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442B -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2442B
CN102472442B CN201080029014.6A CN201080029014A CN102472442B CN 102472442 B CN102472442 B CN 102472442B CN 201080029014 A CN201080029014 A CN 201080029014A CN 102472442 B CN102472442 B CN 1024724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miting unit
light source
ligh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90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2442A (zh
Inventor
横田匡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72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2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4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0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 G02B19/0028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refractive and reflective surfaces, e.g. non-imaging catadioptric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47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 G02B19/0061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the light source comprising a 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LED单元(U)具备:作为光源的LED(17);与LED(17)的发光面(17a)相对地配置的扩散透镜(19);以及与扩散透镜(19)的LED(17)侧的面相对地配置并且使光反射的基板用反射片(23),具备限制部(27),限制部(27)从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中的扩散透镜(19)向对方侧的基板用反射片(23)突出,并且可以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

Description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需要另外作为照明装置的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具备:底座,其设置在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光源,其收纳于底座内;以及光学构件(扩散片等),其配置在底座的开口部并用于使光源所发出的光有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 
在上述背光源装置的构成部件中,有时作为光源例如使用LED,在这种情况下,在底座内收纳安装了LED的LED基板。而且,从LED发出的光存在具有较强的指向性的倾向,因此,为了缓和其指向性,有时在LED基板上与各LED对应地单独装配扩散透镜。此外,作为使用了LED和扩散透镜的背光源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在下面的专利文件1中记载的内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304839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上所述使用了扩散透镜的情况下,从LED发出的光不一定全部入射到扩散透镜并从扩散透镜出射,存在不少被扩散透镜向LED基板侧反射的光。因此,本申请的发明者提出采用在扩散透镜和LED基板之间配置反射构件的构成。这样的话,可以使被扩散透镜反射到LED基板侧的光通过反射构件再次向扩散透镜侧反射来有效地利用。 
但是,当将上述反射构件装配到LED基板时,考虑例如用双面胶带等粘着的方法,但是,这样的话,当反射构件热膨胀或热收缩 时,有可能在未粘着的部位、粘着力较弱的部位集中地发生翘曲、挠曲,导致局部变形。这样的话,在被反射构件反射的光中产生不均,结果是有可能在从扩散透镜出射的光中产生不均。 
因此,考虑废除对LED基板粘着反射构件,但是这样的话,反射构件相对于扩散透镜的位置关系不固定并变得不稳定。例如,当反射构件成为倾斜的姿势时,会对被反射构件反射的光赋予不需要的角度,因此,被反射构件反射后入射到扩散透镜的光的分布有可能与原来相比而偏于一方,其结果是:有可能在从扩散透镜出射的光中产生不均等,无法得到期望的光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稳定地发挥期望的光学性能。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光源单元具备:光源;光学元件,其与上述光源的发光面相对地配置;以及反射构件,其与上述光学元件的上述光源侧的面相对地配置并且使光反射,具备限制部,上述限制部从上述光学元件和上述反射构件中的至少任一方朝向对方侧突出,并且可以限制上述反射构件相对于上述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上述光源为俯视时成点状的点状光源,上述限制部配置在俯视时从上述点状光源离开的位置,具备光源基板,上述点状光源安装于上述光源基板,并且上述反射构件重叠于上述光源基板的安装面侧,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使上述点状光源通过的光源插通孔,在上述光学元件上设有装配部,所述装配部向上述光源基板侧突出,装配于上述光源基板,上述装配部配置在俯视时从上述点状光源离开的位置,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并且配置在上述光学元件中从上述装配部离开的位置,上述装配部和上述限制部各设有多个,并且在上述光学元件的周向上交替排列地配置。 
本发明的另一种光源单元具备:光源;光学元件,其与上述光源的发光面相对地配置;以及反射构件,其与上述光学元件的上述光源侧的面相对地配置并且使光反射,具备限制部,上述限制部从上述光学元件和上述反射构件中的至少任一方朝向对方侧突出,并且可以限制上述反射构件相对于上述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反射构件一体地设置。 
这样的话,从光源发出的光在经由与发光面相对的光学元件而被赋予了规定的光学作用的状态下出射。在从光源发出的光中,还 包括被光学元件反射并返回光源侧的光,但是该光被反射构件反射并再次返回光源元件侧,由此被有效地利用。被该反射构件反射并入射到光学元件的光的分布会与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相应地变化。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从光学元件和反射构件中的至少任一方朝向对方侧突出的限制部来限制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因此,在被反射构件反射并入射到光学元件的光的分布中难以发生变化,因而可以使来自光学元件的出射光的分布实现稳定化。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 
(1)上述限制部以和上述对方侧之间留有间隙的方式形成。这样的话,限制部与对方侧不接触,因此,与反射构件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地变得易于伸缩,在反射构件中难以发生挠曲、翘曲等变形。由此,在被反射构件反射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2)上述限制部以不具有间隙地抵接到上述对方侧的方式形成。这样的话,限制部被不具有间隙地抵接到光学元件,因此,可以防止反射构件发生接近光学元件的移位,可以将两者的位置关系保持为恒定。由此,可以进一步使被反射构件反射并入射到光学元件的光的分布实现稳定化。 
(3)上述限制部在上述光学元件和上述反射构件的相对面的面内分散地配置有多个。这样的话,通过在光学元件和反射构件的相对面的面内分散地配置的限制部,可以适当地限制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 
(4)上述限制部分别配置在成为等间隔的位置。这样的话,在光学元件和反射构件的相对面的面内,可以均衡地限制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使被反射构件反射并入射到光学元件的光的分布实现稳定化。 
(5)上述光源为俯视时成点状的点状光源。这样的话,从点状光源发出的光例如即使是指向性强的光,也可以在经由光学元件而被赋予了例如缓和指向性的光学作用的状态下出射。 
(6)上述限制部配置在俯视时从上述点状光源离开的位置。这样的话,被光学元件反射的光量存在具有与离点状光源的距离成反比例分布的倾向,因此,将限制部配置在从点状光源离开的位置,即,配置在被光学元件反射的光量相对地少的位置,由此可以减少对来自光学元件的反射光和来自反射构件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由此,可以使光有效地入射到光学元件。 
(7)上述限制部在离上述点状光源的距离相等的位置配置有多个。这样的话,各限制部和点状光源之间的距离相等,因此,可以使各限制部对来自光学元件的反射光和来自反射构件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相等。因此,可以在入射到光学元件的光中难以产 生不均。 
(8)上述限制部分别配置在相互为等角间隔的位置。这样的话,可以在入射到光学元件的光中进一步难以产生不均。 
(9)具备光源基板,上述点状光源安装于上述光源基板,并且上述反射构件重叠于上述光源基板的安装面侧,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使上述点状光源通过的光源插通孔。这样的话,安装于光源基板的点状光源通过反射构件的光源插通孔,由此,其发光面与光学元件成相对状,并且光有效地入射到光学元件。 
(10)上述限制部配置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基板的外缘重叠的位置。这样的话,在限制部和光源基板之间夹着反射构件,由此可以良好地限制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限制部配置在俯视时与光源基板的外缘重叠的位置,即,配置在从点状光源最大限度地离开的位置,因此,可以将限制部对来自光学元件的反射光和来自反射构件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限制为最小限度,因而可以使光有效地入射到光学元件。 
(11)上述反射构件具有俯视时涵盖比上述光源基板大的范围的大小。这样的话,使光源基板俯视时的大小相对地小于反射构件俯视时的大小,由此可以实现光源基板的材料费的削减。这样即使光源基板小型化,也可以通过涵盖比其大的范围的反射构件来使来自光学元件的光有效地向光学元件侧反射。 
(12)在上述光学元件上设有装配部,所述装配部向上述光源基板侧突出,装配于上述光源基板,上述装配部配置在俯视时从上述点状光源离开的位置。这样的话,通过装配部对光源基板进行光学元件的装配。装配部配置在俯视时从点状光源离开的位置,因此,可以减小装配部对来自光学元件的反射光和来自反射构件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因而可以使光有效地入射到光学元件。 
(13)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使上述装配部通过的装配部插通孔。这样的话,装配部通过装配部插通孔,由此可以实现反射构件与光学元件在沿着相对面的方向上相互的相对定位。 
(14)在上述装配部插通孔和上述装配部之间留有间隙。这样 的话,可以在间隙的范围内允许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反射构件的伸缩。 
(15)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并且配置在上述光学元件中从上述装配部离开的位置。这样的话,在从装配部离开的位置限制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假设在光学元件中在与装配部相邻的位置配置限制部且在反射构件中设置了使装配部通过的孔部的情况下,限制部有可能进入孔部,而在本发明中避免了该事态,因此,可以可靠地发挥限制部的限制功能。 
(16)上述装配部和上述限制部各设有多个,并且在上述光学元件的周向上交替排列地配置。这样的话,在光学元件和反射构件的相对面的面内,可以适度地分散地配置各装配部和各限制部。因此,可以通过各装配部在均衡地装配的状态下支撑光学元件,并且可以通过各限制部均衡地限制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 
(17)上述装配部和上述限制部分别配置在成为等间隔的位置。这样的话,在光学元件和反射构件的相对面的面内,可以均衡地分散地配置各装配部和各限制部,因此,可以进一步良好地发挥各限制部的限制功能和各装配部对光学元件的支撑功能。 
(18)上述装配部和上述限制部分别配置成离上述点状光源的距离相等。这样的话,可以使各装配部和各限制部对来自光学元件的反射光和来自反射构件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相等。因此,可以在入射到光学元件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19)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并且为与上述装配部相连的形态。这样的话,可以提高装配部的强度。 
(20)上述限制部为包围上述装配部的形态。这样的话,可以进一步提高装配部的强度。 
(21)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并且配置在上述光学元件中与上述装配部相邻的位置。这样的话,在与装配部相邻的位置限制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可以统一光学元件的装配部和限制部的设置部位,因此,可以简化光学元件的结 构。 
(22)上述点状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学元件的中心。这样的话,光学元件的光学设计变得容易,可以实现光学元件的制造成本的低廉化等。 
(23)上述点状光源为LED。这样的话,可以实现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 
(24)上述光学元件为使光扩散的光扩散元件。这样的话,可以使来自点状光源的光经由光扩散元件来边扩散边出射。由此,从点状光源发出的光即使是指向性强的光,也可以适当地缓和其指向性。 
(25)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这样的话,与假设将反射构件设为片状,与该片状的反射构件一体地设置了限制部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制造成本低廉化。 
(26)上述反射构件具有可抵接部,所述可抵接部与上述限制部成相对状并且可以抵接到上述限制部。这样的话,与限制部成相对状的可抵接部抵接到限制部,由此可以可靠地限制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 
(27)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使上述限制部通过且周面抵接到上述限制部的抵接孔部。这样的话,抵接孔部的周面抵接到通过抵接孔部的限制部,由此产生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可以限制反射构件相对于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 
(28)上述限制部为顶端变细状,上述限制部的与上述抵接孔部的周面相对的面形成为锥状。这样的话,可以更可靠地使限制部抵接到抵接孔部的周面,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发挥限制功能。 
(29)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反射构件一体地设置。这样的话,与假设与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了限制部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入射到光学元件的光还向限制部内传播的光学设计相比,光学元件的光学设计变得简单。 
(30)上述限制部为与上述反射构件分体的部件,通过粘着于上述反射构件而实现一体化。这样的话,与反射构件一体地设置限 制部时,可以使制造变得容易。 
(31)上述限制部的与上述对方侧相对的面为曲面。这样的话,即使在限制部与对方侧接触的情况下,对方侧相对于限制部易于滑动,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反射构件的伸缩自由度。 
(32)上述限制部的与上述对方侧相对的面为球面。这样的话,即使在限制部与对方侧接触的情况下,对方侧相对于限制部更易于滑动,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反射构件的伸缩自由度。 
(33)上述反射构件具有俯视时涵盖比上述光学元件大的范围的大小。这样的话,可以使被光学元件反射的光在更广范围内被反射构件反射,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34)上述光学元件为使光扩散或聚敛的光学透镜。这样的话,从光源发出的光在经由光学透镜而被扩散或聚敛的状态下出射。 
(35)上述光学透镜为使光扩散的扩散透镜。这样的话,可以使从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扩散透镜在被扩散的状态下出射。由此,可以在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如上所述的光源单元;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单元;以及底座用反射构件,其沿着上述底座的内面配置并且具有使上述光学元件通过的光学元件插通孔。 
根据该照明装置,光源单元可以抑制在从光学元件出射的光中可能产生的不均,因此,在照明装置的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优选在上述照明装置中,上述反射构件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光学元件插通孔内,且配置为俯视时与上述光学元件插通孔的边缘部重叠。这样的话,可以使朝向底座用反射构件的光学元件插通孔内的光通过反射构件有效地向光学元件侧反射,在光的利用效率上是优异的。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如上所述的照明装置;和显示面板,其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 
根据该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是在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的照明装置,因此,可以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可以示例液晶面板。该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在各种用途,例如电视、计算机的显示器等中使用,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稳定地发挥期望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底座的LED基板和保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4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图3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图3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示出LED基板和保持构件的详细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7是将LED单元沿着X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8是将LED单元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9是图6的ix-ix线截面图。 
图10是LED基板的平面图。 
图11是LED单元的平面图。 
图12是单功能型保持构件的平面图。 
图13是单功能型保持构件的仰视图。 
图14是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平面图。 
图15是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仰视图。 
图16是示出装配扩散透镜前、将基板用反射片装配到LED基板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7是图7和图8的xvii-xvii线截面图。 
图18是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LED单元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19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LED单元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20是图19的xx-xx线截面图。 
图2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LED单元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22是图21的xxii-xxii线截面图。 
图23是将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LED单元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24是图23的xxiv-xxiv线截面图。 
图2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LED单元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2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背光源装置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27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LED单元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28是将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的LED单元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29是将装配扩散透镜前的LED单元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X轴、Y轴以及Z轴,各轴方向被描述为各附图所示方向。另外,将图4和图5所示的上侧作为表侧,将同图的下侧作为里侧。 
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如图1所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而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 调谐器T以及台座S而构成。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成横长的方形(矩形),在纵置的状态下被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如图2所示,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一体地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画面尺寸为42英寸且横纵比为16∶9的装置。 
下面,顺序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成为如下构成:俯视时成矩形,一对玻璃基板在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被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之间封入了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开关元件(例如TFT),其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像素电极,其与该开关元件连接;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彩色滤光片,其中,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照规定排列配置;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振板。 
接着,详细地说明背光源装置12。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具备:底座14,其成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的大致箱形;光学构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构件)15a和配置在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其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配置;框架16,其和底座14之间夹着并保持将沿着底座14的外缘部配置的光学构件15群的外缘部;以及反射片21,其使底座14内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保持构件20,所述保持构件20收纳具有作为光源的LED17(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的LED单元U(光源单元),并且可以和底座14之间保持LED单元U。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LED单元U靠光学构件15侧(表侧)成为光出射侧。下面,详细地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底板14a,其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成矩形;侧板14c,其从底板14a的各边的外端立起;以及支承板14d,其从各侧板14c的立起端向外伸出,底座14作为整体成朝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形(大致浅碟状)。底座14 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竖直方向)一致。在底座14的各支承板14d上,可以从表侧载置框架16和后述的光学构件15。在各支承板14d上,框架16被螺丝固定。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开口地设有用于装配保持构件20的装配孔14e。装配孔14e在底板14a中与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分散地配置有多个。 
光学构件15如图2所示,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地,俯视时成横长的方形(矩形)。光学构件15如图4和图5所示,其外缘部载置于支承板14d,由此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并且介于在液晶面板11和LED单元U之间而配置。光学构件15包括配置在里侧(LED单元U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15a和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15b。扩散板15a设为如下构成:在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大致透明的由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并设有多个扩散颗粒,具有使透射光扩散的功能。光学片15b成与扩散板15a相比板厚较薄的片状,层叠配置有2张(图9)。作为具体的光学片15b的种类,例如有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振片等,可以从其中适当地选择来使用。 
框架16如图2所示,成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外周缘部的框状。在该框架16和各支承板14d之间可以夹持光学构件15的外缘部(图4和图5)。另外,该框架16可以从里侧支承液晶面板11的外缘部,可以和配置于表侧的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的外缘部(图4和图5)。 
反射片21包括在大致整个区域内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大小的底座用反射片22(底座用反射构件)和单独地覆盖各LED基板18的大小的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构件)。其中,基板用反射片23是LED单元U的构成部件,因此,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在此详细地说明底座用反射片22。 
底座用反射片22由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底座用反射片22如图3所示,沿着底座14的内面延伸,其中,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的中央侧的大部分成为主体部22a。在主 体部22a中,贯通地形成有透镜插通孔22b,其可以使配置在底座14内的LED单元U所具备的扩散透镜19通过。透镜插通孔22b在与后述的LED单元U和扩散透镜19的配置对应的位置并列地配置有多个,配置为矩阵状。透镜插通孔22b如图6所示,俯视时成圆形,其直径尺寸与扩散透镜19相比被较大地设定。由此,当将底座用反射片22铺设在底座14内时,可以不论是否发生尺寸误差地使各扩散透镜19可靠地通过各透镜插通孔22b。该底座用反射片22如图3所示,在底座14内,覆盖相邻的各扩散透镜19之间的区域和外周侧区域,因此,可以使朝向该各区域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另外,底座用反射片22中的外周侧部分如图4和图5所示,成为如下状态:以覆盖底座14的侧板14c和支承板14d的方式立起,载置于支承板14d的部分被底座14和光学构件15夹着。另外,将底座用反射片22中的主体部22a与载置于支承板14d的部分连接的部分成倾斜状。 
下面,详细地说明LED单元U。LED单元U包括:LED17;LED基板18(光源基板),其安装有LED17;扩散透镜19(光学元件),其在LED基板18中装配在与LED17对应的位置;以及已述的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构件)。下面,按顺序详细地说明LED单元U的构成部件。 
LED17是俯视时成点状的点状光源(光源)的一种,如图7、图8以及图10所示,设为在粘着于LED基板18的基板部上用树脂材料来密封LED芯片的构成。装配于基板部的LED芯片的主发光波长设为1种,具体地说,使用发蓝单色光的芯片。另一方面,在密封LED芯片的树脂材料中,分散配合有将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转换为白色光的荧光体。由此,该LED17可以发白色光。该LED17设为与相对于LED基板18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朝向表侧的面)成为发光面17a的、所谓的顶部发光型。LED17的光轴LA成为与Z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主板面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的设定。此外,从LED17发出的光以光轴LA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三维地扩展为某程度的辐射状,但是其指向性与冷阴极管等相比较高。即,LED17的发光强度示出如下倾向的角度分布:沿着 光轴LA的方向格外高,随着相对于光轴LA的倾斜角度变大而急速地降低。 
LED基板18如图10所示,具有俯视时成矩形的基材,在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底座14内沿着底板14a延伸并被收纳(图3)。LED基板18的基材由与底座14相同的铝类材料等金属制成,设为在其表面隔着绝缘层形成有包括铜箔等金属膜的配线图案的构成。此外,作为在LED基板18的基材中使用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并且,在该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板面中的朝向表侧的面(朝向光学构件15侧的面)中,如图7、图8以及图10所示,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7。LED17沿着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直线地并列地配置有多个,并且由形成于LED基板18的配线图案串联连接。各LED17的排列间距成为大致恒定,即,各LED17可以说被等间隔地排列。该LED基板18可以说包括分别配置各LED17的多个LED配置部和连结相邻的LED配置部彼此的多个配置部间连结部。另外,在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设有连接器部18a,此处成为连接器配置部。 
扩散透镜19包括大致透明(具有高透光性)且折射率与空气相比较高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等)。扩散透镜19如图7、图8以及图11所示,具有透镜主体19a,所述透镜主体19a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俯视时成大致圆形,以从表侧单独地覆盖各LED17的方式,即,以俯视时与各LED17重叠的方式各自装配于基板18。并且,该扩散透镜19是与LED17的发光面17a成相对状,并且可以使从该发光面17a发出的指向性强的光扩散并出射的、所谓的光扩散元件的一种。即,从LED17发出的光经由扩散透镜19来缓和指向性,因此,即使将相邻的LED17之间的间隔较宽地设置,其间的区域也难以作为暗部被视觉识别。由此,可以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 
该扩散透镜19在LED基板18中配置在俯视时与LED17成为大致同心的位置。扩散透镜19设为其直径尺寸与LED17相比充分地大,另一方面,直径尺寸与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Y轴方向的尺 寸)相比较大,但是与LED基板18的长边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相比较小。因此,扩散透镜19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与LED基板18相比在Y轴方向上向外侧各突出规定尺寸。换言之,LED基板18的长边侧的两外缘(位于Y轴方向的两端的外缘)俯视时与扩散透镜19重叠。相反地说,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与扩散透镜19的直径尺寸相比较小,只是装配扩散透镜19时所需最小限度的大小(具体地说,可以装配后述各装配部19e的程度),因而可以实现LED基板18的材料费的减少。 
该扩散透镜19的透镜主体19a中的朝向里侧、与LED17和LED基板18相对的面成为来自LED17的光所入射的光入射面19b,而朝向表侧、与光学构件15相对的面成为出射光的光出射面19c。其中,光入射面19b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整体设为沿着LED基板18的板面(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形态,但是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中央部)形成光入射侧凹部19d,由此具有倾斜面。光入射侧凹部19d成大致圆锥状并且在光入射面19b中配置在与LED17大致为同心的位置,设为朝向里侧,即,朝向LED17侧开口的形态。光入射侧凹部19d设为朝向LED17侧的开口端部的直径尺寸最大且与LED17的直径尺寸相比较大,随着从该处向表侧行进,直径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小,在表侧的端部成为最小。光入射侧凹部19d的截面成大致倒V字型,其周面成为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以其表侧的端部与LED17的光轴LA交叉的方式倾斜。因此,从LED17发出并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d的光经由倾斜面向扩散透镜19内入射,此时按倾斜面相对于光轴LA的倾斜角度的量,在从中心远离的方向上,即,广角地折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 
在透镜主体19a的光入射面19b中的与光入射侧凹部19d相比靠直径方向外的位置,即,俯视时从LED17离开的位置如图7和图8所示,设有装配部19e,其朝向LED基板18侧突出,并且将扩散透镜19以装配状态支撑于LED基板18。装配部19e成在整个长度上直径尺寸大致恒定的大致圆柱状(截面为圆形)。装配部19e如图17所示,俯视时成大致点状,并且在光入射面19b的面内分散配置有多个。 具体地说,装配部19e在比光入射面19b中的光入射侧凹部19d(LED17)靠外周端的位置配置3个,连接各装配部19e的线配置在俯视时成大致正三角形的位置。即,3个装配部19e配置在透镜主体19a的光入射面19b的面内相互地隔开约120度的角度间隔的位置,即,配置在成为等角间隔的位置。各装配部19e设为相邻的装配部19e之间的距离各自相等的、等间隔的配置且离LED17(扩散透镜19的中心)的距离相互地相等的配置。各装配部19e中的图17所示跟前侧的装配部19e配置在与LED基板18的长边侧的外缘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剩下的一对装配部19e配置在比LED基板18的长边侧的外缘稍靠内的位置。即,被等角间隔地配置的各装配部19e可以说设为离LED17的距离成为最大限度的配置。就各装配部19e而言,其顶端部被粘接剂等粘着于LED基板18。这样透镜主体19a如图7和图8所示,通过各装配部19e被固定于LED基板18,由此在从LED基板18向表侧离开(浮起)各装配部19e的突出尺寸的量的位置被支撑,由此在光入射面19b和LED基板18(基板用反射片23)之间留有规定的缝隙(间隙、空间)。另外,在该缝隙中,允许来自俯视时比该扩散透镜19靠外侧的空间的光的入射。另外,在上述装配状态下,成为LED17的从LED基板18突出的顶端部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d内的状态。 
透镜主体19a的光出射面19c形成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由此,可以使从扩散透镜19出射的光在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在从中心远离的方向上,即,广角地折射并出射。在该光出射面19c中的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中央部),形成有光出射侧凹部19f。光出射侧凹部19f成大致研钵状,并且其周面形成为朝向中心成为下坡的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另外,光出射侧凹部19f的周面的切线与LED17的光轴LA所成的角度与光入射侧凹部19d的倾斜面与光轴LA所成的角度相比相对地变大。光出射面19c中的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是与其它的区域相比来自LED17的光量极多的区域,有亮度局部地变高的倾向,但是,通过在此处形成上述光出射侧凹部19f,可以使来自LED17的光的大部分广角地折射并出射,或使来 自LED17的光的一部分向LED基板18侧反射。由此,可以抑制光出射面19c中的与LED17重叠的区域的亮度局部地变高,对亮度不均的防止是优选的。 
基板用反射片23由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基板用反射片23如图11所示,沿着LED基板18延伸,形成为与LED基板18大概相同的外形,即,俯视时形成为矩形。基板用反射片23如图7和图8所示,以与LED基板18的表侧的面,即,与LED17的安装面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以从表侧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并且,基板用反射片23如图7和图8所示,介于扩散透镜19和LED基板18之间,与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LED17侧的面)成相对状。因此,基板用反射片23配置在俯视时在其表侧重叠的底座用反射片22中所形成的透镜插通孔22b内,可以使进入透镜插通孔22b内的光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在该基板用反射片23和由各装配部19e支起的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之间,留有规定的缝隙。通过该缝隙,从LED17发出并朝向扩散透镜19(光入射面19b)的光、被扩散透镜19反射并返回LED基板18侧的光、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并再次朝向扩散透镜19侧的光等往来,该光的量存在俯视时越靠近作为光源的LED17变得越多,越远离LED17变得越少的倾向。 
基板用反射片23如图11所示,设为长边尺寸与LED基板18大致相同,而短边尺寸与LED基板18相比较大。即,基板用反射片23具有俯视时在Y轴方向上达到与LED基板18相比较宽的范围的大小,从LED基板18的长边侧的两外缘(相互地朝向相反一侧的两外缘)各自沿着Y轴方向向外伸出。详细地说,基板用反射片23的短边尺寸如图6和图8所示,设为与扩散透镜19和底座用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直径尺寸相比较大。即,基板用反射片23配置在与扩散透镜19相对的大致整个区域内,并且俯视时配置在透镜插通孔22b内的大致整个区域(俯视时包括扩散透镜19和透镜插通孔22b之间的区域),且与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重合。因此,可以通过基板用反射片23使被扩散透镜19反射并返回LED基板18侧、或俯视时从 比该扩散透镜19靠外侧的空间朝向透镜插通孔22b内的光几乎无遗漏地再次返回扩散透镜19侧。由此,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而可以实现亮度的提高。换言之,即使在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来实现低成本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亮度。而且,底座用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与基板用反射片23在表侧重叠,因此,在底座14内底座用反射片22和基板用反射片23俯视时无间断地连续地配置,底座14或LED基板18几乎不会从透镜插通孔22b向表侧露出。因此,可以使底座14内的光有效地向光学构件15反射,对亮度的提高是极优选的。 
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的俯视时与LED基板18的各LED17重叠的位置,如图16所示,形成有使各LED17通过的LED插通孔23a。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各LED插通孔23a设为:以与各LED17相同的排列间距并列配置,其直径尺寸与LED17相比较大,但是与底座用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和扩散透镜19相比较小。另外,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各自贯通形成有使各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部19e通过的装配部插通孔23b。装配部插通孔23b设为:俯视时成沿着装配部19e的外形的大致圆形,其直径尺寸与装配部19e相比大一圈。因此,在装配部插通孔23b与装配部19e的相对周面之间会留有规定的间隙C1(图7、图8以及图17)。装配部插通孔23b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以包围各LED插通孔23a的方式各3个地被设置,构成各组的各装配部插通孔23b配置在离中央侧的LED插通孔23a的距离相等的位置且空开约120度的角度间隔的位置。此外,各装配部插通孔23b的配置与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部19e的配置是相同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该基板用反射片23可以说包括分别包围LED17的多个LED包围反射部(扩散透镜包围反射部)和连结相邻的LED包围反射部彼此的多个反射部间连结部。 
包括上述构成部件的LED单元U如图3所示,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各多个地,相互地在使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对齐的状态下并列地配置。即,LED单元U(LED基板18和安装于此的LED17)在底座14内均将X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 方向)作为行方向,将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作为列方向而矩阵状地配置。具体地说,LED单元U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上各3个地,在Y轴方向上各9个地并列地配置有合计27个。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LED单元U的LED基板18,使用长边尺寸和所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2种基板。具体地说,作为LED基板18,使用了安装有6个LED17,长边尺寸相对地长的6个安装型;和安装有5个LED17,长边尺寸相对地短的5个安装型,在底座14的X轴方向的两端位置各1个地配置6个安装型的基板,在相同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1个5个安装型的基板。如上所述,沿着X轴方向并排并形成1行的各LED基板18通过相邻的连接器部18a彼此嵌合连结来相互地电连接,并且与底座14的X轴方向的两端对应的连接器部18a与未图示的外部控制电路分别电连接。由此,配置于形成1行的各LED基板18的各LED17串联连接,并且可以通过1个控制电路一并地控制该1行所包括的多个LED17的点亮、熄灭,因而可以实现低成本化。此外,即使是长边尺寸和所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种类的LED基板18,短边尺寸和LED17的排列间距也设为几乎相同。 
这样,采用准备长边尺寸和所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多种LED基板18,适当地组合该多种LED基板18来使用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到下面的效果。即,在制造多种画面尺寸不同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各画面尺寸相应地适当改变是否使用各种LED基板18以及每种LED基板18的使用个数来容易地进行对应,与假设按照每一画面尺寸准备了具有与底座14的长边尺寸同等的长边尺寸的专门设计的LED的情况相比,可以大幅度地削减所需LED基板18的种类,因而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具体地说,除了上述2种LED基板18(5个安装型的基板和6个安装型的基板)以外,追加安装了8个LED17的8个安装型的基板,通过将该3种LED基板18适当地组合使用,可以在画面尺寸例如为26英寸、32英寸、37英寸、40英寸、42英寸、46英寸、52英寸、65英寸的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制造中,容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对应。 
接着,说明用于将LED单元U保持为装配状态的保持构件20。在保持构件20中,存在如下2种:除了保持LED基板18的保持功能以外,还兼有支撑光学构件15的支撑功能的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和具有保持功能但不具有支撑功能的单功能型保持构件20A。此外,下面在区别保持构件20的情况下,对单功能型的保持构件的附图标记附上附加字母A,对复合功能型的保持构件的附图标记附上附加字母B,在不进行区别而总称的情况下,对附图标记不附上附加字母。 
首先,说明底座14的保持构件20的配置。保持构件20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面内并列配置有多个。详细地说,保持构件20在底板14a中将X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作为行方向,将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作为列方向各多个地矩阵状地配置。各保持构件20配置在相对于各LED基板18俯视时重叠的位置且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位置。因此,各保持构件20设为与已述的扩散透镜19和LED17相同的排列。保持构件20在LED基板18中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区域内各一个地配置,因此,扩散透镜19(LED17)和保持构件20成为大概在X轴方向上交替排列。具体地说,保持构件20相对于各LED基板18各4个地被装配。此外,在6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中,在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区域中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以外配置保持构件20,而在5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中,在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全部区域内配置有保持构件20。 
如上所述排列多个的保持构件20如图3所示,除了接着要说明的2个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以外,全部设为单功能型保持构件20A。2个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分别配置在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且比长边方向的外端离中央近的位置。当详细地说明长边方向的配置时,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配置在X轴方向上并列的3个LED基板18中的夹着中央的LED基板18成为对称的位置。 
接着,说明保持构件20的具体的构成。保持构件20如已述那样存在2种,但是大部分为共用结构,首先说明其共用结构。保持构 件20由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保持构件20作为整体俯视时成大致圆形。保持构件20如图9所示,具备:主体部24,其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和LED基板18的板面;和固定部25,其从主体部24朝向里侧,即,朝向底座14侧突出并固定于底座14。该保持构件20作为整体成以沿着Z轴方向的中心轴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形状。 
主体部24如图12至图15所示,俯视时成大致圆形,并且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形成为大致笔直的板状。该主体部24如图6所示,其直径尺寸设为与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大概相同的大小。并且,该主体部24可以通过装配在相对于LED基板18俯视时重叠的位置来将LED基板18保持为夹在主体部24和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的状态。主体部24在事先将各反射片22、23配置在LED基板18的表侧的状态下装配,因此,可以与LED基板18一起一并地夹着各反射片22、23(图9)。该主体部24的直径尺寸设为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间隔(排列间距)相比较小。由此,主体部24配置在LED基板18中的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区域,即,配置在LED基板18的非发光部,不会相对于LED17俯视时重叠。即,可以避免主体部24成为来自LED17的发出的光的障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已述那样,通过使用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间隔变得充分地宽,因此,利用该空间来配置保持构件20,并且通过该保持构件20来实现LED18的固定。 
固定部25如图9所示,可以贯通与底座14的底板14a上的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形成的装配孔14e并可以相对于底板14a卡止。下面,说明固定部25的详细的结构。固定部25如图13和图15所示,配置在主体部24的中央侧。详细地说,固定部25配置在与主体部24大致成为同心的位置。固定部25如图9所示,从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与底座14相对的面)朝向里侧突出并且通过在其顶端部凹设槽部25c而具有弹性卡止片25b。换言之,固定部25包括:基部25a,其从主体部24向里侧突出;和弹性卡止片25b,其从基部25a 的突出顶端进一步朝向里侧突出。其中,基部25a成大致圆柱状,其直径尺寸与底座14的装配孔14e相比较小,成为可以向装配孔14e插通的程度。 
弹性卡止片25b如图13和图15所示,上述槽部25c设为俯视时大致十字形,由此被分为4个。各弹性卡止片25b如图9所示,形成为悬臂状,以从基部25a的突出基端部为支点可以在槽部25c内变窄并进行弹性变形。即,槽部25c成为各弹性卡止片25b的弯曲空间。在弹性卡止片25b的外侧面,设有向外,即,向与槽部25c相反的一侧鼓出的卡止部25d。卡止部25d与基部25a的外周面相比进一步向外突出,其鼓出端的固定部25的直径尺寸(为最大的直径尺寸)设为与装配孔14e的直径尺寸相比较大。换言之,卡止部25d的鼓出端位于比装配孔14e的内周面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卡止部25d可以相对于底座14的装配孔14e的边缘部,即,相对于底座14中的与固定部25相邻的部位从里侧卡止。这样,当固定部25向底座14的装配孔14e插入时,各弹性卡止片25b通过装配孔14e并相对于其边缘部从里侧弹性地卡止。由此,可以使保持构件20固定为对底座14装配的状态。此外,装配孔14e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与各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矩阵状地各并排配置有多个。 
设有该固定部25的主体部24如图6所示,成为其整个区域俯视时与LED基板18重叠的配置。因此,固定部25也同样地成为俯视时与LED基板18重叠的配置,因此,在LED基板18中形成有使固定部25通过的贯通孔18b。该贯通孔18b如图10所示,配置在LED基板18中的相邻的LED17(扩散透镜19)之间的位置,即,配置在与LED17(扩散透镜19)俯视时不重叠的位置。贯通孔18b俯视时在X轴方向上成细长的横长形状,两短边侧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状。贯通孔18b设为其短边尺寸正好允许固定部25插通的程度,而长边尺寸与短边尺寸相比具有富裕的大小。贯通孔18b如图9所示,可以通过设为使LED基板18沿着Z轴方向贯通的形态来使固定部25相对于LED基板18贯通。因此,LED基板18可以由通过贯通孔18b的固定部25来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定位。另外,在主体部24和LED基板18之间夹 着的各反射片22、23中的相对于上述贯通孔18b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如图9和图11所示,各自形成有可以连通贯通孔18b,并且可以使固定部25通过的连通孔22c、23c。 
下面,说明2种保持构件20的不同结构。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20A的主体部24的外周端面,如图9所示,形成有倾斜面24a。倾斜面24a从主体部24的中央侧向外端侧成下坡,由此消除或减少在和底座用反射片22之间可能产生的台阶。由此,主体部24的外周缘部(与反射片21的边界部分)难以通过光学构件15被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还可以将该倾斜面24a设置在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中。 
另一方面,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如图9所示,具有从主体部24向表侧突出且可以从里侧支撑光学构件15的支撑部26。支撑部26作为整体成圆锥状。详细地说,支撑部26沿着主体部24的板面切断的截面形状设为圆形,并且以直径尺寸从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逐渐地变小的方式形成为顶端变细状。支撑部26可以抵接到配置在光学构件15中的最里侧(LED17侧)的扩散板15a,由此可以将扩散板15a支撑在规定的位置。即,支撑部26可以将光学构件15与LED17在Z轴方向(与光学构件15的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限制为恒定的状态。 
支撑部26的突出基端部的外径尺寸设为与主体部24的短边尺寸和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的任一个相比较小。即,支撑部26可以说俯视时成点状,而主体部24成与支撑部26相比俯视时达到较广范围的面状。支撑部26的突出尺寸从主体部24的表侧的面起,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成为大致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15a的里侧的面为止的距离大致为相等。因此,该支撑部26抵接到大致笔直状态的扩散板15a。支撑部26中的作为相对于扩散板15a的抵接部位的突出顶端部做成圆的。该支撑部26是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中从主体部24向表侧突出的唯一的部位,因此,当进行对底座14装配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的作业时,作业者可以将支撑部26用作操作部。由此,可以提高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的装卸作业性。 
支撑部26如图14和图15所示,配置在主体部24的大致中心位置。即,支撑部26配置在俯视时与配置在里侧的固定部25重叠的位置。更详细地说,该支撑部26和固定部25配置在俯视时大致成为同心的位置。如果设为该配置,则当进行对底座14装配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的作业时,在作业者将支撑部26用作操作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目测向表侧露出的支撑部26来容易地把握隐藏在其里侧的固定部25的位置。因此,可以提高将固定部25插入连通孔22c、23c、贯通孔18b以及装配孔14e时的作业性。 
但是,在上述LED单元U中,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LED基板18可以不隔着粘接层等固定物与表侧重叠,相对于LED基板18不固定。假设在对LED基板18固定基板用反射片23的情况下,当基板用反射片23热膨胀或热收缩时,在未固定的部位(从LED基板18的外缘伸出的部分)、固定力较弱的部位集中地发生挠曲、褶皱,有可能成为局部变形,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不固定基板用反射片23,则可以避免该事态。相反地,如果不固定基板用反射片23,则基板用反射片23能以相对于扩散透镜19接触、离开的方式在Z轴方向上移位,因此,担心发生如下问题:与扩散透镜19在Z轴方向上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不固定并变得不稳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限制部27,其用于限制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在Z轴方向上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下面,详细地说明限制部27。 
限制部27如图7和图8所示,与扩散透镜19一体地设置。限制部27设为从扩散透镜19的与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的面,即,从透镜主体19a的光入射面19b向基板用反射片23侧突出的形态,与装配部19e平行。限制部27从光入射面19b突出的尺寸设为与装配部19e的同突出尺寸相比较小,与光入射面19b和基板用反射片23之间的间隔相比较小。因此,在限制部27的突出顶端部和基板用反射片23之间留有规定的间隙C2,成为相互地不接触。基板用反射片23在沿着LED基板18成为笔直的状态下,不会被限制部27按压,来自限制部27的应力不起作用,因此,充分地较高地确保了发生热膨胀或热收缩时的伸缩自由度。另外,上述限制部27的突出尺寸与光入射面 19b和基板用反射片23之间的间隔的差设为与底座用反射片22的厚度尺寸相比较小。因此,限制部27的突出顶端部设为在Z轴方向上进入透镜插通孔22b内的状态。 
限制部27相对于基板用反射片23空开上述间隙C2相对状地配置,在假设基板用反射片23以从LED基板18向表侧浮起的方式移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从表侧抵接到该基板用反射片23来限制该程度以上的移位。换言之,即使在假设基板用反射片23发生了接近扩散透镜19的移位的情况下,基板用反射片23被限制部27按压,由此,其移位量被固定在间隙C2的范围内,可以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在该程度以上地接近扩散透镜19。由此,可以将在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和基板用反射片23之间的Z轴方向上,即,在相对地接近离开的方向上的间隔维持在一定值以上(限制部27的突出尺寸以上)。该基板用反射片23中的俯视时与限制部27重叠的部分成为可以抵接到限制部27的可抵接部28。限制部27作为整体成大致半球状(俯视时为圆形),其周面(与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的面)包括球面(曲面)。因此,限制部27可以点接触基板用反射片23的可抵接部28。由此,限制部27相对于基板用反射片23的接触面积成为最小限度。 
接着,详细地说明限制部27的平面配置。限制部27如图17所示,俯视时成大致点状,并且在光入射面19b的面内分散配置有多个。具体地说,限制部27与装配部19e同样地,在光入射面19b中的比光入射侧凹部19d(LED17)靠近外周端的位置配置有3个,连接各限制部27的线配置在俯视时成大致正三角形的位置。即,3个限制部27配置在透镜主体19a的光入射面19b的面内相互地空开约120度的角度间隔的位置,即,在成为等角度间距的位置。各限制部27成为相邻的限制部27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等间隔的配置且成为离LED17(扩散透镜19的中心)的距离相互地相等的配置。各限制部27中的图17所示里侧的限制部27配置在与LED基板18的长边侧的外缘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剩下的一对限制部27配置在比LED基板18的长边侧的外缘稍靠内的位置。即,被等角间隔地配置的各限制部27可以说设为离LED17的距离成为最大限度的配置。 
限制部27在光入射面19b中配置在俯视时从装配部19e离开的位置。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在扩散透镜19的周向上交替排列地配置。详细地说,各限制部27各自配置在相对于各装配部19e空开约60度的角度间隔的位置,连接该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的线俯视时成大致正六角形。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也可以说各自配置在隔着LED17正对的位置。即,可以说在相对于限制部27空开180度的角度间隔的位置,配置有装配部19e,相反地,在相对于装配部19e空开180度的角度间隔的位置,配置有限制部27。在扩散透镜19的周向上相邻的限制部27和装配部19e之间的距离全部设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因此,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可以说配置在相互地成为等间隔的位置。从各限制部27到LED17(扩散透镜19的中心)为止的距离以及从各装配部19e到LED17为止的距离全部设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因此,该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可以说配置在以LED17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位置。另外,限制部27设为其直径尺寸与装配部19e大致相同的大小。此外,基板用反射片23的各可抵接部28设为与上述各限制部27相同的平面配置,省略重复说明。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分别制造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使用外框13等将它们相互地组装,由此制造图4和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其中,详细地说明制造液晶显示装置12时的组装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底座14进行各构成部件的组装之前,进行制造LED单元U的作业。当制造LED单元U时,对LED基板18安装LED17、基板用反射片23以及扩散透镜19。详细地说,首先,在LED基板18中,如图10所示,LED17被安装到规定位置后,从表侧盖上基板用反射片23。此时,如图16所示,各LED17通过基板用反射片23的各LED插通孔23a,并且贯通孔18b与连通孔23c对准地连通。其后,在LED基板18中,如图11所示,以覆盖各LED17的方式分别装配扩散透镜19。此时,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部19e通过基板用反射片23的各装配部插通孔23b,并且由附着在其顶端部的粘接剂(隔 着粘接层)粘着到LED基板18。当装配该扩散透镜19时,各装配部19e与各装配部插通孔23b的相对周面彼此可抵接,由此可以使扩散透镜19相对于LED基板18和基板用反射片23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二维地定位。在该装配状态下,在各装配部19e和各装配部插通孔23b的相对周面之间,如图17所示,留有规定的间隙C1。如上所示,制造在LED基板18中使LED17、基板用反射片23以及扩散透镜19一体化而成的LED单元U。 
在上述LED单元U中,扩散透镜19的各限制部27和基板用反射片23的各可抵接部28如图8所示,在之间留有规定的间隙C2且在非接触状态下成相对状。因此,即使在例如搬运LED单元U时振动、冲击起作用,基板用反射片23发生接近扩散透镜19的移位的情况下,限制部27抵接到可抵接部28,由此可以避免基板用反射片23在该程度以上接近扩散透镜19的方式移位。而且,各限制部27在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的相对面的面内成为等角度间距的位置分散地配置,因此,可以在上述面内均衡地适当地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的移位。由此,可以将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和基板用反射片23的间隔维持在一定值以上。此外,上述作用和效果即使在对背光源装置12组装了LED单元U的状态下以及对液晶显示装置10组装了背光源装置12的状态下,也可以同样地得到。 
接着,说明各构成部件对底座14的组装作业。将上述LED单元U从底座14的表侧通过开口部14b收纳于内部,将各LED单元U相对于底板14a各自配置在规定的装配位置。此时,使各LED单元U的LED基板18的各贯通孔18b相对于底座14的各装配孔14e对准并相互连通。在此,在X轴方向上相互地相邻的各LED基板18可以通过嵌合相邻的连接器部18a彼此来实现相互的电连接。此外,在X轴方向上并排的LED基板18彼此的连接作业不一定必须在底座14内进行,也可以在底座14外进行。当所有的LED单元U的配置完成时,接着进行在底座14内配置底座用反射片22的作业。此时,边使底座用反射片22的各透镜插通孔22b相对于LED单元U的各扩散透镜19进行位置对准,边使各扩散透镜19通过透镜插通孔22b(图3)。当 装配底座用反射片22时,相对于基板用反射片23中的与扩散透镜19俯视时重叠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几乎全部,将底座用反射片22从表侧重叠(图6~图8)。特别是底座用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在整个区域内与基板用反射片23的表侧重叠。另外,底座用反射片22的连通孔22c与基板用反射片23的连通孔23c、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以及底座14的装配孔14e对准地相互连通(图9)。其后,进行保持构件20的组装作业。 
当组装各保持构件20时,从底座14的表侧通过开口部14b在内部收纳保持构件20,并且将其固定部25插入各孔14e、18b、22c、23c内。在使固定部25插入的过程中,各弹性卡止片25b被各孔14e、18b、22c、23c的边缘部按压,由此暂且在槽部25内变窄并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当各弹性卡止片25b穿过装配孔14e且固定部25插入达到底座14的里侧的深度为止时,如图9所示,各弹性卡止片25b弹性复原并且其卡止部25d相对于装配孔14e的边缘部从里侧被卡止。由此,保持构件20由底座14卡住,被固定为装配状态。在该状态下,在保持构件20的主体部24和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在一并地被夹着的状态下被保持。 
此外,当组装上述保持构件20时,对于保持构件20中的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可以将支撑部26用作操作部。这样的话,当组装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时,作业者可以把持支撑部26来操作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此时,支撑部26和固定部25配置在俯视时相互地重叠且成为同心的位置,因此,对于作业者来说,可以容易地把握固定部25的位置。因此,可以顺利地进行向装配孔14e内插入固定部25的作业。 
另外,固定部25贯通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因此,可以防止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不小心地移动且可以实现在同一方向上的定位。而且,固定部25贯通形成在底座14中的装配孔14e并在此处机械地卡止,由此进行固定,因此,与假设采用使用了粘接剂等的固定方法的情况相比,可以以低成本实现容易的固定,另外,当进行维护时、废弃时等,可以容 易地拆除保持构件20。 
之后,以覆盖开口部14b的方式对底座14装配光学构件15。具体的光学构件15的装配顺序是先装配扩散板15a,之后装配光学片15b。光学构件15如图4和图5所示,其外周缘部由底座14的支承板14d支承,并且中央侧部分由各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20B的支撑部26支撑。然后,当将框架16装配到底座14时,光学构件15的外周缘部被夹持在框架16和支承板14d之间。由此,完成背光源装置12的制造。当组装所制造的背光源装置12和液晶面板11时,对框架16载置液晶面板11,而且在其表侧盖上外框13并且用螺丝固定。由此,在框架16和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并且液晶面板11与背光源装置12实现一体化,因而完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制造。 
当使用如上所述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10时,使背光源装置12所具备的各LED17点亮,并且向液晶面板11提供图像信号,由此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中显示规定的图像。与使各LED17点亮相伴地发出的光如图7和图8所示,首先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此时,光的一大半入射到光入射面19b中的光入射侧凹部19d的倾斜面,由此与其倾斜角度相应地广角地折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内。并且,入射的光在扩散透镜19内传播后,从光出射面19c出射,但是该光出射面19c成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在与外部空气层的界面,光进一步广角地折射并出射。而且,在光出射面19c中的来自LED17的光量变得最多的区域内,形成大致研钵状的光出射侧凹部19f,且其周面成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可以使光在光出射侧凹部19f的周面中边广角地折射边出射,或向LED基板18侧反射。其中,返回LED基板18侧的光被基板用反射片23向扩散透镜19侧(朝向光入射面19b)反射并再次入射到扩散透镜19,由此被有效地利用,因此,可以得到高亮度。 
在此,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的光的分布成为:可以与基板用反射片相对于扩散透镜19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相应地变化。具体地说,例如,在基板用反射片23设为相对于LED基板18和扩散透镜19倾斜的姿势,和扩散透镜 19之间的间隔在光入射面19b的面内变化的情况下,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的光相对于光入射面19b的入射效率有可能在光入射面19b的面内与原来相比而偏于一方。通常,扩散透镜19采用基于具有规定分布的入射光来得到具有规定分布的出射光的光学设计,因此,如果在入射光的分布中发生了变化,则在出射光的分布中也会发生变化,结果是无法稳定地发挥原来应该得到的光学性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扩散透镜19设置限制部27,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因此,在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的分布中难以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对扩散透镜19入射的光的分布以及来自扩散透镜19的出射光的分布实现稳定化,可以稳定地发挥本来的光学性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限制部27和基板用反射片23之间留有间隙C2的设定,允许基板用反射片23在间隙C2的范围内的移位,但是设计为其移位允许量是微小的,对向上述扩散透镜19的入射光的分布的光学影响为充分地轻微的影响。 
但是,通过在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的相对面之间留有的间隙,从LED17发出并朝向扩散透镜19(光入射面19b)的光、被扩散透镜19反射并返回LED基板18侧的光、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并再次朝向扩散透镜侧的光等往来,该光的量存在俯视时越靠近作为光源的LED17变得越多,越远离LED17变得越少的倾向。另一方面,作为从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朝向基板用反射片23突出的部位的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相对于在上述间隙之间往来的光可以作为光学障碍物而起作用,具体地说,当上述光碰到限制部27或装配部19e时,有可能朝向不需要的方向折射,不被有效地利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配置在尽量远离LED17的位置,即,配置在上述光尽量变少的位置,由此抑制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对上述光施加的光学影响。详细地说,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如图17所示,配置在离LED17的距离相等的位置且其中各有1个配置在与LED基板18的外缘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因此,可以边使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对上述光施 加的光学影响相等,边将离LED17的距离确保为最大限度。由此,可以将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对上述光施加的光学影响保持为最小限度。而且,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在扩散透镜19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并且配置在成为等角间隔的位置,因此,各限制部27和各装配部19e对上述光施加的光学影响在光入射面19b的面内变得相等,在上述光中难以产生不均。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充分地确保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的光量,并且可以使其分布尽量均匀,因而可以提高来自扩散透镜19的出射光的亮度并且使其亮度分布均匀。 
这样,可以通过扩散透镜19使从LED17发出的指向性强的光广角地扩散,因此,可以使到达光学构件15的光在光学构件15的面内的分布均匀。换言之,通过使用扩散透镜19,相邻的LED17之间的区域难以作为暗部被视觉识别,因此,可以增宽LED17之间的间隔,因而可以实现边抑制亮度不均边削减LED17的配置个数。并且,通过削减LED17的设置个数,可以增宽相邻的LED17之间的间隔,因此,可以利用其变宽的区域来配置保持构件20,而且可以通过该保持构件20来实现LED基板18的固定。 
当如上所述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使背光源装置12内的各LED17点亮或熄灭,因此,在内部的温度环境发生变化,与此相伴地液晶显示装置10的各构成部件有可能热膨胀或热收缩。在此,各构成部件中的各基板用反射片23具有在靠近LED18和扩散透镜19的位置使光朝向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反射的功能,是在背光源装置12的光学设计上重要度极高的构件。因此,基板用反射片23在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地伸缩时发生翘曲、挠曲等局部变形的话,有可能对整个背光源装置12的光学性能带来极大的影响。在该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透镜19的各限制部27和基板用反射片23如图8所示,设为在之间留有间隙C2并相互地不接触,因此,可以避免来自限制部27的应力对基板用反射片23起作用。而且,在各装配部19e和各装配部插通孔23b之间还留有间隙C1,可以避免在两者之间应力起作用。因此,可以较高地保持与基板用反射片23热膨 胀或热收缩相伴的伸缩自由度,由此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难以发生翘曲、挠曲等局部变形。换言之,基板用反射片23可以在其大致整个区域内进行自由的伸缩,以整体来吸收与伸缩相伴而可能产生的挠曲、翘曲等,因此,保证了作为整体的平坦性,因而适当地抑制了挠曲、翘曲等局部地明显化。 
如上面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LED单元U具备:LED17,其作为光源;扩散透镜19,其与LED17的发光面17a相对地配置;以及基板用反射片23,其与扩散透镜19的LED17侧的面相对地配置并且使光反射,具备限制部27,限制部27从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中的扩散透镜19向对方侧的基板用反射片23突出,并且可以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 
这样的话,从LED17发出的光在经由与发光面17a相对的扩散透镜19而被赋予了规定的光学作用的状态下出射。在从LED17发出的光中,还包括被扩散透镜19反射并返回LED17侧的光,但是该光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并再次返回扩散透镜19侧,由此被有效地利用。被该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的分布可以与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相应地变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扩散透镜19向对方侧的基板用反射片23突出的限制部27来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因此,在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的分布中难以发生变化,因而可以使来自扩散透镜19的出射光的分布实现稳定化。 
另外,限制部27以和基板用反射片23之间留有间隙C2的方式形成。这样的话,限制部27与基板用反射片23不接触,因此,易于与基板用反射片23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地伸缩,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难以发生挠曲、翘曲等变形。由此,在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的光中难以发生不均。 
另外,限制部27在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的相对面(光入射面19b)的面内分散地配置有多个。这样的话,通过在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的相对面的面内分散地配置的限制部27,可 以适当地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 
另外,限制部27各自配置在成为等间隔的位置。这样的话,在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的相对面的面内,可以均衡地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使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的分布实现稳定化。 
另外,LED17是俯视时成点状的点状光源。这样的话,从LED17发出的光例如即使是指向性强的光,也可以在经由扩散透镜19而被赋予了例如使指向性缓和的光学作用的状态下出射。 
另外,限制部27配置在俯视时从LED17离开的位置。这样的话,被扩散透镜19反射的光量存在具有与离LED17的距离成反比例分布的倾向,因此,将限制部27配置在从LED17离开的位置,即,配置在被扩散透镜19反射的光量相对地少的位置,由此可以减少对来自扩散透镜19的反射光和来自基板用反射片23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由此,可以使光有效地入射到扩散透镜19。 
另外,限制部27在离LED17的距离相等的位置配置有多个。这样的话,各限制部27和LED17之间的距离相等,因此,可以使各限制部27对来自扩散透镜19的反射光和来自基板用反射片23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相等。因此,可以在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限制部27各自配置在相互地成为等角间隔的位置。这样的话,可以在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中进一步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具备LED基板18,其上安装LED17,并且在其安装面侧重叠基板用反射片23,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设有使LED17通过的LED插通孔23a。这样的话,安装于LED基板18的LED17通过基板用反射片23的LED插通孔23a,由此,其发光面17a与扩散透镜19成相对状,并且光有效地入射到扩散透镜19。 
另外,限制部27配置在俯视时与LED基板18的外缘重叠的位置。这样的话,在限制部27和LED基板18之间夹着基板用反射片23,由此可以良好地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 系。限制部27配置在俯视时与LED基板18的外缘重叠的位置,即,配置在从LED17最大限度地离开的位置,因此,可以将限制部27对来自扩散透镜19的反射光和来自基板用反射片23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保持为最小限度,因而可以使光有效地入射到扩散透镜19。 
另外,基板用反射片23具有俯视时涵盖比LED基板18大的范围的大小。这样的话,使LED基板18俯视时的大小相对地小于基板用反射片23俯视时的大小,由此可以实现LED基板18的材料费的削减。这样即使LED基板18小型化,也可以通过与其相比达到更广范围的基板用反射片23来使来自扩散透镜19的光有效地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 
另外,在扩散透镜19上设有装配部19e,所述装配部19e向LED基板18侧突出并装配于LED基板18,装配部19e配置在俯视时从LED17离开的位置。这样的话,通过装配部19e进行扩散透镜19向LED基板18的装配。装配部19e配置在俯视时从LED17离开的位置,因此,装配部19e可以减小对来自扩散透镜19的反射光和来自基板用反射片23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因而可以使光有效地入射到扩散透镜19。 
另外,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设有使装配部19e通过的装配部插通孔23b。这样的话,装配部19e通过装配部插通孔23b,由此可以实现基板用反射片23与扩散透镜19在沿着相对面的方向上相互的相对定位。 
另外,在装配部插通孔23b和装配部19e之间,留有间隙C1。这样的话,可以在间隙C1的范围内允许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基板用反射片23的伸缩。 
另外,限制部27与扩散透镜19一体地设置,并且在扩散透镜19中配置在从装配部19e离开的位置。这样的话,在从装配部19e离开的位置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假设在扩散透镜19中,在与装配部19e相邻的位置配置了限制部的情况下,限制部有可能进入装配部插通孔23b,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避免了该 事态,因此,可以可靠地发挥限制部27的限制功能。 
另外,装配部19e和限制部27各设置多个,并且在扩散透镜19的周向上交替排列地配置。这样的话,在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的相对面的面内,可以适度地分散地配置各装配部19e和各限制部27。因此,可以通过各装配部19e均衡良好地以装配状态支撑扩散透镜19,并且可以通过各限制部27均衡地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 
另外,装配部19e和限制部27各自配置在成为等间隔的位置。这样的话,在扩散透镜19和基板用反射片23的相对面的面内,可以均衡地分散地配置各装配部19e和各限制部27,因此,可以进一步良好地发挥各限制部27的限制功能和各装配部19e对扩散透镜19的支撑功能。 
另外,装配部19e和限制部27各自配置为离LED17的距离相等。这样的话,可以使各装配部19e和各限制部27对来自扩散透镜19的反射光和来自基板用反射片23的反射光施加的光学影响相等。因此,可以在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LED17配置在扩散透镜19的中心。这样的话,扩散透镜19的光学设计变得容易,可以实现扩散透镜19的制造成本的低廉化等。 
另外,作为点状光源使用了LED17。这样的话,可以实现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 
另外,作为光学元件,使用了作为使光扩散的光扩散元件的扩散透镜19。这样的话,可以使来自LED17的光经由作为光扩散元件的扩散透镜19来边扩散边出射。由此,即使从LED17发出的光是指向性强的光,也可以适当地缓和其指向性。 
另外,限制部27与扩散透镜19一体地设置。这样的话,与假设与片状的基板用反射片23一体地设置了限制部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制造成本低廉化。 
另外,基板用反射片23具有可抵接部28,所述可抵接部28与限制部27成相对状并且可以抵接到限制部27。这样的话,与限制部27 成相对状的可抵接部28抵接到限制部27,由此可以可靠地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 
另外,限制部27的与对方侧相对的面为曲面。这样的话,即使在限制部27与对方侧接触的情况下,对方侧相对于限制部27易于滑动,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基板用反射片23的伸缩自由度。 
另外,限制部27的与对方侧相对的面为球面。这样的话,即使在限制部27与对方侧接触的情况下,对方侧相对于限制部27更易于滑动,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基板用反射片23的伸缩自由度。 
另外,基板用反射片23具有俯视时涵盖比扩散透镜19大的范围的大小。这样的话,可以使被扩散透镜19反射的光在更广范围内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另外,作为光学透镜,使用了使光扩散的扩散透镜19。这样的话,通过扩散透镜19可以使从LED17发出的光在扩散的状态下出射。由此,可以在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上述构成的LED单元U;底座14,其收纳LED单元U;以及底座用反射片22,其沿着底座14的内面配置并且具有使上述扩散透镜19通过的透镜插通孔22b。根据该背光源装置12,LED单元U可以抑制在从扩散透镜19出射的光中可能产生的不均,因此,在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而且,在上述背光源装置12中,底座用反射片23俯视时配置在透镜插通孔22b内,且配置为俯视时与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重叠。这样的话,可以使朝向底座用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内的光被基板用反射片23有效地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在光的利用效率上是优异的。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上述背光源装置12;和液晶面板11,其利用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光进行显示。根据该液晶显示装置10,对液晶面板11提供光的背光源装置12是在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的装置,因此,可以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显示。 
上面,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还可以包括如下所示的变形例。此外,在下面的各变形例中,还存在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附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图示和说明的内容。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用图18来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改变了限制部27-1的突出尺寸。 
限制部27-1如图18所示,从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突出的尺寸设为与光入射面19b和基板用反射片23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的大小。限制部27-1的上述突出尺寸设为与装配部19e的同突出尺寸相比较小,其差为基板用反射片23的厚度尺寸的程度。因此,在扩散透镜19被装配于LED基板18的状态下,限制部27-1的突出顶端部不留有间隙地抵接到基板用反射片23。即,基板用反射片23被夹持在LED基板18和限制部27-1之间,在Z轴方向上无法移位,因此,可靠地防止了接近扩散透镜19。由此,可以将基板用反射片23和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维持为恒定。 
根据如上所说明的本变形例,限制部27-1形成为不具有间隙地抵接到基板用反射片23。这样的话,限制部27-1不具有间隙地抵接到扩散透镜19,因此,可以防止基板用反射片23发生接近扩散透镜19的移位,可以将两者的位置关系保持为恒定。由此,可以进一步使被基板用反射片23反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的分布实现稳定化。 
<实施方式2> 
根据图19或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改变了限制部127的配置和形状等的内容。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限制部127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中配置在与装配部19e相邻的位置,并且设为与装配部19e相连的形态。详细地说,限制部127包围装配部19e的从光入射面19b突出的基端部,截面为大致环状,与装配部19e的外周面在全周连结。换 言之,可以说在装配部19e中,突出基端部相对于突出顶端部以台阶状扩径,其扩径部分构成了限制部127。限制部127与装配部19e相连并且还与光入射面19b相连,由此实现装配部19的增强。限制部127的朝向里侧的面在和基板用反射片23中的装配部插通孔23b的边缘部之间边留有间隙C2边成相对状。即,基板用反射片23的装配部插通孔23b的边缘部构成可以抵接到限制部127的可抵接部128。 
根据如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限制部127设为与扩散透镜19一体地设置,并且与装配部19e相连的形态。这样的话,可以提高装配部19e的强度。另外,限制部127设为包围装配部19e的形态。这样的话,可以进一步提高装配部19e的强度。 
另外,限制部127与扩散透镜19一体地设置,并且在扩散透镜19中配置在与装配部19e相邻的位置。这样的话,在与装配部19e相邻的位置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可以统一扩散透镜19的装配部19e和限制部127的设置部位,因此,可以简化扩散透镜19的结构。 
上面,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还可以包括如下所示的变形例。此外,在下面的各变形例中,还存在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附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图示和说明的内容。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用图21或图22来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改变了限制部127-1的形状。 
限制部127-1如图21和图22所示,设为与装配部19e的外周面部分地相连的形态。详细地说,限制部127-1设为仅与装配部19e的突出基端部的外周面中的朝向与LED17相反的一侧的一部分相连的形态。换言之,限制部127-1设为从装配部19e的突出基端部朝向与LED17相反的一侧(远离LED17的方向),向外突出的形态。限制部127-1俯视时配置在与LED17夹着装配部19e的位置。由此,可以进一步延长从LED17到限制部127-1为止的距离,并且可以避免限 制部127-1向LED17侧露出。此外,限制部127-1设为与装配部19e的突出基端部和光入射面19b两者相连的形态,并且可以抵接到由装配部插通孔23b的边缘部构成的可抵接部128-1。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用图23或图24来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改变了限制部127-2的形状。 
限制部127-2如图23和图24所示,沿着扩散透镜19的周向延伸并且俯视时成闭合环状(炸面圈型)。详细地说,限制部127-2以离LED17的距离为恒定的方式俯视时成圆环状,其半径设为与从LED17到各装配部19e为止的距离大致相同。即,限制部127-2在相邻的装配部19e之间的整个区域内沿着扩散透镜19的周边延伸并且与各装配部19e相连。限制部127-2在全周内包围LED17的周围。这样的话,通过限制部127-2可以进一步在广范围内限制基板用反射片23的移位。另外,相对于基板用反射片23的限制部127-2的可抵接部128-2设为俯视时与限制部127-2重叠的、圆环状的区域。 
<实施方式3> 
根据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在基板用反射片223侧设置了限制部227。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限制部227如图25所示,与基板用反射片223一体地设置。详细地说,限制部227虽然是与基板用反射片223不同的部件,但是通过粘接剂等固定物一体地粘着到基板用反射片223。限制部227成大致块状,与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相对的面设为与光入射面19b平行的平坦的面。在限制部227和光入射面19b之间留有间隙C2,在该间隙C2的范围内允许基板用反射片223发生接近扩散透镜19的移位,但是通过限制部227抵接到光入射面19b来限制该程度以上的移位。因此,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中的俯视时与限制部227重叠的部分设为可抵接部228。此外,基板用反射片223的限制部227的平面配置与实施方式1示出的扩散透镜19的限制部27的平面配置(参照图17)相同,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如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制部227与基板用反射片223一体地设置。这样的话,与如实施方式1那样与扩散透镜19一体地设置了限制部27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也在限制部27内传播的光学设计相比,扩散透镜19的光学设计变得简单。 
另外,限制部227是与基板用反射片223不同的部件,通过粘着到基板用反射片223来实现一体化。这样的话,当将限制部227与基板用反射片223一体地设置时,可以使制造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4> 
根据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在上述实施方式1示出的内容省略了基板用反射片23的内容。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基板用反射片23,并且改变了底座用反射片322的形状和组装步骤。详细地说,本实施方式的底座用反射片322如图26所示,在各自对应的位置分别具备多个使各个LED17通过的LED插通孔322d和使各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部19e通过的装配部插通孔322e。即,底座用反射片322可以说具有在实施方式1中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设置的各构成。当进行组装时,对LED基板18安装LED17后,将各LED18收纳在底座14内并且从各LED基板18的表侧盖上底座用反射片322。此时,各LED17通过LED插通孔322d。之后,进行分别对每一LED17装配扩散透镜19的作业,此时各装配部19e通过各装配部插通孔322e。这样的话,底座用反射片322的一部分介于LED基板18和扩散透镜19之间,可以使被扩散透镜19反射并朝向LED基板18的光再次向扩散透镜19反射。底座用反射片322通过设于各扩散透镜19的限制部27来限制相对于各扩散透镜19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因此,可以发挥良好的光学性能。 
<实施方式5> 
根据图2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改变了限制部427和基板用反射片423的形状。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限制部427如图27所示,从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b突出的尺寸设为与光入射面19b和LED基板18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即,与装配部19e的同突出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限制部427与装配部19e同样地,在整个长度内成直径尺寸大致恒定的大致圆柱状(截面为圆形)。限制部427的上述突出尺寸和直径尺寸均设为与装配部19e的突出尺寸和直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而在基板用反射片423中的、俯视时与各限制部427重叠的位置,各自设有使限制部427通过并且周面低接到限制部427的抵接孔部29。抵接孔部29设为其直径尺寸与限制部427的直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因此,当限制部427通过低接孔部29内时,两者的相对周面彼此在大致整个周面内抵接。即,限制部427硬行嵌入抵接孔部29,由此在两者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因此,即使在使基板用反射片423接近扩散透镜19的外力起作用的情况下,凭借通过限制部427抵接到抵接孔部29而产生的摩擦阻力来限制基板用反射片423向扩散透镜19侧移位。 
根据如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基板用反射片423中设有使限制部427通过并且周面抵接到限制部427的抵接孔部29。这样的话,抵接孔部29的周面抵接到通过抵接孔部29的限制部427,由此产生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可以限制基板用反射片423相对于扩散透镜19的位置关系。 
上面,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还可以包括如下所示的变形例。此外,在下面的各变形例中,还存在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附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图示和说明的内容。 
[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 
用图28或图29来说明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改变了限制部427-1的形状。 
限制部427-1如图28和图29所示,作为整体形成为大致圆锥台状,即,形成为顶端变细状。详细地说,限制部427-1设为突出基端部具有一定的直径尺寸,但是从中间开始直径尺寸发生变化,随着向突出顶端侧行进,直径尺寸连续地逐渐减少。在限制部427-1 的外周面中形成有楔形面427a。而抵接孔部29-1设为其直径尺寸与限制部427-1的突出基端部的直径尺寸相比较小,但是与限制部427-1的突出顶端部的直径尺寸相比较大。因此,限制部427-1的突出顶端部可以插入抵接孔部29-1内,在插入状态下,限制部427-1的楔形面427a与抵接孔部29-1的内周面成相对状。在使基板用反射片423接近扩散透镜19的外力起作用的情况下,抵接孔部29-1的边缘部抵接到限制部427-1的楔形面427a,由此限制基板用反射片423向扩散透镜19侧移位。 
根据如上所说明的本变形例,限制部427-1成顶端变细状且与抵接孔部29-1的周面相对的面形成为楔形。这样的话,可以进一步可靠地使限制部427-1抵接到抵接孔部29-1的周面,因此,可以进一步可靠地发挥限制功能。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描述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限制部的配置和设置数量是可以变更的。关于限制部的配置,例如,各限制部和LED之间的距离可以是不均匀的。另外,各限制部可以以非等角间隔配置。另外,各限制部的任一个可以配置在从LED基板的外缘错开的位置(俯视时不重叠的位置)。另外,各限制部可以配置在与LED相邻的位置。关于限制部的设置数量,也可以是对每1个扩散透镜设置2个以下或4个以上。 
(2)上述(1)中所述事项也可以在装配部的配置和设置数量中同样地使用。此外,装配部具有在对LED基板装配扩散透镜的状态下支撑扩散透镜的功能,因此,优选设置3个以上,如果通过在形状上下功夫可以实现稳定支撑的话,也可以设为1个或2个。 
(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限制部相对于装配部的相对配置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可以使限制部和LED之间的距离与装配部和LED之间的距离相比较长,相反地也可以较短。另外,限制部和装配部的至少任一方可以在扩散透镜的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 置多个。另外,各限制部和各装配部可以以非等角间隔配置。另外,各限制部和相邻的各装配部之间的距离可以不均匀。 
(4)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限制部的具体的形状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可以将限制部设为圆柱状、棱柱状、圆锥状或棱锥状等。另外,作为限制部的截面形状,还可以设为山形(三角形)、方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等。另外,可以将限制部设为俯视时为直线状或俯视时为椭圆形、弯曲形。另外,除了设为限制部与基板用反射片(底座用反射片)点接触以外,还可以设为线接触或面接触的形状。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限制部从扩散透镜中的光入射面突出的形态,但是,例如限制部以从扩散透镜的外侧面突出的形态设置的内容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在扩散透镜和基板用反射片的任一方设置了限制部,但是也可以在扩散透镜和基板用反射片两者设置限制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为将相互的限制部配置为俯视时彼此不重叠,由此,各限制部各自抵接到对方侧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将相互的限制部配置为俯视时重叠,使相互的限制部彼此抵接。 
(7)在上述实施方式2和其变形例中,示出了限制部与装配部和光入射面两者相连的形态,但是也可以设为限制部仅与装配部相连的形态,或限制部仅与光入射面相连的形态。另外,除了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以外,可以适当地改变限制部从装配部突出的方向,例如可以设为朝向LED突出的形态。 
(8)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与基板用反射片一体地设置限制部,但是将限制部作为与扩散透镜不同的部件来形成,将作为该不同的部件的限制部通过固定物对扩散透镜进行固定,由此与扩散透镜一体地设置限制部的内容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9)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将与基板用反射片不同的部件的限制部通过固定物与基板用反射片一体化,但是还可以与基板用反射片一体地形成限制部。具体地说,例如通过将基板用反射片 部分地折弯来形成向扩散透镜侧突出的弯曲部,将该弯曲部作为限制部即可。除此以外也可以将基板用反射片部分地厚壁状地形成,将该厚壁部作为限制部。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在扩散透镜的装配部和装配部插通孔之间留有间隙的构成,但是设定为在装配部和装配部插通孔之间几乎不留有间隙的内容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基板用反射片的具体的大小(相对于LED基板、扩散透镜的相对大小)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将基板用反射片的短边尺寸设为与扩散透镜的直径尺寸相同程度的大小、设为与扩散透镜的直径尺寸相比较小的大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同样地,将基板用反射片的短边尺寸设为与LED基板的短边尺寸相同程度的大小、设为与LED基板的短边尺寸相比较小的大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此外,在基板用反射片设为仅在比装配部的配置区域靠内侧存在的大小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装配部插通孔。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基板用反射片与底座用反射片的透镜插通孔的边缘部重合,但是透镜插通孔的内周面与基板用反射片的外周面成为一面状,基板用反射片不与透镜插通孔的边缘部重叠也包括在本发明中。而且,除了在透镜插通孔内的整个区域内配置基板用反射片以外,仅在透镜插通孔内的一部分配置基板用反射片,即,LED基板的表侧的面部分地在透镜插通孔内露出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基板的短边尺寸与扩散透镜的直径尺寸相比较小,但是LED基板的短边尺寸设为与扩散透镜的直径尺寸同等的或超过其的大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准备了安装有LED的LED基板,但是在使用了未安装于基板类型的LED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LED基板。 
(15)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保持构件相对于各LED基板的装配位置和装配数量可以适当地变更。同样地保持构件相对于底座的装配位置和装配数量可以适当地变更。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保持构件对底座的装配结构采用了插入式的固定部,但是作为装配结构也可以采用滑动式。该滑动式的装配结构是指将固定部设为钩形,将主体部朝向底座的底板按压,使主体部沿着底板滑动,由此使固定部的钩状部相对于装配孔的边缘部卡止。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保持构件的固定部在贯通了装配孔的状态下卡止到底座,但是固定部相对于底座的具体的固定方法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省略装配孔和弹性卡止片,并且将贯通了LED基板的贯通孔的基部用粘接剂等粘着到底座的内壁面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粘接剂以外,还可以采用熔敷、熔接等方法。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并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和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情况,但是仅使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仅使用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当并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和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时的使用数量的比率可以适当地变更。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底座设为由金属制成,但是将底座设为包括合成树脂等其它的材质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将保持构件表面的颜色设为白色,但是关于保持构件表面的颜色,也可以设为例如乳白色、银色。另外,可以通过对保持构件的表面涂覆期望颜色的涂料来设定表面的颜色。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LED基板适当地组合并使用了5个安装型、6个安装型以及8个安装型的情况,但是使用安装了5个、6个、8个以外的数量的LED的LED基板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了内置发出蓝单色光的LED芯片,通过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类型的LED的情况,但是使用内置发出紫单色光的LED芯片,通过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类型的LED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了内置发出蓝单色光的LED芯片,通过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类型的LED的情况,但是使用了内置各自发出R、G、B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类型的LED也包括在本发明中。除此以外,使用了内置各自发出C(深蓝色)、M(品红)、Y(黄色)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类型的LED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发出白色光的LED,但是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使用发出红色光的LED、发出蓝色光的LED以及发出绿色光的LED。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作为点状光源使用了LED的情况,当然也可以使用LED以外类型的点状光源。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作为光源使用了作为点状光源的LED的情况,但是除了点状光源以外,也可以使用冷阴极管、热阴极管等线状光源或者使用有机电致发光(EL)等面状光源。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光学透镜使用了使来自LED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但是使用了扩散透镜以外的光学透镜(例如,具有聚光作用的聚光透镜等)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光学元件使用了扩散透镜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用透镜以外的光学元件(光扩散元件)。 
(29)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和横纵比率等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液晶面板和底座设为使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设为使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是也可以在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还可以在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作为显示面板使用了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在使用了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 置中也可以使用本发明。 
(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在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使用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7:LED(光源、点状光源)、17a:发光面;18、318:LED基板(光源基板);19:扩散透镜(光学元件、光学透镜);19b:光入射面(光源侧的面);19e:装配部;22:底座用反射片(底座用反射构件)、22b:透镜插通孔(光学元件插通孔);23、223、423:基板用反射片(反射构件);23a:LED插通孔(光源插通孔);23b:装配部插通孔;27、127、227、427:限制部;28、128、228:可抵接部;29、129、229:抵接孔部;322:底座用反射片(反射构件);322d:LED插通孔(光源插通孔);322e:装配部插通孔;C1:间隙;C2:间隙;TV:电视接收装置;U:LED单元(光源单元) 

Claims (40)

1.一种光源单元,具备:
光源;
光学元件,其与上述光源的发光面相对地配置;以及
反射构件,其与上述光学元件的上述光源侧的面相对地配置并且使光反射,
具备限制部,上述限制部从上述光学元件和上述反射构件中的至少任一方朝向对方侧突出,并且可以限制上述反射构件相对于上述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
上述光源为俯视时成点状的点状光源,
上述限制部配置在俯视时从上述点状光源离开的位置,
具备光源基板,上述点状光源安装于上述光源基板,并且上述反射构件重叠于上述光源基板的安装面侧,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使上述点状光源通过的光源插通孔,
在上述光学元件上设有装配部,所述装配部向上述光源基板侧突出,装配于上述光源基板,上述装配部配置在俯视时从上述点状光源离开的位置,
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并且配置在上述光学元件中从上述装配部离开的位置,
上述装配部和上述限制部各设有多个,并且在上述光学元件的周向上交替排列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以和上述对方侧之间留有间隙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以不具有间隙地抵接到上述对方侧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在上述光学元件和上述反射构件的相对面的面内分散地配置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分别配置在成为等间隔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在离上述点状光源的距离相等的位置配置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分别配置在相互为等角间隔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配置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基板的外缘重叠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反射构件具有俯视时涵盖比上述光源基板大的范围的大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
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使上述装配部通过的装配部插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单元,
在上述装配部插通孔和上述装配部之间留有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装配部和上述限制部分别配置在成为等间隔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装配部和上述限制部分别配置成离上述点状光源的距离相等。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并且为与上述装配部相连的形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为包围上述装配部的形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并且配置在上述光学元件中与上述装配部相邻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点状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学元件的中心。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点状光源为LED。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光学元件为使光扩散的光扩散元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光学元件一体地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反射构件具有可抵接部,所述可抵接部与上述限制部成相对状并且可以抵接到上述限制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源单元,
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使上述限制部通过且周面抵接到上述限制部的抵接孔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为顶端变细状,上述限制部的与上述抵接孔部的周面相对的面形成为锥状。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的与上述对方侧相对的面为曲面。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的与上述对方侧相对的面为球面。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反射构件具有俯视时涵盖比上述光学元件大的范围的大小。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光学元件为使光扩散或聚敛的光学透镜。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光学透镜为使光扩散的扩散透镜。
29.一种光源单元,具备:
光源;
光学元件,其与上述光源的发光面相对地配置;以及
反射构件,其与上述光学元件的上述光源侧的面相对地配置并且使光反射,
具备限制部,上述限制部从上述光学元件和上述反射构件中的至少任一方朝向对方侧突出,并且可以限制上述反射构件相对于上述光学元件的位置关系,
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反射构件一体地设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为与上述反射构件分体的部件,通过粘着于上述反射构件而实现一体化。
31.根据权利要求29至权利要求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的与上述对方侧相对的面为曲面。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限制部的与上述对方侧相对的面为球面。
33.根据权利要求29至权利要求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反射构件具有俯视时涵盖比上述光学元件大的范围的大小。
34.根据权利要求29至权利要求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光学元件为使光扩散或聚敛的光学透镜。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光源单元,
上述光学透镜为使光扩散的扩散透镜。
36.一种照明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单元;以及底座用反射构件,其沿着上述底座的内面配置并且具有使上述光学元件通过的光学元件插通孔。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光学元件插通孔内,且配置为俯视时与上述光学元件插通孔的边缘部重叠。
38.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36或权利要求37所述的照明装置;和显示面板,其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之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40.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具备权利要求38或权利要求39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080029014.6A 2009-07-03 2010-05-18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2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59072 2009-07-03
JP2009-159072 2009-07-03
PCT/JP2010/058333 WO2011001752A1 (ja) 2009-07-03 2010-05-18 光源ユニット、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2442A CN102472442A (zh) 2012-05-23
CN102472442B true CN102472442B (zh) 2014-08-20

Family

ID=43410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901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2442B (zh) 2009-07-03 2010-05-18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45120B2 (zh)
EP (1) EP2450618A1 (zh)
JP (1) JP5244241B2 (zh)
CN (1) CN102472442B (zh)
BR (1) BRPI1012264A2 (zh)
RU (1) RU2491476C1 (zh)
WO (1) WO20110017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52133A1 (ja) * 2010-06-02 2011-12-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201326890A (zh) * 2011-12-22 2013-07-01 Dongguan Ledlink Optics Inc 均光透鏡
JP5964132B2 (ja) 2012-05-23 2016-08-03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3899934A (zh) * 2012-12-28 2014-07-0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4124239A (zh) * 2013-04-29 2014-10-29 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模组
TWI580900B (zh) * 2013-09-18 2017-05-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透鏡及使用該透鏡之光源模組
KR102137135B1 (ko) * 2014-01-29 2020-07-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5570831A (zh) * 2014-10-08 2016-05-1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透镜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二极管模组
KR102294163B1 (ko) * 2014-12-05 2021-08-27 쑤저우 레킨 세미컨덕터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발광 모듈
KR102400494B1 (ko) * 2014-12-29 2022-05-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학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2558280B1 (ko) * 2016-02-05 2023-07-25 쑤저우 레킨 세미컨덕터 컴퍼니 리미티드 광원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라이트 유닛
JP2016194713A (ja) * 2016-06-29 2016-11-1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10520982B2 (en) 2016-10-13 2019-12-3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ounting displays
JP2018116234A (ja) * 2017-01-20 2018-07-26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8190684A (ja) * 2017-05-11 2018-11-29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9117159A1 (ja) * 2017-12-15 2019-06-20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レンズおよび面状照明装置
JP2019125523A (ja) * 2018-01-18 2019-07-25 株式会社光波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面状発光装置
KR102134078B1 (ko) * 2018-11-29 2020-07-14 몰렉스 엘엘씨 발광 소자용 광 확산 렌즈
WO2021070993A1 (ko) * 2019-10-11 2021-04-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48883A (ja) * 2005-08-09 2007-02-22 Koha Co Ltd 光方向変換用光学素子、光放射用光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JP2008300277A (ja) * 2007-06-01 2008-12-11 Hitachi Ltd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9076456A (ja) * 2007-08-31 2009-04-09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9087879A (ja) * 2007-10-02 2009-04-23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903118D0 (en) * 1989-02-11 1989-03-30 Smiths Industries Plc Radiation emissive devices
KR100965183B1 (ko) * 2003-12-30 2010-06-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평판표시장치
TWI283321B (en) * 2004-06-18 2007-07-01 Au Optronics Corp Supporter and LED light-source module using the same
RU2319991C1 (ru) * 2006-10-24 2008-03-20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ий дисплей
JP4500328B2 (ja) 2007-06-11 2010-07-1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394024B1 (ko) * 2007-06-26 2014-05-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원 장치
KR100921469B1 (ko) * 2008-07-29 2009-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018784B1 (ko) * 2008-11-10 2011-03-03 주식회사 토비스 복수의 액정 표시 모듈을 구비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599470B2 (ja) * 2009-04-28 2010-1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板保持具、電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11062023A1 (ja) * 2009-11-19 2011-05-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8579455B2 (en) * 2011-12-02 2013-11-1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48883A (ja) * 2005-08-09 2007-02-22 Koha Co Ltd 光方向変換用光学素子、光放射用光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JP2008300277A (ja) * 2007-06-01 2008-12-11 Hitachi Ltd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9076456A (ja) * 2007-08-31 2009-04-09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9087879A (ja) * 2007-10-02 2009-04-23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45120B2 (en) 2014-09-30
US20120099026A1 (en) 2012-04-26
BRPI1012264A2 (pt) 2019-09-24
CN102472442A (zh) 2012-05-23
JPWO2011001752A1 (ja) 2012-12-13
RU2011153376A (ru) 2013-08-10
WO2011001752A1 (ja) 2011-01-06
JP5244241B2 (ja) 2013-07-24
EP2450618A1 (en) 2012-05-09
RU2491476C1 (ru) 2013-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2442B (zh)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59992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P2520852B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CN102803823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72451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725578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7243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908122B2 (en) Light source unit,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television receiv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flection sheet for light source unit
US8648979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47244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20120086885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20236213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3052840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P2875401B1 (en)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1178231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tile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202972587U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657458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10019130A1 (en) Lcd including led
WO2011013455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00277651A1 (en)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