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2354B - 盘搬入装置和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搬入装置和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2354B
CN102422354B CN201080021012.2A CN201080021012A CN102422354B CN 102422354 B CN102422354 B CN 102422354B CN 201080021012 A CN201080021012 A CN 201080021012A CN 102422354 B CN102422354 B CN 1024223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h
arm
linkage arm
moved
fore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10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2354A (zh
Inventor
奥山功
与口明芸
五十岚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170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905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170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0731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filed Critical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22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3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23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3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15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adapted for discs of different size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Toy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盘搬入装置(盘装置),具备:前臂(31、32),其沿盘的搬入方向且被配置成以通过插入口(插拔口)(2A)大致中央的假想直线(L)为中心而大致对称,以被轴支承在插入口(2A)两端近旁的一端为中心而另一端向相互离开的方向转动来把盘搬入;联杆臂(33、34),其以假想直线(L)为中心而交叉配置成大致对称,使各臂(31、32)的转动同步,联杆臂(33、34)具备有与被搬入到搬入位置的盘抵接来限制盘移动的限制部(333、343)。

Description

盘搬入装置和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盘搬入装置和盘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知道有对于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和BD(BLU-RAY DISC:登录商标)等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的盘装置。作为这种盘装置而知道有具备搬送被插入到盘收容用开口部的盘的臂的入槽型盘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盘装置中,把具有转动轴的一对前臂轴支承在插入拔出盘的开口部两端近旁,该一对前臂是利用一对联杆臂而同步转动的结构。当从开口部插入的盘被各臂的辊夹持,则利用该各辊的旋转而使各前臂向从开口部离开的方向转动而把盘搬入到装置内部。被这样搬入的盘利用支持臂和检测臂而进行对中心,被配置到装卡位置。当检测臂转动,则与该检测臂卡合,且被配置成夹住光学单元的一对滑动凸轮沿盘的搬入方向而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滑动。利用这些滑动凸轮的滑动而使光学单元上升,利用该光学单元的旋转台和装卡带轮来装卡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50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盘装置中,把被同步转动的一对前臂搬入的盘利用多个臂而被引导到装卡位置,除了使光学单元升降的一对滑动凸轮之外,还需要有使各滑动凸轮同步滑动的联杆部件,所以有零件个数多,盘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把结构简单化的盘搬入装置和盘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盘搬入装置具备有装置本体,其具有与盘的直径尺寸相应的插入口,且把插入到所述插入口的所述盘搬入到设定在所述装置本体内的搬入位置,其中,具备:一对前臂,其沿所述盘的搬入方向且分别被配置成以通过所述插入口大致中央的假想直线为中心而大致对称,以分别被轴支承在所述插入口两端近旁的一端为中心而另一端向相互离开的方向转动来把所述盘搬入;一对联杆臂,其以所述假想直线为中心而分别交叉配置成大致对称,以一端为中心而另一端向相互离开的方向转动,使一个所卡合的所述前臂的转动与另一个所卡合的所述前臂的转动同步,且具备有限制部,其使所述一对联杆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与被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的所述盘的端边缘抵接,限制所述盘向所述搬入方向前端侧移动。
根据本发明,设置有限制部,其在一对联杆臂的至少任意一个的搬入方向前端侧位置与盘的端边缘抵接,限制盘从搬入位置向搬入方向前端侧移动。由此,能够把被前臂搬入的盘恰当地配置在搬入位置。由于能够把这种盘向搬入位置的搬入由一对前臂和使该各前臂同步转动的一对联杆臂来进行,所以不需要设置其他的臂等,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盘装置相比,能够把结构简单化。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把盘恰当地搬入到搬入位置。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各联杆臂具有弯曲形状,配置成使内侧朝向所述搬入位置的中心。
该弯曲形状是从中心朝向各端部的直线以规定角度交叉的弯曲形状,例如能够举出大致L字状和大致圆弧状等。
根据本发明,与联杆臂具有大致直线形状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缩小转动轴侧相反侧的端部的移动范围,所以能够把盘搬入装置小型化。除了能够有效利用装置本体内的空间之外,还能够抑制一对联杆臂与构成盘搬入装置的其他零件产生干涉。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各联杆臂分别具备有所述限制部,所述各限制部在相对所述搬入位置中心的所述搬入方向前端侧,且以所述假想直线为中心地分别被配置成大致对称。
根据本发明,由于各限制部以所述假想直线为中心地被配置成大致对称,所以利用该各限制部而能够把盘限制在以该假想直线为中心的大致对称位置。因此,与把限制部仅设置在一个联杆臂的一个部位的情况相比,盘不会偏离,能够使该盘可靠地停留在搬入位置。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各前臂分别具备有夹持部件,其在以所述假想直线为中心的大致对称位置与所述盘的端边缘抵接而夹持该盘,所述各前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所具有的所述夹持部件是搬送所述盘的辊,所述限制部与所述盘抵接时,与所述夹持部件一起使所述盘停留在所述搬入位置。
根据本发明,限制部和各夹持部件与被搬入到搬入位置的盘的端边缘抵接。由此,由于能够把该盘至少以三点进行支承,所以能够使盘稳定可靠地停留在搬入装置。如前所述,只要各联杆臂分别具有限制部,则能够使盘被各限制部和各夹持部件以四点进行支承,所以能够使该盘稳定地停留在搬入位置。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各联杆臂的成为转动轴的所述一端位于在相对所述搬入位置中心的所述搬入方向前端侧,所述各联杆臂的所述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各前臂的所述另一端卡合。
在此,在各联杆臂的成为转动轴的一端位于相对搬入位置中心的搬入方向基端侧的情况下,位于搬入方向前端侧的限制部利用与各前臂的转动相对应的各联杆臂的转动而从所述假想直线远远地离开。因此,与被搬入到搬入位置的盘的端边缘抵接的限制部的位置设定变复杂。特别是把比具有与插入口相应直径尺寸的盘(例如直径12cm的盘)小的盘(例如直径8cm的盘)由限制部定位时,该限制部的位置设定就更加复杂。由于各限制部这样地从假想直线远远地离开,就有可能产生不能恰当地进行盘的限制。
对此,使各联杆臂的成为转动轴的一端位于相对搬入位置中心的搬入方向的前端侧,即使与各前臂的转动相应地而各联杆臂打开得大时,各限制部的位置也不会从所述假想直线远远地离开。因此,限制部能够可靠地与被搬入到搬入位置的盘的端边缘抵接,能够恰当地限制该盘。即使在插入所述小盘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限制该盘。能够容易进行该各限制部的位置设定。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各限制部对于盘的限制。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各联杆臂中的一个联杆臂在与另一个联杆臂的交叉部位具有朝向该另一个联杆臂突出的第一突起部,另一个联杆臂具有被所述第一突起部插入,且沿所述各联杆臂转动时所述第一突起部的轨迹的第一槽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把第一突起部插入第一槽部来组装各联杆臂,能够使各联杆臂以相同的转动量同步转动。由此,能够使与该各联杆臂卡合的各前臂以相同的转动量同步转动。因此,能够使各前臂以所述假想直线为中心对称地可靠转动,所以利用该各前臂而能够把盘一边对中心一边搬入。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一槽部具有在没有搬入所述盘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位置朝向所述搬入位置中心切口的第一切口,所述插入口中的偏向所述另一个联杆臂卡合的所述前臂侧,在比所述盘直径小的其他盘被插入时,所述第一突起部嵌入所述第一切口。
根据本发明,偏向具有第一槽部的联杆臂卡合的前臂侧,在向插入口插入直径小的其他盘时,能够限制各前臂的转动。
即,通过偏向地插入其他盘,对于与该其他盘抵接的前臂和与该前臂卡合的联杆臂(形成有第一槽部侧的联杆臂)作用有朝向搬入方向前端侧的负载。在该状态下,当各联杆臂要转动时,第一突起部沿第一槽部的与搬入位置中心接近侧的端边缘滑动并向第一切口嵌入,所以能够限制各联杆臂,进而各前臂的转动。因此,能够防止该其他盘不对中心地被搬入。
且在各个前臂设置有对各前臂向插入口侧施力的施力部件,在为了防止该各前臂松动而使一个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比另一个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小的情况下,优选向具有第一槽部和第一切口的与联杆臂卡合的前臂作用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比向另一个前臂作用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小。由此,在把上述其他盘向该前臂侧偏向插入时,能够把第一突起部可靠地向第一切口嵌入。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该其他盘没被对中心地搬入。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各前臂分别具备有向对应的所述联杆臂突出的第二突起部,所述各联杆臂分别具有随着所述前臂的转动而使所述第二突起部在内部滑动的第二槽部,所述各第二槽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具有从该第二槽部朝向所述搬入位置中心侧切口的第二切口,所述插入口中偏向与具有所述第二切口的所述联杆臂相反侧的所述联杆臂卡合的所述前臂侧,在把比所述盘直径小的其他盘插入时,所述第二突起部嵌入所述第二切口。
根据本发明,通过把第二突起部向第二切口嵌入,在偏向具有该第二突起部的前臂的相反侧,在向插入口插入直径小的其他盘时,能够限制各前臂的转动。
即如上述那样,通过偏向插入其他盘,对于与该其他盘抵接的前臂和与该前臂卡合的联杆臂施加朝向搬入方向前端侧的负载。因此,随着盘搬入时各前臂的转动而该前臂相反侧的前臂的第二突起部沿该第二突起部所卡合的第二槽部中搬入位置中心侧的端边缘滑动。通过该第二突起部进一步滑动而向第二切口嵌入,则能够限制各联杆臂和各前臂的进一步转动。因此,能够防止该其他盘不对中心地被搬入。
在各前臂设置有上述施力部件的情况下,被作用有大作用力的前臂具有第二突起部,且与该前臂卡合的联杆臂具有第二槽部和第二切口,在被作用有小作用力的前臂侧有其他盘偏向插入时,能够把第二突起部可靠地向第二切口嵌入。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该其他盘没被对中心地搬入。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一对联杆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具有第一转动限制部,其在把所述盘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时,在从所述盘离开的状态下限制所述各联杆臂的所述另一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转动。
根据本发明,除了能够维持限制部从搬入到搬入位置的盘离开的状态之外,还能够限制各联杆臂的转动,所以也能够限制各前臂向接近该盘的方向转动,能够可靠维持该各前臂从盘离开的状态。因此,各联杆臂和各前臂不会出现干涉,所以例如在盘旋转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各前臂妨碍盘的旋转。
本发明中,优选具备有:与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的所述盘的一个面抵接的抵接部件和通过转动而使所述抵接部件与所述盘抵接的臂部件,所述一对联杆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具备第二转动限制部,其在所述盘没被搬入时,限制所述臂部件的转动。
作为该抵接部件,例如能够举出向盘中央的孔部插入而使该盘旋转的旋转台和与该旋转台一起来装卡盘的装卡部件(装卡带轮)等。
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第二转动限制部来限制臂部件的转动,所以在没有盘搬入的状态下,抵接部件不移动。因此,利用该抵接部件能够防止有妨碍盘搬入的情况。
本发明的盘装置具备有:所述盘搬入装置、对于被所述盘搬入装置搬入的所述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中至少任意一个的信息读取/记录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起到与上述盘搬入装置同样的效果。由此,由于能够把对于盘的信息的读取和记录的至少任意一个由信息读取/记录装置来恰当进行,所以能够提高盘装置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盘装置具备有:框体、与所述框体内的盘卡合且以该盘的轴向为中心而使所述盘旋转的旋转机构、进行对于所述盘的信息的读取和记录的至少任意一个的信息读取/记录机构、保持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信息读取/记录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保持部件、使所述保持部件向与所述盘接近的方向和从该盘离开的方向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具备有被形成把所述保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的圆弧状,且以该圆弧状的中心为转动轴而能够沿该保持部件自由转动设置的第一凸轮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一凸轮部件中的一个具有相对沿所述转动轴的方向倾斜的槽部,另一个具有与所述槽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
作为旋转机构能够例示与在盘中央形成的孔部卡合且使该盘旋转的旋转台。作为信息读取/记录机构能够例示有:向盘照射激光等光,向该盘记录信息或根据来自盘的反射光来读取记录在该盘的信息的拾取装置。
且槽部被形成相对沿转动轴的方向倾斜,换言之,随着从第一卡合部的移动范围一端朝向另一端而相对盘接近或离开地连续倾斜。更换言之,槽部是相对盘的一个面而沿倾斜的直线形成。
根据本发明,保持部件和第一凸轮部件的一个所具有的槽部,分别相对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方向和沿该第一凸轮部件转动轴的方向倾斜。且第一卡合部利用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而沿槽部且沿该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轴移动。只要这样就能够使保持部件对于第一凸轮部件相对移动,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保持部件移动所需要的结构。因此,能够把盘装置的结构简单化。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沿所述第一凸轮部件转动方向的基部、分别从所述基部的两端延伸且隔着所述保持部件的一对延伸部,所述一对延伸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向该延伸部的从所述基部开始的延伸方向和与所述转动轴的各个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具有被所述框体轴支承的轴部,所述第一凸轮部件沿所述框体转动,所述基部具有所述槽部和所述第一卡合部的任意一个。
根据本发明,由于保持部件以轴部为中心而自由转动地被框体轴支承,所以以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轴为中心的保持部件的转动被限制。该保持部件的基部具有所述槽部或第一卡合部,通过该第一凸轮部件沿框体转动而使保持部件以轴部为中心转动,使该保持部件中的基部侧的端部沿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轴移动。由此,不会把第一凸轮部件形成把整个保持部件包围的形状,能够使该端部移动。因此,能够谋求第一凸轮部件的小型化,进而能够谋求盘装置的小型化。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框体在该框体的内外具有用于插入拔出所述盘的插拔口,所述保持部件至少保持所述旋转机构,把所述第一凸轮部件配置在所述插拔口与所述旋转机构之间。
在此,由于旋转机构使经由插拔口而被收容在框体内的盘旋转,所以该旋转机构至少被配置成仅按照盘半径的尺寸而从插拔口离开,把信息读取/记录机构配置在该旋转机构的近旁。另一方面,在设置有把插入到插拔口的盘向框体内搬入的搬入机构的情况下,由于该搬入机构被配置在插拔口与旋转机构之间,所以需要沿盘的直径方向移动的信息读取/记录机构相对旋转机构而被配置在插拔口的相反侧。因此,当相对旋转机构而把第一凸轮部件配置在插拔口的相反侧,则使从插拔口朝向旋转机构方向(盘的搬入方向)的框体尺寸变大,招致盘装置的大型化。
对此,本发明是把第一凸轮部件配置在插拔口与旋转机构之间,不会妨碍信息读取/记录机构和根据需要设置的搬入机构的配置,能够有效地活用框体内的空间。因此,能够谋求盘装置的小型化。
本发明中,优选具备有封闭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插拔口与所述第一凸轮部件之间,且随着所述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而把所述插拔口封闭。
根据本发明,由于随着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而封闭部件把插拔口封闭,所以能够防止其他的盘向该插拔口插入。因此,能够防止由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而移动的旋转机构与其他盘卡合。
本发明中,优选具有:插拔口,其被形成在所述框体,且用于把所述盘向该框体内外插入拔出;搬入机构,其把被插入到所述插拔口的所述盘沿该盘的直径方向向所述框体内搬入,所述第一凸轮部件在由所述搬入机构把所述盘搬入到规定搬入位置时,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作为搬入位置则能够设定成使旋转机构能够与盘卡合的位置,例如在旋转机构是旋转台的情况下,则能够设定成是该旋转台与在盘中央形成的孔部卡合的位置。
在此,由于盘的旋转和读取/记录动作是在盘被搬入后进行的,所以在该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不需要进行保持部件的移动。另一方面,优选该旋转和读取/记录动作在盘被搬入后能够迅速进行。对此,本发明中由于当搬入机构把盘搬入到搬入位置,则第一凸轮部件就开始转动,所以能够迅速地使保持部件移动。因此,能够迅速进行盘的旋转和读取/记录动作。
本发明中,优选具备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机构和传递所述驱动力的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具备利用所述驱动力旋转的第一齿轮,所述移动机构具备比所述第一凸轮部件小且沿该第一凸轮部件滑动的第二凸轮部件,所述搬入机构具有当所述盘被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时,按压所述第二凸轮部件使其滑动的按压部,所述第二凸轮部件具有:啮合部,其若被所述按压部按压则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抵接部,其在所述啮合部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而利用该第一齿轮的旋转而使所述第二凸轮部件滑动时,与所述第一凸轮部件抵接而使该第一凸轮部件转动。
根据本发明,当盘被搬入到搬入位置,则第二凸轮部件被按压部按压而滑动,啮合部与第一齿轮啮合。且利用该第一齿轮的旋转而第二凸轮部件进一步滑动,抵接部使第一凸轮部件转动。由此,利用第一齿轮的旋转力即由驱动机构产生的驱动力而能够使第一凸轮部件转动,因此,能够确保该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和保持部件移动所需要的力。
搬入机构通过使比第一凸轮部件小的第二凸轮部件滑动而使该第二凸轮部件的啮合部与第一齿轮啮合,利用第二凸轮部件而使第一凸轮部件转动。由此,与第一凸轮部件具有啮合部,通过搬入机构使第一凸轮部件滑动而使该啮合部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该搬入机构向移动机构作用的力,即,减少成为保持部件开始移动时的契机的力。
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和保持部件的移动。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搬入机构具有与被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近旁的所述盘的端边缘抵接而转动的第一杆,所述第一杆具有所述按压部。
根据本发明,第一杆通过与被搬入到搬入位置近旁的盘的端边缘抵接而转动,使第二凸轮部件滑动。由此,依据盘向搬入位置的搬入而能够使第二凸轮部件,进而使第一凸轮部件可靠地转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盘的搬入与旋转机构的移动同步进行。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搬入机构具备有一对第一臂,其被配置成通过所述插拔口的大致中央,且以沿所述盘搬入方向的假想直线为中心大致对称,以被配置在所述插拔口两端近旁的一端为中心而另一端向相互接近和离开的方向转动,所述各第一臂分别具备有夹持所述盘端边缘的夹持部件,所述各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是利用经由所述传递机构所传递的驱动力而旋转的辊。
根据本发明,被插入到插拔口的盘被各第一臂的夹持部件所夹持,由于在该夹持部件的至少任意一个即辊旋转的同时,各第一臂转动,所以该盘被搬入。由此,由于是在被一对第一臂夹持的状态下而盘被搬入,所以能够把该盘一边对中心一边向框体内搬入。
该辊利用由驱动机构产生且由传递机构传递的驱动力旋转。由此,利用由一个驱动机构产生的驱动力就能够分别进行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和搬入机构的盘搬入。因此,与分别设置产生使第一凸轮部件转动的驱动力和盘搬入所需要驱动力的驱动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把盘装置的结构简单化。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传递机构具备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而把该第一齿轮的旋转向所述辊传递的第二齿轮和轴支承所述第二齿轮且与所述第一凸轮部件卡合并转动的第二臂,所述第二臂随着所述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而使所述第二齿轮从所述第一齿轮离开。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凸轮部件转动时,利用与该第一凸轮部件卡合的第二臂而使把驱动力向辊传递的第二齿轮从第一齿轮离开。由此,根据从盘被搬入到搬入位置时开始的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而把盘搬入到该搬入位置的辊旋转被停止,所以能够确保第一凸轮部件转动所需要的驱动力。因此,能够使第一凸轮部件可靠地转动,进而能够使保持部件可靠地移动。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一凸轮部件具有第二卡合部,其利用该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而与所述各第一臂卡合,使该各第一臂向所述夹持部件从所述盘端边缘离开的方向转动。
根据本发明,随着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而各第一臂从被搬入到搬入位置的盘离开。由此,在利用旋转机构而盘旋转时,能够防止各第一臂妨碍该盘的旋转。因此,能够使盘恰当且可靠地旋转。
本发明中,优选与所述旋转机构一起而具备有夹持所述盘的夹持部件和支承所述夹持部件的第三臂,所述第一凸轮部件具有第三卡合部,其利用该第一凸轮部件的转动而与所述第三臂卡合,使所述第三臂向所述夹持部件能够与所述盘卡合且从该夹持部件离开的方向转动。
在旋转机构由旋转台构成的情况下,作为夹持部件而能够例示利用磁力与该旋转台相互吸引并与旋转台一起夹持盘的部件。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第一凸轮部件不转动的状态下,夹持部件被第三臂支承,所以能够防止夹持部件妨碍盘的搬入。且由于在第一凸轮部件转动时而第三臂从夹持部件离开,所以能够由该夹持部件和旋转机构可靠地夹持盘。因此,在第一凸轮部件转动时,例如在盘被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时,能够进行旋转机构和夹持部件对盘的夹持。
根据本发明,利用设置在各联杆臂中搬入方向前端侧位置的限制部,就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限制被搬入到搬入位置的盘向搬入方向前端侧移动。能够减少保持旋转机构和信息读取/记录机构至少一个的保持部件移动所必须的零件个数,所以能够把盘装置的结构简略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盘装置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装置本体的右侧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下壳体的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装置本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上部单元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上部单元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下部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下部单元的仰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下部单元的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滑动凸轮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滑动凸轮的仰视图;
图1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滑动凸轮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滑动凸轮的仰视图;
图1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17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1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1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7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2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3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31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3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3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盘装置的联杆臂和装卡臂的图;
图3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盘搬入时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例]
以下按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盘装置1外观的立体图。在以下的图和说明中,X方向表示把盘装置1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与插入拔出盘的插拔口2A正对时的左方向。Y方向表示在该状态下的上方向,Z方向表示与X方向和Y方向分别正交,且把盘向盘装置1内搬入的方向。
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是作为入槽型的盘装置构成,对于被搬入到内部的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如图1所示,该盘装置1(盘搬入装置)具备有:装置本体2、覆盖该装置本体2的密封部件11、12。
[密封部件的结构]
密封部件11覆盖装置本体2的上面、左右两侧面和背面,密封部件12覆盖装置本体2的正面侧(形成有插拔口2A侧)。这些密封部件11、12是通过把板金弯曲加工而形成。
其中,在密封部件12形成有与向装置本体2的插拔口2A进行插入拔出的盘中,直径12cm的盘(第一盘)D1(图16)的尺寸相对应的开口部(图示省略)。在该开口部的相应位置粘贴有为了插入拔出盘而具有切口的布帘121。该布帘121能够由毛毡等形成。
[装置本体的结构]
图2是表示装置本体2的右侧视图。
如图2所示,装置本体2具备有构成装置本体2的上部和下部的上部单元21和下部单元22。这些各单元21、22具备有在Z方向长的俯视看大致矩形的合成树脂制的上部框架21A和下部框架22A,利用该上部框架21A和下部框架22A以及被安装在该下部框架22A底面的下壳体25来构成成为装置本体2外形的框体24。
上部框架21A被螺钉固定在下部框架22A。这些上部框架21A和下部框架22A在Z方向基端侧分别具有凹部21A1(图5)、22A1(图7),通过组合该各框架21A、22A,且由这些凹部21A1、22A1来形成用于把盘向装置本体2插入拔出的插拔口2A(插入口)。
图3是从下方看构成盘装置1的下壳体25的图。
如图3所示,下壳体25是Z方向长的大致矩形的金属制部件,被螺钉固定在下部框架22A的底面。该下壳体25在Z方向基端侧的端部近旁(靠近插拔口2A的端部近旁)具有大致圆形的插入孔251。该插入孔251是在与后述蜗轮73的十字槽733(图8)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的紧急时刻弹射用的孔。把改锥等工具(省略图示)向该插入孔251插入而与十字槽733卡合,通过使该蜗轮73旋转来驱动后述的搬送装置3,把盘排出。
[上部单元的结构]
图4是表示装置本体2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上部单元21除了所述的上部框架21A之外,还具备有搬送盘的搬送装置3和把被搬入的盘装卡在装卡位置的装卡装置4,这些搬送装置3和装卡装置4被安装在上部框架21A。在该上部框架21A形成有多个槽部,该各槽部除了引导构成搬送装置3和装卡装置4的各臂转动之外,还限制该各臂的转动范围。且在上部框架21A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俯视看大致圆形的开口部211,与形成该开口部211的位置对应地配置有构成装卡装置4的装卡带轮43。
[搬送装置的结构]
图5和图6是表示上部单元21的仰视图。图6中省略了上部框架21A的图示。
搬送装置3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搬入机构,除了利用构成下部单元22的驱动装置7(图8)所产生的驱动力来把插入在插拔口2A的盘搬入到装卡位置(搬入位置)之外,还把收容在装置本体2内部的盘搬出。如图4~图6所示,该搬送装置3具备有:被轴支承在插拔口2A两端近旁的一对前臂31、32、使一对前臂31、32的转动同步的一对联杆臂33、34以及检测杆35。
[前臂的结构]
前臂31、32(第一臂)分别被上部框架21A的上面部21U轴支承,该各前臂31、32分别被配置插拔口2A的左右(X方向前端侧和基端侧)。即各前臂31、32通过插拔口2A的中央且以沿盘搬入方向(Z方向)的假想直线L为中心对称配置,其插拔口2A侧的端部被轴支承在该插拔口2A的两端近旁。
它们之中,前臂31具备有:平板状的臂本体311、夹持部件312、313、介轮314、三个齿轮315~317和作为施力部件的扭簧318。
臂本体311是俯视看的大致三角形状。该臂本体311的夹住最大角部分(钝角部分)的两边中,一边沿插拔口2A,且夹住该一边的两个端部中,不是最大角部分侧的端部被轴支承在插拔口2A的左侧端边缘近旁。因此,臂本体311的最大角部分被配置在靠近插拔口2A中央的位置。臂本体311利用被安装在该臂本体311的转动轴RA1侧端部的扭簧318而被向接近插拔口2A的方向施力。
在臂本体311的Z方向前端侧的端部的上面侧形成有:成钩状突出且向联杆臂33的槽部332插入的作为本发明第二突起部的突起部311。
如图5和图6所示,夹持部件312、313由橡胶形成大致圆筒状,分别被轴支承在臂本体311的下面侧(下部框架22A的相对侧)。详细说就是,夹持部件312被轴支承在臂本体311斜边上的大致中央,夹持部件313被轴支承在臂本体311的Z方向前端侧的端部近旁。这些各夹持部件312、313被传递有后述电动机71的驱动力而旋转,是夹持盘的端边缘并搬送该盘的辊。
介轮314和齿轮315~317分别被臂本体311轴支承,把从后述驱动装置7的齿轮轴76(图7)传递来的驱动力(旋转力)向夹持部件312、313传递。
介轮314被配置在最靠近插拔口2A的位置,在与前臂31的转动轴RA1同轴上具有旋转轴。该介轮314与齿轮轴76啮合,利用该齿轮轴76的旋转而使齿轮315旋转。
齿轮315~317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且具有相同的齿数。
齿轮315与齿轮316和夹持部件312啮合,利用介轮314的旋转而使它们旋转。
齿轮316与齿轮317啮合,齿轮317与夹持部件312啮合。因此,齿轮315和齿轮317向同方向以相同的旋转速度旋转,由此,各夹持部件312、313向同方向以相同的旋转速度旋转。
前臂32具备有:平板状的臂本体321、夹持部件322、323和作为施力部件的扭簧324。
臂本体321具有与臂本体311大致镜像对称的结构,被轴支承在该臂本体311的相反侧即插拔口2A的右侧。详细说就是,臂本体321具有俯视看的大致三角形状,夹住最大角部分(钝角部分)的两条边中的一条边沿插拔口2A,并且,夹住该一条边的两个端部中的不是最大角部分侧的端部被轴支承在插拔口2A的右侧端边缘近旁。该臂本体321利用被安装在成为转动轴的端部的扭簧324而使该最大角部分被向接近插拔口2A的方向施力。该扭簧324的作用力比扭簧318的作用力大,抑制各前臂31、32的松动。
臂本体321在Z方向前端侧的端部具有:成钩状突出且向联杆臂34的槽部342插入的作为本发明第二突起部的突起部3211。
臂本体321在臂本体321的斜边部分具有向下方突出且各自是大致圆筒状的一对突起部3212、3213。它们当中位于臂本体321的转动轴RA2侧的突起部3212向后述检测臂61的开口部614(图7和图8)插入,突起部3213与后述第二滑动凸轮82的引导部831或引导部832(图11和图14)卡合。
且在臂本体321上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突起部3214(图4)。
夹持部件322、323与上述前臂31的各夹持部件312、313具有同样的形状,与该各夹持部件312、313同样地被分别固定在臂本体321斜边的大致中央和Z方向前端侧的端部近旁。在各前臂31、32没转动的状态下,各夹持部件312、322被配置在从插拔口2A仅离开大致相同尺寸的位置,且各夹持部件313、323被配置在从插拔口2A仅各自离开大致相同部分的位置。换言之,把各夹持部件322、323配置在相对各夹持部件312、313而以假想直线L为中心的对称位置。该夹持部件322、323与夹持部件312、313一起夹持盘的端边缘。
[联杆臂的结构]
一对联杆臂33、34使各前臂31、32的转动同步,分别被配置在朝向插拔口2A的左侧和右侧。即各联杆臂33、34以所述假想直线L为中心相互对称配置。如图4所示,这些联杆臂33、34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且被形成大致对称的俯视看大致L字状,Z方向前端侧的端部被上面部21U支承,基端侧的端部与各前臂31、32卡合。
具体说就是,使联杆臂33、34的Z方向前端侧端部隔着开口部211地被轴支承在插拔口2A的相反侧位置,且配置成相互交叉。成为这些联杆臂33、34的转动轴RA3、RA4的轴支承位置是以假想直线L为中心对称配置。联杆臂34的具有转动轴RA4的端部比靠近插拔口2A的端部更低(距离上面部21U近)。该结构能够吸收与联杆臂33重叠部分的厚度,该接近插拔口2A的端部的距离联杆臂33和上面部21U的位置大致相同,且前臂32的距离突起部3211和上面部21U的位置也大致相同。
本实施例中,转动轴RA3、RA4以假想直线L为中心被配置在对称位置,但也可以是相同位置(例如在该直线L上)。
在联杆臂33的转动轴RA3侧的端部近旁形成有沿X方向的大致圆弧状的槽部331,在联杆臂34的转动轴RA4侧的端部近旁,且是在上面侧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第一突起部的大致圆筒状的突起部341。各联杆臂33、34把突起部341插入在槽部331地被组合。
该槽部331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一槽部,形成为:在各联杆臂33、34的关闭状态(没有搬入盘的状态),突起部341位于在一侧(X方向前端侧)的端部,在各联杆臂33、34的打开状态(搬入有盘的状态),突起部341位于在另一侧(X方向基端侧)的端部。在从该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转移中,突起部341沿槽部331的Z方向前端侧的端边缘移动。
该槽部331具有限制部3311,其在偏向联杆臂33侧(X方向前端侧)地把直径8cm的盘(第二盘)D2(图25)向插拔口2A插入时,限制各联杆臂33、34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转移即各臂33、34的转动。本实施例中,该限制部3311是从关闭状态的突起部341的部位朝向与该槽部331圆弧的不同方向(Z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所形成的切口。该限制部3311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一切口,详细情况后述,但通过使突起部341嵌入到该限制部3311而限制各臂33、34和前臂31、32的进一步转动,限制盘D2的搬入。也可以把槽部形成在联杆臂34,把突起部形成在联杆臂33。
在各联杆臂33、34的转动轴RA3、RA4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形成有被突起部3111、3211插入的作为本发明第二槽部的槽部332、342。利用作为本发明第二突起部的突起部3111、3211沿该槽部332、342滑动而使随着一侧前臂的转动而各联杆臂33、34转动,另一侧前臂转动。由此,使各前臂31、32的转动同步。
槽部342具有限制部3421,其在偏向插拔口2A的前臂31侧(X方向前端侧)地把第二盘D2插入时,限制各臂33、34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转移。本实施例中,该限制部3421是在槽部342的联杆臂33侧进行切口所形成的切口。该限制部3421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二切口,详细情况后述,但通过使突起部3211嵌入到该限制部3421而使各联杆臂33、34的转动,进而限制前臂31、32的进一步转动,限制盘D2的搬入。
在联杆臂34的转动轴RA4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44。在突起部3211被嵌入到限制部3421时,该突出部344与突起部3214卡合,并与该限制部3421一起来限制前臂31、32和联杆臂33、34的转动。
联杆臂34在限制部343与转动轴RA4之间的外径侧部分(从开口部211离开的端边缘)形成有凹部345。该凹部345被配置成当联杆臂33、34转动而使其靠近槽部332、342的各端部相互离开时而把该联杆臂33的转动轴RA3包围。
且联杆臂34具有转动限制部346、347,其在该各臂33、34的关闭状态下限制后述装卡臂41、42的转动。这些转动限制部346、347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二转动限制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转动限制部346是在联杆臂34的底面侧且是距离上面部21U的高度位置变化的部分所形成的向接近后述装卡臂41的方向突出的凸部。转动限制部347是在该联杆臂34大致中央的外径侧(从开口部211离开侧)端边缘近旁所形成的向上面部22U侧突出的凸部。通过该转动限制部346向装卡臂41的后述限制部413嵌入和装卡臂42的后述限制部423与转动限制部347抵接,在联杆臂34不转动的状态(不搬入盘的状态)下限制装卡臂41、42的转动。转动限制部346、347的形状和配置位置能够适当设定,也可以把该转动限制部346、347设置在联杆臂33,也可以分别个别地设置在各臂33、34。
且如图5和图6所示,在各联杆臂33、34的底面侧分别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限制部333、343。这些限制部333、343从底面侧支承被前臂31、32搬入的盘的端边缘并使定位在装卡位置,限制该盘从装卡位置向Z方向的前端侧移动。该限制部333、343即使在联杆臂33、34分别转动时也位于在以所述假想直线L为中心的对称位置,具体说就是,被设置在当前臂31、32和联杆臂33、34转动而被搬入的盘D1、D2位于在装卡位置时,与该各盘D1、D2抵接的位置。
在该限制部333、343形成有延伸部3331、3431,其在从联杆臂33、34突出方向前端向与该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这些延伸部3331、3431的延伸方向被设定为是在联杆臂33、34不转动的状态(不搬入盘的状态)下朝向开口部211(图5)的方向。虽然省略图示,但延伸部3331、3431具有从该延伸方向前端侧的端部朝向限制部333、343的侧面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与盘的端边缘抵接,且与该侧面恰当地抵接。
[检测杆的结构]
检测杆35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一杆,被轴支承在联杆臂33的底面侧,检测盘被搬入到装卡位置的情况,其使后述升降装置8的第一滑动凸轮81向Z方向基端侧移动。该检测杆35被形成俯视看大致L字状的平板状,在转动轴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底面侧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按压部351,在转动轴侧的相反侧端部同样地形成有向底面侧突出的突出部352。
其中,突出部352与被搬入到装卡位置的盘的端边缘抵接,使检测杆35转动。按压部351在检测杆35转动时按压第一滑动凸轮81使其向Z方向基端侧移动。
[装卡装置的结构]
装卡装置4与后述光学装置5的旋转台521一起来装卡被搬入的盘。如图4~图6所示,该装卡装置4具备有:一对装卡臂41、42、装卡带轮43、施力各装卡臂41、42的拉簧44、45。
[装卡带轮的结构]
装卡带轮43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抵接部件(夹持部件),与盘记录面的相反侧的面抵接,与旋转台521一起来夹持该盘,如图4所示,被配置在与开口部211对应的位置。该装卡带轮43在内部设置有磁铁,且具备有向开口部211内插入的小径部(省略图示)和具有比该开口部211大的直径尺寸的大径部431,该大径部431被装卡臂41、42所支承。
因此,装卡带轮43在没装卡盘的状态下,利用该各装卡臂41、42而被维持成从开口部211漂浮的状态。当各装卡臂41、42转动而从装卡带轮43离开,则装卡带轮43利用磁力而向接近旋转台521的方向移动,进行它们的装卡盘。这时,大径部431不与上部框架21A产生干涉,所以不会妨碍盘的旋转。
在把盘搬出时,大径部431被装卡臂41、42升起,解除装卡带轮43和旋转台521进行的装卡。
[装卡臂的结构]
一对装卡臂41、42相当于是本发明的臂部件(第三臂),分别被轴支承在上面部21U的左侧(X方向前端侧)和右侧(X方向基端侧)。使装卡臂41与联杆臂33交叉、装卡臂42与联杆臂34交叉地配置在各联杆臂33、34与上部框架21A的上面部21U之间。
如图6所示,这些装卡臂41、42在各自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口部411、421,通过把在上面部21U形成的凸部(省略图示)向该开口部411、421插入,各装卡臂41、42以该开口部411、421的中心作为转动轴RA5、RA6转动。
各装卡臂41、42在开口部211侧的端部具有沿该开口部211的大致圆弧状的抵接部412、422。这些抵接部412、422在没有搬入盘的状态下与装卡带轮43抵接,把该装卡带轮43支承成为向从上部框架21A离开的方向推上去的状态。
装卡臂41、42具有与联杆臂34抵接而限制该装卡臂转动的限制部413、423。具体说就是限制部413被形成有凸部346嵌入的切口,限制部423被形成在装卡臂42大致中央的内径侧(靠近开口部211侧)的端边缘。通过所述凸部346向限制部413嵌入,且在限制部423与凸部347抵接,在联杆臂34不转动的状态(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限制装卡臂41、42的转动。利用随着前臂31、32转动的联杆臂33、34的转动而使该联杆臂33、34从限制部413、423离开,解除装卡臂41、42的转动限制。
装卡臂41、42在从开口部211离开侧的端部分别具有向该装卡臂41、42的底面侧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突出部414、424。这些突出部414、424分别向后述升降装置8的第二滑动凸轮82的引导部821、835(图11和图14)插入,随着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使装卡臂41、42转动。利用该装卡臂41、42的转动而抵接部412、422从装卡带轮43离开,该装卡带轮43与旋转台521一起对被搬入到装卡位置的盘进行装卡。
在装卡臂41的突出部414侧的端部形成有卡合部415,在装卡臂42的突出部424与开口部421之间形成有卡合部425。这些卡合部415、425与一端卡止在上部框架21A的拉簧44、45的另一端卡合。因此,装卡臂41、42利用该弹簧44、45的作用力,而使抵接部412、422向与装卡带轮43抵接的方向施力。
该装卡臂41、42在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被联杆臂33、34限制转动,当各联杆臂33、34转动,则容许各装卡臂41、42转动。且利用检测杆35的转动而使后述第一滑动凸轮81滑动,利用第二滑动凸轮82而使装卡臂41、42向从装卡带轮43离开的方向转动,该装卡带轮43进行盘的装卡。
[下部单元的结构]
图7和图8是表示下部单元22的俯视图和仰视图。
如前所述,下部单元22构成装置本体2的下部。如图7和图8所示,该下部单元22除了具备下部框架22A之外,还具备有光学装置5、检测装置6、驱动装置7和升降装置8。且这些光学装置5、检测装置6、驱动装置7和升降装置8分别被安装在下部框架22A。
如图7所示,下部框架22A除了具备:形成插拔口2A的所述凹部22A1、在Z方向前端侧形成的大致矩形的开口部221、在凹部22A1的大致中央近旁形成的具有大致椭圆状的开口部222、位于凹部22A1左侧(X方向前端侧)的开口部223和轴部224之外,还形成有多个槽部。它们中,多个槽部与上述的上部框架21A的槽部同样地规定了各臂的转动范围,另外还使设置在各臂等的突出部位向上面部22U侧或下面部22L侧露出。且下部框架22A具备有被上面部22U支承的支持臂225。
开口部221、222使被安装在下面部22L的光学装置5和后述锁闭杆228的突起部2283向上面部22U侧露出。
开口部223构成后述的驱动装置7,且使被形成在该开口部223内的轴部224所支承的齿轮轴76向上面部22U侧露出。该齿轮轴76与上述的介轮314啮合。
[支持臂的结构]
支持臂225根据前臂32转动时夹持部件323侧端部的轨迹而被形成俯视看大致圆弧状,且被轴支承在上面部22U的右侧(X方向基端侧)端边缘近旁。换言之,支持臂225在从插拔口2A到后述旋转台521的范围内被轴支承。该支持臂225利用设置在支承位置的扭簧2250的作用力而在没有搬入有盘的状态下,被维持成与Z方向大致正交的状态。
该支持臂225在支承位置的相反侧端部具有与搬入的盘的端边缘抵接的抵接部2251。支持臂225利用与该抵接部2251抵接的盘的搬送力而一边转动一边把该盘对中心。特别是在把小径的盘D2被偏向插入插拔口2A的前臂31侧时,通过抵接部2251与该盘D2的端边缘抵接而把盘D2对中心。
如图8所示,支持臂225在轴支承位置近旁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2252。该突起部2252与后述的第二滑动凸轮82卡合,在盘没被搬入的状态而限制该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且支持臂225随着盘的搬入而转动,由此,解除突起部2252对于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限制,且支持臂225利用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从盘的端面离开。
如图8所示,下部框架22A的下面部22L在插拔口2A的右侧(是X方向基端侧,图8中的左侧)端部近旁形成有向面外方向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突起部226,且在大致中央形成有俯视看大致U字状的引导部227。
突起部226支承后述检测装置6的检测臂61。
引导部227对后述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进行导向。后述的光学装置5和第二滑动凸轮82位于该引导部227的内侧和外侧。在引导部227形成有被设置在该光学装置5的保持架56的一对突起部5611插入的开口部(省略图示),各突起部5611经由该开口部而与第二滑动凸轮82卡合。
[锁闭杆的结构]
在下面部22L的Z方向基端侧且在插拔口2A与第二滑动凸轮82之间,轴支承有作为本发明封闭部件的锁闭杆228。该锁闭杆228在盘搬入后为了封闭插拔口2A而起立,防止其他盘插入。
如图8和图9所示,锁闭杆228具有形成在右侧(X方向基端侧)端部的轴部2281,利用该轴部2281,锁闭杆228相对下面部22L而被自由倾倒地轴支承。锁闭杆228除了具有与第二滑动凸轮82卡合的突起部2282之外,还具有形成在轴部2281的相反侧且向上方侧突出的突起部2283。
该锁闭杆228在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相对下面部22L而被倾斜配置。当随着盘被搬入而该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则突起部2282沿第二滑动凸轮82的引导部829滑动,锁闭杆228沿下面部22L地转动。利用该转动而突起部2283经由开口部222在上面部22U侧露出。该突起部2283封闭插拔口2A的大致中央,防止其他盘被插入。
在下部框架22A的从下面部22L起立的侧面中,在左侧(是X方向前端侧,图8中的右侧)的侧面突出设置有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卡止部229。该卡止部229与第二滑动凸轮82的限制部825抵接,使该第二滑动凸轮82通过拉簧(省略图示)的向Z方向前端侧的作用力,而不会过于向同方向滑动。即该卡止部229规定了第二滑动凸轮82的初始位置。
且下面部22L在后述驱动装置7的电动机71近旁形成有向面外方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230。该突起部230在第二滑动凸轮82随着盘的搬入而转动时与抵接部828抵接,限制该第二滑动凸轮82超过需要地转动。
[光学装置的结构]
图9是从上方看被除去了下部框架22A和控制基板62的下部单元22的图。
光学装置5对被搬入的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如图7和图8所示,该光学装置5位于在下部框架22A的Z方向前端侧(图7和图8的上侧),以该光学装置5的内侧(Z方向前端侧)端边缘为中心,换言之,以沿X方向的轴为中心而把插拔口2A侧的端部能够在上下方向自由转动地安装在下面部22L。换言之,光学装置5是以把Y方向作为中心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被安装。如图7~图9所示,该光学装置5具备有:支承部件51、旋转装置52、一对引导轨53、移动装置54、拾取装置55、保持支承部件51的保持架56。
支承部件51是沿Z方向长的大致矩形箱形状的金属部件,该Z方向前端侧的两端相对下面部22L而由螺钉58(图8)自由倾倒地安装,且该Z方向基端侧的两端被螺钉58(图8)固定在保持架56。该支承部件51在大致中央具有开口部511,在该开口部511内配置有拾取装置55。即,在该开口部511内形成有拾取装置55移动的空间。
旋转装置52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旋转机构,如图8和图9所示,其被设置在支承部件51的Z方向基端侧(插拔口2A侧)的端部,使被搬入的盘旋转。该旋转装置52具备有:旋转台521、使该旋转台521旋转的电动机(省略图示)、控制该电动机驱动的控制基板522。
把旋转台521的中心配置成位于在所述假想直线L(图4)上。该旋转台521具有与形成在盘中央的孔部嵌合的嵌合部5211,在该嵌合部5211设置有与装卡带轮43相互吸引的磁铁(省略图示)。与该旋转台521的上面中心对应的位置相当于是装卡位置(本发明的搬入位置)的中心。
一对引导轨53向Z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在该各引导轨53自由滑动地设置有拾取装置55。
如图9所示,移动装置54被设置在支承部件51的X方向基端侧,该移动装置54具备有:在外周形成有沿轴向的螺旋槽的主轴541和使该主轴541旋转的驱动部542。使拾取装置55的一端与该主轴541的螺旋槽啮合。且当驱动部542使主轴541旋转,则随着该主轴541的旋转而拾取装置55沿引导轨53向相对旋转台521接近和离开的方向移动。
在拾取装置55向利用旋转台521而旋转的盘照射激光来向该盘记录信息之外,接受来自盘的反射光而读取记录在该盘的信息。即拾取装置55相当于是对于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的至少任意一个的信息读取/记录机构。
保持架56与所述支承部件51一起构成本发明的保持部件,其一端被轴支承在下面部22L,另一端与后述的第二滑动凸轮82卡合。该保持架56随着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使支承部件51的Z方向基端侧(配置有旋转台521侧)端部向上方或下方移动。该保持架56具备有:沿支承部件51的Z方向基端侧的端部且其端部被固定的基部561、从该基部561的左右两端向Z方向前端侧延伸的一对延伸部562、563,由于它们而具有俯视看的大致U字状。
基部561被沿后述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方向形成,利用设置在下面部22L的拉簧(省略图示)而被向下方侧施力。该基部561具备有朝向Z方向基端侧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一对突起部5611。这些突起部5611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分别向第二滑动凸轮82的一对引导槽839(图11)插入。
左右的延伸部562、563被配置成把支承部件51左右两端的大致3/4覆盖。在这些延伸部562、563的Z方向前端侧端部形成有向从支承部件51离开的方向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轴部5621、5631,保持架56被各轴部5621、5631支承在下面部22L。
该保持架56随着卡合有突起部5611的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以轴部5621、5631作为转动轴地上下转动。由此,使旋转台521上下移动来进行盘的装卡和装卡的解除。
[检测装置的结构]
在检测装置6检测盘的搬送状态之外,检测滑动凸轮的转动位置,以检测盘的装卡状态。检测装置6根据这些检测结果来控制后述电动机71的驱动。如图7~图9所示,该检测装置6具备有检测臂61和控制基板62(图9中省略图示)。
检测臂61具有与突起部226嵌合的大致圆筒状的凸部611(图8),且利用该凸部611而被轴支承在插拔口2A的X方向基端侧的端边缘近旁。在该凸部611的周围安装有扭簧63(图8和图9),该扭簧63把检测臂61向接近插拔口2A的方向施力。
检测臂61具有:抵接部612、按压部613和开口部614。
如图7所示,抵接部612向上方突出地被形成凸部611的相反侧端部侧。该抵接部612的突出方向前端部位于比上面部22U的更上方,被插入在插拔口2A的盘的端边缘与该抵接部612抵接。通过把该盘向Z前端侧按压,使检测臂61以凸部611的中央为中心转动。
按压部613以凸部611的中央(即检测臂61的转动轴)为中心成大致圆弧状向下方突出地形成在该凸部611与抵接部612之间。该按压部613随着检测臂61的转动而按压配置在控制基板62上的开关621、622。
开口部614在凸部611与按压部613之间且是在Z方向前端侧的端部近旁被形成大致矩形。上述前臂32的突起部3212向该开口部614插入。因此,当前臂32的转动被第二滑动凸轮82限制,则检测臂61的转动也被限制。
如图8所示,控制基板62与检测臂61邻接配置,且具有三个开关621~623。
开关621、622被分别并列配置在控制基板62的检测臂61侧,被转动的检测臂61的按压部613所按压。这些开关621、622在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不被按压,各开关621、622的状态是切断状态。在随着盘的搬入而检测臂61转动的初期,首先是开关621被按压而成为接通状态,在该检测臂61的转动末期,是开关622被按压而与开关621一起成为接通状态。
开关623在控制基板62的Z方向前端侧端部与后述的第二滑动凸轮82相对配置。该开关623被第二滑动凸轮82的按压部830(图14和图15)按压而成为接通状态。且随着盘的搬入而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则该按压部830的按压被解除,开关623向切断状态转换。
该控制基板62在开关623是接通状态时,当开关621从切断状态向接通状态转移,则向构成驱动装置7的电动机71输出驱动信号,使该电动机71顺向旋转。由此,搬送装置3进行盘的搬入,当依据盘的搬入位置而检测臂61进一步转动,则开关622成为接通状态。且当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而开关623成为切断状态,则控制基板62向电动机71输出停止信号,由此,搬送装置3和升降装置8的驱动被停止。
另一方面,在搬出盘时(例如使用者等把未图示的排出按钮按下时),控制基板62向电动机71输出驱动信号,使该电动机71逆向旋转。由此,第二滑动凸轮82和各臂31~34向与搬入时的反方向转动。且随着前臂32向接近插拔口2A的方向转动,而检测臂61向接近插拔口2A的方向转动。然后,开关623成为接通状态,且当开关622成为切断状态,则控制基板62向电动机71输出停止信号,由此,搬送装置3和升降装置8的驱动被停止。在该状态下由于盘被各夹持部件312、322夹持不变,所以能够防止盘从插拔口2A跌落。
[驱动装置的结构]
驱动装置7把驱动搬送装置3、装卡装置4和升降装置8的驱动力向它们传递。如图8所示,该驱动装置7被配置在下面部22L的检测装置6的相反侧,该驱动装置7具备有:作为驱动机构的电动机71、作为传递机构的蜗杆72、蜗轮73、齿轮74、75、齿轮轴76和摆动臂77。
电动机71在上述控制基板62的控制下被驱动,使被安装在主轴的蜗杆72旋转。该电动机71使蜗杆72的转动轴相对插拔口2A倾斜地被固定在下面部22L。
蜗轮73、齿轮74、齿轮轴76和摆动臂77被分别支承在下面部22L。
其中,蜗轮73是减速齿轮,该蜗轮73具有直径尺寸分别不同两层齿轮部731、732。它们中位于上侧(接近下面部22L侧)且具有大直径尺寸的齿轮部731与蜗杆72啮合。位于下侧(从下面部22L离开侧)且具有小直径尺寸的齿轮部732与齿轮74啮合。
蜗轮73具有朝向下方侧且在旋转轴上形成的十字槽733。穿过上述插入孔251的工具(省略图示)向该十字槽733插入。且当经由该工具而把蜗轮73向与电动机71逆旋转时相同的方向旋转,则驱动装置本体2的各装置3、4、8而把盘搬出。在盘已经被搬入的状态下,要想使蜗轮73向与电动机71顺旋转时相同的方向旋转时(要想把盘搬入时),则由于后述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被限制,所以不能使蜗轮73旋转。
如图8和图9所示,齿轮74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一齿轮,具有直径尺寸分别不同两层齿轮部741(图8)、742(图9)。其中位于下侧且具有大直径尺寸的齿轮部741与齿轮部732和齿轮75啮合。位于上侧且具有小直径尺寸的齿轮部742与后述第一滑动凸轮81的齿条部817啮合,使该第一滑动凸轮81滑动。即齿轮部742对于齿条部817而具有小齿轮的功能。
齿轮75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二齿轮,被轴支承在摆动臂77。该齿轮75与齿轮74啮合,另外,在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与齿轮轴76啮合。
齿轮轴76被形成大致圆筒状,被上述的轴部224支承。该齿轮轴76在轴向的两端分别具有齿轮部761(图8)、762(图7和图9)。下侧(Y方向基端侧)的齿轮部761与齿轮75啮合,上侧(Y方向前端侧)的齿轮部762位于比上面部22U的更上方,并且与上述的介轮314啮合。由此,电动机71的旋转力经由齿轮315~317而向各夹持部件312、313传递,使该各夹持部件312、313旋转。
如图9所示,摆动臂77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二臂,在中央具有支承齿轮74的轴部(省略图示)插入的大致圆形的开口部771,以该开口部771为中心而被自由转动地安装在下面部22L。换言之,摆动臂77与齿轮74同轴转动地被轴支承在下面部22L。
该摆动臂77在Z方向基端侧的端部具有支承齿轮75的轴部772,在Z方向前端侧的端部具有向第二滑动凸轮82的引导槽824(图14和图15)插入的突起部773。且突起部773随着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沿引导槽824移动,由此,摆动臂77使齿轮75对于齿轮轴76向接近和离开的方向转动。
具体说就是,在随着盘的搬入而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时(向后述的S1方向转动时),由于是把盘向装卡位置搬入,所以不需要使前臂31的各夹持部件312、313旋转,相反地,需要使该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的驱动力。因此,摆动臂77通过使齿轮75向从齿轮轴76离开的方向转动,使不能从齿轮75向齿轮轴76传递旋转力。由此,前臂31的各夹持部件312、313的旋转停止,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所需要的驱动力被确保。
另一方面,在随着盘的搬出而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时(向后述的S2方向转动时),在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将要结束前,摆动臂77使齿轮75向接近齿轮轴76的方向转动。因此,齿轮75与齿轮轴76相互啮合,从该齿轮75向齿轮轴76传递旋转力。由此,使各夹持部件312、313旋转,确保用于搬出盘的驱动力。
[升降装置的结构]
图10是在Z方向基端侧而从Y方向基端侧(下侧)看升降装置8的立体图,图11是在Z方向前端侧而从Y方向前端侧(上侧)看该升降装置8的立体图。在图10和图11中表示的X、Y、Z各方向是与盘没有搬入状态下的升降装置8的朝向相符合的记载。
升降装置8利用从驱动装置7传递来的驱动力使光学装置5升降。升降装置8使搬送装置3的各前臂31、32、装卡装置4的装卡臂41、42和支持臂225从被搬入的装卡位置盘离开,而且使锁闭杆228转动来把插拔口2A锁闭。如图8~图10所示,该升降装置8具备有第一滑动凸轮81和第二滑动凸轮82。
[第一滑动凸轮的结构]
图12和图13是表示第一滑动凸轮81的俯视图和仰视图。在图12和图13中表示的X、Y、Z各方向是符合盘没有搬入状态下的第一滑动凸轮81方向的记载。
第一滑动凸轮81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二凸轮部件,自由滑动地被安装在第二滑动凸轮82的下面。该第一滑动凸轮81在盘搬入时被检测杆35按压,向接近驱动装置7的方向滑动。且第一滑动凸轮81通过与齿轮74啮合而向图10~图13所示的S1方向(从上方看的逆时针旋转)和S2方向(从上方看的顺时针旋转)滑动,进而使第二滑动凸轮82向同方向转动。即,第一滑动凸轮81的滑动成为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的契机。
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第一滑动凸轮81形成为沿Z方向长的大致圆弧状部件。且该第一滑动凸轮81具有:抵接部811、812、引导部813、开口部814、卡合部815、816、齿条部817、引导部818和突起部819。
抵接部811位于Z方向前端侧(S2方向侧),抵接部812位于第一滑动凸轮81大致中央的内径侧。在搬入盘D1、D2时,检测杆35的按压部351分别与这些抵接部811、812抵接。且第一滑动凸轮81利用该检测杆35的转动而沿第二滑动凸轮82向Z方向基端侧即S1方向侧(接近插拔口2A侧)滑动。
引导部813在相同的X方向前端侧位于与抵接部812相同侧,在装卡盘D2时与按压部351抵接,使检测杆35从盘D2离开。
开口部814在Z方向前端侧被形成大致矩形,卡合部815被形成在第一滑动凸轮81大致中央的内径侧。第二滑动凸轮82的钩状部836、837与该开口部814的端边缘和卡合部815卡合,防止第一滑动凸轮81从该第二滑动凸轮82脱落,而且对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滑动进行导向。
卡合部816在第一滑动凸轮81的大致中央向下侧突出地被形成钩状,一端被卡止在第二滑动凸轮82的拉簧(省略图示)与该卡合部816卡合。利用该拉簧使第一滑动凸轮81相对第二滑动凸轮82而被向Z方向前端侧施力。
齿条部817、引导部818和突起部819被形成在Z方向基端侧(S1方向侧)的端部。
齿条部817相当于是本发明的嵌合部,沿外径侧的端边缘形成。该齿条部817在第一滑动凸轮81向S1方向侧滑动时与齿轮74啮合。且第一滑动凸轮81利用齿轮74的旋转而向S1方向和S2方向滑动。
引导部818沿内径侧的端边缘形成。该引导部818与第二滑动凸轮82的钩状部838(图10和图15)抵接,对第一滑动凸轮81的滑动进行导向。
突起部819是向上方突出的具有大致椭圆筒状的突起,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抵接部。该突起部819被插入在第二滑动凸轮82的引导槽827(图14和图15)内,与开口部814的端边缘、卡合部815和引导部818一起相对第二滑动凸轮82而对第一滑动凸轮81的滑动进行导向,而且与该引导槽827的S1方向侧的端边缘抵接,与该第一滑动凸轮81向S1方向的滑动相对应地,而使第二滑动凸轮82向同方向滑动。
[第二滑动凸轮的结构]
图14和图15是表示第二滑动凸轮82的俯视图和仰视图。
第二滑动凸轮82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一凸轮部件,利用与齿轮74啮合而向S1方向和S2方向滑动的第一滑动凸轮81来向同方向一边滑动一边转动,使光学装置5升降,而且相对被搬入的盘的端边缘而使各臂和各杆离开和抵接。
如图8~图11所示,该第二滑动凸轮82是具有大致半圆形状的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形品,被配置在插拔口2A与旋转装置52之间。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大致半圆形状的中心与第一滑动凸轮81的大致圆弧状的中心大致一致,该中心位于在上述假想直线L上。如图14和图15所示,该第二滑动凸轮82具备有:引导部821、卡止部822、823、引导槽824、限制部825、引导部826、引导槽827、抵接部828、引导部829、按压部830、引导部831、832、限制部833、引导部834、835(以上在图14)和钩状部836~838(图15)。
以下,主要按照图14来说明第二滑动凸轮82的从S2方向侧向S1方向侧所分别形成的各部821~835。
引导部821在第二滑动凸轮82的S2方向侧端部从上面部82U起立,该引导部821与装卡臂41的突出部414(图6)卡合。且引导部821在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转动时使装卡臂41转动,使抵接部412从装卡带轮43离开。在第二滑动凸轮82向S2方向转动时,利用拉簧44的作用力而使装卡臂41转动,使抵接部412与装卡带轮43抵接。
卡止部822、823被分别形成在S2方向侧且在第二滑动凸轮82的内径侧。它们中,向内径侧突出的卡止部822与设置在下面部22L的拉簧(省略图示)卡合。利用该弹簧而把第二滑动凸轮82向S2方向侧(S1方向的相反侧)施力。拉簧(省略图示)的一端被卡止在第一滑动凸轮81,另一端被卡止在向外径侧突出的卡止部823。
引导槽824被形成在第二滑动凸轮82的S2方向侧的端部近旁,上述摆动臂77的突起部773(图9)向该引导槽824插入。且如前所述,该引导槽824与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箱对应而使摆动臂77转动,使齿轮75与齿轮轴76啮合或离开。
限制部825被形成在第二滑动凸轮82的外径侧。该限制部825在第二滑动凸轮82向S2方向转动时与下部框架22A的卡止部229(图8)抵接,限制该第二滑动凸轮进一步向S2方向转动。
引导部826在第二滑动凸轮82的上面部82U侧沿内径侧的端边缘形成。该引导部826与下面部22L抵接,对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滑动进行导向。
引导槽827被形成与第二滑动凸轮82的半圆形状具有大致相同中心的大致圆弧状,第一滑动凸轮81的突起部819(图12)向该引导槽827插入。且如前所述,该突起部819一边与引导槽827的S1方向侧的端边缘抵接,一边使第一滑动凸轮81向S1方向滑动,使第二滑动凸轮82向同方向转动。由于第二滑动凸轮82被向S2方向施力,所以电动机71逆旋转,在第一滑动凸轮81向S2方向滑动时,突起部819与引导槽827的S1方向侧的端边缘抵接不变,第二滑动凸轮82向S2方向转动。
抵接部828在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转动时,与形成在下面部22L的突起部230(图8)抵接,限制该第二滑动凸轮82过度地转动。
引导部829被形成在外径侧,且由高度位置(Y方向的位置)分别不同的第一引导部8291和第二引导部8294构成。该引导部829与锁闭杆228的突起部2282(图8和图9)卡合,使该锁闭杆228转动。
如图15所示,第一引导部8291被形成在S2方向侧且在下方侧(Y方向基端侧)。该第一引导部8291位于S2方向侧,且具有:沿该S2方向的平坦部8292和位于S1方向侧且从平坦部8292的S2方向侧端部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8293。
如图14所示,第二引导部8294位于S1方向侧且被形成在上方侧(Y方向前端侧)。该第二引导部8294具有:位于S2方向侧且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8295和与该倾斜部8295的S1方向侧端部连接且沿该S1方向的平坦部8296。倾斜部8295被配置成与倾斜部8293相对。
该引导部829中,在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突起部2282是被配置在与平坦部8292对应的位置,随着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的转动而该突起部2282从平坦部8292向倾斜部8293侧移动。且当第二滑动凸轮82进一步向S1方向移动,则突起部2282沿与倾斜部8293相对的倾斜部8295移动,突起部2283使锁闭杆228向从上面部22U突出的方向转动。由于突起部2282是沿平坦部8296配置,所以使锁闭杆228的转动被限制,突起部2283维持从上面部22U突出的状态。由此,限制了其他盘向插拔口2A的插入。
当第二滑动凸轮82从该状态向S2方向转动时,则突起部2282从平坦部8296向平坦部8292相对移动,使锁闭杆228逆方向转动,突起部2283从上面部22U向下方移动。由此,容许盘向插拔口2A插入。
按压部830被形成在外径侧,按压上述的开关623(图8)。该按压部830在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的转动结束的状态下,从开关623离开。
引导部831从外径侧向外侧突出。该引导部831的S1方向侧的端部在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转动时,与搬入大径盘D1的前臂32的突起部3213抵接,使该前臂32向从盘D1离开的方向转动。
引导部832具有与S1方向大致正交的面,同样地,在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转动时,该面与突起部3213抵接,使前臂32向从小径盘D2离开的方向转动。
这些引导部831、832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
限制部833在外径侧被形成朝向S1方向侧的大致U字状。该限制部833为了在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使第二滑动凸轮82不向S1方向转动,而与支持臂225的突起部2252(图7)抵接,限制该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
引导部834被形成在内径侧,在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转动时,与盘抵接且与转动的突起部2252抵接,使支持臂225向从盘离开的方向转动。
引导部835在S1方向侧的端部被形成从上面部82U起立。该引导部835在盘D1、D2被搬入到装卡位置时,随着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的转动而与装卡臂42的突起部424(图6)卡合,使装卡臂41向抵接部422从装卡带轮43离开的方向转动。在第二滑动凸轮82向S2方向转动时,引导部835与突出部424离开,装卡臂42利用拉簧44(图4)的作用力而使抵接部422向接近装卡带轮43的方向转动。
如图15所示,钩状部836~838在S2方向侧的端部近旁被形成从第二滑动凸轮82的下面部82L突出。
它们之中,钩状部836向开口部814(图10)插入,钩状部837与卡合部815(图10)卡合,限制第一滑动凸轮81从第二滑动凸轮82脱落。
钩状部838被形成在引导槽827近旁,与引导部818(图10)卡合,相对第二滑动凸轮82来对第一滑动凸轮81的移动进行导向。
如图11所示,第二滑动凸轮82除了这些之外还具有一对引导槽839。这些引导槽839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槽部,被形成在内径侧即接近所述保持架56的基部561(图9)侧。这些引导槽839具有沿S1方向的一对平坦部8391、8393和连接该各平坦部8391、8393的倾斜部8392。
处于S1方向侧的平坦部8391位于处于S2方向侧的比平坦部8393的更位于下方侧(Y方向基端侧),倾斜部8392从平坦部8391的S2方向侧的端部向上方平缓连续地倾斜,与平坦部8393的S1方向侧的端部连接。该倾斜部8392相对沿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轴的方向(是Y方向,沿盘D1、D2的旋转轴的方向)倾斜。换言之,倾斜部8392随着从第一卡合部即突起部5611的移动范围一端而朝向另一端而与盘D1、D2接近地连续倾斜。再换言之,该倾斜部8392沿相对盘D1、D2的一个面(例如记录面)倾斜的直线形成。具体说就是,与倾斜部8392的平坦部8391侧的端部相比,使平坦部8393侧的端部成为与被搬入的盘D1、D2接近的位置地来形成该倾斜部8392。
保持架56的突起部5611分别插入该引导槽839。且当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转动,则该突起部5611从与平坦部8391对应的位置经由倾斜部8392而向平坦部8393移动。使上述光学装置5的插拔口2A侧(Z方向基端侧)的端部上升。另一方面,当第二滑动凸轮82向S2方向转动,则各突起部5611从平坦部8393经由倾斜部8392而向平坦部8391移动。使光学装置5的插拔口2A侧的端部下降。
[直径12cm盘的搬入]
图16~图24是表示盘D1搬入时盘装置1动作的图。
以下说明搬入被插入到插拔口2A的直径12cm的盘D1时盘装置1的动作。
当向插拔口2A插入盘D1,则该盘D1与抵接部612(图7)抵接并使检测臂61(图8)转动。由于该检测臂61转动而开关621被按压,当控制基板62(图8)输出驱动信号则电动机71被驱动。该电动机71的驱动力(旋转力)经由各齿轮72~76、介轮314和齿轮315~317而向各夹持部件312~317传递,使该各夹持部件312、313转动。
如图16所示,当把盘D1进一步插入,则该盘D1的端边缘被各夹持部件312、322夹持。且如图17所示,当辊即夹持部件312一边旋转一边把盘D1的端边缘向Z方向前端侧按压,则各前臂31、32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同步转动。由此,盘D1以固定的夹持部件322的夹持位置为基点而一边旋转一边被向Z方向前端侧搬入。
随着该前臂31、32的转动而检测臂61进一步转动,开关622被按压部613按压。
把盘D1从夹持部件312、322向夹持部件313、323转送,且进一步向Z方向前端侧搬入。然后则如图18所示,盘D1以与突出部352抵接的状态被向Z方向前端侧搬入。如图19所示,该盘D1与限制部333、343抵接。由此,盘D1被配置到装卡位置。在该状态下,相对盘D1的中心而利用位于Z方向基端侧的各夹持部件313、323和位于Z方向前端侧的各限制部333、343而把该盘D1用四点支承。
这时,与盘D1抵接的检测杆35转动,按压部351按压抵接部811,使第一滑动凸轮81向Z方向基端侧(S1方向侧)滑动。在该状态下容许装卡臂41、42转动。
如图20所示,当第一滑动凸轮81滑动,则齿条部817与齿轮74啮合,利用该齿轮74的旋转力而第一滑动凸轮81进一步向S1方向侧滑动。由此,突起部819(图11)与引导槽827(图11)的S1方向侧端边缘抵接,该第一滑动凸轮81使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侧转动。
如图21所示,由于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使各臂31~34向从盘D1离开的方向转动,被联杆臂33被支承的检测杆35也从盘D1离开。与这些各臂31~34的转动对应,而与前臂32卡合的检测臂61向下部框架22A的周边缘侧退避,且装卡臂41、42向从装卡带轮43离开的方向转动。
在该时刻点摆动臂77已经转动,齿轮75从齿轮轴76离开。因此,各夹持部件312、313的旋转停止。
锁闭杆228利用突起部2232(图20)所卡合的引导部829(图20)而向沿下面部22L的方向转动。由此而如图22所示,锁闭杆228的突起部2283从上面部22U向上侧突出,把插拔口2A锁闭。
且光学装置5的旋转台521侧(Z方向基端侧)端部被突起部5611所卡合引导槽839推上,使嵌合部5211与盘D1中央的孔部嵌合。
另外,支持臂225也利用突起部2252所卡合的引导部834(图11)而从盘D1离开。
如图23所示,当装卡臂41、42利用第二滑动凸轮82而进一步转动,则抵接部412、422完全从装卡带轮43(省略图示)离开。由此,通过自由了的装卡带轮43和被向上方推上来的旋转台521来装卡盘D1。
然后如图24所示,第二滑动凸轮82进一步向S1方向转动,解除按压部830对于开关623的按压,从控制基板62输出停止信号,电动机71的驱动停止。
以上,盘D1的搬入完成。
[直径8cm盘的搬入]
图25~图33是表示盘D2搬入时盘装置1动作的图。
接着说明搬入直径8cm的盘D2时的动作。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把盘D2插入到了插拔口2A的大致中央时,该盘D2的端边缘被夹持部件313、323夹持。当从该状态把盘D2向Z方向前端侧按压,则该盘D2与抵接部612抵接并使检测臂61转动。由此,开关621被按压,根据从控制基板62输出的驱动信号而电动机71被驱动。
在此,由于盘D2的直径尺寸比插拔口2A的X方向尺寸小,所以有把该盘D2向插拔口2A的左侧(X方向前端侧)或右侧(X方向基端侧)插入偏的情况。
其中,在把盘D2偏向左侧插入时,前臂31稍微向从插拔口2A离开的方向转动,随着该前臂31的转动而联杆臂33、34分别转动。这时,由于突起部341(图25)沿槽部331(图25)的Z方向基端侧的端边缘滑动而被嵌入到限制部3311,所以各联杆臂33、34的转动被限制,进而前臂31、32的转动也被限制。由此能够防止盘D2不对中心地被搬入到装置本体2内。
在把盘D2投入到插拔口2A的左端侧时,前臂31和联杆臂33侧被作用有负载,突起部3211(图25)沿槽部342左侧的端边缘滑动。在该状态下当各前臂31、32转动,则突起部3211嵌入到限制部3421,所以各臂31~34的转动更被限制。由此,与上述情况同样地能够防止盘D2不对中心地被搬入到装置本体2内。然后,各前臂31、32一边利用扭簧318、324的作用力而使突起部3211从限制部3421离开,一边向插拔口2A侧转动,成为图25和图26所示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把盘D2偏向右侧插入时,在盘D2被前臂32夹持的状态下,各前臂31、32向从插拔口2A离开的方向转动。但由于在前臂32的Z方向前端侧配置有:相对该Z方向而被配置成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向Z方向基端侧施力的支持臂225,所以利用该支持臂225而把盘D2对中心。且各前臂31、32利用各扭簧318、324的作用力而向插拔口2A侧转动,使该盘D2被各夹持部件313、323夹持,成为图25和图26所示的状态。
当各夹持部件312、313从图25和图26所示的状态旋转,则如图27所示,在盘D2被各夹持部件313、323夹持的状态下,前臂31、32各自向从插拔口2A离开的方向转动,把该盘D2向Z方向前端侧搬入。
且当把盘D2进一步搬入,则如图28所示,盘D2与突出部352抵接,然后如图29所示,盘D2与各限制部333、343抵接。在该状态下,盘D2被各限制部333、343和夹持部件313、323用四点支承,被配置到装卡位置。且检测杆35转动,如图30所示那样,按压部351把抵接部812向Z方向基端侧(S1方向侧)按压,使第一滑动凸轮81向同方向滑动。且利用第一滑动凸轮81向S1方向的滑动,如前所述,使第二滑动凸轮82向同方向转动。
如图31所示,由于该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的转动而使各臂31~34向从盘D2离开的方向转动。与联杆臂33的转动对应,检测杆35也从盘D2离开,与前臂32的转动相应,检测臂61向下部框架22A的周边缘侧退避。在该状态下与上述盘D1的情况同样地,利用摆动臂77的转动而使齿轮75与齿轮轴76的啮合解除,使各夹持部件312、313的旋转停止。
如图32所示,支持臂225向从盘D2离开的方向转动,向下部框架22A的周边缘侧退避。另外,与上述盘D1的情况同样地,进行光学装置5的上升,使旋转台521的嵌合部5211与盘D2中央的孔部嵌合。且锁闭杆228转动,突起部2283经由开口部222而向上面部22U侧突出。由此,把插拔口2A锁闭。
而且如图33所示,装卡臂41、42利用第二滑动凸轮82而转动,抵接部412、422从装卡带轮43(省略图示)离开。由此,装卡带轮43变成自由,利用该装卡带轮43和上升的旋转台521来装卡盘D2。
当盘D2的装卡完了,解除按压部830对于开关623(图30)的按压,则从控制基板62输出停止信号,由此,电动机71的驱动停止。
以上,盘D2的搬入完成。
在把盘D1、D2搬出时,通过使各部件向与上述动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就能够把该各盘D1、D2从插拔口2A搬出。这时,由于在开关622成为切断状态时,即,在解除按压部613对于开关622的按压时,控制基板62向电动机71输出停止信号,所以各盘D1、D2在被夹持部件312、322或夹持部件313、323夹持的状态下停止搬出动作。由此,能够防止盘D1、D2从插拔口2A跌落。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有以下的效果。
(1)由于在各联杆臂33、34的Z方向前端侧位置设置有限制部333、343,所以不设置其他臂等就能够把被搬入的盘D1、D2恰当地配置在搬入位置。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把盘恰当地搬入到搬入位置。由此,能够通过装卡带轮43和旋转台521恰当地把盘D1、D2进行装卡,能够由拾取装置55恰当地对于该盘D1、D2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的至少任意一个。因此,能够提高盘装置1的可靠性。
(2)由于各联杆臂33、34具有弯曲形状(详述就是大致圆弧状),所以与具有大致直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转动轴RA3、RA4侧的相反侧端部的移动范围。因此,能够谋求盘装置1的小型化。由于能够缩小该端部的移动范围,所以能够有效利用上部框架21A和下部框架22A内的空间,而且能够抑制联杆臂33、34对于构成盘装置1的其他零件产生干涉。
(3)把限制部333、343以假想直线L为中心大致对称地设置在联杆臂33、34。由此,利用该各限制部333、343而能够把盘D1、D2限制在以假想直线L为中心的大致对称位置。因此,与把限制部仅设置在一个联杆臂的一个部位的情况相比,盘D1、D2不会偏离,能够使该盘D1、D2可靠地停留在搬入位置。
(4)被搬入到搬入位置的盘D1、D2的端边缘与各限制部333、343抵接,另外,被各夹持部件313、323夹持。由此,能够把该盘D1、D2用四点支承,所以能够使盘D1、D2稳定可靠地停留在搬入位置。
(5)各联杆臂33、34的成为转动轴RA3、RA4的一端相对搬入位置中心(上升的旋转台521的中心)而位于在Z方向前端侧。由此,即使与各前臂31、32的转动相应,而各联杆臂33、34打开得大时,各限制部333、343的移动范围小,所以能够容易进行该各限制部333、343的位置设定。且由于各限制部333、343的位置从假想直线L离开得不大,所以能够使限制部333、343可靠地与被搬入到搬入位置的盘D1、D2的端边缘抵接,能够恰当地限制各盘D1、D2。
(6)由于使突起部341插入按照联杆臂34转动时突起部341的轨迹而形成的槽部331中,所以能够使各联杆臂33、34以相同的转动量同步转动,进而能够使各前臂31、32以相同的转动量同步转动。因此,能够使各前臂31、32以假想直线L为中心对称地可靠转动,所以利用该各前臂31、32而能够把盘D1、D2一边对中心一边搬入。
(7)当把盘D2偏向前臂31侧插入时,在前臂31和联杆臂33被作用有朝向Z方向前端侧的负载。在该状态下,当各联杆臂33、34转动,则突起部341沿槽部331的与搬入位置中心接近侧的端边缘(Z方向基端侧的端边缘)滑动而向限制部3311嵌入。由此,能够限制搬入盘D2时各联杆臂33、34的转动,进而能够限制各前臂31、32的转动。因此,能够防止该盘D2不对中心地被搬入。
把槽部331和限制部3311形成在联杆臂33,该联杆臂33利用扭簧318,进行与施加有比扭簧324较小的作用力的前臂31的卡合。由此,在把盘D2偏向前臂31侧插入插拔口2A时,能够使与被作用有大作用力的前臂32卡合的联杆臂34的突起部341可靠地沿与搬入位置中心接近侧的槽部331的端边缘滑动,由此,能够使该突起部341向限制部3311嵌入。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各臂31~34的转动,能够可靠地防止盘D2不对中心地被搬入。利用该作为施力部件的扭簧318、324的作用力的差而能够防止各前臂31、32松动。
(8)同样地,在把盘D2偏向前臂31侧而投入到插拔口2A时,前臂31和联杆臂33被作用有朝向Z方向前端侧的负载,前臂32的突起部3211沿联杆臂34的槽部342的搬入位置中心侧端边缘滑动。且各臂31~34转动,突起部3211嵌入到限制部3421,限制各臂31~34的进一步的转动。因此,能够防止盘D2不对中心地被搬入。
由于把该限制部3421形成在与被作用有大作用力的前臂32卡合的联杆臂34,所以与上述槽部331和限制部3311的情况同样地,在把盘D2偏向前臂31侧插入时,能够可靠地限制各臂31~34的转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盘D2不对中心地被搬入。
(9)在联杆臂33、34的关闭状态(盘没被搬入的状态),利用转动限制部346、347来限制装卡臂41、42从装卡带轮43向离开的方向转动。由此,在该关闭状态下装卡带轮43不自由,不会向接近旋转台521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在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由于装卡带轮43与旋转台521卡合而妨碍盘D1、D2的搬入。
(10)倾斜部8392分别相对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方向和沿该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轴的方向(Y方向)倾斜。且当突起部5611插入引导槽839而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则保持架56的基部561侧的端部沿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轴移动。由此,能够使保持架56对于第二滑动凸轮82相对移动,因此,不需要在光学装置5的两侧设置沿下部框架22A相互向相反方向滑动的部件。因此,能够把使旋转装置52相对盘而向接近和离开的方向移动的结构简单化,进而能够使盘装置1的结构简单化。
(11)由于保持架56以轴部5621、5631为中心自由转动被轴支承在下部框架22A,所以能够限制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轴为中心的该保持架56的转动。该保持架56的基部561侧的端部由于第二滑动凸轮82沿下部框架22A转动而沿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轴移动。由此,不会把第二滑动凸轮82形成把光学装置5整体包围的形状,能够使该基部561侧的端部移动。因此,能够谋求第二滑动凸轮82的小型化,进而能够谋求盘装置1的小型化。
(12)在夹住旋转装置52而使第二滑动凸轮82位于在插拔口2A的相反侧的情况下,就需要把其配置在沿盘的直径方向移动的拾取装置55的更外侧,所以使盘搬入方向(Z方向)的下部框架22A的尺寸变大,招致盘装置1的大型化。
对此,把第二滑动凸轮82配置在插拔口2A与旋转装置52之间,由此,能够有效地活用下部框架22A内的空间。因此,能够谋求下部框架22A,进而盘装置1的小型化。
(13)由于随着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锁闭杆228把插拔口2A封闭,所以能够防止其他盘向该插拔口2A插入。因此,能够防止夹持已经搬入的盘的装卡带轮43和旋转装置52与其他盘卡合。
(14)由于当搬送装置3把盘搬入到搬入位置,则第一滑动凸轮81和第二滑动凸轮82就开始转动,所以能够迅速地使光学装置5上升。因此,能够迅速进行盘的旋转和对该盘的信息读取/记录动作。
(15)当盘被搬入到搬入位置(装卡位置),则第一滑动凸轮81被检测杆35的按压部351按压而向S1方向滑动,齿条部817与齿轮74啮合。且利用该齿轮74的旋转而使第一滑动凸轮81进一步向S1方向滑动,突起部819使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转动。由此,利用齿轮74的旋转力即由电动机71产生的驱动力而能够使第一滑动凸轮81和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因此,能够确保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和光学装置5的升降所需要的驱动力。
搬送装置3通过使比第二滑动凸轮82小的第一滑动凸轮81滑动,能够减少搬送装置3向升降装置8作用的力,即,成为光学装置5开始上升时的契机的力。
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和光学装置5的升降。
(16)检测杆35与被搬入到搬入位置近旁的盘的端边缘抵接而转动,按压第一滑动凸轮81向S1方向滑动。由此,在把盘搬入到搬入位置完成时,能够使第一滑动凸轮81和第二滑动凸轮82可靠地转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盘的搬入与光学装置5的移动同步进行。
(17)被插入到插拔口2A的盘被前臂31的夹持部件312、313和前臂32的夹持部件322、323所夹持,由于该夹持部件312、313旋转且同时各前臂31、32转动而被搬入。由此,由于是在被一对前臂31、32夹持的状态下而盘被搬入,所以能够把该盘一边对中心地一边向装置本体2内搬入。
该夹持部件312、313利用由电动机71产生且由各齿轮72~76传递的驱动力旋转。由此,利用由一个电动机71产生的驱动力就能够分别进行各滑动凸轮81、82的转动和搬送装置3的盘搬送。因此,与分别另外设置产生使光学装置5升降的驱动力和盘搬入所需要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把盘装置1的结构简单化。
(18)在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时,与该第二滑动凸轮82卡合的摆动臂77转动,齿轮75从齿轮74离开。由此,按照从盘被搬入到搬入位置时开始的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使夹持部件312、313的旋转停止,所以能够可靠确保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所需要的驱动力。因此,能够可靠地使该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进而能够使光学装置5可靠地移动。
(19)随着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各前臂31、32从被搬入的盘离开。由此,在利用旋转装置52而盘旋转时,能够防止各前臂31、32(特别是夹持部件313、323)妨碍该盘的旋转。因此,能够使盘恰当且可靠地旋转。
(20)由于在第二滑动凸轮82不转动的状态下,即盘没被搬入的状态下,装卡带轮43被装卡臂41、42支承,所以能够防止该装卡带轮43妨碍盘的搬入。且由于在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时而装卡臂41、42从装卡带轮43离开,所以能够由该装卡带轮43和旋转台521可靠地夹持(装卡)盘。因此,在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而盘被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时,能够可靠地进行该装卡带轮43和旋转台521对盘的夹持。
[2、第二实施例]
以下,对于盘装置而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盘装置与上述的盘装置1具备同样的结构,但在一个装卡臂具备有限制部的点与盘装置1不同,该限制部在第一盘D1的搬入完了时限制前臂和联杆臂向接近该第一盘D1的方向转动。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则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图34是表示具备本实施例盘装置1A的联杆臂34A和装卡臂42A的图。
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A除了代替联杆臂34和装卡臂42而具备联杆臂34A和装卡臂42A之外,则与上述的盘装置1具备同样的结构。
如图34所示,联杆臂34A除了还具有转动限制部348之外则与上述的联杆臂34具有同样的结构和功能。该转动限制部348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一转动限制部,在把大径的第一盘D1搬入时与装卡臂42A卡合,限制联杆臂34A的转动,进而在前臂31、32从盘D1离开的状态不变而维持把各联杆臂31~33、34A卡止。该转动限制部348在本实施例中是在限制部334近旁而位于靠近装卡臂42A的位置,是形成作为向接近上面部21U(省略图示)的方向突出的突起。
装卡臂42A除了还具有限制部426之外则与上述的装卡臂42具有同样的结构和功能。该限制部426被形成从形成有突出部424的端部向联杆臂33、34的转动轴RA3、RA4突出的钩状。在该限制部426的前端部具有随着朝向该端部而向从装卡臂42A的转动轴RA6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4261。该倾斜部4261在盘D1的搬入完了时把上述的转动限制部348推上。
图35是表示在盘D1的搬入完了时搬送装置3和装卡装置4的图。
具体说就是,当盘D1的搬入完了而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则如前所述,装卡臂41、42A向从装卡带轮43离开的方向转动。由此,如图35所示那样,倾斜部4261与转动限制部348抵接,随着装卡臂42A的转动而把该转动限制部348推上。且当第二滑动凸轮82进一步转动,则前臂31、32向从盘D1离开的方向转动,同时联杆臂33、34A向形成有槽部332、342的各端部33E、34E离开的方向转动。
在该状态下,即使联杆臂33、34A要利用扭簧318、324的作用力而向各端部33E、34E相互接近的方向转动,也由于限制部426位于在转动限制部348的移动范围内,而首先限制该联杆臂33、34A的转动,其结果是,限制前臂31、32向接近盘D1的方向的转动。由此,在各臂31~34A的转动量大,且向该各臂31~34A作用的扭簧318、324的作用力大的第一盘D1的搬入完了时,能够使夹持部件313、323和限制部333、343可靠地从该第一盘D1离开。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A,能够有与上述盘装置1同样的效果。
在第二盘D2的搬入完了时,除了向各臂31~34A不作用强作用力之外,还能够确保各臂从盘D2退避的空间,所以能够使夹持部件313、323和限制部333、343可靠地从该盘D2离开。
且在装卡臂42A转动时,由于朝向限制部426的装卡臂42A内径侧的端部把转动限制部348从限制部423推上,所以能够使各臂31~34A向从盘D2离开的方向转动,能够使夹持部件313、323和限制部333、343可靠地从该盘D2离开。因此,能够防止各前臂31、32与被搬入的盘D1、D2干涉,能够防止由旋转台521产生的妨碍该盘D1、D2的旋转。
也可以把作为该本发明第一转动限制部的转动限制部348设置在联杆臂33,也可以分别设置在各联杆臂。
[3、实施例的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达到本发明目的范围的变形、改良等被本发明所包含。
上述各实施例中,联杆臂33具有限制部333,联杆臂34、34A具有限制部343,这些各限制部333、343以假想直线L为中心被大致对称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在一对联杆臂中的至少一个设置限制部来限制该盘从搬入位置(例如装卡位置)向盘搬入方向的前端侧移动便可。关于限制部的数量、位置和形状等能够适当设定,也可以分开设置限制第一盘D1移动的限制部和限制第二盘D2移动的限制部。
上述各实施例中,联杆臂33、34、34A分别具有大致对称的俯视看的大致L字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圆弧状,或也可以具有直线状。且各联杆臂33、34、34A的转动轴RA3、RA4位于在从与搬入位置中心对应的旋转台521的中心在Z方向前端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的位于Z方向基端侧。这时也是只要比搬入位置中心的更靠Z方向基端侧位置设置限制部,就能够有与上述盘装置1、1A同样的效果。也可以使联杆臂33的转动轴RA3与联杆臂34、34A的转动轴RA4一致。
上述各实施例中,在把盘D1、D2搬入到搬入位置(装卡位置)时,该盘D1、D2的端边缘被限制部333、343和夹持部件313、323以四点支承,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能够由限制部333、343使盘D1、D2停留在搬入位置,则也可以不一定由夹持部件313、323来分别夹持该盘D1、D2。也可以由多个限制部的至少任意一个和多个夹持部件的至少任意一个来支承盘的端边缘。
上述各实施例中,把联杆臂34、34A所具有的突起部341向联杆臂33所具有的槽部331插入,把它们交叉组合,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成为各联杆臂转动轴的端部的周围形成多个齿,使该各齿相互啮合而使各联杆臂同步转动。也可以是联杆臂34、34A具有槽部而联杆臂33具有突起部的结构。
上述各实施例中,把从盘D1、D2没有搬入状态下的突起部341的位置,朝向搬入位置中心侧进行切口的限制部3311形成在槽部33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能够把向插拔口2A的端部近旁插入的盘D2对中心并把该盘D2搬入到搬入位置,则也可以没有限制部3311。
上述各实施例中,把限制部3421形成在槽部34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在槽部332形成切口,且也可以在各自的槽部332、342形成切口。
上述各实施例中,把前臂31、32利用扭簧318、324向接近插拔口2A的方向施力,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拉簧等施力部件。把扭簧324的作用力设定得比扭簧318的作用力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把扭簧318的作用力设定得大,或也可以使各自的作用力相同。
上述各实施例中,前臂31具备有夹持盘旋转并搬送该盘的大致圆筒状的夹持部件312、313,前臂32具备与该夹持部件312、313具有大致相同形状且夹持盘的夹持部件,该夹持部件被固定,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各臂31、32也可以是具备把夹持盘且各自旋转的辊作为夹持部件的结构。这时,优选前臂31的辊与前臂32的辊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也可以是前臂32作为夹持部件而具备旋转的辊,前臂31具备固定的夹持部件,且该夹持部件和辊的数量、位置和形状适当设定便可。
上述各实施例中,依据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整个光学装置5沿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轴(Y方向)移动(升降),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利用具有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升降装置8来移动的对象也可以仅是旋转装置52,或也可以仅是拾取装置55。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二滑动凸轮82被形成把保持架56的基部561和延伸部562、563中接近插拔口2A大致3/4的区域覆盖的大致半圆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第二滑动凸轮82只要具有被形成大致圆弧状的部分便可,例如可以是把光学装置5全周包围的大致圆形,或也可以是仅按照基部561的大致圆弧状。只要第二滑动凸轮具有把光学装置5全周包围的大致圆形,且利用引导部227等来限制光学装置5向与第二滑动凸轮同方向的转动,就能够使整个光学装置5沿Y方向移动。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二滑动凸轮82具有引导槽839,保持架56具有向该引导槽839插入的突起部561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是保持架具有引导槽,而第二滑动凸轮具有向该引导槽插入的突起部。且保持架56具有两个突起部561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一个或三个以上。
上述各实施例中,把第二滑动凸轮82设置在插拔口2A与旋转装置52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隔着旋转装置52,把第二滑动凸轮82配置在插拔口2A的相反侧。把光学装置5配置成使拾取装置55的移动方向是沿盘的搬入方向(Z方向),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该移动方向相对盘的搬入方向倾斜地来配置光学装置5。
上述各实施例中,当把盘搬入到装卡位置,且第二滑动凸轮82转动,则利用锁闭杆228封闭插拔口2A,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没有该锁闭杆228,或也可以由其他机构来封闭插拔口2A。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凸轮81利用检测杆35来沿第二滑动凸轮82滑动,齿条部817与齿轮74啮合,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利用构成搬送装置3的其他结构(前臂31、32和联杆臂33、34)来使第一滑动凸轮81滑动。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滑动凸轮81而搬送装置3直接使第二滑动凸轮滑动。这时,第二滑动凸轮只要具有与齿轮74啮合的齿条部便可。且也可以是第二滑动凸轮具有齿条部,当第一滑动凸轮使第二滑动凸轮82向S1方向滑动,则齿条部与齿轮74啮合,使该第二滑动凸轮进一步向S1方向转动的结构。
上述各实施例中,搬送盘的搬送装置3具备有一对前臂31、32和联杆臂33、3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搬送盘的机构也可以是其他机构。例如也可以代替搬送装置3而从装置本体2突出设置承载盘的托盘。这时,根据托盘的进出而第二滑动凸轮转动。
上述各实施例中,摆动臂77与第二滑动凸轮82的引导槽824卡合,并根据该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而使齿轮75从齿轮74离开,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没有该摆动臂77,也可以是各夹持部件312、313持续旋转到第二滑动凸轮82的转动停止。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二滑动凸轮82在向S1方向转动时,使前臂31、32向从盘的端边缘离开的方向转动,且使装卡臂41、42、42A向从装卡带轮43离开的方向转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由与第二滑动凸轮82不同的其他部件来构成使它们转动的结构。
上述各实施例中,例示了把本发明的盘搬入装置适用在盘装置1、1A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加工盘的加工装置采用本发明。且盘装置1、1A具备有把搬入到内部的盘D1、D2搬出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把排出盘的排出口区别于插入口地另外形成,经由该排出口排出盘。且盘装置1对于被搬入的盘D1、D2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对于任意一个。且第一盘D1具有12cm直径、第二盘D2具有8cm直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第二盘的直径比第一盘小,则各盘的直径也可以适当设定。盘装置1是能够搬送第一盘D1和第二盘D2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仅能够搬送第一盘D1和第二盘D2的任意一个的结构。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被利用在搬入盘的盘搬入装置,特别是能够恰当地被利用在入槽型的盘装置。
符号说明
1、1A盘装置(盘搬入装置)    2装置本体
2A插拔口(插入口)    3搬送装置(搬入机构)
8升降装置(移动机构)    24框体    31、32前臂(第一臂)
33、34、34A联杆臂    35检测杆(第一杆)
41、42、42A装卡臂(臂部件,第三臂)
43装卡带轮(抵接部件,夹持部件)    51支承部件(保持部件)
52旋转装置(旋转机构)    55拾取装置(信息读取/记录机构)
56保持架(保持部件)    71电动机(驱动机构)
72蜗杆(传递机构)    73蜗轮(传递机构)
74齿轮(第一齿轮,传递机构)    75齿轮(第二齿轮,传递机构)
76齿轮轴(传递机构)    77摆动臂(第二臂,传递机构)
81第一滑动凸轮(第二凸轮部件)
82第二滑动凸轮(第一凸轮部件)    228锁闭杆(封闭部件)
312、313夹持部件(辊)    322、323夹持部件
331槽部(第一槽部)    332槽部(第二槽部)    333限制部
341突起部(第一突起部)    342槽部(第二槽部)
343限制部    346、347转动限制部(第二转动限制部)
348转动限制部(第一转动限制部)    351按压部
561基部    562、563延伸部    817齿条部(啮合部)
819突起部(抵接部)    821、835引导部(第三卡合部)
831、832引导部(第二卡合部)    839引导槽(槽部)
3111、3211突起部(第二突起部)    3311限制部(第一切口)
3421限制部(第二切口)    5611突起部(第一卡合部)
5621、5631轴部    D1第一盘    D2第二盘(其他盘)
L假想直线    Z搬入方向

Claims (11)

1.一种盘搬入装置,其具备有装置本体,该装置本体具有与盘的直径尺寸相应的插入口,所述盘搬入装置把插入到所述插入口的所述盘搬入到设定在所述装置本体内的搬入位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前臂,其沿所述盘的搬入方向且分别被配置成以通过所述插入口中央的假想直线为中心而对称,以分别被轴支承在所述插入口两端近旁的一端为中心,而另一端向相互离开的方向转动来把所述盘搬入;
一对联杆臂,其以所述假想直线为中心而分别交叉配置成对称,以一端为中心而另一端向相互离开的方向转动,使一个卡合的所述前臂的转动与另一个卡合的所述前臂的转动同步,
且具备有限制部,其使所述一对联杆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与被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的所述盘的端边缘抵接,限制所述盘向所述搬入方向前端侧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联杆臂具有弯曲形状,配置成使内侧朝向所述搬入位置的中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联杆臂分别具备有所述限制部,
所述各限制部在相对所述搬入位置中心并且在所述搬入方向前端侧,且以所述假想直线为中心地分别被配置成对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前臂分别具备有夹持部件,其在以所述假想直线为中心的对称位置与所述盘的端边缘抵接而夹持该盘,
所述各前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所具有的所述夹持部件是搬送所述盘的辊,
所述限制部与所述盘抵接时,与所述夹持部件一起使所述盘停留在所述搬入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联杆臂的成为转动轴的所述一端相对所述搬入位置中心并且位于所述搬入方向前端侧,
所述各联杆臂的所述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各前臂的所述另一端卡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联杆臂中,
一个联杆臂在与另一个联杆臂的交叉部位具有朝向该另一个联杆臂突出的第一突起部,
另一个联杆臂具有被所述第一突起部插入且沿所述各联杆臂转动时所述第一突起部的轨迹的第一槽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部具有在没有搬入所述盘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位置朝向所述搬入位置中心切口的第一切口,
在所述插入口中的偏向所述另一个联杆臂卡合的所述前臂侧,在比所述盘直径小的其他盘被插入时,所述第一突起部嵌入所述第一切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前臂分别具备有向对应的所述联杆臂突出的第二突起部,
所述各联杆臂分别具有随着所述前臂的转动而使所述第二突起部在内部滑动的第二槽部,
所述各第二槽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具有从该第二槽部朝向所述搬入位置中心侧切口的第二切口,
所述插入口中偏向与具有所述第二切口的所述联杆臂相反侧的所述联杆臂卡合的所述前臂侧,在把比所述盘直径小的其他盘插入时,所述第二突起部嵌入所述第二切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联杆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具有第一转动限制部,其在把所述盘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时,在从所述盘离开的状态下限制所述各联杆臂的所述另一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转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有:与搬入到所述搬入位置的所述盘的一个面抵接的抵接部件、
通过转动而使所述抵接部件与所述盘抵接的臂部件,
所述一对联杆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具备第二转动限制部,该第二转动限制部在所述盘没被搬入时,限制所述臂部件的转动。
11.一种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有: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10任一项所述的盘搬入装置、对于被所述盘搬入装置搬入的所述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中至少任意一个的信息读取/记录装置。
CN201080021012.2A 2009-05-13 2010-05-12 盘搬入装置和盘装置 Active CN1024223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7058A JP4890587B2 (ja) 2009-05-13 2009-05-13 ディスク搬入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117059 2009-05-13
JP2009117059A JP5007318B2 (ja) 2009-05-13 2009-05-13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117058 2009-05-13
PCT/JP2010/057997 WO2010131666A1 (ja) 2009-05-13 2010-05-12 ディスク搬入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2354A CN102422354A (zh) 2012-04-18
CN102422354B true CN102422354B (zh) 2014-10-01

Family

ID=43085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1012.2A Active CN102422354B (zh) 2009-05-13 2010-05-12 盘搬入装置和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572636B2 (zh)
EP (2) EP2431974B1 (zh)
CN (1) CN102422354B (zh)
WO (1) WO20101316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4654B2 (ja) * 2013-04-04 2017-05-10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6265782B2 (ja) * 2014-03-03 2018-01-24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9292A (zh) * 2006-05-24 2007-11-28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盘片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10902A (ja) * 1992-01-30 1993-08-20 Sharp Corp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2784971B2 (ja) * 1992-02-25 1998-08-13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光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JP3273637B2 (ja) 1992-07-10 2002-04-08 東北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用モード切換え機構
JP2556762Y2 (ja) 1995-07-24 1997-12-08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ディスクロ−ディング装置
JPH10275413A (ja) * 1997-03-31 1998-10-13 Sony Corp ターンテーブル装置
JP2001060350A (ja) * 1999-08-24 2001-03-06 Sony Corp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US6542453B1 (en) * 1999-10-08 2003-04-01 Pioneer Corporation Recording medium read device
JP2005174441A (ja) * 2003-12-10 2005-06-30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ローディング装置及び情報装置
JP2006120278A (ja) * 2004-10-25 2006-05-11 Alpine Electronics Inc ディスク装置
DE06732341T1 (de) * 2005-05-24 2008-06-05 Kabushiki Kaisha Kenwood, Hachiouji Lademechanismus und disk-wiedergabeeinrichtung mit dem lademechanismus
US7827569B2 (en) * 2006-02-06 2010-11-02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medium drive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7293981A (ja) * 2006-04-24 2007-11-08 Tea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JP4964665B2 (ja) 2006-05-16 2012-07-04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087392A (ja) 2007-09-27 2009-04-23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245531A (ja) * 2008-03-31 2009-10-22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007318B2 (ja) * 2009-05-13 2012-08-22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9292A (zh) * 2006-05-24 2007-11-28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盘片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120278A 2006.05.11
JP特开平10-275413A 1998.10.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66647A3 (en) 2016-04-27
EP2431974A1 (en) 2012-03-21
US20140026152A1 (en) 2014-01-23
EP2431974B1 (en) 2015-08-26
EP2966647A2 (en) 2016-01-13
US20120124600A1 (en) 2012-05-17
EP2431974A4 (en) 2014-02-26
EP2966647B1 (en) 2018-11-07
WO2010131666A1 (ja) 2010-11-18
CN102422354A (zh) 2012-04-18
US8572636B2 (en) 2013-10-29
US8745646B2 (en) 2014-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24261B1 (en) Auto changer
CN102422354B (zh) 盘搬入装置和盘装置
CN101127224B (zh) 盘驱动器
CN101238515B (zh) 盘装载装置和盘装置
CN100536007C (zh) 光盘装置
CN101383168A (zh) 盘搬送装置和盘装置
KR19990030205A (ko) 디스크구동장치
CN101527149B (zh) 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US7475409B2 (en) Disc changer device
CN100568363C (zh) 盘装置和盘装载机构
KR100423920B1 (ko) 디스크형기록매체의기록장치,재생장치,또는기록및재생장치
US7715284B2 (en) Cassette library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attitude thereof
CN100423110C (zh) 光盘装置
JP4890587B2 (ja) ディスク搬入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CN100533568C (zh) 光盘装置
US7096476B2 (en) Disk table rotation supporting structure
JP3354393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CN100552788C (zh) 记录介质搬入搬出装置
US20050060733A1 (en) Disk chucking mechanism and disk drive device
CN100585706C (zh) 光盘装置
CN115148228A (zh) 光盘装置
JPH11238277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KR20050053265A (ko) 노트북 컴퓨터용 광디스크 드라이브
EP1045384A2 (en) A multiple disc changing apparatus
JP2000251376A (ja) 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