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5542A -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5542A
CN102555542A CN2011103247430A CN201110324743A CN102555542A CN 102555542 A CN102555542 A CN 102555542A CN 2011103247430 A CN2011103247430 A CN 2011103247430A CN 201110324743 A CN201110324743 A CN 201110324743A CN 102555542 A CN102555542 A CN 102555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conveying roller
roller
transport path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247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5542B (zh
Inventor
实方崇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55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5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55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5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B41J15/165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for tensio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by use of redirecting rollers or redirecting nonrevolving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du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heated plate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其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所述图像记录装置具备:输送部,其通过多个输送辊而沿着输送路径对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记录部,其将图像记录在所述介质上;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而且,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中,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与另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不同。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记录装置,具有从头向纸等的介质喷出油墨而印刷图像的打印机。此外,在打印机中,存在具有干燥部(加热部)的打印机,所述干燥部(加热部)通过对印刷有图像的介质进行加热,从而使被印刷于介质上的图像定影(例如,专利文献1)。
有时会在印刷面的相反侧成为粘合层的记录纸(记录基材)、与覆盖该粘合层的底纸(剥离基材)成为一体的贴纸上印刷图像。打印机的本体部内由于干燥部而达到比较高的温度。因此,当贴纸以卷绕于输送辊(特别是外径较小的辊)上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时,贴纸内的水分将在此期间蒸发,从而将在贴纸上产生沿着输送辊弯曲的皱痕。之后,当贴纸上产生了皱痕的部位以向反向弯曲的方式被卷绕在输送辊上时,记录纸和底纸将变得容易剥离。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58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主要发明为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通过多个输送辊而沿着输送路径对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记录部,其将图像记录在所述介质上;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而且,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中,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与另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不同。
附图说明
图1为打印机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2为表示打印机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3A和图3B为对介质进行说明的图。
图4为对剥离现象进行说明的图。
图5为表示与剥离现象相关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6A至图6C为对比较例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的图。
图7为对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的图。
图8为对改变例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打印机;2计算机;
10控制器;11接口部;12CPU;
13存储器;14单元控制电路;
20馈送单元;21卷轴;22中继辊;
30输送单元;31中继辊;32可动辊;
33固定辊;34供给辊;35排出辊;
36臂;40记录单元;41滑架;42头;
50干燥单元;51压印板;511加热器;512压力室;
513抽吸孔;514风扇;52干燥炉;521加热器;
522风扇;60收卷单元;61中继辊;
62收卷驱动轴;70检测器组。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是显而易见的。
即,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通过多个输送辊而沿着输送路径对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记录部,其将图像记录在所述介质上;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而且,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中,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与另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不同。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
在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第一个所述输送辊和第三个所述输送辊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与第二个所述输送辊所接触的所述介质面有所不同的三个所述输送辊中,第二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大于第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和第三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此外,由于仅将三个输送辊中的一个输送辊的外径设定得较大,因此,例如实现了成本降低、或能够以较小的输送力对介质进行输送。
在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第一个所述输送辊和第三个所述输送辊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与第二个所述输送辊所接触的所述介质面有所不同的三个所述输送辊中,第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和第三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大于第二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防止记录基材与剥离基材之间的剥离。
在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外径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位于所述输送路径上的、由所述记录部在所述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区域的上游侧。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在记录基材和剥离基材没有发生剥离的状态下记录图像。其结果为,能够防止记录部与介质之间的接触,或防止图像形成位置的偏移。
此外,一种图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图像记录装置在介质上记录图像,所述图像记录装置具备:输送部,其通过多个输送辊而沿着输送路径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该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记录图像;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而且,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中,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与另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不同。
根据这种图像记录方法,能够在记录基材和剥离基材没有发生剥离的状态下记录图像。其结果为,能够防止记录部与介质之间的接触,或防止图像形成位置的偏移。
关于打印机
以下,作为“图像记录装置”,以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为例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框图。图2为,表示打印机1的概要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在作为介质的卷筒纸S(连续纸)上印刷图像。此外,打印机1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计算机2连接,并且计算机2生成用于使打印机1印刷图像的印刷数据。另外,计算机2的功能也可以被装入打印机1内。
控制器10为用于实施对打印机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接口部11为用于在计算机2与打印机1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构件。CPU12为用于实施对打印机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储存器13为用于确保对CPU12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和作业区域等的构件。CPU12通过单元控制电路14而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另外,检测器组70对打印机1内的状况进行监视,并且控制器10基于其检测结果,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
馈送单元20为向输送单元30馈送卷筒纸S的构件。馈送单元20具有:卷轴21,卷筒纸S被卷绕在所述卷轴21上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卷轴21上;中继辊22,其用于卷绕从卷轴21放卷的卷筒纸S并向输送单元30进行引导。另外,馈送单元20位于打印机1中实施图像的印刷的本体部1’的外部。
输送单元30(相当于输送部)为,沿着预先被设定的输送路径而将由馈送单元20送出的卷筒纸S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的构件。输送单元30具有:多个中继辊31a~31j、可动辊32、固定辊33、供给辊34、排出辊35。可动辊32和固定辊33被设置在馈送单元20和印刷领域之间,供给辊34被设置在印刷区域的正上游侧,排出辊35被设置在印刷区域的下游侧。通过卷筒纸S依次经由这些辊(以下,称为输送辊)而进行移动,从而形成用于对卷筒纸S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
供给辊34和排出辊35分别由成对的辊构成,并且一个辊为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旋转的驱动辊(34a、35a),而另一个辊为与驱动辊联动而进行旋转的从动辊(34b、35b)。当对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S的图像的印刷结束时,通过供给辊34和排出辊35等,从而卷筒纸S中印刷有图像的部位从印刷区域被排出,而卷筒纸S中尚未被印刷图像的新的部位被供给至印刷区域。即,反复进行对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S的印刷动作和卷筒纸S的输送动作。
可动辊32由第一可动辊32a和第二可动辊32b构成。而且,第一可动辊32a和第二可动辊32b的各个旋转轴的两端,以辊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一对臂36上。臂36能够在打印机1的上下方向上动作。由此,随着臂36的动作,第一可动辊32a和第二可动辊32b也在上下方向上动作。另一方面,固定辊33被固定在打印机1的上下方向上的预定位置处。
另外,在输送单元30中,通过一次的输送动作,从而相当于印刷区域在X方向上的长度的卷筒纸S以预定的速度被输送。但是,例如,刚更换完卷筒纸S后卷筒纸S较重,从而有时在输送动作时来自馈送单元20(卷轴21)的卷筒纸S的放卷会来不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事先将由一次的输送动作所输送的量的卷筒纸S卷绕在可动辊32和固定辊33上以使其垂弛。通过采用此种方式,在输送动作时来自馈送单元20的卷筒纸S的放卷发生延迟的情况下,可动辊32和臂36抬起,从而事先松弛的卷筒纸S被供给至印刷区域。其结果为,能够在预定的输送时间内将预定长度的卷筒纸S供给至印刷区域。
记录单元40(相当于记录部)为,在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S上印刷(记录)图像的构件。记录单元40具有滑架41和头42。滑架41在被引导轴(未图示)引导的同时,使头42在X方向(卷筒纸S被输送的方向)和Y方向(卷筒纸S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头42为用于向卷筒纸S喷出油墨的构件,在头4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多个作为油墨喷出部的喷嘴。通过头42与滑架41一起在X方向和Y方向上移动且喷出油墨,从而在卷筒纸S上印刷出二维的图像。
另外,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S从与印刷面相反侧的背面侧被支承在压印板51的上表面上。此外,来自喷嘴的油墨喷出方式可以为压电方式,也可以为热敏方式,其中,所述压电方式为,对驱动元件(压电元件)施加电压而使压力室膨胀、收缩,从而使油墨喷出的方式,所述热敏方式为,使用发热元件而使喷嘴内产生气泡,并通过该气泡而使油墨喷出的方式。
干燥单元50(相当于加热部)为,用于使被印刷在卷筒纸S上的图像定影的构件(为用于使喷落在卷筒纸S上的油墨干燥的构件),并具有压印板51和干燥炉52。
在压印板51内部配置有多个加热器511(例如镍铬合金线)。通过加热器511通电从而压印板51的温度上升,进而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即,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S)的温度也上升。以遍布压印板51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加热器511,以使热量均匀地传递于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其结果为,能够促进喷落在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上的油墨的干燥,从而能够抑制印刷图像上的油墨的洇散。
另外,在压印板51上设置有抽吸孔513,且在压印板51的下部设置有压力室512和风扇514(轴流风扇)。当通过风扇514而对压力室512内部的空气进行抽吸时,压力室512内部将成为负压状态,从而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被抽吸孔513抽吸。其结果为,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被抽吸并吸附在压印板51的上表面上。通过此种方式,压印板51上的卷筒纸S被保持在预定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油墨滴喷落在正确的位置上。此外,即使卷筒纸S由于油墨滴的水分而发生了膨胀,也能够将卷筒纸S保持为平坦的状态。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对卷筒纸S进行静电吸附。
干燥炉52被设置在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的下游侧,并配置有多个加热器521和多个风扇522。在干燥炉52中,被加热器521加热的空气通过风扇522而吹向被供给至干燥炉52内的卷筒纸S的印刷面。其结果为,能够使构成被印刷在卷筒纸S上的图像的油墨干燥,从而能够使被印刷在卷筒纸S上的图像定影在卷筒纸S上。其结果为,即使将卷筒纸S中印刷有图像的部位收卷成卷筒状,也能够防止卷筒纸S的背面被油墨污染的情况,从而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印刷物。另外,干燥炉52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采用使吹向卷筒纸S的高温空气在干燥炉52内产生对流的结构,还可以采用仅通过加热器521而使干燥炉52内的温度成为高温的结构。
收卷单元60为,用于收卷通过输送单元30而输送出的卷筒纸S(印刷完成的卷筒纸S)的构件。收卷单元60具有:中继辊61,其卷绕并输送由中继辊31j送出的卷筒纸S;收卷驱动轴62,其将卷筒纸S收卷。另外,收卷单元60位于打印机1的本体部1’的外部。
剥离现象
图3A和图3B为,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介质(所述的卷筒纸S)进行说明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贴纸以作为记录图像的介质,所述贴纸具有:记录纸(相当于记录基材),其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底纸(相当于剥离基材),其覆盖记录纸的粘合层。如图3B所示,记录纸和底纸能够剥离。另外,记录纸并不限定于纸,例如也可以是薄膜等。在图2所示的打印机1中,以记录纸(记录层)与头42对置、且底纸与压印板51接触的方式设置介质(卷筒纸S)。
图4为,对剥离现象进行说明的图。图4中的左图为,表示介质以输送辊R与底纸接触的方式被卷绕在输送辊R上的状态的图;图4中的中央图为,表示介质以输送辊R与记录纸接触的方式被卷绕在输送辊R上的状态的图。
另外,在打印机1的本体部1’内,为了使被印刷在介质上的图像定影,而设置有具备加热器的、压印板51和干燥炉52。因此,通过被加热器加热的压印板51(例如45摄氏度)和干燥炉52(例如75摄氏度),从而打印机1的本体部1’内部达到比较高的温度。
此外,例如有时为了维护,会在使压印板51或干燥炉52被加热了的状态下将印刷停止较长的时间(例如1个小时以上)。此时,介质不会被输送,从而介质中的相同的部位位于相同的位置。即,有时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介质的相同的部位会以被卷绕在相同的输送辊R上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此时,在介质的相同的部位被卷绕在相同的输送辊R上的状态下,介质内的水分将蒸发。
通常,当水分从介质(记录纸或底纸)中蒸发时,介质(记录纸或底纸)将发生硬化。此外,当水分从构成粘合层的粘合剂(被涂布在记录纸上的粘合剂)中蒸发时,粘合剂的粘合力将降低。由此,当在介质的相同的部位被卷绕在相同的输送辊R上的状态下,介质内的水分蒸发时,介质上将产生输送辊R的卷绕皱痕,且粘合层的粘合力将降低。例如,当介质如图4中的左图那样以被卷绕在输送辊R上的状态,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被放置较长时间时,介质上将产生以底纸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
此外,在图2所示的打印机1的本体部1’内,连续设置在输送路径上的两个输送辊R所接触的介质的面有时会不同。因此,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即,介质在如图4中的左图所示那样以输送辊R与底纸接触的方式被卷绕在输送辊R上的状态下,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被长时间放置之后,介质如图4中的中央图所示那样以输送辊R与记录纸接触的方式被卷绕在输送辊R上。
即,有时会产生以底纸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且介质中粘合层的粘合力降低了的部位会以记录纸为内侧而向反向弯曲。由此,如图4中的右图所示,在介质中产生了皱痕的部分处,记录纸与底纸发生剥离,从而在记录纸与底纸之间产生空气层(以下,将该现象称为“剥离现象”)。即,当介质在以输送辊R与介质的一侧的面(底纸或记录纸)接触的方式卷绕在输送辊R上的状态下,被长时间放置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且在此之后不久,介质以输送辊R与介质的另一侧的面接触的方式被卷绕在输送辊R上时,将发生剥离。当在介质上发生剥离现象时,产品将成为次品。
此外,位于印刷区域的介质,从底纸侧被抽吸并吸附在压印板51上。因此,当在位于印刷区域的介质上发生剥离现象时(即,在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的上游侧处,介质发生剥离现象时),如图4中的右图所示,记录纸的一部分将成为相对于底纸而向上方(向头42侧)凸起的状态。通常,头42的喷嘴面与介质之间的间隔(所谓走纸间隙(paper gap))被设定为较窄的间隔。由此,记录纸的凸起部分将与头42接触。于是,记录纸被头42的喷嘴面污染,或者导致头42的故障。此外,当在记录纸上产生凸起部分时,则从头42的喷嘴喷出的油墨滴不会喷落在正确的位置(点形成位置将偏移),从而导致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
图5为,表示与剥离现象相关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使用输送辊R的外径d(如图4所示,输送辊R的外周面的直径d)不同的两种输送辊R。将外径d较大的输送辊(例如,d=60mm)称为“大直径辊Rl”,将外径d较小的输送辊(例如,d=40mm)称为“小直径辊Rs”。
这里,对在4种条件下是否产生剥离现象进行了评价。另外,将在输送辊R的圆周面上介质被卷绕的角度θ(如图4所示,相对于介质与输送辊R的圆周面接触的部分(弧)的中心角)称为“卷绕角θ”。而且,在该评价试验中,以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所具有的输送辊R的最大卷绕角θ以上的卷绕角θ(这里,为180度)进行试验。此外,由于根据介质的种类的不同剥离现象的发生情况不同,因此使用在打印机1中所使用的介质(推荐的介质)进行评价试验。
在第一种条件下,首先,在处于高温的筐体内,以大直径辊Rl与底纸接触的方式将介质卷绕在大直径辊Rl上,并长时间放置(温度:40摄氏度,湿度:30%,两个小时)。此时,对卷绕在大直径辊Rl上的介质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向下方施加预定的张力。之后,以大直径辊Rl与记录纸接触的方式,向反向将介质卷绕在大直径辊Rl上。并且,对介质上是否发生剥离现象进行确认的结果为,在第一种条件下未发生剥离现象。
在第二种条件下,在处于高温的筐体内,以小直径辊Rs与底纸接触的方式将介质卷绕在小直径辊Rs上,并以向介质端部施加预定的张力的状态,长时间放置。之后,以大直径辊Rl与记录纸接触的方式向反向将介质卷绕在大直径辊Rl上。在该第二种条件下没有发生剥离现象。
在第三种条件下,在处于高温的筐体内,以大直径辊Rl与底纸接触的方式将介质卷绕在大直径辊Rl上,并以向介质端部施加预定的张力的状态,长时间放置。之后,以小直径辊Rs与记录纸接触的方式向反向将介质卷绕在小直径辊Rs上。在该第三种条件下没有发生剥离现象。
在第四种条件下,在处于高温的筐体内,以小直径辊Rs与底纸接触的方式将介质卷绕在小直径辊Rs上,并以向介质端部施加预定张力的状态下,长时间放置。之后,以小直径辊Rs与记录纸接触的方式向反向将介质卷绕在小直径辊Rs上。在该第四种条件下发生了剥离现象。
根据以上的评价试验的结果,可知以下的内容。
即使在高温的筐体内(打印机1的本体部1’内),在以介质的一侧的面与大直径辊Rl接触的方式将介质卷绕在大直径辊Rl上的状态,长时间放置之后,以介质的另一侧的面与大直径辊Rl或小直径辊Rs接触的方式向反向将介质卷绕在大直径辊Rl或小直径辊Rs上,也不会发生剥离现象。其原因在于,在如大直径辊Rl这样输送辊R的外径d较大的情况下,介质的弯曲程度较小,从而即使在介质被卷绕在大直径辊Rl上的状态下,介质内的水分蒸发,介质上也不易产生皱痕。
此外,即使在高温的筐体内,在以介质的一侧的面与小直径辊Rs接触的方式将介质卷绕在小直径辊Rs上的状态,长时间放置之后,以介质的另一侧的面与大直径辊Rl接触的方式向反向将介质卷绕在大直径辊Rl上,也不会发生剥离现象。其原因在于,即使由于小直径辊Rs而在介质上产生了以介质的一侧的面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当介质通过大直径辊Rl而向反向被弯曲时,介质的弯曲程度也较小,从而记录纸与底纸不易剥离。
而且,只在如下情况下发生剥离现象,即,在高温的筐体内,在以介质的一侧的面与小直径辊Rs接触的方式将介质卷绕在小直径辊Rs上的状态,长时间放置之后,以介质的另一侧的面与小直径辊Rs接触的方式向反向将介质卷绕在小直径辊Rs上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当由于小直径辊Rs而在介质上产生了以介质的一侧的面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之后,通过小直径辊Rs而将介质向反向弯曲时,介质的弯曲程度较大,从而记录纸与底纸将发生剥离。
另外,虽然未在图5中进行表示,但在下述情况下也可得到相同的结果,即,最初以记录纸为内侧而将介质卷绕在输送辊R上的状态,在高温的筐体内长时间放置,之后,再以底纸为内侧而将介质卷绕在输送辊R上的情况。
由以上的结果可知,当将在打印机1的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所接触的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输送辊R均设定为小直径辊Rs时,将会发生剥离现象。
在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在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的上游侧的位置处,存在被连续设置于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输送辊(可动辊32a、32b和固定辊33)。具体而言,与最上游侧的第一可动辊32a接触的介质面为记录纸,而与接下来的固定辊33接触的介质面为底纸,与之后的第二可动辊32b接触的介质面为记录纸。
以下,对该可动辊32和固定辊33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
比较例的输送路径
图6A至图6C为,对比较例的可动辊32a’、32b’和固定辊33’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的图。在图6A中,设定为两个可动辊32a’、32b’和固定辊33’全部为小直径辊Rs。这里,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如图6A所示,介质S以卷绕在各个输送辊32a’、33’、32b’上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
于是,在介质S中被卷绕在第一可动辊32a’上的部位处,将产生以记录纸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并且,粘合层的粘合力将降低。之后,当再次开始印刷从而介质S被输送时,介质S中被卷绕在第一可动辊32a’上的部位将卷绕在固定辊33’上。其结果为,介质S中产生了以记录纸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且粘合层的粘合力降低了的部位,通过作为小直径辊Rs的固定辊33’而以底纸为内侧向反向被弯曲,从而发生剥离现象。
同样地,在介质S中以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的部位处,产生以底纸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并且,粘合层的粘合力降低。之后,介质S被输送,当介质S中被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部位卷绕在作为小直径辊Rs的第二可动辊32b’上时,该部位将以记录纸为内侧而向反向被弯曲,从而发生剥离现象。
由此,当介质S中位于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的上游侧的部位发生剥离现象时,将导致介质S与头42接触,或者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
在图6B中,设定为两个可动辊32a’、32b’和固定辊33’全部为大直径辊Rl。此时,即使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介质S以卷绕在各个输送辊32a’、33’、32b’上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由于介质S被各个输送辊32a’、33’、32b’弯曲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介质S上也不易产生皱痕。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但是,当将三个输送辊32a’、33’、32b’全部设为大直径辊Rl时,与使用小直径辊Rs的情况相比,成本将上升。此外,与在小直径辊Rs上卷绕介质S的情况相比,在大直径辊Rl上卷绕介质S时,需要增大用于输送介质S的输送力(即,施加于介质S上的张力)。因此,在图6B的输送路径中,需要提高用于输送介质S的电机(即,用于使输送辊R旋转驱动的电机)的输出,其结果为,成本上升,或消耗电力增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目的在于,在使用小直径辊Rs以实现成本下降或电力节省的同时,防止剥离现象。
在图6C中,关于作为小直径辊Rs的第一可动辊32a’和固定辊33’,将横向上的距离扩大、且将上下方向上的距离缩短。通过采用此种方式,在图6C的输送路径中,与图6A中的输送路径相比,能够减小第一可动辊32a’和固定辊33’的各个卷绕角θ。卷绕角θ较小是指,由于输送辊R而产生的介质S的弯曲程度较小。由此,即使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介质如图6C所示这样以卷绕在各个输送辊32a’、33’上的状态下被长时间放置,在介质S上也不易产生皱痕,从而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但是,当为了减小卷绕角θ,而扩大第一可动辊32a’和固定辊33’在横向上的距离时,打印机1的本体部1’在横向上的长度将变长,从而装置将大型化。此外,当为了减小卷绕角θ,而缩短第一可动辊32a’和固定辊33’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时,则无法为了应对来自馈送单元20的介质S的放卷延迟而事先使介质S充分地松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目的在于,以将两个可动辊32a’、32b’和固定辊33’固定在所需的设计位置处的状态,在不改变各个输送辊32a’、33’、32b’上的卷绕角θ的条件下,防止剥离现象。
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路径
图7为,对本实施方式的可动辊32a、32b和固定辊33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辊32a为小直径辊Rs,固定辊33为大直径辊Rl,第二可动辊32b为小直径辊Rs。此外,与第一可动辊32a接触的介质面(记录纸)、和与其后的固定辊33接触的介质面(底纸)为相反的面,而与固定辊33接触的介质面(底纸)、和与其后的第二可动辊32b接触的介质面(记录纸)为相反的面。
这里,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如图7所示,介质S以卷绕在各个输送辊32a、33、32b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
于是,在介质S中被卷绕在作为小直径辊Rs的第一可动辊32a上的部位处,产生以记录纸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并且,粘合层的粘合力降低。但是,介质S中被卷绕在第一可动辊32a上的部位,之后被卷绕在作为大直径辊Rl的固定辊33上。因此,即使介质S中产生了以记录纸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的部位,通过固定辊33而以底纸为内侧向反向被弯曲,弯曲程度也较小,从而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在介质S中以卷绕在作为大直径辊Rl的固定辊33上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的部位处,通过固定辊33而产生的介质的弯曲程度较小,因此介质S上不易产生皱痕。由此,即使介质S中被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部位,之后通过作为小直径辊Rs的第二可动辊32b而向反向被弯曲,也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于介质S的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所接触的介质S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输送辊R中,使一个输送辊R的外径与另一个输送辊R的外径不同。另外,连续设置于输送路径上的两个输送辊是指,连续卷绕介质S的某个部位的输送辊。
具体而言,在连续设置于输送路径上的第一可动辊32a和固定辊33中,使固定辊33的外径大于第一可动辊32a的外径。此外,在连续设置于输送路径上的固定辊33和第二可动辊32b中,使第二可动辊32b的外径小于固定辊33的外径。
换言之,将在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所接触的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输送辊R中的一个输送辊R设为大直径辊Rl。而且,大直径辊Rl的外径被设为如下的较大的外径,即,即使介质S以卷绕在大直径辊Rl上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也不会产生弯曲成发生剥离现象的程度的皱痕的、较大的外径。此外,大直径辊Rl的外径被设为如下的较大的外径,即,即使产生了弯曲的皱痕的介质S通过大直径辊Rl而向反向被弯曲,也不会发生剥离现象的程度的较大的外径。
由此,能够防止记录纸与底纸的剥离(剥离现象)。其结果为,能够防止次品的产生。
此外,特别是,关于位于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的上游侧的输送辊R,只需使连续设置于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介质S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输送辊R的外径不同即可。
由此,能够防止在印刷前的介质S上发生剥离现象。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头42与介质S的接触,从而能够防止介质S的污染或头42的故障。此外,能够防止点形成位置的偏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7),由于将三个输送辊R中的两个可动辊32a、32b设为小直径辊Rs,因此与图6B所示那样将全部输送辊R设为大直径辊Rl的比较例相比,能够实现成本下降。此外,通过使用小直径辊Rs,从而能够减小用于输送介质S的输送力。其结果为,能够降低用于使输送辊R旋转驱动的电机的输出,从而能够实现成本下降和节省电力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7),并未像图6C所示的比较例那样为了减小卷绕角θ,而扩大连续设置的输送辊(32a、33、32b)在横向上的距离,或缩小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装置的大型化,此外,能够为了应对来自馈送单元20的介质S的放卷延迟而事先使介质S充分松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在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从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第一个输送辊和第三个输送辊所接触的介质的面、与第二个输送辊所接触的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三个输送辊中,将第二个输送辊的外径设为大于第一个输送辊的外径和第三个输送辊的外径。具体而言,从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成为第二个的固定辊33的外径设为,大于从上游侧起成为第一个的第一可动辊32a的外径、和从上游侧起成为第三个的第二可动辊32b的外径。
由此,由于仅需将连续设置于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介质的面交替不同的三个输送辊(32a,33,32b)中的一个、即固定辊33设为大直径辊Rl即可,因此能够实现成本下降。此外,也能够减小用于输送介质S的输送力。
另外,虽然在这里,着眼于两个可动辊32a、32b和固定辊33,但并不限定于此。关于被配置在打印机1的处于高温的本体部1’内的全部的输送辊R,优选使连续设置于输送路径上、且所接触的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输送辊R的外径不同。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可动辊32a所接触的介质S的面、与第一可动辊32a的前一个(上游侧)的中继辊31a所接触的介质S的面不同。因此,当将第一可动辊32a设为小直径辊Rs时,将中继辊31a设为大直径辊Rl即可。
此外,第二可动辊32b所接触的介质S的面、与第二可动辊32b的后一个(下游侧)的中继辊31b所接触的介质S的面相同。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发生剥离现象的可能性,因此可以不考虑该两个输送辊32b、31b的外径间的关系。
改变例的输送路径
图8为,对改变例的可动辊32a、32b和固定辊33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的图。在改变例中,第一可动辊32a为大直径辊Rl,固定辊33为小直径辊Rs,第二可动辊32b为大直径辊Rl。
即,在改变例中,当在连续设置于输送路径上的三个输送辊中,从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成为第一个的第一可动辊32a和成为第三个的第二可动辊32b所接触的介质的面(记录纸)、与成为第二个的固定辊33所接触的介质的面(底纸)不同时,使从上游侧起成为第一个的第一可动辊32a的外径、和成为第三个的第二可动辊32b的外径,大于成为第二个的固定辊33的外径。在这种输送路径中,也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若进行具体说明,由于在介质S中以卷绕在作为大直径辊Rl的第一可动辊32a上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的部位处,通过第一可动辊32a而产生的介质S的弯曲程度较小,因此介质S上不易产生皱痕。由此,即使介质S中被长时间卷绕在第一可动辊32b上的部位,之后卷绕在作为小直径辊Rs的固定辊33上而向反向被弯曲时,也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介质S中以卷绕在作为小直径辊Rs的固定辊33上的状态被长时间放置的部位处,产生以底纸为内侧而弯曲的皱痕,并且,粘合层的粘合力降低。但是,由于介质S中被长时间卷绕在固定辊33上的部位,之后被卷绕在作为大直径辊Rl的第二可动辊32b上,因此即使向反向被弯曲,弯曲程度也较小,从而能够防止剥离现象的发生。
但是,由于与改变例中的输送路径(图8)相比,所述实施方式的输送路径(图7)能够减少所使用的大直径辊Rl的数量,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和节省电力化。
其他的实施方式
虽然本实施方式主要对图像记录装置进行了记载,但也包括对图像记录方法等的公开。此外,本实施方式是用于使本发明便于理解的方式,而并不是用于限定并解释本发明的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必然包括其等效物。特别是,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内。
关于打印机
虽然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在使头42向X方向和Y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对位于印刷区域的卷筒纸印刷图像的打印机1,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卷筒纸从被固定的头的下方通过时印刷图像的打印机。此外,对图像进行记录的介质并不限定于卷筒纸,也可以是单页纸,并且还可以采用通过从喷嘴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流体,从而在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
此外,图像记录装置并不限定于打印机,还可以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应用于例如,滤色器制造装置、染色装置、微加工装置、半导体制造装置、表面加工装置、三维造型装置、气体气化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特别是高分子EL制造装置)、显示器制造装置、成膜装置、DNA芯片制造装置等的、应用了喷墨技术的各种装置。此外,这些方法或制造方法也在应用范围的范畴内。

Claims (5)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通过多个输送辊而沿着输送路径对介质进行输送,所述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
记录部,其将图像记录在所述介质上;
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中,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与另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第一个所述输送辊和第三个所述输送辊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与第二个所述输送辊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三个所述输送辊中,
第二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大于第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和第三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起,第一个所述输送辊和第三个所述输送辊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与第二个所述输送辊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三个所述输送辊中,
第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和第三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大于第二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外径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位于所述输送路径上的、由所述记录部在所述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区域的上游侧。
5.一种图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图像记录装置在介质上记录图像,
所述图像记录装置具备:
输送部,其通过多个输送辊而沿着输送路径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该介质具有一侧的面为图像的记录层而另一侧的面为粘合层的记录基材、和覆盖所述粘合层的剥离基材;
记录部,其将图像记录在所述介质上;
加热部,其使被记录在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定影,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连续设置、且所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面有所不同的两个所述输送辊中,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与另一个所述输送辊的外径不同。
CN201110324743.0A 2010-10-25 2011-10-21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55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8767 2010-10-25
JP2010238767A JP5625739B2 (ja) 2010-10-25 2010-10-25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5542A true CN102555542A (zh) 2012-07-11
CN102555542B CN102555542B (zh) 2015-04-01

Family

ID=45972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2474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5542B (zh) 2010-10-25 2011-10-21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27463B2 (zh)
JP (1) JP5625739B2 (zh)
CN (1) CN10255554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0452A (zh) * 2015-09-17 2017-08-01 寇斯特克株式会社 印刷设备
CN110095964A (zh) * 2013-06-26 2019-08-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37973A1 (en) 2014-03-14 2015-09-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 P. Drying media
JP7052490B2 (ja) * 2018-03-30 2022-04-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印刷プログラム
IT202000003955A1 (it) * 2020-02-26 2021-08-26 Davide Angelini Dispositivo di alimentazione e trattamento del materiale da incarto per macchine confezionatrici specie di prodotti cartacei per uso igienico o domestico e procedimento di relativa attuazion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4778A (ja) * 1982-06-23 1983-12-27 Canon Inc 記録装置
DE19612416A1 (de) * 1996-03-28 1997-10-02 Oce Printing Systems Gmbh Einrichtung zum Zuführen einer zu bedruckenden Bahn aus Endlosmaterial zu einem Drucker
JP2001187661A (ja) * 1999-12-28 2001-07-10 Toppan Forms Co Ltd 帳票圧着装置及びこれにより作製される重ね合わせ帳票
JP2005035050A (ja) * 2003-07-16 2005-02-1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記録装置
US7102658B2 (en) * 2004-10-14 2006-09-05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nting and thermal activ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 heat-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CN101468554A (zh) * 2007-12-28 2009-07-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印染装置
JP2010076377A (ja) * 2008-09-29 2010-04-08 Seiko Epson Corp 記録方法、記録装置
CN101791900A (zh) * 2009-02-04 2010-08-04 株式会社宫腰 喷墨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51652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ato Corp 巻取り装置
JP4921796B2 (ja) * 2006-01-11 2012-04-25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および記録方法
JP4914815B2 (ja) * 2007-11-28 2012-04-1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加工装置
JP2010105389A (ja) * 2008-09-30 2010-05-13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5387817B2 (ja) 2008-12-01 2014-01-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4778A (ja) * 1982-06-23 1983-12-27 Canon Inc 記録装置
DE19612416A1 (de) * 1996-03-28 1997-10-02 Oce Printing Systems Gmbh Einrichtung zum Zuführen einer zu bedruckenden Bahn aus Endlosmaterial zu einem Drucker
JP2001187661A (ja) * 1999-12-28 2001-07-10 Toppan Forms Co Ltd 帳票圧着装置及びこれにより作製される重ね合わせ帳票
JP2005035050A (ja) * 2003-07-16 2005-02-1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記録装置
US7102658B2 (en) * 2004-10-14 2006-09-05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nting and thermal activ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 heat-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CN101468554A (zh) * 2007-12-28 2009-07-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印染装置
JP2010076377A (ja) * 2008-09-29 2010-04-08 Seiko Epson Corp 記録方法、記録装置
CN101791900A (zh) * 2009-02-04 2010-08-04 株式会社宫腰 喷墨记录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5964A (zh) * 2013-06-26 2019-08-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00452A (zh) * 2015-09-17 2017-08-01 寇斯特克株式会社 印刷设备
CN107000452B (zh) * 2015-09-17 2018-12-21 寇斯特克株式会社 印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25739B2 (ja) 2014-11-19
US8727463B2 (en) 2014-05-20
US20120098878A1 (en) 2012-04-26
CN102555542B (zh) 2015-04-01
JP2012091346A (ja) 201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34310B1 (en) Drying apparatus, printing apparatus, and drying method
CN102555542A (zh)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US8801306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inting with ribbon tension adjustment using movable ribbon guide members
US8870480B2 (en) Roll-to-roll printing system
CN102529440B (zh)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CN102452226B (zh) 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记录方法
CN103253010A (zh) 用于控制施加到介质卷材的张力的方法和装置
US10377128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web in a printing apparatus
CN103921552B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19136865A (ja) 加熱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481343B2 (ja) 乾燥装置、印刷装置、及び、乾燥方法
CN105856839B (zh) 记录装置
JP697777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2933112B1 (en) Printer for forming an inkjet image
JP2016107549A (ja) 液体塗布装置の構築方法、及び、液体塗布装置
JP2010094919A (ja) プレヒート装置、記録装置
US20190232651A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911559B2 (ja) ラミネート装置
US11472198B2 (en) Rollers for dryer system
KR101336339B1 (ko) 후막필름 인쇄장치
JP2010094945A (ja) プレヒート装置、記録装置、及びターゲットのプレヒート方法
JP695073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621439B2 (ja) 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21049646A (ja) 加熱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18140592A (ja)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