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4023B - 工程机械 - Google Patents

工程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4023B
CN101614023B CN2009101503863A CN200910150386A CN101614023B CN 101614023 B CN101614023 B CN 101614023B CN 2009101503863 A CN2009101503863 A CN 2009101503863A CN 200910150386 A CN200910150386 A CN 200910150386A CN 101614023 B CN101614023 B CN 1016140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driver
mentioned
frame
brace sum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03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4023A (zh
Inventor
小林敬弘
平松秀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14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0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40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0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08Improving mounting or assembling, e.g. frame elements, disposition of all the components on the superstruc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 E02F9/16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movable, tiltable or pivoting, e.g. movable seats, dampening arrangements of cab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40Special vehicles
    • B60Y2200/41Construction vehicles, e.g. graders, excavators
    • B60Y2200/412Excav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18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for building site vehicles or multi-purpose trac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工程机械的目的在于降低传递到驾驶室的噪音,而且提高梁对中心机架及侧机架的接合强度。利用下横梁(23A)、上横梁(23B)、后纵梁(23C)及开口部(23D)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横剖面形状形成支撑驾驶室(7)的驾驶室支撑梁(23)。这样,在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不会形成封闭空间,能够抑制由发动机等产生的噪音通过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的共鸣而增大。另外,以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前侧开口的方式配置驾驶室支撑梁(23)的开口部(23D),从而能够增大接近配重(5)的驾驶室支撑梁(23)的后部侧的接合长度,能够提高驾驶室支撑梁(23)对中心机架(12)的左纵板(14)及左侧机架(18)的接合强度。

Description

工程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尤其涉及在车体机架上设有驾驶室的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作为工程机械的液压挖掘机大致包括:可自行的下部行驶体;可回旋地搭载在该下部行驶体上的上部回旋体;以及设置在该上部回旋体的前部侧的作业装置。并且,上部回旋体具有成为基座的车体机架(回旋机架),在该回旋机架的前部侧设有可进行俯仰动作的作业装置,在回旋机架的后部侧设有取得与作业装置的重量平衡的配重。另外,在回旋机架的前部左侧设有划分形成操作室的驾驶室,在该驾驶室的后侧设有收放原动机等的房屋罩等。
并且,根据现有技术的回旋机架具备:由底板及竖立设置在该底板上的左右纵板构成的中心机架,位于该中心机架的左右两侧且向前后方向延伸配置的左右侧机架,分别设置在中心机架和左右侧机架之间且将左右侧机架与中心机架接合的左右梁,以及连接位于左右方向一侧的侧机架的前端侧和中心机架之间的驾驶室支撑框;驾驶室做成由各梁之中位于比驾驶室支撑框靠后侧的驾驶室支撑梁和驾驶室支撑框支撑的结构。
这里,构成回旋机架的各梁之中的驾驶室支撑梁,通常使用横剖面形状呈四边形的封闭剖面结构的箱形结构体形成。这样,通过使用由封闭剖面结构的箱形结构体构成的驾驶室支撑梁,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撑具有很大重量的驾驶室,而且,做成通过配重的载荷等对回旋机架作用扭转力时,能够确保对该扭转力有足够的强度的结构。
然而,由于在液压挖掘机的回旋机架上搭载有发动机等原动机、由该发动机驱动的液压泵等液压机器,所以液压挖掘机工作时,产生来自这些发动机、液压机器的噪音(工作声音)或振动。
该场合,由于根据现有技术的回旋机架由呈封闭剖面结构的箱形结构体形成驾驶室支撑梁,所以存在液压挖掘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在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由于共鸣(气柱共鸣)而增大,且该增大了的噪音传递到驾驶室之类的问题。
对此,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通过在由箱形结构体形成的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设置隔壁部件,从而能够抑制液压挖掘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等在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共鸣,能够降低传递到驾驶室的噪音的回旋机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351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82705号公报)。
但是,上述的根据现有技术的回旋机架,由于做成在由箱形结构体构成的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使用焊接等手段固定多个隔壁部件的结构,因此存在该隔壁部件的安装作业复杂,组装回旋机架时的作业效率降低之类的问题。
另外,即使由隔壁部件将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分割成多个封闭空间,根据发动机等的旋转数而不同的频率的噪音之中,具有在被分割的封闭空间的内部共鸣的频率的噪音也不能降低,因此存在不能充分降低传递到驾驶室的噪音之类的问题。
对此,作为根据其他现有技术的回旋机架,提出了具备横剖面形状形成为向后开口的横U字状的梁的方案。具有该横U字状的横剖面形状的梁由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梁、在上下方向上与该下横梁相对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横梁、以及在前后方向的前侧连接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前纵梁构成,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前后方向的后侧(配重侧)成为开口部。这样,在将横剖面形状形成为横U字状的梁作为驾驶室支撑梁来使用的场合,液压挖掘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等不会在梁的内部共鸣,所以能够充分降低传递到驾驶室内的噪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302065号公报)。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3的回旋机架,由于使用剖面形状向后开口的呈横U字状的梁,所以在驾驶室支撑梁的后部侧(靠近配重的一侧),仅下横梁和上横梁的两端部与中心机架及侧机架接合。
其结果,不能充分确保中心机架及侧机架与驾驶室支撑梁的接合长度。因此,由配重的载荷而对回旋机架作用扭转力时,在中心机架及侧机架与驾驶室支撑梁的接合部容易发生局部应力集中,存在驾驶室支撑梁对扭转力的接合强度降低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传递到驾驶室的噪音,而且能提高梁对中心机架及侧机架的接合强度的工程机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适用于以下结构的工程机械,该工程机械包括:车体机架,设置在该车体机架的前部侧的作业装置,设置在上述车体机架的后部侧并用于取得与该作业装置的重量平衡的配重,以及隔着上述作业装置位于左右方向的一侧且设置在上述车体机架的前部侧的驾驶室;上述车体机架具备:由底板及竖立设置在该底板上的左右纵板构成的中心机架,位于该中心机架的左右两侧且向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的左右侧机架,分别设置在上述中心机架和左右侧机架之间的左右梁,以及连接位于左右方向一侧的侧机架的前端侧和上述中心机架的前侧之间的驾驶室支撑框;其构成为,将上述各梁之中位于上述驾驶室支撑框的后侧的梁作为驾驶室支撑梁时,上述驾驶室由上述驾驶室支撑框和驾驶室支撑梁支撑。
并且,方案1的发明采用的结构的特征是,上述驾驶室支撑梁包括: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梁,在上下方向与该下横梁相对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横梁,在前后方向的后侧连接上述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后纵梁,以及在上述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前后方向的前侧开口的开口部;将上述驾驶室支撑梁的横剖面形状做成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
方案2的发明的工程机械的特征是,在上述各梁之中上述驾驶室支撑框和上述驾驶室支撑梁之间设置中间梁,该中间梁包括: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梁,在上下方向与该下横梁相对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横梁,在前后方向的后侧连接上述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后纵梁,以及在上述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前后方向的前侧开口的开口部;将上述中间梁的横剖面形状做成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
方案3的发明的工程机械的特征是,在上述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沿左右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固定在上述下横梁、上横梁及后纵梁上的加强部件。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1的发明,由于利用下横梁、上横梁、以及在后侧连接上下横梁的后纵梁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剖面形状形成支撑驾驶室的驾驶室支撑梁,因此不在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形成封闭空间。这样,能够抑制工程机械工作时发生的噪音在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共鸣而增大,能够降低传递到驾驶室的噪音,能够提高驾驶室内的乘坐心境。
另一方面,由于驾驶室支撑梁由后纵梁连接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前后方向的后侧,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前侧成为开口部,因此,就驾驶室支撑梁的前部侧而言,上下横梁的两端部被接合在中心机架和侧机架上,就驾驶室支撑梁的后部侧而言,除了上下横梁的两端部外,后纵梁的两端部也被接合在中心机架和侧机架上。因此,就驾驶室支撑梁对中心机架和侧机架的接合部而言,与驾驶室支撑梁的前部侧相比较,能够进一步加大驾驶室支撑梁的后部侧的接合长度。其结果,例如在回旋机架的后部侧安装了配重的场合,即使通过该配重的载荷对回旋机架作用左右方向的扭转力,也能够抑制在中心机架及侧机架与驾驶室支撑梁的接合部发生局部应力集中,能够提高驾驶室支撑梁对中心机架及侧机架的接合强度。
根据方案2的发明,由于做成在驾驶室支撑框和驾驶室支撑梁之间设置中间梁的结构,该中间梁利用下横梁、上横梁、以及在后侧连接上下横梁的后纵梁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剖面形状形成,所以,即使通过该配重的载荷对回旋机架作用左右方向的扭转力,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该扭转力的强度。另外,由于不在中间梁的内部形成封闭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工程机械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在中间梁的内部共鸣而增大。
根据方案3的发明,通过在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设置固定在下横梁、上横梁、后纵梁上的加强部件,从而能够提高驾驶室支撑梁自身的强度,能够提高通过该驾驶室支撑梁接合了中心机架和侧机架的回旋机架整体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回旋机架的液压挖掘机的主视图。
图2是以单体表示回旋机架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驾驶室支撑梁、中间梁等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图3中的驾驶室支撑梁、中间梁等的局部剖的俯视图。
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V-V方向见到的驾驶室支撑梁、中间梁等的剖视图。
图6是与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回旋机架的与图4同样的局部剖的俯视图。
图7是从图6中的箭头VII-VII方向见到的驾驶室支撑梁、中间梁、加强板等的剖视图。
图8是与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回旋机架的与图4同样的局部剖的俯视图。
图9是从图8中的箭头IX-IX方向见到的驾驶室支撑梁、中间梁、加强板等的剖视图。
图中:
1-液压挖掘机(工程机械),4-作业装置,5-配重,7-驾驶室,11、31、41-回旋机架(车体机架),12-中心机架,13-底板,14-左纵板,15-右纵板,18-左侧机架,19-右侧机架,20-驾驶室支撑框,23、32、42-驾驶室支撑梁,23A、24A、32A、34A、42A、44A-下横梁,23B、24B、32B、34B、42B、44B-上横梁,23C、24C、32C、34C、42C、44C-后纵梁,23D、24D、32D、34D、42D、44D-开口部,24、34、44-中间梁,26、27、28、29-右伸出梁,33、35、43、45-加强板(加强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适用于压挖掘机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工程机械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图1至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图中,标记1表示作为工程机械的代表例子的液压挖掘机。并且,该液压挖掘机1的车体大致包括:可自行的履带式下部行驶体2,以及可回旋地搭载在该下部行驶体2上的上部回旋体3,在上部回旋体3的前部侧,可仰俯运动地设有进行土砂等的挖掘作业的作业装置4。
这里,上部回旋体3大致包括:作为车体机架的后述的回旋机架11;设置在回旋机架11的后端侧并用于取得与作业装置4的重量平衡的配重5;配置在该配重5的前侧并收放发动机、液压泵等(均未图示)的房屋罩6;以及配置在回旋机架11的前部左侧且划分形成操作室的驾驶室7。
另外,作业装置4大致包括:基端侧可转动地安装在后述的回旋机架11上的起重臂4A;可转动地安装在该起重臂4A的前端侧的臂部4B;可转动地安装在该臂部4B的前端侧的铲斗4C;以及由液压缸构成的起重臂缸4D、臂部缸4E、铲斗缸4F。
标记11表示作为车体机架的回旋机架,该回旋机架11成为上部回旋体3的基座。并且,回旋机架11如图2至图4所示,包括后述的中心机架12,左右的侧机架18、19,驾驶室支撑框20,驾驶室支撑梁23,中间梁24,以及各右伸出梁26、27、28、29等,且形成牢固的支撑构造体。
标记12是构成回旋机架11的中央部分的中心机架,该中心机架12包括:使用厚壁的钢板等形成为平板状的底板13;以及使用焊接等方法竖立设置在该底板13的上面侧且在左右方向保持一定间隔的同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纵板14、15。
这里,左纵板14、右纵板15的前部侧分别成为以山形状隆起的起重臂托架部14A、15A,且成为图1所示的作业装置4的重臂4A的基端侧可转动地销结合在这些左右起重臂托架部14A、15A上的结构。另外,左纵板14、右纵板15的前端部分别成为位于比起重臂托架部14A、15A靠前侧的缸托架部14B、15B,且成为图1所示的起重臂缸4D的底侧可转动地销结合在这些左右的缸托架部14B、15B上的结构。
另一方面,左纵板14、右纵板15的后部侧分别呈剖面I字状(I突缘构造)并从起重臂托架14A、15A向后方延伸,其后端侧成为配重安装部14C、15C。并且,成为使用螺栓等(未图示)在这些左右配重安装部14C、15C上安装图1所示的配重5的结构。另外,在左纵板14和右纵板15之间设有在前后方向分离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前后连接板16、17,通过这些前后连接板16、17连接左右纵板14、15的后部侧。
标记18表示隔着中心机架12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一侧(左侧)的左侧板,标记19表示隔着中心机架12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的右侧板。这里,左侧机架18和右侧机架19使用例如由剖面D字状的筒体构成的D型机架而形成,且沿着中心机架12向前后方向延伸。
并且,左侧机架18通过后述的驾驶室支撑框20、驾驶室支撑梁23、中间梁24、左后部板25等安装在中心机架12的左侧,右侧机架19通过后述的各右伸出梁26、27、28、29、右后部板30等安装在中心机架12的右侧。
标记20是连接左侧机架18的前端侧和中心机架12的前侧之间的驾驶室支撑框,该驾驶室支撑框20与后述的驾驶室支撑梁23一起从下侧支撑图1所示的驾驶室7。这里,驾驶室支撑框20由通过焊接接合在中心机架12的底板13和后述的中间梁24上并且与左纵板14平行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纵框部件21、通过焊接接合在纵框部件21的前端部和左侧机架18的前端部并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框部件22形成为大致L字状。
该场合,如图5等所示,横框部件22由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板22A、在上下方向与该下横板22A相对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横板22B、连接这些下横板22A和上横板22B的前端侧且从下横板22A朝向上横板22B朝向斜上方倾斜的同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倾斜板22C形成。另外,在上横板22B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侧设有支架安装孔22D、22D,成为在这些支架安装孔22D中安装弹性地支撑驾驶室7的前部侧的支架部件(未图示)的结构。
标记23是位于比驾驶室支撑框20靠后侧并设置在中心机架12的左侧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的驾驶室支撑梁,该驾驶室支撑梁23与后述的中间梁24等一起对中心机架12接合左侧机架18。另外,驾驶室支撑梁23与驾驶室支撑框20一起从下侧支撑驾驶室7。
这里,驾驶室支撑梁23通过例如对钢板材料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利用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梁23A、在上下方向以一定距离与该下横梁23A相对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横梁23B、在前后方向的后侧连接这些下横梁23A和上横梁23B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纵梁23C、在下横梁23A和上横梁23B的前后方向的前侧跨越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开口的开口部23D,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横剖面形状而形成。
并且,如图5等所示,驾驶室支撑梁23以将开口部23D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的状态配置在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驾驶室支撑梁23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通过焊接接合在左侧机架18上,驾驶室支撑梁23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通过焊接接合在左纵板14和底板13上。另外,在构成驾驶室支撑梁23的上横梁23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设有支架安装孔23E、23E,成为在这些安装孔23E中安装弹性地支撑驾驶室7的后部侧的支架部件(未图示)的结构。
这样,通过利用下横梁23A、上横梁23B、后纵梁23C及开口部23D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剖面形状形成支撑驾驶室7的后部侧的驾驶室支撑梁23,从而成为驾驶室支撑梁23的内部不形成封闭空间,即使液压挖掘机1工作时发动机等产生噪音,也能够抑制该噪音在驾驶室支撑梁23的内部共鸣(气柱共鸣)而增大的结构。
另外,通过以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向前侧开口的方式配置驾驶室支撑梁23的开口部23D,从而成为以下结构:就驾驶室支撑梁23的前部侧而言,下横梁23A和上横梁23B的两端部被接合在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上,就接近配重5的驾驶室支撑梁23的后部侧而言,除了下横梁23A和上横梁23B的两端部外,后纵梁23C的两端部也被接合在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上。
因此,就驾驶室支撑梁23对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的接合长度而言,与驾驶室支撑梁23的前部侧相比较,能够将接近配重5的驾驶室支撑梁23的后部侧的接合长度增大相当于后纵梁23C的部分,成为通过配重5的载荷对回旋机架11作用左右方向的扭转力时,能够抑制在左纵板14及左侧机架18与驾驶室支撑梁23的接合部发生局部应力集中的结构。
标记24是位于驾驶室支撑框20和驾驶室支撑梁23之间并设置在中心机架12的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的中间梁,该中间梁24是与驾驶室支撑梁23等一起相对中心机架12接合左侧机架18的部件。
这里,中间梁24与驾驶室支撑梁23同样地通过例如对钢板材料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利用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梁24A、在上下方向以一定距离与该下横梁24A相对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横梁24B、在前后方向的后侧连接这些下横梁24A和上横梁24B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纵梁24C、在下横梁24A和上横梁24B的前后方向的前侧跨越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开口的开口部24D,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横剖面形状而形成。
并且,中间梁24以将开口部24D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的状态配置在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中间梁24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通过焊接接合在左侧机架18上,中间梁24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通过焊接接合在左纵板14和底板13上。另外,构成驾驶室支撑框20的纵框部件21的后端部通过焊接被接合在中间梁24的前端侧。
这样,通过利用下横梁24A、上横梁24B、后纵梁24C及开口部24D,以使横剖面形状为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方式形成中间梁24,从而中间梁24的内部不形成封闭空间,与驾驶室支撑梁23同样,成为能够抑制噪音在中间梁24的内部共鸣而增大的构造。
另外,通过以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向前侧开口的方式配置中间梁24的开口部24D,从而成为以下结构:就接近配重5的中间梁24的后部侧而言,除了下横梁24A和上横梁24B的两端部外,后纵梁24C的两端部也被接合在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上,因此与驾驶室支撑梁23同样,与中间梁24的前部侧相比较,能够进一步增大中间梁24的后部侧的接合长度。
标记25是设置在中心机架12的左侧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的后端侧之间的左后部板,该左后部板25使用钢板等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并且,左后部板25是连接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的后端侧之间的部件。
标记26、27、28、29是设置在中心机架12的右纵板15和右侧机架19之间的多个右伸出梁,这些多个右伸出梁26、27、28、29是对中心机架12接合右侧机架19的部件。并且各右伸出梁26、27、28、29通过例如对钢板材料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左右方向的两端侧通过焊接被接合在中心机架12的右纵板15和右侧机架19上。
标记30是设置在中心机架12的右纵板15和右侧机架19的后端侧之间的右后部板,该右后部板30使用钢板等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并且,右后部板30是连接右纵板15和右侧机架19的后端侧之间的部件。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具有如上所述的回旋机架11,具备该回旋机架11的液压挖掘机1通过利用下部行驶体2自行而移动到进行挖掘作业等的作业场所。并且,通过使上部回旋体3回旋的同时使作业装置4的起重臂4A、臂部4B、铲斗4C转动,从而能够进行土砂的挖掘作业等。
这里,在液压挖掘机1动作时,收放在房屋罩6内的发动机、液压泵等(均未图示)产生噪音(工作声音)及振动,该噪音等通过回旋机架11传递到驾驶室7。
该场合,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回旋机架11,利用下横梁23A、上横梁23B、后纵梁23C及开口部23D以使横剖面形状为前侧开口的横U字形状形成设置在驾驶室7的下侧的驾驶室支撑梁23,同样利用下横梁24A、上横梁24B、后纵梁24C及开口部24D以使横剖面形状为前侧开口的横U字形状形成设置在驾驶室7的下侧的中间梁24。
因此,不在驾驶室支撑梁23、中间梁24的内部形成封闭空间,能够抑制由发动机等产生的噪音因驾驶室支撑梁23、中间梁24的内部的共鸣(气柱共鸣)而增大。其结果,能够降低液压挖掘机1工作时传递到驾驶室7的噪音,能够提高驾驶室7内的乘坐的心境。
另外,驾驶室支撑梁23以使其开口部23D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且前侧开口的方式配置,因此就接近配重5的驾驶室支撑梁23的后部侧而言,除了下横梁23A及上横梁23B的两端侧外,还能够将后纵梁23C的两端部接合在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上。因而,就驾驶室支撑梁23对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的接合部而言,与驾驶室支撑梁23的前部侧相比较,能够将接近配重5的驾驶室支撑梁23的后部侧的接合长度增大相当于后纵板23C的部分。因此,即使通过配重5的载荷对回旋机架11作用左右方向的扭转力,也能够抑制在左纵板14及左侧机架18与驾驶室支撑梁23的接合部发生局部应力集中。其结果,能够提高驾驶室支撑梁23对中心机架12的左纵板14及左侧机架18的接合强度,从而能够提高回旋机架11整体的刚性。
另外,对于中间梁24也以将其开口部24D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且前侧开口的方式配置,因此就接近配重5的中间梁24的后部侧而言,除了下横梁24A及上横梁24B的两端侧外,还能够将后纵梁24C的两端部接合在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上。由此,与驾驶室支撑梁23同样,能够抑制在左纵板14及左侧机架18与中间梁24的接合部发生局部应力集中。其结果,能够提高中间梁24对中心机架12的左纵板14及左侧机架18的接合强度,能够确保对作用于回旋机架11上的左右方向的扭转力具有更大的强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回旋机架11整体的刚性。
其次,图6及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和中间梁的内部分别沿长度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加强部件。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中,标记31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回旋机架,尽管该回旋机架3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回旋机架11大致同样地由中心机架12、左侧机架18、右侧机架(未图示)、驾驶室支撑框20、后述的驾驶室支撑梁32、中间梁34等构成,但驾驶室支撑梁32和中间梁3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标记32是位于驾驶室支撑框20的后侧并设置在中心机架12的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的驾驶室支撑梁,该驾驶室支撑梁32从下侧支撑图1所示的驾驶室7的后部侧,取代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室支撑梁23而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
这里,驾驶室支撑梁32通过例如对钢板材料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利用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梁32A、在上下方向以一定间隔与该下横梁32A相对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横梁32B、在前后方向的后侧连接这些下横梁32A和上横梁32B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纵梁32C、在下横梁32A和上横梁32B的前后方向的前侧跨越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开口的开口部32D,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横剖面形状而形成。另外,在上横梁32B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侧设有用于安装支架部件(未图示)的支架安装孔32E、32E。
并且,驾驶室支撑梁32在将开口部32D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且前侧开口的状态下配置在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驾驶室支撑梁32的左右方向的一端部通过焊接被接合在左侧机架18上,驾驶室支撑梁32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部通过焊接被接合在底板13和左纵板14上。
标记33、33是设置在驾驶室支撑梁32内的作为多个(例如两个)加强部件的加强板,这些各加强板33使用例如钢板材料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并且,加强板33以适当的间隔沿左右方向配置,且使用焊接等方法固定在构成驾驶室支撑梁32的下横梁32A、上横梁32B及后纵梁32C的内侧面。这样,能够在驾驶室支撑梁32的内部形成由加强板33分割成的三个箱形结构体,成为能够提高驾驶室支撑梁32自身的强度的结构。
标记34是位于驾驶室支撑框20和驾驶室支撑梁32之间并设置在中心机架12的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的中间梁,该中间梁34取代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梁24而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
这里,中间梁34与驾驶室支撑梁32同样,利用下横梁34A、上横梁34B、后纵梁34C及开口部34D,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形状的剖面形状形成。并且,中间梁34在使开口部34D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向前侧开口的状态下接合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
标记35、35是设置在中间梁34内的作为多个(例如两个)加强部件的加强板,这些各加强板35使用例如钢板材料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且以适当的间隔沿左右方向配置。并且,各加强板35使用焊接等方法固定在构成中间梁34的下横梁34A、上横梁34B及后纵梁34C的内侧面,通过在中间梁34的内部形成三个箱形结构体,从而能够提高中间梁34自身的强度。
由于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回旋机架31做成在驾驶室支撑梁32的内部设置加强板33,在中间梁34的内部设置加强板35的结构,所以就其基本作用而言,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驾驶室支撑梁32的内部设置加强板33而能够提高驾驶室支撑梁32自身的强度,通过在中间梁34的内部设置加强部件35而能够提高中间梁34自身的强度。其结果,能够提高通过驾驶室支撑框20、驾驶室支撑梁32、中间梁34接合的中心机架12的左纵板14与左侧机架18的接合强度,能够进一步提高回旋机架31整体的刚性。
其次,图8及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中,标记41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回旋机架,尽管该回旋机架4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回旋机架11大致同样地由中心机架12、左侧机架18、右侧机架(未图示)、驾驶室支撑框20、后述的驾驶室支撑梁42、中间梁44等构成,但是驾驶室支撑梁42和中间梁4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标记42是位于驾驶室支撑框20的后侧并设置在中心机架12的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的驾驶室支撑梁,该驾驶室支撑梁42利用在上下方向相对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梁42A、上横梁42B,连接下横梁42A和上横梁42B的后侧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纵梁42C、在下横梁42A和上横梁42B的前侧开口的开口部42D,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横剖面形状形成。另外,在上横梁42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设有用于安装支架部件(未图示)的支架安装孔42E、42E。
这里,如图9所示,若将下横梁42A的宽度尺寸设为A,将上横梁42B的宽度尺寸设为B,则这些宽度尺寸A、B被设定成下述数学式1的关系:
数学式1
A<B
这样,通过使下横梁42A的宽度尺寸比上横梁42B的宽度尺寸小,从而成为以下的结构:在从回旋机架41的下面侧进行例如对设置在驾驶室7内的操作机器类(未图示)的保养检修作业的场合,能够将作业空间扩展相当于将驾驶室支撑梁42的下横梁42A的宽度尺寸A减小的部分。
标记43、43是设置在驾驶室支撑梁42内的多个加强板,这些各加强板43以适当的间隔沿左右方向配置,且使用焊接等方法固定在构成驾驶室支撑梁42的下横梁42A、上横梁42B及后纵梁42C的内侧面。
标记44是位于驾驶室支撑框20和驾驶室支撑梁42之间并设置在中心机架12的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的中间梁,该中间梁44与驾驶室支撑梁42同样,利用下横梁44A、上横梁44B、后纵梁44C及开口部44D,以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的剖面形状形成。并且,中间梁44在将开口部44D朝向驾驶室支撑框20前侧开口的状态下接合左纵板14和左侧机架18之间。该场合,中间梁44也与驾驶室支撑梁42同样,设定成下横梁44A的宽度尺寸A比上横梁44B的宽度尺寸B小。
标记45、45是设置在中间梁44内的多个加强板,这些各加强板45以适当的间隔沿左右方向配置,且使用焊接等方法固定在构成中间梁44的下横梁44A、上横梁44B及后纵梁44C的内侧面。
第三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回旋机架4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将构成驾驶室支撑梁42的下横梁42A的宽度尺寸A设定得比上横梁42B的宽度尺寸B小的同时,将构成中间梁44的下横梁44A的宽度尺寸A设定得比上横梁44B的宽度尺寸B小,从而就其基本作用而言,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构成驾驶室支撑梁42的下横梁42A的宽度尺寸A设定得比上横梁42B的宽度尺寸B小的同时,将构成中间梁44的下横梁44A的宽度尺寸A设定得比上横梁44B的宽度尺寸B小,在从回旋机架41的下面侧对例如设置在驾驶室7内的操作机器类(未图示)进行保养检修作业的场合,能够将作业空间扩展相当于将驾驶室支撑梁42的下横梁42A的宽度尺寸A以及中间梁44的下横梁44A的宽度尺寸A减小的部分,能够提高保养检修作业的作业效率。
还有,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通过用后纵梁24C连接中间梁24的下横梁24A和上横梁24B,从而构成为中间梁24的开口部24D向前后方向的前侧开口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中间梁24的开口部24D向前后方向的后侧开口。这种情况也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同样。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驾驶室支撑框20和驾驶室支撑梁23之间设置了中间梁24的回旋机架11。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应用于例如在驾驶室7的下侧设有驾驶室支撑框20和驾驶室支撑梁23这两根梁的回旋机架。这种情况对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也同样。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驾驶室支撑梁32的内部和中间梁34的内部分别设置了两个加强板33、35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例如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加强板的结构。这种情况对第三实施方式也同样。
另外,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将构成驾驶室支撑梁42的下横梁42A的宽度尺寸A设定得比上横梁42B的宽度尺寸B小,将构成中间梁44的下横梁44A的宽度尺寸A设定得比上横梁44B的宽度尺寸B小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做成例如将构成驾驶室支撑梁42的下横梁42A的宽度尺寸A设定得比上横梁42B的宽度尺寸B大,将构成中间梁44的下横梁44A的宽度尺寸A设定得比上横梁44B的宽度尺寸B大的结构。
再有,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适用于液压挖掘机的回旋机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广泛应用于例如液压起重机等其他工程机械。

Claims (2)

1.一种工程机械,包括:车体机架,设置在该车体机架的前部侧的作业装置,设置在上述车体机架的后部侧并用于取得与该作业装置的重量平衡的配重,以及隔着上述作业装置位于左右方向的一侧且设置在上述车体机架的前部侧的驾驶室;
上述车体机架具备:由底板及竖立设置在该底板上的左右纵板构成的中心机架,位于该中心机架的左右两侧且向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的左右侧机架,分别设置在上述中心机架和左右侧机架之间的左右梁,以及连接位于左右方向一侧的侧机架的前端侧和上述中心机架的前侧之间的驾驶室支撑框;
其构成为,将上述各梁之中位于上述驾驶室支撑框的后侧的梁作为驾驶室支撑梁时,上述驾驶室由上述驾驶室支撑框和驾驶室支撑梁支撑;其特征在于,
上述驾驶室支撑梁、和位于上述驾驶室支撑框和上述驾驶室支撑梁之间的中间梁包括: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梁,在上下方向与该下横梁相对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横梁,在前后方向的后侧连接上述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后纵梁,以及在上述下横梁和上横梁的前后方向的前侧开口的开口部;将上述驾驶室支撑梁和上述中间梁的横剖面形状做成前侧开口的横U字状,
上述驾驶室支撑梁和上述中间梁的一端侧焊接接合在上述左右方向的一侧的侧机架上,另一端侧焊接接合在上述中心机架的上述纵板以及上述底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驾驶室支撑梁的内部,沿左右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固定在上述下横梁、上横梁及后纵梁上的加强部件。
CN2009101503863A 2008-06-27 2009-06-25 工程机械 Active CN1016140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8684 2008-06-27
JP2008168684A JP4740290B2 (ja) 2008-06-27 2008-06-27 建設機械
JP2008168684 2008-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4023A CN101614023A (zh) 2009-12-30
CN101614023B true CN101614023B (zh) 2013-04-03

Family

ID=41493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03863A Active CN101614023B (zh) 2008-06-27 2009-06-25 工程机械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740290B2 (zh)
KR (1) KR101523777B1 (zh)
CN (1) CN1016140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1448B2 (ja) * 2010-02-24 2014-07-0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建設車両
JP5180248B2 (ja) * 2010-03-09 2013-04-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油圧配管の支持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作業機械
JP5580681B2 (ja) * 2010-07-22 2014-08-2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電動作業車両
JP5666234B2 (ja) * 2010-10-08 2015-02-12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JP5668421B2 (ja) * 2010-11-10 2015-02-12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アッパーフレーム
WO2012067014A1 (ja) * 2010-11-15 2012-05-24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JP6461990B2 (ja) * 2015-12-04 2019-01-30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作業車両
CN115262673B (zh) * 2022-08-22 2023-12-05 江苏徐工国重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振动系统、挖掘机及使用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8896A (zh) * 2006-09-22 2008-03-26 沃尔沃建造设备控股(瑞典)有限公司 用于支撑建工机械驾驶室的上部车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809B2 (ja) * 1986-07-30 1994-01-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H0529258Y2 (zh) * 1986-08-22 1993-07-27
JPH0218776A (ja) * 1988-07-05 1990-01-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回転ヘッド式ディジタルオーディオテープレコーダのプログラムタイム表示方法
JPH0218776U (zh) * 1988-07-25 1990-02-07
JP4477259B2 (ja) * 2001-04-06 2010-06-09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JP2003082705A (ja) * 2001-09-10 2003-03-19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8896A (zh) * 2006-09-22 2008-03-26 沃尔沃建造设备控股(瑞典)有限公司 用于支撑建工机械驾驶室的上部车架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2-18776U 1990.02.07
JP昭63-36569U 1988.03.09
JP特开2001-323511A 2001.11.22
JP特开2002-302065A 2002.10.15
JP特开2003-82705A 2003.03.1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23777B1 (ko) 2015-05-28
KR20100002081A (ko) 2010-01-06
JP2010007368A (ja) 2010-01-14
CN101614023A (zh) 2009-12-30
JP4740290B2 (ja) 201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4023B (zh) 工程机械
CN102991584B (zh) 车辆的前部本体结构
CN1935582B (zh)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CN102057109B (zh) 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US20130149094A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KR101837220B1 (ko) 건설 기계의 선회 프레임
JP2020029162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2101500A (zh) 用于汽车的车身结构
JP2007262869A (ja) 作業機械
JP2006328764A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CN102628288B (zh) 工程机械的旋转框架
JP7044353B2 (ja) 屋根ユニットの施工方法
CN107471944B (zh) 模块化独立悬架和桥的集成安装支架
JP2013241751A (ja) 建設機械
CN105339245A (zh) 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122570A (ko) 차체 보강구조
CN212052927U (zh) 一种重载平地机回转圈机构及平地机
JP2003213727A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JP2016079764A (ja) 作業機械
JP2003104237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6062442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355191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4327658B2 (ja) 建設機械用キャブ
CN203049664U (zh)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JP2007205138A (ja) 溶接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