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2399A - 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2399A
CN102642399A CN2012100341933A CN201210034193A CN102642399A CN 102642399 A CN102642399 A CN 102642399A CN 2012100341933 A CN2012100341933 A CN 2012100341933A CN 201210034193 A CN201210034193 A CN 201210034193A CN 102642399 A CN102642399 A CN 1026423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nozzle
fluid
point
nozzle row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41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42399B (zh
Inventor
棚瀬和义
宫本彻
高桥透
近藤隆光
和田启志
丸山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42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23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423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23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32Print quality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dot disposition, e.g. for reducing white stripes or ba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 Jet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即使喷嘴列的重叠区域中流体的滴落位置产生偏移,也可以抑制画质的降低。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包括:第1喷嘴列,在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1喷嘴;第2喷嘴列,在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2喷嘴,其中,配置为形成第2喷嘴列的规定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与第1喷嘴列的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重叠的重叠区域;控制部,使第1喷嘴和第2喷嘴分担喷射流体,在重叠区域中的规定方向排列的多个栅格线的每个中形成点,其中,控制部使喷射流体,以在重叠区域中的栅格线中产生重叠形成了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像素、以及仅形成了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任一方的像素。

Description

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流体喷射装置之一,列举从头部设置的喷嘴喷射墨液(流体)形成图像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作打印机)。这样的打印机中,有在纸宽方向排列多个短尺寸头部,从头部对所述多个头部的下方传送的介质喷射墨液而形成图像的打印机。
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各头部的端部(喷嘴列的一部分)重叠而配置多个头部的打印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6-2551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头部的端部重叠的打印机中,有将要在头部的接缝处(以下称为“重叠区域”)形成的点(半色调(halftone)处理后的点数据)向纸宽方向排列的头部中的任一个头部分配而印刷的情况。此时,重叠区域由上游侧的头部形成点后,传送介质,由下游侧的头部形成点。
但是,介质传送中产生蛇行的场合,可能在与本来要形成点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形成点。这样,下游侧的头部可能在上游侧的头部形成的点上形成点,另一方面,产生任一头部都未形成点的像素。这样的头部(喷嘴列)的重叠区域中的墨液的滴落位置的偏移产生色不均,降低了图像的品质。因此,希望即使在墨液这样的流体的滴落位置产生偏移的场合,也不降低画质。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目的是即使在喷嘴列的重叠区域中流体的滴落位置产生偏移生场合,也可以抑制画质的降低。
达成上述目的的主发明,
是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包括:
(A)第1喷嘴列,在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1喷嘴;
(B)第2喷嘴列,在上述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2喷嘴,其中,配置为形成上述第2喷嘴列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与上述第1喷嘴列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重叠的重叠区域;
(C)控制部,使上述第1喷嘴和上述第2喷嘴分担喷射上述流体,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规定方向排列的多个栅格线(raster line)的每个中形成点,
其中,上述控制部使喷射上述流体,以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栅格线中产生重叠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像素、以及仅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任一方的像素。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A是打印机1的全体构成方框图,图1B是打印机1的概略图,是打印机1传送用纸S(介质)的情形的示图。
图2A是在头部单元30设置的头部31的排列的示图,图2B是头部31的底面的喷嘴排列的示图。
图3是由头部单元的喷嘴形成了点的像素的说明图。
图4是比较例的印刷数据的作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将重叠区域对应的半色调处理后数据向上游侧头部31B的喷嘴列和下游侧头部31A的喷嘴列分配的情形的示图。
图6是第1喷嘴列和第2喷嘴列的使用率的示图。
图7是点发生率变换表的示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印刷数据的作成的流程图。
图9是点发生率数据扩展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复制重叠区域的数据,对重叠区域数据乘以各喷嘴列的使用率的情形的示图。
图11A是抖动掩码的示图,图11B是抖动法的半色调处理的情形的示图。
图12是本实施例采用的抖动矩阵的生成方法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3是存储要素确定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在矩阵存储了易于第1~25次地形成点的阈值(0~24)的情形的矩阵MG24和表示在与这些要素对应的25个像素分别形成点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5是存储候补要素选择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6是行方向已确定阈值数和列方向已确定阈值数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存储候补要素的对应点和已确定阈值的对应点导通的状态(点图案Dpa1)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将该点形成状态数值化的矩阵即定量地表示点密度的点密度矩阵Dda1的说明图。
图19是某栅格线影响相邻的栅格线的浓度的例的示图。
图20是文本图案的示图。
图21是由扫描仪读取青色(cyan)的修正用图案的结果。
图22A及图22B是浓度不均修正值H的具体算出方法的示图。
图23是各喷嘴列(CMYK)相关的修正值表的示图。
图24是表示对青色的第n个列区域算出与各灰度值对应的修正值H的情形的示图。
图25是第2实施例中的喷嘴使用率的说明图。
图26是第3实施例中的重叠区域的点发生率变换表的示图。
【符号的说明】
1打印机,10控制器,11接口部,
12CPU,13存储器,14单元控制电路,
20传送单元,21传送带,22A,22B传送辊,
30头部单元,31头部,
40检测器群,50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清楚以下的事项。即,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包括:
(A)第1喷嘴列,在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1喷嘴;
(B)第2喷嘴列,在上述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2喷嘴,其中,配置为形成上述第2喷嘴列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与上述第1喷嘴列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重叠的重叠区域;
(C)控制部,使上述第1喷嘴和上述第2喷嘴分担喷射上述流体,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规定方向排列的多个栅格线的每个中形成点,
其中,上述控制部使喷射上述流体,以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栅格线中产生重叠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像素、以及仅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任一方的像素。
这样,在重叠区域中喷射流体,以产生形成了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像素,因此,即使介质蛇行,点的形成位置偏移,也可以降低产生完全未形成点的像素的可能性。即,喷嘴列的重叠区域中即使流体的滴落位置产生偏移,也难以产生飞白等,可以抑制画质的降低。
该流体喷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使喷射上述流体,以使上述重叠区域中的点的发生数比不是上述重叠区域的非重叠区域中的点的发生数多。
这样,使重叠区域中点的发生数比非重叠区域多,可以减少因为介质的蛇行等而未形成点的像素。因此,飞白难以发生,可以抑制画质的降低。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流体的平均的喷射量和上述非重叠区域中的上述流体的平均的喷射量相等。
这样,通过使重叠区域中的点发生数增加但使流体的喷射量与非重叠区域相等,可以防止仅仅重叠区域的浓度变高。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
是根据表示从输入图像数据变换的点尺寸的点数据而从上述第1喷嘴列和上述第2喷嘴列喷射流体的控制部,
上述重叠区域中,根据对上述各个点尺寸的发生率数据乘以上述第1喷嘴列的使用率后进行半色调处理获得的点数据,从上述第1喷嘴喷射上述流体,上述重叠区域中,根据对上述各个点尺寸的发生率数据乘以上述第2喷嘴列的使用率后进行半色调处理获得的点数据,从上述第2喷嘴喷射上述流体。
这样,可以对与喷嘴的使用率相应的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根据结果形成点,因此可以改善重叠区域中的点的粒状性。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第1喷嘴的使用率和上述第2喷嘴的使用率根据上述输入图像数据而不同。
这样,虽然因为输入图像数据的灰度导致点彼此重叠的概率不同,但是若如上所述,可以用与输入图像数据的灰度相应的喷嘴使用率调节点的发生数。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各个点尺寸的发生率数据根据表示基于上述输入图像数据的灰度值而形成的点尺寸和该点尺寸的发生率的表而求出,该表在上述重叠区域和不是上述重叠区域的非重叠区域是不同的。
这样,可以在重叠区域中采用以高概率发生比非重叠区域小的点的表。
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清楚以下的事项。即,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A)头部,包含在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喷嘴的喷嘴列;
(B)移动部,使上述头部在与上述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
(C)传送部,在上述规定方向传送喷射上述流体的介质;
(D)控制部,进行使上述头部在上述交叉方向移动并喷射上述流体的第1点形成操作后,使得上述介质传送,进行使上述头部在上述交叉方向移动并喷射上述流体的第2点形成处理,使得在上述介质上形成上述第1点形成操作中的上述喷嘴列的一端和上述第2点形成操作中的上述喷嘴列的另一端重叠的区域,
其中,喷射上述流体,以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栅格线中产生重叠形成了上述第1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的像素、以及仅形成了上述第1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的任一方的像素。
这样,在重叠区域中喷射流体,以产生形成了第1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和第2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的像素,因此,即使移动时头部蛇行,点的形成位置偏移,也可以降低产生完全未形成点的像素的可能性。即,重叠区域中即使流体的滴落位置产生偏移,也难以产生飞白等,可以抑制画质的降低。
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清楚以下的事项。即,
一种从流体喷射装置喷射流体的流体喷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体喷射装置包括:
第1喷嘴列,在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1喷嘴;和
第2喷嘴列,在上述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2喷嘴,其中,上述第2喷嘴列被配置为形成上述规定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与上述第1喷嘴列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重叠的重叠区域,
上述流体喷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生成印刷数据,以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栅格线中产生重叠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像素、以及仅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任一方的像素;
(B)根据上述印刷数据从上述第1喷嘴列和上述第2喷嘴列喷射上述流体。
这样,在重叠区域中喷射流体,以产生形成了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像素,因此,即使介质蛇行,点的形成位置偏移,也可以降低产生完全未形成点的像素的可能性。即,喷嘴列的重叠区域中即使流体的滴落位置产生偏移,也难以产生飞白等,可以抑制画质的降低。
===系统构成===
将喷墨打印机中的线性头部打印机(以下,打印机1)和计算机50连接的印刷系统作为流体喷射装置,说明实施例。
图1A是打印机1的全体构成方框图,图1B是打印机1的概略图,是打印机1传送用纸S(介质)的情形的示图。从外部装置即计算机50接收印刷数据的打印机1,通过控制器10控制各单元(传送单元20、头部单元30),在用纸S印刷图像。另外,检测器群40监视打印机1内的状况,根据检测结果,控制器10控制各单元。
控制器10是进行打印机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接口部11在外部装置即计算机50和打印机1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CPU12是进行打印机1的全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13用于确保存储CPU12的程序的区域、操作区域等。CPU12通过按照存储器13存储的程序的单元控制电路14,控制各单元。
传送单元20具有传送带21和传送辊22A、22B,将用纸S送入可印刷位置,将用纸S向传送方向以规定的传送速度传送。传送带21上给纸的用纸S通过由传送辊22A、22B使传送带21旋转,传送传送带21上的用纸S。另外,也可以从下侧静电吸附或者真空吸附传送带21上的用纸S。
头部单元30为了向用纸S喷射墨液滴,具有多个头部31。头部31的底面,设置了多个墨液喷射部即喷嘴。各喷嘴设置了墨液进入的压力室(未图示)和使压力室的容量变化而喷射墨液的驱动元件(压电元件)。
这样的打印机1中,控制器10接收印刷数据后,控制器10首先向传送带21上传送用纸S。然后,用纸S在传送带21上以一定速度不停传送,与头部31的喷嘴面相对。然后,用纸S在头部单元30下传送期间,根据图像数据,从各喷嘴断续地喷射墨液滴。结果,在用纸S上形成沿传送方向的点列(以下,也称为栅格线),印刷图像。另外,图像数据由2维配置的多个像素构成,各像素(数据)表示是否在与各像素对应的介质上的区域(像素区域)形成点。
<喷嘴配置>
图2A是在头部单元30设置的头部31的排列的示图,图2B是头部31的底面的喷嘴排列的示图。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中,如图2A所示,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纸宽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头部31,各头部31的端部重叠配置。另外,使纸宽方向相邻的头部31A、31B在传送方向错开配置(交错状配置)。纸宽方向相邻的头部31A、31B中,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头部31A称为“下游侧头部31A”,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头部31B称为“上游侧头部31B”。另外,纸宽方向相邻的头部31A、31B合称为“邻接头部”。
图2B中,从头部的上部透过地观察喷嘴。如图2B所示,在各头部31的底面,形成喷射黑色墨液的黑色喷嘴列K、喷射青色墨液的青色喷嘴列C、喷射品红色墨液的品红色喷嘴列M、喷射黄色墨液的黄色喷嘴列Y。各喷嘴列由358个喷嘴(#1~#358)构成。另外,各喷嘴列的喷嘴在纸宽方向以一定的间隔(例如720dpi)排列。另外,对各喷嘴列的喷嘴附上从纸宽方向的左侧按顺序从小到大的编号(#1~#358)。
纸宽方向排列的头部31A、31B重叠配置了各头部31的喷嘴列的端部的8个喷嘴。具体地说,使下游侧头部31A的喷嘴列的左侧端部的8个喷嘴(#1~#8)和上游侧头部31B的喷嘴列的右侧端部的8个喷嘴(#351~#358)重叠,使下游侧头部31A的喷嘴列的右侧端部的8个喷嘴(#351~#358)和上游侧头部31B的喷嘴列的左侧端部的8个喷嘴(#1~#8)重叠。如图示,邻接头部31A、31B中,喷嘴重叠的部分称为“重叠区域”。另外,属于重叠区域的喷嘴(#1~#8、#351~#358)称为“重叠喷嘴”。
另外,在纸宽方向排列的头部31A、31B的端部重叠的喷嘴的纸宽方向的位置一致。即,下游侧头部31A的端部喷嘴的纸宽方向的位置和与其对应的上游侧头部31B的端部喷嘴的纸宽方向的位置相等。例如,下游侧头部31A的最左端的喷嘴#1和上游侧头部31B的右端第8个喷嘴#351的纸宽方向的位置相等,下游侧头部31A的左端第8个喷嘴#8和上游侧头部31B的最右端的喷嘴#358的纸宽方向的位置相等。另外,下游侧头部31A的最右端的喷嘴#358和上游侧头部31B的左端第8个喷嘴#8的纸宽方向的位置相等,下游侧头部31A的右端第8个喷嘴#351和上游侧头部31B的最左端的喷嘴#1的纸宽方向的位置相等。
这样,头部单元30中通过配置多个头部31,可以在纸宽方向的全域等间隔(720dpi)排列喷嘴。结果,可以在整个纸宽长度形成等间隔(720dpi)排列了点的点列。
图3是由头部单元的喷嘴形成了点的像素的说明图。图示了上游侧头部31B的喷嘴列和下游侧头部31A。另外,这些喷嘴下,形成了点的像素呈现小格状。图中,各喷嘴中的阴影方向和接受该喷嘴形成的点的像素的阴影方向一致。如图示,重叠区域中,2个喷嘴列分担进行点的形成。
<比较例的印刷数据作成处理>
图4是比较例的印刷数据的作成处理的流程图,图5是将重叠区域对应的半色调处理后数据向上游侧头部31B的喷嘴列(以下,称为第1喷嘴列)和下游侧头部31A的喷嘴列(以下,称为第2喷嘴列)分配的情形的示图,图6是第1喷嘴列和第2喷嘴列的使用率的示图。以下,说明实施比较例的印刷方法的印刷数据的作成处理(比较例)。
比较例的印刷方法中,为了获得期望的图像浓度而要在重叠区域形成的点必须由第1喷嘴列(上游侧头部31B)或第2喷嘴列(下游侧头部31A)的任一方的重叠喷嘴形成。例如,如图3所示,图像数据表示在与重叠区域对应的全部像素形成点的场合,由第1喷嘴列或第2喷嘴列的任一方的重叠喷嘴对该全部像素形成点。进行这样的印刷的印刷数据的作成处理如以下所示。另外,这里,通过在与打印机1连接的计算机50安装的打印机驱动程序作成印刷数据。
如图4所示,打印机驱动程序从各种应用程序接收图像数据后(S102),进行分辨率变换处理(S104)。分辨率变换处理是将从各种应用程序接收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在介质S印刷时的分辨率的处理。分辨率变换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是通过RGB色空间表示的256灰度(高灰度)的RGB数据。因此,打印机驱动程序接着通过色变换处理将RGB数据变换为打印机1的墨液对应的YMCK数据(S106)。然后,在打印机1设定了浓度不均修正值H的场合,打印机驱动程序通过修正值H修正256灰度的YMCK数据(输入灰度值)(S108)。
接着,打印机驱动程序进行点发生率变换处理(S108)。
图7是点发生率变换表的示图。点发生率变换处理中,打印机驱动程序将各像素中的灰度值拟合为点发生率变换表,对任一点尺寸,进行以多少的发生率生成的变换。例如,可知在输入灰度值(以下,简称为“灰度值”)为“180”的场合,生成大点。另外,可知该大点的发生率为约40%。另外,这里,表示了与点发生率对应的等级数据。即,等级数据可以说是将点发生率置换为256等级的点发生率。从图7读取点发生率约40%时的等级数据成为“100”。
另外,拟合灰度值时,虽然存在大点和中点切换的区域(输入灰度值75~255)、中点和小点切换的区域(输入灰度值0~255),但是在这样的场合仅仅选择更大尺寸的点。这样,对于各像素,选择任一尺寸的点,而且获得该尺寸中的等级数据(点发生率)。
接着,打印机驱动程序进行半色调处理(S110)。半色调处理中,适用抖动掩码(也称为“抖动矩阵”),比较上述的等级数据和抖动掩码中的小格的值,具有比小格的值大的等级数据的场合,判定形成该点。另一方面,在具有小格的值以下的等级数据的场合,判定不形成该点。通过该半色调处理,获得对每个点尺寸表示各像素中的点的生成的有无的数据。
接着,打印机驱动程序通过图像分配处理(S114),将半色调处理后的数据向第1喷嘴列的重叠喷嘴(#351~#358)和第2喷嘴列的重叠喷嘴(#1~#8)分配。该分配对每个点尺寸进行。
图5的上图是表示半色调处理后的大点的生成的有无的数据。黑方格表示形成大点的像素,白的部分表示不形成大点的像素。另外,这样的数据也通过上述处理对小点及中点生成。另外,一点划线包围的数据是向第1喷嘴列分配的半色调后数据,虚线包围的数据是向第2喷嘴列分配的半色调后数据。重叠包围的半色调后数据是与重叠区域对应的半色调后数据。
从图5的上方的第2个图表示由打印机驱动程序向第1喷嘴列和第2喷嘴列分配的数据。但是,虚线包围的重叠区域数据是向第1喷嘴列的重叠喷嘴和第2喷嘴列的重叠喷嘴的两方分配的数据。因此,图5的上方第2个图所示数据维持原样,则第1喷嘴列的重叠喷嘴形成的点和第2喷嘴列的重叠喷嘴形成的点全部重叠形成。因而,打印机驱动程序确定重叠区域数据(半色调后数据)表示的点是在第1喷嘴列的重叠喷嘴形成,还是在第2喷嘴列的重叠喷嘴形成。因此,采用图5的上方第3个图所示交叠掩码进行掩蔽处理(S116)。
该掩蔽处理通过求出与交叠掩码的逻辑积而进行。即,像素中用黑色表示分配数据的像素和交叠掩码中用黑色表示的像素重叠的场合,该像素中生成大点。这里使用的交叠掩码根据图6的喷嘴使用率而生成,成为越靠喷嘴列的端部,点的生成率越低的掩码。
通过这样对重叠区域数据的掩蔽处理(S116),可以确定接受各喷嘴列形成的点的像素,然后打印机驱动程序通过栅格化处理,将矩阵状的图像数据重排为要向打印机1转送的顺序(S118)。打印机驱动程序将经这些处理的数据和与印刷方式相应的指令数据一起向打印机1发送。打印机1根据接收的印刷数据,实施印刷。
根据这样求出的印刷数据,可以进行包含重叠区域的印刷。但是,若是上述这样的处理,则在一个像素形成一个点。介质传送中产生蛇行的场合,可能在不同于本来要形成点的位置的位置形成点。这样,下游侧的头部可能在上游侧的头部形成的点上形成点,另一方面,产生任一头部都未形成点的像素。这样的头部的重叠区域中的墨液的滴落偏移降低了浓度,并降低了图像的品质。因此,通过以下所示实施例,即使墨液的滴落位置的偏移也可以抑制画质的降低。
<第1实施例>
图8是本实施例的印刷数据的作成的流程图。打印机1连接的计算机50内的打印机驱动程序从应用程序接收图像数据后(S202),与比较例的印刷数据的作成处理同样,实施分辨率变换处理(S204)、色变换处理(S206)、浓度修正处理(S208,详细后述)、点发生率变换(S210)。
接着,打印机驱动程序执行点发生率数据扩展处理(S212)。
图9是点发生率数据扩展处理的流程图。点发生率数据扩展处理中,最初进行重叠区域的数据的复制(S2122)。
图10是复制重叠区域的数据,对重叠区域数据乘以各喷嘴列的使用率的情形的示图。图10的上端的图是通过前述的点发生率变换(S210)获得的等级数据的发生率的示图。
这里,表示了第1喷嘴列(上游侧头部31B的喷嘴列)和第2喷嘴列(下游侧头部31A的喷嘴列)对应的大点的等级数据。图中的1方格与1像素相当,像素内记载的数字是该像素中的大点的等级数据。
这里,为了容易说明,仅仅表示了大点的发生率对应的等级数据对应的各个像素,但是,通过点发生率变换,也可以对小点及中点生成。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容易,各像素中的大点的等级数据全部表示为“100”。
另外,粗线包围的像素(数据)是与第1喷嘴列及第2喷嘴列的重叠区域对应的“重叠区域数据”。另外,图中的纸宽方向对应的方向设为X方向,传送方向对应的方向设为Y方向。打印机驱动程序复制重叠区域数据。结果,图10的上方第2个数据的2个重叠区域数据在X方向排列。
接着,打印机驱动程序对2个重叠区域数据乘以各喷嘴列的使用率(S2124)。图10的最下端所示数据是重叠区域数据乘以各喷嘴列的使用率的结果。
本实施例的喷嘴使用率根据重叠喷嘴的位置而变化。如图10的上方的第3个图所示,第1喷嘴列的使用率中,重叠喷嘴中靠第1喷嘴列侧(左侧)的喷嘴使用率最高,然后使用率逐渐变低。另一方面,第2喷嘴列的使用率中,重叠喷嘴中靠第1喷嘴列侧(左侧)的喷嘴使用率最低,然后使用率逐渐变高。第1喷嘴列的使用率和第2喷嘴列的使用率合计,成为100%以上的使用率。
例如,原来的重叠区域数据的最左侧的像素(列)是向第1喷嘴列的喷嘴#351分配的数据,复制重叠区域数据的最左侧的像素(列)是向第2喷嘴列的喷嘴#1分配的数据。第1喷嘴列的喷嘴#351的使用率设为96%,第2喷嘴列的喷嘴#1的喷嘴的使用率设为6%,分配前的像素的等级数据设为“100”。该场合,如图10的最下端所示,向第1喷嘴列的喷嘴#351分配的等级数据成为“96”,向第2喷嘴列的喷嘴#1分配的等级数据成为“6”。
这样,喷嘴使用率的乘法处理(S2124)结束后,接着,逐个喷嘴列进行半色调处理(S214)。
图11A是抖动掩码的示图,图11B是抖动法的半色调处理的情形的示图。抖动法是根据抖动掩码存储的阈值和各像素表示的等级数据的大小关系,判定点形成的有无的手法。根据抖动法,对每个分配了一个抖动掩码的单位区域,可以用像素表示的等级数据相应的密度来发生点。另外,根据抖动法,通过抖动掩码的阈值的设定可以使点分散发生,也可以提高图像的粒状性。
图11B中,第1喷嘴列及第2喷嘴列的非重叠区域数据和重叠区域数据表示了抖动掩码(粗线)对应的位置。打印机驱动程序在高灰度(256灰度)的等级数据中,从X方向的左侧、Y方向的上侧开始,顺序与抖动掩码对应,比较注目像素和与其对应的抖动掩码的阈值,判断大点形成的有无。然后,对于2维的等级数据中的左上的“256像素×256像素”的点形成有无的判定结束后,对已判定的像素的X方向的右侧的“256像素×256像素”进行点形成的有无的判定。这样,在2维的等级数据的X方向的全域进行的点形成有无的判定结束后,打印机驱动程序接着对Y方向的上方开始第256个下方的像素,从X方向的左侧开始顺序进行点形成的有无的判定。
图11B对从第1喷嘴列的重叠区域数据的左方第2个、上方第1个像素(喷嘴#352对应的像素)沿着X方向及Y方向的256个像素,表示了对应的抖动掩码的位置。打印机驱动程序例如比较抖动掩码的左上的阈值“1”和与其对应的像素表示的等级数据“92”。该场合,像素表示的等级数据比阈值大,因此打印机驱动程序判定形成大点。
这里,对大点进行了说明,当然对于小点及中点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另外,图11A所示抖动掩码由256像素×256像素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16像素×16像素的抖动掩码。另外,这里说明了采用通常的抖动掩码进行半色调处理的手法,但是本实施例采用的抖动掩码(抖动矩阵)最好采用后述的偏差抑制型抖动掩码。即使采用这样的偏差抑制型抖动掩码,半色调处理的手法也与上述同样。
最后进行栅格化处理(S216)。栅格化处理与前述的比较例的手法同样。打印机驱动程序将经这些处理的数据和与印刷方式相应的指令数据一起向打印机1发送。打印机1根据接收的印刷数据,实施印刷。
这样本实施例中,第1喷嘴列的喷嘴使用率和第2喷嘴列的喷嘴使用率的合计在重叠区域设定成超过100。从而,第1喷嘴列用重叠区域等级数据及第2喷嘴列用重叠区域等级数据的值变大,通过与抖动掩码的数值的比较判定形成点的可能性高。重叠区域的像素中,产生第1喷嘴列形成的点和第2喷嘴列形成的点重叠形成的像素。这样,即使介质传送中产生蛇行的场合,也可以使产生未形成点的像素的可能性低。即,喷嘴列的重叠区域中即使流体的滴落位置产生偏移,也难以产生飞白等的色不均的发生,可以抑制画质的降低。
另外,根据上述的手法,可以不进行比较例进行的半色调处理后的掩蔽处理。对于第1喷嘴和第2喷嘴,分别对等级数据乘以喷嘴使用率后进行半色调处理,因此,可以抑制头部的重叠区域中的粒状性的恶化。而且,半色调处理时,采用后述的偏差抑制型的抖动掩码,因此,可以抑制各栅格线中的点发生量的变动。
图12是本实施例采用的抖动矩阵的生成方法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该例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生成10行10列的小抖动矩阵。作为表现抖动矩阵的最佳性的评价,使用粒状性指数(后述)。
步骤S302中,进行关注阈值确定处理。关注阈值确定处理是确定成为存储要素的确定对象的阈值的处理。本实施例中,通过从比较小值的阈值,即点的形成容易的值的阈值顺序进行选择,来确定阈值。这样,若从点形成容易的阈值顺序选择,则从控制点的粒状性醒目的高亮区域中的点配置的阈值开始顺序存储的要素变得固定,因此可以对点的粒状性醒目的高亮区域赋予大的设计自由度。
步骤S304中,进行存储要素确定处理。存储要素确定处理是用于确定存储关注阈值的要素的处理。这样的关注阈值确定处理(步骤S302)和存储要素确定处理(步骤S304)交互反复进行,生成抖动矩阵。另外,成为对象的阈值可以是全部阈值或部分阈值。
图13是存储要素确定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步骤S310中,使已确定阈值的对应点导通。已确定阈值意味着确定了存储要素的阈值。本实施例中,如前述从点的形成容易的值的阈值开始顺序选择,因此在关注阈值形成点时,在存储已确定阈值的要素对应的像素必定形成点。反之,在关注阈值形成点的最小输入灰度值中,在存储已确定阈值的要素以外的要素对应的像素不形成点。
图14是表示在矩阵存储了易于第1~25次地形成点的阈值(0~24)的情形的矩阵MG24和表示在与这些要素对应的25个像素分别形成点的情形的说明图。这样构成的点图案Dpa用于确定第26个点要在哪个像素形成。
步骤S320中,进行存储候补要素选择处理。存储候补要素选择处理是以在印刷像素群形成的点数的偏差不过大的方式选择存储候补的处理。
图15是存储候补要素选择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步骤S322中,算出抖动矩阵M的行方向的已确定阈值的最小数即行方向最小数Rmin和列方向的已确定阈值的最小数即列方向最小数Cmin。
图16是行方向已确定阈值数和列方向已确定阈值数的说明图。从图16可知,例如,第1列的各要素存储了阈值17、19、12的3个阈值,但是第4列的各要素仅仅存储阈值16的1个阈值。另一方面,例如,第1行的各要素存储了阈值17、7、14的3个阈值,第2行的各要素存储了阈值1、24的2个阈值。根据这样的各已确定阈值数,第4列中的阈值数“1”确定为行方向最小数Cmin,并且作为第2行等中的阈值数,“2”确定为列方向最小数Rmin。
步骤S324中,进行关注要素选择处理。关注要素选择处理是以规定的顺序选择未存储已确定阈值的存储要素的处理。本实施例中,从第1列顺序选择每列。例如,作为最初的关注要素,选择附*1标记的1行2列的要素,然后顺序选择1行3列(*2),1行4列(*3)。
步骤S326中,进行差值计算处理。差值计算处理是算出关注要素所属的行方向已确定阈值数Rtarget与行方向最小数Rmin的行方向差值Diff_R和列方向已确定阈值数Ctarget与列方向最小数Cmin的列方向差值Diff_C的处理。例如关注要素为1行2列的要素的场合,行方向已确定阈值数Rtarget为“3”,行方向最小数Rmin为“2”,因此行方向差值Diff_R成为“1”。另一方面,列方向已确定阈值数Ctarget为“3”,列方向最小数Cmin为“1”,因此列方向差值Diff_C成为“2”。
步骤S328中,判断行方向差值Diff_R和列方向差值Diff_C的双方是否比规定的基准值小。该判断的结果为行方向差值Diff_R比基准值N小,且,列方向差值Diff_C比基准值M小的场合,处理进入步骤S329。另一方面,任一方为基准值以上的场合,处理返回步骤S322。例如2个基准值N、M都为“1”时,可知1行2列、1行3列的要素成为基准值以上,而1行4列的要素比基准值小。
步骤S329中,关注要素更换为存储候补要素。这样,仅仅关注要素所属行和列的已确定阈值数与行和列的已确定阈值数的最小值的差比规定的基准值小的要素选择为存储要素。具体地说,不管行编号,仅仅属于第4列、第7列、第9列以及第10列的要素(阴影要素)选择为存储候补要素。步骤S329的处理结束后,处理返回步骤S330(图13)。
步骤S330中,使存储候补要素的对应点导通。该处理在步骤S310中,以向作为已确定阈值的对应点导通的点群追加的形式进行。
图17是表示存储候补要素的对应点和已确定阈值的对应点导通的状态(点图案Dpa1)的说明图。这里,存储候补要素设为1行7列的要素。图18是表示将该点形成状态数值化的矩阵即定量地表示点密度的点密度矩阵Dda1的说明图。数字0意味着未形成点,数字1意味着形成点(包含假定点在存储候补要素形成的场合)。
步骤S340中,进行评价值确定处理。评价值确定处理是根据该点密度矩阵(图18)将粒状性指数作为评价值算出的处理。粒状性指数可以通过后述计算式算出。
步骤S350中,比较本次算出的粒状性指数和前次算出的粒状性指数(在未图示缓冲器存储)。比较的结果为本次算出的粒状性指数小(优选)时,在该缓冲器关联存储(更新)算出的粒状性指数和存储候补要素,并且,本次的存储候补要素暂定为存储要素(步骤S360)。
这样的处理对全部候补要素进行,最后确定在未图示缓冲器存储的存储候补要素(步骤S370)。而且,这样的处理对全部阈值或预设定范围的全部阈值进行后,抖动矩阵的生成结束(步骤S400,图12)。
这样,各行和各列中以各灰度值形成的点数的差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因此可以抑制局部的浓度不均,提高画质。而且,本实施例中,可以减小各栅格线的浓度误差,因此具有也可抑制带状的发生的优点。
接着,说明粒状性指数。若利用视觉的空间频率特性VTF,则通过将人的视觉感度模型化为称为视觉的空间频率特性VTF的传达函数,可以将半色调处理后的点赋予人的视觉的粒状感定量化。这样定量化的值称为粒状性指数G。
以下所示式,表示了表达视觉的空间频率特性VTF的代表实验式。
[公式1]
VTF ( u ) = 5.05 &CenterDot; exp ( - 1.38 &pi;L &CenterDot; u 180 ) &CenterDot; { 1 - exp ( - 0.1 &pi;L &CenterDot; u 180 ) }
上式中的变量L表示观察距离,变量u表示空间频率。上式是定义粒状性指数的式。式中的系数K是用于将获得的值与人的感觉匹配的系数。
采用上式的粒状性指数G如下式。另外,FS是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求出的功率谱。
[公式2]
G=K∫FS(u)·VTF(u)du
根据上式,可知粒状性指数越小粒状性越优。
接着,说明浓度修正处理。为了进行以下的说明,定义“像素区域”和“列区域”。“像素区域”是像素对应的介质上的区域,“列区域”是像素区域在传送方向排列的区域,与图像数据上X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以下称为像素列)对应。
图19是某栅格线影响相邻的栅格线的浓度的例的示图。图19中,在第2个列区域形成的栅格线通过喷嘴喷射的墨液滴的弯曲飞行,偏向第3个列区域而形成。结果,第2个列区域视觉辨认为淡,第3个列区域视觉辨认为浓。另一方面,向第5个列区域喷射的墨液滴的墨液量比规定量少,在第5个列区域形成的点变小。结果,第5个列区域变淡。这在图像上呈现浓度不均。因此,将淡印刷的列区域修正为浓印刷,浓印刷的列区域修正为淡印刷。另外,第3个列区域变浓的理由不是受到向第3个列区域分配的喷嘴的影响,而是受到向邻接的第2个列区域分配的喷嘴的影响。
因而,浓度修正处理中,也考虑邻接喷嘴的影响,算出各个列区域(像素列)的修正值H。另外,修正值H也可以在打印机1的制造工序和保养时,按照打印机1的机种算出。另外,这里,按照在打印机1连接的计算机50安装的修正值取得程序,算出修正值H。以下,说明各个列区域的修正值的具体算出方法。
图20是文本图案的示图。修正值取得程序,首先使打印机1印刷文本图案。图是由各头部31具有的喷嘴列(YMCK)中的一个喷嘴列形成的修正用图案的示图。作为文本图案,各个喷嘴列(YMCK)印刷修正用图案。
修正用图案由3种浓度的带状图案构成。带状图案分别根据一定的灰度值的图像数据生成。用于形成带状图案的灰度值称为指令灰度值,浓度30%的带状图案的指令灰度值表示为Sa(76),浓度50%的带状图案的指令灰度值表示为Sb(128),浓度70%的带状图案的指令灰度值表示为Sc(179)。另外,一个修正用图案由头部单元30中纸宽方向排列的喷嘴数的栅格线(列区域)构成。
另外,作成用于印刷修正用图案的印刷数据时,也与上述的实施例同样,对向各个点尺寸的等级数据乘以喷嘴的使用率后的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
图21是由扫描仪读取青色的修正用图案的结果。接着,修正值取得程序取得扫描仪读取文本图案的结果。以下,说明青色的读取数据的例子。修正值取得程序使读取数据中的像素列和构成修正用图案的列区域一一对应后,对每个带状图案算出各列区域的浓度(读取灰度值)。具体地说,将属于某列区域对应的像素列的各像素的读取灰度值的平均值设为该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图21的曲线图中,横轴设为列区域编号,纵轴设为各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
各带状图案尽管各个指令灰度值形成一样,在图21所示各个列区域,在读取灰度值产生偏差。例如,图21的曲线图中,i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Cbi比其他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低,j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Cbj比其他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高。即,i列区域视觉辨认为淡,j列区域视觉辨认为浓。这样的各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的偏差是在印刷图像发生的浓度不均。
通过使各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接近一定的值,可以改善重叠区域图像的淡化和喷嘴的加工精度造成的浓度不均。因而,同一指令灰度值(例如Sb·浓度50%)中,将全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的平均值Cbt设定为“目标值Cbt”。然后,修正与各列区域对应的像素列数据表示的灰度值,使指令灰度值Sb中的各列区域的读取灰度值接近目标值Cbt。
具体地说,图21中,将读取灰度值比目标值Cbt低的列区域i对应的像素列数据表示的灰度值修正为比指令灰度值Sb浓的灰度值。另一方面,将读取灰度值比目标值Cbt高的列区域j对应的像素列数据表示的灰度值修正为比指令灰度值Sb淡的灰度值。这样,为了使全列区域的浓度接近一定的值,对同一灰度值,算出修正各列区域对应的像素列数据的灰度值的修正值H。
图22A及图22B是浓度不均修正值H的具体算出方法的示图。首先,图22A表示了读取灰度值比目标值Cbt低的i列区域中,算出指令灰度值(例Sb)中的目标指令灰度值(例Sbt)的情形。横轴表示灰度值,纵轴表示文本图案结果中的读取灰度值。曲线图上,描绘了相对于指令灰度值(Sa,Sb,Sc)的读取灰度值(Cai,Cbi,Cci)。例如对于指令灰度值Sb,i列区域由目标值Cbt表现的目标指令灰度值Sbt通过下式(基于直线BC的线性插值)算出。
Sbt=Sb+{(Sc-Sb)×(Cbt-Cbi)/(Cci-Cbi)}
同样,如图22B所示,读取灰度值比目标值Cbt高的j列区域中,对于指令灰度值Sb,j列区域由目标值Cbt表示的目标指令灰度值Sbt通过下式(基于直线AB的线性插值)算出。
Sbt=Sa+{(Sb-Sa)×(Cbt-Caj)/(Cbj-Caj)}
这样,算出相对于指令灰度值Sb的各列区域的目标指令灰度值Sbt。这样,通过下式算出相对于各列区域的指令灰度值Sb的青色修正值Hb。同样,也算出对其他指令灰度值(Sa,Sc)的修正值及对其他色(黄色,品红色,黑色)的修正值。
Hb=(Sbt-Sb)/Sb
图23是各喷嘴列(CMYK)相关的修正值表的示图。将上述的算出的修正值H汇总为图示的修正值表。修正值表中,对每个列区域设定与3个指令灰度值(Sa,Sb,Sc)分别对应的修正值(Ha,Hb,Hc)。为了算出修正值H,将这样的修正值表存储在印刷了文本图案的打印机1的存储器13。然后,打印机1向用户出货。
用户在开始使用打印机1时,在与打印机1连接的计算机50安装打印机驱动程序。这样,打印机驱动程序请求打印机1将存储器13存储的修正值H向计算机50发送。打印机驱动程序将打印机1发送的修正值H在计算机50内的存储器存储。
修正前的灰度值S_in若与指令灰度值的任一个Sa、Sb、Sc相同,则可以直接采用各指令灰度值对应的修正值H,即计算机50的存储器存储的修正值Ha、Hb、Hc。例如,若修正前的灰度值S_in=Sc,则修正后的灰度值S_out通过下式求出。
S_out=Sc×(1+Hc)
图24是表示对青色的第n个列区域算出与各灰度值对应的修正值H的情形的示图。横轴设为修正前的灰度值S_in,纵轴设为与修正前的灰度值S_in对应的修正值H_out。修正前的灰度值S_in不同于指令灰度值的场合,算出与修正前的灰度值S_in相应的修正值H_out。
例如,图24所示修正前的灰度值S_in在指令灰度值Sa和Sb之间时,通过指令灰度值Sa的修正值Ha和指令灰度值Sb的修正值Hb的线性插值,由下式算出修正值H_out。
H_out=Ha+{(Hb-Ha)×(S_in-Sa)/(Sb-Sa)}
S_out=S_in×(1+H_out)
另外,修正前的灰度值S_in比指令灰度值Sa小的场合,通过最低灰度值0和指令灰度值Sa的线性插值算出修正值H_out,修正前的灰度值S_in比指令灰度值Sc大的场合,通过最高灰度值255和指令灰度值Sc的线性插值算出修正值H_out。
这样,通过按色、按像素数据所属的列区域、按灰度值而设定成的修正值H,打印机驱动程序通过浓度修正处理(图8的S208)修正各像素表示的灰度值S_in(256灰度数据)。这样,浓度视觉辨认为淡的列区域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S_in修正为浓灰度值S_out,浓度视觉辨认为浓的列区域对应的像素表示的灰度值S_in修正为淡的灰度值S_out。
<第2实施例>
重叠区域中发生飞白的概率在点彼此重叠比例少的低浓度部和点重叠形成的比例多的中间色调部是不同的。因此,通过按浓度使重叠区域中的点发生数不同,可以解决该问题。即,第2实施例中,使重叠区域中的点发生数因介质印刷的图像的平均浓度而异。具体地说,通过根据图像的平均浓度使喷嘴使用率不同,而使点发生数不同。
图25是第2实施例中的喷嘴使用率的说明图。图中表示了重叠区域中的喷嘴使用率。图中“浓度”表示的是在介质印刷的图像的平均浓度。这里,例示了平均的浓度13%(平均的输入灰度值“33”)时的喷嘴使用率、平均的浓度50%(平均的输入灰度值“128”)时的喷嘴使用率和平均的浓度70%(平均的输入灰度值“179”)时的喷嘴使用率。
第2实施例中,通过对前述的图8中的步骤S208的阶段获得的灰度求出平均值,选择对应的喷嘴使用率。另外,图25表示了3个浓度中的喷嘴使用率,对于这里未示出的浓度的使用率,可以采用通过从这些使用率插值而求出的使用率。
这样,可以根据按照飞白发生的概率作成的喷嘴使用率来发生点。因此,可以生成适量的点,抑制重叠区域中的画质的降低。
<第3实施例>
图26是第3实施例中的重叠区域的点发生率变换表的示图。第3实施例中,重叠区域和非重叠区域中使用的点发生率变换表不同。第3实施例中,非重叠区域中,采用前述的图7的点发生率变换表。另外,重叠区域中,采用图26的点发生率变换表。
若比较图7的点发生率变换表和图26的点发生率变换表,则图26所示重叠区域中的点发生率变换表成为容易发生小点的表。因此,重叠区域中的平均的点尺寸比非重叠区域小。平均的点尺寸满足以下的式。
平均的点尺寸=小点尺寸×小点发生比率+中点尺寸×中点发生比率+大点尺寸×大点发生比率
这里,小点发生比率+中点发生比率+大点发生比率=1
“点尺寸”设为与墨液量成比例。
这样,可以使重叠区域中的墨液的平均的喷射量和非重叠区域中的墨液的平均的喷射量相等,并且改善重叠区域中的粒状性。
===其他实施例===
上述的各实施例也可以组合实施。例如,第1实施例~第3实施例可以组合实施。
上述的各实施例主要记载了具有喷墨打印机的印刷系统,但是也包含浓度不均修正方法等的公开。另外,上述的实施例只是为了容易本发明的理解,而不是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可进行变更、改良,另外,本发明当然也包含其等价物。特别地,以下的实施例也是本发明所包含的。
<打印机>
前述的实施例中,列举了通过在整个纸宽长度排列多个头部,在固定的头部下传送用纸而形成图像的打印机(所谓线性头部打印机),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多个头部在喷嘴列方向排列,使多个头部的各喷嘴列的端部重叠,然后交互反复进行使所述多个头部相对于用纸在与喷嘴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并形成图像的操作和使用纸相对于多个头部在喷嘴列方向传送的操作的打印机(所谓串行式的打印机)。该场合,对于各头部重叠的重叠区域,也与前述的实施例同样,通过对向点尺寸的点发生率数据(等级数据)乘以喷嘴使用率后的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可以获得印刷数据。
<流体喷射装置>
前述的实施例中,作为流体喷射装置,例示了喷墨打印机,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流体喷射装置,也可以适合于非打印机的各种工业用装置。例如,即使是在布料形成图案的印花装置、滤色镜制造装置、有机EL显示器等的显示器制造装置、向芯片溶解了DNA的溶液涂布而制造DNA芯片的DNA芯片制造装置等,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另外,流体的喷射方式也可以是向驱动元件(压电元件)施加电压,使墨液室膨胀、收缩而喷射流体的压电方式,也可以是采用发热元件在喷嘴内发生气泡,由该气泡喷射液体的热方式。另外,流体不限于墨液等的液体,也可以是粉体等。

Claims (8)

1.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A)第1喷嘴列,在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1喷嘴;
(B)第2喷嘴列,在上述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2喷嘴,其中,配置为形成上述第2喷嘴列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与上述第1喷嘴列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重叠的重叠区域;
(C)控制部,使上述第1喷嘴和上述第2喷嘴分担喷射上述流体,以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规定方向排列的多个栅格线的每个中形成点,
其中,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流体喷射,以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栅格线中产生重叠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像素、以及仅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任一方的像素。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流体喷射,以使上述重叠区域中的点的发生数比不是上述重叠区域的非重叠区域中的点的发生数多。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流体的平均的喷射量和上述非重叠区域中的上述流体的平均的喷射量相等。
4.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
是根据表示从输入图像数据变换的点尺寸的点数据而从上述第1喷嘴列和上述第2喷嘴列喷射流体的控制部,
上述重叠区域中,根据对上述各个点尺寸的发生率数据乘以上述第1喷嘴列的使用率后进行半色调处理获得的点数据,从上述第1喷嘴喷射上述流体,上述重叠区域中,根据对上述各个点尺寸的发生率数据乘以上述第2喷嘴列的使用率后进行半色调处理获得的点数据,从上述第2喷嘴喷射上述流体。
5.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喷嘴的使用率和上述第2喷嘴的使用率根据上述输入图像数据而不同。
6.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个点尺寸的发生率数据,根据表示基于上述输入图像数据的灰度值而形成的点尺寸和该点尺寸的发生率的表而求出,该表在上述重叠区域和不是上述重叠区域的非重叠区域是不同的。
7.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A)头部,包含在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喷嘴的喷嘴列;
(B)移动部,使上述头部在与上述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
(C)传送部,在上述规定方向传送喷射上述流体的介质;
(D)控制部,进行使上述头部在上述交叉方向移动并喷射上述流体的第1点形成操作后,使上述介质传送,进行使上述头部在上述交叉方向移动并喷射上述流体的第2点形成处理,使得在上述介质上形成上述第1点形成操作中的上述喷嘴列的一端和上述第2点形成操作中的上述喷嘴列的另一端重叠的区域,
其中,使上述流体喷射,以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栅格线中产生重叠形成了上述第1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的像素、以及仅形成了上述第1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点形成操作形成的点的任一方的像素。
8.一种从流体喷射装置喷射流体的流体喷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体喷射装置包括:
第1喷嘴列,在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1喷嘴;和
第2喷嘴列,在上述规定方向排列了喷射流体的第2喷嘴,其中,配置为形成上述第2喷嘴列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与上述第1喷嘴列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重叠的重叠区域,
上述流体喷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生成印刷数据,以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栅格线中产生重叠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像素、以及仅形成了上述第1喷嘴形成的点和上述第2喷嘴形成的点的任一方的像素;
(B)根据上述印刷数据从上述第1喷嘴列和上述第2喷嘴列喷射上述流体。
CN201210034193.3A 2011-02-15 2012-02-15 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 Active CN1026423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0073A JP5760478B2 (ja) 2011-02-15 2011-02-15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JP030073/2011 2011-0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2399A true CN102642399A (zh) 2012-08-22
CN102642399B CN102642399B (zh) 2015-04-01

Family

ID=46636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4193.3A Active CN102642399B (zh) 2011-02-15 2012-02-15 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10897B2 (zh)
JP (1) JP5760478B2 (zh)
CN (1) CN10264239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0372A (zh) * 2014-08-26 2017-05-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11098601A (zh) * 2018-10-26 2020-05-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控制装置、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2739B2 (ja) * 2011-02-18 2015-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JP6281189B2 (ja) * 2013-03-29 2018-0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6064745B2 (ja) * 2013-03-29 2017-0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6205789B2 (ja) * 2013-03-29 2017-10-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その記録方法
ES2593308T3 (es) * 2013-11-20 2016-12-07 Tonejet Limited Control de cabezal de impresión
JP6317936B2 (ja) * 2014-02-05 2018-04-25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印刷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JP2016137590A (ja) * 2015-01-26 2016-08-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152208A1 (ja) * 2015-03-24 2016-09-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6498009B2 (ja) * 2015-03-26 2019-04-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記録比率決定方法
JP6366143B2 (ja) * 2015-09-18 2018-08-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ィザマスク生成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10158834B2 (en) * 2016-08-30 2018-12-18 Hand Held Products, Inc. Corrected projection perspective distortion
JP7047311B2 (ja) 2017-09-29 2022-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
JP7027796B2 (ja) * 2017-10-20 2022-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装置
JP2019107814A (ja) * 2017-12-18 2019-07-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
JP6705466B2 (ja) * 2018-03-22 2020-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および印刷用プログラム
JP6859976B2 (ja) * 2018-03-30 2021-04-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
JP7159723B2 (ja) 2018-09-12 2022-10-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濃度補正値の決定方法、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濃度の補正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14957A1 (en) * 2005-03-24 2006-09-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US20070165068A1 (en) * 2005-12-28 2007-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k jet printing
US20070242098A1 (en) * 2006-04-13 2007-10-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determining ink ejection method,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rinting apparatus
US20110063354A1 (en) * 2009-07-20 2011-03-17 Enge James M Printing method for reducing stitch error between overlapping jetting modules
CN102241195A (zh) * 2010-05-07 2011-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程序及流体喷射方法
US20110316911A1 (en) * 2010-06-24 2011-1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or,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kjet prin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5175A (ja) 1993-03-08 1994-09-13 Fuji Xerox Co Ltd 記録装置
EP0914950A3 (en) * 1997-11-06 1999-12-08 Xerox Corporation An ink jet printhead assembled from partial width array printheads
JP2002103597A (ja) * 2000-07-25 2002-04-09 Sony Corp 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ヘッド
US6578950B2 (en) * 2000-08-28 2003-06-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Line head an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JP4229671B2 (ja) * 2002-10-01 2009-02-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254840B2 (ja) 2006-10-12 2009-04-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における濃度ムラの抑制
JP5290614B2 (ja) 2008-04-25 2013-09-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印字データ生成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0137553A (ja) 2008-11-11 2010-06-24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644048B2 (ja) * 2008-12-26 2014-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流体噴射装置の補正値設定方法、及び、流体噴射装置
JP2010274485A (ja) * 2009-05-27 2010-12-09 Seiko Epson Corp 補正値設定方法、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14957A1 (en) * 2005-03-24 2006-09-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US20070165068A1 (en) * 2005-12-28 2007-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k jet printing
US20070242098A1 (en) * 2006-04-13 2007-10-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determining ink ejection method,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rinting apparatus
US20110063354A1 (en) * 2009-07-20 2011-03-17 Enge James M Printing method for reducing stitch error between overlapping jetting modules
CN102241195A (zh) * 2010-05-07 2011-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程序及流体喷射方法
US20110316911A1 (en) * 2010-06-24 2011-1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or,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kjet print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0372A (zh) * 2014-08-26 2017-05-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6660372B (zh) * 2014-08-26 2018-05-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11098601A (zh) * 2018-10-26 2020-05-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控制装置、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06525A1 (en) 2012-08-16
CN102642399B (zh) 2015-04-01
JP5760478B2 (ja) 2015-08-12
US9010897B2 (en) 2015-04-21
JP2012166477A (ja) 201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42399B (zh) 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
JP5782739B2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CN102649373B (zh) 校正值计算方法以及打印装置
JP6064745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CN101992604A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JP6351286B2 (ja) 記録制御装置および記録制御方法
US20100245871A1 (en) Method of correcting pixel data and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1985254A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JP2010274485A (ja) 補正値設定方法、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2756555B (zh) 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数据生成方法
JP5644048B2 (ja) 流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流体噴射装置の補正値設定方法、及び、流体噴射装置
JP2011037069A (ja) 流体噴射装置、流体噴射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81189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CN101987531B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2248815B (zh) 流体喷射装置的调整值的检测方法、流体喷射装置
CN102602157A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JP2010105289A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US20100245441A1 (e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rrecting pixel data
JP2010184378A (ja) 濃度補正値の算出方法
JP568210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N107531057B (zh) 图像形成方法
JP2015199231A (ja) 印刷制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印刷方法
JP2012218219A (ja) 補正値算出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JP5304270B2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JP2010201639A (ja) 流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