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6773A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6773A
CN102416773A CN2011102531764A CN201110253176A CN102416773A CN 102416773 A CN102416773 A CN 102416773A CN 2011102531764 A CN2011102531764 A CN 2011102531764A CN 201110253176 A CN201110253176 A CN 201110253176A CN 102416773 A CN102416773 A CN 102416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grading
printing
recording medium
paper
prote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31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冈纯
樋口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16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6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07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41M5/385 - B41M5/395
    • B41M5/38221Apparatus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3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rmal heads
    • B41J2202/33Thermal printer with pre-coating or post-coating ribbon syste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在预定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热转印纸,该热转印纸包括被热转印在介质上以形成印刷层的油墨层和被热转印在介质上以形成保护层的保护材料层;使热转印纸移动的转印纸传送装置;改质纸,该改质纸包括用于使油墨层和保护材料层与介质的表面接触的印刷开口部,以及用于改变保护层的表面性质的表面性质改质部;使改质纸移动的改质纸传送装置;以及热敏打印头,该热敏打印头经由热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将表面性质改质部按压在介质上、从而加热被按压的表面性质改质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热转印打印机,广泛地使用升华型、熔融型和感热型打印机。然而,在热转印打印机中,存在图像的光泽度由于形成在图像表面上的微细的不平整而受损的情形。因此,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在图像表面上加热并按压平整表面来使图像表面变平整,从而提高图像的光泽度。
例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9-248520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中,利用包括油墨层和保护材料层的热转印纸以及包括印刷开口部和表面性质改质部的改质纸、来提高图像的光泽度。
在该方法中,首先,将改质纸夹在记录介质和热转印纸之间。然后,经由印刷开口部将油墨层转移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形成印刷层(图像),并且将保护材料层转移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在印刷层上形成保护层。接下来,将热转印纸和改质纸对准,并且在将表面性质改质部的平整表面经由转印了保护材料层的保护材料区域(在下文中,称为转印后保护材料层)按压在保护层上并且加热,从而改变保护层的表面性质。
发明内容
这里,在改变表面性质的处理中,优选地经由处于均匀状态中的转印后保护材料层进行加热和按压。这是因为,当经由未处于均匀状态中的转印后保护材料层进行加热和按压时,保留在保护材料层上的保护材料可能粘附到改质纸上。
然而,在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形,即由于在热转印纸和改质纸之间出现的定位误差而导致加热和按压经由未处于均匀状态中的转印后保护材料层进行。此外,当保护材料粘附到改质纸上时,在保护材料粘附区域和保护材料未粘附区域之间的改质纸的热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发生表面性质的改质失效或者改质纸的剥离失效。
因此,在本公开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其中可以抑制由热转印纸的定位误差所导致的保护材料对改质纸的粘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在预定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热转印纸,该热转印纸包括油墨层和保护材料层,其中油墨层被热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形成印刷层,保护材料层被热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形成保护层;转印纸传送装置,该转印纸传送装置使热转印纸移动;改质纸,该改质纸包括印刷开口部和表面性质改质部,其中印刷开口部用于使所油墨层和保护材料层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接触,表面性质改质部用于改变保护层的表面性质;改质纸传送装置,该改质纸传送装置使改质纸移动;以及热敏打印头,该热敏打印头在将油墨层和保护材料层热转印在记录介质上之后,经由热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将表面性质改质部按压在记录介质上、从而加热被按压的表面性质改质部。这里,形成保护层的区域可以扩展为比改变保护层的表面性质的区域更宽。
而且,形成保护层的区域可以扩展为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改变保护层的表面性质的区域更宽。
而且,形成保护层的区域可以扩展为在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比改变保护层的表面性质的区域更宽。
而且,形成保护层的区域可以扩展至其中记录介质被扩展的空白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包括:将改质纸夹在记录介质与热转印纸之间,其中改质纸包括印刷开口部和表面性质改质部,热转印纸包括油墨层和保护材料层;使记录介质、热转印纸以及改质纸在预定方向上移动;通过使记录介质的印刷位置和油墨层与印刷开口部对准、来将油墨层热转印在记录介质上以形成印刷层;通过使记录介质的印刷位置和保护材料层与印刷开口部对准、来将保护材料层热转印在记录介质上以形成保护层;以及通过使记录介质的印刷位置和保护材料层与表面性质改质部对准、来将表面性质改质部经由热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按压在记录介质上,并且加热被按压的表面性质改质部从而改变保护层的表面性质。这里,形成保护层的区域可以扩展为比改变保护层的表面性质的区域更宽。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计算机中执行上述图像形成方法的程序。这里,该程序可以利用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来提供,并且可以通过通信装置等来提供。
如上所述,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其可以抑制由热转印纸的定位误差所导致的保护材料对改质纸的粘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的主要配置的示意性示图;
图2是示出了墨带的配置的示图;
图3是示出了改质带的配置的示图;
图4是示出了图像形成处理的主要过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了图像形成处理的主要过程的横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墨带的定位机构的示图;
图7是示出了由定位误差导致的保护材料的粘附状态的示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记录用纸的切断方法的示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扩展了保护层形成区域的示例的示图;
图10是示出了保护层形成区域被扩展的状态的示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记录用纸的切断方法的示图;以及
图12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扩展了保护层形成区域的示例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全部附图和详细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属于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组成元件,因此将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1.图像形成设备1的配置
首先,将参考图1至图7描述适应于本公开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示例。此外,在下文中,作为图像形成设备1的示例,将描述升华型打印机的情况。在图1中,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1的主要配置。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设置了热敏打印头11、记录介质50、热转印纸30以及改质纸40。在下文中,将记录介质50称为记录用纸50,将热转印纸30称为墨带30,并且将改质纸40称为改质带40。
在热敏打印头11中,以直线状态布置了多个发热元件(未示出)。该多个发热元件根据印刷图像的灰度级别(gradation level)选择性地通电,从而产生用于转印的热能。热敏打印头11将形成在墨带30中的油墨层33(染料墨水)转印到记录用纸50上,从而在记录用纸50上形成印刷层51(图像)。此外,热敏打印头11将形成在墨带30中的保护材料层35(保护材料36)转印到记录用纸50上从而在形成在记录用纸50上的印刷层51上形成保护层52。
记录用纸50作为卷纸安装在预定位置处并且必要时被输送。记录用纸50由包括例如夹送辊14和绞盘(capstan)15的输送装置13夹持并且通过输送装置13的正向和反向转动驱动向上游侧和下游侧进给。此外,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表示记录用纸50的纸进给侧和纸排出侧。记录用纸50由输送装置13引出,经过热敏打印头11与用于印刷的压纸辊12之间,并且在形成图像(印刷层51和保护层52的形成以及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之后由刀具C(见图8、图11)切断、并排出。
此外,记录用纸50不限于卷纸,并且诸如单页纸之类的非卷纸也可以用作记录用纸50。在这种情况下,不必进行记录用纸50的切断,从而可以省略刀具C。
墨带30由包括供给卷轴17、卷取卷轴18以及多个导辊(未示出)的墨带传送装置16进给。墨带30被从供给卷轴17引出,引导至导辊,经过热敏打印头11和压纸辊12之间,并且然后被顺次地卷绕在卷取卷轴18上。
改质带40布置成插入在记录用纸50和墨带30之间。改质带40由包括供给卷轴20、卷取卷轴21以及多个导辊(未示出)的改质带传送装置19进给。改质带40被从供给卷轴20引出,引导至导辊,经过热敏打印头11和压纸辊12之间,并且然后被卷绕在卷取卷轴21上。改质带40在两个方向(从上游到下游以及反方向)上自由地进给。
此外,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设置了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操作的控制器22。控制器22配置为硬件和/或软件。控制器22包括CPU、ROM、RAM等,并且CPU在RAM上扩展并执行从ROM等读取的程序,从而可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图像形成方法。
在图2中,示出了墨带30的配置。如图2所示,在墨带30中,在基材31的表面上形成了易粘附层32。在易粘附层32中,形成了黄色(Y)、青色(M)和洋红(C)的油墨层33Y、33M和33C,并且经由剥离层34形成了透明保护材料层35。对于油墨层33(油墨层的总称)和保护材料层35,油墨层33Y、33M和33C以及保护材料层35以规定的顺序周期性地形成。油墨层33形成为涂覆有诸如可升华染料等染料,并且保护材料层35形成为涂覆有透明层压树脂等保护材料36。
在印刷层51通过油墨层33的转印在记录用纸50上形成以后,转印保护材料层35,从而形成用于保护印刷层51的保护层52。保护层52提高印刷层51的耐化学性、耐溶剂性、耐油脂、耐磨损性等。此外,保护层52提高图像的光泽度和质量。
保护材料层35经由剥离层34形成在易粘附层32上。因此,当转印保护材料层35时,在剥离层34和保护材料层35之间的界面上发生剥离,剥离层34保留在墨带30侧中,并且保护材料层35(保护材料36)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上。因此,提高了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性。
此外,在基材31的另一表面上形成了耐热润滑层38。耐热润滑层38减小热敏打印头11和墨带30之间的摩擦,并且使墨带30的传送稳定。
油墨层33和保护材料层35形成为比实际转印在记录用纸50上的区域更大的区域。油墨层33和保护材料层35形成为包围实际转印区域。在油墨层33和保护材料层35中,转印开始位置/结束位置Ys/Ye、Ms/Me、Cs/Ce和Ls/Le设置在墨带30的传送方向的始端侧和终端侧。
在墨带30中,形成了用于墨带33Y、33M和33C以及保护材料层35的定位的标记M(标记的总称)。标记M包括标记MY、MC和MM以及标记MP,其中标记MY、MC和MM表示墨带33Y、33M和33C的各个的位置以及保护材料层35的位置,并且标记MP表示墨带33Y、33M和33C以及保护材料层35的组合的周期。
在图3中,示出了改质带40的配置。如图3所示,在基材41上在长度方向上并排形成了印刷开口部42和表面性质改质部43(表面性质改质部的总称)。基材41由诸如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等形成。
在印刷开口部42中,形成了用于使墨带30与记录用纸50接触的开口。印刷开口部42的宽度W形成为稍大于热敏打印头11在主扫描方向上的长度。
在表面性质改质部43中,形成了用于改变形成在记录用纸50上的保护层52的表面性质的改质表面。改质表面形成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时被按压向记录用纸50的一侧的表面中。改质表面根据图像形成的最终印刷物的表面性质的详细说明形成为镜面、磨砂后不平整表面(matte-finishsurface)、绸纹表面(silk-finish surface)等。在表面性质改质部43中,改质开始/结束位置Rs/Re设置在墨带30的传送方向的始端侧和终端侧。
在图3中,示出了形成了用于超光滑表面的第一表面性质改质部43a、用于磨砂表面的第二表面性质改质部43b以及用于柔滑表面的第三表面性质改质部43c作为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示例。然而,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数目和类型不限于该示例。
在基材41中,例如,周期性地形成了印刷开口部42和表面性质改质部43a、43b和43c。此外,使改质带40适当地并自由地移动,使得在形成印刷层51和保护层52时印刷开口部42位于与热敏打印头11的发热元件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使得在进行表面性质改质处理时表面性质改质部43位于与发热元件对应的位置处。改质带40能重复地使用。
2.图像形成处理
在图4中,示出了图像形成处理的主要过程。如图4所示,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所必须的初始化处理(步骤S11)。初始化处理包括油墨层33Y的转印开始位置Ys与记录用纸50的印刷开始位置之间的定位。当定位完成时,将油墨层33Y转印到记录用纸50上(步骤S12)。类似地,对于油墨层33M和33C以及保护材料层35,通过将墨带30引出并且将记录用纸50倒回来进行定位,并且在定位完成后进行转印(步骤S14、S16和S18)。
通过形成保护层5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图像的光泽度;然而,存在不一定能获得需要的光泽度的情况。这是因为,保护层52的表面是作为从基材31中的没有足够平整度的剥离层34剥离的、保护材料层35的剥离表面而形成的。因此,利用具有期望表面性质的表面性质改质部43,来进行用于改变保护层52的表面性质的表面性质改质处理。
当印刷层51和保护层52的形成完成时,将记录用纸50和墨带30(S19)倒回,并且引出改质带40(S20)。接下来,对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见图7)的转印开始位置Ls与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改质开始位置Rs进行定位(步骤S21和S22)。当定位完成时,在保护层52经由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被按压向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状态下、加热保护层52。由此,将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表面性质转印在保护层52的表面上,从而改变了保护层52的表面性质(步骤S23)。
当表面性质改质处理完成时,对保护材料层35进行定位(步骤S24),并且倒回改质带40和墨带30(步骤S25和S26)。即,倒回改质带40,使得印刷开口部42位于与发热元件对应的位置处,并且倒回墨带30,使得下一周期的未经转印的油墨层33Y位于与发热元件对应的位置处。接下来,切断并且排出记录用纸50(步骤S27),进行预定的完成处理(步骤S28)。
在图5中,示出了图像形成处理的主要过程。在图5中,示出了利用具有镜面作为改质表面的表面性质改质部43将保护层52改质为超光滑表面的示例。
首先,如状态1所示,通过油墨层33的转印在记录用纸50上形成了印刷层51,并且通过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又形成了保护层52。这里,在油墨层33和保护材料层35转印时,油墨层33和保护材料层35经由印刷开口部42与记录用纸50接触。
接下来,在开始改质处理之前,对墨带30和改质带40进行定位。这里,在改质处理中,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改质表面与记录用纸50接触,并且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与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另一表面接触。因此,通过墨带传送装置16和改质带传送装置19的旋转驱动来对墨带30和改质带40进行定位,使保护层52的转印开始位置Ls(与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的开始位置对应)与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改质处理的改质开始位置Rs尽可能相互一致。
具体而言,在刚刚形成保护材料层35之后,在墨带30中,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结束位置Le与发热元件的位置对应。此外,在改质带40上,印刷开口部42与发热元件的位置对应。为此,在改质处理开始时,使墨带30移动以使得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开始位置Ls与发热元件的位置对应。此外,使改质带40移动以使得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预定改质开始位置Rs与发热元件的位置对应。
当定位完成时,如状态2所示,通过向记录用纸50按压并加热改质带40来进行改质处理。表面性质改质部43由热敏打印头11和压纸辊12按压向保护层52,并且记录用纸50、墨带30和改质带40在保护层52被发热元件的热能加热到约70℃到120℃的状态下同时移动。
然后,如状态3所示,保护层52具有接近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并且以稍微软化的状态与表面性质改质部43紧密接触。因此,以将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表面性质转印的方式,将保护层52的表面改质到期望的表面性质。接下来,随着保护层52与热敏打印头11分离,经过了改质处理的区域的温度降低,从而改质带40随后从保护层52剥离。结果,如状态4所示,保护层52的表面被改质成与卤化银照片相当的超光滑表面。
在图6中,示出了墨带30的定位机构的示例。如图6所示,定位机构包括用于检测在墨带30上的标记M的标记传感器SM(SM1和SM2),以及用于检测卷取卷轴RR的旋转角度的卷轴传感器SR。
标记传感器SM包括诸如LED等光发射装置SM1和光接收装置SM2,其中光发射装置SM1布置在墨带30的行进路径上墨带30的表面侧,并且光接收装置SM2布置在墨带30的另一表面侧。标记传感器SM通过检测从光发射装置SM1发出的光被标记M遮蔽的状态来检测标记M。卷轴传感器SR通过计数以一定间隔在卷取卷轴RR的攒在表面上形成的切口SS等来检测卷轴RR的旋转角度。
例如,在对保护材料层35进行定位的情况下,通过电动机EM和卷轴驱动系统DS驱动RR使其正常地旋转,直到检测到保护材料层35的标记ML时停止电动机EM。接下来,通过电动机EM和卷轴驱动系统DS驱动卷轴RR以使其反向旋转,直到检测到预定旋转角度,并且当检测到预定旋转角度时,停止电动机EM的驱动。基于从标记M的位置到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开始位置Ls的距离来设定预定旋转角度。
因此,在墨带30的定位中,由于标记传感器SM和卷轴传感器SR的检测精度、卷轴传感器SR的分辨率(切口SS的间隔)、卷轴驱动系统DS的随动特性等产生了误差ΔE。此外,存在保护材料36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由于定位误差ΔE而粘附到改质带40上的情况。
在图7中,示出了由于定位误差ΔE的保护材料36的粘附状态。在图7中,示出了墨带30和改质带40的平面图和横截面图。
在墨带30上,示出了油墨层33C和33Y以及保护材料层35。油墨层33C和保护材料层35处于已经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状态,并且油墨层33Y处于正在被转印的状态。在保护材料层35中,保护材料36在从转印开始位置Ls至转印结束位置Le的范围内通过转印从保护材料层35剥离;然而,在其他范围内,保护材料36仍然保留在保护材料层35中。
表面性质改质部43经由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按压向记录用纸50,并且将热敏打印头11的热能传递到保护层52。表面性质改质部43在从改质开始位置Rs到改质结束位置Re的范围内被按压。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由于加热和按压是经由处于转印后的均匀状态的保护材料层37进行的,因此进行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开始位置Ls与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改质开始位置Rs之间的定位。
然而,存在由于上述墨带30的定位误差ΔE、表面性质改质部43的改质开始位置Rs从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开始位置Ls偏移的情况。在图7中,改质开始位置Rs被定位在转印开始位置Ls的上游侧。因此,在墨带30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加热和按压是经由除了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以外的范围进行的,使得保留在保护材料层35中的保护材料36粘附到改质带40上。
3.第一实施例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方法中,为了防止加热和按压被经由除了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以外的区域进行,扩展了在记录用纸50上的形成保护层52的区域AL(保护层形成区域AL)。
首先,将参考附图8至10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方法。在第一实施例中,在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上扩展了保护层形成区域AL。
在图8中,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记录用纸50的切断方法。如图8所示,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排纸盘(未示出)的上游侧,设置了用于沿着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切断线CL将记录用纸50切断的刀具C。刀具C通过在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移动而将记录用纸50切断。
当表面性质改质处理完成时,首先,记录用纸50的前端作为空白部55被刀具C切断。这里,空白部55与在记录用纸50上的区域当中的不构成最终印刷物的区域相对应。由于压纸辊12被热敏打印头11的一部分(从记录用纸50突出的部分)加热,因此空白部55设置来防止压纸辊12由于热变形等而损坏。
接下来,记录用纸50在排纸方向上被输送经过与最终印刷物的尺寸对应的预定长度,并且记录用纸50的后端被刀具C切断从而记录用纸50作为最终印刷物排出。此外,由刀具C切断的空白部55收纳在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纸屑存储装置(未示出)中并丢弃。
在图9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扩展了保护层形成区域AL的示例。在图9的状态1中,示出了没有扩展保护层形成区域AL的情形。在状态1中,在不构成最终印刷物的空白部55中,没有全部地形成保护层52或者仅形成了最少的保护层52。此外,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保护层形成区域AL当中的与最终印刷物上的印刷区域对应的区域被改质。此外,状态1对应于图7。
图9的状态2和状态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护层形成区域AL。此外,在图9中,示出了其中仅记录用纸50的上游端被扩展的保护层形成区域AL;然而,根据墨带30的定位误差ΔE的发生情况,优选地,即使在记录用纸50的下游端也以与上游端相同的方式扩展保护层形成区域AL。
在状态2中,为了在压纸辊12不会发生损坏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形成保护层52,将保护层形成区域AL朝向空白部55扩展。因此,扩展了形成在墨带30上的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的区域。
这里,在形成保护层52时,通过在记录用纸50上改变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开始/结束位置Ls和Le来扩展保护层形成区域AL。转印开始/结束位置Ls和Le通过经由控制器22控制热敏打印头11和墨带传送装置16的操作来改变。保护层形成区域AL扩展为,在记录介质50的输送方向上比保护层52的表面性质改质的区域AR(表面性质改质区域AR)更宽。
因此,在保护层形成区域AL扩展为能够吸收定位误差ΔE的程度的情况下,可以防止保护材料36被粘附到改质带40上。
在状态3中,相对于状态1扩展了空白部55。为了在压纸辊12不会发生损坏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形成保护层52,将保护层形成区域AL朝向空白部55扩展。因此,与状态2相比,进一步扩展了形成在墨带30上的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的区域。
这里,在形成印刷层51和保护层52时,通过在记录用纸50上改变油墨层33和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开始/结束位置Ys/Ye、Ms/Me、Cs/Ce和Ls/Le来扩展空白部55。转印开始/结束位置Ys/Ye、Ms/Me、Cs/Ce和Ls/Le通过经由控制器22控制热敏打印头11、墨带传送装置16和改质带传送装置19的操作来改变。保护层形成区域AL扩展成在记录介质50的输送方向上比表面性质改质区域AR更宽。
为此,即使在状态2中定位误差ΔE没有被吸收的情况下,保护层形成区域AL由于空白部55的扩展而进一步得到扩展,从而也可以防止保护材料36被粘附到改质带40上。
在图10上,示出了在扩展了保护层形成区域AL的情况下保护材料36的粘附状态。图10与图7和图9的状态2对应。在图10中,为了与图7所示的情况相比较,示出了在扩展保护层形成区域AL之前的、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的区域。
在图10中,以与图7相同的方式,发生了墨带30的定位误差ΔE。然而,借助于保护层形成区域AL的扩展,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开始位置Ls以ΔL的扩展量向上游侧移动,使得改质开始位置Rs定位在保护层形成区域AL之内。即,定位误差ΔE被吸收在保护层形成区域AL的扩展区域内。因而,防止了加热和按压被经由除了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以外的区域进行,从而防止了保留在保护材料层35中的保护材料36被粘附到改质带40上。
4.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图11和图12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方法。在第二实施例中,在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上以及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了保护层形成区域AL。
在图11中,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记录用纸50的切断方法。如图11所示,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排纸盘(未示出)的上游侧,设置了用于沿着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切断线CLa将记录用纸50切断的刀具C。此外,在刀具C的上游侧,设置了用于当记录用纸50被输送时沿着与输送方向平行的切断线CLb来切割记录用纸50的两个切刀S。
当表面性质改质处理完成时,首先,记录用纸50的前端作为空白部55a被刀具C切断并丢弃。接下来,记录用纸50在排纸方向上被输送经过与最终印刷物的尺寸对应的预定长度。这里,当记录用纸50被输送时,记录用纸50的右端和左端部分作为空白部55b被两个切刀S切断。然后,记录用纸50的后端被刀具C切断,从而记录用纸50作为最终印刷物排出。此外,由刀具C或切刀S切断的空白部55a和55b收纳在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纸屑存储装置(未示出)中并丢弃。
在图12中,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扩展了保护层形成区域AL的示例。在图12中,保护层形成区域AL对应于输送方向上的Lsa至Lea区域(未示出)以及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Lsb至Leb区域。类似地,表面性质改质区域AR对应于输送方向上的Rsa至Rea区域(未示出)以及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Rsb至Reb区域。
在图12的状态1中,示出了没有扩展保护层形成区域AL的情形。在状态1中,在不构成最终印刷物的空白部55a和55b中,没有全部地形成保护层52或者仅形成了最少的保护层52。此外,在表面性质改质处理中,保护层形成区域AL当中的与最终印刷物上的印刷区域对应的区域被改质。
图12的状态2和状态3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保护层形成区域AL。此外,在图12中,示出了其中记录用纸50的上游端被扩展的保护层形成区域AL;然而,根据墨带30的定位误差ΔE的发生情况,优选地,即使在记录用纸50的下游端也以与上游端相同的方式扩展保护层形成区域AL。此外,保护层形成区域AL可以仅在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
在状态2中,即使在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也扩展了保护层形成区域AL。即,保护层形成区域AL扩展为,即使在与记录介质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也比表面性质改质区域AR更宽。
这里,在形成保护层52时,通过在记录用纸50上改变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宽度,保护层形成区域AL即使在与记录介质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也得到了扩展。保护层形成区域AL扩展为,即使在与记录介质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也比表面性质改质区域AR更宽。
因此,在保护层形成区域AL扩展为即使在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发生了墨带30的定位误差ΔE时也能够吸收定位误差ΔE的程度的情况下,可以防止保护材料36被粘附到改质带40上。
在状态3中,在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也相对于状态1扩展了空白部55b。因此,即使在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也进一步扩展了形成在墨带30上的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的区域。
这里,在形成印刷层51和保护层52时,通过在记录用纸50上改变油墨层33和保护材料层35的转印宽度、即使在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也扩展了空白部55b。保护层形成区域AL扩展为即使在与记录介质5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也比表面性质改质区域AR更宽。因而,即使在状态2中墨带30的定位误差ΔE没有被吸收的情况下,由于通过空白部55b的扩展进一步增大了保护层形成区域AL,也可以防止保护材料36被粘附到改质带40上。
因此,如参考图12所述的,即使在由于某些原因在与记录用纸50的输送方向上发生了定位误差ΔE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加热和按压被经由除了转印后的保护材料层37以外的区域进行。因此,防止了保留在保护材料层35中的保护材料36粘附到改质带40上。
5.总结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方法,用于形成保护层52的区域AL扩展为比用于改变保护层52的表面性质的区域AR更宽。因此,在即使发生了墨带30的定位误差ΔE时、定位误差ΔE也被吸收在保护层形成区域AL的扩展区域内的情况下,可以防止保护材料36被粘附到改质带40上。因此,即使重复地使用改质带40,也可以防止表面性质的改质故障或者剥离故障的发生。
例如,如上所述,在已经描述了本公开适用于升华型打印机的情形;然而,本公开可以同样适用于诸如熔融型打印机、感热型打印机等热转印打印机。
本公开包含涉及2010年9月2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专利申请JP 2010-196649中公开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只要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作出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体。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在预定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
热转印纸,所述热转印纸包括油墨层和保护材料层,其中所述油墨层被热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形成印刷层,所述保护材料层被热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形成保护层;
转印纸传送装置,所述转印纸传送装置使所述热转印纸移动;
改质纸,所述改质纸包括印刷开口部和表面性质改质部,其中所述印刷开口部用于使所述油墨层和所述保护材料层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接触,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用于改变所述保护层的表面性质;
改质纸传送装置,所述改质纸传送装置使所述改质纸移动;以及
热敏打印头,所述热敏打印头在将所述油墨层和所述保护材料层热转印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经由热转印后的所述保护材料层将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按压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从而加热被按压的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
其中形成所述保护层的区域扩展为比改变所述保护层的所述表面性质的区域更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形成所述保护层的所述区域扩展使得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改变所述保护层的所述表面性质的所述区域更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形成所述保护层的所述区域扩展使得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比改变所述保护层的所述表面性质的所述区域更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形成所述保护层的所述区域延伸至其中所述记录介质被扩展的空白部。
5.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将改质纸夹在记录介质与热转印纸之间,其中所述改质纸包括印刷开口部和表面性质改质部,所述热转印纸包括油墨层和保护材料层;
使所述记录介质、所述热转印纸以及所述改质纸在预定方向上移动;
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的印刷位置和所述油墨层与所述印刷开口部对准、来将所述油墨层热转印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形成印刷层;
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印刷位置和所述保护材料层与所述印刷开口部对准、来将所述保护材料层热转印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形成保护层;以及
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印刷位置和所述保护材料层与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对准、来将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经由热转印后的所述保护材料层按压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并且加热被按压的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从而改变所述保护层的表面性质,其中形成所述保护层的区域扩展为比改变所述保护层的所述表面性质的区域更宽。
6.一种程序,用于在计算机中执行图像形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改质纸夹在记录介质与热转印纸之间,其中所述改质纸包括印刷开口部和表面性质改质部,所述热转印纸包括油墨层和保护材料层;
使所述记录介质、所述热转印纸以及所述改质纸在预定方向上移动;
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的印刷位置和所述油墨层与所述印刷开口部对准、来将所述油墨层热转印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形成印刷层;
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印刷位置和所述保护材料层与所述印刷开口部对准、来将所述保护材料层热转印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形成保护层;以及
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印刷位置和所述保护材料层与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对准、来将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经由热转印后的所述保护材料层按压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并且加热被按压的所述表面性质改质部从而改变所述保护层的表面性质,
其中形成所述保护层的区域扩展为比改变所述保护层的所述表面性质的区域更宽。
CN2011102531764A 2010-09-02 2011-08-26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 Pending CN1024167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6649A JP2012051283A (ja) 2010-09-02 2010-09-02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196649 2010-09-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6773A true CN102416773A (zh) 2012-04-18

Family

ID=45770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31764A Pending CN102416773A (zh) 2010-09-02 2011-08-26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21831B2 (zh)
JP (1) JP2012051283A (zh)
CN (1) CN102416773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9568A (ja) * 2003-03-13 2004-10-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表面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19388A (ja) * 2004-02-06 2005-08-1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表面処理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1944061A (zh) * 2005-09-16 2007-04-11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以及方法
CN101357554A (zh) * 2007-08-03 2009-02-04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方法与设备、表面性质改性片及热转印片
CN101554802A (zh) * 2008-04-10 2009-10-14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表面改性片材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665032A (zh) * 2008-09-02 2010-03-10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成像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5813A (ja) * 2001-11-08 2003-05-21 Canon Inc 記録装置、記録ヘッドの冷却方法、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4138379B2 (ja) * 2002-07-02 2008-08-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カラープリンタ制御装置
JP4489667B2 (ja) * 2004-12-01 2010-06-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印画物の形成方法
EP2020296B1 (en) * 2007-08-03 2011-12-21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surface-property-modifying sheet, an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JP5151496B2 (ja) * 2008-01-17 2013-02-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改質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
JP5593954B2 (ja) * 2010-08-20 2014-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面性改質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カートリッジ
JP5533459B2 (ja) * 2010-09-02 2014-06-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9568A (ja) * 2003-03-13 2004-10-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表面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19388A (ja) * 2004-02-06 2005-08-1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表面処理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1944061A (zh) * 2005-09-16 2007-04-11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以及方法
CN101357554A (zh) * 2007-08-03 2009-02-04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方法与设备、表面性质改性片及热转印片
CN101554802A (zh) * 2008-04-10 2009-10-14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表面改性片材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665032A (zh) * 2008-09-02 2010-03-10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成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51283A (ja) 2012-03-15
US20120056965A1 (en) 2012-03-08
US8421831B2 (en) 2013-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7554B (zh) 图像形成方法与设备、表面性质改性片及热转印片
US81492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odification sheet cartridge using the same
JP5859831B2 (ja) 印刷装置
US853608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 surface-property-modifying sheet, an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CN102431310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07050698A (ja) インクリボン、熱転写方式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印刷管理情報付加方法
CN10700975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147298A (ja) プリンタ
CN102416773A (zh)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程序
US7479976B2 (en) Reversed thermal head printing
JP4698556B2 (ja) 熱転写型画像形成装置
EP3505354B1 (en) Thermal printhead having asymmetric recording elements
WO2014208203A1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046156A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および印刷方法
JP4175121B2 (ja) オーバーコート装置及びオーバーコート装置付き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8229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6719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WO2021060549A1 (ja) 熱転写システムおよび熱転写方法
JP2006175818A (ja) プリンタ
JP5818249B2 (ja) 印刷装置
JP55939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剥離方法
JP202110079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901274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H11157165A (ja) 保護膜形成装置
JP2004181817A (ja) 熱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