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98331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98331A
CN102498331A CN2010800408877A CN201080040887A CN102498331A CN 102498331 A CN102498331 A CN 102498331A CN 2010800408877 A CN2010800408877 A CN 2010800408877A CN 201080040887 A CN201080040887 A CN 201080040887A CN 102498331 A CN102498331 A CN 102498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source
light
rising portions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08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水泰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98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83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22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 F21V7/24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22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6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with positional variation of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e.g. gradient or patterned diffus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2Electric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背光源装置中抑制发生亮度不均。在背光源装置(12)中,设扩散板(30)中的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为Rmax、最小值为Rmin时,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的立起基端位置(BP)与扩散板(30)中的具有满足式((Rmax-Rmin)/2+Rmin<R)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重叠,并且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位置(EP)与扩散板(30)中的具有满足上述式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不重叠。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照明装置作为背光源装置。已知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底座,其液晶面板侧的面具有开口部;多个光源(例如冷阴极管),其作为灯被收纳在底座内;光学构件(扩散板等),其配置在底座的开口部,用于使光源产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以及反射片,其铺设于底座内,并且使来自光源的光向光学构件以及液晶面板侧反射。
在该背光源装置的光源为出射线状的光的光源的情况下,构成为利用光学构件将线状的光变换为面状的光,由此实现照明光的均匀化。但是,在没有充分变换为该面状的光的情况下,会产生沿着光源的排列的条纹状的灯影像,会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恶化。
为了实现该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的均匀化,希望例如增加配置的光源的数量、减小相邻的光源间的距离,或者提高扩散板的扩散度。然而,如果增加光源的数量,该背光源装置的成本会增大,并且功耗也会增大。另外,当提高扩散板的扩散度时,会产生如下问题:无法使亮度上升,仍然需要增加光源的数量。因此,作为抑制功耗并且维持亮度均匀性的背光源装置,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背光源装置中,具备配置在多个光源的光出射侧的扩散板,在该扩散板上,印刷有全光线透射率(开口率)为62至71%并且雾度为90至99%的调光用点图案。特别是构成为在光源的正上方,点的直径大,随着远离光源,点的直径变小。根据这种构成,高效地利用从光源出射的光,由此不用使光源的功耗上升就能具有足够的亮度值,而且能照射亮度均匀化的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170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中,为了进一步抑制功耗、实现成本减少,希望减少配置的光源的数量。然而,如果是这种构成,在专利文献1中采用的调光用点图案中,有时会形成局部的暗处。即,为了抑制形成局部的暗处,需要按照光源的配置准确地进行扩散板的反射率的设定、调光用点图案的配置样式,而且在底座内使光反射到扩散板的反射片的样式也需要适合于光源的配置。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底座,其具有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并且收纳上述光源;光学构件,其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以及反射片,其配置在上述底座内并且具有从上述底板侧向上述光学构件侧立起的立起部,使光反射,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构件相对的部分被区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而上述光学构件在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大,设上述光学构件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为Rmax、最小值为Rmin时,配置为上述反射片的上述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与上述光学构件中的具有满足下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重叠,并且上述立起部的立起顶端位置与上述光学构件中的具有满足下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不重叠。
(Rmax-Rmin)/2+Rmin<R…(1)
这样,从光源出射的光首先到达光学构件中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大的部位,因此其多数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量抑制了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反射的光在底座内由反射片反射,能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光学构件中的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会透射更多的光,能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另外,虽然通过如上述那样设定光学构件的光反射来谋求底座内的光量的某种程度的均匀化,但是难以完全均匀,光源非配置区域的上述光量仍然往往比光源配置区域少。因此,与具有满足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相比,在光学构件中的具有不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的区域中,提供给光学构件的光量有相对较少的趋势。
与此相对,如果在底座内使光反射的反射片具有从底座的底板侧向光学构件侧立起的立起部,则在该立起部中与光学构件之间保留的间隔变窄,并且到达光学构件为止的光路长度变短,因此能将光高效地导向光学构件。也就是说,能利用立起部补充提供给光学构件的光量。
在此,在假如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和立起顶端位置配置为与具有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不重叠的构成中,立起部不存在于具有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与具有不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的区域的边界位置,因此在上述边界位置附近提供给光学构件的光量局部地降低,存在成为局部的暗部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发明中,配置为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与光学构件中的具有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重叠配置,并且立起部的立起顶端位置与光学构件中的具有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不重叠,立起部跨过具有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与具有不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的区域的边界位置配置。因此,在上述边界位置附近也能利用立起部将光高效地导向光学构件,能避免提供给光学构件的光量局部地降低的情况。由此,在光学构件中的具有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与具有不满足上述式(1)的光反射率的区域出射的光量难以产生差。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反射片具有沿着上述底板配置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底部,上述立起部为从上述底部向上述光学构件侧立起的形态。反射片中的与光源配置区域对应配置的部分介于光源与底座的底板之间,因此假如该部分为复杂的形状,就有可能在例如设置光源时成为妨碍。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反射片中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的部分是沿着底板配置的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例如设置光源时反射片难以成为妨碍。
(2)上述立起部的起自上述底部的立起基端位置配置在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这样,底部涵盖光源配置区域的整个区域而配置,因此能可靠地防止在例如设置光源时反射片成为妨碍。
(3)上述光源具有发出光的发光面,上述底部以与上述发光面成相对状的方式配置。这样,与假设将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的情况相比,能使光源配置区域中从光源的发光面到反射片的光路长度变大。由此,在光源配置区域中由反射片反射的光难以直接返回光源,从而能保证高的光利用效率。
(4)具备按压构件,上述按压构件跨过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而配置,并且具有从上述光学构件侧按压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的按压面。反射片的立起部为从底部向光学构件侧立起的形态,因此有例如从底部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按压构件具有跨过反射片的底部和立起部配置的按压面,利用该按压面从光学构件侧按压底部和立起部,因此能限制立起部向光学构件侧位移。由此,能抑制立起部相对于底部的立起角度发生变动,或者立起部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也就是说,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的形状,因此能使在此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从该照明装置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5)在上述底板的端部设有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在该侧板的立起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支承板,而在上述立起部的立起顶端部设有以沿着上述支承板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这样,反射片的底部沿着底板配置,延伸突出部沿着支承板配置,因此能使位于底部与延伸突出部之间的立起部的形状稳定化。
(6)上述立起部形成为在与上述光学构件之间保留的间隔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变小。底座内的光量为随着远离光源而变少的趋势。与此相对,如果使在立起部与光学构件之间保留的间隔向远离光源的方向变小,则从立起部到光学构件为止的光路长度有与底座内的光量成比例的趋势。该光路长度越短越能高效地将光导向光学构件,因此能利用上述立起部将光并无不均地导向光学构件。
(7)上述立起部为倾斜状。这样,能利用为倾斜状的立起部使光高效地向光学构件反射。
(8)上述立起部为圆弧状。这样,能利用为圆弧状的立起部使光高效地向光学构件反射。
(9)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板所成的角度为锐角。这样,由立起部反射的光带有基于相对于底板所成的角度的角度,通过使该角度为锐角,能将光高效地导向光学构件。
(10)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构件相对的部分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的中央部,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这样,能在该照明装置的中央部确保足够的亮度,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也会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11)一对上述立起部与上述第1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对应设置。这样,与作为光量往往会变少的光源非配置区域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分别对应地配置立起部,由此能更高效地将光导向光学构件。
(12)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变小。这样,能使从光学构件出射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从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向与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变得平缓。
(13)在上述光学构件中的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形成有使光反射的光反射部。这样,能利用光反射部的样式来适当控制光学构件的光源侧的面的光反射率。
(14)上述光反射部包括在上述光学构件中的上述光源侧的面内为大致点状、具备光反射性的多个点。这样,能利用点的样式(面积、分布密度等)容易地控制光反射率。
(15)上述底座在俯视时为矩形,上述光源为沿着上述底座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态,并且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和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以沿着上述底座的短边方向并排的方式配置。这样,适合于例如将线状光源用作光源的情况。
(16)在上述底板与上述立起部之间,设有能从上述底板侧支承上述立起部的支承部。反射片的立起部为从底板侧向光学构件侧立起的形态,因此有例如从底板侧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能利用支承部从底板侧支承立起部,因此能限制立起部向底板侧位移。由此,能抑制立起部从底板侧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立起部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也就是说,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的形状,因此能使在此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使从该照明装置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17)上述光源包括热阴极管。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18)上述光源包括冷阴极管。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地进行调光。
(19)上述光源包括LED。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以及低功耗化等。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良好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能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6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
图8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9是示出扩散板的长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0是表示使用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反射片的情况下来自扩散板的出射光在Y轴方向上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11是沿着使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反射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图。
图12是沿着使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反射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图。
图13是沿着使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反射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反射片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截面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8的xix-xix线截面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线截面图。
图22是图20的xxii-xxii线截面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底座中的冷阴极管、光源保持构件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3的xxiv-xxiv线截面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底座中的LED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6是图25的xxvi-xxvi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首先,说明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构成。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的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图2的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此外,在图5中,设底座的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短边方向为Y轴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而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上成横长的方形(矩形,长条状),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画面尺寸为32英寸,横纵比为16∶9的情况,更详细地说,画面的横尺寸(X轴方向上的尺寸)例如为698mm程度,纵尺寸(Y轴方向上的尺寸)例如为392mm程度。
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至图4)。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外,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振板11a、11b(参照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在表侧(光出射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e,为大致箱型;光学构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构件)30和配置在扩散板30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31),其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e而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将光学构件15群的长边边缘部夹持在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作为光源(线状光源)的热阴极管17;插座18,其在热阴极管17的端部承担电连接的中继;以及支架19,其一并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插座18。此外,在底座14内铺设有反射光的反射片20。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热阴极管17靠光学构件15侧为光出射侧。
底座14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底板14a;从底板14a的各边的端部向表侧立起的侧板14b;以及从侧板14b的立起端部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c,整体上为浅的大致箱型。底板14a为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在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上一致的矩形(长条状),具有俯视时的大小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大致相同的程度的形成范围。另外,在底板14a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贯穿设置有用于使插座18插通的插通孔。在底板14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和短边侧的两个端部各设有一对侧板14b,侧板14b从底板14a立起的角度为大致直角。支承板14c形成于各侧板14b中的每个侧板14b,并且相对于侧板14b的弯曲角度为大致直角,为与底板14a并行的形态。在支承板14c上载置有反射片20和光学构件15的外端部,它们能从里侧被支承。另外,如图3所示,在支承板14c中贯穿设置有固定孔14d,能利用例如螺钉等使外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成为一体。
反射片20由合成树脂制(例如,发泡PET制)成,其表面为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如图2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内面侧(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侧),并且铺设为覆盖大致整个区域。能利用该反射片20将从热阴极管17出射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反射片20整体上为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与底座14一致的矩形(长条状),在其短边方向上为对称形状。反射片20包括: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从底部20a的端部向表侧(光出射侧,光学构件15侧)立起的一对立起部20b;以及从各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部(与底部20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延伸突出的一对延伸突出部20c。在反射片20中,如图3和图5所示,底部20a和一对立起部20b俯视时的大小与底座14的底板14a大致相同,俯视时与底板14a重叠配置。换言之,底座14的底板14a俯视时形成于涵盖反射片20的底部20a和一对立起部20b的整个区域的范围。因此,与底座的底板形成于涵盖仅与底部20a重叠的范围的情况相比,可以说底板14a的形成范围更大。利用该形成范围足够大的底板14a,能在其背面侧搭载逆变器基板22等部件,或者装配用于将液晶显示装置10挂壁的壁挂配件(未图示)等。
详细地说,底部20a俯视时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与中央部14C重叠的位置),并且为与底板14a的板面并行的形态。底部20a为矩形(长条状),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底座14的长边方向,热阴极管17的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一致。底部20a的长边尺寸为与底座14的底板14a的长边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而底部20a的短边尺寸比底板14a的短边尺寸小。也就是说,底部20a仅在短边方向上形成得比底座14的底板14a小。
一对立起部20b配置于在底部20a的短边方向上隔着底部20a的位置,俯视时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侧(与两个端部14A、14B重叠的位置)。也就是说,一对立起部20b为从底部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彼此相逆地立起的形态。立起部20b为从立起基端部(底部20a侧的端部)向立起顶端部(与底部20a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突出部20c侧)的端部)具有固定的坡度的倾斜状。立起部20b的板面相对于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双方倾斜,即相对于底部20a的板面倾斜。因此,在立起部20b与相对的扩散板30之间保留的间隔在Y轴方向上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随着从画面中央侧向画面端侧行进而)变小。优选立起部20b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θ1(相对于底部20a的板面的倾斜角度)为锐角(不超过90度的大小),更优选为不超过45度的大小,具体地说例如为20度~30度程度。
反射片20中的底部20a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延伸,几乎不保留间隙,而立起部20b是从底板14a分离并且立起的形态,因此与底板14a之间保留有间隙,上述间隙从立起基端侧向立起顶端侧逐渐变大。也就是说,立起部20b为与底板14a之间隔开间隙向表侧浮起的状态。该间隙从侧面观看为大致三角形状(图3)。立起部20b在俯视时为矩形(长条状),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与底部20a相同。立起部20b的长边尺寸为与底座14的底板14a的长边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而立起部20b的短边尺寸比底板14a的短边尺寸小。也就是说,两个立起部20b仅在短边方向上形成得比底座14的底板14a小。各立起部20b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底部20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大。
延伸突出部20c从各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部分别向外延伸突出,并且俯视时与底座14的各支承板14c重叠配置。延伸突出部20c为与底部20a(底板14a和支承板14c)的板面并行的形态,载置于支承板14c的表侧的面。延伸突出部20c被夹持在支承板14c与扩散板30的外边缘部之间。
如图2所示,光学构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矩形)。光学构件15介于液晶面板11与热阴极管17之间,包括配置在里侧(热阴极管17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30和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31。扩散板30构成为在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大量扩散粒子,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并且兼具使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反射的光反射功能,详细内容后述。与扩散板30相比,光学片31为板厚薄的片状,3个光学片31层叠配置。具体地说,光学片31从扩散板30侧(里侧)按顺序为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振片。
如图3和图4所示,热阴极管17整体上为管状(线状),并且具备中空的玻璃管17a和配置在玻璃管17a的两个端部的一对电极17b,在玻璃管17a内封入有汞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材料。热阴极管17的发光面ES为玻璃管17a的外周面,能从轴心辐射状地发光。各电极17b中具备灯丝和与灯丝的两个端部连接的一对端子。在热阴极管17的两个端部分别外嵌有插座18,上述端子通过该插座18与装配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背面侧)的逆变器基板22连接。热阴极管17由逆变器基板22提供驱动电力,并且能利用逆变器基板22控制管电流值即亮度(点亮状态)。热阴极管17介于扩散板30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0)之间,配置在比扩散板30靠近底座14的底板14a的位置。此外,热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比冷阴极管的外径尺寸(例如4mm程度)大,例如为15.5mm程度。
如图5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热阴极管17以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在底座14内仅收纳有1个,其位置为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详细地说,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光学构件15和热阴极管17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热阴极管17配置在中央部14C,在此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未配置热阴极管17,在此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热阴极管17以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14C的形式形成了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小。而且,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为例如4%程度。另外,一对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为大致相同的面积。
反射片20中的底部20a的一部分(详细地说,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在俯视时与底座14的中央部14C(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而反射片20中的底部20a的一部分(详细地说,短边方向的两端侧部分)和各立起部20b在俯视时与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也就是说,在光源配置区域LA内配置有底部20a的主要部分,而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内,配置有底部20a的两端侧的一部分和两个立起部20b的整个区域。另外,热阴极管17形成为其长度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长边尺寸)大致同等。
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插座18的支架19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为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支架19在其表面侧具有能分级载置光学构件15和液晶面板11的阶梯状面,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支承板14c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支承板14c一起形成了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从支架19中的与底座14的支承板14c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23,该插入销23被插入形成于底座14的支承板14c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4,由此该支架19被装配于底座14。
下面详细说明与扩散板30所具有光反射功能有关的构成。
图6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7是示出图6的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平面图,图8是示出图6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图9是示出图6的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此外,在图8和图9中,设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设短边方向为Y轴方向。另外,在图8中,横轴示出Y轴方向(短边方向),为沿着Y轴方向描绘从图6示出的近前侧端部到纵深侧端部为止的光反射率的图。同样,在图9中,横轴示出X轴方向(长边方向),为沿着Y轴方向描绘从图6示出的左侧端部到右侧端部为止的光反射率的图。
扩散板30是在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例如聚苯乙烯制)成的基材中分散混合有规定量的使光扩散的扩散粒子而成的,在整体上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大致均匀。此外,优选扩散板30的基材(除了后述的光反射部32以外的状态)的具体的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为例如光透射率为70%程度,光反射率为30%程度。扩散板30具有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以下称为第1面30a)和位于与该第1面30a相反的一侧,与液晶面板11相对的面(以下称为第2面30b)。其中,第1面30a为来自热阴极管17侧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而第2面30b为向液晶面板11出射光(照明光)的光出射面。
并且,如图6和图7所示,在扩散板30中构成光入射面的第1面30a上形成有呈白色的作为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2。光反射部32通过将俯视时为圆形的多个点32a以之字形状(锯齿状,交错状)配置而构成。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图案是通过将例如含有金属氧化物的膏印刷到扩散板30的表面而形成的。作为其印刷方法,优选网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光反射部32其自身的光反射率为例如75%程度,与扩散板30自身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为30%程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光反射率。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材料的光反射率采用利用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CM-3700d的LAV(测定直径为φ25.4mm)测定得到的测定直径内的平均光反射率。此外,光反射部32自身的光反射率为在玻璃基板的一面整体上形成该光反射部32,根据上述测定方法测定该形成面得到的值。
扩散板30具有长边方向(X轴方向)和短边方向(Y轴方向),使光反射部32的点图案变化,由此使扩散板30的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如图8所示沿着短边方向变化(参照图6)。即,如图6所示,扩散板30构成为:整体上在第1面30a中,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以下称为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比与热阴极管17不重叠的部位(以下称为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大。此外,如图9所示,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沿着长边方向几乎不变化而大致固定(参照图6)。
详细说明上述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如图6至图8所示,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设定为沿着短边方向(Y轴方向)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连续变小,向靠近热阴极管17的方向连续变大,其分布取正态分布(吊钟状的曲线)。具体地说,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在其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与热阴极管17的中心一致的位置)最大,在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最小。该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为例如65%程度,最小值为例如30%程度,与扩散板30自身具有的光反射率相同。因此,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仅配置极少光反射部32,或者可以说几乎不配置光反射部32。并且,在扩散板30中,超过从上述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得到的值的一半的值加上最小值所得的值(例如为47.5%程度)的区域为半值宽度区域HW,该半值宽度区域HW的宽度尺寸为半值宽度。也就是说,设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为Rmax,其最小值为Rmin时,扩散板30中的具有满足下面示出的式(2)光反射率Ra的区域为半值宽度区域HW。
(Rmax-Rmin)/2+Rmin<Ra…(2)
另一方面,在扩散板30中,不超过从上述光反射率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得到的值的一半的值加上最小值所得的值(例如为47.5%程度)的区域,即上述半值宽度区域HW外的区域为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也就是说,设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为Rmax,其最小值为Rmin时,扩散板30中的具有满足下面示出的式(3)的光反射率Rb的区域为非半值宽度区域NHW。在扩散板30中隔着半值宽度区域HW的位置配置有一对该非半值宽度区域NHW。
(Rmax-Rmin)/2+Rmin>Rb…(3)
本实施方式的扩散板30的半值宽度相对于短边尺寸的比率例如为60%程度。也就是说,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的约60%的区域为半值宽度区域HW,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侧的各约20%的区域分别为非半值宽度区域NHW。其中,在半值宽度区域HW中,包括光源配置区域LA(光源重叠部DA)的整个区域和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各光源非重叠部DN)中的与光源配置区域LA分别相邻的规定区域。此外,具体地说,半值宽度区域HW包括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的二分之一强的区域,其相对于扩散板30的短边尺寸的比率例如为28%程度。另一方面,在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中,包括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的靠近扩散板30的端部的区域(与光源配置区域LA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的规定区域。此外,具体地说,在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中包括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的二分之一弱的区域,其相对于扩散板30的短边尺寸的比率如上所述例如为20%程度。另外,上述半值宽度区域HW可以说是光反射率比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相对较高的高反射率区域,反过来说可以说非半值宽度区域NHW是光反射率相对较低的低反射率区域。
为了实现上述光反射率的分布而如下形成光反射部32。即,构成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的面积为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即与热阴极管17的中心位置一致的点32a的面积最大,向远离此处的方向逐渐变小,配置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最末端的点32a的面积最小。也就是说,各点32a的面积设定为离热阴极管17的中心的距离越大,面积越小。根据这种构成的扩散板30,扩散板30整体上能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平缓,由此能在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上实现平缓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作为光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也可以使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的面积相同而变更该点32a彼此的间隔。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光学设计的扩散板30对应,反射片20如下配置。即,如图3和图5所示,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分别配置为起自底部20a的立起基端位置BP与扩散板30中的半值宽度区域HW重叠,并且立起顶端位置EP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重叠,即与半值宽度区域HW不重叠。根据这种配置,立起部20b以跨过扩散板30的半值宽度区域HW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边界位置的形式配置。
详细地说,立起部20b的立起基端位置BP配置在比扩散板30的半值宽度区域HW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边界位置靠近热阴极管17(画面中央)的位置,并且与半值宽度区域HW重叠配置。另一方面,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位置EP配置在比扩散板30的半值宽度区域HW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边界位置靠近画面端(与热阴极管17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并且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重叠配置。因此,可以说立起部20b形成在跨过半值宽度区域HW的一部分(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侧的端部)和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大致整个区域的范围。
更详细地说,底部20a的短边尺寸W1(Y轴方向的尺寸)比半值宽度区域HW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小。具体地说,底部20a的短边尺寸为半值宽度区域HW的宽度尺寸的约60%程度、底座14整体的短边尺寸的约40%程度。另一方面,各立起部20b的短边尺寸W2(Y轴方向的尺寸)比各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大。具体地说,各立起部20b的短边尺寸为底座14整体的短边尺寸的约30%程度。因此,底部20a与半值宽度区域HW的中央侧的约60%的区域重叠地配置,而各立起部20b与半值宽度区域HW的两端各约20%的区域分别重叠,并且与各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整个区域分别重叠地配置。立起部20b的立起基端位置BP配置在半值宽度区域HW内与热阴极管17不重叠的位置,即配置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因此,底部20a跨过光源配置区域LA的整个区域和两个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一部分(靠近光源配置区域LA的端部)配置,各立起部20b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剩余的部分对应配置。因此,底部20a在光源配置区域LA中与热阴极管17的发光面ES在Z轴方向上为相对状。另外,该底部20a为沿着底板14a并行的形态,因此容易将用于将热阴极管17装配于底座14所需的插座18固定于底板14a。另外,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位置EP配置在非半值宽度区域NHW内与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端部重叠的位置,配置于光源非配置区域LN。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的结构,下面说明其作用。在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当点亮热阴极管17时,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直接入射到扩散板30的第1面30a,或者由配置在底座14内的各构件(支架19,反射片20等)反射再间接地入射到扩散板30的第1面30a,在透射过扩散板30后,通过光学片31向液晶面板11出射。
首先详细说明扩散板30所具有的光反射功能。如图6所示,在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所入射的扩散板30的第1面30a上形成有在面内光反射率按每个区域而不同的光反射部32,由此能适当地按各区域中的每个区域适当地控制光的入射效率。详细地说,在第1面30a中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光源重叠部DA中,来自热阴极管17的直接光多,与光源非重叠部DN相比光量相对较多。因此,通过使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部32的光反射率相对变大(参照图7和图8),能抑制(限制)光向第1面30a入射,并且使多数光在底座14内反射并返回。另一方面,在第1面30a中与热阴极管17不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DN,来自热阴极管17的直接光少,与光源重叠部DA相比光量相对较少。因此,能通过使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部32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参照图6和图8)来促进光向第1面30a入射。此时,将利用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部32反射到底座14内反射的光利用上述反射片20等引导到光源非重叠部DN来补充光量,因此能充分确保入射到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量。
如上所述思考扩散板30的光学设计,由此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底座14内的光量的均匀化,但是难以完全均匀化,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相比,光源配置区域LA的底座14内的光量仍然往往会变少。因此,与半值宽度区域HW相比,对扩散板30提供的光量在扩散板30的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中有相对变少的趋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思考反射片20的形状和配置,由此实现提供给扩散板30的光量的均匀化。
下面详细说明反射片20所具有的光反射功能。如图3所示,反射片20中的立起部20b为从底部20a向表侧立起的形态,因此与扩散板30之间的间隔即底座14内光往来的空间从立起基端侧向立起顶端侧(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变窄,从立起部20b到扩散板30为止的光路长度变短。在此,底座14内的光量与离热阴极管17的距离为大体反比例的趋势,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比光源配置区域LA的光量少的趋势,因此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容易产生暗部。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量往往变少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利用立起部20b使光往来的空间自身变窄,到达扩散板30的光路长度变短,因此能将光高效地导向扩散板30。由此,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能充分地补足提供给扩散板30的光量,从而使光源非配置区域LN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
更详细地说,立起部20b配置为起自底部20a的立起基端位置BP与扩散板30的半值宽度区域HW重叠,立起顶端位置EP与扩散板30的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立起部20b跨过半值宽度区域HW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配置。因此,在半值宽度区域HW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边界位置也能利用立起部20b来将光高效地导向扩散板30。
在此,在假设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和立起顶端位置均为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重叠的配置的情况下,立起部不存在于半值宽度区域HW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边界位置,会在此处存在底部。因此,在上述边界位置,从底部到扩散板30为止的光路长度会比从立起部到扩散板30为止的光路长度长,提供给扩散板30的光量会局部地降低。这样,在本来光量多的半值宽度区域HW(亮部)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中的利用立起部补充了光量的部分(亮部)之间,存在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中的由于存在底部而光量局部地降低的部分(暗部),因此此处容易被视觉识别为局部的暗部。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半值宽度区域HW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边界位置不存在底部20a,能利用立起部20b将光高效地导向扩散板30,因此能避免提供给扩散板30的光量局部地降低的情况。由此,在扩散板30中由半值宽度区域HW和非半值宽度区域NHW提供的光量以及出射的光量将难以产生差,从而在照明光中难以发生亮度不均。
<实施例>
以下,通过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反射片20的实施例和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的反射片的比较例,对视觉识别为何种程度的亮度不均进行实验,下述的表1和图10示出其结果。在该比较实验中,准备了4种底部与立起部的短边尺寸的比率不同的反射片,将各反射片收纳在底座内,并且在将扩散板配置于底座的开口部的状态下点亮热阴极管,从大致正面进行目视观察。另外,在表1中,“◎”表示完全不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的情况,“○”表示大体不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的情况,“△”表示略微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的情况,“×”表示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的情况。此外,图10是表示使用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反射片的情况下来自扩散板的出射光在Y轴方向上的亮度分布的图,纵轴示出设最大亮度分别为100%的情况下的相对亮度,横轴示出扩散板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参照图3)。
在实施例中,底部的短边尺寸比半值宽度区域的尺寸小,立起部的立起角度约为20度程度。在比较例1中,底部的短边尺寸比半值宽度区域的尺寸略大,立起部的立起角度约为30度程度。在比较例2中,底部的短边尺寸比半值宽度区域的尺寸大,立起部的立起角度约为45度程度。在比较例3中,底部的短边尺寸比半值宽度区域的尺寸大很多,立起部的立起角度为约60度程度。
[表1]
Figure BPA00001517014600211
从上述表1和图10可知,通过使用实施例的反射片20能良好地防止亮度不均。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3中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这是由于在比较例1~3中,底部的一部分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重叠配置,因此该底部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重叠部分与其它部分(半值宽度区域HW和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中与立起部重叠的部分)相比,容易视觉识别为局部的暗部。并且,与比较例1相比,比较例2、3为亮度不均更加恶化的趋势,因此可以说底部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重叠部分越大,越容易视觉识别为局部的暗部,显示质量有恶化的趋势。与此相比,在实施例中,底部20a不存在于与非半值宽度区域NHW重叠的位置,在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中仅立起部20b重叠存在,因此能利用立起部20b将光高效地导向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整体,由半值宽度区域HW和非半值宽度区域NHW提供的光量难以产生差。由此,难以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底座14,其具有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14a,并且收纳热阴极管17;作为光学构件的扩散板30,相对于其热阴极管17配置在光出射侧;以及反射片20,其使光反射,具有配置在底座14内并且从底板14a侧向扩散板30侧立起的立起部20b,底座14的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分被区分为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和不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而扩散板30在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DA)中的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比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源非重叠部DN)中的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大,设扩散板30中的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为Rmax、最小值为Rmin时,配置为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的立起基端位置BP与扩散板30中的具有满足下述式(4)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半值宽度区域HW)重叠,并且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位置EP与扩散板30中的具有满足下述式(4)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半值宽度区域HW)不重叠。
(Rmax-Rmin)/2+Rmin<R…(4)
这样,从热阴极管17出射的光首先到达扩散板30中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大的部位,因此其多数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量抑制了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反射的光在底座14内由反射片20反射,能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LN。扩散板30中的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会透射更多的光,能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另外,虽然通过如上述那样设定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来谋求底座14内的光量某种程度的均匀化,但是难以完全均匀,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上述光量往往比光源配置区域LA少。因此,在扩散板30中,与具有满足式(4)的光反射率的区域(半值宽度区域HW)相比,在具有不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非半值宽度区域NHW)中,提供给扩散板30的光量有相对较少的趋势。
与此相对,如果在底座14内使光反射的反射片20具有从底座14的底板14a侧向扩散板30侧立起的立起部20b,则在该立起部20b中与扩散板30之间保留的间隔变窄,并且到达扩散板30为止的光路长度变短,因此能将光高效地导向扩散板30。也就是说,能利用立起部20b补充提供给扩散板30的光量。
在此,在假如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和立起顶端位置配置为与具有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半值宽度区域HW)不重叠的构成中,立起部不存在于具有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半值宽度区域HW)与具有不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的区域(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边界位置,因此在上述边界位置附近提供给扩散板30的光量局部地降低,存在成为局部的暗部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立起部20b的立起基端位置BP与扩散板30中的具有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半值宽度区域HW)重叠,并且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位置EP与扩散板30中的具有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半值宽度区域HW)不重叠,立起部20b跨过具有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半值宽度区域HW)与具有不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的区域(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边界位置配置。因此,在上述边界位置附近也能利用立起部20b将光高效地导向扩散板30,能避免提供给扩散板30的光量局部地降低的情况。由此,在扩散板30中的具有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半值宽度区域HW)与具有不满足上述式(4)的光反射率的区域(非半值宽度区域NHW)出射的光量难以产生差。
另外,反射片20具有底部20a,上述底部20a沿着底板14a配置,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LA,立起部20b是从底部20a向扩散板30侧立起的形态。反射片20中与光源配置区域LA对应配置的部分介于热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因此如果该部分为复杂的形状,就可能会在例如设置热阴极管17是成为妨碍。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反射片20中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LA的是沿着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中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反射片20难以在例如设置热阴极管17时成为妨碍。
另外,立起部20b的起自底部20a的立起基端位置BP配置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这样,底部20a涵盖光源配置区域LA的整个区域配置,因此能可靠地防止反射片20在例如设置热阴极管17时成为妨碍。
另外,另外,热阴极管17具有发出光的发光面ES,底部20a以与发光面ES成相对状的方式配置。这样,与假设将立起部20b的立起基端位置BP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LA的情况相比,能使光源配置区域LA中从热阴极管17的发光面ES到反射片20的光路长度变大。由此,在光源配置区域LA中由反射片20反射的光难以直接返回热阴极管17,从而能保证高的光利用效率。
另外,在底板14a的端部设有向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14b,在该侧板14b的立起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c,而在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部设有以沿着支承板14c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20c。这样,反射片20的底部20a沿着底板14a配置,延伸突出部20c沿着支承板14c配置,因此能使位于底部20a与延伸突出部20c之间的立起部20b的形状稳定化。
另外,立起部20b形成为其与扩散板30之间保留的间隔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变小。底座14内的光量为随着远离热阴极管17而变少的趋势。对此,如果使在立起部20b与扩散板30之间保留的间隔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变小,则从立起部20b到扩散板30为止的光路长度有与底座14内的光量成比例的趋势。该光路长度越短越能高效地将光导向扩散板30,因此能利用上述立起部20b将光并无不均地导向扩散板30。
另外,立起部20b为倾斜状。这样,能利用为倾斜状的立起部20b使光高效地向扩散板30反射。
另外,立起部20b相对于底板14a所成的角度为锐角。这样,由立起部20b反射的光带有基于相对于底板14a所成的角度的角度,通过使该角度为锐角,能将光高效地导向扩散板30。
另外,底座14的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分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夹着的中央部14C,其中,中央部14C为光源配置区域LA,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这样,能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部确保足够的亮度,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也会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另外,一对立起部20b与第1端部14A及第2端部14B对应设置。这样,与作为光量往往变少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第1端部14A及第2端部14B分别对应地配置立起部20b,由此能更高效地将光导向扩散板30。
另外,在扩散板30中,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变小。这样,能使从扩散板30出射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从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向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变得平缓。
另外,在扩散板30中的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形成有使光反射的光反射部32。这样,能利用光反射部32的样式来适当控制扩散板30的热阴极管17侧的面的光反射率。
另外,光反射部包括在扩散板30中的热阴极管17侧的面内为大致点状、具备光反射性的多个点32a。这样,能利用点32a的样式(面积、分布密度等)容易地控制光反射率。
另外,底座14在俯视时为矩形,热阴极管17为沿着底座1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态,并且光源配置区域LA和光源非配置区域LN以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并排的方式配置。这样,适合于将例如线状光源用作光源的情况。
另外,光源包括热阴极管17。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包括如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用图11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立起部20b-1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图11是沿着使用本变形例的反射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图。
如图11所示,立起部20b-1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弓形形状)。详细地说,立起部20b-1为向里侧翘曲的大致圆弧状,整体比将立起基端和立起顶端连结的线(弦)靠底板14a侧凹陷配置。立起部20b-1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与上述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的。该立起角度为立起部20b-1的立起基端的切线相对于底部20a所成的角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变形例,立起部20b-1为圆弧状。这样,能利用为圆弧状的立起部20b-1高效地使光向扩散板30反射。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用图12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变更了反射片20-2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图12是沿着使用本变形例的反射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图。
如图12所示,在该反射片20-2中,省略了由上述实施方式1示出的底部。即,反射片20-2包括:从底座14的底板14a侧向扩散板30侧立起的一对立起部20b-2和从各立起部20b-2的立起顶端部进一步延伸突出的一对延伸突出部20c-2。两个立起部20b-2的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型。立起部20b-2的立起基端位置BP-2共用,在Y轴方向上为与热阴极管17的中心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立起部20b-2的立起基端位置BP-2为与扩散板30的半值宽度区域HW重叠的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LA内。根据这种构成,能从扩散板30的半值宽度区域HW涵盖非半值宽度区域NHW地利用立起部20b-2高效地提供光,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用图13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在此,示出从上述变形例2变更了立起部20b-3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图13是沿着使用本变形例的反射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立起部20b-3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弓形形状)。详细地说,立起部20b-3为向里侧翘曲的大致圆弧状,整体上比将立起基端与立起顶端连结的线(弦)向底板14a侧凹陷配置。两个立起部20b-3的立起基端位置BP-3为与扩散板的半值宽度区域HW重叠的位置,处在光源配置区域LA内。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
用图14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在此示出变更了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方案。此外,图14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在扩散板30的第1面30a中,在光源重叠部DA中,如图14所示,光反射率大体一样为例如65%,在扩散板30内示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中,光反射率从靠近光源重叠部DA的一侧向远离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斜坡状地变化),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为最小值30%。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形成为:在光源重叠部DA中其面积最大并且相同,而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中,与离光源重叠部DA的距离成反比例连续地逐渐变小。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
用图15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在此示出进一步变更了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方案。此外,图15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如图15所示,光反射部32形成为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部DA向光源非重叠部DN分段地依次变小。即,构成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的面积(光反射率)在光源重叠部DA中最大并且一样,而向远离该光源重叠部DA的方向按每规定区域分段地依次变小,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为最小。也就是说,在光反射部32的光源非重叠部DN,光反射率沿着该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条状地变化。根据这种构成,能使从扩散板30出射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变得平缓。而且,根据这样形成使光反射率分段地不同的多个区域的方法,能使该扩散板30的制造方法简便,能有助于成本减少。
<实施方式2>
利用图16或者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具备从表侧按压反射片20的按压构件40。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16是示出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反射片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截面图。
按压构件40由合成树脂制(例如聚碳酸酯制)成,整体的表面为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等白色系的颜色。如图16所示,3个按压构件40在底座14内在长边方向上分离的位置间歇地并列配置。详细地说,各按压构件40在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上全部配置在大致中央位置,而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上分别分散配置在大致中央位置和两个端部附近位置。
如图17所示,按压构件40包括:主体部41,其具有从表侧(光出射侧)按压反射片20的按压面44;支撑部42,其从主体部41向表侧(光出射侧)突出,并且能支撑扩散板30;以及装配部43,其从主体部41向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底座14的底板14a侧)突出,并且能将按压构件40装配于底座14。其中,主体部41在俯视时为矩形(长条状),并且在使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底座14和反射片20的短边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底座14和反射片20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配置在底座14内。并且,主体部41的长边尺寸比反射片20的底部20a的短边尺寸大,主体部41的一部分为到达立起部20b为止的大小。因此,主体部41与反射片2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分(跨过底部20a和两个立起部20b的部分)的外形相似,从侧方看时为弯曲形状。主体部41为以长边方向(两个立起部20b间)的中央位置为中心的对称形状。
详细地说,主体部41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为在俯视时与底部20a重叠并且具有能从表侧按压底部20a的底部按压面44a的底部按压部41a,而主体部41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为从底部按压部41a向表侧立起的形态的俯视时与两个立起部20b重叠并且具有能从表侧按压两个立起部20b的立起部按压面44b的立起部按压部41b。也就是说,这些底部按压部41a和两个立起部按压部41b具有在其整个区域上对反射片20的按压面44,可以说该按压面44形成为能按压反射片20中的跨过底部20a和两个立起部20b的范围。更详细地说,底部按压部41a为与底部20a并行的大致笔直的板状。另一方面,立起部按压部41b为从其立起基端部(底部按压部41a侧的端部)向立起顶端部(与底部按压部41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的坡度的倾斜状,其倾斜角度(弯曲角度,立起角度)与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优选立起部按压部41b的立起角度为锐角(不超过90度的大小),更优选为不超过45度的大小,具体地说例如为20度~30度程度。并且,底部按压部41a能在底部20a的短边方向上在整个长度上按压底部20a,而两个立起部按压部41b能在立起部20b的短边方向上按压一部分,详细说是能按压与底部20a相邻的部分(立起基端部)。
支撑部42能从里侧即热阴极管17侧支撑光学构件15,由此能固定地限制光学构件15(特别是扩散板30)与热阴极管17在Z轴方向(与光学构件15的板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距离、间隔)。由此,能使光学构件15稳定地发挥所希望的光学的功能。该支撑部42设于主体部41中的底部按压部41a,详细地说,配置在底部按压部41a的长边方向上靠一端部偏心的位置。此外,在底座14内沿着其长边方向并排的各按压构件40以相邻的支撑部42为锯齿状的方向配置(图16)。支撑部42整体上为使Z轴方向(与扩散板30的板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与轴方向一致的圆锥状,详细地说,沿着底部按压部41a的板面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直径尺寸从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逐渐变小,形成为顶端变细状。
通过将装配部43插入、卡止于形成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装配孔14f,能将按压构件40对底座14保持为装配状态。一对装配部43设于主体部41中的底部按压部41a,详细地说,在底部按压部41a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并排配置。一对装配部43中一方装配部43配置在俯视时与表侧的支撑部42重叠的位置,更详细地说配置在同心的位置。装配部43具有在插入到装配孔14f的过程中能弹性变形的卡止片,该卡止片从里侧勾住装配孔14f的边缘部,能将按压构件40对底座14保持为装配状态。此外,在反射片20的底部20a,与装配孔14f连通并且能使装配部43插通的插通孔开口形成在与装配孔14f对应的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按压构件40,上述按压构件40具有跨过底部20a和立起部20b配置并且从扩散板30侧按压底部20a和立起部20b的按压面44。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为从底部20a向扩散板30侧立起的形态,因此有例如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按压构件40具有跨过反射片20的底部20a和立起部20b配置的按压面44,利用该按压面44从扩散板30侧按压底部20a和立起部20b,因此能限制立起部20b向扩散板30侧位移。由此,能抑制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的立起角度发生变动,或者立起部20b中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也就是说,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20b的形状,因此能使在此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使从该背光源装置12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实施方式3>
利用图18或者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变更了底座214的形状。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18是示出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19是图18的xix-xix线截面图。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底座214中,设有能从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的支承部45。支承部45为从底板214a向表侧立起的壁状(板状),其主壁面(主板面)与Y轴方向一致,并且板厚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可以说支承部45介于底板214a与立起部20b之间。支承部45配置在底板214a中俯视时与各立起部20b重叠的位置。5个支承部45并排配置在X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大致等间距排列。各支承部45中在X轴方向上位于中央的支承部45配置在底座2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支承部45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为与由立起部20b、底板214a和侧板214b围起的空间(间隙)相似的形状。支承部45的朝向表侧的面(与立起部20b相对的面)相对于底板214a和侧板214b(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双方为倾斜状,此处是能从里侧支承立起部20b的一部分的支承面45a。支承面45a为沿着立起部20b延伸(并行)的形态。支承面45a相对于底板214a(Y轴方向,从底部20a朝向立起部20b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倾斜角度)与立起部20b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大致相同,由此,设定为在立起部20b与支承部45的支承面45a之间几乎不保留间隙。各支承部45为与底板214a和侧板214b的内面分别相连的形态,由此谋求提高底座214的强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底板214a与立起部214b之间设有能从底板214a侧支承立起部214b的支承部45。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为从底板214a侧向扩散板30侧立起的形态,因此有例如从底板214a侧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利用支承部45从底板214a侧支承立起部20b,因此能限制立起部20b向底板214a侧位移。由此,能抑制立起部20b从底板214a侧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立起部20b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也就是说,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20b的形状,因此能使在此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使从该背光源装置12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实施方式4>
利用图20至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变更了反射片320的形状。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20是示出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21是图20的xxi-xxi线截面图,图22是图20的xxii-xxii线截面图。
如图20至图22所示,反射片320整体上形成为研钵状,具备:底部320a,其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中央侧;以及共计4个立起部320b,其从底部3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和短边侧的两个端部分别立起。立起部320b包括:一对第1立起部320bA,其从底部3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立起,并且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夹着底部320a的位置;以及一对第2立起部320bB,其从底部320a的短边侧的两个端部立起,并且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夹着底部320a的位置,并且与第1立起部320bA相邻。第1立起部320bA和第2立起部320b为从底部320a分别以规定的立起角度立起的倾斜状。第1立起部320bA和第2立起部320bB为相连的形态,并且在其边界位置弯曲。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扩散板30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光反射性能,因此在第1立起部320bA和第2立起部320bB中,第1立起部320bA设定为使立起基端位置与半值宽度区域重叠即可。
<实施方式5>
利用图23或者图2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将冷阴极管50用作光源,并且添加光源保持构件51。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23是示出底座中的冷阴极管、光源保持构件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24是图23的xxiv-xxiv线截面图。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线状光源)的冷阴极管50包括:中空的细长玻璃管,其为细长的管状(线状),两个端部被密封;以及一对电极,其被封入玻璃管的两个端部的内侧。在玻璃管内封入有汞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材料。在冷阴极管50的两个端部分别配置有中继连接器(未图示),并且对从电极向玻璃管的外部突出的引线端子连接着中继连接器。冷阴极管50通过该中继连接器与装配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的逆变器基板(未图示)连接并且能控制其驱动。此外,冷阴极管50的外径尺寸比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热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例如15.5mm程度)小,例如为4mm程度。
6个具有上述结构的冷阴极管50以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间距)平行并排的状态以偏在于底座14内的形式被收纳。更具体地说,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位)在短边方向上等分地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50被配置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在此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与实施方式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光源配置区域LA较大。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不配置冷阴极管50,在此形成了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冷阴极管50以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比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大。而且,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比实施方式1大,例如为42%程度。另外,一对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为大致相同的面积。另外,冷阴极管50的长度尺寸形成为与画面的横尺寸(长边尺寸)大致同等。
反射片420的底部420a的短边尺寸为比底座14的底板14a的光源配置区域LA稍大的大小,俯视时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也就是说,底部420a的形成范围与光源配置区域LA相应地扩大,随之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对应的立起部420b的形成范围缩小。因此,立起部420b从底部420a立起的角度比实施方式1大。另一方面,扩散板430的半值宽度区域HW随着光源配置区域LA和底部420a的扩大而扩大,随之非半值宽度区域NHW的宽度尺寸缩小。并且,立起部420b的立起基端位置BP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定为与半值宽度区域HW重叠。
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装配有用于保持冷阴极管50的光源保持构件51。光源保持构件51包括:主体部51a,其能在与底板14a之间夹持底部420a;光源保持部51b,其从主体部51a向表侧突出,并且能保持冷阴极管50;支撑部51c,其从主体部51a向表侧突出,并且能从里侧支撑扩散板430;以及装配部51d,其从主体部51a向里侧突出,并且装配于底板14a。其中,6个光源保持部51b在主体部51a中在其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并列配置,其排列间距与冷阴极管50间的排列间距相同。光源保持部51b具有一对臂部,能通过在两个臂部的顶端部间保留的间隙装卸冷阴极管50。两个臂部在装卸冷阴极管50时能向外张开并弹性变形,能将冷阴极管50弹性地保持在两个臂部间。能利用该光源保持部51b在轴方向上以笔直的状态保持冷阴极管50,并且能固定地维持冷阴极管50与扩散板43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此外,主体部51a是与上述实施方式2示出的按压构件40的底部按压部41a(参照图17)大致同样的构成,支撑部51c是与上述实施方式2示出的按压构件40的支撑部42(参照图17)大致同样的构成,装配部51d是与上述实施方式2示出的按压构件40的装配部43(参照图17)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光源包括冷阴极管50。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地进行调光。
<实施方式6>
利用图25或者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使用LED60作为光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25是示出底座中的LED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26是图25的xxvi-xxvi线截面图。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于底座14内的LED基板61上安装有多个作为光源的LED60,整体上构成为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线状光源。LED基板61由表面光反射性良好的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配置,并且由未图示的固定装置固定于底板14a。LED基板61在俯视时为横长的矩形,以使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装配于底板14a。LED基板61的短边尺寸比画面的纵尺寸(底座14的短边尺寸)小,LED基板61的长边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底座14的长边尺寸)大致相同。另外,在LED基板61上形成有包括金属膜的配线图案,并且在其规定的位置安装有LED60。该LED基板61连接着未图示的外部的控制基板,自此提供LED60的点亮所需的电力并且能进行LED60的驱动控制。
LED60被表面安装于LED基板61上,是所谓表面安装型,在LED基板61的表侧的面上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以格子状(矩阵状)并列配置有大量LED60。各LED60构成为利用树脂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61的基板部上。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有主发光波长不同的3种,具体地说各LED芯片发出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单色光。该LED60的与对LED基板61安装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发光面ES,为顶面发光型。LED60的光轴与Z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
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上等分地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安装有多个LED60的LED基板61配置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不配置LED基板61,在此形成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LED60和LED基板61以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了光源配置区域LA。此外,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能适当设定,能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4同样,另外也能是由实施方式1、4示出的值以外的值。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光源包括LED60。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以及低功耗化等。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反射片的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配置在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但是只要与扩散板的非半值宽度区域重叠即可,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地变更立起部的形状。具体地说,也能使立起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以外的弯曲形状(二次曲线形状、椭圆形状等)。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立起部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度以下的锐角的方案,但是为45度以上的锐角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立起部配置在反射片的短边方向的端部的方案,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立起部配置在长边方向的端部的方案。除此以外,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例如在反射片的中央侧部分设置截面为山型的立起部的方案。
(5)当然能将上述实施方式2记载的按压构件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3和实施方式4。另外,也能将实施方式2记载的立起部按压部设于实施方式5记载的光源保持构件的主体部。
(6)当然能将上述实施方式3记载的支承部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3和实施方式4。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合成树脂制成的底座用作底座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由金属制成底座的方案。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底部和立起部为相连的形态的反射片的方案,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了底部与立起部分离的分割结构的反射片的方案。
(9)上述实施方式4中,作为光源也能使用实施方式5记载的冷阴极管,或者使用实施方式6记载的LED。
(10)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作为光源使用了1个热阴极管的方案,但是热阴极管的使用个数能够变更,可以是2个以上。具体地说,例如在使用2个热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37%程度。此外,在使用3个以上热阴极管的情况下,与个数成比例地调整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比率即可。
(11)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使用6个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方案,但是冷阴极管的使用个数能够变更,也可以是5个以下或者7个以上。具体地说,例如在使用4个冷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26%程度。另外,例如在使用8个冷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58%程度。除此以外,在变更使用的冷阴极管的个数的情况下,只要与冷阴极管的使用个数成比例地调整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比率即可。
(12)上述实施方式6中,LED基板相对于底座的大小以及LED基板中的LED的设置位置和设置个数等能适当变更。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底座的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为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但是设底座中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中的至少某一方为光源配置区域,除此以外为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能使第1端部和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另外也能使第2端部和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源偏在地配置在底座内的(具备光源配置区域和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光源遍布底座的整个区域配置的构成。
(15)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示出了将作为荧光管(线状光源)的一种的热阴极管或者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荧光管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使用荧光管以外的种类的放电管(汞灯等)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6)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使用作为点状光源的一种的LED作为光源的方案,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点状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除此以外也能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1种光源的方案,但是混用多种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具体地说,可以使热阴极管与冷阴极管混合,使热阴极管与LED混合,使冷阴极管与LED混合,或者使热阴极管、冷阴极管和LED混合。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扩散板的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图案的各点为圆形的方案,但是各点的形状不受限制,能选择椭圆形、多边形型等任意的形状。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扩散板的表面进行印刷来形成光反射部的方案,但是例如用金属蒸镀等其它形成方法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扩散板的表面形成光反射部来调整该扩散板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也可以例如如下调整扩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扩散板一般具有将光散射粒子分散于透光性基板的构成。因此,扩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能由光散射粒子对透光性基板的混合率(重量%)来决定。也就是说,能通过使光散射粒子的混合率相对变大来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大,能通过使光散射粒子的混合率相对变小来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小。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构成光反射部的点的面积变化来进行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设计、控制,但是作为光反射率的控制方法,使用例如使具有相同面积的点的配置间隔变化,或者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的方法等的情况也包含于本发明。其中,为了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例如只要用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材料来形成各点即可。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构件中的扩散板上形成光反射部,适当地控制其光反射率的方案,但是在扩散板以外的光学构件上形成光反射部,适当地控制其光反射率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用作光学构件的扩散板和光学片的个数和种类能适当变更。
(2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能适当变更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和横纵的比率等。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214:底座,14a、214a:底板,14b、214b:侧板,14c:支承板,14A:第1端部,14B:第2端部,14C:中央部,15:光学构件,17:热阴极管(光源),20、320、420:反射片,20a、320a、420a:底部,20b、320b、420b:立起部,20c:延伸突出部,30:扩散板(光学构件),31:光学片(光学构件),32:光反射部,32a:点,40:按压构件,44:按压面,45:支承部,50:冷阴极管(光源),60:LED(光源),BP:立起基端位置,DA:光源重叠部(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DN:光源非重叠部(与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EP:立起顶端位置,ES:发光面,HW:半值宽度区域(具有满足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LA:光源配置区域,LN:光源非配置区域,NHW:非半值宽度区域(具有不满足式(1)的光反射率的区域),TV:电视接收装置。

Claims (23)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
底座,其具有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并且收纳上述光源;
光学构件,其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以及
反射片,其配置在上述底座内并且具有从上述底板侧向上述光学构件侧立起的立起部,使光反射,
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构件相对的部分被区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而上述光学构件在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大,
设上述光学构件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为Rmax、最小值为Rmin时,配置为上述反射片的上述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与上述光学构件中的具有满足下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重叠,并且上述立起部的立起顶端位置与上述光学构件中的具有满足下述式(1)的光反射率R的区域不重叠,
(Rmax-Rmin)/2+Rmin<R…(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片具有沿着上述底板配置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底部,上述立起部为从上述底部向上述光学构件侧立起的形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立起部的起自上述底部的立起基端位置配置在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具有发出光的发光面,上述底部以与上述发光面成相对状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按压构件,上述按压构件跨过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而配置,并且具有从上述光学构件侧按压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的按压面。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板的端部设有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在该侧板的立起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支承板,而在上述立起部的立起顶端部设有以沿着上述支承板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立起部形成为在与上述光学构件之间保留的间隔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立起部为倾斜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立起部为圆弧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板所成的角度为锐角。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构件相对的部分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的中央部,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一对上述立起部与上述第1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对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变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构件中的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形成有使光反射的光反射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部包括在上述光学构件中的上述光源侧的面内为大致点状、具备光反射性的多个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在俯视时为矩形,上述光源为沿着上述底座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态,并且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和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以沿着上述底座的短边方向并排的方式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板与上述立起部之间,设有能从上述底板侧支承上述立起部的支承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热阴极管。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冷阴极管。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LED。
21.一种显示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23.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21或者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0800408877A 2009-09-16 2010-08-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24983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4953 2009-09-16
JP2009-214953 2009-09-16
PCT/JP2010/063992 WO2011033899A1 (ja) 2009-09-16 2010-08-19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98331A true CN102498331A (zh) 2012-06-13

Family

ID=43758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08877A Pending CN102498331A (zh) 2009-09-16 2010-08-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827480B2 (zh)
EP (1) EP2466192A4 (zh)
JP (1) JP5286418B2 (zh)
KR (1) KR20120056278A (zh)
CN (1) CN102498331A (zh)
AU (1) AU2010296607A1 (zh)
BR (1) BR112012005884A2 (zh)
RU (1) RU2012109921A (zh)
SG (1) SG179171A1 (zh)
WO (1) WO201103389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7123A (zh) * 2015-12-23 2017-08-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33036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WO2012164790A1 (ja) * 2011-05-31 2014-07-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面光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TWI485477B (zh) * 2012-05-02 2015-05-2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
JP2015108813A (ja) * 2013-10-21 2015-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6303414B2 (ja) 2013-11-11 2018-04-0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11681181B2 (en) 2018-08-21 2023-06-20 Nichia Corporation Backlight device
KR102613460B1 (ko) 2019-01-03 2023-1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991339B1 (en) * 2019-11-26 2021-04-27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light uniformity for a display backligh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4827A (ja) * 1994-12-27 1996-07-16 Canon Inc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3073132B2 (ja) * 1994-07-20 2000-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平面光源装置
CN101128696A (zh) * 2005-02-08 2008-02-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光板、使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与液晶显示装置
US20090086121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441362A (zh) * 2007-11-22 2009-05-27 索尼株式会社 背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09110316A1 (ja) * 2008-03-05 2009-09-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7604A (ja) * 1988-07-26 1990-02-07 Ono Gijutsu Kenkyusho:Kk 薄型ライトボックス
JPH02253234A (ja) * 1989-03-28 1990-10-12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H03238489A (ja) * 1990-02-15 1991-10-24 Seiko Epson Corp 照明装置
JPH09236803A (ja) * 1996-02-28 1997-09-0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DE19832665A1 (de) 1998-07-21 2000-01-27 Leica Microsystems Homogenisierungsfilter für ein optisches Strahlungsfeld
US6357904B1 (en) * 1999-04-19 2002-03-19 Nec Corporation Linear illumination device
JP3894897B2 (ja) 2003-02-28 2007-03-22 富士通化成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WO2005028950A1 (ja) 2003-09-19 2005-03-31 Sony Corporation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117023A (ja) 2003-09-19 2005-04-28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7034595A1 (ja) * 2005-09-26 2007-03-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光学部品、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7264343A (ja) 2006-03-29 2007-10-11 Oji Paper Co Ltd 光拡散体、光拡散体の製造方法、面発光装置、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KR101290584B1 (ko) * 2006-06-29 2013-07-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에서의확산판 제조방법
WO2009057550A1 (ja) 2007-10-29 2009-05-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3132B2 (ja) * 1994-07-20 2000-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平面光源装置
JPH08184827A (ja) * 1994-12-27 1996-07-16 Canon Inc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1128696A (zh) * 2005-02-08 2008-02-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光板、使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与液晶显示装置
US20090086121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441362A (zh) * 2007-11-22 2009-05-27 索尼株式会社 背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09110316A1 (ja) * 2008-03-05 2009-09-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7123A (zh) * 2015-12-23 2017-08-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6997123B (zh) * 2015-12-23 2021-12-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2109921A (ru) 2013-10-27
JP5286418B2 (ja) 2013-09-11
US8827480B2 (en) 2014-09-09
KR20120056278A (ko) 2012-06-01
US20120169945A1 (en) 2012-07-05
EP2466192A4 (en) 2012-11-14
EP2466192A1 (en) 2012-06-20
JPWO2011033899A1 (ja) 2013-02-14
BR112012005884A2 (pt) 2019-09-24
WO2011033899A1 (ja) 2011-03-24
AU2010296607A1 (en) 2012-04-05
SG179171A1 (en) 2012-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9833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725578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4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2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688649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N102597609A (zh) 光学构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和光学构件的制造方法
JP5194172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4975189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1040427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323198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242207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WO2011033900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1960213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5999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22075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28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952645A (zh) 灯安装部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702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702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