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49664U -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 Google Patents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49664U
CN203049664U CN201220520990.8U CN201220520990U CN203049664U CN 203049664 U CN203049664 U CN 203049664U CN 201220520990 U CN201220520990 U CN 201220520990U CN 203049664 U CN203049664 U CN 203049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art
stringer board
frame
horizontal plate
sid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5209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浦纮充
后口明日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49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496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的上框架,该上框架包括:具有底板、左纵板和右纵板的中间部;具有左侧框架和左连结部件的左台面部;具有右侧框架和右连结部件的右台面部。左纵板和右纵板分别包含位于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左纵板主体部和右纵板主体部。至少包含于左连结部件和右连结部件的一者的台座用梁具有水平板部以及垂直板部,水平板部具有使形成在水平板部下方的空间朝水平板部与垂直板部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敞开的形状,左纵板主体部和右纵板主体部的上端至少在驾驶室的搭载区域内位于与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上端高度相同或更低的位置。由此,能够充分确保上框架的强度并且对于从搭载在台面部上的设备延伸的电线及液压软管实现优异的布设性。

Description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93949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所示的所谓台面(deck)结构的上框架,该上框架包括安装作业机械的中间部以及设置在该中间部左右两侧的台面部。
该上框架中,左右的台面部分别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框架以及连结该侧框架与中间部的连结部件。在右台面部上设置有液压泵、工作油箱及控制阀等设备类,在左台面部上设置有形成操纵室的驾驶室。
右台面部的连结部件包括前后分开设置的一对纵梁。这些纵梁被用作控制阀的台座部。各纵梁分别包括一对垂直板部以及将这一对垂直板部的上端彼此连结的连结板部,形成为该连结板部的下侧敞开的形状。在两纵梁各自的连结板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横跨两者的台座板,控制阀被固定在该台座板上。
上述中间部包括底板以及竖立设置在该底板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板。通常,在上述纵板上,例如像日本专利第4740088号(尤其是该文献中图4)所示那样形成有贯通孔,设置在上述台面部上的设备类的电线及液压软管在穿通该贯通孔而被引导至左右纵板之间的空间之后,被引导向搭载在中间部上的作业机械及发动机。
然而,在具有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上框架的工程机械中,在控制阀周围密集地设置有固定配管(专利文献1中为液压泵的弯曲配管)及工作油箱,因此存在难以在控制阀周围确保用于设置液压软管的空间的问题。尤其,在重量为13t以下的小型工程机械中,与大型工程机械相比,台面部的左右宽度及前后长度较短,因此该问题更为突出。
另外,在以往的上框架中,必须在纵板上形成用于穿通液压软管等的贯通孔,因此存在纵板的强度降低进而导致上框架整体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的上框架,具有充分的强度并且针对从搭载在台面部上的设备延伸的电线及液压软管具有优异的布设性。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机械的上框架,其包括:中间部,具有底板及竖立设置在该底板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纵板和右纵板;左台面部和右台面部,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左侧和右侧,在该左台面部和该右台面部的至少一者的上方能够搭载形成作业机械的操纵室的驾驶室;其中,所述左台面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框架以及从所述左纵板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且与所述左侧框架连结的左连结部件,所述右台面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框架以及从所述右纵板的右侧面向右方突出且与所述右侧框架连结的右连结部件,所述左纵板包含位于所述左侧框架和所述右侧框架之间的左纵板主体部,所述右纵板包含位于所述左侧框架和所述右侧框架之间的右纵板主体部,所述左连结部件和所述右连结部件的至少一者包含作为载置所述工程机械的设备的台座部而被利用的台座用梁,所述台座用梁具有相对于所述底板平行地设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设备载置用的水平板部以及从该水平板部的前端缘或后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垂直板部,所述水平板部具有使形成在该水平板部下方的空间朝该水平板部与所述垂直板部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敞开的形状,所述左纵板主体部的上端至少在所述驾驶室的搭载区域内位于与所述左侧框架的上端高度相同或比所述左侧框架的上端更低的位置,所述右纵板主体部的上端至少在所述驾驶室的搭载区域内位于与所述右侧框架的上端高度相同或比所述右侧框架的上端更低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充分确保上框架的强度并且对于从搭载在台面部上的设备延伸的电线及液压软管能够实现优异的布设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框架的工程机械的液压挖掘机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上框架的从左侧后方且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上框架上安装有控制阀的状态的从上侧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上框架的从左侧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框架的从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上框架的从右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上框架的从前侧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沿图3的VIII-VIII线的剖面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在上框架上安装有燃料箱、工作油箱及控制阀的状态的从前侧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0是放大表示第一右延伸梁的从左侧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1是放大表示第一右延伸梁的从左侧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2是放大表示第一右延伸梁的从前侧右方且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剖视图,其中,(A)是沿图12的A-A线的剖视图,(B)是沿图12的B-B线的剖视图,(C)是沿图12的C-C线的剖视图,(D)是沿图12的D-D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即:用于连结左右侧框架与中间部的连结梁作为成为设备的台座部的台座用梁而被利用,该台座用梁的水平板部具有使形成在该水平板部下方的空间朝该水平板部与垂直板部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敞开的形状,各纵板主体部的上端至少在驾驶室的搭载区域内位于与左右侧框架的上端同等或比左右侧框架的上端更低的位置。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进行详细说明。
<整体结构>
图1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框架10的工程机械100。该工程机械10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液压挖掘机200。此外,以下说明中,只要无特别限定,则“前侧”、“后侧”、“左侧”及“右侧”分别是指从液压挖掘机200的驾驶席观察时的前侧、后侧、左侧及右侧。
液压挖掘机200包括:履带式的下部行走体1;上部回转体2,可回转地支撑在下部行走体1上。在上部回转体2的前端部设置有可起伏的进行挖掘作业等的作业机械3。该作业机械3包括:动臂4,其基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框架10上;斗杆5,可转动地安装在动臂4的远端侧;挖斗6,可转动地安装在斗杆5的远端侧。动臂4由动臂工作缸7驱动,斗杆5由斗杆工作缸8驱动,挖斗6由挖斗工作缸9驱动。动臂工作缸7、斗杆工作缸8及挖斗工作缸9分别为液压缸。
上部回转体2包括成为其骨架基础的上框架10、安装在上框架10的中央部的前端部的上述作业机械3、安装在上框架10的后端侧且取得与作业机械3的重量平衡的配重11、设置在上框架10上的配重11前侧的发动机及液压泵(省略图示)、以及设置在上框架10的前部左侧的驾驶室12。驾驶室12形成作业机械3的操纵室。
上述上框架10如图2至图4所示具有台面结构,该台面结构包括位于挖掘机20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中间部20以及连结于该中间部20左右两侧的左右台面部21、22。中间部20包括底板28以及竖立设置在底板28上且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纵板24、25。作业机械3如后述般安装在中间部20的前端部。
<左右台面部的详细结构>
上述左右台面部21、22的前端位于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另一方面,中间部20的前端位于左右台面部21、22的前端的更前侧。左台面部2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剖面D字状的左侧框架26以及连结该左侧框架26与中间部20的左连结部件30,且右台面部22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剖面D字状的右侧框架27以及连结右侧框架27与中间部20的右连结部件40。
右连结部件40包括:右前框41,从右纵板25的前部朝向右侧(中间部2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并连结于右侧框架27的前端部,且具有剖面D字状;平板状的右后框44,从右纵板25的后端部朝向右侧延伸并连结于右侧框架27的后端部;第一及第二右延伸梁42、43,从右纵板25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朝向右侧延伸。
该两个右延伸梁42、43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作为用于设置上述挖掘机200的设备的台座部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右延伸梁42、43作为横跨两梁42、43之间而设置的燃料箱36的台座部使用(参照图9)。另外,第一右延伸梁42也作为设置在燃料箱36前侧的控制阀50的台座部使用。在燃料箱36的斜后左侧设置有工作油箱37。该工作油箱37由设置在中间部20的后述的工作油箱支撑部94支撑。
左连结部件30包括:左前框31,从左纵板24的前部朝向左侧(中间部2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并连结于左侧框架26的前端部,且具有剖面D字状;平板状的左后框35,从左纵板24的后端部朝向左侧延伸并连结于左侧框架26的后端部;第一至第三左延伸梁32至34,从左纵板24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朝向左侧延伸。三个左延伸梁32至34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第一至第三左延伸梁32至34均为相对于底板28垂直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梁。在从前侧数起为第二个的第二左延伸梁33的左侧端部及为第三个的第三左延伸梁34的左侧端部,设置有后述的驾驶室支撑部95。
<中间部的详细结构>
上述中间部20如上所述包括底板28及左右纵板24、25。底板28由厚壁的钢板形成。左右纵板24、25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底板28上。
底板28如图4所示包括呈前后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底板主体51以及从底板主体51的前端部的靠右侧的部分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52。延伸部52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其根部分随着朝向后侧(底板主体51侧)而在左右方向上扩宽。由此,能实现底板主体51与延伸部52的边界部的弯曲刚性的提高。
在底板主体51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固定回转轴承的环状的轴承固定部61。在轴承固定部61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回转轴承的外轮的多个螺孔62。在底板主体51的前端部的内切于轴承固定部61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回转用马达的马达安装孔63。在回转用马达上一体旋转地安装有小齿轮,该小齿轮一边与设置在轴承内轮上的内周齿轮啮合一边旋转,由此,上框架10相对于下部行走体1进行回转动作。此外,图4中的符号64为用于安装旋转接头的安装孔。
在底板主体51上的上述轴承固定部61的前端部的正上方附近,竖立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梁板65。梁板65的上端部焊接于后述的背板70的下表面,梁板65的下端部焊接于底板28的上表面。另外,梁板65的左右两端缘分别焊接于左右纵板24、25。
左右纵板24、25包括:纵板主体部24b、25b,位于左右侧框架26、27之间;突出纵板部24a、25a,从各纵板主体部24b、25b的前端部分别向前侧延伸,且突出至左右侧框架26、27的前端部(左右台面部21、22)的更前侧。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纵板24、25分别由一块板形成,但这些纵板24、25例如也可通过焊接纵板主体部24b、25b与突出纵板部24a、25a而形成。
如图5及图6所示,左右纵板24、25的突出纵板部24a、25a在侧视时,朝向上方隆起成大致梯形状。该左右突出纵板部24a、25a的上端缘分别在侧视时,连续地连接于纵板主体部24b、25b的上端缘。左右突出纵板部24a、25a的上端包括:第一上端部,从纵板主体部24b、25b的前端部向斜前上侧延伸;第二上端部,从该第一上端部的前端朝向前侧水平延伸;第三上端部,从该第二上端部的前端向斜前下侧延伸并到达突出纵板部24a、25a的前端。
在左右突出纵板部24a、25a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作业机械3的动臂4及动臂工作缸7的作业机械安装板71。作业机械3经由该作业机械安装板71固定于左右突出纵板部24a、25b。这样,该左右突出纵板部24a、25a构成用于安装作业机械3的作业机械安装部。
作业机械安装板71的左右两端缘分别焊接于该左右突出纵板部24a、25a。作业机械安装板71包括:垂直板部72,沿左右突出纵板部24a、25a的前端缘而相对于底板28垂直地延伸;倾斜板部73,从该垂直板部72的上端部向斜后上侧延伸。
在垂直板部72上,竖立设置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工作缸托架板74。在各工作缸托架板74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75。上述动臂工作缸7的基端部通过嵌台于该贯通孔75而由被工作缸托架板74支撑的工作缸支撑销(省略图示)可转动地支撑。在倾斜板部73上,竖立设置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三角板状的一对动臂托架板78。各动臂托架板78相对于左右纵板24、25的突出纵板部24a、25a而在厚度方向(左右方向)上重合并接合。在突出纵板部24a、25a及动臂托架板78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79。上述动臂4的基端部通过嵌合于该贯通孔79而由被动臂支架78支撑的动臂支撑销(省略图示)可转动地支撑。
返回至图3,左右突出纵板部24a、25a竖立设置在底板28的延伸部52上。两突出纵板部24a、25a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设置。
左右纵板24、25的纵板主体部24b、25b竖立设置在底板主体51上。左纵板24的纵板主体部24b包括:直线部24f,在俯视时从底板主体51的后端朝向前侧呈直线状延伸;倾斜部24g,从该直线部24f的前端部向斜前右侧延伸,且连接于左纵板24的突出纵板部24a的后端。同样地,右纵板25的纵板主体部25b包括:直线部25f,在俯视时从底板主体51的后端朝向前侧呈直线状延伸;倾斜部25g,从该直线部25f的前端部向斜前左侧缓缓倾斜,且连接于右纵板25的突出纵板部25a的后端。左右纵板24、25如上所述般包括倾斜部24g、25g,但整体上看起来沿前后方向延伸。
上述左右纵板主体部24b、25b的各后端部通过竖立设置在底板28的上表面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中央后框93连结。另外,左右纵板主体部24b、25b的前后方向的各中间部通过竖立设置在底板28的上表面的第一及第二连结板91、92而相互连结。各连结板91、9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指定间隔地设置。在第一及第二连结板91、92的右侧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支撑工作油箱150的工作油箱支撑部94。另外,在第二连结板92上的工作油箱支撑部94的左侧,设置有后述的驾驶室支撑部95。
如图5及图6所示,左右纵板主体部24b、25b的高度的靠后侧的部分整体上低于靠前侧的部分。而且,各纵板主体部24b、25b的高度在整个前后方向范围低于侧框架26、27的高度。换言之,左右纵板主体部24b、25b的上端在侧视时,在前后方向的任意位置上均位于各侧框架26、27的上端的更下侧。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侧框架26、27的高度相等。另外,本说明书中,在提及“高度”时,只要无特别限定则是指以底板28的上表面为基准的高度。
在上述左右纵板24、25的突出纵板部24a、25a与纵板主体部24b、25b的边界部上,以覆盖其上侧的方式设置有背板70。背板70横跨左右纵板24、25设置,并且焊接于各纵板24、25(参照图2及图3)。背板70在俯视时形成为朝后侧而左右扩宽的逐渐展开状。背板70也可以说在俯视时形成为后侧向左右扩开的大致Y字状。详细而言,背板70包括:主体倾斜部82,横跨左右突出纵板部24a、25a的后端而设置,且朝向后侧而向下侧倾斜;左分支部83,从该主体倾斜部82的下端部分支并沿左侧的纵板主体部24b延伸;右分支部84,沿右侧的纵板主体部25b延伸。在上述主体倾斜部82上,形成有用于将与搭载在台面部21、22上的控制阀50连接的液压软管151引导向作业机械3的各工作缸7至9的贯通孔82f。另外,背板70的左右分支部83、84以覆盖左右纵板24、25上侧的方式,相对于各纵板24、25焊接成剖面I字状。
<驾驶室支撑部的结构>
如图7所示,上述驾驶室12形成为具有地板12a(参照图8)的纵长的箱状体。虽未图示,但在驾驶室12内设置有操作员就坐的驾驶席及操作杆等。在上述上框架10上,用于支撑驾驶室12的地板12a的驾驶室支撑部95在左台面部21上设置于三处、在中间部20上设置于两处,从而合计设置于五处。
详细而言,设置在左台面部21上的三个驾驶室支撑部95a至95c固定在左侧框架26的左右方向的内侧(中间部侧)的侧面(参照图2)。该三个驾驶室支撑部95a至95c分别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指定间隔地设置。从前侧数起为第一个的支撑部95a与为最后一个的支撑部95c包括:块板状的台座部101a、101c,抵接于上述驾驶室12的地板12a;脚部102a、102c,从左侧框架26的内侧侧面向上方延伸且支撑各台座部101a、101c。前后方向的正中的支撑部95b具有与从驾驶室12的地板12a突出的凸座(省略图示)抵接的台座部101b,该台座部101b被固定于第二左延伸梁33的左端部。
设置在中间部20上的两个驾驶室支撑部95d、95e在前后方向上隔开指定间隔地设置。其中前侧的驾驶室支撑部95d被固定于上述背板70的上表面。该驾驶室支撑部95d包括:脚部102d,具有一对垂直片部及连接这些垂直片部的上端彼此的水平片部;台座部101d,被固定于该脚部102d的上表面。另外,后侧的驾驶室支撑部95e固定在设置于上述左右纵板主体部24b、25b之间的第二连结板92上。该驾驶室支撑部95e包括:正方形状的台座部101e;脚板102e,从第二连结板92的前侧面向斜前上侧延伸且连结于该台座部101e的下表面。两个驾驶室支撑部95d、95e各自的台座部101d、101e抵接于驾驶室12的地板12a。
上述驾驶室12通过螺栓固定在上述五个驾驶室支撑部95a至95e的台座部101a至101e上。五个台座部101a至101e中的四个台座部101a、101c、101d及101e具有与驾驶室12的地板12a抵接的座面,这四个座面位于左右侧框架26、27的上表面的稍更上侧。在包含该座面的平面(延长面P1)与左右纵板24、25的上端之间,形成有可穿通从搭载在右台面部22上的设备(例如控制阀50等)延伸至中间部20内的液压软管及电线的间隙空间S1。
<液压挖掘机的搭载设备的支撑结构>
接下来,对搭载在液压挖掘机200上的设备即燃料箱36、工作油箱37及控制阀50的支撑结构进行说明。
上述工作油箱37如图9所示形成为纵长的矩形箱状,且横跨设置在上述中间部20上的前后一对工作油箱支撑部94而设置。
上述燃料箱36形成为横长的矩形箱状,且如上所述般横跨设置在右台面部22上的第一及第二右延伸梁42、43而设置。燃料箱36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通过固定螺栓185(图9中仅显示前端部的固定螺栓)固定在各右延伸梁42、43上。
在燃料箱36的前侧设置有控制阀50。控制阀50经由固定用支架160固定在第一右延伸梁42的上表面。固定用支架160包括:梯形状的固定板161,固定在第一右延伸梁42的上表面;阀安装板162,从固定板161的后端缘向上方延伸。
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一右延伸梁42包括:设备载置用水平板部170,相对于底板28平行地设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垂直板部171,从水平板部170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水平板部170具有使形成在该水平板部170下方的下侧空间190朝该水平板部170与垂直板部171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前侧)敞开的形状。第一右延伸梁42以在除其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以外的中间部上从左右方向观察的剖面呈大致L字状的方式形成。
第一右延伸梁42的垂直板部171的左侧端部被焊接于右纵板25的纵板主体部25b的右侧侧面,其右侧端部被焊接于右侧框架27的左侧侧面。另外,垂直板部171的下端部与右前框41经由地板45连结。
在垂直板部171的左侧端部的上端,形成有向下侧凹陷的切口部172。垂直板部171的上端缘包括:水平边部173,从右侧框架27的左侧侧面向左侧水平地延伸;圆弧状边部174,高度随着从该水平边部173的左侧端部朝向左侧而变低(参照图12)。圆弧状边部174形成上述切口部172的下端缘。
第一右延伸梁42的水平板部170的左侧端部相对于右纵板25为非连结,另一方面,其右侧端部被焊接于右侧框架27。在设水平板部170的距底板28的高度为Hs,右纵板25的纵板主体部25b中的连结第一右延伸梁42的部分的高度为H1,右侧框架27的高度为H2时,满足H1<Hs<H2的关系。水平板部170在俯视时,形成为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左侧(纵板主体部25b侧)朝向右侧(右侧框架27侧)而增加的梯形状。具体而言,水平板部170的后端缘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水平板部170的前端缘包括:直线状边部175,从右侧框架27的侧面朝向左侧呈直线状延伸;倾斜边部176,以随着从该直线状边部175的左侧端部朝向左侧而向后侧倾斜的方式延伸。
水平板部170由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三角板状的加强用纵肋177、178支撑。各加强用纵肋177、178连结于水平板部170的下表面与垂直板部171的前侧侧面。两加强用纵肋177、178被焊接于水平板部170的下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右侧加强用纵肋178的高度及前后方向的宽度大于左侧加强用纵肋177。在垂直板部171下端部中的加强用纵肋178的左侧形成有贯通孔186。来自工作油箱37的液压软管穿过该贯通孔186被引导至控制阀50。
与垂直板部171相对并向下方延伸的垂直片部180连接于水平板部170的前端缘的右侧端部。该垂直片部180的右侧端部与右侧框架27连结(参照图13的(A))。
垂直板部171的前侧侧面与右纵板25的纵板主体部25b的右侧侧面通过加强用横肋179连结。加强用横肋179由相对于水平板部170平行地设置的三角形状的板材形成。加强用横肋179设置在水平板部170的下侧且垂直板部171的切口部172的下侧附近。该加强用横肋17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大于切口部17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2。
<总结>
如以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上框架10的右台面部22与中间部20的右连结部件40包括被用作控制阀50的台座部的第一右延伸梁42(台座用梁)。而且,该第一右延伸梁42包括:设备载置用的水平板部170,相对于底板28平行地设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垂直板部171,从水平板部170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该水平板部170具有使形成在该水平板部170下方的下侧空间190朝该水平板部170与垂直板部171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敞开的形状(第一右延伸梁42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形成为L字状)。
根据该结构,可将第一右延伸梁42的水平板部170的下侧空间190作为来自设置于第一右延伸梁42上表面的控制阀50的液压软管151的布设空间予以利用(参照图9)。由此,上述液压软管151的布设性优异。
另外,纵板24的纵板主体部24b的上端至少在驾驶室12的搭载区域内位于与左侧框架26的上端高度相同或比该左侧框架26的上端更低的位置(纵板主体部24b的高度H1被设定为小于左侧框架26的高度H2),因此可在支撑于左侧框架26上方的驾驶室12与纵板主体部24b之间确保用于穿通搭载在台面部21上的设备的电线及液压软管的穿通空间S1(参照图8)。因此,能以横跨纵板主体部24b上侧的方式穿过穿通空间S1来设置软管等,因此能提高软管等的设置作业效率。尤其,能容易地穿过右纵板25与驾驶室12之间的间隙空间S1朝向搭载于中间部20后端部的液压泵或安装于前端部的作业机械3设置从搭载于右台面部22上的控制阀50延伸的多个液压软管151。此外,由于未如以往般在纵板上形成配线用贯通孔,因此与以往的上框架相比能充分确保纵板的强度。除此此外,作为主要骨架部件的纵板主体部24b、25b未从左右侧框架26、27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因此如图7所示,能利用横跨左右台面部21、22及位于它们之间的部分的整个区域R1作为驾驶室12或设备类(控制阀50等)的搭载区域。因此,能不受纵板主体部24b、25b限制地自由设定驾驶室12的宽度Wc。此外,在台面部22上设置有驾驶室12的情况下,纵板25的纵板主体部25b的上端至少在驾驶室12的搭载区域内位于与右侧框架27的上端高度相同或比该右侧框架27的上端更低的位置(纵板主体部25b的高度H1’被设定为小于右侧框架27的高度H2’),因此可在支撑于右侧框架27上方的驾驶室12与纵板主体部25b之间确保用于穿通搭载在台面部22上的设备的电线及液压软管的穿通空间S1’。因此,能以横跨纵板主体部25b上侧的方式穿过穿通空间S1’来设置软管等,因此能提高软管等的设置作业效率。
此处,为了使液压软管151的布设性优异,较为理想的是将纵板主体部25b的高度H1设定得极低,从而在上下方向上扩大上述间隙空间S1。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基于该观点,在能确保中间部20的必要强度的范围内尽可能低地设定纵板主体部25b的高度H1。具体而言,上述实施方式中,纵板主体部25b的高度H1被设定为低于第一右延伸梁42的水平板部170的高度位置Hs,即被设定为水平板部170的左侧端部无法连结于右纵板25的程度。
此种框架结构中,水平板部170的左侧端部相对于右纵板25为非连结,因此,有可能降低第一右延伸梁42与右纵板25(纵板主体部25b)的连结强度。相对于此,上述实施方式中,水平板部170的左侧端部不与右纵板25连结,为此,垂直板部171的左侧端部与右纵板25通过加强用横肋179而连结,因此垂直板部171与右纵板25的连结强度提高。
具体而言,上述实施方式中,垂直板部17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该左右方向的两侧具有端部,垂直板部171的中间部侧的端部连结于纵板主体部25b,并且该垂直板部171的与中间部侧相反侧的端部连结于右侧框架27。水平板部170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该左右方向的两侧具有端部,水平板部170的中间部侧的端部与纵板主体部25b为非连结,并且该水平板部170的与中间部侧相反侧的端部连结于右侧框架27。纵板主体部25b的上端位于比水平板部170低的位置(纵板主体部25b的高度H1低于第一右延伸梁42的水平板部170的高度位置Hs)。而且,垂直板部171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侧的端部上设置有连结该垂直板部171的侧面与纵板主体部25b的侧面的加强用横肋179。由此,能充分确保第一右延伸梁42与右纵板25的连结强度,并且能充分确保水平板部170的下侧空间19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及间隙空间S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因此,既能确保上框架的强度,又能进一步提高电线及液压软管151的布设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纵板24、25还包括从纵板主体部24b、25b的前端部向前侧延伸且突出在比各台面部21、22的侧框架26、27的前端部更前侧的突出部(突出纵板部24a、25a),该突出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作业机械3的作业机械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既能确保驾驶室12的宽度Wc的设计自由度,又能通过增大作业机械安装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而确保该作业机械安装部的刚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右延伸梁42的垂直板部171的左侧端部(与右纵板25的连结部侧的端部)的上端缘上形成有向下侧凹陷的切口部172。
由此,在来自控制阀50的液压软管151密集的第一右延伸梁42的左侧端部附近,能抑制液压软管151与垂直板部171的上端缘发生干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加强用横肋17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被设定为大于切口部17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2,因此能抑制因在垂直板部171上设置切口部172造成的第一右延伸梁42的强度降低。
此处,设置在第一右延伸梁42的水平板部170上的设备的电线及液压软管大部分在暂时被引导至中间部20之后,朝向作业机械3或发动机设置。因此,在水平板部170的中间部侧的端部附近,从设置于水平板部170的设备朝向中间部20的多条配线及液压软管151密集。因此,在水平板部170的中间部侧,用于设置这些配线及配管的空间必须大于其的右侧框架侧。
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右延伸梁42的水平板部170被设定为具有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右侧框架27侧向中间部侧接近(随着从右侧向左侧接近)而变窄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既能充分确保用于在台座用梁上设置设备的面积,又能提高从该设备延伸的电线及液压软管的布设性。具体而言,上述实施方式中,越往多个液压软管151密集的中间部侧,从水平板部170的上表面侧朝向形成在水平板部170下方的下侧空间190的进入越容易,因此能扩大液压软管151的布设空间(布设自由度)。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右延伸梁42包括从上述水平板部170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与垂直板部171的前侧侧面连结的加强用纵肋177、178。
由此,载置设备的水平板部170由连结于该水平板部170的下表面与垂直板部171的侧面的加强用纵肋177、178予以支撑。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第一右延伸梁42对控制阀50及燃料箱36的支撑强度。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右延伸梁42还包括从上述水平板部170的右侧框架27侧的端部(右侧端部)上的与垂直板部171所处的一侧相反侧的端缘(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垂直片部180,该垂直片部180连结于上述右侧框架27。
根据该结构,能提高第一右延伸梁42与右侧框架27的连结强度(参照图13的(A)至(C))。具体而言,第一右延伸梁42中的右侧框架侧的端部,即垂直板部171上的右侧框架侧的端部、水平板部170上的右侧框架侧的端部及垂直片部180上的右侧框架侧的端部均被焊接于右侧框架27上,因此能尽可能地提高第一右延伸梁42与右侧框架27的连结强度。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其还包括除此以外的各种结构。
即,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右延伸梁42的垂直板部171以从水平板部170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该水平板部170上,但并不限定于此,该垂直板部171也能以从水平板部170的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该水平板部170上。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各驾驶室支撑部95的座面相对于左右侧框架26、27的上表面位于稍上侧,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各座面也能位于与左右侧框架26、27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上。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驾驶室12设置在上框架10的前部左侧,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该驾驶室12例如也可设置在上框架10的后部左侧或前部右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主要的设备类即燃料箱、工作油箱及控制阀50搭载在右台面部22上,但这些设备类的设置结构只是一例。例如,这些设备类既可均搭载在左台面部21上,也可仅燃料箱搭载在左台面部21上。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工程机械100为液压挖掘机,但其并不限定于此。该工程机械100例如当然可为并用电动马达与液压马达的混合动力挖掘机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对于工程机械的上框架有用,尤其对于液压挖掘机的上框架有用。

Claims (7)

1.一种工程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部,具有底板及竖立设置在该底板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纵板和右纵板;
左台面部和右台面部,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左侧和右侧,在该左台面部和该右台面部的至少一者的上方能够搭载形成作业机械的操纵室的驾驶室;其中,
所述左台面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框架以及从所述左纵板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且与所述左侧框架连结的左连结部件,
所述右台面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框架以及从所述右纵板的右侧面向右方突出且与所述右侧框架连结的右连结部件,
所述左纵板包含位于所述左侧框架和所述右侧框架之间的左纵板主体部,
所述右纵板包含位于所述左侧框架和所述右侧框架之间的右纵板主体部,
所述左连结部件和所述右连结部件的至少一者包含作为载置所述工程机械的设备的台座部而被利用的台座用梁,
所述台座用梁具有相对于所述底板平行地设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设备载置用的水平板部以及从该水平板部的前端缘或后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垂直板部,
所述水平板部具有使形成在该水平板部下方的空间朝该水平板部与所述垂直板部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敞开的形状,
所述左纵板主体部的上端至少在所述驾驶室的搭载区域内位于与所述左侧框架的上端高度相同或比所述左侧框架的上端更低的位置,
所述右纵板主体部的上端至少在所述驾驶室的搭载区域内位于与所述右侧框架的上端高度相同或比所述右侧框架的上端更低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直板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该左右方向的两侧具有端部,该垂直板部的中间部侧的端部连结于所述左纵板主体部和所述右纵板主体部中靠近该垂直板部的一者,该垂直板部的与中间部侧相反侧的端部连结于所述左侧框架和所述右侧框架中靠近该垂直板部的一者,
所述水平板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该左右方向的两侧具有端部,该水平板部的中间部侧的端部与所述左纵板主体部和所述右纵板主体部中靠近该水平板部的一者为非连结,该水平板部的与中间部侧相反侧的端部连结于所述左侧框架和所述右侧框架中靠近该水平板部的一者,
所述左纵板主体部和所述右纵板主体部中连结于所述垂直板部的一者的上端位于比所述水平板部低的位置,
所述垂直板部的中间部侧的端部上设置有连结该垂直板部的侧面与所述左纵板主体部和所述右纵板主体部中连结于所述垂直板部的一者的侧面的加强用横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程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纵板和所述右纵板分别还包含从所述左纵板主体部的前端部和所述右纵板主体部的前端部向前侧延伸且突出在比所述左台面部的所述左侧框架的前端部和所述右台面部的所述右侧框架的前端部更前侧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作业机械的作业机械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直板部的中间部侧的端部的上端缘上形成有向下侧凹陷的切口部,
所述加强用横肋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切口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平板部具有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所述左侧框架侧或者所述右侧框架侧向所述中间部侧接近而变窄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座用梁还具有从所述水平板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与所述垂直板部的侧面连结的加强用纵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座用梁还具有从所述水平板部的与中间部侧相反侧的端部上的与所述垂直板部所处的一侧相反侧的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垂直片部,
所述垂直片部连结于所述侧框架。
CN201220520990.8U 2011-10-11 2012-10-11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496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3709A JP2013083091A (ja) 2011-10-11 2011-10-11 建設機械のアッパーフレーム
JP2011-223709 2011-10-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49664U true CN203049664U (zh) 2013-07-10

Family

ID=48528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52099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49664U (zh) 2011-10-11 2012-10-11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83091A (zh)
CN (1) CN20304966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0284B2 (ja) * 2014-01-09 2018-01-17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サイドフレーム
JP6458789B2 (ja) * 2016-09-26 2019-01-30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機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83091A (ja) 2013-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0484B (zh) 裂土器组件
KR20130124168A (ko) 건설기계
US8038379B2 (en) Skid steer loader
CN103946459A (zh) 工程机械的车架
JP5511993B2 (ja) 建設機械
EP2154295B1 (en) Cabin and traveling construction machine with the same
JP5691944B2 (ja) 上部旋回体の機器支持構造
KR101837220B1 (ko) 건설 기계의 선회 프레임
CN103046603A (zh) 上部回转体和工程机械
CN203049663U (zh)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JP5996122B2 (ja) 作業車両のキャブ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049664U (zh)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JP3947009B2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JP2010196408A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US9217237B2 (en) Side fram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JP5415384B2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CN102051894A (zh) 建筑机械的上框架
JP2007069877A (ja) キャブおよび作業機械
JP5692248B2 (ja) 作業機械
JP5138654B2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RU120430U1 (ru) Стрела землеройно-погрузочной машины
CN104088318B (zh) 一种箱型结构的步履式挖掘机回转平台
CN110226009A (zh) 液压挖掘机
JP5226103B2 (ja) 建設機械のフレーム構造体
JP2015166513A (ja) 建設機械の排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