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7310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7310A
CN102667310A CN2010800552628A CN201080055262A CN102667310A CN 102667310 A CN102667310 A CN 102667310A CN 2010800552628 A CN2010800552628 A CN 2010800552628A CN 201080055262 A CN201080055262 A CN 201080055262A CN 102667310 A CN102667310 A CN 102667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ising portions
light
light source
ligh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52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7310B (zh
Inventor
笠井信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67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7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3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在照明装置中以低成本抑制亮度不均。背光源装置(12)具备:LED(17);底座(14),其具有相对于LED(17)而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14a)并且收纳LED(17);以及第1反射片(22),其具有沿着底板(14a)配置的方形底部(24)和2个立起部(25、26)并且使光反射,上述2个立起部(25、26)从底部(24)中的相邻的2个边分别向光出射侧立起并且在相邻的侧缘(25a、26a)之间形成接缝(J),在立起部(25、26)中的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形成有相对于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6a)在从底部(24)朝向第1立起部(25)的方向(Y轴方向的外侧)上相对状地配置的相对状部(28),第1立起部(25)与相对状部(28)一起向光出射侧鼓出。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作为照明装置的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在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底座,其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光源,其收纳在底座内;反射片,其沿着底座的内面配置并使光向底座的开口部侧反射;以及光学构件(扩散片等),其配置在底座的开口部并使光源发出的光有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
为了在上述构成的背光源装置中实现低功耗化等,有时将LED用作光源,例如有时采用在底座的底板上平面配置多个LED的构成。但是,在从正面侧观测来自背光源装置的出射光的情况下,存在在画面的四个角部因为光量不足而产生暗部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20644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采用针对平面配置在底座的底板上的LED,使角部附近的设置数比中央侧部分的设置数多的构成。这样的话,在角部附近较多的LED发光,因此,可以弥补角部的光量不足。
但是,当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时,背光源装置的LED的设置数作为整体变多,因此,存在制造成本也以LED的设置数增加的量增大的问题。而且,为了使LED的设置数根据底座内的位置而不同,需要使LED偏在地配置在LED基板上,因此,需要制造特殊的LED基板。因此,无法使用以等间隔排列LED的通用品的LED基板,存在制造成本进一步增大的倾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以低成本抑制亮度不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底座,其具有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并且收纳上述光源;以及反射构件,其使光反射,并具有沿着上述底板配置的方形底部和至少2个立起部,上述至少2个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至少相邻的2个边分别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并且在相邻的侧缘之间形成接缝,在至少2个上述立起部中的任一方立起部的侧缘,形成有相对于另一方立起部的侧缘在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一方立起部的方向上相对状地配置的相对状部,上述一方立起部与上述相对状部一起向上述光出射侧鼓出。
这样的话,来自光源的光通过被具有底部和立起部的反射构件反射而有效地出射。在从该反射构件中的方形底部的至少相邻的2个边分别向光出射侧立起的至少2个立起部的相邻的侧缘之间,形成有接缝。在此,假定当立起部弯曲变形而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时,有可能在接缝处形成间隙,这样的话,光从该间隙漏出而能成为局部的暗部。作为该问题的对策,可以考虑例如在接缝的附近配置更多的光源,但是这样光源的设置数增加,因此,导致成本较高。
因此,在本发明中,设为在至少2个立起部中的任一方立起部的侧缘,形成相对于另一方立起部的侧缘在从底部朝向一方立起部的方向上相对状地配置的相对状部,而且一方立起部与相对状部一起向光出射侧鼓出,因此,在另一方立起部的侧缘,从相对状地配置的相对状部向光出射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因为从该相对状部起作用的应力,另一方立起部被限制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难以发生弯曲变形。由此,可以避免在一方立起部的侧缘和另一方立起部的侧缘之间的接缝处空出间隙,因此,可以不增加光源的设置数地防止从接缝漏光,因而可以以低成本来抑制亮度不均。
优选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下面的构成。
(1)上述底部成长条的方形,上述另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短边立起,而具有上述相对状部的上述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长边立起。这样的话,存在以下倾向:当伴随着热环境的变化而在成长条的方形的底部发生热膨胀时,长边方向上的热膨胀量大于短边方向上的热膨胀量。因此,从短边立起的另一方立起部的立起基端位置伴随着在底部的长边方向上的热膨胀而发生移位,与此相伴地,易于在另一方立起部中发生弯曲变形。关于该点,在本发明中,在从长边立起的一方立起部中形成相对状部,由此可以抑制当发生热膨胀时短边侧的另一方立起部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接缝处空出间隙并发生从该处漏光。
(2)上述另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一对短边分别立起,而上述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一对长边分别立起,在一对上述一方立起部的两侧缘分别形成有上述相对状部。这样的话,在从与各短边相邻的各长边立起的一方立起部的两侧缘分别形成有相对状部,因此,在从各短边立起的一对另一方立起部中,相对于两侧缘,来自各相对状部的应力分别起作用,因此,进一步可靠地限制从各短边立起的一对另一方立起部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由此,可以避免在相邻的一对另一方立起部和一对一方立起部的各侧缘之间形成的4处接缝处分别形成间隙,可以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3)一对上述另一方立起部分别与上述底部所成的角度大致相同,一对上述一方立起部分别与上述底部所成的角度大致相同。这样的话,被一对另一方立起部分别反射的光被赋予大致相同的角度。同样地,被一对一方立起部分别反射的光被赋予大致相同的角度。由此,在被反射构件反射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因而可以进一步抑制亮度不均。
(4)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至少在上述一方立起部的立起顶端,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而在上述底座中,形成有在与上述光学构件之间能夹持上述延伸部的支承板。这样的话,例如,在延伸部从支承板浮起的状态下载置光学构件时,延伸部被夹持,与此相伴地,在一方立起部中向光出射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这样的话,一方立起部与相对状部一起向光出射侧鼓出,并且可以使从相对状部对另一方立起部的侧缘向光出射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
(5)上述另一方立起部与上述一方立起部及上述相对状部一起向上述光出射侧鼓出。这样的话,采用通过来自相对状部的应力而使另一方立起部向光出射侧鼓出的形态,由此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限制另一方立起部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由此,进一步难以在接缝处产生间隙,可以适当地防止漏光。
(6)上述底部与上述一方立起部的边界部分为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而上述一方立起部与上述延伸部的边界部分为不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这样的话,一方立起部和延伸部的边界部分为不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因此,与假定将此处设为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的情况相比,在延伸部被夹持在光学构件和支承板之间的情况下,可以将作用于一方立起部的应力设为相对大的力。由此,也可以将从相对状部作用于另一方立起部的侧缘的应力设为较大的力,因而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限制另一方立起部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由此,进一步难以在接缝处产生间隙,可以适当地防止漏光。
(7)在上述底部与上述一方立起部的边界位置和上述一方立起部与上述延伸部的边界位置中的上述底部与上述一方立起部的边界位置,形成有使得易于形成上述折痕的凹状部。这样的话,当从底部立起一方立起部时,在其边界位置利用凹状部易于形成折痕,因此,可以容易地将一方立起部设为希望的形态。另一方面,在一方立起部和延伸部的边界位置未形成凹状部,因此,难以形成折痕,由此在延伸部被夹持在光学构件和支承板之间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可靠地使应力相对于一方立起部起作用。
(8)在上述另一方立起部的立起顶端,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在上述底部与上述另一方立起部的边界位置和上述另一方立起部与上述延伸部的边界位置,分别形成有使得易于形成折痕的凹状部。这样的话,当从底部立起另一方立起部时,及当将延伸部载置于支承板时,在各自的边界位置利用凹状部易于形成折痕。由此,可以使另一方立起部的形态稳定,因此,可以使一方立起部的相对状部容易且可靠地相对于另一方立起部的侧缘配置为相对状,因而可以使来自相对状部的应力对另一方立起部可靠地起作用。
(9)上述凹状部包括间断地且直线地并列配置多个的针眼。这样的话,当制造反射构件时,可以以低成本形成凹状部(针眼)。
(10)上述相对状部在上述一方立起部的侧缘的整个长度上形成。这样的话,可以从在一方立起部的侧缘的整个长度上形成的相对状部对另一方立起部赋予应力,因此,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限制另一方立起部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在接缝处进一步难以产生间隙。
(11)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部成倾斜状。这样的话,可以利用立起部使光朝向光出射侧适当地形成角度并使光反射。
(12)上述立起部成大致直线状。这样的话,可以利用立起部使光朝向光出射侧更适当地形成角度并使光反射。
(13)在上述底座中,具备从上述底板立起并且在与上述立起部之间留有空间且成相对状的侧板。这样的话,在另一方立起部和侧板之间留有空间,因此,虽然担心另一方立起部以向其空间内凹陷的方式移位,但可以利用形成在一方立起部的侧缘的相对状部适当地限制另一方立起部的上述移位,可以防止从接缝漏光。
(14)上述光源包括LED。这样的话,可以实现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
(15)上述LED在与上述底板和上述底部并行的LED基板上安装有多个。当在LED基板上安装多个LED时,如以往那样例如为了在接缝的附近配置更多的LED,需要使LED偏在于LED基板上,因此,需要制造特殊的LED基板且成本较高。关于该点,如上所述,在反射构件的一方立起部的侧缘形成相对状部,由此无需采用现有的方法,因此,可以使用例如规则地配置LED的通用LED基板。由此,可以实现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16)在相对于上述LED的上述光出射侧配置有使来自上述LED的光扩散并出射的扩散透镜。这样的话,可以利用扩散透镜使从LED发出的光扩散并出射。由此,在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因此,可以削减LED的设置数,因而可以实现低成本化。
(17)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光学构件相对的部分被划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没有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而上述光学构件设为: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大。这样的话,从光源出射的光首先到达光学构件中的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因此,其大多数被反射(即,不被透射),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量,照明光的亮度被抑制。另一方面,在此处被反射的光在底座内被反射构件反射,可以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在光学构件中的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光反射率相对小,因此,更多的光被透射,可以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18)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光学构件相对的部分至少被划分为:第1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的中央部,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这样的话,可以在该照明装置的中央部确保充分的亮度,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也确保了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19)上述光源包括冷阴极管。这样的话,可以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可以容易地进行调光。
(20)上述光源包括热阴极管。这样的话,可以实现高亮度化等。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面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该照明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以低成本抑制亮度不均,因此,可以以低成本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可以示例液晶面板。该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在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中使用,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以低成本抑制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底座中的LED基板、第1反射片以及保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图3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图3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示出LED基板和保持构件的详细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截面图。
图9是示出将处于折弯状态的第1反射片装配于底座且装配了扩散板的状态下的底座的角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截面图。
图11是图9的xi-xi线截面图。
图12是图9的xii-xii线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处于展开状态的第1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线截面图。
图15是图13的xv-xv线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将处于折弯状态的第1反射片装配于底座且装配扩散板前的状态下的底座的角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俯视截面图。
图18是图13的xviii-xviii线截面图。
图19是图13的xix-xix线截面图。
图20是示出在第1反射片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下的第2立起部的俯视截面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1的xxii-xxii线截面图。
图23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扩散板中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25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中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底座中的冷阴极管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1)的第1立起部、第2立起部以及相对状部的关系的俯视截面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2)的处于展开状态的第1反射片的第1立起部和延伸部的截面图。
图29是处于展开状态的第1反射片的第2立起部和延伸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X轴、Y轴以及Z轴,各轴方向被描述为在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将在图3和图4中所示的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里侧。
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如图1所示,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而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形成为横长(长条)的方形(矩形、长方形),在纵置状态下被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如图2所示,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一体地保持。
下面,按顺序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为以下构成:俯视时成横长的方形,一对玻璃基板在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下被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之间封入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连接到彼此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照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振板。
接着,详细地说明背光源装置12。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具备: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的成为大致箱型的底座14;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而配置的光学构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构件)15a以及配置在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以及沿着底座14的外缘部配置且在和底座14之间夹着、保持光学构件15群的外缘部的框架16。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作为光源的LED17(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安装有LED17的LED基板18;以及在LED基板18中装配在与LED17对应的位置的扩散透镜19。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在和底座14之间可以保持LED基板18的保持构件20;和使底座14内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的反射片21。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LED17靠光学构件15侧成为光出射侧。下面,详细地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成横长的方形(矩形、长方形)的底板14a;从底板14a的各边(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的外端分别朝向表侧(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14c;以及从各侧板14c的立起端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d,作为整体成向表侧开口的大致浅的箱型(大致浅盘状)。在底座14中,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竖直方向)一致。底座14中的各支承板14d可从表侧载置框架16和下述光学构件15。在各支承板14d中,用螺丝固定有框架16。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开口并设有用于装配保持构件20的装配孔14e。装配孔14e在底板14a中与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分散配置有多个。
光学构件15如图2所示,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地俯视时成横长的方形(矩形)。光学构件15如图3所示,其外缘部载置于支承板14d,由此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并且配置在液晶面板11和LED17之间。光学构件15包括配置于里侧(LED17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15a和配置于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15b。扩散板15a为以下构成:在由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多个扩散颗粒,具有使透射光扩散的功能。光学片15b与扩散板15a相比为板厚较薄的片状,层叠配置有2张(图7和图8)。作为具体的光学片15b的种类,例如存在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振片等,可以从它们之中适当地选择使用。
框架16如图2所示,成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外周缘部的框状。在该框架16和各支承板14d之间可夹持光学构件15中的外缘部(图4和图5)。另外,该框架16可以从里侧支承液晶面板11中的外缘部,可以在和配置于表侧的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的外缘部(图4和图5)。
下面,说明LED17和安装LED17的LED基板18。LED17如图7和图8所示,为以下构成:用树脂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到基板部上,上述基板部固定于LED基板18。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的主发光波长为1种,具体地说,使用发出蓝单色光的芯片。另一方面,在密封LED芯片的树脂材料中,分散混合有荧光体,上述荧光体将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转换为白色光。由此,该LED17可以发出白色光。该LED17是与对LED基板18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与光学构件15相对的面)成为发光面的所谓的顶发光型。
LED基板18如图3和图4所示,具有俯视时成横长的方形的基材,在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底座14内沿着底板14a延伸而被收纳。LED基板18的基材由与底座14相同的铝类材料等金属制成,为在其表面隔着绝缘层而形成有包括铜箔等金属膜的配线图案的构成。此外,作为LED基板18的基材所用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并且,在该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板面中的朝向表侧的面(朝向光学构件15侧的面)中,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7。LED17沿着LED基板18中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直线地并列配置有多个,并且由形成于LED基板18的配线图案串联连接。各LED17的排列间距大致恒定,即,可以说各LED17被等间距地排列。另外,在LED基板18中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设有连接部18a。
上述构成的LED基板18如图3所示,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分别多个一组地、相互在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上对齐的状态下并列配置。即,LED基板18和安装于LED基板18的LED17在底座14内均将X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作为行方向,将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作为列方向而矩阵状地配置(平面配置)。具体地说,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上3个1组地、在Y轴方向上9个1组地、合计并列配置27个。在通过沿着X轴方向并排而成1行的各LED基板18中,相邻的连接部18a彼此通过嵌合连接而相互电连接,并且与底座14中的X轴方向的两端对应的连接部18a与未图示的外部控制电路分别电连接。由此,配置于成1行的各LED基板18的各LED17被串联连接,并且可以利用1个控制电路来一并地控制在其1行中所包括的多个LED17的点亮、熄灭,因而可以实现低成本化。另外,沿着Y轴方向并排的各LED基板18的排列间距大致相等。因此,在底座14内沿着底板14a而平面配置的各LED14可以说分别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大致等间距地排列。
扩散透镜19包括大致透明(具有高透光性)且折射率比空气的折射率高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等)。扩散透镜19如图6至图8所示,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俯视时形成为大致圆形,以相对于LED基板18从表侧单独地覆盖各LED17的方式,即,以俯视时与各LED17重叠的方式分别装配。并且,该扩散透镜19可以使从LED17发出的指向性较强的光扩散且出射。即,从LED17发出的光通过经由扩散透镜19而缓和指向性,因此,即使较宽地取得相邻的LED17之间的间隔,其之间的区域也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由此,可以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该扩散透镜19配置在俯视时与LED17大致成为同心的位置。
该扩散透镜19中的朝向里侧、与LED基板18(LED17)相对的面设为来自LED17的光所入射的光入射面19a,而朝向表侧、与光学构件15相对的面设为出射光的光出射面19b。其中,光入射面19a如图7和图8所示,整体为沿着LED基板18的板面(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并行的形态,但是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中形成有光入射侧凹部19c,由此具有相对于LED17的光轴LA倾斜的倾斜面。光入射侧凹部19c成截面为倒V字型的大致圆锥状,并且在扩散透镜19中配置在大致同心位置。从LED17发出并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c内的光被倾斜面广角地折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另外,从光入射面19a突设有装配脚部19d,上述装配脚部19d是相对于LED基板18的装配结构。光出射面19b形成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由此,可以使从扩散透镜19出射的光广角地折射并出射。在该光出射面19b中的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内,形成有成大致研钵状的光出射侧凹部19e。通过该光出射侧凹部19e,可以使来自LED17的光的大多数广角地折射并出射,或可以使来自LED17的光的一部分向LED基板18侧反射。
接着,说明保持构件20。保持构件20由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保持构件20如图6至图8所示,具备沿着LED基板18的板面的主体部20a;和从主体部20a朝向里侧,即,朝向底座14侧突出并固定于底座14的固定部20b。主体部20a俯视时成大致圆形的板状,并且在和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可一起夹持LED基板18和后述的反射片21。固定部20b可贯通插通孔18b和装配孔14e并可卡合到底板14a,上述插通孔18b和装配孔14e与LED基板18和底座14的底板14a中的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分别形成。该保持构件20如图3所示,在LED基板18的面内矩阵状地并列配置有多个,具体地说,分别配置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位置。
此外,在保持构件20中的配置在画面中央侧的一对保持构件20中,如图2至图4所示,设有从主体部20a向表侧突出的支撑部20c,可以通过该支撑部20c从里侧支撑扩散板15a,由此可以将LED 17和光学构件15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维持为恒定,并且可以控制光学构件15的意料外的变形。
下面,说明反射片21。反射片21包括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大小的第1反射片22和单独地覆盖各LED基板18的大小的第2反射片23。两反射片22、23均由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两反射片22、23均在底座14内沿着底板14a(LED基板18)延伸。
首先,说明第2反射片23。第2反射片23如图6至图8所示,与作为对象的LED基板18同样地俯视时成横长的方形,可以从表侧覆盖LED基板18的整个区域。第2反射片23以与LED基板18的表侧的面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与扩散透镜19成相对状。即,第2反射片23存在于扩散透镜19和LED基板18之间。因此,可以通过第2反射片23使从扩散透镜19侧返回到LED基板18侧的光、俯视时从比该扩散透镜19靠外侧的空间进入扩散透镜19和LED基板18之间的空间的光再度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由此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因而可以实现亮度的提高。换言之,即使在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并实现了低成本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亮度。
在第2反射片23中,如图8所示,短边尺寸大于LED基板18,而且大于扩散透镜19和后述的第1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a的直径尺寸。因此,可以使第1反射片22中的透镜插通孔22a的缘部与第2反射片23在表侧重叠配置。由此在底座14内第1反射片22和第2反射片23俯视时无断开地连续地配置,底座14或LED基板18几乎不会从透镜插通孔22a向表侧露出。因此,可以使底座14内的光有效地朝向光学构件15反射,在提高亮度方面是极优选的。另外,在第2反射片23中,各LED17通过的LED插通孔23a、各扩散透镜19中的各装配脚部19d通过的脚部插通孔23b以及各保持构件20的固定部20b通过的插通孔23c分别贯通并形成在与它们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下面,详细地说明第1反射片22。如图3所示,第1反射片22中的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的中央侧的大部分设为底部24。底部24与底座14的底板14a同样地成横长(长条)的方形(矩形、长方形),其长边方向、短边方向分别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一致。在底部24中,贯通并形成有透镜插通孔22a,上述透镜插通孔22a可以由配置在底座14内的各LED17以及覆盖各LED17的各扩散透镜19插通。透镜插通孔22a在底部24中在俯视时与各LED17和各扩散透镜19重叠的位置并列配置多个,配置成矩阵状。透镜插通孔22a如图6所示,俯视时成圆形,其直径尺寸设定为比扩散透镜19大。由此,当在底座14内辅设第1反射片22时,无论是否发生尺寸误差都可以使各扩散透镜19可靠地通过各透镜插通孔22a。该第1反射片22如图3所示,在底座14内,覆盖相邻的各扩散透镜19之间的区域和外周侧区域,因此,可以使朝向该各区域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另外,在第1反射片22的底部24中,使各保持构件20的固定部20b通过的插通孔22b分别贯通形成在与固定部20b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如图3至图5所示,形成为:一对第1立起部(一方立起部)25分别从第1反射片22的底部24的一对长边朝向表侧(光出射侧)立起,一对第2立起部(另一方立起部)26分别从一对短边朝向表侧(光出射侧)立起。各第1立起部25俯视时从底部24的各长边沿着Y轴方向向外突出,换言之,在Y轴方向上夹着底部24的位置配置一对。各第2立起部26俯视时从底部24的各短边沿着X轴方向向外突出,换言之,在X轴方向上夹着底部24的位置配置一对。与底部24的各长边分别相邻地配置一对短边,与各短边分别相邻地配置一对长边。因此,与从底部24的各长边立起的各第1立起部25分别相邻地配置一对第2立起部26,与从各短边立起的各第2立起部26分别相邻地配置一对第1立起部25。从底部24朝向第1立起部25的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而从底部24朝向第2立起部26的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均为在第1反射片22中从中央侧(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另外,从各立起部25、26的立起顶端分别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27。各延伸部27载置于底座14中的各支承板14d并且被夹持在各支承板14d和扩散板15a之间。
并且,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成从底部24分别以规定的立起角度立起的倾斜状,分别成大致直线状。因此,可以说第1反射片22作为整体成大致研钵状。一对第1立起部25从底部24立起的各立起角度,即,一对第1立起部25分别相对于底部24所成的角度大致相同。同样地,一对第2立起部26从底部24立起的各立起角度,即,一对第2立起部26分别相对于底部24所成的角度大致相同。由此,一对第1立起部25分别对反射光赋予的角度是大致相同的,另外,一对第2立起部26分别对反射光赋予的角度是大致相同的,适用于抑制亮度不均。彼此相邻的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和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6a彼此对着,由此在之间形成接缝J。该接缝J分别形成在相邻的各立起部25、26的各侧缘25a、26a之间,因此,配置在第1反射片22中的四角位置(图3)。各接缝J如图9所示,俯视时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成倾斜状,即,为沿着相邻的两立起部25、26的侧缘25a、26a延伸的形态。另外,在各立起部25、26和底座14的各侧板14c及底板14a之间,留有将成倾斜状的各立起部25、26设为斜边的从侧方看为大致三角形的空间S(图4和图5)。
第1反射片22是将通过在制造工序中冲切大型母材(未图示)而得到的展开状态下的材料在规定位置进行折弯,由此成形为上述形状。在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第1反射片22中,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如图13所示,分别俯视时成大致梯形,并且其上底(较短侧的边)配置在内侧并且与底部24的各边相连,而下底(较长侧的边)配置在外侧并且与各延伸部27相连。在该展开状态下,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中的各侧缘25a、26a俯视时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成倾斜状。在展开状态下在相邻的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5a、26a之间,空有规定的间隔,该间隔从立起基端侧(内侧)朝向立起顶端侧(外侧)逐渐扩大,俯视时成大致三角形。另外,第1立起部25为以通过其中心且沿着Y轴方向的线对称的形状,第2立起部26为以通过其中心且沿着X轴方向的线对称的形状。
但是,上述第1反射片22在背光源装置12的构成部件中是由热膨胀率高的合成树脂制成的且是大型部件,因此,存在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伸缩量变大的倾向。特别是第1反射片22中的底部2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伸缩量比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伸缩量大,与此相伴地,从底部24的短边立起的第2立起部26与从长边立起的第1立起部25相比,立起基端位置相对较大地移位。另一方面,第2立起部26的立起顶端位置由于所连接的延伸部27被夹持在支承板14d和扩散板15a之间而大致被固定。因此,在第1反射片22中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下,第2立起部26与第1立起部25相比,立起基端位置在X轴方向上向外较大地移位并接近立起顶端侧,并且立起基端位置和立起顶端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大地缩短,因此,担心会产生较大的松弛且以向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方式移位而发生弯曲变形。当在第2立起部26中发生上述弯曲变形时,其侧缘26a以从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离开的方式发生移位,因此,有可能在接缝J处空出间隙。当在接缝J处空出间隙时,在此处光不被反射而向第1反射片22外漏出,因此,有可能产生以下问题:在整个背光源装置12的光出射面中的配置有接缝J的四角部分产生局部暗部而发生亮度不均。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反射片22如图9和图10所示,在长边侧的第1立起部25中的侧缘25a,形成相对于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6a在Y轴方向上靠外侧,即,在从底部24朝向第1立起部25的方向上相对状地配置的相对状部28。并且,具有相对状部28的第1立起部25如图10和图11所示,为与相对状部28一起向表侧,即,向光出射侧鼓出的形态。详细地说,第1立起部25和相对状部28从侧方看去成从立起基端侧和立起顶端侧到中央侧逐渐向表侧鼓出的弓形,在立起方向的中央位置鼓出量最大。相邻的第2立起部26中的侧缘26a的端面碰到该相对状部28的内面(朝向第2立起部26侧的面),因此,从相对状部28向同一侧缘26a的表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因为该应力,第2立起部26如图12所示,与第1立起部25同样地成向表侧鼓出的弓形,并且限制第2立起部26以向里侧凹陷的方式移位(在X轴方向上向外移位),即,限制向侧缘26a从接缝J离开的方向的移位。由此,即使在第1反射片22中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在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的接缝J处空出间隙,可以防止在接缝J附近产生局部的暗部,即,可以防止发生亮度不均。此外,在图11和图12中用两点划线图示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鼓出前的状态。
该相对状部28分别形成在一对第1立起部25中的两侧缘25a,因此,与形成在第1反射片22中的四角的接缝J分别对应地配置(图3)。相对状部28如图9所示,形成在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的整个长度的范围内。而且,相对状部28在其大致整个区域内与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6a在Y轴方向上重叠并且被保持为抵接状态。由此,来自相对状部28的应力在第2立起部26的大致整个长度上起作用,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限制第2立起部26向侧缘26a从接缝J离开的方向移位。
如上所述,使第1立起部25和相对状部28向表侧鼓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反射片22具有下面的构成。即,在包括相对状部28的第1立起部25中的立起基端位置,即,在底部24与第1立起部25的边界位置,如图11所示,形成沿着X轴方向的直线状的折痕29并且其边界部分BP1为弯曲形状。另一方面,在包括相对状部28的第1立起部25中的立起顶端位置,即,在第1立起部25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未形成上述折痕,其边界部分BP2为弯曲形状。采用该构成,因此,在底部24与第1立起部25的边界位置,形成使得易于形成折痕29的针眼30,而在第1立起部25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未形成上述针眼。因此,在使第1立起部25从图13所示的处于展开状态的第1反射片22沿着针眼30相对于底部24折弯的状态下,如图16和图18所示,沿着针眼30形成折痕29,并且第1立起部25和延伸部27成大致一条直线状并相对于底部24均成倾斜状。当将延伸部27从该状态向里侧(图18所示的下侧)按压时,在第1立起部25上,向表侧鼓出的应力起作用,因此,第1立起部25成为在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不形成折痕地向表侧鼓出的弯曲形状(图11)。此时,底部24与第1立起部25的边界部分BP1为具有折痕29的弯曲形状,因此,来自延伸部27的应力难以影响到底部24,由此可以将底部24维持为沿着底板14a的平坦的形状。
此外,上述针眼30如图14所示,贯通第1反射片22,沿着边界位置的折弯预定线直线地且断续地并列配置有多个。由此,可以使第1立起部25不从底部24分断地、容易地弯曲并形成折痕27,因而可以使第1立起部25相对于底部24容易地成为希望的形态。
对此,在第2立起部26中的立起基端位置和立起顶端位置,即在底部24与第2立起部26的边界位置和第2立起部26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如图12所示,分别形成有折痕31并且各边界部分BP3、BP4分别为弯曲形状。采用该构成,因此,在底部24与第2立起部26的边界位置和第2立起部26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分别形成有各自与上述第1立起部25同样的针眼32(参照图15)。因此,当在展开状态下成型第1反射片22时,沿着各针眼32形成折痕31,由此如图19所示,可以使第2立起部26相对于底部24和延伸部27的倾斜角度,即,第2立起部26的形态稳定。由此,当在展开状态下使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分别从底部24立起时,易于使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中的相对状部28相对于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6a进行位置对准,可以更可靠地使两者相对配置。
在将第1反射片22从图13所示的展开状态沿着各针眼30、32折弯各部位后的状态(下面,称为折弯状态)下,如图17所示,相对状部28为比第2立起部26中的朝向表侧的内面(光出射侧的面)在X轴方向上向外,即,向从底部24朝向第2立起部26的方向伸出的形态,其伸出顶端面与第2立起部26中的朝向里侧的外面(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成大致齐平面状。当第1立起部25从该状态与相对状部28一起向表侧鼓出,与此相伴地,第2立起部26也同样地以向表侧鼓出的方式发生变形时,如图10和图12所示,第2立起部26在X轴方向上向内移位,因此,相对地相对状部28中的伸出顶端部也比第2立起部26的外面在X轴方向上向外突出。
本实施方式是上面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首先,说明第1反射片22的制造方法。使用与第1反射片22的展开形状对应的金属模具冲切成为第1反射片22的基础的大型母材,由此如图13所示,得到展开状态的第1反射片22。此时,在展开状态的第1反射片22中,在各折弯预定位置分别形成有针眼30、32。该针眼30、32如图13至图15所示,分别形成在作为折弯预定位置的底部24与第1立起部25的边界位置、底部24与第2立起部26的边界位置以及第2立起部26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但是不会形成在未实施折弯加工的第1立起部25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接着,在各折弯预定位置沿着各针眼30、32折弯展开状态的第1反射片22中的各部位。
详细地说,在各立起部25、26中的与底部24的边界位置(立起基端位置)折弯为谷型,并且在第2立起部26中的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立起顶端位置)折弯为山型(图18和图19)。此时,将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与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6a对上而形成接缝J并且使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6a中的端面抵接到相对状部28的内面(图16和图17)。在此,第2立起部26在底部24与延伸部27的各边界位置分别沿着针眼32形成折痕31,由此被保持为稳定的形状(图19),因此,可以使相对状部28容易且准确地抵接到其侧缘26a,因而作业准确性和作业效率优异。在该状态下,相对状部28与第2立起部26在整个区域内在Y轴方向上重叠并且被保持为抵接状态(图16和图17)。另一方面,与第1立起部25的立起顶端侧相连的延伸部27在和第1立起部25之间未形成折痕,与第1立起部一起成大致一条直线状(图18)。
如上所述,处于折弯状态的第1反射片22被收纳并用于按下述步骤装配的背光源装置12内。当制造背光源装置12时,在将具有预先被组装的LED17的LED基板18、扩散透镜19以及第2反射片23收纳在底座14内后,在底座14内敷设第1反射片22,然后按照保持构件20和光学构件15的顺序进行装配。当将第1反射片22收纳在底座14内时,使与底部24的各透镜插通孔22a对应的各扩散透镜19插通,并且使各插通孔22b与第2反射片23的插通孔23c连通。此时,与第2立起部26相连的延伸部27如图19所示,载置于支承板14d且大致无间隙地与其并行,而与第1立起部25相连的延伸部27如图18所示,在和第1立起部25之间不具有折痕,因此,是与第1立起部25一起成一条直线状并处于从支承板14d浮起的状态(之间空出间隔的状态),相对于支承板14d成倾斜状。详细地说,与第1立起部25相连的延伸部27和支承板14d之间的间隔越从延伸基端侧(第1立起部25侧)向延伸顶端侧,即,越远离第1立起部25越大。另外,在各立起部25、26和侧板14c以及底板14a之间,留有从侧方看时为大致三角形状的空间S。当在该状态下将各保持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时,第1反射片22、第2反射片23以及LED基板18一并地保持到底座14(图7和图8)。
之后,按照扩散板15a、光学片15b的顺序进行将光学构件15载置于支承板14d上的作业。在此,当进行将扩散板15a置于支承板14d上的作业时,各延伸部27被夹持在扩散板15a和支承板14d之间,其中与第1立起部25相连的延伸部27在载置扩散板15a前的状态下从支承板14d浮起(图18),被扩散板15a向里侧按压,由此变形为与支承板14d并行的形态。此时,延伸部27与和支承板14d之间留有的间隔相应地从延伸基端侧越往延伸顶端侧越大地向里侧移位。伴随着该延伸部27的变形,在第1立起部25上,从延伸部27向表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因此,如图11所示,以向表侧鼓出的方式发生变形而成为弓形。在该状态下,第1立起部25与延伸部27的边界部分BP2为不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伴随着该第1立起部25的变形,形成在其侧缘25a的相对状部28也同样地向表侧鼓出而变形为弓形。这样的话,在与相对状部28成相对状的第2立起部26上,从相对状部28向表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此时,根据所作用的应力的大小,如图10和图12所示,第2立起部26也与第1立起部25同样地以向表侧鼓出的方式变形而成弓形。此外,根据所作用的应力的大小,第2立起部26有时几乎不鼓出变形为弓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向表侧赋能的应力作用于第2立起部26。如上所述,在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上,分别向表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因此,限制向里侧,即,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
如上所述制造的背光源装置12通过外框13一体地装配到另外制造的液晶面板11,由此制造液晶显示装置10。当使用所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10时,点亮背光源装置12所具备的各LED17,并且向液晶面板11提供图像信号,由此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中显示规定的图像。伴随着点亮各LED17而发出的光如图7和图8所示,首先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a。此时,光的大部分入射到光入射面19a中的光入射侧凹部19c中的倾斜面,由此与该倾斜角度相应地广角地折射并入射到扩散透镜19内。并且,入射的光在扩散透镜19内传播后,从光出射面19b出射,而该光出射面19b成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光在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进一步广角地折射并出射。而且,在光出射面19b中的来自LED17的光量最多的区域中,形成成大致研钵状的光出射侧凹部19e,且其周面成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可以使光在光出射侧凹部19e的周面广角地折射并出射,或向LED基板18侧反射。其中,返回到LED基板18侧的光被第2反射片23反射到扩散透镜19侧并再度入射到扩散透镜19,由此被有效地利用,因此,可以得到高亮度。
这样,从LED17发出的指向性强的光可以被扩散透镜19广角地扩散,因此,可以使到达光学构件15的光在光学构件15的面内的分布均匀。换言之,通过使用扩散透镜19而使相邻的LED17之间的区域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因此,可以扩大LED17之间的间隔,因而可以实现抑制亮度不均且可以实现LED17的配置个数的削减。并且,可以通过削减LED17的设置个数来扩大相邻的LED17之间的间隔,因此,可以利用该变大的区域来配置保持构件20,并且可以用该保持构件20来实现LED基板18的固定。
如上所述,当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点亮或熄灭背光源装置12内的各LED17,因此,在内部的温度环境中发生变化,与此相伴地液晶显示装置10的各构成部件有可能发生热膨胀或热收缩。其中,构成背光源装置12的第1反射片22由热膨胀率高的合成树脂制成且是大型部件,因此,与热膨胀或热收缩相伴的伸缩量特别大。例如,在背光源装置12内的温度上升,与此相伴地在第1反射片22中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下,与短边方向(Y轴方向)相比,底部24在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较大地伸长,由此底部24的短边,即,第2立起部26的立起基端位置在X轴方向上较大地向外移位。另一方面,第2立起部26的立起顶端位置由于所连接的延伸部27被夹持在支承板14d和扩散板15a之间而被大致固定。因此,第2立起部26的立起基端位置接近第2立起部26的立起顶端位置且两者之间的距离缩短,由此担心在第2立起部26中产生松弛,与此相伴地第2立起部26以向里侧凹陷的方式发生移位并发生弯曲变形。
关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立起部26中,从相对状部28向表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因此,如图20所示,即使在立起基端位置发生了上述移位的情况下,也可以限制第2立起部26以向里侧凹陷的方式移位。由此,可以防止在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之间的接缝J处空出间隙。此外,在图20中用两点划线图示了热膨胀前的第2立起部。特别是使第2立起部26为向表侧鼓出的弓形,即,处于与所担心的弯曲变形时反向弯曲状态,在立起基端和立起顶端之间产生张力,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第2立起部26以向里侧凹陷的方式发生移位。而且,相对状部28在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的整个长度上形成并且在整个长度上抵接到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6a,因此可以在整个长度上使上述应力对第2立起部26起作用。
这样,即使在第1反射片22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下,也会避免在第1立起部25和第2立起部26之间的接缝J处空出间隙,因此,可以防止在背光源装置12中被第1反射片22包围的内部空间的光从接缝J附近向外部漏出。因此,不会在整个背光源装置12的光出射面中的配置有接缝J的四角部分产生局部的暗部,因而作为整体可以得到均匀的面内亮度。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是无不均的均匀的光,因此,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中的显示质量是良好的。
如上面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LED17,其作为光源;底座14,其具有相对于LED17而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14a并且收纳LED17;以及第1反射片22,其具有沿着底板14a配置的方形底部24和至少2个立起部25、26并且使光反射,上述至少2个立起部25、26从底部24的至少相邻的2个边分别向光出射侧立起并且在相邻的侧缘25a、26a之间形成接缝J,在至少2个立起部25、26中的第1立起部25中的侧缘25a,形成有相对状部28,上述相对状部28在从底部24朝向第1立起部25的方向(Y轴方向的外侧)上与第2立起部26中的侧缘26a相对状地配置,第1立起部25与相对状部28一起向光出射侧鼓出。
这样的话,来自LED17的光被具有底部24和立起部25、26的第1反射片22反射,由此有效地出射。在从该第1反射片22中的方形底部24的至少相邻的2个边分别向光出射侧立起的至少2个立起部25、26中相邻的侧缘25a、26a之间,形成有接缝J。在此,当假定第2立起部26发生弯曲变形而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时,有可能在接缝J处形成间隙,这样的话,光从该间隙漏出而成为局部的暗部。作为该问题的对策,可以考虑例如在接缝J的附近配置更多的LED17,但是这样的话LED17的设置数增加,因此,导致成本变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至少2个立起部25、26中的第1立起部25中的侧缘25a,形成相对状部28,上述相对状部28与第2立起部26中的侧缘26a在从底部24朝向第1立起部25的方向(Y轴方向的外侧)上相对状地配置,而且,第1立起部25与相对状部28一起向光出射侧鼓出,因此,在第2立起部26中的侧缘26a,从相对状地配置的相对状部28向光出射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通过从该相对状部28起作用的应力,限制第2立起部26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难以发生弯曲变形。由此,可以避免在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和第2立起部26的侧缘26a之间的接缝J处空出间隙,因此,可以不增加LED17的设置数地防止从接缝J漏光,因而可以以低成本来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底部24成长条的方形,第2立起部26从底部24的短边立起,而具有相对状部28的第1立起部25从底部24的长边立起。这样的话,存在以下倾向:当伴随着热环境的变化而在成长条的方形的底部24发生热膨胀时,长边方向上的热膨胀量大于短边方向上的热膨胀量。因此,从短边立起的第2立起部26的立起基端位置伴随着底部24的长边方向上的热膨胀而发生移位,与此相伴地,易于在第2立起部26中发生弯曲变形。关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长边立起的第1立起部25中形成相对状部28,由此当热膨胀时也可以限制短边侧的第2立起部26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接缝J处空出间隙并从该处发生漏光。
另外,第2立起部26从底部24的一对短边分别立起,而第1立起部25从底部24的一对长边分别立起,在一对第1立起部25中的两侧缘25a分别形成有相对状部28。这样的话,在从与各短边相邻的各长边立起的第1立起部25中的两侧缘25a分别形成有相对状部28,因此,来自各相对状部28的应力分别相对于两侧缘26a起作用,因此,更可靠地限制从各短边立起的一对第2立起部26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由此,可以避免在相邻的一对第2立起部26和一对第1立起部25的各侧缘25a、26a之间所形成的4个接缝J处分别产生间隙,可以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一对第2立起部26分别与底部24所成的角度大致相同,一对第1立起部25分别与底部24所成的角度大致相同。这样的话,被一对第2立起部26分别反射的光被赋予大致相同的角度。同样地,被一对第1立起部25分别反射的光被赋予大致相同的角度。由此,在被第1反射片22反射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因而可以进一步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作为相对于LED17配置在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15具备扩散板15a,至少在第1立起部25中的立起顶端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27,而在底座14中,形成有在与扩散板15a之间能夹持延伸部27的支承板14d。这样的话,例如,当在延伸部27从支承板14d浮起的状态下载置扩散板15a时,伴随着延伸部27被夹持,在第1立起部25中向光出射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这样的话,第1立起部25与相对状部28一起向光出射侧鼓出,并且可以使从相对状部28对第2立起部26中的侧缘26a向光出射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
另外,第2立起部26与第1立起部25和相对状部28一起向光出射侧鼓出。这样的话,为通过来自相对状部28的应力而使第2立起部26向光出射侧鼓出的形态,由此可以更可靠地限制第2立起部26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由此,在接缝J处进一步难以产生间隙,可以有效地防止漏光。
另外,底部24与第1立起部25的边界部分BP1为具有折痕29的弯曲形状,而第1立起部25与延伸部27的边界部分BP2为不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这样的话,第1立起部25与延伸部27的边界部分BP2为不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因此,与假定将此处设为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的情况相比,在延伸部27被夹持在扩散板15a和支承板14d之间的情况下,可以将作用于第1立起部25的应力设为相对大的力。由此,也可以将从相对状部28作用于第2立起部26中的侧缘26a的应力设为相对大的力,因而可以更可靠地限制第2立起部26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由此,在接缝J处进一步难以产生间隙,可以有效地防止漏光。
另外,在底部24与第1立起部25的边界位置以及第1立起部25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中的、底部24与第1立起部25的边界位置,作为使得易于形成折痕29的凹状部而形成有针眼30。这样的话,当从底部24立起第1立起部25时,在该边界位置通过针眼30易于形成折痕29,因此,可以容易地使第1立起部25成为希望的形态。另一方面,在第1立起部25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未形成针眼,因此,难以形成折痕,由此在延伸部27被夹持在扩散板15a和支承板14d之间的情况下,可以更可靠地使应力作用于第1立起部25。
另外,在第2立起部26中的立起顶端,形成向外延伸的延伸部27,在底部24与第2立起部26的边界位置以及第2立起部26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作为使得易于形成折痕31的凹状部,分别形成针眼32。这样的话,当从底部24立起第2立起部26以及将延伸部27载置于支承板14d时,利用针眼32易于在各自的边界位置形成折痕31。由此,可以使第2立起部26的形态稳定,因此,可以使第1立起部25中的相对状部28容易且可靠地与第2立起部26中的侧缘26a相对状地配置,因而可以使来自相对状部28的应力可靠地作用于第2立起部26。
另外,凹状部包括断续地且直线地并列配置的多个针眼30、32。这样的话,当制造第1反射片22时,可以以低成本形成凹状部(针眼30、32)。
另外,相对状部28在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的整个长度上形成。这样的话,可以从在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的整个长度上形成的相对状部28对第2立起部26施加应力,因此,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限制第2立起部26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移位,更难以在接缝J处产生间隙。
另外,立起部25、26相对于底部24成倾斜状。这样的话,可以通过立起部25、26使光朝向光出射侧适当地赋予角度并使光反射。
另外,立起部25、26成大致直线状。这样的话,可以通过立起部25、26使光朝向光出射侧适当地赋予角度并使光反射。
另外,在底座14中,具备从底板14a立起并且在和立起部25、26之间留有空间S并成相对状的侧板14c。这样的话,在第2立起部26和侧板14c之间留有空间S,因此,担心第2立起部26以向该空间S内凹陷的方式移位,但是可以通过形成于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的相对状部28适当地限制第2立起部26的上述移位,可以防止从接缝J漏光。
另外,光源包括LED17。这样的话,可以实现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
另外,LED17在与底板14a和底部24并行的LED基板18上安装有多个。当在LED基板18上安装多个LED17时,如以往那样例如为了在接缝J的附近配置更多的LED17,需要使LED17偏在于LED基板18上,因此,需要制造特殊的LED基板且成本较高。关于该点,如上所述,在第1反射片22的第1立起部25中的侧缘25a形成相对状部28,由此无需采用以往的方法,因此,可以使用例如有规则地配置LED17的通用LED基板18。由此,可以实现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另外,在相对于LED17的光出射侧,配置有使来自LED17的光扩散并出射的扩散透镜19。这样的话,可以通过扩散透镜19使从LED17发出的光扩散并出射。由此,在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因此,可以削减LED17的设置数,因而可以实现低成本化。
<实施方式2>
根据图21至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光源改变为热阴极管40并且改变扩散板115a的构成。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12如图21和图22所示,将1根热阴极管40用作光源。热阴极管40作为整体成管状(线状),并且具备中空的玻璃管和配置在玻璃管的两端部的一对电极,在玻璃管内,封入水银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覆有荧光材料。热阴极管40中的发光面是玻璃管的外周面,可以从轴心放射状地发光。在热阴极管40的两端部分别外嵌有未图示的插座,各电极经由该插座与装配于底座114的底板114a的外面侧(里面侧)的电力供给基板连接,由此实现电力供给。
该构成的热阴极管40在使其长度方向(轴向)与底座1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底座14内仅收纳1根,其位置为底座114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详细地说,在将底座114中的与扩散板115a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划分为:第1端部1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14C的情况下,热阴极管40配置在中央部114C,在此处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座114的第1端部114A和第2端部114B未配置热阴极管40,在此处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热阴极管40以偏在于底座114的底板1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114C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小。而且,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对于整个画面的面积(画面的纵向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例如是4%左右。一对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为大致相同的面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第2反射片23,仅将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第1反射片22用作反射片121。该反射片121具有与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第1反射片22相同的构成,也具有相对状部28(图21)。
接着,说明扩散板115a的构成。扩散板115a如图22所示,具备通过分散混合扩散颗粒而在整体上使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大致均匀的基材。此外,优选扩散板115a的基材的具体的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例如设为光透射率是70%左右,光反射率是30%左右。扩散板115a具有:与热阴极管40相对的里侧的面(下面,称为第1面115a1)和位于与该第1面115a1相反的一侧,与液晶面板11相对的表侧的面(下面,称为第2面115a2)。其中,第1面115a1为来自热阴极管40侧的光所入射的光入射面,而第2面115a2为朝向液晶面板11出射光(照明光)的光出射面。
并且,在扩散板115a中的构成光入射面的第1面115a1上,如图23和图24所示,形成有呈白色的成点图案的光反射部41。光反射部41通过将俯视时成圆形的多个点41a配置为之字形(锯齿状、交错状)而构成。构成光反射部41的点图案通过例如将含有金属氧化物的糊状物印刷到扩散板115a的表面而形成。作为该印刷方法,优选是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等。光反射部41设为:其本身的光反射率例如是75%左右,与扩散板115a本身的面内光反射率是30%左右相比,具有较大的光反射率。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材料的光反射率使用柯尼卡美能达公司生产的CM-3700d的LAV(测量直径φ为25.4mm)测量的测量直径内的平均光反射率。此外,光反射部41本身的光反射率是在玻璃基板的一个整面中形成该光反射部41,根据上述测量方法测量该形成面所得的值。
扩散板115a具有长边方向(X轴方向)和短边方向(Y轴方向),改变光反射部41的点图案,由此扩散板115a的与热阴极管40相对的第1面115a1的光反射率如图25所示,沿着短边方向变化(参照图23)。即,扩散板115a为以下构成:如图23所示,作为整体在第1面115a1中,与热阴极管40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比不与热阴极管40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大。此外,扩散板115a的第1面115a1的光反射率沿着长边方向几乎不发生变化,为大致恒定(参照图23)。
详细地说明上述扩散板115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扩散板115a的光反射率如图23至图25所示,设定为沿着短边方向(Y轴方向)朝向远离热阴极管40的方向连续地变小,朝向靠近热阴极管40的方向连续地变大,其分布采用正态分布(吊钟状曲线)。具体地说,扩散板115a的光反射率在其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与热阴极管40的中心一致的位置)最大,在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最小。该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例如是65%左右,最小值例如是30%左右且与扩散板115a本身所具有的光反射率是同等的。因此,在扩散板115a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仅配置少量的光反射部41,或者可以说几乎不配置光反射部41。
采用如上所述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因此如下形成有光反射部41。即,构成光反射部41的各点41a的面积在扩散板115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即,在与热阴极管40的中心位置一致的位置处最大,朝向远离该处的方向逐渐变小,在配置于扩散板115a的短边方向的最靠边处为最小。即,各点41a的面积设定为离热阴极管40的中心的距离越大则越小。根据该构成的扩散板115a,作为整个扩散板115a,可以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平缓,进而作为整个该背光源装置112,可以实现平缓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作为光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也可以是使光反射部41的各点41a的面积相同而改变该点41a彼此的间隔。
如上所述,在底座114内将热阴极管40偏在地配置在中央部114C,并且在扩散板115a中形成光反射部41,由此可以得到下面的作用。即,当点亮热阴极管17时,在发出的光所入射的扩散板115的第1面115a1中,如图23所示,形成有在面内光反射率按每一区域而不同的光反射部41,因此,按每一区域适当地控制光的入射效率。详细地说,在第1面115a1中的与热阴极管40重叠的光源重叠部DA中,来自热阴极管40的直接光较多,与光源非重叠部DN相比,光量相对地变多。因此,可以通过相对地提高光源重叠部DA中的光反射部41的光反射率(点41a的面积)(参照图23和图25)来抑制(控制)光向第1面115a1入射并且较多的光向底座114内反射并返回底座114内。另一方面,在第1面115a1中的不与热阴极管40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DN中,来自热阴极管40的直接光较少,与光源重叠部DA相比,光量相对地变少。因此,可以通过相对地降低光源非重叠部DN中的光反射部41的光反射率(点41a的面积)(参照图23和图25)来促进光向第1面115a1入射。此时,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中,被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部41反射到底座114内的光被反射片121引导而补充光量,因此,可以充分地确保向光源非重叠部DN入射的光量。如上所示,从热阴极管40出射的光在透射过扩散板115a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上述光学作用,由此在扩散板115a的面内转换为无不均的大致均匀的面状光后,经由各光学片15b进一步被赋予光学作用后向液晶面板11照射。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相对于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40而配置在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115,具备扩散板115a,底座114的与扩散板115a相对的部分被划分为:配置有热阴极管40的光源配置区域LA;和未配置热阴极管40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而扩散板115a设为:作为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DA)中的至少与热阴极管40侧相对的面的第1面115a1的光反射率大于作为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源非重叠部DN)中的至少与热阴极管40侧相对的面的第1面115a1的光反射率。这样的话,从热阴极管40出射的光首先到达扩散板115a中的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光源重叠部DA),因此,其大多数被反射(即不被透射),相对于来自热阴极管40的出射光量,照明光的亮度被抑制。另一方面,在此处被反射的光在底座114内被反射片121反射,可以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LN。扩散板115a中的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更多的光被透射,可以得到规定的照明光亮度。
另外,底座114的与扩散板115a相对的部分至少被划分为:第1端部114A;位于与第1端部1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14B;以及被第1端部114A和第2端部114B夹着的中央部114C,其中,中央部114C为光源配置区域LA,第1端部114A和第2端部114B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这样的话,可以在该背光源装置112的中央部确保充分的亮度,即使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12的液晶显示装置110中,也可以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另外,光源包括热阴极管40。这样的话,可以实现高亮度化等。
<实施方式3>
根据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将光源变更为冷阴极管50。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光源的冷阴极管50如图26所示,成细长的管状(线状),具备:两端部被密封的中空细长玻璃管;和封入玻璃管的两端部的内侧的一对电极。在玻璃管内,封入水银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材料。在冷阴极管50的两端部,分别配置有中继连接器(未图示),并且中继连接器连接到从电极向玻璃管的外部突出的引导端子。冷阴极管50经由该中继连接器与装配在底座214的底板214a的外面侧的逆变器基板(未图示)连接并且可以控制其驱动。此外,冷阴极管50的外径尺寸与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所示的热阴极管40的外径尺寸(例如15.5mm左右)相比较小,例如为4mm左右。
具有上述结构的冷阴极管50在使其长度方向(轴向)与底座12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相互空开规定的间隔(排列间距)而平行地并排6根的状态下以偏在于底座214内的形式被收纳在底座214内。更具体地说,在将底座214的底板214a(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上等分地划分为:第1端部2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2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2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214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50配置在底板214a的中央部214C,在此处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本实施方式的光源配置区域LA与实施方式2相比较宽。另一方面,在底板214a的第1端部214A和第2端部214B中未配置冷阴极管50,在此处形成光源非配置区域LN。此外,反射片221是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构成,具有相对状部28。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光源包括冷阴极管50。这样的话,可以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可以容易地进行调光。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述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形成在第1立起部的侧缘的相对状部相对于第2立起部的侧缘向表侧,即向光出射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但是也可以是,在担心当热膨胀时在第1立起部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下,如图27所示,在第2立起部26′中的侧缘26a′形成相对状部28′,使从该相对状部28′相对于第1立起部25′的侧缘25a′向光出射侧赋能的应力起作用。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通过在第1反射片(反射片)中的折弯预定位置形成针眼而易于形成折痕,但是除了针眼以外,也可以在折弯预定位置形成不贯通第1反射片的凹状部。具体地说,如图28和图29所示,也可以在作为折弯预定位置的第1立起部25与底部24的边界位置、第2立起部26与底部24的边界位置以及第2立起部26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分别形成在板厚方向上不贯通第1反射片22′的槽部33、34。在此,形成在预计折弯为谷型的第1立起部25与底部24的边界位置以及第2立起部26与底部24的边界位置的槽部33、34分别形成在第1反射片22中的表侧的面中。另一方面,形成在预计折弯为山型的第2立起部26与延伸部27的边界位置的槽部34形成在第1反射片22中的里侧的面中。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当使第1反射片(反射片)的各部位沿着各针眼折弯而成为折弯状态时,相对状部的端面成与第2立起部的里侧的面大致齐平面状(参照图17),也可以采用在折弯状态下相对状部从第2立起部的里侧的面向外(从底部朝向第1立起部的方向)伸出的形态。这样的话,可以使相对状部更可靠地抵接到第2立起部的侧缘。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1立起部和第2立起部因为应力而变形为弓形,但是为弓形以外的形状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在第1立起部与延伸部的边界位置不形成折痕和凹状部(针眼或槽部),但是在该位置形成了折痕和凹状部也包括在本发明中。优选在这种情况下,将延伸部折弯为在折弯状态下在与第1立起部相连的延伸部和支承板之间空出间隔的程度。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相对状部形成在第1立起部(第2立起部)的侧缘的整个长度上,但是相对状部在第1立起部(第2立起部)的侧缘配置在局部范围内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1立起部(第2立起部)的两侧缘形成一对相对状部,但是也可以仅在第1立起部(第2立起部)的单方侧缘形成相对状部。另外,除了在一对第1立起部的双方(一对第2立起部的双方)形成相对状部以外,也可以仅在单方第1立起部(单方第2立起部)形成相对状部,在另一单方第1立起部(另一单方第2立起部)不形成相对状部。
(8)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第1反射片(反射片)的底部为横长的矩形,例如,底部为正方形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9)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在底座的底板(第1反射片的底部)的大致整个区域内无遗漏地分散配置作为光源的LED,但是也可以如实施方式2、3那样,例如使LED偏在地配置在底座的底板的中央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在实施方式2、3中记载的具有光反射部的扩散板,则可以使来自背光源装置的出射光成为无亮度不均的均匀的光。
(10)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将作为点状光源的一种的LED用作光源,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点状光源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除此以外也可以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
(11)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将1根热阴极管用作光源,但是使用2根以上的热阴极管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同样地,在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将6根冷阴极管用作光源,但是将冷阴极管设为5根以下、7根以上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2)在上述实施方式2、3中,示出了将作为荧光管(线状光源)的一种的热阴极管或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荧光管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使用除了荧光管以外的种类的放电管(水银灯等)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1种光源,但是混合使用多种光源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具体地说,可以使热阴极管和冷阴极管混合,使热阴极管和LED混合,使冷阴极管和LED混合,使热阴极管和冷阴极管以及LED混合。
(14)在上述实施方式2、3中,示出了底座的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为光源非配置区域,但是将底座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设为光源配置区域,将除此以外的区域设为光源非配置区域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第1端部和中央部设为光源配置区域,另外,也可以将第2端部和中央部设为光源配置区域。此外,如上所述,在改变光源配置的情况下,只要相应地也改变扩散板中的光反射部的点图案即可。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液晶面板和底座设为使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设为使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TFT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在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可以在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将液晶面板用作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也可以在使用了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中使用本发明。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也可以在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中使用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1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114:底座;14a、114、214:底板;14c:侧板;14d:支承板;15、115:光学构件;15a、115a:扩散板(光学构件);17:LED(光源);18:LED基板;19:扩散透镜;21:反射片(反射构件);22:第1反射片(反射构件);24:底部;25:第1立起部(一方立起部);25a:侧缘;26:第2立起部(另一方立起部);26a:侧缘;27:延伸部;28:相对状部;29、31:折痕;30、32:针眼(凹状部);33、34:槽部(凹状部);40:热阴极管(光源);41:光反射部;50:冷阴极管(光源);114A、214A:第1端部;114B、214B:第2端部;114C、214C:中央部;115a1:第1面(与光源侧相对的面);121、221:反射片;BP1:边界部分;BP2;边界部分;DA:光源重叠部(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DN:光源非重叠部(与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J:接缝;LA:光源配置区域;LN:光源非配置区域;S:空间;TV:电视接收装置

Claims (24)

1.一种照明装置,
具备:
光源;
底座,其具有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并且收纳上述光源;以及
反射构件,其使光反射,并具有沿着上述底板配置的方形底部和至少2个立起部,上述至少2个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至少相邻的2个边分别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并且在相邻的侧缘之间形成接缝,
在至少2个上述立起部中的任一方立起部的侧缘,形成有相对于另一方立起部的侧缘在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一方立起部的方向上相对状地配置的相对状部,上述一方立起部与上述相对状部一起向上述光出射侧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部成长条的方形,上述另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短边立起,而具有上述相对状部的上述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长边立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另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一对短边分别立起,而上述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的一对长边分别立起,在一对上述一方立起部的两侧缘分别形成有上述相对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一对上述另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立起的角度相互大致相同,一对上述一方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立起的角度相互大致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至少在上述一方立起部的立起顶端,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而在上述底座中,形成有在与上述光学构件之间能夹持上述延伸部的支承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另一方立起部与上述一方立起部及上述相对状部一起向上述光出射侧鼓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部与上述一方立起部的边界部分为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而上述一方立起部与上述延伸部的边界部分为不具有折痕的弯曲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部与上述一方立起部的边界位置和上述一方立起部与上述延伸部的边界位置中的上述底部与上述一方立起部的边界位置,形成有使得易于形成上述折痕的凹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另一方立起部的立起顶端,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在上述底部与上述另一方立起部的边界位置和上述另一方立起部与上述延伸部的边界位置,分别形成有使得易于形成折痕的凹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凹状部包括间断地且直线地并列配置多个的针眼。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相对状部在上述一方立起部的侧缘的整个长度上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部成倾斜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立起部成大致直线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中,具备从上述底板立起并且在与上述立起部之间留有空间且成相对状的侧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LED。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LED在与上述底板和上述底部并行的LED基板上安装有多个。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相对于上述LED的上述光出射侧,配置有使来自上述LED的光扩散并出射的扩散透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光学构件相对的部分被划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没有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而上述光学构件设为: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光学构件相对的部分至少被划分为:第1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的中央部,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冷阴极管。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热阴极管。
22.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之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24.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22或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080055262.8A 2009-12-18 2010-11-17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7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7568 2009-12-18
JP2009-287568 2009-12-18
PCT/JP2010/070438 WO2011074366A1 (ja) 2009-12-18 2010-11-17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7310A true CN102667310A (zh) 2012-09-12
CN102667310B CN102667310B (zh) 2014-12-03

Family

ID=44167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526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7310B (zh) 2009-12-18 2010-11-17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944641B2 (zh)
EP (1) EP2515028B1 (zh)
JP (1) JP5355714B2 (zh)
CN (1) CN102667310B (zh)
BR (1) BR112012015874A2 (zh)
RU (1) RU2516380C2 (zh)
WO (1) WO201107436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59051A (zh) * 2014-11-10 2015-0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820310A (zh) * 2014-02-05 2015-08-0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包含其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05650598A (zh) * 2016-01-14 2016-06-08 宁波正特光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及具有该透镜的背光模组
CN106371245A (zh) * 2015-07-21 2017-02-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11179745A (zh) * 2019-07-31 2020-05-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8204B2 (ja) 2009-12-02 2013-09-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3024713A1 (ja) * 2011-08-12 2013-0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8970793B2 (en) * 2011-08-30 2015-03-03 Funai Electric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TWI471650B (zh) * 2011-11-15 2015-02-01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KR101664422B1 (ko) 2013-01-23 2016-10-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평면 조명 장치
WO2014122871A1 (ja) * 2013-02-05 2014-08-1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面発光ユニット
JP6075095B2 (ja) * 2013-02-05 2017-02-0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7526200B (zh) * 2013-03-08 2021-05-07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KR102081246B1 (ko) * 2013-04-15 2020-02-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4238968A (ja) * 2013-06-07 2014-12-1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反射フレーム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2222179B1 (ko) * 2013-12-31 2021-03-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을 구비한 표시장치
EP2908048A1 (en) * 2014-02-14 2015-08-19 Tongfang Global Limited LED-backligh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6273968B2 (ja) 2014-03-28 2018-02-0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2130280B1 (ko) * 2014-06-25 2020-07-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곡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60022420A (ko) * 2014-08-19 2016-03-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216100B1 (ko) * 2014-08-25 2021-02-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426038B1 (ko) 2014-10-31 2022-07-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6068592A1 (en) 2014-10-31 2016-05-06 Lg Electronics Inc.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backlight unit
EP3015912B1 (en) 2014-10-31 2017-12-06 LG Electronics Inc.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backlight unit
WO2016068590A1 (en) * 2014-10-31 2016-05-06 Lg Electronics Inc.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backlight unit
RU2599606C1 (ru) * 2015-06-30 2016-10-10 Алексе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Лановик Светодиодный экран
JPWO2017175858A1 (ja) * 2016-04-08 2019-02-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210109124A (ko) * 2020-02-27 2021-09-06 주식회사 쉘파스페이스 조명장치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7489A (en) * 1978-12-01 1981-05-12 Ohn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 Company Limited Thin schaukasten
US20020105807A1 (en) * 2001-02-05 2002-08-08 Loughrey James F. Variable focus indirect lighting fixture
US6640605B2 (en) * 1999-01-27 2003-11-04 Milgo Industrial, Inc. Method of bending sheet metal to form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US7322712B2 (en) * 2005-03-03 2008-01-29 Au Optronics Corp. Bottom-lighting module
JP2008140646A (ja) * 2006-12-01 2008-06-19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315163A (zh) * 2007-06-01 2008-12-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CN100504538C (zh) * 2004-05-07 2009-06-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简化结构的背光组件及设置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CN101529151A (zh) * 2006-11-29 2009-09-09 夏普株式会社 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601116A (zh) * 2007-02-06 2009-12-09 夏普株式会社 放电管、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903118D0 (en) * 1989-02-11 1989-03-30 Smiths Industries Plc Radiation emissive devices
US5274533A (en) * 1991-01-25 1993-12-28 Neary Robert A Refl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light reflection and ballast access
US5271077A (en) * 1992-09-09 1993-12-14 Gte Products Corporation Nonimaging reflector for coupling light into a light pipe
US5568680A (en) * 1995-01-26 1996-10-29 Regent Lighting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a reflector for a luminaire
KR101075593B1 (ko) * 2004-08-27 2011-10-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7901102B2 (en) 2004-10-22 2011-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KR101212137B1 (ko) * 2005-08-05 2012-12-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US7325962B2 (en) * 2006-04-04 2008-02-05 Au Optronics Corp.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US20070247856A1 (en) * 2006-04-05 2007-10-25 Wang Shih C Lighting unit reflector
KR101448905B1 (ko) * 2007-12-28 2014-10-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1474497B1 (ko) * 2008-04-28 2014-12-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TWI366047B (en) * 2008-07-21 2012-06-1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with bended reflector sheet and display panel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491485B1 (ko) * 2008-11-18 2015-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측면 방출형 발광장치 및 선광원형 발광장치
KR101296534B1 (ko) * 2008-12-19 2013-08-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7914180B2 (en) * 2009-06-24 2011-03-29 Wen-Sung Lee Lamp reflector
CN102498332B (zh) * 2009-09-16 2014-05-07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JP5298204B2 (ja) 2009-12-02 2013-09-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7489A (en) * 1978-12-01 1981-05-12 Ohn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 Company Limited Thin schaukasten
US6640605B2 (en) * 1999-01-27 2003-11-04 Milgo Industrial, Inc. Method of bending sheet metal to form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US20020105807A1 (en) * 2001-02-05 2002-08-08 Loughrey James F. Variable focus indirect lighting fixture
CN100504538C (zh) * 2004-05-07 2009-06-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简化结构的背光组件及设置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US7322712B2 (en) * 2005-03-03 2008-01-29 Au Optronics Corp. Bottom-lighting module
CN101529151A (zh) * 2006-11-29 2009-09-09 夏普株式会社 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JP2008140646A (ja) * 2006-12-01 2008-06-19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601116A (zh) * 2007-02-06 2009-12-09 夏普株式会社 放电管、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315163A (zh) * 2007-06-01 2008-12-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US20080298072A1 (en) * 2007-06-01 2008-12-0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Led lamp assembly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0310A (zh) * 2014-02-05 2015-08-0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包含其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04359051A (zh) * 2014-11-10 2015-0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726801B2 (en) 2014-11-10 2017-08-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a display device
CN106371245A (zh) * 2015-07-21 2017-02-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6371245B (zh) * 2015-07-21 2021-05-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5650598A (zh) * 2016-01-14 2016-06-08 宁波正特光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及具有该透镜的背光模组
CN111179745A (zh) * 2019-07-31 2020-05-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74366A1 (ja) 2011-06-23
CN102667310B (zh) 2014-12-03
US20120236204A1 (en) 2012-09-20
RU2012124902A (ru) 2014-01-27
EP2515028B1 (en) 2017-05-03
RU2516380C2 (ru) 2014-05-20
JP5355714B2 (ja) 2013-11-27
JPWO2011074366A1 (ja) 2013-04-25
BR112012015874A2 (pt) 2019-09-24
US8944641B2 (en) 2015-02-03
EP2515028A4 (en) 2014-01-29
EP2515028A1 (en) 201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7310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725578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P2476950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190865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2024288B1 (ko) 조명 시스템
US9207392B2 (en) Backlight unit, display device therewith, and lighting system therewith
KR10194813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US10698259B2 (en) Deform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688649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KR101832313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3105741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これを用い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照明システム
CN102428314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931911B2 (en) Lighting system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194814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EP2587287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10186853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장치
KR10196322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장치
KR10194814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KR10185485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4814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KR101933999B1 (ko) 조명 시스템
KR10186704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시스템
KR2013007085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KR10185042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30070858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