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98332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98332A
CN102498332A CN2010800408881A CN201080040888A CN102498332A CN 102498332 A CN102498332 A CN 102498332A CN 2010800408881 A CN2010800408881 A CN 2010800408881A CN 201080040888 A CN201080040888 A CN 201080040888A CN 102498332 A CN102498332 A CN 102498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lamping components
rising portions
light source
ligh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08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98332B (zh
Inventor
清水敬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98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8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98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83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ecuring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背光源装置中产生亮度不均。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底座(14),其具有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14a),并且收纳热阴极管(17);反射片(20),其具有沿着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和从底部(20a)向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20b),并且使光反射;第1夹持构件(21),其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固定于底座(14);以及第2夹持构件(22),其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光出射侧,并且能在其与第1夹持构件(21)之间夹持立起部(20b)。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底座,其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光源(冷阴极管等),其被收纳在底座内;光学构件(扩散片等),其配置在底座的开口部,用于使光源产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以及反射片,其铺设于底座内,并且使来自光源的光向光学构件以及液晶面板侧反射。此外,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内容作为公开这种背光源装置的一个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461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构成上述背光源装置的反射片包括:沿着底座的底板的内面配置的底部和从底部向光学构件侧立起的立起部,其中能利用立起部使反射光指向画面中央侧等。
但是,反射片中的立起部是从底部立起的形态,因此例如从底部立起的角度容易变动,或者容易产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当立起部的形状不稳定时,由此反射的光的反射方向也会不稳定,因此结果是背光源装置的出射光有可能产生不均。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底座,其具有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并且收纳上述光源;反射片,其具有沿着上述底板配置的底部和从上述底部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并且使光反射;第1夹持构件,其相对于上述立起部配置在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固定于上述底座;以及第2夹持构件,其相对于上述立起部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并且在其与上述第1夹持构件之间能夹持上述立起部。
反射片的立起部为从底部向光出射侧立起的形态,因此例如从底部立起的角度会变动,产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立起部被夹持于相对于立起部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并固定于底座的第1夹持构件和相对于立起部配置在光出射侧的第2夹持构件之间,因此能限制立起部向光出射侧和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双方位移。由此,能抑制立起部对底部的立起角度变动,或者抑制立起部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也就是说,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的形状,能使由此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从该照明装置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第1夹持构件具有支承面,上述支承面从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上述立起部,而上述第2夹持构件具备按压面,上述按压面从上述光出射侧按压上述立起部。这样,利用第1夹持构件的支承面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立起部,另一方面利用第2夹持构件的按压面从光出射侧按压立起部,由此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的形状。
(2)上述支承面与上述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为与上述立起部相仿的形状。这样,使支承面与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为与立起部相仿的形状,由此能更适当地夹持立起部,形状稳定性良好。
(3)上述支承面与上述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和上述立起部都是沿着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立起部的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这样,对于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立起部,能利用同样为圆弧状的支承面与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来适当地实现形状保持。
(4)上述支承面与上述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和上述立起部的曲率大致相同。这样,能使支承面与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可靠地抵接于立起部,因此立起部的形状稳定性更佳。
(5)上述支承面与上述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和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部所成的角度均为锐角。这样,由立起部反射的光带有基于相对于底部所成的角度的角度,通过使该角度为锐角能使光良好地出射。对于相对于底部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的立起部,能利用同样为锐角的支承面与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适当地实现形状保持。
(6)在上述第1夹持构件和上述第2夹持构件上设有能通过相互嵌合来保持上述第1夹持构件和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嵌合保持结构。这样,利用嵌合保持结构来谋求保持第1夹持构件和第2夹持构件,因此被夹持在两个夹持构件间的立起部的形状稳定性更佳。
(7)至少一对上述嵌合保持结构设于俯视时相互分离的位置。这样,能防止利用嵌合保持结构保持的第1夹持构件和第2夹持构件相互转动。
(8)上述嵌合保持结构包括:嵌合突起部,其设于上述第1夹持构件,向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突出;以及嵌合凹状部,其设于上述第2夹持构件,能接纳上述嵌合突起部。这样,能通过使第1夹持构件的嵌合突起部嵌合于第2夹持构件的嵌合凹状部来适当地保持两个夹持构件。
(9)在上述立起部中设有能使上述嵌合保持结构插通的插通孔。这样,嵌合保持结构被插通于插通孔,由此允许将第2夹持构件装配到第1夹持构件。
(10)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在上述第2夹持构件上设有支撑部,上述支撑部具有横穿上述底座内的空间的轴,并且从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撑上述光学构件。这样,能使第2夹持构件兼具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撑光学构件的功能。
(11)上述支撑部的轴方向为与上述光学构件的板面大致正交的方向。这样,能利用支撑部更适当地支撑光学构件。支撑部难以通过光学构件被视觉识别为暗部,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12)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表面的光反射率比上述第1夹持构件的表面的光反射率高。这样,能在相对于立起部配置在光出射侧的第2夹持构件的表面高效地反射光,因此能保持高的光利用效率。另外,相对于立起部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第1夹持构件的表面的光反射率比第2夹持构件低,因此能容易地使第1夹持构件的制造成本低廉化。
(13)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俯视时的大小比上述第1夹持构件的俯视时的大小小。这样,与假设第2夹持构件的俯视时的大小与第1夹持构件相同的情况相比,能使第2夹持构件的表面积占反射片的表面积的比例变小。因此,在反射片与第2夹持构件中光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在底座内使光反射率难以产生不均。
(14)在上述立起部中,沿着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立起部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在中途具有拐点的弯曲形状,在上述立起部中的隔着上述拐点的一方侧配置有上述第1夹持构件,在另一方侧配置有上述第2夹持构件,并且两个夹持构件以俯视时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这样,能利用配置在隔着拐点的位置并且俯视时部分重叠的第1夹持构件和第2夹持构件合适地夹持作为具有拐点的复杂截面形状的立起部。
(15)上述第1夹持构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底座。这样,第1夹持构件一体地形成于底座,由此固定于底座。另外,不需要将第1夹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作业。
(16)上述第2夹持构件形成为在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立起部的方向上部分地夹持上述立起部。这样,与假设第2夹持构件在整个长度上夹持立起部的方案相比,能使第2夹持构件小型化。因此,能使第2夹持构件的表面积占反射片的表面积的比例变小,因此在反射片和第2夹持构件中光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在底座内使光反射率难以产生不均。
(17)在上述底板的端部设有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在该侧板的立起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支承板,而在上述立起部的立起端部设有以沿着上述支承板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这样,反射片的底部沿着底板配置,延伸突出部沿着支承板配置,因此能使位于底部与延伸突出部之间的立起部的形状更加稳定化。
(18)上述底座被区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以及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这样,在底座中设定了不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因此与遍布底座整体地配置光源的情况相比,能减少光源的数量,能实现该照明装置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19)上述底座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第2端部,其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中央部,其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这样,能在该照明装置的中央部确保足够的亮度,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也确保了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20)上述底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而上述立起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底座内的光量具有光源非配置区域中的光量比光源配置区域少的趋势,但是通过在该光源非配置区域配置从底部向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能使光源非配置区域难以产生暗部。由此,能抑制亮度不均。
(21)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大。这样,从光源出射的光首先到达光学构件中光反射率相对较大的部位,因此其多数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量抑制了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反射的光能在底座内反射并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在光学构件中的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会透射更多的光,能得到规定的照明光亮度。
(22)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朝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而变小。这样,能在光源配置区域和光源非配置区域中实现照明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23)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表面呈白色。这样,能使相对于立起部配置在光出射侧的第2夹持构件的表面良好地反射光,因此能有效地利用从光源发出的光。
(24)上述光源包括热阴极管。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25)上述光源包括冷阴极管。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地进行调光。
(26)上述光源包括LED。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以及低功耗化等。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良好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能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第2夹持构件(第1夹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6是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8是示出在将第1夹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下铺设反射片前的状态的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在将反射片铺设于底座的状态下装配第2夹持构件前的状态的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10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上的沿着图10示出的xii-xi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3是示出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上的沿着图10示出的xiii-xii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4是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15是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16是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17是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装配第2夹持构件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9是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2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23是图22的xxiii-xxiii线截面图。
图2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25是装配第2夹持构件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2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两个夹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8是图27的xxviii-xxviii线截面图。
图29是示出图27的xxix-xxix线截面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底座中的冷阴极管和两个夹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31是图30的xxxi-xxxi线截面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底座中的LED和两个夹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33是示出图32的xxxiii-xxxiii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首先,说明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构成。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第2夹持构件(第1夹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6是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图7是图6的vii-vii线截面图,图8是示出在将第1夹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下铺设反射片前的状态的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在将反射片铺设于底座的状态下装配第2夹持构件前的状态的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此外,在图5中,设底座的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设短边方向为Y轴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而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上成横长的方形(矩形,长条状),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画面尺寸为32英寸,横纵比为16∶9的情况,更详细地说,画面的横尺寸(X轴方向上的尺寸)例如为698mm程度,纵尺寸(Y轴方向上的尺寸)例如为392mm程度。
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至图4)。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外,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振板11a、11b(参照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在表侧(光出射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e,为大致箱型;光学构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构件)50和配置在扩散板50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51),其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e而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将光学构件15群的长边边缘部夹持在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作为光源(线状光源)的热阴极管17;插座18,其在热阴极管17的端部承担电连接的中继;以及支架19,其一并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插座18。此外,在底座14内铺设有反射光的反射片20,并且具备用于实现部分地夹持反射片20并保持其形状的第1夹持构件21和第2夹持构件22。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热阴极管17靠光学构件15侧为光出射侧。
底座14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底板14a;从底板14a的各边的端部向表侧立起的侧板14b;以及从侧板14b的立起端部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c,整体上为浅的大致箱型。底板14a为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在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上一致的矩形(长条状),具有俯视时的大小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大致相同的程度的形成范围。另外,在底板14a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贯穿设置有用于使插座18插通的插通孔。在底板14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和短边侧的两个端部各设有一对侧板14b,侧板14b从底板14a立起的角度为大致直角。支承板14c形成于各侧板14b中的每个侧板14b,并且相对于侧板14b的弯曲角度为大致直角,为与底板14a平行的形态。在支承板14c上载置有反射片20和光学构件15的外端部,它们能从里侧被支承。另外,如图3所示,在支承板14c中贯穿设置有固定孔14d,能利用例如螺钉等使外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成为一体。
反射片20由合成树脂制(例如,发泡PET制)成,其表面为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如图2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内面侧(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侧),并且铺设为覆盖大致整个区域。能利用该反射片20将从热阴极管17出射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反射片20整体上为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与底座14一致的矩形(长条状),在其短边方向上为对称形状。反射片20包括: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从底部20a的端部向表侧(光出射侧)立起的一对立起部20b;以及从各立起部20b的立起端部(与底部20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延伸突出的一对延伸突出部20c。在反射片20中,如图3和图5所示,底部20a和一对立起部20b俯视时的大小与底座14的底板14a大致相同,俯视时与底板14a重叠配置。换言之,底座14的底板14a俯视时形成于涵盖反射片20的底部20a和一对立起部20b的整个区域的范围。因此,与底座的底板形成于涵盖仅与底部20a重叠的范围的情况相比,可以说底板14a的形成范围更大。利用该形成范围足够大的底板14a,能在其背面侧搭载逆变器基板23等部件,或者装配用于将液晶显示装置10挂壁的壁挂配件(未图示)等。
详细地说,底部20a俯视时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与中央部14C重叠的位置),并且为与底板14a的板面平行的形态。底部20a为矩形(长条状),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底座14的长边方向,热阴极管17的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一致。底部20a的长边尺寸为与底座14的底板14a的长边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而底部20a的短边尺寸比底板14a的短边尺寸小。也就是说,底部20a仅在短边方向上形成得比底座14的底板14a小。另外,底部20a配置在热阴极管17的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介于底板14a与热阴极管17之间。
如图3和图5所示,一对立起部20b被配置于在其短边方向上夹着底部20a的位置,俯视时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侧(与两个端部14A、14B重叠的位置)。也就是说,一对立起部20b为从底部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彼此相逆地立起的形态。各立起部20b为从底部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分别相逆地立起的形态。各立起部20b形成为从立起基端向立起顶端逐渐接近扩散板50。并且,各立起部20b的沿着Y轴方向即沿着从底部20a朝向立起部20b的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具有大致固定的曲率(曲率半径)。详细地说,立起部20b为从立起基端(底部20a侧的端)向立起顶端(与底部20a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突出部20c侧)的端)朝里侧翘曲的弓形形状。也就是说,立起部20b整体上为比将立起基端与立起顶端连结的线(弦)向底板14a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凹入(凹陷)的形态。换言之,与假设使立起部为从立起基端向立起顶端笔直的倾斜形状(斜坡形状)的情况相比,在立起部20b与扩散板50之间保留的空间会变宽凹入底板14a侧的量。立起部20b的板面为上述圆弧状,因此相对于Y轴方向(与后述的支撑部32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和Z轴方向(后述的支撑部32的轴方向)双方交叉,另外相对于底部20a的板面也交叉。优选立起部20b在立起基端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即立起部20b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θ1为锐角(不超过90度的大小),更优选为不超过45度的大小,具体地说例如为20度~30度程度。该角度θ1是立起部20b的立起基端的切线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
如图3所示,反射片20中的底部20a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延伸,几乎不保留间隙,而立起部20b为从底板14a分离并且立起的形态,因此与底板14a之间保留有间隙C,上述间隙C从立起基端侧向立起顶端侧逐渐变大。也就是说,立起部20b为在与底板14a之间隔开间隙C悬浮于表侧的状态。该间隙C从侧方观察为斜面沿着立起部20b成凹型圆弧状的大致三角形状。如图5所示,立起部20b在俯视时为矩形(长条状),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与底部20a相同。立起部20b的长边尺寸为与底座14的底板14a的长边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而立起部20b的短边尺寸比底板14a的短边尺寸小。也就是说,两个立起部20b形成为仅在短边方向上比底座14的底板14a小。各立起部20b的面积(短边尺寸)比底部20a的面积(短边尺寸)大。
延伸突出部20c从各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部分别向外延伸突出,并且俯视时与底座14的各支承板14c重叠配置。延伸突出部20c为与底部20a(底板14a和支承板14c)的板面平行的形态,载置于支承板14c的表侧的面。延伸突出部20c被夹持在支承板14c与扩散板50的外边缘部之间。
如图2所示,光学构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矩形)。光学构件15介于液晶面板11与热阴极管17之间,包括配置在里侧(热阴极管17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50和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41。扩散板50构成为在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大量扩散粒子,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并且兼具使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反射的光反射功能,详细内容后述。与扩散板50相比,光学片41为板厚薄的片状,3个光学片41层叠配置。具体地说,光学片41从扩散板50侧(里侧)按顺序为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振片。
如图3和图4所示,热阴极管17整体上为管状(线状),并且具备中空的玻璃管17a和配置在玻璃管17a的两个端部的一对电极17b,在玻璃管17a内封入有汞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材料。各电极17b中具备灯丝和与灯丝的两个端部连接的一对端子。在热阴极管17的两个端部分别外嵌有插座18,上述端子通过该插座18与装配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背面侧)的逆变器基板23连接。热阴极管17由逆变器基板23提供驱动电力,并且能利用逆变器基板23控制管电流值即亮度(点亮状态)。热阴极管17介于扩散板50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0)之间,配置在比扩散板50靠近底座14的底板14a的位置。此外,热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比冷阴极管的外径尺寸(例如4mm程度)大,例如为15.5mm程度。
如图6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热阴极管17以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在底座14内仅收纳有1个,其位置为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详细地说,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光学构件15和热阴极管17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热阴极管17配置在中央部14C,在此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未配置热阴极管17,在此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热阴极管17以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14C的形式形成了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小。而且,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为例如4%程度。另外,一对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为大致相同的面积。
反射片20中的底部20a的一部分(详细地说,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在俯视时与底座14的中央部14C(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而反射片20中的底部20a的一部分(详细地说,短边方向的两个端部)和各立起部20b在俯视时与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也就是说,在光源配置区域LA内配置有底部20a的主要部分,而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内,配置有底部20a的两端侧的一部分和两个立起部20b的整个区域。另外,热阴极管17形成为其长度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长边尺寸)大致相同。
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插座18的支架19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为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支架19在其表面侧具有能分级载置光学构件15和液晶面板11的阶梯状面,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支承板14c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支承板14c一起形成了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从支架19中的与底座14的支承板14c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24,该插入销24被插入形成于底座14的支承板14c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5,由此该支架19被装配于底座14。
第1夹持构件21和第2夹持构件22均由合成树脂制(例如聚碳酸酯制)成,整体的表面为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等白色系的颜色。如图2所示,两个夹持构件21、22在底座14内配置在俯视时与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重叠的位置(光源非重叠区域LN内)。此外,如图3所示,两个夹持构件21、22为俯视时相互重叠的配置,并且隔着立起部20b分别配置在表侧和里侧,由此能将立起部20b夹持在两个夹持构件21、22间。
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两个夹持构件21、22在底座14内在其短边方向上除了中央部(光源重叠区域LA)以外的两个端部(两光源非重叠区域LN)各配置有2组,在长边方向上在大致中央位置和两个端部附近位置分别配置有3组,合计6组间歇地并列配置。两个夹持构件21、22的各组均配置在底板14a的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内,为与反射片20的各立起部20b俯视时重叠的配置。并且,如图3所示,第1夹持构件21配置在立起部20b的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第2夹持构件22配置在立起部20b的表侧(光出射侧),并且立起部20b被夹在里侧的第1夹持构件21和表侧的第2夹持构件22之间而被保持。而且,配置在立起部20b的表侧的第2夹持构件22除了将立起部20b夹持在与第1夹持构件21之间的功能以外,还兼具从里侧支撑光学构件15的功能。另外,两个夹持构件21、22的各组配置在各立起部20b(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Y轴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即配置在从底部20a到延伸突出部20c为止的大致中间位置。以下,详细说明第1夹持构件21和第2夹持构件22的详细结构。
如图6所示,第1夹持构件21介于立起部20b与底板14a之间,配置在上述间隙C内,可以说构成对立起部20b的支承构件。第1夹持构件21包括:支承部26,其具有从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立起部20b的支承面26a;轴部27,其从支承部26向里侧突出;底板按压部28,其设于轴部27的突出顶端,并且从表侧按压底座14的底板14a;以及装配部29,其从底板按压部28进一步向里侧突出,并且装配于底板14a。
支承部26俯视时为矩形,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图6和图7)。并且,如图6所示,支承部26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为与上述立起部20b的同一截面形状相仿(平行)的形态。即,支承部26为在Y轴方向上从底部20a(热阴极管17)侧的端部向与底部20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里侧(底板14a侧)翘曲(凹入,凹陷)的弓形形状。此外,与支承部26的截面形状有关的说明与立起部20b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内容。该支承部26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比立起部20b在同一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支承部26在Y轴方向(从底部20a朝向立起部20b的方向)上部分地支承立起部20b。另外,支承部26的里侧的面与表侧的支承面26a大致平行,支承部26在整个区域上为大致相同的板厚。
支承部26的主板面中的与立起部20b相对的表侧的主板面为支承面26a。该支承面26a的曲率(曲率半径)大致固定,与立起部20b的曲率大致相同。因此,当使立起部20b载置于支承部26的表侧时,支承面26a在其整个区域上几乎无间隙地抵接于立起部20b,从而能从里侧以面接触状态支承立起部20b。该支承面26a对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与立起部20b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锐角,不超过45度的大小)大致相同。此外,支承面26a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是指支承面26a的切线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另外,支承面26a相对于Y轴方向(与后述的支撑部32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和Z轴方向(后述的支撑部32的轴方向)双方交叉。
轴部27为从支承部26的里侧的主板面(与支承面26a相反的一侧的面)向里侧突出的柱状,其轴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底板按压部28与底板14a平行,并且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大致笔直的板状,其板面与支承部26的主板面交叉。底板按压部28在俯视时为矩形,其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与支承部26同样,并且俯视时的大小与支承部26大致相同。底板按压部28的大致整个区域能抵接于底板14a的表侧的面。
一对装配部29设于底板按压部28中在其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隔着轴部27的位置)。而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各第1夹持构件21的装配位置各设有能插入装配部29的装配孔14f。这些装配部29和装配孔14f构成将第1夹持构件21对底座14固定于装配状态的装配结构(固定结构)。装配部29包括从底板按压部38向里侧突出的基部29a和从基部29a的突出端向底板按压部28侧折回的一对卡止部29b。当装配部29被插入底板14a的装配孔14f内时,在插入过程中两个卡止部29b暂时弹性变形,当到达完全插入深度时两个卡止部29b复原,并且其顶端部从里侧卡止于装配孔14f的孔边缘。由此,能使第1夹持构件21对底座14固定(保持)为装配状态。另外,各一对装配部29和装配孔14f设于俯视时分离的位置,由此能防止第1夹持构件21相对于底座14转动。
另外,在第1夹持构件21的支承部26设有嵌合孔30,所述嵌合孔30是用于将后述的第2夹持构件22保持为装配状态的嵌合保持结构。一对嵌合孔30设于支承部26中在其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一对嵌合孔30沿着Y轴方向并排配置在隔着轴部27的位置。嵌合孔30为沿着Z轴方向贯通支承部26的形态。
如图6所示,第2夹持构件22与第1夹持构件21俯视时重叠并且配置在隔着立起部20b的表侧,可以说构成对立起部20b的按压构件。第2夹持构件22包括:按压部31,其具有从表侧(光出射侧)按压立起部20b的按压面31a;支撑部32,其从按压部31向表侧突出,并且能从里侧支撑光学构件15;以及嵌合突起部33,其从按压部31向里侧突出,并且是用于将第1夹持构件21保持为装配状态的嵌合保持结构。与构成第1夹持构件21的合成树脂材料相比,构成该第2夹持构件22的合成树脂材料的表面的光反射率相对较高。第2夹持构件22的表面的光反射率与反射片20的表面的光反射率相同或者稍低,能与反射片20一起将底座14内的光高效地向表侧反射。
如图5所示,按压部31与支承部26同样在俯视时为矩形,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图6和图7)。按压部31的俯视时的大小与支承部26大致相同,在第2夹持构件22被装配到第1夹持构件21的状态下,俯视时大致整个区域与支承部26重叠。并且,如图6所示,按压部31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为与上述立起部20b和支承部26的同一截面形状相仿(平行)的形态。即,按压部31为在Y轴方向上从底部20a(热阴极管17)侧的端部向与底部20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里侧(底板14a侧)翘曲(凹入,凹陷)的弓形形状。此外,与按压部31的截面形状有关的说明与立起部20b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内容。该按压部31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比立起部20b在同一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按压部31在Y轴方向(从底部20a朝向立起部20b的方向)上部分地按压立起部20b。另外,按压部31的表侧的面与里侧的按压面31a大致平行,按压部31在整个区域上为大致相同的板厚。
按压部31的主板面中的与立起部20b相对的里侧的主板面为按压面31a。该按压面31a的曲率(曲率半径)大致固定,与立起部20b和支承面26a的曲率大致相同。因此,当使按压部31载置于立起部20b的表侧时,按压面31a在其整个区域上几乎无间隙地抵接于立起部20b,从而能从表侧以面接触状态按压立起部20b。在该状态下,立起部20b为被夹在与其外形相仿的支承部26和按压部31之间的状态,由此,其形状被保持为向表侧和里侧任一方无意中的位移都受到限制。该按压面31a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立起部20b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和支承面26a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锐角,不超过45度的大小)大致相同。此外,按压面31a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是指按压面31a的切线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另外,按压面31a相对于Y轴方向(与后述的支撑部32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和Z轴方向(后述的支撑部32的轴方向)双方交叉。
支撑部32从按压部31的表侧的面(与按压面31a相反的一侧的面)向表侧突出,并且其轴横穿(贯穿)底座14内的空间(在扩散板50与反射片20之间保留的空间)。支撑部32的轴方向与Z轴方向(与光学构件15的板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一致。因此,支撑部32的轴与扩散板50的板面为大致直角。支撑部32为圆锥状,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以直径尺寸从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为顶端变细状。支撑部32的突出尺寸大致等于从按压部31的表侧的面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大致笔直状态的扩散板50的里侧的面为止的距离。因此,该支撑部32抵接于大致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50。支撑部32中的作为抵接于扩散板50的位置的突出顶端部是圆的。可以说该支撑部32在光学构件15的面内为点状。利用该支撑部32从里侧支撑光学构件15,由此能固定地限制光学构件15(特别是扩散板50)与热阴极管17在Z轴方向(与光学构件15的板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距离,间隔)。由此,能使光学构件15稳定地发挥所希望的光学的功能。
一对嵌合突起部33设于按压部31中在其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能嵌合于对应的第1夹持构件21的各嵌合孔30内。一对嵌合突起部33设于按压部31中在其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与第1夹持构件21的各嵌合孔30俯视时重叠配置。一对嵌合突起部33沿着Y轴方向并排配置在隔着轴部27的位置。该嵌合突起部33为从按压部31的里侧的面沿着Z轴方向向里侧突出的柱状,在其突出顶端部凹设有槽部33b,由此具有卡止片33a。卡止片33a为悬臂状,能使槽部33b内变窄地弹性变形。在卡止片33a的与槽部33b侧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设有向外侧方突出的卡止突起部33c。嵌合突起部33从按压部31突出的尺寸为比立起部20b的厚度尺寸与支承部26的厚度尺寸之和的大小还大。因此,当使嵌合突起部33嵌合于嵌合孔30内时,卡止片33a暂时弹性变形,当到达使按压面31a抵接于立起部20b的状态时,嵌合突起部33的突出顶端部贯通支承部26,向其里侧突出,并且卡止片33a弹性复原,卡止突起部33c从里侧卡止于嵌合孔30的孔边缘。由此,能使第2夹持构件22保持为装配于第1夹持构件21的状态。在该装配状态下,第2夹持构件22由卡止突起部33c限制在Z轴方向上远离第1夹持构件21地位移,谋求所谓的防脱落。也就是说,能防止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之间的间隔从装配状态变大,能维持对立起部20b的夹持状态。另外,通过在俯视时分离的位置设有一对作为嵌合保持结构的嵌合突起部33和嵌合孔30,能防止第1夹持构件21与第2夹持构件22相互转动。
此外,在立起部20b中形成有用于使各嵌合突起部33插通的插通孔34。在立起部20b中与各第2夹持构件22的装配位置对应地各配设有一对插通孔34。插通孔34的俯视时的大小比嵌合突起部33略大,与按压部31相比足够小。
下面详细说明与扩散板50所具有的光反射功能有关的构成。
图10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俯视图,图11是示出图10的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12是示出图10的扩散板在短边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图13是示出图10的扩散板在长边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此外,在图12中,设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设短边方向为Y轴方向。另外,在图12中,横轴示出Y轴方向(短边方向),为沿着Y轴方向描绘图10示出的近前侧端部到纵深侧端部为止的光反射率的图。同样,在图13中,横轴示出X轴方向(长边方向),为沿着Y轴方向描绘图10示出的左侧端部到右侧端部为止的光反射率的图。
扩散板50是在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例如聚苯乙烯制)成的基材中分散混合有规定量的使光扩散的扩散粒子而成的,在整体上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大致均匀。此外,优选扩散板50的基材(除了后述的光反射部52以外的状态)的具体的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为例如光透射率为70%程度,光反射率为30%程度。扩散板50具有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以下称为第1面50a)和位于与该第1面50a相反的一侧,与液晶面板11相对的面(以下称为第2面50b)。其中,第1面50a为来自热阴极管17侧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而第2面50b为向液晶面板11出射光(照明光)的光出射面。
并且,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扩散板50中构成光入射面的第1面50a上形成有呈白色的作为点图案的光反射部52。光反射部52通过将俯视时为圆形的多个点32a以之字形状(锯齿状,交错状)配置而构成。构成光反射部52的点图案是通过将例如含有金属氧化物的膏印刷到扩散板50的表面而形成的。作为其印刷方法,优选网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光反射部52其自身的光反射率为例如75%程度,与扩散板50自身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为30%程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光反射率。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材料的光反射率采用利用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CM-3700d的LAV(测定直径为φ25.4mm)测定得到的测定直径内的平均光反射率。此外,光反射部52自身的光反射率为在玻璃基板的一面整体上形成该光反射部52,根据上述测定方法测定该形成面得到的值。
扩散板50具有长边方向(X轴方向)和短边方向(Y轴方向),使光反射部52的点图案变化,由此使扩散板50的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第1面50a的光反射率如图12所示沿着短边方向变化(参照图10和图11)。即,如图10所示,扩散板50构成为:整体上在第1面50a中,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以下称为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比与热阴极管17不重叠的部位(以下称为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大。此外,如图13所示,扩散板50的第1面50a的光反射率沿着长边方向几乎不变化而大致固定(参照图10)。
详细说明上述扩散板50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如图10至图12所示,扩散板50的光反射率设定为沿着短边方向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连续变小,向靠近热阴极管17的方向连续变大,其分布取正态分布(吊钟状的曲线)。具体地说,扩散板50的光反射率在其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与热阴极管17的中心一致的位置)最大,在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最小。该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为例如65%程度,最小值为例如30%程度,与扩散板50自身具有的光反射率相同。因此,在扩散板5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仅配置极少光反射部52,或者可以说几乎不配置光反射部52。
为了实现上述光反射率的分布而如下形成光反射部52。即,构成光反射部52的各点52a的面积为在扩散板5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即与热阴极管17的中心位置一致的点最大,向远离此处的方向逐渐变小,配置在扩散板50的短边方向的最末端的点最小。也就是说,各点52a的面积设定为离热阴极管17的中心的距离越大,面积越小。根据这种构成的扩散板50,扩散板50整体上能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平缓,由此能在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上实现平缓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作为光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也可以使光反射部52的各点52a的面积相同而变更该点52a彼此的间隔。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的结构,下面说明其作用。分别单独制造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用外框13等将它们相互组装,由此制造图3和图4示出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其中,详细说明制造背光源装置12时的组装作业,特别是将反射片20和各夹持构件21、22装配到底座14的作业。
首先,从图2示出的状态进行了将各第1夹持构件21装配到底座14的作业之后,进行在底座14内铺设反射片20的作业,然后,进行将各第2夹持构件22装配到各第1夹持构件21的作业。此外,在进行装配作业前的阶段,反射片20预先为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弯曲,并且延伸突出部20c相对于立起部20b弯曲的状态。
在第1夹持构件21的装配时,将一对装配部29与底板14a中对应的一对装配孔14f对位,并且将各装配部29插入各装配孔14f内。在插入过程中,装配部29的两个卡止部29b暂时弹性变形。然后,当第1夹持构件21被压入到底部按压部28抵接于底板14a的深度时,如图8所示,两个卡止部29b弹性复原,并且其顶端部从里侧卡止于装配孔14f的孔边缘。由此,第1夹持构件21相对于底板14a被保持为装配状态,在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中的任一方均大致不能移动。此时,第1夹持构件21不能相对于底板14a绕Z轴转动,谋求防止转动。
然后,当将反射片20收纳于底座14内时,如图9所示,底部20a被底板14a支承,并且各立起部20b被各第1夹持构件21的支承面26a支承,而且延伸突出部20c被支承板14c支承。该支承面26a为具有与立起部20b大致相同的曲率的截面圆弧状,因此以几乎无间隙地面接触状态抵接于立起部20b,从而能从里侧稳定地支撑立起部20b。另外,此时,立起部20b的各插通孔34相对于各第1夹持构件21的各嵌合孔30对准并且为连通状态。
接着,进行将各第2夹持构件22装配到各第1夹持构件21的作业。在进行该作业时,作业者能把持支撑部32来进行作业。在装配时,第2夹持构件22的一对嵌合突起部33和立起部20b中对应的一对插通孔34(支承部26中对应的一对嵌合孔30)对位,并且将各嵌合突起部33嵌合于各插通孔34和各嵌合孔30内。在嵌合过程中,嵌合突起部33的卡止片33a暂时弹性变形。并且,当第2夹持构件22被压入到按压部31的按压面31a抵接于立起部20b的深度时,如图6所示,卡止片33a弹性复原,卡止突起部33c从里侧卡止于嵌合孔30的孔边缘。由此,将第2夹持构件22相对于第1夹持构件21保持为装配状态,固定为在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上均大致不能移动。此时,第2夹持构件22不能相对于第1夹持构件21绕Z轴转动,谋求防止转动。
在装配了两个夹持构件21、22的状态下,如图6和图7所示,在里侧的支承部26和表侧的按压部31之间夹持有立起部20b。在此,支承面26a和按压面31a均为具有立起部20b大致相同的曲率的截面圆弧状,因此以几乎无间隙地面接触状态分别抵接于立起部20b。因此,立起部20b由支承面26a和按压面31a从表侧和里侧双方稳定地支撑,并且被保持为几乎不向表侧和里侧任一方位移,从而稳定地保持其形状。并且,第2夹持构件22由嵌合保持结构(嵌合孔30和嵌合突起部33)稳定地保持装配到第1夹持构件21的状态,因此能固定地保持夹持立起部20b的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在Z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能稳定地维持支承面26a和按压面31a对立起部20b的夹持状态。另外,两个夹持构件21、22为在Y轴方向上部分地夹持立起部20b的大小,而配置在立起部20b中Y轴方向上的大致中间位置,因此对立起部20b适当地进行形状保持。
如上述那样将反射片20和各夹持构件21、22装配到底座14,然后将装配有插座18的热阴极管17和支架19收纳于底座14内,然后将作为光学构件15的扩散板50和光学片41依次装配到开口部14e,并且装配框架16,由此完成背光源装置12的组装。
在使用如上述那样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10时,当使热阴极管17点亮时,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直接入射到扩散板50的第1面50a,或者由配置在底座14内的各构件(支架19、反射片20、第2夹持构件22等)反射再间接入射到扩散板50的第1面50a,在透射过扩散板50后,通过光学片41向液晶面板11出射。
在此,朝向扩散板50的间接光主要由铺设在底座14内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反射片20反射(图2和图5)。如图3和图6所示,在反射片20中配置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立起部20b为从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LA的底部20a向表侧立起的形态,因此与扩散板50之间的间隔即底座14内光往来的空间伴随着从立起基端侧向立起顶端侧而逐渐变窄。在此,底座14内的光量与离热阴极管17的距离为大体反比例的趋势,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比光源配置区域LA的光量少的趋势,因此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容易产生暗部。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量会变少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利用立起部20b使光往来的空间自身变窄,并且利用立起部20b附加角度使反射光指向画面中央侧,因此光源非配置区域LN难以视觉识别为暗部。另外,第2夹持构件22的按压部31具有在立起部20b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部分地按压立起部20b的大小,因此与假设在整个长度上按压立起部的大小的情况相比,能谋求小型化,其表面积在底座14内所占的比例比反射片20小。因此,即使在反射片20和第2夹持构件22中光反射率不同,底座14内的光反射率以及反射光也难以产生不均。
下面详细说明扩散板50所具有的光反射功能。如图10所示,在入射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的扩散板50的第1面50a上形成有在面内光反射率按每个区域而不同的光反射部52,由此能适当地按各区域中的每个区域适当地控制光的入射效率。详细地说,在第1面50a中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光源重叠部DA中,来自热阴极管17的直接光多,与光源非重叠部DN相比光量相对较多。因此,通过使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部52的光反射率相对变大(参照图10和图12),能抑制(限制)光向第1面50a入射,并且使多数光在底座14内反射并返回。另一方面,在第1面50a中与热阴极管17不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DN,来自热阴极管17的直接光少,与光源重叠部DA相比光量相对较少。因此,能通过使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部52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参照图10和图12)来促进光向第1面50a入射。此时,利用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部52将在底座14内反射的光利用上述反射片20等引导到光源非重叠部DN来补充光量,因此能充分确保入射到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量。
然而,当使热阴极管17点亮或者熄灭时,底座14内的温度环境发生变化,有时配置在底座14内的反射片20会随之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如图3和图6所示,在反射片20中,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比较稳定地保持形状,而立起部20b除了为从底部20a立起的形态以外,还在与底板14a之间保留有间隙C,因此形状比较容易不稳定化。具体地说,伴随着反射片2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可能会在立起部20b中发生翘曲、挠曲,立起部20b变形(位移)为接近或者离开扩散板50。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立起部20b被两个夹持构件21、22夹持,因此抑制了立起部20b相对于扩散板50接近或离开的变形。
详细地说,立起部20b由第1夹持构件21的支承部26从里侧支承,并且由第2夹持构件22的按压部31从表侧按压,由此保持被从表侧和里侧双方夹住的状态。并且,支承部26的支承面26a和按压部31的按压面31a均为具有与立起部20b大致相同的曲率的截面圆弧状,分别以几乎无间隙地面接触状态抵接于立起部20b。因此,抑制了立起部20b向表侧和里侧任一方位移,由此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20b的形状。两个夹持构件21、22构成为仅在其面内部分地按压立起部20b,而在立起部20b的面内各分散配置有多个夹持构件21、22,由此能稳定地夹持立起部20b的整体。根据以上记载,能使立起部20b的形状稳定化,因此能使由立起部20b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照射到扩散板50再向背光源装置12外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底座14,其具有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14a,并且收纳热阴极管17;反射片20,其具有沿着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和从底部20a向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20b,并且使光反射;第1夹持构件21,其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固定于底座14;以及第2夹持构件22,其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光出射侧,并且能在其与第1夹持构件21之间夹持立起部20b。
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为从底部20a向光出射侧立起的形态,因此例如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会变动,产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具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立起部20b被夹持在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并固定于底座14的第1夹持构件21和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光出射侧的第2夹持构件22之间,因此能限制立起部20b向光出射侧和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双方位移。由此,能抑制立起部20b对底部20a的立起角度变动,或者抑制立起部20b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也就是说,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20b的形状,能使由此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从该背光源装置12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第1夹持构件21具有支承面26a,上述支承面26a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立起部20b,而第2夹持构件22具备按压面31a,上述按压面31a从光出射侧按压立起部20b。这样,利用第1夹持构件21的支承面26a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立起部20b,另一方面利用第2夹持构件22的按压面31a从光出射侧按压立起部20b,由此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20b的形状。
另外,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中的至少任一方为与立起部20b相仿的形状。这样,使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中的至少任一方为与立起部20b相仿的形状,由此能更适当地夹持立起部20b,形状稳定性良好。
另外,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中的至少任一方和立起部20b都是沿着从底部20a朝向立起部20b的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这样,对于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立起部20b,能利用同样为圆弧状的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中的至少任一方来适当地实现形状保持。
另外,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中的至少任一方和立起部20b的曲率大致相同。这样,能使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中的至少任一方可靠地抵接于立起部20b,因此立起部20b的形状稳定性更佳。
另外,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中的至少任一方和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所成的角度均为锐角。这样,由立起部20b反射的光带有基于相对于底部20a所成的角度的角度,通过使该角度为锐角,能使光良好地出射。对于相对于底部20a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的立起部20b,能利用同样为锐角的支承面26a与按压面31a中的至少任一方适当地实现形状保持。
另外,在第1夹持构件21和第2夹持构件22上设有能通过相互嵌合来保持第1夹持构件21和第2夹持构件22的嵌合保持结构(嵌合孔30和嵌合突起部33)。这样,利用嵌合保持结构来谋求保持第1夹持构件21和第2夹持构件22,因此被夹持在两个夹持构件21、22间的立起部20b的形状稳定性更佳。
另外,至少一对嵌合保持结构设于俯视时相互分离的位置。这样,能防止利用嵌合保持结构保持的第1夹持构件21和第2夹持构件22相互转动。
另外,嵌合保持结构包括:嵌合突起部33,其设于第1夹持构件21,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突出;以及嵌合孔30(嵌合凹状部),其设于第2夹持构件22,能接纳嵌合突起部33。这样,能通过使第1夹持构件21的嵌合突起部33嵌合于第2夹持构件22的嵌合孔30来适当地保持两个夹持构件21、22。
另外,在立起部20b中设有能使嵌合保持结构插通的插通孔34。这样,嵌合保持结构被插通于插通孔34,由此允许将第2夹持构件22装配到第1夹持构件21。
另外,具备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15,在第2夹持构件22上设有支撑部32,上述支撑部32具有横穿底座14内的空间的轴,并且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撑光学构件15。这样,能使第2夹持构件22兼具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撑光学构件15的功能。
另外,支撑部32的轴方向为与光学构件15的板面大致正交的方向。这样,能利用支撑部32更适当地支撑光学构件15。支撑部32难以通过光学构件15被视觉识别为暗部,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第2夹持构件22的表面的光反射率比第1夹持构件21高。这样,能在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光出射侧的第2夹持构件22的表面高效地反射光,因此能保持光的利用效率。另外,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第1夹持构件21的表面的光反射率比第2夹持构件22低,因此能容易地使第1夹持构件21的制造成本低廉化。
另外,第2夹持构件22形成为在从底部20a朝向立起部20b的方向上部分地夹持立起部20b。这样,与假设第2夹持构件22在整个长度上夹持立起部20b的方案相比,能使第2夹持构件22小型化。因此,能使第2夹持构件22的表面积占反射片20的表面积的比例变小,因此在反射片20和第2夹持构件22中光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在底座14内使光反射率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在底板14a的端部设有向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14b,在该侧板14b的立起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c,而在立起部20b的立起端部设有以沿着支承板14c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20c。这样,反射片20的底部20a沿着底板14a配置,延伸突出部20c沿着支承板14c配置,因此能使位于底部20a与延伸突出部20c之间的立起部20b的形状更加稳定化。
另外,底座14被区分为: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以及不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这样,在底座14中设定了不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因此与遍布底座14整体地配置热阴极管17的情况相比,能减少热阴极管17的数量,能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另外,底座14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14A;第2端部14B,其位于与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中央部14C,其被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夹着,其中中央部14C为光源配置区域LA,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这样,能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部确保足够的亮度,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也确保了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另外,底部20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LA,而立起部20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光源非配置区域LN。底座14内的光量具有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的光亮比光源配置区域LA少的趋势,但是通过在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配置从底部20a向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20b,能使光源非配置区域LN难以产生暗部。由此,能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具备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15,在作为光学构件15的扩散板50中,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50a的光反射率为: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比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大。这样,从热阴极管17出射的光首先到达光学构件15中光反射率相对较大的部位,因此其多数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量抑制了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反射的光能在底座14内反射并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LN。在光学构件15中的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会透射更多的光,能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另外,在扩散板50中,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50a的光反射率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变小。这样,能在光源配置区域LA和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实现照明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另外,第2夹持构件22的表面呈白色。这样,能使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光出射侧的第2夹持构件22的表面良好地反射光,因此能有效地利用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
另外,光源包括热阴极管17。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用图14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立起部20b-1、支承部26-1和按压部31-1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图14是将本变形例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如图14所示,立起部20b-1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为从立起基端向立起顶端朝表侧翘曲的弓形形状。也就是说,立起部20b-1整体上为比将立起基端与立起顶端连结的线(弦)向扩散板50侧(光出射侧)凸出(鼓出)的形态。换言之,与假设使立起部为从立起基端向立起顶端为笔直的倾斜形状(斜坡形状)的情况相比,在立起部20b-1与扩散板50之间保留的空间与向扩散板50侧凸出的量相应地变窄。立起部20b-1具有大致固定的曲率(曲率半径)。而支承部26-1和按压部31-1均为沿着上述立起部20b-1的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相仿(平行)的形态,其曲率相互大致相同。因此,支承部26-1的支承面26a-1和按压部31-1的按压面31a-1均能以面接触状态夹持立起部20b-1。此外,与支承部26-1和按压部31-1的截面形状有关的说明与立起部20b-1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内容。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用图15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变更了立起部20b-2、支承部26-2和按压部31-2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图15是将本变形例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如图15所示,立起部20b-2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相对于底部20a为倾斜状。详细地说,立起部20b-2为从立起基端向立起顶端具有固定的坡度(倾斜角度)的倾斜形状(斜坡形状),其板面相对于Y轴方向(底部20a的板面)和Z轴方向双方倾斜。优选立起部20b-2相对于底部20a的板面的倾斜角度(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锐角(不超过90度的大小),更优选为不超过45度的大小,具体地说例如为20度~30度程度。而支承部26-2和按压部31-2均为与上述立起部20b-2的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相仿(平行)的形态,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相互大致相同。因此,支承部26-2的支承面26a-2和按压部31-2的按压面31a-2均能以面接触状态夹持立起部20b-2。此外,与支承部26-2和按压部31-2的截面形状有关的说明与立起部20b-2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内容。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用图16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在此示出变更第1夹持构件21-3与第2夹持构件22-3的相对大小的方案。此外,图16是将本变形例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如图16所示,第1夹持构件21-3的支承部26-3和第2夹持构件22-3的按压部31-3设定为俯视时的大小相互不同。具体地说,与支承部26-3相比,按压部31-3的俯视时的大小(Y轴方向的尺寸和X轴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小。该按压部31-3是与支撑部32一起在第2夹持构件22-3中向表侧露出的部位,因此只要使按压部31-3小型化,就能使露出第2夹持构件22-3的表侧的部位的表面积变小。由此,能降低第2夹持构件22-3的表面积占反射片20的表面积的比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变形例,第2夹持构件22-3的俯视时的大小比第1夹持构件21-3小。这样,与假设使第2夹持构件的俯视时的大小与第1夹持构件21-3相同的情况相比,能使第2夹持构件22-3的表面积占反射片20的表面积的比例变小。因此,在反射片20和第2夹持构件22-3中光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在底座14内使光反射率难以产生不均。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
使用图17或者图18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在此,示出变更了嵌合保持结构的方案。此外,图17是将本变形例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图18是示出装配第2夹持构件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如图18所示,在第1夹持构件21-4的支承部26-4设有1个构成嵌合保持结构的嵌合凹部35。嵌合凹部35配置在支承部26-4的大致中央位置,为沿着Z轴方向大致笔直地向表侧开口的形态。另外,在支承部26-4中,在Y轴方向上隔着嵌合凹部35的位置以向表侧开口的形态设有一对防止转动凹部36。另一方面,在第2夹持构件22-4的按压部31-4设有1个嵌合凸部37,上述嵌合凸部37能嵌合在嵌合凹部35内,构成嵌合保持结构。在嵌合突起部37的突出顶端部突出地设置有防脱落突起部37a。另外,在按压部31-4,在Y轴方向上隔着嵌合凸部37的位置设有一对防止转动凸部38。此外,在立起部20b-4中分别设有使嵌合凸部37和防止转动凸部38插通的插通孔34-4。
当从图18示出的状态将第1夹持构件21-4装配到第2夹持构件22-4时,如图17所示,嵌合凸部37和防止转动凸部38插通于各插通孔34-4,再嵌合到对应的嵌合凹部35和防止转动凹部36内。此时,防脱落突起部37a陷入嵌合凹部35的内面,由此第2夹持构件22-4相对于第1夹持构件21-4被保持为防脱落状态。另外,两个防止转动凸部38嵌合于两个防止转动凹部36,由此第2夹持构件22-4相对于第1夹持构件21-4被保持为防止转动状态。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
用图19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在此,示出变更了嵌合保持结构的方案。此外,图19是将本变形例的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如图19所示,在第1夹持构件21-5的支承部26-5设有一对构成嵌合保持结构的嵌合凹部35-5。嵌合凹部35-5配置在支承部26-5中在Y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第2夹持构件22-5的按压部31-5设有一对嵌合凸部37-5,上述嵌合凸部37-5能嵌合于嵌合凹部35-5内,构成嵌合保持结构。嵌合凸部37-5整体的大小为与嵌合凹部35-5相同或者稍大,由此有点压入地嵌合于嵌合凹部35-5内。因此,在将嵌合凸部37-5嵌合于嵌合凹部35-5内的状态下,能利用在两者间产生的摩擦力将第2夹持构件22-5相对于第1夹持构件21-5保持为防脱落状态。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
用图20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在此示出变更了扩散板50的第1面50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方案。此外,图20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如图20所示,在扩散板50的第1面50a中,在光源重叠部DA中,光反射率为例如65%,大体上是一样的,在扩散板50内表现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中,光反射率从靠近光源重叠部DA侧向远离侧连续地逐渐变小(斜坡状地变化),在扩散板5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取最小值30%。在光源重叠部DA中,构成光反射部52的点52a的面积最大并且是相同的,而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中,构成光反射部52的点52a形成为与离光源重叠部DA的距离成反比例连续地逐渐变小。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
用图21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在此示出进一步变更了扩散板50的第1面50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方案。此外,图21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如图21所示,光反射部52形成为扩散板50的第1面50a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部DA向光源非重叠部DN台阶性地依次变小。即,构成光反射部52的各点52a的面积(光反射率)在光源重叠部DA中最大并且是一样的,而向远离该光源重叠部DA的方向按每个规定区域台阶性地依次变小,在扩散板5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为最小。也就是说,在光反射部52的光源非重叠部DN,沿着该扩散板5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光反射率条状地变化。根据这种构成,能使从扩散板50出射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平缓。而且,根据这样形成光反射率台阶性地不同的多个区域的方法,能使该扩散板50的制造方法简便,能有助于成本减少。
<实施方式2>
利用图22或者图2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变更了立起部120b、支承部126和按压部131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22是将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图23是图22的xxiii-xxiii线截面图。
如图22所示,反射片120的立起部120b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在中途具有拐点IP的弯曲形状。详细地说,立起部120b隔着拐点IP能被区分为立起基端侧(底部120a侧,图22示出的左侧)的第1部120bA和立起顶端侧(延伸突出部一侧,图22示出的右侧)的第2部120bB。其中,第1部120bA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向表侧翘曲的大致圆弧状,为比将立起基端和立起顶端连结的线(弦)向扩散板50侧(光出射侧)凸出(鼓出)的形态。另一方面,第2部120bB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向里侧翘曲的大致圆弧状,为比将立起基端和立起顶端连结的线(弦)向底板14a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凹入(凹陷)的形态。第1部120bA和第2部120bB的连结部分(具有拐点IP的部分)为沿着Y轴方向大体笔直的形状。
第1夹持构件121和第2夹持构件122配置在俯视时部分地重叠,而在Y轴方向上错开的位置。详细地说,第1夹持构件121的主要部分配置在比立起部120b的拐点IP靠与底部120a侧相反的一侧(反射片120的短边方向的端侧),并且配置为与主要立起部120b的第2部120bB俯视时重叠。支承部126(支承面126a)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与立起部120b的第2部120bB相仿(平行)的形状,其曲率也大致相同。而第2夹持构件122的主要部分配置在比立起部120b的拐点IP靠底部120a侧(反射片12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并且配置为与主要立起部120b的第1部120bA俯视时重叠。按压部131(按压面131a)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与立起部120b的第1部120bA相仿(平行)的形状,其曲率也大致相同。并且,支承部126的底部120a侧的端部和按压部131的与底部120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为俯视时相互重叠,其重叠部分OP相对于第1部120bA和第2部120bB的连结部分(具有拐点IP的部分)也在俯视时重叠。也就是说,能将立起部120b的上述连结部分夹持在支承部126和按压部131的重叠部分OP间。
在支承部126侧的重叠部分OP,以在其板厚方向贯通的形态形成有嵌合孔130。如图2所示,一对嵌合孔130设于支承部126中在X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而在按压部131侧的重叠部分OP向里侧突出设有能嵌合于嵌合孔130的嵌合突起部133。一对嵌合突起部133设于按压部131中在X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利用由这些嵌合突起部133和嵌合孔130构成的嵌合保持结构,能将第1夹持构件121和第2夹持构件122保持为装配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立起部120b沿着从底部120a朝向立起部120b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中途具有拐点IP的弯曲形状,在立起部120b中隔着拐点IP的一方侧配置有第1夹持构件121,在另一方侧配置有第2夹持构件122,并且两个夹持构件121、122配置为俯视时部分地重叠。这样,能利用配置在隔着拐点IP的位置并且俯视时部分地重叠的第1夹持构件121和第2夹持构件122来合适地夹持成为具有拐点IP的复杂截面形状的立起部120b。
<实施方式3>
利用图24或者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变更了第2夹持构件222的结构和嵌合保持结构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24是将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图25是示出装配第2夹持构件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如图24所示,在第1夹持构件221的支承部226设有向表侧突出的嵌合突起部39。嵌合突起部39形成为相对于支承部226的支承面226a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柱状,其轴方向相对于Y轴方向和Z轴方向倾斜。而第2夹持构件222包括:按压部231,其具有接纳嵌合突起部39的嵌合孔40;以及从按压部231向表侧突出的卡止片41,不具有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支撑部32。在卡止片41的内面设有面向嵌合孔40的倾斜面41a。倾斜面41a具有从卡止片41的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逐渐向内侧伸出的坡度,由此卡止片41的突出基端部为向突出基端侧变细、向突出顶端侧变粗的形状。因此,当从图25示出的状态将第2夹持构件222装配到第1夹持构件221时,嵌合突起部39被嵌合于按压部231的嵌合孔40内,再进一步使嵌合突起部39与卡止片41的倾斜面41a滑动接触,由此如图24所示,卡止片41扩张地进行弹性扩开变形。利用该卡止片41的弹力和作用于嵌合突起部39的外面与嵌合孔40和卡止片41的内面之间的摩擦力,第2夹持构件222被保持为在与第1夹持构件221之间夹持立起部220b的状态。
<实施方式4>
利用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变更了第1夹持构件321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26是将两个夹持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如图26所示,第1夹持构件321一体地形成于底座314的底板314a。即,第1夹持构件321的轴部327是与底板314a直接相连的形态,由此将第1夹持构件321固定于底座31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夹持构件321一体地形成于底座314。这样,第1夹持构件321通过被一体地形成于底座314来固定于底座314。另外,不需要将第1夹持构件321装配到底座314的作业。
<实施方式5>
利用图27至图2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变更了反射片420的形状和两个夹持构件21、22的配置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7是示出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两个夹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28是图27的xxviii-xxviii线截面图,图29是图27的xxix-xxix线截面图。
如图27至图29所示,反射片420整体上形成为研钵状,具备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中央侧的底部420a和分别从底部4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和短边侧的两个端部立起的计4个立起部420b。立起部420b包括:一对第1立起部420bA,其从底部4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立起,并且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隔着底部420a的位置;以及一对第2立起部420bB,其从底部420a的短边侧的两个端部立起,并且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隔着底部420a的位置,并且与第1立起部420bA相邻。第1立起部420bA和第2立起部420b为分别带有规定的立起角度从底部420a立起的倾斜状。第1立起部420bA和第2立起部420bB为相互相连的形态,并且在其边界位置弯曲。而两个夹持构件21、22在俯视时与第1立起部420bA重叠的位置各配置有3组,在俯视时与第2立起部420bB重叠的位置各配置有2组,能夹持分别对应的第1立起部420bA和第2立起部420bB。
<实施方式6>
利用图30或者图3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将冷阴极管60用作光源并且变更了反射片520、两个夹持构件521、522的形状的方案。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夹持构件521、522采用与实施方式1记载的结构大体相同的结构。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30是示出底座中的冷阴极管和两个夹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31是图30的xxxi-xxxi线截面图。
如图3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线状光源)的冷阴极管60是细长的管状(线状),具备两个端部被密封的中空的细长玻璃管和被封入玻璃管的两个端部的内侧的一对电极。在玻璃管内封入有汞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材料。在冷阴极管60的两个端部分别配置有中继连接器(未图示),并且中继连接器与从电极向玻璃管的外部突出的引线端子连接。冷阴极管60通过该中继连接器与装配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的逆变器基板(未图示)连接,并且能控制其驱动。此外,冷阴极管60的外径尺寸比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热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例如15.5mm程度)小,例如为4mm程度。
具有上述结构的冷阴极管60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以6个冷阴极管60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间距)平行排列的状态以偏在于底座14内的形式被收纳。更具体地说,如图30和图31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50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上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夹着它们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60被配置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在此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本实施方式的光源配置区域LA比实施方式1大。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不配置冷阴极管60,在此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冷阴极管60以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比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大。而且,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比实施方式1大,例如为42%程度。另外,一对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为大致相同的面积。另外,冷阴极管60形成为其长度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长边尺寸)大致相同。
反射片520的底部520a为其短边尺寸比底座14的底板14a的光源配置区域LA略大的大小,俯视时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也就是说,底部520a的形成范围与光源配置区域LA相应地扩大,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对应的立起部520b的形成范围随之缩小。因此,立起部520b的曲率比实施方式1大。并且,与立起部520b的曲率变更对应,两个夹持构件521、522的支承部526和按压部531的支承面526a和按压面531a的曲率分别变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光源包括冷阴极管60。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地进行调光。
<实施方式7>
利用图32或者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将LED70用作光源的方案。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两个夹持构件21、22,使用与实施方式1记载的结构大体相同的结构。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32是示出底座中的LED和两个夹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33是图32的xxxiii-xxxiii线截面图。
如图32和图3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作为光源的LED70被安装在收纳于底座14内的LED基板71上,构成整体上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线状光源。LED基板71的表面由光反射性良好的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配置,并且由未图示的固定装置固定于底板14a。LED基板71在俯视时为横长的矩形,以使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装配到底板14a。LED基板71的短边尺寸比画面的纵尺寸(底座14的短边尺寸)小,LED基板71的长边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底座14的长边尺寸)大致相同。另外,在LED基板71上形成有包括金属膜的配线图案,并且在其规定的位置安装有LED70。该LED基板71连接着未图示的外部的控制基板,自此提供LED70的点亮所需的电力并且能进行LED70的驱动控制。
LED70被表面安装于LED基板71上,是所谓的表面安装型,在LED基板71的表侧的面上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以格子状(矩阵状)并列配置有多个LED70。各LED70构成为利用树脂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在固定于ED基板71的基板部上。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有主发光波长不同的3种,具体地说各LED芯片发出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单色光。该LED70的与对LED基板71安装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发光面,为顶面发光型。LED70的光轴与Z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
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50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上等分地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安装有多个LED70的LED基板71配置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不配置LED基板71,在此形成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LED70和LED基板71以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了光源配置区域LA。此外,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能适当设定,能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6同样,另外也能是由实施方式1、6示出的值以外的值。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光源包括LED70。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以及低功耗化等。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第1夹持构件和第2夹持构件也可以被装配为使得在支承部与按压部之间保留的间隔比立起部的厚度尺寸大,这种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这样,在支承部及按压部与立起部之间保留有间隙,因此能合适地允许立起部在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的伸缩,从而能抑制反射片中产生褶皱、挠曲等变形。
(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立起部的形状。具体地说,也能使立起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以外的弯曲形状(二次曲线形状、椭圆形状等),只要与其形状相仿地变更支承部(支承面)和按压部(按压面)的形状,就能适当地夹持立起部。
(3)在上述实施方式1、2、4~7中,示出了第1夹持构件的支承面和第2夹持构件的按压面均为与立起部相仿的形状,但是仅使支承面和按压面中的任一方为与立起部相仿的形状,另一方为与立起部不相仿的形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4)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两个夹持构件对立起部的平面配置和设置数量能适当变更。
(5)在上述实施方式1、2、4~7中,示出了将嵌合突起部设于第2夹持构件侧,将嵌合孔(嵌合凹部)设于第1夹持构件侧,但是使嵌合保持结构反转,将嵌合突起部设于第1夹持构件侧,将嵌合孔(嵌合凹部)设于第2夹持构件侧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嵌合保持结构的设置数量和配置能适当变更。
(7)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3、5~7以外,能变更第1夹持构件对底座的装配结构。例如,也可以省略装配部和装配孔,并且利用粘接剂等将底板按压部直接固定于底板。
(8)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第2夹持构件配置在底部侧,第1夹持构件配置在与底部侧相反的一侧,但是使配置颠倒,将第1夹持构件配置在底部侧,将第2夹持构件配置在与底部侧相反的一侧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9)作为上述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也可以变更支承部或者按压部的大小。例如,将支承部延长到立起部的第1部,或者将按压部延长到立起部的第2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变更嵌合保持结构的平面配置。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1夹持构件和第2夹持构件的表面均为白色,但是也能仅使第1夹持构件的表面为白色以外的颜色。第1夹持构件位于立起部的里侧,几乎不向表侧露出,因此例如设定为表面的光反射率低的颜色,对背光源装置的光学性能造成的影响也很轻微。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各夹持构件的表面的颜色为白色,但是各夹持构件的表面的颜色也可以是例如乳白色、银色。另外,能通过对各夹持构件的表面涂敷所希望的颜色的涂料来设定表面的颜色。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立起部、支承部的支承面和按压部的按压面分别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度以下的锐角,但是为45度以上的锐角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支撑部的轴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但是支撑部的轴方向设定为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一些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底座使用合成树脂制成的底座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底座由金属制成的方案。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两个夹持构件在从底部朝向立起部的方向上部分地夹持立起部的形态,但是两个夹持构件在上述方向上在立起部的整个长度上夹持立起部的形态也包含于本发明。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立起部配置在反射片的端部,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例如在反射片的中央侧部分设置截面为山型的立起部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与立起部对应的位置装配两个夹持构件即可。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底部和立起部相互相连的形态的反射片,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在底部与立起部处分离的分割结构的反射片。
(18)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作为光源能使用实施方式6记载的冷阴极管,也能使用实施方式7记载的LED。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定为支撑部抵接于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笔直状态的扩散板,但是设定为支撑部不抵接于如上所述笔直状态的扩散板(具体地说,构成为支撑部的突出顶端部比扩散板的光源侧的面靠光源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根据这种构成,例如在扩散板由于背光源装置内的热环境的变化而热膨胀的情况下,也允许扩散板在与支撑部之间保留的间隙的范围内向光源侧翘曲地变形。由此,扩散板难以产生挠曲、褶皱等,能使从扩散板出射的照明光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20)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使用1个热阴极管作为光源,但是能够变更热阴极管的使用个数,可以是2个以上。具体地说,例如在使用2个热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例如为37%程度。此外,在使用3个以上热阴极管的情况下,只要与个数成比例地调整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比率即可。
(21)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使用6个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方案,但是冷阴极管的使用个数能够变更,也可以是5个以下或者7个以上。具体地说,例如在使用4个冷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26%程度。另外,例如在使用8个冷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58%程度。除此以外,在变更使用的冷阴极管的个数的情况下,只要与冷阴极管的使用个数成比例地调整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比率即可。
(22)上述实施方式7中,LED基板相对于底座的大小以及LED基板中的LED的设置位置和设置个数等能适当变更。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底座的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为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但是设底座中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为光源配置区域,除此以外为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能使第1端部和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另外也能使第2端部和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源偏在地配置在底座内的(具备光源配置区域和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光源遍布底座的整个区域配置的构成。
(25)在上述实施方式1~6中,示出了将作为荧光管(线状光源)的一种的热阴极管或者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荧光管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使用荧光管以外的种类的放电管(汞灯等)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6)在上述实施方式7中,示出了使用作为点状光源的一种的LED作为光源的方案,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点状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除此以外也能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1种光源的方案,但是混用多种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具体地说,可以使热阴极管与冷阴极管混合,使热阴极管与LED混合,使冷阴极管与LED混合,或者使热阴极管、冷阴极管和LED混合。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扩散板的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图案的各点为圆形的方案,但是各点的形状不受限制,能选择椭圆形、多边形型等任意的形状。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扩散板的表面进行印刷来形成光反射部的方案,但是例如用金属蒸镀等其它形成方法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扩散板的表面形成光反射部来调整该扩散板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也可以例如如下调整扩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扩散板一般具有将光散射粒子分散于透光性基板的构成。因此,扩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能由光散射粒子对透光性基板的混合率(重量%)来决定。也就是说,能通过使光散射粒子的混合率相对变大来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大,能通过使光散射粒子的混合率相对变小来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小。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构成光反射部的点的面积变化来进行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设计、控制,但是作为光反射率的控制方法,使用例如使具有相同面积的点的配置间隔变化,或者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的方法等的情况也包含于本发明。其中,为了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例如只要用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材料来形成各点即可。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构件的扩散板上形成光反射部,适当地控制其光反射率的方案,但是在扩散板以外的光学构件上形成光反射部,适当地控制其光反射率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用作光学构件的扩散板和光学片的个数和种类能适当变更。
(3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能适当变更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和横纵的比率等。
(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3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3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3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314:底座,14a、314a:底板,14b:侧板,14c:支承板,14A:第1端部,14B:第2端部,14C:中央部,15:光学构件,17:热阴极管(光源),20、120、420、520:反射片,20a、120a、420a:底部,20b、120b、220b、420b:立起部,20c:延伸突出部,21、121、221、321、521:第1夹持构件,22、122、222、522:第2夹持构件,26a、126a、226a、526a:支承面,30:嵌合孔(嵌合保持结构,嵌合凹状部),31a、131a,531a:按压面,32:支撑部,33:嵌合突起部(嵌合保持结构),34:插通孔,35:嵌合凹部(嵌合保持结构,嵌合凹状部),37:嵌合凸部(嵌合保持结构),39:嵌合突起部(嵌合保持结构),40:嵌合孔(嵌合保持结构),42:卡止片(嵌合保持结构),42b:按压面,50:扩散板(光学构件),51:光学片(光学构件),52:光反射部,52a:点,60:冷阴极管(光源),70:LED(光源),DA:光源重叠部(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DN:光源非重叠部(与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LA:光源配置区域,LN:光源非配置区域,TV:电视接收装置。

Claims (30)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
底座,其具有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并且收纳上述光源;
反射片,其具有沿着上述底板配置的底部和从上述底部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并且使光反射;
第1夹持构件,其相对于上述立起部配置在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固定于上述底座;以及
第2夹持构件,其相对于上述立起部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并且在其与上述第1夹持构件之间能夹持上述立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第1夹持构件具有支承面,上述支承面从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上述立起部,而上述第2夹持构件具备按压面,上述按压面从上述光出射侧按压上述立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承面与上述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为与上述立起部相仿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承面与上述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和上述立起部都是沿着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立起部的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承面与上述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和上述立起部的曲率大致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承面与上述按压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和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部所成的角度均为锐角。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第1夹持构件和上述第2夹持构件上设有能通过相互嵌合来保持上述第1夹持构件和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嵌合保持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
至少一对上述嵌合保持结构设于俯视时相互分离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嵌合保持结构包括:嵌合突起部,其设于上述第1夹持构件,向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突出;以及嵌合凹状部,其设于上述第2夹持构件,能接纳上述嵌合突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立起部中设有能使上述嵌合保持结构插通的插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在上述第2夹持构件上设有支撑部,上述支撑部具有横穿上述底座内的空间的轴,并且从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撑上述光学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的轴方向为与上述光学构件的板面大致正交的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表面的光反射率比上述第1夹持构件的表面的光反射率高。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俯视时的大小比上述第1夹持构件的俯视时的大小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立起部中,沿着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立起部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在中途具有拐点的弯曲形状,在上述立起部中的隔着上述拐点的一方侧配置有上述第1夹持构件,在另一方侧配置有上述第2夹持构件,并且两个夹持构件以俯视时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第1夹持构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底座。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第2夹持构件形成为在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立起部的方向上部分地夹持上述立起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板的端部设有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在该侧板的立起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支承板,而在上述立起部的立起端部设有以沿着上述支承板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被区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以及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第2端部,其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中央部,其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者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而上述立起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大。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朝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而变小。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表面呈白色。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热阴极管。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冷阴极管。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LED。
28.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30.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28或者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080040888.1A 2009-09-16 2010-08-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83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4918 2009-09-16
JP2009-214918 2009-09-16
PCT/JP2010/063990 WO2011033898A1 (ja) 2009-09-16 2010-08-19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98332A true CN102498332A (zh) 2012-06-13
CN102498332B CN102498332B (zh) 2014-05-07

Family

ID=43758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088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8332B (zh) 2009-09-16 2010-08-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76557A1 (zh)
EP (1) EP2479479B1 (zh)
JP (1) JP5286417B2 (zh)
CN (1) CN102498332B (zh)
AU (1) AU2010296606B2 (zh)
MY (1) MY154356A (zh)
SG (1) SG179169A1 (zh)
WO (1) WO201103389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3917A (zh) * 2017-10-12 2019-04-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管部结合构造
CN115240541A (zh) * 2021-04-23 2022-10-25 纬联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支撑背板及其薄型化直下式显示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7310B (zh) * 2009-12-18 2014-12-03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JP2013037783A (ja) * 2011-08-03 2013-02-21 Sharp Corp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832313B1 (ko) * 2011-08-18 2018-04-0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3131328A (ja) * 2011-12-20 2013-07-04 Sharp Corp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2436800B1 (ko) * 2015-09-22 2022-08-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7146333A (ja) * 2016-02-15 2017-08-2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19419A1 (en) * 2005-07-22 2007-01-25 Sony Corporation Radiator for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backlight device
CN101105601A (zh) * 2006-07-11 2008-01-16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080030653A1 (en) * 2006-08-04 2008-02-07 Sung-Hun Lee Backlight assembly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1441362A (zh) * 2007-11-22 2009-05-27 索尼株式会社 背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09107512A1 (ja) * 2008-02-27 2009-09-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06421A1 (de) * 1987-03-04 1988-11-24 Citizen Watch Co Lt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fuer ein fluessigkristallanzeigegeraet
US4943689A (en) * 1989-06-23 1990-07-24 Summagraphics Corporation Backlit digitizer tablet
KR100873085B1 (ko) * 2002-06-22 2008-1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직하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US6974221B2 (en) * 2003-12-30 2005-12-13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Support for backlight module
TWI282886B (en) * 2004-04-01 2007-06-2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JP4172455B2 (ja) * 2004-10-08 2008-10-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用光源ユニット、液晶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透過型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09057B1 (ko) * 2004-11-17 2006-08-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유닛
KR101035848B1 (ko) 2004-11-24 2011-05-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4648070B2 (ja) * 2005-04-27 2011-03-09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
WO2008108035A1 (ja) * 2007-03-01 2008-09-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固定部材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8268338A (ja) * 2007-04-17 2008-11-0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用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254591B2 (ja) * 2007-10-25 2013-08-0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502914B1 (ko) * 2008-04-11 2015-03-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조립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19419A1 (en) * 2005-07-22 2007-01-25 Sony Corporation Radiator for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backlight device
CN101105601A (zh) * 2006-07-11 2008-01-16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080030653A1 (en) * 2006-08-04 2008-02-07 Sung-Hun Lee Backlight assembly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1441362A (zh) * 2007-11-22 2009-05-27 索尼株式会社 背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09107512A1 (ja) * 2008-02-27 2009-09-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3917A (zh) * 2017-10-12 2019-04-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管部结合构造
CN109653917B (zh) * 2017-10-12 2021-04-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管部结合构造
CN115240541A (zh) * 2021-04-23 2022-10-25 纬联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支撑背板及其薄型化直下式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033898A1 (ja) 2013-02-14
EP2479479B1 (en) 2014-07-30
US20120176557A1 (en) 2012-07-12
SG179169A1 (en) 2012-04-27
EP2479479A1 (en) 2012-07-25
MY154356A (en) 2015-05-29
AU2010296606A1 (en) 2012-04-05
AU2010296606B2 (en) 2013-02-28
CN102498332B (zh) 2014-05-07
WO2011033898A1 (ja) 2011-03-24
EP2479479A4 (en) 2012-11-14
JP5286417B2 (ja)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98332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59992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4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7651354B2 (en) Lamp socket,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the lamp sock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backlight assembly
CN10280382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20150219940A1 (en) Curved backlight assembly and curve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249833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7244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66731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804037A (zh) 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5999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688649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N101688648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N202972587U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597609A (zh) 光学构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和光学构件的制造方法
CN102422077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01639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5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0430801C (zh) 背光模块及其照明装置
CN102428314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4938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807805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1960213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12445026B (zh) 背光模块及具有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8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