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98335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98335A
CN102498335A CN2010800411530A CN201080041153A CN102498335A CN 102498335 A CN102498335 A CN 102498335A CN 2010800411530 A CN2010800411530 A CN 2010800411530A CN 201080041153 A CN201080041153 A CN 201080041153A CN 102498335 A CN102498335 A CN 1024983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ising portions
light source
pressing member
ligh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11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水泰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98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83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背光源装置中抑制产生亮度不均。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底座(14),其具有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14a),并且收纳热阴极管(17);反射片(20),其具有沿着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和从底部(20a)向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20b),并且使光反射;以及按压构件(21),其跨过底部(20a)和立起部(20b)而配置,并且具有从光出射侧按压底部(20a)和立起部(20b)的按压面(28)。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底座,其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光源(冷阴极管等),其被收纳在底座内;光学构件(扩散片等),其配置在底座的开口部,用于使光源产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以及反射片,其铺设于底座内,并且使来自光源的光向光学构件以及液晶面板侧反射。此外,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内容作为公开这种背光源装置的一个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461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构成上述背光源装置的反射片包括:沿着底座的底板的内面配置的底部和从底部向光学构件侧立起的立起部,其中能利用立起部使反射光指向画面中央侧等。
然而,反射片中的立起部是从底部立起的形态,因此有例如从底部立起的角度容易发生变动或者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当立起部的形状不稳定时,在此反射的光的反射方向也不稳定,因此结果是背光源装置的出射光有可能发生不均。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底座,其具有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并且收纳上述光源;反射片,其具有沿着上述底板配置的底部和从上述底部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并且使光反射;以及按压构件,其跨过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而配置,并且具有从上述光出射侧按压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的按压面。
反射片的立起部是从底部向光出射侧立起的形态,因此有例如从底部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按压构件具有跨过反射片中的底部和立起部配置的按压面,利用该按压面从光出射侧按压底部和立起部,因此能限制立起部向光出射侧位移。由此,能抑制立起部相对于底部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立起部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也就是说,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的形状,因此能使在此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从该照明装置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底座形成为:上述底板在俯视时涵盖与上述立起部重叠的范围而配置。这样,与假设底板在俯视时仅涵盖与底部重叠的范围的形态的情况相比,底板的形成范围变大了。因此,能利用形成范围大的底板来搭载其它部件。另一方面,在从底部立起的立起部与底板之间保留有间隙,因此立起部的形状有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而利用按压面能将立起部保持适当的形状。
(2)在上述底板的端部设有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在该侧板的立起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支承板,而在上述立起部的立起端部设有以沿着上述支承板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这样,反射片的底部沿着底板配置,延伸突出部沿着支承板配置,因此能使位于底部与延伸突出部之间的立起部的形状进一步稳定化。
(3)在上述底板与上述立起部之间设有能从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上述立起部的支承部。这样,能利用支承部和按压构件夹住立起部。由此,能更稳定地保持立起部的形态。
(4)上述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立起的角度为锐角。这样,由立起部反射的光带有基于从底部立起的角度的角度。通过使该立起角度为锐角,能使光良好地出射。
(5)在上述按压构件中,上述按压面为大致沿着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的外形的弯曲形状,并且其弯曲角度与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部的立起角度大致相同。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的按压面可靠地从光出射侧按压底部和立起部,因此形状稳定性更佳。
(6)上述按压构件形成为:在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立起部的方向上,上述按压面部分地按压上述立起部。这样,与假设按压构件涵盖整个长度地按压立起部的情况相比,能使按压构件小型化。因此,在反射片与按压构件中光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在底座内使光反射率难以产生不均。
(7)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部为倾斜状。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从光出射侧适当地按压为倾斜状的立起部。
(8)上述底座被区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这样,在底座中设定了不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因此与遍布底座整体配置光源的情况相比,能减少光源的数量,能实现该照明装置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9)上述底座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的中央部,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这样,能在该照明装置的中央部确保足够的亮度,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也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10)上述底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而上述立起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与光源配置区域相比,在光源非配置区域中底座内的光量有变少的趋势,但是通过在该光源非配置区域中配置从底部向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能使光源非配置区域难以产生暗部。由此,能抑制亮度不均。
(11)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大。这样,从光源出射的光首先到达光学构件中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大的部位,因此其多数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量抑制了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反射的光在底座内被反射,能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光学构件中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会透射更多的光,能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12)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变小。这样,能在光源配置区域与光源非配置区域中实现照明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13)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在上述按压构件上设有向上述光出射侧突出并且支撑上述光学构件的支撑部。这样,能使按压构件兼具支撑光学构件的功能。
(14)在上述按压构件上设有向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装配于上述底板的装配部,上述支撑部和上述装配部配置在俯视时相互重叠的位置。这样,能提高装配作业性。
(15)上述按压构件具有向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装配于上述底板的装配部,并且整体上为长条状,多个上述装配部并排配置在上述按压构件的长边方向上。这样,能使按压构件对底座的装配状态稳定化。由此,能使对反射片的按压状态稳定化。
(16)上述按压构件形成为:上述按压面在上述底部的一个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而配置。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更稳定地按压立起部以及底部。
(17)至少一对上述立起部配置在夹着上述底部的位置,而上述按压构件形成为:上述按压面跨过上述底部和至少一对上述立起部而配置。这样,能利用1个按压构件来一并按压配置在夹着底部的位置的至少一对立起部,因此能减少按压构件的使用个数。由此,能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以及组装工时的减少,适于低成本化、作业性的提高等。
(18)上述按压构件为以一对上述立起部间的中央位置为中心的对称形状。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大致均等地按压一对立起部,因此立起部的形状稳定性更佳。
(19)上述按压构件形成为:上述按压面在上述底部的一个方向上部分地配置。这样,与假设按压构件为在底部的一个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使按压构件保持小型,因此能使按压构件的表面积相对于反射片的表面积的比率变小。因此,在反射片与按压构件之间光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在底座内使光反射率难以产生不均。
(20)至少一对上述立起部配置在夹着上述底部的位置,而至少一对上述按压构件与一对上述立起部对应配置。这样,能利用各按压构件来按压配置在夹着底部的位置的至少一对立起部。
(21)上述底部在上述反射片中配置在中央侧,而上述立起部包括配置在夹着上述底部的位置的一对第1立起部和配置在夹着上述底部的位置并且与上述第1立起部相邻的一对第2立起部,上述按压构件配置在上述底部的角位置,并且上述按压面由按压上述第1立起部的第1按压面和按压上述第2立起部的第2按压面相连而成。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一并按压相互相邻的第1立起部和第2立起部。
(22)上述按压构件的表面呈白色。这样,能用按压构件的表面使光良好地反射,因此能有效利用从光源发出的光。
(23)上述光源包括热阴极管。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24)上述光源包括冷阴极管。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地进行调光。
(25)在上述按压构件上设有能保持上述光源的光源保持部。这样,能使按压构件兼具保持光源的功能。
(26)光源包括LED。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以及低功耗化等。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使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因此能实现显示品质良好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6是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7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9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上的沿着图7示出的ix-ix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0是示出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上的沿着图7示出的x-x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1示出沿着背光源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是示出装配按压构件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示出沿着背光源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是示出装配有按压构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3是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按压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7的xvii-xvii线截面图。
图18是图17的xviii-xviii线截面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1的xxii-xxii线截面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3的xxiv-xxiv线截面图。
图25是图23的xxv-xxv线截面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底座中的冷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7是图26的xxvii-xxvii线截面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底座中的LED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9是图28的xxix-xxix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首先,说明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构成。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6是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此外,在图5中,设底座的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设短边方向为Y轴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而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上成横长的方形(矩形,长条状),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画面尺寸为32英寸,横纵比为16:9的情况,更详细地说,画面的横尺寸(X轴方向上的尺寸)例如为698mm程度,纵尺寸(Y轴方向上的尺寸)例如为392mm程度。
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至图4)。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外,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振板11a、11b(参照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在表侧(光出射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e,为大致箱型;光学构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构件)30和配置在扩散板30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31),其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e而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将光学构件15群的长边边缘部夹持在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作为光源(线状光源)的热阴极管17;插座18,其在热阴极管17的端部承担电连接的中继;以及支架19,其一并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插座18。此外,在底座14内铺设有反射光的反射片20,并且具备从表侧按压该反射片20的按压构件21。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热阴极管17靠光学构件15侧为光出射侧。
底座14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底板14a;从底板14a的各边的端部向表侧立起的侧板14b;以及从侧板14b的立起端部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c,整体上为浅的大致箱型。底板14a为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在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上一致的矩形(长条状),具有俯视时的大小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大致相同的程度的形成范围。另外,在底板14a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贯穿设置有用于使插座18插通的插通孔。在底板14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和短边侧的两个端部各设有一对侧板14b,从底板14a立起的角度为大致直角。支承板14c形成于各侧板14b中的每个侧板14b,并且相对于侧板14b的弯曲角度为大致直角,为与底板14a平行的形态。在支承板14c上载置有反射片20和光学构件15的外端部,它们能从里侧被支承。另外,如图3所示,在支承板14c中贯穿设置有固定孔14d,能利用例如螺钉等使外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成为一体。
反射片20由合成树脂制(例如,发泡PET制)成,其表面为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如图2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内面侧(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侧),并且铺设为覆盖大致整个区域。能利用该反射片20将从热阴极管17出射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反射片20整体上为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与底座14一致的矩形(长条状),在其短边方向上为对称形状。反射片20包括: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从底部20a的端部向表侧(光出射侧)立起的一对立起部20b;以及从各立起部20b的立起端部(与底部20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延伸突出的一对延伸突出部20c。在反射片20中,如图3和图5所示,底部20a和一对立起部20b的俯视时的大小与底座14的底板14a大致相同,在俯视时与底板14a重叠配置。换言之,底座14的底板14a在俯视时形成于涵盖反射片20的底部20a和一对立起部20b的整个区域的范围。因此,与底座的底板形成于涵盖仅与底部20a重叠的范围的情况相比,可以说底板14a的形成范围更大。利用该形成范围足够大的底板14a,能在其背面侧搭载逆变器基板22等部件,或者装配用于将液晶显示装置10挂壁的壁挂配件(未图示)等。
详细地说,底部20a在俯视时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与中央部14C重叠的位置),并且为与底板14a的板面平行的形态。底部20a为矩形(长条状),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底座14的长边方向,热阴极管17的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一致。底部20a的长边尺寸为与底座14的底板14a的长边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而底部20a的短边尺寸比底板14a的短边尺寸小。也就是说,底部20a仅在短边方向上形成得比底座14的底板14a小。
一对立起部20b被配置于在其短边方向上夹着底部20a的位置,在俯视时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侧(与两个端部14A、14B重叠的位置)。也就是说,一对立起部20b为从底部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彼此相逆地立起的形态。立起部20b为从立起基端部(底部20a侧的端部)向立起顶端部(与底部20a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突出部20c侧)的端部)具有固定的坡度的倾斜状。立起部20b的板面相对于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者倾斜,即相对于底部20a的板面倾斜。优选立起部20b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θ1(相对于底部20a的板面的倾斜角度)为锐角(不超过90度的大小),更优选不超过45度的大小,具体地说例如为20度~30度程度。反射片20的底部20a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延伸,几乎不保留间隙,而立起部20b为从底板14a分离并且立起的形态,因此与底板14a之间保留有间隙C,上述间隙C从立起基端侧向立起顶端侧逐渐变大。也就是说,立起部20b为在与底板14a之间隔开间隙C悬浮于表侧的状态。该间隙从侧方观察为大致三角形(图3)。立起部20b在俯视时为矩形(长条状),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与底部20a相同。立起部20b的长边尺寸为与底座14的底板14a的长边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而立起部20b的短边尺寸比底板14a的短边尺寸小。也就是说,两个立起部20b形成为仅在短边方向上比底座14的底板14a小。各立起部20b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底部20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大。
延伸突出部20c从各立起部20b的立起顶端部分别向外延伸突出,并且在俯视时与底座14的各支承板14c重叠配置。延伸突出部20c为与底部20a(底板14a和支承板14c)的板面平行的形态,载置于支承板14c的表侧的面。延伸突出部20c被夹持在支承板14c与扩散板30的外边缘部之间。
如图2所示,光学构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在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矩形)。光学构件15介于液晶面板11与热阴极管17之间,包括配置在里侧(热阴极管17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30和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31。扩散板30构成为在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大量扩散粒子,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并且兼具使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反射的光反射功能,详细内容后述。与扩散板30相比,光学片31为板厚薄的片状,3个层叠配置。具体地说,光学片31从扩散板30侧(里侧)按顺序为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振片。
如图3和图4所示,热阴极管17整体上为管状(线状),并且具备中空的玻璃管17a和配置在玻璃管17a的两个端部的一对电极17b,在玻璃管17a内封入有汞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材料。各电极17b中具备灯丝和与灯丝的两个端部连接的一对端子。在热阴极管17的两个端部分别外嵌有插座18,上述端子通过该插座18与装配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背面侧)的逆变器基板22连接。热阴极管17由逆变器基板22提供驱动电力,并且能利用逆变器基板22控制管电流值即亮度(点亮状态)。热阴极管17介于扩散板30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0)之间,配置在比扩散板30靠近底座14的底板14a的位置。此外,热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比冷阴极管的外径尺寸(例如4mm程度)大,例如为15.5mm程度。
具有上述结构的热阴极管17以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在底座14内仅收纳有1个,其位置为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详细地说,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光学构件15和热阴极管17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热阴极管17配置在中央部14C,在此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未配置热阴极管17,在此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热阴极管17以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14C的形式形成了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小。而且,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为例如4%程度。另外,一对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为大致相同的面积。反射片20中的底部20a的一部分(详细地说,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在俯视时与底座14的中央部14C(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而反射片20中的底部20a的一部分(详细地说,短边方向的两个端部)和各立起部20b在俯视时与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也就是说,在光源配置区域LA内配置有底部20a的主要部分,而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内,配置有底部20a的两端侧的一部分和两个立起部20b的整个区域。另外,热阴极管17形成为其长度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长边尺寸)大致同等。
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插座18的支架19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为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支架19在其表面侧具有能分级载置光学构件15和液晶面板11的阶梯状面,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支承板14c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支承板14c一起形成了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从支架19中的与底座14的支承板14c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23,该插入销23被插入形成于底座14的支承板14c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4,由此该支架19被装配于底座14。
按压构件21由合成树脂制(例如聚碳酸酯制)成,整体的表面为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等白色系的颜色。如图2和图5所示,3个按压构件21间歇地并列配置在底座14内在长边方向上分离的位置。详细地说,各按压构件21在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上全部配置在大致中央位置,而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上分别分散配置在大致中央位置和两端部附近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按压构件21包括:具有从表侧(光出射侧)按压反射片20的按压面28的主体部25;从主体部25向表侧(光出射侧)突出并且能支撑扩散板30的支撑部26;以及从主体部25向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底座14的底板14a侧)突出,并且能将按压构件21装配到底座14的装配部27。其中,主体部25在俯视时为矩形(长条状),并且在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底座14和反射片20的短边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底座14和反射片20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底座14内。并且,主体部25的长边尺寸比反射片20的底部20a的短边尺寸大,主体部25的一部分为到达立起部20b为止的大小。因此,主体部25与反射片2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分(跨过底部20a和两个立起部20b的部分)的外形相似,从侧面观察为弯曲形状(图3和图6)。主体部25为以其长边方向(两个立起部20b间)的中央位置为中心的对称形状。
详细地说,如图3和图6所示,主体部2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为俯视时与底部20a重叠并且具有能从表侧按压底部20a的底部按压面28a的底部按压部25a,而主体部25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为立起部按压部25b,上述立起部按压部25b为从底部按压部25a向表侧立起的形态,在俯视时与两个立起部20b重叠,并且具有能从表侧按压两个立起部20b的立起部按压面28b。也就是说,这些底部按压部25a和两个立起部按压部25b形成为具有在其整个区域上对反射片20的按压面28,该按压面28能按压跨过反射片20的底部20a和两个立起部20b的范围。更详细地说,底部按压部25a为与底部20a平行的大致笔直的板状。另一方面,立起部按压部25b为从其立起基端部(底部按压部25a侧的端部)向立起顶端部(与底部按压部25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的坡度的倾斜状,其倾斜角度(弯曲角度,立起角度)与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的倾斜角度θ1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优选立起部按压部25b的立起角度为锐角(不超过90度的大小),更优选不超过45度的大小,具体地说例如为20度~30度程度。并且,底部按压部25a能在其短边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地几乎无间隙地按压底部20a,而两个立起部按压部25b能在立起部20b的短边方向上几乎无间隙地按压一部分,详细地说是与底部20a相邻的部分(立起基端部)。因此,与假设主体部为在其短边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地按压立起部20b的大小的情况相比,可以说主体部25较小。
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部26能从里侧即从热阴极管17侧支撑光学构件15,由此能固定地限制光学构件15(特别是扩散板30)与热阴极管17在Z轴方向(与光学构件15的板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距离,间隔)。由此,能使光学构件15稳定地发挥所希望的光学的功能。该支撑部26设于主体部25中的底部按压部25a,详细地说配置在底部按压部25a的长边方向上靠近一端部偏心的位置。此外,在底座14内沿着其长边方向并排的各按压构件21中,相邻的支撑部26以成锯齿状的方向配置(图2和图5)。支撑部26在整体上为以使Z轴方向(与扩散板30的板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与轴方向一致的圆锥状,详细地说,形成为沿着底部按压部25a的板面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直径尺寸从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逐渐变小的顶端变细状。支撑部26的突出尺寸大致等于从底部按压部25a的表侧的面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大致笔直状态的扩散板30的里侧的面为止的距离。因此,该支撑部26抵接于大致笔直状态的扩散板30。支撑部26中的作为抵接于扩散板30的位置的突出顶端部是圆的。可以说该支撑部26在光学构件15的面内为点状。
如图6所示,装配部27通过插入、卡止于形成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装配孔14f,能将按压构件21相对于底座14保持为装配状态。一对装配部27设于主体部25中的底部按压部25a,详细地说,配置在底部按压部25a的长边方向上靠两端部偏心的位置。一对装配部27并排配置在Y轴方向(主体部25的长边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一对装配部27中的一方装配部27(图6示出的右侧的装配部27)配置在俯视时与表侧的支撑部26重叠的位置,更详细地说配置在同心的位置。装配部27包括从底部按压部25a向里侧突出的基部27a和从基部27a的突出端向底部按压部25a侧折回的一对卡止部27b。当装配部27被插入形成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装配孔14b内时,在插入过程中两个卡止部27b暂时弹性变形,而当到达完全插入深度时两个卡止部27b复原,并且其顶端部从里侧卡止于装配孔14f的边缘部。由此,能将按压构件21相对于底座14保持为装配状态。此外,在反射片20的底部20a,在与装配孔14f对应的位置开口形成有与装配孔14f连通并且能插通装配部27的插通孔29。
下面详细说明与扩散板30所具有的光反射功能有关的构成。
图7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图7的扩散板中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9是示出图7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图10是示出图7的扩散板的长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此外,在图9中,设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短边方向为Y轴方向。另外,在图9中,横轴示出Y轴方向(短边方向),为沿着Y轴方向描绘从图7示出的近前侧端部到纵深侧端部为止的光反射率的图。同样,在图10中,横轴示出X轴方向(长边方向),为沿着Y轴方向描绘从图7示出的左侧端部到右侧端部为止的光反射率的图。
扩散板30是在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例如聚苯乙烯制)成的基材中分散配合有规定量的使光扩散的扩散粒子而成的,在整体上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大致均匀。此外,优选扩散板30的基材(除了后述的光反射部32以外的状态)的具体的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为例如光透射率为70%程度,光反射率为30%程度。扩散板30具有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以下称为第1面30a)和位于与该第1面30a相反的一侧,与液晶面板11相对的面(以下称为第2面30b)。其中,第1面30a为来自热阴极管17侧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而第2面30b为向液晶面板11出射光(照明光)的光出射面。
并且,如图7和图8所示,在扩散板30中构成光入射面的第1面30a上形成有呈白色的作为点图案的光反射部32。光反射部32通过将俯视时为圆形的多个点32a以之字形状(锯齿状,交错状)配置而构成。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图案是通过将例如含有金属氧化物的膏印刷到扩散板30的表面而形成的。作为其印刷方法,优选网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光反射部32其自身的光反射率为例如75%程度,与扩散板30自身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为30%程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光反射率。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材料的光反射率采用利用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CM-3700d的LAV(测定直径为φ25.4mm)测定得到的测定直径内的平均光反射率。此外,光反射部32自身的光反射率为在玻璃基板的一面整体上形成该光反射部32,根据上述测定方法测定该形成面得到的值。
扩散板30具有长边方向(X轴方向)和短边方向(Y轴方向),使光反射部32的点图案变化,由此使扩散板30的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如图9所示沿着短边方向变化(参照图7和图8)。即,如图7所示,扩散板30构成为:整体上在第1面30a中,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以下称为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比与热阴极管17不重叠的部位(以下称为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大。此外,如图10所示,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沿着长边方向几乎不变化而大致固定(参照图7)。
详细说明上述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如图7至图9所示,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设定为沿着短边方向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连续变小,向靠近热阴极管17的方向连续变大,其分布取正态分布(吊钟状的曲线)。具体地说,扩散板30的光反射率在其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与热阴极管17的中心一致的位置)最大,在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最小。该光反射率的最大值为例如65%程度,最小值为例如30%程度,与扩散板30自身具有的光反射率相同。因此,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仅配置极少光反射部32,或者可以说几乎不配置光反射部32。
为了实现上述光反射率的分布而如下形成光反射部32。即,构成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的面积为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即与热阴极管17的中心位置一致的点最大,向远离此处的方向逐渐变小,配置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的最末端的点最小。也就是说,各点32a的面积设定为离热阴极管17的中心的距离越大,面积越小。根据这种构成的扩散板30,扩散板30整体上能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变得平缓,由此能在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上实现平缓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作为光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也可以使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的面积相同而变更该点32a彼此的间隔。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的结构,下面说明其作用。在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当使热阴极管17点亮时,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直接入射到扩散板30的第1面30a,或者由配置在底座14内的各构件(支架19、反射片20、按压构件21等)反射再间接地入射到扩散板30的第1面30a,透射过扩散板30后,通过光学片31向液晶面板11出射。
在此,朝向扩散板30的间接光主要由铺设在底座14内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反射片20反射(图2和图5)。如图3和图6所示,在反射片20中配置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立起部20b为从配置在光源配置区域LA的底部20a向表侧立起的形态,因此与扩散板30之间的间隔即底座14内光往来的空间伴随着从立起基端侧向立起顶端侧(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而逐渐变窄。在此,底座14内的光量与离热阴极管17的距离为大体反比例的趋势,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比光源配置区域LA的光量少的趋势,因此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容易产生暗部。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量会变少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利用立起部20b使光往来的空间自身变窄,并且利用立起部20b附加角度使反射光指向画面中央侧,因此光源非配置区域LN难以视觉识别为暗部。另外,按压构件21的主体部25具有在立起部20b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部分地按压立起部20b的大小,因此与假设在整个长度上按压立起部的大小的情况相比,能谋求小型化,其表面积在底座14内所占的比例比反射片20小。因此,即使在反射片20和按压构件21中光反射率不同,底座14内的光反射率以及反射光也难以产生不均。
下面详细说明扩散板30所具有的光反射功能。如图7所示,在入射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的扩散板30的第1面30a上形成有在面内光反射率按每个区域而不同的光反射部32,由此能适当地按各区域中的每个区域适当地控制光的入射效率。详细地说,在第1面30a中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光源重叠部DA中,来自热阴极管17的直接光多,与光源非重叠部DN相比光量相对较多。因此,通过使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部32的光反射率相对变大(参照图7和图9),能抑制(限制)光向第1面30a入射,并且使多数光在底座14内反射并返回。另一方面,在第1面30a中与热阴极管17不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DN,来自热阴极管17的直接光少,与光源重叠部DA相比光量相对较少。因此,能通过使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部32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参照图7和图9)来促进光向第1面30a入射。此时,利用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部32将在底座14内反射的光利用上述反射片20等引导到光源非重叠部DN来补充光量,因此能充分确保入射到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量。
然而,当使热阴极管17点亮或者熄灭时,底座14内的温度环境发生变化,有时配置在底座14内的反射片20会随之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如图6所示,在反射片20中,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比较稳定地保持形状,而立起部20b除了相对于底部20a为倾斜状以外,还在与底板14a之间保留有间隙C,因此形状比较容易不稳定化。具体地说,伴随着反射片2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可能会在立起部20b中发生翘曲、挠曲,立起部20b变形(位移)为接近扩散板30。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构件21的主体部25跨过底部20a和立起部20b而配置,并且具有从表侧按压底部20a和立起部20b的按压面28,因此能抑制立起部20b接近扩散板30地变形。
详细地说,构成主体部25的底部按压部25a的底部按压面28a在底部20a的短边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地从表侧按压底部20a,并且两个立起部按压部25b的立起部按压面28b从表侧按压两个立起部20b的立起基端部,由此能稳定地维持底部20a和立起部20b的形状。并且,立起部按压部25b从底部按压部25a立起的角度与立起部20b起自底部20a的立起部角度θ1大致相同,因此能利用按压面28可靠地按压底部20a和立起部20b。而且,底部20a和立起部20b的立起基端部能分别由按压构件21一并按压,并且将延伸突出部20c夹持在支承板14c与扩散板30之间,因此立起部20b中不被按压构件21按压的部分也能维持适当的形状。根据以上记载,能使立起部20b的形状稳定化,因此能使由立起部20b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照射到扩散板30再向背光源装置12外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下面说明将反射片20和按压构件21装配到底座14时得到的作用和效果。
图11示出沿着图2的背光源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是示出装配按压构件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2示出沿着图2的背光源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是示出装配了按压构件的状态的截面图。
反射片20在进行装配到底座14内的作业前的阶段为预先使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弯曲并且使延伸突出部20c相对于立起部20b弯曲的状态。在此,难以总是固定地管理反射片20的各弯曲位置的弯曲角度,有可能发生弯曲角度过量或者不足。例如,在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的弯曲角度(立起角度)θ2比设定值大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立起部20b与底板20a的间隙C过大,并且延伸突出部20c为从支承板14c浮起的状态。然而,当在该状态下将按压构件21装配到底座14的底板14a时,如图12所示,反射片20的底部20a被夹在按压构件21的主体部25的底部按压部25a与底板14a之间,另一方面,立起部20b被主体部25的立起部按压部25b(立起部按压面28b)从表侧按压。此时,立起部20b由于立起部按压部25b而接近底板14a地位移,并且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从θ2返回θ1。也就是说,能利用按压构件21将立起部20b的形状矫正为所希望的状态。此外,在图12用双点划线示出矫正前的立起部20b和延伸突出部20c。另外,在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比设定值小的情况下,通过将延伸突出部20c载置于支承板14c来进行矫正。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底座14,其具有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14a,并且收纳热阴极管17;反射片20,其具有沿着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和从底部20a向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20b,并且使光反射;以及按压构件21,其跨过底部20a和立起部20b而配置,并且具有从光出射侧按压底部20a和立起部20b的按压面28。
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是从底部20a向光出射侧立起的形态,因此有例如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等形状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按压构件21具有跨过反射片20中的底部20a和立起部20b配置的按压面28,利用该按压面28从光出射侧按压底部20a和立起部20b,因此能限制立起部20b向光出射侧位移。由此,能抑制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发生变动,或者立起部20b发生翘曲、挠曲等变形。也就是说,能稳定地保持立起部20b的形状,因此能使在此反射的光的方向性稳定化,从而从该背光源装置12出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底座14形成为底板14a在俯视时涵盖与立起部20b重叠的范围而配置。这样,与假设底板在俯视时仅涵盖与底部20a重叠的范围的形态的情况相比,底板14a的形成范围变大了。因此,能利用形成范围大的底板14a来搭载其它部件等。另一方面,在从底部20a立起的立起部20b与底板14a之间保留有间隙C,因此立起部20b的形状有容易不稳定化的趋势,而利用按压面28能将立起部20b保持为适当的形状。
另外,在底板14a的端部设有向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14b,在该侧板14b的立起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c,而在立起部20b的立起端部设有以沿着支承板14c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20c。这样,反射片20的底部20a沿着底板14a配置,延伸突出部20c沿着支承板14c配置,因此能使位于底部20a与延伸突出部20c之间的立起部20b的形状进一步稳定化。
另外,立起部20b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为锐角。这样,由立起部20b反射的光带有基于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的角度。通过使该立起角度为锐角,能使光良好地出射。
另外,在按压构件21中,按压面28为大致沿着底部20a和立起部20b的外形的弯曲形状,并且其弯曲角度与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大致相同。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21的按压面28来可靠地从光出射侧按压底部20a和立起部20b,因此形状稳定性更佳。
另外,按压构件21形成为,按压面28在从底部20a朝向立起部20b的方向上部分地按压立起部20b。这样,与假设按压构件涵盖整个长度地按压立起部20b的情况相比,能使按压构件21小型化。因此,在反射片20与按压构件21中光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在底座14内使光反射率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立起部20b相对于底部20a为倾斜状。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21从光出射侧适当地按压为倾斜状的立起部20b。
另外,底座14被区分为: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和不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这样,在底座14中设定不配置热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因此与遍布底座14整体配置热阴极管17的情况相比,能减少热阴极管17的数量,能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另外,底座14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夹着的中央部14C,其中,中央部14C为光源配置区域LA,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这样,能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部确保足够的亮度,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也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另外,底部20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LA,而立起部20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与光源配置区域LA相比,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底座14内的光量有变少的趋势,但是通过在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配置从底部20a向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20b,能使光源非配置区域LN难以产生暗部。由此,能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具备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15,在作为光学构件15的扩散板30中,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为: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比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大。这样,从热阴极管17出射的光首先到达光学构件15中光反射率相对较大的部位,因此其多数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量抑制了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反射的光在底座14内被反射,能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LN。光学构件15中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会透射更多的光,能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另外,在扩散板30中,至少与热阴极管17侧相对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变小。这样,能在光源配置区域LA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实现照明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另外,具备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15,在按压构件21上设有向光出射侧突出并且支撑光学构件15的支撑部26。这样,能使按压构件21兼具支撑光学构件15的功能。
另外,在按压构件21上设有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装配于底板14a的装配部27,支撑部26和装配部27配置在俯视时相互重叠的位置。这样,能提高装配作业性。
另外,按压构件21具有向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装配于底板14a的装配部27,并且整体上为长条状,多个装配部27并排配置在按压构件21的长边方向上。这样,能使按压构件21对底座14的装配状态稳定化。由此,能使对反射片20的按压状态稳定化。
另外,按压构件21形成为按压面28在底部20a的一个方向(Y轴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地配置。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21更稳定地按压立起部20b以及底部20a。
另外,至少一对立起部20b配置在夹着底部20a的位置,而按压构件21形成为按压面28跨过底部20a和至少一对立起部20b而配置。这样,能利用1个按压构件21来一并按压配置在夹着底部20a的位置的至少一对立起部20b,因此能减少按压构件21的使用个数。由此,能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以及组装工时的减少,适于低成本化、作业性的提高等。
另外,按压构件21为以一对立起部20b间的中央位置为中心的对称形状。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21大致均等地按压一对立起部20b,因此立起部20b的形状稳定性更佳。
另外,按压构件21的表面呈白色。这样,能用按压构件21的表面使光良好地反射,因此能更有效地利用从热阴极管17发出的光。
另外,光源包括热阴极管17。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用图13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立起部20b-1和立起部按压部25b-1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图13是将本变形例的按压构件和反射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立起部20b-1和立起部按压部25b-1均为截面大致圆弧状(截面为弓形形状)。详细地说,立起部20b-1为向里侧翘曲的大致圆弧状,整体配置在比将立起基端与立起顶端连结的线(弦)靠底板14a侧。立起部20b-1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与上述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该立起角度为立起部20b-1的立起基端的切线相对于底部20a所成的角度。另一方面,立起部按压部25b-1为具有与立起部20b-1大致相同的曲率的截面形状,从底部按压部25a立起的角度与立起部20b-1的立起角度大致相同。这样立起部20b-1为圆弧状弯曲的形状,也能通过使立起部按压部25b-1为同样的形状来将立起部25b-1维持为适当的形状。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用图14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变更了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方案。此外,图14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在扩散板30的第1面30a中,在光源重叠部DA中,如图14所示,光反射率大体一样为例如65%,在扩散板30内示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中,光反射率从靠近光源重叠部DA的一侧向远离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斜坡状地变化),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为最小值30%。构成光反射部32的点32a形成为:在光源重叠部DA中其面积最大并且相同,而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中,与离光源重叠部DA的距离成反比例连续地逐渐变小。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用图15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在此示出进一步变更了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方案。此外,图15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如图15所示,光反射部32形成为扩散板30的第1面30a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部DA向光源非重叠部DN阶段性地依次变小。即,构成光反射部32的各点32a的面积(光反射率)在光源重叠部DA中最大并且一样,而向远离该光源重叠部DA的方向按每规定区域阶段性地依次变小,在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为最小。也就是说,在光反射部32的光源非重叠部DN,光反射率沿着该扩散板3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条状地变化。利用这种构成能使从扩散板30出射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变得平缓。而且,根据这样形成光反射率阶段性地不同的多个区域的方案,该扩散板30的制造方法简便,能有助于减少成本。
<实施方式2>
利用图16至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变更了按压构件121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6是示出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截面图,图18是图17的xviii-xviii线截面图。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底座14内在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热阴极管17的位置分别配置有一对按压构件121,在并且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在中央位置和两端位置并排配置有3组按压构件121。构成按压构件121的主体部125在俯视时为矩形(长条状),并且以使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底座14和反射片20的长边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底座14和反射片20的短边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在底座14内。并且,主体部125中的热阴极管17侧的端部为俯视时与底部20a的一部分重叠的底部按压部125a,而与热阴极管17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俯视时与立起部20b的一部分重叠的立起部按压部125b。也就是说,主体部125为立起部按压部125b仅从底部按压部125a的一端侧立起的形状,具有跨过底部20a和单方的立起部20b的按压面128,在Y轴方向上为非对称形状。因此,一对立起部20b由隔着热阴极管17配置的一对按压构件121分别独立地按压。
详细地说,底部按压部125a的短边尺寸比底部20a的短边尺寸小(具体地说为1/3程度),能仅按压底部20a中其短边方向的一端部。该底部按压部125a在俯视时与热阴极管17不重叠。因此,可以说与由上述实施方式1示出的按压构件21的主体部25相比(参照图6),配置在夹着热阴极管17的位置的一对按压构件121的两个主体部125在Y轴方向上的大小相对较小。此外,底部按压部125a的长边尺寸例如为与底部20a的短边尺寸相同的程度。另一方面,立起部按压部125b为与底部按压部125a的与热阴极管17侧相反的一侧的长边侧端部相连的形态,其立起角度与起自底部20a的立起部20b的立起角度大致相同。
另外,如图17和图18所示,支撑部126配置在底部按压部125a中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装配部127配置在底部按压部125a中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位置,与支撑部126在俯视时不重叠地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按压构件121形成为按压面128在底部20a的一个方向上部分地配置。这样,与假设按压构件为在底部20a的一个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使按压构件121保持小型,因此能使按压构件121的表面积相对于反射片20的表面积的比率变小。因此,在反射片20与按压构件121之间光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在底座14内使光反射率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至少一对立起部20b配置在夹着底部20a的位置,而至少一对按压构件121与一对立起部20b对应配置。这样,能利用各按压构件121来按压配置在夹着底部20a的位置的至少一对立起部20b。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包含如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用图19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按压构件121-1的设置数和主体部125-1的大小的方案。图19是示出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如图19所示,在夹着热阴极管17的位置,在Y轴方向上并排配置有一对按压构件121-1。主体部125-1的长边尺寸为超过底座14的长边尺寸的一半的大小,按压构件121-1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支撑部126-1配置在主体部125-1中在长边方向上偏心的位置。一对按压构件121-1为相同形状,并且以支撑部126-1处于在X轴方向上错开的位置的方式装配于底座14。
<实施方式3>
利用图20至图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变更了底座214的形状的方案。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构件21使用与实施方式1记载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0是底座的俯视图,图21是示出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22是图21的xxii-xxii线截面图。
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底座214中,设有能从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反射片20的立起部20b的支承部33。支承部33为从底板214a向表侧立起的肋状。支承部33配置在底板214a中在俯视时与各立起部20b重叠的位置,换言之配置于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5个支承部33并排配置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在X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大致等间距排列。各支承部33中在X轴方向上位于中央的支承部33配置在底座2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支承部33沿着Y轴方向被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为与由立起部20b、底板214a和侧板214b围起的空间(间隙C)相似的形状(图22)。支承部33在Y轴方向上从底板214a立起的角度与立起部20b从底部20a立起的角度大致相同,由此在立起部20b与支承部33之间几乎不保留间隙。此外,在立起部20b中在俯视时与支承部33不重叠的部分,在与底板214a之间保留间隙C。
如图21和图22所示,按压构件21配置在俯视时与支承部33重叠的位置。详细地说,3个按压构件21配置在与底座2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的支承部33以及长边方向的两端的支承部33分别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将立起部20b夹在按压构件21的主体部25中的立起部按压部25b与支承部33之间。这样,能从表侧和里侧的双方按压立起部20b,因此能进一步稳定地保持立起部20b的形状。并且,在底座214上设有为肋状的支承部33,由此也能实现底座214的加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底板214a与立起部20b之间设有能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立起部20b的支承部33。这样,能利用支承部33和按压构件21夹住立起部20b。由此,能更稳定地保持立起部21b的形态。
<实施方式4>
利用图23至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变更了反射片320的形状和按压构件321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3是示出底座中的热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24是图23的xxiv-xxiv线截面图,图25是图23的xxv-xxv线截面图。
如图23至图25所示,反射片320整体上形成为研钵状,具备:底部320a,其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中央侧;以及共计4个立起部320b,其从底部3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和短边侧的两个端部分别立起。立起部320b包括:一对第1立起部320bA,其从底部320a的长边侧的两个端部立起,并且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夹着底部320a的位置;以及一对第2立起部320bB,其从底部320a的短边侧的两个端部立起,并且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夹着底部320a的位置,并且与第1立起部320bA相邻。第1立起部320bA和第2立起部320b为分别带有规定的立起角度从底部320a立起的倾斜状。第1立起部320bA与第2立起部320bB为相连的形态,并且在其边界位置弯曲。
按压构件321分别配置在底部320a的四个角位置。按压构件321在俯视时为矩形(长条状),并且具有使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主体部325。主体部325具备:底部按压部325a;以及立起部按压部325b,其具有分别从底部按压部325a的长边侧的端部和短边侧的端部立起并且按压立起部320b的按压面328。立起部按压部325b包括:第1立起部按压部325bA,其从底部按压部325a沿着Y轴方向立起,并且具有按压第1立起部320bA的第1按压面328A;以及第1立起部按压部325bB,其沿着X轴方向立起,并且具有按压第2立起部320bB的第2按压面328B。第1立起部按压部325bA从底部按压部325a立起的角度与第1立起部320bA从底部320a立起的角度大致相同,第2立起部按压部325b从底部按压部325a立起的角度与第2立起部320bB从底部320a立起的角度大致相同。第1立起部按压部325bA和第2立起部按压部325bB为相连的形态,并且其边界位置的弯曲角度与第1立起部320bA和第2立起部320bB的边界位置的弯曲角度大致相同。这样,能利用1个按压构件321来一并按压相邻的第1立起部320bA和第2立起部320bB。
另外,底部按压部325a在长边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设有一对装配部327。在底部按压部325a中与靠近底座14的中央的装配部327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设有支撑部326。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底部320a在反射片320中配置在中央侧,而立起部320b由配置在夹着底部320a的位置的一对第1立起部320bA及配置在夹着底部320a的位置并且与第1立起部320bA相邻的一对第2立起部320bB构成,按压构件321配置在底部320a的角位置,并且按压面328由按压第1立起部320bA的第1按压面328A与按压第2立起部320bB的第2按压面328B相连而成。这样,能利用按压构件321一并按压相互相邻的第1立起部320bA和第2立起部320bB。
<实施方式5>
利用图26或者图2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使用冷阴极管40作为光源,并且变更反射片420和按压构件421的形状的方案。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按压构件421采用与实施方式1记载的结构大体相同的结构。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6是示出底座中的冷阴极管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27是图26的xxvii-xxvii线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作为光源(线状光源)的冷阴极管40包括:中空的细长玻璃管,其为细长的管状(线状),两个端部被密封;以及一对电极,其被封入玻璃管的两个端部的内侧。在玻璃管内封入有汞和稀有气体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材料。在冷阴极管40的两个端部分别配置有中继连接器(未图示),并且对从电极向玻璃管的外部突出的引线端子连接着中继连接器。冷阴极管40通过该中继连接器与装配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的逆变器基板(未图示)连接并且能控制其驱动。此外,冷阴极管40的外径尺寸比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热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例如15.5mm程度)小,例如为4mm程度。
6个具有上述结构的冷阴极管40以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间距)平行并排的状态以偏在于底座14内的形式被收纳。更具体地说,如图26和图27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位)在短边方向上等分地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40被配置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在此形成有光源配置区域LA。与实施方式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光源配置区域LA较大。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不配置冷阴极管40,在此形成了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以冷阴极管40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比各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大。而且,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比实施方式1大,例如为42%程度。另外,一对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为大致相同的面积。另外,冷阴极管40的长度尺寸形成为与画面的横尺寸(长边尺寸)大致同等。
反射片420的底部420a的短边尺寸为比底座14的底板14a的光源配置区域LA稍大的大小,在俯视时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也就是说,底部420a的形成范围与光源配置区域LA对应地扩大,随之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对应的立起部420b的形成范围缩小。因此,立起部420b从底部420a立起的角度比实施方式1大。并且,按压构件421的底部按压部425a的长边尺寸如上述那样随着底部420a扩大而大型化。底部按压部425a能在底部420a的短边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地按压底部420a。立起部按压部425b从底部按压部425a立起的角度与立起部420b的立起角度大致相同。
而且,在底部按压部425a上设有向表侧突出并且能保持冷阴极管40的光源保持部34。6个光源保持部34隔开规定的间隔在底部按压部425a中并列配置在其长边方向上,其排列间距与冷阴极管40间的排列间距相同。光源保持部34具有从底部按压部425a向表侧立起的一对臂部34a,能通过在两个臂部34a的顶端部间保留的间隙装卸冷阴极管40。两个臂部34a在冷阴极管40的装卸时能向外张开并弹性变形,能将冷阴极管40弹性地保持在两个臂部34a间。利用该光源保持部34,能在轴方向上以笔直状态保持冷阴极管40,并且能固定地维持冷阴极管40与扩散板3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另外,支撑部426配置在底部按压部425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另外,装配部427配置在底部按压部425a中在长边方向上分离的3个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光源包括冷阴极管40。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地进行调光。
另外,在按压构件421设有能保持冷阴极管40的光源保持部34。这样,能使按压构件421兼具保持冷阴极管40的功能。
<实施方式6>
利用图28或者图2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使用LED50作为光源的方案。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按压构件121使用与实施方式2记载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8是示出底座中的LED和按压构件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29是图28的xxix-xxix线截面图。
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于底座14内的LED基板51上安装有多个作为光源的LED50,整体上构成为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线状光源。LED基板51由表面呈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配置,并且由未图示的固定装置固定于底板14a。LED基板51在俯视时为横长的矩形,以使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装配于底板14a。LED基板51的短边尺寸比画面的纵尺寸(底座14的短边尺寸)小,LED基板51的长边尺寸与画面的横尺寸(底座14的长边尺寸)大致相同。另外,在LED基板51上形成有包括金属膜的配线图案,并且在其规定的位置安装有LED50。该LED基板51连接着未图示的外部的控制基板,自此提供LED50的点亮所需的电力并且能进行LED50的驱动控制。
LED50被表面安装于LED基板51上,是所谓表面安装型,在LED基板51的表侧的面上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以格子状(矩阵状)并列配置有大量LED50。各LED50构成为利用树脂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51的基板部上。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有主发光波长不同的3种,具体地说各LED芯片发出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单色光。该LED50的与对LED基板51安装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发光面,为顶面发光型。LED50的光轴与Z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
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30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上等分地区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安装有多个LED50的LED基板51配置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不配置LED基板51,在此形成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LED50和LED基板51以偏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了光源配置区域LA。此外,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画面整体的面积(画面的纵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能适当设定,能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5同样,另外也能是由实施方式1、5示出的值以外的值。
在配置在Y轴方向上夹着LED基板51的位置各配置一对按压构件121,上述按压构件121具有能分别独立地按压立起部20b的立起部按压部125b。此外,按压构件121的具体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光源包括LED50。这样,能实现长寿命化以及低功耗化等。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立起部按压部从底部按压部立起的角度与立起部从底部立起的角度大致相同的方案,但是与立起部的立起角度相比,立起部按压部的立起角度较大或者相反较小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立起部按压部和立起部为大致相同形状的方案,但是也可以将立起部按压部和立起部的形状设定为相互不同。例如,也可以是立起部为倾斜状而立起部按压部为圆弧状(弯曲形状),或与此相反的设定。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立起部按压部和立起部的立起角度为45度以下的锐角的方案,为45度以上的锐角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按压构件的主体部在底部按压部和立起部按压部中为相同宽度的方案,但是为在底部按压部和立起部按压部中宽度尺寸不同的形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立起部按压部在从底部向立起部的方向上部分地按压立起部的形态,但是立起部按压部为在上述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地按压立起部形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底座的底板配置在俯视时涵盖与立起部重叠的范围的方案,但是底板具有俯视时仅与底部重叠的形成范围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底座中的与立起部重叠的部分也可以是从底板与立起部相似地立起的形态。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立起部配置在反射片的端部的方案,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例如在反射片的中央侧部分设有截面为山型的立起部的方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装配具有跨过立起部和底部的形态的按压面的按压构件即可。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底部和立起部为相连的形态的反射片,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底部与立起部分离的分割结构的反射片的方案。
(9)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作为光源能使用实施方式5记载的冷阴极管,也能使用实施方式6记载的LED。
(10)上述实施方式4中,作为按压构件也能使用实施方式1记载的类型,也能使用实施方式2记载的类型。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按压构件具有支撑部的方案,但是省略支撑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合成树脂制成的底座用作底座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由金属制成底座的方案。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按压构件对底座的装配结构采用插入式的装配部的方案,但是作为装配结构也可以采用滑动式。所谓该滑动式的装配结构,是指使装配部为钩形,将主体部向底座的底板压入,再使主体部沿着底板滑动,由此使装配部的钩状部卡止于装配孔的边缘部。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按压构件对底座的装配结构具备装配部的方案,但是从按压构件省略装配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使主体部与底座的底板或者反射片之间隔有粘接层,由此将按压构件装配于底座即可。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按压构件的表面颜色为白色的方案,但是按压构件的表面颜色也可以是例如乳白色、银色。另外,能通过对按压构件的表面涂敷所希望的颜色的涂料来设定表面的颜色。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定为支撑部抵接于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的方案,但是如上所述,设定为支撑部不抵接于笔直状态的扩散板(具体地说,构成为支撑部的突出顶端部比扩散板的光源侧的面靠光源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根据这种构成,例如在由于背光源装置内的热环境的变化而扩散板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允许扩散板在其与支撑部之间保留的间隙的范围内向光源侧弯曲变形。由此,扩散板难以发生翘曲、褶皱等,从扩散板出射的照明光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17)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将1个热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方案,但是热阴极管的使用个数能够变更,能设为2个以上。具体地说,例如在使用2个热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37%程度。此外,在使用3个热阴极管的情况下,与个数成比例地调整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比率即可。
(18)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使用6个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方案,但是冷阴极管的使用个数能够变更,也可以是5个以下或者7个以上。具体地说,例如在使用4个冷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26%程度。另外,例如在使用8个冷阴极管的情况下,优选光源配置区域相对于画面的纵尺寸的比率为例如58%程度。除此以外,在变更使用的冷阴极管的个数的情况下,只要与冷阴极管的使用个数成比例地调整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比率即可。
(19)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LED基板相对于底座的大小以及LED基板中的LED的设置位置和设置个数等能适当变更。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底座的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为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但是设底座中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中的至少某一方为光源配置区域,除此以外为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能使第1端部和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另外也能使第2端部和中央部为光源配置区域。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源偏在地配置在底座内的(具备光源配置区域和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方案,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光源遍布底座的整个区域配置的构成。
(22)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示出了将作为荧光管(线状光源)的一种的热阴极管或者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荧光管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使用荧光管以外的种类的放电管(汞灯等)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3)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使用作为点状光源的一种的LED作为光源的方案,但是使用其它种类的点状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除此以外也能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1种光源的方案,但是混用多种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具体地说,可以使热阴极管与冷阴极管混合,使热阴极管与LED混合,使冷阴极管与LED混合,或者使热阴极管、冷阴极管和LED混合。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扩散板的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图案的各点为圆形的方案,但是各点的形状不受限制,能选择椭圆形、多边形型等任意的形状。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扩散板的表面进行印刷来形成光反射部的方案,但是例如用金属蒸镀等其它形成方法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扩散板的表面形成光反射部来调整该扩散板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也可以例如如下调整扩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扩散板一般具有将光散射粒子分散于透光性基板的构成。因此,扩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能由光散射粒子对透光性基板的混合率(重量%)来决定。也就是说,能通过使光散射粒子的混合率相对变大来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大,能通过使光散射粒子的混合率相对变小来使光反射率相对变小。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构成光反射部的点的面积变化来进行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设计、控制,但是作为光反射率的控制方法,使用例如使具有相同面积的点的配置间隔变化,或者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的方法等的情况也包含于本发明。其中,为了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例如只要用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材料来形成各点即可。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构件的扩散板上形成光反射部,适当地控制其光反射率的方案,但是在扩散板以外的光学构件上形成光反射部,适当地控制其光反射率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用作光学构件的扩散板和光学片的个数和种类能适当变更。
(30)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能适当变更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和横纵的比率等。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214:底座,14a、214a:底板,14b、214b:侧板,14c:支承板,14A:第1端部,14B:第2端部,14C:中央部,15:光学构件,17:热阴极管(光源),20,320,420:反射片,20a、320a、420a:底部,20b、320b、420b:立起部,20c:延伸突出部,21、121、321、421:按压构件,26、126、326、426:支撑部,27、127、327、427:装配部,28、128、328:按压面,30:扩散板(光学构件),31:光学片(光学构件),32:光反射部,32a:点,33:支承部,34:光源保持部,40:冷阴极管(光源),50:LED(光源),320bA:第1立起部,320bB:第2立起部,328bA:第1按压面,328bB:第2按压面,DA:光源重叠部(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DN:光源非重叠部(与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LA:光源配置区域,LN:光源非配置区域,TV:电视接收装置。

Claims (30)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
底座,其具有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并且收纳上述光源;
反射片,其具有沿着上述底板配置的底部和从上述底部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并且使光反射;以及
按压构件,其跨过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而配置,并且具有从上述光出射侧按压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的按压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形成为:上述底板在俯视时涵盖与上述立起部重叠的范围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板的端部设有向上述光出射侧立起的侧板,在该侧板的立起端部设有向外伸出的支承板,而在上述立起部的立起端部设有以沿着上述支承板的方式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板与上述立起部之间设有能从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上述立起部的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立起部从上述底部立起的角度为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按压构件中,上述按压面为大致沿着上述底部和上述立起部的外形的弯曲形状,并且其弯曲角度与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部的立起角度大致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按压构件形成为:在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立起部的方向上,上述按压面部分地按压上述立起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立起部相对于上述底部为倾斜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被区分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至少被区分为:第1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的中央部,其中上述中央部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者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而上述立起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
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构件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侧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变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相对于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光出射侧的光学构件,
在上述按压构件上设有向上述光出射侧突出并且支撑上述光学构件的支撑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按压构件上设有向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装配于上述底板的装配部,
上述支撑部和上述装配部配置在俯视时相互重叠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按压构件具有向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装配于上述底板的装配部,并且整体上为长条状,
多个上述装配部并排配置在上述按压构件的长边方向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按压构件形成为:上述按压面在上述底部的一个方向上涵盖整个长度而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装置,
至少一对上述立起部配置在夹着上述底部的位置,而上述按压构件形成为:上述按压面跨过上述底部和至少一对上述立起部而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按压构件为以一对上述立起部间的中央位置为中心的对称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按压构件形成为:上述按压面在上述底部的一个方向上部分地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装置,
至少一对上述立起部配置在夹着上述底部的位置,而至少一对上述按压构件与一对上述立起部对应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部在上述反射片中配置在中央侧,而上述立起部包括配置在夹着上述底部的位置的一对第1立起部和配置在夹着上述底部的位置并且与上述第1立起部相邻的一对第2立起部,
上述按压构件配置在上述底部的角位置,并且上述按压面由按压上述第1立起部的第1按压面和按压上述第2立起部的第2按压面相连而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按压构件的表面呈白色。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热阴极管。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冷阴极管。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者权利要求25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按压构件上设有能保持上述光源的光源保持部。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光源包括LED。
28.一种显示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30.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28或者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0800411530A 2009-09-16 2010-08-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24983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4795 2009-09-16
JP2009-214795 2009-09-16
PCT/JP2010/063981 WO2011033897A1 (ja) 2009-09-16 2010-08-19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98335A true CN102498335A (zh) 2012-06-13

Family

ID=43758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11530A Pending CN102498335A (zh) 2009-09-16 2010-08-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69946A1 (zh)
EP (1) EP2466191A4 (zh)
JP (1) JP5323198B2 (zh)
CN (1) CN102498335A (zh)
AU (1) AU2010296605A1 (zh)
SG (1) SG179170A1 (zh)
WO (1) WO201103389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8141A (zh) * 2015-10-16 2016-01-2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8291694A (zh) * 2015-12-02 2018-07-17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37872A (ja) * 2011-12-28 2013-07-11 Sharp Corp 照明装置
JP2013171639A (ja) * 2012-02-17 2013-09-02 Sharp Corp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73374A (ja) * 2005-09-07 2007-03-22 Sharp Corp 反射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
CN101206348A (zh) * 2006-12-15 2008-06-25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WO2009019907A1 (ja) * 2007-08-08 2009-02-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09094018A (ja) * 2007-10-12 2009-04-30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9110138A1 (ja) * 2008-03-06 2009-09-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09110316A1 (ja) * 2008-03-05 2009-09-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9982B2 (ja) * 1999-09-30 2007-05-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モニタ
EP1788302A4 (en) * 2004-09-06 2011-08-24 Fujifilm Corp TRANSMITTANCE SETTING UNIT, PLAN LIGHT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TRANSMITTANCE SETTING SYSTEM
JP5295478B2 (ja) * 2004-10-28 2013-09-18 エーユー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KR101035848B1 (ko) * 2004-11-24 2011-05-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4206415B2 (ja) * 2004-11-30 2009-01-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296733B (en) * 2005-03-03 2008-05-11 Au Optronics Corp Bottom-lighting module
US7438429B2 (en) * 2005-12-22 2008-10-21 Fujifilm Corporatio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with transmittance adjust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20080054761A (ko) * 2006-12-13 2008-06-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분할형 몰드 프레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8550646B2 (en) * 2007-12-31 2013-10-08 Lg Display Co., Ltd. Backlight unit
JP2009176512A (ja) * 2008-01-23 2009-08-06 Sony Corp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73374A (ja) * 2005-09-07 2007-03-22 Sharp Corp 反射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
CN101206348A (zh) * 2006-12-15 2008-06-25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WO2009019907A1 (ja) * 2007-08-08 2009-02-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09094018A (ja) * 2007-10-12 2009-04-30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9110316A1 (ja) * 2008-03-05 2009-09-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09110138A1 (ja) * 2008-03-06 2009-09-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8141A (zh) * 2015-10-16 2016-01-2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WO2017063281A1 (zh) * 2015-10-16 2017-04-2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5278141B (zh) * 2015-10-16 2019-09-1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8291694A (zh) * 2015-12-02 2018-07-17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6191A4 (en) 2013-08-28
JP5323198B2 (ja) 2013-10-23
WO2011033897A1 (ja) 2011-03-24
SG179170A1 (en) 2012-04-27
JPWO2011033897A1 (ja) 2013-02-14
US20120169946A1 (en) 2012-07-05
EP2466191A1 (en) 2012-06-20
AU2010296605A1 (en) 201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96673B2 (en) Lamp socket,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the lamp sock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backlight assembly
CN102725578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4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98332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9039221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266731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20080030653A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1688649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N102597609A (zh) 光学构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和光学构件的制造方法
CN102498335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22077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JP4975189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8807805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913214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1960213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22075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KR20060084560A (ko) 굴곡형 확산판의 고정 구조를 개선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및 이를 구비한 평판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