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2070B -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2070B
CN102442070B CN201110288734.0A CN201110288734A CN102442070B CN 102442070 B CN102442070 B CN 102442070B CN 201110288734 A CN201110288734 A CN 201110288734A CN 102442070 B CN102442070 B CN 1024420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liquid
absorption part
ink absorption
use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887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2070A (zh
Inventor
田中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42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2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2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2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41J2/1728Closed waste ink coll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回收液体的液体回收容器,以及具备该液体回收容器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回收被排出的墨水的废墨罐(28)具备:吸收被排出的墨水的墨水吸收件(30)、以及在墨水吸收件(30)内使吸引力作用的凹部(33)。

Description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收纳液体的液体回收容器以及具备该液体回收容器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从形成于液体喷射头的喷嘴开口向目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广泛地公知有喷墨式打印机(以下,仅称“打印机”。)。在这样的打印机中,通常,目的在于抑制增粘的墨水(液体)所导致的喷嘴开口的堵塞、以及混入于记录头(液体喷射头)内的墨水中的气泡、尘埃的排出等,将变稠的墨水从记录头内作为废墨(液体)强制地吸引并排出,进行所谓的清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废墨罐可装卸地设置于打印机的内部。并且,通过清洗而从记录头内强制地被吸引的废墨,经由作为液体流路而发挥功能的挠性管,被排出到配置于打印机内的规定位置的废墨罐(液体回收容器),并且被在该废墨罐内收纳的废墨吸收件(液体吸收件)吸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96757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被排出到废墨罐并被废墨吸收件吸收的废墨,在重力的作用下易于朝废墨吸收件的下方浸透,并且难以从被排出的位置朝水平方向和上方浸透。因此,废墨不能均衡地存在于废墨吸收件的靠近下方的部分,不能使废墨分散于废墨吸收件的整个区域,担心在废墨吸收件不能充分地吸收废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回收液体的液体回收容器以及具有该液体回收容器的液体喷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体回收容器是能够回收被排出的液体的液体回收容器,具备吸收被排出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吸收件以及对所述液体吸收件内作用吸引力的吸引作用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被排出的液体不仅利用重力和液体吸收件的浸透力进行扩散,也利用作用于液体吸收件内的吸引力,使被排出的液体到浸透并扩散重力、浸透力难以扩散的区域。因此,液体吸收件能够充分地吸收液体。另外,由于基于吸引力的浸透,能够比基于重力、浸透力的情况更快地浸透,从而使液体以更短的时间向更广的范围浸透。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回收容器中,所述吸引作用部的铅垂方向的高度位置大于等于收纳被排出的所述液体的收纳部的高度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吸引作用部使收纳于收纳部的液体抵抗重力而在液体吸收件内朝铅垂上方扩散。因此,与在没有吸引力的情况下的朝铅垂上方的扩散相比,由于可朝更上方扩散,故液体吸收件能够充分地吸收液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回收容器中,所述吸引作用部以及所述收纳部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吸收件的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两侧。
根据吸引作用部的吸引力的作用,在接近收纳部一侧弱,在远离收纳部一侧变强。另外,被排出的液体在接近收纳部一侧易于浸透,而在远离收纳部一侧难以浸透。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对远离收纳部而难以进行浸透的液体作用强吸引力,对接近收纳部而易于进行浸透的液体作用弱吸引力,故可整体上进行浸透。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回收容器中,所述吸引作用部以及所述收纳部被设置于所述液体吸收件的水平方向两侧的侧面,并且所述吸引作用部被设置于与所述收纳部相同的高度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被排出的液体受到全部的重力、浸透力与吸引力而进行扩散。因此,由于液体吸收件通过该液体吸收件的广泛的部位吸收液体,故能够充分地吸收液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回收容器中,所述吸引作用部以及所述收纳部设置于所述液体吸收件的水平方向两侧的侧面,并且所述吸引作用部被设置于比所述收纳部靠上方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吸引作用部使收纳于收纳部的液体抵抗重力而朝铅垂上方扩散,并且朝远离收纳部的方向扩散。因此,由于液体吸收件通过该液体吸收件的广泛的部位吸收液体,故能够充分地吸收液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回收容器中,所述吸引作用部以及所述收纳部,被设置于所述液体吸收件的同一侧面,并且所述吸引作用部被设置于比所述收纳部靠上方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吸引作用部,使被收纳于收纳部的液体抵抗重力而朝铅垂上方扩散。接下来,液体吸收件,使沿上下方向扩散了的液体沿水平方向从收纳部向远离方向扩散。因此,液体吸收件,由于通过该液体吸收件的广泛的部位吸收液体,故能够充分地吸收液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回收容器中,所述吸引作用部,在成为在水平方向夹着所述收纳部的位置关系的多个位置,从铅垂上方对所述液体吸收件内作用吸引力。
根据上述结构,吸引作用部使收纳于收纳部的液体在将收纳部在水平方向夹装的多个位置,抵抗重力而朝铅垂上方进行扩散。因此,由于液体吸收件通过该液体吸收件的广泛的部位而吸收液体,故能够充分地吸收液体。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对目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所述结构的液体回收容器;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吸引所述液体并向所述液体回收容器排出的排出部;以及对所述液体回收容器施加吸引力的吸引单元。
根据上述结构,得到与所述液体回收容器的发明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部分截断立体图。
图2中,(a)是从正面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b)是从上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3中,(a)是表示废墨刚被收纳于墨水吸收件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废墨从(a)所示的状态朝铅垂下方扩散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表示废墨从(b)所示的状态朝水平方向扩散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6中,(a)是表示废墨刚被收纳于墨水吸收件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废墨从(a)所示的状态朝水平方向扩散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表示废墨从(b)所示的状态朝铅垂上方扩散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8中,(a)是表示废墨刚被收纳于墨水吸收件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废墨从(a)所示的状态朝铅垂上方扩散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表示废墨从(b)所示的状态朝水平方向扩散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10中,(a)是从正面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b)是从上方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11中,(a)是表示废墨刚被收纳于墨水吸收件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废墨从(a)所示的状态朝水平方向扩散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表示废墨从(b)所示的状态朝铅垂上方扩散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从上方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13中,(a)~(c)是示意性地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4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21...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25...作为液体接受部的帽,28...作为液体回收容器的废墨罐,30...作为液体吸收件的墨水吸收件,33...作为吸引作用部的凹部,37...收纳部,45...作为吸引作用部的凹部,46...作为吸引作用部的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作为可装卸液体回收容器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情况,没有特别说明的限制,为在图1~图3所示的各图中箭头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1,具备俯视形成为矩形状的框架12。在框架12内朝左右方向延伸配置支承台13,并且在该支承台13上通过具有给纸马达14的给纸机构,记录用纸P从后方侧朝前方侧被给送。另外,在框架12内的支承台13的上方,架设有与该支承台13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引导轴15。
滑架16可沿着引导轴15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地被支承于引导轴15。另外,在框架12内的后表面,驱动带轮17以及从动带轮18可旋转地被支承于与引导轴15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驱动带轮17与形成为使滑架16往复移动时的驱动源的滑架马达19连结,并且在这一对带轮17、18之间悬挂安装有固定滑架16的正时带20。由此,滑架16利用滑架马达19的驱动,被引导轴15引导并且经由正时带20沿左右方向移动。
如图1所示,在滑架16的下表面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21。另外,在滑架16上可装卸地搭载有用于向记录头21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水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墨水盒23。这些各墨水盒23与在构成在记录头21的下表面的喷嘴形成面21a(参照图2)形成的多个喷嘴开口列(省略图示)分别独立地对应,并且经由形成于记录头21内的墨水流路(省略图示)向对应的喷嘴列分别独立地供给墨水。
另外,在框架12内的一端部(在图1中为右端部),即记录用纸P到达不了的非打印区域,设置有起始位置(home position)HP,该起始位置HP是在打印机11的电源关闭时或在维护记录头21的情况下,用于供滑架16停留的维护位置。并且,在该起始位置HP的下方的位置,以良好地维持从记录头21向记录用纸P喷射墨水的方式,设置有进行各种维护动作的维护单元24。
维护单元24具备:作为收纳从记录头21的喷嘴排出的废墨的液体接受部的帽25;与该帽25连接的排出管26;通过排出管26吸引帽25内的吸引泵27;以及用于使帽25升降的升降装置(省略图示)。并且,在滑架16移动到起始位置HP的状态下,在帽25根据升降装置的驱动而上升的情况下,帽25以包围各喷嘴列的状态与记录头21的下表面亦即喷嘴形成面21a抵接。另外,在帽25与记录头21的喷嘴形成面21a抵接的状态下吸引泵27驱动的情况下,在帽25内积蓄负压,墨水从记录头21的喷嘴内被吸引,从而被回收到液体回收容器的废墨罐28。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帽25、排出管26、以及吸引泵27一并称为排出部。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废墨罐28具备形成为近似箱体形状的罐主体29,并且在该罐主体29的内部,作为由多孔质体构成的平板状的4个液体吸收件的墨水吸收件30在上下方向层叠地被收纳。在上述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最上方的墨水吸收件30的侧面形成有凹部31。并且,排出管26的下游端经由形成于罐主体29的侧面的贯通孔32插入到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1。从排出管26的下游端排出的墨水被排出到凹部31。
墨水吸收件30在与形成凹部31的侧面相反一侧的侧面形成有凹部33。凹部33从上方观察在墨水吸收件30的上表面的对角线方向与凹部31对置。另外,从减压泵34延伸的减压管35的前端部,经由形成于罐主体29的侧面的贯通孔36,被插入到该凹部33。并且,在减压泵34驱动的情况下,空气通过减压管35从罐主体29内的墨水吸收件30被吸引。即,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3,作为对墨水吸收件30内作用吸引力的吸引作用部而发挥功能。另外,减压泵34与减压管35成为吸引单元,贯通孔36成为连接吸引单元与罐主体29的连接部。此时,从排出管26向墨水吸收件30排出的墨水,受到重力、墨水吸收件30所具有的浸透力、来自于减压管35侧的吸引力而扩散。另外,凹部31与凹部33,以在铅垂方向相同的高度位置,形成于墨水吸收件30的水平方向两侧的侧面。
另外,在减压管35的前端部与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3的内面之间确保有若干间隙。因此,即使减压泵34通过减压管35对墨水吸收件30进行吸引,也可避免废墨通过减压管35被吸入到减压泵34。
接下来,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打印机11的作用,特别是着眼于向废墨罐28排出的废墨遍及墨水吸收件30的整个区域进行扩散时的作用,在以下进行说明。此外,在作用的说明时,省略排出管26、凹部31、减压管35、以及凹部33。
当维护单元24对记录头21实行维护动作时,废墨从帽25内通过排出管26排出到墨水吸收件30的如图3(a)所示的右上端部的部分。于是,向墨水吸收件30排出的废墨,从墨水吸收件30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在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1的内表面进行浸透并被吸收,形成废墨的收纳部3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的收纳部37,例如,示出为废墨从排出管26在墨水吸收件30开始扩散后经过30秒左右的时间,墨水吸收件30收纳废墨的区域。并且,如图2(a)所示,收纳部37位于与凹部33相同的高度。
在此,在不使减压泵34驱动的情况下,该收纳部37所包含的废墨,如在图3(b)中虚线所示,根据重力向铅垂下方扩散。这是由于在墨水吸收件30内,比起朝水平方向扩散的浸透力,利用重力获得的浸透力更大。该扩散从数小时到数日缓慢地进行。在该情况下,在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扩散的区域37a,以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废墨量的坡度。
接下来,在废墨在墨水吸收件30朝上下方向进行扩散的状态下驱动减压泵34。并且,吸引力对墨水吸收件30的如图3(c)所示的左上端部进行作用。于是,对墨水吸收件30进行作用的吸引力,对墨水吸收件30所包含的废墨也进行作用。因此,利用实线表示的扩散的废墨,如在图3(c)中虚线所示,在墨水吸收件30内朝水平方向进行扩散。在此,虽在图3中示出了废墨向上下不扩散的区域,但这是为了易于理解附图。实际上,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以遍及墨水吸收件3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沿上下方向细长地延伸的方式进行扩散。因此,当该废墨在墨水吸收件30朝水平方向进行扩散时,废墨从墨水吸收件30的图3(c)所示的靠近右方的部分,遍及墨水吸收件3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朝水平方向进行扩散。如果反复进行以上操作,则墨水吸收件30形成为遍及广阔的范围吸收废墨。由此,墨水吸收件30可高效地保持更多的废墨。
此外,收纳于废墨罐28的多个墨水吸收件30中的、与减压管35连接的位于最上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也可以设定为废墨的吸收力比位于下方侧的其他的墨水吸收件30大。例如,使用空隙率小的墨水吸收件、墨水的保持能力大的墨水吸收件。这样的墨水吸收件30,吸收力虽高,但浸透性(流动性)低。反之,位于下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吸收力虽低、但浸透性(流动性)变高。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吸引力作用于左上,故下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与上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相比,吸引力难以进行作用。然而,由于下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的浸透性(流动性)高,故即便在那样的状态下也可进行扩散。反之,上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的浸透性虽低,但由于吸引力进一步作用,故可进行扩散。这样一来,能够通过墨水吸收件30的广泛的部位吸收废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能够使被排出的墨水不仅利用重力和墨水吸收件30的浸透力进行扩散,还利用作用于墨水吸收件30内的吸引力浸透并扩散到利用重力、浸透力难以扩散的区域。因此,墨水吸收件30能够充分地吸收废墨。
(2)减压泵34使收纳于收纳部37的废墨抵抗重力而在墨水吸收件30内朝铅垂上方进行扩散。因此,与在没有吸引力的情况下的朝铅垂上方的扩散相比,由于可向更上方扩散,故墨水吸收件30能够充分地吸收废墨。
(3)由于对远离收纳部37而难以浸透的废墨作用强吸引力,对接近收纳部37而易于浸透的废墨作用弱吸引力,故能够使废墨浸透于墨水吸收件30的整体。
(4)由于基于吸引力的浸透,比基于重力、浸透力的情况更快地浸透,故能够以更短的时间在更广的范围使废墨浸透。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那样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减压泵34也可以在使被排出的废墨在重力的作用下朝铅垂下方正在扩散的过程中进行驱动,也可以在废墨排出之后立即进行驱动。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凹部31以及凹部33也可以在墨水吸收件30的上表面的长边方向对置。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凹部31也可以形成于层叠的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从上侧起第二个墨水吸收件30的侧面。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凹部31的高度与凹部33的高度相互不同。另外,凹部33也可以形成于层叠的墨水吸收件30中的除了位于最上侧的墨水吸收件30以外的其他的墨水吸收件30的侧面。但是,优选凹部31以及凹部33形成于层叠的墨水吸收件30的高度方向的比正中靠上侧。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5以及图6,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相对于罐主体29的排出管26以及减压管35的连接状态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于罐主体29的多个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最下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的侧面形成有凹部31。并且,排出管26的前端部,经由形成于罐主体29的侧面的贯通孔38,插入到该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1。另外,在收纳于罐主体29的多个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最上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的侧面形成有凹部33。另外,凹部33形成于与形成凹部31的侧面对置的侧面。并且,减压管35的前端部,经由形成于罐主体29的侧面的贯通孔39,插入到该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3位于比凹部31靠上方,并且上述凹部31、33形成于墨水吸收件30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两侧。
并且,当维护单元24对记录头21实行维护动作时,废墨从帽25内通过排出管26排出到墨水吸收件30的如图6(a)所示的成为右下端部的部分。于是,向墨水吸收件30排出的废墨,从墨水吸收件30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在墨水吸收件30进行扩散并被吸收,形成废墨的收纳部37。
在此,在不驱动减压泵34的情况下,由于该收纳部37所包含的废墨,没有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空间,故如图6(b)中虚线所示,在墨水吸收件30朝水平方向进行扩散。另外,虽然废墨也朝上方进行浸透,但越远离收纳部37、朝上方的浸透力越小。在此,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以遍及墨水吸收件3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沿水平细长地延伸的方式进行扩散。在该情况下,在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扩散的区域,以从图6(b)的右侧朝向左侧逐渐地变小的方式形成废墨量的坡度。
接着,废墨在墨水吸收件30朝水平方向进行扩散的状态下,减压泵34驱动。并且,吸引力向墨水吸收件30的图6(c)的墨水吸收件30的左上端部进行作用。于是,作用于墨水吸收件30的吸引力,对墨水吸收件30所包含的废墨也进行作用。因此,利用实线表示的废墨,如图6(c)中虚线所示,在墨水吸收件30内朝铅垂上方进行扩散。
在此,在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进行扩散的区域37a,废墨的量相对较少的部分配置于凹部33侧,废墨的量相对较多的部分配置于凹部31侧。因此,在驱动减压泵34时,对废墨的量相对少且朝向铅垂上方的废墨的扩散难以自然地发生的部分,伴随着减压泵34的驱动,吸引力变大进行作用。
另外,废墨的量相对多的部分,在减压泵34的驱动时,吸引力难以作用。其结果是,废墨越远离收纳部37越朝上方扩散。由此,由于墨水吸收件30遍及广阔的范围吸收废墨,故能够高效地保持废墨。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基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1)~(4),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5)在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3作用吸引力,以使收纳于收纳部37的废墨抵抗重力而向铅垂上方扩散,并且朝远离收纳部37的方向扩散。因此,由于墨水吸收件30通过该墨水吸收件30的广泛的部位吸收废墨,故能够充分地吸收废墨。
此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那样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减压泵34也可以在使被排出的废墨向水平方向扩散的过程中驱动,也可以在废墨排出之后立即进行驱动。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凹部31以及凹部33也可以在墨水吸收件30的上表面的长边方向对置。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凹部31也可以形成于层叠的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从下侧起第二个墨水吸收件30的侧面。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结合图7以及图8,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相对于罐主体29的排出管26以及减压管35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由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并且,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于罐主体29的多个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最下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的侧面形成有凹部31。并且,排出管26的前端部经由形成于罐主体29的侧面的贯通孔40,插入到该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1。另外,在收纳于罐主体29的多个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最上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的侧面形成有凹部33。并且,减压管35的前端部经由形成于罐主体29的侧面的贯通孔41,插入到该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3位于比凹部31靠上方,并且上述凹部31、33被设置于墨水吸收件30的同一侧面。
并且,当维护单元24对记录头21实行维护动作时,废墨从帽25内通过排出管26排出到墨水吸收件30的如图8(a)所示的墨水吸收件30的右下端部的部分。于是,向墨水吸收件30排出的废墨,从墨水吸收件30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在墨水吸收件30进行扩散并被吸收,形成废墨的收纳部37。
在此,在驱动减压泵34的情况下,在墨水吸收件30,吸引力对图8(b)所示的右上端部进行作用。于是,对墨水吸收件30进行作用的吸引力,也对墨水吸收件30所包含的废墨进行作用。因此,收纳部37所包含的废墨,如在图8(b)中虚线所示,在墨水吸收件30与重力抵抗而朝铅垂上方进行扩散。
并且,在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进行扩散的区域37a,以从下方侧朝上方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废墨量的坡度。
接着,在废墨在墨水吸收件30沿上下方向进行扩散的状态下,减压泵34的驱动被停止。于是,利用实线表示的扩散的废墨,如在图8(c)中虚线所示,在墨水吸收件30沿水平方向进行扩散。在此,在图8(c)中虽示出废墨向上下不扩散的区域,但这是为了易于理解附图。实际上,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以遍及墨水吸收件30的上下方向大致整个区域朝上下方向细长地延伸的方式进行扩散。因此,当该废墨在墨水吸收件30沿水平方向进行扩散时,在墨水吸收件30,废墨从图8(c)所示的墨水吸收件30的靠近右方的部分遍及墨水吸收件3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朝水平方向进行扩散。如果反复进行以上操作,则由于墨水吸收件30遍及广阔的范围吸收废墨,故能够高效地保持更多的废墨。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1)、(2)、(4)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示出的效果。
(6)在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33作用吸引力,以使收纳于收纳部37的废墨抵抗重力而朝铅垂上方扩散。接下来,墨水吸收件30使沿上下方向扩散的废墨在水平方向朝远离收纳部37的方向进行扩散。因此,由于墨水吸收件30通过该墨水吸收件30的广泛的部位而吸收废墨,故能够充分地吸收废墨。
此外,上述第3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那样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墨水吸收件30被吸收的废墨遍及该墨水吸收件30的水平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进行扩散之后开始减压泵34的驱动。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墨水吸收件30进行扩散的废墨的量在水平方向存在差别,故即便驱动减压泵34,废墨也扩散不到图7所示的左上部。然而,在停止减压泵34的驱动之后,通过废墨在墨水吸收件30沿水平方向进行扩散,废墨在墨水吸收件30的大致整个区域进行扩散。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如果凹部31以及凹部33从上方观察相互接近地被配置,则也可以在墨水吸收件30形成于相互不同侧面。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凹部31也可以形成于层叠的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从下侧起第二个墨水吸收件30的侧面。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0以及图11,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相对于罐主体29的排出管26以及减压管35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由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并且,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于罐主体29的多个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上方侧的3个墨水吸收件30的大致中央部,贯通孔42在上下方向贯通形成。另外,在上述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最下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以与所述的贯通孔42俯视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形成有凹部43。并且,排出管26的前端部经由形成于罐主体29的上表面的贯通孔44,插入到上述墨水吸收件30的贯通孔42以及凹部43。
另外,在收纳于罐主体29的多个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最上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的上表面,一对凹部45、46形成于以贯通孔42为基准的点对称的位置。并且,减压管35的前端部经由形成于罐主体29的上表面的贯通孔47、48,分别插入到该墨水吸收件30的各凹部45、4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吸引力在将凹部43在水平方向从两侧夹住的位置关系的二个位置,从铅垂上方对墨水吸收件30进行作用。
并且,当维护单元24对记录头21实行维护动作时,废墨从帽25内通过排出管26被排出到墨水吸收件30的如图11(a)所示的下端大致中央的部分。于是,被排出到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从墨水吸收件30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在墨水吸收件30进行扩散并被吸收,形成废墨的收纳部37。
在此,在不驱动减压泵34的情况下,该收纳部37所包含的废墨由于不存在能够朝下方移动的空间,故如在图11(b)中虚线所示,在墨水吸收件30朝水平方向进行扩散。在此,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以遍及墨水吸收件3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沿水平细长地延伸的方式进行扩散。另外,废墨也朝上方进行浸透,但越远离收纳部37、朝上方的浸透力越小。在该情况下,在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的扩散区域37a,以从图11(b)的下端中央部朝向左右两侧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废墨量的坡度。
接着,在废墨在墨水吸收件30朝水平方向进行扩散的状态下,减压泵34被驱动。并且,在墨水吸收件30,吸引力对图11(c)所示的左上端部以及右上端部分别进行作用。于是,对墨水吸收件30进行作用的吸引力,对墨水吸收件30所包含的废墨也进行作用。因此,利用实线表示的废墨,如在图11(c)中虚线所示,在墨水吸收件30内与重力抵抗而朝铅垂上方进行扩散。
在此,在墨水吸收件30的废墨进行扩散的区域37a,废墨的量相对少的部分配置于凹部45、46侧。因此,在驱动减压泵34时,伴随着减压泵34的驱动的吸引力,对废墨的量相对少且朝铅垂上方的废墨的扩散难以自然地发生的部分,较大地进行作用。
另外,废墨的量相对多的部分,在减压泵34的驱动时,吸引力难以进行作用。其结果是,废墨越远离收纳部37越朝上方扩散。由此,由于墨水吸收件30形成为遍及广阔的范围吸收废墨,故能够高效地保持废墨。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1)~(4)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7)在墨水吸收件30的凹部45、46作用吸引力,以使收纳于收纳部37的废墨,在将收纳部37沿水平方向夹住的多个位置抵抗重力而朝铅垂上方进行扩散。因此,墨水吸收件30由于通过该墨水吸收件30的广泛的部位而吸收废墨,故能够充分地吸收废墨。
此外,上述第4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那样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供排出管26的前端部插入的凹部43,也可以设定为在收纳于罐主体29的墨水吸收件30中的位于上方侧的墨水吸收件30形成。在所述的结构中,从排出管26向墨水吸收件30排出的废墨,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墨水吸收件30朝铅垂下方扩散,另外,根据伴随着减压泵34的驱动而进行作用的吸引力,在墨水吸收件30朝铅垂上方进行扩散。因此,墨水吸收件30通过广泛的部位吸收废墨,故能够充分地吸收废墨。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从排出管26观察将供减压管35的前端部插入的双方的凹部45、46,也可以形成于墨水吸收件30的上表面的短边方向的一方侧。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减压泵34也可以在使排出的废墨沿水平方向进行扩散的过程中进行驱动,也可以在废墨排出之后立即进行驱动。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减压管35从减压泵34侧分支成多个插入到双方的凹部45、46。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单一的减压泵34通过两凹部45、46对墨水吸收件30内的废墨作用吸引力。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那样的其它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也可以将朝外侧突出的管状的突起50设置于罐主体29,在该突起50嵌合减压管35。
另外,也可以在突起50的内侧形成空间域50a。在该情况下,如图13(b)所示,也可以在突起50嵌合减压管35,如图13(c)所示,也可以在突起50的空间域50a插入减压管35。
在这些结构中,突起50作为连接减压泵34与罐主体29的连接部而发挥功能,并且突起50的内侧的空间域50a作为在墨水吸收件30作用吸引力的吸引作用部而发挥功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层叠的墨水吸收件30的个数能够采用任意的数量。另外,也可以不层叠墨水吸收件30,使用单一的墨水吸收件30。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图2(a)、图5、图7、以及图10(a)中,虽图示有在墨水吸收件30与罐主体29之间设置缝隙的结构,但未必需要在墨水吸收件30与罐主体29之间设置缝隙。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供排出管26插入的凹部31、43,以及供减压管35插入的凹部33、45、46,也可以替代这些凹部31、43、以及凹部33、45、46设置切口。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罐主体29可装卸地设置在打印机11上。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在连接帽25与吸引泵27的排出管26的中途位置设置切换阀51,也可以在该切换阀51连接减压管35。在该情况下,通过切换阀51切换相对于帽25以及减压管35的吸引泵27的连通状态,吸引泵27被兼用作减压泵34。另外,在该结构中,即便减压管35从墨水吸收件30吸入废墨,被吸入的废墨通过排出管26再次向墨水吸收件30排出而被吸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采用喷射或喷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即,可应用于具备喷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另外,液滴是指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呈线状的拖尾的状态。并且,此处所谓的液体,只要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呈液相时的状态即可,不仅可以是粘性高或者低的液状状态、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之类的流体状态、或者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了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的液体等。并且,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举出以所述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的墨水。此处,墨水是指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包括中性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流体组成物的墨水。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具体例,例如也可以是:喷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含有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光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活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而喷射作为试样的流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以及微量配合器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对时钟、照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将用于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者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Claims (8)

1.一种液体回收容器,能够回收被排出的液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
吸收被排出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吸收件;
第1凹部,其形成在所述液体吸收件上,作为对所述液体吸收件内作用吸引力的吸引作用部而发挥功能;
第2凹部,其形成在所述液体吸收件上,作为收纳被排出的所述液体的收纳部而发挥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回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作用部的铅垂方向的高度位置大于等于所述收纳部的高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回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作用部以及所述收纳部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吸收件的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回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作用部以及所述收纳部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吸收件的水平方向两侧的侧面,并且
所述吸引作用部被设置在与所述收纳部相同的高度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回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作用部以及所述收纳部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吸收件的水平方向两侧的侧面,并且
所述吸引作用部被设置于比所述收纳部靠上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回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作用部以及所述收纳部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吸收件的同一侧面,并且
所述吸引作用部被设置于比所述收纳部靠上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回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作用部,在成为在水平方向夹着所述收纳部的位置关系的多个位置,从铅垂上方对所述液体吸收件内作用吸引力。
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目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回收容器;
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吸引所述液体并向所述液体回收容器排出的排出部;以及
对所述液体回收容器施加吸引力的吸引单元。
CN201110288734.0A 2010-09-21 2011-09-19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2442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0513 2010-09-21
JP2010-210513 2010-09-21
JP2011136008A JP2012086550A (ja) 2010-09-21 2011-06-20 液体回収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36008 2011-06-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2070A CN102442070A (zh) 2012-05-09
CN102442070B true CN102442070B (zh) 2015-09-02

Family

ID=45817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88734.0A Active CN102442070B (zh) 2010-09-21 2011-09-19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21040B2 (zh)
JP (1) JP2012086550A (zh)
CN (1) CN1024420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7469B2 (ja) * 2012-11-26 2017-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4243A (ja) * 2004-07-08 2006-02-1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回収体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954998A (zh) * 2005-10-26 2007-05-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设备、记录设备和场产生单元
CN1974218A (zh) * 2005-11-30 2007-06-06 株式会社理光 维持恢复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1087690A (zh) * 2004-12-22 2007-12-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回收装置、中继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08179118A (ja) * 2006-12-27 2008-08-0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廃インクタン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9309A (ja) * 1996-10-24 1998-05-1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廃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038925A (ja) * 1999-08-02 2001-02-13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におけるクリーニング制御方法
JP2005119210A (ja) * 2003-10-20 2005-05-12 Ricoh Co Ltd 廃液タンク、廃液タンク満タン検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18846A (ja) 2004-07-23 2006-08-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回収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160859A (ja) * 2005-12-16 2007-06-28 Canon Inc 気液分離部材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253419A (ja) * 2006-03-22 2007-10-04 Seiko Epson Corp 樹脂ケース、液体収容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7296757A (ja) 2006-04-28 2007-11-15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690741B2 (en) * 2006-10-30 2010-04-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troducing ink into an ink cartridge
JP2010042661A (ja) * 2008-06-17 2010-02-25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
JP5322510B2 (ja) * 2008-06-19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廃液タンク
JP2010023389A (ja) * 2008-07-23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
JP5332887B2 (ja) * 2009-05-11 2013-1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
JP4725681B2 (ja) * 2010-06-04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4243A (ja) * 2004-07-08 2006-02-1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回収体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1087690A (zh) * 2004-12-22 2007-12-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回收装置、中继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954998A (zh) * 2005-10-26 2007-05-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设备、记录设备和场产生单元
CN1974218A (zh) * 2005-11-30 2007-06-06 株式会社理光 维持恢复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JP2008179118A (ja) * 2006-12-27 2008-08-0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廃インクタン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2070A (zh) 2012-05-09
JP2012086550A (ja) 2012-05-10
US8721040B2 (en) 2014-05-13
US20120069087A1 (en) 201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2069B (zh)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9114620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3302981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8480216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7264040B (zh)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CN102152643B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中的喷嘴的恢复方法
EP3144152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device
CN104070812A (zh) 擦拭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3895361B (zh)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JP654739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398424A (zh)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CN101830111A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3358696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2139569B (zh)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维护方法
CN101633265B (zh)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KR20060001713A (ko) 클리닝액 분사 수단을 갖는 잉크 카트리지 및 잉크젯 프린터
CN114055944A (zh) 盖装置
CN103895356B (zh)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CN102514371B (zh) 记录装置
CN102442070B (zh)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1101956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065371B2 (ja) 液体消費装置
JP201909853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042117A (ja) 流体噴射装置
JP2010052337A (ja) 流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