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6859A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6859A
CN102576859A CN2010800420879A CN201080042087A CN102576859A CN 102576859 A CN102576859 A CN 102576859A CN 2010800420879 A CN2010800420879 A CN 2010800420879A CN 201080042087 A CN201080042087 A CN 201080042087A CN 102576859 A CN102576859 A CN 102576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resin
secondary battery
collector body
padded coa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20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好学
村濑仁俊
林奎一
铃木信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76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68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01G11/28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arranged or disposed on a current collector; Layers or phas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urrent collectors, e.g. adhes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其通过抑制活性物质从集电体剥离、脱落,从而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具有集电体1和固定于集电体1表面的活性物质层6,活性物质层6含有活性物质2、粘合剂5、导电材料4和缓冲材料3,活性物质2含有Si和/或Sn,缓冲材料3是由将硅酮树脂覆盖于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而得的硅酮复合粉体构成的。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正推进电器的小型化、轻量化,期待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作为该电器的电源。所谓二次电池是指利用介由电解质的化学反应将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具有的化学能量以电能的形式释放到外部的电池。在这种二次电池中,在实用中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为锂离子二次电池。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作为正极的活性物质主要使用锂钴复合氧化物等含锂的金属复合氧化物,而作为负极的活性物质主要使用具有可向层间插入锂离子(形成锂层间化合物)及可从层间释放锂离子的多层结构的碳材料。
正极、负极的极板是如下制得的,即,使上述活性物质、粘合剂树脂和导电材料分散在溶剂中制成浆料,将该浆料两面涂敷于作为集电体的金属箔上,干燥除去溶剂,形成混合剂层,然后用辊压机将其压缩成型而制得。
另外,近年来,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正在开发具有大幅超过碳材料理论容量的充放电容量的下一代负极活性物质。例如,期待含有Si、Sn等可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的材料。
在将Si、Sn等用于活性物质中时,由于这些材料与充放电时Li的吸留、释放相伴的体积变化大,因此难以良好地维持与集电体的粘接状态。另外,上述材料与锂的插入、脱离相伴的体积变化率非常大,因充放电循环而反复膨胀、收缩。因活性物质膨胀、收缩而导致活性物质粒子微粉化或脱离,因此上述材料存在循环劣化非常大这样的缺点。
为了提高循环特性并为了使活性物质不易剥离、脱落,研究了各种各样的粘合剂树脂、活性物质的组合。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使用含烷氧基的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的二次电池用电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36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虽然如专利文献1所述,针对活性物质与使其粘结的粘合剂树脂的组合进行了各种研究,但是仍有提高循环性能的余地,寻求使用循环性能更优异的下一代活性物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通过进一步抑制与锂的吸留、释放相伴的体积变化大的活性物质从集电体剥离、脱落,从而提供具有优异循环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若活性物质层含有由将硅酮树脂覆盖于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而得的硅酮复合粉体所形成的缓冲材料,则能够提供具有优异循环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
即,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特征在于,在具有集电体和固定于集电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中,活性物质层含有活性物质、粘合剂、导电材料及缓冲材料,活性物质含有Si和/或Sn,缓冲材料是由将硅酮树脂覆盖于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而得的硅酮复合粉体所形成的。
上述硅酮复合粉体的冲击吸收性优异。因此,认为通过在上述活性物质层中含有上述硅酮复合粉体作为缓冲材料,从而吸收了充放电时与Li的吸留、释放相伴的体积变化,抑制了活性物质的剥离、脱落。
粘合剂优选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粘合剂具有聚酰亚胺骨架,因此粘合剂的强度大、耐热性和耐久性优异。
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为树脂与二氧化硅的混合体,与作为无机成分的集电体、活性物质、导电材料以及缓冲材料的密合性均良好,能够将活性物质等牢固地保持于集电体上。
将活性物质层的总量设为100质量%时,优选含有1质量%~20质量%的上述缓冲材料。
通过含有1质量%~20质量%的上述缓冲材料,能够形成高容量且循环特性优异的负极。若含有多于20质量%的缓冲材料,则活性物质的含量减少,电池容量变少。另外,若含有低于1质量%的缓冲材料,则循环特性变差。
在此,利用图1对活性物质层进行说明。图1是活性物质2、缓冲材料3和导电材料4介由粘合剂5固定于集电体1上而在集电体1上形成活性物质层6的示意图。
如该图1所示,缓冲材料3分散于得到的活性物质层6中,认为缓冲材料3吸收充放电时与Li的吸留、释放相伴的体积变化,抑制活性物质2的剥离、脱落。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涂敷工序,在集电体表面涂敷由聚酰亚胺树脂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所形成的粘合剂树脂、含有Si和/或Sn的活性物质、导电材料以及由将硅酮树脂覆盖于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而得的硅酮复合粉体所形成的缓冲材料;
固化工序,将涂敷于集电体上的粘合剂树脂在150℃~300℃下固化,将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及缓冲材料固定于集电体表面。
通过在粘合剂树脂中使用聚酰亚胺树脂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从而能够形成具有聚酰亚胺骨架的粘合剂树脂。
由于粘合剂具有聚酰亚胺骨架,因此粘合剂的强度大且耐热性和耐久性优异。
另外,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为树脂与二氧化硅的混合体,与作为无机成分的集电体、活性物质、导电材料以及缓冲材料的密合性均良好。因此,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能够将导电材料等牢固地保持于集电体上。
在上述固化工序中,粘合剂树脂在150℃~300℃下得到固化。通过设为该温度范围,能够在使缓冲材料为粉体形状的状态下将粘合剂树脂固化。
另外,作为粘合剂树脂的聚酰亚胺树脂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具有酰胺酸基。通过在150℃以上加热具有酰胺酸基的这些粘合剂树脂,从而能够将酰胺酸基酰亚胺化。此时,即使固化温度为比通常对酰胺酸基推荐的400℃固化温度低的范围内的温度,也可使粘合剂树脂固化。
另外,认为作为缓冲材料的硅酮复合粉体在-50℃~300℃的范围内显示出橡胶弹性。
因而,在上述固化工序中,从提高循环特性的方面看,优选将温度范围设为150℃~300℃,进一步优选将其设为200℃~300℃。
根据这种制造方法,能够抑制活性物质从集电体表面剥离、脱落。因此,可制造循环特性优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
通过形成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可发挥优异的循环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示意图。
图2是将本发明实施例1与比较例1的充放电效率进行比较的图表。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循环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极的SEM照片、(b)为比较例2的电极的SEM照片。
图5为表示叠层电池的极板组的构成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集电体;2、活性物质;3、缓冲材料;4、导电材料;5、粘合剂;6、活性物质层;10、极板组;11、电极;16、对电极;1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具有集电体和固定于集电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含有活性物质、粘合剂、导电材料及缓冲材料,活性物质含有Si和/或Sn,缓冲材料是由将硅酮树脂覆盖于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而得的硅酮复合粉体所形成的。
集电体是指用于使电流在放电或者充电期间连续流至电极的化学上非活性的电子高传导体。集电体成为由电子高传导体形成的箔、板等形状。只要为与目的相应而形成的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集电体,可举出铜箔、铝箔等。
活性物质是指直接有助于充电反应和放电反应等电极反应的物质。本发明的活性物质为可使锂插入、脱离的Si和/或Sn。
Si和Sn为粉体形状,介由粘合剂树脂被涂敷固定于集电体表面。Si和Sn的粉体粒径优选为100μm以下。另外,Si和Sn的粉体粒径更优选为0.05μm~10μm。进而,为了缓和活性物质的体积变化,优选活性物质与缓冲材料为同等程度的大小,因此Si和Sn的粉体粒径更优选为1μm~10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5μm。
一般而言,在负极的活性物质中使用的碳的理论容量为372mAhg-1,与此相对,Si的理论容量为4200mAhg-1,Sn为994mAhg-1。这样,与以往使用的碳相比,Si和Sn具有大容量的理论容量。
但是,与碳系材料相比,Si、Sn的与锂插入相伴的体积变化为2倍以上。具体而言,在为Si、Sn时,因锂插入而使体积成为原来体积的大约4倍。
作为导电材料,可以将作为碳质微粒的炭黑、石墨、乙炔黑、科琴黑(ketjenblack)、碳纤维等单独地添加或者组合添加2种以上。
作为缓冲材料,使用将硅酮树脂覆盖于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而得的硅酮复合粉体。硅酮是指以硅氧烷键即-Si(R1R2)-O-为骨架且使其与作为有机基团R1、R2的甲基、乙烯基、苯基等键合而得的有机硅化合物中的有机聚硅氧烷聚合物的总称。硅酮根据其分子量被分为低分子量的硅油、硅润滑油、硅橡胶、硅酮树脂。
球状硅橡胶粉体是具有将直链状二甲基聚硅氧烷交联而得的结构的硅橡胶的微粉。球状硅橡胶粉体与其他橡胶相比,耐热性、耐寒性、耐光性优异,在-50℃~250℃的宽温度范围内显示出橡胶弹性。
作为将直链状二甲基聚硅氧烷交联而得的结构,可举出在分子结构式中以通式:-(R3 2SiO)a-表示的线型聚有机硅氧烷的嵌段。其中,R3为由选自如下基团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构成且碳原子数为1~20的一价有机基团: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癸基、十二烷基、十四烷基、十六烷基、十八烷基等烷基,环戊基、环己基、环辛基等环烷基,苯基、甲苯基等芳基等;或者为将与上述一价有机基团的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一部分用卤原子取代而得的一价有机基团等,但优选其90摩尔%以上为甲基。另外,在a小于5时,缺乏表面平滑性,而在a超过5000时,难以制造,因此a为5~5000,优选为10~1000。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硅酮复合粉体是将硅酮树脂覆盖于该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而得的粉体。
硅酮树脂具有Si-O键交联成立体网眼状而成的结构,耐热性特别优异,即使在400℃下,也几乎没有重量变化,也不发生热熔融,在大部分有机溶剂中不溶胀、溶解。作为该硅酮树脂,可举出聚有机倍半硅氧烷树脂。
该聚有机倍半硅氧烷树脂是将由通式:R4SiO3/2表示的硅氧烷单元作为构成单元的固体树脂聚合物。其中,R4为由选自如下基团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构成且碳原子数为1~20的一价有机基团: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癸基、十二烷基、十四烷基、十六烷基、十八烷基等烷基,环戊基、环己基、环辛基等环烷基,苯基、甲苯基等芳基等;或者为将与上述一价有机基团的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一部分用卤原子取代而得的一价有机基团,但优选其90摩尔%以上为甲基。
在这种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覆盖有硅酮树脂的硅酮复合粉体的制法例如能够为如下方法:将球状硅橡胶粉体的水分散液保持为碱性,使硅酮树脂水解、缩合,从而将硅酮树脂覆盖于球状硅橡胶粉体的表面。
这种硅酮复合粉体的耐热性、耐寒性、耐冲击性、润滑性优异。另外,认为硅酮复合粉体在-50℃~300℃的宽温度范围内显示出橡胶弹性。硅酮复合粉体由于用硅酮树脂覆盖表面,因此与球状硅橡胶粉体相比,分散性好,能够良好地分散于活性物质层中。另外,硅酮树脂与球状硅橡胶粉体相比耐热性高,因此认为硅酮复合粉体与球状硅橡胶粉体相比显示出橡胶弹性的温度范围升高。
上述硅酮复合粉体由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市售,其硅酮复合粉体的名称为KMP-600、KMP-601、KMP-602、KMP-605、X-52-7030。
将活性物质层的总量设为100质量%时,优选含有1质量%~20质量%的上述缓冲材料。通过含有1质量%~20质量%的上述缓冲材料,从而能够形成高容量且循环特性优异的负极。
另外,硅酮复合粉体的粒径优选为1μm~10μm,更优选为1μm~5μm。为了缓和Si、Sn的体积变化,优选硅酮复合粉体的粒径为与Si、Sn同等程度的大小。若硅酮复合粉体的粒径与Si、Sn的粒径相比过小,则缓冲效果变少,另外,若过大,则硅酮复合粉体未遍及电极整体,无法期待缓冲效果。
这些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缓冲材料介由粘合剂被固定于集电体上。
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
通过在粘合剂中使用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从而能够形成具有聚酰亚胺骨架的粘合剂。
由于粘合剂具有聚酰亚胺骨架,因此粘合剂的强度大,耐热性和耐久性优异。另外,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为树脂与二氧化硅的混合体,与作为无机成分的集电体、活性物质,导电材料以及缓冲材料的密合性均良好,能够将活性物质等牢固地保持于集电体上。
另外,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具有涂敷工序和固化工序。
所谓涂敷是指将粘合剂树脂、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缓冲材料置于集电体上。作为涂敷方法,能够使用辊涂法、浸涂法、刮刀法、喷涂法、幕帘涂法等在制作二次电池用电极时通常使用的涂敷方法。
粘合剂树脂作为将上述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缓冲材料涂敷于集电体上时的粘结剂使用。要求粘合剂树脂以尽可能少的量使活性物质等粘结,该量优选为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缓冲材料和粘合剂树脂之和的0.5wt%~50wt%。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粘合剂树脂优选为聚酰亚胺树脂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
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成为树脂与二氧化硅的混合体。通过使其为树脂与二氧化硅的混合体,从而与作为无机成分的集电体、活性物质以及导电材料的密合性均良好,能够将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牢固地保持于集电体上。
上述粘合剂树脂能够利用公知技术合成。例如,在使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时,能够通过使由作为前体的羧酸酐成分和二胺成分所构成的聚酰胺酸与烷氧基硅烷部分缩合物进行反应而形成。烷氧基硅烷部分缩合物使用使水解性烷氧基硅烷单体在酸或者碱催化剂以及水的存在下部分缩合而得的缩合物。此时,可以预先使烷氧基硅烷部分缩合物与环氧化合物反应,制成含环氧基的烷氧基硅烷部分缩合物,然后使其与聚酰胺酸反应,形成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
另外,就上述粘合剂树脂而言,能够很好地利用市售品。例如,存在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即商品名为“COMPOCERANH800”荒川化学工业公司制)的市售品。
上述商品名“COMPOCERAN H800”(荒川化学工业公司制)的基本骨架的化学式如下所示。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0145538600000091
作为导电材料,可以将作为碳质微粒的炭黑、石墨、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等单独添加或者组合两种以上添加。
涂敷工序中,能够预先将粘合剂树脂、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缓冲材料混合,加入溶剂等,形成浆料,然后将其涂敷于集电体。涂敷厚度优选为10μm~100μm。
另外,粘合剂树脂、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缓冲材料的混合比例以质量份(wt%)计优选为活性物质∶缓冲材料∶导电材料∶粘合剂树脂=79∶1∶5∶15~60∶20∶5∶15。应予说明,该混合比例表示各自的上限和下限。例如,在为活性物质时,上限为79wt%,下限为60wt%。
固化工序为将粘合剂树脂固化的工序。此时,固化条件需要为如下固化条件:粘合剂树脂固化,并且维持硅酮复合粉体即缓冲材料的粉体形状,硅酮复合粉体显示出橡胶弹性。
在使用聚酰亚胺树脂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时,将涂敷有活性物质的集电体在150℃~300℃下进行加热。
认为通过在该固化条件下固化,复合硅酮粉体保持其形状和橡胶弹性,作为缓冲材料而发挥作用。
另外,上述粘合剂树脂具有酰胺酸基。通过加热处理,可使酰胺酸基酰亚胺化(脱水聚合)而形成酰亚胺基。该酰亚胺化反应从150℃左右开始,在200℃以上易于进行。酰胺酸的酰亚胺化率优选为70%以上,具体而言,优选酰亚胺化到以99∶1~70∶30的比例具有酰亚胺基与酰胺酸基为止。在200℃以上时,酰亚胺化率达到70%以上。
因而,只要在上述温度范围内,就能够作为粘合剂而充分地发挥作用,良好地维持负极的循环特性。
以下列举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以下列举一个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下所述,制作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使用评价用模型电池进行充放电效率试验和循环试验。试验中使用将负极作为评价极的叠层型锂离子二次电池。
<制作评价用电极>
使用Si粉末作为活性物质,使用具有[化合物2]所示结构的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溶剂组成: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固化残留量15.1%、粘度5100mPa·s/25℃、固化残留量中的二氧化硅2wt%)作为粘合剂树脂,制作电极。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0145538600000111
Figure BDA0000145538600000112
此时,使用平均粒径为5μm的粉体即硅酮复合粉体(KMP-60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作为缓冲材料。另外,使用碳系导电助剂作为导电材料,具体而言,将Ketjen Black International公司制的KB(科琴黑)与石墨等中的2~3种混合使用。
Si粉末直接使用最大粒径为10μm以下且平均粒径为2μm的Si粒子(福田金属箔粉工业制)。
作为实施例1和比较例2,以Si∶硅酮复合粉体∶碳系导电助剂∶粘合剂树脂(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60∶5∶20∶15(wt%)的比例进行混合。作为比较例1,不使用缓冲材料,以Si∶碳系导电助剂∶粘合剂树脂(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60∶25∶15(wt%)的比例进行混合。
在实施例1中,向使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而得的糊状物15wt%中加入Si粉末60wt%和硅酮复合粉体5wt%,进一步向其中添加碳系导电助剂20wt%,进行混合,制备浆料。比较例1和比较例2也利用相同操作调整浆料。
调整浆料后,将上述浆料置于厚为18μm的电解铜箔上,利用刮刀在铜箔上成膜。
将得到的片在80℃下干燥20分钟,使NMP挥发而将其除去,然后,利用辊压机使由电解铜箔构成的集电体与由上述复合粉体构成的负极层牢固地密合接合。
将其冲压成规定形状,实施例1和比较例1中,使其在200℃下加热固化3小时,制成厚度为25μm左右的电极。另外,比较例2中,使其在430℃下加热固化10分钟,制成厚度为25μm左右的电极。
应予说明,硅酮复合粉体在200℃的热处理中其形状没有变化。
为了表示这种情况,图4的(a)(b)中示出实施例1的电极的SEM照片与比较例2的电极的SEM照片。此时,实施例1的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的酰亚胺化率为80%左右。
在图4(a)所示实施例1的SEM照片中如圆标记所示可知:在实施例1的200℃热处理品中,硅酮复合粉体形状未变化地残留。与此相对,在图4(b)所示比较例2的430℃处理品的SEM照片中,硅酮复合粉体消失,观察到孔隙(图4(b)所示的黑且圆的部分)。
利用图5说明由上述得到的负极的构成。图5为表示叠层电池的极板组的构成的说明图,其中,按上述顺序制作而得的负极相当于图5的电极11。
电极11由以铜箔构成的片状集电箔12和形成于集电箔12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3所构成。集电箔12具备矩形(26mm×31mm)的混合材料涂覆部12a和从混合材料涂覆部12a的角落部伸出的接头焊接部12b。在混合材料涂覆部12a的一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3。如前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13含有Si粉末、碳系导电辅助材料、粘合剂、硅酮复合粉体。
将集电箔12的接头焊接部12b与镍制接头14进行电阻焊接。进而,将树脂膜15粘附于接头焊接部12b上。
利用相同的方法,制作将LiNi1/3Co1/3Mn1/3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并用粘合剂树脂PVdF使其固定于20μm的铝箔上而得的电极,制成厚度为90μm以下的正极。
<制作叠层型电池>
将上述电极作为负极,将厚度为85μm的以LiNi1/3Co1/3Mn1/3O2为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极作为正极,将1摩尔的LiPF6/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乙酯(DEC)(EC∶DEC=1∶1(体积比))溶液作为电解液,制作叠层型电池。
叠层型电池具备:层积有电极11、对电极16和隔板19的极板组10;将极板组10包入密闭的叠层膜(未图示);及注入在叠层膜内的非水电解液。用图5说明叠层电池的制作顺序。
电极11的构成如已说明的那样。在对电极16中使用含有LiNi1/3Co1/3Mn1/3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该正极使用厚度为20μm的铝箔作为集电体,其容量为3.0mAh/cm2、电极密度为2.3g/cm2
与电极11相同,对电极16具备矩形(25mm×30mm)的混合材料涂覆部16a、及从主体部16a的角落部伸出的接头焊接部16b,均制成由铝箔构成的构成。在混合材料涂覆部16a的一面形成含有LiNi1/3Co1/3Mn1/3O2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将接头焊接部16b与铝制接头17进行电阻焊接。进而,将树脂膜18粘附于接头焊接部16b上。
隔板19使用由聚丙烯树脂构成的矩形片(27mm×32mm、厚度为25μm)。按照电极11的混合材料涂覆部12a、隔板19、对电极16的混合材料涂覆部16a的顺序,以隔着隔板19对置的方式层叠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正极活性物质层,构成极板组10。
然后,用一组2片的叠层膜覆盖极板组10,将三边密封后,向成为袋状的叠层膜中注入规定的非水电解液。然后,将残留的一边密封,从而气密性地密封四边,得到极板组10和非水电解液得以密闭的叠层电池。应予说明,两极的接头15和17的一部分向外侧延伸出以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评价叠层型电池>
利用如下方法对该模型电池中的评价极进行评价。
(充放电效率试验)
利用下述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负极,进行充放电试验,计算充放电效率(%)。
在第一次循环中,以0.2C进行10小时的CCCV充电(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5V为止。然后,以0.2C的固定电流放电到2.6V为止(0.2C、CC放电(恒定电流放电))。将电流设为4.6mA的恒定电流。
在第二次循环中,以0.2C进行10小时的CCCV充电(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5V为止。然后,以1C的固定电流(23mA)放电到2.6V为止(1C、CC放电(恒定电流放电))。
利用下式求出充放电效率。
充放电效率(%)=放电容量/充电容量×100
此时,将在1小时内释放电容量的电流表示为1C,而将在5小时内释放电容量的电流表示为0.2C。因而,1C的电流值为0.2C的电流值的5倍。
图2表示将该第一次循环与第二次循环的、使用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电极的模型电池的充放电效率进行比较的图表。X轴表示上述电流速率,Y轴表示充放电效率(%)。
由图2可看出,实施例1的电极在第一次循环(0.2C)中的充放电效率为99%、在第二次循环(1C)中为93%,与比较例1相比,充放电效率在0.2C时约高出1%、在1C时约高出3%。即,可知:与比较例1的电极相比,实施例1的电极能够充分地将充电容量放电。认为这是由于上述硅酮复合粉体作为缓冲材料而发挥作用,能够吸收作为活性物质的Si粒子的体积变化而防止粘合剂破坏、进而能够防止活性物质剥离、脱落。另外,可知:实施例1与比较例1相比,1C比0.2C的充放电效率的差异大,在快速充放电时上述效果特别大。
(循环试验)
作为充电,以0.2C进行10小时的CCCV充电(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5V为止。作为放电,以0.2C的固定电流进行放电(0.2C、CC放电(恒定电流放电))(1C容量=23mAh)到2.6V为止。
将其作为1个循环,反复地进行充放电,研究放电容量。
对具有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电极的模型电池而言,图3示出表示循环数目与容量保持率(%)的关系的图表。由图3可知,首先,与将比较例1的电极作为评价极的电池相比,将实施例1的电极作为评价极的电池约从第70次循环开始,容量的下降率变少。另外,可知比较例1的第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55%左右,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第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维持在62%左右。
即,由该循环试验结果可知:实施例1的电极与比较例1的电极相比,其循环特性优异。认为这是由于上述硅酮复合粉体作为缓冲材料而发挥作用,能够防止活性物质剥离、脱落。另外,由上述充放电效率试验结果认为在快速充放电时(例如放电速率为1C),即使在循环试验结果中,效果也变得更加显著。
在上述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但即使为聚酰亚胺树脂,也可得到相同的效果。

Claims (4)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特征在于,具有集电体和固定于所述集电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
所述活性物质层含有活性物质、粘合剂、导电材料及缓冲材料,
所述活性物质含有Si和/或Sn,
所述缓冲材料是由将硅酮树脂覆盖于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而得的硅酮复合粉体构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所述粘合剂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固化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在将所述活性物质层的总量设为100质量%时,含有1质量%~20质量%的所述缓冲材料。
4.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涂敷工序,在集电体表面涂敷由聚酰亚胺树脂或者含烷氧基的硅烷改性聚酰胺酸树脂构成的粘合剂树脂、含有Si和/或Sn的活性物质、导电材料以及由将硅酮树脂覆盖于球状硅橡胶粉体上而得的硅酮复合粉体构成的缓冲材料;
固化工序,将涂敷于所述集电体上的所述粘合剂树脂在150℃~300℃下固化,将所述活性物质、所述导电材料及所述缓冲材料固定于所述集电体表面。
CN2010800420879A 2009-09-25 2010-09-01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5768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0519A JP5035313B2 (ja) 2009-09-25 2009-09-25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20519 2009-09-25
PCT/JP2010/065447 WO2011037013A1 (ja) 2009-09-25 2010-09-01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6859A true CN102576859A (zh) 2012-07-11

Family

ID=43795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20879A Pending CN102576859A (zh) 2009-09-25 2010-09-01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22083B2 (zh)
EP (2) EP2762523A1 (zh)
JP (1) JP5035313B2 (zh)
KR (1) KR101294228B1 (zh)
CN (1) CN102576859A (zh)
WO (1) WO201103701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2156A (zh) * 2017-11-28 2018-02-23 安徽零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锂电池负极低温性能的加工方法
CN107959019A (zh) * 2017-12-13 2018-04-24 南京红太阳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锡基硅基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
CN109860562A (zh) * 2019-02-15 2019-06-07 柔电(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浆料、柔性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电池
CN110649209A (zh) * 2019-09-26 2020-01-0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处理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1584835A (zh) * 2020-04-30 2020-08-25 汉腾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0273B2 (ja) * 2009-10-14 2013-01-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21824A (ja) * 2011-04-12 2012-11-12 Sony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電子機器、電動工具、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力貯蔵システム
WO2012153469A1 (ja) * 2011-05-12 2012-11-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電極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3114788A1 (ja) * 2012-02-02 2013-08-08 Jsr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3175315A (ja) * 2012-02-24 2013-09-0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車両
JP2013191331A (ja) * 2012-03-13 2013-09-2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車両
JP5525003B2 (ja) 2012-05-07 2014-06-1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267910B2 (ja) * 2012-10-05 2018-01-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の製造方法
US11322745B2 (en) * 2014-10-15 2022-05-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de, power storage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de
JP2016139521A (ja) * 2015-01-27 2016-08-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11094933B2 (en) * 2016-07-18 2021-08-17 University Of Kentucky Research Foundation Polysiloxane binders
US11682766B2 (en) * 2017-01-27 2023-06-20 Nec Corporation Silicone ball containing electrode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DE102019118207A1 (de) * 2019-07-05 2021-01-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ode mit Abstandshaltern
US11532818B2 (en) * 2020-05-29 2022-12-20 Uchicago Argonne, Llc Solvents and slurries comprising a poly(carboxylic acid) binder for silicon electrode manufactur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8793A (en) * 1993-12-28 1996-07-23 Shin-Etsu Chemical Co., Ltd. Silicone rubber particles coated with silicone resin
JP2007165079A (ja) * 2005-12-13 2007-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と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1165948A (zh) * 2005-10-17 2008-04-23 三星Sdi株式会社 阳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物质的阳极和锂电池
WO2009022513A1 (ja) * 2007-08-10 2009-02-19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05862A1 (fr) 1999-07-15 2001-01-25 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Condensat d'alkoxysilane partiel contenant un groupe glycidyl ether, resine modifiee au silane, compositions de ces derniers et procedes de fabrication de ces derniers
WO2003100888A1 (fr) * 2002-05-24 2003-12-04 Nec Corporation Electrode negative pour pile secondaire et pile secondaire l'utilisant
JP5073167B2 (ja) * 2004-12-27 2012-11-14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0766967B1 (ko) * 2006-11-20 2007-10-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리튬 이차전지
US20110031935A1 (en) 2008-04-18 2011-02-10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the same
JP5130273B2 (ja) * 2009-10-14 2013-01-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8793A (en) * 1993-12-28 1996-07-23 Shin-Etsu Chemical Co., Ltd. Silicone rubber particles coated with silicone resin
CN101165948A (zh) * 2005-10-17 2008-04-23 三星Sdi株式会社 阳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物质的阳极和锂电池
JP2007165079A (ja) * 2005-12-13 2007-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と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09022513A1 (ja) * 2007-08-10 2009-02-19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2156A (zh) * 2017-11-28 2018-02-23 安徽零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锂电池负极低温性能的加工方法
CN107959019A (zh) * 2017-12-13 2018-04-24 南京红太阳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锡基硅基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
CN109860562A (zh) * 2019-02-15 2019-06-07 柔电(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浆料、柔性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电池
CN110649209A (zh) * 2019-09-26 2020-01-0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处理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0649209B (zh) * 2019-09-26 2022-09-27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处理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1584835A (zh) * 2020-04-30 2020-08-25 汉腾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39062A (ko) 2012-04-24
JP2011070892A (ja) 2011-04-07
EP2482369A1 (en) 2012-08-01
KR101294228B1 (ko) 2013-08-07
US8822083B2 (en) 2014-09-02
US20120177992A1 (en) 2012-07-12
EP2482369A4 (en) 2014-08-06
EP2762523A1 (en) 2014-08-06
JP5035313B2 (ja) 2012-09-26
WO2011037013A1 (ja) 2011-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6859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16085B (zh) 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87314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
CN102007627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90941B (zh) 分离器、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电力储存装置以及电力系统
CN107845772A (zh) 具有粘合剂、硅和导电颗粒之间改进的界面粘合性能的高性能硅电极
CN102244223A (zh) 电化学装置及其无机/有机复合多孔性薄膜
CN109314278B (zh) 电解液、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以及电力系统
CN102598367A (zh) 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JP5664942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電極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3273005A (zh) 二次电池、包括该二次电池的装置、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及粘结剂组合物
CN111740177B (zh) 正极材料、正极、电池和电池组
KR20150037758A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부극
JP513618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充電制御方法
JP2013175315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車両
JP5683547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1730219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집전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극
WO2016143240A1 (ja) 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電動車両、蓄電装置および電力システム
CN108666463A (zh) 灌封胶和电池组
CN117642877A (zh) 导电浆料、集流体、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