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3168A - 盘搬送装置和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搬送装置和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3168A
CN101383168A CNA2008102137925A CN200810213792A CN101383168A CN 101383168 A CN101383168 A CN 101383168A CN A2008102137925 A CNA2008102137925 A CN A2008102137925A CN 200810213792 A CN200810213792 A CN 200810213792A CN 101383168 A CN101383168 A CN 1013831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arm
link rod
dish
fore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2137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3168B (zh
Inventor
与口明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filed Critical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83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3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3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3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盘搬送装置(4),其具备:第一臂(6)和第二臂(5),其被配置成一侧端部之间接近而另一侧端部之间离开,并以另一侧的端部为中心向相互离开的第一和第二方向转动来搬送盘(D);联杆(8、7),其根据一个臂的转动而使另一个臂转动。臂(5、6)的各一侧的端部被配置为隔开比盘(D)的直径尺寸大的间隔,第一臂(6)和联杆(8)具备相互啮合的臂侧啮合部(619)和联杆侧啮合部(84)。第一臂(6)具备转动限制部,在盘(D)仅与第二臂(5)抵接的状态下,当第二臂(5)向第二方向转动时,限制臂侧啮合部(619)与联杆侧啮合部(84)的啮合,限制第一臂(6)和第二臂(5)向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

Description

盘搬送装置和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搬送作为记录媒体的盘的盘搬送装置和具备该盘搬送装置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知道读取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和BD(BLU-RAY DISC,登陆商标)等盘所记录的信息以及对该盘进行信息记录的盘装置。作为这种盘装置而知道向盘装置内搬入盘的盘搬入机构为各自不同的托盘型盘装置和入槽型盘装置。
其中,作为托盘型盘装置知道:具备放置盘的托盘,通过把该托盘从盘装置的框体突出设置而把盘在框体的内外进行搬送的盘装置。
作为入槽型盘装置知道:具备把插入在盘收容用开口部的盘进行搬送的臂的盘装置(例如参照文献1:特开2005-251362号公报)。
该文献1记载的盘装置在开口部(盘的插入取出口)附近设置有在朝向该开口部的盘插入方向和与该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滑动的两个滑块,在各个滑块上并且在两端具有两个旋转的辊的臂被设置成:以开口部侧的辊的轴为中心,能够向相互接近和离开的方向自由转动地相对盘的插入方向倾斜的状态。
该盘装置中,当把盘插入开口部,则盘的端边缘与各臂的开口部侧的辊抵接,两个滑块根据盘的直径尺寸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滑动。设置在各滑块上的臂一边把盘拉入一边向相互离开的方向转动。通过在该状态下各滑块向盘插入方向滑动而把盘收容在装置内部。
另一方面,把盘搬出时,辊、臂和滑块进行与盘搬入时相反的动作,从开口部把盘推出地排出。
但文献1记载的盘装置在把直径尺寸小的第二盘(例如具有8cm直径的盘)向靠近盘收容用开口部的端部位置插入时,则有时不能把该盘进行恰当地搬送。
例如在把第二盘向靠近与直径尺寸大的第一盘(例如具有12cm直径的盘)对应形成的盘收容用开口部的端部位置插入时,有时出现该第二盘以被一个辊把持的状态向装置内部搬入的情况。该情况有可能不能把盘配置在框体内合适的位置(例如与使盘旋转的转盘对应的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搬送装置和盘装置,能够把盘恰当地搬入。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盘搬送装置是搬送盘的盘搬送装置,其中,具备:第一臂和第二臂,其被配置成一侧端部之间接近而另一侧端部之间离开,并以另一侧的端部为中心分别向相互离开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来搬送所述盘;联杆,其根据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一个臂的转动而使另一个臂转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联杆具有多个齿,且分别具备相互啮合的臂侧啮合部和联杆侧啮合部,所述第一臂具备转动限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在所述盘仅与所述第二臂抵接的状态下当该第二臂向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限制所述臂侧啮合部与所述联杆侧啮合部的啮合,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各自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来转动。
根据本发明,仅在盘分别与第一臂和第二臂抵接时,第一臂和第二臂能够向搬送该盘时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以使盘的中央位于通过这些第一臂和第二臂中间的直线上的方式被进行对中心的状态下,能够把盘向恰当的方向和恰当的位置搬送。
本发明优选所述联杆具备:具有所述联杆侧啮合部而且随着所述第一臂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转动而向第三方向转动的第一联杆齿轮和与所述第二臂卡合且随着所述第二臂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而向第四方向转动的第二联杆齿轮,所述第一联杆齿轮和所述第二联杆齿轮分别具备相互啮合的其他啮合部,所述转动限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臂上,通过限制所述第一联杆齿轮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转动来限制所述第二联杆齿轮向所述第四方向的转动和所述第二臂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构成联杆的第一联杆齿轮与第二联杆齿轮相互啮合,而能够根据一个臂的转动动作而相对该臂向接近和离开方向的另一个臂的转动动作大致同步,能够在盘被进行对中心的状态下可靠地搬送该盘。
本发明优选所述转动限制部在所述盘仅与所述第二臂抵接时使所述臂侧啮合部形成的所述齿的前端与所述联杆侧啮合部形成的所述齿的前端抵接,这样来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限制第一臂向第一方向的转动和第一联杆齿轮向第三方向的转动,由此,而能够限制与该第一联杆齿轮啮合的第二联杆齿轮向第四方向的转动以及第二臂向第二方向的转动。因此,只要继续盘仅与第二臂抵接的状态,就能够使双方臂之间不扩开到盘的直径以上,所以能够防止把该盘搬送到不合适的位置。
本发明优选具备把所述第一臂向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所述臂侧啮合部具有:臂侧第一齿和在与该臂侧第一齿的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一侧形成的臂侧第二齿,所述联杆侧啮合部具有:嵌入在所述臂侧第一齿与所述臂侧第二齿之间的联杆侧第一齿和在与该联杆侧第一齿的所述第四方向相反方向一侧形成的联杆侧第二齿,所述转动限制部是在所述臂侧第一齿与所述所述臂侧第二齿之间的槽,该槽的槽宽度被设定成:比所述联杆侧第一齿的齿宽度大且比所述联杆侧第一齿和联杆侧第二齿的所述第三方向一侧端面之间的尺寸小,所述联杆侧第一齿与所述联杆侧第二齿之间的槽宽度与所述臂侧第二齿的齿宽度大致一致,在所述盘仅与所述第二臂抵接时通过所述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与所述臂侧第二齿的前端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各自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够进行盘搬入时的对中心。即,由于盘在仅与第二臂抵接而不与第一臂抵接的状态下,该第一臂被施力机构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所以第一联杆齿轮的联杆侧第一齿与臂侧第一齿抵接。当第二臂进一步向第二方向转动,则经由第二联杆齿轮和第一联杆齿轮,第一臂向第一方向转动,这时,由于联杆侧第一齿与联杆侧第二齿之间的槽宽度与臂侧第二齿的齿宽度大致一致,所以应该位于与该臂侧第二齿的第一方向相反方向一侧的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与该臂侧第二齿的前端抵接。因此,第一臂和第一联杆齿轮各自向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转动被限制,与该第一联杆齿轮啮合的第二联杆齿轮向第四方向的转动以及第二臂向第二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把该盘搬送到不合适的位置。
本发明优选所述臂侧啮合部在所述臂侧第一齿的所述第三方向一侧具有臂侧第三齿,所述联杆侧啮合部在所述联杆侧第一齿的所述第四方向一侧具有联杆侧第三齿,所述联杆侧第三齿随着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一联杆分别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转动而嵌入在所述臂侧第三齿与所述臂侧第一齿之间,在所述联杆侧第一齿与所述臂侧第一齿和所述臂侧第二齿的任何一个抵接时,所述臂侧第三齿和所述联杆侧第三齿分别离开。
根据本发明,通过利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使臂侧第三齿与联杆侧第三齿离开,能够使联杆侧第一齿的第三方向一侧端面与臂侧第一齿的第一方向相反侧的端面可靠地抵接,能够使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与臂侧第二齿的前端可靠地抵接。因此,在盘仅与第二臂抵接时,能够更可靠地限制该第二臂和第一臂各自向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的转动。
本发明优选所述臂侧第一齿的齿宽度比所述臂侧第二齿的齿宽度大。
在此,在臂侧第一齿的齿宽度比臂侧第二齿的齿宽度小时,有时联杆侧第三齿不从臂侧第一齿与臂侧第三齿之间的槽离开,在这种情况下,臂侧第二齿的前端与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不抵接地进行啮合的可能性变高。
对此,本发明中由于臂侧第一齿的齿宽度比臂侧第二齿的齿宽度大,所以能够使臂侧第三齿与联杆侧第三齿可靠地离开,能够使联杆侧第一齿的第三方向一侧端面与臂侧第一齿的第一方向相反侧端面抵接。因此,在盘仅与第二臂抵接时,能够使臂侧第二齿的前端与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更可靠地抵接,能够更可靠地限制第一臂和第二臂的转动。
本发明优选所述臂侧第三齿和所述联杆侧第三齿分别被形成大致梯形,在所述臂侧第三齿的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使该相反方向一侧的端边缘倾斜变和缓的缓和斜部,在所述联杆侧第三齿的所述第三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使该第三方向一侧的端边缘倾斜变和缓的切口部。
在此,第一臂和第二臂分别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根据该各臂的转动而联杆侧第三齿需要嵌入臂侧第三齿与臂侧第一齿之间。在此,如前所述,由于臂侧第一齿与臂侧第二齿之间的槽宽度比嵌入该齿间的联杆侧第一齿的齿宽度大,所以在联杆侧第三齿嵌入臂侧第一齿与臂侧第三齿之间的槽时,该联杆侧第三齿的前端与臂侧第三齿的前端抵接,有可能它们不啮合。
对此,本发明在臂侧第三齿形成缓和斜部、在联杆侧第三齿形成切口部,这样,即使臂侧第三齿的前端与联杆侧第三齿的前端抵接时与该臂侧第三齿相对联杆侧第三齿产生偏离,也能够使该联杆侧第三齿容易地嵌入臂侧第一齿与臂侧第三齿之间的槽。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第一臂和第二臂分别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方向的转动。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与所述臂侧第二齿的前端抵接时,所述联杆侧第一齿位于连结所述第一臂的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联杆齿轮的转动轴的直线上。
根据本发明,在联杆侧第一齿与臂侧第一齿抵接时,能够使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与臂侧第二齿的前端高精度地抵接。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第一臂和第二臂的转动。
或者,本发明优选所述转动限制部是设置在所述第一臂上且具有与该第一臂的转动轴是相同转动轴的杆部件,所述杆部件具备把所述臂侧啮合部具有的所述多个齿中至少任一个齿与齿之间的区域覆盖的覆盖部,通过所述联杆侧啮合部具有的所述多个齿中嵌入所述区域的齿的前端与该覆盖部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各自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在盘仅与第二臂抵接时,转动限制部即杆部件的覆盖部把有联杆侧啮合部的齿嵌入的臂侧啮合部多个齿中的某两个齿间区域进行覆盖,这样,使该联杆侧啮合部的齿不能嵌入该区域。由此能够可靠地限制第一臂进一步向第一方向转动和第二臂进一步向第二方向转动。因此,能够限制在盘仅与第二臂抵接时的第二臂和第一臂的扩开,能够防止把盘搬送到不合适的位置。
在盘分别与第一臂和第二臂抵接时,检测杆与盘抵接转动,只要覆盖部没覆盖第一臂的槽,或即使第一臂和第二臂分别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只要该联杆的齿没有与覆盖联杆的齿嵌入区域的覆盖部抵接,则第一臂和第二臂的转动就不被限制,能够把盘一边进行对中心一边恰当地搬送。
本发明优选所述杆部件是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转动来检测所述盘的检测杆。
根据本发明,利用检测杆能够进行盘的检测和限制所述各臂的转动。因此,能够减少盘搬送装置的零件个数,能够把结构简单化。
本发明优选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分别具备与所述盘抵接的辊,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分别被限制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各辊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盘的直径尺寸以下。
根据本发明,在转动限制部限制各臂的转动时,辊之间的距离在盘的直径尺寸以下,这样则盘能够可靠地与该各臂的辊抵接。通过使盘与这些各辊抵接而能够解除对该各臂的转动限制。因此,在搬送盘时,即使该盘仅与第二臂抵接时,也能够在之后可靠地使该盘也与第一臂抵接,由此能够恰当地搬送该盘。
本发明的盘装置,具备:信息读取/写入机构,其执行在读取作为记录媒体的盘所记录的信息和向该盘写入信息中的至少任一个;框体,其把该信息读取/写入机构收容在内部,其中,在所述框体内设置上述的盘搬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与上述盘搬送装置同样的效果,能够把盘恰当地搬送到利用信息读取/写入机构从盘读取信息和向该盘能够执行写入信息的位置。
本发明优选所述框体形成有用于把所述盘向该框体内插入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按照所述盘中相对第二盘而直径尺寸大的第一盘的直径尺寸形成,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各自分别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两端部附近,所述转动限制部在所述第二盘仅与所述第二臂抵接时,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把各臂开口部侧的端部分别配置在与第一盘直径尺寸相应的开口部两端附近。由此,在把第一盘向开口部插入时和把第二盘向开口部的中央插入时,能够使该第一盘分别与各臂抵接,使把该第一盘恰当地向框体内搬入。把第二盘向开口部的第二臂侧插入时,虽然该第二盘仅与第二臂抵接,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所述也能够一边把该第二盘进行对中心一边向框体内搬入。
因此,能够把直径尺寸不同的第一盘和第二盘分别恰当地进行搬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装置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下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单元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一个前臂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另一个前臂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一个联杆齿轮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另一个联杆齿轮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一盘过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一盘过程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二盘过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二盘过程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二盘过程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二盘过程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二盘过程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盘装置的搬送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单元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一个前臂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另一个前臂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一个联杆齿轮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另一个联杆齿轮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一盘过程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二盘过程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搬送第二盘过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盘装置1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盘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盘装置1是把作为CD、DVD、BD等记录媒体的盘收容在内部并进行该盘记录的信息的读取和向该盘记录信息的入槽型盘装置。该盘装置1作为盘D而能够收容第一盘D1和比该第一盘D1直径尺寸小的第二盘D2,能够分别对于该第一盘D1和第二盘D2执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作为第一盘D1能够例示具有12cm直径的盘,作为第二盘D2能够例示具有8cm直径的盘。
如图1所示,这种盘装置1具备收容盘D的装置本体3和覆盖该装置本体3的金属制盖部件2。
其中,盖部件2具备分别覆盖装置本体3的上面部、底面部和前面部的顶盖21、底盖22和前盖23,由此,装置本体3的大致整个面被盖部件2所覆盖。
其中,前盖23虽然被省略了详细图示,但在与后述由上部单元33的凹部331和托架9的凹部91所形成的盘收容用开口部3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该开口部30大致相同尺寸的开口部,与该开口部对应的位置安装具有插入拔出盘D的切口的布帘231。该布帘231由毛毡等构成。
[装置本体3的结构]
图2是表示装置本体3的分解立体图。
当把盘D向盘收容用开口部30插入,则装置本体3把该盘D向内部搬入收容,进行该盘D记录信息的读取和向该盘D记录信息。当使用者使未图示的弹射开关接通,则装置本体3把收容在内部的盘D从开口部30向外部搬出。如图2所示,该装置本体3包括:控制单元31、光学单元32、上部单元33、下部单元34和搬送单元4。
[控制单元31的结构]
控制单元31作为控制装置本体3驱动的电路基板而构成。当设置在后述下部单元34的控制基板345上的盘插入检测用开关(图示省略)通过搬送单元4的前臂6接通时,则该控制单元31驱动设置在该下部单元34的电机344,由搬送单元4把盘D搬入。当上述的弹射开关接通时,则电机344反向旋转,搬送单元4把盘D向装置本体3外搬出。
另外,控制单元31控制光学单元32,由该光学单元32执行从装置本体3收容的盘D读取信息和向该盘D记录信息。
[光学单元32的结构]
光学单元32安装在后述下部单元34的基架341的大致中央配置的保持架342上,随着盘D的搬入而保持架342上升,把该盘D卡住。然后该光学单元32向该盘D照射激光,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记录。
该光学单元32具有把盘D卡住的转盘3211,并且具备:使该转盘3211旋转的电机321、拾取器322、用于使该拾取器322向沿盘D径向的方向移动的电机323和控制基板44。这些电机321、323和拾取器322的驱动由所述控制单元31来控制。
[上部单元33的结构]
上部单元33安装在构成后述下部单元34的基架341上,是与该下部单元34一起构成装置本体3外观上部的俯视看大致长方形的箱型部件。即,上部单元33和下部单元34与本发明的框体相当。
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该上部单元33设置有各种臂,在搬入盘D时,把由后述搬送单元4搬入的盘D与上述转盘3211的位置对准,且在搬出盘D时,把被转盘3211卡住的盘D向搬送单元4送出。
上部单元33在连接长度方向一个端部之间的面的中央形成有凹部331。该凹部331通过与后述搬送单元4的托架9(参照图4)形成的凹部91组合而形成盘收容用的开口部30。
[下部单元34的结构]
图3是表示下部单元34的分解立体图。
如前所述,下部单元34是构成装置本体3外观下部的部件,该下部单元34安装有上述的控制单元31、光学单元32、上部单元33和搬送单元4。
如图3所示,该下部单元34包括:保持架342、升降机构343、电机344、控制基板345、交接机构346和放置它们的基架341。
基架341是具有整体大致长方形的箱型框体,并且形成有中央大致矩形的开口部3411和从基架341的底面立起并把开口部3411包围的立起部3412。在该立起部3412的内侧配置放置所述光学单元32的保持架342,该立起部3412限制保持架342沿基架341的底面滑动。
保持架342形成有向形成在立起部3412的槽3413插入的突起部3421,该突起部3421与构成升降机构343的两个滑动凸轮3431、3432卡合。
升降机构343具备:两个滑动凸轮3431、3432,其配置成沿基架341的长度方向隔着保持架342;联杆臂3433,其与各滑动凸轮3431、3432连接且以基架341的安装部位为轴转动。这些滑动凸轮3431、3432利用联杆臂3433分别向相反方向滑动。
其中,滑动凸轮3431与后述构成搬送单元4的前臂5卡合,且形成有卡止该前臂5的多个槽34311和与交接机构346的齿啮合的齿条部34312。
当盘D被后述的搬送单元4向装置本体3内搬入,则该滑动凸轮3431利用设置在上部单元33的臂(图示省略),向与盘D的搬入方向(箭头A1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A2方向)滑动。这时,利用由滑动凸轮3431的滑动而转动的联杆臂3433,则滑动凸轮3432向盘D的搬入方向(箭头A1方向)滑动。随着这些滑动凸轮3431、3432的滑动,则被所述立起部3412限制滑动的保持架342上升。当保持架342上升时,则光学单元32的转盘3211与盘D抵接,能够把该盘D卡住。
另一方面,当把盘D向装置本体3外搬出时,则与搬入时相反,滑动凸轮3431利用交接机构346而向与盘D的搬出方向(箭头A2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A1方向)滑动。这时,滑动凸轮3432利用联杆臂3433而向盘D的搬出方向(箭头A2方向)滑动。由此保持架342下降。当保持架342下降时,则转盘3211与盘的卡住被解除。
电机344被安装在基架341上,向交接机构346供给驱动力。
控制基板345是控制电机344驱动的电路基板。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该在控制基板345上设置有多个推式开关,这些开关包括:把盘D向开口部30插入时被接通而成为接通状态的盘插入检测用开关、随着后述搬送单元4的前臂6转动被接通而成为接通状态的开关、以及随着滑动凸轮3432向箭头A2方向的滑动被接通而成为接通状态的开关。通过这些开关接通/断开状态的切换,而分别检测盘D向开口部30的插入、前臂6的转动量以及盘D的搬入完成,控制基板345根据这些检测状态来控制电机344的驱动。
交接机构346具备多个齿轮,把电机344的旋转力向上述滑动凸轮3431和后述的搬送单元4交接。
[搬送单元4的结构]
图4是表示安装在基架341上的搬送单元4的俯视图。
搬送单元4与本发明的盘搬送装置相当,一方面把插入在开口部30内的盘D向装置本体3内搬入,一方面把收容在装置本体3内的盘D向开口部30的外部搬出。该搬送单元4具备:一对前臂5、6、与该一对前臂5、6分别啮合且与本发明的联杆相当的联杆齿轮7、8、作为把各前臂5、6分别向开口部30侧施力的施力机构的两个扭簧TSL、TSR和安装它们的托架9。
[托架9的结构]
其中如图4所示,托架9被配置在基架341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且是设置有交接机构346侧。即,托架9被安装在经基架341而形成有开口部30的一侧。
该托架9是合成树脂性的平板部件,以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为中心大致对称形成。该托架9的一端侧形成有凹部331,该凹部331与上部单元33的凹部331组合并形成开口部30。
托架9在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侧形成有安装前臂5的臂安装部92,在另一个端部侧形成有安装前臂6的臂安装部93。在托架9上形成有安装联杆齿轮7、8的联杆安装部94,并且这些臂安装部92、93隔着联杆安装部94。
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在与这些臂安装部92、93对应的托架9的下面侧(与基架341相对的一侧)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且靠近凹部91的位置形成有大致圆弧状的支承部。把这些支承部插入前臂5、6分别形成的俯视看大致圆形的开口部511、7211,前臂5、6被该支承部分别自由转动地支承。
臂安装部92、93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形成有插入前臂5、6的第一辊支承部513、613的开口部921、931。且臂安装部92、93为了对前臂5、6的转动进行引导以及为了防止脱落而分别形成有以所述支承部的中央为中心的圆弧状引导孔922、932和台阶部923、933、924、934。
臂安装部93的以所述支承部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的孔部935在开口部931的外侧并且形成在引导孔932的内侧。经由该孔部935而前臂6设置的盘检测用检测杆64的抵接销642向托架9的上面侧露出。
与联杆安装部94对应的托架9的下面侧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靠近凹部91的相反侧端部位置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另外两个支承部。把这些支承部插入形成在联杆齿轮7、8的俯视看大致圆形的开口部71、81,联杆齿轮7、8被该另外支承部分别自由转动地支承。
这些另外支承部的周边分别形成有具有台阶部942、944的两个引导孔941、943。这些台阶部942、944的上面分别与联杆齿轮7、8的钩状部72、82抵接,由此而防止联杆齿轮7、8从托架9脱落。
[前臂5、6的结构]
图5是表示由搬送单元4的俯视图。图5中为了说明方便而省略了托架9的图示。
从托架9的上面侧对凹部91向下看时,前臂5、6分别被从下面侧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该托架9左侧形成臂安装部92和右侧形成的臂安装部93。
具体说就是,这些前臂5、6被安装得向从凹部91离开的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即箭头B11、B21方向)和向该凹部91接近的方向(箭头B12、B22方向)自由转动。这些前臂5、6把从开口部30插入的盘D向装置本体3内部搬入,而且把被收容的盘D向开口部30外搬出。
该前臂5、6分别与本发明的第一臂和第二臂相当。详述就是当前臂6作为第一臂发挥功能时,前臂5作为第二臂发挥功能,当前臂6作为第二臂发挥功能时,前臂5作为第一臂发挥功能。
[前臂5的详细结构]
如图5所示,前臂5具备:平板状的臂本体51、三个齿轮52~54、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
臂本体51具有俯视看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形状,该直角等边三角形夹住大致直角部分的两个边中,使一个边沿托架9的凹部91且使该大致直角部分靠近凹部91中央地安装在托架9上。
该臂本体51上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口部511、凹部512、第一辊支承部513、第二辊支承部514、延伸部515、钩状部516、啮合部517和抵接部518。
开口部511在臂本体51的沿凹部91的端部侧且形成在所述大致直角部分的相反侧。该开口部511的内侧嵌入有形成在臂安装部92的下面侧的支承部。基架341承载的交接机构346的一个齿轮位于开口部511的内侧,该齿轮的旋转向配置在凹部512的齿轮52交接。且在该开口部511的下面侧外边缘形成有被后述扭簧TSL卷绕的环状部(图示省略)。
凹部512形成在臂本体51的上面(与托架9的下面相对的面),该凹部512自由转动地安装着齿轮52~54。
第一辊支承部513和第二辊支承部514分别形成在臂本体51的斜边部分,第一辊支承部513形成在该斜边部分的大致中央,第二辊支承部514形成在斜边部分的开口部511相反侧。这些第一辊支承部513和第二辊支承部514分别自由旋转地支承后述的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
在这些第一辊支承部513和第二辊支承部514上形成有沿臂本体51的上面的延伸部5131、71141,该延伸部5131、71141在臂本体51沿托架9转动时,沿该托架9的开口部921外边缘和台阶部924滑动。
延伸部515在第一辊支承部513与第二辊支承部514之间从臂本体51的中央向离开的方向延伸形成。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该延伸部515在下面侧(与基架341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向面外方向突出的突起。该突起利用前臂5、6把盘D搬入,在该盘D到达转盘3211的相应位置时,嵌入所述滑动凸轮3431的槽34311中,把前臂5、6维持在从盘D离开的状态。
钩状部516在臂本体51的上面形成侧面看大致L字状。该钩状部516与形成在托架9的臂安装部92的台阶部923抵接。
图6是把前臂5的啮合部517和抵接部518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啮合部517在与臂本体51的大致直角部分对应的位置形成以开口部511的中央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如图6所示,该啮合部517形成有多个槽L1A~L1D,在邻接的槽之间分别形成多个齿L11~L14。
具体说就是啮合部517在成为盘D拉入方向的箭头B11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槽L1A,从该槽L1A的与箭头B11方向是相反方向的箭头B12方向一侧以共有该槽L1A的盘搬出侧斜面的形式形成齿L11。啮合部517按照从齿L11朝向箭头B12的方向而交替形成槽L1B~L1D和齿L12~L14。
其中,在齿L11的箭头B12方向一侧端部形成有从该齿L11的上部朝向槽L1B缓慢倾斜的缓和斜部L111。齿L12与本发明的臂侧第一齿相当、齿L13与臂侧第二齿相当、齿L11臂侧第三齿相当。
这些各槽L1A~L1D的节圆P1(以开口部511的中央为中心且通过各槽L1A~L1D底部与齿L11~L14上部的中间的圆P1)上各槽宽度S1A~S1D中,槽宽度S1A、S1B、S1D分别大致相同。另一方面,槽L1C的槽宽度S1C被设定成是这些槽宽度S1A、S1B、S1D各自的大致两倍尺寸。也可以把槽宽度S1C设定成比后述联杆齿轮7的联杆侧第一齿即齿L23的齿宽度S23大,且被设定成比该齿L23的箭头C11方向一侧的端面(斜面)与联杆侧第二齿即齿L24的箭头C12方向一侧的端面(斜面)之间的尺寸(把齿宽度S23、槽宽度S2C和齿宽度S24分别相加的尺寸)小。
节圆P1上的齿L11~L14的各齿宽度S11~S14按照后述联杆齿轮7的槽L2A~L2D的槽宽度S2A~S2D(参照图8)来设定。
抵接部518与啮合部517邻接,且形成以齿轮54的中央为中心的圆弧状。该抵接部518在前臂5的啮合部517位于最靠近开口部30侧的状态(以下叫做“未转动状态”)下与联杆齿轮7的抵接部75(图8)相互抵接。
返回到图5,如前所述,齿轮52~54被自由旋转地配置在臂本体51的凹部512,把所述交接机构346的齿轮的旋转向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交接。其中,齿轮52与该交接机构346的一个齿轮啮合,并且还与齿轮53和第一辊55啮合。与齿轮53啮合的齿轮54与第二辊56啮合。因此,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分别向同方向旋转。
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被所述臂本体51的第一辊支承部513和第二辊支承部514自由旋转地支承,把持从装置本体3的开口部30插入的盘D并搬送该盘D。
这些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具有组合成圆锥梯形的形状,且安装着用于把持盘D的橡胶辊(图示省略)。
[前臂6的详细结构]
如图5所示,前臂6具备:臂本体61、第一辊62、第二辊63和检测杆64。
臂本体61与臂本体51同样地是具有俯视看大致直角等边三角形形状的平板状部件,夹住大致直角部分的两个边中,使一个边沿托架9的凹部91且使该大致直角部分靠近凹部91中央地安装在臂安装部93的下面侧。
该臂本体61上形成有:开口部611、616、617,凹部612、第一辊支承部613、第二辊支承部614、切口部615、钩状部618和啮合部619。
开口部611在臂本体61的沿凹部91的端部侧且形成在所述大致直角部分的相反侧。该开口部611的内侧嵌入有形成在臂安装部93的所述支承部。且在该开口部611的下面侧周围形成有被扭簧TSR卷绕的环状部(图示省略)。且在开口部611的上面侧外边缘形成有自由转动地安装检测杆64的环状部6112。
凹部612形成在臂本体61的上面侧大致中央,该凹部612配置着检测杆64。
第一辊支承部613和第二辊支承部614分别形成在臂本体61的斜边部分,分别支承各自第一辊62和第二辊63。具体说就是第一辊支承部613形成在斜边部分的大致中央,第二辊支承部614形成在开口部611的相反侧端部。其中第一辊支承部613经由托架9的开口部931向该托架9的上面侧露出。
在此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第一辊62和第二辊63各自具有大致圆筒状,且具有与盘D的端边缘抵接的橡胶辊,被第一辊支承部613和第二辊支承部614自由旋转地支承着。
该结构把前臂5的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前臂6的第一辊62和第二辊63通过托架9的长度方向中央且以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直线为中心地对称配置。
第一辊支承部613和第二辊支承部614分别形成有沿臂本体61的上面延伸的延伸部6131、6141。这些延伸部6131、6141在臂本体61向托架9安装时与开口部931外边缘和台阶部934抵接,由此能够防止臂本体61从托架9脱落。
在第一辊支承部613与第二辊支承部614之间形成朝向从臂本体61中央进行切口的切口部615。该切口部615在托架9支承的前臂6随着盘D的插入而向从前臂5离开的方向转动时,把基架341设置的所述控制基板345(参照图3)的开关(图示省略)接通。由此,与控制基板345连接的所述控制单元31检测前臂6的转动量。
在第一辊支承部613与切口部615之间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部616。经由该开口部616而设置在臂本体61上面侧的检测杆64的按压部(图示省略)在臂本体61的下面侧露出。
开口部617形成以开口部611的中央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内部配置后述检测杆64的拉伸弹簧645。
钩状部618与开口部617邻接地形成侧面看大致L字状。钩状部618的前端在把臂本体61向托架9安装时与该托架9的台阶部933(参照图4)抵接,能够防止臂本体61从托架9脱落。
图7是把前臂6的啮合部519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啮合部619在与臂本体61的大致直角部分对应的位置形成以开口部611的中央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如图7所示,该啮合部619与上述前臂5的啮合部517同样地形成有多个槽R1A~R1D和齿R11~R14,它们与后述联杆齿轮8形成的多个齿R21~R25和槽R2A~R2D(同时参照图9)分别抵接,且是一边共有各自的斜面一边交替形成。
详细说就是在啮合部519中,在成为盘拉入方向的箭头B21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槽R1A,在该槽R1A的与箭头B21方向是相反方向的箭头B22方向一侧以共有该槽R1A的盘搬出侧斜面的形式形成齿R11。该啮合部619按照从齿R11朝向箭头B22的方向而交替形成槽R1B~R1D和齿R12~R14。
其中,齿R12与本发明的臂侧第一齿相当、齿R13与臂侧第二齿相当或者齿R11与臂侧第三齿相当,在齿R11的箭头B22方向一侧端部与所述齿L11同样地形成有缓和斜部R111。
在此,它们的节圆P2(以开口部611的中央为中心且通过各槽R1A~R1D底部与齿R11~R14前端的中间的圆P2)上各槽R1A~R1D的槽宽度T1A~T1D中,槽宽度T1A、T1B、T1D分别被设定成大致相同的尺寸,槽宽度T1C被设定成是槽部T1A的大致两倍尺寸。也可以把槽宽度T1C设定成比后述联杆齿轮8的联杆侧第一齿即齿R23的齿宽度T23大,且被设定成比该齿R23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面(斜面)与联杆侧第二齿即齿R24的箭头C22方向一侧的端面(斜面)之间的尺寸(把齿宽度T23、槽宽度T2C和齿宽度T24分别相加的尺寸)小。
节圆P2上的齿R11~R14的齿宽度T11~T14分别按照后述联杆齿轮8的槽R2A~R2D的槽宽度T2A~T2D(参照图9)来设定。
这些齿宽度T11~T14和槽宽度T1A~T1D分别与前臂5形成的齿L11~L14的齿宽度S11~S14和槽L1A~L1D的槽宽度S1A~S1D相同。
返回到图4,检测杆64被配置在臂本体61的凹部612内,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该臂本体61的环状部6112。该检测杆64与盘D的端边缘抵接并以环状部6112为中心转动,接通设置在所述控制基板345的盘插入检测用的开关。
该检测杆64是俯视看大致形成L字状的平板状部件,该检测杆64形成有:开口部641、抵接销642、按压部(图示省略)、延伸部643和安装部644,且设置有拉伸弹簧645。
开口部641在检测杆64的一个端部侧形成俯视看大致的圆形,该开口部641内嵌入有环状部6112。
抵接销642在形成开口部641侧的相反侧端部作为以从检测杆64的上面(与臂本体61相对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向面外方向突出的销而形成。该抵接销642经由托架9的孔部935向该托架9的上面侧露出,与插入到开口部30的盘D的端边缘抵接。随着与该抵接销642抵接的盘D的推入而检测杆64以开口部641为中心转动。
按压部(图示省略)形成在检测杆64的下面侧(与臂本体61相对的一侧),并经由所述开口部616向臂本体61的下面侧露出,随着检测杆64的转动而接通盘插入检测用开关。
延伸部643在形成抵接销642一侧的检测杆64的端部从该检测杆64的中心向离开的方向延伸形成。该延伸部643的前端形成有俯视看U字状的安装部644,该安装部644安装着设置在臂本体61的开口部617内的拉伸弹簧645的一端。该拉伸弹簧645的另一端安装在臂本体61上,利用该拉伸弹簧645而把检测杆64向与托架9的凹部91接近的方向施力。
[联杆齿轮7、8的结构]
联杆齿轮7、8是相互啮合地分别安装在托架9的联杆安装部94上的平板状部件。这些联杆齿轮7、8分别与前臂5、6的各啮合部517、619啮合,随着一个前臂的转动而转动,并使另一个前臂6向与该一个前臂相反的方向转动。该联杆齿轮7、8分别与本发明的第一联杆齿轮和第二联杆齿轮相当,详细叙述就是:当前臂5作为第一臂而发挥功能时,联杆齿轮7与第一联杆齿轮相当、联杆齿轮8与第二联杆齿轮相当。当前臂6作为第一臂而发挥功能时,联杆齿轮7与第二联杆齿轮相当、联杆齿轮8与第一联杆齿轮相当。
图8是表示联杆齿轮7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联杆齿轮7在一个端部侧形成俯视看大致圆形的开口部71。将形成在托架9的联杆安装部94的大致圆筒状的支承部嵌入该开口部71,由此,联杆齿轮7被托架9自由转动地支承。该联杆齿轮7的转动轴被设定在沿前臂5、6的转动轴的方向上。
在联杆齿轮7上面(与托架9相对的面)的开口部71的周围形成有与托架9的台阶部942的上面抵接的侧面看大致L字状的两个钩状部72。
在联杆齿轮7形成开口部71侧的外周形成有以该开口部71的中央为中心的圆弧状啮合部73。该啮合部73形成有多个与形成在联杆齿轮8的多个齿831啮合的齿731。
形成在联杆齿轮7的开口部71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在以把该开口部71的中央作为中心的圆弧状上形成有与前臂5的啮合部517啮合的啮合部74。
该啮合部74分别交替地形成多个齿L21~L25和槽L2A~L2D。
具体说就是在啮合部74中,在前臂5向箭头B11方向转动时联杆齿轮7转动的方向(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即箭头C11方向)侧的端部形成齿L21,在该齿L21的箭头C11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箭头C12方向一侧形成槽L2A。在啮合部74上按照从槽L2A朝向箭头C12方向而交替形成齿L22~L25和槽L2B~L2D。
其中,齿L22~L24分别与本发明的联杆侧第三齿、联杆侧第一齿和联杆侧第二齿相当,在齿L22的箭头C11方向一侧形成有切口部L221,使该齿L22的前端形成得比其他齿L21、L23~L25而成锐角。齿L24的前端部分被形成大致圆弧状。
在此,节圆P3(以开口部71的中央为中心且通过齿L21~L25前端与槽L2A~L2D底部的中间的圆P3)上齿L21~L25的齿宽度S21~S25分别大致相同,且分别与形成在上述前臂5的槽L1A、L1B、L1D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节圆P3上的槽L2A~L2D的槽宽度S2A~S2D中,槽L2A的槽宽度S2A的尺寸为:在齿L21、L22的一个插入前臂5的槽L1A、L1B时,并且,该一个齿与槽离开之前,另一个齿与槽能够卡合的程度。
相对地,槽L2B的槽宽度S2B被设定成:在联杆齿轮7的齿L23与前臂5的槽L1C卡合时,齿L22与槽L1B离开,在齿L23与槽L1C离开时,齿L22与槽L1B卡合的尺寸。即,槽宽度S2B的尺寸被设定成满足这两个条件。
槽L2C的槽宽度S2C被设定得比该槽宽度S2B小,并且尺寸设定成:在齿L23的箭头C12方向一侧的端面与前臂5的槽L1C的箭头B12侧的端面抵接时,齿L24插入槽L1D的尺寸。
抵接部75被形成在啮合部74的箭头C11方向一侧的端边缘处,在前臂5是所述未转动状态时与该前臂5的抵接部518抵接。在该状态下,把啮合部74的齿L21插入在前臂5的槽L1A内。
图9是表示联杆齿轮8的俯视图。
联杆齿轮8是具有与联杆齿轮7大致镜像对称结构的平板状部件。如图9所示,该联杆齿轮8在与联杆齿轮7同样的位置形成有:把形成在被联杆安装部94的支承部嵌入的开口部81、与台阶部944抵接的两个钩状部82、以开口部81的中央为中心形成圆弧状且具有多个齿831的啮合部83、在该啮合部83的相反侧以开口部81的中央为中心形成圆弧状且与前臂6的啮合部619啮合的啮合部84。
该啮合部84形成有多个齿R21~R25和多个槽R2A~R2D。
详细说就是在啮合部84中,在前臂6向上述箭头B21方向转动时,联杆齿轮8转动的方向(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即箭头C21方向)侧的端部形成齿R21,在该齿R21的箭头C21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箭头C22方向一侧邻接地形成槽R2A。啮合部84按照从槽R2A朝向箭头C22方向而交替形成齿R22~R25和槽R2B~R2D。其中,齿R22~R24分别与本发明的联杆侧第三齿、联杆侧第一齿和联杆侧第二齿相当。齿R22与所述齿L22同样地在箭头C21方向一侧形成有切口部R221,齿R24的前端被形成大致圆弧状。
在此,与所述啮合部74同样地,节圆P4(以开口部81的中央为中心且通过齿R21~R25前端与槽R2A~R2D底部的中间的圆P4)上齿R21~R25的齿宽度T21~T25和槽R2A~R2D的槽宽度T2A~T2D,分别被设定得与联杆齿轮7节圆P3上的齿L21~L25的齿宽度S21~S25和槽L2A~L2D的槽宽度S2A~S2D大致相同的尺寸。
[扭簧TSL、TSR的结构]
扭簧TSL、TSR分别把前臂5、6向接近托架9的凹部91侧的方向,即,成为盘装置1的开口部30侧的箭头B12、B22方向施力。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这些扭簧TSL、TSR具有:分别卷绕在前臂5、6的环状部(图示省略)上的线圈部和从该线圈部延伸出来的一对线状部,该一对线状部中,一个分别卡止在臂本体51、61上,另一个卡止在托架9上。
在此,扭簧TSL向前臂5施加作用力、扭簧TSR向前臂6施加作用力,扭簧TSR的作用力比扭簧TSL的作用力大。因此,盘D从前臂5、6之间的中央靠近前臂5地被搬送。但由于所述转盘3211位于在该盘D的搬送路上,所以能够恰当地进行该转盘3211与盘D的卡住。由于扭簧TSL、TSR的作用力不同,所以与各自作用力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前臂5、6转动时即搬送盘D时的前臂5、6的松动,能够把盘D恰当地搬入到与转盘3211对应的位置。
[搬送单元4进行的第一盘D1的搬送]
以下说明由搬送单元4进行的盘D的搬送。
图10和图11是表示由搬送单元4搬送第一盘D1过程的俯视图。在以下的图10~图16中把托架9的图示省略。
在前臂5、6处于未转动状态时,在把具有与开口部30大致相同径尺寸的第一盘D1插入到该开口部30的情况下,该第一盘D1的端边缘首先与设置在前臂6的检测杆64的抵接销642抵接,使该检测杆64向箭头B21方向转动。由此控制基板345上的盘插入检测用开关被接通,控制单元31检测第一盘D1向开口部30的插入并驱动电机344,使前臂5的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旋转。
之后,当第一盘D1被向开口部30的内部插入时,该第一盘D1的端边缘被各前臂5、6的第一辊55、62所把持。
利用第一辊55的旋转,前臂5、6一边把第一盘D1向装置本体3的内部和箭头A1方向拉入,一边分别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
由此,前臂5的齿L11向联杆齿轮7的齿L21、L22之间的槽L2A插入,前臂6的齿R11向联杆齿轮8的齿R21、R22之间的槽R2A插入,并且,将联杆齿轮7、8的齿L22、R22向前臂5、6的槽L1B、R1B插入。
当前臂5、6和联杆齿轮7、8分别向箭头B11、B21方向和箭头C11、C21方向各自进一步转动时,则如图10所示,将联杆齿轮7、8的齿L23、R23向前臂5、6的槽L1C、R1C插入。
这时,前臂5、6通过第一盘D1抵抗扭簧TSL、TSR的作用力而被向箭头B11、B21方向推入。因此,前臂5、6的齿L13、R13的箭头B11、B21方向一侧的端面,即,槽L1C、R1C的B12、B22方向一侧的端面与联杆齿轮7、8的齿L23、R23的箭头B12、B2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向箭头C11、C21方向转动以把该联杆齿轮7、8推上来。
在齿L13、R13与齿L23、R23抵接的状态下,前臂5、6的齿L12、R12的箭头B11、B2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联杆齿轮7、8的齿L22、R22的箭头C12、C22方向一侧的端面离开。
之后,随着第一盘D1进一步被向箭头A1方向搬入,在前臂5、6向箭头B11、B21方向进一步转动时,如图11所示,随着转动而联杆齿轮7、8的齿L24、R24的箭头C11、C2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前臂5、6的槽L1D、R1D的箭头B11、B21方向一侧的端面逐渐抵接,齿L24、R24嵌入在该槽L1D、R1D中。当它们进一步转动,由于前臂5、6的齿L13、R13的齿宽度S13、T13与联杆齿轮7、8的槽L2C、R2C的槽宽度S2C、T2C分别大致相等,所以如前所述,齿L14、R14的箭头B11、B2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齿L23的箭头C12、C2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
由此,在联杆齿轮7的齿L24嵌入前臂5的齿L13、L14之间的槽L1D中时,并且联杆齿轮8的齿R24嵌入前臂6的齿R13、R14之间的槽R1D中,前臂5、6能够进一步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
将被各前臂5、6的第一辊55、62把持的第一盘D1随着该第一辊55的旋转而向装置本体3的搬入方向即箭头A1方向搬入,并被各前臂5、6的第二辊56、63把持。当第二辊56的旋转时,前臂5、6一边把第一盘D1向箭头A1方向搬入,一边进一步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
之后,当形成在第一盘D1的中央的孔部C1位置到达与转盘3211对应的位置时,前臂5、6利用所述滑动凸轮3431的槽34311在第一盘D1与第二辊56、63离开的状态被卡止。由此,能够防止第二辊56、63妨碍由转盘3211进行的第一盘D1旋转。
以上,第一盘D1向装置本体3内的搬入完成。
另一方面,在把第一盘D1从装置本体3内向开口部30外搬出时,与上述相反地,通过使前臂5、6和联杆齿轮7、8进行动作而向箭头A2方向被搬出。
这时,从图11所示的状态到图10所示的状态,即前臂5、6向箭头B12、B22方向转动,向将联杆齿轮7、8的齿L22、R22嵌入到该前臂5、6的槽L1B、R1B中的状态迁移时,由于槽L1C、R1C与齿L23、R23的位置关系而有可能齿L22、R22不能恰当地嵌入到该槽L1B、R1B中。例如,由于扭簧TSL、TSR的作用力而槽L1C、R1C的箭头B12、B22方向一侧的端面与齿L23、R23的箭头C11、C21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时,有可能齿L22、R22的前端部分与齿L11、R11的前端碰撞。
对此,但如前所述,在齿L11、R11的箭头B12、B22方向一侧形成有缓和斜部L111、R111(分别见图6和图7),在齿L22、R22的箭头C12、C22方向一侧形成有切口部L221、R221(分别见图8和图9),这样,即使切口部L221、R221与缓和斜部L111、R111抵接,齿L22、R22也向槽L1B、R1B内滑入。由此,成为齿L22、R22向槽L1B、R1B内插入,能够顺利地进行前臂5、6向箭头B12、B22方向的转动和第一盘D1的搬出。
[搬送单元4进行的第二盘D2的搬送]
[向开口部30的中央插入的第二盘D2的搬入]
图12和图13是表示由搬送单元4搬送向开口部30的中央插入的第二盘D2过程的俯视图。
在前臂5、6处于未转动状态时,在把比第一盘D1径尺寸小的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的中央插入时,该第二盘D2的端边缘被各前臂5、6的第二辊56、63所把持。在该状态下第二盘D2不与检测杆64的抵接销642抵接,该检测杆64不产生对于前臂6的相对转动。
如图12所示,当把第二盘D2向装置本体3的内部和箭头A1方向推入时,则前臂5、6分别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随着该转动而前臂5、6的齿L11、R11的箭头B11、B21方向一侧的端边缘把齿L21、R21的箭头C12、C22方向一侧的端边缘推上来,使联杆齿轮7、8分别向箭头C11、C21方向转动。由此,将联杆齿轮7、8的齿L22、R22插入前臂5、6的槽L1B、R1B,将齿L22嵌入齿L11、L12之间的槽L1B,还有将齿R22嵌入齿R11、R12之间的槽R1B。
随着该前臂6的转动而检测杆64接通盘插入检测用开关(图示省略),控制单元31驱动电机344。
当电机344被驱动而第二辊56旋转,则如图13所示,将第二盘D2进一步向箭头A1方向搬入,且前臂5、6向箭头B11、B21方向进一步转动。随着该转动前臂5、6的齿L13、R13的箭头B11、B2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联杆齿轮7、8的齿L23、R23的箭头C12、C2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
第二盘D2的中央位于连结第二辊56、63各中心的线上的状态成为搬送该第二盘D2时的前臂5、6的最大转动角,但该状态下联杆齿轮7、8的齿L24、R24不被插入前臂5、6的槽L1D、R1D中。
当第二盘D2的孔部C2被搬入到与转盘3211对应的位置时与上述第一盘D1的情况相同,在以第二盘D2的端边缘与第二辊56、63离开的状态下,前臂5、6被滑动凸轮3431的槽34311所卡止。
以上,第二盘D2的搬入完成。
[靠近开口部30的端部插入的第二盘D2的搬入]
图14和图16是表示由搬送单元4搬入向开口部30的左侧插入的第二盘D2过程的俯视图。
以下说明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的左侧插入时的搬送单元4的搬入动作。
在前臂5、6处于未转动状态时,在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的左侧插入时,该第二盘D2的端边缘与配置在靠近该开口部30左侧端部的前臂5的第一辊55抵接并被把持。
在该状态下当把第二盘D2进一步向装置本体3内推入时,由该按压力前臂5向箭头B11方向转动。随着该转动该前臂5的齿L11把联杆齿轮7的齿L21推上来,并且向联杆齿轮7向箭头C11方向转动,将该联杆齿轮7的齿L22插入前臂5的槽L1B。
该联杆齿轮7的转动经由啮合部73、83向联杆齿轮8交接,使联杆齿轮8向C21方向转动。由此,联杆齿轮8的齿R21把槽R1A的B21方向一侧的端面推上来而使前臂6分别向箭头B21方向转动,该联杆齿轮8的齿R22插入到前臂6的槽R1B中。
随着前臂6的转动,检测杆64接通控制基板345上的开关,控制单元31驱动电机344,由此,第一辊55旋转。利用该第一辊55的旋转和第二盘D2进一步被向箭头A1方向移动,前臂5进一步向箭头B11方向转动。
这时如图14所示,前臂5的齿L12的箭头B11方向一侧的端面把联杆齿轮7的齿L22的箭头C12方向一侧的端面推上来而使联杆齿轮7向箭头C11方向转动。随着该联杆齿轮7的转动,联杆齿轮8向箭头C21方向转动,该联杆齿轮8的齿R22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面把前臂6的齿R11的箭头B22方向一侧的端面推上来而使该前臂6向箭头B21方向转动。
当前臂5从图1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转动,则如图15所示,该前臂5的齿L13的箭头B1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联杆齿轮7的齿L23的箭头C1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
这时,联杆齿轮8的齿R23被收容在具有该齿R23的齿宽度T23大致两倍的槽宽度T1C的前臂6的槽R1C内。在此,由于前臂6没有受到第二盘D2的按压力,所以由扭簧TSR的作用力对前臂6作用有朝向箭头B22方向的返回力,左右前臂5、6各自的转动量出现偏差。即,该前臂6的转动量(转动角)比被盘D2按压的前臂5的转动量(转动角)小。
因此,齿R22成为与齿R11抵接而从齿R12(槽R1B的箭头B22侧的端面)离开的状态,联杆齿轮8的齿R23向前臂6的槽R1C的靠箭头B21方向的位置插入,该齿R23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齿R12的箭头B22方向一侧的端面(槽R1C的箭头B21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
当从图15所示的状态把第二盘D2推入,则前臂5进一步转动,如图16所示,前臂5的齿L13把联杆齿轮7的齿L23推上,使该联杆齿轮7向箭头C11方向转动。
由该联杆齿轮7的转动而使联杆齿轮8向箭头C21方向转动。在此,如前所述,在联杆齿轮8的齿R23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前臂6的槽R1C的箭头B21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的状态中,它们进一步转动,而该槽R1C的槽宽度T1C是齿R23的齿宽度T23的大致两倍,联杆齿轮8的槽R2C的槽宽度T2C与前臂6的齿R13的齿宽度T13大致一致。
因此,位于联杆齿轮8的齿R23的箭头C22方向一侧的齿R24并不插入位于前臂6的槽R1C的箭头B22方向一侧的槽R1D中,而是与齿R13的前端抵接。因此,齿R24并不嵌入槽R1D,联杆齿轮8和前臂6各自向箭头C21、B21方向的转动被限制,相应地,前臂5和联杆齿轮7向箭头B11、C11方向的转动也被限制。在该状态下把前臂5、6的第二辊56、63之间的尺寸设定成比第二盘D2的直径尺寸小的尺寸。
在该前臂6向箭头B21方向的转动被限制时,联杆齿轮7的齿L23位于在连结前臂5的转动轴(开口部511的中心)与联杆齿轮7的转动轴(开口部71的中心)的直线上。这是为了容易调整前臂5的齿L13的端面与联杆齿轮7的齿L23的抵接状态的缘故,并且也是为了在第二盘D2仅与前臂5抵接时使联杆齿轮8的齿R24可靠地与前臂6的齿R13的前端抵接,可靠地限制前臂5、6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的缘故。
这样,在前臂5、6的转动被限制且向横方向的扩开被限制的状态下,第二盘D2利用使用者的按压力和第一辊55的旋转力而向箭头A1方向移动,该第二盘D2的端边缘被前臂5的第二辊56所把持。当第二盘D2在各前臂5、6的靠中央位置进行对中心时,则也被隔开比该第二盘D2的直径幅度狭窄的间隔且转动被限制的前臂6的第二辊63所把持。这时,在使用者对第二盘D2的按压力比扭簧TSL的作用力小的时刻点,前臂5稍微向箭头B12的方向转动。
随着该前臂5和联杆齿轮7的转动而联杆齿轮8和前臂6分别向箭头C22、B22方向转动,联杆齿轮8的齿R24与前臂6的齿R13离开,前臂5、6的转动限制被解除。
这样,被各前臂5、6的第二辊56、63把持的第二盘D2与向开口部30的中央插入的第二盘D2同样地被向箭头A1方向搬入,直到该第二盘D2的孔部C2到达与转盘3211对应的位置。
通过以上的动作,即使在把第二盘D2向靠开口部30的左侧端部位置插入时,该第二盘D2也被一边进行对中心一边被向装置本体3内搬入。
在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的右侧即配置前臂6的一侧插入时,则与上述的情况相反,是联杆齿轮7的齿L24与该前臂6相反侧的前臂5的齿L13的前端抵接。由此,前臂5向箭头B11方向的转动被限制,进而前臂6向箭头B21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第二盘D2被前臂5、6的第二辊56、63把持着一边进行对中心,一边通过前臂5、6临时向箭头B12、B22方向转动而把齿L13与齿L24的抵接解除。由此,各前臂5、6能够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而且将第二盘D2向与转盘3211对应的位置搬入。
另一方面,在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外搬出时(向箭头A2方向搬送时),进行与上述搬送单元4的动作相反的动作。这时前臂5、6的齿L11、R11与联杆齿轮7、8的齿L22、R22的啮合与上述搬出第一盘D1的情况相同,通过该齿L11、R11形成的缓和斜部L111、R111和齿L22、R22形成的切口部L221、R221而能够顺利进行。在第二盘D2的搬出中,该第二盘D2被第二辊56、63把持,且在第二盘D2的一部分向开口部30外露出的状态下,该第二辊56的旋转停止。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能够有以下的效果。
在盘D分别被前臂5、6的第一辊55、62抵接把持时,前臂5、6抵抗扭簧TSL、TSR的作用力而分别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与这些前臂5、6啮合的联杆齿轮7、8分别向箭头C11、C21方向转动。当盘D的按压力大致均等地向两前臂5、6交接时,抵抗扭簧TSL、TSR的作用力而使左右的前臂5、6与联杆齿轮7、8的啮合同步进行,前臂5、6的转动不被限制,能够把该第一盘D1维持在前臂5、6大致中央不变地向装置本体3内搬入。
另一方面,例如把比第一盘D1径小的第二盘D2向靠开口部30的一侧端部插入,并仅与位于该一侧的前臂的第一辊抵接并被把持时,另一侧的前臂不受到来自该第二盘D2的按压力,而被扭簧的作用力向与开口部30接近的方向施力。因此,没受到第二盘D2按压力另一侧的前臂成为联杆齿轮的联杆侧第一齿与该前臂的臂侧第一齿的盘插入方向一侧端面抵接,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与臂侧第二齿的前端碰撞,另一侧的前臂,进而一侧的前臂的进一步转动(向箭头B11、B21方向的转动)被限制。由于前臂5、6的各第二辊56、63只要不把持第二盘D2就被限制转动,所以能够防止仅由该一侧的前臂把第二盘D2搬入,而搬入到装置本体3内不恰当的部位。
由于把左右配置的前臂5和联杆齿轮7的啮合部517、74与前臂6和联杆齿轮8的啮合部619、84分别对称构成,所以即使把第二盘D2向靠开口部30的另一侧端部位置插入时,也能够如上述那样限制前臂5、6的转动。
[第二实施例]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盘装置1A。
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A具有与上述盘装置1同样的结构,该盘装置1在把第二盘D2向靠开口部30的左端部位置插入时,是利用联杆齿轮8的齿R24与前臂6的齿R13抵接来限制前臂5、6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而盘装置1A在通过检测杆遮盖齿R24插入的槽来限制各前臂转动的这一点上,盘装置1A与盘装置1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过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则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A具备:与上述装置本体3具有同样结构的装置本体和盖部件2,该装置本体具备:控制单元31、光学单元32、上部单元33、下部单元34和搬送单元4A。
其中,搬送单元4A与本发明的盘搬送装置相当,被安装在下部单元34的基架341中与上述搬送单元4大致相同的位置,把从开口部30插入的盘D搬入而收容在装置本体内,另外,把被该装置本体收容的盘D向开口部30外搬出。
[搬送单元4A的结构]
图17和图18是表示由搬送单元4A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在图18中把托架9的图示省略。
该搬送单元4A与本发明的盘搬送装置相当,如图17和图18所示,具备:一对前臂5A、6A、与这些前臂5A、6A分别啮合且相互啮合的一对联杆齿轮7A、8A(图18)、把一对前臂5A、6A向接近开口部30方向(箭头B12、B22方向)施力的扭簧TSL、TSR(图18)和托架9。
[前臂5A的结构]
前臂5A被安装在位于凹部91左侧的托架9的臂安装部92,并且在从凹部91离开的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即箭头B11方向)和向该凹部91接近的方向(箭头B12方向)自由转动。该前臂5A在前臂6A作为第一臂发挥功能时与本发明的第二臂相当,在前臂6A作为第二臂发挥功能时与本发明的第一臂相当。
该前臂5A具备:臂本体5A1、齿轮52~54、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其中,臂本体5A1除了替代啮合部517而形成啮合部5A17之外则与臂本体51同样形成。
图19是把前臂5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如图19所示,啮合部5A17与所述啮合部517同样地在箭头B11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槽L3A,在该槽L3A的箭头B12方向一侧形成齿L31。啮合部5A17按照从齿L31朝向箭头B12的方向而交替形成槽L3B~L3D和齿L32~L34。其中,齿L31~L33分别与本发明的臂侧第三齿、臂侧第一齿和臂侧第二齿相当,齿L31的箭头B12方向一侧端部形成有与缓和斜部L111同样的缓和斜部L311。
其中,节圆P5(以开口部511的中央为中心且通过各槽L3A~L3D底部与齿L31~L34前端的中间的圆P5)上的槽L3A、L3B、L3D的槽宽度S3A、S3B、S3D被分别设定成相同的尺寸,与后述联杆齿轮7A的齿L41的齿宽度S41分别大致相同。槽L3C的槽宽度S3C被设定成是这些槽宽度S3A、S3B、S3D的大致两倍尺寸。
节圆P5上的齿L31~L34的齿宽度S31~S34按照联杆齿轮7A的槽L4A~L4D的槽宽度S4A~S4D来分别设定。
[前臂6A的结构]
返回到图17,前臂6A被安装在位于托架9的凹部91右侧的臂安装部93,并且在从该凹部91离开的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即箭头B21方向)和向该凹部91接近的方向(箭头B22方向)自由转动。该前臂6A在前臂5A作为第一臂发挥功能时与本发明的第二臂相当,在前臂5A作为第二臂发挥功能时与本发明的第一臂相当。
如图18所示,该前臂6A具有与前臂6同样的结构,具备:臂本体6A1、第一辊62、第二辊63和检测杆6A4。其中,臂本体6A1除了替代啮合部619而形成啮合部6A19,并与该啮合部6A19邻接而形成抵接部6A1A之外与臂本体61同样形成。
图20是把前臂6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如图20所示,啮合部6A19在箭头B21方向一侧(与第二辊63接近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槽R3A,在该槽R3A的箭头B22方向一侧邻接地形成齿R31。啮合部6A19按照从齿R31朝向箭头B22的方向而交替形成槽R3B~R3F和齿R32~R36。
它们的节圆P6(以开口部611的中央为中心且通过各槽R3A~R3F底部与齿R31~R36前端的中间的圆P6)上的槽R3A~R3F的槽宽度T3A~T3F分别大致相同,与后述联杆齿轮8A的齿R41~R47的齿宽度T41~T47分别一致。
该节圆P6上的齿R31~R34、R36的齿宽度T31~T34、T36分别与联杆齿轮8A的槽R4A~R4F的槽宽度T4A~T4F大致相同。且节圆P6上的齿宽度T35与齿L33的齿宽度S33大致一致,且被设定得比后述检测杆6A4的覆盖部6A43的该检测杆6A4转动方向的尺寸大。
抵接部6A1A与该啮合部6A19的槽R3A的箭头B21方向一侧邻接并且形成在臂本体6A1上。在前臂6A的未转动状态,联杆齿轮8A抵接部8A5与该抵接部6A1A抵接。
检测杆6A4与所述检测杆64同样地与向开口部30插入的盘D的端边缘抵接,并随着该盘D被向箭头A1方向按压而相对前臂6A向箭头B21方向转动,接通控制基板345上的盘插入检测用的开关。如图18所示,该检测杆6A4形成有:开口部611的周围形成的环状部6112所嵌入的俯视看大致圆形的开口部6A41,该检测杆6A4以该开口部6A41为中心自由转动地被安装在前臂6A上。该检测杆6A4被未图示的拉伸弹簧向前臂6A的箭头B22施力。
在该检测杆6A4并且在与上述检测杆64的抵接销642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从托架9的孔部935向上方突出而与盘D的端边缘抵接的抵接销6A42。通过盘D的端边缘与该抵接销6A42抵接而使检测杆6A4转动。
且在检测杆6A4的抵接销6A42的相反侧形成有向从开口部6A41离开方向延伸的覆盖部6A43。该覆盖部6A43在检测杆6A4对于前臂6A没有相对转动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把槽R3F覆盖的位置,在转动了的状态下被配置在与齿R35重叠的位置。
[联杆齿轮7A的结构]
图21是表示联杆齿轮7A的俯视图。
联杆齿轮7A与前臂5A和联杆齿轮8A分别啮合。该联杆齿轮7A在前臂5A作为第一臂而发挥功能时与本发明的第一联杆齿轮相当,在前臂5A作为第二臂而发挥功能时与本发明的第二联杆齿轮相当。
如图21所示,该联杆齿轮7A是具有与上述联杆齿轮7同样结构的平板状部件,在与该联杆齿轮7的开口部71、钩状部72、啮合部73、74和抵接部75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7A1、钩状部7A2、啮合部7A3、7A4和抵接部7A5。
其中,联杆安装部94的支承部嵌入开口部7A1,由此,联杆齿轮7A被托架9自由转动地支承。钩状部7A2与托架9的台阶部942抵接。
在啮合部7A3上形成有:与形成在联杆齿轮8A的啮合部8A3的多个齿8A31啮合的多个齿7A31,另外,在从齿7A31向箭头C12方向离开的位置形成具有比该各齿7A31的齿宽度大的齿宽度的齿7A32。该齿7A32在联杆齿轮7A向箭头C11方向转动时与联杆齿轮8A的形成的齿8A32抵接,并且限制该联杆齿轮7A、8A进一步向箭头C11、C21方向的转动。即这些齿7A32、8A32规定联杆齿轮7A、8A的最大转动量(转动角),进而规定前臂5A、6A的最大转动量(转动角)。
啮合部7A4与上述啮合部73同样地在箭头C11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齿L41,与该齿L41的箭头C12方向一侧邻接而形成槽L4A。啮合部7A4按照从槽L4A朝向箭头C12方向而交替形成齿L42~L45和槽L4B~L4D。其中,齿L42~L44分别与本发明的联杆侧第三齿、联杆侧第一齿和联杆侧第二齿相当。齿L45的齿宽度比其他齿L41~L44的大。这是为了限制从齿L34插入到位于该齿L45的箭头C11方向一侧的槽L4D的状态向联杆齿轮7A的箭头C11方向的转动。且齿L42形成有与切口部L221同样的切口部L421。
这些节圆P7(以开口部7A1的中央为中心且通过各齿L41~L44前端与槽L4A~L4D底部的中间的圆P7)上齿L41~L45的齿宽度S41~S45分别与槽L3A的槽宽度S3A大致相同。
节圆P7上的槽L4A的槽宽度S4A具有:使齿L41、L42能够分别与齿L31抵接程度的尺寸。且节圆P7上的槽L4B的槽宽度S4B被设定得比齿L32的齿宽度S32大,节圆P7上的槽L4C、L4D的槽宽度S4C、S4D被设定成分别与齿L33、L34的齿宽度S33、S34大致一致。
[联杆齿轮8A的结构]
图22是表示联杆齿轮8A的俯视图。
联杆齿轮8A是与前臂6A和联杆齿轮7A分别啮合的平板状部件,并且具有与联杆齿轮7A大致镜像对称的结构。该联杆齿轮8A在前臂6A作为第一臂而发挥功能时与本发明的第一联杆齿轮相当、在前臂6A作为第二臂而发挥功能时与本发明的第二联杆齿轮相当。
如图22所示,该联杆齿轮8A在与所述联杆齿轮8的开口部81、钩状部82和啮合部83、84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8A1、钩状部8A2和啮合部8A3、8A4,与该啮合部8A4邻接而形成抵接部8A5。
其中,联杆安装部94的支承部嵌入在联杆齿轮8A的一端侧形成的开口部8A1,由此,联杆齿轮8A被托架9自由转动地支承。钩状部7A2与托架9的台阶部942抵接。
啮合部8A3与所述啮合部7A3同样地形成有:与多个齿7A31啮合的多个齿8A31。在从啮合部8A3的齿8A31向箭头C22方向(在前臂6A和联杆齿轮7A向箭头B22、C12方向转动时,转动的联杆齿轮8A的方向)离开的位置形成具有比该齿8A31齿宽度大的齿8A32。该齿8A32在箭头C21方向一侧形成切口部8A321,上述的齿7A32与该切口部8A321抵接。在成为这种抵接状态时,联杆齿轮7A、8A和前臂5A、6A的转动量(转动角)分别成为最大转动量(转动角)。前臂5A、6A的最大转动量(转动角)被设定成使第二辊56、63之间的距离成为第一盘D1的直径尺寸,相应地来设定联杆齿轮7A、8A的最大转动量(转动角)。
啮合部8A4在开口部8A1相反侧的端边缘被形成以该开口部8A1的中央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该啮合部8A4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齿R41,与该齿R41的箭头C22方向一侧邻接而形成槽R4A。在啮合部8A4上按照从槽R4A朝向箭头C22方向而分别交替形成齿R42~R47和槽R4B~R4F。
它们的节圆P8(以开口部8A1的中央为中心且通过各齿R41~R46前端与槽R4A~R4D、R4F底部的中间的圆P7)上齿R41~R47的齿宽度T41~T47分别与所述槽T3A大致一致。节圆P8上的槽R4A~R4D、R4F的槽宽度T4A~T4D、T4F分别与齿宽度T31大致一致。槽R4E的槽宽度T4E与齿宽度T35大致一致。齿R47的齿宽度之所以比其他齿R41~R46的大,是与所述齿L45相同的理由。
槽R4E的底部比其他槽R4A~R4D、R4F的低。这是由于检测杆6A4的覆盖部6A43被配置在与齿R35重叠的位置时,该覆盖部6A43从齿R35突出的缘故。
在该啮合部8A4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边缘形成:在前臂6A未转动状态时与该前臂6A的抵接部6A1A(图20)抵接的抵接部8A5。
[由搬送单元4进行的第一盘D1的搬送]
图23是表示由搬送单元4搬送第一盘D1过程的俯视图。
在前臂5A、6A处于未转动状态时,在把第一盘D1插入到开口部30的情况下,该第一盘D1的端边缘与检测杆6A4的抵接销6A42抵接,使该检测杆6A4相对前臂6A向箭头B21方向转动。由此,检测杆6A4接通盘插入检测用开关,控制单元31使电机344进而使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旋转。通过该检测杆6A4的转动而使该检测杆6A4的覆盖部6A43被配置在与前臂6A的啮合部6A19形成的齿R35(图20)对应的位置。
之后,当第一盘D1进一步被向装置本体内推入,则该第一盘D1被前臂5A、6A的第一辊55、62所把持。在此,利用第一辊55的旋转而把第一盘D1向装置本体的内部搬入,随着该第一盘D1向箭头A1方向的移动而前臂5A、6A如图23所示那样分别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
详细叙述就是,前臂5A和联杆齿轮7A与上述前臂5和联杆齿轮7同样地,分别向箭头B11、C11方向转动,以使前臂5A的齿L31~L33的箭头B1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联杆齿轮7A的齿L41~L43的箭头C12方向一侧的端面分别抵接。
前臂6A和联杆齿轮8A利用具有比扭簧TSL大的作用力的扭簧TSR,分别向箭头B21、C21方向转动,以使前臂6A的抵接部6A1A和齿R31~R34的箭头B22方向一侧的端面与联杆齿轮8A的齿R41~R45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面分别抵接。
在该状态下,如前所述,由于检测杆6A4的覆盖部6A43被配置在与前臂6A的齿R35对应的位置,所以联杆齿轮8A的齿R46能够插入在该齿R35的箭头B22方向一侧形成的槽R3F。由此,随着第一盘D1搬入的前臂6A向箭头B21方向的转动,而齿R46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齿R35的箭头B2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
另一方面,前臂5A的齿L33的箭头B1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联杆齿轮7A的齿L43的箭头C1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由于该齿L33的齿宽度S33与齿L43、L44之间的距离(槽宽度S4C)大致一致,所以前臂5A的槽L3D内被插入联杆齿轮7A的齿L44,齿L34的箭头B1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该齿L44的箭头C1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
之后,第一盘D1从第一辊55、62向第二辊56、63交接,前臂5A向箭头B11方向进一步转动时,联杆齿轮7A的齿L45的箭头C1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齿L34的箭头B1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因此,利用前臂5A的齿L45来限制该前臂5A和联杆齿轮7A进一步向箭头B11、C11方向的转动。
同样地,第一盘D1向第二辊56、63交接,前臂6A向箭头B21方向进一步转动时,联杆齿轮8A的齿R47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前臂6A齿R36的箭头B2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由此,前臂6A和联杆齿轮8A进一步向箭头B21、C21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在这样利用联杆齿轮7A、8A的齿L45、R45来限制前臂5A、6A和联杆齿轮7A、8A的转动时,联杆齿轮7A、8A的齿7A32、8A32相互抵接,同样地限制前臂5A、6A和联杆齿轮7A、8A的转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把持第一盘D1的第二辊56、63之间的距离比第一盘D1的直径尺寸扩展。
在第一盘D1的孔部C1到达与转盘3211对应的位置的时刻点,前臂5A、6A在第一盘D1从第二辊56、63离开的状态被卡止,第一盘D1的搬入完成。
在把第一盘D1向开口部30外搬出时(向箭头A2方向搬送),搬送单元4A进行与该第一盘D1的搬入相反的动作。
[搬送单元4进行的第二盘D2的搬送]
图24是表示由搬送单元4A向开口部30的中央插入第二盘D2的搬入过程的俯视图。
在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的中央插入时,该第二盘D2的端边缘被前臂5A、6A的第二辊56、63所把持。当把第二盘D2向箭头A1方向推入时,则前臂5A、6A如图24所示那样分别向箭头B11、B21方向转动。
这时,与上述搬入第一盘D1时相同,前臂5A的齿L31~L33与联杆齿轮7A的齿L41~L43分别抵接,使该联杆齿轮7A向C11方向转动。
利用扭簧TSR,受到比前臂5A大的朝向箭头B22方向作用力的前臂6A,联杆齿轮8A的齿R41~R45的箭头C2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该前臂6A的抵接部6A1A和齿R31~R34的箭头B22方向一侧的端面抵接,并随着按照联杆齿轮7A向C11方向转动的联杆齿轮8A向C21方向的转动而向箭头B21方向转动。利用该前臂6A的转动而检测杆6A4接通盘插入检测用开关,第一辊55和第二辊56旋转。
在此,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的中央插入时,由于该第二盘D2的端边缘不与检测杆6A4的抵接销6A42抵接,所以检测杆6A4对于前臂6A不产生相对转动。因此,齿R35的箭头B22方向一侧形成的槽R3F被检测杆6A4的覆盖部6A43所覆盖。
但第二辊56、63分别把持第二盘D2,且当第二盘D2的中心位于连结该第二辊56、63之间的直线上时,则如图24所示,联杆齿轮7A、8A的齿L44、R46越插入前臂5A、6A的槽L3D、R3F中,该前臂5A、6A越不向箭头B11、B12方向转动。这样,第二盘D2利用第二辊56、63的转动而第二盘D2的孔部C2被搬入到达与转盘3211对应的位置,各前臂5A、6A利用上述的滑动凸轮3431而被卡止在从第二盘D2的端边缘离开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动作,完成向开口部30的中央插入时的第二盘D2的搬入。
图25是表示由搬送单元4A把向开口部30的左侧插入的第二盘D2搬入过程的俯视图。
另一方面,在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的左侧插入时,第二盘D2的端边缘与配置在该开口部30左侧的前臂5A的第一辊55抵接。当把该第二盘D2进一步向装置本体3内推入时,则前臂5A向箭头B11方向转动,具有与该前臂5A的齿L31~L33分别抵接的齿L41~L43的联杆齿轮7A向箭头C11方向转动。
随着该联杆齿轮7A的转动,联杆齿轮8A向C21方向转动,该联杆齿轮8A的齿R21~R45把抵接部6A1A和齿R31~R34推上来而使前臂6A向箭头B21方向转动,通过前臂6A的转动,检测杆6A4接通盘插入检测用开关。
把第二盘D2进一步插入,则前臂5A和联杆齿轮7A分别进一步向箭头B11、C11方向转动,联杆齿轮8A和前臂6A则分别向C21、B21方向转动。
在此,由于检测杆6A4的抵接销6A42不与第二盘D2抵接,所以该检测杆6A4对于前臂6A不产生相对转动。因此如图25所示,前臂6A的槽R3F被检测杆6A4的覆盖部6A43所覆盖,所以联杆齿轮8A的齿R46不插入该槽R3F而与覆盖部6A43抵接。由此,前臂6A和联杆齿轮8A进一步向箭头B21、C21方向的转动被限制,进而前臂5A和联杆齿轮7A进一步向箭头B11、C11方向的转动也被限制。
在这些前臂5A、6A向箭头B11、B21方向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下,由于第二辊56、63之间的距离被设定得比第二盘D2的直径尺寸小,所以第二盘D2被从第一辊55向第二辊56交接,利用该第二辊56的旋转而朝向前臂5A、6A中间进行对中心后,也被相反侧的第二辊63所把持。
这时,在使用者对第二盘D2的按压力比扭簧TSL、TSR的作用力小的时刻点,前臂5A、6A分别稍微向箭头B12、B22的方向转动。由此而检测杆6A4的覆盖部6A43与联杆齿轮8A的齿R46离开,成为图24所示的状态。
以后,与把第二盘D2与向开口部30中央插入的情况相同,把该第二盘D2搬入直到该第二盘D2的孔部C2到达与转盘3211对应的位置。在该时刻点,以与第二盘D2离开的状态,各前臂5A、6A被卡止,电机344的驱动被停止。
另一方面,在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的右侧插入时,搬送单元4A进行与上述搬送单元4同样的动作。
在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外搬出时,则进行与上述搬送单元4把向开口部30中央插入的第二盘D2搬入的动作相反的动作。在第二盘D2的搬出过程中,与所述搬送单元4同样地第二盘D2被第二辊56、63把持,且在第二盘D2的一部分向开口部30外露出的状态下,电机344的驱动被停止,由此而第二辊56的旋转停止。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A,能够得到与上述盘装置1能够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此外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把第一盘D1向开口部30插入时,该第一盘D1使检测杆6A4转动并使槽R3F露出,所以在该第一盘D1搬入时能够使前臂5A、6A转动。
在把第二盘D2向开口部30的大致中央插入且该第二盘D2被前臂5A、6A的第二辊56、63把持时,由于不与第二盘D2抵接,所以检测杆6A4不转动。但由于在搬送第二盘D2时即使前臂5A、6A转动最大时,覆盖部6A43也不与联杆齿轮8A的齿R46抵接,所以检测杆6A4不会妨碍第二盘D2的搬送。
另一方面,在把第二盘D2向靠开口部30的左侧端部位置插入时,前臂6A的槽R3F被检测杆6A4的覆盖部6A43所覆盖,所以联杆齿轮8A的齿R46不嵌入该槽R3F,该联杆齿轮8A的啮合部8A4不与前臂6A的啮合部6A19啮合。因此,前臂5A、6A进一步向箭头B11、B21方向的转动被限制,所以该第二盘D2仅被前臂5A把持着被搬入,能够防止被搬入到与转盘3211对应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限制前臂5A、6A转动的杆部件接通该开关,并兼作检测盘D插入的杆部件,所以能够减少盘装置1A的零件个数,使该盘装置1A的结构简略化。
[3、实施例的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达到本发明目的范围的变形、改良等被本发明所包含。
上述第二实施例中位于右侧的前臂6A设置了检测杆6A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检测杆也可以设置在位于左侧的前臂5A。即,在直径尺寸小的第二盘与一个前臂抵接时,只要使各前臂的间隔不扩开到规定以上地来限制另一个前臂的齿和与该前臂啮合的联杆齿轮的齿的啮合,则检测杆可以设置在任一个前臂上,也可以设置在各自前臂上。
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把前臂5、5A和前臂6、6A分别向箭头B12、B22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的扭簧TSL、TSR被设置成各自的作用力不同,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使各自的作用力相同。与扭簧TSL相比,扭簧TSR的作用力被设定得大,但也可以设定得小。
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前臂5、6形成有多个齿L11~L14、R11~R14,联杆齿轮7、8形成有多个齿L21~L25、R21~R25,所述第二实施例中,前臂5A、6A形成有多个齿L31~L34、R31~R36,联杆齿轮7A、8A形成有多个齿L41~L45、R41~R47,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这些齿的数目也可以按照搬送的盘D的直径尺寸、前臂5、6、5A、6A和联杆齿轮7、8、7A、8A的尺寸等来适当设定。
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盘搬送装置的搬送单元4、4A、上部单元33和下部单元34被设置在盘装置1、1A中,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是一对臂把盘一边向该各臂之间进行对中心一边进行搬入的装置。

Claims (13)

1、一种盘搬送装置,其是搬送盘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臂和第二臂,其被配置成一侧端部之间接近而另一侧端部之间离开,并以所述另一侧的端部为中心分别向相互离开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来搬送所述盘;联杆,其根据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一个臂的转动而使另一个臂转动,
所述第一臂和所述联杆具有多个齿,且分别具备相互啮合的臂侧啮合部和联杆侧啮合部,
所述第一臂具备转动限制部,
在所述盘仅与所述第二臂抵接的状态下,当该第二臂向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限制所述臂侧啮合部与所述联杆侧啮合部的啮合,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各自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杆具备:第一联杆齿轮,其具有所述联杆侧啮合部,而且随着所述第一臂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转动而向第三方向转动;第二联杆齿轮,其与所述第二臂卡合且随着所述第二臂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而向第四方向转动,
所述第一联杆齿轮和所述第二联杆齿轮分别具备相互啮合的其他啮合部,
所述转动限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臂上,且通过限制所述第一联杆齿轮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转动来限制所述第二联杆齿轮向所述第四方向的转动和所述第二臂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盘仅与所述第二臂抵接时,使所述臂侧啮合部具有的所述齿的前端与所述联杆侧啮合部具有的所述齿的前端抵接,所述转动限制部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把所述第一臂向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
所述臂侧啮合部具有:臂侧第一齿和在与该臂侧第一齿的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一侧形成的臂侧第二齿,
所述联杆侧啮合部具有:嵌入在所述臂侧第一齿与所述臂侧第二齿之间的联杆侧第一齿和在与该联杆侧第一齿的所述第四方向相反方向一侧形成的联杆侧第二齿,
所述转动限制部是在所述臂侧第一齿与所述臂侧第二齿之间的槽,该槽的槽宽度被设定成:比所述联杆侧第一齿的齿宽度大且比所述联杆侧第一齿和所述联杆侧第二齿的所述第三方向一侧端面之间的尺寸小,
所述联杆侧第一齿与所述联杆侧第二齿之间的槽宽度与所述臂侧第二齿的齿宽度大致一致,
在所述盘仅与所述第二臂抵接时,通过所述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与所述臂侧第二齿的前端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各自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侧啮合部在所述臂侧第一齿的所述第三方向一侧具有臂侧第三齿,
所述联杆侧啮合部在所述联杆侧第一齿的所述第四方向一侧具有联杆侧第三齿,
所述联杆侧第三齿随着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一联杆分别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转动而嵌入在所述臂侧第三齿与所述臂侧第一齿之间,
在所述联杆侧第一齿与所述臂侧第一齿和所述臂侧第二齿的任何一个抵接时,所述臂侧第三齿和所述联杆侧第三齿分别离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侧第一齿的齿宽度比所述臂侧第二齿的齿宽度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侧第三齿和所述联杆侧第三齿分别被形成大致梯形,
在所述臂侧第三齿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使该相反方向一侧的端边缘倾斜变和缓的缓和斜部,
在所述联杆侧第三齿的所述第三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使该第三方向一侧的端边缘倾斜变和缓的切口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联杆侧第二齿的前端与所述臂侧第二齿的前端抵接时,所述联杆侧第一齿位于连结所述第一臂的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联杆齿轮的转动轴的直线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部是设置在所述第一臂上且具有与该第一臂的转动轴是相同转动轴的杆部件,
所述杆部件具备把所述臂侧啮合部具有的所述多个齿中至少任一个齿与齿之间的区域覆盖的覆盖部,
通过所述联杆侧啮合部具有的所述多个齿中嵌入所述区域的齿的前端与该覆盖部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各自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部件是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转动来检测所述盘的检测杆。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分别具备与所述盘抵接的辊,
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分别被限制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各辊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盘的直径尺寸以下。
12、一种盘装置,具备:信息读取/写入机构,其执行在读取作为记录媒体的盘所记录的信息和向该盘写入信息中的至少任一个;框体,其把该信息读取/写入机构收容在内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内设置如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11任一项所述的盘搬送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形成有:用于把所述盘向该框体内插入的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按照所述盘中相对第二盘而直径尺寸大的第一盘的直径尺寸形成,
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各自分别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两端部附近,
所述转动限制部在所述第二盘仅与所述第二臂抵接时限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转动。
CN2008102137925A 2007-09-06 2008-09-08 盘搬送装置和盘装置 Active CN101383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1667/07 2007-09-06
JP2007231667A JP4388570B2 (ja) 2007-09-06 2007-09-06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3168A true CN101383168A (zh) 2009-03-11
CN101383168B CN101383168B (zh) 2010-12-29

Family

ID=40433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37925A Active CN101383168B (zh) 2007-09-06 2008-09-08 盘搬送装置和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92157B2 (zh)
JP (1) JP4388570B2 (zh)
CN (1) CN1013831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88570B2 (ja) * 2007-09-06 2009-12-24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JP2010267317A (ja) * 2009-05-13 2010-11-25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ディスク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1014186A (ja) * 2009-06-30 2011-01-20 Sharp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KR101080206B1 (ko) 2010-04-30 2011-11-07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반도체 장치의 어드레스 출력 타이밍 제어 회로
US8776099B2 (en) * 2010-10-13 2014-07-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sk drive having a rotatable lid and a disk insertion open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902262A (fr) * 1985-04-23 1985-08-16 Staar Sa Dispositif de chargement automatique de disques dans un tourne-disques.
JPH0679405B2 (ja) * 1989-08-11 1994-10-0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US5195077A (en) * 1990-01-31 1993-03-16 Clarion Co., Ltd. Disc loading mechanism for large and small disks
US5255255A (en) * 1990-11-27 1993-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k loading device
JP2784971B2 (ja) * 1992-02-25 1998-08-13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光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DE19516733A1 (de) * 1995-05-06 1996-11-07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Lademechanismus
DE69732075T2 (de) * 1996-10-10 2005-12-08 Lg Electronics Inc. Plattenlade- und -entladeeinrichtung für Abspielvorrichtung für optische Platten
KR100277960B1 (ko) * 1997-12-04 2001-01-15 윤종용 광 디스크 로딩장치
JP3816010B2 (ja) * 2002-01-30 2006-08-30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3971205B2 (ja) 2002-02-27 2007-09-05 シン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挿入位置決め装置
JP4096817B2 (ja) * 2003-06-06 2008-06-04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3867692B2 (ja) * 2003-07-22 2007-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4452056B2 (ja) * 2003-10-20 2010-04-2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JP2005251362A (ja) 2004-03-08 2005-09-15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6040393A (ja) * 2004-07-27 2006-02-09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KR20060014611A (ko) * 2004-08-11 2006-0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크 플레이어의 디스크 이중 삽입 방지장치
KR100661184B1 (ko) 2004-12-01 2006-12-26 광원텍(주) 차량용 콤팩트디스크 플레이어
JP3839833B1 (ja) 2005-04-25 2006-11-01 タナシン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センタリング装置。
JP4192921B2 (ja) * 2005-07-11 2008-12-10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KR101106642B1 (ko) * 2005-09-26 2012-01-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크 플레이어의 디스크 로딩 장치
JP2007293981A (ja) * 2006-04-24 2007-11-08 Tea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US7979871B2 (en) * 2006-05-16 2011-07-12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Disk apparatus and driving control section
JP4388570B2 (ja) * 2007-09-06 2009-12-24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992157B2 (en) 2011-08-02
CN101383168B (zh) 2010-12-29
JP4388570B2 (ja) 2009-12-24
US20090070793A1 (en) 2009-03-12
JP2009064518A (ja) 200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3168B (zh) 盘搬送装置和盘装置
US5042024A (en) Disk reproduction apparatus capable of being disposed in different attitudes
EP0628963B1 (en) Disc reproduction apparatus with disc changer
JP4125115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3540538B2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US7716690B2 (en) Disk-storing disk device with restricting mechanism
CN101527149B (zh) 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JP3859421B2 (ja)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装置
CN100568363C (zh) 盘装置和盘装载机构
JP4125116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CN102422354A (zh) 盘搬入装置和盘装置
US20030048732A1 (en) Disk drive
JP4684831B2 (ja) ディスク収納型ディスク装置
US7881176B2 (en) Floating lock device
EP1341171A2 (en) Disk insertion position setting device
CN100423110C (zh) 光盘装置
JP3660975B2 (ja) マルチ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ディスク位置ずれ防止機構
JP3611197B2 (ja)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JP3660976B2 (ja) マルチ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ディスククランプ機構
US7096476B2 (en) Disk table rotation supporting structure
US6285633B1 (en) Multiple disc changing apparatus
US7774805B2 (en) Disk clamping device
JP3354393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US20070058288A1 (en) Media cartridge autoloader
JP2002197773A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