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6391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6391A
CN102016391A CN2009801143616A CN200980114361A CN102016391A CN 102016391 A CN102016391 A CN 102016391A CN 2009801143616 A CN2009801143616 A CN 2009801143616A CN 200980114361 A CN200980114361 A CN 200980114361A CN 102016391 A CN102016391 A CN 1020163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mentioned
light
lgp
overla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43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鹰田良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16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63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Abstract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具备:光源(17);底座(14),其收纳上述光源(17),并且具有用于射出上述光源(17)的光的开口部(14b);光学部件(15a),其按照与上述光源(17)对置并且覆盖上述开口部(14b)的形式配置,上述光学部件(15a)包括光透射率大致均匀的部件,具有与上述光源(17)对置的第1面(30a)和位于其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30b),在上述光学部件(15a)的上述第2面(30b)中,在与上述光源(17)俯视重叠的部位形成有反射来自上述第1面(30a)侧的光的光反射部(31),在上述光学部件(15a)中,在与上述光源(17)俯视不重叠的部位形成有散射光的光散射部(32)。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机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用的液晶面板因为不自发光而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在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这是公知的,其具备:在液晶面板侧的面中具有开口部的底座、作为光源收纳在底座内的多个冷阴极管以及配置在底座开口部来使荧光管发出的光高效地射向液晶面板侧的扩散板等。
该背光源装置是如下结构:在荧光管采用射出线状的光的荧光管的情况下,排列多个荧光管,并且利用光学部件将线状的光变换成面状的光,由此实现照明光的均匀化。然而,在未充分地进行向该面状的光的变换的情况下,会产生沿着荧光管的排列的条纹状的灯像,降低了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为了实现该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的均匀化,优选例如增加所配置的灯的数量来使相邻的灯之间的距离变小,或者提高扩散板的扩散度。然而,若增加灯的数量,则会增加该背光源装置的成本,并且也会增加功耗。另外,若提高扩散板的扩散度,则无法提高亮度,仍然还会产生需要增加灯的数量的问题。因此,作为抑制功耗并且维持亮度均匀性的背光源装置,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背光源装置。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背光源装置具备配置在多个冷阴极管的投射方向的扩散板,在该扩散板中,印刷有全光线透射率(开口率)为62至71%且雾度为90至99%的调光用点图案。并且,各点的直径与离冷阴极管的距离对应,是0.16至0.7mm。根据这种结构,能够照射如下的光:不提高光源的功耗而具有得到确保的充分的亮度值,并且亮度被均匀化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7023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利用由含有遮光剂和扩散剂的材料形成的点的大小(面积)来控制光的透射率。即,采用了如下结构:只是在扩散板中的光源的正上方的部位难以透射光,而在除了光源的正上方以外的部位易于透射光。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来自光源的出射光、特别是被扩散板反射了的光,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另外,在扩散板中形成有该调光用点图案,因此该扩散板的扩散效果与点图案的调光效果的相对效果易于变得不明显,也导致点图案的设计比较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照明装置:通过有效地利用来自光源的出射光,能够保持照明亮度的均匀性并且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这种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和具备这种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并且具有用于射出上述光源的光的开口部;光学部件,其按照与上述光源对置并且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形式配置,上述光学部件包括光透射率大致均匀的部件,在上述光学部件中,在与上述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形成有反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光反射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配置在底座的开口部的光学部件中的与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即来自光源的出射光易于到达的部位形成有光反射部。因此,来自光源的出射光的大部分会被该光反射部反射(即不透过),在该部位,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量抑制照明光(从光学部件射出并照射到照明对象物的光)的亮度。因此,能够抑制与光源重叠的部位中的亮度不均匀的产生,能够使照明亮度均匀化。
可以是:上述光学部件具有与上述光源对置的第1面和位于与上述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上述光反射部形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第2面中的与上述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
该情况下,由第2面的光反射部反射了的光能够变成由光学部件的第1面再次反射到该光学部件内的光和透过第1面并向底座侧行进的光。由光学部件的第1面反射了的光能够到达光学部件中的与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即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难以到达的部位。另外,能够使向底座侧行进的光在该底座内发生反射并且向光学部件中的与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行进。并且,这样到达光学部件中的与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的光成为在第2面中的与光源不重叠的部位射出的光。
可以是:在上述光学部件中的与上述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形成有散射光的光散射部。
该情况下,到达光学部件中的与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的光被光散射部散射,因此成为在第2面中的与光源不重叠的部位大范围地射出的光。
这样,由光反射部反射从光源射出的光,从而将其导向与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并且在该部位由光散射部散射并射出,由此能够弥补未配置光源的部位的亮度。并且,形成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的光学部件包括光透射率大致均匀的部件,因此能够仅通过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的形成样式来控制透过该光学部件的光量,能够容易地得到均匀的照明亮度。特别地,即使在减少光源的数量来使该光源的配置间隔变得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弥补易于变暗的光源之间的亮度,因此能够确保亮度的均匀性并且有助于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特别地,通过采用按照与光源对置的形式来配置光学部件,即在光学部件与光源之间不存在其它部件的形式,从光源射出的光不会由于被其它部件折射而绕过形成在光学部件中的光反射部而射出,能够可靠地发挥光反射部的效果。
另外,可以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上述光学部件在与上述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还具备上述光反射部,与上述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的上述第2面中的光反射率大于与上述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的上述第2面中的光反射率。
根据这种结构,与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相比于与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会透过较多的光,因此不会变暗而能够得到规定的照明亮度。
另外,可以是:上述光学部件在与上述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还具备上述光反射部,上述第2面中的光反射率在朝向远离与上述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的方向变小。
在光学部件中,在离与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远的部位,光源的光难以到达,有时会变暗。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在光学部件的第2面中,到达与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的光在离与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近的部位相对易于被反射,该反射光也会到达离与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远的部位。并且,在离与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远的部位,光反射率相对要小,因此会透过更多的光,能够得到规定的照明亮度。因此,即使在光学部件中的与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也能够射出大致均匀的照明光。
另外,可以是:上述光反射部包括具备光反射性的点图案。
另外,可以是:上述光散射部包括具备光散射性的点图案。
这样,通过利用点图案来构成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能够利用其图案的样式(数量、面积等)来控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能够更为容易地得到均匀的照明亮度。
另外,可以是:在构成上述光反射部的上述点图案中,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与上述光源重叠的部位的方向变小。
根据这种结构,在光学部件中,光反射率在朝向远离与光源重叠的部位的方向变小。因此,在光源的出射光易于到达的部位会反射相对多的光,在光源的出射光难以到达的部位会反射相对少的光。由此,光学部件整体能够大致均匀地透过光,因此该照明装置整体也能够实现大致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
另外,可以是:在构成上述光散射部的上述点图案中,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与上述光源重叠的部位的方向变大。
根据这种结构,在光学部件中,入射光在朝向远离与光源重叠的部位的方向易于发生散射。因此,在光源的出射光易于到达的部位相对难以散射光,在光源的出射光难以到达的部位相对易于散射光。由此,在越是出射光难以到达的部位,越大范围地散射光,因此光学部件整体能够大致均匀地透过光,该照明装置整体能够实现大致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
另外,可以是:上述光散射部形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第2面中。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入射到光学部件并由光反射部反射之后由该光学部件的第1面再次反射了的光在第2面侧可靠地散射,能够更加发挥该光散射部的散射效果。
可以是:在上述光学部件的光出射侧,配置有散射透过该光学部件的光的光散射部件。
这样,在光学部件的光出射侧还配置有光散射部件,由此能够抑制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的形成图案被视觉识别为图案像,能够使照明光的均匀性更可靠。
可以是: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光学部件对置的部位至少被划分成第1端部、位于与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持的中央部,上述第1端部、上述第2端部以及上述中央部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部分是配置上述光源而成的光源配置区域,另一方面,剩下的部分是未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未配置区域。
根据这种结构,底座的第1端部、第2端部以及中央部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部分是配置光源而成的光源配置区域,另一方面,剩下的部分是未配置光源的光源未配置区域,因此与在底座整体上全面地配置光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光源的数量,能够实现该照明装置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如上所述,在形成未配置光源的光源未配置区域的情况下,从该光源未配置区域未射出光,因此从光学部件的第2面射出的照明光在与该光源未配置区域相当的部分会变暗,有可能变得不均匀。
然而,根据本发明,光学部件在与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形成光反射部。由此,从光源配置区域的光源射出的光首先到达光学部件中的形成有光反射部的部位,因此会反射该光的大部分(即未透射),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量抑制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被反射的光能够在光学部件的第1面、底座内被反射,并到达光学部件中的与光源未配置区域俯视重叠的部位。在此,在光学部件中的与光源未配置区域俯视重叠的部位、即与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形成有散射入射光的光散射部。因此,入射到该部位的光由于被光散射部散射而大范围地从第2面侧射出,能够在光源未配置区域整体上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这样,使来自光源配置区域的光源在形成有光学部件的光反射部的部位发生发射来将其引导到光源未配置区域,并且在该光源未配置区域在光学部件中形成有光散射部,由此能够在未配置光源的光源未配置区域整体中射出照明光。其结果,不在该照明装置整体中配置光源也能够得到均匀的照明亮度,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底座中,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面积小于上述光源未配置区域的面积。
在该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也能够将光源的光引导到光学部件的与光源未配置区域俯视重叠的整个部位,能够保持照明亮度的均匀性并且期待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的更大的效果。
另外,可以是: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形成在上述底座的上述中央部。
这样,通过在底座的中央部设置光源配置区域,能够在该照明装置的中央部确保充分的亮度,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也能够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够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此外,可以是: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形成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1端部或者上述第2端部的任一方中。
另外,可以是: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形成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
这样,根据该照明装置的使用条件等,光源配置区域能够形成在底座的任意部位。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上述第2面中的光反射率在离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一侧大于离与该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远的一侧。
根据这种结构,从光源配置区域的光源反射到光源未配置区域的光在光学部件的第2面中在离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部位相对易于被反射,该反射光也会到达离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远的部位。并且,在离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远的部位,光学部件的第2面中的光反射率相对要小,因此会透过更多的光,能够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其结果,能够使光源未配置区域中的照明光的亮度变得大致均匀,该照明装置整体能够实现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底座的上述光源未配置区域,设有具有把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导向上述光学部件侧的导向面的光反射部件。
根据这种结构,在光源未配置区域,能够由导向面把来自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的光源的出射光导向光学部件侧,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出射光,并且进一步地可靠抑制该光源未配置区域变暗。
另外,可以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具备对上述光源提供驱动电力的光源驱动基板,上述光源驱动基板配置在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位置。
该情况下,能够尽量地减小光源与光源驱动基板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用于从光源驱动基板发送驱动电力的送电线的长度,能够确保更高的安全性。并且,能够使光源驱动基板成为所需要的最小限的大小,有助于成本的削减并且能够在伴随光源驱动基板的缩小化而产生的空间中配置周边部件,能够使该照明装置薄型化。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光源与上述底座之间,设置有能够在它们之间进行热传导的热传导部件。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热从点亮时高温化的光源通过热传导部件转移到底座,因此,能够在配置有该热传导部件的部位降低光源的温度,强制性地形成最冷点。其结果,能够提高光源周围的亮度,能够有助于省电力化。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光源与光学部件的光反射率大的部位重叠。因此,能够进行即使在光源中形成最冷点的情况下也难以看到光源的亮度不均匀的设计。
特别地,可以是:上述光源并列地配置有多个,上述热传导部件分别设置在多个上述光源与上述底座之间,并且相对于任意的热传导部件,与其相邻的两个热传导部件从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错开而配置。
根据这种结构,热传导部件不是沿着光源的并列方向而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能够难以视觉识别到不均匀。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该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能够在照明装置中保持照明光的均匀性,并且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因此在该显示装置中也能够抑制显示不均匀并且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可以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取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合用作大型屏幕。
另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显示装置。
根据这种电视接收装置,能够提供视觉识别性优良、价格便宜并省电力化的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通过有效地利用来自光源的出射光,能够保持照明光的均匀性,并且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由于具备这种照明装置,因此能够抑制显示不均匀,并且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由于具备这种照明装置,因此能够提供视觉识别性优良、价格便宜并省电力化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与底座的配置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7是说明在导光板的第2面的要部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在图7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9是说明形成在导光板中的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的作用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导光板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一个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0的导光板的第2面的要部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0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3是表示导光板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一个不同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14是表示在图13的导光板的第2面的要部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3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6是表示沿着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与底座的配置结构的平面图。
图18是表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19是说明在导光板的第2面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20是表示在图18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1是表示导光板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一个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22是表示在图21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23是表示在图21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4是表示导光板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一个不同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25是表示在图24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26是表示在图24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7是表示导光板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另一个不同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28是表示在图27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29是表示在图27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30是表示导光板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另一个不同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图3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与底座的配置结构的平面图。
图32是说明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33是表示在图32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3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与底座的配置结构的平面图。
图35是说明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36是表示在图35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37是表示形成在导光板中的光散射部的结构的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38是表示形成在导光板中的光散射部的结构的一个不同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39是表示形成在导光板中的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的结构的一个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4a、50:底座的底板;14b:底座的开口部;15a:导光板(光学部件);15b:光学片(光散射部件);17:冷阴极管(光源);27:热传导部件;28:逆变器基板(光源驱动基板);30a:导光板的第1面;30b:导光板的第2面;31:光反射部;32:光散射部;50A:底座的底板的第1端部;50B:底座的底板的第2端部;50C:底座的底板的中央部;51:山型反射部(光反射部件);51a:山型反射部的倾斜面(导向面);LA:光源配置区域;LN:光源未配置区域;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首先,说明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在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与底座的配置结构的平面图。此外,在图5中,将底座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住并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和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而构成。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成横长的方形,以竖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边框13等一体地保持。
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至图4)。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是以一对玻璃基板隔着规定间隔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之间封入液晶而成的结构。在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外,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按规定排列配置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的滤色器、对置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11a、11b(参照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的呈大致箱型的底座14、配置成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光学片组15(导光板(光学部件)15a和配置在导光板15a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光散射部件)15b)以及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并将导光板15a的长边缘部夹在其与底座14之间来保持的框架16。并且,在底座14内具备冷阴极管(光源)17、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在底座14中的灯夹18、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担当电连接的中继的中继连接器19以及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组的支架20。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以冷阴极管17为准,靠导光板15a的一侧是光出射侧。
如图3和图4所示,底座14是金属制的,包括矩形状的底板14a和从其各边立起并翻折成大致U字状的翻折外边缘部21(短边方向的翻折外边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翻折外边缘部21b),由金属板形成为浅的大致箱型。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穿设有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安装孔22。并且,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翻折外边缘部21b的上面,穿设有固定孔14c,能够利用例如螺丝等使边框13、框架16以及底座14等一体化。
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侧(与冷阴极管17对置的面侧)配设有反射片23。反射片23是合成树脂制的,其表面是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敷设成沿着底座14的底部14a的内面覆盖其大致全部区域。如图3所示,该反射片23的长边缘部成为直立成覆盖底座14的翻折外边缘部21b并且被底座14和导光板15a夹持的状态。利用该反射片23,能够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反射到导光板15a侧。
如图5所示,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状,以多根相互平行地并列的状态收容在底座14内。更为详细地,冷阴极管17以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整体上。冷阴极管17被灯夹18(在图3和图4中未图示)把持,由此以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3)之间设有微小间隙的状态被支撑(参照图4)。并且,在该间隙中,与冷阴极管17的一部分和底板14a(反射片23)接触地设置有热传导部件27。
如图5所示,热传导部件27是矩形状的板状部件,按照其长边方向与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一致的形式配置在各冷阴极管17的正下方。在配置热传导部件27的部位,在点亮冷阴极管17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热传导部件27将热从达到高温的冷阴极管17转移到底座14的底板14a。因此,在冷阴极管17中,会在与热传导部件27接触的部位局部地降低温度,在配置有该热传导部件27的部位强制性地形成最冷点。
该热传导部件27交错地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上。即,相对于任意的热传导部件27,与其相邻的热传导部件27、27在各个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底板14a的短边方向)按照错开位置的形式即不是排成一列的配置的形式来排列。
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的支架20是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的,如图2所示,呈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支架20在其表面侧具有能够以不同高度载置导光板15a至液晶面板11的台阶状的面,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翻折外边缘部21a一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翻折外边缘部21a一起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插入销24从支架20中的与底座14的翻折外边缘部21a对置的面突出,通过将该插入销24插入在底座14的翻折外边缘部21a的上面形成的插入孔25中,将该支架20安装到底座14中。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侧面(与配置冷阴极管1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在与冷阴极管17的端部重叠的位置安装有逆变器基板(光源驱动基板)28,从该逆变器基板28对冷阴极管17提供驱动电力。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具备接受驱动电力的端子(未图示),能够通过电连接该端子与从逆变器基板28延伸的导线28a(参照图4)来提供高压的驱动电力。该电连接是在嵌入有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中继连接器19内形成,覆盖该中继连接器19地安装支架20。
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开口部14b侧,配设有包括导光板(光学部件)15a和光学片(光散射部件)15b的光学片组15。导光板15a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导向光学片15b侧。导光板15a的短边缘部如上所述那样载置在支架20的第1面20a上,不受上下方向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导光板15a的长边缘部被底座14(反射片23)和框架16夹持。通过这样配置,导光板15a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
配置在导光板15a上的光学片15b是层叠2张扩散片而成的,具有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并通过导光板15a的光变成面状的光的功能。在该光学片15b的上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15b被导光板15a和液晶面板11夹持。
在此,利用图6至图8来详细地说明导光板15a的结构。
图6是表示导光板的与光学片对置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7是说明在图6的导光板的第2面的要部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8是表示在图6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6至图8中,将导光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其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8是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并且标出从Y轴方向的A点到B点和从B点到A’点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导光板15a是包括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酰苯乙烯、聚碳酸酯等合适地选出的有机高分子,整体光透射率大致均匀的(整体透明的)板状部件。导光板15a具有与冷阴极管17对置的面(下面称为第1面30a)和位于与该第1面30a相反的一侧并与光学片15b对置的面(下面称为第2面30b)。如图6所示,在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上形成有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构成该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的点图案是通过将含有无机珠子的糊印刷在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上来形成的。作为该印刷方法,丝网印刷、喷墨印刷、屏幕印刷等是合适的。
光反射部31其自身的光反射率为80%,与导光板15a自身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为约5%相比,具有大的光反射率。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材料的光反射率利用由コニカミノルタ社制的CM-3700d的LAV(测量直径为φ25.4mm)测量而得到的测量直径内的平均光反射率。另外,光反射部31自身的光反射率是在玻璃基板的一个面的整体上形成该光反射部31并基于上述测量方法测量其形成面而得到的值。此外,光反射部31自身的光反射率在80%以上是优选的,在90%以上是更加优选的。这样,光反射部31的光反射率越大,利用点图案的图案样式(数量、面积等)就越能细致并准确地控制反射程度。
该光反射部31是通过按规定配置呈四边形的多个点而构成的。各点是分散有直径为数百μm程度的无机珠子并且呈白色、光反射性优良的点。光反射部31是在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的与冷阴极管17俯视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重叠部SA)中按照在与该冷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的整体上,换言之,无间隙地满满地涂抹各点的形式形成的。并且,光反射部31也形成在第2面30b的与冷阴极管17未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未重叠部SN)中,其形成样式是在朝向远离光源重叠部SA的方向(Y轴方向),各点的面积连续地变小。并且,在离光源重叠部SA最远的部位,即在与相邻的冷阴极管17、17的中间的位置重叠的部位(在图6中,以B显示),确保未形成光反射部31的点的区域。此外,在图6中,将与冷阴极管17的中心轴重叠的位置表示为A、A’。
这样,通过改变光反射部31的点的面积(点图案),能够改变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的光反射率。光反射部31自身的光反射率与导光板15a自身的第2面30b的光反射率相比较大,因此若使该光反射部31的点的面积相对变大,则能够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大,若使光反射部31的点的面积相对变小,则能够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小。此外,作为光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也可以是使光反射部31的各点的面积相同,并变更该各点彼此的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的光反射率沿着导光板15a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变化。更详细地,在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在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即光源重叠部SA中,光反射率为80%,是相同的,在该导光板15a内表现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的与冷阴极管17未重叠的部位即光源未重叠部SN中,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重叠部S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在光源重叠部SA的中央部分(在图8中,以B显示)成为最小值的5%。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光散射部32是通过按规定配置呈四边形的多个点而构成的。各点是分散有直径为数nm~数百nm程度的无机珠子、光散射性优良、视觉识别为浊点的点。光散射部32形成在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的光源未重叠部SN。更详细地,光散射部32从各光源未重叠部SN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在图6中,以B显示)朝向在该光源未重叠部SN的两侧相邻的光源重叠部SA,各点的面积连续地变小。换言之,光散射部32的各点的面积在光源未重叠部SN从离光源重叠部S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变大。
下面,利用图9说明形成在上述导光板15a中的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的作用。图9是说明形成在导光板中的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的作用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在图中,以实线表示)从第1面30a朝向第2面30b透过导光板15a内。该出射光由于形成在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的光源重叠部SA中的光反射部31,其大部分反射到的第1面30a侧,仅未被反射的光向光学片15b侧射出。由光反射部31反射的光中的对第1面30a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光(在图中,以虚线表示)由该第1面30a全反射,并再次行进到导光板15a内。另一方面,对第1面30a的入射角小于临界角的光(在图中,以点划线表示)透过该第1面30a行进到底座14侧。
由导光板15a的第1面30a反射的光能够到达第2面30b的光源未重叠部SN。另一方面,行进到底座14侧的光能够被配置在底座14中的反射片23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5a而到达光源未重叠部SN。并且,这样到达导光板15a的光源未重叠部SN的光被形成在该光源未重叠部SN的第2面30b上的光散射部32散射,因此光会在该第2面30b的光源未重叠部SN中大范围地射出。
如上述的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光透射率大致均匀的部件的导光板15a与冷阴极管17对置配置,在位于该导光板15a的与冷阴极管17对置的第1面30a的相反侧的第2面30b中,在与冷阴极管17俯视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SA)形成有光反射部31,在与冷阴极管17俯视不重叠的部位(光源未重叠部SN)形成有光散射部32。
根据这种结构,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由于形成在导光板15a中的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而受到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该光,能够使从导光板15a射出的照明光变成均匀的亮度。
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被在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的光源重叠部SA中形成的光反射部31反射(即不透过),在该光源重叠部SA中,相对于来自冷阴极管17的光射出量抑制照明光的亮度。并且,由光反射部31反射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从而将其导向导光板15a的光源未重叠部SN,在该光源未重叠部SN中由光散射部32散射并射出,由此能够弥补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部位的亮度。其结果,能够将从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向光学片15b侧(液晶面板11侧)射出的照明光变成均匀的亮度。
并且,使形成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的导光板15a包括光透射率大致均匀的部件,因此能够仅通过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的形成样式来控制透过该导光板15a的光量,能够容易地得到均匀的照明亮度。另外,能够弥补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部位的亮度,因此即使在减少冷阴极管17的配置数量来使其配置间隔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亮度的均匀性,能够有助于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特别地,按照与冷阴极管17对置的形式即在导光板15a与冷阴极管17之间不存在其它部件地配置导光板15a,使得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不会由于被其它部件折射而绕过形成在导光板15a中的光反射部31而射出,能够可靠地发挥光反射部31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15a的光源未重叠部SN中也形成有光反射部31,光源重叠部SA中的光反射率大于光源未重叠部SN中的光反射率。
根据这种结构,光源未重叠部SN相比于光源重叠部SA透过更多的光,因此该光源未重叠部SN不会变暗,能够得到规定的照明亮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的光反射率在朝向远离光源重叠部SA的方向变小。
根据这种结构,被光源重叠部SA的光反射部31反射了的光在光源未重叠部SN中的离光源重叠部SA近的部位相对易于被反射,该反射光也到达离光源重叠部SA远的部位。并且,在离光源重叠部SA远的部位,光反射率相对要小,因此会透过更多的光,能够得到规定的亮度。因此,在导光板15a的光源未重叠部SN,也能够射出大致均匀的照明光,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能够实现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部31包括光反射性优良的点图案。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散射部32包括光散射性优良的点图案。
这样,通过利用点图案来构成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能够利用其图案的样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各点的面积)来控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能够容易地得到均匀的照明亮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光反射部31的点图案是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导光板15a的光源重叠部SA的方向变小。
根据这种结构,光反射部31相比于导光板15a光反射率要大,因此光反射率在朝向远离导光板15a的光源重叠部SA的方向变小。因此,在冷阴极管17的出射光易于到达的部位反射相对多的光,在该出射光难以到达的部位反射相对少的光。由此,导光板15a整体能够透过大致均匀的光,因此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也能够得到均匀的照明亮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光散射部32的点图案是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导光板15a的光源重叠部SA的方向变大。
根据这种结构,光散射部32相比于导光板15a光散射性优良,因此入射光在朝向远离导光板15a的光源重叠部SA的方向易于散射。因此,在冷阴极管17的出射光易于到达的部位相对难以散射光,在该出射光难以到达的部位相对易于散射光。由此,越是出射光难以到达的部位越大范围地散射光,因此导光板15a整体能够透过大致均匀的光,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也能够得到均匀的照明亮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散射部32形成在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入射到导光板15a并由光反射部31反射之后由第1面30a再次反射的光在第2面30b侧可靠地散射并从该导光板15a射出,能够更好地发挥该光散射部32的散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15a的光出射侧,配置有使透过该导光板15a的光散射的光学片15b。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抑制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的点图案被视觉识别为图案像,能够使照明光的均匀性更可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设置有能够在它们之间进行热传导的热传导部件27。
根据这种结构,热会通过热传导部件27从点亮时达到高温的冷阴极管17转移到底座14,因此能够在配置有该热传导部件27的部位降低冷阴极管17的温度,强制性地形成最冷点。其结果,能够提高各冷阴极管17周围的亮度,能够有助于省电力化。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阴极管17与在导光板15a上形成了光反射部31的部位即光反射率大的部位重叠。因此,能够进行即使在冷阴极管17中形成最冷点的情况下也难以看到冷阴极管17的亮度不均匀的设计。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多个热传导部件27,相对于任意的热传导部件,与其相邻的两个热传导部件从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错开而配置,因此热传导部件27不是位于同一直线上,难以视觉识别到不均匀。
上面,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含有例如下面的变形例。此外,在下面的各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
能够采用图10至图12所示的实施例作为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的光反射部的形成样式的一个变形例。图10是表示本例的导光板的与光学片对置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11是表示在图10的导光板的第2面的要部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在图10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10至图12中,将导光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其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12是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并且标出从Y轴方向的A点到B点和从B点到A’点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如图10所示,导光板150在与光学片15b对置的面(第2面150b)具有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A和光散射部32。光反射部31-A的各点的面积在与冷阴极管17俯视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SA)为最大,在朝向远离该光源重叠部SA的方向阶段性地变小。
如图11和图12所示,通过形成这种光反射部31-A,导光板150的第2面150b中的光反射率在光源重叠部SA表现出最大的值。另一方面,在与冷阴极管17俯视未重叠的部位(光源未重叠部SN),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重叠部S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阶段性地逐渐变小。即,在导光板150的第2面150b的光源未重叠部SN中,光反射率沿着该导光板15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条状地变化。
更详细地,如图11所示,在导光板150的第2面150b中的光源重叠部SA,形成有光反射率相对大的第1区域41,在位于其两侧的光源未重叠部SN中的与第1区域41相邻的部位,形成有相比于该第1区域41光反射率相对小的第2区域42、42。并且,在光源未重叠部SN内,在第2区域42的两端侧形成有相比于该第2区域42光反射率相对小的第3区域43、43,在第3区域43的两端侧形成有相比于该第3区域43光反射率相对小的第4区域44、44,在第4区域44的两端侧形成有相比于该第4区域44光反射率相对小的第5区域45。
在本例中,如图12所示,导光板150的第2面150b中的光反射率在第1区域41中为80%,在第2区域42中为50%,在第3区域43中为40%,在第4区域44中为30%,在第5区域45中为5%。此外,从第1区域41到第4区域44,通过改变光反射部31的点的面积来确定上述光反射率,第5区域45由于未形成光反射部31而表现出导光板150自身的光反射率。
这样,在导光板150的第2面150b的光源未重叠部SN,形成有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42、43、44、45,按照第2区域42→第3区域43→第4区域44→第5区域45的顺序来减小光反射率,由此能够从离光源重叠部S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阶段性地逐渐减小光反射率。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光源未重叠部SN中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变得平滑。并且,根据这样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42、43、44、45的方法,该导光板150的制造方法变得简便,能够有助于成本的削减。
[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
能够采用图13至图15所示的实施例作为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的光反射部的形成样式的一个不同变形例。图13是表示本例的导光板的与光学片对置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14是表示在图13的导光板的第2面的要部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15是表示在图13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13至图15中,将导光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其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15是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并且标出从Y轴方向的A点到B点和从B点到A’点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如图13所示,导光板250在与光学片15b对置的面(第2面250b)具有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B和光散射部32。光反射部31-B的各点的面积在导光板250的第2面250b中的光源重叠部SA为最大,在朝向远离该光源重叠部SA的方向(Y轴方向),各点的面积连续地变小。特别地,在本例中,形成在光源重叠部SA中的点的一条边的长度小于冷阴极管17的宽度,在点之间具有空隙。
如图14和图15所示,通过形成这种光反射部31-B,导光板250的第2面250b中的光反射率在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与冷阴极管17的中心轴重叠的部位(在图中,以A、A’显示)的光反射率为最大值,光反射率在朝向远离该中心轴的方向连续地逐渐变小。即,在导光板250的光源重叠部SA中,光反射率也是沿着Y轴方向从中央部向端部变小。
在本例中,如图15所示,导光板250的第2面250b中的光反射率在与冷阴极管17的中心轴重叠的部位为70%,在朝向光源未重叠部SN的端部连续地变小。并且,在光源未重叠部SN中,光反射率也是朝向该光源未重叠部SN的中央部(在图中,以B显示)连续地变小,在该光源未重叠部SN的中央部为5%。
根据这种结构,导光板250整体能够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变得平滑,进而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也能够实现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
<实施方式2>
下面,根据图16至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在于变更了冷阴极管的配置结构,其它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6是表示沿着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17是表示在图16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与底座的配置结构的平面图。
冷阴极管17有多个,以比较小的间隔并以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按照局部存在的形式收纳在底座14内。更具体地,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50(与导光板60对置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按照等份划分成第1端部50A、位于与该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50B以及被它们夹持的中央部50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17配置在底板50的中央部50C,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50的第1端部50A和第2端部50B未配置冷阴极管17,在此形成光源未配置区域LN。即,按照冷阴极管17只在底座14的底板5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存在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小于光源未配置区域LN的面积(约一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端部50A和第2端部50B以及中央部50C的面积分别设为相等(等份地划分),但是其划分比率是可以改变的,与此相伴,也能够变更光源配置区域LA和光源未配置区域LN的面积(二者的面积比)。
在底座14的底板50的光源配置区域LA中,冷阴极管17以其与底座14的底板50(反射片23)之间设有微小间隙的状态被支撑(参照图16)。并且,在该间隙中,与冷阴极管17的一部分和底板50(反射片23)接触地设置有热传导部件27(参照图17)。
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50的光源未配置区域LN即底板50的第1端部50A和第2端部50B,沿着底板50的长边方向分别设置山型反射部(反射部)51。山型反射部51是合成树脂制的,其表面是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具有与冷阴极管17对置并且向底板50倾斜的两个倾斜面(导向面)51a、51a。山型反射部51是其长度方向沿着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LA的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的形式,利用一个倾斜面51a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导向导光板60侧。
如图16所示,在底座14的底板50的外侧面(与配置有冷阴极管1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安装有逆变器基板52,从该逆变器基板52向冷阴极管17提供驱动电力。在此,逆变器基板52不是安装在底板50的短边方向整体上的,而是安装在底板50中的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位置,换言之,与底板50的中央部50C相当的位置。
接着,利用图18至图20详细地说明配置在底座14的开口部14b侧的导光板60的结构。图18是表示导光板的与光学片对置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19是表示在图18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20是表示在图18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18至图20中,将导光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其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20是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并且标出从Y轴方向的Y1侧的端部(Y1端)到中央和从中央到Y2侧的端部(Y2端)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如图19所示,导光板60与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的底板50对置配置,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部是与底板50的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另一方面,导光板6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是与底板50的光源未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60中,与冷阴极管17不重叠的部位(光源未重叠部SN)包括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和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内的除了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SA)以外的部位。
在作为导光板60中的与光学片15b对置的面(与冷阴极管17相反的一侧的面)的第2面60b中,形成如图18所示的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更详细地,在导光板60的第2面60b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中,光反射部31在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整体中按照各点无间隙满满地涂抹的形式而形成。另外,在与相邻的冷阴极管17、17之间的狭窄的区域重叠的部位即与冷阴极管17俯视不重叠的部位,形成有呈正方形的光散射部32的点。
另一方面,在导光板60的第2面60b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中,构成光反射部31的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方向(Y轴方向)连续地变小。并且,在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最远的部位,即在导光板6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确保未形成光反射部31的点的区域。另外,在导光板60的第2面60b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中,构成光散射部32的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方向(Y轴方向)连续地变大。即,成为在导光板6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侧相比于中央部侧易于散射光的结构。
这样,通过改变光反射部31的点的面积(点图案),能够使导光板60的第2面60b的光反射率在其面内发生改变。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导光板60的第2面60b中的光反射率在导光板60整体中沿着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变化。即,导光板60的第2面60b中的光反射率在该导光板60的短边方向(Y轴)的中央部(在图20中,Y轴的中央)表现出最大的70%,随着远离端部侧而变小,在该端部侧(在图20中,Y轴的Y1端和Y2端),表现出作为导光板15a自身的光反射率的5%。换言之,在导光板60的第2面60b中,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为最大,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表现出在离该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一侧大而向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的值。
如上述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的底座14中,与导光板60对置的底板50被划分成第1端部50A、第2端部50B以及被它们夹持的中央部50C,中央部50C是配置有冷阴极管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第1端部50A和第2端部50B是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光源未配置区域LN。由此,与在底座整体上全面地配置冷阴极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冷阴极管17的数量,能够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并且,在与冷阴极管17对置配置的导光板60的第2面60b中,在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在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光反射部31。并且,在与光源未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构成光反射部31的各点的面积从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变小。其结果,在导光板60的第2面60b中,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大于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因此能够抑制该背光源装置12的照明光的不均匀。
如上所述,在形成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光源未配置区域LN的情况下,不从该光源未配置区域LN射出光,因此从背光源装置12照射的照明光有可能在与该光源未配置区域LN相当的部分变暗而变得不均匀。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从光源配置区域LA射出的光首先到达导光板60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即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在此其大部分被反射(即未透过),相对于来自冷阴极管17的出射光量抑制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由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反射的光能够被导光板60的第1面60a和底座14内的反射片23等进一步地反射,而能够到达导光板60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在此,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相对要小,因此透过更多的光,能够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并且,在导光板60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中形成有光散射部32,该光散射部32的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方向连续地变大。由此,在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中,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远的一侧即光在难以到达的一侧更易于发生散射,因此射入该部位的光能够在大的范围从第2面60b射出。其结果,无需为了保持该背光源装置12的照明亮度的均匀性而在底座14整体中配置冷阴极管17,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底板50中,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小于光源未配置区域LN的面积。
这样,即使在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相对要小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那样在导光板60中设置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来在该导光板60内起到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从而能够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导向与光源未配置区域LN重叠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其结果,能够保持照明亮度的均匀性并期待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的更大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配置区域LA形成在底座14的底板50的中央部50C。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部确保充分的亮度,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电视接收装置TV中也能够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能够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60中,与光源未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的第2面60b中的光反射率在离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一侧大于离其远的一侧。
根据这种结构,到达导光板60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的光在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部位相对易于反射,该反射光也会到达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远的部位。并且,在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远的部位,其光反射率相对要小,因此透过更多的光,能够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因此,能够使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光源未配置区域LN)中的照明光的亮度变得大致均匀,背光源装置12整体能够实现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60的第2面60b中,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
这样,通过使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一侧到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换言之,渐变地变小,能够使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光源未配置区域LN)中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变得更平滑,进而背光源装置12整体能够实现更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底板50的光源未配置区域LN中,形成有山型反射部51,上述山型反射部51具有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反射到(导向)导光板60侧的倾斜面51a。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来自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LA中的冷阴极管17的出射光由山型反射部51的倾斜面51a反射到导光板60侧,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出射光,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光源未配置区域LN变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4中的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安装有对冷阴极管17提供驱动电力的逆变器基板52。
该情况下,能够尽量地减小冷阴极管17与逆变器基板52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用于从逆变器基板52发送高压的驱动电力的导线的长度,能够确保高安全性。特别地,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冷阴极管17局部存在地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逆变器基板52设为所需的最小限度的大小,因此与在底座14整体上形成逆变器基板的情况相比,能够低成本化。并且,能够在伴随逆变器基板52的缩小而产生的空间中配置周边部件,能够有助于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板50之间,设置有能够在它们之间进行热传导的热传导部件27。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热传导部件27使热从点亮时达到高温的冷阴极管17转移到底座14,因此,能够在配置有该热传导部件27的部位降低冷阴极管17的温度,强制性地形成最冷点。其结果,能够提高一个冷阴极管17周围的亮度,能够有助于省电力化。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将冷阴极管17仅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LA中,因此与在底座14中全面地配置冷阴极管17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冷阴极管17的距离变小,并且,冷阴极管17与导光板60的光反射率大的部位重叠。因此,能够进行即使在冷阴极管17形成最冷点的情况下也难以看到冷阴极管17的亮度不均匀的设计。
上面,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含有例如下面的变形例。此外,在下面的各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2的第1变形例]
能够采用图21至图23所示的实施例作为导光板60的第2面60b中的光反射部的形成样式的一个变形例。图21是表示本例中的导光板的与光学片对置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22是表示在图21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23是表示在图21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另外,图23是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并且标出从Y轴方向的Y1侧的端部(Y1端)到中央和从中央到Y2侧的端部(Y2端)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如图21所示,导光板160在与光学片15b对置的面(第2面160b)具有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C和光散射部32。光反射部31-C的各点的面积在与光源配置区域LA俯视重叠的部位(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中的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位置为最大,在朝向远离该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方向阶段性地变小。
通过形成这种光反射部31-C,在导光板160的第2面160b整体上看时,其光反射率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表现出最大的值。另一方面,在与光源未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阶段性地逐渐变小。即,在导光板160的第2面160b中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光反射率沿着该导光板16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条状地变化。
更详细地,如图22所示,在位于导光板160的第2面160b的中央部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形成有光反射率相对大的第1区域61,在位于其两侧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中的与第1区域61相邻的部位,形成有相比于该第1区域61光反射率相对小的第2区域62、62。并且,在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内,在第2区域62的两端侧形成有相比于该第2区域62光反射率相对小的第3区域63、63,在第3区域63的两端侧形成有相比于该第3区域63光反射率相对小的第4区域64、64,在第4区域64的两端侧形成有相比于该第4区域64光反射率相对小的第5区域65。
在本例中,如图23所示,导光板160的第2面160b中的光反射率在第1区域61为70%,在第2区域62为55%,在第3区域63为30%,在第4区域64为15%,在第5区域65为5%。此外,在从第1区域61到第4区域64中,通过改变光反射部31-C的点的面积来确定上述光反射率,第5区域65表现出未形成光反射部31-C即导光板160自身的光反射率。
这样,在导光板160的第2面160b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中,形成有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62、63、64、65,按照第2区域62→第3区域63→第4区域64→第5区域65的顺序来减小光反射率,由此能够从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阶段性地逐渐减小光反射率。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中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变得平滑。并且,根据这样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62、63、64、65的方法,该导光板150的制造方法变得简便,能够有助于成本的削减。
[实施方式2的第2变形例]
能够采用图24至图26所示的实施例作为导光板60的第2面60b中的光反射部的形成样式的一个不同变形例。图24是表示本例的导光板的与光学片对置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25是表示在图24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26是表示在图24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24至图26中,将导光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其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26是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并且标出从Y轴方向的Y1侧的端部(Y1端)到中央和从中央到Y2侧的端部(Y2端)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如图24所示,导光板260在与光学片15b对置的面(第2面260b)具有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D和光散射部32。光反射部31-D的各点的面积在导光板260的第2面260b中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为最大,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该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方向(Y轴方向)连续地变小。特别地,在本例中,在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内,各点的面积在导光板26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侧也为最大,朝向端部(与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的边界)连续地变小。
通过形成这种光反射部31-D,导光板260的第2面260b中的光反射率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部(在图中,显示为中央)表现出最大值,在朝向远离该中央部的方向连续地逐渐变小。即,在导光板260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中,光反射率沿着Y轴方向从中央部向端部变小。
在本例中,如图26所示,导光板260的光反射率在短边方向的中央为70%,在Y1端和Y2端为5%,从中央到两端在70%到5%之间连续地变化。
根据这种结构,导光板260整体能够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变得平滑,进而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能够实现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特别地,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电视接收机TV中使其显示中央部附近的亮度变大的情况下选择这种结构是合适的。
[实施方式2的第3变形例]
能够采用图27至图29所示的实施例作为导光板15a的第2面30b中的光反射部的形成样式的另一个不同变形例。图27是表示本例的导光板的与光学片对置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图28是表示在图27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29是表示在图27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27至图29中,将导光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其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29是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并且标出从Y轴方向的Y1侧的端部(Y1端)到中央和从中央到Y2侧的端部(Y2端)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如图27所示,导光板360在与光学片15b对置的面(第2面360b)具有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E和光散射部32。光反射部31-E在导光板360的第2面360b中仅形成在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另一方面,光散射部32形成在与冷阴极管17不重叠的部位,特别地,在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各点的面积从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变大。
通过形成这种光反射部31-D,导光板360的第2面360b中的光反射率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相对要大,在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相对要小。并且,在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内以及在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内,光反射率是相同的。在本例中,导光板360的第2面360b中的光反射率如图29所示,在位于中央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中为70%,在位于端部侧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中为5%。
根据这种结构,仅在导光板360的第2面360b的中央部形成光反射部31-D,导光板360的制造方法简便,因此能够有助于成本的削减。
[实施方式2的第4变形例]
能够采用图30所示的实施例作为导光板60的第2面60b中的光反射部的形成样式的另一个不同变形例。图30是表示本例的导光板的与光学片对置的第2面的概要结构的要部放大平面图。
如图30所示,导光板460在与光学片15b对置的面(第2面460b)具有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F和光散射部32。光反射部31-F的各点的面积在与光源配置区域LA俯视重叠的部位(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中的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位置为最大,在朝向远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的方向阶段性地变小。
另一方面,光散射部32在导光板460的第2面460b中不形成在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而仅形成在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在该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中,光散射部32的各点的面积从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变小。由此,即使在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光源未配置区域LN,也能够从配置在与其重叠的位置的、导光板460的第2面460b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大范围地射出光。
<实施方式3>
下面,根据图31至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表示变更了冷阴极管的配置和导光板的结构,其它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3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与底座的配置结构的平面图,图32是说明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33是表示在图32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31至图33中,将底座和导光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它们的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33是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并且标出从Y轴方向的Y1侧的端部(Y1端)到中央和从中央到Y2侧的端部(Y2端)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冷阴极管17有多个,以比较小的间隔并以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按照局部存在的形式收纳在底座14内。更具体地,如图31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70(与导光板80对置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按照等份划分成第1端部70A、位于与该第1端部70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70B以及被它们夹持的中央部70C的情况下,在底板70的第1端部70A和第2端部70B配置相同的数量的冷阴极管17,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1。另一方面,在底板70的中央部70C中未配置冷阴极管17,在此形成光源未配置区域LN-1。即,按照只在底座14的底板7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存在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1。
另一方面,导光板80按照与底座14的底板70对置的形式配设,具有与光源配置区域LA-1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1)和与光源未配置区域LN-1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另外,在导光板80中,与底板70对置的面是第1面80a,位于与该第1面80a相反的一侧的面是第2面80b。在导光板80的第2面80b中,形成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此外,在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1和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中的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的形成样式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形成样式相同。
如图32和图33所示,该导光板80的第2面80b中的光反射率在导光板80整体中沿着短边方向(Y轴方向)变化。即,在导光板80中,第2面80b中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1的光反射率大于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的光反射率。更详细地,在导光板80的第2面80b中,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1的光反射率为70%,是相同的,在该导光板80内表现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导光板80的第2面80b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中,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1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在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部(在图32中,中央)为最小值5%。
如上述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的底座14中,与导光板80对置的底板70被划分成第1端部70A、第2端部70B以及被它们夹持的中央部70C,第1端部70A和第2端部70B是配置有冷阴极管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1,另一方面,中央部70C是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光源未配置区域LN-1。由此,与在底座整体中全面地配置冷阴极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冷阴极管17的数量,能够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配置区域LA-1形成在底板70的第1端部70A和第2端部70B,并且由于形成在导光板80的第2面80b中的光反射部31,在该导光板80的第2面80b中与光源配置区域LA-1重叠的部位(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1)的光反射率大于与光源未配置区域LN-1重叠的部位(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的光反射率。
根据这种结构,从形成在底座14的两端部的光源配置区域LA-1射出的光首先到达导光板80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1即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在此其大部分被反射。该反射光由于被导光板80的第1面80a、反射片23反射而导向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然后,向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入射的光由于被光散射部32散射而大范围地射出。因此,在导光板80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从其两端侧导出光,并且该光被散射,因此难以产生不对该区域提供光而导致其变暗的状态。并且,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的光反射率相对要小,因此透过更多的光。其结果,能够可靠地抑制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1(光源未配置区域LN-1)变暗。
<实施方式4>
下面,根据图34至图3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表示进一步变更了冷阴极管的配置和导光板的结构,其它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3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与底座的配置结构的平面图,图35是说明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第2面整体中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36是表示在图35的导光板的短边方向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34至图36中,将底座和导光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其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36是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并且标出从Y轴方向的Y1侧的端部(Y1端)到中央和从中央到Y2侧的端部(Y2端)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冷阴极管17有多个,以比较小的间隔并以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按照局部存在的形式收纳在底座14内。更具体地,如图34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71(与导光板81对置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按照等份划分成第1端部71A、位于与该第1端部7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71B以及被它们夹持的中央部71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17配置在底板71的第2端部71B,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2。另一方面,在底板70的第1端部71A和中央部71C未配置冷阴极管17,在此形成光源未配置区域LN-2。即,按照只在底座14的底板70的短边方向的一端部(Y1侧的端部)存在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2。
另一方面,导光板81按照与底座14的底板71对置的形式配设,具有与光源配置区域LA-2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2)和与光源未配置区域LN-2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2)。另外,在导光板81中,与底板71对置的面是第1面81a,位于与该第1面81a相反的一侧的面为第2面81b。在导光板81的第2面81b中,形成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此外,在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2和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2中的光反射部31和光散射部32的形成样式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形成样式相同。
如图35和图36所示,该导光板81的第2面81a中的光反射率沿着短边方向(Y轴方向)变化。即,在导光板81中,第2面81a中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2的光反射率大于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2的光反射率。更详细地,在导光板81的第2面81a中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2(导光板81的短边方向的一端部,图36中的Y 1端侧),光反射率为70%,是相同的,在该导光板81内表现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导光板81的第2面81a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2中,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2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在导光板81的短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在图36中的Y2端)为最小值5%。
如上述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的底座14中,与导光板81对置的底板71被划分成第1端部71A、第2端部71B以及被它们夹持的中央部71C,第2端部71B是配置有冷阴极管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2,另一方面,第1端部71A和中央部71C是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光源未配置区域LN-2。由此,与在底座整体中全面地配置冷阴极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冷阴极管17的数量,能够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配置区域LA-2形成在底板71的第2端部71B,并且由于形成在导光板81的第2面81a中的光反射部31,在该导光板81的第2面81a中与光源配置区域LA-2重叠的部位(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2)的光反射率大于与光源未配置区域LN-2重叠的部位(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2)的光反射率。
根据这种结构,从光源配置区域LA-2射出的光首先到达导光板81中的光反射率相对大的光源配置区域重叠部DA-2,在此其大部分被反射。该反射光由于被导光板81的第1面80a、反射片23进一步地反射而能够到达导光板81的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2。并且,向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2入射的光由于被光散射部32散射而大范围地射出。并且,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部DN-2的光反射率相对要小,因此透过更多的光,能够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其结果,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能够实现照明亮度的均匀性。此外,该结构在例如仅在背光源装置12的一端部要求高亮度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其它实施方式>
上面,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述和附图而说明了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中的与光学片对置的面(与冷阴极管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光散射部,但是光散射部的形成样式不限于此,例如图37所示,也可以采用在与冷阴极管对置的第1面形成有光散射部32的导光板82。并且,如图38所示,还可以采用在第1面和第2面形成有光散射部32的导光板83。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中形成呈点图案的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但是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的形成样式不限于此,例如图39所示,也可以利用形成有呈条状的图案的光反射部310和光散射部320的导光板84。该情况下,通过改变构成光反射部310和光散射部320的条彼此的间隔、条的宽度,能够调整导光板84的面内的光反射率、光的散射程度。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构成光反射部和光散射部的点图案的各点设为四边形,但是各点的形状不限于此,可以选择圆形、多边形等任意的形状。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印刷方法来形成光散射部,但是也可以例如利用对导光板的表面进行喷沙处理来进行粗面化等方法形成光散射部。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导光板的光出射侧层叠2张扩散片作为光学片的结构,但是采用任意组合从扩散片、棱镜片、反射型偏光板等选出的部件而得到的光学片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底座的底板的中央部或者端部形成光源配置区域的结构,但是例如将光源配置区域形成在底板的中央部和一端部等根据冷阴极管的光量、背光源装置的使用条件等来适当地变更设计光源配置区域的形成部分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情况,但是例如利用热阴极管、LED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构成光反射部的点的面积发生改变来进行导光板的光反射率的设计、控制,但是作为光反射率的控制方法,例如利用改变具有相同面积的点的配置间隔或者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的方法等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来改变由光散射部得到的导光板的光散射的程度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Claims (24)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并且具有用于射出上述光源的光的开口部;光学部件,其按照与上述光源对置并且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形式配置,
上述光学部件包括光透射率大致均匀的部件,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在与上述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形成有反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光反射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部件具有与上述光源对置的第1面和位于与上述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
上述光反射部形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第2面中的与上述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的与上述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形成有散射光的光散射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部件在与上述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也具备上述光反射部,与上述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的上述第2面中的光反射率大于与上述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的上述第2面中的光反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部件在与上述光源俯视不重叠的部位也具备上述光反射部,上述第2面中的光反射率在朝向远离与上述光源俯视重叠的部位的方向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反射部包括具备光反射性的点图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上述光反射部的上述点图案中,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与上述光源重叠的部位的方向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散射部包括具备光散射性的点图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上述光散射部的上述点图案中,各点的面积在朝向远离与上述光源重叠的部位的方向变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散射部形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第2面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光学部件的光出射侧,配置有散射透过该光学部件的光的光散射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光学部件对置的部位至少被划分成第1端部、位于与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的中央部,
上述第1端部、上述第2端部以及上述中央部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部分是配置上述光源而成的光源配置区域,另一方面,剩下的部分是未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未配置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中,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面积小于上述光源未配置区域的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形成在上述底座的上述中央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形成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1端部或者上述第2端部的任一方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形成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与上述光源未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上述第2面中的光反射率在离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一侧大于离与该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远的一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的上述光源未配置区域,设有具有把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导向上述光学部件侧的导向面的光反射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光源提供驱动电力的光源驱动基板,
上述光源驱动基板配置在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光源与上述底座之间,设置有能够在它们之间进行热传导的热传导部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并列地配置多个,
上述热传导部件分别设置在多个上述光源与上述底座之间,并且相对于任意的热传导部件,与其相邻的两个热传导部件从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错开而配置。
2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面板是利用了液晶的液晶面板。
24.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22或者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9801143616A 2008-04-28 2009-03-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20163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7709 2008-04-28
JP2008-117709 2008-04-28
PCT/JP2009/055442 WO2009133728A1 (ja) 2008-04-28 2009-03-19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6391A true CN102016391A (zh) 2011-04-13

Family

ID=41254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43616A Pending CN102016391A (zh) 2008-04-28 2009-03-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32452A1 (zh)
CN (1) CN102016391A (zh)
RU (1) RU2468286C2 (zh)
WO (1) WO200913372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4369A (zh) * 2011-08-26 2013-03-06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照明单元和使用该照明单元的显示装置
WO2014166154A1 (zh) * 2013-04-07 2014-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和包括其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490539C1 (ru) * 2009-06-03 2013-08-2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светк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TW201043865A (en) * 2009-06-05 2010-12-16 Eiko Pacific Ltd Lighting fixture with planar-type reflecting structure
RU2487295C1 (ru) * 2009-06-30 2013-07-1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WO2011061931A1 (ja) * 2009-11-17 2011-05-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CN203131706U (zh) * 2013-04-07 2013-08-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D120724A1 (zh) * 1975-06-12 1976-06-20
JPH1184377A (ja) * 1997-09-05 1999-03-26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11295731A (ja) * 1998-04-09 1999-10-29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6550952B1 (en) * 2000-04-28 2003-04-22 Ilight Technologies, Inc. Optical waveguide illumination and sign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6592238B2 (en) * 2001-01-31 2003-07-15 Light Technologies, Inc. Illumination device for simulation of neon lighting
JP4198372B2 (ja) * 2002-03-22 2008-12-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DE10336130A1 (de) * 2003-08-04 2005-02-24 Röhm GmbH & Co. KG Streuscheibe für LCD-Anwendungen,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KR20060079234A (ko) * 2003-09-19 2006-07-05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RU41834U1 (ru) * 2004-07-01 2004-11-10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Светлана-Оптоэлектроника" Многокристальное свето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EP1640756A1 (en) * 2004-09-27 2006-03-29 Barco N.V.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lluminating
JP4791462B2 (ja) * 2005-05-30 2011-10-12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70039698A (ko) * 2005-10-10 2007-04-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JP4280283B2 (ja) * 2006-01-27 2009-06-17 株式会社オプトデザイン 面照明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面照明装置
JP4656418B2 (ja) * 2006-02-02 2011-03-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機器
JP5170988B2 (ja) * 2006-07-03 2013-03-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4369A (zh) * 2011-08-26 2013-03-06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照明单元和使用该照明单元的显示装置
CN102954369B (zh) * 2011-08-26 2015-10-28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照明单元和使用该照明单元的显示装置
WO2014166154A1 (zh) * 2013-04-07 2014-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和包括其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US9823410B2 (en) 2013-04-07 2017-11-21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Light guiding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backlight sourc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0143900A (ru) 2012-06-10
WO2009133728A1 (ja) 2009-11-05
US20110032452A1 (en) 2011-02-10
RU2468286C2 (ru) 2012-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30519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EP2458430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201639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794780B2 (en) Lighting device with light-scattering optical member
US8297773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1688649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US8651683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827480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804037A (zh) 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US20120169943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1960207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688648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KR2009010969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US2010023835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00328555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EP2416057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RU2496051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EP2423562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8807805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42831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931911B2 (en) Lighting system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245999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96021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10223205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KR100905284B1 (ko) 집광시트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