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9151A - 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9151A
CN101529151A CNA2007800393579A CN200780039357A CN101529151A CN 101529151 A CN101529151 A CN 101529151A CN A2007800393579 A CNA2007800393579 A CN A2007800393579A CN 200780039357 A CN200780039357 A CN 200780039357A CN 101529151 A CN101529151 A CN 101529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ar light
light source
backlight arrangement
cold cathode
cathode fluores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93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9151B (zh
Inventor
镰田健太郎
黑水泰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9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9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1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在具备多个冷阴极荧光管(线状光源)(9)的背光源装置(8)中,相对于通过扩散板(发光面)(10)的与冷阴极荧光管(9)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CL),使设置在正交方向的一端侧的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与相对于中心线(CL)设置在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相互不同。

Description

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源装置,特别涉及设置有冷阴极荧光管等线状光源的背光源装置以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在家庭用的电视接收装置中,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代表,设置有与以往的显像管相比具有薄型、轻量等诸多特长的作为平板显示部的液晶面板的显示装置越来越成为主流。在这种液晶显示装置中,设置有发光的背光源装置,和通过对来自设置于背光源装置的光源的光发挥光闸的作用而显示期望的图像的液晶面板。而且,在电视接收装置中,在液晶面板的显示面上显示电视广播的视频信号中所包含的文字、图像等信息。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根据光源相对于液晶面板的配置方法,大体上分为正下方型和边光型,但是在设置有20英寸以上的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与边光型相比,一般使用容易实现高亮度、大型化的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即,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构成为在液晶面板的背后(非显示面)侧配置有多个线状光源,因为能够在液晶面板的很靠近的背面侧配置线状光源,所以能够使用大量的线状光源,容易获得高亮度,适宜于实现高亮度、大型化。并且,因为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的装置内部是中空结构,所以即使进行大型化也为轻质量,适宜于实现高亮度、大型化。
此外,在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中,一般而言,作为线状光源的多个冷阴极荧光管以一定的间距平行地排列,来自这些冷阴极荧光管的出射光从与上述液晶面板相对配置的发光面作为平面状的面状光向该液晶面板射出。
另一方面,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一般测定液晶面板的中心位置的(正面)亮度,然后根据其测定结果对该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性能进行评价。因此,在背光源装置中,要求提高上述中心位置的亮度。
因此,在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例如如在日本特开2004-287226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公开有使多个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在发光面的中心部较窄,随着朝向周边部一侧而逐渐增大间距排列。而且,在该现有例中,还提案有以上述的间距排列多个冷阴极荧光管,使得其相对于通过发光面的中心的中心线为上下对称,由此能够改善上述中心位置的高亮度化和亮度不均。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其使用状态、周围温度等使用环境,或冷阴极荧光管的设置数量和种类等,使得在从发光面朝向液晶面板(外部)发出的上述面状光中产生亮度不均。
具体而言,例如在家庭用的电视接收装置中,通常将显示面设置为与重力的作用方向(铅直方向)平行,因此,在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与上述显示面平行地设置的发光面也与铅直方向平行地设置。此外,在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多个冷阴极荧光管被收纳在框体的内部,而且,为了防止封入冷阴极荧光管的内部的水银因重力而集中到铅直方向的下侧,在使冷阴极荧光管的长度方向为与垂直于上述铅直方向的方向平行的状态下,一般在上述框体内部沿着铅直方向将多个冷阴极荧光管排列成一列。因此,在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在对冷阴极荧光管进行点亮驱动时,在上述框体的内部产生上下的温度梯度,即在框体的上部与下部产生温度差。
另一方面,在上述那样的冷阴极荧光管中,按照封入其内部的水银的蒸汽气压,发光效率发生变化,发光量也变化。因此,在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当如上述那样在框体内部产生温度差时,多个冷阴极荧光管按照在框体内部的设置位置,其周围温度相互不同,进一步上述水银的蒸汽气压也相互不同。结果,在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多个冷阴极荧光管的发光效率互不相同,发光量变得不均匀,产生亮度不均。
特别是,响应液晶显示装置的低成本化的要求,在削减冷阴极荧光管的设置数量的情况下,在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增大,由此容易产生亮度不均。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的背光源装置,以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为包括多个线状光源和发出来自上述线状光源的光的发光面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中,以其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并且,
上述多个线状光源按照相对于通过上述发光面的与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设置在上述正交方向的一端侧的线状光源的间距,与相对于上述中心线设置在上述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线状光源的间距相互不同的状态设置。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背光源装置中,多个线状光源按照相对于发光面的上述中心线,设置在正交方向的一端侧的线状光源的间距,与相对于该中心线设置在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线状光源的间距相互不同的状态设置。即,与一律以规定的间距排列多个线状光源的上述现有例不同,能够按照使用环境和线状光源的设置数目等,以适当的间距排列多个的各线状光源,能够容易地使多个线状光源的各自的发光量均匀化。结果,与现有例不同,能够容易地防止向外部发出的光产生亮度不均。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上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优选以与上述发光面平行的方式沿着上述正交方向排列成一列。
在此情况下,能够简单地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能够更容易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设置有对上述多个线状光源进行点亮驱动的点亮驱动电路,并且,在上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优选使用通过上述点亮驱动电路进行点亮驱动时的温度分布和上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在此情况下,在背光源装置中,在掌握上述温度分布和发光特性的状态下,因为多个的各线状光源更适当地设置,所以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在上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由外部装置产生的热引起的温度上升量的上述温度分布和上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在此情况下,因为能够可靠地排除因外部装置产生的热引起的周围温度变动的坏影响,所以能够更容易且更可靠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也可以使用收纳上述多个线状光源的框体,并且,
在上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基于设置在上述框体的内部的冷却装置的温度下降量的上述温度分布和上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在此情况下,能够在掌握基于冷却装置的温度下降量的同时,更适当地设置多个的各线状光源,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也可以使用收纳上述多个线状光源的框体,并且,
在上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基于设置在上述框体的外部的冷却装置的温度下降量的上述温度分布和上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在此情况下,能够在掌握基于冷却装置的温度下降量的同时,更适当地设置多个的各线状光源,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也可以使用收纳上述多个线状光源的框体,并且,
在上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基于安装在上述框体的外侧表面的冷却装置的温度下降量的上述温度分布和上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在此情况下,能够在掌握基于冷却装置的温度下降量的同时,更适当地设置多个的各线状光源,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上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可以是冷阴极荧光管或热阴极荧光管。
在此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构成成本低廉且消耗电力较少的背光源装置。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上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优选为直径3~4mm的冷阴极荧光管。
在此情况下,因为使用具有优良的发光效率的冷阴极荧光管作为各线状光源,所以能够更容易地构成成本低廉且消耗电力小的背光源装置。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上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优选为直径5~26mm的热阴极荧光管。
在此情况下,因为使用具有优良的发光效率的热阴极荧光管作为各线状光源,所以能够更容易地构成成本低廉且消耗电力较小的背光源装置。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上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可以使用在直线上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发光面较小的背光源装置中,也能够容易地防止产生上述亮度不均,并且能够容易地构成能够扩大色再现范围的背光源装置。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在上述多个线状光源中,冷阴极荧光管或热阴极荧光管可以与在直线上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每隔1列或多列交替地配置。
在此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构成能够扩大色再现范围的背光源装置。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上述点亮驱动电路也可以在从上述正交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或从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的方向,对上述多个线状光源依次进行点亮驱动。
在此情况下,构成能够进行所谓的扫描驱动、即多个的各线状光源在上述方向上被依次点亮驱动的背光源装置。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上述点亮驱动电路也可以向上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供给相互不同的电流值,对各线状光源进行点亮驱动。
在此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多个线状光源的各自的发光量的均匀化,能够更简单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此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在上述发光面的上方,优选设置有对从该发光面发出的光赋予规定的发光特性的光学部件。
在此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构成具有优良的发光品质的背光源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使用上述任一种背光源装置。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显示装置中,因为使用能够容易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的背光源装置,所以能够容易地构成能够防止显示品质下降的显示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使用上述显示装置。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电视接收装置中,因为使用能够防止显示品质下降的显示装置,所以能够容易地构成高性能的电视接收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容易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的背光源装置,以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说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3是用于对图2所示的背光源装置中的具体的冷阴极荧光管的排列、亮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表示冷阴极荧光管的具体的发光特性的图表。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对图5所示的背光源装置中的具体的冷阴极荧光管的排列、亮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以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1设置有作为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2,构成为通过天线、电缆(未图示)等能够接收电视广播。液晶显示装置2在收纳在正面机壳3和背面机壳4中的状态下,通过底座5被直立设置。而且,电视接收装置1构成为隔着正面机壳3能够观看液晶显示装置2的显示面2a。该显示面2a通过底座5被设置为与重力的作用方向(铅直方向)平行。
此外,在电视接收装置1中,在液晶显示装置2与背面机壳4之间配置有:安装在支撑板6上的TV调谐电路基板6a、对后述的背光源装置等的电视接收装置1的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基板6b、和电源电路基板6c。而且,在电视接收装置1中,在显示面2a上显示与电视广播的视频信号对应的图像,并从设置在正面机壳3上的扬声器3a再现输出声音,其中,该电视广播的视频信号是由TV调谐电路基板6a上的TV调谐器接收到的电视广播的视频信号。而且,在背面机壳4上形成有大量的通气孔,能够适当地对背光源装置和电源等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接着,参照图2,对液晶显示装置2进行具体的说明。
图2是说明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在图中,在液晶显示装置2上设置有:作为显示文字和图像等信息的显示部的液晶面板7;和配置在液晶面板7的非显示面侧(图的下侧),发出对该液晶面板7进行照明的照明光的背光压装置8,该液晶面板7和背光源装置8作为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2被一体化。此外,在液晶显示装置2中,在液晶面板7的非显示面侧和显示面侧分别设置有一对偏光板12和13,该偏光板12和13的透过轴相互正交尼科耳(crossed nicols)配置。
在背光源装置8上设置有:有底状的外壳8a、和收纳在作为框体的上述外壳8a中的作为线状光源的多个例如9个冷阴极荧光管9。在外壳8a的内表面设置有例如反射片8b,通过将来自冷阴极荧光管9的光反射至液晶面板7一侧,提高该冷阴极荧光管9的光利用效率。
此外,在外壳8a的外侧,设置有:驱动液晶面板7的驱动电路14;和以转换驱动使多个的各冷阴极荧光管9高频点亮的转换电路15。驱动电路14和转换电路15分别构成背光源装置8的外部装置和点亮驱动电路。而且,该驱动电路14和转换电路15均设置在控制电路基板6b(图1)上,以与外壳8a的外侧相对的方式配置。
此外,在背光源装置8中,设置有:以覆盖外壳8a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的扩散板10;和设置在扩散板10的上方的作为光学部件的光学片11。扩散板10例如使用厚度为2mm左右的长方形的合成树脂或玻璃材料构成,对来自冷阴极荧光管9的光(包括被反射片8b反射的光)进行扩散,并将其射出至光学片11一侧。并且,扩散板1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外壳8a上,即使由于冷阴极荧光管9的散热或外壳8a的内部的温度上升等热的影响而使得在该扩散板10上发生伸缩(塑性)变形,也能够通过在外壳8a上移动而吸收变形。
此外,扩散板10构成为,其液晶面板7一侧的表面作为背光源装置8的发光面发挥作用,在扩散板10的外壳8a一侧,多个冷阴极荧光管9以与发光面平行的方式排列成一列。并且,各冷阴极荧光管9被设置为其长度方向与显示面2a(图1)的横方向平行,多个冷阴极荧光管9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即显示面2a的纵方向排列。
进一步,在多个冷阴极荧光管9中,如后所述,相邻的2个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隔尺寸、即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被设定为相互不同的值,能够极力地防止朝向液晶面板7(外部)发光的面状光产生亮度不均。而且,除上述的说明以外,例如也可以使位于外壳8a的开口部的长方形的开口面为背光源装置8的发光面。
在光学片11中包括以例如厚度为0.2mm左右的合成树脂膜构成的扩散片,构成为使射向液晶面板7的上述照明光适度地扩散,从而提高该液晶面板7的显示面的显示品质。此外,在光学片11上,按照需要适当地叠层有用于提高液晶面板7的显示面上的显示品质的棱镜片、偏光反射片等公知的光学片材料。于是,光学片11构成为将从扩散板10射出的面状光变换成规定的亮度(例如,10000cd/m2)以上且具有大致均匀的亮度的面状光,并作为照明光使其射入液晶面板7一侧。
而且,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例如也可以在液晶面板7的上方(显示面侧)适当地叠层用于调整该液晶面板7的视野角的扩散片等光学部件。即,在上述发光面的上方,设置对从该发光面发出的光赋予规定的发光特性的光学片(光学部件)11即可。通过使用这种光学部件,能够提高上述照明光的正面亮度,或调整该照明光的亮度分布,能够容易地构成具有优良的发光品质的背光源装置8。
各冷阴极荧光管9使用直管状的结构,设置在其两端部的电极部(未图示)被支撑在外壳8a的外侧。而且,各冷阴极荧光管9使用直径为3.0~4.0mm左右的具有优良的发光效率且被细管化的结构,各冷阴极荧光管9在通过未图示的光源保持具将其与扩散板10和反射片8b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规定的距离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外壳8a的内部。进一步,冷阴极荧光管9被配置为其长度方向平行于与重力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在冷阴极荧光管9中,能够防止封入其内部的水银(蒸汽)因重力的作用而集中到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侧,能够大幅提高灯寿命。
此外,在冷阴极荧光管9中,使用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的温度分布和该冷阴极荧光管9的发光特性,设置为使上述发光面的最上侧的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最大,随着朝向发光面的下侧,间距逐渐变小。
此处,参照图3和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的冷阴极荧光管9的排列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
图3是对图2所示的背光源装置中的具体的冷阴极荧光管的排列、亮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表示冷阴极荧光管的具体的发光特性的图表。此外,在图3中,图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对应显示面2a(图1)的纵方向(铅直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后述的图6也相同)。
首先,参照图4,对冷阴极荧光管9的发光特性进行说明。冷阴极荧光管9根据其直径、水银的封入量、水银以外的封入物的组成或其封入量等,发光特性不同,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冷阴极荧光管9具有发光效率根据其周围的温度(周围温度)发生变化的发光特性。即,在图4中具有曲线L1所示的发光特性的冷阴极荧光管9中,在温度T2(例如,40℃)发光效率为100%,发光量和亮度为最高值。另外,在该图中具有曲线L2所示的发光特性的冷阴极荧光管9中,在比上述温度T2低的温度T1(例如,25℃)发光效率为100%,发光量和亮度为最高值。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管9中,使用具有曲线L1所示的发光特性的冷阴极荧光管,即,使用在周围温度较高的温度T2发光效率为100%的冷阴极荧光管。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在与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为相同的状态下,在对所有冷阴极荧光管9供给规定的相同的电流的情况下,通过实际测定或模拟等预先求取外壳8a(图2)的内部的温度分布。而且,关于该温度分布,求取使电视接收装置1的周围温度为例如常温(25℃)时的温度分布。于是,如图3中的曲线21所示,能够预先掌握:在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上述铅直方向的上侧区域为与铅直方向的下侧区域相比,温度高例如15~20℃左右的区域。
即,在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能够预先判别:外壳8a的上侧区域的温度不仅受到来自设置在其内部的冷阴极荧光管9的热的影响,还受到来自设置在下侧区域的冷阴极荧光管9、驱动电路14(图2)、和转换电路15(图2)的各种热的影响(热的自然对流),因此其比下侧区域的温度产生上述15~20℃左右的温度上升,从而掌握使用时的温度分布。
此外,在上述温度分布中,取得以外壳8a的例如最上端为基准,朝向最下端,将上述发光面的铅直位置的尺寸(扩散板10的纵方向的尺寸h)以规定单位(例如2cm单位)刻画的位置的温度数据。具体而言,能够取得例如外壳8a的最上端为40℃左右、最下端为25℃左右,进一步取得该最上端与最下端之间的各位置的温度为如曲线21所示的温度值。
另一方面,在冷阴极荧光管9中,如上所述,因为使用具有图4的曲线L1所示的发光特性的冷阴极荧光管,所以在9个冷阴极荧光管9中,相邻的2个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P1~P8被决定为随着从发光面的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小。即,在背光源装置8中,以使得下述不等式(1)成立的方式设置有9个冷阴极荧光管9。
P1>P2>P3>P4>P5>P6>P7>P8    ——(1)
详细而言,因为外壳8a的最上端的温度为40℃左右,所以最接近该最上端设置的冷阴极荧光管9以大致100%的发光效率发光。并且,在外壳8a的内部,在与冷阴极荧光管9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铅直方向)上,因为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温度下降,所以在冷阴极荧光管9中,发光效率逐渐降低。为此,9个冷阴极荧光管9以满足上述不等式(1)的间距沿着正交方向排列成一列。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如图3中的曲线20所示,能够使该发光面的亮度为大致均匀的亮度。
在以上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使用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的外壳8a的内部的温度分布和该冷阴极荧光管(线状光源)9的发光特性,设置9个冷阴极荧光管9,使得随着从上述正交方向的上侧朝向下侧,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逐渐变小。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不仅根据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的该背光源装置8的设置状态和外壳8a内部的温度分布等的使用环境,而且根据冷阴极荧光管9的发光特性(种类)和设置数量,以适当的间距排列多个的各冷阴极荧光管9。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冷阴极荧光管9的各自的发光量的均匀化。从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与一律以规定的间距排列多个冷阴极荧光管的上述现有例不同,能够容易地防止在向外部发出的上述照明光产生亮度不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因为以所有的间距P1~P8均互不相同的不等间距排列9个冷阴极荧光管9,所以这些冷阴极荧光管9被排列为相对于中心线CL为非对称,其中,该中心线CL为通过发光面的上述正交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削减冷阴极荧光管9的设置数量,能够容易地降低背光源装置8的消耗电力,进而降低电视接收装置1和液晶显示装置2的消耗电力。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因为如上所述以不等间距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所以与以均等间距设置冷阴极荧光管的情况不同,不会在不需要的位置设置冷阴极荧光管,能够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因为能够适当地决定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所以与冷阴极荧光管9的设置数量无关,能够容易地防止照明光的亮度不均的产生。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即使与电视接收装置1、液晶显示装置2的大画面化和高亮度化等相应地增加冷阴极荧光管9的设置数量,也能够容易地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能够容易地构成能够防止显示品质下降的高性能的电视接收装置1和液晶显示装置2。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是以下方面:使发光面的最上侧的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为最小,随着朝向发光面的下侧而使间距逐渐变大。其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即,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9个冷阴极荧光管9以相互不同的间距并以与上述发光面(扩散板10的液晶面板7侧的表面)平行的方式沿着上述正交方向排列成一列。并且,关于这些冷阴极荧光管9,使用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的温度分布和该冷阴极荧光管9的发光特性决定间距,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详细情况如后所述。)。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使用具有图4中的曲线L2所示的发光特性的冷阴极荧光管9。即,本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管9,使用在周围温度较低的温度T1发光效率为100%的冷阴极荧光管。
此处,参照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的冷阴极荧光管9的排列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
图6是对图5所示的背光源装置中的具体的冷阴极荧光管的排列、亮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在图6中,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在与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相同的状态下,在向所有的冷阴极荧光管9供给规定的相同的电流的情况下,通过实际测定或模拟预先求取并掌握外壳8a(图2)的内部的温度分布。
即,能够预先掌握: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如图6中的曲线31所示,在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上述铅直方向的上侧区域为与铅直方向的下侧区域相比,温度高例如15~20℃左右的区域,以及在各位置的温度值。具体而言,能够取得例如外壳8a的最上端为40℃左右、最下端为25℃左右,进一步取得该最上端与最下端之间的各位置的温度为曲线31所示的温度值。
另一方面,在冷阴极荧光管9中,如上所述,因为使用具有图4的曲线L2所示的发光特性的冷阴极荧光管,所以在9个冷阴极荧光管9中,相邻的2个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P1~P8被决定为随着从发光面的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大。即,在背光源装置8中,以使得下述不等式(2)成立的方式设置有9个冷阴极荧光管9。
P1<P2<P3<P4<P5<P6<P7<P8    ——(2)
详细而言,因为外壳8a的最下端的温度为25℃左右,所以最接近该最下端设置的冷阴极荧光管9以大致100%的发光效率发光。并且,在外壳8a的内部,在与冷阴极荧光管9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铅直方向)上,因为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温度上升,所以在冷阴极荧光管9中发光效率逐渐降低。为此,9个冷阴极荧光管9以满足上述不等式(2)的间距沿着正交方向排列成一列。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如图6中的曲线30所示,能够使该发光面的亮度为大致均匀的亮度。
采用以上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与上述现有例不同,能够容易地防止在向外部发出的照明光中产生亮度不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为以所有的间距P1~P8均互不相同的不等间距排列9个冷阴极荧光管9,所以能够削减冷阴极荧光管9的设置数量,能够容易地降低背光源装置8的消耗电力,进而降低电视接收装置1和液晶显示装置2的消耗电力。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使增加冷阴极荧光管9的设置数量,也能够容易地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能够容易地构成能够防止显示品质下降的高性能的电视接收装置1和液晶显示装置2。
(第三实施方式)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是在外壳的内部设置风扇,并使用包括基于该风扇的温度下降量的温度分布和冷阴极荧光管的发光特性,决定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这点。而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即,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在外壳8a的内部设置有作为冷却装置的风扇1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通过使风扇16旋转驱动,能够强制冷却外壳8a的内部。即,在外壳8a上设置有排气口和吸气口(未图示),在风扇16进行旋转驱动时,在外壳8a的内部与外部之间使空气强制循环,由此能够降低外壳8a的内部温度。而且,在上述排气口和吸气口上设置有过滤器,构成为能够极力防止尘埃、异物等侵入外壳8a的内部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作为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的温度分布,还考虑基于风扇16的温度下降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使用包括上述温度下降量的温度分布和冷阴极荧光管9的发光特性,决定9个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
采用以上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掌握基于风扇(冷却装置)16的温度下降量,能够更适当地设置多个的各冷阴极荧光管9,从而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第四实施方式)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是在外壳的外部设置风扇,并使用包括基于该风扇的温度下降量的温度分布和冷阴极荧光管的发光特性,决定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这点。而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即,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在外壳8a的外部设置有作为冷却装置的风扇1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通过使风扇16旋转驱动,能够强制冷却外壳8a的内部。并且,如图8所示,风扇16构成为不仅能够冷却外壳8a的内部,而且能够冷却驱动电路15和转换电路1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作为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的温度分布,还考虑基于风扇16的温度下降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使用包括上述温度下降量的温度分布和冷阴极荧光管9的发光特性,决定9个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
采用以上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掌握基于风扇(冷却装置)16的温度下降量,能够更适当地设置多个的各冷阴极荧光管9,从而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第五实施方式)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是在外壳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散热片,并使用包括基于该风扇的温度下降量的温度分布和冷阴极荧光管的发光特性,决定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这点。而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即,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在外壳8a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大量作为冷却装置的散热片18。该散热片18包含在能够冷却外壳8a的内部空间的吸热设备结构中,能够使外壳8a的内部空间的热自然散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作为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的温度分布,还考虑基于风扇16的温度下降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使用包括上述温度下降量的温度分布和冷阴极荧光管9的发光特性,决定9个冷阴极荧光管9的间距。
采用以上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掌握基于散热片(冷却装置)18的温度下降量,能够更适当地设置多个的各冷阴极荧光管9,从而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而且,除上述说明以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图7~图9所示的风扇16和散热片18,构成对外壳8a的内部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第六实施方式)
图10是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是代替冷阴极荧光管,使用发光二极管这点。而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即,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在直线上成一列地排列有分别发出红色(R)、绿色(G)和蓝色(B)光的RGB的发光二极管(LED)40r、40g、40b,该发光二极管列作为线状光源使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如该图所示,使用五列发光二极管列,这些发光二极管列收纳在外壳8a中。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各发光二极管列(线状光源)的间距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用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的外壳8a的内部的温度分布和发光二极管40r、40g、40b的发光特性而决定。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发光二极管列被设置为随着从图的上侧朝向下侧其间距逐渐变小。
采用以上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因为使用在直线上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40r、40g、40b,所以即使在上述发光面较小的背光源装置8中,也能够容易地防止上述亮度不均的产生,能够容易地构成能够扩大色再现范围的背光源装置8。
(第七实施方式)
图11是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是代替冷阴极荧光管,使用发光二极管和热阴极荧光管这点。而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即,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在直线上成一列地排列有分别发出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光的RGB的发光二极管(LED)40r、40g、40b,该发光二极管列作为线状光源使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如该图所示,使用三列发光二极管列,在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列之间设置有热阴极荧光管41。而且,这些发光二极管列和热阴极荧光管41收纳在外壳8a内。进一步,关于热阴极荧光管41,使用发光效率优异的直径为5~26mm的热阴极荧光管。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发光二极管列(线状光源)和热阴极荧光管41的间距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用电视接收装置1的使用时的外壳8a的内部的温度分布和发光二极管40r、40g、40b的发光特性以及热阴极荧光管41的发光特性而决定。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发光二极管列和热阴极荧光管41被设置为随着从图的上侧朝向下侧其间距逐渐变小。
采用以上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因为交替地配置发光二极管列和热阴极荧光管41,所以能够更容易地构成能够扩大色再现范围的背光源装置8。
而且,除以上说明以外,也可以交替地配置冷阴极荧光管和发光二极管列,或将每多列冷阴极荧光管或热阴极荧光管与发光二极管列交替地配置。
而且,上述的实施方式均是示例,并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规定,与记载在其中的结构均等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都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的发明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适用于包括利用光源的光,显示图像、文字等信息的非发光型的显示部的各种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能够适合用于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或投射型显示装置。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以外,本发明还能够适合用于向X光照片照射光的照明装置(シヤウカステン)或者用于向照片底片等照射光而易于观看的灯箱、对设置在广告牌或车站内的壁面等的广告等进行照亮的发光装置的背光源装置。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将9个冷阴极荧光管(线状光源)以相对于发光面平行的方式,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排列成一列,并朝向发光面的下侧或上侧使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只要是以下方式则没有任何限定:以与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并按照相对于通过发光面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使设置在正交方向的一端侧的线状光源的间距与相对于中心线设置在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线状光源的间距互不相同的状态,排列多个线状光源。
但是,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使用冷阴极荧光管由转换电路(点亮驱动电路)点亮驱动时的温度分布和该冷阴极荧光管的发光特性决定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从而排列多个冷阴极荧光管的情况。即,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能够掌握其温度分布和发光特性的状态下,更适当地设置多个的各冷阴极荧光管,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
进一步,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使用包括由对液晶面板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外部装置)产生的热引起的温度上升量的温度分布和上述发光特性决定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即,在此情况下,能够可靠地排除由外部装置产生的热引起的周围温度变动的坏影响,并能够更容易且更可靠地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换言之,在使用包括温度上升量的温度分布,将多个冷阴极荧光管配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可靠地排除外部干扰的坏影响这点优选,其中,该温度上升量不仅起因于背光源装置自身本来具有的上述冷阴极荧光管等的发热源(内部原因),还起因于组装有该背光源装置的液晶面板侧的发热源(外部干扰)。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例示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作为背光源装置的外部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外部装置并不限定于此,外部装置包括被适当地安装在背光源装置上,使用时产生热构成发热源的各种电气部件、电气电路等。具体而言,也能够考虑由驱动器IC的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量,适当地设定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其中,该驱动器IC安装在液晶面板所包括的一对基板的一个上。
此外,除上述的说明之外,还能够在相对于上述发光面倾斜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将多个冷阴极荧光管排列成一列,或针对每个冷阴极荧光管变更其与扩散板的背面之间的距离尺寸进行排列,其中,该扩散板为与发光面相对的扩散板。
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以相对于发光面平行的方式沿正交方向将多个的各冷阴极荧光管排列成一列时,能够简单地决定冷阴极荧光管的间距,能够更容易地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在这点上优选。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在上述发光面的中心线上不设置冷阴极荧光管地排列多个冷阴极荧光管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该中心线上设置冷阴极荧光管的结构。即,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在中心线上设置冷阴极荧光管,并相对于该中心线上的冷阴极荧光管,在上述正交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以各自相互不同的间距排列冷阴极荧光管。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五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使用冷阴极荧光管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使用第七实施方式所示的热阴极荧光管。进一步,还能够使用氙气荧光管等其它放电荧光管。在使用这种荧光管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构成成本低廉且消耗电力较少的背光源装置。而且,如上所述,在使用直径为3~4mm的冷阴极荧光管或直径为5~26mm的热阴极荧光管的情况下,具有优良的发光效率的冷阴极荧光管或热阴极荧光管被用作各线状光源,能够更加容易地构成成本低廉且消耗电力较少的背光源装置,就这点而言优选。
此外,除上述的说明以外,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转换电路(点亮驱动电路)在从上述正交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或从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的方向上,对多个线状光源依次进行点亮驱动。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构成能够进行所谓的扫描驱动、即多个的各线状光源在上述方向上被依次点亮驱动的背光源装置。结果,能够容易地提高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显示性能。
此外,除上述的说明之外,转换电路(点亮驱动电路)也可以相对于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供给相互不同的电流值,对各线状光源进行点亮驱动。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多个线状光源的各自的发光量的均匀化,能够更简单地防止亮度不均的产生。但是,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使供给电流值相同,在对多个的各线状光源进行点亮驱动时,能够防止各线状光源的发光效率的下降、点亮驱动电路的复杂化和大型化,就这点而言优选。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以显示面与铅直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具备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显示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因为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使用能够容易地防止产生亮度不均的背光源装置,所以对具有优良的发光品质的背光源装置和具有优良的显示品质的高性能的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有效。

Claims (17)

1.一种背光源装置,其包括多个线状光源和发出来自所述线状光源的光的发光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中,以其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并且,
所述多个线状光源按照以下状态设置,即,相对于通过所述发光面的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设置在所述正交方向的一端侧的线状光源的间距,与相对于所述中心线设置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线状光源的间距相互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以与所述发光面平行的方式沿着所述正交方向排列成一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对所述多个线状光源进行点亮驱动的点亮驱动电路,并且,
在所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使用通过所述点亮驱动电路进行点亮驱动时的温度分布和所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使用包括由外部装置产生的热引起的温度上升量的所述温度分布和所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收纳所述多个线状光源的框体,并且,
在所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使用包括基于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冷却装置的温度下降量的所述温度分布和所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收纳所述多个线状光源的框体,并且,
在所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使用包括基于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外部的冷却装置的温度下降量的所述温度分布和所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收纳所述多个线状光源的框体,并且,
在所述多个线状光源中,使用包括基于安装在所述框体的外侧表面的冷却装置的温度下降量的所述温度分布和所述线状光源的发光特性决定线状光源的间距。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是冷阴极荧光管或热阴极荧光管。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是直径3~4mm的冷阴极荧光管。
10.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是直径5~26mm的热阴极荧光管。
11.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使用在直线上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12.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线状光源中,冷阴极荧光管或热阴极荧光管与在直线上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每隔1列或多列交替地配置。
13.如权利要求3~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点亮驱动电路在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或者从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的方向,对所述多个线状光源依次进行点亮驱动。
14.如权利要求3~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点亮驱动电路向所述多个的各线状光源供给相互不同的电流值,对各线状光源进行点亮驱动。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面的上方,设置有对从该发光面发出的光赋予规定的发光特性的光学部件。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
17.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7800393579A 2006-11-29 2007-06-13 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91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21169 2006-11-29
JP321169/2006 2006-11-29
PCT/JP2007/061911 WO2008065767A1 (fr) 2006-11-29 2007-06-13 Dispositif de rétroéclairage, écran et téléviseu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9151A true CN101529151A (zh) 2009-09-09
CN101529151B CN101529151B (zh) 2011-04-13

Family

ID=39467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935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9151B (zh) 2006-11-29 2007-06-13 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053455A1 (zh)
CN (1) CN101529151B (zh)
WO (1) WO200806576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7310A (zh) * 2009-12-18 2012-09-12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8368964A (zh) * 2015-12-24 2018-08-0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自悬挂式监视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0667B2 (ja) * 2008-03-06 2013-06-1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JP5302599B2 (ja) * 2008-08-22 2013-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5302598B2 (ja) * 2008-08-22 2013-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02449380A (zh) * 2009-06-15 2012-05-09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2723B2 (ja) * 2000-09-08 2005-04-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3331604A (ja) * 2002-05-16 2003-11-21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0970261B1 (ko) * 2003-05-31 2010-07-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4017039B2 (ja) * 2003-11-18 2007-12-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05347062A (ja) * 2004-06-02 2005-12-15 Hitachi Displays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095637B1 (ko) * 2004-09-23 2011-1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발생 장치,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백라이트어셈블리를 갖는 표시장치
US7901102B2 (en) * 2004-10-22 2011-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4760093B2 (ja) * 2005-03-30 2011-08-31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テレビ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の他励型インバータ回路、及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の他励型インバータ回路
TWI281074B (en) * 2005-06-27 2007-05-11 Au Optronics Corp A direct type backlight
JP4648114B2 (ja) * 2005-07-08 2011-03-09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
JP2007047469A (ja) * 2005-08-10 2007-02-22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TW200710499A (en) * 2005-09-02 2007-03-16 Jemitek Electronics Corp Backlight unit and method for uniforming brightness thereof
JP4522935B2 (ja) * 2005-09-30 2010-08-11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バックライト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70115686A1 (en) * 2005-11-23 2007-05-24 Luc Tyberghien Lighting assembly, backlight assembly,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US7641352B2 (en) * 2006-09-14 2010-01-05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LED backlight device with deviated LED pitch
US8081271B2 (en) * 2008-07-28 2011-12-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Backlight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7310A (zh) * 2009-12-18 2012-09-12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944641B2 (en) 2009-12-18 2015-02-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8368964A (zh) * 2015-12-24 2018-08-0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自悬挂式监视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65767A1 (fr) 2008-06-05
US20100053455A1 (en) 2010-03-04
CN101529151B (zh) 2011-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96120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TWI342442B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for use in same
CN101506577B (zh) 背光装置和使用该背光装置的显示装置
JP4675093B2 (ja) 光発生装置、こ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CN101349385B (zh) 背光单元
KR10118908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7431475B2 (en) Radiator for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backlight device
US7452109B2 (en) Edge light type backlight unit having heat sink system
JP4335891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589361B2 (ja) 光源キューブ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平面光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0381895C (zh) 显示设备
TWI401505B (zh) 液晶顯示裝置
CN101529151B (zh) 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20060133090A1 (en) Backlight syste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6093074A5 (zh)
JP2007005791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を含む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US20160291397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08177158A (ja) 裸チップledを備えたledバックライト
JP20083046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385891B2 (ja) 表示装置
JP2013055040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4890485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089789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06258973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050265045A1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