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02168A - 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02168A
CN102602168A CN2012100149110A CN201210014911A CN102602168A CN 102602168 A CN102602168 A CN 102602168A CN 2012100149110 A CN2012100149110 A CN 2012100149110A CN 201210014911 A CN201210014911 A CN 201210014911A CN 102602168 A CN102602168 A CN 1026021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variable
record
image
line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49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02168B (zh
Inventor
三浦弘纲
永原敦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02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2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02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21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 G06K15/1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using ink jet print heads
    • G06K15/105Multipass or interlaced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11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more tha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e.g. scanning in swaths
    • H04N1/1913Scanning adjacent picture elements in different scans of the array, e.g. in complementary checkerboard patterns
    • H04N1/1915Scanning adjacent picture elements in different scans of the array, e.g. in complementary checkerboard patterns with subscan displacement of the array between successive sc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11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more tha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e.g. scanning in swaths
    • H04N1/1916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more tha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e.g. scanning in swaths using an array of elements displaced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main scan direction, e.g. a diagonally arranged array
    • H04N1/1917Staggered element array, e.g. arrays with elements arranged in a zigza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025Circuits exciting or modulating particular heads for reproducing continuous tone value scal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其能够降低被不同的控制部控制的各个记录部对基于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进行分担记录的频度。在记录组件(30)中,P个(15个)记录头(33A、33B)以两列交错排列的方式而配置。P个记录头(33A、33B)在副扫描方向(该图的上下方向)上被分为N个(两个)群。N个(两个)控制器分别对属于相对应的群的记录头(33A、33B)进行控制。因此,被不同的控制器控制的记录头(33A、33B)的各个记录区域(主记录区域和副记录区域)的边界(M/S边界线(BL))为最小的N-1个(1个)。

Description

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由多个控制单元对具有多个记录部的记录单元进行控制,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串行式打印机和横向扫描式打印机等的印刷装置(记录装置)中,在使滑架于主扫描方向上移动数次(多次循环)的同时,在各次移动的中途从设置于滑架上的记录头的喷嘴喷射油墨滴,从而在目标上印刷文书和图像。
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结构的印刷装置,即,记录组件具有多个记录头(印刷头)。在记录组件中,以两列或者四列按照例如交错排列的方式而设置有多个记录头。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在滑架上搭载有多个印刷头,和与一个以上的预定个数的印刷头分别对应设置的驱动控制部。在印刷装置的主体上,搭载有多个向各个驱动控制部传送数据的数据处理部。预定个数的印刷头、一个驱动控制部和一个数据处理部被连接于主控制部相连接。该主控制部还实施使滑架往复移动的控制。由于在该印刷装置中,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具有多个针对每预定个数的印刷头将一个驱动控制部和一个数据处理部设为一组的电路组,因此每一个数据处理部的处理负荷将减小。
此外,在例如专利文献3、4中,公开了一种印刷合成图像的印刷装置,其中,所述合成图像由每次都相同的固定图像(共通图像)的固定数据、和每次都变化的可变图像的可变数据(不定数据)组成。
当例如印刷头较多时,考虑采用如下的结构,即,设置两个以上的主控制部本体,并通过两个以上的主控制部(控制部)而对多个记录头进行分担控制。此时,当各个主控制部对所负责的各个记录头进行控制时,需要相互间取得同步。例如,在主控制部为两个的情况下,将其中一个设定为主(主侧控制器),而将另一个主控制部设定为副(副侧控制器),主侧控制器与副侧控制器进行通信从而取得同步,同时在已做好启动的准备的时刻,由全部的控制器来实施印刷控制。
图12图示了,由两个控制器(控制部)对这种记录组件中所具备的多个记录头进行分担控制的打印机的一个示例。如图12所示,在打印机中例如具备两个控制器C1、C2,两个所述控制器C1、C2对设置于记录组件200上的多个记录头201A、201B进行分担控制。多个记录头201A、201B在于主扫描方向X(该图中的左右方向)上不同的两个位置处,以交错排列的方式被配置为两列。由于两列的记录头中,对于每列而言油墨喷射时刻不同,因此优选为,由主侧控制器C1对喷射时刻相同的右列的记录头201A进行控制,由副侧控制器C2对喷射时刻相同的左列的记录头201B进行控制。
用于对如图12所示这种多帧图像进行印刷的数据,由共通的图像数据(固定数据SD)、和被附加在其每一个帧上的编号和记号等值会发生变化的可变数据VD(不定数据)组成。特别将这种图像的一部分为不定数据时的印刷,称为部分不定印刷。优选为,当进行部分不定印刷时,共通地使用固定数据SD,例如,将针对每个帧而进行变化的可变数据VD合成在固定数据SD中。
但是,如图12所示,由主侧控制器C1控制的各个记录头201A的记录区域(主记录区域)、和由副侧控制器C2控制的各个记录头201B的记录区域(副记录区域),在副扫描方向Y上以一个记录头为单位而交替地配置。因此,每一个记录单元会出现多条边界线L。例如当记录头个数为G个时,每隔与记录单元相对应的喷嘴列长度,在副扫描方向Y上会出现(G-1)条边界线L。当以此方式大量存在边界线L时,会出现可变数据跨越边界线L的频度增高的问题。
当在可变数据VD跨越主记录区域与副记录区域之间的边界线L的情况下,在各个控制器C1、C2之间使记录头201A、201B的记录控制时刻稍微错开时,存在可变图像在边界线L的两侧被错位印刷的可能性。尤其是,可变图像需要如编号、记号或者码图像(条形码和二维码)那样被清楚地印刷,因此在可变图像在边界线的两侧被错位印刷时,将会难以读取编号、记号、码图像等的可变图像。尤其是在基于由照相机等对可变图像进行了拍摄的拍摄结果而对可变图像进行解码时,会存在如下问题,即,稍许的印刷错位便会成为错误解码的原因。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这种可变图像内的印刷错位,需要使控制器C1、C2实施复杂的处理和复杂的控制,或者实施在控制器C1、C2之间对进行该复杂的处理和控制所需的信息进行交换的通信,和用于在控制器C1、C2之间取得同步的通信。此时,会导致向控制器C1、C2的多余的处理和控制的追加,以及控制器C1、C2之间的通信频度的增大等。其结果为,因这些原因而产生的控制器C1、C2的处理负担的增加、和随之产生的印刷产量的降低等问题令人担忧。
详细而言,如果在控制器C1、C2生成可变数据时,于可变数据跨越主印刷区域和副印刷区域情况下,未对接缝的循环分解和误差扩散数据处理结果进行相互交换,则有可能会在会在进行了印刷后能够看见接缝。也就是说,由于误差扩散处理使用先前(例如上或者左)的数据处理结果,因此,当在未确认主控制器的最后的处理结果的条件下,副控制器便对切口的前头进行处理时,有时会无法与主控制器的最后的数据进行整合,从而会在印刷后于接缝处看见条纹。当为了防止该现象而在主副各个控制器C1、C2之间,每次都交换彼此的图像处理数据时,则会由于控制器C1、C2之间的通信(例如串行通信)速度较慢而出现印刷变得极端缓慢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55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429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30124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1819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被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被不同的控制部控制的各个记录部对基于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进行分担记录的频度的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之一,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的要旨在于,具备:记录单元,其具有P个在记录介质上实施记录的记录部(其中,P为2以上的自然数);输送单元,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相对移动单元,其在所述记录部实施记录时,使所述记录单元和所述记录介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数据取得单元,其取得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控制单元,其具有N个控制部,N个所述控制部对P个所述记录部进行分担控制,且对属于将P个所述记录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分成的N个(其中,N为小于P的自然数)群中的相对应的群的、一个以上的记录部分别进行控制,并且,所述控制单元以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不会跨越如下的边界的方式,对基于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的记录进行控制,所述边界为,被不同的所述控制部控制的所述记录部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记录区域的边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以基于可变数据的记录图像不会跨越被不同的控制部控制的各个记录区域的边界的方式,对基于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的记录进行控制。此时,由于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记录部的个数多于控制部的个数(N<P)的基础之上,将P个记录部在第二方向上分为N个(其中,N为小于P的自然数)群,并且由与群相对应的控制部对属于N个群的记录部进行控制,因此,与控制部和记录部为相同个数(N=P)的记录装置相比,减少了边界的个数,并可增加能够以基于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不会跨越边界的方式进行控制的频度。因此,能够降低被不同的控制部控制的各个记录部对基于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进行分担记录的频度。并能够降低例如由基于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跨越边界而引起的、可变图像内的记录偏差的发生频度。此外,即使在例如采用了用于对这种可变图像内的记录偏差进行抑制的多余的处理和控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该处理和控制的实施频度。由此,能够在并不会过于增加控制部的负担的条件下,降低可变图像内的记录偏差。
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N个为两个,所述P个为3个以上,两个所述控制部对将3个以上的所述记录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成的两个群中的每一个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由于被不同的控制部控制的记录区域的边界为一个,因此,与控制单元和记录部为相同个数(N=P)的记录装置相比,可进一步增加能够以基于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不会跨越边界的方式进行控制的频度。
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记录装置为,所述记录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记录,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换行的横向扫描方式的记录装置,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记录单元实施换行时的换行宽度进行调节,并且对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实施向调节方向的相反侧错开所述换行宽度的调节量的图像处理,以使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不会跨越所述边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对换行宽度的调节、和为了取得与该换行宽度的调节量相对应的整合而对固定数据以及可变数据实施的图像处理,从而能够使可变数据不会跨越边界。此外,由于采用了基于换行宽度的调节,因而能够在记录位置不会发生偏差的条件下,将基于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的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
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记录装置为,所述记录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记录,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换行的横向扫描方式的记录装置,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实施图像处理,所述图像处理为,使记录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至,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变为不会跨越所述边界的位置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由于对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实施使记录位置在第二方向上错位至可变数据变为不会跨越边界的位置的图像处理,因此,能够以基于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不会跨越边界的方式进行记录。
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单元对是否能够进行使所述可变图像不会跨越所述边界的、所述换行宽度的调节进行判断,当判断为能够进行所述调节时,则实施所述换行宽度的调节,当判断为不能进行所述调节时,则对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实施图像处理,所述图像处理为,使基于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的图像的记录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至,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变为不会跨越所述边界的位置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即使在无法通过对换行宽度的调节来进行应对的情况下,也对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实施图像处理,所述图像处理为,使基于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的图像的记录位置在第二方向上错位至,基于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变为不会跨越边界的位置的处理。
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单元具备:判断单元,其判断所述可变图像是否跨越所述边界;运算单元,当判断为跨越所述边界时,所述运算单元对用于使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不会跨越所述边界的调节量进行运算;第一调节单元,其对所述固定数据实施所述调节量的调节;第二调节单元,其对所述可变数据实施所述调节量的调节;合成单元,其将调节后的所述固定数据和调节后的所述可变数据进行合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当判断单元判断为基于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跨越边界时,通过运算单元来对用于使可变图像不会跨越边界的调节量进行运算。而且,通过第一调节单元来对固定数据实施调节量的调节,并通过第二调节单元来对可变数据实施调节量的调节。调节后的固定数据和调节后的可变数据通过合成单元而被合成。以此方式,虽然当在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于记录装置内被合成的情况下,可变图像跨越边界时,则在合成时需要进行用于将可变图像数据的边界的两侧的部分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多余的处理等,但是能够提高无需进行这种多余的处理的频度。由此,能够减轻控制部的处理负担。
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对所述第一调节单元为了第一次的记录而进行了调节的调节后的所述固定数据进行保存,在第二次以后的记录中,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对所述取得单元为了第二次以后的记录而取得的可变数据实施所述调节量的调节,所述合成单元将保存于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调节后的所述固定数据,和由所述第二调节单元进行了调节后的可变数据进行合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了第一次的记录而进行了调节的调节后的固定数据,为了第二次以后的记录而被保存。而且,在第二次以后的记录中,被保存的调节后的固定数据,和对为了第二次以后的记录而取得的可变数据实施了调节量的调节的、调节后的可变数据被合成在一起。所以,由于只需灵活使用调节后的固定数据,且仅取得可变数据从而进行调节即可,因此能够减轻控制部的处理负担。
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记录装置为,具备设置于主机装置上的打印机驱动器,和能够与所述主机装置进行通信的打印机的记录系统,所述可变数据为码数据,所述打印机驱动器具备所述数据取得单元,所述判断单元,所述运算单元和所述第一调节单元,所述打印机具备:接收单元,其从所述主机装置接收调节前的所述可变数据和调节后的所述固定数据;转换单元,其将所述可变数据从码数据向图像数据进行转换;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其对转换为图像数据后的可变数据实施所述调节量的调节;所述合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打印机驱动器中,实施由判断单元进行的判断、由运算单元进行的调节量的运算、由第一调节单元进行的对固定数据的调节量的调节。而且,打印机从主机装置接收调节前的可变数据和调节后的固定数据。在打印机中,实施可变数据从码数据向图像数据的转换、由第二调节单元进行的对可变数据(图像数据)的调节量的调节、由合成单元进行的对调节后的固定数据和调节后的可变数据的合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要旨为,一种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其中,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单元,其具有P个(其中,P为2以上的自然数)在记录介质上实施记录的记录部;输送单元,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相对移动单元,在所述记录部实施记录时,所述相对移动单元使所述记录单元和所述记录介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N个控制部,N个所述控制部对P个(其中,N为小于P的自然数)所述记录部进行分担控制,N个所述控制部对属于将P个所述记录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分成的N个群中的相对应的群的、至少一个记录部分别进行控制,所述记录方法具备:数据取得步骤,取得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判断步骤,判断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是否跨越如下的边界,所述边界为,被不同的所述控制部控制的所述记录部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记录区域的边界;控制步骤,当判断为所述可变图像跨越所述边界时,对基于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的记录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可变图像不会跨越所述边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记录方法,能够获得与上述记录装置所涉及的发明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系统的模式主视图。
图2为记录组件的模式仰视图。
图3为表示印刷系统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4为对主机装置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的框图。
图5为对打印机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的框图。
图6为表示图像数据的模式图。
图7为可变数据跨越M/S边界线时的模式图。
图8为调节成可变数据变为不会跨越M/S边界线的换行宽度时的模式图。
图9为调节成可变数据变为不会跨越M/S边界线的上边距时的模式图。
图10为表示打印机驱动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为表示打印机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为现有技术中的可变数据跨越M/S边界线时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1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横向扫描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印刷系统100具备:图像生成装置110,其生成图像数据;主机装置120,其以从图像生成装置110接收到的图像数据为基础生成印刷数据;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横向扫描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仅称为“打印机11”),其对基于从主机装置120接收到的印刷数据的图像进行印刷。
图像生成装置110由例如个人电脑构成,且具备通过其主体111内的CPU执行图像制作用程序而构筑的图像生成部112。用户启动图像生成部112并通过对输入装置113的操作,从而在监视器114上制作印刷用的图像。例如当制品为标签时,将制作出对多个标签图像进行了纵横排列的多帧图像。而且,当使用输入装置113来进行预定的操作时,该图像所涉及的图像数据经由通信接口而向主机装置120被发送。当然,也能够对主机装置120进行操作,从而从图像生成装置110中将图像数据读入主机装置120内。
主机装置120由例如个人电脑构成,且具备通过其主体121内的CPU执行打印机驱动器用程序而构筑的打印机驱动器122。打印机驱动器122以图像数据为基础而生成印刷数据,并将该印刷数据向设置于打印机11中的控制装置C发送。控制装置C根据从打印机驱动器122接收到的印刷数据,而对打印机11进行控制,并使打印机11印刷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在监视器123上显示有菜单画面和印刷对象的图像等。在通过菜单画面上的选择操作而被显示出的其下级的印刷设定画面上,能够对与印刷对象的制品(例如标签等)相关的管理信息、以及各种印刷条件等进行输入设定。
在此,在管理信息中包括制品的型号和批号、在双面印刷时用于指定是正面印刷还是背面印刷的印刷面信息等。此外,作为印刷条件,有印刷介质的种类、尺寸、印刷品质以及版数等。在印刷介质的种类中,主要有纸类和薄膜类。例如在纸类中,有优质纸、高光泽纸、铜版纸、涂布纸等,并且在薄膜类中,有合成纸、PET、PP等。此外,作为印刷介质的尺寸,在以卷绕有长条状的印刷介质的卷筒的使用为前提的本打印机11中,设定有卷筒宽度等。关于印刷品质,准备有决定印刷分辨率和记录方式的多种印刷模式,并从其中选择一个印刷模式。当然,也可以取代印刷模式而对印刷分辨率进行设定。此外,作为版数,当在印刷介质的相同区内进行重叠印刷多个版(图像)的多版印刷时,对该版(图像)的数量进行设定。当设定了多版时,能够使监视器123上显示出每个版的图像,并进行指定。
接下来,对图1所示的打印机11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书中的说明中,当提及“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时,是指以图1中箭头标记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而表示的方向。此外,在图1中,将近前侧称为前侧,将纵深侧称为后侧。
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11的长方体形状的主体外壳12内设置有:放卷部14,其从卷筒R1放卷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的长条状的薄片13;印刷室15,其通过油墨(流体)的喷射而在该薄片13上实施印刷;干燥装置16(干燥炉),其对通过该印刷而附着有油墨的薄片13实施干燥处理;收卷部17,其将被实施了干燥处理的薄片13收卷为卷筒R2。
对主体外壳12进行上下划分的平板状的基台18的上侧的区域为印刷室15,并且在该印刷室15内的底部中央位置处,以被支承在基台18上的状态而配置有,用于对薄片13的印刷区进行支承的矩形板状的支承台19。而且,在主体外壳12内的基台18的下侧的区域中,于薄片13的输送方向上成为上游侧的左侧附近的位置处配置有放卷部14,并且在成为下游侧的右侧附近的位置处配置有收卷部17。而且,在放卷部14与收卷部17之间的稍许上方位置处配置有干燥装置16。另外,在支承台19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将支承台19加热至预定温度(例如40~60℃)的加热器19A,并且薄片13中被实施了印刷的部分在支承台19上被初次干燥。而且,初次干燥结束后的薄片13将在干燥装置16内被二次干燥。
如图1所示,在放卷部14中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有卷轴20,并且卷筒R1以能够相对于卷轴20进行一体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于该卷轴20上。而且,通过卷轴20进行旋转,从而使薄片13从卷筒R1被放卷。从卷筒R1被放卷的薄片13被卷绕在位于卷轴20的右侧的第一辊21上,并被向上方引导。
通过第一辊21从而输送方向被转变为垂直上方的薄片13,从左侧下方被卷绕在第二辊22上,所述第二辊22被配置在支承台19的左侧、且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辊21相对应的位置处。而且,被卷绕在第二辊22上、且输送方向被转变为水平右方的薄片13与支承台19的上表面滑动接触。
此外,在支承台19的右侧设置有,以隔着支承台19的方式与左侧的第二辊22对置的第三辊23。第二辊22以及第三辊23以各自的圆周面的顶部与支承台19的上表面为相同高度的方式被进行了位置调节。
从支承台19的上表面向下游侧(右侧)被输送的薄片13从右侧上方被卷绕在第三辊23上,从而输送方向被转变为垂直下方,之后,在配置于支承台19的下侧的第四辊24以及第五辊25之间沿水平方向被引导。薄片13在这些辊24、25之间的输送路径的中途从干燥装置16内穿过。而且,在干燥装置16内被实施了干燥处理的薄片13被向第五辊25、第六辊26以及第七辊27引导,并被输送至收卷部17的附近,且由于卷轴28基于输送电机61(参照图3)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从而被收卷为卷筒R2。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干燥装置16与收卷部17之间的薄片13的路径的中途,设置用于使印刷于薄片13上的制品部分(例如标签)成型的成型用的加工机(未图示),并且在打印机11内完成到制品部分的成型工序为止。
如图1所示,在印刷室15内的支承台19的前后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29(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在一对导轨29上,作为记录单元的一个示例的记录组件30以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在主扫描方向X(第一方向)上被引导。记录组件30具备矩形形状的滑架31,和通过支承板32而被支承在滑架31的下表面侧的、多个作为记录部的一个示例的记录头33。滑架31以能够基于第一滑架电机62(参照图3)的驱动而沿着两导轨29进行向主扫描方向X(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的往复移动的状态被支承。此外,滑架31还能够基于第二滑架电机63(参照图3)的驱动而沿着未图示的导轨进行向副扫描方向Y(在图1中为与纸面正交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的移动。由此,记录组件30能够进行向主扫描方向X和副扫描方向Y的双方向的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导轨29以及第一滑架电机62等而构成了相对移动单元。
横跨支承台19的上表面的几乎整个区域的固定范围成为印刷区域,并且薄片13以对应于该印刷区域的印刷区为单位,而被间歇性地输送。在支承台19的下侧设置有抽吸装置34。抽吸装置34以使负压作用到在支承台19的上表面上开口的多个抽吸孔(未图示)的方式而被驱动,并且薄片13通过由该负压而产生的抽吸力,从而被吸附在支承台19的上表面上。而且,通过交替实施主扫描和副扫描,从而在薄片13的印刷区上实施印刷,其中,主扫描为,记录组件30在主扫描方向X上移动,并在其移动途中从记录头33喷射油墨的扫描,副扫描为,使记录组件30向副扫描方向Y移动至下次的主扫描位置的扫描。当向印刷区的印刷结束时,解除抽吸装置34的负压,从而解除薄片13向支承台19上的吸附。之后,薄片13向输送方向(图1中的右方)被输送,并且对薄片13的印刷位置在主扫描方向X上被改变,从而下一个印刷区被配置在支承台19上。
此外,在图1中成为印刷室15内的右端侧的非印刷区域中,设置有在非印刷时实施记录头33的维护的维护装置35。在非印刷时于初始位置处待机的记录组件30的记录头33被通过升降装置37的驱动而上升的盖36压盖,从而避免了喷嘴内的油墨的粘度增加等。此外,当处于预定的维护期间时,通过在压盖状态下使维护装置35的抽吸泵(未图示)被驱动,以使盖36内成为负压,从而从喷嘴强制性地排出油墨,来实施去除喷嘴内的粘度增加的油墨和油墨中的气泡等的清洗。
此外,如图1所示,在主体外壳12内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有分别贮存了不同颜色的油墨的多个(例如8个)墨盒IC1~IC8。8个墨盒IC1~IC8贮存例如黑色(K)、蓝绿色(C)、品红色(M)、黄色(Y)、白色(W)、无色(护膜用的透明色)等的各种油墨。当然,油墨的种类(颜色数)可以恰当地设定,也可以采用仅利用黑色油墨进行单色印刷的结构、或将油墨设定为2色、或者8色以外且3色以上的任意颜色数的结构。此外,还可以采用安装有用于贮存维护用的保湿液的盒的结构。
各个墨盒IC1~IC8通过油墨供给路等(图示省略)而与记录头33相连接。各个记录头33喷射由各个墨盒IC1~IC8供给的油墨,从而在薄片13上实施印刷。因此,在本示例的打印机11中,能够进行彩色印刷。
接下来,根据图2对设置于记录组件30的底面上的多个记录头3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P个(其中,P为2以上的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个)记录头33(33A、33B)沿着与薄片13的输送方向(在图2中为,用空白箭头标记表示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Y),以交错状的配置模式被支承在,被支承于滑架31的底面侧(在图2中为近前侧)的支承板32上。即,15个记录头33以如下状态被配置,即,沿着副扫描方向Y而以固定间距排列成的两列(在图2中为7个的列和8个的列)记录头33,在列之间于副扫描方向Y上错开相当于一半间距的量。而且,在成为各个记录头33的底面的喷嘴形成面33S上,以于主扫描方向X上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列)喷嘴列39,所述喷嘴列39为,多个(例如180个)喷嘴38沿着副扫描方向Y而以固定的喷嘴间距排列而成的喷嘴列。而且,多列(八列)喷嘴列39从8个墨盒IC1~IC8中的各自所对应的一个墨盒接受油墨的供给,并喷射各自不同的种类的油墨。
在本实施方式中,P个(在本示例中为15个)记录头33在副扫描方向Y上被分为2个群(组)。即,多个记录头33被分为,属于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的群的8个记录头33A,和属于副扫描方向下游侧的群的7个记录头33B。属于一个群的8个记录头33A和属于另一个群的7个记录头33B分别通过后述的各自的控制器41、42(参照图3)而被控制。
通过记录组件30交替地进行向图2中的主扫描方向X的移动(主扫描)、和向副扫描方向Y的移动(副扫描)(换行)以实施与印刷分辨率相对应的M次主扫描,从而实施一次(一帧)的印刷。在此,将记录组件30在主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一次的主扫描称为“循环”。在本示例中,根据印刷分辨率而包括四循环印刷和八循环印刷。在图3中,以四循环印刷为例,用箭头标记表示记录组件30的移动路径。即,在四循环印刷中,首先实施记录组件30向主扫描方向X移动一次的主扫描从而印刷第一循环,并且当第一循环的印刷结束时,实施使记录组件30向副扫描方向Y移动换行宽度Δy(副扫描进给量)的换行(副扫描),从而将记录组件30配置于下一次的主扫描开始位置(下一循环开始位置)。接下来,从该位置起实施第二循环的印刷,并在第二循环的印刷后实施换行宽度Δy的换行,从而使记录组件30位于第三循环的主扫描开始位置。此后,以相同方式实施主扫描以及换行(副扫描),从而实施第三循环和第四循环的各个印刷。而且,当结束第四循环的印刷时,实施返回到第一循环的初始位置处的、换行宽度“-3Δy”(其中,负值表示朝向逆换行方向(图2中的上方)的换行宽度)的初始换行,从而使记录组件30回归至第一循环的位置处。在此,换行宽度Δy在四循环印刷中被设定为喷嘴间距的1/2的值,而在八循环印刷中被设定为喷嘴间距的1/4的值。因此,在八循环印刷中能够获得四循环印刷时的大约两倍的印刷分辨率。当然,换行宽度Δy能够设定为,与所要求的印刷分辨率相对应的恰当的值。该换行宽度Δy为最初被设定的初始值(默认值),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根据需要而将换行宽度变更为Δy以外的其他值。
接下来,根据图3对印刷系统10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图3所示的主机装置120内的打印机驱动器122具备主机控制部125,所述主机控制部125实施应当显示在监视器123上的菜单画面以及印刷设定画面等的各种画面的显示控制,并且在各个画面的显示状态下实施与从操作部124输入的操作信号相对应的预定处理。主机控制部125对打印机驱动器122进行综合控制。
此外,在打印机驱动器122中具备图像处理部126,所述图像处理部126对从上级的图像生成装置110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实施印刷数据的生成所需的图像处理。图像处理部126对图像数据实施包括例如分辨率转换处理、颜色转换处理、半色调处理、微编排处理在内的图像处理。打印机驱动器122对实施了这些图像处理而生成的印刷图像数据,附加用印刷控制码(例如ESC/P)来描述的指令从而生成印刷任务数据(以下,仅称为“印刷数据PD1、PD2”)。
主机装置120具备实施数据的传送控制的传送控制部127。传送控制部127将打印机驱动器122所生成的印刷数据PD1、PD2,经由串行通信端口U1、U2而按照每预定容量的包数据的形式向打印机11依次进行串行传送。此外,主机控制部125能够与打印机11的控制装置C进行双向的通信,并经由传送控制部127而向打印机11发送指令和控制信号,且从打印机11接收其响应。
在此,图3所示的打印机11侧的控制装置C具备N个(其中,N为2以上且小于P的自然数)(在本示例中为两个)控制器41、42,N个所述控制器41、42从主机装置120接收印刷数据PD,从而实施以记录系统的控制为首的各种控制。N个控制器41、42将P个(在本示例中为15个)记录头33A、33B分为预定个数(在本示例中为7个和8个)的N个(在本示例中为两个)群,并进行分担控制。即,在N=2的本示例中,主侧控制器41负责8个记录头33A的控制,副侧控制器42负责7个记录头33B的控制。如图3所示,在主侧控制器41上,经由多个(在本示例中为4个)头控制单元45(以下,仅称为“HCU45”)而连接有多个(在本示例中为8个)记录头33A。此外,在副侧控制器42上,经由多个(在本示例中为4个)HCU45而连接有多个(在本示例中为7个)记录头33B。此外,图3所示的两个控制器41、42具备作为接收单元的一个示例的串行通信端口U3、U4,所述串行通信端口U3、U4以可通信的方式而与主机装置120侧的串行通信端口U1、U2相连接。
图3所示的主机装置120内的打印机驱动器122,以考虑两个控制器41、41各自所负责的记录头33A、33B的位置的方式,将印刷图像数据分割为两份,并对分割后的各个印刷图像数据附加相同的指令,从而生成两个印刷数据PD1、PD2。传送控制部127通过串行通信端口U1、U3之间的通信,而向主侧控制器41串行传送相对应的印刷数据PD1,并且通过串行通信端口U2、U4之间的通信,而向副侧控制器42串行传送相对应的印刷数据PD2。
各个控制器41、42分别以印刷数据PD1、PD2中的印刷图像数据为基础,而生成记录头33A、33B所能够使用的头控制数据,并且每次将其中对应于滑架31一次主扫描的量(一个循环的量)的数据,通过HCU45而向各个记录头33A、33B发送。
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C具备机械控制器43,所述机械控制器43通过通信线路SL1而与主侧控制器41的输出侧(控制下游侧)相连接。各个控制器41、42对印刷数据PD1、PD2进行分析从而取得指令。各个控制器41、42通过通信线路SL3而被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且将副侧控制器42所取得的指令经由通信线路SL3而向主侧控制器41输出。主侧控制器41在如下的时间点上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该指令,即,主侧控制器41其自身对印刷指令进行分析而取得的指令,与从副侧控制器42经由通信线路SL3而输入的指令齐全且一致的时间点。由此,能够在取得了两个控制器41、42的控制上的同步的时刻,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指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器41、42,机械控制器43以及打印机驱动器122,而构成了控制单元的一个示例。
机械控制器43基于从主侧控制器41接收到的指令并按照预定的顺序,来执行对主要包括输送系统以及滑架驱动系统在内的机械机构44的控制。此时,机械控制器43在取得了各个控制器41、42的控制上的同步的阶段接收指令。因此,防止了如下的喷射错误,即,例如由于在控制器41、42中一方的印刷准备尚未完成的阶段输出了滑架启动指令,所以使得滑架31被启动,从而由该原因而导致即使印刷准备尚未完成侧的记录头33到达喷射位置处,也不会喷射油墨滴。此外,可防止由下述原因而引起的相对于薄片13的印刷位置的错位,该原因为,例如控制器41、42中的一方在印刷完成前的阶段输出了输送指令,从而使得薄片13的输送开始(或者薄片13的吸附解除)。
此外,在主侧控制器41上,连接有沿着滑架31(即记录组件30)的移动路径而设置的线性编码器50。主侧控制器41从线性编码器50输入,具有与滑架31的移动距离成正比的数量的脉冲的编码器脉冲信号,并且该编码器脉冲信号通过通信线路SL2而被向副侧控制器42输入。
各个控制器41、42根据编码器脉冲信号的脉冲边缘数的计数,来取得滑架31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滑架位置),并且根据A相、B相的各个编码器脉冲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比较结果,来取得滑架移动方向。此外,各个控制器41、42以来自线性编码器50的编码器脉冲信号为基础,而生成决定记录头33的喷射时刻的喷射时刻信号。记录头33根据头控制数据而从应当进行喷射的喷嘴起与喷射时刻信号进行同步,从而实施主扫描中的各个记录头33的喷射控制。
此外,两个控制器41、42经由通信线路SL4而被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经由通信线路SL4而进行双向的通信。两个控制器41、42例如各自分担印刷数据PD1、PD2中的图像数据,并且在对其所分担的图像数据实施所需的图像处理时,对各自负责的图像的边界等进行确认。
如图3所示,各个控制器41、42分别具备CPU51(中央处理装置)、ASIC52(Application Specific IC(专用集成电路))、RAM53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54。CPU51通过执行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54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印刷控制中所需的各种任务。此外,ASIC52实施包含印刷数据PD的图像处理在内的记录系统的数据处理等。
如图3所示,机械机构44具备构成输送系统的输送电机61、构成滑架驱动系统的第一滑架电机(以下,也称为“第一CR电机62”)以及第二滑架电机(以下,也称为“第二CR电机63”)。输送电机61、第一CR电机62以及第二CR电机63通过电机驱动电路60而各自与机械控制器43相连接。输送电机61为用于驱动输送机构的电机,其中,所述输送机构由各个辊21~27和轴20、28等构成。
此外,第一CR电机62为用于使记录组件30在主扫描方向X上驱动(扫描)的动力源,第二CR电机63为用于使记录组件30在副扫描方向Y上驱动的动力源。在横向扫描方式中,交替地实施主扫描和副扫描,其中,所述主扫描为,通过对记录组件30在主扫描方向X上进行驱动,并在其驱动途中从记录头33喷射油墨滴,从而实施对应于一个循环的量的印刷的扫描;所述副扫描为,对记录组件30在副扫描方向Y上以预定间距进行驱动,从而使记录头33错位至下一次的主扫描位置的扫描。而且,通过进行预定次数的主扫描(循环)以实施多个循环的印刷,从而实施一次(一帧)的印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输送电机61以及输送机构,从而构成了输送单元的一个示例。
而且,如图3所示,机械机构44具备构成干燥系统的加热器19A以及干燥装置16、抽吸装置34和维护装置35,并且这些部分与机械控制器43电连接。此外,在其机械控制器43上分别连接有电源开关65、编码器66以及温度传感器67、68,以作为输入系统。电源开关65被执行开启操作时的开启信号以及被执行关闭操作时的关闭信号,经由机械控制器43而向控制器41被发送。
此外,机械控制器43根据从控制器41经由通信线路SL1而接收到的各种指令,来对各个电机61~63、抽吸装置34以及维护装置35进行驱动控制。编码器66为,用于对以输送电机61为动力源的输送驱动系统的旋转轴的旋转进行检测的部件,机械控制器43使用编码器66的检测信号(编码器脉冲信号),来对薄片13的输送量以及输送位置进行检测。
此外,温度传感器67为,用于对支承台19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机械控制器43从温度传感器67输入与表面温度相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并且根据由温度检测信号而确定的检测温度,来实施将支承台19的表面温度调节为设定温度的温度控制。此外,温度传感器68为,用于对干燥装置16的炉内温度(干燥温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机械控制器43从温度传感器68输入与炉内温度相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并且根据由温度检测信号而确定的检测温度,来实施将干燥装置16的炉内温度调节为设定温度的温度控制。
当进行印刷时,控制装置C实施输送动作、吸附动作、印刷动作和吸附解除动作,其中,输送动作为,对输送电机61进行驱动,从而对薄片13进行输送,以将薄片13的下一个被印刷区域(帧)配置在支承台19上的动作;吸附动作为,在进行薄片输送后,使下一个被印刷区域吸附在支承台19上的动作;印刷动作为,由记录头33实施的向薄片13的印刷动作;吸附解除动作为,在对应于一次的量(对应于一帧的量)的印刷结束后,解除对薄片13的吸附的动作。此时,通过在记录组件30向主扫描方向X的移动中,从记录头33喷射油墨滴,从而实施印刷动作(记录动作)。该印刷动作是通过反复实施对应于M循环的量(对应于四循环的量或者八循环的量)的如下的移动而实施的,即,由于第一CR电机62的驱动而使滑架31向主扫描方向X的移动(一个循环的动作)、和每结束一个循环而进行的滑架31向副扫描方向Y的移动(换行)。另外,当例如一个图像由多个版组成时,基本上通过对应于M循环的量的印刷动作,而印刷一版的量的图像,通过反复进行与版数相对应的以上动作,从而印刷一个(对应于一帧的量)图像。作为多版印刷的示例能够列举出,将本图像的版与护膜层的版重叠印刷的两版印刷,和将基底层的版、本图像的版、护膜层的版重叠印刷的三版印刷等。
如图4所示,主机装置120经由作为数据取得单元的一个示例的通信接口U0而从图像生成装置110接收图像数据I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并根据接收到的图像数据I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来生成印刷数据PD1、PD2。
图像处理部126实施图像处理,所述图像处理用于从显示表色系统(例如RGB表色系统)的图像数据ID生成印刷表色系统(例如CMYK表色系统)的印刷图像数据。此时,图像处理部126按照来自主机控制部125的指示,来实施图像处理。
主机控制部125具有实施如下动作的功能,即,用于决定出向图像处理部126指示的处理的各种判断、根据需要而应当发给图像处理部126的各种信息的取得、向打印机11传送的数据的生成等。
主机控制部125为了实现这些功能而具备,数据种类判断部131、作为判断单元的一个示例的第一判断部132、第二判断部133、作为运算单元的一个示例的边距运算部134、作为运算单元的一个示例的换行宽度运算部135、指令生成部136以及印刷数据生成部137。此外,图像处理部126为了实施上述的图像处理,而具备分辨率转换部141、颜色转换部142、作为第一调节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半色调处理部143、以及作为第二调节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微编排处理部144。
在此,使用图6对图像数据ID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图像数据ID由对多个标签的图像进行了纵横排列的多帧图像数据组成。图像数据ID由固定数据SD和多个可变数据VD(不定数据)构成,其中,所述固定数据SD为包含背景图像共通(固定)的多帧图像的数据,多个所述可变数据VD由以重叠的方式通过后处理而被合成在固定数据SD的各个帧图像上的文字列(在本示例中为数字列)的文字码组成。可变数据VD的内容逐帧地进行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制品的印刷中,固定数据SD在所有的印刷中被共通地使用,并且由于可变数据VD针对每帧而不同,因此针对每帧准备所述可变数据VD。由此,从图像生成装置110最初发送固定数据SD和第一次印刷中所使用的多个可变数据VD,而在第二次以后的印刷中,每次仅发送多个的可变数据VD。而且,将针对每帧而不同的可变数据VD合成在固定数据SD中,从而印刷如图6所示的图像。另外,可变数据VD有时也会由图像数据代替文字码而组成。
此外,从图像生成装置110发送可变数据信息AD(参照图4),所述可变数据信息AD在与固定数据SD共通的图像坐标系中,表示可变数据VD的位置以及尺寸。可变数据信息AD通过例如位于如下矩形区域的对角上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来表示,所述矩形区域为,外接于基于可变数据VD的可变图像的矩形区域。由此,通过对可变数据信息AD中的始点和终点的各个Y坐标值(图6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坐标值)的差分进行运算,来取得图6所示的可变数据VD的高度H(相当于副扫描方向上的宽度)。在本示例中,部分不定印刷的指示通过与例如PPML(Personalized Printing Markup Language:个性化印刷置标语言)等的不定印刷所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并且可变数据信息AD例如被包含在图像数据ID的标题中。
以下,对图4所示的构成主机控制部125的各个部分131~137、以及构成图像处理部126的各个部分141~144进行详细说明。
图4所示的数据种类判断部131对构成图像数据ID的可变数据VD的数据种类进行判断。在此,在可变数据VD中存在码数据(例如文字码数据)和图像数据两个种类。数据种类判断部131对可变数据VD为码数据还是图像数据进行判断。如果可变数据VD为码数据,则主机控制部125在不实施图像处理的条件下,将可变数据VD经由传送控制部127而向打印机11发送。另一方面,如果可变数据VD为图像数据,则为了实施图像处理,而将可变数据VD向图像处理部126输送(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传送路径)。
第一判断部132根据可变数据信息AD,来判断可变数据VD是否跨越主记录区域与副记录区域之间的边界(以下,有时也称为“M/S边界”)。在此,主记录区域是指,被主侧控制器41控制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8个)记录头33A的记录区域,副记录区域是指,被副侧控制器42控制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7个)记录头33B的记录区域。例如在图7中,印刷区PA中该图的上侧8个记录头33A所负责的、上侧大约一半的记录区域为主记录区域,该图的下侧7个记录头33B所负责的、下侧大约一半的记录区域为副记录区域。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表示主记录区域和副记录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假想的线称为“M/S边界线BL”(参照图7)。而且,第一判断部132对一次横向扫描时与M次的各个主扫描(循环动作)交替实施的M次换行进行模拟,并对可变数据VD是否跨越每次换行时在副扫描方向Y上移动的M/S边界线BL(即M/S边界线BL横穿可变数据VD)进行判断。另外,在M次的换行中包括初次换行和M-1次的换行,其中,所述初次换行用于,在进行一个循环的主扫描时,将位于例如上一次的横向扫描中的第M个循环的主扫描位置的记录组件30配置在,本次的横向扫描中的第一个循环的位置处,所述M-1次的换行为,在第一个循环至第M-1个循环的主扫描之后,使记录组件30移动至下一次的主扫描位置的换行。
主机装置120内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有M/S边界线BL的位置数据。第一判断部132使用可变数据信息AD中的可变数据VD的位置以及尺寸信息、和从存储器中读取的M/S边界线BL的位置数据,来对可变数据VD是否跨越M/S边界线BL进行判断。在例如图7所示的图像数据ID的示例中,图像数据ID中的第二行的各个帧中所包含的可变数据VD跨越了M/S边界线BL,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判断部132将判断为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
回到图4,当由第一判断部132判断为可变数据跨越M/S边界线BL时,第二判断部133判断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调节是否能够仅通过记录组件30的换行宽度ΔR的变更来进行应对。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判断为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时,如图8所示,在进行了使记录组件30向副扫描方向Y(该图的空白箭头标记方向)移动的换行时,将导致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的、规定的换行宽度Δy变更为,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换行宽度ΔR。即,通过换行宽度ΔR的调节,来实施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调节。
图4所示的换行宽度运算部135使用M/S边界线BL的位置数据、和可变数据信息AD中的可变数据VD的位置以及尺寸的信息,来对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进行计算,所述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能够以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方式进行调节的、位移量最小的换行宽度调节量。而且,第二判断部133对在最初设定的换行宽度ΔRo上加上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而得到的换行宽度ΔR(=ΔRo+ΔRc)是否在记录组件30所允许的换行宽度的上限值ΔRmax以下(ΔR≤ΔRmax)进行判断。而且,如果ΔR≤ΔRmax,则第二判断部133判断为仅通过记录组件30的换行宽度ΔR的变更便能够进行调节,而如果ΔR>ΔRmax,则判断为仅通过记录组件30的换行宽度ΔR的变更不能进行调节。另外,上限值ΔRmax为如下的边界值,即,当以超过该上限值ΔRmax的换行宽度ΔR进行换行时,一次的横向扫描(M次的主扫描)中将会出现记录组件30无法印刷的部分,且即使换行也不会产生无法印刷的部分的边界值。上限值ΔRmax根据进行换行的方向而取不同的值。另外,当为了进行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的方向(逆换行方向)的换行,而使换行宽度ΔR取负值时,对换行宽度ΔR的绝对值是否在逆换行方向侧的上限值ΔRmax以下(|ΔR|≤ΔRmax)进行判断。
当由第一判断部132判断为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且由第二判断部133判断为仅通过换行宽度ΔR不能进行调节时,边距运算部134对为了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所需的上边距ΔM(上空白量)进行计算。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判断为仅通过换行宽度ΔR不能进行调节时,如图9所示,通过变更为上边距ΔM(在图9的示例中,将上边距增加到ΔM),且相对于薄片区域而使图像数据ID在上下方向(负扫描方向Y)(在图9的示例中为下方)上移动,从而调节为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边距运算部134通过对为了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所需的上边距调节量ΔMc进行运算,并在当初的上边距ΔMo上加上上边距调节量ΔMc,从而运算出变更后的上边距ΔM。例如在使上边距从最初的值起增加时,上边距调节量ΔMc取正值,而在使上边距从最初的值起减少时,上边距调节量ΔMc取负值。在此,上边距调节量ΔMc的运算方法与换行宽度ΔR的运算方法同样地,使用M/S边界线BL的位置数据、可变数据VD的位置以及尺寸来实施。而且,边距运算部134将运算出的上边距ΔM向图像处理部126内的半色调处理部143输送。
图4所示的换行宽度运算部135对用于第二判断部133的判断的换行宽度ΔR进行运算。换行宽度运算部135对为了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所需的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进行运算,并且通过在最初的换行宽度ΔRo上加上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从而运算出变更后的换行宽度ΔR。在本示例中,当在副扫描方向Y上使记录组件30从最初设定的位置向换行方向(图8中的下方)移动时,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取正值,而当向逆换行方向(图8中的上方)移动时则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取负值。此外,当第一判断部132与第二判断部133的各个判断结果均为肯定判断时,换行宽度运算部135将先前运算出的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向图像处理部126内的微编排处理部144发送。
指令生成部136生成印刷指令,所述印刷指令用于使打印机11进行基于图像数据ID以及可变数据VD的印刷。在印刷指令中,作为滑架系统指令而具有主扫描指令和换行指令(副扫描指令),作为输送系统指令而具有输送指令、吸附指令、吸附解除指令等。当根据先前的换行模拟中的判断结果而不实施换行宽度的调节时,指令生成部136对规定的换行宽度ΔRo(在四循环印刷的示例中为Δy或者-3Δy)进行指定并生成换行指令。详细而言,对回归到第一个循环的位置所需的换行宽度“-(M-1)·Δy”进行指定,从而生成第一次的换行指令(初始换行指令),该第一次的换行指令用于在每次的横向扫描开始之前,先将记录组件30配置在副扫描方向Y上的第一个循环的位置上。此外,对规定的换行宽度Δy进行指定,从而生成换行指令,该换行指令用于将记录组件30在副扫描方向Y上配置于第二个循环至第M个循环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当实施了换行宽度ΔR的调节时,指令生成部136对调节后的换行宽度ΔR进行指定,从而生成实施了向换行宽度ΔR的调节的第j次的换行指令。详细而言,当记录组件30位于第一次横向扫描开始前的待机位置时,实施预备调节用的换行(以下,称为“预备换行”),该预备调节用的换行为,使记录组件30移动至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位置处的换行。指令生成部136对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进行指定,从而生成预备换行的指令(预备换行指令)。此外,当进行第二次至第M次的换行中的任意一次换行时,指令生成部136均指定换行宽度(ΔRo+ΔRc),从而生成换行指令。而且,指令生成部136对换行宽度指定预备换行(第一次)至第M次的换行的换行宽度ΔR的负的累加值,从而生成初始换行指令。
接下来,对构成图像处理部126的各个部分141~144进行详细说明。
分辨率转换部141实施将图像数据从显示分辨率向印刷分辨率进行转换的分辨率转换处理。
颜色转换部142实施从显示用的表色系统(例如RGB表色系统或YCbCr表色系)向印刷用的表色系统(例如CMYK表色系统)进行颜色转换的颜色转换处理。参照例如表示显示用的表色系统与印刷用的表色系统之间的转换对应关系的一览表,来实施颜色转换部142的颜色转换处理。
半色调处理部143实施半色调处理等,所述半色调处理将显示用的高灰度级(例如256灰度级)的像素数据灰度转换为,印刷用的低灰度级(例如2灰度级或4灰度级)的像素数据。半色调处理使用公知的有序抖动法或误差扩散法等来实施。本实施方式的半色调处理部143具备边距调节处理部143A,该边距调节处理部143A根据从边距运算部134取得的上边距ΔM而实施对上边距的调节。边距调节处理部143A实施如下的图像处理,即,在图像数据ID中追加相当于调节后的上边距ΔM的像素数宽度(行数)的虚拟数据(非喷射的值的空白数据),并将上边距(上空白量)调节为ΔM。而且,半色调处理部143对边距调节处理部143A已调节的颜色转换后的图像数据(例如CMYK表色系统图像数据)实施半色调处理。
微编排处理部144对半色调处理后的半色调数据实施微编排处理。在此,微编排处理是指,生成用于实施微编排印刷方式(隔行扫描记录方式)的数据的数据处理,所述微编排印刷方式对由于如下原因而产生的弯曲度(条纹状的浓度不均)进行抑制,所述原因为,由于记录头33A、33B的喷嘴38的位置(喷嘴间距)的误差,从而通过主扫描而被印刷的印刷点列在副扫描方向Y上的间隙(行间隔)将产生误差。在此,将印刷点在主扫描方向X上排成一列的点列称为“光栅线”,其中,所述印刷点为,通过纪录组件30的主扫描,从而自喷嘴38间歇性地喷射出的油墨滴喷落在薄片13上而形成的印刷点。在微编排处理中,以如下方式实施针对每循环将半色调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进行分解的分解处理,以使在副扫描方向Y上相邻的光栅线的间隔不依存于在副扫描方向Y上相邻的喷嘴的间隔,其中,所述方式为,当以每一次横向扫描M循环数进行印刷时,利用在M次的循环中第二次至第M次的各个循环中被印刷的光栅线来填充在第一次的循环中被印刷的光栅线的间隙(行间隔)。
即,通过如下方式来实施一次的横向扫描,所述方式为,使用全部(n个)喷嘴来印刷第一个循环,从而描绘最多n条光栅线,而在第二个循环中以对前一次循环的光栅线的行间隔进行填充的方式描绘光栅线,并实施该描绘直至第M个循环,从而将第一次的光栅线的行间隔全部填充。通过以该M个循环为1轮的横向扫描,从而抑制了由于如下原因而产生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弯曲度(条纹状的浓度不均),所述原因为,由于喷嘴38在副扫描方向Y上的位置误差(喷嘴间距的误差)而引起的光栅线的行间隔的误差。
本实施方式的微编排处理部144通过实施循环分解处理,从而将半色调处理后的固定图像数据分解为,每循环M个的固定图像数据SPi(其中,i是指第几个循环,i=1,2,…,M)。微编排处理部144进一步对M个的固定图像数据SPi按对应于一个循环的量而依次实施喷嘴分配。在此,喷嘴分配是指,当例如每一种颜色油墨的全部喷嘴由喷嘴编号#1~#n的n个喷嘴38组成时,指定喷嘴编号从而将构成固定图像数据SPi的各个像素(点)分配给各个喷嘴38的处理。在本示例中,每一种颜色油墨的全部喷嘴数n为,通过每一喷嘴列的喷嘴数(例如180)×头个数(例如15个)而确定的值。当在从换行宽度运算部135取得了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的情况下,对每个循环的固定图像数据SPi进行喷嘴分配时,对于调节了换行宽度的循环,微编排处理部144以使喷嘴错开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的方式而实施喷嘴分配。
换行中包括,用于使记录组件30返回到第一个循环的位置处的第一次的换行(初始换行)、和与各个循环的主扫描交替实施的第二次至第M次的换行。第一次的换行为,使记录组件30从前一次的横向扫描的第M个循环的位置向第一个循环的位置返回的换行,其换行宽度ΔRo为ΔRo=-(M-1)·Δy(例如在进行四循环印刷时,ΔRo=-3Δy)。此外,第二次至第M次的换行为,用于在主扫描之后使记录组件30在副扫描方向Y上移动至下一次的主扫描位置的换行,其换行宽度ΔRo为ΔRo=Δy。该换行宽度ΔRo为,当初被设定的调节前的规定的换行宽度。
在本示例中,Δy为例如喷嘴间距Δn的1/M的值,如此当Δy<Δn时,将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设定为喷嘴间距Δn的自然数倍(ΔRc=K·Δn(其中,K为自然数))。因此,当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正值时(即,使换行宽度增加时),与当初的换行宽度为Δy时分配的喷嘴相比,微编排处理部144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的喷嘴多分配了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相对应的量(即K个)的像素。此外,当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负值时(即,使换行宽度减少时),与当初的换行宽度为Δy时分配的喷嘴相比,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的喷嘴多分配了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相对应的量(即,K个)的像素。而且,由通过该微编排处理而生成的M个固定图像数据SPi组成的固定图像数据SP(当可变数据VD为图像数据时可变图像数据VP也)从微编排处理部144向印刷数据生成部137被依次传送。
印刷数据生成部137将M个的固定图像数据SP1~SPM进一步分配给每一个记录头33A、33B。即,印刷数据生成部137将M个的固定图像数据SP1~SPM分割为,为了在8个记录头33A中使用而应当向主侧控制器41输送的M个固定图像数据SPAi(i=1,…,M)、和为了在7个记录头33B中使用而应当向副侧控制器42输送的M个固定图像数据SPBi(i=1,…,M)。
印刷数据生成部137在由M个固定图像数据SPAi组成的固定图像数据SPA上附加包含有印刷指令的标题,从而生成印刷数据PD1,并在由M个固定图像数据SPBi组成的固定图像数据SPB上附加包含有印刷指令的标题,从而生成印刷数据PD2。此外,当可变数据VD为图像数据时,印刷数据生成部137使由图像处理部126以可变数据VD为基础而生成的可变图像数据VP也包含在印刷数据PD1、PD2中。此外,在实施换行宽度ΔR或上边距ΔM的调节时,印刷数据生成部137还附加如下的图像处理相关信息,以作为印刷数据PD1、PD2的标题的一部分,其中,所述图像处理相关信息包含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和上边距ΔM中被用于图像处理的一方的信息。
而且,主机控制部125将串行通信端口U3指定为传送目的地,并向传送控制部127指示对印刷数据PD1、可变数据V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的传送,并且,将串行通信端口U4指定为传送目的地,并向传送控制部127指示对印刷数据PD2、可变数据V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的传送。传送控制部127对来自印刷数据生成部137的数据进行压缩处理之后,将其向打印机11进行传送。
另外,图像数据的像素排列顺序(像素读取顺序)以在图6所示的图像的各行中从左端的像素起向右方(横向)的顺序、且按照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的顺序(在图6中为从上向下的行的顺序)而在行方向上被读取。此时,图像的行方向(横向)相当于通过记录头33A、33B而进行描绘时的主扫描方向X。因此,在图像处理的说明中,当提到主扫描方向时,是指图像的行方向(横向),而当提到副扫描方向时,是指图像的列方向。
图5为表示打印机11侧的各个控制器41、42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另外,由于各个控制器41、42在印刷控制上的功能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在图5中对主侧控制器41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中,没有特别地对固定图像数据SPA、SPB进行区别,而均记为固定图像数据SP。
如图5所示,在控制器41内设置有,通过由CPU51执行被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54中的程序从而被构筑的功能部分、以及由ASIC52内的各种电子电路而构成的功能部分等。即,如图5所示,控制器41内具备主控制部70、解压处理部71、指令分析部72、机械控制部73、数据种类判断部74、作为转换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图像转换部75、作为第一调节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半色调处理部76、作为第二调节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微编排处理部77、作为合成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合成处理部78、纵横变换处理部79、第一头控制部85以及第二头控制部86。另外,虽然作为一个示例,各部70~79、85、86采用了软件与硬件协调工作而形成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仅由软件或仅由硬件构成的结构。
在RAM53中设置有接收缓冲器81、中间缓冲器82和印刷缓冲器83。在接收缓冲器81中存储有串行通信端口U3(U4)(例如USB端口)从主机装置120接收到的印刷数据PD1(PD2)、可变数据V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在中间缓冲器82中存储有,印刷数据PD1(PD2)中的印刷图像数据或对其实施预定的处理而生成的无格式数据。作为存放在中间缓冲器82中的无格式数据,例如具有固定图像数据SP。此外,在印刷缓冲器83中存放有对无格式数据实施预定的处理而生成的头控制数据。头控制数据是指,在记录头33A(33B)内的未图示的头驱动电路对每个喷嘴上所设置的压电元件等的喷射驱动元件进行驱动控制时,所能够使用的格式的控制数据。另外,图像处理系统的各部71、72、74~79与RAM53之间、以及RAM53与头控制部85、86之间的数据传送,是通过遵循CPU51的指示的DMA控制器(未图示)来实施的。此外,作为喷射驱动元件,除了压电元件以外,还能够采用静电元件、和为了产生以热敏方式使油墨滴喷射的气泡而对油墨进行加热的发热元件等。
接下来,对图5所示的各部70~79进行详细说明。
主控制部70对各部71~79进行综合控制。
解压处理部71实施对存储于接收缓冲器81中的印刷数据PD1(PD2)、可变数据VD、可变数据信息AD的解压处理。被解压后的印刷数据PD1(PD2)包括无格式数据(固定图像数据SP(或固定图像数据SP以及可变图像数据VP))、用印刷语言来记述的印刷指令、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以及上边距ΔM中在主机侧的图像处理中所使用的图像处理相关信息。固定图像数据SP被存储在中间缓冲器82(存储单元)中,印刷指令被输送至指令分析部72。此外,可变图像数据VP或可变数据VD被输送至数据种类判断部74。而且,可变数据信息AD被输送至指令分析部7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次的印刷时被接收并被存储在中间缓冲器82中的固定图像数据SP,在之后继续被保存,并被用于从第二次到最后一次的印刷中。因此,用于从打印机驱动器122中的固定数据SD生成固定图像数据SP的图像处理,基本上仅在第一次时被实施。当然,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预先将固定图像数据SP存储在主机装置120内的存储器中,并且打印机驱动器122每次都将固定图像数据SP与可变数据一起向打印机11发送。
指令分析部72对从解压后的印刷数据PD1(PD2)中所取得的印刷指令进行分析,并将分析取得的指令向机械控制部73输送。此外,指令分析部72对可变数据信息AD、图像处理相关信息(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上边距ΔM等)进行分析,从而将图像处理相关信息输送至微编排处理部77,并将可变数据信息AD输送至合成处理部78。
数据种类判断部74对可变数据为由码数据组成的可变数据VD、还是为图像处理已完成的CMYK表色系统的可变图像数据VP进行判断。如果为由码数据组成的可变数据VD,则由于需要进行从码数据向图像数据的转换,因此将可变数据VD输送至图像转换部75。另一方面,如果为图像处理已完成的可变图像数据VP,则由于不需要进行图像处理,因此将可变图像数据VP存储在中间缓冲器82中。
图5所示的图像转换部75将可变数据VD从码数据向图像数据进行转换。图像转换部75由如下的字符产生器构成,即,例如在输入文字码时,所述字符产生器输出与该文字码对应的文字的字形数据(形状数据)。作为文字码,可列举出例如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JIS(日本工业标准)码、shift-JIS(移位JIS)码、统一码(Unicode)、EUC码等。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转换部75还具有将用文字码来记述的文字列转换为一维码或二维码的图像(形状数据)的、码产生器的功能。因此,图像转换部75根据对可变数据VD的转换目标的格式进行指定的指定信息,既能够转换为图6以及图7等所示的字形数据,也能够转换为条形码等的一维码和QR码等的二维码。以此方式,图像转换部75将构成可变数据VD的码转换为字形数据、一维码或二维码,从而生成可变图像数据VI。
图5所示的半色调处理部76具有与打印机驱动器122侧的半色调处理部143同样的功能,该半色调处理部76对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半色调处理从而将其转换为2灰度级或4灰度级的图像数据。在此,对可变图像数据VI的图像处理中包括两种方法。一种为,对在每个帧中排列有多个可变图像的一个整体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的方法,另一种为,对预置在每个帧上的可变图像数据VI分别实施图像处理的方法。当采用前者时,半色调处理部76在可变图像数据VI的副扫描方向上游侧(换行方向相反侧)的位置处,追加从指令分析部72取得的与上边距ΔM相对应的量的行数的虚拟数据(非喷射的值的空白数据)。而且,对追加虚拟数据后的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半色调处理。另一方面,当采用后者时,半色调处理部76对每个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半色调处理,并对从可变数据信息AD中取得的各个可变图像数据VI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各个位置坐标实施补正,该补正为,使Y坐标值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换行方向侧)位移与上边距ΔM对应的量的补正。而且,半色调处理部76将半色调处理后的每次M个可变图像数据,与其各自的位置坐标数据一起向微编排处理部77输送。
图5所示的微编排处理部77具有与打印机驱动器122侧的微编排处理部114同样的功能。即,微编排处理部77对半色调处理后的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微编排处理。首先,微编排处理部77对半色调处理后的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循环分解处理,并将可变图像数据VI分解为,与每一次横向扫描的循环数M相等的M个(可变图像数据VPi(其中,i是指第几个循环,i=1,2,…,M)。而且,微编排处理部77对M个可变图像数据VPi按照每次对应于一个循环的量而顺次实施喷嘴分配。此时,在对每个循环的可变图像数据VPi进行喷嘴分配时,对于刚刚进行了换行宽度被调节了的换行后的循环,使喷嘴错位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从而实施喷嘴分配。即,当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正值时(即,使换行宽度增加时),与当初的换行宽度为Δy时分配的喷嘴相比,微编排处理部77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的喷嘴多分配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相对应的量(即K个的量)的像素。此外,当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负值时(即,使换行宽度减少时),与当初的换行宽度为ΔRo时分配的喷嘴相比,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的喷嘴多分配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相对应的量(即,K个的量)的像素。
另一方面,当采用对每帧的可变图像数据VI各自地实施微编排处理的方法时,微编排处理部77对半色调处理后的各个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循环分解处理,且对于每帧中的每一个可变图像数据生成各M个的可变图像数据VPi。而且,参照在各个可变图像数据的位置坐标上施加了对应于上边距的量的补正的、补正后的位置坐标,而对每次M个的可变图像数据VPi实施喷嘴分配。而且,微编排处理部77将喷嘴分配后的各M个的可变图像数据VPi与补正后的位置坐标一起输送至合成处理部78。
在微编排处理后所得到的M个可变图像数据VPi成为了与固定图像数据SP获得了位置的整合的数据。即,第一个循环~第M个循环的固定图像数据SP1~SPM、和第一个循环~第M个循环的可变图像数据VP1~VPM,分别在相同的循环中获得了位置的整合。而且,由通过该微编排处理而生成的M个可变图像数据VPi组成的可变图像数据VP,从微编排处理部77向合成处理部78被输送。
图5所示的合成处理部78实施将固定图像数据SP和可变图像数据VP进行合成的图像合成。虽然此时,对于固定图像数据SP使用在第一次的印刷中从主机装置120接收到的数据,但是在第二次以后的印刷中,则将在第一次中接收并存储在中间缓冲器82中的固定图像数据从中间缓冲器82中读取并使用。此外,对于可变图像数据VP,在可变数据VD为码数据时,从微编排处理部77取得在打印机11内被实施了图像处理的数据,或者在可变数据VD为图像数据时,取得由打印机11从主机装置120接收并存储在中间缓冲器82中的数据。合成处理部78通过对每个相对应的循环将固定图像数据SP和可变图像数据VP进行合成,从而生成M个(对应于M个循环的量)的合成图像数据BPi(其中,i是指第几个循环,i=1,2,…,M)。另一方面,当可变图像数据VI是针对每个帧的数据从而存在与帧数相同的数量时,合成处理部78通过在参照各个可变图像数据VP的补正后的位置坐标的同时,对每个相对应的循环将固定图像数据SP和可变图像数据VP进行合成,从而生成M个(对应于M个循环的量)的合成图像数据BPi(其中,i=1,2,…,M)。
纵横变换处理部79对在合成处理部78中被合成处理了的合成图像数据BP实施纵横变换处理。在此,合成图像数据BP为,像素在显示用的排列顺序(读取顺序)的横向(行方向)上被排列的数据。在纵横变换处理中,以与从记录头33A(33B)的喷嘴38喷出油墨滴的顺序(即喷嘴排列顺序)一致的方式,将合成图像数据BP的像素的排列顺序(读取顺序)从显示用的横向(行方向)变换为喷嘴排列方向的纵向(列方向)。即,纵横变换处理部79以成为在一次循环中从180个喷嘴38第一次喷射的180像素、第二次喷射的180像素、…、最后喷射的180像素的顺序的方式,将在横向(行方向)上顺次排列的像素的排列顺序变换为,喷嘴列方向的纵向(列方向)的顺序。该纵横变换处理是在参照喷嘴分配的数据的同时被实施的。通过纵横变换处理而生成的M个(对应于M个循环的量)的头控制数据被存储在印刷缓冲器83中。存储在印刷缓冲器83中的M个头控制数据以每次对应于一个循环的量而依次被传送至第一以及第二头控制部85、86。
图5所示的第一以及第二头控制部85、86,对记录头33A(33B)的每一列分配从印刷缓冲器83传送来的对应于一个循环的量的头控制数据,并将其中所负责的列的头控制数据向头控制单元45(HCU)传送。在此,第一头控制部85负责对图2所示的8个记录头33A(或7个记录头33B)中属于左列(第一列)的4个记录头33A(或3个记录头33B)的控制,第二头控制部86负责对属于右列(第二列)的4个记录头33A(33B)的控制。第一头控制部85选择头控制数据中与属于第一列的4个记录头33A(或3个记录头33B)相对应的部分,且将其分配给每个HCU45,从而使该分配的头控制数据通过各个HCU45而传送至属于第一列的4个记录头33A(或3个记录头33B)。第二头控制部86同样地选择对应于一个循环的量的头控制数据中与属于第二列的4个记录头33A(33B)相对应的部分,再将其分配给每个HCU45,从而使该分配的头控制数据通过HCU45而传送至属于第二列的4个记录头33A(33B)。
在记录组件30中于主扫描方向X上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列)上的第一列记录头群和第二列记录头群,即使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记录位置相同,也需要以使喷射时刻错开相当于列间的距离的量的方式而被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能够在相同的喷射时刻处进行控制的每个列(记录头群)而分给两个头控制部85、86。因此,各个头控制部85、86只需实施对于分别负责的列的记录头群的一种控制即可。例如,当采用了由一个头控制部来对两列记录头进行控制的结构时,由于需要在各自不同的喷射时刻处对第一列和第二列的各个记录头群进行控制,因此需要两个系统的控制。通过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对不同列的每个记录头群设置头控制部85、86,从而各自只需在一种喷射时刻处进行控制的一个系统的控制即可。
记录头33A(33B)内的未图示的头驱动电路根据头控制数据而对每个喷嘴38的喷射驱动元件进行驱动控制,并使油墨滴从喷嘴38喷射。此时,记录头33A(33B)的喷射时刻通过头驱动电路根据喷射时刻信号来对喷射驱动元件的驱动时刻进行控制,从而被确定,其中,所述喷射时刻信号为,第一以及第二头控制部85、86以线性编码器50的编码器脉冲信号为基础而生成的信号。
此外,图5所示的机械控制部73将从指令分析部72接受的指令向机械控制器43输送。如前文所述,在该指令中具有输送指令、吸附指令、主扫描指令、换行指令(副扫描指令)、吸附解除指令等。机械控制部73对机械控制器43侧的进展进行监视,并在与机械控制器43侧的进展相配合的适当的时刻处,于取得控制器41、42间的同步的同时将指令向机械控制器43输送。
图3所示的机械控制器43根据指令来对机械机构44进行驱动控制。机械控制器43根据输送指令来对输送电机61进行驱动,从而对薄片13进行输送,直至下一个的被印刷区域位于支承台19上,并在该薄片输送后,根据吸附指令而使抽吸装置34驱动,由此使薄片13的被印刷区域吸附在支承台19的上表面上。此外,机械控制器43根据主扫描指令而对第一CR电机62进行驱动,从而使记录组件30在主扫描方向X上移动。此时,被控制器41、42控制的记录头33A、33B从喷嘴38喷射油墨滴,并向薄片13的被印刷区域实施对应于一个循环的量的印刷。而且,每当结束一个循环时,机械控制器43根据换行指令(副扫描指令)而使第二CR电机63驱动,从而使记录组件30向副扫描方向Y移动至下一个主扫描位置(下一个循环位置)。之后,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记录组件30的主扫描和换行(副扫描),且滑架31实施对应于M个循环的量的印刷,从而印刷出例如一个(一帧)的图像(制品)。当结束了对应于一帧的量的图像印刷时,机械控制器43根据吸附指令而解除抽吸装置34对薄片13的抽吸,之后,根据输送指令而对输送电机61进行驱动,从而将薄片13输送到下一个印刷位置。另外,当实施多版印刷时,多次反复进行M个循环从而印刷出由多版组成的一个(一帧)的图像(制品)。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合成图像数据而将固定图像和可变图像以一版而进行印刷,但是也可以通过第一版来印刷固定图像,而通过第二版来印刷可变图像。
接下来,根据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流程图来对打印机11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0对主机装置120(打印机驱动器122)侧的处理进行说明,接下来根据图11对打印机11侧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0的处理由打印机驱动器122来实施,该打印机驱动器122是通过主机装置120内的计算机(例如CPU)执行程序从而被构筑的。另外,将可变数据VD设为文字码数据。此时,由于通过数据种类判断部131而判断为可变数据VD为文字码数据,因此在以下的处理中,不实施对可变数据VD的图像处理。
首先,在步骤S1中,取得图像数据和可变数据信息。即,通过主机装置120从图像生成装置110接收图像数据I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从而取得,或者从缓冲器中读取预先接收并被存储于主机装置120内的预定的缓冲器(RAM)中的、图像数据I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
在步骤S2中,对可变数据VD是否跨越记录头33A、33B的M/S边界线BL进行判断。该判断由第一判断部132来实施。第一判断部132对一次横向扫描中所实施的多次换行进行模拟,且在每次实施换行时,对可变数据VD是否跨越M/S边界线BL进行判断。如果存在例如一个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的换行,则判断结果为肯定判断并进入步骤S3,而如果一个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的换行都不存在,则判断结果为否定判断并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3中,判断是否能够以换行宽度进行调节。该判断是由第二判断部13来进行判断的。此时,首先,换行宽度运算部135使用M/S边界线BL的位置数据和可变数据信息AD,从而针对在第一判断部132的判断中被判断为跨越了的换行运算出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该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能够调节为使全部的可变数据VD均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换行宽度调节量。而且,换行宽度运算部135通过在当初的换行宽度ΔRo(=Δy或-3Δy)上加上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从而运算出调节后的换行宽度ΔR(=ΔRo+ΔRc)。例如,当判断为在记录组件30的第一个循环的位置处,可变数据VD跨越了M/S边界线BL时,则在第一次的横向扫描(印刷)时,对从记录组件30的当前的待机位置到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位置的、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进行运算。而且,该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被设定为,用于在第一次横向扫描开始前将记录组件30预先配置在第一个循环的位置上的、预备换行的换行宽度ΔR。此外,当判断为在记录组件30的第二个循环至第M个循环中任意一个以上的位置处,可变数据VD跨越了M/S边界线BL时,第二次至第M次的换行中被判断为跨越了的循环之前的换行的换行宽度ΔR被运算为ΔR=Δy+ΔRc。此外,用于在第二次以后的横向扫描时返回到第一个循环的位置的、初始换行的换行宽度ΔR被运算为,对从第一次的预备换行的换行宽度ΔR到第M次的换行宽度ΔR的累积值附加负号而得到的值。
而且,第二判断部133对该换行宽度ΔR(ΔR<0时为其绝对值)是否在记录组件30所容许的换行宽度的上限值ΔRmax以下进行判断。如果ΔR≤ΔRmax,则第二判断部133判断为能够以换行宽度ΔR来进行调节,如果ΔR>ΔRmax,则判断为不能够以换行宽度ΔR来进行调节。当存在多个第一判断部132的判断结果为肯定判断的换行时,只有当对于该多个换行的全部而言ΔR≤ΔRmax均成立时,第二判断部133才判断为能够以换行宽度进行调节。根据该判断结果,如果能够以换行宽度来进行调节则进入步骤S4,如果不能进行调节则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4中,对换行宽度进行调节。即,将被判断为可变数据VD跨越了M/S边界线BL的换行的换行宽度变更为,在当初的换行宽度ΔRo(=Δy(其中,第一次的预备换行时ΔRo=0))上加上换行宽度运算部135所运算出的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而得到的换行宽度ΔR(=ΔRo+ΔRc)。该换行宽度的调节例如是通过如下方式来实施的,所述方式为,向微编排处理部144发送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以及由指令生成部136对变更后的换行宽度ΔR进行指定并生成换行指令。
另一方面,当不能以换行宽度进行调节时,在步骤S5中,对上边距进行调节。即,边距运算部134对为了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而所需的上边距ΔM进行运算。详细而言,边距运算部134对为了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而所需的上边距调节量ΔMc进行运算,并在当初的上边距ΔMo上加上上边距调节量ΔMc,从而取得调节后的上边距ΔM(=ΔMo+ΔMc)。而且,对上边距的调节是通过例如将调节后的上边距ΔM(=ΔMo+ΔMc)发送至半色调处理部143的边距调节处理部143A从而被实施的。另外,当未进行对上边距的调节时,向边距调节处理部143发送当初的上边距ΔM(=ΔMo)。此外,在即使同时使用了上边距但仍不能进行调节时,打印机驱动器122对可变数据VD实施图像处理从而生成可变图像数据VP,并向打印机11发送将该可变图像数据VP和固定图像数据SP合成后的合成图像数据。
在步骤S6中,对固定数据SD实施分辨率转换处理。该处理由分辨率转换部141来实施。
在步骤S7中,对分辨率转换处理后的固定数据SD实施颜色转换处理。该处理由颜色转换部142来实施。
在步骤S8中,对颜色转换处理后的固定数据SD实施半色调处理。该处理由半色调处理部143来实施。首先,边距调节处理部143A实施将相当于上边距ΔM的像素数宽度(行数)的量的虚拟数据追加在固定数据SD的上侧(换行方向相反侧)的处理。在此,当取得了在步骤S5中被调节后的上边距ΔM时,在固定数据SD的副扫描方向上游侧(换行方向相反侧)追加相当于调节后的上边距ΔM(=ΔMo+ΔMc)的像素数宽度(行数)的量的虚拟数据。而且,半色调处理部143对上边距调节后的固定数据SD实施半色调处理。另外,当未实施对上边距的调节时,追加相当于当初的上边距ΔMo的行数的量的虚拟数据。
在步骤S9中,对半色调处理后的固定图像数据实施微编排处理。该处理由微编排处理部144来实施。微编排处理部144对固定图像数据实施循环分解处理,从而将固定图像数据分解为M个固定图像数据SPi。微编排处理部144进一步对M个固定图像数据SPi实施喷嘴分配,该喷嘴分配为,逐个(对应于一个循环的量)地依次将各个像素分配给喷嘴的喷嘴分配。当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正值(ΔRc>0)时,与当初的换行宽度为Δy时分配的喷嘴相比,微编排处理部144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的喷嘴多分配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相对应的量(即K个的量)的像素。此外,当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负值(ΔRc<0)时,与当初的换行宽度为Δy时分配的喷嘴相比,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的喷嘴多分配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相对应的量(即,K个的量)的像素。而且,由通过微编排处理而生成的M个固定图像数据SPi组成的固定图像数据SP(当可变数据VD为图像数据时可变图像数据VP也)从微编排处理部144向印刷数据生成部137依次被传送。
另一方面,为了使打印机11印刷基于图像数据ID以及可变数据VD的图像,指令生成部136生成包含主扫描指令、换行指令、输送指令等在内的印刷指令。例如,当调节了换行宽度时,指令生成部136对调节后的换行宽度ΔR进行指定从而生成换行指令(副扫描指令)。
而且,印刷数据生成部137将M个固定图像数据SP1~SPM进一步分配给每一个记录头33A、33B(即每一个群)。通过该分配,从而生成主侧控制器41用的M个固定图像数据SPAi(i=1,…,M)、和副侧控制器42用的M个固定图像数据SPBi(i=1,…,M)。
印刷数据生成部137在由M个固定图像数据SPAi组成的固定图像数据SPA上附加包含有印刷指令的标题,从而生成印刷数据PD1,并在由M个固定图像数据SPBi组成的固定图像数据SPB上附加包含有印刷指令的标题,从而生成印刷数据PD2。此外,印刷数据生成部137将图像处理相关信息也附加在印刷数据PD1和PD2的标题中,所述图像处理相关信息包含实施换行宽度调节(S4)时的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和上边距ΔM。而且,印刷数据生成部137在以分为主用和副用的方式而对印刷数据PD1、PD2、可变数据V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实施了压缩处理后,通过传送控制部127从而将各个压缩数据传送至打印机11的各个控制器41、42。
另外,通过数据种类判断部131而被判断为图像数据的可变数据VD向图像处理部126被输送,并与固定数据SD同样地,通过各部141~144而被实施分辨率转换处理、颜色转换处理、半色调处理以及微编排处理。所生成的M个可变图像数据VPi(i=1,…,M)成为与M个固定图像数据SP1~SPM在对应的循环中取得了位置的整合的数据。
接下来,根据图11对由打印机11实施的处理进行说明。在打印机11中,主侧控制器41接收印刷数据PD1、可变数据V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副侧控制器42接收印刷数据PD2、可变数据V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以此方式,主侧控制器41接收包含属于第一群的8个记录头33A中所使用的固定图像数据SPA在内的印刷数据PD1,副侧控制器42接收包含属于第二群的7个记录头33B中所使用的固定图像数据SPB在内的印刷数据PD2。在印刷数据PD1中包含有固定图像数据SPA和印刷指令,在印刷数据PD2中包含有固定图像数据SPB和印刷指令。而且,在印刷数据PD1、PD2的标题中包含有图像处理相关信息(ΔRc(实施换行宽度调节时)、ΔM)。此外,打印机11接收由码数据组成的可变数据VD、或者在主机侧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可变图像数据VP中的某一个,以作为可变数据。
由于打印机11内的两个控制器41、42的处理内容基本相同,因此在下文中没有特别地对印刷数据PD1、PD2进行区别,而均记作印刷数据PD,且没有特别地对固定图像数据SPA、SPB进行区别,而均记作固定图像数据SP,从而进行说明。另外,图11所示的打印机侧的处理由控制器41、42内的各个CPU51来实施。
在步骤S11中,将固定图像数据SP存储在中间缓冲器82中。即,解压处理部71对印刷数据PD进行解压,并将其中所包含的固定图像数据SP存储在中间缓冲器82中。
在步骤S12中,对可变数据是否为码数据进行判断。该判断由数据种类判断部74来实施。如果可变数据为码数据则进入步骤S13,如果不是码数据(即,如果为可变图像数据)则进入步骤S14。
在步骤S13中,实施将由码数据组成的可变数据VD转换为图像数据(形状数据)的图像转换。该图像转换由图像转换部75来实施。例如在输入文字码时,图像转换部75输出与该文字码相对应的字形数据(形状数据),从而生成可变图像数据VI。此外,当作为文字码转换目标的格式而指定了一维码或二维码时,图像转换部75将通过文字码来记述的数字列和文字列转换为,指定的一维码或二维码的图像(码图像),从而生成可变图像数据VI。
另外,采用如下两种方法中的某一种方法,所述两种方法为,将每帧的可变图像数据VI向下一个处理输送的方法,和将在与各个帧相对应的位置上配置了可变图像数据VI的、整体图像数据向下一个处理输送的方法。整体图像数据通过在基于可变数据信息AD的各个位置上配置各个可变图像数据VI的方式而生成。此外,当输送每帧的可变图像数据VI时,同时将对它们的位置进行规定的可变数据信息AD也输送至下一个处理。
在步骤S14中,将可变图像数据VP存储在中间缓冲器82中。
在步骤S15中,对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半色调处理。该处理由半色调处理部76来实施。将可变图像数据VI设为,在每帧上排列有多个可变图像的整体图像数据。半色调处理部76从指令分析部72取得作为图像处理相关信息而被包含在印刷数据PD中的上边距ΔM,并在可变图像数据VI的副扫描方向上游侧(换行方向相反侧)的位置上追加相当于上边距ΔM的行数的虚拟数据。而且,对追加了虚拟数据的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半色调处理。另一方面,当可变图像数据VI是针对每个帧的数据从而存在与帧数相同的数量时,对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半色调处理,并且以可变数据信息AD为基础而求取各个可变图像数据VI在图像坐标系上的各个位置,且对这些各个位置实施位置坐标的补正,该位置坐标的补正为,使Y坐标值向换行方向侧位移上边距ΔM的量的补正。将通过半色调处理而对于每帧所生成的M个的可变图像数据与各自的位置坐标数据一起向下一个处理输送。
在步骤S16中,对半色调处理后的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微编排处理。首先,微编排处理部77对半色调处理后的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循环分解处理,并将可变图像数据VI分解为M个可变图像数据VPi(其中,i=1,2,…,M)。而且,微编排处理部77对M个可变图像数据VPi实施喷嘴分配,该喷嘴分配为,逐个(对应于一个循环的量)地依次将像素分配给喷嘴的喷嘴分配。此时,当对每个循环的可变图像数据VPi进行喷嘴分配时,对于刚刚进行了换行宽度被调节的换行后的循环,使喷嘴错位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从而实施喷嘴分配。即,当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正值时,与当初的换行宽度为Δy时分配的喷嘴相比,微编排处理部77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的喷嘴多分配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相对应的量(在本示例中为K个的量)的像素。此外,当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为负值时,与当初的换行宽度为ΔRo时分配的喷嘴相比,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的喷嘴多分配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相对应的量(在本示例中为K个的量)的像素。
另一方面,当采用对每帧的可变图像数据VI各个地进行处理的方法时,参照位置坐标来对从半色调处理部76取得的半色调处理后的每帧的可变图像数据VI实施循环分解处理。此时,在上边距被调节了的情况下,参照附加了上边距ΔM的量的、补正后的位置坐标。
而且,将通过循环分解处理而生成的各M个的可变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分配给喷嘴。此时,在换行宽度被调节了的情况下,对于刚刚进行了换行宽度被调节的换行后的循环,使喷嘴错开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并实施喷嘴分配。而且,微编排处理部77将每次M个的可变图像数据与先前的补正后的位置坐标一起输送至合成处理部78。另外,由于以此方式而通过半色调处理来实施与上边距ΔM相对应的量的位置调节,或者通过微编排处理的喷嘴分配来实施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相对应的量的位置调节,因此,在微编排处理后所得到的可变图像数据VP成为,与固定图像数据SP取得了位置的整合的数据。此外,在对每帧的可变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中,可变图像数据的位置坐标成为,与固定图像数据SP取得了位置的整合的数据。
在步骤S17中,实施将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合成的合成处理。详细而言,合成处理部78通过针对相对应的每个循环而将M个固定图像数据SPi(i=1,2,…,M)和M个可变图像数据VPi(i=1,2,…,M)进行合成,从而生成M个的合成图像数据BPi(i=1,2,…,M)。此时的图像合成以在可变图像的区域中,可变图像的像素(颜色)优先的方式被实施。另一方面,在采用对每帧的可变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的情况下,当在每个循环中将每帧的可变图像数据VPi与固定图像数据SPi合成时,将各个可变图像数据VPi合成到通过各自的位置坐标(当上边距被调节时为补正位置坐标)而被规定的位置上。
在步骤S18中,对M个合成图像数据BPi实施纵横变换处理。即,纵横变换处理部79通过以与从记录头33A(33B)的油墨滴喷射顺序一致的方式,将各个合成图像数据BPi的像素的排列顺序(读取顺序)从横向(行方向)变换为纵向(列方向),从而生成对应于M个循环的量的头控制数据。
在步骤S19中,将头控制数据向记录头传送。当以主侧控制器41为例时,第一头控制部85将头控制数据分割为,与第一列的记录头33A相对应的部分、和与第二列的记录头33A相对应的部分,并进一步对与第一列相对应的部分的头控制数据进行分配,且通过各个HCU45从而传送至属于第一列的4个记录头33A。此外,第二头控制部86进一步对与第二列相对应的部分的头控制数据进行分配,并通过各个HCU45而传送至属于第二列的4个记录头33A。
当例如在换行模拟中,在第j次(j=2,…,M中的一个以上)的换行中以当初的换行宽度Δy进行换行时,如图7所示,可变数据VD跨越了M/S边界线BL。此时,仅调节了图8所示的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就变更为使全部的可变数据VD均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换行宽度ΔR。在此,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用喷嘴间距Δn的自然数倍的值来表示(ΔRc=K·Δn(其中,K为自然数))。而且,在进行使换行宽度增加的调节时,在Δy上加上ΔRc从而求得换行宽度ΔR(ΔR=Δy+ΔRc),而在进行使换行宽度减少的调节时,从Δy中减去ΔRc从而求得换行宽度ΔR(ΔR=Δy-ΔRc)。例如,在当初的换行宽度Δy为喷嘴间距Δn的1/4的情况下,将如下的值设定为换行宽度ΔR,即,根据换行宽度的增减而在换行宽度Δy上加上或从换行宽度Δy中减去用喷嘴间距Δn的自然数倍的值来表示的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K·Δn(其中,K为自然数))而得到的值。
由此,无需使主侧控制器41和副侧控制器42分开印刷一个可变数据VD。例如,当在控制器41、42间分开印刷一个可变数据VD时,在相当于可变图像内的M/S边界线BL的位置处容易产生印刷偏差。为了避免这种印刷偏差,只需采用如下方式即可,即,在控制器41、42之间,频繁地进行确认可变图像的边界等的、经由通信线SL4而实施的信息交换,并取得数据的整合。但是,此时,由于不仅增加了通信处理的负担,且经由通信线SL4而实施的通信的速度也比较慢,因此容易导致印刷控制中的其他的处理发生延迟。例如,在印刷过程中的循环之间会产生等待记录组件30的启动的等待时间。此外,当为了减少这种等待时间而将用于对喷射时刻的调节的通信次数减少到低于所需要的次数时,在控制器41、42之间对同一列的记录头33A、33B进行控制的喷射时刻即使对于同一列也会不同,并且在可变图像内的M/S边界线BL的位置处将产生印刷的偏差。此外,为了稍微对印刷偏差进行抑制,也需要对控制器41、42追加用于缓和印刷偏差的复杂的控制。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实施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调节,因此无需追加控制器41、42之间的频繁的通信、或用于稍微对印刷偏差进行抑制的复杂的控制。
如以上详细叙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所示的效果。
(1)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将设置于记录组件30上的多个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Y上分为两个群,并且主侧控制器41对属于一个群的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的8个记录头33A进行控制,而副侧控制器42对属于另一个群的副扫描方向下游侧的7个记录头33B进行控制。所以,由于M/S边界线BL成为了一条,因此能够降低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的频度。而且,当在换行模拟中,假设存在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的换行时,会调节为使全部的可变数据VD均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换行宽度ΔR。由此,能够降低被各自的控制器41、42控制的各个记录头33A、33B对基于一个可变数据VD的可变图像进行分担印刷的频度。因此,能够尽量避免在可变图像内,于相当于M/S边界线BL的位置处能观察到接缝等的印刷偏差。
另一方面,为了使可变图像内不会产生上述那样的接缝,例如当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时,在控制器41、42之间互相交换接缝处的循环分解和误差扩散数据处理结果。而且,例如在半色调处理时的误差扩散处理(或抖动处理)中,通过由副侧控制器42使用主侧控制器41所负责的部分的可变数据VD的最后的处理结果,来对缝隙的前端进行处理,从而可与主侧控制器41的最后的数据取得整合。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在印刷后于可变图像内观察到接缝的条纹等的印刷品质的降低。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在两个控制器41、42之间每次交换双方的图像处理数据时,由于利用了经由控制器41、42之间的通信线SL4的、通信速度较慢的串行通信,因此将导致印刷极其缓慢。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降低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的频度,因此即使在采用了于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时在控制器41、42之间交换处理结果数据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由上述的通信速度较慢而引起的印刷延迟的频度抑制为极小程度。
(2)由于换行宽度被调节为,使全部的可变数据VD均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因此能够高效地实施印刷。例如,当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时,能够在控制器41、42之间减少如下的负担,即,用于对通过M/S边界线BL来分割可变数据VD时的分割线的整合进行确认的负担、或为了实现喷射时刻的同步而通过通信线SL4来实施的通信的负担。此外,能够使控制器41、42减少或者废除用于对M/S边界线BL的位置处的印刷偏差进行稍微抑制的、多余的控制的实施频度。
(3)由于对换行宽度进行调节,因此,不会有相对于薄片13的图像的印刷位置在副扫描方向Y上被变更的情况。因此,在将图像印刷于薄片13的所期望的印刷位置上的同时,能够避免由于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而产生的弊端。
(4)当无法通过对换行宽度的调节而进行应对时,对上边距进行调节,以使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其结果为,虽然图像以相对于薄片13的期望印刷位置而偏移了与上边距的调节量对应的量的方式被印刷,但是能够避免由于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而产生的弊端。
(5)使对换行宽度的调节优先于对上边距的调节。由此,能够在避免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的同时,将图像尽量印刷在薄片13的期望印刷位置上。
(6)采用了如下方式,即,在打印机11中设置了合成处理部78,并在打印机11侧实施固定图像与可变图像的合成处理。此时,各个控制器41、42利用M/S边界线BL从固定图像数据和可变图像数据中截取自身所负责的部分,并对各自不同的截取部分的各个数据(固定图像数据的一部分和可变图像数据的一部分)各自独立地进行合成。此时,当以可变数据VD跨越M/S边界线BL的状态进行处理时,在各个控制器41、42之间需要进行用于获得截取线(分割线)的整合以及合成位置的整合的通信,或者用于尽量抑制可变图像内的印刷偏差的多余的处理、控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调节为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因此,能够在抑制作为影响印刷能力的因素的通信频度的增加和处理负担的增加的同时,印刷出可变图像内的印刷偏差较少的合成图像。
(7)由于在打印机11中设置了图像转换部75、半色调处理部76、微编排处理部77以及合成处理部78,因此当可变数据VD为码数据时,从打印机驱动器122以原有状态向打印机11发送,并能够利用打印机11内的图像转换部75,从而从码数据转换为图像数据。而且,利用图像转换部75而生成的可变图像数据VI,在打印机11内的半色调处理部76中被实施了对应于上边距ΔM的量的调节,且在微编排处理部77中被实施了对应于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的量的调节。而且,在打印机11内的合成处理部78中,实施该被调节而生成的可变图像数据VP与从主机装置120接收到的固定图像数据SP之间的合成处理。由此,不存在为了实施图像处理以及合成处理而将图像转换后的可变图像数据VI再次发送回主机装置120的通信的无端浪费。此外,由于打印机驱动器122无需实施可变数据VD的图像转换和合成处理,因此还能够减轻打印机驱动器122的处理负担。
(8)当可变数据VD为无需利用打印机11侧的图像转换部75的图像数据时,在打印机驱动器122侧实施反映了换行宽度调节和上边距调节的图像处理后,再向打印机11发送。由此,可以不需要在打印机11侧的对可变数据VD的图像处理,进而能够减轻打印机11的处理负担。
(9)在打印机11中,由于采用了如下结构,因此能够减轻打印机驱动器122的处理负担,所述结构为,将为了第一次的印刷而从主机装置120接收到的固定图像数据SP保存在中间缓冲器82中,并在第二次以后的印刷中,使用中间缓冲器82中的固定图像数据SP。此外,由于在第二次以后的印刷中,对应于不需要固定图像数据SP的量从而应当发送的数据量较少即可,因此,易于抑制由例如通信的混杂而引起的印刷能力的降低。
(10)由于按照记录头的每列,而将记录组件30的记录头33A、33B的控制主体分为第一头控制部85和第二头控制部86,因此只需各个头控制部85、86在一种喷射时刻处进行控制即可。因此,能够避免在采用了由一个头控制部来控制多列记录头的结构时成为问题的控制的复杂化。
(11)由于图像转换部75能够生成一维码和二维码,因此不仅能够印刷文字、记号、数字等的字形,还能够印刷作为一维码和二维码的图像。由此,易于避免对作为可变图像而被印刷的一维码和二维码的错误解码。尤其是,由于二维码是微小的单元的集合体,因此即使是稍微的印刷偏差也会成为错误解码的原因,但是即使在这种二维码中也能够抑制错误解码。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够变更为如下的方式。
·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在打印机11内实施了合成处理,但是也可以在打印机驱动器侧实施合成处理。此时,即使对于由码数据组成的可变数据VD,也可以在打印机驱动器122侧将码数据转换为图像数据。
·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由打印机代替打印机驱动器来实施固定数据的图像处理。即,将打印机驱动器122的功能(第一判断部132、第二判断部133、边距运算部134、换行宽度运算部135等)内置于打印机11中。而且,打印机11采用如下结构,即,根据从图像生成装置110或主机装置120经由串行通信端口U3、U4(数据取得单元)而接收到的图像数据ID以及可变数据信息AD,来实施图10所示的处理和图11所示的处理。
·当可变数据VD为图像数据时,也可以由打印机11来实施其图像处理。
·只要记录头的个数P多于控制器的个数N(≥2)(N<P),则能够分别设定为任意的个数。例如,当控制器为2个时,则将3个以上的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分为两个群,并且各个控制器对属于相对应的群的记录头分别进行控制。由于将P个记录头分为小于P的N个群,并由N个控制器对各个群进行控制,因此与通过和记录头相同个数的控制器来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增加了能够以使可变数据不会跨越边界的方式进行控制的频度。
·虽然将多个(P个)记录头分为了几乎各半数(8个和7个)的两个群,但是,对于属于所分成的各个群的记录头的个数而言,只要一个群中至少包含1个记录头,则在全部的群中个数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可以为1个和14个、2个和13个等的组合。由于在这些结构中,也于副扫描方向上被分为了两个群,因此能够使M/S边界线BL(边界)为一条。总之,只需为在将P个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分为了与控制器(控制部)的个数N相同个数的群时,能够使M/S边界线BL(记录区域的边界)为最小的N-1个的分配方法即可。
·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从换行宽度的调节和上边距的调节中选择了一方,但是也可以将换行宽度的调节和上边距的调节双方组合在一起来实施。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上边距的调节来补偿通过换行宽度的调节而不足的量,因此,与仅实施上边距的调节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上边距的调节量。因此,能够将由上边距的调节而引起的、印刷图像相对于薄片13向副扫描方向的偏移抑制为较小程度。
·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实施了换行宽度的调节和上边距的调节的双方的调节,但是也可以仅实施其中一方。即,可以采用仅实施换行宽度的调节的结构、或者也可以采用仅实施上边距的调节的结构。通过这些结构,也能够尽量避免如可变数据跨越M/S边界线BL这种的印刷的实施。
·边距的调节并不限定于上边距ΔM(上空白量)。只需为在记录头群中,能够使基于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的图像的记录位置(喷嘴位置)在第二方向上发生错位的边距(空白量)的调节即可。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下边距ΔM(下空白量)的调节。
·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控制器设为两个,但是也可以采用具备3个以上的多个控制器的打印机。总之,打印机所具备的控制器(控制部)的个数N只需小于记录头(记录部)的个数P(即N<P)即可。此时,将设置于记录组件上的多个记录头分为与控制器相同个数的群,并且每个群由不同的控制器来控制。设置于记录组件上的多个记录头的分配方法优选为,在副扫描方向上分为与控制器相同个数的群,以便能够尽量减少M/S边界线BL的条数。
·记录头也可以为1个。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将形成于1个记录头上的相同油墨的喷嘴列分为多个喷嘴群,并且由不同的控制器对各个喷嘴群进行控制。此时,一个喷嘴群相当于一个记录部。
·虽然打印机驱动器122对固定数据实施到微编排处理为止,但是也可以一直实施到半色调处理为止,并向打印机传送。此时,在打印机11中,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替换合成处理部78和微编排处理部77的处理顺序,并对可变数据VD实施到半色调处理为止,之后,由合成处理部78对该半色调处理后的可变数据和半色调处理后的固定数据进行合成。而且,微编排处理部77对合成图像数据实施微编排处理。即,当将合成图像数据循环分解成M个,之后,在对每个循环的数据进行喷嘴分配时,对于调节了换行宽度的循环,以在副扫描方向上错开换行宽度调节量ΔRc的方式来进行喷嘴分配。
·当进行带印刷而不是微编排印刷时,也可以以可变数据VD不会跨越被不同的控制器控制的各个记录头的记录区域的边界的方式进行调节。
·记录装置并不限定于横向扫描方式的打印机11,也可以为串行打印机。而且还可以是在印刷时不伴随换行的行式打印机或页式打印机。而且,也不限定于喷墨式,还能够应用于点击打式的打印机中。当例如为行式打印机时,在进行印刷时记录组件被固定,并且使记录介质相对于该被固定的记录组件而在输送方向(第一方向)上输送(相对移动)的输送单元相当于相对移动单元。此外,当为行式打印机时,记录组件以如下朝向而配置,即,在与输送方向(第一方向)交叉(例如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于不同的位置上配置有多个记录头(记录部)的朝向(使图2中主扫描方向成为输送方向的朝向)。使可变数据不会跨越M/S边界线BL的控制是通过追加虚拟数据从而使图像整体(固定图像和可变图像)在第二方向上偏移的方式来实施的。在这种行式打印机中,也能够通过各个控制器(控制部)对将多个记录头在第二方向上分成的与控制器相同个数的N个群中的每一个群进行控制,从而避免由不同的控制器实施对基于可变数据的一个可变图像进行分担记录的控制时的弊端。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喷墨式的打印机11来作为记录装置,但是也可以采用喷射或者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此外,也可以转用于具有使少量的液滴喷出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此时,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丝状后拉出尾状物的液体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需为能够由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出的材料即可。例如,只需为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其不仅包括如粘性较高或者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这样的流状体、或者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者混合有由颜料或者金属粒子等的固体物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体等。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可列举出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油墨、或者液晶等。这里,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溶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胶状油墨、热溶性油墨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在内的物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示例,例如可以列举出以下的喷射装置,对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过滤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者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也可以为以下的装置,即,喷射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被作为精密移液管而使用,并喷射作为样本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和微型分配器(microdispensers)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液体喷射装置,即,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的精密机械精确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被用于光通信元件等中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喷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者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这些装置中的任一种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此外,液体也可以为调色剂等的粉粒体。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言及的流体中不包括仅由气体组成的流体。
符号说明
11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打印机;13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的薄片;30作为记录单元的一个示例的记录组件;31滑架;33A、33B作为记录部的一个示例的记录头;38喷嘴;39喷嘴列;41构成控制单元且构成控制部的一个示例的主侧控制器;42构成控制单元且构成控制部的一个示例的副侧控制器;43构成控制单元的一个示例的机械控制器;44机械机构;45头控制单元(HUC);51CPU;52ASIC;53RAM;54非易失性存储器;61构成输送单元的输送电机;62构成相对移动单元的一个示例的第一CR电机;63第二CR电机;70主控制部;71解压处理部;72指令分析部;73机械控制部;74数据种类判断部;75作为转换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图像转换部;76作为第一调节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半色调处理部;77作为第二调节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微编排处理部;78作为合成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合成处理部;79纵横变换处理部;81接收缓冲器;82作为存储单元的一个示例的中间缓冲器;83印刷缓冲器;85第一头控制部;86第二头控制部;100印刷系统;110图像生成装置;120主机装置;122构成控制单元的一个示例的打印机驱动器;131数据种类判断部;132作为判断单元的一个示例的第一判断部;133第二判断部;134作为运算单元的一个示例的边距运算部;135作为运算单元的一个示例的换行宽度运算部;136指令生成部;137印刷数据生成部;141分辨率转换部;142颜色转换部;143作为第一调节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半色调处理部;143A边距调节处理部;144作为第二调节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微编排处理部;C控制装置;UO作为数据取得单元的一个示例的通信接口;U3、U4作为数据取得单元以及接收单元的一个示例的串行通信端口;PD、PD1、PD2印刷数据;ID图像数据;SD固定数据;VD可变数据;SP固定图像数据;VP可变图像数据;BL作为记录区域的边界的一个示例的M/S边界线;ΔRo、Δy规定的换行宽度;ΔR调节后的换行宽度;ΔRc换行宽度调节量;ΔM上边距。

Claims (9)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单元,其具有P个在记录介质上实施记录的记录部,其中,P为2以上的自然数;
输送单元,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
相对移动单元,其在所述记录部实施记录时,使所述记录单元和所述记录介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数据取得单元,其取得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
控制单元,其具有N个控制部,N个所述控制部对P个所述记录部进行分担控制,且对属于将P个所述记录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分成的N个群中的相对应的群的、一个以上的记录部分别进行控制,其中,N为小于P的自然数,并且,所述控制单元以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不会跨越如下的边界的方式,对基于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的记录进行控制,所述边界为,被不同的所述控制部控制的所述记录部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记录区域的边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个为两个,所述P个为3个以上,
两个所述控制部对将3个以上的所述记录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成的两个群中的每一个进行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为,所述记录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记录、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换行的横向扫描方式的记录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记录单元实施换行时的换行宽度进行调节,并且对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实施向调节方向的相反侧错开所述换行宽度的调节量的图像处理,以使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不会跨越所述边界。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为,所述记录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记录、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换行的横向扫描方式的记录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实施图像处理,所述图像处理为,使记录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至,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变为不会跨越所述边界的位置的处理。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对是否能够进行使所述可变图像不会跨越所述边界的、所述换行宽度的调节进行判断,当判断为能够进行所述调节时,则实施所述换行宽度的调节,当判断为不能进行所述调节时,则对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实施图像处理,所述图像处理为,使基于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的图像的记录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至,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变为不会跨越所述边界的位置的处理。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具备:
判断单元,其判断所述可变图像是否跨越所述边界;
运算单元,当判断为跨越所述边界时,所述运算单元对用于使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不会跨越所述边界的调节量进行运算;
第一调节单元,其对所述固定数据实施所述调节量的调节;
第二调节单元,其对所述可变数据实施所述调节量的调节;
合成单元,其将调节后的所述固定数据和调节后的所述可变数据进行合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对所述第一调节单元为了第一次的记录而进行了调节的调节后的所述固定数据进行保存,
在第二次以后的记录中,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对所述取得单元为了第二次以后的记录而取得的可变数据实施所述调节量的调节,
所述合成单元将保存于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调节后的所述固定数据、和由所述第二调节单元进行了调节后的可变数据进行合成。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为,具备设置于主机装置上的打印机驱动器、和能够与所述主机装置进行通信的打印机的记录系统,
所述可变数据为码数据,
所述打印机驱动器具备所述数据取得单元、所述判断单元、所述运算单元和所述第一调节单元,
所述打印机具备:接收单元,其从所述主机装置接收调节前的所述可变数据和调节后的所述固定数据;转换单元,其将所述可变数据从码数据向图像数据进行转换;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其对转换为图像数据后的可变数据实施所述调节量的调节;所述合成单元。
9.一种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记录单元,其具有P个在记录介质上实施记录的记录部,其中,P为2以上的自然数;
输送单元,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
相对移动单元,其在所述记录部实施记录时,使所述记录单元和所述记录介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N个控制部,N个所述控制部对P个所述记录部进行分担控制,其中,N为小于P的自然数,
N个所述控制部对属于将P个所述记录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分成的N个群中的相对应的群的、至少一个记录部分别进行控制,
所述记录方法具备:
数据取得步骤,取得固定数据和可变数据;
判断步骤,判断基于所述可变数据的可变图像是否跨越如下的边界,所述边界为,被不同的所述控制部控制的所述记录部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记录区域的边界;
控制步骤,当判断为所述可变图像跨越所述边界时,对基于所述固定数据和所述可变数据的记录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可变图像不会跨越所述边界。
CN201210014911.0A 2011-01-24 2012-01-17 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02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2271 2011-01-24
JP2011012271A JP5750909B2 (ja) 2011-01-24 2011-01-24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2168A true CN102602168A (zh) 2012-07-25
CN102602168B CN102602168B (zh) 2014-10-29

Family

ID=45571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491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02168B (zh) 2011-01-24 2012-01-17 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88576A1 (zh)
EP (1) EP2479711B1 (zh)
JP (1) JP5750909B2 (zh)
CN (1) CN10260216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7686A (zh) * 2012-09-07 2014-03-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9753252A (zh) * 2018-12-29 2019-05-14 森大(深圳)技术有限公司 多模组打印机及其同步创建打印任务的方法、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0909B2 (ja) * 2011-01-24 2015-07-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6136450B2 (ja) * 2013-03-28 2017-05-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ラベル生産装置、及び、ラベル生産方法
JP6577430B2 (ja) * 2016-09-06 2019-09-18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6720820B2 (ja) * 2016-10-12 2020-07-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452603B1 (ja) 2022-11-09 2024-03-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6812A (en) * 1985-04-26 1989-03-2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s in adjacent display areas
CN1106944A (zh) * 1992-02-26 1995-08-16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提供装置,图象输出装置,用于其的控制装置,及包括它们的图象形成装置
JP2001158146A (ja) * 1999-12-03 2001-06-12 Fujitsu Ltd 印字制御装置
CN1564748A (zh) * 2001-10-05 2005-01-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喷墨打印装置及采用喷墨方式的打印方法
CN1663233A (zh) * 2002-04-27 2005-08-31 惠普公司 打印系统中的图象处理
JP2006334995A (ja) * 2005-06-03 2006-12-1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記録制御形態の設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8955B2 (ja) * 2000-04-26 2005-09-21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579485B2 (ja) * 2002-06-24 2010-1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複数の印刷ヘッドを有する印刷装置
JP4298486B2 (ja) * 2003-12-03 2009-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記録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7098623A (ja) * 2005-09-30 2007-04-19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0497A (ja) * 2006-09-19 2008-05-01 Ricoh Co Ltd 印写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当該プログラムを搭載した情報記録媒体、これら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印写用記録媒体、印写した記録物、及びインク
US7978364B2 (en) * 2007-06-18 2011-07-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080316331A1 (en) * 2007-06-25 2008-12-25 Core Logic, Inc.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captured image without time delay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stored thereon computer executable instructions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US8339659B2 (en) * 2008-12-02 2012-12-25 Ricoh Production Print Solutions LLC Partitioning of sheetside bitmaps for transfer from a print controller to printhead controllers
JP5251480B2 (ja) * 2008-12-16 2013-07-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流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0181999A (ja) * 2009-02-04 2010-08-19 Seiko Epson Corp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装置、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49395B2 (ja) * 2011-01-24 2016-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5750909B2 (ja) * 2011-01-24 2015-07-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6812A (en) * 1985-04-26 1989-03-2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s in adjacent display areas
CN1106944A (zh) * 1992-02-26 1995-08-16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提供装置,图象输出装置,用于其的控制装置,及包括它们的图象形成装置
JP2001158146A (ja) * 1999-12-03 2001-06-12 Fujitsu Ltd 印字制御装置
CN1564748A (zh) * 2001-10-05 2005-01-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喷墨打印装置及采用喷墨方式的打印方法
CN1663233A (zh) * 2002-04-27 2005-08-31 惠普公司 打印系统中的图象处理
JP2006334995A (ja) * 2005-06-03 2006-12-1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記録制御形態の設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7686A (zh) * 2012-09-07 2014-03-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677686B (zh) * 2012-09-07 2016-08-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9753252A (zh) * 2018-12-29 2019-05-14 森大(深圳)技术有限公司 多模组打印机及其同步创建打印任务的方法、存储介质
CN109753252B (zh) * 2018-12-29 2022-04-15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多模组打印机及其同步创建打印任务的方法、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50909B2 (ja) 2015-07-22
EP2479711B1 (en) 2018-05-16
JP2012152956A (ja) 2012-08-16
US20120188576A1 (en) 2012-07-26
EP2479711A3 (en) 2017-04-05
EP2479711A2 (en) 2012-07-25
CN102602168B (zh) 2014-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02170A (zh) 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CN102602168B (zh) 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CN102189764B (zh) 印刷控制装置、印刷装置及印刷控制方法
CN1329198C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CN101992604A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2481784A (zh) 喷墨打印机、印刷方法、印刷成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印刷成品
CN102642399A (zh) 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
DE60033480T2 (de) Drucken mit tintenstrahl
CN102343722B (zh)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1518995B (zh) 喷墨打印机
CN101010202A (zh) 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CN105522823B (zh) 喷嘴列驱动数据转换装置及液滴喷出装置
DE2732657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darstellen von zeichen und anderen graphischen gebilden
CN104275934B (zh) 点记录装置和点记录方法
EP3212423B1 (en) Method of printing in a multipass mode and a printing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such a method
CN102189847B (zh) 流体喷射控制装置、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控制方法
CN102248815B (zh) 流体喷射装置的调整值的检测方法、流体喷射装置
CN105252910B (zh)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2529346A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CN1935512B (zh) 打印系统及其打印方法
JP2012148449A (ja)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CN101987531A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4057716A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518994A (zh) 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请求终端、打印装置、及打印控制方法
CN102172010A (zh) 基于图像尺寸和打印装置的打印程阈值来减少图像打印时间的图像处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