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9959A -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导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导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9959A
CN105269959A CN201510373094.1A CN201510373094A CN105269959A CN 105269959 A CN105269959 A CN 105269959A CN 201510373094 A CN201510373094 A CN 201510373094A CN 105269959 A CN105269959 A CN 105269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absorbent material
dischargin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730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9959B (zh
Inventor
小幡雄也
石永博之
向井佳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Precisi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Precisi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Precisi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Precisi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269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99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99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99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备储存废墨水的充分的容量、节省空间、用于记录的墨水也能够收纳充分的量的液体收纳容器、具备该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收纳容器、液体排出装置和液体导入方法。由此,在储存墨水容器内的记录用的未使用墨水的部分以置换未使用墨水的方式排出并储存非记录用墨水。

Description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导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例如涉及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可排出墨水的喷墨记录头以及具备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等的液体收纳容器、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导入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从液体排出头具备的喷嘴排出液体(以下,也称为墨水)进行记录的液体排出装置中,存在着纸屑等杂物、气泡进入喷嘴而发生排出不良、图像的杂乱之类的不良情况的问题。而且,在液体排出装置长时间不使用时,喷嘴内的墨水的浓度增加且其粘度也增加。其理由是,喷嘴内的墨水的水分从喷嘴蒸发。有时该粘度增加了的墨水(增粘墨水)会在喷嘴引起堵塞。当增粘墨水在喷嘴引起堵塞时,存在着无法从该喷嘴排出墨水的不排出的情况。
因此,出于喷嘴内的气泡、异物等的除去、对由增粘墨水引起的堵塞发生的方式、消除产生的堵塞的目的,已知通过从喷嘴排出墨水或者强制性地抽吸来使墨水排出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恢复处理的技术。在这样的恢复处理中排出或抽吸的墨水(废墨水)经由恢复机构储存到液体排出装置具备的废墨水容器中。在该情况下,废墨水容器的容量小的话考虑废墨水会从废墨水容器漏出,因此废墨水容器需要有足够的容量。然而,随着近些年装置的小型化(省空间化)的要求,难以设置具备充分的容量的废墨水容器。
相对于此,在日本特开2002-52741中,记载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具备墨水容器,设有将从记录头排出的废墨水接收到墨水容器内的开口部。
而且,在日本特开2000-141704中,记载了以墨水容器内的吸收体吸收从记录头回收的墨水的回收机构。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2-52741和日本特开2000-141704中,将回收到墨水容器内的废墨水与未用于记录的墨水混合再次用于记录。废墨水增粘或者混入有异物,因此将混合有废墨水的墨水供给到记录头的话,会导致喷嘴的堵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液体收纳容器为,在具备液体吸收体,能够将该液体吸收体吸收的第一液体从供给口供给到液体排出头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具有:导入口,设置成将未供给到所述液体排出头的第二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吸收体;以及防止构件,使得通过所述导入口引导至所述液体吸收体的所述第二液体不与所述第一液体混合。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下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以及附图)而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A是具备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排出头的记录头的记录装置的概要结构。
图1B是记录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2是图1A的记录装置中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概要结构图。
图3A是墨水容器的上表面连接前的剖视图。
图3B是墨水容器的上表面连接前的俯视图。
图3C是墨水容器的上表面连接后的剖视图。
图3D是墨水容器的上表面连接后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记录头的放大图。
图5A是墨水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5B是墨水保持部件的剖视图。
图6A是墨水静止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B是示出墨水保持部件的图。
图7A是记录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B是记录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C是记录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A是向记录头内导入外部气体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B是向缓冲区内加压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C是使缓冲区内的空气流入记录头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A是在记录头的清扫时向墨水室内加压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B是在记录头的清扫时向墨水室内加压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C是在记录头的清扫时向墨水室内加压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是记录头内加压后的记录头的清扫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B是记录头内加压后的记录头的清扫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A是非记录墨水环流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B是非记录墨水环流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C是非记录墨水环流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D是非记录墨水环流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非记录墨水环流系统的流程图。
图13是非记录墨水环流时的墨水容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A是用于说明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液体排出装置)100的概要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B是记录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在记录装置100,能够搭载作为本发明的液体排出头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排出墨水(液体)的喷墨记录头(液体排出头)20。
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00是所谓的全功能式的记录装置,在利用搬送系统(搬送机构)110沿箭头A方向连续地搬送记录介质P的同时从记录头20排出墨水,从而能够在记录介质P记录图像。本实施方式的搬送系统110使用搬送带110A搬送记录介质P。然而,搬送系统110的结构并不受限,也可以使用搬送辊等搬送记录介质P。而且,在本例的情况下,作为记录头20,具备排出由后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墨水供给机构)120供给的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Bk)的记录头20Y、20M、20C、20Bk。由此,能够记录彩色图像。
在记录装置100中具备恢复处理系统130,使用在用于将记录头20的墨水的排出状态维持良好的恢复处理中。作为恢复处理,可以包括下述动作等:预备排出动作,将不用于图像的记录的墨水从排出口排出到盖内;以及加压恢复动作,对记录头内的墨水加压,将其从排出口强制地排出到盖内。并且,可以包括下述动作等:抽吸恢复动作,从排出口抽吸墨水并排出到盖内;以及擦拭动作,擦拭形成有排出口的记录头的排出口面。
记录装置100的CPU(控制部)101执行本记录装置的动作的控制处理和数据处理等。在ROM102保存有这些处理步骤等的程序,RAM103作为用于执行这些处理的工作区域等使用。CPU101经由与记录头20、搬送系统110、墨水供给系统120、以及恢复处理系统130对应的驱动器20A、110A、120A、130A控制它们。CPU101通过基于从主计算机等主机装置200输入的图像数据从记录头20排出墨水,从而在记录介质P记录图像。CPU101通过使记录头20、搬送系统110、墨水供给系统120、以及恢复处理系统130动作,从而执行后述的“记录头的清扫时”、以及“墨水的供给开始时”的控制。
图2是墨水供给系统120和恢复处理系统130的说明图。图3A是与图2的墨水供给系统连接前的墨水容器30的剖视图,图3B是与图2的墨水供给系统连接前的墨水容器30的俯视图。图3C是与图2的墨水供给系统连接时的墨水容器(液体收纳容器)30的剖视图,图3D是与图2的墨水供给系统连接时的墨水容器30的俯视图。而且,图4是图2的记录头20的放大剖视图。
墨水容器30能够通过内部的压接体38和设于上表面的大气连通口31与外部连通。在内部收纳有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吸收体(液体吸收体)36,墨水渗入该吸收体中。由该吸收体36的毛细管力产生负压。墨水容器30由记录装置主体或者记录头20具备的容器罩39固定。如图3A、图3B所示,在墨水容器内部的吸收体36的上部设有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和大气连通口31。在大气连通口31的上表面贴有记载了墨水容器30的颜色信息等的密封标签33,通过该密封标签33来防止墨水容器30的运送时的墨水的泄漏。在以容器罩39固定墨水容器30时,在非记录墨水环流管35的末端具备的针管34穿破密封标签33,侵入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从而墨水容器30与非记录墨水环流管35连接。针管34穿破密封标签33时针管34与密封标签33的间隙为大气连通口31。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针管34的侧面形成有V型槽37,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针管34与密封标签33的间隙和V型槽37兼作大气连通口。墨水容器30安装在记录头20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大气连通口31设置在墨水容器30的上表面,将针管34插入该大气连通口3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大气连通口31设于墨水容器30的侧面上部,与其相伴地形成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从大气连通口31插入的针管34被引导至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
在记录头20具备未图示的排出能量产生元件,用于将墨水室21内的墨水I(液室内的液体)从排出口20A排出。作为排出能量产生元件,可以采用电热转换元件(加热器)、压电元件等。在使用电热转换体的情况下,通过其发热使墨水起泡,利用该起泡能量能够从排出口20A排出墨水。在墨水室21,空气(气体)与墨水I共同存在。因而,在墨水室21内,形成有收纳墨水I的墨水收纳部(液体收纳部)、收纳空气(气体)的空气收纳部(气体收纳部)。
在墨水室21的上部设有用于与墨水容器(液体收纳容器)30连通的墨水供给部(供给口)22,在该供给部22的开口部具备过滤部件23。在本例的情况,该过滤部件23由不锈钢制的网形成。该网是金属纤维编织成的结构,而且,供给部22的平均宽度为10mm左右。通过过滤部件23具备细小的网眼,防止了杂物从外部侵入到记录头内。在过滤部件23的下表面被压接于能够保持墨水的墨水保持部件(液体保持部件)24。如图5A、图5B所示,在墨水保持部件24的内部形成有多条圆形剖面的流路24A。各个流路24A的口径为1.0mm左右。
而且,在墨水室21的上部设有能够与作为外部的流路的用于运送气体和/或液体的运送部51连接的开口部25,在该开口部25具备过滤器26。该开口部25构成为能够使墨水室21内的液体(墨水)或者气体流出到外部。开口部25也可以使墨水室21内的液体(墨水)与气体一起流出。而且,该开口部25构成为能够使记录头20外部的液体(墨水)或者气体流流入。并且,开口部25也可以使记录头20外部的液体(墨水)与气体一起流入。
记录头20和墨水容器30如图2所示地连接。即,以记录头20侧的过滤部件23与墨水容器30侧的压接体38上下压接的方式连接。这样的记录头20与墨水容器30的连接部通过其周围由橡胶制的弹性盖部件50包围而维持密封性。在本例中,通过如此将记录头20与墨水容器30直接连接,从而它们之间的墨水供给路径(液体供给路径)极短。
与记录头20的开口部25连接的运送部51分为两股,一方通过可开闭的阀52与外部气体连通,另一方通过能够开闭的阀53与缓冲室54连通。在缓冲室54形成有10mL左右的空间,通过泵55与非记录墨水环流管35连接。非记录墨水环流管35经由刺入墨水容器30的大气连通口31的针管34与墨水容器30连接。泵55作为使液体(墨水)和/或气体(空气)流入记录头20,或者使液体(墨水)和/或气体(空气)从记录头20流出的、运送液体(墨水)和/或气体(空气)的构件的运送部。在本例的情况下,作为泵55使用能够正反转的管式泵。
在缓冲室54经由可开闭的阀61连接盖60。盖60能够与记录头20的排出口20A的形成面(排出口形成面)紧贴。在盖60紧贴在排出口形成面,排出口20A被盖住的状态下,通过由泵55抽吸盖60的内部,能够将墨水从排出口20A抽吸并排出到盖60内(抽吸恢复动作)。而且,也可以实施下述动作:预备排出动作,将不用于图像的记录的墨水从排出口20A排出到盖60内;以及加压恢复动作,对记录头20内的墨水加压,将其从排出口20A强制地排出到盖60内。在该加压恢复动作中,能够通过缓冲室54和阀53使由泵55产生的加压力作用到记录头20内。通过这样的恢复处理收到盖60内的墨水能够借助由泵55产生的抽吸力通过非记录墨水环流管35,从大气连通口31回到墨水容器内的吸收体36。
接着,在墨水的静止时、记录动作时、记录头的清扫时、墨水的供给开始时、以及非记录墨水环流时分开说明记录装置的状态。
(墨水的静止时)记录装置的停止时等墨水的静止时,如图6A所示,阀52、53关闭。在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填充有墨水。记录头20的墨水室21内为规定的负压状态,维持了在排出口20A形成的墨水的弯液面。在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如图6B所示地形成有墨水的弯液面,对该弯液面作用有力Pt、Ph、Pk、Pg。力Pt是通过墨水容器30内的负压将弯液面向墨水容器侧吸入的力,力Ph是通过记录头20内的负压将弯液面向记录头内吸入的力。力Pk是通过墨水的表面张力将墨水吸到墨水容器侧的弯液面力,力Pg是通过墨水的自重使墨水向下方移动的力。通过这些力合成,维持了在墨水保持部件24形成的弯液面,记录头20内的墨水保持静止状态。
(记录动作时)在记录装置的记录动作时,如图7A所示,阀52、53关闭。如图7A所示,通过从排出口20A排出墨水,墨水室21内的墨水I被消耗,如图7B所示墨水室21内被进一步减压。如此增大的墨水室21内的负压作为将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内的墨水吸入墨水容器30内的方向的力作用。在墨水室21内的负压增大到规定以上时,形成于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内的墨水的弯液面破裂,如图7C所示将墨水容器30内的墨水供给到记录头20。并且,通过这样的墨水的供给而使墨水室21内的负压降低,从而再次如图7A所示在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形成弯液面,停止墨水的供给。这样,根据墨水的消耗量从墨水容器30向记录头20的墨水室21内供给墨水。
形成于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的弯液面的弯液面力Pk作为克服从墨水容器30供给到记录头20的墨水的流动的力作用。由此,在该弯液面力Pk过大的情况下,难以供给墨水,墨水的供给性能降低。在液体流路的开口部形成的液体的弯液面的弯液面力P在设液体的表面张力为γ、开口部的半径为r、液体流路内的墨水的接触角度为θ的情况下,能够由下式1表示。
P = 2 γ c o s θ r …(式1)
而且,在流路的开口部不是圆的情况下,开口部的弯液面力P相对于周长L和开口面积S为下式2的关系(弯液面力P与L/S成比例)。即使是在开口部不是正圆的情况下,换算为具有与该开口部相同的面积的半径为r的圆形管的话,能够与形状无关地应用式1的理论算式。
P∝L/S···(式2)
因此,液体流路的开口部的半径r越大,弯液面力P越小。在本实施方式的墨水保持部件24贯通形成有内径为1mm左右的流路24A。该流路24A的内径被设定为使得该流路24A的墨水的弯液面力比过滤部件23、压接体38的弯液面力小。在伴随着记录动作的墨水的供给时,在过滤部件23、压接体38未形成墨水的弯液面,因此墨水的供给性能提高,能够应对高速记录。
假设在不具备墨水保持部件24的情况下,在过滤部件23或压接体38形成有弯液面,墨水的供给性能降低。具体来说,在过滤部件23形成的墨水的流路的内径为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的内径的千分之一左右,因此前者的墨水的流路的弯液面力为后者的流路24A的弯液面力的1000倍左右。因此,在不具备墨水保持部件24的情况下,墨水的供给性能大幅降低。
(记录头的清扫时)在擦拭清扫记录头20的排出口形成面时,对记录头20内加压,将墨水室21内的墨水I从排出口20A推出到外部,从而使排出口形成面的润滑性改善。
首先,通过如图8A所示打开阀52,使外部气体流入记录头20内,从而使墨水室21内的负压消除。接着,如图8B所示,通过在阀52、53、56关闭的状态下使泵55向一个方向旋转,将空气送入缓冲室54内对缓冲室54加压。接着,如图8C所示,通过打开阀53,从而使缓冲室54内的加压的空气流入记录头20内,对墨水室21内加压。此时,在液体(墨水)混入缓冲室54、运送部51的情况等下,使液体(墨水)和/或气体(空气)流入记录头20。
通过如此对墨水室21内加压,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内的墨水、和墨水室21内的墨水如图9A、图9B所示移动。
在形成于记录头侧的过滤部件23的墨水的流路的内径Df、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的内径Dk、以及排出口20A的内径Dn按照下述的关系设定。Df<Dn<Dk
因此,记录头侧的过滤部件23的弯液面力Pf、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的弯液面力Pk、以及排出口20A的弯液面力Pn为下述的关系。Pf>Pn>Pk
如图9A所示,在墨水室21内加压的情况下,墨水保持部件24的流路24A的弯液面向该图中的上方后退,在该弯液面到达过滤部件23后,如图9B所示将墨水从排出口20A推出。更为具体地来说,首先,如图10A所示,弯液面力Pk小的墨水保持部件24的弯液面后退,流路24A内的墨水在墨水容器30内逆流。如图10B所示,通过流路24A内的墨水全部回到墨水容器30内,在过滤部件23形成弯液面。由于排出口20A的弯液面力Pn比过滤部件23的弯液面力Pf小,因此如图10B所示,墨水室21内的墨水被从排出口20A推出。
墨水室21内被加压至压力Pc。该压力Pc超过弯液面力Pk时使墨水保持部件24的弯液面向墨水容器30侧移动,且不会使弯液面力Pf的过滤部件23的弯液面移动,将墨水从排出口20A推出。因此,能够不使过滤部件23的弯液面移动,即不将记录头内的空气推入墨水容器内,能够将墨水从排出口20A推出。
在通过如此推出的墨水将排出口形成面充分濡湿后,或者一边从排出口20A推出墨水并如图9C所示,通过板状的清扫部件57擦拭排出口形成面。由此,能够提高排出口形成面的清扫能力。清扫部件57例如是氨基甲酸乙酯橡胶制,在与排出口形成面接触的同时在图9C中的左右方向移动。这样的移动能够伴随着清扫部件57和记录头20的至少一方的移动来实施。
在清扫部件57的擦拭动作后,通过使泵55向使液体(墨水)和/或气体(空气)向记录头20的外部流出的方向旋转而向记录头20内倒入负压,从而能够回到图6A所示的状态。
(墨水的供给开始时)在不存在墨水的记录头20与墨水容器30连接时,在形成盖60紧贴在记录头20的排出口形成面的加盖状态后,由泵55抽吸该盖60的内部。由此,如图6A所示,能够向记录头20供给墨水容器30内的墨水。而且,通过泵55产生负压,使该负压通过缓冲室54、阀53和开口部25作用于墨水室21内,从而也能够将墨水容器30内的墨水供给到记录头20。在使用前者的盖60抽吸的情况下,与抽吸恢复动作时同样地,向盖60内排出与图像的记录无关的墨水。另一方面,在如后者所述通过开口部25抽吸的情况下,不会排出与记录无关的墨水,而向记录头20内供给墨水,能够抑制墨水的消耗。排出口20A的墨水的弯液面能够通过泵55抽吸加盖状态的盖60的内部的抽吸恢复动作而形成。
供给到记录头20的墨水室21内的供给量能够通过使用检测墨水室21内的墨水量的未图示的墨水量传感器(墨水的液面传感器等)而调整为最佳的量。排出口20A的墨水的弯液面能够通过泵55抽吸加盖状态的盖60的内部的抽吸恢复动作而形成。
而且,在与记录头20连接的墨水容器30内的墨水残留量消失,记录头20内的墨水量减少后,在与该记录头20连接新的墨水容器30的情况下,需要将记录头20内的墨水量增加到最佳的量。在该情况下,将由泵55产生的负压从开口部25导入,能够将新连接的墨水容器30内的墨水供给到记录头20内。而且,在减少至通过墨水量传感器无法检测记录头20内的墨水量的程度时,通过开口部25向记录头20内导入负压,能够将墨水容器30内的墨水供给到记录头20内。
这样,通过开口部25将负压(用于对记录头20内减压的抽吸力)导入记录头20内,从而不会多余地消耗墨水,能够向记录头20内供给墨水。在这样的墨水的供给时,也可以使盖60为加盖状态。
(非记录墨水环流时)以下,对本发明的特征性的结构说明。
图11A至图11D是非记录墨水环流时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的状态的说明图。另外,此处所谓的非记录墨水(第二液体)指的是在恢复处理中积存在盖60的、不会用于记录的墨水,是即使通过环流回到墨水容器30,也不会供给到记录头20的(非供给对象的)墨水。而且,作为非记录墨水的墨水为墨水容器30的初期未使用墨水的填充量的10%以下的量。
如图11A所示,从记录头20通过预备排出、抽吸恢复处理而排出的墨水被收纳到盖60。此时,通过在打开阀61的状态下使用泵55的抽吸力,运送盖60内的墨水。如图11B所示,通过在抽吸规定量的非记录墨水,如图11C所示关闭阀61,打开阀56,通过使泵55将非记录墨水向缓冲室54输送的方向转动,将非记录墨水储藏到缓冲室54。这是因为,在墨水容器30是新的,吸收体36由未使用墨水(记录用墨水,第一液体)充满时,非记录墨水回到墨水容器30后,存在着非记录墨水与未使用墨水混合的危险。由此,在墨水容器30内的未使用墨水减少至规定量的期间,在一端缓冲室54储藏非记录墨水。另外,在更换墨水容器30后消耗规定量的墨水,墨水容器30内的未使用墨水减少至规定量的时候,也可以直接从盖60环流到墨水容器30。
如图11C所示积存在缓冲室54的非记录墨水在恢复处理后如图11D所示打开阀61,关闭阀56,由泵55的抽吸力排出到墨水容器30的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此时,在形成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底面部的吸收体36为已由暂时未使用墨水充满的部分,并且是在此后伴随着未使用墨水的消耗液面下降从而能够再次吸收(能够吸收)的部分(部位)。由此,吸收体36成为由墨水濡湿(墨水与空气混杂的)状态。由此,排出到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的非记录墨水被从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的底面部容易地吸入吸收体36。而且,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的侧面部并非由墨水濡湿的状态,不过仍稍从侧面部吸收非记录墨水到吸收体36。
图12是示出使非记录墨水环流时的处理的流程图。以下,沿该流程图对伴随着本实施方式的环流动作的恢复处理进行说明。在恢复处理开始,进行预备排出、加压、抽吸之类的恢复处理时,解除加盖状态。此后,在步骤S1201中,判断从墨水容器的使用开始起进行恢复处理的次数是否在规定次数(N次)以下。该规定次数N是为了判断从墨水容器30消耗的墨水量,能够预先根据恢复消耗的墨水量变换。在步骤S1201中进行恢复处理的次数在N次以下的情况下,墨水容器30内的墨水尚未消耗规定量,因此移至步骤S1202,打开阀61,关闭阀56进行泵55的抽吸动作X秒。此后,在步骤S1203中关闭阀61,打开阀56进行加压动作Y秒。通过该动作在步骤S1204中将非记录墨水储存在缓冲室54中(参照图11C)。另外,此处进行抽吸动作的X秒为使非记录墨水从盖60到缓冲室的充分的时间,且是非记录墨水不会从缓冲室54到达墨水容器30的时间。而且,进行加压动作的Y秒为泵55与墨水容器30之间的非记录墨水环流管35内所有的非记录墨水到达缓冲室54的时间。
在步骤S1201中进行恢复处理的次数在N次以上(实施了规定次数)的情况下,判断为墨水容器内的墨水被充分消耗,能够进行非记录墨水的环流,移至步骤S1205,进行泵55的抽吸动作。接着,在步骤S1206中将储存在缓冲室54的非记录墨水排出到墨水容器30的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中。经过这样的处理,使非记录墨水环流时的处理结束。
图13是示出使非记录墨水环流时的墨水容器30的剖视图。渗入墨水容器内(液体收纳容器内)的吸收体36的未使用墨水通过记录动作、抽吸动作供给到记录头20并流到吸收体36的下部(墨水液面下降)。此时,从刺入(插入)墨水容器30的上表面的针管34与大气连通口31的间隙导入空气,导入的量为向记录头20供给墨水的量。由此,在未使用墨水上形成空气层。环流的非记录墨水被排出积蓄在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中。积蓄的非记录墨水通过吸收体36的毛细管力和自重(从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的底面部和侧面部)扩散到吸收体36的下部。然而,非记录墨水为墨水容器30的初期未使用墨水的填充量的10%以下的量,即使非记录墨水扩散,非记录墨水也由吸收体36的毛细管力保持。由此,在未使用墨水之间一直存在空气层,将非记录墨水与未使用墨水隔开,因此未使用墨水与非记录墨水不会混合。并且,由于非记录墨水是墨水容器30的初始未使用墨水的填充量的10%以下的量,因此墨水容器30具备收纳非记录墨水的充分的容量,非记录墨水不会从墨水容器30溢出。因此,不会由非记录墨水污染装置的内部、用户。而且,墨水容器30内的未使用墨水用尽时,更换为新的墨水容器,将墨水容器30从装置拆下。此时,密封标签33为已经破碎的开孔的状态,但是非记录墨水被吸收保持在吸收体36,不会从孔中漏出。而且,由于未使用墨水和非记录墨水被收纳在相同的吸收体,因此不必另外设置用于收纳非记录墨水的吸收体,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这样,通过在储存墨水容器内的记录用的未使用墨水的部分以置换未使用墨水的方式排出储存非记录用墨水,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而不会使未使用墨水与非记录墨水混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大气连通口31插入针管34进行非记录墨水的环流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是,除了大气连通口之外,在墨水容器设置导入口,通过将针管插入该导入口来使非记录墨水环流。在该情况下,需要在通过导入口引导针管的位置设置非记录墨水收纳室32。而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针管,采用将非记录墨水环流管35与墨水容器30以接头等连接的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述结构:非记录墨水是当初作为未使用墨水收纳于墨水容器30的墨水,该墨水再次回到墨水容器30。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当初收纳于其他墨水容器的墨水(其他颜色墨水)成为非记录墨水回到墨水容器30的结构。
在该情况下,泵55与多个颜色的墨水容器经由阀连接,根据需要进行阀的开闭和泵55的加压和/或抽吸动作,从而能够实现。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在缓冲室54混合的非记录墨水回到墨水容器30。在该情况下,缓冲室54经由阀连接有多个盖,根据需要进行阀的开闭和泵55的加压和/或抽吸动作,从而能够实现。
而且,也可以是,非记录墨水包括在进行无边记录时,排出到记录介质外的墨水。在该情况下,导入记录介质外的排出的墨水的构件经由阀与缓冲室54连接,根据需要进行阀的开闭和泵55的加压和/或抽吸动作,从而能够实现。
这样,能够实现未使用墨水与非记录墨水不混合、具备储存废墨水的充分的容量、节省空间、用于记录的墨水也能够收纳充分的量的液体收纳容器,具备该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排出装置和液体导入方法。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记录头20侧具备墨水保持部件24。然而,该墨水保持部件24也可以具备在墨水容器30侧。同样地,过滤部件23也可以具备在墨水容器30侧。
而且,为了将记录动作时记录头20内的负压变动抑制得小,也可以通过开口部25控制记录头20内的压力。在向记录头20内供给加压力时,开口部25作为通过气体和/或液体的导入而容许加压力的导入的加压力导入部发挥作用,运送部51作为能够供给加压力的加压力供给路发挥作用。而且,在向记录头20内作用抽吸(减压)力时,开口部25作为通过气体和/或液体的排出而容许抽吸力的导入的抽吸力导入部发挥作用,运送部51作为能够供给抽吸力的抽吸力供给路发挥作用。开口部25也可以分开具备如此进行加压的导入部和进行抽吸的排出部。而且,这些加压力和抽吸力只要是对记录头20内加压的压力和减压的压力即可,并不限定于以大气压为基准的正压和负压。
本发明除了全功能式的记录装置之外,可以应用于伴随着记录头的移动、记录介质的搬送动作记录图像的并行扫描式的记录装置等各种记录方式的记录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液体排出头除了能够排出墨水的喷墨记录头之外,能够作为用于排出各种液体的头广泛应用。例如,也可以作为用于排出供给到液体流路内的各种处理液、药剂等的头使用。而且,本发明的液体排出装置除了能够用于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之外,能够作为用于将各种处理液、药剂等施加到处理部件的装置广泛应用。
根据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的公开内容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形。

Claims (10)

1.一种液体收纳容器,该液体收纳容器具备液体吸收体,能够将该液体吸收体吸收的第一液体从供给口供给到液体排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具有:
导入口,设置成将未供给到所述液体排出头的第二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吸收体;以及
防止构件,使得通过所述导入口引导至所述液体吸收体的所述第二液体不与所述第一液体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吸收体中收纳所述第二液体的部位是收纳向所述液体排出头供给前的所述第一液体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口兼作将所述液体收纳容器的内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包括在用于使所述液体排出头的排出状态恢复的恢复处理中从所述液体排出头排出和/或抽吸的液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口兼作将所述液体收纳容器的内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口,
所述第二液体包括在用于使所述液体排出头的排出状态恢复的恢复处理中从所述液体排出头排出和/或抽吸的液体,
从所述收纳容器由所述第一液体充满的状态起,在实施规定次数的所述恢复处理后被向所述导入口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吸收体的所述部位是空气与液体混杂的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经由插入所述导入口的针管被吸收到所述液体吸收体的所述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构件由在所述液体吸收体将所述第一液体与所述第二液体分离的空气层构成。
9.一种液体排出装置,将吸收到液体收纳容器内的液体吸收体的第一液体供给到液体排出头,从所述液体排出头排出所述第一液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引导构件,将未供给到所述液体排出头的第二液体引导到所述液体吸收体;以及
防止构件,用于使由所述引导构件引导的所述第二液体不与所述第一液体混合。
10.一种液体导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工序,将液体收纳容器具备的液体吸收体所吸收的第一液体供给到液体排出头;
导入工序,将未供给到所述液体排出头的第二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吸收体;以及
防止工序,用于使得引导至所述液体吸收体的所述第二液体不与所述第一液体混合。
CN201510373094.1A 2014-06-30 2015-06-30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导入方法 Active CN1052699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4817A JP6179989B2 (ja) 2014-06-30 2014-06-30 液体収容部、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回収方法
JP2014-134817 2014-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9959A true CN105269959A (zh) 2016-01-27
CN105269959B CN105269959B (zh) 2017-11-03

Family

ID=53969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3094.1A Active CN105269959B (zh) 2014-06-30 2015-06-30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导入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92670B2 (zh)
EP (1) EP2962855B1 (zh)
JP (1) JP6179989B2 (zh)
CN (1) CN10526995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7203A (zh) * 2017-07-05 2017-09-22 苏州锟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清理喷墨打印头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9127B2 (ja) * 2017-02-28 2020-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095386B2 (ja) * 2018-05-10 2022-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の動作方法
US11440321B2 (en) * 2019-12-12 2022-09-13 Xerox Corporation Gas expansion material jetting actuat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75702A1 (en) * 2002-10-22 2004-04-22 Waller David J. Printhead maintenance system
US20090290002A1 (en) * 2008-05-26 2009-11-26 Ricoh Company, Ltd.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746126A (zh) * 2008-12-05 2010-06-23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记录系统和液体填充方法
CN101804737A (zh) * 2009-02-09 2010-08-18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喷墨记录头、墨水存放装置
CN202491515U (zh) * 2011-09-15 2012-10-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526302T2 (de) 1994-11-07 2002-11-14 Canon Aptex Inc Drucker mit zugehöriger Tintenkassette
JP3507261B2 (ja) 1995-12-26 2004-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用液体供給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JP2000141704A (ja) 1998-11-06 2000-05-23 Fine Technol Kk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廃インク回収機構
JP2002052741A (ja) 2000-08-11 2002-02-1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2200773A (ja) 2000-12-28 2002-07-16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JP2006015701A (ja) * 2004-07-05 2006-01-19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628150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817954B2 (ja) 2006-05-02 2011-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0143070A (ja) 2008-12-18 2010-07-01 Canon Inc インク充填方法
JP2010143071A (ja) 2008-12-18 2010-07-01 Canon Inc インク充填方法
JP2011016303A (ja) 2009-07-09 2011-01-27 Canon Inc 記録装置
US20130194354A1 (en) * 2012-01-27 2013-08-01 Dwight John Petruchik Pressure regulation for inkjet printer ink suppl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75702A1 (en) * 2002-10-22 2004-04-22 Waller David J. Printhead maintenance system
US20090290002A1 (en) * 2008-05-26 2009-11-26 Ricoh Company, Ltd.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746126A (zh) * 2008-12-05 2010-06-23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记录系统和液体填充方法
CN101804737A (zh) * 2009-02-09 2010-08-18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喷墨记录头、墨水存放装置
CN202491515U (zh) * 2011-09-15 2012-10-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7203A (zh) * 2017-07-05 2017-09-22 苏州锟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清理喷墨打印头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79989B2 (ja) 2017-08-16
EP2962855A2 (en) 2016-01-06
JP2016010946A (ja) 2016-01-21
EP2962855B1 (en) 2019-08-07
US20150375511A1 (en) 2015-12-31
EP2962855A3 (en) 2016-07-20
CN105269959B (zh) 2017-11-03
US9592670B2 (en) 2017-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81719B (zh) 盒的液体充入方法、液体充入装置以及盒
CN109927414B (zh) 打印装置和液体存储容器
CN105269959A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导入方法
KR101068705B1 (ko) 펄스 감쇠 유체 구조
DE60210519T2 (de) Luftsteuerung im Druckkopf unter Verwendung von ungesättigter Tinte
EP1287999A2 (en) Ink delivery system and process for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CN101795868A (zh) 墨盒和打印设备
JP2005193688A (ja) 流体タンク用内部通気構造
CN102529386A (zh) 一种墨盒填充装置、墨盒填充系统及相应的墨盒填充方法
CN102442069B (zh)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398424A (zh)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JP2005161635A (ja)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供給装置
CN1315652C (zh) 图像生成装置
RU2395398C2 (ru) Чернильно-струйное перо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в чернильно-струйных перьях (пишущих узлах)
JP2008179118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廃インクタンク
JP201014306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769522B2 (ja) 記録ヘッドの回復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806520B2 (en) Ink supply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713082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193682A (ja) 流体容器のための再充填接合部、再充填可能な流体リザーバ、溢出した流体を捕捉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再充填可能な流体リザーバを含む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トヘッド
JP2004122499A (ja) 液体タンク、液体連通構造、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189655B2 (ja) インク供給装置
JP201013741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タンク
JP200615960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010519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precision aspire Kai Co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Canon Seiki K. K.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