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6201A - 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66201A CN102566201A CN2011103493825A CN201110349382A CN102566201A CN 102566201 A CN102566201 A CN 102566201A CN 2011103493825 A CN2011103493825 A CN 2011103493825A CN 201110349382 A CN201110349382 A CN 201110349382A CN 102566201 A CN102566201 A CN 1025662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intermediate plate
- district
- peristome
- shut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042 antagnos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571 c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12149 Cathe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67 diminis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15 proofre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10—Blade or disc rotating or pivoting about axis normal to its plane
- G03B9/18—More than two members
- G03B9/20—More than two members each moving in a single direction first to open and then to reclos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第一叶片包括两臂和四个叶片并排列在快门基板与中间板之间。第二叶片包括两臂和四个叶片并排列在中间板与辅助基板之间。在曝光操作期间,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从展开状态进入重叠状态,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从重叠状态进入展开状态。由于中间板在开口部上方的轮廓形成边缘形成为弧形,所以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能够从重叠状态适当开始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两个快门叶片的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所述快门叶片具有多个叶片。
背景技术
在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中,公知的是包括被称为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两个快门叶片的焦平面快门,该类型的焦平面快门不但可被应用于数码照相机而且可被应用于银盐胶片照相机。然而,这种类型的焦平面快门通过用中间板(被称为分隔板或之类的)分隔快门基板与辅助基板(也被称为盖板或之类的)之间的空间而构成两个叶片室,两个快门叶片被分别排列在两个叶片室中。
这两个快门叶片包括两个臂,每个臂的一端单独并枢转地附接到快门基板,多个叶片中的每个叶片的一个纵向端在两臂上朝向臂的自由端按顺序枢转地支撑。在叶片室中,多个叶片比两个臂更靠近中间板排列。因此,两个快门叶片在两个臂的第一枢转附接部上枢转地支撑,或者总是接触中间板。当快门叶片从曝光开口后退时,多个叶片间相互重叠的量增大到带来重叠状态,并当快门叶片覆盖曝光开口时,多个叶片间相互重叠的量减少到带来展开状态。
当具有这种构造的两个快门叶片执行曝光操作时,首先,使处于展开状态的第一快门叶片开启操作,以便打开曝光开口,然后,使处于重叠状态的第二快门叶片沿相同的方向开始操作,以便覆盖曝光开口,并在两个狭缝形成叶片间形成狭缝来曝光成像表面。然而,公知的是当执行曝光操作时,弹簧或电机被用作驱动源。
其中之一,即弹簧被用作驱动源的情况被构造为,使将驱动销联接到第一快门叶片的其中一个臂上的第一驱动构件通过第一驱动弹簧的推进力旋转,而将驱动销联接到第二快门叶片的其中一个臂上的第二驱动构件通过第二驱动弹簧的推进力旋转。然而,根据在紧接开启曝光操作之前的状态下第一驱动构件和第二驱动构件被保持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直接型和锁定型。JP-A-2008-216484描述了具有这种构造的直接型焦平面快门,而JP-A-2008-164805描述了一种锁定型焦平面快门。
在以此方式使用弹簧作为驱动源执行曝光操作的焦平面快门的情况下,即使在直接型或者甚至在锁定型中,公知的是在拍摄之前,不但第二快门叶片而且第一快门叶片都被带到重叠状态,以便完全打开曝光开口,并允许经由成像元件用监视器观察要拍摄物体的图像,并当执行拍摄时,如果按下释放钮,则第一快门叶片从重叠状态进入展开状态,然后如上所述执行曝光操作。JP-A-2007-298544描述了一种这样构造的直接型焦平面快门。
另一方面,在电机被用作驱动源的情况下,公知的是与第一电机的转子一体的输出销(驱动销)联接到第一快门叶片的其中一个臂上,第二电机的转子的输出销(驱动销)联接到第二快门叶片的其中一个臂上。JP-A-2004-264468描述了一种按第二示例的方式构造的焦平面快门。
不论何时执行拍摄的曝光操作,这种构造的焦平面快门能够使第一快门叶片从展开状态操作到重叠状态,并使第二快门叶片从重叠状态操作到展开状态。此外,焦平面快门能够使第二快门叶片从展开状态操作到重叠状态,并使第一快门叶片从重叠状态操作到展开状态,在下一拍摄中,第一快门叶片从展开状态操作到重叠状态,而第二快门叶片从前次拍摄的重叠状态操作到展开状态。
这种构造的焦平面快门在拍摄前,不但使第二快门叶片而且使第一快门叶片均处于重叠状态,以便完全打开曝光开口,并允许经由成像元件用监视器观察要拍摄物体的图像,并在拍摄时,如果按下释放钮,则第一快门叶片和第二快门叶片之一从重叠状态进入展开状态,然后能够如上所述执行曝光操作,或者不论何时执行拍摄,拍摄时,如果按下释放钮,第一快门叶片和第二快门叶片交替地从重叠状态进入展开状态,然后能够如上所述执行曝光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包括两个快门叶片的焦平面快门,其适合于在执行拍摄时,在按下释放钮之后,使处于重叠状态的快门叶片立即操作到展开状态。
同时,由于照相机日益小型化和轻薄化,因此也需要使焦平面快门小型化和轻薄化。作为小型化和轻薄化的一部分就要求快门叶片的操作空间在厚度方向(沿光轴的方向)的尺寸也应尽可能的小。因此,虽然构成每个叶片室的每个板构件的厚度,或者快门叶片的部件的厚度尽可能的小,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需要使在快门基板与辅助基板之间构造的两个叶片室间的空间间隔也尽可能小。然而,如果使叶片室间的空间间隔太小,则从加工留量或之类的关系来看,不再能够获得均匀的叶片间的摩擦阻力和叶片与三个板构件(快门基板、中间板和辅助基板)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当操作处于重叠状态的快门叶片时,不能适当地开启操作,以及曝光开口开始闭合的时机,并当曝光开口开始闭合时,叶片(狭缝形成叶片)的姿态倾向波动。
如果发生这个现象,在JP-A-2008-216484和JP-A-2008-164805中描述的焦平面快门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在于,在高速拍摄期间不再能够稳定获得曝光时间,或者造成曝光不均匀。在JP-A-2007-298544中描述的焦平面快门的情况下,在构造为拍摄前允许用监视器经由成像元件观察要拍摄物体的图像的焦平面快门的情况下,不再能够稳定获得曝光时间,并造成曝光不均。此外,还会出现如下问题,即,按下照相机的释放钮之后直到由第一叶片实际开启拍摄的时间不可避免地比需要的延长,以及不容易在期望的状态拍移动物体。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两个适合小型化的快门叶片的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焦平面快门适合于使快门叶片在按下照相机的释放钮后,能够从重叠状态立即稳定开启操作,所述快门叶片包括两个臂,每个臂的一端枢转附接到快门基板,并且多个叶片中每个叶片的一个纵向端按顺序朝向臂的自由端枢转支撑在两个臂上。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以下布置。
(1)一种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包括:
快门基板,具有用于拍摄路径的开口部;
辅助基板,具有用于拍摄路径的开口部,并按预定间隔附接到快门基板;
中间板,排列在快门基板与辅助基板之间,以在中间板与快门基板之间形成第一叶片室,在中间板与辅助基板之间形成第二叶片室,中间板具有用于拍摄路径的开口部,其中快门基板、辅助基板和中间板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构成长方形曝光开口,并且其中中间板限定分别沿曝光开口的长边延伸的第一区和第二区,以及分别沿曝光开口的短边延伸的第三区和第四区;
第一快门叶片,排列在第一叶片室中,并包括打开和闭合曝光开口的多个第一叶片,当打开曝光开口时,多个第一叶片彼此重叠,以基本上平行于在中间板的第一区的曝光开口的长边;以及
第二快门,排列在第二叶片室中,并包括打开和闭合曝光开口的多个第二叶片,当打开曝光开口时,多个第二叶片彼此重叠,以基本上平行于在中间板的第二区的曝光开口的长边,
其中中间板形成为使第一区和第二区外侧的两个轮廓形成边缘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朝向曝光开口的近似山形(chevron),具有山形的第一区和第二区中之一的一部分与多个重叠的叶片不重叠。
(2)根据(1)的焦平面快门,
其中两个轮廓形成边缘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朝向曝光开口凸出的弧形。
(3)根据(1)的焦平面快门,其中
第一快门叶片包括两个第一臂,每个第一臂在中间板的第三区或第四区枢转附接到快门基板,
第一叶片比第一臂更靠近中间板排列,每个第一叶片由第一臂枢转支撑,
第二快门叶片包括两个第二臂,每个第二臂在中间板的第三区或第四区枢转附接到快门基板,以及
第二叶片比第二臂更靠近中间板排列,每个第二叶片由第二臂枢转支撑。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分隔快门基板与辅助基板之间的空间的中间板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即,使得长方形曝光开口的两个长边外侧的至少一个轮廓形成边缘切断中间板朝向曝光开口的一部分。因此,曝光开口的长边外侧的区域的一部分与多个处于重叠状态的叶片不重叠。因此,即使快门基板与辅助基板之间的间隔比现有技术中的小,但是仍然具有在拍摄时能够稳定开启多个叶片的操作的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紧接曝光操作的结束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其主要仅示出了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的部件,打开和关闭驱动机构相对于快门叶片的控制机构排列在快门基板附近。
图2是示出了中间板的单个部件的平面图。
图3是仅示出了图1的近似左半边的平面放大图。
图4是示出了紧接曝光操作的结束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解锁机构的部件,解锁机构排列在与图3所示的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相比,更远离快门基板的位置,以便与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重叠。
图5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的重置状态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的设定完成状态的平面图。
图7是与图1相同方式示出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的设定完成状态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了图4所示的解锁机构的设定完成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了紧接释放照相机后,图4所示的解锁机构产生的现象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了紧接图9所示的状态后的解锁机构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中间板的单个部件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中间板的单个部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只要本发明应用到包括两个快门叶片的焦平面快门,就可以采用任意类型的构造,所述快门叶片包括多个叶片。然而,示例性实施例构造为类似于以上JP-A-2008-164805中描述的焦平面快门的锁定型焦平面快门。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主要参照图1至图4描述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图1、图3和图4都是示出紧接曝光操作的结束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还用虚线示出了排列在快门基板的后表面侧的两个快门叶片的构造。然而,图1仅示出了相对于快门叶片的控制结构排列在快门基板附近的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的部件,快门叶片包括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以及解锁机构,并且快门叶片排列在快门基板的前表面侧(接近侧)。图2是示出了中间板的单个部件的平面图。图3是仅示出图1的近似左半边的平面放大图。此外,图4示出了解锁机构的部件,解锁机构排列在比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离快门基板更远的位置,以便与图3所示的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重叠。因此,图3所示的构造的一部分也在图4中示出。
在图1中,快门基板1的大体中心部形成有开口部1a。中间板2和辅助基板3以相互之间具有预定间隔的按顺序附接到快门基板1的后表面侧,在快门基板1与中间板2之间形成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叶片的叶片室,并在中间板2与辅助基板3之间形成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二叶片的叶片室。中间板2与开口部1a重叠的位置也形成具有特别形状的开口部2a,辅助基板3与开口部1a重叠的位置也形成比开口部1a稍大的矩形开口部3a。通常,由开口部1a、2a和3a之一形成或者通过综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开口部形成呈侧向长的矩形形状的曝光开口(允许物体的光经过的像百叶窗的开口)。然而,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曝光开口可仅由开口部1a形成。
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中间板2通过在包括右上角、左下角和右下角的三个位置形成的附接孔(无附图标记)而附接到快门基板1。作为开口部2a的左侧的轮廓形成边缘的形状形成为复杂形状,以便避开(回避)公知的以下将要描述的两个驱动销的操作轨迹。关于中间板2,作为开口部2a的上部的轮廓形成边缘2b的形状形成为朝向开口部2a侧(即朝向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曝光开口的开口部1a侧)凸出的弧形。原因在以下将要描述的操作的说明中描述。辅助基板3的外形与快门基板1的外形几乎相同,但是形成为比快门基板小,除与中间板2的情况相同的三个位置之外,辅助基板还在一个左上角(未示)的位置附接到快门基板1。图3省略示出图1所示的辅助基板3的外形。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快门基板1上的开口部1a的左侧区形成两个弧形的长孔1b、1c,如所公知的,在平面图中呈近似C形的橡胶制成的吸震构件4、5附接到这些长孔的下端。从快门基板1上的开口部1a的左侧区竖立有三个柱1d、1e和1f。
这些柱中的柱1f通过将图4所示的螺钉6拧紧到柱的顶端形成的螺纹孔(未示)中来附接图4所示的上基板7。除沿长度方向在中间部分附接上基板7之外,柱1d、1e通过将螺钉(未示)拧紧到柱的顶端的螺纹孔(未示)中,以及通过从图4所示的上基板7竖立的柱7a和轴7b,与上基板具有一预定间隔地附接盖板8(其外形由双点划线示出)。
接下来,在主要参照图3来描述快门基板1与上基板7之间排列的部件之前,描述为了附接这些构件而从快门基板1竖立的轴构件。从快门基板1朝向上基板7竖立有六个轴1g、1h、1i、1j、1k和1m。这些轴中的轴1g、1h具有经过快门基板1并从其后表面侧竖立的轴部,所述轴部连同从快门基板1的后表面侧分别竖立的轴1n、1p可旋转地附接第一叶片的两个臂和第二叶片的两个臂。轴1k、1m用于使轴的顶端形成的较小直径部配合到上基板7上形成的孔中,并用较小直径部之间形成的环形台阶端面支撑上基座板7。
因此,首先环形吸震构件9附接到快门基板1的柱1d。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可旋转地附接到从上基板7侧竖立的轴1g的轴部,并被第一叶片(未示)的驱动弹簧推进以顺时针旋转。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包括锁定部10a,包括在上基座板7侧上可旋转地附接到驱动构件10的表面的滚子10b,并包括在快门基板1侧的驱动销10c。驱动销10c经过快门基板1的长孔1b,驱动销10c包括适合于能够邻接在吸震构件4上的近端部,并包括联接到叶片室的第一叶片的远端部。以下将描述第一叶片的构造。
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和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可旋转地附接到从上基板7侧竖立的快门基板1的轴1h的轴部,使得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位于快门基板1侧上。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包括在上基板7侧的圆柱接合部11a,并包括快门基板1侧的驱动销11b。驱动销11b经过快门基板1的长孔1c,驱动销11b包括适合于能够邻接吸震构件5的近端部,并包括联接到叶片室中的第二叶片的远端部。以下将描述第二叶片的构造。
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包括锁定部12a和允许接合部11a插入其中的窗口部12b,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还包括可旋转地附接到上基板7侧的滚子12c。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由第二叶片的驱动弹簧(未示)推进以顺时针方向旋转。
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设定弹簧(未示)挂在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与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之间,以便进行推进使得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顺时针方向旋转,而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逆时针方向旋转。然而,在图1和图3的状态下,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的接合部11a接触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的窗口部12b的边缘。因此,不施加推进力。如公知的,设定弹簧由两个弹簧构成,一个弹簧可推动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以便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而另一个弹簧可推动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以便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
设定构件13可旋转地附接到快门基板1的轴1i,并被弹簧(未示)推进,以便通过弹簧(未示)逆时针方向旋转。能够与第一叶片的上述驱动构件10的滚子10b接触的滚子13a,和能够与第二叶片的上述第二驱动构件12的滚子12c接触的滚子13b在快门基板1侧上可旋转地附接到设定构件13的表面。
设定操纵构件14可旋转地附接到快门基板1的轴1j。设定操纵构件14包括由照相机本体的一侧上的构件操纵的滚子14a,并包括在快门基板1侧上从设定操纵构件14的表面竖立的轴14b。设定操纵构件14经由联接构件15联接到设定构件13。即,在联接构件15的一端形成孔,且设定操纵构件14的轴14b可旋转地配合到该孔中。在联接构件15的另一端,在上基板7侧设置销15a,轴从快门叶片1侧竖立,以便与联接构件的销15a同轴。轴可旋转地配合到设定构件13上形成的孔中。
因此,在图1中,设定操纵构件14经由联接构件15,连同通过弹簧(未示)的推进力逆时针旋转的设定构件13一起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带入作为制动器阻止吸震构件9的状态。在设定操作期间,当由照相机本体一侧上的构件推动滚子14a且使滚子14a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设定操纵构件14设置成经由联接构件15顺时针方向旋转设定构件13。然而,设定操作期间,设定构件13可直接通过照相机本体一侧上的构件直接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不包括这样的设定操纵构件14。然而,由于联接构件15在此情况下也变得不必要,如能够从以下描述所理解的,需要替代上述设定构件13的销15a的销。
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可旋转地附接到快门基板1的轴1k,并被弹簧(未示)推进以便逆时针方向旋转。尽管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包括弯向快门基板1侧的锁定部16a,锁定部16a可锁住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的锁定部10a,以防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包括在被弯向上基板7侧的弯曲部的上端,被制成进一步伸出到上基板7侧的推动部16b。通过将推动部16b插入上基座板7的大体长方形的孔7c(参照图4),推动部16b的顶端位于上基板7与盖板8之间。
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可旋转地附接到快门基板1的轴1m,并被弹簧(未示)推进以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包括弯向快门基板1侧的锁定部17a和弯向上基板7侧的推动部17b。这些部分中的锁定部17a设置为锁住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的锁定部12a,以防第二叶片的驱动构件1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4所示,使推动部17b的顶端在上基板7与盖板8的侧向上位于上基板7与盖板8之间。
如图4所示,虽然轴7d从上基板7朝向盖板8侧竖立,但是轴7e朝向快门基板1侧竖立且与轴7d同心,并且辅助设定构件18可旋转地附接到轴7e。弹簧不是挂在辅助设定构件18。辅助设定构件18包括推动部18a、弧形长孔18b和大释放孔18c,上述联接构件15的销15a插入长孔18b中。
因此,如果设定构件13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辅助设定构件18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设定构件13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辅助设定构件18顺时针方向旋转。释放孔18c的形状允许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的推动部16b经过并插入上基板7的孔7c中,并在操作期间释放孔18c的形状不干扰推动部16b。虽然图4示出了联接构件15的销15a,但是在操作的描述中所参照的图8至图10中省略了对联接构件15的销15a的示出。
接下来,虽然将主要参照图4描述快门基板7与盖板8之间排列的部件,但是在说明之前先描述上基板7和为了附接这些部件而从上基板7朝向盖板8竖立的轴构件或之类的总体形状。首先,如图4中的实线所示,虽然上基板7具有总体上在上下方向为长的形状,且右半边形成为相同的平面区,然而左半边形成为从右半区悬突到左边的三个悬突区。
从上方向下的第二悬突区形成为使其与右半区齐平,然而剩下的两个悬突区由弯曲部7f、7g和7h形成为台阶,并形成为朝向盖板8侧变高。在两个弯曲部7g、7h之间形成具有特定形状的细长窗口部7i。此外,虽然在这种上基板7的右上部形成弯曲部7j,在右下部形成临界部7k,但是弯曲部7j弯向快门基板1侧,以便当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弯曲部7j作用为制动器。
除已经描述的轴7b、7d之外,两轴7m、7n从具有这种形状的上基板7向盖板8竖立。这些轴中的轴7d、7n上的顶端处形成的较小直径部配合到盖板8上形成的孔中,并由较小直径部之间形成的环形台阶端面支撑盖板。通过上基板7的第二悬突区,从上方向盖板8侧竖立有两个定位销7p、7q。
接下来,将描述附接到这种上基板7的部件。首先,第一叶片的电磁体19和第二叶片的电磁体20将铁芯构件19a、20a上形成的孔配合到定位销7p、7q,然后用螺钉21、22附接到上基板7。电磁体19、20包括铁芯构件19a、20a和线圈架19c、20c,铁芯构件19a、20a呈U形并且铁芯构件的两个腿的顶端分别作为磁极部,线圈架19c、20c具有缠绕的线圈19b、20b并配合在每个铁芯构件19a、20a的一个腿上。因此,铁芯构件19a、20a的腿浮接而不接触上基板7的表面。
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可旋转地附接到上基板7的轴7n,并被第一叶片的释放弹簧(未示)推进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包括推动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的推动部16b的推动部23a,并如所公知的,铁件构件24附接到解锁构件的上顶端形成的弯曲部。推动部24a设置在铁件构件24,以便伸出到其弯曲部的右侧。
第二叶片的解锁构件25可旋转地附接到上基板7的轴7b,并被第二叶片的释放弹簧(未示)推进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叶片的解锁构件25包括推动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的推动部17b的推动部25a,铁件构件26附接到解锁构件的下顶端形成的弯曲部。推动部26a设置在铁件构件26,以便伸出到其弯曲部的右侧。
夹持构件27和夹持辅助构件28分别可旋转地附接到上基板7的轴7d,夹持构件27比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更靠近上基板7侧排布,而夹持辅助构件28比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更靠近盖板8侧排布。夹持构件27被第一弹簧(未示)推进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二弹簧(未示)挂在夹持构件27与夹持辅助构件28之间,该第二弹簧推进夹持构件27以便夹持构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推进夹持辅助构件28以便夹持辅助构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图4中,夹持构件27与夹持辅助构件28之间的相对关系进入限制状态,即,能够通过第二弹簧的推进力沿相互不同的方向旋转,并且夹持构件和夹持辅助构件共同顺时针方向旋转,并通过第一弹簧的推进力停止。
因此,如果在图4的状态下夹持辅助构件28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夹持构件27抵抗第一弹簧的推进力也一起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此后,如果使夹持辅助构件28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消失,则夹持构件和夹持辅助构件通过第一弹簧的推进力一起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然而,仅在夹持构件27和夹持辅助构件28一起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防止夹持构件27旋转的情况下,只有夹持辅助构件28能够稍微继续其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同时张紧第二弹簧。夹持构件与夹持辅助构件之间的这个构造是公知的,并例如在JP-A-2007-34042中描述了一个具体构造的示例。
轴27a从夹持构件27的顶端竖立,公知的挤压构件29附接到轴27a。挤压构件29包括沿图3的上下方向伸展形成的两个挤压部29a、29b,并且这些挤压部能够推动铁件构件24、26的推动部24a、26a,并能够将铁件构件24、26推动到铁芯构件19a、20a。由于挤压构件29能够将两个铁件构件24、26可靠地按压到铁芯构件19a、20a,因此,这个挤压构件适合于能够通过公知的构造相对于轴27a按预定角度旋转。另一方面,夹持辅助构件28包括设置在上基板7的后表面上、通过窗口部7i的顶端,并且弯向快门基板1侧的受压部28a适合于推动辅助设定构件18的推动部18a。
释放构件30可旋转地附接到快门基板7的轴7m,并被弹簧(未示)推进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释放构件30包括位于一个臂部的顶端的锁定部30a,还包括推动部30b和位于另一个臂部的顶端的邻接部30c,并且释放构件排布为比夹持辅助构件28更靠近上基板7侧。锁定部30a经过窗口部7i,以便能够将夹持辅助构件28的推动部28锁定在上基板7侧的后表面,并防止夹持辅助构件28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部30b是由照相机本体一侧上的构件(未示)推动的一部分,邻接部30c是邻接上基板7上形成的邻接部7k的一部分,并当释放构件30通过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该邻接部30c被止动。
上基板7与盖板8之间排布有另一构件。也就是说,在图4的中心右端,在盖板8上朝向上基板7侧在上下方向上以细长的方式形成弯曲部8a,由橡胶制成的、呈细长长方体的吸震构件31(为了方便以虚线示出)用粘合剂附接到弯曲部8a的左侧。虽然4示出了部分重叠夹持构件27的吸震构件31,但是实际上,吸震构件在靠近盖板8侧的位置附接到弯曲部8a。因此,吸震构件不影响夹持构件27的操作,并被排布为使得只有附接到夹持构件27的挤压构件29的挤压部29a、29b能够在其上邻接。
接下来,将参照图1和图2描述除已经描述的中间板2与辅助基板3之外的、排布在快门基板1的后表面的部件。首先,排布在快门基板1与中间板2之间的第一叶片包括两个臂32、33,每个臂的一端分别枢转附接到从快门基板1竖立的两轴1g、1n上;以及四个叶片34、35、36和37,四个叶片朝向臂的自由端按顺序被枢转支撑,并且叶片中枢转支撑在最前端的叶片37被用作狭缝形成叶片。臂32将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的驱动销10c配合到公知的孔中,并在靠近枢转附接到轴1g的部分形成两个蔽光部32a、32b。臂32、33与叶片34、35、36和37之间的重叠关系使得臂32、33最靠近快门基板1侧,叶片34最靠近中间板2侧。
中间板2与辅助基板3之间排列的第二叶片包括两个臂38、39,每个臂的一端分别枢转附接到从快门基板1竖立的两轴1h、1p上;以及四个叶片40、41、42和43,四个叶片朝向臂的自由端按顺序被枢转支撑,并且叶片中支撑在最前端的叶片43被用作狭缝形成叶片。臂38将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的驱动销10b配合到公知的孔中,并在靠近枢转附接到轴1h的部分形成两个蔽光部38a、38b。臂38、39与叶片40、41、42和43之间的重叠关系使得臂38、39最靠近辅助基板3侧,叶片40最靠近中间板2侧。
最后,两个具有相同构造的光电传感器44、45附接到快门基板1的后表面侧上的轴1g、1h附近。光电传感器44、45被合称为光电断路器,且构造为发光部与光接收部排列成彼此面对,发光部发出的光被光接收部接收,并适合于在光接收部接收到光时输出H(高)信号,在光接收部没有接收到光时,输出L(低)信号。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臂32的蔽光部32a、32b适合于能够切断光电传感器44的光路,臂38的蔽光部38a、38b适合于能够切断光电传感器45的光路。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如已经描述的,图1、图3和图4示出了紧接曝光操作的结束之后的状态,即紧接拍摄的结束之后的状态。此时,图1和图3所示的设定构件13被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推进,以便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然而,随着与设定构件13互锁的设定操纵构件14与吸震构件9接触,维持该停止状态。在下文中,关于设定构件13,该停止位置被称为初始位置。
此时,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和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使得它们的驱动销10c、11b邻接吸震构件4、5,并停止它们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由此,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被带入重叠状态,此时它们相互间的重叠量最大,并储放在开口部1a的下区,而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被带到展开状态,其中它们相互间的重叠量最小,以便封闭开口部1a。此时,夹持构件27和夹持辅助构件28被第一弹簧(未示)推进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然而,如图4所示,通过与辅助设定构件18的推动部18a接触来防止夹持辅助构件28的推动部28a的旋转。
此时,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通过第一叶片的释放弹簧(未示)的推进力而顺时针旋转,这引起铁件构件24与第一叶片的电磁体19的铁芯构件19a分离,并停止在推动部23a抵靠上基板7的孔7c的边缘推动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的推动部16b的状态。此时,第二叶片的解锁构件25通过第二叶片的释放弹簧(未示)的推进力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引起铁件构件26与第二叶片的电磁体20的铁芯构件20a分离,并停止在推动部25a抵靠上基板7的弯曲部7j推动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的推动部17b和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两个电磁体19、20的线圈19c、20c中没有电流。
如果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曝光操作完成并进入这样的状态,则紧接成像信息经由图像处理电路从成像元件传输并储存在存储设备之后,执行设定操作。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图3中,由于设定操纵构件14包括被照相机本体一侧的构件(未示)推动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滚子14a而开启设定操作。因此,除了图3和图4外,将参照图5至图8描述设定操作。
如上所述,在图3中,如果照相机本体一侧上的构件(未示)推滚子14a以使设定操纵构件1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设定构件13抵抗弹簧(未示)的推进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一方面,设定构件13的两个滚子13a、13b设定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另一方面,联接构件15的销15a在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辅助设定构件18,以设定解锁机构。虽然并列执行这些设定操作,但是首先将描述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的设定操作。
因此,首先在图3中,如果设定构件13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滚子13a首先推动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的滚子10b,并使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抵抗第一叶片的驱动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储放在开口部1a的下部位置的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在狭缝形成叶片37的带领下向上运动,同时相邻叶片间的重叠量变小。如果第一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37与第二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43之间的重叠达到预定量,由于设定构件13的另一滚子13b开始推动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的滚子12c,因此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抵抗第二叶片的驱动弹簧(未示)的推进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设定弹簧(未示)挂在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与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之间,以便执行推动使得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如果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通过设定构件13如上所述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其接合部11a跟随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的窗口部12b的边缘。因此,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向上运动,同时相邻叶片间的重叠量从该点开始变小。此后,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继续操作,同时有利维持狭缝形成叶片之间的重叠量。
如果以此方式执行设定操作,则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进入展开状态,以便覆盖开口部1a,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进入重叠状态,以处于储放在开口部1a的上部位置的阶段,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的驱动销11b邻接快门基板1上形成的弧形长孔1c的上端,并被止动。
于是,由于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和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从此刻开始继续轻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也继续向上运动。然而,由于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维持停止,则挂在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与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之间的设定弹簧(未示)张紧。也就是说,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即使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因允许这样的操作而进一步旋转,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也不再与此一起向上运动。
因此,由于第二叶片的储放区的空间,即开口部1a的上端边缘到快门基板1的上端边缘的距离变短,照相机本体一侧上的部件(未示),例如光学取景器能够尽可能有利地来安装。因此,在不必提供这个构造的情况下,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和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可构造为在以上JP-A-2008-164805中描述的焦平面快门上的一个构件。
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即使在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的旋转被以此方式停止之后,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与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仍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开始使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抵抗弹簧(未示)的推进力稍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是因为锁定部10a推动已经处于那个阶段的锁定部10a的操作轨迹内的锁定部16a(原因能够从以下将要描述的解锁机构的设定操作的描述中理解)。于是,如果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仍然旋转并释放接触,则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通过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进入锁定部16a能够被锁定到锁定部10a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的锁定部10a如上所述推动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的锁定部16a的阶段,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也开始使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抵抗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锁定部12a推动已经位于锁定部12a的操作轨迹内的锁定部17a(原因能够从以下将要描述的解锁机构的设定操作的描述中理解)。于是,如果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仍然旋转且释放接触,则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通过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入锁定部17a能够锁定到锁定部12a的状态。此时的状态是图4所示的翻转状态(oversetting state)。
如果进入该翻转状态,则照相机本体一侧上的构件(未示)与设定操纵构件14的滚子14a分离。因此,设定构件13由于弹簧(未示)的推进力能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返回其初始位置,同时使设定操纵构件14经由联接构件15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由于设定构件13的滚子13a、13b通过这个旋转向两个驱动构件10、12的滚子10b、12c释放挤压力,所以驱动构件10、12通过第二叶片的驱动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然而,锁定部10a、12a在驱动构件轻微旋转的位置被各自锁定构件16、17的锁定部16a、17a锁定并止动。虽然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通过这个轻微旋转稍微向下运动,但是开口部1a的部分不会打开。
在下文中,如果设定构件13停止在初始位置,则设定操作完成。图6和图7示出了设定完成状态,即拍摄待命状态的平面图。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中间板2的轮廓形成边缘2b形成为朝向开口部1a侧凸出的弧形。因此,如图7所示,在拍摄待命状态,与另三个叶片41至43处于重叠状态的叶片40的约三分之一在位于开口部1a之上的区域不接触中间板2。当打开照相机的电源时,由于电流施加到光电传感器44、45,所以在设定完成状态下,光电传感器的光路均被臂32、38的蔽光部32a、38a切断,以输出L信号。
以上完成了对于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的设定操作的描述。接下来,在设定操作期间,设定构件13抵抗图3中的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解锁机构由联接构件15的销15a设定。如果图3中的设定构件1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图4所示的辅助设定构件18在其边缘沿长孔18b的宽度方向被联接构件15的销15a推动,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借助推动部18a推动夹持辅助构件28的受压部28a,并使夹持构件27和夹持辅助构件28抵抗第一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附接到夹持构件27的顶端的挤压构件29借助两个挤压部29a、29b推动铁件构件24、26的部分24a、26a,并使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和第二叶片的解锁构件25抵抗每个弹簧(未示)的推进力分别沿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在旋转时,两个解锁构件23、25的推动部23a、25a对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的推动部16b和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的推动部17b释放挤压力。
因此,如关于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的操作的描述中所述,由于每个弹簧(未示)的推进力,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锁定部16a、17a位于两个驱动构件10、12形成的锁定部10a、12a的操作轨迹内。当推动部16b、17b邻接在上基板7的边缘时,锁定构件16、17止动。
甚至在此之后,如果夹持构件27借助挤压构件29使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和第二叶片的解锁构件25旋转,则铁件构件24、26最终分别接触第一叶片的电磁体19的铁芯构件19a和第二叶片的电磁体20的铁芯构件20a。因此,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和第二叶片的解锁构件25的旋转停止,夹持构件27不能逆时针方向旋转。然而,甚至在此之后,由于夹持辅助构件28的推动部28a被辅助设定构件18的推动部18a推动,则夹持辅助构件28停止在夹持辅助构件已经稍微旋转的位置,同时张紧挂在夹持辅助构件与夹持构件27之间的第二弹簧(未示)。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铁件构件24、26接触铁芯构件19a、20a之后,直到此时,被夹持辅助构件28的推动部28a阻止的释放杆30的旋转才被允许。因此,释放杆通过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且其邻接部30c邻接在上基板7的邻接部7k,并被止动。由此,释放构件30的锁定部30a进入夹持辅助构件28的推动部28a的操作轨迹,并进入能够防止夹持辅助构件28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当辅助设定构件18的旋转停止时,解锁结构进入如下的状态,即,关于打开和闭合驱动机构的设定操作的描述中所述的翻转状态。
如果设定构件13从上述这一翻转状态返回其初始位置,则辅助设定构件18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夹持辅助构件28也通过挂在夹持辅助构件与夹持构件27之间的第二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然而,在已经稍微旋转的位置,夹持辅助构件28的推动部28a锁定到释放构件30的锁定部30a,并被止动。
由于此时夹持辅助构件28的旋转位于挂在夹持辅助构件与夹持构件27之间的第二弹簧(未示)的推进力的作用范围内,因此夹持构件27不旋转,挤压构件29的挤压部29a、29b仍使铁件构件24、26接触铁芯构件19a、20a。这一状态是图8所示的解锁机构的设定完成状态,即拍摄待命状态。
接下来,图9和图10也示出了拍摄时的操作。当通过光学取景器观察物体图像时,在图6至图8中所示的拍摄待命状态下摄影师按下照相机的释放钮,首先,一方面,可移动镜向上翻转从拍摄光路撤出;另一方面,电流施加到第一叶片的电磁体19的线圈19b和第二叶片的电磁体20的线圈20b。因此,直到此时,仅与铁芯构件19a、20a接触的铁件构件24、26通过电磁力被附接到铁芯构件19a、20a。因此,接下来,由于照相机本体一侧上的构件(未示)推动图8中释放构件30的推动部30b,所以释放构件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释放由锁定部30a执行的夹持辅助构件28的锁定。
在通过第二弹簧(未示)的推进力非常轻微的旋转之后,已经释放推动部28a的锁定的夹持辅助构件28连同夹持构件27通过第一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果夹持构件27以此方式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挤压构件29的挤压部29a、29b与铁件构件24、26的推动部24a、26a分离。然而,如上所述,由于铁件构件24、26已经被铁芯构件19a、20a吸引,所以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和第二叶片的解锁构件25不能通过每个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旋转,并维持在图10的状态。当夹持辅助构件28的推动部28a邻接在辅助设定构件18的推动部18a时,夹持构件27和夹持辅助构件28的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停止。
虽然夹持构件27的旋转以此方式停止,但是附接到夹持构件27的挤压构件29很大程度地倾斜并绕轴27a振动。同时,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橡胶制成的吸震构件31附接到盖板8的弯曲部8a。因此,如果挤压构件29倾斜,则推动部29a和29b中的任一个邻接吸震构件31,并可在早期稳定挤压构件29的振动。图9示出了挤压构件29的挤压部29b通过这样的倾斜邻接吸震构件31的状态。此后挤压构件29采取理想姿态并变得稳定的状态在图10中示出。
如果获得图10所示的状态,接下来切断施加到第一叶片的电磁体19的线圈19b中的电流。因此,由于失去了对铁件构件24的引力,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通过第一叶片的释放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该过程中,推动部23a推动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的推动部16b。因此,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抵抗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直到此时,才释放被锁定部16a锁定的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的锁定。然后,当推动部23a抵靠上基板7上形成的孔7c的边缘按压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的推动部16b时,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的旋转在此后停止。
如果第一叶片的解锁构件23使用第一叶片的锁定构件16的锁定部16a释放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的锁定部10a的锁定,则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通过第一叶片的驱动弹簧(未示)的推进力从图6和图7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迅速旋转。因此,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向开口部1a下方运动,同时增加相邻叶片间的重叠,并借助狭缝形成叶片37的上端边缘打开开口部1a。于是,如所公知的,在物体暗的情况或执行闪光拍摄的情况下,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完全打开开口部1a,然后,第二叶片的两个驱动构件11、1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然而,在第一实施例的操作的描述中,将描述物体亮且不使用闪光拍摄的情况。
如果如上所述切断施加到第一叶片的电磁体19的线圈19b的电流后过了预定时间,则此时切断施加到第二叶片的电磁体20的线圈20b的电流。因此,由于失去对铁件构件26的引力,所以第二叶片的解锁构件25通过第二叶片的释放弹簧(未示)的推进力从图10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此过程中,推动部25a推动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的推动部17b。由此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抵抗弹簧(未示)的推进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此时,才释放已经被锁定部17a锁定的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的锁定。然后,当推动部25a抵靠上基板7形成的弯曲部7j按压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时,第二叶片的解锁构件25的旋转在此后停止。
如果第二叶片的锁定构件17引起的锁定以此方式被释放,则第二叶片的第二驱动构件12通过第二叶片的驱动弹簧(未示)的推进力从图6和图7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迅速旋转。然而,在初始阶段,窗口部12b的边缘推动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的接合部11a。因此,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也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两个驱动构件11、12在此之后一体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如果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运动到开口部1a,同时使相邻叶片间的重叠变小,开口部1a通过狭缝形成叶片43的下端边缘从上闭合。因此,成像元件的成像表面在此之后通过第一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37和第二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43从上向下露出。
同时,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中间板2的形状与现有技术中的不同。也就是说,如已经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中间板2形成为使得,在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进入重叠状态并储放的一侧上,轮廓形成边缘2b形成为朝向曝光开口,即开口部1a侧凸起的弧形。因此,在图6和图7所示的设定完成状态,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与中间板2的重叠的宽度在叶片的长度方向的近似中心部分最小。因此,将在这里描述第一实施例的中间板2为何具有这一形状的原因。
如所公知的,在第一叶片排列在快门基板1与中间板2之间,且第二叶片排列在中间板2与辅助基板3之间的情况下,如第一实施例,在快门基板1与中间板2之间,在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进入重叠状态的位置需要最大空气间隔,并在中间板2与辅助基板3之间,在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进入重叠状态的位置需要最大空气间隔。也就是说,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快门基板1与中间板2之间的叶片室在开口部1a下方需要最大空气间隔,而中间板2与辅助基板3之间的叶片室在开口部1a上方需要最大空气间隔。
同时,近年来,随着照相机的小型化,要求快门基板1与辅助基板3之间的间隔尽可能的小。因此,当叶片进入重叠状态时,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被快门基板1和中间板2相当强烈地压紧,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被中间板2和辅助基板3相当强烈地压紧。因此,当执行从重叠状态操作到展开状态时,不论是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的情况,还是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的情况,需要抵抗比现有技术更大的摩擦阻力来开始操作。
在这一情形下,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当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从重叠状态操作到展开状态时,执行设定操作。因此,在第一叶片的情况下即使开始操作时稍微有些不稳定,拍摄自身也不会造成特别大的问题。
然而,当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从重叠状态操作到展开状态时,执行曝光操作。因此,如果叶片40至43之间的摩擦阻力、狭缝形成叶片40至43与辅助基板3之间的摩擦阻力或者叶片40与中间板2之间的摩擦阻力由于零件加工和组装加工的细微差异而变大,则开始计时的操作变得不稳定,或者狭缝形成叶片43可稍微倾斜并开始操作。因此,特别在高处拍摄时,不再获得稳定的曝光时间或者造成曝光不均,这导致非常显著的问题。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考虑到总体构造,为了使重叠状态的第二叶片的叶片40与中间板2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减小,中间板2的轮廓形成边缘2b制成弧形。
也就是说,为了方便附接到快门基板1,或者为了保持附接部不干涉叶片的操作,中间板2的两个上端的位置如现有技术那样设定。轮廓形成边缘2b为何形成弧形的原因在于,考虑到使叶片40与中间板2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以使摩擦阻力小,由此使狭缝形成叶片43顺利、稳定地开始操作,并当开始操作时,在狭缝形成叶片43中不容易发生左右方向的倾斜。在第一实施例中,轮廓形成边缘2b形成弧形。然而,本发明的轮廓形成边缘不限于弧形。如果轮廓形成边缘基本上形成整体朝向曝光开口的山形,则轮廓形成边缘的整体或一部分可线性形成。
这里,返回使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曝光操作的描述。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中,如上所述以预定间隔形成狭缝,以曝光成像元件的成像表面。然而,如所公知的,需要在成像表面的任一区的曝光量均匀。同时,即使快门单元在制造时是根据预定标准制造的,但是当快门单元组装成照相机本体或者在售出照相机后,成像表面分配的曝光量可能变得不再一致,并可发生不均匀曝光。因此,即使发生这一形势,包括第一实施例的焦平面快门的照相机也能够自动校正曝光不均。
因此,为了允许这样的校正,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两个光电传感器44、45附接到快门基板1,第一叶片的臂32形成有蔽光部32a、32b,并且第二叶片的臂38也形成有蔽光部38a、38b。因此,在三个位置处检测狭缝宽度,这三个位置包括:当第一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37与第二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43形成的狭缝位于开口部1a的上方区时的位置、狭缝位于开口部1a的中间区的位置、和狭缝位于开口部1a的下方区的位置。
检测各个区的狭缝宽度通过下述方式执行,即,在上方区的情况下,通过检测臂32的蔽光部32a从光电传感器44的光路退回后直到臂38的蔽光部38a从光电传感器45的光路退回的时间;在中间区的情况下,通过检测臂32的蔽光部32a切断光电传感器44的光路后直到臂38的蔽光部38b切断光电传感器45的光路的时间;以及在下方区的情况下,通过检测臂32的蔽光部32b从光电传感器44的光路退回后直到臂38的蔽光部38b从光电传感器45的光路退回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检测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校正,使得在这三个位置的曝光量成为适当的曝光量。
基于狭缝宽度的这些检测结果的校正可例如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即,执行具有适当曝光的下一拍摄,使得照相机一侧上的控制电路精细地电调整切断施加到第二叶片的电磁体20的线圈20b中的电流的时机。然而,在数码相机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检测时拍摄的图像的信息从存储装置调入照相机本体一侧的图像处理电路来执行校正,并采用校正后的图像信息作为最终图像信息,并在存储装置中重新存储图像信息。
第一叶片的四个叶片34至37和第二叶片的四个叶片40至43构成狭缝,并在狭缝形成叶片37与43之间向下移动。然而,紧接四个叶片34至37进入重叠状态并从开口部1a退回到其下部位置之后,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10的驱动销10c邻接吸震构件4时,第一叶片的曝光操作停止,并且紧接四个叶片40至43进入展开状态并完全闭合开口部1a之后,第二叶片的第一驱动构件11的驱动销11b邻接吸震构件5时,第二叶片的曝光操作停止。该状态是图1和图3所示的状态。如已经描述的,在该状态,紧接成像信息存储在存储装置之后执行设定操作。然而,与此同时,设置在照相机本体的一侧上的可移动镜返回拍摄光路内。
第二实施例
将参照图11描述第二实施例。图11以与图2相同的方式示出了中间板22。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仅中间板2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其他结构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并因此省略对其的描述。
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中间板22的附接结构和形状。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间板22的方式相同,中间板22通过在中间板22的右上角、左下角和右下角处形成的附接孔而附接到快门基板1。作为开口部22a的左侧的轮廓形成边缘的形状形成为复杂形状,以避开(回避)两个驱动销的操作轨迹。进一步,作为开口部22a的上部的轮廓形成边缘22b的形状形成为大致V形,其中直线向开口部22a,即成为曝光开口的开口部1a延伸,并向开口部22侧凸出。利用该结构,轮廓形成边缘能够由直线形成,由此能够抑制中间板22的制造成本。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12描述第三实施例。图12以与图2中相同的方式示出了中间板222。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仅中间板22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其他结构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相同,并因此省略对其的描述。
将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中间板222的形状。作为开口部222a的上部的轮廓形成边缘222b的形状向开口部222a侧,即成为曝光开口的开口部1a凸出。在第三实施例的中间板222中,开口部222a的上部区形成有狭缝222c,狭缝222c垂直于成为曝光开口的开口部1a的长边,并从轮廓形成边缘222b延伸到开口部222a。因此,开口部222a的上部区被狭缝222c分开。
利用该结构,在拍摄待命状态,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比,在开口部222a的上方区,能够进一步使与三个叶片41至43相互重叠的叶片部40与中间板22之间的相互摩擦阻力更小。具体地,由于开口部222a的上方区能够容易沿光轴变形,因此中间板222挤压重叠叶片的力变小,并能够使摩擦阻力进一步减小。
虽然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将本发明应用于JP-A-2008-164805中描述的锁定型焦平面快门,但是显然的,本发明也能应用于JP-A-2008-216484和JP-A-2007-298544中描述的直接型焦平面快门,并且也能应用于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机的焦平面快门,如以上JP-A-2004-264468中第二实施例描述的。
如已经描述的,JP-A-2004-264468中第二实施例描述的焦平面快门类似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情况,无论何时执行拍摄的曝光操作,均能够使第一快门叶片从展开状态操作到重叠状态,使第二快门叶片从重叠状态操作到展开状态。此外,焦平面快门能够使第二快门叶片从展开状态操作到重叠状态,使第一快门叶片从重叠状态操作到展开状态,在接下来的拍摄中,在第一快门叶片从展开状态操作到重叠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快门叶片从前次拍摄的重叠状态操作到展开状态。因此,在执行后一情况的曝光操作的情况下,如果本发明的轮廓形成边缘不但应用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曝光开口的长边外侧的轮廓形成边缘,而且也应用于其他长边外侧的轮廓形成边缘,则更为有效。
此外,在JP-A-2007-298544中描述的焦平面快门中,在拍摄之前,经由成像元件通过监视器观察要拍摄物体的图像,并且当拍摄时,如果按下照相机的释放钮,在第一叶片从重叠状态返回展开状态之后,可执行使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曝光操作。甚至在JP-A-2008-164805中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锁定型焦平面快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提供如JP-A-2007-298544中所描述的构造的第一叶片的驱动构件的构造使焦平面快门进行相同的操作。也可以使JP-A-2004-264468在描述的第二实施例的焦平面快门执行相同的操作。因此,即使在执行这一操作的情况下,如果本发明的轮廓形成边缘不但应用于曝光开口的一个长边外侧的轮廓形成边缘,而且也应用于其他长边外侧的轮廓形成边缘,则更为有效。
附加地,中间板的第一区至第四区可对应于本实施例的开口部2a、22a、222a周围的区域。具体地,沿曝光开口的长边延伸的第一区可对应于开口部2a、22a、222a的上部和下部之一。沿曝光开口的长边延伸的第二区可对应于开口部2a、22a、222a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个。沿曝光开口的短边延伸的第三区可对应于开口部2a、22a、222a的右部和左部之一。沿曝光开口的短边延伸的第四区可对应于开口部2a、22a、222a的右部和左部中的另一个。
进一步,中间板的第三区可包括限定在第三区与第一区之间的曝光开口的拐角区和限定在第三区与第二区之间的曝光开口的拐角区。同样,中间板的第四区可包括限定在第四区与第一区之间的曝光开口的拐角区和限定在第四区与第二区之间的曝光开口的拐角区。
Claims (3)
1.一种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包括:
快门基板,具有用于拍摄路径的开口部;
辅助基板,具有用于拍摄路径的开口部,并且所述辅助基板以预定间隔附接到所述快门基板;
中间板,排列在所述快门基板与所述辅助基板之间,以在所述中间板与所述快门基板之间形成第一叶片室,在所述中间板与所述辅助基板之间形成第二叶片室,所述中间板具有用于拍摄路径的开口部,其中所述快门基板的开口部、所述辅助基板的开口部和所述中间板的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构成长方形曝光开口,以及其中所述中间板限定分别沿所述曝光开口的长边延伸的第一区和第二区,以及分别沿所述曝光开口的短边延伸的第三区和第四区;
第一快门叶片,排列在所述第一叶片室中,并包括用于打开和闭合所述曝光开口的多个第一叶片,当打开所述曝光开口时,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彼此重叠,以在所述中间板的所述第一区大体平行于所述曝光开口的长边;以及
第二快门叶片,排列在所述第二叶片室中,并包括用于打开和闭合所述曝光开口的多个第二叶片,当打开所述曝光开口时,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彼此重叠以在所述中间板的所述第二区大体平行于所述曝光开口的长边,
其中所述中间板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区和第二区外侧的两个轮廓形成边缘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朝向所述曝光开口的大体山形,具有山形的所述第一区和第二区之一的一部分与多个重叠的叶片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平面快门,
其中所述两个轮廓形成边缘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朝向所述曝光开口凸出的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平面快门,其中
所述第一快门叶片包括两个第一臂,每个所述第一臂在所述中间板的所述第三区或第四区枢转附接到所述快门基板,
所述第一叶片比所述第一臂更靠近所述中间板排列,每个所述第一叶片由所述第一臂枢转支撑,
所述第二快门叶片包括两个第二臂,每个所述第二臂在所述中间板的所述第三区或第四区枢转附接到所述快门基板,以及
所述第二叶片比所述第二臂更靠近所述中间板排列,每个所述第二叶片由所述第二臂枢转支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43832 | 2010-10-29 | ||
JP2010243832A JP5704889B2 (ja) | 2010-10-29 | 2010-10-29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66201A true CN102566201A (zh) | 2012-07-11 |
CN102566201B CN102566201B (zh) | 2015-07-01 |
Family
ID=45996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49382.5A Active CN102566201B (zh) | 2010-10-29 | 2011-10-31 | 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91902B2 (zh) |
JP (1) | JP5704889B2 (zh) |
CN (1) | CN102566201B (zh) |
TW (1) | TW201224641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83860A (zh) * | 2012-08-24 | 2015-04-29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相机用焦面快门以及具有该相机用焦面快门的数码相机 |
CN107111209A (zh) * | 2014-10-31 | 2017-08-29 | 株式会社尼康 | 快门装置和摄像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34073B2 (ja) * | 2011-04-19 | 2015-06-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2015121599A (ja) * | 2013-12-20 | 2015-07-02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カメラ |
JP6623458B2 (ja) * | 2016-06-29 | 2019-12-25 | セイコ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
US11131900B2 (en) * | 2017-06-14 | 2021-09-28 | Sony Corporation | Blade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93330A (ja) * | 1988-05-20 | 1989-11-27 | Ricoh Co Ltd | 縦走り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を備えたカメラ |
JPH08248476A (ja) * | 1995-03-06 | 1996-09-27 | Canon Inc |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 |
JPH11174525A (ja) * | 1997-12-16 | 1999-07-02 | Copal Co Ltd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2001083571A (ja) * | 1999-09-10 | 2001-03-30 | Nidec Copal Corp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CN1385748A (zh) * | 2001-05-15 | 2002-12-18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用于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 |
JP2003241257A (ja) * | 2002-02-20 | 2003-08-27 | Nidec Copal Corp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2004093875A (ja) * | 2002-08-30 | 2004-03-25 | Nidec Copal Corp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2007133010A (ja) * | 2005-11-08 | 2007-05-31 | Nikon Corp |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US20090238554A1 (en) * | 2008-03-19 | 2009-09-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utter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16395B2 (ja) * | 1999-03-15 | 2009-01-28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2004264468A (ja) | 2003-02-28 | 2004-09-24 | Nidec Copal Corp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4931471B2 (ja) | 2006-04-27 | 2012-05-16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4891757B2 (ja) | 2006-12-27 | 2012-03-07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2008216484A (ja) | 2007-03-01 | 2008-09-18 | Nidec Copal Corp |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5502534B2 (ja) * | 2010-03-11 | 2014-05-28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5641852B2 (ja) * | 2010-09-30 | 2014-12-17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
2010
- 2010-10-29 JP JP2010243832A patent/JP57048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10-28 US US13/283,992 patent/US9091902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0-31 CN CN201110349382.5A patent/CN102566201B/zh active Active
- 2011-10-31 TW TW100139607A patent/TW201224641A/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93330A (ja) * | 1988-05-20 | 1989-11-27 | Ricoh Co Ltd | 縦走り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を備えたカメラ |
JPH08248476A (ja) * | 1995-03-06 | 1996-09-27 | Canon Inc |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 |
JPH11174525A (ja) * | 1997-12-16 | 1999-07-02 | Copal Co Ltd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2001083571A (ja) * | 1999-09-10 | 2001-03-30 | Nidec Copal Corp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CN1385748A (zh) * | 2001-05-15 | 2002-12-18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用于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 |
JP2003241257A (ja) * | 2002-02-20 | 2003-08-27 | Nidec Copal Corp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2004093875A (ja) * | 2002-08-30 | 2004-03-25 | Nidec Copal Corp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JP2007133010A (ja) * | 2005-11-08 | 2007-05-31 | Nikon Corp |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US20090238554A1 (en) * | 2008-03-19 | 2009-09-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utter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83860A (zh) * | 2012-08-24 | 2015-04-29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相机用焦面快门以及具有该相机用焦面快门的数码相机 |
CN104583860B (zh) * | 2012-08-24 | 2017-10-31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相机用焦面快门以及具有该相机用焦面快门的数码相机 |
CN107111209A (zh) * | 2014-10-31 | 2017-08-29 | 株式会社尼康 | 快门装置和摄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4641A (en) | 2012-06-16 |
US9091902B2 (en) | 2015-07-28 |
JP5704889B2 (ja) | 2015-04-22 |
US20120106945A1 (en) | 2012-05-03 |
JP2012098355A (ja) | 2012-05-24 |
CN102566201B (zh) | 2015-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66201A (zh) | 照相机的焦平面快门 | |
CN102081277B (zh) | 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 | |
CN101887159A (zh)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
KR102034621B1 (ko) | 셔터 구동 시스템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및 카메라 구동 방법 | |
US7806605B2 (en) | Light amount adjust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
JP3914112B2 (ja) |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
CN101887206A (zh) | 摄像装置 | |
US7758261B2 (en) | Light amount adjust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
JP2002162668A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
US8727646B2 (en) | Focal plane shutter for digital cameras | |
JP2007155774A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
JP5230111B2 (ja) | カメラ用羽根駆動装置 | |
JP2007033602A (ja) | カメラ用羽根駆動装置 | |
US8408823B2 (en) | Focal-plane shutter for digital camera | |
JP5183898B2 (ja) |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カメラ用羽根駆動装置 | |
DE19958067B4 (de) | Blendeneinrichtung, Verschlusseinrichtung und Kamera mit einer solchen Einrichtung | |
JP2015121599A (ja)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カメラ | |
JP4841089B2 (ja)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
JP3777244B2 (ja)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
JP2004012907A (ja)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
JP2002139767A (ja) | 絞り機構付シャッタ装置 | |
JP2008216484A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
JP2009271126A (ja) | カメラ用羽根駆動装置 | |
JP2001281727A (ja) |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
JP2002162669A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