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7244B - 层叠型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层叠型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7244B
CN102457244B CN201110330867.XA CN201110330867A CN102457244B CN 102457244 B CN102457244 B CN 102457244B CN 201110330867 A CN201110330867 A CN 201110330867A CN 102457244 B CN102457244 B CN 102457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il electrode
coil
dielectric layer
balanced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3086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7244A (zh
Inventor
谷口哲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57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7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7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7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2Networks for transforming balanced signals into unbalanced signals and vice versa, e.g. balu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75Parallel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Landscapes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能获得稳定平衡特性的层叠型滤波器。层叠型滤波器包括将多个介质层依次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在该层叠体中形成有内层电极和外部端子,串联连接在第一平衡端子与第二平衡端子之间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由内层电极形成。在介质层(106)上形成有不与外部端子相连接的内层的平板电极(601)。在介质层(107)上,分别与平板电极(601)相对地形成有与第一平衡端子相连接的平板电极(701)和与第二平衡端子相连接的平板电极(702)。第一平衡侧电容器由平板电极(601)、平板电极(701)、及介质层(106)构成,第二平衡侧电容器由平板电极(601)、平板电极(702)、及介质层(106)构成。

Description

层叠型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分别形成有规定的电极图案的多个介质层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型滤波器,特别涉及具有平衡输出端子的层叠型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设计出各种将分别形成有规定的电极图案的多个介质层进行层叠、以实现规定的电路功能的层叠型的电路元件。作为其中的一种,有实现滤波器功能的层叠型滤波器,特别是如专利文献1所示,有具有不平衡平衡转换功能的层叠型滤波器(以下,称为“层叠型平衡滤波器”)。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6-2294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那样,在现有的层叠型平衡滤波器中,成对的两个平衡输出端子都经由电容器进行接地。
然而,在将这样的层叠型平衡滤波器安装于母基板上时,因母基板上的接地布线图案的规格、或将层叠型平衡滤波器安装于母基板上的安装状态(每个安装电极的焊料量的不同等),有时会导致信号的相位基准偏离所期望的值。由此,有时会难以在两个平衡端子之间获得稳定的平衡特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能获得稳定的平衡特性的层叠型滤波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型滤波器,该层叠型滤波器包括将多个介质层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该层叠型滤波器利用该层叠体的内层电极和外部电极,来形成不平衡端子、与该不平衡端子相对应的第一平衡端子和第二平衡端子、以及滤波器电路。
在这样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层叠型滤波器在第一平衡端子与所述第二平衡端子之间,连接有电容器。该电容器通过将第一电容器与第二电容器进行串联连接而形成。第一电容器以与形成第一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导通的第一内层平板电极作为一个相对电极,以不进行接地的第一浮动电极作为另一个相对电极。第二电容器以与形成第二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导通的第二内层平板电极作为一个相对电极,以不进行接地的第二浮动电极作为另一个相对电极。
在该结构中,在第一平衡端子与第二平衡端子之间,只用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的串联电路进行连接。此时,不将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的串联电路进行接地,第一电容器与第二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成为所谓的浮动接地。由此,平衡端子间的平衡特性不会受到外部的接地布线图案或安装状态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在本发明的层叠型滤波器中,第一浮动电极和第二浮动电极由单一的公共浮动电极形成。
在该结构中,示出了上述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的具体结构。而且,在该结构中,由于公共浮动电极成为上述浮动接地,因此,能抑制层叠体的内层电极的形成偏差的影响,从而更容易实现稳定的平衡特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层叠型滤波器中,包括第一内层平板电极和第一浮动电极的第一电极组、以及包括第二内层平板电极和第二浮动电极的第二电极组形成于不同的介质层上。而且,形成第一电极组和第二电极组,使得沿层叠方向来看层叠体时,第一电极组与第二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在该结构中,由于形成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使它们沿层叠方向排列,因此,与将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形成在相同的介质层上的情况相比,能在进行俯视的状态下,减小用于获得相同电容器的电容量的层叠体的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的层叠型滤波器中,决定第一内层平板电极、第二内层平板电极、第一浮动电极、以及第二浮动电极的形状和介质层的厚度,使得第一电容器的电容量与第二电容器的电容量不同。
另外,在本发明的层叠型滤波器中,决定第一内层平板电极、第二内层平板电极、第一浮动电极、以及第二浮动电极的形状和介质层的厚度,使得第一电容器的电容量与第二电容器的电容量相同。
这表示,在该结构中,连接于第一平衡端子与第二平衡端子之间的电容器由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的串联电路构成,可以对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的电容量进行适当设定。通过进行这样的设定,能适当设定第一平衡端子与第二平衡端子之间的相位平衡,并能获得稳定的平衡特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层叠型滤波器中,在形成不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连接有不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并连接有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的电极对。在该层叠型滤波器中,在形成第一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与形成第二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之间,串联连接有三个以上的、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在该层叠型滤波器中,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中的、按排列顺序的中央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以及不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形成于进行电磁场耦合的位置上。在该层叠型滤波器中,形成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使所述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包含从层叠方向来看卷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形的线圈。
在该结构中,示出了层叠型滤波器的更具体的结构。而且,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实现具有上述的稳定的平衡特性、且插入损耗较小、平衡侧的阻抗调整较为容易的层叠型滤波器。
根据本发明,能使具有不平衡平衡转换功能的层叠型滤波器中的平衡端子侧的平衡特性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的电路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A的电路图。
图5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A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B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B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C的电路图。
图9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C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C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的电路图。
图12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E的电路图。
图15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E的外观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E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F的电路图。
图18是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F的外观立体图。
图19是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F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G的电路图。
图21是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G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H的外观立体图。
图23是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H的分解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10A、10B、10C、10D、10E、10F、10G、10H  层叠型滤波器
100、100B、100C、100D、100E、100F、100G、100H  层叠体
101-115  介质层
201、301、401、402、201A、202A、301A、401A、402A、501B、601B、602B、701B、801B、802B、901B、501C、601C、602C、701C、801C、802C、901C、201Da、201Db、301Da、301Db、301Dc、301Dd、401Da、401Db、501Da、501Db、501Dc、501Dd、601Da、601Db、201Ea、201Eb、301Ea、301Eb、301Ec、301Ed、401Ea、401Eb、501Ea、501Eb、501Ec、501Ed、601Ea、601Eb、501Fa、601Fa、601Fb、701Fa、701Fb、701Fc、701Fd、801Fa、801Fb、901Fa、901Fb、901Fc、901Fd、1001Fa、1001Fb、1101Fa、601Ga、601Gb、701Ga、701Gb、701Gc、701Gd、801Ga、801Gb、901Ga、901Gb、901Gc、901Gd、1001Ga、1001Gb、201Ha、201Hb、301Ha、301Hb、301Hc、301Hd、401Ha、401Hb、501Ha、501Hb、501Hc、501Hd、601Ha、601Hb  线圈电极
501、601、602、701、702、601A、701A、702A、801A、802A、201B、301B、1101B、1201B、1202B、1301B、201C、301C、1001C、1101C、1201C、1202C、1301C、701Da、701Db、701Dc、701Dd、801Da、801Db、801Dc、801Dd、801De、801Df、901Da、901Db、1001Da、1001Db、701Ea、801Ea、801Eb、801Ec、901Ea、901Eb、901Ec、901Ed、901Ee、901Ef、1001Ea、1001Eb、1101Ea、1101Eb、201Fa、301Fa、301Fb、401Fa、401Fb、1201Fa、1201Fb、1201Fc、1201Fd、1301Fa、1301Fb、1301Fc、1301Fd、1401Fa、1401Fc、1401Fd、1501Fc、201Ga、201Gb、301Ga、301Gb、401Ga、401Gb、1101Ga、1101Gb、1201Ga、1201Gb、1201Gc、1201Gd、1301Ga、1301Gb、1301Gc、1301Gd、1401Ga、1401Gb、1401Gc、1401Gd、1501Gc、701Ha、701Hb、701Hc、701Hd、801Ha、801Hb、801Hc、801Hd、801He、801Hf、901Ha、901Hb、1001Hb、1001Hd  平板电极
Punb、Punba、Punbb  不平衡端子
Pb1、Pb2、Pba1、Pba2、Pbb1、Pbb2  平衡端子
GND  接地端子
Se、Sea1、Sea2、Seb1、Seb2  连接用电极
VH23、VH24、VH34、VH45、VH56、VH67、VH68、VH78、VH710、VH89、VH23a、VH23b、VH34a、VH34b、VH35a、VH35b、VH45a、VH45b、VH47a、VH47b、VH56a、VH56b、VH67a、VH67b、VH78a、VH78b、VH79a、VH79b、VH89a、VH89b、VH910a、VH910b、VH1011a、VH1011b、VH1113a、VH1113b  通孔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说明。
<电路说明>
首先,对层叠型滤波器10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的电路图。
层叠型滤波器10包括输入输出不平衡型信号的不平衡端子Punb、以及输入输出平衡型信号的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
在不平衡端子Punb与接地之间,连接有不平衡侧电容器C1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的并联谐振电路。
在第一平衡端子Pb1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之间,串联连接有三个平衡侧电感器L3、L2、L4。此时,平衡侧电感器L3、L2、L4从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起,按照平衡侧电感器L3、L2、L4的顺序进行连接。如下所述,利用卷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形的线圈来实现这些平衡侧电感器L3、L2、L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三个平衡侧电感器,但若是除一个以外的奇数,则平衡侧电感器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数。
另外,配置平衡侧电感器L2,使其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进行电磁场耦合。利用该结构,在平衡侧电感器L2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之间,互感M起作用。
另外,在第一平衡端子Pb1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之间,连接有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的串联电路。此时,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从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起,按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的顺序进行连接。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层叠型滤波器10中,若从不平衡端子Punb输入不平衡型信号,则进行不平衡平衡转换,并从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输出规定相位的平衡型信号。此外,能利用不平衡侧电感器L1和不平衡侧电容器C1的谐振电路,来设计滤波器通频带的中心频率。由此,构成具有不平衡平衡转换功能的滤波器。
另外,将平衡侧电感器L3、L4、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以及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设定为所期望的元件值,从而能将平衡型信号的输出阻抗设定为所期望的值。另外,使平衡侧电感器L3、L2、L4的卷绕方向相同,从而能降低损耗,构成插入损耗较小的滤波器。
进一步将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设定为所期望的元件值,从而能将从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输出的平衡型信号的相位平衡设计为所期望的值。
<结构说明>
接着,对包括上述电路结构的层叠型滤波器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的分解立体图。
利用将7层介质层101-107依次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100,来实现层叠型滤波器10。
如图2所示,层叠体100的外形形状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在层叠体100的第一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不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不平衡端子Punb)、接地电极(以下,称为接地端子GND)、以及第一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一平衡端子Pb1)。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层叠体100的第二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两个接地端子GND、以及第二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二平衡端子Pb2)。此时,进行配置,使第一平衡端子Pb1与第二平衡端子Pb2相对。
成为层叠型滤波器10的外部端子的这些不平衡端子Punb、第一平衡端子Pb1、第二平衡端子Pb2、以及接地端子GND具有沿层叠方向进行延伸的形状,由遍及构成层叠体100的所有介质层100-107的电极图案形成。此外,在以下对各介质层的说明中,除了与内层电极的连接关系以外,省略对这些外部端子的形成位置和形状的说明。
接着,对各介质层101-107的电极形成图案进行具体说明。此外,设最上层为介质层101,越往下层编号越大,设最下层为介质层107,以对层叠体100进行说明。
在成为层叠体100的最上层的介质层101上,只形成有上述外部端子的电极图案。此外,虽未图示,但在介质层101的顶面、即层叠体100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定义安装方向的标记电极。
在介质层102上,形成有线圈电极201。线圈电极201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第一平衡端子Pb1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1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201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23,与介质层103的线圈电极301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201,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3。
在介质层103上,形成有线圈电极301。线圈电极301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23,与线圈电极201的另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301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301,使得在对层叠体100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201相一致。线圈电极301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4,与介质层104的线圈电极401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301,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2。
在介质层104上,形成有线圈电极401、线圈电极402。线圈电极401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34,与线圈电极301的另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401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401,使得在对层叠体100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1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201、301相一致。线圈电极401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二平衡端子Pb2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401,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4。
线圈电极402的一端与第二侧面的中央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线圈电极402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402,使得在对层叠体100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2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201相反。线圈电极402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45,与介质层105的平板电极501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402,来构成不平衡侧电感器L1。
此外,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2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301重合的位置上,使得对线圈电极301进行电磁场耦合。由此,利用平衡侧电感器L2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来实现互感M。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5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501。平板电极501与第一侧面的不平衡端子Punb相连接,并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45,与线圈电极402相连接。该平板电极501相当于不平衡侧电容器C1的一个相对电极。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6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601、602。形成平板电极602,使其沿层叠方向与介质层105的平板电极501相对。利用该结构,平板电极602成为不平衡侧电容器C1的另一个相对电极,利用平板电极501、602和介质层105,来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C1。
平板电极602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和第二侧面的中央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由此,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C1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的谐振电路。
平板电极601包括浮动电极,该浮动电极与包括接地端子GND的任何外部端子都不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7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701、702。形成平板电极701,使其沿层叠方向与介质层106的平板电极601相对。利用该结构,构成在平板电极601、701之间夹有介质层106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平板电极701与第一侧面的第一平衡端子Pb1相连接。
另外,形成平板电极702,使其沿层叠方向与介质层106的平板电极601相对。利用该结构,构成在平板电极601、702之间夹有介质层106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平板电极702与第二侧面的第二平衡端子Pb2相连接。
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能用层叠体100来实现具有图1的电路结构的层叠型滤波器10。
而且,如上所述,用不与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的内层的平板电极601来实现构成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的相对电极的一个相对电极,从而平衡端子间的相位平衡不会受到母基板的接地布线图案或安装状态的影响。由此,能实现具有稳定的相位平衡的层叠型滤波器。
另外,将构成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的相对电极的一个相对电极进行共用,从而能省略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与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之间的布线图案。由此,能实现更稳定的相位平衡,并且还能实现小型化。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说明。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A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A相对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电路结构,将平衡侧电感器L2的规定点进行接地。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A的外部端子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相同。因而,省略电路结构和外部端子结构的说明。
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A的分解立体图。层叠型滤波器10A由8层介质层101-108依次层叠而成。关于作为最上层的介质层101,其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层叠型滤波器10的情况相同。
在介质层102上,形成有线圈电极201A、202A。线圈电极201A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第一平衡端子Pb1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1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201A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23,与介质层103的线圈电极301A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201A,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3。
线圈电极202A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不平衡端子Punb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2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202A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24,与介质层104的线圈电极402A的一端相连接。
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2A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301A重合的位置上,使得与介质层103的线圈电极301A进行电磁场耦合。
在介质层103上,形成有线圈电极301A。线圈电极301A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23,与线圈电极201A的另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301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几乎遍及整个面地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301A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4,与介质层104的线圈电极401A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301A,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2。
另外,线圈电极301A从螺旋形的规定位置与第二侧面的端部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由此,将平衡侧电感器L2的规定点进行接地。这样,使平衡侧电感器L2进行接地,从而使平衡侧信号的相位平衡更加稳定。
在介质层104上,形成有线圈电极401A、402A。线圈电极401A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34,与线圈电极301A的另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401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401A,使得在对层叠体100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1A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201A相一致。线圈电极401A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二平衡端子Pb2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401A,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4。
线圈电极402A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24,与线圈电极202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402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402A,使得在对层叠体100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2A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202A相一致。线圈电极402A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面的中央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利用这些线圈电极202A、通孔电极VH24、以及线圈电极402A,来构成不平衡侧电感器L1。
此外,在进行俯视时,与线圈电极202A相同,线圈电极402A也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301A重合的位置上,使得对线圈电极301A进行电磁场耦合。由此,利用平衡侧电感器L2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来实现互感M。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线圈电极202A和线圈电极402A,沿层叠方向夹住线圈电极301A,由于成为了这样的形状,因此,能进一步增大平衡侧电感器L2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之间的互感M。
在介质层105上,未形成内层电极图案。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6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601A。在对层叠体100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601A形成于构成不平衡侧电感器L1的线圈电极202A、402A的形成区域一侧、即在进行俯视时与线圈电极202A、402A重合的区域。该平板电极601A相当于不平衡侧电容器C1的一个相对电极。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7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701A、702A。平板电极701A形成于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601A相对的位置上。利用该结构,平板电极701A成为不平衡侧电容器C1的另一个相对电极,利用平板电极601A、701A和介质层106,来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C1。平板电极701A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和第二侧面的中央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由此,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C1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的谐振电路。
平板电极702A包括浮动电极,该浮动电极与包括接地端子GND的任何外部端子都不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8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801A、802A。形成平板电极801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702A相对。利用该结构,构成在平板电极801A、702A之间夹有介质层107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平板电极801A与第一侧面的第一平衡端子Pb1相连接。
另外,形成平板电极802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702A相对。利用该结构,构成在平板电极802A、702A之间夹有介质层107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平板电极802A与第二侧面的第二平衡端子Pb2相连接。
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能用层叠体100来实现具有图4的电路结构的层叠型滤波器10A。而且,利用图5所示的结构,从而与实施方式1相同,能实现相位平衡较为稳定的层叠型滤波器10A。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说明。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B的电路结构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A相同,因此,省略电路结构的说明。
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B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B的分解立体图。
利用将13层介质层101-113依次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100B,来实现层叠型滤波器10B。
如图6所示,层叠体100B的外形形状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在层叠体100B的第一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不平衡端子Punb、接地端子GND、以及第一平衡端子Pb1。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层叠体100B的第二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两个接地端子GND、以及第二平衡端子Pb2。此时,进行配置,使第一平衡端子Pb1与第二平衡端子Pb2相对。另外,在与这些侧面正交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上,分别形成有连接用电极Se。连接用电极Se是将后述的规定的内层电极进行连接的图案,不与安装该层叠型滤波器10B的母基板的功能电路图案相连接。
在介质层101上,只形成有外部端子组和标记电极。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2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201B。平板电极201B以规定面积(图中大致半面)形成于介质层102的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201B与连接用电极Se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3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301B。平板电极301B形成于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201B相对的位置上。平板电极301B与第一侧面的第一平衡端子Pb1相连接。
利用介质层102的平板电极201B、介质层103的平板电极301B、以及夹在这些平板电极之间的介质层102,来构成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
在介质层104上,未形成内层电极图案。
在介质层105上,形成有线圈电极501B。线圈电极501B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第一平衡端子Pb1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501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56,与介质层106的线圈电极601B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6上,形成有线圈电极601B、602B。线圈电极601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与线圈电极501B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1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以与线圈电极501B相同的卷绕方向,形成线圈电极601B。利用这些线圈电极501B、601B和通孔电极VH56,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3。
线圈电极601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67,与介质层107的线圈电极701B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602B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不平衡端子Punb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2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602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68,与介质层108的线圈电极802B的一端相连接。
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2B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701B重合的位置上,使得与介质层107的线圈电极701B进行电磁场耦合。
在介质层107上,形成有线圈电极701B。线圈电极701B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67,与线圈电极601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701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几乎遍及整个面地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701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78,与介质层108的线圈电极801B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701B,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2。
另外,线圈电极701B的螺旋形的规定位置与第二侧面的端部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由此,将平衡侧电感器L2的规定点进行接地。
在介质层108上,形成有线圈电极801B、802B。线圈电极802B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68,与线圈电极602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2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802B,使得在对层叠体100B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2B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602B相一致。线圈电极802B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端部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利用这些线圈电极602B、通孔电极VH68、以及线圈电极802B,来构成不平衡侧电感器L1。
此外,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2B也与线圈电极602B相同,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701B重合的位置上,使得对线圈电极701B进行电磁场耦合。由此,利用平衡侧电感器L2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来实现互感M。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线圈电极602B和线圈电极802B,沿层叠方向夹住线圈电极701B,由于成为了这样的形状,因此,能进一步增大平衡侧电感器L2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之间的互感M。
线圈电极801B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78,与线圈电极701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801B,使得在对层叠体100B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1B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501B、601B相一致。线圈电极801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与介质层109的线圈电极901B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9上,形成有线圈电极901B。线圈电极901B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89,与线圈电极801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901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901B,使得在对层叠体100B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901B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801B相一致。线圈电极901B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二平衡端子Pb2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801B、通孔电极VH89、以及线圈电极901B,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4。
在介质层110上,未形成内层电极图案。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11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101B。在对层叠体100B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101B形成于构成不平衡侧电感器L1的线圈电极602B、802B的形成区域一侧、即在进行俯视时与线圈电极602B、802B重合的区域。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12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201B、1202B。平板电极1202B形成于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101B相对的位置上。利用该结构,利用平板电极1202B、1101B、以及介质层111,来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C1。平板电极1202B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和第二侧面的中央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由此,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C1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的谐振电路。
在对层叠体100B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201B形成于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3、L4的线圈电极501B、601B、801B、901B的形成区域一侧、即在进行俯视时与线圈电极501B、601B、801B、901B重合的区域。平板电极1201B与第二侧面的第二平衡端子Pb2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13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301B。形成平板电极1301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201B相对。平板电极1301B与连接用电极Se相连接。
利用介质层112的平板电极1201B、介质层113的平板电极1301B、以及夹在这些平板电极之间的介质层112,来构成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
在以上结构中,用连接用电极Se连接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的平板电极201B与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的平板电极1301B,不将它们与接地端子GND相连接。因而,这些平板电极201B、1301B成为不与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的浮动电极。由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实现具有稳定的平衡特性的层叠型滤波器10B。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所示,沿层叠方向排列而形成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与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从而在将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设定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电容量的情况下,也能比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要减小平面形状。另外,若为相同的平面形状,则能实现更大的电容量。
此外,由于将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沿层叠方向夹住不平衡侧电感器L1和平衡侧电感器L2、L3、L4进行配置,因此,能获得更稳定的平衡特性。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C是对实施方式1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追加了DC供电端子的层叠型滤波器。
图8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C的电路图。如图8所示,层叠型滤波器10C的平衡侧电感器L2的中点与DC供电端子Pdc相连接。DC供电端子Pdc与平衡侧电感器L2之间的连接线经由电容器Cg进行接地。此外,由于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相同,因此,省略电路结构的说明。
图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C的外观立体图。如图9所示,外形形状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在层叠体100C的第一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不平衡端子Punb、DC供电端子Pdc的外部电极(以下,称为DC供电端子Pdc)、以及第一平衡端子Pb1。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层叠体100C的第二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两个接地端子GND、以及第二平衡端子Pb2。此时,进行配置,使第一平衡端子Pb1与第二平衡端子Pb2相对。另外,在与这些侧面正交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上,分别形成有连接用电极Se。连接用电极Se是将后述的规定的内层电极进行连接的图案,不与安装该层叠型滤波器10C的母基板的功能电路图案相连接。
图1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C的分解立体图。利用将13层介质层101-113依次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100C,来实现层叠型滤波器10C。
在介质层101上,只形成有外部端子组和标记电极。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2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201C。平板电极201C以规定面积(图中大致半面)形成于介质层102的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201C与连接用电极Se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3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301C。平板电极301C形成于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201C相对的位置上。平板电极301C与第一侧面的第一平衡端子Pb1相连接。
利用介质层102的平板电极201C、介质层103的平板电极301C、以及夹在这些平板电极之间的介质层102,来构成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
在介质层104上,未形成内层电极图案。
在介质层105上,形成有线圈电极501C。线圈电极501C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第一平衡端子Pb1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501C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56,与介质层106的线圈电极601C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6上,形成有线圈电极601C、602C。线圈电极601C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与线圈电极501C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1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以与线圈电极501C相同的卷绕方向,形成线圈电极601C。利用这些线圈电极501C、601C和通孔电极VH56,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3。
线圈电极601C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67,与介质层107的线圈电极701C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602C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不平衡端子Punb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2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602C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68,与介质层108的线圈电极802C的一端相连接。
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2C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701C重合的位置上,使得与介质层107的线圈电极701C进行电磁场耦合。
在介质层107上,形成有线圈电极701C。线圈电极701C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67,与线圈电极601C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701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几乎遍及整个面地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701C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78,与介质层108的线圈电极801C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701C,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2。
线圈电极701C的卷绕方向的规定位置经由贯穿介质层108、109的通孔电极VH710,与介质层110的平板电极1001C相连接。
在介质层108上,形成有线圈电极801C、802C。线圈电极802C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68,与线圈电极602C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2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802C,使得在对层叠体100C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2C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602C相一致。线圈电极802C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端部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利用这些线圈电极602C、通孔电极VH68、以及线圈电极802C,来构成不平衡侧电感器L1。
此外,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2C也与线圈电极602C相同,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701C重合的位置上,使得对线圈电极701C进行电磁场耦合。由此,利用平衡侧电感器L2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来实现互感M。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线圈电极602C和线圈电极802C,沿层叠方向夹住线圈电极701C,由于成为了这样的形状,因此,能进一步增大平衡侧电感器L2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之间的互感M。
线圈电极801C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78,与线圈电极701C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801C,使得在对层叠体100C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1C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501C、601C相一致。线圈电极801C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与介质层109的线圈电极901C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9上,形成有线圈电极901C。线圈电极901C的一端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通孔电极VH89,与线圈电极801C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901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901C,使得在对层叠体100C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901C的卷绕方向与线圈电极801C相一致。线圈电极901C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二平衡端子Pb2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801C、通孔电极VH89、以及线圈电极901C,来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4。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10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001C。在对层叠体100C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001C形成于构成不平衡侧电感器L1的线圈电极的形成区域一侧。平板电极1001C与第一侧面的DC供电端子Pdc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11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101C。在对层叠体100C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101C形成于构成不平衡侧电感器L1的线圈电极的形成区域一侧。此时,平板电极1101C形成于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001C相对的位置上。利用这些平板电极1001C、1101C、及介质层110,来构成DC供电端子Pdc保护用的电容器Cg。利用该电容器Cg,能去除通过DC供电端子的信号的高频分量。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12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201C、1202C。平板电极1202C形成于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101C相对的位置上。利用该结构,利用平板电极1202C、1101C、以及介质层111,来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C1。平板电极1202C与第一侧面的不平衡端子Punb相连接。利用该结构,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C1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的谐振电路。
在对层叠体100C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201C形成于构成平衡侧电感器L3、L4的线圈电极的形成区域一侧。平板电极1201C与第二侧面的第二平衡端子Pb2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13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301C。形成平板电极1301C,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201C相对。平板电极1301C与连接用电极Se相连接。
利用介质层112的平板电极1201C、介质层113的平板电极1301C、以及夹在这些平板电极之间的介质层112,来构成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
由此,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从而即使是具有DC供电端子Pdc的结构,也能获得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用一个层叠体来形成一个平衡滤波器电路的例子,但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将示出用一个层叠体来形成两个平衡滤波器电路的例子。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的电路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D是用一个层叠体来形成两个实施方式2的图4所示的滤波器电路的层叠型滤波器。
<电路结构>
构成层叠型滤波器10D的第一滤波器电路包括输入输出不平衡型信号的不平衡端子Punba、以及输入输出平衡型信号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和第二平衡端子Pba2。
在不平衡端子Punba与接地之间,连接有不平衡侧电容器C1a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a的并联谐振电路。
在第一平衡端子Pba1与第二平衡端子Pba2之间,串联连接有三个平衡侧电感器L3a、L2a、L4a。此时,平衡侧电感器L3a、L2a、L4a从第一平衡端子Pba1一侧起,按照平衡侧电感器L3a、L2a、L4a的顺序进行连接。如下所述,利用卷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形的线圈来实现这些平衡侧电感器L3a、L2a、L4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三个平衡侧电感器,但若是除一个以外的奇数,则平衡侧电感器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数。
配置平衡侧电感器L2a,使其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a进行电磁场耦合。利用该结构,在平衡侧电感器L2a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a之间,互感Ma起作用。将平衡侧电感器L2a的规定点进行接地。这样,使平衡侧电感器L2a进行接地,从而使平衡侧信号的相位平衡更加稳定。
在第一平衡端子Pba1与第二平衡端子Pba2之间,连接有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a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a的串联电路。此时,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a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a从第一平衡端子Pba1一侧起,按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a、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a的顺序进行连接。
构成层叠型滤波器10D的第二滤波器电路包括输入输出不平衡型信号的不平衡端子Punbb、以及输入输出平衡型信号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b2。
在不平衡端子Punbb与接地之间,连接有不平衡侧电容器C1b和不平衡侧电感器L1b的并联谐振电路。
在第一平衡端子Pbb1与第二平衡端子Pbb2之间,串联连接有三个平衡侧电感器L3b、L2b、L4b。此时,平衡侧电感器L3b、L2b、L4b从第一平衡端子Pbb1一侧起,按照平衡侧电感器L3b、L2b、L4b的顺序进行连接。如下所述,利用卷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形的线圈来实现这些平衡侧电感器L3b、L2b、L4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三个平衡侧电感器,但若是除一个以外的奇数,则平衡侧电感器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数。
配置平衡侧电感器L2b,使其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b进行电磁场耦合。利用该结构,在平衡侧电感器L2b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b之间,互感Mb起作用。将平衡侧电感器L2b的规定点进行接地。
在第一平衡端子Pbb1与第二平衡端子Pbb2之间,连接有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b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b的串联电路。此时,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b和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b从第一平衡端子Pbb1一侧起,按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b、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b的顺序进行连接。
<结构说明>
接着,对包括上述电路结构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的外观立体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的分解立体图。
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各电路元件、以及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各电路元件形成于不同的区域中,使得它们不会发生高频耦合。另外,图13示出了具体的螺旋形,滤波器电路彼此之间的电感器的卷绕方向相反。由此,能抑制第一滤波器电路与第二滤波器电路发生耦合。
利用将10层介质层101T-110T依次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100D,来实现层叠型滤波器10D。
如图12所示,层叠体100D的外形形状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在层叠体100D的第一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不平衡端子Punba)、两个接地电极(以下,称为接地端子GND)、以及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不平衡端子Punbb)。
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层叠体100D的第二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第二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一平衡端子Pba1、第二平衡端子Pba2)、以及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第一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二平衡端子Pbb2、第一平衡端子Pbb1)。此时,进行配置,使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与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对各介质层的说明中,除了与内层电极的连接关系以外,省略对这些外部端子的形成位置和形状的说明。
在成为层叠体100D的最上层的介质层101T上,只形成有上述外部端子的电极图案。此外,虽未图示,但在介质层101T的顶面、即层叠体100D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定义安装方向的标记电极。
在介质层102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201Da、201Db。线圈电极201Da的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1D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201Da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23a,与介质层103T的线圈电极301D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201Db的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1D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201D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23b,与介质层103T的线圈电极301Db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3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301Da、301Db、301Dc、301Dd。
线圈电极301D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23a,与线圈电极201Da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D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201D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301Da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4a,与介质层104T的线圈电极401Da的一端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301Da、线圈电极201Da、以及通孔电极VH23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a。
线圈电极301D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23b,与线圈电极201Db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D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201D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301D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4b,与介质层104T的线圈电极401Db的一端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301Db、线圈电极201Db、以及通孔电极VH23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b。
线圈电极301Dc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的接地端子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D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301Dc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5a,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Dc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301Dd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的接地端子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Dd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301Dd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5b,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Dd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4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401Da、401Db。线圈电极401D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4a,与线圈电极301D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401Da形成为螺旋形,使得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1Da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301Dc重合,即,使得线圈电极401Da与线圈电极301Dc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401D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a,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Da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401D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a。
线圈电极401D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4b,与线圈电极301D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401Db形成为螺旋形,使得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1Db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301Dd重合,即,使得线圈电极401Db与线圈电极301Dd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401D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b,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Db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401D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b。
另外,线圈电极401Da、401Db从螺旋形的规定位置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由此,将平衡侧电感器L2a、L2b的规定点进行接地。
在介质层105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501Da、501Db、501Dc、501Dd。
线圈电极501D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a,与线圈电极401Da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Da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线圈电极501Da形成于如下区域中:即,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和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即与上述线圈电极201Da、301Da重合的区域。线圈电极501D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介质层106T的线圈电极601D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501D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b,与线圈电极401Db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Db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线圈电极501Db形成于如下区域中:即,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即与上述线圈电极201Db、301Db重合的区域。线圈电极501D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b,与介质层106T的线圈电极601Db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501Dc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5a,与线圈电极301Dc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D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301Dc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此时,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Dc也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401Da重合的位置上,使得与线圈电极401Da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501Dc的另一端与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501Dc、线圈电极301Dc、以及通孔电极VH35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感器L1a。
线圈电极501Dd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5b,与线圈电极301Dd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Dd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301Dd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此时,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Dd也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401Db重合的位置上,使得与线圈电极401Db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501Dd的另一端与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501Dd、线圈电极301Dd、以及通孔电极VH35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感器L1b。
在介质层106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601Da、601Db。线圈电极601D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线圈电极501Da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1D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501D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601Da、线圈电极501Da、以及通孔电极VH56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a。
线圈电极601D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b,与线圈电极501Db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1D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501D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601Db、线圈电极501Db、以及通孔电极VH56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b。
在介质层107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701Da、701Db、701Dc、701Dd。
平板电极701Dc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701Dc,使得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701Dc与线圈电极301Dc、501Dc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701Dc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平板电极701Dd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701Dd,使得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701Dd与线圈电极301Dd、501Dd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701Dd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平板电极701Da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701Da包括浮动电极,该浮动电极与包括接地端子GND的外部电极不相连接。
平板电极701Db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701Db包括浮动电极,该浮动电极与包括接地端子GND的外部电极不相连接。
在介质层108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801Da、801Db、801Dc、801Dd、801De、801Df。
形成平板电极801De,使得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801De与平板电极701Dc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801De、701Dc、以及介质层107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a。平板电极801De与第一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801Df,使得在对层叠体100D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801Df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701Dd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801Df、701Dd、以及介质层107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b。平板电极801Df与第一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801Da、801Db,使它们分别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701Da相对。平板电极801Da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连接,平板电极801Db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的第二平衡端子Pba2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801Dc、801Dd,使它们分别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701Db相对。平板电极801Dc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的第二平衡端子Pbb2相连接,平板电极801Dd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相连接。
在介质层109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901Da、901Db。形成平板电极901D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801Da、801Db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901Da、801Da、701Da、以及介质层107T、108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a。利用这些平板电极901Da、801Db、701Da、以及介质层107T、108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a。
形成平板电极901D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801Dc、801Dd相对。
在介质层110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001Da、1001Db。形成平板电极1001Da、1001Db,使它们分别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901Db相对。
利用平板电极701Db、801Dc、901Db、1001Da、以及介质层107T、108T、109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b。利用平板电极701Db、801Dd、901Db、1001Db、以及介质层107T、108T、109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b。
平板电极1001Da与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b2相连接。平板电极1001Db与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相连接。
如上所述,若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使在将多个滤波器电路形成于单体的层叠体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能实现具有稳定的平衡特性的层叠型滤波器。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说明。相对于实施方式5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D,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E不采用将平衡侧电感器L2a、L2b的规定点进行接地的结构,而是采用将平衡侧电感器L2a、L2b的规定点与DC供电端子Pdc相连接的结构。
图1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E的电路图。如图14所示,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a的规定点与DC供电端子Pdc相连接。DC供电端子Pdc与平衡侧电感器L2a之间的连接线经由Cga进行接地。此外,由于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5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相同,因此,省略电路结构的说明。
另外,如图14所示,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b的规定点与DC供电端子Pdc相连接。DC供电端子Pdc与平衡侧电感器L2b之间的连接线经由Cgb进行接地。此外,由于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5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相同,因此,省略电路结构的说明。
图1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E的外观立体图。图1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E的分解立体图。
利用将11层介质层101T-111T依次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100E,来实现层叠型滤波器10E。
如图15所示,层叠体100E的外形形状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在层叠体100E的第一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不平衡端子Punba)、DC供电端子用电极(以下,称为DC供电用端子Pdc)、接地电极(以下,称为接地端子GND)、以及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不平衡端子Punbb)。
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层叠体100E的第二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第二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一平衡端子Pba1、第二平衡端子Pba2)、以及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第一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二平衡端子Pbb2、第一平衡端子Pbb1)。此时,进行配置,使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与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对各介质层的说明中,除了与内层电极的连接关系以外,省略对这些外部端子的形成位置和形状的说明。
在成为层叠体100E的最上层的介质层101T上,只形成有上述外部端子的电极图案。此外,虽未图示,但在介质层101T的顶面、即层叠体100E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定义安装方向的标记电极。
在介质层102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201Ea、201Eb。线圈电极201Ea的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1E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201Ea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23a,与介质层103T的线圈电极301E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201Eb的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1E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201E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23b,与介质层103T的线圈电极301Eb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3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301Ea、301Eb、301Ec、301Ed。
线圈电极301E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23a,与线圈电极201Ea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E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201E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301Ea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4a,与介质层104T的线圈电极401Ea的一端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301Ea、线圈电极201Ea、以及通孔电极VH23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a。
线圈电极301E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23b,与线圈电极201Eb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E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201E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301E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4b,与介质层104T的线圈电极401Eb的一端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301Eb、线圈电极201Eb、以及通孔电极VH23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b。
线圈电极301Ec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的接地端子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E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301Ec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5a,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Ec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301Ed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的接地端子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Ed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301Ed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5b,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Ed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4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401Ea、401Eb。线圈电极401E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4a,与线圈电极301E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401Ea形成为螺旋形,使得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1Ea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301Ec重合,即,使得线圈电极401Ea与线圈电极301Ec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401E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a,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Ea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401E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a。
线圈电极401E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4b,与线圈电极301E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401Eb形成为螺旋形,使得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1Eb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301Ed重合,即,使得线圈电极401Eb与线圈电极301Ed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401E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b,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Eb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401E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b。
另外,利用通孔电极VH47a,线圈电极401Ea的螺旋形的规定位置与介质层107T的平板电极701Ea相连接。利用通孔电极VH47b,线圈电极401Eb的螺旋形的规定位置与介质层107T的平板电极701Ea相连接。
在介质层105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501Ea、501Eb、501Ec、501Ed。
线圈电极501E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a,与线圈电极401Ea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Ea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线圈电极501Ea形成于如下区域中:即,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和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即与上述线圈电极201Ea、301Ea重合的区域。线圈电极501E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介质层106T的线圈电极601E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501E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b,与线圈电极401Eb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Eb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线圈电极501Eb形成于如下区域中:即,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即与上述线圈电极201Eb、301Eb重合的区域。线圈电极501E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b,与介质层106T的线圈电极601Eb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501Ec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5a,与线圈电极301Ec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E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301Ec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此时,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Ec也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401Ea重合的位置上,使得与线圈电极401Ea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501Ec的另一端与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501Ec、线圈电极301Ec、以及通孔电极VH35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感器L1a。
线圈电极501Ed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5b,与线圈电极301Ed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Ed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301Ed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此时,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Ed也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401Eb重合的位置上,使得与线圈电极401Eb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501Ed的另一端与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501Ed、线圈电极301Ed、以及通孔电极VH35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感器L1b。
在介质层106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601Ea、601Eb。线圈电极601E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线圈电极501Ea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1E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501E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601Ea、线圈电极501Ea、以及通孔电极VH56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a。
线圈电极601E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b,与线圈电极501Eb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1E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501E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601Eb、线圈电极501Eb、以及通孔电极VH56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b。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7T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701Ea。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701Ea形成于与介质层104T的线圈电极401Ea、401Eb的形成区域重合的区域中。平板电极701Ea与第一侧面的DC供电端子Pdc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8T上分别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801Ea、801Eb、801Ec。形成平板电极801Ec,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701Ea相对。平板电极801Ec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利用平板电极801Ec、701Ea、以及介质层107T,来构成DC供电用电容器Cga、Cgb。
利用这样的介质层107T、108T的结构、以及与介质层104T的线圈电极401Ea、401Eb相连接的通孔电极VH47a、VH47b的连接结构,以共用的结构,来实现与构成层叠型滤波器10E内的不同的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a、L2b相连接的DC供电电路。因此,能使层叠型滤波器10E实现小型化。
平板电极801Ea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801Ea是不与包括接地端子GND的外部端子相连接的浮动电极。
平板电极801Eb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801Eb是不与包括接地端子GND的外部端子相连接的浮动电极。
在介质层109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901Ea、901Eb、901Ec、901Ed、901Ee、901Ef。
形成平板电极901Ee,使得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901Ee与平板电极801Ec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901Ee、801Ec、以及介质层108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a。平板电极901Ee与第一侧面的不平衡端子Punba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901Ef,使得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901Ef与平板电极801Ec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901Ef、801Ec、以及介质层108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b。平板电极901Ef与第一侧面的不平衡端子Punbb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901Ea、901Eb,使它们分别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801Ea相对。形成平板电极901Ec、901Ed,使它们分别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801Eb相对。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10T上分别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001Ea、1001Eb。形成平板电极1001Ea,使得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001Ea与平板电极801Ea、901Ea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1001Ea、901Ea、801Ea、以及介质层108T、109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a。另外,形成平板电极1001Ea,使得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001Ea与平板电极801Ea、901Eb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1001Ea、901Eb、801Ea、以及介质层108T、109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a。
形成平板电极1001Eb,使得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001Eb与平板电极901Ec、901Ed相对。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11T上分别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101Ea、1101Eb。形成平板电极1101Ea,使得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101Ea与平板电极801Eb、901Ec、1001Eb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1101Ea、1001Eb、901Ec、801Eb、以及介质层108T、109T、110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b。
形成平板电极1101Eb,使得在对层叠体100E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101Eb与平板电极801Eb、901Ed、1001Eb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1101Eb、1001Eb、901Ed、801Eb、以及介质层108T、109T、110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b。
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能实现具有稳定的平衡特性的层叠型滤波器。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说明。图1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F的电路图。如图17所示,作为电路结构,相对于实施方式5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D,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F在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a和不平衡侧电容器C1a的谐振电路之间,串联连接有电容器C0a,在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与不平衡侧电感器L1b和不平衡侧电容器C1b的谐振电路之间,串联连接有电容器C0b。因而,省略其他的电路结构的说明。
图18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F的外观立体图。图1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F的分解立体图。
利用将15层介质层101T-115T依次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100F,来实现层叠型滤波器10F。
如图18所示,层叠体100F的外形形状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在层叠体100F的第一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不平衡端子Punba)、接地电极(以下,称为接地端子GND)、以及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不平衡端子Punbb)。
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层叠体100F的第二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第二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一平衡端子Pba1、第二平衡端子Pba2)、以及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第一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二平衡端子Pbb2、第一平衡端子Pbb1)。此时,进行配置,使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与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对。
在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正交而成为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第三侧面上,排列形成有连接用电极Sea1、Sea2。在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正交而成为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第四侧面上,排列形成有连接用电极Seb1、Seb2。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对各介质层的说明中,除了与内层电极的连接关系以外,省略对这些外部端子的形成位置和形状的说明。
在成为层叠体100F的最上层的介质层101T上,只形成有上述外部端子的电极图案。此外,虽未图示,但在介质层101T的顶面、即层叠体100F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定义安装方向的标记电极。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2T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201Fa。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201Fa形成于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201Fa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3T上分别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301Fa、301Fb。形成平板电极301F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201Fa相对。平板电极301Fa与第三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a1相连接。
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301Fb形成于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301Fb与第四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b1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4T上分别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401Fa、401Fb。形成平板电极401F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301Fa相对。平板电极401Fa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连接。
利用平板电极401Fa、301Fa、201Fa、以及介质层102T、103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a。
形成平板电极401F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301Fb相对。平板电极401Fb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相连接。
利用平板电极401Fb、301Fb、及介质层103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b。
在介质层105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501Fa。线圈电极501Fa的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F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规定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501F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介质层106T的线圈电极601Fa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6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601Fa,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601Fb。
线圈电极601F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线圈电极501Fa相连接。线圈电极601F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501F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601F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67a,与介质层107T的线圈电极701F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601Fb的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相连接。线圈电极601Fb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601Fa相反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601F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67b,与介质层107T的线圈电极701Fb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7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701Fa、701Fc,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701Fb、701Fd。
线圈电极701F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67a,与线圈电极601F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701F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601F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701Fa、601Fa、501Fa、以及通孔电极VH56a、VH67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a。线圈电极701F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8a,与介质层108T的线圈电极801F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701F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67b,与线圈电极601F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701F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601F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701Fb、601Fb、以及通孔电极VH67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b。线圈电极701F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8b,与介质层108T的线圈电极801Fb的一端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701Fc形成于线圈电极701Fa的第一侧面一侧、即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一侧。线圈电极701Fc的一端与第三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a2相连接。线圈电极701F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701Fc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9a,与介质层109T的线圈电极901Fc的一端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701Fd形成于线圈电极701Fb的第一侧面一侧、即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一侧。线圈电极701Fd的一端与第四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b2相连接。线圈电极701Fd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方向与线圈电极701Fc相反的螺旋形。线圈电极701Fd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9b,与介质层109T的线圈电极901Fd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8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801Fa,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801Fb。
线圈电极801F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8a,与线圈电极701F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Fa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1Fa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701Fc重合,从而与线圈电极701Fc进行电磁场耦合,以这样的形状来形成线圈电极801Fa。线圈电极801F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a,与介质层109T的线圈电极901Fa的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Fa成为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a。
线圈电极801F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8b,与线圈电极701F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Fb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1Fb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701Fd重合,从而与线圈电极701Fd进行电磁场耦合,以这样的形状来形成线圈电极801Fb。线圈电极801F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b,与介质层109T的线圈电极901Fb的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Fb成为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b。
在介质层109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901Fa、901Fc,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901Fb、901Fd。
线圈电极901Fc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9a,与线圈电极701Fc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901F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701Fc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901Fc和线圈电极701Fc,使得在进行俯视时,它们各自的形成区域大致重合。利用线圈电极901Fc、701Fc、以及通孔电极VH79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感器L1a。线圈电极901Fc的另一端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线圈电极901Fd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9b,与线圈电极701Fd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901Fd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701Fd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901Fd和线圈电极701Fd,使得在进行俯视时,它们各自的形成区域大致重合。利用线圈电极901Fd、701Fd、以及通孔电极VH79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感器L1b。线圈电极901Fd的另一端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线圈电极901F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a,与线圈电极801F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901Fa相对于线圈电极901Fc形成于第二侧面一侧的区域中,并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701F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901F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910a,与介质层110T的线圈电极1001F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901F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b,与线圈电极801F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901Fb相对于线圈电极901Fd形成于第二侧面一侧的区域中,并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701F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901F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910b,与介质层110T的线圈电极1001Fb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10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1001Fa,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1001Fb。线圈电极1001F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910a,与线圈电极901F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1001F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901F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1001F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1011a,与介质层111T的线圈电极1101F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1001F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910b,与线圈电极901F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1001F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901F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1001Fb、901Fb、以及通孔电极VH910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b。线圈电极1001Fb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b2相连接。
在介质层111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1101Fa。线圈电极1101F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1011a,与线圈电极1001F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1101F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1001F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1101Fa、1001Fa、901Fa、以及通孔电极VH910a、VH1011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a。线圈电极1101Fa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a2相连接。
在介质层112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201Fa、1201Fb、1201Fc、1201Fd。
平板电极1201Fc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1201Fc,使得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201Fc与线圈电极701Fc、901Fc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1201Fc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平板电极1201Fd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1201Fd,使得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201Fd与线圈电极701Fd、901Fd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1201Fd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平板电极1201Fa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1201Fa,使得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201Fa与线圈电极901Fa、1001Fa、1101Fa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1201Fa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a2相连接。
平板电极1201Fb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1201Fb,使得在对层叠体100F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201Fb与线圈电极901Fb、1001Fb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1201Fb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b2相连接。
在介质层113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301Fa、1301Fb、1301Fc、1301Fd。
形成平板电极1301Fc,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201Fc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301Fc、1201Fc、以及介质层112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a。平板电极1301Fc与第三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a2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301Fd,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201Fd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301Fd、1201Fd、以及介质层112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b。平板电极1301Fd与第四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b2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301F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201Fa相对。平板电极1301Fa与第三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a1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301F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201Fb相对。平板电极1301Fb与第四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b1相连接。利用平板电极1301Fb、1201Fb、以及介质层112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b。
在介质层114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401Fa、1401Fc、1401Fd。
形成平板电极1401F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301Fa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401Fa、1301Fa、1201Fa、以及介质层112T、113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a。平板电极1401Fa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a2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401Fc,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301Fc相对。平板电极1401Fc与第一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401Fd,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301Fd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401Fd、1301Fd、以及介质层113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电容器C0b。
在介质层115T上,形成有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501Fc。形成平板电极1501Fc,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401Fc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501Fc、1401Fc、1301Fc、以及介质层113T、114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电容器C0a。
这样,即使是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能实现具有稳定的相位平衡的层叠型滤波器。此外,将电容器与不平衡端子进行串联连接,从而能抑制来自不平衡端子侧的不需要的直流信号的输入。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说明。图2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G的电路图。如图20所示,相对于实施方式7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F,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G还包括与各平衡端子Pba1、Pba2、Pbb1、Pbb2进行串联连接的电容器C4a、C5a、C4b、C5b,其他电路结构都相同。因而,省略其更详细的电路说明。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G的外部端子的结构与实施方式7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F相同,因此,也省略对该点的说明。
图2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G的分解立体图。在成为层叠体100G的最上层的介质层101T上,只形成有上述外部端子的电极图案。此外,虽未图示,但在介质层101T的顶面、即层叠体100G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定义安装方向的标记电极。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2T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201Ga、201Gb。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201Ga形成于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201Ga与第三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a1相连接。
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201Gb形成于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201Gb与第四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b1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3T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301Ga、301Gb。平板电极301Ga是不与外部端子直接进行连接的浮动电极,形成平板电极301G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201Ga相对。平板电极301Ga经由通孔电极VH35a,与介质层105T的平板电极501Ga相连接。
平板电极301Gb是不与外部端子直接进行连接的浮动电极,形成平板电极301G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201Gb相对。平板电极301Gb经由通孔电极VH35b,与介质层105T的平板电极501Gb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在介质层104T上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电极401Ga、401Gb。形成平板电极401G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301Ga相对。平板电极401Ga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连接。利用平板电极401Ga、301Ga、201Ga、以及介质层102T、103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a。
形成平板电极401G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301Gb相对。平板电极401Gb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相连接。利用平板电极401Gb、301Gb、201Gb、以及介质层102T、103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b。
在介质层105T上,形成有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501Ga、501Gb,所述平板电极501Ga、501Gb是不与外部端子直接进行连接的浮动电极。形成平板电极501G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401Ga、301Ga相对。平板电极501Ga经由通孔电极VH35a,与平板电极301Ga相连接,并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介质层106T的线圈电极601Ga的一端相连接。利用平板电极501Ga、401Ga、以及介质层104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电容器C4a。
形成平板电极501G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401Gb、301Gb相对。平板电极501Gb经由通孔电极VH35b,与平板电极301Gb相连接,并经由通孔电极VH56b,与介质层106T的线圈电极601Gb的一端相连接。利用平板电极501Gb、401Gb、以及介质层104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电容器C4b。
在介质层106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601Ga,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601Gb。线圈电极601Ga形成于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和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线圈电极601G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平板电极501Ga相连接。线圈电极601G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规定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601G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67a,与介质层107T的线圈电极701Ga相连接。
线圈电极601Gb形成于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线圈电极601G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b,与平板电极501Gb相连接。线圈电极601G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601Ga相反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601G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67b,与介质层107T的线圈电极701Gb相连接。
在介质层107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701Ga、701Gc,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701Gb、701Gd。
线圈电极701G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67a,与线圈电极601G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701G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601G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701Ga、601Ga、以及通孔电极VH67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a。线圈电极701G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8a,与介质层108T的线圈电极801G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701G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67b,与线圈电极601G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701G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601G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701Gb、601Gb、以及通孔电极VH67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b。线圈电极701G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8b,与介质层108T的线圈电极801Gb的一端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701Gc形成于线圈电极701Ga的第一侧面一侧、即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一侧。线圈电极701Gc的一端与第三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a2相连接。线圈电极701G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701Gc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9a,与介质层109T的线圈电极901Gc的一端相连接。
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701Gd形成于线圈电极701Gb的第一侧面一侧、即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一侧。线圈电极701Gd的一端与第四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b2相连接。线圈电极701Gd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方向与线圈电极701Gc相反的螺旋形。线圈电极701Gd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9b,与介质层109T的线圈电极901Gd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8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801Ga,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801Gb。
线圈电极801G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8a,与线圈电极701G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Ga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1Ga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701Gc重合,从而与线圈电极701Gc进行电磁场耦合,以这样的形状来形成线圈电极801Ga。线圈电极801G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a,与介质层109T的线圈电极901Ga的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Ga成为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a。
线圈电极801G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8b,与线圈电极701G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Gb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801Gb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701Gd重合,从而与线圈电极701Gd进行电磁场耦合,以这样的形状来形成线圈电极801Gb。线圈电极801G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b,与介质层109T的线圈电极901Gb的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801Gb成为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b。
在介质层109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901Ga、901Gc,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901Gb、901Gd。
线圈电极901Gc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79a,与线圈电极701Gc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901G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701Gc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此时,形成线圈电极901Gc和线圈电极701Gc,使得在进行俯视时,它们各自的形成区域大致重合。利用线圈电极901Gc、701Gc、以及通孔电极VH79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感器L1a。线圈电极901Gc的另一端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线圈电极901G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a,与线圈电极801G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901Ga相对于线圈电极901Gc形成于第二侧面一侧的区域中,并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701G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901G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910a,与介质层110T的线圈电极1001G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901G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89b,与线圈电极801G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901Gb相对于线圈电极901Gd形成于第二侧面一侧的区域中,并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701G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901G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910b,与介质层110T的线圈电极1001Gb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10T上,在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1001Ga,在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线圈电极1001Gb。线圈电极1001G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910a,与线圈电极901G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1001G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901G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1001Ga、901Ga、以及通孔电极VH910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a。线圈电极1001G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1011a,与介质层111T的平板电极1101Ga相连接。
线圈电极1001G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910b,与线圈电极901G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1001G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901G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1001Gb、901Gb、以及通孔电极VH910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b。线圈电极1001G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1011b,与介质层111T的平板电极1101Gb相连接。
在介质层111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101Ga、1101Gb,所述平板电极1101Ga、1101Gb是不与外部端子直接进行连接的浮动电极。
平板电极1101Ga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1101Ga,使得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101Ga与线圈电极901Ga、1001Ga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1101Ga经由通孔电极VH1113a,与介质层113T的平板电极1301Ga相连接。
平板电极1101Gb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1101Gb,使得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101Gb与线圈电极901Gb、1001Gb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1101Gb经由通孔电极VH1113b,与介质层113T的平板电极1301Gb相连接。
在介质层112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201Ga、1201Gb、1201Gc、1201Gd。
形成平板电极1201G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101Ga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201Ga、1101Ga、以及介质层111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电容器C5a。平板电极1201Ga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a2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201G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101Gb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201Gb、1101Gb、以及介质层111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电容器C5b。平板电极1201Gb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b2相连接。
平板电极1201Gc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1201Gc,使得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201Gc与线圈电极701Gc、901Gc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1201Gc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平板电极1201Gd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1201Gd,使得在对层叠体100G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1201Gd与线圈电极701Gd、901Gd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1201Gd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在介质层113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301Ga、1301Gb、1301Gc、1301Gd。
形成平板电极1301Gc,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201Gc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301Gc、1201Gc、以及介质层112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a。平板电极1301Gc与第三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a2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301Gd,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201Gd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301Gd、1201Gd、以及介质层112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b。平板电极1301Gd与第四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b2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301G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101Ga、1201Ga相对。平板电极1301Ga是不与外部端子直接进行连接的浮动电极。平板电极1301Ga经由通孔电极VH1113a,与平板电极1101Ga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301G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101Gb、1201Gb相对。平板电极1301Gb是不与外部端子直接进行连接的浮动电极。平板电极1301Gb经由通孔电极VH1113b,与平板电极1101Gb相连接。
在介质层114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401Ga、1401Gb、1401Gc、1401Gd。
形成平板电极1401G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301Ga相对。平板电极1401Ga与第三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a1相连接。利用平板电极1401Ga、1301Ga、1201Ga、以及介质层112T、113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a。
形成平板电极1401G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301Gb相对。平板电极1401Gb与第四侧面的连接用电极Seb1相连接。利用平板电极1401Gb、1301Gb、1201Gb、以及介质层112T、113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b。
形成平板电极1401Gc,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301Gc相对。平板电极1401Gc与第一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1401Gd,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301Gd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401Gd、1301Gd、以及介质层113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电容器C0b。平板电极1401Gd与第一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相连接。
在介质层115T上,以规定的面积形成有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501Gc。形成平板电极1501Gc,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1401Gc相对。利用平板电极1501Gc、1401Gc、1301Gc、以及介质层113T、114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电容器C0a。
这样,即使是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能实现具有稳定的相位平衡的层叠型滤波器。此外,将电容器与不平衡端子和平衡端子进行串联连接,从而能抑制来自不平衡端子侧和平衡端子侧的不需要的直流信号的输入。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说明。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10H的电路结构与实施方式5所示的层叠型滤波器10D相同,因此,省略电路结构的说明。
图2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H的外观立体图。图2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型滤波器10H的分解立体图。
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各电路元件、以及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各电路元件形成于不同的区域中,使得它们不会发生高频耦合。另外,图23示出了具体的螺旋形,滤波器电路彼此之间的电感器的卷绕方向相反。由此,能抑制第一滤波器电路与第二滤波器电路发生耦合。
利用将10层介质层101T-110T依次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100H,来实现层叠型滤波器10H。
如图22所示,层叠体100H的外形形状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在层叠体100H的第一侧面上,依次排列形成有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不平衡端子Punba)、接地电极(以下,称为接地端子GND)、以及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不平衡端子Punbb)。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第一侧面上的接地端子GND只有一个。
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层叠体100H的第二侧面上,夹住NC端子,按顺序排列形成有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二平衡端子Pba2)、以及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二平衡端子Pbb2)。此时,进行配置,使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与第二平衡端子Pba2相对。
在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正交而成为第一滤波器电路侧的第三侧面上,形成有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一平衡端子Pba1)。在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正交而成为第二滤波器电路侧的第四侧面上,形成有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用外部电极(以下,称为第一平衡端子Pbb1)。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对各介质层的说明中,除了与内层电极的连接关系以外,省略对这些外部端子的形成位置和形状的说明。
在成为层叠体100H的最上层的介质层101T上,只形成有上述外部端子的电极图案。此外,虽未图示,但在介质层101T的顶面、即层叠体100H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定义安装方向的标记电极。
在介质层102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201Ha、201Hb。线圈电极201Ha的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a2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1H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201Ha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23a,与介质层103T的线圈电极301H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201Hb的一端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b2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201H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201H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23b,与介质层103T的线圈电极301Hb的一端相连接。
在介质层103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301Ha、301Hb、301Hc、301Hd。
线圈电极301H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23a,与线圈电极201Ha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H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201H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301Ha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4a,与介质层104T的线圈电极401Ha的一端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301Ha、线圈电极201Ha、以及通孔电极VH23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a。
线圈电极301H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23b,与线圈电极201Hb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H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201H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线圈电极301Hb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4b,与介质层104T的线圈电极401Hb的一端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301Hb、线圈电极201Hb、以及通孔电极VH23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4b。
线圈电极301Hc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H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301Hc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5a,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Hc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301Hd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301Hd以该一端作为起点而形成为螺旋形。线圈电极301Hd的另一端经由导电性的通孔电极VH35b,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Hd的一端相连接。此外,线圈电极301Hc、301Hd的一端通过公共接地用电极,与一个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在介质层104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401Ha、401Hb。线圈电极401H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4a,与线圈电极301Ha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401Ha形成为螺旋形,使得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1Ha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301Hc重合,即,使得线圈电极401Ha与线圈电极301Hc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401H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a,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Ha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401H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a。
线圈电极401H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4b,与线圈电极301Hb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电极401Hb形成为螺旋形,使得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401Hb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301Hd重合,即,使得线圈电极401Hb与线圈电极301Hd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401H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b,与介质层105T的线圈电极501Hb的一端相连接。利用该线圈电极401H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2b。
另外,线圈电极401Ha、401Hb的螺旋形的规定位置通过公共接地用电极,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由此,将平衡侧电感器L2a、L2b的规定点进行接地。
在介质层105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501Ha、501Hb、501Hc、501Hd。
线圈电极501H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a,与线圈电极401Ha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Ha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线圈电极501Ha形成于如下区域中:即,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和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即与上述线圈电极201Ha、301Ha重合的区域。线圈电极501Ha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介质层106T的线圈电极601Ha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501H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45b,与线圈电极401Hb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Hb形成为以该一端作为起点的螺旋形。此时,线圈电极501Hb形成于如下区域中:即,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即与上述线圈电极201Hb、301Hb重合的区域。线圈电极501Hb的另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b,与介质层106T的线圈电极601Hb的一端相连接。
线圈电极501Hc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5a,与线圈电极301Hc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Hc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301Hc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此时,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Hc也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401Ha重合的位置上,使得与线圈电极401Ha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501Hc的另一端与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501Hc、线圈电极301Hc、以及通孔电极VH35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感器L1a。
线圈电极501Hd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35b,与线圈电极301Hd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Hd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301Hd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此时,在对层叠体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501Hd也形成于至少一部分与线圈电极401Hb重合的位置上,使得与线圈电极401Hb进行电磁场耦合。线圈电极501Hd的另一端与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相连接。利用线圈电极501Hd、线圈电极301Hd、以及通孔电极VH35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感器L1b。
在介质层106T上,形成有线圈电极601Ha、601Hb。线圈电极601Ha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a,与线圈电极501Ha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1Ha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501Ha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601Ha、线圈电极501Ha、以及通孔电极VH56a,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a。
线圈电极601H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VH56b,与线圈电极501Hb的另一端相连接。在进行俯视时,线圈电极601Hb以该一端作为起点,形成为沿与线圈电极501Hb相同的方向进行卷绕的螺旋形。利用线圈电极601Hb、线圈电极501Hb、以及通孔电极VH56b,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平衡侧电感器L3b。
在介质层107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701Ha、701Hb、701Hc、701Hd。
平板电极701Hc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701Hc,使得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701Hc与线圈电极301Hc、501Hc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701Hc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平板电极701Hd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一侧的区域中。即,形成平板电极701Hd,使得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701Hd与线圈电极301Hd、501Hd的形成区域重合。平板电极701Hd与第一侧面的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此时,平板电极701Hc、701Hd通过公共接地用电极,与一个接地端子GND相连接。
平板电极701Ha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a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701Ha是不与包括接地端子GND的外部端子相连接的浮动电极。
平板电极701Hb形成于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b2一侧的区域中。平板电极701Hb是不与包括接地端子GND的外部端子相连接的浮动电极。
在介质层108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801Ha、801Hb、801Hc、801Hd、801He、801Hf。
形成平板电极801He,使得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801He与平板电极701Hc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801He、701Hc、以及介质层107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a。平板电极801He与第一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a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801Hf,使得在对层叠体100H进行俯视时,平板电极801Hf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701Hd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801Hf、701Hd、以及介质层107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侧电容器C1b。平板电极801Hf与第一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不平衡端子Punbb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801Ha、801Hc,使它们分别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701Ha相对。平板电极801Ha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的第二平衡端子Pba2相连接,平板电极801Hc与第三侧面的第一滤波器的第一平衡端子Pba1相连接。
形成平板电极801Hb、801Hd,使它们分别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701Hb相对。平板电极801Hb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的第二平衡端子Pbb2相连接,平板电极801Hd与第四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相连接。
在介质层109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901Ha、901Hb。形成平板电极901Ha,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801Ha、801Hc相对。利用这些平板电极901Ha、801Ha、701Ha、以及介质层107T、108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a。利用这些平板电极901Ha、801Hc、701Ha、以及介质层107T、108T,来构成第一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a。
形成平板电极901Hb,使其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801Hb、801Hd相对。
在介质层110T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规定的面积、且在进行俯视时大致呈四边形的平板电极1001Hb、1001Hd。形成平板电极1001Hb、1001Hd,使它们分别沿层叠方向与平板电极901Hb相对。
利用平板电极701Hb、801Hb、901Hb、1001Hb、以及介质层107T、108T、109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侧电容器C3b。利用平板电极701Hb、801Hd、901Hb、1001Hd、以及介质层107T、108T、109T,来构成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侧电容器C2b。
平板电极1001Hb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二平衡端子Pbb2相连接。平板电极1001Hd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滤波器电路的第一平衡端子Pbb1相连接。
如上所述,即使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能实现具有稳定的平衡特性的层叠型滤波器。此外,由于接地端子GND被第一滤波器电路和第二滤波器电路所共用,从而在层叠体100H的侧面上只形成有一个接地端子GND,因此,能使层叠体100H更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虽然未特别示出平衡侧电容器C2、C3的电容量(电容)比,但根据构成层叠型滤波器的其他电路元件或电路图案,可以适当设定电容量比。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分别改变构成平衡侧电容器C2、C3的平板电极的相对面积。
另外,可以根据规格等来适当设定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层叠数。

Claims (8)

1.一种层叠型滤波器,该层叠型滤波器包括将多个介质层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利用所述层叠体的内层电极和外部电极来形成不平衡端子、与该不平衡端子相对应的第一平衡端子和第二平衡端子、以及滤波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平衡端子与所述第二平衡端子之间,连接有电容器,
所述电容器包括:第一电容器,该第一电容器以与形成所述第一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导通的第一内层平板电极作为一个相对电极,以不进行接地的第一浮动电极作为另一个相对电极;以及第二电容器,该第二电容器以与形成所述第二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导通的第二内层平板电极作为一个相对电极,以不进行接地的第二浮动电极作为另一个相对电极,所述层叠型滤波器具有以下结构:即,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容器进行串联连接,
第一电极组以及第二电极组形成于不同的介质层上,所述第一电极组包括所述第一内层平板电极和所述第一浮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组包括所述第二内层平板电极和所述第二浮动电极,
形成所述第一电极组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使得沿层叠方向来看所述层叠体时,所述第一电极组与所述第二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决定所述第一内层平板电极、所述第二内层平板电极、所述第一浮动电极、以及所述第二浮动电极的形状和介质层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量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量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决定所述第一内层平板电极、所述第二内层平板电极、所述第一浮动电极、以及所述第二浮动电极的形状和介质层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量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量相同。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不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连接有不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并连接有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的电极对,
在形成所述第一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与形成所述第二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之间,串联连接有三个以上的、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
所述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中的、按排列顺序位于中央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以及所述不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形成于进行电磁场耦合的位置上,
形成所述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使所述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包含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卷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形的线圈。
5.一种层叠型滤波器,该层叠型滤波器包括将多个介质层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利用所述层叠体的内层电极和外部电极来形成不平衡端子、与该不平衡端子相对应的第一平衡端子和第二平衡端子、以及滤波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平衡端子与所述第二平衡端子之间,连接有电容器,
所述电容器包括:第一电容器,该第一电容器以与形成所述第一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导通的第一内层平板电极作为一个相对电极,以不进行接地的第一浮动电极作为另一个相对电极;以及第二电容器,该第二电容器以与形成所述第二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导通的第二内层平板电极作为一个相对电极,以不进行接地的第二浮动电极作为另一个相对电极,所述层叠型滤波器具有以下结构:即,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容器进行串联连接,
在形成所述不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连接有不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并连接有构成不平衡侧电容器的电极对,
在形成所述第一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与形成所述第二平衡端子的端子电极之间,串联连接有三个以上的、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
所述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中的、按排列顺序位于中央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以及所述不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形成于进行电磁场耦合的位置上,
形成所述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使所述奇数个的平衡侧电感器电极包含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卷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形的线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浮动电极和所述第二浮动电极由单一的公共浮动电极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层叠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决定所述第一内层平板电极、所述第二内层平板电极、所述第一浮动电极、以及所述第二浮动电极的形状和介质层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量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量不同。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层叠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决定所述第一内层平板电极、所述第二内层平板电极、所述第一浮动电极、以及所述第二浮动电极的形状和介质层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量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量相同。
CN201110330867.XA 2010-10-21 2011-10-18 层叠型滤波器 Active CN102457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6067 2010-10-21
JP2010-236067 2010-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7244A CN102457244A (zh) 2012-05-16
CN102457244B true CN102457244B (zh) 2015-02-25

Family

ID=45972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30867.XA Active CN102457244B (zh) 2010-10-21 2011-10-18 层叠型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23468B2 (zh)
JP (1) JP5569499B2 (zh)
CN (1) CN102457244B (zh)
TW (1) TWI4963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5605B2 (ja) 2012-03-23 2014-09-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タ素子
JP5590070B2 (ja) 2012-05-17 2014-09-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バランスフィルタ
TWI632567B (zh) * 2015-10-21 2018-08-11 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Balanced filter
JP6773218B2 (ja) * 2017-04-25 2020-10-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CN213547468U (zh) * 2018-06-22 2021-06-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复合滤波器装置
JP7232083B2 (ja) * 2019-03-05 2023-03-02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
CN115917965A (zh) 2020-07-01 2023-04-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滤波器装置以及多路调制器
JP2022138075A (ja) * 2021-03-09 2022-09-22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フィルタ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0506A (zh) * 2005-02-16 2008-02-06 双信电机株式会社 滤波器
CN101136617A (zh) * 2006-08-29 2008-03-05 Tdk株式会社 叠层型滤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76313A (ja) * 1986-09-18 1988-04-06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積層lcフイルタ部品
JPH0738368A (ja) * 1993-07-20 1995-02-07 Tdk Corp 180°移相器
JP2002217616A (ja) * 2001-01-15 2002-08-02 Alps Electric Co Ltd 平衡不平衡変換器
JP2002261561A (ja) * 2001-02-27 2002-09-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ルタ部品
JP4211994B2 (ja) * 2006-01-31 2009-01-21 Tdk株式会社 高周波フィルタ
JP2007305861A (ja) * 2006-05-12 2007-11-22 Alps Electric Co Ltd 相互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および平衡不平衡変換器
JP2008278360A (ja) * 2007-05-02 2008-11-13 Ngk Spark Plug Co Ltd 積層型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ダイプレクサ
TWI398984B (zh) * 2008-05-23 2013-06-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aminated bandpass filter
JP4650530B2 (ja) * 2008-07-10 2011-03-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Lc複合部品
TWI414102B (zh) * 2008-11-11 2013-11-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aminated balance filt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0506A (zh) * 2005-02-16 2008-02-06 双信电机株式会社 滤波器
CN101136617A (zh) * 2006-08-29 2008-03-05 Tdk株式会社 叠层型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8500A (en) 2012-05-01
JP2012109949A (ja) 2012-06-07
TWI496345B (zh) 2015-08-11
JP5569499B2 (ja) 2014-08-13
CN102457244A (zh) 2012-05-16
US20120098622A1 (en) 2012-04-26
US8823468B2 (en) 2014-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7244B (zh) 层叠型滤波器
CN102457243B (zh) 层叠型滤波器
JP5609968B2 (ja) 高周波積層部品および積層型高周波フィルタ
TWI442622B (zh) Laminated bandpass filter
US10944375B2 (en) Multilayer band pass filter
CN214045583U (zh) 滤波器元件
TWI449329B (zh) 用於高性能濾波器之小型線圈
US10389329B2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ultilayer LC filter
JP2016201517A (ja) コイルとコンデンサを含む積層複合電子部品
US10530322B2 (en) Resonant circuit, band elimination filter, and band pass filter
JP5817925B2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WO2012011526A1 (ja)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モジュール及びモジュール基板
KR20130037691A (ko) 전기 이중 필터 구조 및 이의 다층 구현
US6903628B2 (en) Lowpass filter formed in multi-layer ceramic
TWM586909U (zh) 具有高抑制效果的共振濾波器
JP3955212B2 (ja) 積層型誘電体フィルタ
KR20130041834A (ko) 전기 필터 구조
US11757424B2 (en) Band-pass filter
US11171622B2 (en) Balanced filter
US20230083216A1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14257202A (zh) 滤波电路和多工器
JPH07170108A (ja) 誘電体共振器を有する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