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8868B -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38868B
CN102438868B CN201080002294.1A CN201080002294A CN102438868B CN 102438868 B CN102438868 B CN 102438868B CN 201080002294 A CN201080002294 A CN 201080002294A CN 102438868 B CN102438868 B CN 1024388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switch
baffle plate
thruster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22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38868A (zh
Inventor
姜仁滨
王宛珏
王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8000229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388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38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8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38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8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2Fluid shock absorbers, e.g. with coaxial coil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38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adjustably or movably mounted, e.g. horizontally displaceable for securing a space between parked vehicles
    • B60R19/40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adjustably or movably mounted, e.g. horizontally displaceable for securing a space between parked vehicles in the direction of an obstacle before a collision, or extending during driving of the vehicle, i.e. to increase the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bum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2019/262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with means to adjust or regulate the amount of energy to be absorb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由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和前轮前自动升降侧推挡板(3)组成。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由两级高压汽缸(5)、和与其连接的挡车板(9)和挡人板(10)构成的弹性盒构成。盒内具有弹簧(L0)和压触开关(k0)及位于连动箱(11)的相关自控电路。前轮前自动升降侧推挡板(3)由连动箱(11)、升降架(12、26)、侧推挡板(13、27)和相关自控电路组成。该安全防护装置不仅能减少汽车将车前行人和车上乘客撞死或重伤的危险,也能减少汽车因碰撞而造成的严重机械损坏,同时在汽车将车前行人撞倒后,还能将被车撞倒的车前行人自动推至车旁,以减少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

Description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上安装的机电部件领域,具体为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今汽车安全防护装置的严重缺陷是:只在汽车前后安装了挡车的较厚钢板或较粗钢架,设置了部份“弱”结构。由于它们可发生形变的大小(即缓冲距离)很小和发生形变所经过的时间(即缓冲时间)很短,只能起到很小的缓冲作用,只能部份减少汽车碰撞中对司机、乘客和汽车主体机械结构的损伤,却丝毫不能减少将车前行人撞死、压死、重伤的危险。车内的安全带只能对司机、乘客起到一些缓冲作用,带来一些安全,却不能给车前行人带来任何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今汽车安全防护装置的严重缺陷,提供一套既可大大减少汽车碰撞时对司机、乘客和汽车主体机械结构造成严重损伤的危险,又可大大减少将车前行人撞死、压死和重伤的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使用这套安全防护装置可大大减少严重交通事故,特别是城市中的严重交通事故。它弥补了现今汽车安全防护装置的严重欠缺。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1、要减少汽车碰撞所造成的人身死伤和严重机械损伤的危险,就必须增加碰撞前后汽车前端可发生形变的大小(即缓冲距离)和发生形变所经过的时间(即缓冲时间),而增加缓冲距离和车身长度的限制发生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
2、汽车和路上行人碰撞(称为软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与汽车和汽车、建筑物、树木等的碰撞(称为硬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是相差很大的。如何兼而顾之是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
3、汽车的空间很窄小,要在这窄小的空间中安装什么形式的装置,使其在发生软碰撞时,既能将撞倒的行人推至车旁,减少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同时在碰上地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又能自动提升避让,不致被碰断、损坏。这是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
4、如何使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是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在汽车底架前端和后端两纵梁(4)的中空处分别固定一套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每个两级高压汽缸(5)中与活塞(6)连接的连杆(7)前端固定有较厚的钢质挡车板(9),挡车板前通过压缩弹簧(L0)连接有较薄的具有弹性的挡人板(10),挡车板和挡人板购成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在弹性盒内还装有一个常开的压触开关(k0),与挡车板连接的两级高压汽缸的前部具有一个柔软、易折叠的外套(8),外套将连杆围住,在汽缸尾部具有常用高压汽进出(K12),汽油喷嘴a和电火花喷头b,在汽缸前部的外侧装有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22)。
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在正常运行时常用高压汽尾端进出口(K12)控制电路由装在驾驶室操纵盘上的手控开关(k1)、连接装在连动箱撑杆下方的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组成,常用高压汽前端进出口(K22)控制电路由装在驾驶室操纵盘上的手控开关(k2)、连接装在连动箱撑杆下方的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组成,可转动钢盘中心(O)是常用高压汽的进汽口,在碰撞时启动的特殊高压汽产生控制电路由装在挡车板前的压触开关(k0)、装在连动箱撑杆下方的电磁铁(k0’)和与电磁铁连接的直流电源ε0组成,喷油和电火花控制电路由被电磁铁吸引的延时开关(K0”)、连接装在高压汽进出K12的喷油嘴控制电路(a’)、和电火花喷头处的电火花控制电路(b’)并连接直流电源ε0’组成。
在汽车的每个前轮(2)前方装有一套前轮前三棱架或单棱架自动升降侧推挡板(3),它具有连动箱(11)、升降架(三棱架(12)或单棱架(26))和侧推挡板(13)或(27),连动箱(11)固定在汽车底架纵梁(4)前端的外侧和前轮(2)的内侧之间,其两侧壁上开有向上、向前和向上、向后倾斜的滑动斜槽(14),在底面前后两端各装有一对固定轴承(15),其中的固定转轴为平头螺杆(16)。,在连动箱外侧前轮前方的三棱架具有三根棱柱(12),棱柱与连动箱(11)位置平行,且向下延伸到路面上方,另一平头螺杆(16)穿过三棱架(12)前后棱柱中部的竖直光滑长槽(20),将三棱架连接在连动箱(11)侧面上,三棱架可绕另一平头螺杆(16)转动和上下移动,在棱柱顶端具有水平滑动杆(19),水平滑动杆(19)也是一根平头螺杆,水平滑动杆(19)穿过连动箱侧壁上的滑动斜槽(14)并和连杆(17)活动连接,在棱柱(31)下端装有弹性盒(23),盒内装有压缩弹簧(L1或L2)和压触开关(k1或k2),在三棱柱外侧装有侧推挡板(13),侧推挡板垂直向下,并与汽车底架纵梁成30°-45°夹角。
所述的三棱架由前面一根棱柱(12)、后面两根棱柱(12)和一些连杆组成,其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一直角边和汽车底架纵梁(4)平行,直角边的边长由前轮前方车身长度决定,另一直角边靠近车轮,斜边在纵梁外侧,三棱架前后棱柱的顶端各有一根水平滑动杆(19)穿过连动箱两侧壁上的滑动斜槽(14),两水平滑动轴(19)由一连杆(17)活动连接,连杆(17)中部有一弹簧(L3)和连动箱(11)底面联接,前后棱柱的中部各有一竖直光滑长槽(20),固定在轴承中的平头螺杆(16)穿过竖直光滑长槽(20),将三棱架连接在连动箱(11)上,三棱架(12)可绕固定轴承中的平头螺杆(16)转动和上下移动,三棱架顶端前滑动轴(19)下方装有一个单向弹性挡头(21),后滑动轴(19)下方装有一个撑杆(22),前棱下端前面和后棱下端后面各有一个弹性盒(23),盒内各有一个硬弹簧(L1或L2)和一个压触开关(k1或k2),在前后滑动斜槽最高处还各有一个压触开关(k3或k4),在单向弹性挡头(21)附近还装有一个和压触开关(k1)并联的压触开关(k11),侧推挡板(13)装在三棱架斜面上。在连动箱两侧壁上两滑动斜槽交叉处的斜槽下侧,有成对的桥墩式固定钢滑块(24),在滑动轴下方有成对的可绕滑动轴转动的桥梁式钢滑块(25)。
所述的单棱架(26)由很粗壮的一根棱柱和一个用公螺丝固定卡在这根棱柱下部外侧的卡槽(28)组成。卡槽(28)的外侧表面和汽车底架纵梁(4)间的夹角为30°-45°,卡槽(28)的中部和下部各有一个螺母。单棱架(26)顶端的水平滑动轴(19)贯穿于连动箱(11)两侧的滑动斜槽(14)中,固定轴承(15)中的平头螺杆(16)贯穿于单棱柱(26)的竖直光滑长槽(20)中,将单棱架(26)连接到连动箱(11)上。侧推挡板(27)是一块弹性很好的、不太薄的长方形钢板。钢板上沿中部有一个小园洞,下部有一个圆弧形长槽(29),圆弧形长槽(29)的中心为上沿中部的小园洞中心,半径为卡槽(28)上下两个螺母的间距,圆心角为90°。有两个平头公螺丝通过上沿中部的小园洞和下部的圆弧形长槽(29)插入卡槽(28)中上、下两个螺母中,将侧推挡板(27)挂在卡槽(28)上。侧推挡板(27)可绕上沿中部的公螺丝自由转动,还可随单棱架(26)上下移动,在转动和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侧推挡板(27)的上、下沿可与地面始终保持平行,不会碰到地面。连动箱(11)中单棱架(26)顶端水平滑动轴(19)下方,装有一个单向弹性挡头(21),在向后的滑动斜槽(14)下方,装有一个撑杆(22),在单向弹性挡头(21)附近也有一个和单棱架(26)下端弹性盒(23)内的压触开关(k1)并联的压触开关(k11、C1型没有)。前轮(2)和卡槽(28)间有一档泥板(30),它和卡槽(28)间连有一个较硬的弹簧(L2)和一个压触开关(k2、C1型没有)。在卡槽(28)前面和侧推挡板(27)间也连有一个较硬的弹簧(L1)和一个压触开关(k1、C1型没有)。
所述的连动箱上前后滑动轴各装在连动箱两侧壁上的一对向前、向上倾斜的长滑动斜槽和一对向后、向上倾斜的长滑动斜槽中,或一对向后、向上倾斜的长滑动斜槽和一对向前、向上倾斜起缓冲作用的短滑动斜槽中,每条向前的滑动斜槽和向后的滑动斜槽的下端交叉重合在一起。
所述连动箱(11)中的动力装置可由电动机(18)和连动装置(17),以及相关控制电路组成,电动机相关控制电路有两种结构,使用时任取一种结构,一种结构为电动机相关控制电路网由三个独立的电路组成,第一个独立的电路是由控制电动机(18)开和关的双刀双掷开关、直流电源e和电动机(18)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第二个独立的电路是由控制电动机(18)顺时针转动的开关k1、直流电源ε1和双刀双掷开关下面的电磁线圈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第三个独立的电路是由一个控制电动机反时针转动的开关k2、直流电源ε2和双刀双掷开关上面的电磁线圈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4、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另外还有一个手控开关k5和开关k2并联的电路,另一种结构为由开关k1、k2、k5并联后和直流电源E、电动机(18)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3、电磁铁k’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
所述连动箱(11)中的动力装置也可由高压汽缸(18)和连动装置(17),以及相关控制电路组成,控制电路也有两种结构,使用时任取一种结构,一种结构为高压汽缸控制电路网由两个独立的电路组成,一个独立的电路包含一个控制汽缸尾端(K12)高压汽的输入和放出的开关k1、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另一个独立的电路包含一个控制汽缸前端(K22)高压汽的输入和放出的开关k2、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包含一个开关k4、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另外还有一个手控开关k5和开关k2并联的电路,另一种结构为高压汽缸控制电路由开关k1、k2、k5并联后和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包含一个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
在连动箱上的前后滑动斜槽下方还具有两种结构,其中一种结构为前滑动斜槽最低处的下方的单向弹性挡头(21),单向弹性挡头(21)通过一固定轴连接在连动箱上,固定轴上端的挡头短,下端的挡头长,下端底部右侧面和弹簧左端相切、可分离,弹簧右端固定在连动箱上。另一结构为后滑动斜槽下方的撑杆(22),撑杆(22)的下端通过一固定轴连接在连动箱上,撑杆中部下方的弹簧和电磁铁也固定在连动箱上,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将撑杆向上推、使撑杆恰能挡住后滑动斜槽槽口,接通手控开关(k6)时,电流从一端流入电磁铁,从另一端流出电磁铁,电磁铁的吸力可将撑杆拉离滑动斜槽而被闲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要点是采用固定在汽车底架纵梁前端和后端中空处的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和固定在汽车底架前端纵梁两外侧和两前轮前方的自动升降侧推挡板来大大减少汽车碰撞中对司机、乘客和汽车主体机械结构造成严重损伤的危险,同时大大减少将车前行人撞死、压死和重伤的危险
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由圆筒型高压汽缸、活塞、连接车前挡车厚钢板和活塞的光滑连杆、与车前挡车厚钢板活动连接的档人弹性薄钢板组成。挡车板和档人板购成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在弹性盒内的挡车板上,有一个压触开关和一个较硬的弹簧。在汽缸尾端有一个汽车常用高压汽进出口,一个由压触开关控制的汽油喷嘴和一个电火花喷头。在汽缸前端也有一个常用高压汽进出口。在挡车板和汽缸前端间有一柔软、易拆叠的圆筒形外套,外套将伸出汽缸外的光滑连杆封住。在汽车开动时,司机用手动开关将常用高压汽从尾端进出口输入汽缸,可将活塞、挡车板、挡人板向前和向后推出40-80厘米(依车型而定)。这样虽使车身临时增长,但不影响汽车的运行。汽车不开动时,司机用手动开关将常用高压汽从汽缸前端进出口输入,可将活塞压至汽缸尾端,使车前和车后的挡车板和挡人板紧靠汽车前端和后端。此时车身长度增加很少,几乎不增加汽车的停留空间。如此即可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
在汽车与路上行人发生软碰撞时,由于挡人板受到的冲力较小,挡车板上的弹簧被压缩所产生的形变也较小,压触开关不会被接通。缸中只有常用高压汽。在软碰撞过程中,挡人板、挡车板、活塞将被压回40-80厘米。这个被压回的距离就是缓冲距离。如此大的缓冲距离和缓冲时间,足可大大减少汽车对路上行人的最大冲击力,从而大大减少将行人撞死或重伤的危险。在汽车与汽车、建筑物、树木等发生硬碰撞时,由于挡人板受到的冲力很大,挡车板上的弹簧被压缩所产生的形变也很大,压触开关定会被接通,控制一继电器,接通一延时开关,先使喷油嘴控制电路接通,尾部的喷油嘴将喷射出汽油,而后经过一短暂时间电火花控制电路被接通,电火花喷头将喷射电火花,将喷出的汽油点火爆炸,产生特殊高压汽,大大增加了对活塞的压力,延长了缓冲时间,大大减少了汽车所受到的最大冲击力,大大减少了汽车本身以及司机和乘客所可能受到严重损伤的危险。从而解决了第二个技术问题。
前轮前三棱架或单棱架自动升降侧推挡板由连动箱、三棱架或单棱架和侧推挡板组成。由于构造和动力装置不同,它们分成了14个类型:(1)前轮前三棱架前后滑无动力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A1型);(2)前轮前三棱架前后滑电动链条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A2型);(3)前轮前三棱架前后滑电动齿轮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A3型);(4)前轮前三棱架前后滑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A4型);(5)前轮前三棱架后滑电动链条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B1型);(6)前轮前三棱架后滑电动齿轮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B2型);(7)前轮前三棱架后滑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B3型):(8)前轮前单棱架前后滑无动力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C1型);(9)前轮前单棱架前后滑电动链条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C2型);(10)前轮前单棱架前后滑电动齿轮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C3型);(11)前轮前单棱架前后滑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C4型);(12)前轮前单棱架后滑电动链条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D1型);(13)前轮前单棱架后滑电动齿轮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D2型);(14)前轮前单棱架后滑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以下简称D3型)A1型-A4型以下统称A型,B1型-B3型以下统称B型,C1型-C4型以下统称C型,D1型-D3型以下统称D型。
A、B型的共同特征是:
1、连动箱的横截面皆为高长宽短的矩形,连动箱中间较高,两头较低,两侧壁上有向上倾斜角为30°的成对滑动斜槽,底面两边缘前后各有一对固定轴承,其中的转轴为平头螺杆。箱内还有若干连杆和动力装置(A1型没有);
2、三棱架由前一棱、后两棱和连杆组成。其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直角边和底架纵梁平行,直角边长根据轮前车身长度决定。前、后棱柱的顶端各有一根水平滑动轴,贯穿于连动箱两侧的滑动斜槽中。两水平滑动轴由一连杆活动连接,连杆中部有一弹簧和连动箱底面联接,前、后棱柱中间都有一竖直光滑长槽,固定轴承中的水平平头螺杆贯穿于竖直光滑长槽中。通过两根水平平头滑动轴和两根水平平头固定螺杆将三棱架连接到连动箱上。三棱架可沿竖直光滑长槽的方向上下滑动、绕固定轴转动,平头滑动轴和平头固定螺杆不会阻挡侧推挡板的平动和转动。
3、侧推挡板是装在三棱架下部的三块稍有重叠的起侧推作用的薄钢板。每块板的上边两角处各有一个小园洞,三棱架前后两竖柱内侧的两个螺杆穿入两小园洞中,将侧推挡板连接在三棱架上,侧推挡板可绕螺杆自由转动和前后微小摆动。在三棱架转动上升的过程中,侧推挡板可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不会碰上地面。
4、在前滑动斜槽最低处的下方装有一个单向弹性挡头。它由一个对前滑动轴起杠杆作用和阻挡作用的挡头和一个一端固定于连动箱体上的弹簧组成。挡头的上部通过一轴承固定于连动箱上,挡头下端与弹簧可分离。当前棱柱下端的弹性盒或侧推挡板与被车撞倒的行人发生软碰撞时,由于冲击力不大,弹性挡头能阻止滑动轴向前滑动,三棱架和侧推挡板仍保持竖直位置不变。因此侧推挡板能将被车撞倒的行人推至车旁,大大减少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当弹性盒或侧推挡板和路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因冲力很大,弹性挡头挡不住前滑动轴向前滑动,在冲力、连动箱上滑动斜槽和固定轴承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三棱架及侧推挡板可以很快自行转动、上升至最高处,以避免被地面突出物或梯坎撞坏,而不需有任何动力。
5、为了防止因部件生锈,使转动、上升受阻,除A1型外,在连动箱中都安装了电动机或高压汽缸。在三棱架的前棱下端装有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盒内有一个压触开关(A1型没有)和一个较硬的弹簧,在单向弹性挡头附近也有一个和前棱下端弹性盒内压触开关并联的压触开关(A1型没有)。当弹性盒或侧推挡板与被撞到的行人发生软碰撞时,弹簧形变较小,前棱下端弹性盒内压触开关或和前棱下端弹性盒内压触开关并联的压触开关不会被接通。当弹性盒或侧推挡板碰上地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弹簧形变较大,前棱下端弹性盒内压触开关或和前棱下端弹性盒内压触开关并联的压触开关定会被接通,电动机或高压汽缸将通过连杆把三棱架和侧推挡板迅速拉至最高处,以避免被地面突出物或梯坎撞坏。后两棱的下端也装有一块弹簧片和一个压触开关(A1型没有)。在汽车后退碰上地面突出物或梯坎时,后面这个压触开关将会被接通,电动机或高压汽缸将通过连杆,也可把三棱架和侧推挡板迅速拉至最高处,以避免被地面突出物或梯坎撞坏。从而解决了第三个技术问题。
本发明主要是根据力学原理并利用汽车碰撞的动能和一般的机电部件,实现自动减少汽车碰撞中人身伤亡的危险。因此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方便、节能环保,只在发生硬碰撞时耗费一点点能量,其他时间不耗费能量(A1型和C1型在任何时候皆不耗费能量)。从而解决了第四个技术问题。
6、在汽车行至坑洼不平的道路上时,由于车速较小,行人较少,侧推挡板的作用不大,可以置之不用。为此,在后滑动斜槽下方都安置了一撑杆。撑杆的下端通过一轴承固定在连动箱上,杆的中部有一弹簧将杆推住,使其上端洽能挡住滑动斜槽槽口。在弹簧上面还有一个电磁铁。在前棱柱下端弹性盒或侧推挡板和地面突出物发生硬碰撞时,或被电力,汽压将滑动轴拉至滑动斜槽顶端的过程中,撑杆下弹簧将被压缩,撑杆会自动让行。当滑动轴升至顶端时,撑杆下弹簧会将撑杆推开,挡住滑槽口,滑动轴便不能下滑,而被挂在顶端了,整个侧推挡板便被升至最高处而被闲置了。在车行至平坦公路、行人较多、需用侧推挡板时,可随时接通手控开关,给杆下电磁铁充电,电磁铁的吸引力即可将撑杆拉下,离开滑动斜槽,撑杆再不起阻挡作用,滑动轴即可自由上下,就和没有撑杆一样。
A型的共同特征:
1、连动箱中前后两滑动轴各有一对向前、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还有一对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
2、为了缩短前、后棱柱和前、后滑动轴间的距离,以适应轮前车身短的需要,连动箱上前滑动轴向后的滑动斜槽必然会和后滑动轴向前的滑动斜槽相交,致使在一个滑动斜槽中滑动的滑动轴会陷入另一个滑动轴的滑动斜槽中,不能一直在一个滑动斜槽中滑动,达不到上升的目的。为此,在两滑动斜槽交叉处的下侧,分别焊接了一个桥墩式的钢滑块,还在滑动轴下方套了一个可绕滑动轴转动的桥梁式钢滑块。在滑动轴过两滑动斜槽交叉处时,桥梁式钢滑块能跨在两桥墩式钢滑块之上滑动,从而避免一个滑动斜槽中的滑动轴陷入另一滑动轴的滑动斜槽中。它们适于空间较小的汽车安装。
A1型的特征:在三棱架前、后棱柱下端弹性盒中没有压触开关,在连动箱中没有任何动力装置。但在向前和向后滑动轴下方也都装有一个撑杆。其结构最为简单,几乎不需要任何操作,造价最为低廉,连动箱也很短。但需经常给相对滑动部件上润滑油,以防止部件生锈。它适于前轮前后空间都较小的汽车安装。
A2型的特征:由电动机通过链条、连杆带动滑动轴,使其沿滑动斜槽迅速上升,不致因部件生锈而受阻,且连动箱也较短。它适于前轮后空间稍大的汽车安装。
A3型的特征:用平齿传动代替A2型的链条传动,可减少轮上连动箱的高度,但增加了它的长度。其余特征和A2型相同。它适于前轮后空间较大的汽车安装。
A4型的特征:用高压汽推动活塞、带动连杆和滑动轴。高压汽控制电路由两个独立的电路组成,它适于有常用空气压缩机而无电动机,前轮后空间大的汽车安装。
B型的共同特征为:有一对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还有一对向前、向上倾斜30°起缓冲作用的较短滑动斜槽,前、后弹性盒中压触开关是并联的。它们适于空间狭小的汽车安装。
B1型的特征为:由电动机通过链条或弹性薄钢片带动连杆、连杆带动滑动轴和侧推挡板上升。无论向前或向后发生硬碰撞,即无论前棱下端弹性盒内压触开关,或后棱下端弹性盒内压触开关被接通,电动机都能通过链条或弹性薄钢片和连杆将滑动轴拉向向后滑动斜槽最高处的压触开关。当向后滑动斜槽最高处的压触开关被滑动轴压迫接通时,继电器开关将被拉开,电动机将停止运行。固定在两滑动轴间连杆上的弹簧将滑动轴拉回最低点。使用链条或弹性薄钢片带动连杆传动,可减少连动箱的高度和长度。它适于前轮后空间狭小的汽车安装。
B2型的特征为:电动机通过平齿带动连杆使滑动轴和侧推挡板上升,但增加了它的长度。其它特征和B1型的相同。它适于前轮后空间稍大的汽车安装。
B3型的特征为:由汽车常用高压汽推动高压汽缸中的活塞,带动连杆使滑动轴和侧推挡板上升。B3型可避免使用电动机。其它特征和B1型的相同。它适于前轮后空间大的汽车安装。
C、D型的共同特征为:皆由连动箱、单棱架和侧推档板组成。、连动箱的横截面皆为高长宽短的矩形,连动箱中间较高,两头较低,两侧壁上有向上倾斜角为30°的成对滑动斜槽,底面两边缘有一对固定轴承,其中的转轴为平头螺杆。箱内还有若干连杆和动力装置(C1型没有);升降架是由很粗壮的一根棱柱和一个用公螺丝固定卡在这根棱柱下部外侧的卡槽组成的单棱架。卡槽的外侧表面和汽车底架纵梁间的夹角为30°-45°,卡槽的中部和下部各有一个螺母。单棱架顶端的水平滑动轴贯穿于连动箱两侧的滑动斜槽中,固定轴承中的平头螺杆贯穿于单棱柱的竖直光滑长槽中,将单棱架连接到连动箱上。侧推挡板是一块弹性很好的、不太薄的长方形钢板。钢板上沿中部有一个小园洞,下部有一个圆弧形长槽,圆弧形长槽的中心为上沿中部的小园洞中心,半径为卡槽上下两个螺母的间距,圆心角为90°。有两个平头公螺丝通过上沿中部的小园洞和下部的圆弧形长槽插入卡槽中上、下两个螺母中,将侧推挡板挂在卡槽上。侧推挡板可绕中部的公螺丝自由转动,在转动和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侧推挡板的上、下沿可与地面始终保持平行,不会碰到地面。连动箱中单棱架顶端滑动轴下方,也都装有一个单向弹性挡头,在向后的滑动斜槽下方,也都装有一个撑杆,在单向弹性挡头附近也有一个和前棱下端弹性盒内的压触开关并联的压触开关(C1型没有)。前轮和卡槽间有一档泥板,它和卡槽间连有一个较硬的弹簧和一个压触开关(C1型没有)。在卡槽前面和侧推挡板间也连有一个较硬的弹簧和一个压触开关(C1型没有)。
在弹性盒或侧推挡板与被撞到的行人发生软碰撞时,由于冲击力不大,弹性挡头能阻止滑动轴向前滑动,升降架和侧推挡板仍能保持竖直位置不变,因此侧推挡板有可能将被车撞倒的行人推至车旁,大大减少了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当汽车前进或倒车时,弹性盒或侧推挡板和路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因冲击力很大,弹性挡头挡不住前滑动轴向前或向后滑动,在冲击力、连动箱上滑动斜槽和固定轴承、平头螺杆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滑动轴可以很快自行带动单棱架及侧推挡板沿向前或向后倾斜角为30°的滑动斜槽滑行上升至最高处,并被撑杆撑住。在硬碰撞经过后,可随时接通手控开关,给撑杆下电磁铁充电,即可将撑杆拉下,离开滑动斜槽,撑杆再不起阻挡作用。在单棱架本身重力和固定在滑动轴中间和连动箱中底面间的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单棱架及侧推挡板可以很快自行回到最低处。
C型的共同特征:
连动箱中的水平滑动轴有一对向前、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还有一对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在向前和向后长滑动斜槽的下方都装有一个撑杆。它们适于前轮前空间狭小的汽车安装。
C1型的特征:在单棱架下端弹性盒中没有压触开关,在连动箱中没有任何动力装置。其结构最为简单,几乎不需要任何操作,造价最为低廉,连动箱也很短。但需经常给相对滑动部件上润滑油,以防止部件生锈。它适于前轮前后空间都较小的汽车安装。
C2型的特征:由电动机通过链条带动水平滑动轴,使其沿滑动斜槽迅速上升,不致因部件生锈而受阻,且连动箱也较短。它适于前轮后空间稍大的汽车安装。
C3型的特征:用平齿传动代替C2型的链条传动,可减少轮上连动箱的高度,但增加了它的长度。其余特征和C2型相同。它适于前轮后空间较大的汽车安装。
C4型的特征:用高压汽推动活塞、带动连杆和滑动轴滑动。它适于有常用空气压缩机而无电动机,前轮后空间大的汽车安装。
D型的共同特征为:连动箱中的水平滑动轴有一对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还有一对向前、向上倾斜30°起缓冲作用的较短滑动斜槽,前、后弹性盒中压触开关是并联的,在向后长滑动斜槽的下方都装有一个撑杆。它们适于前轮前空间特别狭小的汽车安装。
D1型的特征为:由电动机通过链条或弹性薄钢板带动滑动轴和侧推挡板上升。使用链条或弹性薄钢片传动,可减少连动箱的高度和长度。它适于前轮后空间特别狭小的汽车安装。
D2型的特征为:电动机通过平齿带动连杆使滑动轴和侧推挡板上升,但增加了它的长度。其它特征和D1型的相同。它适于前轮后空间稍大的汽车安装。
D3型的特征为:由汽车常用高压汽推动高压汽缸中的活塞,带动连杆使滑动轴和侧推挡板上升,它可避免使用电动机。其它特征和D2型的相同。它适于前轮后空间大的汽车安装。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增加了汽车前端发生变形的缓冲距离,也增加了发生变形所需的缓冲时间,从而减少了汽车碰撞中对车前行人和车上乘客产生的最大冲击力,达到了减少汽车将车前行人和车上乘客撞死或重伤危险的几率的目的,同时兼备了防止和减少汽车被碰撞造成的严重机械损伤;
2.在汽车将车前行人撞倒时,能将行人自动推至车旁,以减少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
3.结构紧凑,体积狭小,能满足于汽车上安装空间狭窄的特点,能适合不同车型的需要;
4.操作方便,性能可靠,造价低廉,节能环保,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结构示意图的前视图
图2为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3为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4为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半边)
图5为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常规高压汽控制电路图
图6为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特殊高压汽控制电路图
图7为A1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8为A1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9为A2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10为A2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11为A3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12为A3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13为A4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14为A4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15为B1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16为B1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17为B2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18为B2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19为B3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20为B3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21为C1型结构示意图的前视图
图22为C1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23为C1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24为C2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25为C2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26为C3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27为C3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28为C4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29为C4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30为D1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31为D1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32为D2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33为D2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34为D3型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35为D3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36为档头结构示意图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37为滑块和撑杆结构示意图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38为A2、A3型和C2、C3型电力自动升降侧推挡板控制电路
图39为B1、B2型和D1、D2型电力自动升降侧推挡板控制电路
图40为A4型和C4型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控制电路
图41为B3型和D3型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控制电路
图中各序号的名称
1-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2-车轮、3-自动升降侧推挡板结构、4-汽车底架纵梁、5-高压汽缸、6-活塞、7-连杆、8-折叠式外套、9-挡车板、10-挡人板、11-连动箱、12-三棱架、13-三棱架的侧推挡板、14-滑动斜槽、15-固定轴承、16-平头螺杆或水平滑动杆、17-连杆或链条、18-电动机或高压汽缸、19-水平滑动杆、20-竖直光滑长槽、21-弹性挡头、22-撑杆、23-弹性盒、24-桥墩式滑块、25-桥梁式滑块、26-单棱架、27-单棱架的侧推挡板、28-单棱架的卡槽、29-单棱架侧推挡板上的圆弧形长槽、30-挡泥板、k1、k2、k3、k4、k5、k6-压触开关,K1、K2-电磁铁,L1、L2、L3-弹簧,E、ε-直流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1-图3中的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包含固定在汽车底架纵梁前端和后端(4)中空处的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和固定在汽车底架前端纵梁两外侧和两前轮(2)前的自动升降侧推挡板结构(3)。
在图4-图6中的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由圆筒型高压汽缸(5)、活塞(6)、连接车前挡车厚钢板(9)和活塞(6)的光滑连杆(7)、与车前挡车厚钢板(9)活动连接的档人弹性薄钢板(10)组成。挡车板(9)和档人板(10)构成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在弹性盒内的挡车板(9),有一个压触开关(K0)和一个较硬的弹簧(L0)。在汽缸尾端有一个汽车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12),一个由压触开关(K0)控制的汽油喷嘴(a)和一个电火花喷头(b)。在汽缸前端还有一个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22)。在挡车板(9)和汽缸(5)前端间有一柔软、易折叠的圆筒形外套(8),外套将伸出汽缸外的光滑连杆(7)封住。汽车不开动时,司机用手动开关(K2)将常用高压汽从汽缸前端进出口(K22)输入,可将活塞(6)压至汽缸尾端,使车前的挡车板(9)和挡人板(10)紧靠汽车前端和后端。此时车身长度增加很少,几乎不增加汽车的停留空间。在汽车开动时,司机用手动开关(K1)将常用高压汽从尾端进出口(K12)输入汽缸(5),可将活塞(6)、挡车板(9)、挡人板(10)向前和向后推出40-80厘米(依车型而定)。这样虽使车身临时增长,但不影响汽车的运行。在汽车与路上行人发生软碰撞时,由于挡人板(10)受到的冲击力较小,挡车板(10)上的弹簧(L0)被压缩所产生的形变也较小,压触开关(K0)不会被接通,缸中只有常用高压汽。在软碰撞过程中,挡人板(10)、挡车板(9)、活塞(6)将被压回40-80厘米。这个被压回的距离就是缓冲距离。如此大的缓冲距离和缓冲时间,足可大大减少汽车对路上行人的最大冲击力,从而大大减少将行人撞死或重伤的危险。在汽车与汽车、建筑物、树木等发生硬碰撞时,由于挡人板(10)受到的冲击力很大,挡车板(9)上的弹簧被压缩所产生的形变也很大,压触开关(K0)定会被接通,控制一继电器,接通一延时开关(K0’),先使喷油嘴控制电路(a’)接通,尾部的喷油嘴(a)将喷射出汽油,经过一短暂时间后电火花控制电路(b’)被接通,电火花喷头(b)喷射电火花,将喷出的汽油点火爆炸,产生特殊高压汽,大大增加了对活塞的压力,延长了缓冲时间,从而减少了汽车所受到的最大冲击力,大大减少了汽车本身以及司机和乘客所可能受到严重损伤的危险。
在图7、图8中的A1型由连动箱(11)、三棱架(12)和侧推挡板(13)组成。在三棱架(12)前后棱中部都有一个竖直光滑长槽(20)、下端装都有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23)。盒内都有一个较硬的弹簧(L1或L2)。当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13)与被车撞到的行人发生软碰撞时,由于冲击力不大,弹性挡头(21)能阻止水平滑动杆(19)向前滑动,三棱架(12)和侧推挡板(13)仍能保持竖直位置不变,因此侧推挡板(13)有可能将被车撞倒的行人推至车旁,大大减少了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当汽车前进、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13)和路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因冲力很大,弹性挡头(21)阻挡不住前水平滑动杆(19)向前滑动,在冲击力、连动箱(11)上滑动斜槽(14)和固定轴承(15)、平头螺杆(16)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水平滑动杆(19)和桥梁式铁滑块(25)可以很快向前自行滑过桥墩式铁滑块(24),到达倾斜角为30°的滑动斜槽(14)的最高处、同时带动三棱架(12)及侧推挡板(13)也很快自行上升到它的最高处,并被撑杆(22)撑住,不需要任何动力。当汽车倒车、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13)和路面突出物或梯坎或发生硬碰撞时,因弹性挡头(21)不阻挡滑动轴(19)向后滑动,在冲击力、连动箱(11)上滑动斜槽(14)和固定轴承(15)、平头螺杆(16)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水平滑动杆(19)和桥梁式铁滑块(25)都可以很快自行向后滑过桥墩式铁滑块(24)、到达倾斜角为30°的滑动斜槽(14)的最高处,同时带动三棱架(12)及侧推挡板(13)也很快自行上升到它的最高处,并被撑杆(22)撑住,不需要任何动力。在硬碰撞经过后,可随时接通手控开关(k6),给撑杆下电磁铁充电,即可将撑杆(22)拉下,离开滑动斜槽(14),撑杆(22)再不起阻挡作用。在本身重力作用和两水平滑动杆间活动连杆(17)上的弹簧(L3)拉力作用下,三棱架(12)及侧推挡板(13)可以很快自行回到最低处,回到原位,也不需要任何动力。
在图9-图14中的A2型、A3型和A4型由连动箱(11)、三棱架(12)和侧推挡板(13)组成。连动箱(11)中前后两滑动轴(19)各有一对向前、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14),还有一对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14)。前、后弹性盒(23)中两压触开关(k1和k2)是独立的。在连动箱(11)中都安装了电动机(18)或高压汽缸(18)。在三棱架(12)的前后棱柱下端都装有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23)。在连动箱(11)的右边都安装了电动机(18)或高压汽缸(18)。盒内各有一个压触开关(k1或k2)和一个较硬的弹簧(L1或L2),在单向弹性挡头(21)附近也有一个和压触开关(k1)并联的压触开关(k11)。当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13)与被撞倒的行人发生软碰撞时,弹簧(L1)形变较小,压触开关(k1)不会被接通。由于软碰撞冲击力不大,单向弹性挡头(21)能阻止水平滑动杆(19)向前滑动,压触开关(k11)也不会被接通。三棱架(12)和侧推挡板(13)仍能保持竖直位置不变。因此侧推挡板(13)有可能将被车撞倒的行人推至车旁,大大减少了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当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13)向前或向后碰上地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弹簧(L1或L2)形变较大,压触开关(k1或k2)和压触开关(k11)定会被接通,(A2型、A3型的)电动机(18)或(A4型的)高压汽缸(18)将通过连杆(17)把三棱架(12)和侧推挡板(13)迅速拉至最高处,并被撑杆(22)撑住,以避免被地面突出物或梯坎撞坏。在硬碰撞经过后,可随时接通手控开关(k6),给杆下电磁铁充电,即可将撑杆(22)拉下,离开滑动斜槽(14),撑杆(22)再不起阻挡作用。在本身重力和两水平滑动杆(19)间活动连杆(17)上的弹簧(L3)拉力作用下,三棱架(12)及侧推挡板(13)可以很快自行回到最低处,回到原位。接通手控开关(k5),可将水平滑动杆(19)固定在后滑动斜槽(14)的最高处,将侧推挡板悬空不用。
在图15-图20中的B1型、B2型和B3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结构由连动箱(11)、三棱架(12)和侧推挡板(13)组成。连动箱中前后两水平滑动杆各有一对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还有一对向前、向上倾斜30°起缓冲作用的较短滑动斜槽,前、后弹性盒中压触开关(k1和k2)是并联的。其它特征和A2型、A3型和A4型的特征相同。即无论向前或向后发生硬碰撞,即无论前棱柱下端弹性盒(23)内压触开关(k1),或后棱柱下端弹性盒(23)内压触开关(k2)被接通,电动机(18)或高压汽缸(18)都能通过链条或连杆(17)把三棱架(12)和侧推挡板(13)迅速拉至后滑动斜槽(14)最高处,并被撑杆(22)撑住,以避免被地面突出物或梯坎撞坏。在硬碰撞经过后,可随时接通手控开关(k6),给撑杆下电磁铁充电,即可将撑杆(22)拉下,离开滑动斜槽(14),撑杆(22)再不起阻挡作用。在本身重力和两滑动轴间活动连杆(17)上的弹簧(L3)拉力作用下,三棱架(12)及侧推挡板(13)可以很快自行回到最低处,回到原位。接通手控开关(k5),可将水平滑动杆(19)固定在后滑动斜槽(14)的最高处,将侧推挡板悬空不用。、
在图21、图22和图23中的C1型结构(3),由连动箱(11)、单棱架(26)和侧推挡板(27)组成。连动箱(11)的长度较短,因为升降架是由粗壮的一根棱柱和一个用公螺丝固定卡在这根棱柱下部外侧的卡槽(28)组成的单棱架(26)。卡槽(28)的外侧表面和汽车底架纵梁间的夹角为45°-30°,卡槽(28)的中部和下部各有一个螺母。单棱柱升降架(26)顶端的水平滑动杆(19)贯穿于连动箱(11)两侧的滑动斜槽(14)中,固定轴承(15)中的平头螺杆(16)贯穿于单棱柱(26)的竖直光滑长槽(20)中,将单棱柱升降架(26)连接到连动箱(11)上。侧推挡板(27)是一块弹性很好的、不太薄的长方形钢板。钢板上沿中部有一个小圆洞,下部有一个圆弧形长槽(29),圆弧形长槽的中心为上沿中部的小园洞中心,半径为卡槽(28)上下两个螺母的间距,圆心角为90°。有两个平头公螺丝(16)通过上沿中部的小园洞和下部的圆弧形长槽(29)插入卡槽(28)中上、下两个螺母中,将侧推挡板(27)挂在卡槽(28)上。侧推挡板(27)可绕中部的公螺杆自由转动,在转动和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侧推挡板(27)的上、下沿可与地面始终保持平行,不会碰到地面。连动箱(11)中单棱架(26)顶端水平滑动杆(19)下方,也都装有一个单向弹性挡头(21),在向前和向后的滑动斜槽(14)下方,也都装有一个撑杆(22)。前轮(2)和卡槽(28)间有一档泥板(30),它和卡槽(28)间连有一个较硬的弹簧(L2)。在卡槽(28)前面和侧推挡板(27)间也连有一个较硬的弹簧(L1)。当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13)与被撞倒的行人发生软碰撞时,由于冲击力不大,弹性挡头(21)能阻止水平滑动杆(19)向前滑动,升降架(26)和侧推挡板(27)仍能保持竖直位置不变。因此侧推挡板(27)有可能将被车撞倒的行人推至车旁,减少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当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27)向前或向后碰上地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由于冲击力很大,弹性挡头(21)不能阻止滑动轴(19)向前滑动,在冲击力、连动箱(11)上滑动斜槽(14)和固定轴承(15)、平头螺杆(16)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升降架(26)和侧推挡板(13)可沿向前或向后倾斜角为30°的滑动斜槽(14)自动滑行上升,同时将侧推挡板(27)提升至最高处,并被撑杆(22)撑住,而不需要任何动力。在硬碰撞经过后,可随时接通手控开关(16),给杆下电磁铁充电,即可将撑杆(22)拉下,离开滑动斜槽(14),撑杆(22)再不起阻挡作用。在本身重力和固定在滑动轴中间和连动箱中底面间的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单棱架及侧推挡板可以很快自行回到最低处,回到原位,也不需要任何动力。其中,单向弹性挡头(21)由一个位于滑动斜槽(14)最低处的对水平滑动杆(19)起杠杆作用和阻挡作用的挡头和一个一端固定于连动箱(11)上的弹簧组成。挡头(21)的上部通过一轴承固定于连动箱(11)上,挡头(21)下端与弹簧可分离。在向后滑动斜槽(14)下方都有一个撑杆(22)。撑杆(22)的下端通过一轴承固定在连动箱(11)上,杆的中部有一弹簧将撑杆(22)推住,使其上端洽能挡住滑动斜槽(14)口。在弹簧下面还有一个电磁铁,给电磁铁通电,可将撑杆(22)拉离滑动斜槽(14)。
在图24-图29中的C2型、C3型和C4型结构由连动箱(11)、单棱架(26)和侧推挡板(27)组成。连动箱(11)中的水平滑动杆(19)各有一对向前、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14),还有一对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14)。侧推挡板(27)的前后部份构成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23),盒内各有一个压触开关(k1和k2)和一个较硬的弹簧(L1和L2),弹性盒(23)中两压触开关(k1和k2)是独立的。在连动箱(11)中都安装了电动机(18)或高压汽缸(18)。在单向弹性挡头(21)附近也有一个和压触开关(k1)并联的压触开关(k11),在向前和向后的滑动斜槽(14)下方,也都装有一个撑杆(22)。当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27)与被撞倒的行人发生软碰撞时,弹簧(L1)形变较小,压触开关(k1)不会被接通。由于软碰撞冲击力不大,弹性挡头(21)能阻止水平滑动杆(19)向前滑动,压触开关(k11)也不会被接通。单棱架(26)和侧推挡板(27)仍能保持竖直位置不变。因此侧推挡板(27)有可能将被车撞倒的行人推至车旁,大大减少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当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27)向前或向后碰上地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弹簧(L1或L2)形变较大,压触开关(k1或k2)和压触开关(k11)定会被接通,(C2型、C3型的)电动机(18)或(C4型的)高压汽缸(18)将通过连杆(17)把升降架(26)和侧推挡板(27)迅速拉至最高处,并被撑杆(22)撑住,以避免被地面突出物或梯坎撞坏。在硬碰撞经过后,可随时接通手控开关(k6),给杆下电磁铁充电,即可将撑杆(22)拉下,离开滑动斜槽(14),撑杆(22)再不起阻挡作用。在本身重力和两水平滑动杆(19)间活动连杆(17)上的弹簧(L3)拉力作用下,单棱架(26)及侧推挡板(27)可以很快自行回到最低处,回到原位。接通手控开关(k5),可将水平滑动杆(19)固定在最高处,将侧推挡板悬空不用。
在图30-图35中的D1型、D2型和D3型结构由连动箱(11)、单棱架(26)和侧推挡板(27)组成。连动箱中的滑动轴有一对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14),还有一对向前、向上倾斜30°起缓冲作用的较短滑动斜槽,侧推挡板(27)的前后部份构成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23),弹性盒(23)中两压触开关(k1和k2)是并联的,在向后的滑动斜槽(14)下方,也都装有一个撑杆(22)。其它特征和C2型、C3型和C4型的特征相同。即无论向前或向后发生硬碰撞,即无论单棱架(26)下端前面弹性盒(23)内压触开关(k1),或后面弹性盒(23)内压触开关(k2)被接通,电动机(18)或高压汽缸(18)都能通过链条或连杆(17)把升降架(26)和侧推挡板(27)迅速拉至最高处,并被撑杆(22)撑住,以避免被地面突出物或梯坎撞坏。在硬碰撞经过后,可随时接通手控开关(k6),给撑杆下电磁铁充电,即可将撑杆(22)拉下,离开滑动斜槽(14),撑杆(22)再不起阻挡作用。在本身重力和水平滑动杆(19)上弹簧(L3)的拉力作用下,单棱架(26)及侧推挡板(27)可以很快自行回到最低处,回到原位。接通手控开关(k5),可将水平滑动杆(19)固定在最高处,将侧推挡板(27)悬空不用。在滑动斜槽(14)下方的单向弹性挡头(21)由一个对水平滑动杆(19)起杠杆作用和阻挡作用的挡头和一个一端固定于连动箱体(11)上的弹簧组成。单向弹性挡头(21)的上部通过一轴承固定于连动箱(11)上,单向弹性挡头(21)下端与弹簧可分离。在向后滑动斜槽(14)下方都有一个撑杆(22)。撑杆(22)的下端通过一轴承固定在连动箱(11)上,撑杆(22)的中部有一弹簧将杆推住,使其上端洽能挡住滑动斜槽(14)口。在弹簧下面还有一个电磁铁,给电磁铁通电,可将撑杆(22)拉离滑动斜槽(14)
图36为连动箱中的单向弹性挡头(21)的结构示意图,19为水平滑动杆,14为连动箱上的滑动斜槽,17为水平滑动轴间的连杆。单向弹性挡头由一个对前水平滑动杆(19)起杠杆作用和阻挡作用的挡头和一个一端固定于连动箱体(11)上的弹簧组成。挡头(21)的上部通过一轴承固定于连动箱(11)上,挡头(21)下端与弹簧可分离。当前棱柱下端的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13)与被撞倒的行人发生软碰撞时,由于冲击力不大,弹性挡头(21)能阻止滑动轴(19)向前滑动,三棱架(12)或单棱架(26)和侧推挡板(13)仍保持竖直位置不变。因此侧推挡板(13)能将被车撞倒的行人推至车旁,减少被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当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13)和路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因冲击力较大,弹性挡头(21)挡不住前水平滑动杆(19)向前滑动,在冲击力、连动箱(11)上滑动斜槽(14)和固定轴承(15)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三棱架(12)或单棱架(26)和侧推挡板(13)可以很快自行转动、上升至最高处,并被撑杆(22)撑住,以避免被地面突出物或梯坎撞坏。
在图37为滑块和撑杆结构侧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其中15为固定轴承,17为水平滑动杆间的连杆,22为撑杆,a、b为电磁铁的接线头,k6为手控开关,24为在两滑动斜槽交叉处的桥墩式铁滑块,25为在水平滑动杆(19)上套的一个可绕水平滑动杆(19)转动的桥梁式的铁滑块。在水平滑动杆(19)通过两槽(14)交叉处时,桥梁式铁滑块(25)能跨在桥墩式铁滑块(24)之上滑动,从而避免一个滑动斜槽(14)中的水平滑动杆(19)陷入另一水平滑动杆(19)的滑动斜槽(14)中。同时,在后滑动斜槽(14)下方,还安置了一个撑杆(22)。撑杆(22)的下端通过一轴承固定在连动箱(11)上,杆的中部有一弹簧将杆推住,使其上端洽能挡住滑动斜槽(14)口。在弹簧上面还有一个电磁铁。在前棱柱下端弹性盒(23)或侧推挡板(13)和地面突出物发生硬碰撞时,或被电力,汽压将水平滑动杆(19)拉至滑动斜槽(14)顶端的过程中,撑杆(22)下弹簧将被压缩,撑杆(22)会自动让行。当水平滑动杆(19)升至顶端时,杆下弹簧会将撑杆(22)推开,挡住滑槽口,水平滑动杆(19)便不能下滑,而被挂在顶端了,整个侧推挡板(13)便被挂在最高处而被闲置了。在车行至平坦公路、行人较多、需用侧推挡板时,可随时接通手控开关(k6),给杆下电磁铁充电,电磁铁的吸力即可将撑杆(22)拉下,离开滑动斜槽(14),撑杆(22)再不起阻挡作用,水平滑动杆(19)即可自由上下,就和没有撑杆(22)一样。
图38为A2型、A3型和C2、C3型的电路图为所述连动箱(11)中的电动机(18)和连动装置(17),以及相关控制电路网图。电动机相关控制电路网由三个独立的电路组成,第一个独立的电路是由控制电动机(18)开和关的双刀双掷开关、直流电源E和电动机(18)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第二个独立的电路是由控制电动机(18)顺时针转动的开关k1、直流电源ε1和双刀双掷开关下面的电磁线圈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第三个独立的电路是由一个控制电动机反时针转动的开关k2、直流电源ε2和双刀双掷开关上面的电磁线圈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4、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另外还有一个手控开关k5和开关k2并联的电路,另一种结构为由开关k1、k2、k5并联后和直流电源E、电动机(18)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3、电磁铁k’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
因此,当汽车向前(或向后)发生硬碰撞时,压触开关(k1或k2)被接通,双刀双掷开关的活动板转向下(或上)端,电动机(18)通电并顺(或逆)时针转动,通过链条、连杆(17)将水平滑动杆(19)推向压触开关(k3或k4)。当水平滑动杆(19)滑至滑动斜槽(14)顶端压触开关(k3或k4)处时,压触开关(k3或k4)将被接通,下(或上)面的继电器开关(k1′、k2′)将断开,电动机停止转动,固定在两水平滑动杆的活动连杆(17)上的弹簧(L3)可将连杆拉回最低处,回到原位。接通手控开关(k5),可将水平滑动杆(19)固定在后滑动最高处,将侧推挡板(13)悬空不用。
图39为B1型、B2型和D1型、D2型中的电动机(18)、连动装置(17)和相关控制电路网电路图。相关控制电路是由开关k1、k2、k5并联后和直流电源E、电动机(18)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因此,无论向前或向后发生硬碰撞,即无论压触开关(k1或k2)被接通,电动机(18)都能通过链条或连杆(17)将水平滑动杆(19)拉向向后滑动斜槽(14)上方的压触开关(k4)处。
在图40为A4型和C4型的电路图:其中高压汽缸控制电路网由两个独立的电路组成,一个独立的电路包含一个控制汽缸尾端(K12)高压汽的输入和放出的开关k1、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另一个独立的电路包含一个控制汽缸前端(K22)高压汽的输入和放出的开关k2、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包含一个开关k4、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另外还有一个手控开关k5和开关k2并联的电路,另一种结构为高压汽缸控制电路由开关k1、k2、k5并联后和电磁铁K1及直流电源ε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包含一个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A4型和C4型是用高压汽推动活塞、带动连杆和滑动轴。当汽车向前(或向后)发生硬碰撞时,压触开关(k1或k2)被接通,(K1或K2)电磁铁通电,将高压汽供汽口对准后或前进汽口(K12或K22),由中心O处输入的高压汽进入汽缸右(或左)端,将活塞推向左(或右)端,活塞通过连杆将滑动轴推向上面的压触开关(k3或k4)处,到达上面的压触开关(k3或k4)处时,上面的压触开关(k3或k4)被接通,电磁铁(K1或K2)断电,高压汽放出,连接两水平滑动杆(19)的连杆(17)被其上的弹簧(L3)的弹力及三棱架或单棱架的重力拉回到最低处。
在图41为B3型和D3型的电路图为高压汽缸控制电路图。控制电路是由开关k1、k2、k5并联后和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包含一个开关k3、电磁铁和直流电源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当汽车向前(或向后)发生硬碰撞时,压触开关(k1或k2)被接通,(k2”)电磁铁都通电,高压汽供汽口都对准(K22),由中心O处输入的高压汽进入汽缸左端(K22),将活塞(6)推向右端,活塞通过连杆(17)将滑动轴(19)推向压触开关(k3)处,到达压触开关(k3)处时,压触开关(k3)被接通,(k2”)电磁铁断电,高压汽放出,连接两滑动轴的连杆(17)被其上的弹簧(L3)的弹力及三棱架或单棱架的重力拉回到最低处。

Claims (8)

1.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缓冲侧推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在汽车底架前端和后端两纵梁(4)的中空处分别固定有一套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每个两级高压汽缸(5)中与活塞(6)连接的连杆(7)前端固定有较厚的钢质挡车板(9),挡车板前通过压缩弹簧(L0)连接有较薄的钢质弹性挡人板(10),挡车板和挡人板构成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在弹性盒内还装有一个常开的与汽油喷嘴a和电火花喷头b的控制电路联结的压触开关k0,与挡车板连接的两级高压汽缸的前部具有一个柔软、易折叠的外套(8),外套将连杆围住,在汽缸尾端具有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12、汽油喷嘴a和电火花喷头b,在汽缸前端的外侧装有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22,装在驾驶室操纵盘上有第一手控开关k1和第二手控开关k2,司机能用第一手动开关k1将常用高压汽从汽缸尾端的进出口K12输入汽缸,将活塞、挡车板、挡人板向前和向后推出40-80厘米,司机也能用第二手动开关k2将常用高压汽从汽缸前端进出口K22输入,将活塞压至汽缸尾端,使车前和车后的挡车板和挡人板紧靠汽车前端和后端;在汽车底架前端两纵梁外侧和两前轮(2)前方、上方装有部份结构不同的适合不同车型汽车安装的前轮前自动升降侧推挡板(3),它具有连动箱(11)、升降架(12,26)和侧推挡板(13),连动箱(11)固定在汽车底架纵梁(4)前端的两外侧和两前轮(2)、纵梁(4)间的前方和上方,连动箱(11)两侧壁上有一对平行向前、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14),和一对平行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14),每条向前滑动斜槽(14)和向后滑动斜槽(14)的下端重合在一起,或连动箱(11)两侧壁上有一对向后、向上倾斜30°的长滑动斜槽(14),和一对向前、向上倾斜30°起缓冲作用的短滑动斜槽,每条向后长滑动斜槽(14)和向前短滑动斜槽的下端重合在一起;在连动箱(11)外侧前轮前方的前轮前自动升降侧推挡板(3)的升降架(12,26)具有三根棱柱(12)或一根棱柱(26),棱柱与连动箱(11)位置平行,且向下延伸到路面上方,在棱柱(12,26)顶端具有水平滑动杆(19),水平滑动杆(19)穿过连动箱(11)侧壁上的滑动斜槽(14),连动箱(11)中的水平滑动杆(19)可在滑动斜槽(14)中滑动,在连动箱(11)两侧壁上向前和向后两滑动斜槽(14)交叉处的滑动斜槽(14)下侧,是成对的桥墩式固定钢滑块(24),在水平滑动杆(19)下方是成对的可绕水平滑动杆(19)转动的桥梁式钢滑块(25),连动箱(11)中具有动力装置(18)、还有与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12、汽油喷嘴a、电火花喷头b、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22和动力装置(18)相关的控制电路,以及联结滑动斜槽中的水平滑动杆(19)和动力装置的多根连杆(17),在连动箱(11)底面前后两端各装有一对固定轴承(15),其中的固定转轴为平头螺杆(16),平头螺杆(16)穿过升降架(12,26)上的竖直光滑长槽(20),将升降架(12,26)连接在连动箱(11)的外侧面上,升降架(12,26)可绕平头螺杆(16)转动和上下移动,水平滑动杆(19)的中部和连杆(17)连接;在向后滑动斜槽(14)下方装有一根撑杆(22),撑杆(22)下面装有一个弹簧和一个电磁铁,在向前滑动斜槽(14)下方装有一个单向弹性档头(21),在棱柱(12,26)下端前后装有弹性盒(23),盒内装有压缩弹簧(L1、L2)和压触开关(k1、k2),在棱柱外侧装有侧推挡板(13,27),侧推挡板(13,27)垂直向下,并与汽车底架纵梁(4)成30°-45°夹角,由于部分结构和动力装置不同,它们分成了14个类型:(1)A1型:前轮前三棱架前后滑无动力自动升降侧推挡板;(2)A2型:前轮前三棱架前后滑电动链条自动升降侧推挡板;(3)A3型:前轮前三棱架前后滑电动齿轮自动升降侧推挡板;(4)A4型:前轮前三棱架前后滑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5)B1型:前轮前三棱架后滑电动链条自动升降侧推挡板;(6)B2型:前轮前三棱架后滑电动齿轮自动升降侧推挡板;(7)B3型:前轮前三棱架后滑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8)C1型:前轮前单棱架前后滑无动力自动升降侧推挡板;(9)C2型:前轮前单棱架前后滑电动链条自动升降侧推挡板;(10)C3型:前轮前单棱架前后滑电动齿轮自动升降侧推挡板;(11)C4型:前轮前单棱架前后滑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12)D1型:前轮前单棱架后滑电动链条自动升降侧推挡板;(13)D2型:前轮前单棱架后滑电动齿轮自动升降侧推挡板;(14)D3型:前轮前单棱架后滑汽压自动升降侧推挡板;A1型-A4型统称A型,B1型-B3型统称B型,C1型-C4型统称C型,D1型-D3型统称D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在正常运行时汽缸尾端的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12控制电路由装在驾驶室操纵盘上的第一手控开关k1、装在连动箱撑杆下方的电磁铁K1和与电磁铁串联的直流电源ε1组成,汽缸前端的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22控制电路由装在驾驶室操纵盘上的第二手控开关k2、装在连动箱撑杆下方的电磁铁K2和与电磁铁串联的直流电源ε2组成,可转动钢盘中心O是常用高压汽的进汽口,在碰撞时启动的高压汽产生控制电路由装在挡车板前的压触开关k0、装在连动箱撑杆下方的电磁铁k0’和与电磁铁串联的直流电源ε0组成,喷油和电火花控制电路由被电磁铁k0’吸引的延时开关k0”、直流电源ε0’并排邻近的装在高压汽进出口K12附近的喷油嘴控制电路a’和电火花喷头处的电火花控制电路b’相继串联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前轮前自动升降侧推挡板(3)的由三根棱柱构成的升降架是由前面一根棱柱、后面两根棱柱和它们之间的连杆组成的三棱柱升降架(12),简称“三棱架”,其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一直角边和汽车底架纵梁(4)平行,直角边的边长由前轮前方车身长度决定,另一直角边靠近前车轮(2),斜边在纵梁(4)外侧,三棱架(12)前后棱柱顶端各有一根水平滑动杆(19)穿过连动箱(11)两侧壁上的前后滑动斜槽(14),前后两水平滑动杆(19)由一连杆(17)连接,连杆(17)中部有一软弹簧(L3)和连动箱(11)底面连接,前后棱柱的中部各有一个竖直光滑长槽(20),限制在轴承(15)中的平头螺杆(16)穿过竖直光滑长槽(20),将三棱架(12)连接在连动箱(11)上,三棱架(12)可绕固定轴承(15)中的平头螺杆(16)转动和上下移动,三棱架(12)顶端前水平滑动杆(19)下方装有一个单向弹性挡头(21),后滑动轴(19)下方装有一个撑杆(22),前棱柱下端前面和后棱柱下端后面各有一个弹性盒(23),盒内各装有一个硬弹簧(L1,L2),还各装有一个压触开关(k1,k2),在向前和向后滑动斜槽(14)最高处各有一个压触开关(k3,k4),在单向弹性挡头(21)附近还装有一个和压触开关k1并联的压触开关k11,侧推挡板(13)装在三棱架(12)斜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前轮前自动升降侧推挡板(3)的由单根棱柱构成的升降架(26),简称“单棱架”,其结构为在这根粗壮的棱柱下部外侧装有一个结实的卡槽(28),卡槽(28)的外侧表面为一斜面,和汽车底架纵梁间的夹角为30°-45°,单棱架(26)顶端的水平滑动杆(19)贯穿于连动箱(11)两侧的滑动斜槽(14)中,固定轴承(15)中的平头螺杆(16)贯穿于单棱架(26)的竖直光滑长槽(20)中,将单棱架(26)连接到连动箱(11)上,侧推挡板(27)是一块具有弹性的长方形薄钢板,薄钢板上沿中部有一个小圆洞,下部有一个圆弧形长槽(29),圆弧形长槽(29)的中心为上沿中部的小圆洞中心,半径为卡槽(28)上下两个螺母的间距,圆心角为90°,有两个平头公螺丝通过上沿中部的小圆洞和下部的圆弧形长槽(29),插在卡槽(28)的上、下两个螺母中,侧推挡板(27)通过螺母挂在卡槽(28)的斜面上,侧推挡板(27)可绕上沿中部的公螺丝自由转动,在转动和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侧推挡板(27)的上、下沿与地面始终保持平行,不会碰到地面,单棱架(26)下端前面和后面各有一个弹性盒(23),盒内各装有一个硬弹簧(L1,L2),还各装有一个压触开关(k1,k2),在向前和向后滑动斜槽(14)最高处各有一个压触开关(k3,k4),连动箱(11)中单棱架(26)顶端的水平滑动杆(19)最低位置的下方,都装有一个单向弹性挡头(21),在向后滑动斜槽下方,都装有一个撑杆(22),在单向弹性挡头(21)附近装有一个和压触开关(k1)并联的压触开关(k11),在前轮(2)和卡槽(28)间有一挡泥板(30)。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动箱(11)中的动力装置由电动机(18)和连动装置(17),以及相关控制电路组成,电动机相关控制电路有两种结构,使用时任取一种结构,一种结构为电动机相关控制电路网由三个独立的电路组成,第一个独立的电路是由控制电动机(18)开和关的双刀双掷开关、直流电源E和电动机(18)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第二个独立的电路是由控制电动机(18)顺时针转动的开关k1、直流电源ε1和双刀双掷开关下面的电磁线圈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第三个独立的电路是由一个控制电动机反时针转动的开关k2、直流电源ε2和双刀双掷开关上面的电磁线圈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4、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另外还有一个手控开关k5和开关k2并联的电路,另一种结构为由开关k1、k2、k5并联后和直流电源E、电动机(18)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动箱(11)中的动力装置由高压汽缸(18)和连动装置(17),以及相关控制电路组成,控制电路也有两种结构,使用时任取一种结构,一种结构为高压汽缸控制电路网由两个独立的电路组成,一个独立电路包含一个控制汽缸前端(K22)高压汽的输入和放出的开关k2、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开关k4、电磁铁k2’和直流电源ε2’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另外还有一个手控开关k5和开关k2并联的电路,另一个独立电路包含一个控制汽缸尾端高压汽的输入和放出的开关k1、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包含一个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1’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另一种结构为高压汽缸控制电路由开关k1、k2、k5并联后和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这一电路的通、断由包含一个开关k3、电磁铁k1’和直流电源ε’相继串联而成的电路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动箱(11)中单向弹性挡头(21)位于前水平滑动杆(19)下方,单向弹性挡头(21)通过一固定轴连接在连动箱(11)上,固定轴上端挡头短,下端挡头长,下端底部右侧面和弹簧左端相切、可分离,弹簧右端固定在连动箱(11)上。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动箱(11)中的撑杆(22)位于向后滑动斜槽(14)下方,撑杆(22)的下端通过一固定轴连接在连动箱(11)上,撑杆(22)中部下方的弹簧和电磁铁也固定在连动箱(11)上,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推住撑杆(22)、使其顶部恰能挡住滑动斜槽(14)口。
CN201080002294.1A 2009-06-23 2010-06-03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Active CN1024388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80002294.1A CN102438868B (zh) 2009-06-23 2010-06-03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0944.6 2009-06-23
CN 200910150944 CN101934770B (zh) 2009-06-23 2009-06-23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CN201080002294.1A CN102438868B (zh) 2009-06-23 2010-06-03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PCT/CN2010/000789 WO2010148633A1 (zh) 2009-06-23 2010-06-03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8868A CN102438868A (zh) 2012-05-02
CN102438868B true CN102438868B (zh) 2014-08-06

Family

ID=433858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5094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4770B (zh) 2009-06-23 2009-06-23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CN201080002294.1A Active CN102438868B (zh) 2009-06-23 2010-06-03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5094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4770B (zh) 2009-06-23 2009-06-23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1934770B (zh)
WO (1) WO20101486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3498B (zh) * 2012-04-25 2014-12-17 陈甚利 抱轮机构及带该抱轮机构的安全车
CN103196645A (zh) * 2013-04-13 2013-07-10 郑州长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桥梁结构突发损伤的模拟装置
CN103569025A (zh) * 2013-10-25 2014-02-12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汽车伸缩式防碰撞装置
CN105346492A (zh) * 2015-10-21 2016-02-24 河南零到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汽车
CN110893827B (zh) * 2018-09-13 2021-07-06 创奕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智能防卷入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2715Y (zh) * 1993-04-22 1994-01-12 王正铉 汽车碰撞安全缓冲保护装置
JP2000025540A (ja) * 1998-07-14 2000-01-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前部構造
CN101066673A (zh) * 2007-06-05 2007-11-07 高峰 车辆撞击缓冲防护装置
CN200988466Y (zh) * 2006-12-13 2007-12-12 陈磊然 一种车辆防撞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97874A (en) * 1972-07-12 1974-03-19 J Tufano Vehicle bumper impact absorbing system
CN1056462A (zh) * 1990-05-15 1991-11-27 重庆大学 汽车碰撞吸能减振保险杠
CN2166046Y (zh) * 1993-06-12 1994-05-25 贾旗 机动车碰撞缓冲器
DE102004014776A1 (de) * 2004-03-26 2005-10-13 Volkswagen Ag Längsträger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8120310A (ja) * 2006-11-15 2008-05-29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フード跳ね上げ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2715Y (zh) * 1993-04-22 1994-01-12 王正铉 汽车碰撞安全缓冲保护装置
JP2000025540A (ja) * 1998-07-14 2000-01-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前部構造
CN200988466Y (zh) * 2006-12-13 2007-12-12 陈磊然 一种车辆防撞装置
CN101066673A (zh) * 2007-06-05 2007-11-07 高峰 车辆撞击缓冲防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4770B (zh) 2013-05-29
CN102438868A (zh) 2012-05-02
CN101934770A (zh) 2011-01-05
WO2010148633A1 (zh) 201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8868B (zh)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CN202320190U (zh) 汽车碰撞紧急救护系统
CN208362975U (zh) 一种具有缓冲防护功能的防撞墩
CN106801529B (zh) 一种电磁式自动入库车库
CN201694150U (zh)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
CN204644922U (zh) 伸缩护栏
CN204548035U (zh) 倒车摄像头及后牌照清洗装置和汽车
CN201432636Y (zh)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前轮前单棱架自动升降侧推挡板
CN2846491Y (zh) 高压气流清雪车
CN206408547U (zh) 一种有减速带和可升降式柔性护栏的安全岛
CN201472301U (zh)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前轮前三棱架自动升降侧推挡板
CN110359394A (zh) 一种十字路口行人保护装置
CN204557663U (zh) 一种多功能便民自助洗车机设备
CN201800659U (zh)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
CN107858956A (zh) 具有响铃提示的减振隐形车挡
CN2858412Y (zh) 汽车智能防撞装置
CN2892582Y (zh) 汽车防撞安全挡板
CN208867996U (zh) 汽车缓冲侧推安全防护装置
CN2411275Y (zh) 多功能清洗车
CN102431511B (zh) 伸缩式弹性保险杠
CN206426875U (zh) 接触网专用刮油弓装置
CN207260701U (zh) 一种基于技术服务的车轮定位装置
CN208009295U (zh) 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交通信号灯灯杆
WO2010097791A1 (en) Power generation apparatus
CN102211570A (zh) 广告车底盘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562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