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3706A - 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 - Google Patents

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3706A
CN102413706A CN2010800170233A CN201080017023A CN102413706A CN 102413706 A CN102413706 A CN 102413706A CN 2010800170233 A CN2010800170233 A CN 2010800170233A CN 201080017023 A CN201080017023 A CN 201080017023A CN 102413706 A CN102413706 A CN 1024137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leaves
tea
green tea
extract
beve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70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笹目正巳
衣笠仁
冈野谷和则
伊藤章雄
井料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to E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to 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to En Ltd filed Critical Ito E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13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37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3Liquid or semi-liqui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e.g. gels, liquid extracts in solid capsu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30Further treatment of drie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e.g. instant te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以提取即使保存也难以产生沉渣或褐变等、即使凉了也可以可口饮用的绿茶饮料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提出了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干燥茶叶总重量的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X(%)、与相对于咖啡碱含量的单糖类含量的重量比例Y的关系满足以下条件(1):(1)…-0.136X+0.35≤Y≤-0.136X+0.46。

Description

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适宜地用作填充于罐或PET瓶等容器中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原料茶叶、或填充于茶包等中的茶叶等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
背景技术
茶自古以来就受到世界上人们的喜爱,以绿茶为代表的不发酵茶、以乌龙茶为代表的半发酵茶、以红茶为代表的发酵茶等的种类和饮用方法均多种多样。
日本的绿茶包括以茶叶和饮料(drink)的形态而贩卖的,其大部分是将采摘的茶生叶用蒸汽蒸以使茶生叶所含的氧化酶失活(杀青)后,通过粗揉、揉捻、中揉和精揉等进行揉搓、干燥,经由这一系列工序而制造的(参照非专利文献1)。
如此通过用蒸汽来蒸生叶的蒸热法将茶叶杀青时,由于蒸热使茶叶整体变柔软,故可提高茶叶中的成分的溶出性,可以泡出浓茶。
另一方面,对中国茶或日本的锅炒茶(锅炒制玉绿茶)等来说,却是采用代替蒸热而通过用加热的锅炒制茶叶来使氧化酶失活(杀青)的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1)。
通过直火加热对茶叶进行杀青,可增发锅炒特有的香味,同时可精加工为味道舒畅的茶,因此最近也销售使用了用锅炒制造的原料茶叶的茶饮料。
可是,绿茶饮料除了不耐氧化劣化、会产生劣化气味之外,还具有在刚制造后产生被称为一次沉渣的沉淀(也被称为冷后浑)、或在绿茶的情形中会在保存中产生被称作二次沉渣的沉淀等问题。因此,一直以来,为了抑制氧化劣化、抑制不悦气味的产生、以及抑制一次沉渣・二次沉渣的产生,对于用作绿茶饮料的原料的加工茶叶提出了各种方案。
例如,公开了通过用直火的热来进行锅炒处理,使微粉难以出现,抑制了劣化气味生成的原料茶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1)。此外,还公开有以茶叶中的茶没食子素或小木麻黄素(ストリクチニン)为指标来抑制管理二次沉渣产生的方法(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此外,作为饮料用原料茶的制造方法,公开有将茶叶设置在减压槽中一边进行减压一边进行微波或远红外线加热,在短时间内进行干燥从而抑制原料茶的氧化的方法(专利文献4)。
进一步地,公开了通过将绿茶饮料中的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调整为一定量,并抑制草酸浓度、调整咖啡碱相对于非聚合物儿茶素类的比率,由此可制造色调长期稳定的高浓度儿茶素饮料(专利文献5)。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静冈県茶業会議所編、1988、「新茶業全書」、静冈県茶業会議所、p275-276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086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00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31016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3445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0582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日本将绿茶用茶壶等泡上并在温热时饮用是常见的,但随着PET瓶装绿茶饮料等容器装绿茶饮料的普及,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在容器装绿茶饮料的情形中,为了在制造后暂时保存,故要求在此期间不发生沉渣产生、或褐变等经时劣化。此外,由于凉了饮用的情形多,故要求即使凉了也可以可口地饮用。进一步地,容器装绿茶饮料为可进行工业生产,故要求可在短时间高效提取可口的茶的原料茶叶。这些方面对于茶包用的原料茶叶也是一样的。
因此本发明为了提供适宜用作填充于罐或PET瓶等容器中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用的原料茶、或填充于茶包等中的原料茶等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而将提供新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其可以提取即使保存也难以产生沉渣或褐变等、即使凉了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绿茶饮料,并可在优选短时间内高效地提取可口的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下述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干燥茶叶总重量的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X(%)、与相对于咖啡碱含量的单糖类含量的重量比例Y的关系满足以下条件(1):
(1)・・-0.136X+0.35≤Y≤-0.136X+0.46
只要是这样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则可以提取即使保存也难以产生沉渣或褐变等、且即使凉了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绿茶饮料。
进一步地,通过将压实度调整为0.85~0.95,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提取可口的茶,因此适于工业生产容器装绿茶饮料。此外,由于可在短时间内提取,故也适宜作为茶包装绿茶。
所以,本发明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可以适宜地用作用于提取填充于罐或PET瓶等容器中的绿茶饮料的原料茶叶、或、填充于茶包中的茶叶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在以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为X轴、以相对于咖啡碱含量的单糖类含量的重量比例为Y轴的坐标中,对试验1所得样品No.1~No.30的测定值作图得到的图。
[图2]是表示用于制造本提取用茶叶的一例一次干燥装置的图。
[图3]是表示用于制造本提取用茶叶的一例揉捻・成形装置的图。
[图4]是试验1所得样品NO.4的外观照片。
[图5]是图4的茶叶内部的放大照片。
[图6]是试验1所得样品No.30的外观照片。
[图7]是图6的茶叶内部的放大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受实施方式限制。
<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以下,称作“本提取用茶叶”)是下述茶叶,其特征在于,茶叶所含的茶氨酸的含有比例、与相对于咖啡碱含量的单糖类含量的重量比例具有特定的关系。
(茶种)
本提取用茶叶是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叶或茎或以它们为原料制造的加工茶叶,只要是煎茶、玉露、茎茶、冠茶、碾茶、抹茶、番茶、焙茶、锅炒茶等作为不发酵茶的绿茶、或在这些绿茶中添加了茉莉花、莲、桂花、柚子、菊等的香气的花茶等即可。
(茶叶的组成)
对于本提取用茶叶,重要的是相对于干燥茶叶总重量的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X(%)、与相对于咖啡碱含量的单糖类含量的重量比例Y的关系满足以下条件(1):
(1)・・-0.136X+0.35≤Y≤-0.136X+0.46。
如后述实施例的图1所示,对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X(%)、与相对于咖啡碱含量的单糖类含量的重量比例Y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确认:存在于Y=-0.136X+0.35与Y=-0.136X+0.46之间的茶叶可以提取出即使凉了也可以可口地饮用,即使保存也难以产生沉渣、褐变等的绿茶饮料。
其中,确认到只要是满足-0.136X+0.37≤Y≤-0.136X+0.44的条件的茶叶则变得进一步优选,其中,只要是满足-0.136X+0.39≤Y≤-0.136X+0.41的条件的茶叶则变得更进一步优选。
以满足上述条件(1)的方式来制备茶叶时,优选注意以下观点来制造茶叶。
目前的干燥方法中,是长时间以热风进行干燥,但通过以直火热进行短时间的加热来使茶叶等瞬时干燥,并调节此时的直火热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由此可以调整单糖类的重量比例,可制造满足(1)的条件的茶叶。加热温度高时,则有单糖类减少的倾向。
即,作为代替以往的打叶和粗揉的1次干燥,优选使之与加热至100~160℃、特别110~150℃、优选120~140℃的加热体接触5秒~30秒、优选10秒~20秒钟。
此时,若单糖类的比例Y比期望的值高,则可以提高一次干燥时的加热温度。
应予说明,本发明中的“单糖类”是指葡萄糖和果糖。
本提取用茶叶优选进一步满足以下(2)的条件:
(2)・・X=0.2~2.0(%)。
只要相对于干燥茶叶总重量的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为0.2%以上,则香味的稳定性优异、提取稳定性也良好,只要为2.0%以下则提取稳定性优异、香味的稳定性也良好。
由上述观点出发,相对于干燥茶叶总重量的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优选为0.5~1.8%,特别更优选为0.7~1.7%。
对于茶氨酸,其具有在茶期早、纤维量少时的含量多,在茶期晚、纤维量多时的含量少的倾向。所以,茶氨酸含量的调整方法可以适宜选择茶期。进而,也可以通过芽的伸展、被覆处理来调整茶氨酸含量。
(茶叶的形态)
以往的茶叶是将一片茶叶揉捻成形为如针般的棒状的茶叶(参照图6,7),但成形为多数茶叶聚集、内部具有空间的块状的茶叶作为绿茶饮料提取用是优选的(参照图4,5)。
容器装绿茶饮料或茶包绿茶的情形,要求可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提取绿茶,与如以往的茶叶那样将一片茶叶揉捻成形为如针般的棒状的茶叶相比,明确了成形多数茶叶聚集、为内部具有空间的块状的茶叶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提取绿茶。
其中,块状并不特别限定其形状,而是意指例如球体、椭圆球体、圆柱体、直方体等任意的形状。
(压实度)
压实时的比值(称为“压实度”)是表示如上所述茶叶的形态的指标之一,本提取用茶叶中,压实度优选为0.85~0.95的范围。
只要本提取用茶叶的压实度为0.85~0.95的范围,则提取效率优异、可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提取可口的绿茶。从上述观点出发,压实度优选为0.88~0.93,特别更优选为0.89~0.91。
茶叶等的提取速度过慢时,则提取需要长时间,故不仅没有效率,反而还容易将茶提取液中不需要的杂味一并提取,故不优选,但茶叶等的提取速度过快时,尽管有效率,但用于调整香味的提取调整困难,或过滤负担增大。
应予说明,本发明规定的茶叶的“压实度”是相对于使茶叶自然落下填充于容器内而测定得到的“蓬松松密度”的、一边对茶叶施加振动一边填充于容器内进行测定的“紧实松密度”之比:
压实度=“紧实松密度”/“蓬松松密度”。
<制造方法>
以下,对本提取用茶叶的优选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本提取用茶叶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下述制造方法。
本提取用茶叶可以通过,例如,将进行了蒸热处理的茶叶用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1次干燥,调整茶叶的含水量后,用图3所示的装置边对茶叶加压边揉捻,从孔挤出进行揉捻・成形,然后在干燥装置内边输送80℃的热风边进行2次干燥,从而适宜地制造。
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制造方法。
上述的1次干燥中,如图2所示,将茶叶投入加热至100~160℃的2个旋转辊(加热体)11、11间,使之与加热的辊11接触,同时在辊11、11间加压而压碎茶叶的难干燥部位(茎或芯的部分),并在该状态下贴附于辊11表面5秒~30秒钟进行加热干燥,用例如压勺的物品12从辊表面刮落,而使之脱离即可。
此时,茶叶贴附于辊表面的时间为干燥时间。
此外,1次干燥中,优选进行加压以使茶叶(包括茎)的厚度为0.4mm以下,优选0.1mm~0.4mm、进一步优选0.2mm~0.3mm的范围内。此外,优选进行一次干燥以使茶叶的含水量为30~70质量%、特别为40~60质量%左右。
上述揉捻・成形,可以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即、装置3来实施,该装置3具备:在圆筒31中旋转的输送螺杆32、嵌固于圆筒31的出口部的具有多个孔33的板34、以及与该板34近接并旋转的刀35。通过使用该装置,一边用输送螺杆32揉捻茶叶一边朝出口方向压送,从板34的孔33将茶叶2挤出,同时通过与该板34的内面滑接并旋转的刀35,可以切断并成形为块状。
如果如此进行揉捻・成形,则与以往那样将一片茶叶揉捻成形为如针般得硬棒状不同,可以成形为多数茶叶聚集,内部具有空间的块状。
应予说明,通过输送螺杆的旋转速度和板的孔的大小等,可以调整揉捻的程度、处理后的茶叶的形状等。
输送螺杆的旋转速度优选设为40rpm~400rpm、特别为60rpm~300rpm。
此外,板的孔、即将茶叶挤出的孔的直径优选形成为3.2mm~19.0mm、特别为6.4mm~12.8mm。优选以每1m2为0.20m2~0.50m2、特别为0.25m2~0.45m2、进一步为0.30m2~0.40m2的比例来形成该孔。从投入茶叶至挤出的时间优选设为5秒~30秒、特别为5秒~20秒。
此外,揉捻・成形工序中,为了防止品质劣化,优选进行冷却以使品温不升至40℃以上、优选30℃以上。
此时,冷却的方法是任意的,可以通过冷却水等对装置进行冷却,也可以与茶叶一起投入冰或干冰来进行冷却。
2次干燥的具体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以往所进行的干燥方法,优选以使茶叶的含水量为5~10质量%的方式进行干燥。
应予说明,进行2次干燥所得的茶叶也可以直接用作用于制造容器装绿茶饮料的提取原料茶叶,但例如,为了实现提取效率、提取成分的均质化,也可以进行使毛茶的粒度或形状均匀的处理,此外,为了改良香味也可以进行烧制处理。此外,为了填充于茶包中,也可以进行粉碎使粒度变细的处理。
<用途>
接着,对本提取用茶叶的优选利用用途进行说明。但是,并不意欲限定于以下说明的用途。
(容器装茶叶)
本提取用茶叶可以封入各种包装容器中进行销售。
此时,包装容器可以是纸制、乙烯树脂制、金属制、塑料制和其复合体的任意,也可以将进行了一次包装的进一步封入同种或其它种的包装容器中。
此处,包装容器可以是箱、袋、或者与它们类似的容器,且其形状、色彩也没有特别限定,考虑到茶叶不耐光、氧・水分所致的劣化,则特别优选遮光性、氧阻断性优异的容器。
(茶包)
本提取用茶叶可考虑简便性而封入茶包。此时,茶包的尺寸、材质、形状、标签的有无等可以适宜利用公知的方法。
将茶叶封入包装体时的量,可以考虑提取液的呈味、香味性和提取效率来选择。
(速溶茶原料)
本提取用茶叶也可以用作速溶茶(instant tea)的原料。
为了将本提取用茶叶加工为速溶茶,例如,可以将本提取用茶叶粉碎并供于造粒工序,制为颗粒状的茶粉末,或者对提取本提取用茶叶而得的提取液进行干燥。此时,可以通过在干燥工序之前或同时将茶叶等所含的茎部分压缩至0.1mm以下来瞬时粉末化,可以制造水色和鲜度优异的速溶茶(instant tea)。
(粉末茶原料)
本提取用茶叶也可以用作粉末茶的原料。
为了将本提取用茶叶加工为粉末茶,例如、本提取用茶叶用石臼、球磨机、粉磨机、销磨机、喷射式粉碎机等粉碎机进行粉碎制为微粉状。粉末茶的具体例可举出抹茶等。
(容器装饮料用的原料茶)
本提取用茶叶可以作为用于提取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原料茶来适宜地利用。
容器装绿茶饮料是指将绿茶饮料填充于金属罐、塑料容器、PET瓶、玻璃瓶、纸容器等密封容器中而制品化的饮料。其中,对于外观对商品价值造成较大影响的PET瓶、透明塑料容器、玻璃瓶等透明容器来说,絮凝物的抑制技术受到特别高的要求。
此处,对容器装绿茶饮料的一例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用20~50倍重量的水来提取作为原料的本提取用茶叶。提取时间和温度根据使用茶叶的种类、要求的茶饮料的品质、呈味性(例如,低温下提取则滋味变强,高温下提取则涩味变强)等而适宜调整,但通常在45~95℃进行3~30分的提取,根据需要而在提取操作中进行搅拌。
接着,将茶叶渣等不溶物利用过滤、离心分离等除去,由此得到茶提取液。向其中加入水稀释至适于饮用的浓度,根据需要添加100~2000ppm的抗坏血酸或其盐等以防止氧化,或通过添加100~2000ppm的碳酸氢钠等来将pH调整为5.0~7.0,加入其它的添加物来制为茶饮料调和液。
然后,可以将如上述得到的茶饮料调和液填充于金属罐或塑料容器、PET瓶、玻璃瓶、纸容器等密封容器中并进行杀菌来制造。
作为容器装绿茶饮料,可以在本提取用茶叶中共混糙米、或各种植物的叶、茎、根等来进行提取。
此外,也可以在绿茶提取液中加入对糙米或各种植物的叶、茎、根等进行提取而得的提取液或提取物,此外,也可以加入精制绿茶提取液而得的儿茶素组成物(例如伊藤园社制テアフラン30或90等),也可以单独或组合添加其它防氧化剂、保存料、环状寡糖、食物纤维、乳化剂、色素、香料、稳定剂、pH调整剂、酸味料、甜味料、果汁、营养强化剂等。
此外,为补充或增强容器装绿茶饮料中的絮凝物抑制或防止效果,可以根据需要将公知的絮凝物产生的抑制或防止方法,例如,利用酶处理对水溶性高分子多糖成分进行分解的方法、将原因物质或沉淀(絮凝物)通过超滤或硅藻土过滤而物理去除的方法或添加絮凝物抑制物质等的方法组合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制造工序中。
<用语的说明>
本发明的说明中,提及“主成分”时,则包含在不影响该主成分的功能的范围内含有其它的成分的意思。此时,并不特定该主成分的含有比例,优选提取绿茶所得的提取液或提取物,除水分外,占饮料中的50质量%以上、特别70质量%以上、其中特别80质量%以上(包括100%)。
此外,“容器装绿茶饮料”意指装于容器中的绿茶饮料,但同时也意指可不稀释而饮用的绿茶饮料。
进一步地,提及“X~Y”(X,Y为任意的数字)时,只要没有特别指出,则意指“X以上且Y以下”、包含“优选大于X”或“优选小于Y”的意思。此外,提及“X以上”(X为任意的数字)或“Y以下”(Y为任意的数字)时,也包含“优选大于X”或“优选小于Y”的意思。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实施例的限定。
[试验1]
对用与以往不同的制法制作的茶叶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成分的特征和评价结果进行研究。
<样品No.1~No.24>
在采摘于5月上旬~10月初旬的茶期的生茶叶(静冈产、藪北种)中,选择茶氨酸量进入0.2~2.0%的范围的生茶叶,将选择的生茶叶使用连续送带式蒸汽机以无压蒸汽进行30秒蒸热处理(含水率70~80%)。之后,使用如图2所示的一次干燥装置(辊间的间隙0.3mm),将茶叶加压压碎,同时使之与加热至95~165℃的加热辊接触3秒~60秒钟,使茶叶(包括茎)的厚度为0.3mm、含水率30~70%。接着,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板的孔:以每1m2为0.3m2的比例穿设直径9.5mm的孔、输送螺杆的直径55mm、输送螺杆的长度250mm),以输送螺杆的旋转速度为230rpm、揉捻・成形时间为20秒、压送中的品温为30~40℃的方式进行揉捻・成形(含水率30~70%)、之后,在80℃的条件下进行2次干燥,得到饮料用原料茶叶(样品)(含水率5~10%)。
应予说明,茶叶(包括茎)的厚度是通过将并行的2根加热辊的间隙调节为0.3mm,来调整为0.3mm的。
<样品No.25~No.30>
在采摘于5月上旬~10月初旬的生茶叶(静冈产、藪北种)中,选择茶氨酸量进入0.2~2.0%的范围的生茶叶,将选择的生茶叶使用连续送带式蒸汽机以无压蒸汽进行30秒蒸热处理(含水率70~80%)。之后,与以往相同地进行冷却,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得到饮料用原料茶叶(样品)。
应予说明,按照标准的工序,对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各工序中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如下设定:
粗揉:初期110℃,5分、中末期80℃,30~40分
揉捻:室温、20~30分
中揉:60℃、20分
精揉:90℃、30~40分
干燥:80℃、30~40分。
<样品的分析>
对所得各样品No.1~No.30的含有成分进行如下所述分析。
(茶氨酸的分析方法)
将各样品(饮料用原料茶叶)用旋风磨机粉碎,填充至专用杯中后,用静冈制机株式会社制 INSTALAB600近红外分析仪求出茶氨酸含量,算出相对于干燥茶叶总重量的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将其作为“茶氨酸(%)”示于表2。
(糖的分析方法)
通过以下分析方法测定相对于干燥茶叶总重量的单糖的含有茶氨酸重量比例(%)。
此时,定量的单糖类为葡萄糖和果糖。
(1)样品的制备方法
取粉碎的茶叶50mg,用50mL的超纯水超声波提取15分钟。取提取的样品500μL,加入100mM的NaOH 100μL、50ppm乳糖 100μL、超纯水400μL并充分搅拌,制为样品。
(2)分析条件
・分析装置:ダイオネックス社制 HPLC糖分析装置
・柱:Carbopack PA1(4.6mm×250mm)(ダイオネックス社制P/N35391)
・柱温度:30℃
流速:1.0mL/min
・流动相:A相 200mM NaOH、B相 1000mM乙酸钠、C相 超纯水
・注入量:25μL
・检测器:ダイオネックス社制 ED50金电极
・梯度条件:参照下述表1
[表1]
Figure 875042DEST_PATH_IMAGE001
(咖啡碱的分析方法)
(1)样品的制备方法
取粉碎的茶叶200mg,用100mL的20%乙腈超声波提取60分钟。将提取液用膜过滤器(0.45μm)过滤,制为样品。
(2)分析条件
・分析装置:Waters社制 Xbridge shield RP18 3.5mm×150mm
・柱温度:40℃
・流速:0.5mL/min
・流动相:A相 水、B相 乙腈、C相 1%磷酸
・注入量:5μL
・检测器:Waters社制 UV检测器UV230nm
・梯度条件:参照下述表2
[表2]
Figure 792183DEST_PATH_IMAGE002
<由样品得到的饮料的评价>
由所得各样品No.1~No.30制作容器装绿茶饮料,在饮料刚制造后和保存后对香味、稳定性、水色等进行如下评价。
(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制作)
将各样品(原料茶叶)10g用70℃的蒸馏水1000ml提取3.5分钟,用筛(150目)除去残渣。将所得提取液急冷至室温,进而进行离心分离(7000rpm、10分)处理除去不溶性级分后,相对于调和定容量加入L-抗坏血酸300ppm,用碳酸氢钠调整为pH6.0,将所得调和液在133~135℃进行30秒钟UHT杀菌后,填充于PET瓶中并急冷,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
(容器装绿茶饮料的保存)
将如上所述制作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在室温保存7天。
(饮料的香味评价)
将刚制造后的饮料和保存后的饮料冷却至5℃后,分别让5名评判饮用,以下述基准进行香味・味道的评价
=香味评价基准=
1:非常良好
2:良好
3:稍不良
4:不良 。
(饮料的稳定性评价)
目视观察保存后的饮料的沉渣发生状况,以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稳定性评价基准=
+++:沉淀物多
++:有沉淀物
+:稍有沉淀物
-:无沉淀物 。
(饮料的水色评价)
目视观察刚制造后的饮料和保存后的饮料,以下述基准对水色的变化进行评价
=水色的评价基准=
1:非常优异
2:优异
3:有些许发红
4:褐变。
(综合评价)
对凉时的香味、饮料的稳定性和饮料的水色的评价进行综合,以下述基准对样品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基准=
◎:非常优异
○:优异
△:稍差
×:差
[表3]
Figure 886434DEST_PATH_IMAGE003
[表4]
Figure 281643DEST_PATH_IMAGE004
(结果・考察)
在以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为X轴,以相对于咖啡碱含量的单糖类含量的重量比例为Y轴的坐标中,对样品No.1~No.30的测定值进行绘图得到的图示于图1。
该结果可知:存在于Y=-0.136X+0.35与Y=-0.136X+0.46之间的样品,在饮料刚制造后和保存后的香味、稳定性、水色等的评价均是优选的。
此外,确认到存在于Y=-0.136X+0.37≤Y≤-0.136X+0.44之间的样品的前述评价变得更优选,此外,存在于Y=-0.136X+0.39≤Y≤-0.136X+0.41之间的样品的前述评价变得进一步更优选的倾向。
[试验2]
对试验1所得样品(茶叶)的形态进行观察,同时测定其压实度,并研究压实度与过滤速度、提取速度、滋味等的关系。
<压实度的测定>
样品(茶叶)的压实度如下所述进行测定。
将各样品精确地取100g,使之自然落下至1000mL的定容圆筒中,测定容量,作为“蓬松松密度”。然后将各样品精确地取100g,加入1000mL的定容圆筒中,以使间隙消失的方式边强制性地叩击底部边赋予振动后、测定容量,作为“紧实松密度”,利用下式算出“压实度”
压实度=“紧实松密度”/“蓬松松密度”。
<过滤速度的测定>
将各样品(原料茶叶)10g在70℃的蒸馏水1000ml中提取3.5分钟,除去茶叶后,将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JAS规格150目)过滤。此时,以提取液的流动开始作为过滤起点(测定开始),以筛网上提取液消失的时刻为终点(测定结束),测定过滤时间,用以下基准进行4阶段评价(1~4)
1:快 (10秒~20秒)
2:稍快 (21秒~30秒)
3:稍慢 (31秒~40秒)
4:慢   (41秒以上)。
<提取速度的测定>
将各样品(原料茶叶)10g在70℃的蒸馏水1000ml中进行提取,测定Brix达到0.3为止的时间。此时,Brix用株式会社アタゴ社制DD7示差浓度计来测定。然后,用以下基准进行4阶段评价(1~4)
1:非常快 (提取速度90秒以下)
2:快 (提取速度91~120秒)
3:稍慢 (提取速度121~150秒)
4:慢 (提取速度151秒以上)。
<由样品所得饮料的评价>
由各样品(原料茶叶)制作容器装绿茶饮料,对刚制造饮料后的饮料的滋味如下进行评价。
(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制作)
将各样品(原料茶叶)10g在70℃的蒸馏水1000ml中提取3.5分钟,用筛网(150目)除去残渣。将所得提取液急冷至室温,进而进行离心分离(7000rpm、10分)处理除去不溶性级分后,加入相对于调和定容量为300ppm的L-抗坏血酸,用碳酸氢钠调整为pH6.0,将所得调和液在133~135℃进行30秒钟UHT杀菌后,填充于PET瓶并进行急冷,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
(饮料的滋味评价)
对刚制造后的饮料(5℃),让5名评判饮用,进行滋味的评价。
(综合评价)
对凉时的香味、饮料的稳定性和饮料的水色的评价进行综合,以下述基准对样品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基准=
◎:非常优异
○:优异
△:稍差
×:差。
[表5]
Figure 158332DEST_PATH_IMAGE005
[表6]
Figure 793844DEST_PATH_IMAGE006
(结果・考察)
图4-5为样品No.4(本发明品)的放大照片。可知本发明品的样品通过调整茶叶的含水率和揉捻压送条件,成形为多数茶叶聚集、内部具有空间的块状。此外,这类形态的茶叶确认压实度为0.85~0.95的范围。所以,确认压实度为表示本提取用茶叶的形态的指标之一。
由表5和表6的结果,可知本提取用茶叶的压实度优选为0.85~0.95的范围。只要压实度为该范围,则过滤速度、提取速度均快、并且观察滋味的评价,也可知没有味淡的情形。所以,可知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提取可口的绿茶。
由上述观点出发,本提取用茶叶的压实度进一步优选为0.88~0.93的范围,特别优选为0.89~0.91的范围。

Claims (7)

1. 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干燥茶叶总重量的含有茶氨酸的重量比例X(%)、与相对于咖啡碱含量的单糖类含量的重量比例Y的关系满足以下条件(1):
(1)・・-0.136X+0.35≤Y≤-0.136X+0.46。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其特征在于,压实度为0.85~0.95。
3. 包装容器装茶叶,其是将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封入容器而成的。
4. 茶包装茶叶,其是将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封入茶包而成的。
5. 容器装绿茶饮料,其以提取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而得的提取液为主成分。
6. 速溶茶,其是对提取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而得的提取液进行干燥而成的。
7. 粉末茶,其是对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进行粉碎而成的。
CN2010800170233A 2009-04-17 2010-04-14 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 Pending CN1024137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0648 2009-04-17
JP2009-100648 2009-04-17
PCT/JP2010/056958 WO2010119978A1 (ja) 2009-04-17 2010-04-14 緑茶飲料抽出用茶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3706A true CN102413706A (zh) 2012-04-11

Family

ID=42982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70233A Pending CN102413706A (zh) 2009-04-17 2010-04-14 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41371B2 (zh)
JP (1) JP5770626B2 (zh)
CN (1) CN102413706A (zh)
CA (1) CA2758711C (zh)
TW (1) TWI424815B (zh)
WO (1) WO201011997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7883A (zh) * 2018-07-12 2021-02-12 日本制纸巴比利亚股份有限公司 咖啡滤纸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208230A (ja) * 2014-04-23 2015-11-24 アサヒ飲料株式会社 茶飲料及び茶飲料の製造方法
CN104122225B (zh) * 2014-05-15 2016-06-08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茶叶非法添加物鉴别方法
JP2015223090A (ja) * 2014-05-26 2015-12-14 アサヒ飲料株式会社 茶葉及び茶葉の製造方法
US11849752B2 (en) 2016-12-30 2023-12-26 Altria Client Services Llc Smokeless products containing non-tobacco plant materials
US11191297B2 (en) * 2018-01-02 2021-12-07 Altria Client Services Llc Smokeless products containing non-tobacco plant materials
JP2020182399A (ja) * 2019-05-07 2020-11-12 日研フード株式会社 緑茶エキ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これを用いた緑茶エキスパウダーとインスタント緑茶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28649A (ja) * 1989-09-22 1990-05-17 Nara Pref Gov 粉末茶類の製造方法
JPH06269246A (ja) * 1993-03-18 1994-09-27 Pokka Corp 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173038A (ja) * 1994-12-22 1996-07-09 Terada Seisakusho:Kk 粉末茶の製造装置
CN1283393A (zh) * 2000-05-16 2001-02-14 李金弟 一种绿茶的制备方法
JP2001211830A (ja) * 2000-02-03 2001-08-07 Kawasaki Kiko Co Ltd 製茶揉乾機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るヘラ
JP2002010736A (ja) * 2000-04-27 2002-01-15 Jinseido:Kk 緑茶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59249A (ja) * 2003-06-02 2004-12-24 Ito En Ltd ティーバッグ
JP2005130809A (ja) * 2003-10-31 2005-05-26 Asahi Soft Drinks Co Ltd 茶飲料の脱渋味処理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茶飲料
CN1656910A (zh) * 2005-03-09 2005-08-24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超微绿茶粉加工方法
JP2007124921A (ja) * 2005-11-01 2007-05-24 Kawasaki Kiko Co Ltd 製茶揉乾ライン並びに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08220226A (ja) * 2007-03-10 2008-09-25 Sato Unso:Kk パウダー茶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716964C (en) * 2000-04-27 2012-07-31 Jinseido Company, Limited Green tea composition and molding matter thereof,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m
JP3477679B2 (ja) 2000-07-28 2003-12-10 株式会社佐藤園 緑茶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緑茶飲料材料の製造方法
JP3583411B2 (ja) 2002-04-30 2004-11-04 株式会社 伊藤園 ストリクチニン含有茶飲料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保管方法
JP4298997B2 (ja) 2002-12-27 2009-07-22 株式会社 伊藤園 茶飲料原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36922B2 (ja) 2003-07-30 2008-08-20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飲料
JP4795131B2 (ja) 2006-06-21 2011-10-19 三井農林株式会社 テオガリンを指標とした茶葉の鑑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28649A (ja) * 1989-09-22 1990-05-17 Nara Pref Gov 粉末茶類の製造方法
JPH06269246A (ja) * 1993-03-18 1994-09-27 Pokka Corp 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173038A (ja) * 1994-12-22 1996-07-09 Terada Seisakusho:Kk 粉末茶の製造装置
JP2001211830A (ja) * 2000-02-03 2001-08-07 Kawasaki Kiko Co Ltd 製茶揉乾機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るヘラ
JP2002010736A (ja) * 2000-04-27 2002-01-15 Jinseido:Kk 緑茶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83393A (zh) * 2000-05-16 2001-02-14 李金弟 一种绿茶的制备方法
JP2004359249A (ja) * 2003-06-02 2004-12-24 Ito En Ltd ティーバッグ
JP2005130809A (ja) * 2003-10-31 2005-05-26 Asahi Soft Drinks Co Ltd 茶飲料の脱渋味処理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茶飲料
CN1656910A (zh) * 2005-03-09 2005-08-24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超微绿茶粉加工方法
JP2007124921A (ja) * 2005-11-01 2007-05-24 Kawasaki Kiko Co Ltd 製茶揉乾ライン並びに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08220226A (ja) * 2007-03-10 2008-09-25 Sato Unso:Kk パウダー茶の製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程启坤,等: "《茶的营养与保健》", 31 July 2005, 浙江摄影出版社 *
程启坤: "《中国绿茶》", 31 August 2005, 广东旅游出版社 *
陈小强,等: "三类茶中茶氨酸、咖啡碱及多酚类的比较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陈小强,等: "西湖产区不同茶树种西湖龙井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7883A (zh) * 2018-07-12 2021-02-12 日本制纸巴比利亚股份有限公司 咖啡滤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24815B (zh) 2014-02-01
CA2758711A1 (en) 2010-10-21
TW201106869A (en) 2011-03-01
JP5770626B2 (ja) 2015-08-26
US20120114801A1 (en) 2012-05-10
CA2758711C (en) 2017-06-06
WO2010119978A1 (ja) 2010-10-21
JPWO2010119978A1 (ja) 2012-10-22
US8741371B2 (en) 2014-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1498B (zh) 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
CN102413706A (zh) 绿茶饮料提取用茶叶
CN100455204C (zh) 可食用食品和饮料的提取和/或压榨方法
JP5101913B2 (ja) 容器詰混合茶飲料
AU2010237791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tea leaves
JP6711778B2 (ja) 加工茶葉の製造方法
TWI568363B (zh)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2448315A (zh) 烘焙乌龙茶和使用了它的茶饮料
CN104920699B (zh) 一种即溶红茶提取物
JP2013230106A (ja) 茶加工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A2865503C (en) Green tea beverage packed in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20103203A (ja) 容器詰乳含有緑茶飲料の製造方法
CA2833661A1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ea produ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