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2077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2077A
CN102422077A CN2010800210955A CN201080021095A CN102422077A CN 102422077 A CN102422077 A CN 102422077A CN 2010800210955 A CN2010800210955 A CN 2010800210955A CN 201080021095 A CN201080021095 A CN 201080021095A CN 102422077 A CN102422077 A CN 102422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source
light
light reflectivity
diffus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10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水泰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22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0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均。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底座(14),其收纳热阴极管(17),具有用于射出其光的开口部(14b);扩散板(30),其作为光学部件(15),以与热阴极管(17)相对而覆盖开口部(14b)的形式配置;以及支撑部件(20),其从热阴极管(17)侧支撑扩散板(30),在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件(20)重叠的区域(支撑部件重叠区域)中,包括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与周围(ALR)相比相对较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底座,其液晶面板侧的面有开口;光源(冷阴极管等),其被收纳在底座内;光学部件(扩散片等),其配置于底座的开口部,用于使光源产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以及支撑部件,其从光源侧支撑光学部件中的画面中央侧部分。此外,作为公开这种背光源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144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构成的背光源装置中,支撑部件配置为贯穿底座内的空间直到光学部件为止,因此会发生从光源发出的朝向光学部件的光被支撑部件遮挡一些的情况。因此,光学部件中与支撑部件相应的特定区域会有透射光量变少的倾向,其结果是有可能产生局部的暗部。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具有用于射出其光的开口部;光学部件,其以与上述光源相对而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形式配置;以及支撑部件,其从上述光源侧支撑上述光学部件,在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支撑部件重叠的区域中包括低光反射率区域,所述低光反射率区域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与周围相比相对较小。
根据这种构成,光学部件被支撑部件从光源侧支撑,由此能限制光学部件与光源的位置关系。并且,在光学部件中与支撑部件重叠的区域中包括低光反射率区域,所述低光反射率区域的至少与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与周围相比相对较小,因此即使来自光源朝向低光反射率区域的光被支撑部件遮住了一些,在低光反射率区域与其周围也能难以产生透射光量的差。由此,能实现从光学部件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的均匀化。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部件相对的部分被区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这样,在底座中设定有不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因此与遍布底座整体配置光源的情况相比,能减少光源的数量,能实现该照明装置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2)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部件相对的部分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第2端部,其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中央部,其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这样,能在该照明装置的中央部确保足够的亮度,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也会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3)在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大于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这样,从光源射出的光首先到达光学部件中光反射率相对较大的部位,因此其大部分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量抑制了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反射的光在底座内发生反射,能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光学部件中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由于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更多的光会透射,能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4)在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变小。这样,能在光源配置区域与光源非配置区域实现照明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5)上述支撑部件配置在与上述光学部件中的如下区域相对的位置:所述区域具有比从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值的一半的值加上上述最小值所得的值大的光反射率。在光学部件中,在具有比从至少与光源侧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值的一半的值加上上述最小值所得的值大的光反射率的区域中,来自光源的光量较多,因此当将支撑部件配置在与此相对的位置时,在被支撑部件遮挡光的区域与不遮挡光的区域间透射光量之差有变大的趋势。但是,使光学部件中与支撑部件重叠的区域中包括有光反射率比周围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因此能有效地实现透射光量的均匀化。
(6)上述支撑部件配置在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内或者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相邻的位置。当将支撑部件配置在底座内与不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相比来自光源的光量较多的光源配置区域内或者与光源配置区域相邻的位置时,在被支撑部件遮挡光的区域与不遮挡光的区域之间透射光量之差有进一步变大的趋势。但是,在光学部件中与支撑部件重叠的区域中包括有光反射率比周围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因此能有效地实现透射光量的均匀化。
另外,光学部件中与作为底座的光源配置区域的中央部重叠的部位是光学部件中最容易产生挠曲等变形的部位。因此,通过将支撑部件配置在该光源配置区域内或者与光源配置区域相邻的位置,能良好地支撑光学部件中最容易产生变形的部位。
(7)在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形成有使光反射的光反射部。这样,能利用光反射部的样式适当地控制光学部件的光源侧的面的光反射率。
(8)上述光反射部设于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的区域。这样,能充分确保低光反射率区域的透射光量,从而能合适地缓和会在低光反射率区域与其周围产生的透射光量的差。另外,充分确保低光反射率区域中的透射光量,因此例如能将其表面的光反射率较小的部件用作支撑部件,由此能实现支撑部件的制造成本的减少等。
(9)上述光反射部设于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的区域,还设于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这样,能利用设于低光反射率区域的光反射部的样式来合适地缓和低光反射率区域与其周围的透射光量的差。
(10)上述光反射部包括在上述光学部件中的上述光源侧的面内为大致点状、具备光反射性的多个点。这样,能利用点的样式(面积、分布密度等)容易地控制光反射率。
(11)上述光学部件俯视为方形,上述支撑部件至少为一对,并且在上述底座内沿着相对于上述光学部件中的各边倾斜的方向并排配置。这样,与假设使支撑部件沿着光学部件的任一边直线地并排配置相比,难以通过光学部件视觉识别支撑部件的存在。
(12)上述支撑部件具备:主体部,其沿着上述底座延伸;以及支撑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光学部件侧突出,能与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抵接。这样,能利用沿着底座延伸的主体部来使支撑部件对底座的安装状态稳定化。能利用从主体部向光学部件侧突出的支撑部来适当地支撑光学部件。
(13)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为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支撑部重叠的区域。光学部件中与支撑部件重叠的区域中,与能直接抵接于光学部件的支撑部重叠的区域是特别容易被支撑部遮挡来自光源的光、透射光量有可能降低的区域。但是,通过使与该支撑部重叠的区域为低光反射率区域,能进一步有效地实现透射光量的均匀化。
(14)上述支撑部以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为大致点状的方式形成。这样,与假设使支撑部以在光学部件的面内为线状或者面状的方式形成的情况相比,从光源朝向光学部件的光难以被支撑部遮挡,由此适于亮度不均的缓和。
(15)上述支撑部形成为顶端变细状。这样,从光源朝向光学部件的光难以被支撑部遮挡,由此适于亮度不均的缓和。
(16)上述支撑部件的表面呈白色。这样,能使支撑部件的表面良好地反射光,因此能有效地利用从光源发出的光。
(17)上述光源包括热阴极管。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18)上述光源包括冷阴极管。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地进行调光。
(19)上述光源包括LED。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并且低功耗化等。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来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供给光的照明装置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良好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能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热阴极管和支撑部件以及底座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6是说明扩散板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扩散板中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8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沿着图6示出的viii-vii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9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沿着图6示出的ix-ix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0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沿着图6示出的x-x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1是示出扩散板的长边方向的沿着图6示出的xi-x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2是示出扩散板的长边方向的沿着图6示出的xii-xi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3是示出扩散板的长边方向的沿着图6示出的xiii-xii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15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沿着图14示出的xv-xv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6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沿着图14示出的xvi-xv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8是示出经过扩散板的低光反射率区域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0是示出经过扩散板的低光反射率区域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2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和支撑部件以及底座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25是示出扩散板的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26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沿着图25示出的xxvi-xxv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7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沿着图25示出的xxvii-xxvi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8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沿着图25示出的xxviii-xxviii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31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32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LED(LED基板)和支撑部件以及底座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用图1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首先,说明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构成。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热阴极管和支撑部件以及底座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此外,在图5中,设底座的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设短边方向为Y轴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而收纳它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在整体上成横长的方形(矩形),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画面尺寸为32英寸,横纵比为16∶9的情况,更详细地说,画面的横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例如为698mm程度,纵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例如为392mm程度。
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至图4)。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是将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构成的。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外,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以规定排列配置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11a、11b(参照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为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的大致箱型;光学部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部件)30和配置在扩散板30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31),其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而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将光学部件15群的长边边缘部夹持在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插座18,其在热阴极管17的端部担任电连接的中继;以及支架19,其一并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插座18。此外,在底座14内还具备从里侧(热阴极管17侧)支撑光学部件15的支撑部件20。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热阴极管17靠光学部件15的一侧为光出射侧。
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3和图4所示,板金成形为浅的大致箱型,包括矩形的底板14a和从其各边立起并大致U字状折回的折回外边缘部21(短边方向的折回外边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折回外边缘部21b)。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在其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贯穿设置有用于插通插座18的插通孔。而且,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折回外边缘部21b的上表面贯穿设置有固定孔14c,能利用例如螺钉等使外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成为一体。
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侧(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侧)配设有反射片23。反射片23由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为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涂敷为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如图3所示,该反射片23的长边边缘部立起,覆盖底座14的折回外边缘部21b,成为被底座14和光学部件15夹着的状态。在反射片23中,将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的部分和被底座14与光学部件15夹着的部分相连的部分为平缓的倾斜状。能利用该反射片23使从热阴极管17射出的光向光学部件15侧反射。
如图4所示,光学部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为俯视横长的方形(矩形)。光学部件15介于液晶面板11和热阴极管17之间,包括配置在里侧(热阴极管17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30和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31。扩散板30构成为在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设置有大量扩散粒子,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并且还具有后面详述的反射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的光反射功能。光学片31与扩散板30相比为板厚较薄的片状,3个光学片31层叠配置。具体地说,光学片31从扩散板30侧(里侧)按顺序为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光片。
如图3和图4所示,热阴极管17整体为管状(线状),并且具备中空的玻璃管17a和配置在玻璃管17a的两个端部的一对电极17b,在玻璃管17a内封入汞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材料。在各电极17b上具备灯丝和连接到灯丝的两个端部的一对端子。在热阴极管17的两个端部分别外嵌有插座18,上述端子通过该插座18连接到安装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背面侧)的逆变器基板26。热阴极管17由逆变器基板26供给驱动电力,并且能利用逆变器基板26控制管电流值即亮度(点亮状态)。热阴极管17介于扩散板30和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3)之间,配置于比扩散板30靠近底座14的底板14a的位置。此外,热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比冷阴极管的外径尺寸(例如4mm程度)大,例如为15.5mm程度。
以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在底座14内仅收纳1个具有上述结构的热阴极管17,其位置为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详细地说,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光学部件15和热阴极管17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热阴极管17配置于中央部14C,在此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不配置热阴极管17,在此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以热阴极管17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14C的形式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小于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而且,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例如为4%程度。另外,一对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为大致相同的面积。另外,热阴极管17形成为其长度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长边尺寸)大致同等。
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插座18的支架19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为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支架19在其表面侧具有能台阶状地载置有光学部件15以及液晶面板11的阶梯状面,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折回外边缘部21a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折回外边缘部21a一起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插入销24从支架19中的与底座14的折回外边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该插入销24插入形成于底座14的折回外边缘部21a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5,由此,该支架19被安装于底座14。
支撑部件20由合成树脂制(例如聚碳酸酯制)成,整体的表面为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等白色系的颜色。该支撑部件20能从里侧即热阴极管17侧支撑光学部件15,由此能将光学部件15(特别是扩散板30)与热阴极管17在Z轴方向(与光学部件15的板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距离,间隔)限制为固定的。由此,能使光学部件15稳定地发挥所希望的光学功能。
如图2至图4所示,支撑部件20构成为包括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的主体部20a、从主体部20a向表侧(光学部件15侧)突出的支撑部20b以及从主体部20a向里侧(底座14的底板14a)突出的卡止部20c。主体部20a为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大致板状,形成为俯视为方形。主体部20a形成为其板面俯视时比后述的支撑部20b的突出基端部大。卡止部20c具备一对弹性卡止片,两个弹性卡止片通过设于底座14的安装孔14d并且弹性地卡止于其里侧的孔边缘,由此能使支撑部件20相对于底座14保持为安装状态。
支撑部20b整体为圆锥状,详细地说,沿着主体部20a的板面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状,并且直径尺寸从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逐渐变小地形成为顶端变细状。支撑部20b的突出尺寸与从主体部20a的表侧的面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大致笔直状态的扩散板30的里侧的面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该支撑部20b抵接于大致笔直状态的扩散板30。支撑部20b中作为抵接于扩散板30的位置的突出顶端部做成圆的。可以说该支撑部20b在光学部件15的面内成点状。
如图5所示,在底座14内的规定位置配置有一对上述结构的支撑部件20。详细地说,一对支撑部件20在底座14内分别配置于隔着热阴极管17的位置,在Y轴方向离热阴极管17的距离大致相等,并且离底座14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的距离也大致相等。也就是说,可以说一对支撑部件20配置于以底座14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的点对称的位置,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光学部件15的各边)倾斜的方向并列配置。并且,这一对支撑部件20配置在底座14中的虽说是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却与光源配置区域LA相邻的位置。也就是说,两个支撑部件20配置在底座14中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14C附近,因此能支撑光学部件15中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而且,一对支撑部件20配置在底座14中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因此能支撑光学部件15中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也就是说,两个支撑部件20配置为能合适地支撑光学部件15中作为最容易产生随着热膨胀、热收缩的挠曲、翘曲等变形的部位的画面中央部。
下面详细说明与扩散板30所具有的光反射功能相关的构成。
图6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7是示出图6的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8至图10是示出图6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图11至图13是示出图6的扩散板的长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8至图13中,设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设短边方向为Y轴方向。另外,在图8至图10中,横轴示出Y轴方向(短边方向),是描绘沿着Y轴方向从图6示出的近侧端部到远侧端部的光反射率的图。同样,在图11至图13中,横轴示出X轴方向(长边方向),是描绘沿着Y轴方向从图6示出的左侧端部到右侧端部的光反射率的图。
扩散板30是在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例如聚苯乙烯制)成的基材中分散配合规定量的使光扩散的扩散粒子而成的,整体上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大致均匀。此外,关于扩散板30的基材(除去后述的光反射部32的状态的部分)的具体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例如优选光透射率为70%程度,光反射率为30%程度。扩散板30具有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以下称为第1面30a)和位于与该第1面30a相反的一侧并与液晶面板11相对的面(以下称为第2面30b)。其中,第1面30a为射入来自热阴极管17侧的光的光入射面,与此相对,第2面30b为向液晶面板11射出光(照明光)的光出射面。
并且,在扩散板30中的构成光入射面的第1面30a上,如图6和图7所示,形成有呈白色的为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2。光反射部32是将俯视为圆形的多个点32a以之字形状(锯齿状,交错状)配置而构成的。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图案是将例如含有金属氧化物的浆印刷在扩散板30的表面而形成的。作为该印刷方法,优选网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光反射部32其自身的光反射率为例如75%程度,与扩散板30自身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为30%程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光反射率。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材料的光反射率采用利用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CM-3700d的LAV(测定直径为
Figure BPA00001462979000131
)测定得到的测定直径内的平均光反射率。此外,光反射部32自身的光反射率为在玻璃基板的一面整体上形成该光反射部32,根据上述测定方法测定该形成面得到的值。
扩散板30具有长边方向(X轴方向)和短边方向(Y轴方向),如图8所示,通过使光反射部32的点图案变化来使扩散板30的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沿着短边方向变化(参照图3和图6)。即,如图6所示,扩散板30作为整体在第1面30a中构成为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以下称为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比不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以下称为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大。此外,如图11所示,扩散板30中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沿着长边方向几乎不变化,大致是固定的(参照图4和图6)。
详细说明上述扩散板30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如图6至图8所示,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沿着短边方向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连续变小,向接近热阴极管17的方向连续变大,其分布设定为正态分布(大钟状的曲线)。具体地说,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在其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与热阴极管17的中心一致的位置)最大,在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最小。该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例如为65%程度,最小值例如为30%程度,与扩散板30自身所具有的光反射率同等。因此,可以说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仅配置有少量光反射部32,或者几乎不配置。并且,在扩散板30中,设比从上述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值的一半的值加上上述最小值所得的值(例如47.5%程度)大的区域(除去后述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为半值宽度区域HW,该半值宽度区域HW的宽度尺寸为半值宽度。此时,半值宽度相对于扩散板30的短边尺寸的比率为例如60%程度。也就是说,扩散板30中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的约60%的区域为半值宽度区域HW,扩散板30中的短边方向的两个端部的各约20%的区域为半值宽度区域HW外的区域。在该半值宽度区域HW中包括光源配置区域LA和与其两侧分别相邻的规定宽度的区域。因此,已叙述的支撑部件20可以说配置在半值宽度区域HW内。
设为上述光反射率的分布,因此光反射部32如下那样形成。即,构成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的面积在扩散板30中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即与热阴极管17的中心位置一致的位置最大,向远离此处的方向逐渐变小,靠近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末端配置的最小。也就是说,各点32a的面积离热阴极管17的中心的距离越大而设定得越小。根据这种构成的扩散板30,作为扩散板30整体能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平缓,由此能使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实现平缓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作为光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也有使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的面积相同,而变更该点32a彼此的间隔。
然而,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底座14内配置用于支撑光学部件15的支撑部件20的方式中,使支撑部件20的支撑部20b在底座14内的空间从底板14a(反射片23)贯通到光学部件15地配置,有可能导致如下问题的产生。即,被贯通底座14内的空间的支撑部20b遮挡了一些来自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的光,在光学部件15中与支撑部20b相应的特定区域中透射光量有变少的倾向,其结果是有可能在局部产生暗部。
因此,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扩散板30是光反射率在与支撑部件20对应的特定区域局部变小的构成。具体地说,在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件20俯视重叠的区域(支撑部件重叠区域)中,包括光反射率与周围ALR相比相对较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与扩散板30中的与支撑部20b俯视重叠的区域(支撑部重叠区域)大体一致,是比与主体部20a俯视重叠的区域即与支撑部件20的整体俯视重叠的区域(支撑部件重叠区域)小的范围。即,低光反射率区域LR设定为与作为支撑部件20中直接抵接于扩散板30的部位的支撑部20b对应的范围,具体地说,俯视时在沿着支撑部20b的外形的范围内为大致圆形状。另外,低光反射率区域LR在俯视扩散板30整体时为大致点状。另外,低光反射率区域LR包含于光源非重叠部DN。
并且,在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不设有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设于扩散板30中除了低光反射率区域LR以外的区域(包括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周围ALR)。由此,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光反射率与其周围ALR(包围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环状(炸面包圈状)的区域)的光反射率相比较小。具体地说,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光反射率例如为30%程度,与扩散板30整体的光反射率的最小值(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两个端部的光反射率)大致相同,与此相对,其周围ALR的光反射率例如为60%程度(图9,图10,图12和图13)。
下面详细说明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与其周围ALR的光反射率的变化。如上所述,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设定为沿着短边方向连续的增加或者减少地变化,但是图9和图10所示,从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周围ALR到低光反射率区域LR,光反射率急剧减少,从低光反射率区域LR到周围ALR,光反射率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沿着长边方向大体固定,而如图12和图13所示,从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周围ALR到低光反射率区域LR,光反射率急剧减少,从低光反射率区域LR到周围ALR,光反射率急剧增加。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的结构,下面说明其作用。当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而点亮热阴极管17时,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直接或者由反射片23、支架19、支撑部件20等反射再间接射入扩散板30的第1面30a,透射过扩散板30后,通过光学片31向液晶面板11射出。以下,详细说明扩散板30所具有的光反射功能。
如图3和图6所示,在射入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的扩散板30的第1面30a上,在面内形成有光反射率按区域不同的光反射部32,由此能按各区域适当控制光的入射效率。详细地说,在第1面30a中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光源重叠部DA,来自热阴极管17的直接光较多,与光源非重叠部DN相比光量相对较多。因此,通过使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部32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大(参照图6和图8),能抑制(限制)光射入第1面30a,并且使大部分光反射回底座14内。另一方面,在第1面30a中不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DN,来自热阴极管17的直接光较少,与光源重叠部DA相比光量相对较少。因此,通过使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部32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参照图6和图8),能促使光射入第1面30a。此时,在光源非重叠部DN,由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部32反射到底座14内的光被反射片23等引导而补充光量,因此能充分确保射入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光源非重叠部DN中,与支撑部件20的支撑部20b重叠的区域是与周围ALR相比光反射率较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由此能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即,支撑部件20的支撑部20b配置为在从底座14的底板14a侧到扩散板30的范围中在Z轴方向贯穿底座14内的空间,因此从热阴极管17朝向扩散板30的光会被支撑部20b遮挡一些,特别是在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20b直接抵接的区域,即与支撑部20b俯视重叠的区域,射入的光量有局部变少的趋势。因此,通过使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20b俯视重叠的区域为比周围ALR光反射率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能在支撑部20b所抵接的区域中局部提高光的入射效率,能确保与周围ALR同等的足够的入射光量。由此,能有效地缓和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与其周围ALR射入的光量即透射光量产生差别的情况。根据以上记载,能使扩散板30的第1面30a面内的透射光量均匀化,并且能使从扩散板30的第2面30b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化。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底座14,其收纳热阴极管17,具有用于使其光射出的开口部14b;扩散板30,其是以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方式,以覆盖开口部14b的形式配置的光学部件15;以及支撑部件20,其从热阴极管17侧支撑扩散板30,在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件20重叠的区域(支撑部件重叠区域)中,包括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与周围ALR相比相对较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
根据这种构成,扩散板30由支撑部件20从热阴极管17侧支撑,由此能限制其与热阴极管17的位置关系。并且,在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件20重叠的区域中,包括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与周围ALR相比相对较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因此即使从热阴极管17朝向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光被支撑部件20遮挡一些,也能难以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与其周围ALR产生透射光量的差别。由此,能实现从光学部件15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的均匀化。
另外,底座14中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分被区分为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和不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这样,在底座14中设定有不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因此与假设遍布底座整体配置热阴极管的情况相比,能减少热阴极管17的数量,能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另外,底座14中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分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14A;第2端部14B,其位于与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中央部14C,其被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夹着,其中,中央部14C为光源配置区域LA,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这样,能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部确保足够的亮度,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也会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另外,在扩散板30中,除了低光反射率区域LR以外,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DA)中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大于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源非重叠部DN)中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这样,从热阴极管17射出的光首先到达扩散板30中光反射率相对较大的部位,因此其大部分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量抑制了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反射的光在底座14内发生反射,能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LN。扩散板30中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更多的光会透射,能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另外,在扩散板30中,除了低光反射率区域LR以外,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变小。这样,能在光源配置区域LA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实现照明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另外,支撑部件20配置在与扩散板30中的如下区域相对的位置:所述区域具有比从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值的一半的值加上最小值所得的值大的光反射率(半值宽度区域HW)。在扩散板30中,在具有比从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值的一半的值加上最小值所得的值大的光反射率的区域中,来自热阴极管17的光量较多,因此当将支撑部件20配置在与此相对的位置时,在被支撑部件20遮挡光的区域与不遮挡光的区域间透射光量之差有变大的趋势。但是,使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件20重叠的区域中包括有光反射率比周围ALR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因此能有效地实现透射光量的均匀化。
另外,支撑部件20配置在与光源配置区域LA相邻的位置。当将支撑部件20配置在底座14内不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与来自热阴极管17的光量最多的光源配置区域LA相邻的位置时,在被支撑部件20遮挡光的区域与不遮挡光的区域之间透射光量的差别有变大的趋势。但是,在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件20重叠的区域中包括有光反射率比周围ALR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因此能有效地实现透射光量的均匀化。另外,扩散板30中与作为底座14的光源配置区域LA的中央部14C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DA)是扩散板30中最容易产生挠曲等变形的部位。因此,通过将支撑部件20配置在与该光源配置区域LA相邻的位置,能良好地支撑扩散板30中最容易产生变形的部位。
另外,在扩散板30中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形成有使光反射的光反射部32。这样,能利用光反射部32的样式适当地控制扩散板30的热阴极管17侧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
另外,光反射部32设于扩散板30中除了低光反射率区域LR以外的区域。这样,能充分确保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透射光量,从而能合适地缓和会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与其周围ALR产生的透射光量的差。另外,充分确保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的透射光量,因此例如能将其表面的光反射率较小的部件用作支撑部件20,由此能实现支撑部件20的制造成本的减少等。
另外,光反射部32在扩散板30中热阴极管17侧的面内为大致点状,包括具备光反射性的多个点32a。这样,能利用点32a的样式(面积、分布密度等)容易地控制光反射率。
另外,扩散板30俯视为方形,至少具备一对支撑部件20,并且一对支撑部件20在底座14内沿着相对于扩散板30的各边倾斜的方向并排配置。这样,与假设使支撑部件沿着扩散板30的任一边直线地并排配置相比,难以通过扩散板30视觉识别支撑部件20的存在。
另外,支撑部件20具备:主体部20a,其沿着底座14延伸;以及支撑部20b,其从主体部20a向扩散板30侧突出,能与扩散板30中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面抵接。这样,能利用沿着底座14延伸的主体部20a来使支撑部件20相对于底座14的安装状态稳定化。能利用从主体部20a向扩散板30侧突出的支撑部20b来适当地支撑扩散板30。
另外,低光反射率区域LR是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20b重叠的区域(支撑部重叠区域)。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件20重叠的区域中,与能直接抵接于扩散板30的支撑部20b重叠的区域特别容易被支撑部20b遮挡来自热阴极管17的光,是透射光量有可能降低的区域。但是,通过使与该支撑部20b重叠的区域为低光反射率区域LR,能进一步有效地实现透射光量的均匀化。
另外,支撑部20b在扩散板30的面内形成为大致点状。这样,与假设使支撑部在扩散板的面内形成为线状或者面状的情况相比,从热阴极管17朝向扩散板30的光难以被支撑部20b遮挡,由此适于亮度不均的缓和。
另外,支撑部20b形成为顶端变细状。这样,从热阴极管17朝向扩散板30的光难以被支撑部20b遮挡,由此适于亮度不均的缓和。
另外,支撑部件20表面呈白色。这样,能使支撑部件20的表面良好地反射光,因此能有效地利用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
另外,光源包括热阴极管17。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各变形例中,有时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部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用图14至图16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在低光反射区域LR-1中也设有光反射部32的点32a-1的方式。此外,图14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15和图16是示出图14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另外,在图15和图16中,横轴示出Y轴方向(短边方向),是描绘沿着Y轴方向从图14示出的近侧端部到远侧端部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在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1中,如图14所示,形成有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1。形成于低光反射率区域LR-1的点32a-1与形成于其周围ALR的点32a相比,面积较小。由此,如图15和图16所示,低光反射率区域LR-1的光反射率比其周围ALR的光反射率小,而比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的最小值大。具体地说,优选低光反射率区域LR-1的周围ALR的光反射率例如为60%程度,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的最小值例如为30%程度,与此相对,低光反射率区域LR-1的光反射率例如为45%程度。形成于低光反射率区域LR-1内的各点32a-1的面积相同,由此,低光反射率区域LR-1的光反射率在整个区域内大致固定。在如上构成中,也能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1与其周围ALR实现透射光量的均匀化。此外,配置于低光反射率区域LR-1的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1的配置、数量、面积等也能适当变更为图示的以外,另外,其光反射率也能适当变更。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扩散板30中低光反射率区域LR-1以外的区域之外,光反射部32还设于低光反射率区域LR-1。这样,能利用设于低光反射率区域LR-1的光反射部32的样式来合适地缓和低光反射率区域LR-1与其周围ALR的透射光量的差。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用图17和图18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变更了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方式。此外,图17和图18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如图17所示,扩散板30的第1面30a中,在光源重叠部DA中,光反射率例如为65%,大体一样,在扩散板30内表示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中,光反射率从靠近光源重叠部DA侧向远离侧连续逐渐变小(倾斜状变化),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为最小值30%。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形成为,在光源重叠部DA中,其面积最大并且相同,与此相对,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中,与离光源重叠部DA的距离成反比例连续逐渐变小。并且,如图18所示,扩散板30的第1面30a中,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设定为光反射率比周围ALR小。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不形成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因此光反射率局部降低,在扩散板30的第1面30a内为最小值。此外,该变形例2的扩散板30中,与上述变形例1同样,当然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也能形成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用图19和图20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在此,示出进一步变更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方式。此外,图19和图20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如图19所示,光反射部32形成为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部DA向光源非重叠部DN台阶性地依次变小。即,构成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的面积(光反射率)在光源重叠部DA为最大并且一样,与此相对,向远离该光源重叠部DA的方向按规定区域台阶性地依次变小,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为最小。也就是说,在光反射部32的光源非重叠部DN,光反射率沿着该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带状变化。
并且,如图20所示,扩散板30的第1面30a中,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设定为光反射率比周围ALR小。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不形成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因此光反射率局部降低,在扩散板30的第1面30a内为最小值。根据这种构成,能使从扩散板30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变平缓。而且,根据这样形成光反射率台阶性地不同的多个区域的方法,该扩散板30的制造方法简便,能有助于削减成本。
此外,在该变形例3的扩散板30中,与上述变形例1同样,当然也能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形成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
<实施方式2>
利用图21至图2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用冷阴极管40作为光源的方式,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1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示出图2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23是示出图2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24是示出图2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的概要构成的平面图,图25是示出图2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扩散板的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26至图28是示出图25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26至图28中,设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设短边方向为Y轴方向。另外,在图26至图28中,横轴示出Y轴方向(短边方向),是描绘沿着Y轴方向从图25示出的近侧端部到远侧端部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至图23所示,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管40为细长的管状(线状),具备两个端部被密封的中空的细长玻璃管和封入玻璃管的两个端部内侧的一对电极。在玻璃管内封入有汞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材料。在冷阴极管40的两个端部分别配置有中继连接器41,并且中继连接器41连接到从电极突出到玻璃管的外部的引线端子。冷阴极管40通过该中继连接器41连接到安装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的逆变器基板26并且其驱动是能控制的。此外,冷阴极管40的外径尺寸比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热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例如为15.5mm程度)小,例如为4mm程度。
6个具有上述结构的冷阴极管40以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以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间距)平行并排的状态,以偏在于底座14内的形式被收纳。更具体地说,如图21至图24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130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等分地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40被配置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本实施方式的光源配置区域LA比实施方式1大。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未配置冷阴极管40,在此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冷阴极管40以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比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大。而且,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比实施方式1大,例如为42%程度。另外,一对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为大致相同的面积。另外,冷阴极管40形成为其长度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长边尺寸)大致同等。
如图22和图24所示,一对支撑部件20在底座14内分别配置在隔着靠近中央的2个冷阴极管40的位置。换言之,各支撑部件20配置为介于靠近中央的各冷阴极管40和与其外侧紧邻的各冷阴极管40之间。因此,可以说各支撑部件20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LA内。另外,各冷阴极管40的排列间距至少比支撑部20b的突出基端部的直径尺寸大,各排列间距大致相同。此外,各支撑部件20相对于底座14和扩散板130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扩散板130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如下。即,如图25和图26所示,扩散板130的光反射率从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向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连续变小,其分布设定为正态分布(大钟状的曲线)。具体地说,扩散板130的光反射率在其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为最大,在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为最小(例如为30%程度)。该光反射率的最大值比实施方式1示出的扩散板30小,例如为40%程度。此外,最小值例如为30%程度。并且,扩散板130中,超过从上述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值的一半值加上最小值所得的值(例如35%程度)的区域(除去后述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以外)为半值宽度区域HW,该半值宽度区域HW的宽度尺寸为半值宽度。此时,半值宽度相对于扩散板130的短边尺寸的比率比实施方式1示出的扩散板30大,例如为70%程度。也就是说,扩散板13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的约70%的区域为半值宽度区域HW,扩散板130的短边方向的两个端部的各约15%的区域为半值宽度区域HW外的区域。该半值宽度区域HW中包括光源配置区域LA和在其两侧分别相邻的规定宽度的区域。因此,可以说上述支撑部件20配置在半值宽度区域HW内。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扩散板130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与实施方式1示出的扩散板30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参照图8)相比,较为平缓。
如图25、图27和图28所示,扩散板130中,在与支撑部件20俯视重叠的区域(支撑部件重叠区域)中,包括光反射率局部变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与支撑部件20中的支撑部20b俯视重叠的区域(支撑部重叠区域)一致。低光反射率区域LR包括于扩散板130的光源重叠部DA。扩散板130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不设置构成光反射部132的点132a,由此,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的光反射率比其周围ALR的光反射率小,例如为30%程度。
如上所述,在采用多个冷阴极管40作为光源的方式中,也是通过使扩散板130中与支撑部20b俯视重叠的区域为低光反射率区域LR,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与其周围ALR难以产生透射光量的差,从而能实现从扩散板130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的均匀化。另外,通过使光源为冷阴极管40,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地进行调光。
另外,支撑部件20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LA内。当在底座14内将支撑部件20配置在与不配置冷阴极管40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相比来自冷阴极管40的光量较多的光源配置区域LA时,在被支撑部件20遮挡光的区域与不遮挡光的区域,透射光量的差有变大的趋势。但是,使扩散板130中与支撑部件20重叠的区域中包括光反射率比周围ALR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因此能有效地实现透射光量的均匀化。另外,在扩散板130中,与作为底座14的光源配置区域LA的中央部14C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DA)是扩散板130中最容易产生挠曲等变形的部位。因此,通过将支撑部件20配置在该光源配置区域LA内,能良好地支撑扩散板130中最容易产生变形的部位。
<实施方式3>
利用图29至图3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采用LED50作为光源的方式,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9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0是示出图29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31是示出图29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32是示出图29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的概要构成的平面图。
如图29至图3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作为光源的LED50安装在收纳于底座14内的LED基板51上。LED基板51由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配置,并且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装置相对于底板14a固定。LED基板51为俯视横长的矩形,以使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安装于底板14a。LED基板51的短边尺寸比画面的纵尺寸(底座14的短边尺寸)小,LED基板51的长边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底座14的长边尺寸)大致同等。另外,在LED基板51上形成有包括金属膜的配线图案,并且在其规定的位置安装有LED50。该LED基板51连接着未图示的外部的控制基板,从此供给LED50的点亮所需的电力,并且能进行LED50的驱动控制。
LED50表面安装在LED基板51上,为所谓表面安装型,在LED基板51的表侧的面上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棋盘状(矩阵状)并列配置有多个LED50。各LED50是利用树脂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51的基板部上而构成的。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有主发光波长不同的3种,具体地说各LED芯片发出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单色光。该LED50的与对LED基板51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发光面,是顶面发光(top)型。LED50的光轴与Z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部件15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
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等分地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安装有多个LED50的LED基板51被配置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在此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不配置LED基板51,在此形成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以LED50和LED基板51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此外,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能适当设定,也能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同样,另外也能是实施方式1、2示出的值以外的值。
如图30和图32所示,一对支撑部件20分别配置在底座14内隔着LED基板51的位置,离LED基板51的距离大致相等,并且离底座14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的距离也大致相等。各支撑部件20配置于底座14中作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而与光源配置区域LA相邻的位置。此外,各支撑部件20相对于底座14和扩散板30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扩散板30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和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上所述,在将并列配置在LED基板51上的LED50用作光源的方式中,通过将扩散板30中与支撑部20b俯视重叠的区域设为低光反射率区域LR,也难以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及其周围ALR产生透射光量的差,从而能实现从光学部件15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的均匀化。另外,通过使光源为LED50,能实现长寿命化并且低功耗化等。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扩散板中的低光反射率区域和与支撑部件的支撑部重叠的区域(支撑部重叠区域)一致的方式,但是能适当变更低光反射区域的具体范围。也就是说,低光反射区域只要包括于扩散板中与支撑部件重叠的区域(支撑部件重叠区域)即可,例如也能设定为低光反射率区域与支撑部件重叠区域一致,另外,也能设定为低光反射率区域比支撑部重叠区域大,并且比支撑部件重叠区域小的范围。除此以外,也能使低光反射率区域为部分包括支撑部重叠区域的范围。而且,低光反射率区域在扩散板中为比支撑部重叠区域小的范围也包括在本发明中。相反,低光反射率区域在扩散板中为比支撑部件重叠区域大的范围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举例示出了低光反射率区域内的光反射率大致固定的方式,但是也可以使低光反射率区域内的光反射率变化。例如,也可以使光反射率向远离低光反射率区域的中心的方向连续或者台阶性地变小,反之连续或者台阶性地变大。
(3)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3记载的扩散板的构成应用于实施方式2、3记载的扩散板。
(4)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支撑部件配置在光源非配置区域的与光源配置区域相邻的位置的方式,但是例如将支撑部件配置在光源非配置区域中远离光源配置区域规定距离的位置、将支撑部件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内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5)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支撑部件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内的方式,但是也能适当变更光源配置区域内的支撑部件的配置,另外也能将支撑部件配置在例如光源非配置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能与实施方式1、3同样地将支撑部件配置在光源非配置区域的与光源配置区域相邻的位置。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部件被配置在半值宽度区域内的方式,但是支撑部件被配置在半值宽度区域外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7)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支撑部件被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和光源非配置区域两者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支撑部件被配置在半值宽度区域内及其外部两者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一对支撑部件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倾斜的方向并列的方式,但是多个支撑部件沿着X轴方向直线并列、多个支撑部件沿着Y轴方向直线并列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9)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变更支撑部件对底座的设置数量。也就是说,对底座仅配置1个支撑部件、配置3个以上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低光反射率区域为沿着支撑部的外形俯视大致圆形状的方式,但是低光反射率区域的俯视形状能适当变更。在这种情况下,并不一定使低光反射率区域为沿着支撑部(支撑部件)的外形的方式,低光反射率区域和支撑部(支撑部件)俯视形状不同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部抵接于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笔直状态的扩散板的设定的方式,但是如上所述支撑部不抵接于笔直状态的扩散板的设定(具体地说,支撑部的突出顶端部配置为比扩散板的光源侧的面靠近光源的构成)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根据这种构成,在例如由背光源装置内的热环境的变化而导致扩散板发生热膨胀的情况下,允许扩散板在与支撑部之间保有的间隙的范围内向光源侧翘曲变形。由此,难以在扩散板上产生挠曲、褶皱等,能使从扩散板射出的照明光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部为顶端变细的圆锥状的方式,但是例如支撑部为顶端变细的角锥状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支撑部也可以不一定是顶端变细状,使支撑部为直径尺寸固定的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部在扩散板的面内为点状的方式,但是例如支撑部在扩散板的面内为线状的方式、在扩散板的面内为面状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插入式的卡止部作为支撑部件对底座的安装结构的方式,但是也可以采用滑动式作为安装结构。该滑动式的安装结构是指,使卡止部为钩形状,将主体部向底座的底板压入,再使主体部沿着底板滑动,从而使卡止部的钩状部相对于安装孔的边缘部卡止。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部件具备卡止部作为对底座的安装结构的方式,但是从支撑部件省略卡止部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主体部和底座的底板或者反射片之间夹有粘接层,由此将支撑部件安装于底座即可。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支撑部件的表面的颜色为白色的方式,但是支撑部件的表面的色也可以是例如乳白色、银色。另外,能通过对支撑部件的表面涂敷所希望颜色的涂料来设定表面的颜色。
(17)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半值宽度相对于短边尺寸的比率,优选例如25%~80%的范围。另外,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具体的数值也能适当变更,还能适当变更低光反射率区域的光反射率的具体的数值。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图案的各点为圆形状,但是各点的形状不限于此,能选择椭圆形状、多边形状等任意形状。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光反射部通过印刷形成在扩散板的表面,但是用例如金属蒸镀等其它形成方法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扩散板的表面形成光反射部来调整该扩散板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但是也可以例如如下那样调整扩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扩散板一般具有在透光性基板中分散有光散射粒子的构成。因此,扩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能由光散射粒子对透光性基板的配合率(重量%)来决定。也就是说,能通过使光散射粒子的配合率相对变大来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大,能使光散射粒子的配合率相对变小来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小。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构成光反射部的点的面积变化来进行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设计、控制,但是作为光反射率的控制方法,采用例如使具有相同面积的点的配置间隔变化、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的方法等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其中,为了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利用例如光反射率的不同的多种材料来形成各点即可。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部件的扩散板中形成光反射部并适当控制其光反射率的方式,但是在扩散板以外的光学部件中形成光反射部并适当控制其光反射率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能适当变更用作光学部件的扩散板和光学片的个数和种类。
(23)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将1个热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方式,但是热阴极管的使用个数能够变更,可以是2个以上。具体地说,在例如使用2个热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37%程度。此外,在使用3个热阴极管以上的情况下,与个数成比例地调整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比率即可。
(24)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使用6个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方式,但是冷阴极管的使用个数能够变更,也可以是5个以下或者7个以上。具体地说,例如在用4个冷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26%程度。另外,例如在用8个冷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58%程度。除此以外变更所使用的冷阴极管的个数的情况下,与冷阴极管的使用个数成比例地调整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比率即可。
(25)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能适当变更LED基板相对于底座的大小,以及LED基板中的LED的设置位置和设置个数等。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底座的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为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式,但是设底座中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为光源配置区域,除此以外为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使第1端部和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还能使第2端部和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底座内光源偏在配置的方式(具备光源配置区域和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式),但是遍布整个底座配置光源的构成也能应用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扩散板的光反射率在整个区域内大体固定,仅在与支撑部件对应的区域设置低光反射率区域即可。
(28)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示出了将作为荧光管(线状光源)的一种的热阴极管或者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荧光管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使用荧光管以外的种类的放电管(汞灯等)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9)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将作为点状光源的一种的LED用作光源的方式,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点状光源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除此以外也能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
(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1种光源的方式,但是将多种光源混合使用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具体地说,可以使热阴极管和冷阴极管混合,使热阴极管与LED混合,使冷阴极管与LED混合,也可以使热阴极管、冷阴极管与LED混合。
(3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变更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和纵横比率等。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液晶面板和底座为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式,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为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3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4b:开口部,14A:第1端部,14B:第2端部,14C:中央部,15:光学部件,17:热阴极管(光源),20:支撑部件,20b:支撑部,30:扩散板(光学部件),31:光学片(光学部件),32:光反射部,32a:点,40:冷阴极管(光源),50:LED(光源),ALR:周围,DA:光源重叠部(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DN:光源非重叠部(与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LA:光源配置区域,LN:光源非配置区域,LR:低光反射率区域,TV:电视接收装置。

Claims (15)

1.一种照明装置,
具备: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具有用于射出其光的开口部;光学部件,其以与上述光源相对而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形式配置;以及支撑部件,其从上述光源侧支撑上述光学部件,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支撑部件重叠的区域中包括低光反射率区域,所述低光反射率区域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与周围相比相对较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部件相对的部分被区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部件相对的部分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第2端部,其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中央部,其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大于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件配置在与上述光学部件中的如下区域相对的位置:所述区域具有比从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值的一半的值加上上述最小值所得的值大的光反射率。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形成有使光反射的光反射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部设于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部设于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的区域,还设于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学部件俯视为方形,上述支撑部件至少为一对,并且在上述底座内沿着相对于上述光学部件中的各边倾斜的方向并排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件具备:主体部,其沿着上述底座延伸;以及支撑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光学部件侧突出,能与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为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支撑部重叠的区域。
13.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5.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13或者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0800210955A 2009-05-15 2010-02-23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24220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9023 2009-05-15
JP2009119023 2009-05-15
PCT/JP2010/052709 WO2010131504A1 (ja) 2009-05-15 2010-02-23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2077A true CN102422077A (zh) 2012-04-18

Family

ID=43084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10955A Pending CN102422077A (zh) 2009-05-15 2010-02-23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57330A1 (zh)
EP (1) EP2416057A4 (zh)
JP (1) JP5194172B2 (zh)
CN (1) CN102422077A (zh)
BR (1) BRPI1010824A2 (zh)
RU (1) RU2486401C1 (zh)
WO (1) WO201013150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88447A1 (zh) * 2015-11-27 2017-06-01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及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CN107357063A (zh) * 2016-05-09 2017-11-17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与包括该显示装置的拼接显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19467A (ko) 2009-06-03 2012-03-06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명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텔레비전 수신 장치
CN102428314A (zh) * 2009-06-03 2012-04-25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JPWO2012081184A1 (ja) * 2010-12-16 2014-05-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ならびにレンズ
CN102884365B (zh) 2010-12-16 2015-11-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9124A (ja) * 1988-07-29 1990-02-08 Nissha Printing Co Ltd 面発光装置とこの装置に用いる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678047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株式会社东芝 电视接收机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CN1276299C (zh) * 2003-01-06 2006-09-20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板装置
CN1854861A (zh) * 2005-04-27 2006-11-01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KR20080061827A (ko) * 2006-12-28 2008-07-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램프가이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0252A (en) * 1985-05-31 1991-06-04 Boef J A G De Illuminated sign system
JP2004031647A (ja) * 2002-06-26 2004-01-29 Sumida Corporation インバータトランス
AU2003266667A1 (en) * 2002-09-30 2004-04-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using backlight unit
RU36313U1 (ru) * 2002-12-23 2004-03-1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Руденск"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интерьер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RU2309324C2 (ru) * 2003-02-18 2007-10-27 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Хозов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JP4296857B2 (ja) * 2003-06-26 2009-07-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RU34693U1 (ru) * 2003-07-10 2003-12-1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нитарное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Уральский оптико-механический завод"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2005117023A (ja) * 2003-09-19 2005-04-28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14445A (ja) 2004-10-18 2006-04-27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0437282C (zh) * 2005-10-21 2008-11-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其灯管夹持装置
KR101089483B1 (ko) * 2007-03-13 2011-12-02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부재, 면광원장치 및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315163B (zh) * 2007-06-01 2011-02-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JP2010135204A (ja) * 2008-12-05 2010-06-17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面状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100208161A1 (en) * 2009-02-19 2010-08-19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imited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9124A (ja) * 1988-07-29 1990-02-08 Nissha Printing Co Ltd 面発光装置とこの装置に用いる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76299C (zh) * 2003-01-06 2006-09-20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板装置
CN1678047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株式会社东芝 电视接收机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CN1854861A (zh) * 2005-04-27 2006-11-01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KR20080061827A (ko) * 2006-12-28 2008-07-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램프가이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88447A1 (zh) * 2015-11-27 2017-06-01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及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CN107357063A (zh) * 2016-05-09 2017-11-17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与包括该显示装置的拼接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131504A1 (ja) 2012-11-01
RU2486401C1 (ru) 2013-06-27
WO2010131504A1 (ja) 2010-11-18
JP5194172B2 (ja) 2013-05-08
BRPI1010824A2 (pt) 2016-04-05
US20120057330A1 (en) 2012-03-08
EP2416057A4 (en) 2012-12-26
EP2416057A1 (en)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5578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828067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US20120169941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1688649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2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22077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20120169944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EP2161492B1 (en) Lighting apparatus, display unit,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4975189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1040427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20081632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television receiver
US8807805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42207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JP5323198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2422075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28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