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2372B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2372B
CN102422372B CN201080020922.9A CN201080020922A CN102422372B CN 102422372 B CN102422372 B CN 102422372B CN 201080020922 A CN201080020922 A CN 201080020922A CN 102422372 B CN102422372 B CN 1024223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terminal
contact
fitted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09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2372A (zh
Inventor
高谷幸悦
大久保幸治
中康弘
大上聪克
铃木健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22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3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2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3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通过使用多个分隔壁(24a至24e)进行分隔来在外壳(16)中形成多个端子室(20a至20e)。在端子室中安装有都具有固定触点(31d)和端子螺纹件(31a)的固定接触体(31)。被配合部(31b)与固定接触体一体形成。此外,压入配合部(26)设置在每个端子室内,形成为不同于容纳可动触点支承体空间的空间,且通过压配使被配合部进行配合。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接触器,且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接触体装置固定在外壳内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磁接触器中,电磁体容纳于第一壳体中,而触点部容纳于叠在第一壳体上并与其连接的第二壳体中。 
在第二壳体中设有电源侧上的多个端子室和负荷侧上的多个端子室,这些端子室彼此相对地位于壳体的背面侧上,在电源侧和负荷侧端子室之间的空间内容纳有触点部的可动触点支承体,通过将电压施加到电磁体的绕组上而使可动触点支承体运动。并且,每个端子室容纳一个固定触点和包括端子螺纹件的一个固定接触体(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 
在图11至13中示出类似于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的装置。 
图11示出在现有技术的装置中所使用的固定接触体1。该固定接触体1在第一弯曲件1b上设置有固定触点1c,第一弯曲件1b从端子螺钉1a的一侧弯曲形成;凸台孔1e形成于第二弯曲件1d内,第二弯曲件1d从端子螺钉1a的另一侧弯曲形成;且压配爪1f形成于第一弯曲件1b的一端上。 
如图12中所示,借助于多个分隔壁3a至3d分开且平行地在第二壳体2中形成多个端子室4a至4d,凸台6形成于与这些端子室4a至4d的端子座5垂直相交的外壁中。在此,还如图13中所示,端子室4a至4d与容纳有可动触点支承体7的容纳空间8连通。并且,固定接触体1经历如图12中用带有符号A的箭头所示那样下降至端子室4a至4d的操作,以及如用带有符号B的箭头所示那样朝向容纳空间8的压入操作。当压入固定接触体1时,设置在第一接触件1b的端部上的压配爪1f在压配到端子座5之后与设置在内侧上的凹陷配合(参见图12),凸台6与第二弯曲件1d的凸台孔1e匹配,进而安装好固定接触体1,且固定接触体1的固定触点1c向上朝容纳空间8运动,并与设置在可动触点支承体7上的可动触点9相对(参见图13)。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第H6-310010号 
当在上述第二壳体2中,固定接触体1安装在端子座5上时,压配到端子座5上的固定接触体1的压配爪1f刮削端子座5的表面,进而产生刮削屑。 
在此,第二壳体2与容纳端子室4a至4d和可动触点支承体8的容纳空间8连通,因而,如果在安装固定接触体1时产生的刮削屑进入容纳空间8,则要担心会引起固定触点1c和可动触点9之间的接触故障。因此,在安装固定接触体1之后,采用空气洗洁等以去除刮削屑。由此,在传统安装固定接触体1时,去除刮削屑的任务是有必要的,这从任务效率的观点看是个问题。 
发明内容
此外,在第二壳体2中,凸台6形成为用于固定接触体1的防脱开部,并且因此从第二壳体2的制造成本观点看有问题。 
本发明聚焦于现有技术的例子的上述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并具有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的目的,在该电磁接触器中,通过即使在安装固定接触体时产生刮削屑也不必去除刮削屑使工作效率提高且使触点的接触可靠性增大,且这能够降低外壳的制造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是包括外壳的电磁接触器,在该外壳中,电源侧的端子和负荷侧的端子在所述外壳的背面侧上彼此相对,可动触点支承体容纳于这些端子之间的空间内,通过使用多个分隔壁进行分隔来形成多个端子室,并且各自具有固定触点和端子纹件的固定接触体作为端子安装在端子室内,其中,被配合部与每个固定接触体一体形成,并且压入配合部设置在每个端子室内,形成为不同于容纳可动触点支承体空间的空间,并通过压配来使配合部进行配合。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可以简单地通过将被配合部沿一个方向压配到形成于端子室内的压入配合部中就可安装固定接触体,因而,安装过程数减少。 
此外,端子室的压入配合部形成为不同于容纳可动触点支承体空间的空间,因而,能够防止在压配到可动触点支承体侧上的触点上时产生的刮削屑的作用。 
此外,较佳地在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内,压入配合部具有配合壁,该配合壁形成被配合部的压配空间,且被配合部具有压配到配合壁中的配合齿。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固定接触体的被配合部牢固地压配到压入配合部中。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内,闭塞压配空间的闭塞部可以设置在被配合部和压入配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内,在该压配空间中,被配合部被压配到压入配合部中。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当被配合部的配合齿被压配到压入配合部的配合壁内时会产生刮削屑,但刮削屑可通过闭塞部密封到压配空间中,因而,不再需要通过空气洗净等来去除切屑,进而更容易组装固定接触体。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中,较佳地设置有防脱开部,该防脱开部防止每个固定接触体沿与压配方向相反的方向脱开,在该固定接触体中,被配合部已被压配到压入配合部中。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能够可靠地防止固定接触体脱开,因而,提高电磁接触器的配线端子部的可靠性。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中,较佳地使空间闭塞的盖子安装在外壳上,且与每个固定接触体的端子螺纹件邻接并起到防脱开部作用的按压部设置在盖子上。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仅通过将盖子安装到外壳上来获得防止固定接触体脱开的结构。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当被配合部被压配到形成于端子室内的压入配合部中室时,由于按压部的作用,固定接触体牢固地安装到端子室中,因而,即使当在外壳中没有形成用于防止脱开的专用部,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固定接触体脱开。 
此外,端子室的压入配合部形成为不同于容纳可动触点支承体空间的空间,因而,能够防止在压配到可动触点支承体侧上的触点上时产生的刮削屑的 影响,并且去除刮削屑等的工作就不必要了,因而,提高任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容纳电磁接触器的电磁体的下壳体和容纳触点部的上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容纳触点部的上壳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示出安装在上壳体上的盖子的背面形状; 
图4是从不同于图2中的方向示出容纳触点部的上壳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示出固定接触体安装在设置于上壳体的端子室内的状态; 
图6示出安装有固定接触体的端子室的主要部分; 
图7示出一个实施例中的固定接触体的结构; 
图8示出带有垫圈的螺纹件螺固到固定接触体中的状态; 
图9示出不同于图7的实施例的固定接触体的结构; 
图10示出图9的固定接触体安装在设置于上壳体的端子室内的状态; 
图11示出现有技术的固定接触体的结构; 
图12示出使用现有技术的固定接触体的电磁接触器的上盖;以及 
图13从不同方向示出使用现有技术的固定接触体的电磁接触器的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见附图,详细解释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较佳实施例(此后被称为“实施例”)。 
图1是示出容纳电磁接触器的电磁体的下壳体和容纳触点部的上壳体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容纳触点部的上壳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示出安装在上壳体上的盖子的背面形状,图4是从不同于图2中的方向示出容纳触点部的上壳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示出固定接触体安装在上壳体的端子室内的状态,图6示出安装有固定接触体的端子室的主要部分,图7示出一个实施例中的固定接触体的结构,图8示出带有垫圈的螺钉螺固到固定接触体中的状态,图9示出不同于图7的实施例的固定接触体的结构,图10示出图9的固定接 触体安装在上壳体的端子室内的状态。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是包括各自具有触点的端子部12的装置和线圈端子13a和13b,且在该接触器中,电磁体15容纳于合成树脂的下壳体14内,且合成树脂的上壳体16安装在下壳体14的上开口上。设置在图1中上壳体16的正面上、各自具有触点的端子部12是负荷侧的端子,而各自具有触点的端子部(未示出)还设置在上壳体16的背面上,这些端子是电源侧的端子。 
电磁体15包括合成树脂的线圈架(未示出)、固定芯(未示出)、可动芯(未示出)以及成对的线圈端子座18、19,其中,电磁线圈17围绕线圈架卷绕;固定芯固定在下壳体14的侧壁上;可动芯插入线圈架的中空部内,从而与固定芯相对并能够与其接触和分离;成对的线圈端子座18和19在设置有可动芯的线圈架的一端上分隔开并一体形成。线圈端子13a、13b分别安装在成对的线圈端子座18、19上。 
如图2至4中所示,在上壳体16中,负荷侧上的多个端子室20a至20e和电源侧上的多个端子室21相对地设置在背面侧上;触点部22容纳于设置在负荷侧的端子室20a至20e和电源侧的端子室21之间的容纳空间S内,且覆盖容纳空间S的盖子23安装在上壳体16上。 
在此,如图2和图3中所示,朝端子室20a至20e突出的固定接触体按压部23a设置在盖子23的内侧面上。 
触点部22包括合成树脂的可动触点支承体22a、返回弹簧22b、多个可动触点22c和多个触点弹簧(未示出)。可动触点支承体22a设置成平行于电磁体15的可动芯的运动方向运动,且沿运动方向一侧设置的驱动杆22a1可连接地与可动芯配合。返回弹簧22b设置在上壳体16内,并以朝向可动触点支承体22a的一侧的弹簧推动力起作用。多个可动触点22c设置在可动触点支承体22a内,且都由触点弹簧(未示出)支承,以能够沿与可动触点支承体22a相同的方向运动。此外,多个触点弹簧设置成以弹簧推动力沿与返回弹簧22b的弹簧推动力的作用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于每个可动触点22c。 
如上述端子部12,固定接触体31安装在负荷侧的端子室20a至20e内,每个固定接触体各自具有触点。电源侧的端子室和安装在这些室内的固定接触 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略去阐释。 
通过使用多个第一分隔壁24a至24e来平行和分开地进行分隔来形成端子室20a至20e,如图2和图4中所示;这些端子室20a至20e设置在通过形成为将这些端子室与容纳空间S分隔开的第二分隔壁25而不同于容纳空间S的空间内。 
如图5中所示,在靠近端子室20a内的第一分隔壁24a、24b的各个位置处形成压配空间26和固定触点插入空间27。 
如图5和图6中所示,压配空间26是由第一分隔壁24a、从端子室20a的底面升起的压配分隔壁28a、第二分隔壁25以及前壁29(与前分隔壁25相对的壁)包围的囊形空间并在顶部敞开。形成该压配空间26的第二分隔壁25和前壁29设定成分隔件之间的间隔在底部较窄,而间隔在顶部扩宽,且如图6中所示,以分隔件之间的不同间距在多处形成台阶面30a、30b。 
此外,固定触点插入空间27是由第一分隔壁24b、从端子室20a的底面升起的压配分隔壁28b、第二分隔壁25和前壁29包围的空间,并且经由形成于第二分隔壁25中的狭槽25a与容纳室S连通。 
此外,在其它端子室20b到20e中同样也形成具有与端子室20a中相同结构的压配空间26和固定触点插入空间27。 
如图7中所示,安装在端子室20a至20e中的固定接触体31包括在平面图中呈正方形的端子螺纹件31a,在其中形成阴螺纹孔;被压入件31b,其通过从端子螺纹件31a的一侧弯曲而形成;弯曲件31c,其通过沿与被压入件31b相同的方向从端子螺钉31a的另一侧弯曲而形成;以及固定触点31d,其形成于弯曲件31c的一端处。 
经由成对的连接杆31b1、31b2和成对的连接杆31c1、31c2通过形成挖去开口31e1、31e2被压入件31b和弯曲件31c被作成与端子螺纹件31a连续。 
在端子螺纹件31a的上表面上形成沿径向突出的配线防脱开脊31f. 
此外,在被压入件31b中设置狭窄部31g,其板宽尺寸从成对的连接杆31b1、31b2陡然减小,且锯齿形配合齿31h沿板宽方向从该狭窄部31g朝向端部形成于边缘部内。 
且如图8中所示,带有垫圈32的螺钉33螺固到该固定接触体31的端子 螺纹件31a中。在此,端子螺纹件31a的配线防脱出脊31f可进入的凹槽32a形成于垫圈32内。 
具有上述构造的固定接触体31的被压入件31b和弯曲件31c被插入端子室20a至20e的压配空间26和固定触点插入空间27中。 
如图6中所示,被压入件31b配合的锯齿形配合齿31h在压配到与前壁29和第二分隔壁25的内表面时进行配合。此时,被压入件31b的狭窄部31g与形成于压配空间26中的台阶面30a、30b相对。 
此外,当弯曲件31c被插入固定触点插入空间27时,弯曲件31c的一侧与狭槽25a匹配,且形成于弯曲件31c的一端上的固定触点31d定位在容纳空间S中,并设置成与触点部22的多个可动触点22c的运动方向的前侧相对。 
此外,如图5中所示,当盖子23安装到上壳体16上时,设置在上述盖子23上的固定接触体按压部23a从上表面与安装在端子室20a至20e中的固定接触体31的端子螺钉31a邻接。 
并且,当在具有上述构造的电磁接触器10中,电压施加到电磁线圈17并激励电磁线圈17时,可动芯朝向固定芯运动,驱动杆22a1与可动芯的一同运动,且可动触点支承体22a沿压缩返回弹簧22b的方向运动。当可动触点支承体22a沿压缩返回弹簧22b的方向运动时,设置在可动触点支承体22a上的多个可动触点22c通过每个触点弹簧的弹簧推动力被压接触固定触点31d,且多个可动触点22c和固定触点31d进入闭合回路(开启)状态。 
此外,当停止激励电磁线圈17时,返回弹簧22b的弹簧推动力将可动触点支承体22a和驱动杆22a1推回到初始位置,且可动芯也返回到初始位置。并且,当可动触点支承体22a运动到初始位置时,多个触点弹簧的弹簧推动力降低,且多个可动触点22c和固定触点31d进入打开回路(关闭)状态。 
本发明的外壳对应于上壳体16,本发明的端子对应于各自具有触点的端子部12,本发明的分隔壁对应于第一分隔壁24a至24e,本发明的被配合部对应于被压入件31b,本发明的压入配合部对应于压配空间26,本发明的配合壁对应于第二分隔壁25和前壁29,本发明的空间对应于容纳空间S,本发明的闭塞部对应于狭窄部31和台阶面30a和30b,而本发明的按压部对应于固定接触体按压部23a。 
借助于具有上述构造的电磁接触器10,固定接触体31的被压入件31b通过压配到形成于上壳体16中的端子室20a至20e的压配空间26来安装,但被压入件31b的配合齿31h通过配合到形成压配空间26的前壁29和第二分隔壁25的内表面中来进行配合。因此,简单地通过将固定接触体31压配到压配空间26中可防止固定接触体31脱开,并且能够可靠地实现安装到上壳体16中。 
此外,当盖子23安装到上壳体16上时,设置在盖子23上的固定接触体按压部23a从上表面与安装在端子室20a至20e的固定接触体31的端子螺纹件31a邻接,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固定接触器31脱开。 
在此,当将固定接触体31的被压入件31b压配到压配空间26中时,由于压配到前壁29和第二分隔壁25的内表面而产生刮削屑,但被压入件31b的狭窄部31g与形成于压配空间26中的台阶面30a、30b相对,产生的刮削屑将被密封于压配空间26内。因此,刮削屑并不侵入触点部22等,并且使通过空气洗洁等去除刮削屑是不必要的,因而,可以更容易地执行安装固定接触体31的任务,且可以提高固定触点31d和接触部22的可动触点22c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上壳体16内并不如现有技术的装置中那样形成有用于防止固定接触体31脱开的专用部(凸台或类似物),因而,可以降低上壳体16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固定接触体31经由挖去开口31e1、31e2与被压入件31b和弯曲件31c以及与端子纹件31a连续,因而,被压入件31b和弯曲件31c容易弯曲,且可以形成平坦的板状端子螺纹件31a。 
同样,配线防脱开脊31f形成于固定接触体31的端子螺纹件31a上,因而,当将螺钉33拧入端子螺纹件31a并连接外部配线时,可以通过用垫圈32夹住外部配线来可靠地实现配线,且可容易地执行外部配线的连接任务。 
下面,图9示出另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接触体的结构,而图10示出安装有另一实施例的固定接触体的端子室的结构。 
如图9中所示,该实施例的固定接触体34包括具有在平面图中呈正方形的端子螺纹件34a;被压入件34b,其通过从端子螺件34a的一侧弯曲而形成;弯曲件34c,其通过从端子螺钉34a的另一侧弯曲而形成,并且在与被压入件34b相同的方向中从形成被压入件34b的位置移位90°;以及固定触点34d, 其形成于弯曲件47c的一端处。 
锯齿形配合齿34h沿被压入件34b的板厚方向形成于边缘上。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端子室20a中,由第一分隔壁24a、前壁(与第二分隔壁25相对的壁)35、靠近该前壁35的压配分隔壁36以及靠近第一分隔壁24b的压配分隔壁28b形成在顶部敞开的囊形压配空间37。此外,固定触点插入空间27形成在靠近端子室的第一分隔壁24b的某一位置处。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接触体34的被压入件34b和弯曲件34c被插入端子室20a的压配空间37和固定触点插入空间27内。 
如图10的(b)中所示,被压入件34b配合的锯齿形配合齿34h在压配到第一分隔壁24a和压配分隔壁28b的内表面中时进行配合。 
此外,当弯曲件34c被插入固定触点插入空间27时,弯曲件34c的一侧与狭槽25a匹配,且形成于弯曲件31c的一端上的固定触点34d定位在容纳空间S中,并设置成与触点部22的多个可动触点22c的运动方向的前侧相对。 
本发明的被配合部对应于被压入件34b,本发明的压入配合部对应于压配空间37,且本发明的配合壁对应于第一分隔壁24a和压配分隔壁28b。 
借助于该实施例,固定接触体34的被压入件34b被压配到端子室20a的压配空间37中并进行安装,但被压入件34b的配合齿34h在进行配合时被压配到形成压配空间37的压配分隔壁28b和第一分隔壁24a的内表面中。因此,简单地通过将固定接触体34压配到压配空间37中就可防止固定接触体34脱开,并且能够可靠地实现安装到上壳体16上。 
工业应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对于提高安装静态接触体的工作效率以及对于提高触点的接触可靠性来说是有效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24a至24e分隔壁 
10电磁接触器 
12端子部 
13a,13b线圈端子 
14下壳体 
15电磁体 
16上壳体 
17电磁线圈 
18,19线圈端子座 
20a至20e端子室 
22a可动触点支承体 
22a1驱动杆 
22b返回弹簧 
22c可动触点 
23盖子 
23a固定接触体按压部 
24a至24e第一分隔壁 
25第二分隔壁 
25a狭槽 
26压配空间 
27固定触点插入空间 
28a,28b压配分隔壁 
29前壁 
30a,30b台阶面 
31固定接触体 
31a端子螺纹件 
31b被压入件 
31c弯曲件 
31d固定触点 
31e1,31e2挖去开口 
31f配线防脱开脊 
31g狭窄部 
31h配合齿 
32垫圈 
32a凹槽 
34固定接触体 
34b被压入件 
34c弯曲件 
34d固定触点 
34h配合齿 
35前壁 
36压配分隔壁 
37压配空间 
S容纳空间 

Claims (5)

1.一种电磁接触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中,电源侧的端子和负荷侧的端子在所述外壳的背面侧上彼此相对,可动触点支承体容纳在所述电源侧的端子与所述负荷侧的端子之间的空间内,多个端子室中的每一个均由彼此相对的两个分隔壁和彼此相对的两个配合壁来形成,且在每个端子室具有压入配合部及固定触点插入空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侧的端子及所述负荷侧的端子各自的固定接触体具有固定触点、端子螺纹件、被配合部及弯曲件,所述固定触点形成在所述弯曲件的一端处,通过将所述被配合部插入所述压入配合部,将所述弯曲件插入所述触点插入空间,来将固定接触体固定在每个端子室内,
所述被配合部与每个固定接触体一体形成,
所述被配合部通过从所述端子螺纹件的一侧弯曲而形成,所述弯曲件通过沿与被配合部相同的方向从所述端子螺纹件的另一侧弯曲而形成,所述固定触点相对于所述端子螺纹件的位置方向与所述被配合部及所述弯曲件相对于所述端子螺纹件的弯曲方向相反,以及
所述压入配合部设置在每个所述端子室内,形成为不同于容纳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体空间的空间,并且通过压配使所述被配合部进行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入配合部具有形成所述被配合部的压配空间的配合壁,以及
所述被配合部具有被压配到所述配合壁中的配合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闭塞所述压配空间的闭塞部设置在所述被配合部和所述压入配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内,在所述压配空间内,所述被配合部被压配到所述压入配合部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防脱开部,所述防脱开部防止每个固定接触体沿与压配方向相反的方向脱开,在所述固定接触体中,所述被配合部已被压配到所述压入配合部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空间闭塞的盖子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与每个所述固定接触体的所述端子螺纹件邻接并起到所述防脱开部作用的按压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上。
CN201080020922.9A 2009-08-20 2010-06-14 电磁接触器 Active CN1024223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0585 2009-08-20
JP2009190585A JP5104826B2 (ja) 2009-08-20 2009-08-20 電磁接触器
PCT/JP2010/003935 WO2011021333A1 (ja) 2009-08-20 2010-06-14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2372A CN102422372A (zh) 2012-04-18
CN102422372B true CN102422372B (zh) 2015-01-21

Family

ID=43606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0922.9A Active CN102422372B (zh) 2009-08-20 2010-06-14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50647B2 (zh)
EP (1) EP2469567B1 (zh)
JP (1) JP5104826B2 (zh)
CN (1) CN102422372B (zh)
WO (1) WO20110213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1453B2 (ja) * 2009-08-20 2012-11-14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060631B2 (ja) * 2012-11-08 2017-01-1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206421996U (zh) * 2016-12-20 2017-08-18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触器
JP6934636B2 (ja) * 2017-05-12 2021-09-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543U (zh) * 1989-05-30 1991-01-11
US5081436A (en) * 1988-11-22 1992-01-14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n improved terminal structure
CN1677601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10588A1 (de) * 1985-03-23 1986-09-25 Brown, Boveri & Cie Ag, 6800 Mannheim Elektromagnetisch betaetigbares schaltgerae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dessen anschlusskontaktstellen
DE3817002A1 (de) * 1988-05-19 1989-11-30 Kloeckner Moeller Elektrizit Elektromagnetisches schaltgeraet
EP0370452A3 (en) * 1988-11-22 1991-11-27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n improved terminal structure
JPH0723872Y2 (ja) 1988-11-22 1995-05-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3108441B2 (ja) 1990-12-28 2000-11-1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の端子部構造
JP3255673B2 (ja) * 1991-12-16 2002-02-12 自動車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H06310010A (ja) 1993-04-26 1994-11-04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
EP0918346B1 (en) * 1996-08-09 2006-02-08 Omron Corporation Switch for high frequency
JP2001014992A (ja) * 1999-06-30 2001-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端子の保持構造
US6377143B1 (en) * 2001-03-16 2002-04-23 Eaton Corporation Weld-free contact system for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s
JP3898021B2 (ja) * 2001-10-05 2007-03-28 株式会社タイコーデバイス 電磁継電器
EP1577919B1 (en) * 2004-03-15 2014-09-10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071453B2 (ja) * 2009-08-20 2012-11-14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1436A (en) * 1988-11-22 1992-01-14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n improved terminal structure
JPH032543U (zh) * 1989-05-30 1991-01-11
CN1677601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44282A (ja) 2011-03-03
JP5104826B2 (ja) 2012-12-19
EP2469567A4 (en) 2014-04-16
US8350647B2 (en) 2013-01-08
CN102422372A (zh) 2012-04-18
EP2469567B1 (en) 2015-05-20
EP2469567A1 (en) 2012-06-27
WO2011021333A1 (ja) 2011-02-24
US20120112858A1 (en) 201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60631B2 (ja) 電磁接触器
CN102422372B (zh) 电磁接触器
JP6265865B2 (ja) 電子部品
JP6202735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6332480B1 (ja) 電磁接触器
JP2005093118A (ja) 複合型電磁継電器
CN105189209A (zh) 电子元件的装配构造及电气接线箱
WO2013129280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14171339A1 (ja)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JP2020136102A (ja) リレー
WO2014171340A1 (ja)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
CN105144519A (zh) 电子元件的装配构造、电气接线箱及电子元件
CN105097359A (zh) 触点装置
CN110970266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2365700B (zh) 电磁接触器
JP5881891B2 (ja)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JP2012221615A (ja) 圧着端子及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03456568A (zh) 电磁继电器
CN202796786U (zh) 布线用断路器
JP2018120798A (ja) コネクタ構造
KR20120070723A (ko) 전자식릴레이
KR20120017752A (ko) 전자식릴레이
JP2021057221A (ja) リレー
CN110931990B (zh) 电气设备的连接结构
JP2011049030A (ja) リレー用ソケ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