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8424B -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8424B
CN102398424B CN201110256176.XA CN201110256176A CN102398424B CN 102398424 B CN102398424 B CN 102398424B CN 201110256176 A CN201110256176 A CN 201110256176A CN 102398424 B CN102398424 B CN 102398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mentioned
aforesaid
flexibl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61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8424A (zh
Inventor
田中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98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8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3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vacuum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回收装置以及具备该液体回收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回收装置抑制液体吸收材的堵塞并使向液体回收容器内送出的液体向液体回收容器内的液体吸收体的内部浸透、吸收。液体回收装置(11)具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9)、从上述液体喷射头(9)吸引并送出上述液体的吸引送出部(帽(12)、软管(13)、泵(14))以及对利用上述吸引送出部送出的上述液体进行回收的液体回收部(15),还具备向上述液体回收部(15)送出气体的气体送出部(泵(14)、软管(16))。

Description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回收装置以及具备该液体回收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对目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打印机”)被众所周知。在该打印机中,为了减少墨水的喷射不良,进行使已变粘的墨水等从喷射墨水的喷嘴排出的清理。该清理为,在利用帽覆盖形成喷嘴的喷嘴形成面之后,通过利用吸引泵吸引由该喷嘴形成面与帽形成的帽内空间,使墨水从喷嘴排出。
从喷嘴排出的墨水(以下称废墨)被回收到废墨箱中。废墨箱具备液体回收容器和收容在液体回收容器内部的墨水吸收体(液体吸收体)。向废墨箱排出的废墨被墨水吸收体吸收。
废墨浸透墨水吸收体内。最近,为了提高印刷速度而倾向于增加喷嘴数量,因此废墨量也增加。与此相随,墨水吸收体的体积也变大。如此一来,会产生墨水无法浸透墨水吸收体整体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体积大,在墨水浸透过程中墨水溶剂蒸发而难于浸透的原因也包含在内。
因此,以往在这样的液体回收容器中,提出抑制墨水溶剂蒸发的建议(例如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体回收容器通过利用外罩部件将废墨的排出口以及其附近的墨水吸收材(墨水吸收体)覆盖,来抑制向液体回收容器内排出的墨水的溶剂成分的蒸发,并促进废墨向墨水吸收材内部的扩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8846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液体回收容器中,虽然通过抑制墨水溶剂的蒸发来提高浸透力,但是废墨浸透墨水吸收材的能力受到限制。
即使准备能够吸收必要的废墨量的大小的墨水吸收材,如果墨水吸收材的大小超过浸透力,废墨无法浸透墨水吸收材整体。其结果,墨水吸收材的一部分贮存废墨,例如在打印机倾斜的情况下,有贮存的废墨从液体回收容器的开口部漏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着眼于这样的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点而产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被排到液体回收容器内的液体(例如废墨)浸透液体吸收体(例如墨水吸收材)整体、使被排到液体回收容器内的液体被液体吸收体整体吸收的液体回收装置以及具备该液体回收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产生的,并可作为以下的方式来实现。
本发明涉及的液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从上述液体喷射头吸引和送出上述液体的吸引送出部;以及回收由上述吸引送出部送出的上述液体的液体回收部,上述液体回收装置还具备向上述液体回收部送出气体的气体送出部。
在这样构成的液体回收装置中,从液体喷射头吸引并送出的液体被液体回收部回收。向该液体回收部送出气体,利用送出气体的压力使液体扩散,从而回收的液体能够向液体回收部的整体扩散并回收。
在上述所记载的液体回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回收部分别具有与上述吸引送出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上述气体送出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因为送出液体的吸引送出部与气体送出部被分开单独地配置,所以能够改变液体的送出压力和气体的送出压力。由此,可设定向液体回收部整体扩散的气体的送出压力。
上述所记载的液体回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回收部具备吸收上述液体的液体吸收体和保持上述液体吸收体的液体回收容器,上述液体回收容器具备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第二连接部,并且具备使上述液体吸收体露出的开口部,将向上述液体回收部排出上述液体的液体排出部与向上述液体回收部排出上述气体的气体排出部配置于上述液体回收部的水平方向的一端侧,并将上述开口部配置于上述液体回收部的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侧。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将液体排出部与气体排出部配置于液体回收容器的水平方向的一端侧,并将液体回收容器的开口部配置于液体回收容器的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侧,从而液体排出部以及气体排出部同开口部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分离的位置关系。液体在液体吸收体的内部在水平方向上难以浸透而在重力方向上容易浸透。通过将气体排出部在水平方向上从开口部离开,排出的气体向开口部流动,液体也由于气体的压力向开口部浸透。由此,也能够使液体在难以浸透的水平方向上进行浸透,可浸透到液体吸收体整体。
上述记载的液体回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回收部具有利用上述液体回收容器与上述液体吸收体而形成的空间部,上述液体从上述液体排出部向上述空间部排出,上述气体从上述气体排出部向上述空间部排出。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向空间部排出液体或气体,空间部成为接收液体和接收气体的部分。由此,气体的压力能够直接施与空间部,从而能有效利用气体的压力。
上述记载的液体回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空间部是一个空间。
根据这样的构成,空间部是一个空间的情况下,接收排出的液体的空间变大。由此,与空间连接的液体吸收体整体成为接收液体的部位,能够大面积接收液体。
在上述记载的液体回收装置中,上述空间部针对上述液体排出部以及上述气体排出部分别形成,上述气体排出部配置于比上述液体排出部更靠重力方向下侧。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空间部针对液体排出部、气体排出部分别形成的情况下,液体分别形成排出部位与受到气体带来的压力的部位。这种情况下,针对利用液体排出部排出、利用重力向液体吸收体浸透和扩散状态下的液体,通过对其施加来自比液体排出部更靠重力方向下侧而配置的气体排出部的气体带来的压力,从而能够在整个液体吸收体的宽阔范围内施加压力,使排出的液体能向液体吸收体整体扩散浸透。
本发明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所记载的液体回收装置。
根据这样的液体喷射装置,通过具备上述液体回收装置,能够抑制液体吸收体的阻塞并且能够使向液体回收容器内排出的液体能浸透到液体吸收体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打印机保养机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废墨箱的剖视图。
图5是变形例的废墨箱的剖视图。
图6是变形例的废墨箱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的废墨箱的剖视图。
图8是变形例的废墨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变形例的废墨箱的剖视图。
图10是变形例的软管立体图。
符号说明如下:
1...打印机;9...记录头;11...保养机构;12...帽;13...作为液体送出管的软管;14...泵;15...作为液体回收部的废墨箱;16...作为气体送出管的软管;17...液体回收容器;17a...第三开口部;18...液体吸收体;19...第一连接部;19b...作为液体排出部的第一开口部;20...第二连接部;20b...作为气体排出部的第二开口部;38...液体吸收体;S...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以喷墨式打印机为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液体回收装置以及具备该液体回收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提到“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时,使之与将图1所示的指示方向作为基准的情况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一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为重力方向,左右方向为水平方向。
如图1所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的喷墨式打印机1(以下称打印机1)具有框架2。框架2上设置有压板3,并利用送纸电机4的驱动使记录用纸P传送到压板3上。另外,在框架2上与压板3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平行地设置有棒状的导向部件5。
滑架6以可沿导向部件5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往返移动地被导向部件5支承。
滑架6经由设置于框架2内的后面上的同步带7与设置在框架2内的后面上的滑架电机8连结。而且,滑架6利用滑架电机8的驱动,沿导向部件5往返移动。
滑架6上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9,并可拆装地配置有用于向记录头9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水的墨盒10。而且,墨盒10内的墨水被向记录头9供给,并从记录头9向传送到压板3上的记录用纸P被喷出来进行印刷。
另外,在位于打印机1的一端侧的非印刷领域(以下也称起始位置领域)设置有进行记录头9的清理等的作为液体回收装置的保养机构11。
如图2所示,该保养机构11具备帽12、软管13、泵14和废墨箱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帽12、软管13和泵14合起来相当于吸引送出部。
帽12作为液体接收部设置,通过在非印刷时将记录头9罩起来从而接收从记录头9喷射或者所吸引的废墨。帽12通过将底面上具备的孔与软管13连接起来而能够送出废墨。
软管13由具有可挠性的部件(例如橡胶或弹性体等合成树脂等)形成。软管13作为将废墨从帽12向废墨箱15送出的液体送出管,一端侧(上流侧)13a与帽12连接,另一端侧(下流侧)13b与废墨箱15连接。另外,在软管13的中途设置有泵14。
泵14例如是管式泵,将从记录头9喷射的墨水(废墨)从帽12侧吸引并向废墨箱15侧送出。
废墨箱15是液体回收部,如图2以及图3所示,具备大体形成为立方体形状的液体回收容器17和收容于其内部的液体吸收体18。
液体回收容器17具备上壁17b、侧壁17c、侧壁17d和底壁17e。液体回收容器17中直立设置的侧壁17c上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9a与第二突出部20a。
第一突出部19a、第二突出部20a为中空圆筒状,中空部分贯通到液体回收容器17的内部,并与外部连通。软管13的另一端侧13b与作为第一连接部19的第一突出部19a连接。后述的软管16与作为第二连接部20的第二突出部20a连接。
第一突出部19a配置为在侧壁17c上比第二突出部20a(第二连接部20)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下侧。第一突出部19a的液体回收容器17内侧的端部形成有作为液体排出部的第一开口部19b。从而,利用泵14送出的废墨经由软管13,被从第一开口部19b向液体回收容器17内送出,被液体吸收体18吸收。
软管16与第二突出部20a连接。另外,第二突出部20a的液体回收容器17内侧的端部形成有作为气体排出部的第二开口部20b。
软管16由具有可挠性的部件(例如橡胶或弹性体等合成树脂等)形成。软管16作为向废墨箱15送出气体(空气)的气体送出管,一端侧(上流侧)16a向大气开放,另一端侧(下流侧)16b与废墨箱15的第二突出部20a连接。另外,在软管16的中途设置有泵14。
从而,若驱动泵14,则从上流侧16a吸进空气,经由软管16从第二开口部20b向液体回收容器17内排出。
液体吸收体18由例如海绵或毛毡、无纺织布、纸浆等的兼具墨水的浸透性与保水性的部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吸收体18由作为多孔部件的海绵形成。
液体吸收体18为沿着液体回收容器17的内侧面的大致立方体形状,并在一部分上具有凹部18a。
凹部18a是将与第一开口部19b以及第二开口部20b对置的液体吸收体18的一部分切去大致立方体形状。利用该凹部18a,液体吸收体18与第一开口部19b、第二开口部20b不相接而是分离的。
如图2所示,凹部18a被切去直到液体吸收体18的上表面。而且,凹部18a被液体回收容器17的上壁17b覆盖。另外,凹部18a的下侧并没有被切到液体吸收体18的下表面。在从第一开口部19b稍微靠下的位置被切去而形成液体吸收体18的面18c。
如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凹部18a形成为将液体吸收体18的侧壁17c侧的中央部切去并具有侧面18b、18d和面18c。
另外,作为凹部18a的变形例,如图7所示的凹部18a’,上侧也可以不用必须切到液体吸收体18的上表面。另外,下侧也可以直到液体吸收体18的下表面都被切去。另外,前后方向上,也可以是从液体吸收体18的一个侧面切到对置的侧面。
在液体回收容器17内,利用凹部18a、液体回收容器17的侧壁17c、上壁17b,形成空间S。
另外,如图7所示,根据上述凹部18a的变形例,空间S由凹部18a’和侧壁17c形成。
从软管13排出的废墨与从软管16排出的空气(气体)向空间S排出。
此处,从软管13排出、从第一开口部19b向空间S排出的废墨的一部分,从形成凹部18a的侧面18b、18d被吸收,而其他的废墨因重力在空间S内向下方移动,从位于空间S的重力方向下方的液体吸收体18的面18c被吸收。即,包围空间S的液体吸收体18的侧面18b、18d、面18c成为接收废墨的墨水接收面(墨水接收部)。
另外,利用泵14送出的空气从软管16被排出,并从第二开口部20b向空间S排出。因为空间S是封闭空间,所以若空气被排出,则空间S内就会被加压。
对于液体回收容器17,将第一开口部19b与第二开口部20b配置于作为左右方向(水平方向)的一端侧的侧壁17c上,在从空间S的侧壁17c沿左右方向(水平方向)离开的另一端侧的上部具有作为开口部的第三开口部17a。
第三开口部17a以露出液体吸收体18的方式开在上壁17b上。
因此,空间S内利用第二开口部20b排出的空气,从空间S向第三开口部17a推进。换言之,朝从空间S离开的方向加压。
从而,受到从第二开口部20b排出的空气的压力,从第一开口部19b排出的废墨也从空间S向第三开口部17a推进。换言之,废墨朝从空间S离开的方向扩散浸透。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开口部17a形成于比第一开口部19b及第二开口部20b更靠上侧、在水平方向离开的位置。在作为液体回收容器17的盖的上壁17b上的与设置有第一开口部19b、第二开口部20b的侧壁17c对置的侧壁17d一侧,与侧壁17d空开间隙地形成第三开口部17a。
因为第三开口部17a远离空间S,所以空间S的上部和从空间S到第三开口部17a的液体吸收体18成为由上壁17b覆盖的状态。因此,不用担心被排到液体回收容器17内的空气从第三开口部17a以外漏到液体回收容器17的外部。从而,能够使空气遍及液体回收容器17整体,并且能够使废墨浸透液体吸收体18整体。
另外,空间S的上部、从空间S到第三开口部17a的液体吸收体18,通过与上壁17b相接而被覆盖,能够抑制被排出、吸收的废墨的溶剂成分的蒸发。这样一来,空间S附近的液体吸收体18内,能够抑制废墨固化并抑制堵塞。另外,墨水在溶剂成分不蒸发的状态下,容易浸透液体吸收体18内,因此通过抑制墨水的固化,能够进一步促进由于排出的空气导致的废墨向液体吸收体18内部的浸透。
被液体吸收体18吸收的废墨的溶剂的一部分蒸发,蒸发的溶剂气体从第三开口部17a排出。这样一来,能够减少被液体吸收体18吸收保持的废墨的容量,能够将更多的废墨排到液体吸收体18。
此处,液体回收容器17中的形成第三开口部17a的位置不限于上述位置,根据液体回收容器17的形状、废墨箱15在打印机1内的配置,可适当选择。例如,也可以在侧壁17d的上端部附近形成,还可以在上壁17b与侧壁17d双方设置。
另外,第三开口部17a的大小也同样地,可对应于液体回收容器17的形状和经由软管16向液体回收容器内排出的空气量来形成,例如,气体的送出量越多就可以形成得越大,越少就形成得越小。
另外,第三开口部17a的大小也可根据与从第三开口部17a蒸发的废墨的量的关系来形成。例如,可以在想抑制蒸发量的情况下形成得小、而想增加蒸发量的情况下形成得大,能够适当地形成。
但是,为了抑制刚从软管16排出的空气向外部漏出,第三开口部17a优选设置于与侧壁17c分开的方向侧(与侧壁17c对置的侧壁17d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开口部20b在侧壁17c上配置于比第一开口部19b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上侧。因此,在从第一开口部19b向空间S排出的废墨在空间S内移动的情况下,无须担心从第二开口部20b误流入软管16、向外部漏出。
接着,对保养机构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进行记录头9的清理时,首先在使滑架6向位于起始位置领域的保养机构11的上部移动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升降装置使帽12上升,利用帽12覆盖记录头9(喷嘴形成面9a)。接着,驱动泵14。由此,在帽12内产生负压,利用该负压吸引记录头9的各喷嘴9b内的墨水。然后,被吸引的墨水经由帽12以及软管13,被排到废墨箱15的空间S。
向空间S排出的废墨被形成空间S内的液体吸收体18的侧面18b、18d、面18c吸收。此时,利用泵14被加压的空气经由软管16向空间S排出。从而,被液体吸收体18吸收的废墨受到被排出的空气的压力,向液体吸收体18的内部扩散浸透。
进一步,空间S由液体吸收体18的凹部18a、液体回收容器17的侧壁17c和上壁17b形成,并与第三开口部17a分离设置。从而,向空间S排出的空气向第三开口部17a流动。废墨也向第三开口部17a扩散浸透。能够使废墨向本来与空间S分离并难以浸透的领域浸透。即,能够使废墨浸透液体吸收体18整体。
记录头9清理结束后,打印机1成为印刷停顿状态时,由喷嘴形成面9a与帽12形成的空间经由软管13、空间S、软管16与大气连通。据此,即使在保养机构11或打印机1周围的环境温度变化、帽12内的压力变化而发生了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压力变动、防止破坏在记录头9的各喷嘴9b上形成的墨水弯液面。
从而,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回收装置的保养机构11利用泵14的驱动,使空气经由软管16向液体回收容器17内排出。因此,与没有软管16、向液体回收容器17内排出的废墨在随便流动的状态下被液体吸收体18吸收的情况不同,能够对排出的废墨施与高压,并能够使排到液体回收容器17内的废墨向液体吸收体18的内部浸透。
(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二连接部20配置于比第一连接部19更靠重力方向的上侧。从而,不用担心从第一连接部19向液体回收容器17内排出的废墨误流入第二连接部20或与第二连接部20连接的软管16。
(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回收容器17内,利用构成具备第一连接部19以及第二连接部20的液体回收容器17的壁的一部分和液体吸收体18形成空间S,废墨以及空气向该空间S内排出。从而,与空间S不存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排出的废墨附着的液体吸收体18的面积。而且,因为空气从软管16向空间S内排出,使用排出的空气,能够使向空间S内部扩散的废墨向液体吸收体18的内部浸透。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4对将本发明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具体化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方便起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有差异的地方进行说明,而对于相同的地方,附注同样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作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送出管的软管13以及作为气体送出管的软管16插入液体回收容器17内。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回收容器17的侧壁17c上形成有第一突出部19a以及第二突出部20a。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软管13通过第一突出部19a的中空部分,从而被插入液体回收容器17内,软管16通过第二突出部20a的中空部分,从而被插入液体回收容器17内。通过插入各软管,各软管与液体回收容器17被连接起来。
因此,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9a是第一连接部19,第二突出部20a是第二连接部20。软管13的外径与第一突出部19a的内径大致相同。软管16的外径与第二突出部20a的内径大致相同。若在这些第一突出部19a、第二突出部20a与软管13、16之间有间隙,则会因为废墨或空气泄漏而不好。在有间隙的情况下,具有填堵间隙或密封的部件也可以。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突出部19a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液体回收容器17的侧壁17c中,形成于比第二突出部20a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上侧(侧壁17c的上端附近)。
液体吸收体38具有凹部38a和凹部38b,其中,凹部38a具有与软管13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内径,凹部38b具有与软管16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内径。通过将软管13插入凹部38a、将软管16插入凹部38b,从而插入液体吸收体38内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软管13的开口部13d成为废墨的排出部(液体排出部),凹部38a成为墨水接收面(墨水接收部)。另外,软管16的开口部16d成为空气的排出部(气体排出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软管13的开口部13d配置于比软管16的开口部16d更靠重力方向上侧的方式形成作为第一插入部的凹部38a以及作为第二插入部的凹部38b。另外,凹部38a以及凹部38b在液体吸收体38中位于左右方向的右侧。经由软管13向液体吸收体38排出的废墨从开口部13d主要向重力方向下侧浸透。虽然一部分废墨利用排出压力或自然的浸透力也向左右方向浸透,但是与向重力方向的浸透相比更难以浸透。因此,在图4中,墨水容易积存在左右方向的右侧、上下方向的下侧。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软管16的开口部16d配置于比软管13的开口部13d更靠重力方向下侧,所以能够对容易积存在下侧的墨水从下侧朝第三开口部17a的方向施加空气的压力。
从而,能够使向液体吸收体38内排出的废墨浸透到液体吸收体38整体。
从而,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4)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软管13的开口部13d配置于比软管16的开口部16d更靠重力方向上侧。据此,能够对经由软管13排出、在液体吸收体38内向重力方向下方移动的废墨施加空气压力以使得废墨在液体吸收体38内在水平方向浸透。从而,能够使向液体吸收体38内排出的废墨浸透到液体吸收体38整体。
另外,虽然软管13与凹部38a、软管16与凹部38b大概是相同的尺寸,但是各凹部一侧也可以偏大。
即使第二实施方式是图5那样的构成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5与图4中,虽然第二突出部20a、软管16、第三开口部17a是相同的位置关系,但是第一突出部19a与软管13的位置不同。第一突出部19a被配置在与具有第二突出部20a的侧壁17c对置的侧壁17d上。第一突出部19a形成于第三开口部17a附近侧的侧壁17d上。而且,软管13插入第一突出部19a内。软管13的前端的开口部13d是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三开口部17a离开的位置。与图4相比,图5中软管13插入液体吸收体38内的长度长。
在图5所示的构成中,废墨排出的场所是与图4相同的位置关系。即,开口部13d在上下方向比开口部16d更靠上侧,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右侧,并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三开口部17a分离。另外,开口部13d与开口部16d在左右方向上处于较近的位置关系。
根据这样的位置关系,从开口部13d排出的废墨主要沿重力方向向下侧浸透,利用来自开口部16d的空气的压力向第三开口部17a浸透,从而浸透到液体吸收体38整体。
此处,插入液体回收容器17内的软管13的长度(从侧壁17d的内侧到开口部13d的水平距离)为L1,插入液体回收容器17内的软管16的长度(从侧壁17c的内侧到开口部16d的水平距离)为L2,从侧壁17d的内侧到侧壁17c的内侧的水平距离为L3。
接着,通过将L1设为L3的三分之二以上且不到L3,使开口部13d处于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三开口部17a分离的位置。另外,通过使L1+L2<L3,从而开口部13d比开口部16d靠左侧。
此处,阐述一下本申请的思想。本申请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针对以往的利用自然的浸透力使废墨向废墨箱15内的液体吸收体18、38浸透,通过向废墨箱15排出气体来加压,使墨水(液体)浸透液体吸收体18、38各个角落。
此时,液体排出部19b、13d与气体排出部20b、16d分别设置。以往,在液体排出时施加压力。但是,在液体排出的压力下不能充分浸透,利用用于辅助浸透的气体施加更大压力。通过将液体排出部19b、13d与气体排出部20b、16d分别设置,可以施加必要的压力。
本实施方式的废墨箱15具备液体吸收体18、38和将其保持的液体回收容器17。液体回收容器17有第三开口部17a,第三开口部17a以从外部能看见液体吸收体18、38的状态露出。相对于第三开口部17a,液体排出部19b、13d以及气体排出部20b、16d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换言之,第三开口部17a与液体排出部19b、13d以及气体排出部20b、16d在水平方向上分离设置。
除了第三开口部17a,在液体回收容器17上没有别的开口部。因此,排出的气体向第三开口部17a流动,利用该气体的流动,液体也向第三开口部17a流动。通过这样的作用,即使在难以浸透的水平方向上液体也能浸透,从而向液体吸收体18、38整体浸透。
气体排出部20b、16d配置在使气体沿液体难以浸透的方向流动的位置。液体排出部19b、13d配置于水平方向一端侧时,优选为气体排出部20b、16d也配置在同一侧,第三开口部17a配置于另一端侧。
液体排出部19b、13d与气体排出部20b、16d的上下方向的关系要根据凹部18a、38a、38b确定。一个凹部18a的情况下,液体由凹部18a的侧面18b、18d或面18c等广泛接收。若向该凹部18a排出气体,则由于对广泛接收的废墨施加压力,从而容易浸透整体。这时,只要气体排出部20b在凹部18a内,无论位置如何,作用是一样的。凹部为38a、38b这样两个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力对接收液体的凹部38a不起有效的作用。因此,为了对从凹部38a沿重力方向向下侧浸透的墨水施加压力,将气体排出部16d配置于比液体排出部13d更靠下侧。
(变形例)
接着,根据图6对第一、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方便起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有差异的地方进行说明,对相同的地方附注同样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吸收体38具有在重力方向上多个层叠的多孔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吸收体38具备配置于上侧的第一吸收体61和配置于下侧的第二吸收体62。而且,第一吸收体61插入有软管13与软管16。
与第二吸收体62相比,第一吸收体61由细孔径较大的(低密度的)多孔部件形成。多孔部件的液体保持力的大小,细孔径的大小越小(密度越高)保持力越大,细孔径越大(密度越低)保持力越小。另外,在气体向多孔部件内排出的情况下,细孔径越大(密度越低),气体越容易在多孔部件内流通。从而,第一吸收体61比第二吸收体62更容易使排出的墨水以及空气浸透和流通。另外,第二吸收体62比第一吸收体61厚度薄、体积小。
根据这样的构成,因密度不同而气体的流通量不同,从软管16排出的空气难以向高密度的第二吸收体62流动,优先在低密度的第一吸收体61内流动。因此,从软管13排出、在第一吸收体61内被吸收的废墨,利用从软管16排出的空气被施加浸透压力,向第一吸收体61内整体浸透。据此,能够抑制废墨在第一吸收体61的软管13的开口部13d周围滞留,并能够抑制因在开口部13d周围的墨水固化引起的第一吸收体61的堵塞。另外,通过在第一吸收体61的下面配置比第一吸收体61更薄的第二吸收体62,能够接收向第一吸收体61整体扩散的废墨。而且,因为第二吸收体62位于下面,利用重力和保持力使废墨从第一吸收体61向第二吸收体62移动。另外,通过减薄第二吸收体62可以抑制中途不能浸透的情况。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空间S由液体吸收体18的凹部18a、液体回收容器17的侧壁17c和上壁17b形成。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以液体吸收体18覆盖空间S的重力方向上侧的方式形成凹部18a′,由凹部18a′和侧壁17c形成空间S。据此,即使在向空间S内排出的废墨向上壁17b侧飞散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位于空间S的重力方向上侧的液体吸收体18来吸收废墨。
另外,如图8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以在重力方向上存在分界面的方式将液体吸收体18分割成多个并收容于液体回收容器17内。另外,第三开口部17a的形状也不限于四边形,也可以是如图8所示的半圆形。第三开口部17a为促使废墨蒸发的,并不限定其形状。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连接部19以及第二连接部20形成于液体回收容器17的侧壁17c或侧壁17d上,但是也可以如图9所示分别依次如下形成,即,第一连接部19形成在位于液体回收容器17的重力方向上侧的上壁17b的中央附近,第二连接部20在位于液体回收容器的重力方向下侧的底壁17e的侧壁17c侧以及侧壁17d侧各形成一个。据此,能够利用从第二连接部20侧排出的气体,对从第一连接部19侧排出、利用重力在液体吸收体38内向下方浸透且浸透到底壁17e周围的废墨施与向重力方向上侧的液体吸收体38浸透的浸透压力。
因此,与第二连接部20不存在的所谓墨水随便流动的状态不同,能够使墨水向上壁17b侧的液体吸收体38的位于比第一连接部19更靠侧壁17c侧以及侧壁17d侧的区域的液体吸收体38浸透。另外,在图9中第二连接部20也可以不设置在底壁17e而是分别设置在侧壁17c与17d的下部。在图9中,省略了软管13、16、凹部38a、38b。
在各实施方式中,经由软管13以及软管16进行废墨以及空气的吸引·送出的情况下,虽然使用相同的泵14,但是也可以针对每个软管分别设置泵来进行液体以及气体的吸引和送出。此时,装备液体送出用的泵和气体送出用的泵。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气体送出用的泵14与软管16合起来称为气体送出部。使用同一泵14的情况下,液体送出部的泵14也是气体送出部的泵14。通过分别设置气体送出用的泵和液体送出用的泵,能够分别调整每种液体以及气体的吸引力或送出力。
另外,虽然在各实施方式中软管13与软管16按相同的直径画的,但是并不限于此。为了利用从软管16排出的空气的压力使废墨向吸收体整体扩散,优选为来自软管16的空气的压力比来自软管13的废墨的排出压力更大。因此,若使用相同的泵14,则软管16的内径比软管13更大。若使用不同的泵,则送出空气的泵的压力比送出液体的泵的压力大。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多个软管13来进行墨水的吸引和送出。据此,与软管13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墨水的吸引、送出量。同样地,也可以使用多个软管16进行气体的吸引、送出。在存在墨水难以浸透液体吸收体整体的区域的情况下,可以以向难以浸透的区域加压的方式配置软管16。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虽然软管13在端部具有开口部13d,但是并不限于此。同样地,虽然在软管16的端部具有开口部16d,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软管13或软管16的侧面具有开口部13d或16d。据此,废墨的排出方向或气体的排出方向能变化为多个方向。因此,容易向液体吸收体38整体浸透。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虽然泵14具备软管泵,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齿轮泵、活塞泵或隔膜泵等只要是能吸引以及送出液体或气体便可适当选择。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虽然是软管16的一端侧(上流侧)向大气开放,并将从此处吸引的空气送出,但是也可以另外设置气体供给室,经由与其连接的软管16送出气体。例如,如果是使用水性墨水作为液体的情况,由于作为墨水的溶剂成分的水分会蒸发,从而会引起墨水成分的固化,所以通过送出含有比通常的大气含有的水蒸气数量多的水蒸气的气体,能够抑制墨水固化。
另外,为了抑制由于空气中含有的氧等使墨水成分变质、固化,也可以将难以发生化学反应的例如氮气、氩气或氦气等的惰性气体作为送出气体来使用。进一步,在利用紫外线照射使墨水硬化来进行记录的紫外线照射型喷墨打印机上使用的墨水的情况,通过使周围的氧的存在量比通常大气中含有量更多,能够抑制墨水的溶剂成分的蒸发。从而,使用上述的墨水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含有比通常的大气中含有的氧更多的氧的气体。
包含上述变形例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虽然采用喷墨式打印机1,但是也可以采用喷射和吐出墨水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可移用到具备使微量液滴吐出的液体喷射头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上。其中,所谓的液滴,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吐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含粒状、泪状以及线状拖着尾巴的。
另外,此处所谓的液体是能够被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物质为液态时的状态即可,并不限于像粘性高或者低的液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流体或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含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的固体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的物质等。
另外,作为液体代表的例子,能够列举如上述实施例的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此处,所谓的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以及油性墨水和凝胶墨水、热熔胶墨水等各种液体组成物。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子,能够列举例如,对将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波片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的材料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等。另外,也可以是喷射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活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对作为精密移液管来使用的成为样品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配合器等。进一步,也可以采用钟表或相机等精密机械由点状空隙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的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为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者碱等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本发明能够适用于这些当中任何一种喷射装置。

Claims (6)

1.一种液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
接收从上述液体喷射头被排出的上述液体的液体接收部;
回收上述液体接收部接收的上述液体的液体回收部,
上述液体回收装置还具备向上述液体回收部送出气体的气体送出部,
上述液体回收部具备吸收上述液体的液体吸收体和保持上述液体吸收体的液体回收容器,
上述液体回收容器具有:与上述液体接收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上述气体送出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使上述液体吸收体露出的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向上述液体回收部排出上述液体的液体排出部与向上述液体回收部排出上述气体的气体排出部配置于上述液体回收部的水平方向的一端侧,并将上述开口部配置于上述液体回收部的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液体回收部具有由上述液体回收容器与上述液体吸收体形成的空间部,
上述液体从上述液体排出部向上述空间部排出,上述气体从上述气体排出部向上述空间部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间部为一个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间部针对上述液体排出部以及上述气体排出部分别形成,上述气体排出部被配置于比上述液体排出部更靠重力方向下侧。
6.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回收装置。
CN201110256176.XA 2010-08-25 2011-08-25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2398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7958 2010-08-25
JP2010-187958 2010-08-25
JP2011-130981 2011-06-13
JP2011130981A JP5810653B2 (ja) 2010-08-25 2011-06-13 液体回収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8424A CN102398424A (zh) 2012-04-04
CN102398424B true CN102398424B (zh) 2015-12-09

Family

ID=45696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6176.XA Active CN102398424B (zh) 2010-08-25 2011-08-25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14696B2 (zh)
JP (1) JP5810653B2 (zh)
CN (1) CN1023984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1194B2 (ja) * 2012-12-27 2016-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CN107187203A (zh) * 2017-07-05 2017-09-22 苏州锟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清理喷墨打印头结构
CN107264058A (zh) * 2017-07-05 2017-10-20 苏州锟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清理打印机喷嘴结构
CN107264059A (zh) * 2017-07-05 2017-10-20 苏州锟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式喷墨打印头结构
CN107253398A (zh) * 2017-07-05 2017-10-17 苏州锟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洁式打印机喷嘴结构
JP2019171601A (ja) * 2018-03-27 2019-10-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吸収体収納容器およびインク吸収用構造体
JP2019171599A (ja) * 2018-03-27 2019-10-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吸収体収納容器およびインク吸収用構造体
JP2021024113A (ja) * 2019-07-31 2021-02-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吸収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KR20220065912A (ko) * 2020-11-13 2022-05-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잉크젯 순환 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7715A (zh) * 2005-08-04 2007-0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墨存储结构、墨盒、废墨箱和喷墨打印机
CN101007469A (zh) * 2006-01-25 200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5157B2 (ja) * 1994-10-17 2001-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0119309A (ja) * 1996-10-24 1998-05-1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廃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171149A (ja) * 1999-12-17 2001-06-26 Copyer Co Ltd 廃インクタンク
JP2002127464A (ja) * 2000-10-20 2002-05-08 Canon Inc 廃インクタンク
JP2002301831A (ja) * 2001-04-05 2002-10-1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3958145B2 (ja) * 2002-08-09 2007-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218846A (ja) 2004-07-23 2006-08-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回収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160859A (ja) * 2005-12-16 2007-06-28 Canon Inc 気液分離部材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296757A (ja) 2006-04-28 2007-11-15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22510B2 (ja) * 2008-06-19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廃液タンク
JP5923877B2 (ja) * 2010-09-21 2016-05-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7715A (zh) * 2005-08-04 2007-0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墨存储结构、墨盒、废墨箱和喷墨打印机
CN101007469A (zh) * 2006-01-25 200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50399A1 (en) 2012-03-01
US8714696B2 (en) 2014-05-06
JP5810653B2 (ja) 2015-11-11
CN102398424A (zh) 2012-04-04
JP2012066567A (ja) 201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8424B (zh)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US6796645B2 (en) Surface reformed fiber body, liquid container using fiber absorb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fiber absorber for use in liquid ejection
CN101119849B (zh) 具有非接触式打印头维护站的喷墨打印设备
US7938523B2 (en) Fluid supply tank ventilation for a micro-fluid ejection head
MXPA00012032A (es) Trayectoria de alimentacion de un liquido para registro, recipiente para el liquido de registro y dispositivo alimentador del liquido para el registro teniendo el mismo, asi como el metodo para modificar la superficie para el dispositivo alimentador
CN103895362B (zh)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JP2006218846A (ja) 液体回収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05066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ステム、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161635A (ja)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供給装置
CN102442069A (zh)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6536884B2 (en) Adsorbent for ink jet use, an ink retaining container, an adsorption member using such adsorbent, an ink supply system having such adsorption member, and a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5067449B2 (ja) 液体回収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044243A (ja) 液体回収体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3895356B (zh)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CN105269959A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导入方法
JP2008179118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廃インクタンク
JPH1029132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廃液吸収体の構造
JP5573437B2 (ja) 液体回収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CN102442070B (zh)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0076379A (ja)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キャップ
JP2015131440A (ja) 液体受容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641675B2 (ja) インク噴射ヘッド用インク収納容器
KR100529343B1 (ko) 잉크젯 카트리지
JP3542590B2 (ja) インク再充填方法
JP4710309B2 (ja) 液体吸収体、液体収容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