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0723B - 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及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及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0723B
CN102550723B CN201010622752.3A CN201010622752A CN102550723B CN 102550723 B CN102550723 B CN 102550723B CN 201010622752 A CN201010622752 A CN 201010622752A CN 102550723 B CN102550723 B CN 1025507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bacterium
fermentation
leaf
day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227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0723A (zh
Inventor
金凤燮
鱼红闪
朱永宏
李长文
周水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Tasly Deepure Biological T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Tasly Deepure Biological T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Tasly Deepure Biological T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nan Tasly Deepure Biological T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62275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507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50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0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0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07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从刚刚经过天然发酵生产的优质普洱茶中分离所有种类微生物菌落,鉴别相同菌和有害菌;除去有害菌,选取有害菌以外的菌落分别在灭菌过的等重量的茶或者小麦米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纯菌种培养物,将其在原料青茶中接种发酵、阴凉干燥得到优质的普洱茶。

Description

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及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新型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方法,并将其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接种于原料青茶中进行发酵,稳定地生产优质普洱茶。
背景技术:
普洱茶(Pu-Er tea)原产于我国云南,目前推广到广西、四川等地,以大叶茶,野生茶,大理茶和苦茶的晒青茶为原料,堆积自然发酵生产的。普洱茶的品质特点为外形色泽棕褐、条索粗壮、内质滋味醇厚、陈香显著、汤色红浓、叶底红褐,具有降脂减肥、抗衰老、防癌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缓解烟瘾危害等也有一定功效。
目前,优质的传统普洱茶生产方法是生晒的青茶,加水、堆积、利用自然界微生物天然发酵、发酵温度到60℃,翻堆降温、一般发酵40~60天左右,自然风干、陈化得到普洱茶。但其传统方法盲目性大,有时能产优质产品,但有时出现劣质产品,产品质量不稳定,易感染杂菌,难以实现现代化稳定生产。
曾报道的《云南普洱茶人工接种发酵研究》一文(彭翠珍等,云南大学学报,2008,30(S1):351~355),从自然发酵生产的普洱茶中分离筛选黑曲霉、青霉、毛霉、根霉、酵母等微生物;并将其单独菌、或者黑曲霉与酵母、或毛霉与黑曲霉、或青霉与酵母微生物组合,人工接种于青茶原料中、进行普洱茶发酵,尝试了普洱茶生产;其中(黑曲霉+酵母)及(青霉+酵母)的菌种组合的接种、发酵生产的普洱茶主要生化成分及感观指标,接近传统普洱茶
亦有、发明专利号为200610010958.4公开了一种茶叶的后发酵生产方法:从自然发酵生产的普洱茶中分离筛选了温特曲霉烟色变种、帚状曲霉、具黄曲霉、埃及曲霉、臭曲霉、日本曲霉原变种、局限灰曲霉等7种曲霉属的微生物,并在其7种曲霉菌中选用一种或者几种曲霉菌、制成“普洱茶曲”、接种于预先灭菌过的青茶原料中,在30-50℃发酵生产普洱茶。(陈可可等,云南植物研究,2008,30(5):624~628)
但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时,至少几十种微生物协同发酵,生产出特有风味的传统普洱茶;上述方法(现有技术)的选用一种或者两种或者几种的、从传统普洱茶筛选的微生物、人工接种于青茶原料,发酵生产普洱茶,均不能代表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的微生物菌群的发酵,其生产的普洱茶品质和风味与传统普洱茶相比仍有差距。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从刚发酵生产的优质传统天然普洱茶中分离筛选所有微生物菌群,按照原传统天然普洱茶的微生物种群比例,制备“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将其微生物群种子人工接种于原料青茶,发酵生产品质与传统普洱茶相当的优质普洱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发酵工艺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制备新型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方法,并将其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接种于原料青茶中进行发酵,稳定的生产优质的传统普洱茶;由于“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含有传统普洱茶发酵所有微生物菌群,由它发酵的普洱茶品质与传统普洱茶相同,生产好控制,每批质量相同、稳定,缩短传统普洱茶发酵时间,克服了传统普洱茶发酵中发酵周期长,产品质量不稳定,杂菌多,盲目性大等缺点;也克服了人工接种一种或者两种或者几种微生物发酵制备的普洱茶、与传统普洱茶比较、风味不全的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制备优质普洱茶发酵的方法,以下步骤:
1)从天然发酵生产的优质普洱茶中分离微生物菌落,
2)除去有害菌,
3)菌落在茶或者小麦米培养基中培养;
4)将其在原料青茶中接种发酵得到优质的普洱茶。
其中,步骤1中所述分离微生物菌落是从刚经过天然发酵生产的优质普洱茶中分离所有种微生物菌落。
其中,步骤2中所述除去有害菌是经过鉴别相同菌和有害菌;除去有害菌,
其中,步骤3中所述培养是选取有害菌以外的菌落分别在灭菌过的等重量的茶或者小麦米培养基中培养;菌落中若有相同菌,其中选一个最茁壮的菌、在菌落数倍数重量的茶或者小麦米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多种纯菌种培养物。
其中,步骤4中所述接种发酵是将干燥后的含有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所有微生物菌群的微生物群种子在青茶中接种发酵、阴凉干燥得到优质的普洱茶,步骤4中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人工接种发酵普洱茶时,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直接混合到原料青茶中进行发酵;接种量为原料青茶的0.05~1.5%;普洱茶发酵温度为40~60℃之间。
步骤1,2,3,4具体如下:刚经过天然发酵生产的优质普洱茶,用预先灭菌过的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3~10-8倍微生物稀释液,分别涂布于盛有固体土豆培养基或者5%的麦汁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28~35℃培养2~4天,得到20~40个单菌落的培养皿;其所有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成纯微生物菌种,保存备用,检查所有新分离的菌,鉴别有害菌和相同菌,具体鉴别方法是:酵母菌按照C.P.Kurtzman & J.F.Fell.编著的《The Yeasts,a Taxonomic study,4th ed,Elsever,Amsterdam,1997》规定进行;霉菌按照P.M.Kirk,J.C.David and J.A.Stablers编著的《Ainsworth and Bisby’s Dictionary of Fungi,CAB International,England,2001》规定进行;细菌或放线菌按照John G.Holt主编的《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2nd ed,vol.1-5,Spriner-Verlag,2001-》规定进行。
确定菌的种类数;去掉有害菌,有益菌分别接种到按照菌落数量比例制备的茶叶培养基或者碾压小麦米中,在28~35℃培养3~6天,全部混合、在30℃以下干燥到水分14%以下,得到含所有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微生物菌群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晒干大叶茶中加入上述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5天,温度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21天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陈化得普洱茶。
所述优质普洱茶是大叶茶[Camellia sinersis(L.)O.Kuntze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大理茶[C.taliensis(W.Smith)Melchior]和苦茶[C.sinensis var.kucha Chang et Wang],其山茶、野生茶。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含有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所有微生物菌群的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刚经过天然发酵生产的优质普洱茶,用预先灭菌过的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3~10-8倍微生物稀释液,分别涂布于盛有固体土豆培养基或者5%的麦汁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28~35℃培养2~4天,得到20~40个单菌落的培养皿;其所有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成纯微生物菌种,保存备用,检查所有新分离的菌,鉴别有害菌和相同菌,确定菌的种类数;去掉有害菌,有益菌分别接种到按照菌落数量比例制备的茶叶培养基或者碾压小麦米中,在28~35℃培养3~6天,全部混合、在30℃以下干燥到水分14%以下,得到含所有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微生物菌群的微生物群种子。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中传统普洱茶发酵所需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俱全,由它发酵的普洱茶品质与传统普洱茶相同,生产好控制,每批质量相同、稳定,缩短传统普洱茶发酵时间等;克服了传统普洱茶发酵中发酵周期长,产品质量不稳定,杂菌多,盲目性大等缺点;也克服了人工接种一种或者两种或者几种微生物制备的普洱茶的风味不全的缺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传统天然发酵的优质大叶茶[Camellia sinersis(L.)O.Kuntze 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普洱茶中分离其微生物群、制备“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及其普洱茶的发酵。
A)普洱茶菌群的分离:取2g左右的刚天然发酵生产的大叶茶的传统优质普洱茶,加入到盛有18mL预先灭菌过的生理盐水的三角瓶中,振荡20分钟、制成10-1微生物稀释液;取1毫升上述10-1微生物稀释液上清、加入于9毫升预先灭菌过的生理盐水中摇匀制成10-2稀释液;再取取1毫升上述10-2微生物稀释液、加入于9毫升预先灭菌过的生理盐水中摇匀制成10-3稀释液;以此类推,配制成10-1到10-8的天然发酵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菌群稀释液。
分别取0.1~0.2毫升的各浓度的微生物稀释液,分别注入到盛有固体土豆培养基或者5%的麦汁固体培养基的直径9~15厘米的培养皿中、将稀释液涂布均匀,在28~35℃培养2-3天(此过程均在无菌室内进行无菌操作;其固体土豆培养基:优质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蛋白胨4g,加水至1000ml,灭菌前调pH至5.5;麦汁固体培养基:含2%琼脂的5%的麦汁)。其中,传统普洱茶微生物菌群10-6稀释液培养的培养皿中出现了27个单菌落、一个两种菌的菌落连接的菌落;其27个单菌落分别在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划线培养分离得到纯菌种,保存备用;其一个两种菌的菌落连接的菌落也在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划线培养分离得到两个纯菌种,分别保存备用;共得到29个菌。其各菌落显微镜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29个菌中28种菌为有益菌、其中9个菌是相同菌,其余1个菌为产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的有害菌;也就是得到了19种普洱茶发酵微生物菌群。
B)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
1)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种子制备:25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25克晒干原料青茶,再加入12.5毫升的水,在121℃下灭菌20分钟,制备18瓶;200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225克晒干原料青茶,再加入125毫升的水;在121℃下灭菌20分钟,得到三角瓶培养基。2000毫升三角瓶培养基中接入9个相同菌中最茁壮的菌,其余18瓶250毫升三角瓶培养基中分别接其余18种单菌落菌,在放置于30~35℃培养、每12小时摇匀一次、3~5天制成纯菌种培养物;其19种纯种菌培养物全部混合、30℃以下干燥得到700克左右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俱全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其“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水分14%以下,在4~16℃保存一年也活力不降低,照样用于普洱茶发酵。
2)小麦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种子制备:制备过程与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种子制备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原料青茶换成碾压的小麦米即可。可以重复制备,在4~15℃可保存一年,活力不降低,照常可以使用;不同的是用于普洱茶发酵时不能直接混合到原料青茶中,而是将小麦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中加入5倍的灭菌过的水,纱布过滤,其过滤液混合到原料青茶中发酵生产普洱茶。
C)“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普洱茶发酵:
发酵1:100公斤晒干大叶茶(青茶)中加入0.1公斤上述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5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21天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陈化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原分离菌的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发酵2:100公斤晒干大叶茶(青茶)中加入500毫升的0.1公斤上述小麦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浸出液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5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21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原分离菌的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发酵3:100公斤晒干大叶茶(青茶)中加入1公斤上述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4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17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原分离菌的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发酵4:100公斤晒干大叶茶(山茶)中加入0.1公斤上述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5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21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发酵5:100公斤晒干大理茶(青茶)中加入0.1公斤上述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5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22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实施例2:
传统天然发酵的优质大理茶[C.taliensis(W.W.Smith)Melchior]普洱茶中分离其微生物群、制备“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及其普洱茶的发酵。
A)普洱茶菌群的分离:完全按照实施例1中从传统天然发酵的优质大叶茶普洱茶中分离其微生物菌群方法,从传统天然发酵的优质大理茶普洱茶中分离其微生物菌群结果,传统大理茶普洱茶微生物菌群10-6稀释液培养的培养皿中出现了22个单菌落;其22个单菌落分别在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划线培养分离得到纯菌种,保存备用;其各菌落显微镜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表明,其中1个菌落是有害的大肠杆菌,其余21个菌落为有益菌;也就是得到了21种普洱茶发酵微生物菌群。
B)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
1)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制备:25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25克晒干原料青茶,再加入12.5毫升的水,在121℃下灭菌20分钟,制备21瓶;分别接其余21种单菌落菌,放置于30~35℃培养、每12小时摇匀一次、3~5天制成纯菌种培养物;其纯种菌培养物全部混合、30℃以下干燥得到350~410克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俱全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其微生物种子在4~16℃保存一年活力不降低、照常用于普洱产发酵。
2)小麦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制备:制备过程与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种子制备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原料青茶换成碾压的小麦米即可。可以重复制备,在4~15℃可保存一年内使用;普洱茶发酵时不能直接混合到原料青茶中发酵普洱茶,而是小麦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种子中加入5倍灭菌过的水,纱布过滤,其过滤液混合到原料青茶中发酵生产普洱茶。
C)普洱茶发酵:
发酵1:100公斤晒干大理茶(青茶)中加入0.1公斤上述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5~6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25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原分离菌的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发酵2:100公斤晒干大理茶(青茶)中加入500毫升的0.1公斤上述小麦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浸出液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5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24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原分离菌的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发酵3:100公斤晒干大理茶(青茶)中加入0.5公斤上述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4~5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17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原分离菌的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实施例3:
传统天然发酵的优质山茶(野生茶)普洱茶中分离其微生物群、制备“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及其普洱茶的发酵。
A)苦茶普洱茶菌群的分离:完全按照实施例1中从传统天然发酵的优质大叶茶普洱茶中分离其微生物菌群方法,从传统天然发酵的优质山茶普洱茶中分离其微生物菌群结果,传统山茶普洱茶微生物菌群10-5稀释液培养的培养皿中出现了33个单菌落和一个两个菌落连结体;其33个单菌落和菌落连结体分别在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划线培养分离得到35个纯菌种,保存备用;其各菌落显微镜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表明,其中无有害菌落,11个菌落为相同的臭曲霉菌,6个菌落为相同的日本曲霉菌;也就是得到了20种普洱茶发酵微生物菌群。
B)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
200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225克晒干原料青茶,再加入125毫升的水,准备用于11个相同的臭曲霉菌落;100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125克晒干原料青茶,再加入61.5毫升的水,准备用于6个相同的日本曲霉菌落;25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25克晒干原料青茶,在加入12.5毫升的水,准备18瓶用于接其余18种菌落。其培养基在121℃下灭菌20分钟、冷却、分别接种20种单菌落菌,在放置于28~35℃培养、每12小时摇匀一次、4~6天制成纯菌种培养物;将其纯种菌培养物全部混合、在30℃以下干燥到水分14%以下、得到700~810克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俱全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其微生物种子在4~16℃保存一年活力不降低、照常用于普洱茶发酵。
C)普洱茶发酵:
发酵1:100公斤晒干山茶(青茶)中加入0.1公斤上述茶叶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5~6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25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原分离菌的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发酵2:100公斤晒干大叶茶(青茶)中加入500毫升的0.5公斤上述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4~5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18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原分离菌的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发酵3:100公斤晒干苦茶[C.sinensis var.kucha Chang et Wang](青茶)中加入0.2公斤上述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4~5天其品温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17天发酵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得普洱茶;其感官指标和成分与天然发酵传统普洱茶相当。
参考文献:
1.陈可可等,发明专利号为200610010958.4
2.陈可可等:曲霉属真菌在普洱茶后发酵中的作用,云南植物研究,2008,30(5):624~628。
3.彭翠珍等:云南普洱茶人工接种发酵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351~355。

Claims (4)

1.一种制备优质普洱茶发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以下步骤:
刚经过天然发酵生产的优质普洱茶,用预先灭菌过的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3~10-8倍微生物稀释液,分别涂布于盛有固体土豆培养基或者5%的麦汁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28~35℃ 培养2~4天,得到20~40个单菌落的培养皿;其所有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成纯微生物菌种,保存备用,检查所有新分离的菌,鉴别有害菌和相同菌,确定菌的种类数;去掉有害菌,有益菌分别接种到按照菌落数量比例制备的茶叶培养基或者碾压小麦米中,在28~35℃培养3~6天,全部混合、在30℃以下干燥到水分14%以下,得到含所有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微生物菌群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人工接种发酵普洱茶时,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直接混合到原料青茶中进行发酵;接种量为原料青茶的0.05~1.5%;普洱茶发酵温度为40~60℃之间,
其中,所述固体土豆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蛋白胨4g,加水至1000ml,灭菌前调pH至5.5;麦汁固体培养基:含2%琼脂的5%的麦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质普洱茶是大叶茶、大理茶、苦茶、山茶或野生茶。
3.一种制备优质普洱茶发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刚经过天然发酵生产的优质普洱茶,用预先灭菌过的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3~10-8倍微生物稀释液,分别涂布于盛有固体土豆培养基或者5%的麦汁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28~35℃ 培养2~4天,得到20~40个单菌落的培养皿;其所有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成纯微生物菌种,保存备用,检查所有新分离的菌,鉴别有害菌和相同菌,确定菌的种类数;去掉有害菌,有益菌分别接种到按照菌落数量比例制备的茶叶培养基或者碾压小麦米中,在28~35℃培养3~6天,全部混合、在30℃以下干燥到水分14%以下,得到含所有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微生物菌群的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晒干大叶茶中加入上述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混合,再加入35℃的45升预先加热灭菌过的水混合,在发酵槽内堆积发酵,发酵5天,温度上升到58℃,翻堆、在40℃~60℃之间进行发酵,温度接近60℃立即翻堆;发酵21天结束,通风阴凉处干燥,陈化得普洱茶,
其中,所述固体土豆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蛋白胨4g,加水至1000ml,灭菌前调pH至5.5;麦汁固体培养基:含2%琼脂的5%的麦汁。
4.一种含有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所有微生物菌群的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刚经过天然发酵生产的优质普洱茶,用预先灭菌过的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3~10-8倍微生物稀释液,分别涂布于盛有固体土豆培养基或者5%的麦汁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28~35℃ 培养2~4天,得到20~40个单菌落的培养皿;其所有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成纯微生物菌种,保存备用,检查所有新分离的菌,鉴别有害菌和相同菌,确定菌的种类数;去掉有害菌,有益菌分别接种到按照菌落数量比例制备的茶叶培养基或者碾压小麦米中,在28~35℃培养3~6天,全部混合、在30℃以下干燥到水分14%以下,得到含所有传统普洱茶天然发酵微生物菌群,
其中,所述固体土豆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蛋白胨4g,加水至1000ml,灭菌前调pH至5.5;麦汁固体培养基:含2%琼脂的5%的麦汁。
CN201010622752.3A 2010-12-24 2010-12-24 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及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 Active CN1025507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22752.3A CN102550723B (zh) 2010-12-24 2010-12-24 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及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22752.3A CN102550723B (zh) 2010-12-24 2010-12-24 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及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0723A CN102550723A (zh) 2012-07-11
CN102550723B true CN102550723B (zh) 2015-03-25

Family

ID=46398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22752.3A Active CN102550723B (zh) 2010-12-24 2010-12-24 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及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507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2954B (zh) * 2016-08-10 2019-09-27 昆明理工大学 黄腐酸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
CN106615317A (zh) * 2016-08-27 2017-05-10 曾养志 一种普洱茶无虫发酵的生产方法
CN108651645A (zh) * 2017-03-29 2018-10-16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CN108850262A (zh) * 2017-05-08 2018-11-23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CN108967584A (zh) * 2017-06-01 2018-12-11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CN109287785A (zh) * 2018-10-19 2019-02-01 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添加茶汁的普洱茶发酵方法
CN117645936A (zh) * 2023-12-22 2024-03-05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用于普洱茶发酵的复配菌剂及发酵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0895A (zh) * 2006-06-13 2006-11-1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种茶叶的后发酵生产方法
CN101073344A (zh) * 2007-06-19 2007-11-21 冯磊 一种茶叶的后发酵方法
CN101138368A (zh) * 2007-08-30 2008-03-1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种普洱熟茶的渥堆后发酵生产方法
CN101606560A (zh) * 2008-06-18 2009-12-23 张连李 极大提高茶风味、功能、品质的新工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0895A (zh) * 2006-06-13 2006-11-1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种茶叶的后发酵生产方法
CN101073344A (zh) * 2007-06-19 2007-11-21 冯磊 一种茶叶的后发酵方法
CN101138368A (zh) * 2007-08-30 2008-03-1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种普洱熟茶的渥堆后发酵生产方法
CN101606560A (zh) * 2008-06-18 2009-12-23 张连李 极大提高茶风味、功能、品质的新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0723A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0723B (zh) 传统普洱茶微生物群种子的制备及其在普洱茶发酵中的应用
CN106906106B (zh) 一种酿造酒的酯化红曲制备方法
CN104893983B (zh) 液态发酵低桔霉素、高色价红曲红色素的制备方法及制品
CN101669559A (zh) 一种提高六堡茶品质的生产方法
CN107080008A (zh) 一种金花普洱熟茶散茶的自然渥堆发花方法
CN104886304A (zh) 一种高香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
CN109971689B (zh) 一株戊糖片球菌zf618及其应用
CN107114691A (zh) 一种蚕豆酱瓣的低温低盐罐式发酵制备方法
CN104886303A (zh) 一种固体黑茶饮料的制备方法
CN114621836B (zh) 黄酒酒曲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52646B (zh) 一株高产洛伐他汀的紫色红曲菌h5-3及其应用
CN110317734A (zh) 一种高产糖化酶、酯化酶和蛋白酶的红曲霉及其分离培养方法和应用
CN102899275A (zh) 一种制作馒头用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方法
CN112111434B (zh) 一种优良乳酸菌、筛选方法及其在小曲制作中的应用
CN105505791A (zh) 一株紫红曲霉菌株及其在制备食品中的应用
CN105104610A (zh) 一种茶叶发酵菌曲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949629A (zh) 一种复合发酵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647010A (zh) 一种多菌混合发酵青砖茶的方法
CN102246969A (zh) 一种发酵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1242108B1 (ko) 제빵용 효모의 대량생산방법
CN104593192B (zh) 一种黄酒增酸发酵的工艺
CN106544211A (zh) 一种增香高酯强化中高温大曲的生产方法
CN1051801C (zh) 一种生产豆豉的毛霉菌种及制曲发酵工艺
CN113151005B (zh) 一株高产洛伐他汀的紫色红曲菌w-4及其应用
KR100462279B1 (ko) 에탄올 내성 균주 사카로마이세스 세레비제 에스이 211 및 이를 이용한 청주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