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9993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9993A
CN102459993A CN2010800262485A CN201080026248A CN102459993A CN 102459993 A CN102459993 A CN 102459993A CN 2010800262485 A CN2010800262485 A CN 2010800262485A CN 201080026248 A CN201080026248 A CN 201080026248A CN 102459993 A CN102459993 A CN 102459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se
lighting device
retaining member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62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水泰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59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99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背光源装置中,在延伸构件中难以产生局部变形。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LED(17);底座(14),其收纳LED(17);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其是沿着底座(14)的内面延伸的延伸构件;以及保持构件(20),其以与底座(14)之间夹着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状态固定于底座(14),在保持构件(20)上设有抵接部(26),所述抵接部(26)向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侧突出,抵接于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底座,其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光源,其被收纳在底座内;反射片,其沿着底座的内面配置,使光向底座的开口部一侧反射;以及光学构件(扩散片等),其配置于底座的开口部,用于使光源产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侧射出。在上述背光源装置的构成部件中,有时会使用例如LED作为光源,在这种情况下,将安装有LED的LED基板收纳在底座内。
此外,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有将LED用作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一个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3174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构成的背光源装置中,有时利用螺钉将配置在底座内的LED基板与反射片一起固定于底座。此时,当利用螺钉将LED基板和反射片固定于多个位置时,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
即,当背光源装置内的热环境发生变化时,LED基板和反射片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随之会发生伸缩。在此,当LED基板和反射片被螺钉稳固地固定在多个位置时,在其被固定的部分会限制伸缩,因此在不固定的部分容易产生翘曲、挠曲等局部的变形。当反射片中产生上述变形时,反射的光容易产生不均,可能对显示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当LED基板中产生上述变形时,有可能在与外部电路等的连接位置发生接触不良,在进行LED的点亮控制等时会出现故障。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延伸构件难以产生局部变形。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延伸构件,其沿着上述底座的内面延伸;以及保持构件,其以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延伸构件的状态固定于上述底座,在上述保持构件上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向上述延伸构件侧突出,抵接于上述延伸构件。
这样,当将保持构件固定于底座时,延伸构件以被夹在保持构件与底座之间的状态被保持。在保持构件上设有向延伸构件侧突出的抵接部,该抵接部抵接于延伸构件,因此与假设保持构件的与延伸构件相对的面在整个区域上抵接于延伸构件的情况相比,能使保持构件对延伸构件的接触面积变小。反言之,在延伸构件中,与保持构件非接触地不被保持构件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变大。该不被按压的部分与保持构件所接触并按压的部分相比,由于热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容易伸缩。并且,如果该不被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变大,延伸构件整体上伸缩的自由度就变高,因此能抑制随着伸缩的挠曲、翘曲等变形局部显著化。
此外,如上所述如果使保持构件对延伸构件的接触面积变小,延伸构件就能在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相对于保持构件的接触位置(抵接部)容易滑动,由此能提高延伸构件的伸缩的自由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保持构件具备:主体部,其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延伸构件;以及固定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固定于上述底座,上述抵接部设于上述主体部。这样,当固定部固定于底座时,夹在主体部与底座之间的延伸构件被合适地保持。此时,抵接部抵接于延伸构件,避免了主体部的与延伸构件相对的面的整个区域进行抵接。
(2)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中从上述固定部分离的位置。这样,当将保持构件固定于底座时,从底座侧和主体部一侧的双方对延伸构件作用按压力。在此,在延伸构件中从底座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和从主体部一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依赖于抵接部和固定部的位置关系。在本发明中,抵接部配置在主体部中从固定部分离的位置,因此对于延伸构件,从底座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与从主体部一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俯视时相互偏离(偏置)。因此,例如与对于延伸构件作用上述各按压力的位置在俯视时为相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分散作用于延伸构件的应力,能缓和应力集中。由此,能提高延伸构件的伸缩的自由度。
然而,在制造保持构件时产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例如当抵接部从主体部突出的尺寸大于设定值时,对延伸构件作用的按压力可能会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在主体部中抵接部配置在从固定部分离的位置,因此能使主体部中的从固定部到抵接部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能吸收会增加的按压力。由此,能防止从抵接部对延伸构件作用过度的按压力,从而担保延伸构件的伸缩的自由度。
(3)上述固定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中央侧,而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外边缘部。这样,将固定部配置在主体部的中央侧,由此能将保持构件稳定地固定于底座。而且,将抵接部配置在主体部的外边缘部,由此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固定部与抵接部之间的距离,因此能良好地缓和应力集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延伸构件的伸缩的自由度。另外,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固定部与抵接部之间的距离,由此能使主体部更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能提高制造保持构件时产生的尺寸误差的吸收范围,从而能更稳定地担保延伸构件的伸缩的自由度。
(4)上述固定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中央侧,而至少一对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中隔着上述固定部的位置。这样,将固定部配置在主体部的中央侧,由此能将保持构件稳定地固定于底座。而且,至少一对抵接部配置在隔着固定部的位置,因此能使按压力平衡良好地作用于延伸构件,能提高延伸构件的伸缩的自由度,并且也能适当地保持延伸构件。
(5)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以上述固定部为中心的对称位置。这样,能对延伸构件进一步平衡良好地作用按压力。
(6)上述固定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中央侧,而上述抵接部包围上述固定部地形成为环状。这样,将固定部配置在主体部的中央侧,由此能将保持构件稳定地固定于底座。而且,包围固定部的环状的抵接部抵接于延伸构件,因此能平衡良好地更适当地保持延伸构件。并且,在主体部与延伸构件之间保留的间隙被成环状的抵接部包围,因此防止上述间隙向底座内开口。因此,能避免底座内的光向上述间隙漏出。而且,例如,在固定部与底座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能避免底座内的光通过上述间隙向底座外漏出。
(7)上述抵接部为与上述固定部相连的形态。这样,与假设使抵接部与固定部独立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提高抵接部和固定部的强度。
(8)上述抵接部为包围上述固定部的形态。这样,能进一步提高抵接部和固定部的强度。
(9)上述固定部贯通上述延伸构件,并且固定于上述底座。这样,能利用贯通延伸构件的固定部将延伸构件在沿着其板面的方向上定位。
(10)上述固定部贯通上述延伸构件和上述底座,并且从与上述延伸构件侧相反的一侧卡止于上述底座。这样,使贯通延伸构件以及底座的固定部卡止于底座,由此能实现保持构件和延伸构件的固定,因此不需要使用粘接剂等其它固定装置,能以低成本并且容易地实现固定。
(11)在与上述光源相对的位置配置有光学构件,在上述主体部上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向上述光学构件侧突出,支撑上述光学构件。这样,能使固定延伸构件的保持构件兼具支撑光学构件的功能。
(12)上述固定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在俯视时相互重叠的位置。这样,作业者要把持支撑部来装配保持构件时,能容易地把握固定部的位置,因此作业性良好。
(13)上述固定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在相互同心的位置。这样,作业性更加良好。
(14)上述抵接部为俯视时成点状的形态。这样,抵接部与延伸构件点接触,因此能使接触面积尽可能小,从而能提高延伸构件的伸缩的自由度。
(15)上述抵接部为俯视时成线状的形态。这样,抵接部与延伸构件线接触,因此能使对延伸构件的接触面积变小,并且也能适当地保持延伸构件。
(16)上述抵接部的相对于上述延伸构件的抵接面由曲面构成。这样,延伸构件容易相对于抵接部滑动,能进一步提高伸缩的自由度。
(17)上述抵接部的上述抵接面由球面构成。这样,延伸构件更容易相对于抵接部滑动,能进一步提高伸缩的自由度。
(18)上述延伸构件为具有上述光源的光源基板。这样,提高了光源基板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的伸缩的自由度,因此在与外部电路等连接的位置难以产生接触不良,另外能防止进行光源的点亮控制等时产生故障。
(19)在上述光源基板上并列配置有多个光源。这样,能对光源基板高效地配置多个光源,适于高亮度化等。
(20)上述保持构件配置在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这样,能有效地利用保留在相邻的光源之间的空间。另外,也避免保持构件妨碍从光源发出的光。
(21)上述延伸构件为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构件。这样,利用反射构件使光反射,由此能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该反射构件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的自由度变高,因此利用反射构件反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22)上述延伸构件包括:光源基板,其具有上述光源;以及反射构件,其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反射,上述光源基板和上述反射构件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一起夹在上述保持构件与上述底座之间。这样,能利用保持构件一起保持光源基板和反射构件。而且,一起提高了光源基板和反射构件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的自由度。
(23)上述反射构件相对于上述光源基板配置在与上述底座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重叠的位置具有使上述光源通过的光源插通孔。这样,利用相对于光源基板配置在与底座侧相反的一侧的反射构件来使光反射,由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等。另外,反射构件具有光源插通孔,因此避免了妨碍从光源射出光。
(24)在上述光源基板的与上述底座侧相反的一侧,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重叠的位置配置有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这样,能利用扩散透镜使从光源发出的光扩散后射出。由此,使出射光难以产生不均。
(25)上述反射构件包括:第1反射构件,其上述光源插通孔为能使上述扩散透镜通过的大小;以及第2反射构件,其介于上述光源基板与上述扩散透镜之间,且配置在俯视时与上述第1反射构件中具备的上述光源插通孔重叠的位置,并且使光向上述扩散透镜侧反射。这样,即使在第1反射构件中设有使扩散透镜通过的大小的光源插通孔,也能利用配置在与该光源插通孔重叠的位置的第2反射构件使光向扩散透镜侧反射。由此,能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等。
(26)上述第1反射构件的上述光源插通孔的边缘部和上述第2反射构件形成为俯视时相互重叠。这样,第1反射构件的光源插通孔的边缘部和第2反射构件俯视时无缝相连。由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光。
(27)具备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上述保持构件相对于上述延伸构件的位置关系,以在上述保持构件与上述延伸构件之间保留间隙。这样,保持构件利用限制部限制对延伸构件的位置关系,由此与延伸构件之间保留间隙,因此延伸构件容易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另一方面,例如有可能随着制造出的保持构件的成品尺寸不同而无法确保上述间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抵接部也会抵接于延伸构件,因此与假设保持构件的与延伸构件相对的面在整个区域抵接于延伸构件的情况相比,能确保较高的延伸构件的伸缩的自由度。
(28)上述保持构件具备:主体部,其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光源基板;以及固定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固定于上述底座,其中上述固定部具有弹性卡止片,所述弹性卡止片能弹性变形并且贯通上述底座并卡止于与上述延伸构件相反的一侧,上述保持构件包括:第1部件,其具备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固定部;以及第2部件,其装载于上述第1部件,并且限制上述弹性卡止片的弹性变形。这样,在将第1部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下将第2部件装载于第1部件时,贯通底座并卡止于与延伸构件相反的一侧的状态的弹性卡止片的弹性变形被限制。由此,能稳固地将保持构件保持为防止从底座脱落的状态。
接下来,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难以使沿着底座的内面延伸的延伸构件产生局部变形,因此例如利用延伸构件反射并射出的光难以产生不均,从而能实现显示品质良好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能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使延伸构件难以产生局部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LED基板和保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图3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图3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示出LED基板和保持构件的详细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截面图。
图9是图6的ix-ix线截面图。
图10是LED基板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将第2反射片和扩散透镜装配于LED基板的状态(光源单元)的平面图。
图12是单功能型保持构件的平面图。
图13是单功能型保持构件的仰视图。
图14是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平面图。
图15是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仰视图。
图16是示出将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6的ix-ix线截面图。
图17是示出将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并且主体部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图6的ix-ix线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保持构件的仰视图。
图19是示出将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将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1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2是示出抵接部抵接于第1反射片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保持构件的仰视图。
图25是示出将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6是示出将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7是示出将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8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9是示出将保持构件中的第1部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0是示出对第1部件装载第2部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背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32是示出将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背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用图1至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了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另外,设图4和图5示出的上侧为表侧,设同图下侧为里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并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上成横长的方形(矩形),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画面尺寸为42英寸,横纵比为16∶9的情况。
下面依次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俯视时为矩形,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
接着,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为大致箱型;光学构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构件)15a和配置在扩散板15a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其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而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外边缘部配置,将光学构件15群的外边缘部夹持在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而且,如图3至图5所示,在底座14内具备:LED17(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其作为光源;LED基板18(延伸构件),其安装有LED17;以及扩散透镜19,其配置于LED基板18中与LED17对应的位置。此外,在底座14内还具备:保持构件20,其能将LED基板18保持在其与底座14之间;以及反射片21(延伸构件),其使底座14内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LED17靠光学构件15侧为光出射侧。以下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成矩形的底板14a、从底板14a的各边的外端立起的侧板14c以及从各侧板14c的立起端向外伸出的支板14d,整体上为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大致浅碟状)。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竖直方向)一致。在底座14中的各支板14d上能从表侧载置框架16和后述的光学构件15。框架16被螺钉固定于各支板14d。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开口设有用于装配保持构件20的装配孔14e。多个装配孔14e在底板14a中与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分散配置。
如图2所示,光学构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矩形)。如图4和图5所示,光学构件15的外边缘部被载置于支板14d,由此配置为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并且夹在液晶面板11与LED17之间。光学构件15包括配置在里侧(LED17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15a和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15b。扩散板15a是在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大量扩散粒子的构成,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与扩散板15a相比,光学片15b为板厚度较薄的片状,2张层叠配置(图7至图9)。具体的光学片15b的种类有例如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光片等,能从它们中适当地选择使用。
如图2所示,框架16为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外周边缘部的框状。在该框架16与各支板14d之间能夹持光学构件15的外边缘部(图4和图5)。另外,该框架16能从里侧支承液晶面板11的外边缘部,能与配置于表侧的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的外边缘部(图4和图5)。
下面详细说明LED17和安装LED17的LED基板18。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LED17构成为利用树脂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18的基板部上。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使用主发光波长为1种的LED芯片,具体地说,使用单色发光为蓝色的LED芯片。另一方面,在密封LED芯片的树脂材料中,分散配合有使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变换为白色光的荧光体。由此,该LED17能进行白色发光。该LED17是与相对于LED基板18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发光面17a的所谓的顶面发光(top)型。LED17的光轴LA设定为与Z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主板面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此外,从LED17发出的光以光轴LA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三维地以某种程度辐射状扩散,但是其指向性比冷阴极管等高。也就是说,LED17的发光强度示出了沿着光轴LA的方向急剧上升,随着相对于光轴LA的倾斜角度变大而急剧降低的倾向的角度分布。
如图10所示,LED基板18具有俯视时为矩形的基材,以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状态沿着底板14a延伸并被收纳于底座14内(图3)。LED基板18的基材由与底座14相同的铝系材料等金属制成,构成为在其表面隔着绝缘层形成有包括铜箔等金属膜的配线图案。此外,作为用作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材料,也能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并且,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在该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板面中的朝向表侧的面(朝向光学构件15侧的面)上,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7。多个LED17沿着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以直线并列配置,并且利用形成于LED基板18的配线图案串联连接。各LED17的排列间距大致固定,即可以说各LED17被等间隔地排列。另外,在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设有连接部18a。
如图3所示,上述构成的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分别按多个配置,以相互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整齐的状态并列配置。也就是说,LED基板18和安装于此的LED17在底座14内均以X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为行方向,以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为列方向被矩阵状配置。具体地说,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上按3个配置,在Y轴方向上按9个配置,合计27个被并列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长边尺寸和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两种LED基板18。具体地说,使用了安装有6个LED17,长边尺寸相对较长的6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以及安装有5个LED17,长边尺寸相对较短的5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在底座14的X轴方向的两端位置各配置1个6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在同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1个5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如上所述,沿着X轴方向并排成1行的各LED基板18通过相邻的连接部18a彼此嵌合连接而相互电连接,并且与底座14的X轴方向的两端对应的连接部18a分别与未图示的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由此,配置于成1行的各LED基板18的各LED17被串联连接,并且能利用1个控制电路来一并控制包含于该1行的多个LED17的点亮、熄灭,从而能实现低成本化。此外,即使是长边尺寸和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种类的LED基板18,短边尺寸和LED17的排列间距也大致相同。
这样,通过采用准备多种长边尺寸和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LED基板18,适当组合使用不同种类的LED基板18的手法,能得到如下效果。即,在多品种地制造画面尺寸不同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情况下,能按各画面尺寸适当变更是否使用各种类的LED基板18和每种LED基板18的使用个数,从而能容易地对应,与假设按画面尺寸准备具有与底座14的长边尺寸同等的长边尺寸的专用设计的LED基板的情况相比,能大幅度减少所需的LED基板18的种类,从而能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具体地说,除了上述两种LED基板18(5个安装型和6个安装型)以外,还可以增加安装有8个LED17的8个安装型,适当地组合使用这3种LED基板18,由此能容易地以低成本对应画面尺寸为例如26英寸、32英寸、37英寸、40英寸、42英寸、46英寸、52英寸、65英寸的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制造。
扩散透镜19包括大致透明(具有较高的透光性)并且折射率高于空气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等)。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扩散透镜19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形成为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分别被装配于LED基板18,使其从表侧独立地覆盖各LED17,即俯视时与各LED17重叠。并且,该扩散透镜19能使从LED17发出的指向性较强的光扩散并射出。也就是说,从LED17发出的光通过扩散透镜19从而其指向性被缓和,因此即使相邻的LED17间的间隔较大,也难以将其间的区域视觉识别为暗部。由此,能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该扩散透镜19配置在俯视时与LED17大致同心的位置。扩散透镜19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尺寸均比LED17足够大。另一方面,扩散透镜19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比LED基板18小,而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比LED基板18大。因此,扩散透镜19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比LED基板18在Y轴方向上向外侧各突出规定尺寸。
在该扩散透镜19中,朝向里侧、与LED基板18相对的面为射入来自LED17的光的光入射面19a,而朝向表侧、与光学构件15相对的面为射出光的光出射面19b。其中,如图7和图8所示,光入射面19a整体为沿着LED基板18的板面(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形态,而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形成有光入射侧凹部19c从而具有倾斜面。光入射侧凹部19c为大致圆锥状,并且配置在扩散透镜19中的大致同心位置,为向里侧即LED17侧开口的形态。光入射侧凹部19c朝向LED17侧的开口端部的直径尺寸最大,大于LED17的直径尺寸,随着自此向表侧行进而直径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小,在表侧的端部为最小。光入射侧凹部19c的截面为大致倒V字型,其周面为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以其表侧的端部相对于LED17的光轴LA交叉的方式倾斜。因此,从LED17发出并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c内的光通过倾斜面射入扩散透镜19内,但此时按倾斜面相对于光轴LA的倾斜角度的量,向远离中心的方向折射,也就是说广角地折射,射入扩散透镜19。
在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a中,比光入射侧凹部19c在径方向上靠外的位置设有装配脚部19d,所述装配脚部19d向LED基板18侧突出,并且是将扩散透镜19装配于LED基板18的结构。3个装配脚部19d配置于扩散透镜19中比光入射侧凹部19c接近外周端部的位置,配置在使连结各装配部的线俯视时为大致正三角形的位置。各装配脚部19d的顶端部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LED基板18,由此能将扩散透镜19固定为装配于LED基板18的状态。扩散透镜19通过装配脚部19d固定于LED基板18,由此在其光入射面19a与LED基板18之间空出规定的间隙。该间隙中允许射入来自俯视时比该扩散透镜19靠外侧的空间的光。另外,在上述装配状态中,LED17从LED基板18突出的顶端部为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c内的状态。
扩散透镜19的光出射面19b形成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由此,能使从扩散透镜19射出的光在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向远离中心的方向折射,即广角地折射并且射出。在该光出射面19b中的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中形成有光出射侧凹部19e。光出射侧凹部19e为大致研钵状,并且其周面形成向中心为下降坡度的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另外,光出射侧凹部19e的周面的切线相对于LED17的光轴LA所成的角度与光入射侧凹部19c的倾斜面相对于光轴LA所成的角度相比相对较大。光出射面19b中的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与其它区域相比为来自LED17的光量极多的区域,亮度有局部变高的倾向,在此形成上述光出射侧凹部19e,由此能使来自LED17的光大多广角地折射并且射出,或者使来自LED17的光的一部分向LED基板18侧反射。由此,能抑制光出射面19b中的与LED17重叠的区域的亮度局部变高,适于防止亮度不均。
下面说明反射片21。反射片21包括涵盖大致整个区域地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大小的第1反射片22和分别独立地覆盖各LED基板18的大小的第2反射片23。两个反射片22、23均由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两个反射片22、23均在底座14内沿着底板14a(LED基板18)延伸。
先说明第1反射片22。如图3所示,在第1反射片22中,设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的中央侧的大部分为主体部22a。在主体部22a中,贯通形成有透镜插通孔22b,所述透镜插通孔22b能使覆盖各LED17的各扩散透镜19与配置在底座14内的各LED17都插通。多个透镜插通孔22b并列配置在主体部22a中俯视时与各LED17和各扩散透镜19重叠的位置,矩阵状配置。如图6所示,透镜插通孔22b俯视时为圆形,其直径尺寸设定为比扩散透镜19大。由此,在将第1反射片22铺设于底座14内时,无论是否发生了尺寸误差都能使各扩散透镜19可靠地通过各透镜插通孔22b。如图3所示,该第1反射片22在底座14内覆盖相邻的各扩散透镜19间的区域和外周侧区域,因此能将朝向各区域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第1反射片22中的外周侧部分以覆盖底座14的侧板14c和支板14d的方式立起,载置于支板14d的部分为被底座14和光学构件15夹着的状态。另外,使第1反射片22中的主体部22a与载置于支板14d的部分相连的部分为倾斜状。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第2反射片23形成为与LED基板18大体相同的外形,也就是说形成为在俯视时为矩形。如图7和图8所示,第2反射片23与LED基板18的表侧的面重叠地配置,并且与扩散透镜19为相对状。也就是说,第2反射片23夹在扩散透镜19与LED基板18之间。因此,从扩散透镜19侧返回LED基板18侧的光、从俯视时比该扩散透镜19靠外侧的空间进入扩散透镜19与LED基板18之间的空间的光能被第2反射片23再次反射到扩散透镜19侧。由此,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从而能实现亮度的提高。换言之,在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实现低成本化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足够的亮度。
如图11所示,第2反射片23的长边尺寸与LED基板18大致相同,而短边尺寸比LED基板18大。而且,如图6和图8所示,第2反射片23的短边尺寸比扩散透镜19和第1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直径尺寸大。因此,能将第1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孔边缘部在表侧与第2反射片23重叠配置。由此,在底座14内,第1反射片22和第2反射片23俯视时不中断地连续地配置,底座14或者LED基板18几乎不从透镜插通孔22b露出到表侧。因此,能使底座14内的光高效地向光学构件15反射,非常适于提高亮度。另外,在第2反射片23中贯通形成有使各LED17通过的LED插通孔23a和使各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脚部19d通过的脚部插通孔23b,所述LED插通孔23a和脚部插通孔23b分别形成在与各LED17和各装配脚部19d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接着说明保持构件20。保持构件20具有如下两种: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其除了保持LED基板18(各反射片22、23)的保持功能以外还兼具支撑光学构件15的支撑功能;以及单功能型保持构件20A,其具有保持功能而不具有支撑功能。此外,以下在区别保持构件20的情况下,对单功能型的附图标记标注记号A,对复合功能型的附图标记标注记号B,在不区别而通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标注记号。
首先说明底座14的保持构件20的配置。如图3所示,多个保持构件20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面内并列配置。详细地说,多个保持构件20在底板14a中以X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为行方向,以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为列方向矩阵状配置。各保持构件20配置于与各LED基板18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并且配置在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位置。因此,各保持构件20为与上述扩散透镜19和LED17同样的排列。在LED基板18中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区域各配置有1个保持构件20,因此扩散透镜19(LED17)与保持构件20大体在X轴方向交替排列。具体地说,对各LED基板18均装配4个保持构件20。此外,在6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中,保持构件20被配置在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区域中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以外,而在5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中,保持构件20被配置在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间的全部区域。
如图3所示,如上述那样大量排列的保持构件20除了下面说明的2个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以外全部是单功能型保持构件20A。2个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被分别配置在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是比长边方向的外端靠近中央的位置。详细说明长边方向的配置,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并列的3个LED基板18中隔着中央的LED基板18对称的位置。
下面说明保持构件20的具体构成。保持构件20存在如上所述的两种,大部分为共用结构,先说明其共用结构。保持构件20由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保持构件20在整体上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如图7和图9所示,保持构件20具备:主体部24,其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和LED基板18的板面;以及固定部25,其从主体部24向里侧即底座14侧突出,被固定于底座14。该保持构件20在整体上为以沿着Z轴方向的中心轴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形状。
如图12至图15所示,主体部24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并且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形成为大致笔直的板状。如图6所示,该主体部24的直径尺寸与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且,该主体部24被装配在与LED基板18俯视时重叠的位置,由此能保持将LED基板18夹在其与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的状态。主体部24以在LED基板18的表侧预先配置有各反射片22、23的状态装配,因此能与LED基板18一起一并夹住各反射片22、23(图7和图9)。
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主体部24的中心被配置在与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一致的位置。因此,主体部24能将LED基板18在其短边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夹持在主体部24与底座14之间。此时,主体部24的Y轴方向的两个外端与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的两个外端大致整齐。也就是说,主体部24俯视时大致整个区域与LED基板18重叠,避免伸出LED基板18外。该主体部24的直径尺寸比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间的间隔(排列间距)小。由此,主体部24被配置在LED基板18中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区域,即LED基板18的非发光部,与LED17俯视时不重叠。也就是说,主体部24能避免妨碍来自LED17的发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用扩散透镜19,从而LED17间的间隔变得足够大,因此利用该空间配置保持构件20,并且利用保持构件20实现了LED基板18的固定。
如图9所示,固定部25贯通底座14的底板14a中的与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形成的装配孔14e,并且能卡止于底板14a。以下说明固定部25的详细结构。如图13和图15所示,固定部25在主体部24中配置在中央侧。详细地说,固定部25配置在与主体部24大致同心的位置。如图9所示,固定部25具有弹性卡止片25b,所述弹性卡止片25b从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与底座14相对的面)向里侧突出,并且在其顶端部凹设有槽部25c。换言之,固定部25包括从主体部24向里侧突出的基部25a以及从基部25a的突出顶端进一步向里侧突出的弹性卡止片25b。其中,基部25a为大致圆柱状,其直径尺寸比底座14的装配孔14e小,为允许向装配孔14e插通的程度。
如图13和图15所示,弹性卡止片25b由于上述槽部25c在俯视时为大致十字形而被分成4个。如图7和图9所示,各弹性卡止片25b形成为单悬臂状,能以从基部25a突出的基端部为支点在槽部25c内变窄并发生弹性变形。也就是说,槽部25c为各弹性卡止片25b的挠曲空间。在弹性卡止片25b的外侧面设有向外即向与槽部25c相反的一侧鼓出的卡止部25d。卡止部25d比基部25a的外周面进一步向外突出,其鼓出端的固定部25的直径尺寸(取最大的直径尺寸)比装配孔14e的直径尺寸大。换言之,卡止部25d的鼓出端比装配孔14e的内周面位于外侧。因此,卡止部25d能从里侧卡止于底座14的装配孔14e的边缘部,即从里侧卡止于底座14中的与固定部25相邻的部位。这样,当固定部25被插入底座14的装配孔14e时,各弹性卡止片25b通过装配孔14e后从里侧弹性地卡止于其边缘部。由此,能使保持构件20对底座14固定为装配状态。此外,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与各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矩阵状地并列配置有多个装配孔14e。
如图6所示,设有该固定部25的主体部24的整个区域与LED基板18俯视时重叠配置。因此,固定部25也同样与LED基板18俯视时重叠配置,因此在LED基板18中形成有使固定部25通过的贯通孔18b。如图10所示,该贯通孔18b配置在LED基板18中相邻的LED17(扩散透镜19)之间的位置,即配置在与LED17(扩散透镜19)俯视时不重叠的位置。贯通孔18b俯视时为在X轴方向上细长的横长形状,两个短边侧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状。贯通孔18b的短边尺寸为正好允许固定部25插通的程度,而长边尺寸为比它有余量的大小。如图7和图9所示,贯通孔18b为沿着Z轴方向贯通LED基板18的形态,由此能使固定部25贯通LED基板18。因此,LED基板18能利用通过贯通孔18b的固定部25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定位。另外,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在被夹在主体部24与LED基板18之间的各反射片22、23中与上述贯通孔18b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与贯通孔18b连通并且能使固定部25通过的贯通孔22c、23c。
并且,如图7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构件20的主体部25设有抵接部26,所述抵接部26向里侧即反射片21侧(LED基板18侧,底座14侧)突出,抵接于反射片21。抵接部26与反射片21中的第1反射片22接触,能从表侧直接按压第1反射片22,并且隔着该第1反射片22从表侧间接按压第2反射片23和LED基板18。该抵接部26是从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与第1反射片22相对的面)部分突出的形态,因此与假设主体部的里侧的面的整个区域抵接于第1反射片22的情况相比,对第1反射片22的接触面积变小。在抵接部26抵接于第1反射片22的状态下,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从第1反射片22浮起,保持非接触状态,并且在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与第1反射片22的表侧的面之间保留有抵接部26的突出尺寸的量的间隙C。
如图13和图15所示,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从固定部25分离的位置,详细地说配置在主体部24的外边缘部。也就是说,可以说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最大限度远离配置在其中央的固定部25的位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4从固定部25到抵接部26的部分具有规定的弹性,能随着作用的应力而弹性变形。在主体部24中隔着固定部25的位置各设有一对抵接部26,合计设有4个抵接部26。详细地说,各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隔开约90度的角度间隔的位置,也就是说分别配置在通过主体部24和固定部25的中心并且相互正交的2条直线上。即,各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以固定部25为中心对称的位置。因此,从固定部25到各抵接部26的距离都是相同的大小。另外,可以说各抵接部26在俯视主体部24的板面时为点状。由以上内容,保持构件20对第1反射片22的接点在主体部24的板面的面内以等间隔平衡良好地分散配置,因此能相对于第1反射片22不产生摇晃地稳定支撑保持构件20(图6)。
如图7和图9所示,各抵接部26整体上为大致半球状,其周面(与第1反射片22抵接的面)由球面构成。因此,各抵接部26与第1反射片22点接触。由此,各抵接部26与第1反射片22的接触面积为最小限度。
下面说明两种保持构件20的不同结构。如图9所示,单功能型保持构件20A的主体部24的外周端面形成有倾斜面24a。倾斜面24a从主体部24的中央侧向外端侧为下降坡度,由此消除或减少了会在其与第1反射片22之间产生的台阶。由此,主体部24的外周边缘部(与反射片21的边界部分)难以通过光学构件15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也可以将该倾斜面24a设于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
另一方面,如图7和图9所示,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具有支撑部27,所述支撑部27从主体部24向表侧突出,能从里侧支承光学构件15。支撑部27整体上为圆锥状。详细地说,支撑部27沿着主体部24的板面切断后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形成为从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直径尺寸逐渐变小的顶端变细状。支撑部27能抵接于光学构件15中配置在最里侧(LED17侧)的扩散板15a,由此能在规定的位置支撑扩散板15a。也就是说,支撑部27能将光学构件15与LED17在Z轴方向(与光学构件15的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限制为固定的状态。
支撑部27的突出基端部的外径尺寸小于主体部24的短边尺寸和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也就是说,可以说支撑部27俯视时为点状,而主体部24俯视时为涵盖比支撑部27大的范围的面状。支撑部27的突出尺寸与从主体部24的表侧的面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成大致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15a的里侧的面为止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该支撑部27抵接于大致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15a。支撑部27中作为对扩散板15a的抵接位置的突出顶端部是圆的。该支撑部27是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中从主体部24向表侧突出的唯一部位,因此在将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安装到底座14来进行装配作业时,作业者能将支撑部27用作操作部。由此,能提高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的装卸作业性。
如图14和图15所示,支撑部27配置在主体部24的大致中心位置。也就是说,支撑部27配置在与配置于里侧的固定部25俯视时重叠的位置。更详细地说,这些支撑部27和固定部25配置在俯视时大致同心的位置。根据这种配置,在进行将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装配到底座14的作业时,作业者将支撑部27用作操作部的情况下,通过目视观察露出表侧的支撑部27,从而能容易地把握藏在其里侧的固定部25的位置。因此,能提高将固定部25插入连通孔22c、23c、贯通孔18b和装配孔14e时的作业性。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的结构,下面说明其作用。分别单独制造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用外框13等将它们相互组装来制造图4和图5示出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其中,详细说明制造背光源装置12时的组装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底座14进行各构成部件的组装之前,先进行将LED17、第2反射片23和扩散透镜19装配到LED基板18的作业。详细地说,首先,如图10所示,在LED17被安装于LED基板18上的规定位置之后,将第2反射片23盖在表侧。此时,第2反射片23的各LED17通过各LED插通孔23a。然后,如图11所示,在LED基板18上覆盖各LED17分别装配扩散透镜19。此时,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脚部19d通过第2反射片23的脚部插通孔23b,利用粘接剂固定于LED基板18。由上所述,使LED17、第2反射片23和扩散透镜19与LED基板18一体化,制造所谓的光源单元U。
下面说明对底座14组装各构成部件的作业。从底座14的表侧通过开口部14b将上述光源单元U收纳在内部,将各光源单元U分别对底板14a配置在规定的装配位置。此时,使各光源单元U的LED基板18的各贯通孔18b与底座14的各装配孔14e整合并相互连通。在此,在X轴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各LED基板18与相邻的连接器部18a彼此嵌合来实现相互的电连接。此外,在X轴方向上并排的LED基板18彼此的连接作业并不一定需要在底座14内进行,也可以在底座14外进行。完成全部的光源单元U的配置后,接着进行将第1反射片22配置在底座14内的作业。此时,使第1反射片22中的各透镜插通孔22b相对于光源单元U中的各扩散透镜19对位,并且使各扩散透镜19通过各透镜插通孔22b(图3)。当第1反射片22被装配时,第1反射片22从表侧重叠于第2反射片23中的与扩散透镜19俯视时重叠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大致全部(图7和图8)。特别是,第1反射片22中的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在整个区域上重叠于第2反射片23的表侧。另外,如图16所示,第1反射片22的连通孔22c与第2反射片23的连通孔23c、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和底座14的装配孔14e整合并相互连通。然后,进行保持构件20的组装作业。
在对底座14组装保持构件20时,对于保持构件20中的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能将支撑部27用作操作部。这样,在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的组装时,作业者能把持支撑部27来操作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从底座14的表侧通过开口部14b将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收纳到内部,将隔着主体部24隐藏在里侧的状态的固定部25插入对应的连通孔22c、23c、贯通孔18b和装配孔14e。此时,支撑部27和固定部25配置在俯视时相互重叠并且同心的位置,因此对于作业者来说能容易地把握固定部25的位置。因此,能顺畅地进行将固定部25插入上述各孔14e、18b、22c、23c的作业。以下,关于对底座14的组装,说明包含单功能型保持构件20A而在全部的保持构件20中共用的事项。
在组装各保持构件20(包括单功能型保持构件20A)时,在固定部25插入上述各孔14e、18b、22c、23c内的中途,各弹性卡止片25b暂时在槽部25c内变窄地弹性变形。然后,当插入固定部25,到各弹性卡止片25b到达底座14的里侧的深度为止时,如图7和图9所示,各弹性卡止片25b发生弹性复原,并且其卡止部25d从里侧卡止于装配孔14e的边缘部。由此,保持构件20可防止从底座14脱落,固定为装配状态。在该状态下,在保持构件20的主体部24与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一并夹有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的状态进行保持。
如上所述,在保持构件20到装配状态的过程中,在各弹性卡止片25b发生弹性复原时,设于主体部24的各抵接部26抵接于第1反射片22的表侧的面。因此,在装配状态下,各抵接部26的为球面形状的周面与第1反射片22点接触,而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与第1反射片22相对的面)从第1反射片22浮起,保持非接触状态,并且在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与第1反射片22的表侧的面之间保留有抵接部26的突出尺寸的量的间隙C。因此,保持构件20与第1反射片22的接触面积极其微小,与假设使主体部的里侧的面的整个区域抵接的情况相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反言之,第1反射片22中与保持构件20非接触的部分(不被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增大。在该装配状态下,保持构件20由以约90度的角度间隔配置在对称位置的4个抵接部26稳定地支撑。更详细地说,各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的外边缘部,因此配置在与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的外边缘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因此,由各抵接部26从表侧按压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的外边缘部。此外,第1反射片22由抵接部26直接按压,而第2反射片23和LED基板18隔着第1反射片22由抵接部26间接按压。
另外,固定部25贯通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因此防止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无意中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实现在同方向上的定位。而且,固定部25贯通形成于底座14的装配孔14e,在此机械式地卡止来进行固定,因此与假设采用用粘接剂等的固定方法的情况相比,能以低成本容易地实现固定,另外在维护时、废弃时等也能容易地取下保持构件20。
图3所示,如上所述装配的保持构件20在各LED基板18中在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多个位置。由此,能稳定地保持各LED基板18。另外,如图7所示,保持构件20的主体部24配置为通过LED基板18中的相邻的LED17(扩散透镜19)之间,因此避免了妨碍从LED17发出的光。
然后,对底座14覆盖开口部14b地装配光学构件15。光学构件15的具体装配顺序为先是扩散板15a然后是光学片15b。如图4和图5所示,光学构件15的外周边缘部由底座14的支板14d支承,并且中央侧部分由各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的支撑部27支撑。因此当将框架16装配于底座14时,光学构件15的外周边缘部被夹持在框架16与支板14d之间。由此,完成背光源装置12的制造。在组装制造好的背光源装置12与液晶面板11时,对框架16载置液晶面板11,再在其表侧盖上外框13并且用螺钉固定。由此,液晶面板11被夹持在框架16与外框13之间,并且液晶面板11与背光源装置12一体化,从而完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制造。
在使用如上述那样制造出的液晶显示装置10时,使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的各LED17点亮,并且对液晶面板11提供图像信号,由此使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显示规定的图像。如图7和图8所示,随着点亮各LED17而发出的光首先射入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a。此时,光的大半射入光入射面19a中光入射侧凹部19c的倾斜面,由此与其倾斜角度相应地被广角折射并且射入扩散透镜19内。并且,射入的光在扩散透镜19内传播后从光出射面19b射出,该光出射面19b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光在其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进一步被广角地折射并射出。并且,在光出射面19b中在来自LED17的光量最多的区域形成有成大致研钵状的光出射侧凹部19e,并且其周面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在光出射侧凹部19e的周面能使光广角地折射并射出或者向LED基板18侧反射。其中,返回LED基板18侧的光由第2反射片23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并再次射入扩散透镜19从而被有效利用,因此能得到较高亮度。
这样,能利用扩散透镜19使从LED17发出的指向性较强的光广角地扩散,因此能使到达光学构件15的光在光学构件15的面内的分布变均匀。换言之,通过使用扩散透镜19能使相邻的LED17间的区域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因此能使LED17间的间隔变大,从而能抑制亮度不均还能实现LED17的配置个数的减少。并且,减少了LED17的设置个数,由此能使相邻的LED17间的间隔变大,因此能利用该变大的区域来配置保持构件20,进而能利用该保持构件20来实现LED基板18的固定。
然而,各LED17随着点亮而发热。从各LED17发出的热大多通过安装的LED基板18传播到底座14,再扩散到液晶显示装置10外的空气。考察此时的散热效率,为如下趋势:LED基板18与底座14的紧密接触程度越高,两者的导热性越高,因此散热效率变高,相反LED基板18与底座14的紧密接触程度越低,两者的导热性越低,因此散热效率变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保持构件20将LED基板18固定于底座14,并且采用以下的构成,从而实现散热效率的提高。即,LED基板18由于短边方向的外边缘部被保持构件20的各抵接部26从表侧按压,因此对底座14稳定地保持紧密接触状态。并且,保持构件20在主体部24的中央侧具有固定部25,并且在外边缘部具有各抵接部26,因此LED基板18被中央的固定部25从里侧按压,并且被外边缘部的各抵接部26从表侧按压,从而被平衡良好地稳定保持。而且,各抵接部26等间隔地配置在主体部24中,因此能更加平衡良好地稳定按压LED基板18。这样,LED基板18由保持构件20稳定地固定为对于底座14紧密接触的状态,因此向底座14的导热性极高,由此能实现高效散热。因此,背光源装置12内难以成为高温,因此能抑制各LED17的发光效率降低,从而能稳定得到较高的亮度。
在如上述那样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会使背光源装置12内的各LED17点亮或者熄灭等,因此内部的温度环境产生变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各构成部件可能随之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在各构成部件中,如果第1反射片22和第2反射片23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产生褶皱、挠曲等局部变形时,容易使反射的光产生不均,可能使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产生亮度不均,对显示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在各构成部件中,如果LED基板18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产生翘曲、挠曲等局部变形时,可能会在连接器部18a产生接触不良,在进行LED17的点亮控制等时可能会产生故障。这种会在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中产生的局部变形容易与从底座14和保持构件20作用的按压力的大小和作用的面积(接触面积)成比例发生,为了抑制局部变形,优选使按压力变小,或使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变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保持构件20设有抵接部26,使保持构件20中的抵接部26与第1反射片22点接触,由此实现对第1反射片22的接触面积的减少。当上述接触面积减少时,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中由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俯视时与抵接部26的接点重叠的部分)减少,不被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俯视时与抵接部26的接点不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增加。由该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相对容易限制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发生伸缩(伸缩的自由度较低),而不被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相对容易允许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发生伸缩(伸缩的自由度较高)。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上述不被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增加,因此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整体上容易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发生伸缩,而且由伸缩产生的挠曲、翘曲等会由上述不被按压的部分合适地吸收,因此确保了整体的平坦性,从而在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中抑制了挠曲、翘曲局部显著化。
而且,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从固定部25分离的位置。该抵接部26是从表侧(主体部24侧)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施加按压力的部位,而固定部25是从里侧(底座14侧)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施加按压力的部位。因此,如上所述抵接部26与固定部25是在俯视时相互偏离的(偏置的)配置,由此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中从表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抵接部26的位置)与从里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卡止部25d的位置)同样为偏离的位置关系。因此,能避免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从表侧和里侧作用的应力集中的情况。由此,能防止作用于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的按压力局部变大,因此能避免由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的伸缩的自由度极端变低的情况,从而能提高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整体的伸缩的自由度。
并且,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从固定部25分离的位置,由此能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即,在制造保持构件20时发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例如抵接部26从主体部24突出的尺寸大于设定值,或者固定部25的长度尺寸比设定值短等,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作用的按压力可能会过大(必要以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构成,对主体部24中从固定部25到抵接部26的部分赋予某种程度的弹性,因此如图17所示,使主体部24中从固定部25到抵接部26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吸收会增加的按压力。由此,能防止从抵接部26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作用过度的按压力。从而能担保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LED17;底座14,其收纳LED17;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其是沿着底座14的内面延伸的延伸构件;以及保持构件20,其以在与底座14之间夹着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状态固定于底座14,在保持构件20上设有抵接部26,所述抵接部26向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侧突出,抵接于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
这样,当将保持构件20固定于底座14时,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以被夹在保持构件20与底座14之间的状态被保持。在保持构件20上设有向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侧突出的抵接部26,该抵接部26抵接于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因此与假设保持构件的与反射片21相对的面在整个区域上抵接于反射片21的情况相比,能使保持构件20对反射片21的接触面积变小。反言之,在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中,与保持构件20非接触地不被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变大。该不被按压的部分与保持构件20所接触并按压的部分相比,由于热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容易伸缩。并且,如果该不被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变大,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整体上伸缩的自由度就变高,因此能抑制随着伸缩的挠曲、翘曲等变形局部显著化。
此外,如上所述如果使保持构件20对反射片21的接触面积变小,就能在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相对于保持构件20的接触位置(抵接部26)容易滑动,由此能提高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
另外,保持构件20具备:主体部24,其在与底座14之间夹着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以及固定部25,其从主体部24向底座14侧突出,固定于底座14,抵接部26设于主体部24。这样,当固定部25被固定于底座14时,夹在主体部24与底座14之间的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被合适地保持。此时,抵接部26抵接于反射片21,避免了主体部24的与反射片21相对的面的整个区域进行抵接。
另外,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从固定部25分离的位置。这样,当将保持构件20固定于底座14时,从底座14侧和主体部24侧的双方对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作用按压力。在此,在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中从底座14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和从主体部24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依赖于抵接部26和固定部25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从固定部25分离的位置,因此在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中,从底座14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与从主体部24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在俯视时相互偏离(偏置)。因此,例如与在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中作用上述各按压力的位置在俯视时为相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分散作用于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应力,能缓和应力集中。由此,能提高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
然而,在制造保持构件20时产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例如当抵接部26从主体部24突出的尺寸大于设定值时,对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作用的按压力可能会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在主体部24中抵接部26配置在从固定部25离开的位置,因此能使主体部24中的从固定部25到抵接部26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能吸收会增加的按压力。由此,能防止从抵接部26对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作用过度的按压力,从而担保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
另外,固定部25配置在主体部24的中央侧,而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的外边缘部。这样,将固定部25配置在主体部24的中央侧,由此能将保持构件20稳定地固定于底座14。而且,将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的外边缘部,由此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固定部25与抵接部26之间的距离,因此能良好地缓和应力集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另外,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固定部25与抵接部26之间的距离,由此能使主体部24更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能提高制造保持构件20时产生的尺寸误差的吸收范围,从而能更稳定地担保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
另外,固定部25配置在主体部24的中央侧,而至少一对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隔着固定部25的位置。这样,将固定部25配置在主体部24的中央侧,由此能将保持构件20稳定地固定于底座14。而且,至少一对抵接部26配置在隔着固定部25的位置,因此能使按压力平衡良好地作用于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能提高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并且也能适当地保持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
另外,抵接部26配置在以固定部25为中心的对称位置。这样,能对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进一步平衡良好地作用按压力。
另外,固定部25贯通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并且固定于底座14。这样,能利用贯通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固定部25将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在沿着其板面的方向上定位。
另外,固定部25贯通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以及底座14,并且从与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侧相反的一侧卡止于底座14。这样,使贯通反射片21、LED基板18以及底座14的固定部25卡止于底座14,由此能实现保持构件20和反射片21以及LED基板18的固定,因此不需要粘接剂等其它固定装置,能以低成本并且容易地实现固定。
另外,在与LED17相对的位置配置有光学构件15,在复合型保持构件20B的主体部24上设有支撑部27,所述支撑部27向光学构件15侧突出,支撑光学构件15。这样,能使固定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兼具支撑光学构件15的功能。
另外,固定部25和上述支撑部27配置在俯视时相互重叠的位置。这样,在作业者要把持支撑部27而装配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时,能容易地把握固定部25的位置,因此作业性良好。
另外,固定部25和上述支撑部27配置在相互同心的位置。这样,作业性更加良好。
另外,抵接部26为俯视时成点状的形态。这样,抵接部26与反射片21点接触,因此能使接触面积尽可能小,从而能提高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
另外,抵接部26对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的抵接面由曲面构成。这样,反射片21容易相对于抵接部26滑动,能进一步提高伸缩的自由度。
另外,抵接部26的抵接面由球面构成。这样,反射片21和LED基板18更容易相对于抵接部26滑动,能进一步提高伸缩的自由度。
另外,上述延伸构件为具有LED17的LED基板18。这样,提高了LED基板18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的伸缩的自由度,因此在与外部电路等连接的位置难以产生接触不良,另外能防止进行LED17的点亮控制等时产生故障。
另外,在LED基板18上并列配置有多个LED17。这样,能对LED基板18高效地配置多个LED17,适于高亮度化等。
另外,保持构件20配置在相邻的LED17之间。这样,能有效地利用保留在相邻的LED17之间的空间。另外,也避免保持构件20妨碍从LED17发出的光。
另外,上述延伸构件为使来自LED17的光反射的反射片21。这样,利用反射片21使光反射,由此能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等。该反射片21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的自由度变高,因此利用反射片21反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上述延伸构件包括:LED基板18,其具有LED17;以及反射片21,其使来自LED17的光反射,LED基板18和反射片21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一起夹在保持构件20与底座14之间。这样,能利用保持构件20一起保持LED基板18和反射片21。而且,一起提高了LED基板18和反射片21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的自由度。
另外,反射片21相对于LED基板18配置在与底座14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位置具有使LED17通过的透镜插通孔22b和LED插通孔23a。这样,利用相对于LED基板18配置在与底座14侧相反的一侧的反射片21来使光反射,由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等。另外,反射片21具有透镜插通孔22b和LED插通孔23a,因此避免了妨碍从LED17射出光。
另外,在LED基板18的与底座14侧相反的一侧,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位置配置有使来自LED17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19。这样,能利用扩散透镜19使从LED17发出的光扩散后射出。由此,使出射光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反射片21包括:第1反射片22,其透镜插通孔22b为能使扩散透镜19通过的大小;以及第2反射片23,其介于LED基板18与扩散透镜19之间,且配置在俯视时与第1反射片22中具备的透镜插通孔22b重叠的位置(俯视时配置在透镜插通孔22b内),并且使光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这样,即使在第1反射片22中设有使扩散透镜19通过的大小的透镜插通孔22b,也能利用配置在与该透镜插通孔22b重叠的位置的(俯视时配置在透镜插通孔22b内的)第2反射片23使光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由此,能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等。
另外,第1反射片22中的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和第2反射片23形成为俯视时相互重叠。这样,第1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和第2反射片23俯视时无缝相连。由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光。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用图18至图20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抵接部26-1的形状的情况。
如图18和图19所示,抵接部26-1在主体部24中包围中央侧的固定部25地形成环状。详细地说,抵接部26-1为圆环状,是沿着主体部24的外边缘部延伸的形态。换言之,抵接部26-1俯视时为描绘圆的线状,成无端环状。另外,抵接部26-1的截面为半圆形状,抵接部26-1的对第1反射片22的抵接面为球面。当从图19示出的状态将保持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时,为图20示出的状态。此时,为环状的抵接部26-1在整周上包围在主体部24与第1反射片22之间保留的间隙C,因此避免了上述间隙C向底座14内开口。因此,防止底座14内的光向上述间隙C漏出,由此能防止通过上述间隙C从固定部25与底座14的装配孔14e之间保留的微小间隙向底座14外漏出光。
如上所述,根据本变形例,固定部25配置在主体部24的中央侧,而抵接部26-1包围固定部25地形成为环状。这样,将固定部25配置在主体部24的中央侧,由此能将保持构件20稳定地固定于底座14。而且,包围固定部25的环状的抵接部26-1抵接于第1反射片22,因此能平衡良好地更适当地保持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并且,在主体部24与第1反射片22之间保留的间隙C被成环状的抵接部26-1包围,因此防止上述间隙C向底座14内开口。因此,能避免底座14内的光向上述间隙C漏出。而且,例如,在固定部25与底座14(装配孔14e)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能避免底座14内的光通过上述间隙C向底座14外漏出。
另外,抵接部26-1为俯视时成线状的形态。这样,抵接部26-1与第1反射片22线接触,因此能使对第1反射片22的接触面积变小,并且也能适当地保持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用图21或者图22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变更了底座14-2的情况。
如图21所示,在底座14-2的装配孔14e-2的边缘部设有限制部28,所述限制部28向表侧突出,并且能从里侧抵接于主体部24。限制部28涵盖装配孔14e-2的边缘部的整个区域配置,并且整体上为短筒状。此外,限制部28的外径尺寸比固定部25大,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的各孔18b、22c、23c具有允许限制部28插通的程度的大小。限制部28从底板14a-2突出的尺寸大于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的厚度尺寸之和的大小。因此,当将保持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2时,主体部24和抵接部26由限制部28支撑在从第1反射片22分离的位置。也就是说,保持构件20由限制部28限制与第1反射片22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与第1反射片22保持非接触状态。这样,从保持构件20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不直接作用按压力,从而极大提高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的伸缩的自由度。
另一方面,保持构件20制造时的成品尺寸不是一定的,多少会产生尺寸误差。并且,随着成品尺寸不同,即使利用上述限制部28限制保持构件20对第1反射片22的位置关系,保持构件20也可能会接触第1反射片22。在出现这种状况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4具有抵接部26,因此如图22所示,仅有抵接部26抵接于第1反射片22,避免了主体部24的整个区域进行抵接。由此,能较高地确保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在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的伸缩的自由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变形例,具备限制部28,所述限制部28限制保持构件20相对于第1反射片22的位置关系,以在保持构件20与第1反射片22之间保留间隙。这样,保持构件20利用限制部28限制对第1反射片22的位置关系,由此在其与第1反射片22之间保留间隙,因此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容易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另一方面,例如有可能随着制造出的保持构件20的成品尺寸不同而无法确保上述间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抵接部26也会抵接于第1反射片22,因此与假设保持构件的与第1反射片22相对的面在整个区域抵接于第1反射片22的情况相比,能确保较高的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用图23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在此示出变更了上述变形例2的限制部28-3的情况。此外,与限制部28-3有关的构成、作用和效果与变形例2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3所示,限制部28-3一体地设于保持构件20。详细地说,限制部28-3设于保持构件20的主体部24中与固定部25相邻的位置。限制部28-3为与主体部24和固定部25的基部25a相连的形态。限制部28-3为包围基部25a的形态。并且,当保持构件20被装配到底座14时,限制部28-3的与底座14相对的面抵接于底座14的装配孔14e的边缘部,由此将主体部24和抵接部26支撑于从第1反射片22分离的位置(非接触的位置)。这样,由限制部28-3限制保持构件20与第1反射片22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实施方式2>
利用图24或者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变更了抵接部126的结构的情况。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4和图25所示,抵接部1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与固定部25相邻的位置。抵接部126为在整周上包围固定部25的基部25a的形态,并且与基部25a连结。也就是说,固定部25的基部25a为利用抵接部126使得与主体部24连结的基端部部分地扩径的形态。由此,实现了固定部25的加强。抵接部126向里侧的面与第1反射片22面接触。另外,抵接部126俯视时为方形,但是具体的形状能适当变更为圆形、椭圆形等。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由抵接部126从表侧按压的位置和由卡止部25d从里侧按压的位置在俯视时为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抵接部126为与固定部25相连的形态。这样,与假设使抵接部与固定部25独立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提高抵接部126和固定部25的强度。另外,抵接部126为包围固定部25的形态。能进一步提高抵接部126和固定部25的强度。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如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用图26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抵接部126-1和第1反射片22-1的情况。
如图26所示,第1反射片22-1中的连通孔22c-1扩径为允许抵接部126-1插通的程度。也就是说,第1反射片22-1的连通孔比第2反射片23的连通孔23c和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的径尺寸大。另一方面,抵接部126-1从主体部24突出的尺寸比上述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尺寸大第1反射片22-1的厚度的量。因此,当将保持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时,抵接部126-1抵接于第2反射片23中的连通孔23c的边缘部。由此,来自抵接部26的按压力仅作用于第2反射片23和LED基板18,不作用于第1反射片22-1。因此,第1反射片22-1在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的伸缩自由度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用图27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变更了由上述变形例1示出的抵接部126-2和第2反射片23-2的情况。
如图27所示,第2反射片23-2中的连通孔23c-2扩径为允许抵接部126-2插通的程度。也就是说,第2反射片23-2的连通孔23c-2的径尺寸与第1反射片22-1的连通孔22c-1相等并且比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大。另一方面,抵接部126-2从主体部24突出的尺寸与上述变形例1记载的尺寸相比大第2反射片23-2的厚度的量。因此,当将保持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时,抵接部126-2抵接于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的边缘部。由此,来自抵接部126-2的按压力仅作用于LED基板18,不作用于第1反射片22-1和第2反射片23-2。因此,第1反射片22-1和第2反射片23-2在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的伸缩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3>
用图28至图3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变更了保持构件220的结构的情况。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8所示,保持构件220为2部件构成,包括:具有主体部224和固定部225的第1部件29;以及从表侧能装卸地对第1部件29组装的第2部件30。在第1部件29中,在表侧以开口的形态设有能装载第2部件30的装载开口部29a。装载开口部29a贯通第1部件29的主体部224,并且形成为涵盖固定部225的基部225a的整个长度的深度。因此,装载开口部29a与形成于固定部225的槽部225c连通。也就是说,装载开口部29a通过槽部225c向里侧开口。另外,装载开口部29a的截面为圆形。在成为固定部225的各弹性卡止片225b的内面设有面朝装载开口部29a的倾斜面29b。倾斜面29b配置在弹性卡止片225b的突出基端部。倾斜面29b具有从弹性卡止片225b的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逐渐向内侧伸出的坡度,由此弹性卡止片225b的突出基端部为随着向突出基端侧而变细,随着向突出顶端侧而变粗的形状。固定部225在整个长度上的径尺寸大致固定,比各反射片22、23、LED基板18和底座14的各孔14e、18b、22c、23c稍小。此外,在各弹性卡止片225b上未设有如实施方式1所示的卡止部25d。
第2部件3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T字型,具有相对于第1部件29的主体部224平行的基部30a和从基部30a向里侧突出的轴部30b。基部30a俯视时为大致圆形,为与第1部件29的主体部224大致相同的大小。另一方面,轴部30b为在整个长度上的径尺寸大致固定的大致圆柱状,从基部30a突出的尺寸为与第1部件29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的程度。轴部30b的径尺寸比第1部件29的装载开口部29a稍小,能相对于装载开口部29a进行插拔。
接着,说明将上述构成的保持构件220对底座14进行装配的作业。首先,如图29所示,先将第1部件29装配到底座14。此时,第1部件29的固定部225插入各反射片22、23、LED基板18和底座14的各孔14e、18b、22c、23c。在该状态下,固定部225相对于底座14为非卡止状态。然后从表侧将第2部件30装载于第1部件29。将第2部件30的轴部30b从表侧插入第1部件29的装载开口部29a,当到达规定深度时,轴部30b的顶端部抵接于各弹性卡止片225b的倾斜面29b。当从该状态将第2部件30再向深处插入时,如图30所示,由轴部30b的顶端部按压倾斜面29b而被其倾斜所引导,各弹性卡止片225b向外张开地发生弹性变形。也就是说,各弹性卡止片225b由轴部30b撑开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卡止于装配孔14e的边缘部。在各弹性卡止片225b的内侧配置轴部30b,由此限制向内弹性复原(闭合地变形)。由此,能使保持构件220无意中从底座14脱落的情况难以产生。此外,也可以是在利用轴部30b撑开各弹性卡止片225b时,使各弹性卡止片225b塑性变形。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构件220具备:主体部224,其在与底座14之间夹着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以及固定部225,其从主体部224向底座14侧突出,固定于底座14,其中固定部225具有弹性卡止片225b,所述弹性卡止片225b能弹性变形并且贯通底座14并卡止于与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相反的一侧,保持构件220包括:第1部件29,其具备主体部224和固定部225;以及第2部件30,其装载于第1部件29,并且限制弹性卡止片225b的弹性变形。这样,当在将第1部件29装配于底座14的状态下将第2部件30装载于第1部件29时,贯通底座14并且卡止于与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相反的一侧的状态的弹性卡止片225b的弹性变形被限制。由此,能稳固地将保持构件220保持为防止从底座14脱落的状态。
<实施方式4>
利用图31或者图3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所述的方案省略第2反射片23的情况。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第2反射片23,如图31所示,代之以在LED基板318的表侧的面形成用于使光反射的反射层318d。该反射层318d呈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例如将含有金属氧化物的膏印刷到LED基板318的表面来形成。该印刷方法优选网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反射层318d的形成范围可以是LED基板318的表侧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但是除此以外,也能仅为LED基板318中与扩散透镜19相对的部分。能利用反射层318d使从扩散透镜19侧返回的光再次向扩散透镜19反射。此外,如图32所示,在保持构件20的主体部24与LED基板318之间仅夹有第1反射片22。
<实施方式5>
利用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方案省略扩散透镜19和第2反射片23的情况。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扩散透镜19和第2反射片23,因此如图33所示,从各LED17发出的光直接到达光学构件15。在第1反射片422中开口设有使各LED17通过的程度的(比实施方式1示出的透镜插通孔22b小的)大小的LED插通孔422e,并且直接载置于LED基板18。此外,在采用本实施方式时,各LED17之间的区域倾向于被视觉识别为暗部,因此各LED17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比实施方式1窄,以便防止亮度不均。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利用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抵接部的具体形状能适当地变更。例如,抵接部为圆柱状、棱柱状、圆锥状、角锥状等的方案、抵接部的截面形状为山形(三角形)、椭圆形等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此外,在使抵接部为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的情况下,抵接部对延伸构件(各反射片或者LED基板)面接触,另外在使抵接部为圆锥状或者角锥状的情况下,抵接部的顶部对延伸构件点接触。除此以外,例如,抵接部在俯视时为规定长度的直线状的方案、俯视时为椭圆形的无端环状、方形的无端环状、有端环状(C字型等)等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在上述实施方式1(包括各变形例)和实施方式3~5中,示出了将配置于从固定部分离的位置的抵接部配置在主体部的外边缘部,但是也能配置在主体部的外边缘部以外的位置,具体地说,也能将抵接部配置在主体部的外边缘部与固定部之间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将抵接部配置在主体部的外边缘部和除此以外的位置这两者。
(3)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将俯视时为点状的多个抵接部配置在主体部中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但是在将多个抵接部配置于主体部时,当然也能将各抵接部配置在非对称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将4个俯视时为点状的抵接部设于主体部,但是设于主体部的抵接部的数量当然也能是3个以下或者5个以上。
(5)在上述实施方式1(包括各变形例)和实施方式3~5中,示出了使主体部中的固定部与抵接部之间的部分具有弹性,但是不一定需要使主体部具有弹性,设定为主体部几乎或者完全不弹性变形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从表侧和里侧对延伸构件(各反射片或者LED基板)作用按压力的位置在俯视时相互偏离,因此能合适地缓和对延伸构件的应力集中,能得到提高伸缩的自由度的效果。
(6)与上述(5)相反,当然也可以是在使主体部中的固定部与抵接部之间的部分具有弹性时,例如设计为容易积极地挠曲,使抵接部从主体部突出的尺寸变大,从而即使是不产生尺寸误差的状况下,也使主体部发生弹性变形。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固定部配置在主体部中同心的位置,但是固定部在主体部中配置在中心相互偏离的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例如,也能将固定部配置在主体部的外边缘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将抵接部配置于主体部的外边缘部时,优选抵接部配置在连结固定部与主体部的中心的直线上,由此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抵接部与固定部的距离。
(8)在上述实施方式2(包括各变形例)中,示出了与固定部相连的抵接部为包围固定部的形态,但是与固定部相连的抵接部为不包围固定部的形态即抵接部仅与基部的一部分相连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9)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3示出的构成应用于实施方式2~5记载的方案。
(10)与上述(9)同样,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2示出的构成应用于实施方式1。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第1反射片或者第2反射片中设置与使固定部通过的连通孔独立的、使抵接部通过的孔即可。
(1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保持构件的主体部的形状。具体地说,主体部在俯视时为椭圆形、方形(矩形或者正方形)等形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保持构件被配置在LED基板中的相邻的LED间的构成,但是保持构件被配置在LED基板中的俯视时与LED重叠的区域的构成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保持构件中在与LED重叠的部分设置插通孔。
(1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保持构件相对于各LED基板的装配位置和装配数量。同样,能适当变更保持构件相对于底座的装配位置和装配数量。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插入式的固定部作为保持构件对底座的装配结构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滑动式作为装配结构。该滑动式的装配结构是指,使固定部为钩形,将主体部向底座的底板压入后,使主体部沿着底板滑动,由此使固定部的钩状部相对于装配孔的边缘部卡止。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保持构件中的固定部以贯通装配孔的状态相对于底座卡止的方案,但是固定部相对于底座的具体固定方法能适当变更。例如,省略装配孔和弹性卡止片并且利用粘接剂等将贯通了LED基板的贯通孔的基部固定于底座的内壁面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粘接剂以外,也能采用熔敷、焊接等方法。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中支撑部被配置在主体部中同心的位置,但是支撑部被配置在主体部中偏离相互的中心的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支撑部与固定部俯视时相互不重叠的配置也包含于本发明。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中支撑部为顶端变细的圆锥状的方案,但是例如支撑部为顶端变细的角锥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支撑部也不一定是顶端变细状,使支撑部为直径尺寸固定的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定为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支撑部抵接于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的方案,不是如上所述支撑部抵接于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的设定(具体地说,支撑部的突出顶端部比扩散板的LED侧的面靠近LED而配置的构成)也包含于本发明。根据这种构成,在例如背光源装置内的热环境的变化使扩散板发生热膨胀的情况下,允许扩散板在与支撑部之间留有的间隙的范围内向LED侧翘曲变形。由此,在扩散板中难以产生挠曲、褶皱等,能在从扩散板射出的照明光中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支撑部在光学构件的面内为点状的方案,但是例如支撑部在光学构件的面内为线状的形态、在光学构件的面内为面状的形态也包含于本发明。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同时采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和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情况,但是仅使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仅使用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同时采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和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时的使用数量的比率能适当变更。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保持构件的表面的颜色为白色的方案,但是保持构件的表面的颜色也可以是例如乳白色、银色。另外,能通过在保持构件的表面涂敷所希望的颜色的涂料来设定表面的颜色。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备反射片作为“延伸构件”的方案,但是省略反射片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备LED基板作为“延伸构件”的方案,但是省略LED基板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冷阴极管等放电管(线状光源)或者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作为光源即可。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反射片和LED基板作为“延伸构件”,但是例如在LED基板与底座之间夹有片状的散热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将该散热构件作为“延伸构件”。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LED基板适当地组合使用5个安装型、6个安装型和8个安装型的方案,但是使用安装有5个、6个、8个以外的数量的LED的LED基板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内置有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情况,但是使用内置发出紫外光的单色光的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内置有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情况,但是使用内置有分别发出R、G、B的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类型的LED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除此以外,使用内置有分别发出C(青色)、M(品红)、Y(黄色)的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类型的LED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发出白色光的LED的方案,但是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使用发出红色光的LED、发出蓝色光的LED、发出绿色光的LED。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用LED作为光源的方案,但是使用LED以外的点状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30)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示出了使用使来自LED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的方案,但是使用扩散透镜以外的光学透镜(例如聚光透镜等)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3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和横纵比率等。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采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白黑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3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3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为了区别两种保持构件而将各保持构件说明为“单功能型”和“复合功能型”,但是虽说是“单功能型”,并不意味着不具有任何延伸构件的保持功能以外的功能。“单功能型”和“复合功能型”的称呼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有无对光学构件的支撑功能,并不妨碍“单功能型”的保持构件具有上述保持功能附带的功能(例如对延伸构件定位的功能等)、其它附加的功能。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4e:装配孔,15:光学构件,17:LED(光源),18、318:LED基板(光源基板,延伸构件),19:扩散透镜,20、20A、20B、220:保持构件,21:反射片(反射构件,延伸构件),22、422:第1反射片(第1反射构件,延伸构件),22b:透镜插通孔(光源插通孔),23:第2反射片(第2反射构件,延伸构件),23a:LED插通孔(光源插通孔),24、224:主体部,25、225:固定部,25b、225b:弹性卡止片,26、226:抵接部,27:支撑部,28:限制部,29:第1部件,30:第2部件,422e:LED插通孔(光源插通孔),C:间隙,TV:电视接收装置

Claims (32)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
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
延伸构件,其沿着上述底座的内面延伸;以及
保持构件,其固定于上述底座,以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延伸构件的状态将上述延伸构件保持于上述底座,
在上述保持构件上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向上述延伸构件侧突出,抵接于上述延伸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保持构件具备:主体部,其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延伸构件;以及固定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固定于上述底座,上述抵接部设于上述主体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中从上述固定部分离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中央侧,而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外边缘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中央侧,而至少一对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中隔着上述固定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以上述固定部为中心的对称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中央侧,而上述抵接部包围上述固定部地形成为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为与上述固定部相连的形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为包围上述固定部的形态。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贯通上述延伸构件,并且固定于上述底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贯通上述延伸构件和上述底座,并且从与上述延伸构件侧相反的一侧卡止于上述底座。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与上述光源相对的位置配置有光学构件,
在上述主体部上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向上述光学构件侧突出,支撑上述光学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在俯视时相互重叠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在相互同心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为俯视时成点状的形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为俯视时成线状的形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的相对于上述延伸构件的抵接面由曲面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抵接部的上述抵接面由球面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延伸构件为具有上述光源的光源基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源基板上并列配置有多个光源。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保持构件配置在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延伸构件为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构件。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延伸构件包括:光源基板,其具有上述光源;以及反射构件,其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反射,
上述光源基板和上述反射构件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一起夹在上述保持构件与上述底座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相对于上述光源基板配置在与上述底座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重叠的位置具有使上述光源通过的光源插通孔。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源基板的与上述底座侧相反的一侧,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重叠的位置配置有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包括:第1反射构件,其上述光源插通孔为能使上述扩散透镜通过的大小;以及第2反射构件,其介于上述光源基板与上述扩散透镜之间,且配置在俯视时与上述第1反射构件中具备的上述光源插通孔重叠的位置,并且使光向上述扩散透镜侧反射。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第1反射构件的上述光源插通孔的边缘部和上述第2反射构件形成为俯视时相互重叠。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上述保持构件相对于上述延伸构件的位置关系,以在上述保持构件与上述延伸构件之间保留间隙。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保持构件具备:主体部,其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光源基板;以及固定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固定于上述底座,其中上述固定部具有弹性卡止片,所述弹性卡止片能弹性变形并且贯通上述底座并卡止于与上述延伸构件相反的一侧,
上述保持构件包括:第1部件,其具备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固定部;以及第2部件,其装载于上述第1部件,并且限制上述弹性卡止片的弹性变形。
30.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32.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30或者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0800262485A 2009-06-15 2010-04-06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24599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2445 2009-06-15
JP2009142445 2009-06-15
PCT/JP2010/056204 WO2010146913A1 (ja) 2009-06-15 2010-04-06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9993A true CN102459993A (zh) 2012-05-16

Family

ID=43356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62485A Pending CN102459993A (zh) 2009-06-15 2010-04-06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48979B2 (zh)
CN (1) CN102459993A (zh)
WO (1) WO201014691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0272A (zh) * 2013-01-25 2013-05-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004749A (zh) * 2014-12-05 2017-08-01 Lg 伊诺特有限公司 发光模块
CN108153046A (zh) * 2017-12-08 2018-06-12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及其电视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3824A (zh) * 2009-06-15 2012-11-28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BRPI1011664A2 (pt) * 2009-06-15 2016-03-22 Sharp Kk dispositivo de iluminação, dispositivo de exibição e receptor de televisão
CN102472457A (zh) * 2009-09-04 2012-05-23 夏普株式会社 电子组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US20140268729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Lsi Industries, Inc. Luminaires and luminaire mounting structures
US9441796B2 (en) 2013-03-14 2016-09-13 Lsi Industries, Inc. Luminaire with long chains of lower power LEDs and multiple on-board LED drivers
CN103712131B (zh) * 2013-12-27 2016-03-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KR102291662B1 (ko) * 2015-02-02 2021-08-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6379064B2 (ja) * 2015-03-23 2018-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US9759416B2 (en) * 2015-07-14 2017-09-12 Lsi Industries, Inc. Luminaires and thermal management apparatuses
US10788708B2 (en) 2016-07-27 2020-09-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8018643A (ja) * 2016-07-27 2018-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4415424A (zh) * 2017-11-20 2022-04-29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US11002433B2 (en) * 2018-07-31 2021-05-11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fixture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light fixtur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5566A (zh) * 2006-10-20 2008-04-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1441361A (zh) * 2007-11-22 2009-05-27 索尼株式会社 背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4510A (ja) * 2000-12-13 2002-06-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TWI317829B (en) * 2004-12-15 2009-12-01 Epistar Corp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JP2006276761A (ja) * 2005-03-30 2006-10-12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317423A (ja) 2006-05-24 2007-12-06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821442B2 (ja) 2006-05-31 2011-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330741B (en) * 2006-11-02 2010-09-21 Au Optronics Corp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4858204B2 (ja) 2007-02-08 2012-01-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1394024B1 (ko) * 2007-06-26 2014-05-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원 장치
KR101405595B1 (ko) * 2007-12-18 2014-06-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모듈 접속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라이트 유닛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5566A (zh) * 2006-10-20 2008-04-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1441361A (zh) * 2007-11-22 2009-05-27 索尼株式会社 背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0272A (zh) * 2013-01-25 2013-05-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3090272B (zh) * 2013-01-25 2015-08-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004749A (zh) * 2014-12-05 2017-08-01 Lg 伊诺特有限公司 发光模块
CN108153046A (zh) * 2017-12-08 2018-06-12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及其电视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48979B2 (en) 2014-02-11
WO2010146913A1 (ja) 2010-12-23
US20120075550A1 (en) 201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999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803824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P2426396B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667311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72442B (zh)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59992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JP4951152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1852945A (zh) 包括led光源的液晶显示设备
CN10247243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JP5337883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2472447A (zh) 透镜单元、发光模块、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11230A (zh) 背光单元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器
CN10247245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3052840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P2327923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10212490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8342731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10205451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149961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8657458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10242433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187146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101808562B1 (ko) 도광판 및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