)的后端侧,在两者的接合部(22、23)的上端设有上凸缘(24、25),从而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用于安装发动机的安装台座(32~35)在通过左后纵板(20)的弯折部(20C)而间隔变大的位置处分别接合地设置在左、右的后纵板(20、21)上。

Description

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液压挖掘机等的上部旋转体中的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
背景技术
通常,液压挖掘机等的工程机械由下部行驶体、经由旋转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搭载在该下部行驶体上的上部旋转体、和设在该上部旋转体的前侧以进行砂土的挖掘作业等的作业装置构成。所述上述旋转体具有作为支承构造体而形成的旋转框架,在该旋转框架上设有:驾驶室厢体,在内部划分出驾驶室;外装罩,配置在该驾驶室厢体的后侧并划分出用于在内部收纳原动机等的机械室;以及配重等,该配重配置在该外装罩的后侧以实现上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作业装置的重量平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现有技术中的旋转框架包括:经由旋转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下部行驶体上的中央框架;在该中央框架的后端侧接合设置并在上侧搭载所述原动机以及配重的尾部框架。所述中央框架具有左、右的前纵板,该左、右的前纵板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立起设置在中央底板上并且彼此在左右方向上分开,所述尾部框架具有左、右的后纵板,该左、右的后纵板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立起设置在尾部底板上并且彼此在左右方向上分开。
在该左、右的后纵板上设有:左、右的配重安装部,位于所述左、右的后纵板的后端侧、供所述配重安装;和左、右的安装台座,位于该各配重安装部的前侧、供所述原动机安装。此外,所述左、右的后纵板的前端侧接合地设在左、右的前纵板的后端侧,在两者的接合部的上端分别设有上凸缘,从而所述左、右的后纵板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在该情况下,各上凸缘被形成为延伸到左、右的后纵板的后端位置,由此,所述左右的配重安装部也同样地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13141号公报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是这样的结构:由在前后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的板材形成左、右的后纵板,并针对这些板材接合地设置共计4个所述安装台座。但是,存在根据要搭载的原动机的种类而左、右的安装台座之间的间隔小,例如无法将设在原动机的下表面侧的油盘等收纳在左、右的后纵板之间的问题。
特别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在所述左、右的后纵板的上端分别设置上凸缘而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所以在搭载发动机时所述上凸缘成为障碍,存在无法确保搭载空间的问题。另一方面,若放弃设置上凸缘,则为了确保作为旋转框架的强度,不得不使用厚的板材来形成左、右的后纵板,从而导致整体的重量增加。因此,既能够确保作为旋转框架的足够的强度又能够实现轻量化成为了大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左、右的安装台座之间的间隔、并能够在确保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的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适用于一种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该旋转框架包括:中央框架,通过旋转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下部行驶体上;和尾部框架,接合地设置在该中央框架的后端侧,在该尾部框架的上侧搭载原动机及配重,所述中央框架具有:通过所述旋转环安装在所述下部行驶体上的中央底板;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立起设置在该中央底板上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开的左、右的前纵板,所述尾部框架具有:接合在所述中央底板的后端侧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尾部底板;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立起设置在该尾部底板上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开的左、右的后纵板,在所述左、右的后纵板上设有:位于所述左、右的后纵板的后端侧且用于安装所述配重的左、右的配重安装部;位于该左、右的配重安装部的前侧且用于安装所述原动机的左、右的后安装台座;和位于该左、右的后安装台座的前侧且用于安装所述原动机的左、右的前安装台座。
而且,第一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尾部框架的所述左、右的后纵板中,一方的后纵板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设有弯折部,该弯折部使得所述一方的后纵板在前部侧与另一方的后纵板之间的间隔小,在后部侧与所述另一方的后纵板之间的间隔大,所述一方的后纵板的前端侧接合地设置在所述左、右的前纵板中的一方的前纵板的后端侧,在两者的接合部的上端设有短尺寸的前上凸缘。
此外,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发明,所述左、右的前安装台座中的一方的前安装台座在所述弯折部的位置接合地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后纵板上,所述左、右的后安装台座中的一方的后安装台座在比所述弯折部靠后侧的位置接合地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后纵板上。
此外,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的发明,所述一方的前纵板和一方的后纵板在所述接合部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合并通过焊接将该重合部分接合起来,所述短尺寸的前上凸缘从上侧覆盖两者的重合部分。
此外,根据第四技术方案的发明,在所述左、右的配重安装部中的一方的配重安装部的上端设有与所述短尺寸的前上凸缘不同的后上凸缘,在所述短尺寸的前上凸缘与所述后上凸缘之间,使所述一方的后纵板的上端露出于外部。
此外,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的发明,所述左、右的前安装台座以及后安装台座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前、后的安装台座位于所述左、右的后纵板之间并设在所述一方的后纵板侧,位于左、右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前、后的安装台座位于所述左、右的后纵板之间的外侧并设在所述另一方的后纵板侧。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在尾部框架的左、右的后纵板中的一方的后纵板上,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位设有弯折部,所以,能够使左、右的后纵板之间的间隔在前部侧小而在后部侧大,从而左、右的前安装台座之间的间隔和左、右的后安装台座之间的间隔也能够扩大。由此,即使在原动机等的搭载部件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搭载部件的下表面侧(例如油盘等)收纳在左、右的前安装台座与左、右的后安装台座之间,因此能够确保原动机的搭载空间。而且,由于左、右的后纵板中的一方的后纵板的前端侧接合地设置在一方的前纵板的后端侧,并在两者的接合部的上端设有短尺寸的前上凸缘,由此,能够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能够抑制两者的接合部处的应力集中而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使一方的后纵板保持最小限度的板厚,从而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和轻量化。
此外,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发明,能够将左、右的前安装台座和左、右的后安装台座在通过弯折部而左右方向的间隔变大的位置分别接合地设置在左、右的后纵板侧,从而能够在这些安装台座之间收纳原动机的下部侧。
此外,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的发明,能够将一方的前纵板的后端侧和一方的后纵板的前端侧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合的状态通过焊接而接合,并且短尺寸的前上凸缘以从上侧覆盖的方式接合地设置在两者的重合部分上,由此能够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
此外,根据第四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一方的后纵板是使位于构成配重安装部的后上凸缘与前上凸缘之间的部分露出于外部的结构,所以例如原动机的搭载空间不再受到短尺寸的前上凸缘和后上凸缘的限制,从而能够在确保搭载空间的同时还确保必要的强度。
此外,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的发明,能够使左、右的前安装台座及后安装台座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前、后的安装台座位于左、右的后纵板之间并接合地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后纵板侧,还能够使位于左、右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前、后的安装台座位于所述左、右的后纵板之间的外侧并接合地设置在所述另一方的后纵板侧。由此,例如能够确保原动机的搭载空间,同时还能够确保作为原动机用的安装台座所必需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将图1中的驾驶室厢体、外装罩以及配重等拆下后的状态下的旋转框架的俯视图。
图3是从左后方侧观察到的图2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旋转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发动机搭载在图3的旋转框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右后方观察到的搭载有发动机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从左前方观察到的搭载有发动机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
图8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搭载有发动机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
图9是放大地表示图2中的左前纵板与左后纵板的接合部以及上凸缘的俯视图。
图10是从图9中的箭头X-X方向观察到的左前纵板与左后纵板的接合部以及上凸缘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压挖掘机(工程机械)
2下部行驶体
3旋转环
4上部旋转体
5驾驶室厢体
6外装罩
7配重
8作业装置
8A动臂
8B斗杆
8C铲斗
11旋转框架
12中央框架
13中央底板
14左前纵板(一方的前纵板)
15右前纵板(另一方的前纵板)
16前板
18尾部框架
19尾部底板
20左后纵板(一方的后纵板)
20C弯折部
21右后纵板(另一方的后纵板)
22、23接合部(接缝)
24前上凸缘
25上凸缘
26、27配重安装部
28后上凸缘
29横板
30后横板
31油盘收纳空间
32左侧的前安装台座
33左侧的后安装台座
34右侧的前安装台座
35右侧的后安装台座
36左侧框架
40右侧框架
46发动机(原动机)
49防振座
50油盘(原动机的下部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以应用到具有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的液压挖掘机中的情况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进行详细说明。
此处,图1至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图中,附图标记1是作为工程机械的液压挖掘机,该液压挖掘机1构成为包括: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2、经由旋转环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搭载在该下部行驶体2上的上部旋转体4、以及后述的作业装置8。
此外,上部旋转体4具有后述的旋转框架11,在该旋转框架11上设有如图1所示的驾驶室厢体5、外装罩6以及配重7等。而且,驾驶室厢体5构成供操作员乘降的操作驾驶部,并在其内部划分出驾驶室。此外,外装罩6与配重7一起划分出用于收纳后述的发动机46等的机械室。
附图标记8是以能够俯仰动作的方式设置在上述旋转体4的前部的作业装置,该作业装置8构成为包括:动臂8A、斗杆8B、作为作业工具的铲斗8C、动臂液压缸8D、斗杆液压缸8E以及铲斗液压缸8F。在作业装置8中,动臂8A通过动臂液压缸8D而上下地俯仰动作,斗杆8B通过斗杆液压缸8E而上下地俯仰动作。前端侧的铲斗8C通过铲斗液压缸8F而转动,由此进行砂土等的挖掘作业。
另一方面,在下部行驶体2的前侧安装有如图1所示的推土板9,该推土板9能够上下转动。而且,该推土板9在进行砂土等的推土作业、地面平整作业等时使用。此外,推土板9也作为用于使车辆姿势稳定的支腿(outrigger)来使用。
附图标记11是构成上部旋转体4的主框架的旋转框架,如图2至图4所示,该旋转框架11大体上包括:位于中央前侧的中央框架12、位于中央后侧的尾部框架18、隔着中央框架12及尾部框架18而配置在左右方向两侧的左侧框架36和右侧框架40。
附图标记12是构成旋转框架11的中央前侧部位的中央框架,该中央框架12构成为包括:平板状的中央底板13;左前纵板14、右前纵板15,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立起设置在该中央底板13上,且彼此在左右方向上分开;后述的前板16,位于该左前纵板14、右前纵板15的前部侧,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将这些前纵板14、15之间连结起来。
此处,中央框架12的中央底板13例如采用大致为长方形形状的厚钢板来形成。在该中央底板13上,在以旋转中心(未图示)为中心的旋转环3的假想圆3A(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上设有多个螺栓贯通孔13A。在这些螺栓贯通孔13A中贯穿插入用于将图1所示的旋转环3安装在中央底板13的下表面侧的各安装螺栓(未图示)。
此外,左前纵板14位于中央底板13上的靠左位置,并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大致垂直地立起设置,右前纵板15位于中央底板13上的靠右位置以在与左前纵板14之间形成左右方向的间隔,并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大致垂直地立起设置。左、右的前纵板14、15配置在相对于旋转环3(在图2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假想圆3A)的旋转中心向右方向偏移的位置。此外,左、右的前纵板14、15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形成山形而成为向上突出的动臂安装部14A、15A,在该动臂安装部14A、15A上以能够俯仰动作的方式通过销结合作业装置8的动臂8A。
附图标记16是位于中央底板13的前侧并将左、右的前纵板14、15之间连结起来的前板16,该前板16例如通过对钢板等板材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前板16的下端缘利用焊接手段而接合在中央底板13的上表面,前板16的左、右的侧端缘利用焊接手段而接合在左、右的前纵板14、15的内侧面上。此外,在前板16的前表面接合地设有后述的各液压缸安装板17。
附图标记17是位于前板16的前表面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立起设置在中央底板13的上表面上的左、右一对的液压缸安装板,该各液压缸安装板17位于左、右的前纵板14、15之间,并接合在中央底板13的前端侧。在左、右的液压缸安装板17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通过销结合作业装置8的动臂液压缸8D。
附图标记18是接合地设置在中央框架12的后端侧的尾部框架,该尾部框架18构成为包括:后述的尾部底板19;左后纵板20、右后纵板21,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立起设置在该尾部底板19上,且彼此在左右方向上分开;横板29、后横板30,在左右方向上将该左后纵板20、右后纵板21之间连结起来,且彼此在前后方向上分开。
此处,尾部框架18的尾部底板19、左后纵板20、右后纵板21、横板29以及后横板30如图2所示形成大致四边形的框构造,若加上由后述的左后纵板20的弯折部20C形成的角部,则形成五边形的框构造。由此,尾部框架18成为以高刚性支承后述的安装台座32~35且左、右的配重安装部26、27处的弯曲强度等也高的结构。
附图标记19是构成尾部框架18的下表面的尾部底板,该尾部底板19利用板厚比中央底板13薄的钢板形成平板状,在该尾部底板19的上表面侧利用焊接手段接合有左、右的后纵板20、21和后述的横板29、后横板30。尾部底板19的前端利用焊接手段接合在中央底板13的后端侧,并且该尾部底板19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尾部底板19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形状的开口19A,该开口19A位于左、右的后纵板20、21与横板29、后横板30之间,该开口19A在从上部旋转体4的下侧进行发动机46等搭载设备的维护作业时使用。
此处,如图2所示,左、右的后纵板20、21中,一方的左后纵板20的前部20A侧与另一方的右后纵板21平行地延伸,一方的左后纵板20的后部20B侧也与右后纵板21平行地延伸。但是,左后纵板2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成为以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尺寸L的量的方式弯折的弯折部20C。通过该弯折部20C,左后纵板20的后部20B侧被形成为与右后纵板21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与前部20A侧相比大出尺寸L的量。
此外,如图9、10所示,左后纵板20的前部20A侧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与左前纵板14的后端侧重合并通过焊接接合起来,两者的接合部22被后述的前上凸缘24从上侧覆盖。但是,左后纵板20的前部20A中的与前上凸缘24相比在后侧的部分、弯折部20C、以及后部20B中的与后上凸缘28相比在前侧的部分不会被前上凸缘24覆盖,而是上端露出在外部。因此,左后纵板20采用与左前纵板14相比板厚在所需要的最小限度范围内大的钢板来形成,从而确保用于从下侧支承配重7及发动机46等的强度。
另一方面,右后纵板21以在前后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尾部底板19上。右后纵板21的前端以在左右方向上重合的方式接合在右前纵板15的后端侧,两者的接合部23被后述的上凸缘25从上侧覆盖。但是,该上凸缘25是在右后纵板21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对右后纵板21的上端进行覆盖的结构,右后纵板21采用与左、右的前纵板14、15同等板厚的钢板来形成。
尾部框架18的右后纵板21以与中央框架12的右前纵板15大致成直线状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配置。与此相对,左后纵板20的位于前后方向的中间处的弯折部20C以向左方向、即与前纵板14、15的偏移方向(右方向)相反的方向伸出尺寸L的量的方式弯折。其结果是,后述的配重安装部26配置在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后的位置处。
附图标记24是设置在左后纵板20的前部上端侧的左侧的前上凸缘,该前上凸缘24利用平板状的板材形成,其长度尺寸如图9、图10所示被设定成从上侧覆盖左后纵板20的前部20A的前端侧与左前纵板14的后端侧在左右方向上重合的重合部分、即两者的接合部22的短的长度。前上凸缘24以从上侧覆盖左后纵板20的前端侧与左前纵板14的后端侧的重合部分(接合部22)的上端的状态通过焊接而接合。由此,如图10所示,截面I字形的梁构造由中央底板13、左前纵板14、左后纵板20以及前上凸缘24形成。
附图标记25是设置在右后纵板21的上端侧的右侧的上凸缘,该上凸缘25与左侧的前上凸缘24同样地利用细长的平板状的板材来形成。但是,如图2至图4所示,右侧的上凸缘25与右后纵板21相比其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尺寸长,并形成为长条状。上凸缘25的前部侧以从上侧覆盖右前纵板15的后端侧与右后纵板21的前端侧在左右方向上重合的重合部分、即两者的接合部23的状态通过焊接而接合在该接合部23的上端。
此外,右侧的上凸缘25在右后纵板21的全长范围内接合在右后纵板21的上端,由此,如图4所示,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由尾部底板19、右后纵板21以及上凸缘25形成。右侧的上凸缘25的后端侧与右后纵板21的后端侧一起构成后述的配重安装部27。而且,在上凸缘25的前部侧,由右前纵板15与右后纵板21的接合部22以及中央底板13的后端侧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
附图标记26、27是设置在左、右的后纵板20、21的后端侧的左、右的配重安装部,通过焊接将由与所述左侧的前上凸缘24不同的平板材料构成的后上凸缘28接合在左后纵板20的后部20B中的后端侧上表面上,由此如图3及图4所示,该配重安装部26、27中的左侧的配重安装部26形成为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
此外,右侧的配重安装部27由上述的右后纵板21和上凸缘25的后端侧等形成为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左、右的配重安装部26、27比后述的后横板30更向后方突出。在左、右的配重安装部26、27上,在尾部框架18的后部侧以从上侧载置的方式安装配重7。
附图标记29是接合地设在左、右的后纵板20、21之间的横板,该横板29的下端侧接合在尾部底板19的前端部,左、右方向的两端侧接合在后纵板20、21上,由此,将尾部底板19和后纵板20、21连结成彼此一体化。横板29利用比后述的后横板30短出图2所示的尺寸L的量的短尺寸的平板材料形成。横板29的左侧端部接合在左后纵板20的前部20A侧。
附图标记30是设在尾部底板19的后端侧的后横板,与所述横板29同样,该后横板30的下端侧接合在尾部底板19上,该后横板3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侧接合在后纵板20、21上,由此将尾部底板19和后纵板20、21彼此连结。后横板30被形成为比前侧的横板29因左后纵板20的弯折部20C而长出所述尺寸L的量的长尺寸。后横板30的左侧端部接合在左后纵板20的后部20B侧。
通过横板29和后横板30,在左、右的后纵板20、21之间形成了后述的发动机46的油盘收纳空间31。如图2所示,该油盘收纳空间31若加上由左后纵板20的弯折部20C形成的角部则形成五边形形状的收纳空间。油盘收纳空间31作为在内部收纳后述的发动机46的油盘50、即原动机的下部侧的空间而形成。
附图标记32、33、34、35是设置在左右的后纵板20、21上的左、右的安装台座,该安装台座32~35中的一方(左侧)的前安装台座32位于油盘收纳空间31内,并通过焊接接合在左后纵板20的弯折部20C侧和横板29上。另一方(左侧)的后安装台座33位于油盘收纳空间31内且与前安装台座32在前后方向上分开,并且通过焊接接合在左后纵板20的后部20B侧和后横板30上。
此外,另一方(右侧)的前安装台座34在处于油盘收纳空间31的外侧的位置通过焊接接合在右后纵板21上。另一方(右侧)的后安装台座35在处于油盘收纳空间31的外侧的位置与前安装台座34在前后方向上分开,并通过焊接接合在右后纵板21侧的上凸缘25上。在这些共计4个安装台座32~35中,如图2所示,左、右的前安装台座32、3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同等的位置处,关于左、右的后安装台座33、35也配置在同等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处。共计4个安装台座32~35在尾部框架18上通过各防振座49等而以减振状态支承后述的发动机46。
附图标记36是安装在中央框架12及尾部框架18的左侧位置处的左侧框架,该左侧框架36构成为包括:左外侧框架37,由截面呈D字形的筒体形成,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驾驶室厢体支承框38,为了从下侧支承图1所示的驾驶室厢体5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左外侧框架37与中央框架12之间,并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形状的框体;左伸出梁39,位于该驾驶室厢体支承框38的后侧,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左外侧框架37与尾部框架18之间。
附图标记40是安装在中央框架12和尾部框架18的右侧位置处的右侧框架,该右侧框架40构成为包括:右外侧框架41,由截面呈D字形的筒体形成,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多个右伸出梁42、43、44、45,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右外侧框架41与中央框架12、尾部框架18之间。
附图标记46是构成液压挖掘机1的原动机的发动机,如图5~图8所示,该发动机46例如采用柴油发动机来构成,并在曲轴(未图示)轴向两侧设置冷却风扇47和飞轮48。在飞轮48侧安装液压泵(未图示)等,在冷却风扇47侧配置散热器等热交换器(未图示)。
发动机46通过共计4个防振座49而安装在尾部框架18侧的安装台座32~35上,各防振座49用于缓冲发动机46的振动。此外,在发动机46的下表面侧设有收纳润滑油等的油盘50。该油盘50比所述安装台座32~35的上表面向下侧突出,并被留有间隙地收纳在所述油盘收纳空间31的内侧。
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下面参照图4对旋转框架11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前侧的中央框架12是通过焊接手段如图4所示接合中央底板13、左、右的前纵板14、15以及前板16等而形成的。此外,对于后侧的尾部框架18,也是通过焊接手段如图4所示接合尾部底板19、左、右的后纵板20、21、横板29及后横板30等而形成的。
此时,左后纵板20以前部20A侧和后部20B侧平行于右后纵板21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形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预先形成有弯折部20C,该弯折部20C以向左外侧伸出尺寸L(参照图2)的量的方式弯折。此外,在前部20A的上端侧通过焊接接合短尺寸的前上凸缘24,该前上凸缘24向着左前纵板14的后部上端侧突出。另外,在右后纵板21的上端侧通过焊接接合在右后纵板21的全长范围内延伸的长尺寸的上凸缘25,上凸缘25的前端侧也配置成向着右前纵板15的后部上端侧突出。
接着,以该状态在中央框架12的后端侧通过焊接接合尾部框架18。此时,以将中央底板13的后端与尾部底板19的前端对顶的方式在对合状态下接合。此外,如图9、图10所示,左后纵板20的前部20A侧的前端与左前纵板14的后端侧在左、右方向上重合地接合,并使前上凸缘24以从上侧覆盖的方式接合在两者的接合部22上。对于右后纵板21,也是其前端侧与右前纵板15的后端侧在左、右方向上重合地接合,并使上凸缘25的前端侧以从上侧覆盖的方式接合在两者的接合部23上。
接下来,在中央框架12和尾部框架18通过焊接接合的状态下,将预先在其他工序中组装成的左侧框架36和右侧框架40利用焊接手段接合在中央框架12和尾部框架18的左、右两侧。由此,如图2及图3所示,能够组装出由焊接成的支承构造体构成的旋转框架11。
此外,当在这样的旋转框架11上搭载发动机46时,将发动机46侧的各防振座49载置在尾部框架18侧的安装台座32~35上,并用螺栓等将两者紧固,从而将发动机46安装成防振状态。此外,在旋转框架11上搭载如图1所示的驾驶室厢体5、外装罩6以及配重7等。外装罩6在与配重7之间划分出用于收纳发动机46等的机械室,由此,组装出上部旋转体4。
这样构成的液压挖掘机1通过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2能够在作业现场内自力行驶。当进行砂土的挖掘作业等时,一边通过下部行驶体2使上部旋转体4旋转,一边使作业装置8的动臂8A、斗杆8B进行俯仰动作。此时,通过使铲斗8C转动而利用铲斗8C的前端侧挖掘砂土。
此处,当通过作业装置8进行挖掘作业等时,对支承着该作业装置8的中央框架12的左、右的前纵板14、15施加挖掘反作用力等大的载荷。此外,在尾部框架18侧,对安装台座32~35侧作用由发动机46等的搭载设备产生的载荷,而且在左右的配重安装部26、27上作用有作为重量物的配重7的载荷。
因此,在中央框架12与尾部框架18的接缝、即接合部(例如左前纵板14的后端侧与左后纵板20的接合部22、右前纵板15的后端侧与右后纵板21的接合部23)等,作用有所述挖掘反作用力以及由配重7的重量等产生的大的弯曲应力。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中,在这样的接合部设置上凸缘而将左、右的后纵板整体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由此能够提高框架的弯曲刚性。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根据搭载在尾部框架侧的发动机的种类,左、右的安装台座间的间隔小,存在例如难以将设在发动机的下表面侧的油盘等收纳在左、右的后纵板之间的情况。尤其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在所述左、右的后纵板的上端分别设有上凸缘而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因此,在搭载发动机时所述上凸缘成为障碍,难以确保搭载空间。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尾部框架18的左、右的后纵板20、21中,在一方的左后纵板20上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弯折部20C,从而该一方的左后纵板20构成为,与另一方的右后纵板21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为在前部20A侧小而在后部20B侧大。此外,左、右的后纵板20、21将前端侧接合地设在左、右的前纵板14、15的后端侧,并且在两者的接合部22、23的上端设有前上凸缘24、25,从而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
此外,用于将发动机46安装在尾部框架18侧的左右的前安装台座32、34和后安装台座33、35构成为,在通过左后纵板20的弯折部20C而扩大了左右方向上的间隔的位置分别接合地设在左、右的后纵板20、21侧,在这些安装台座32~35之间将发动机46的下部侧、即油盘50等收纳在内侧而设置。
因此,通过设在尾部框架18的左、右的后纵板20、21中的一方的左后纵板20上的弯折部20C,能够使左、右的后纵板20、21之间的间隔在前部20A侧小,在后部20B侧大,从而能够扩大安装台座32~35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由此,即使在发动机46等的搭载部件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与安装台座32~35之间留有间隙地收纳搭载部件的下表面侧(例如油盘50等),从而能够在尾部框架18的后纵板20、21之间(油盘收纳空间31内)确保发动机46的搭载空间。
此外,左、右的后纵板20、21之间和前纵板14、15之间大致一样地在其前部20A侧使左右方向的间隔小,因此,能够将前部20A侧设定成例如与作业装置8的动臂8A对应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宽度尺寸),从而能够充分确保设于左、右的前纵板14、15上的动臂安装部14A、15A对动臂8A的支承强度、弯曲刚性等。
此外,左、右的后纵板20、21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在其后部20B侧大,所以能够扩大设于尾部框架18的后端侧的左、右的配重安装部26、27之间的间隔,通过这些配重安装部26、27能够稳定地支承配重7。由此,能够提高左、右的前纵板14、15对配重7的支承强度,配重7左右横摆(横摇)时的扭转刚性等也能够提高。
此外,左、右的配重安装部26、27中的左侧的配重安装部26配置在因左后纵板20的弯折部20C而向与前纵板14、15的偏移方向(右方)相反的方向移动了尺寸L的量的位置处。因此,能够使左、右的配重安装部26、27之间的中央位置靠近配重7的重心位置,从而能够提高左、右的配重安装部26、27对配重7的支承平衡度,由此也能够稳定地支承配重7。
而且,左、右的后纵板20、21的前端侧接合地设在左、右的前纵板14、15的后端侧,在两者的接合部22、23的上端设有前上凸缘24、上凸缘25,从而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因此,能够抑制两者的接合部22、23处的应力集中以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使后纵板20、21的板厚保持在最小限度的板厚,从而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和轻量化。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左前纵板14的后端侧和左后纵板20的前端侧以图9、图10所示那样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合的状态下形成焊接而成的接合部22。而且,通过将短尺寸的前上凸缘24以从上侧覆盖的方式接合地设置在两者的重合部分上,能够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因此,能够提高左前纵板14的后端侧与左后纵板20的前端侧的接缝、即接合部22处的弯曲刚性,从而能够将左后纵板20的板厚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厚度。
此外,关于右前纵板15的后端侧和右后纵板21的前端侧也以使两者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合的状态形成焊接而成的接合部23,在该接合部23的上端侧能够以从上侧覆盖的方式接合长尺寸的上凸缘25的前端侧。而且,通过在右后纵板21的上端侧在其全长范围内设置长尺寸的上凸缘25,能够形成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因此,对于右后纵板21也能够提高与右前纵板15的接缝(接合部23)等的弯曲刚性,从而能够将右后纵板21的板厚抑制成与前纵板14、15同等或在其以下的厚度。
此外,左后纵板20是在弯折部20C的位置处不被前上凸缘24覆盖上端侧而使上端侧露出于外部的结构。即,左后纵板20是使位于构成配重安装部26的后上凸缘28与前侧的前上凸缘24之间的部分露出于外部的结构,因此,例如发动机46的搭载空间不再受到前上凸缘24、后上凸缘28等的制约,从而能够确保搭载空间且还能够确保必要的强度。
在该情况下,由于左后纵板20没有像右后纵板21那样在全长范围内设置上凸缘25,所以为了如前所述确保作为旋转框架11的强度,不得不采用比例如左、右的前纵板14、15厚的板材来形成。但是,在左后纵板20的上端侧设有如前所述的短尺寸的前上凸缘24和构成配重安装部26的后上凸缘28。
因此,能够在具有弯折部20C的左后纵板20上形成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截面为I字形的梁构造,由此能够将左后纵板20的板厚抑制成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厚度,还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其结果是,能够确保作为旋转框架11的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和制造成本的降低。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尾部框架18侧搭载大型的发动机46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之对应地扩大安装台座32~35之间的间隔。而且,能够确保中央框架12与尾部框架18之间的接缝处的弯曲强度等,还能够实现旋转框架11整体的轻量化和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左、右的后纵板20、21中的左后纵板20上设置弯折部20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在右后纵板21侧设置弯折部,从而使与相对方的后纵板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在前部侧小、在后部侧大。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将左前纵板14的后端侧与左后纵板20的前端侧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合的状态形成焊接而成的接合部22的情况的例子来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以将左前纵板14的后端与左后纵板20的前端对顶着对合的状态将两者接合的结构。这一点对于右前纵板15的后端侧与右后纵板21的前端侧的接合部也是一样。
另一方面,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在内部划分成驾驶室的驾驶室厢体5的液压挖掘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供操作员乘降的操作驾驶部也可以是利用罩棚从上侧覆盖驾驶席的结构。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由动臂8A和斗杆8B等构成的作业装置8的液压挖掘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设有摇柱式的作业装置的液压挖掘机等的工程机械中所使用的旋转框架。
再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2的液压挖掘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具有轮式下部行驶体的液压挖掘机、液压起重机等工程机械中。

Claims (5)

1.一种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包括:中央框架,通过旋转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下部行驶体上;和尾部框架,接合地设置在该中央框架的后端侧,在该尾部框架的上侧搭载原动机及配重,
所述中央框架具有:通过所述旋转环安装在所述下部行驶体上的中央底板;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立起设置在该中央底板上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开的左、右的前纵板,
所述尾部框架具有:接合在所述中央底板的后端侧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尾部底板;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立起设置在该尾部底板上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开的左、右的后纵板,
在所述左、右的后纵板上设有:位于所述左、右的后纵板的后端侧且用于安装所述配重的左、右的配重安装部;位于该左、右的配重安装部的前侧且用于安装所述原动机的左、右的后安装台座;和位于该左、右的后安装台座的前侧且用于安装所述原动机的左、右的前安装台座,所述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部框架的所述左、右的后纵板中,一方的后纵板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设有弯折部,该弯折部使得所述一方的后纵板在前部侧与另一方的后纵板之间的间隔小,在后部侧与所述另一方的后纵板之间的间隔大,
所述一方的后纵板的前端侧接合地设置在所述左、右的前纵板中的一方的前纵板的后端侧,在两者的接合部的上端设有短尺寸的前上凸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前安装台座中的一方的前安装台座在所述弯折部的位置接合地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后纵板上,
所述左、右的后安装台座中的一方的后安装台座在比所述弯折部靠后侧的位置接合地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后纵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前纵板和一方的后纵板在所述接合部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合并通过焊接将该重合部分接合起来,
所述短尺寸的前上凸缘从上侧覆盖两者的重合部分。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右的配重安装部中的一方的配重安装部的上端设有与所述短尺寸的前上凸缘不同的后上凸缘,
在所述短尺寸的前上凸缘与后上凸缘之间,使所述一方的后纵板的上端露出于外部。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前安装台座以及后安装台座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前、后的安装台座位于所述左、右的后纵板之间并设在所述一方的后纵板侧,
位于左、右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前、后的安装台座位于所述左、右的后纵板之间的外侧并设在所述另一方的后纵板侧。
CN201210014869.2A 2011-02-07 2012-01-12 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 Active CN102628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3805 2011-02-07
JP2011023805A JP5411173B2 (ja) 2011-02-07 2011-02-07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8288A true CN102628288A (zh) 2012-08-08
CN102628288B CN102628288B (zh) 2015-12-16

Family

ID=46586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4869.2A Active CN102628288B (zh) 2011-02-07 2012-01-12 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11173B2 (zh)
CN (1) CN10262828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92700A (zh) * 2014-01-30 2016-04-13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
CN107923145A (zh) * 2015-06-18 2018-04-17 卡特彼勒Sarl 用于施工机械的配重支承结构
CN110312835A (zh) * 2018-01-24 2019-10-0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旋转机架及建筑机械
CN112166217A (zh) * 2018-06-04 2021-01-01 卡特彼勒Sarl 用于工程机械的框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1905B2 (ja) * 2013-12-11 2016-08-31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旋回作業機の旋回フレーム
JP5981907B2 (ja) * 2013-12-25 2016-08-31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サポー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7522A (ja) * 2001-07-12 2003-01-29 Komatsu Ltd 旋回フレーム構造
CN1811077A (zh) * 2005-01-24 2006-08-02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
CN1820110A (zh) * 2003-07-07 2006-08-16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构造
JP2008149945A (ja) * 2006-12-19 2008-07-03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2010007416A (ja) * 2008-06-30 2010-01-14 Caterpillar Japan Ltd 作業機械
CN101736770A (zh) * 2008-11-17 2010-06-16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的机罩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2372Y2 (zh) * 1985-08-30 1993-03-30
JP2613141B2 (ja) * 1991-06-25 1997-05-21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JP2005030092A (ja) * 2003-07-07 2005-02-03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構造
JP2006328764A (ja) * 2005-05-25 2006-12-07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7522A (ja) * 2001-07-12 2003-01-29 Komatsu Ltd 旋回フレーム構造
CN1820110A (zh) * 2003-07-07 2006-08-16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构造
CN1811077A (zh) * 2005-01-24 2006-08-02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
JP2008149945A (ja) * 2006-12-19 2008-07-03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2010007416A (ja) * 2008-06-30 2010-01-14 Caterpillar Japan Ltd 作業機械
CN101736770A (zh) * 2008-11-17 2010-06-16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的机罩构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92700A (zh) * 2014-01-30 2016-04-13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
CN107923145A (zh) * 2015-06-18 2018-04-17 卡特彼勒Sarl 用于施工机械的配重支承结构
CN107923145B (zh) * 2015-06-18 2020-10-27 卡特彼勒Sarl 用于施工机械的配重支承结构
CN110312835A (zh) * 2018-01-24 2019-10-0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旋转机架及建筑机械
CN110312835B (zh) * 2018-01-24 2022-07-29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旋转机架及建筑机械
CN112166217A (zh) * 2018-06-04 2021-01-01 卡特彼勒Sarl 用于工程机械的框架
CN112166217B (zh) * 2018-06-04 2022-09-20 卡特彼勒Sarl 用于工程机械的框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11173B2 (ja) 2014-02-12
JP2012162911A (ja) 2012-08-30
CN102628288B (zh)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8288A (zh) 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
CN103946459A (zh) 工程机械的车架
WO2012026233A1 (ja) 建設機械
JP2013014927A (ja)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支持構造
CN203049665U (zh)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CN101614023B (zh) 工程机械
CN105531425B (zh) 作业机械中的配重装置
CN100408768C (zh) 建筑机械
CN103189574A (zh) 工程机械的回转框架
JP2020204172A (ja) 作業機械
EP3556716A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JP2010196408A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CN100552151C (zh) 建筑机械的履带架
JP6012845B2 (ja) 建設機械
JP6734223B2 (ja) 油圧ショベル
JP2005001652A (ja) 建設機械
CN212052927U (zh) 一种重载平地机回转圈机构及平地机
JP5558080B2 (ja) 作業機械のキャブ構造
JP4617096B2 (ja) 建設機械
JP2007278039A (ja) 建設機械
CN102051894A (zh) 建筑机械的上框架
CN203049664U (zh)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JP2007069877A (ja) キャブおよび作業機械
JP2007186926A (ja) 建設機械
CN202936834U (zh)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228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ierr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