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3928A - 汽缸倾斜型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汽缸倾斜型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3928A
CN102383928A CN2011102561628A CN201110256162A CN102383928A CN 102383928 A CN102383928 A CN 102383928A CN 2011102561628 A CN2011102561628 A CN 2011102561628A CN 201110256162 A CN201110256162 A CN 201110256162A CN 102383928 A CN102383928 A CN 1023839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balace weight
cylinder
core
bent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61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3928B (zh
Inventor
矢野琢润
平野道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cy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Ju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02383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3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3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39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22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 F16F15/26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of crankshaft systems using solid masses, other than the ordinary piston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i.e. masses connected through a kinematic mechanism or gear system
    • F16F15/264Rotating balancer shafts
    • F16F15/265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alancer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6Engines with means for equalising torqu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具备倾斜的汽缸(2)、大致水平配置的曲轴(5)、以及与该曲轴(5)大致平行配置的两支平衡器轴(21、22)。在所述曲轴(5)上设有平衡器用驱动齿轮(30),在所述各平衡器轴(21、22)上设有分别与所述驱动齿轮(30)啮合的从动齿轮(31、32)。所述两支平衡器轴(21、22)配置于汽缸轴中心线(c1)的两侧,而且分开配置于所述曲轴(5)的轴芯(O0)的上下区域,同时各平衡器轴(21、22)的轴芯(O1、O2)配置为从发动机上方看时处于所述驱动齿轮(30)的直径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汽缸倾斜型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倾斜的汽缸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特别是涉及具有两支平衡器轴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
背景技术
已经研发出通过将汽缸倾斜配置,抑制发动机的总高度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在这种发动机中,具有两支平衡器轴,能够尽可能完全地消除活塞的往复运动和曲轴的旋转产生的惯性力,抑制发动机的振动(专利文献1)。
图21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单缸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汽缸100的汽缸轴中心线C1相对于通过曲轴103的轴芯O0的铅垂线M倾斜一定的角度。在曲轴箱101内,曲轴103大致水平配置,同时与该曲轴103大致平行地配置两支平衡器轴105、106。在曲轴箱101内还配置有凸轮轴111和调速器轴112,所述凸轮轴111与一平衡器轴105配置在相同轴芯O1上。
包含配重部(weight portion)105a的大致整个一平衡器轴105配置于整个曲轴103(包括轴颈部、曲轴臂、曲轴销、以及配重部的整个曲轴)的靠汽缸100的一侧,包含配重部106a等的大致整个另一平衡器轴106配置于整个曲轴103的汽缸100一侧的相反侧。
又,一平衡器轴105通过由从动链轮115、链条116、以及驱动链轮117构成的链传动机构与曲轴103联动连接,在曲轴103的旋转方向A1的相同方向上以相同的转速旋转。另一平衡器轴106通过由从动齿轮118和驱动齿轮119构成的齿轮传动机构与曲轴103联动连接,在曲轴103的旋转方向A1的相反方向上以相同的转速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88057号公报。
在图21所示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发动机总高度,但是曲轴箱101的前后方向(箭头H)的尺寸、即与曲轴103正交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变长,不能避免发动机总体的大型化。特别是为了容纳在汽缸100的配置侧的相反侧配置的另一平衡器轴106和从动齿轮118,在曲轴箱101的端壁101a形成向汽缸的配置侧的相反侧呈大圆弧状突出的部分101a,这是导致发动机大型化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汽缸倾斜型发动机中,通过具备两支平衡器轴,尽可能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和曲轴的旋转产生的惯性力完全消除,抑制发动机的振动,同时尽管具备上述两支平衡器轴,通过对其配置下功夫,使得曲轴箱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前后方向的尺寸)也能够紧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具备倾斜的汽缸、大致水平配置的曲轴、以及与该曲轴大致平行配置的两支平衡器轴,其中,在所述曲轴上设有平衡器用驱动齿轮,在所述各平衡器轴上设有分别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两支平衡器轴配置于汽缸轴中心线的两侧,而且分开配置于所述曲轴的轴芯的上下区域,同时各平衡器轴的轴芯配置为从发动机上方看时大致处于所述驱动齿轮的直径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最好还采用如下所述结构。
(a)两支平衡器轴的各轴芯围绕曲轴的轴芯以大致180度的相位差配置。
也可以,(b)两支平衡器轴中,配置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的轴芯位于比所述曲轴的轴芯更靠所述汽缸一侧,配置于上侧的所述平衡器轴的轴芯位于比所述曲轴的轴芯更靠所述汽缸一侧的相反侧。
也可以,(c)气门驱动用的凸轮轴的轴芯位于两支平衡器轴中配置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的轴芯与所述汽缸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更理想的是,在相对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配置所述凸轮轴的一侧的相反侧,确保油位传感器配置用的空间。
也可以,(d)在位于相对于上侧的所述平衡器轴的汽缸配置侧的相反侧的曲轴箱端部上,形成具有安装孔的起动马达安装部,在所述安装孔上与其同轴芯地形成定位销用的定位孔。
也可以,(e)在配置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上,固定与油泵的泵用从动齿轮啮合的泵用驱动齿轮。
也可以,(f)在配置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上成一整体地连接着油泵的泵轴。所谓成一整体连接,不仅是泵轴与平衡器轴成一整体成型的结构,也包含泵轴与平衡器轴配置于同一轴芯上,利用联轴机构连接的结构。
也可以,(g)所述油泵设置于曲轴箱盖或曲轴箱。
(1)采用本发明,通过使汽缸倾斜,能够抑制发动机的总高度,同时通过配置两支平衡器轴,能够增大发动机的振动衰减效果,而且即使是配置两支平衡器轴,也能够使曲轴箱和发动机水平方向上的尺寸(与曲轴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的尺寸)紧凑。
(2)两支平衡器轴的从动齿轮与平衡器用驱动齿轮具有相同直径、相同齿数,因此容易进行平衡器用驱动齿轮和各从动齿轮的制造和管理。
(3)如结构(a)那样,将两支平衡器轴的各轴芯围绕曲轴的轴芯以180度的相位差配置,这样能够提高两支平衡器轴以规定的旋转角度组装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进一步实现曲轴箱的紧凑化。也就是说,平衡器轴组装时,可以使两平衡器轴的各从动齿轮与曲轴的驱动齿轮以规定的旋转角度简单地啮合,实现组装。
(4)如结构(b)那样,下侧的平衡器轴的轴芯位于比曲轴的轴芯更靠汽缸一侧,上侧的平衡器轴的轴芯位于比曲轴的轴芯更靠汽缸侧的相反侧,因此在汽缸倾斜型发动机中,能够进一步实现发动机和曲轴箱的紧凑化。
(5)如果采用结构(c),则能够有效利用曲轴箱内的空间,紧凑地配置凸轮轴。而且能够实现上述水平方向的紧凑化,并且易于确保油位传感器配置用的空间。
(6)如果采用结构(d),则在曲轴箱设置具有安装孔和与其同轴芯的定位孔的起动马达安装部,能够利用上述定位孔和安装孔将起动马达简单而且高精度地定位固定于规定位置。而且不必像以往那样形成用于嵌合保持起动马达的主体部分的整个外周面用的大安装壁,因此能够使曲轴箱轻量化、紧凑化。特别是提供没有安装起动马达的规格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情况下,起动马达安装部不会妨碍发动机的紧凑化。
(7)如果采用结构(e),则将配置于下侧的平衡器轴作为油泵的驱动源使用,因此可以在其与通常接近储油器的发动机下部配置的油泵之间紧凑地配置齿轮传动机构。
(8)如果采用结构(f),则在配置于下侧的平衡器轴上成一整体地连接泵轴,因此能够减少油泵驱动用的构件数目。
(9)如果采用结构(g),则能够将油泵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简单地连接于曲轴箱盖或曲轴箱内形成的油通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在曲轴箱盖的一部分去除后显示出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在曲轴箱盖、排气消声器、以及空气过滤器取下后显示出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在曲轴箱盖、排气消声器、空气过滤器、以及燃料箱取下后显示出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3的VI-VI剖视图,是省略了调速器机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活塞上死点时曲轴和两平衡器轴的旋转位置关系的图1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纵剖视略图;
图8是表示从活塞上死点时起旋转约90°时的曲轴和两平衡器轴的旋转位置关系的图1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纵剖视略图;
图9是表示活塞下死点时曲轴和两平衡器轴的旋转位置关系的图1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纵剖视略图;
图10是第2平衡器轴的正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用部分剖面表示的具备调速器机构的第1平衡器轴的正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向视图;
图14是用调速器机构的分解状态表示的图12的部分放大正视图;
图15是用调速器机构的分解状态表示的与图13同样的与XIII向视图相当的图;
图16是将图13的XVI-XVI剖面的一部分加以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安装起动马达的状态的图7的XVII-XVII放大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与图7同样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纵剖视略图;
图19是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的与图7同样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纵剖视略图;
图20是第3实施形态的油泵部分的剖视图;
图21是现有技术的例子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曲轴箱;
1a    曲轴箱的后壁;
2      汽缸;
5      曲轴;
6      曲轴箱盖;
21    上侧的第1平衡器轴;
22    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
23    凸轮轴;
30    平衡器用驱动齿轮;
31、32   平衡器用第1和第2从动齿轮;
60    起动马达安装部;
61    阴螺纹孔(安装孔);
62    定位孔;
63    圆弧形凹部;
65    起动马达;
70    定位销;
72    油泵;
72a  泵用驱动齿轮;
72b  泵用从动齿轮;
74    泵轴;
O0   曲轴的轴芯;
O1   第1平衡器轴的轴芯;
O2   第2平衡器轴的轴芯;
C1   汽缸的轴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形态]
图1~图17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下面根据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发动机的总体结构)
图1是在曲轴5的轴方向上观察上述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侧视图,为了便于说明,与大致水平的曲轴5正交的水平方向中,汽缸2倾斜的方向作为发动机的“前方”,将从发动机后方看到的曲轴5的轴方向作为发动机的“左右方向”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曲轴箱1的前半部的上表面上,与曲轴箱1成一整体形成汽缸2,汽缸2上依序固定汽缸盖3和盖罩4。汽缸2的轴中心线C1相对于通过曲轴5的轴芯O0的铅垂线M,向前方倾斜一定的角度θ(例如55°~60°)。在曲轴箱1的左右方向(曲轴5的轴方向)的右端面上,用多只螺栓7(图中只标出一部分符号)固定曲轴箱盖6,曲轴5的右端部作为输出轴部从曲轴箱盖6向外部突出。曲轴箱1的后半部的上侧配置燃料箱11,在汽缸盖3和盖罩4的上侧配置排气消声器12。
在曲轴箱1的后端的下端部,油量计安装部8开口,从该油量计安装部8向曲轴箱1内插入油量计8a。而且在油量计安装部8的上方,作为选项,形成具备浮子的油位传感器能够插入固定的传感器安装部(未开口状态)9。在安装油位传感器的情况下,利用机械加工等在该传感器安装部9中形成开口部。
图2是图1的俯视图,配置于曲轴箱1的后半部的上侧的燃料箱11在俯视情况下大致形成为矩形,配置于汽缸盖3和盖罩4的上侧的排气消声器12与空气过滤器13一起在左右方向并排配置。例如,排气消声器12配置于右侧,空气过滤器13配置于左侧。在曲轴箱1的左侧设置反冲起动器(recoil starter)14。
图3是图1的曲轴箱盖6、排气消声器12、以及空气过滤器13取下后显示出的发动机的侧视图,在曲轴箱1内,与上述曲轴5大致平行地配置第1和第2两支平衡器轴21、22以及进气门、排气门驱动用的凸轮轴23。
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的驱动机构,具备固定于曲轴5的一个平衡器用驱动齿轮30、以及分别固定于各平衡器轴21、22上,同时与上述平衡器用驱动齿轮30啮合的平衡器用第1和第2从动齿轮31、32,第1和第2从动齿轮31、32具有与平衡器用驱动齿轮30相同直径、相同齿数的齿轮结构。也就是说,从曲轴5通过上述平衡器用驱动齿轮30和平衡器用第1和第2从动齿轮31、32分别向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传递动力,借助于此,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向曲轴5的旋转方向A1的相反方向A2,以和曲轴5相同的转速旋转。
平衡器用第1从动齿轮31也具有作为调速器齿轮的功能,在下面将进行详细说明,平衡器用第1从动齿轮31的端面上安装着机械离心式调速器机构(flyweight type governor mechanism)34。
凸轮轴23的驱动机构具备固定于曲轴5的凸轮用驱动齿轮35、以及固定于凸轮轴23并与所述凸轮用驱动齿轮35啮合的凸轮用从动齿轮36,凸轮用从动齿轮36为具有凸轮用驱动齿轮35的2倍的直径和齿数的结构。也就是说,凸轮轴23向曲轴5的旋转方向A1的相反方向A2,以曲轴5的二分之一的转速旋转。
(两平衡器轴21、22以及凸轮轴23的配置)
在本实施形态中,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从发动机侧面看时,也就是在曲轴5的轴方向上观察时,配置于下面的(a)~(e)规定的位置。
(a)在图3中,第1平衡器轴21的轴芯(以下称为“第1平衡器轴芯”)O1与第2平衡器轴22的轴芯(以下称为“第2平衡器轴芯”)O2在汽缸2的轴中心线(以下称为“汽缸轴中心线”)C1的两侧分开配置。当然,两从动齿轮31、32与驱动齿轮30是具有相同直径、相同齿数的齿轮,因此第1平衡器轴芯O1与第2平衡器轴芯O2在距离曲轴轴芯O0相等距离的位置上。
(b)两平衡器轴21、22配置为,第1平衡器轴芯O1位于曲轴轴芯O0上方,第2平衡器轴芯O2位于曲轴轴芯O0下方。
(c)配置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将第1平衡器轴芯O1与第2平衡器轴芯O2围绕曲轴轴芯O0保持大约180°相位差配置。换句话说,在曲轴5的轴方向观察时,曲轴轴芯O0与两个平衡器轴芯O1、O2位于同一直线L1上。在这种情况下,三个轴芯O0、O1、O2排列的上述直线L1,从通过曲轴轴芯O0且正交于汽缸轴中心线C1的直线L2顺时针偏转一定的角度(例如19°)。借助于此,将上侧的第1平衡器轴芯O1与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芯O2设定为在前后方向上靠近通过曲轴轴芯O0的铅垂线M。
(d)第1平衡器轴芯O1与第2平衡器轴芯O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平衡器用驱动齿轮30的直径范围(前后方向范围)W内。
(e)上侧的第1平衡器轴芯O1在平衡器用驱动齿轮30的直径范围W内位于通过上述曲轴轴芯O0的铅垂线M的后侧,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芯O2在平衡器用驱动齿轮30的直径范围W内位于通过上述曲轴轴芯O0的铅垂线M的前侧。
又,凸轮轴23配置为其轴芯O3位于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芯O2与汽缸2的下端部之间。
如上所述,通过将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22配置为其轴芯O2比曲轴轴芯O0更靠前侧,能够在上述第2平衡器轴22的后侧的曲轴箱1内,确保能够容纳油位传感器的浮子等的足够大的油位传感器配置用空间部S1。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众所周知,曲轴5具有左右轴颈部5a、5b、左右成对的曲轴臂5e、支持于两曲轴臂5e的曲轴销5d。左侧的轴颈部5a通过轴承41可旋转地支持于曲轴箱1的左侧壁,右侧的轴颈部5b通过轴承42可旋转地支持于曲轴箱盖6。又,在曲轴5的左端部固定有飞轮43、冷却风扇44、以及上述反冲起动器14的皮带轮14a。在飞轮43的外周面上形成用于安装起动器用的环形齿轮43a(参照图17)的凹部。
图6是图3的VI-VI剖视图(从前方观察的图),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各左侧的轴颈部21a、22a分别通过轴承46、47可旋转地支持于曲轴箱1的左侧壁,右侧的轴颈部21b、22b分别通过轴承48、49可旋转地支持于曲轴箱盖6。
(各平衡器轴21、22的形状)
在图6中,第1平衡器轴21和第2平衡器轴22是具有相同形状的共同构件,在右侧轴颈部21b、22b的左侧分别形成调速器配置用的延长轴部21c、22c,各延长轴部21c、22c的左侧形成的环状的齿轮安装面21d、22d上分别嵌着上述平衡器用第1和第2从动齿轮31、32。上述第1从动齿轮31如图13所示利用定位销26,相对于第1平衡器轴21以规定的相对旋转角度在旋转方向上定位固定。图6的第2从动齿轮32也进行同样定位。
图10是配置于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22的单体的正视图,第2平衡器轴22如上所述具备左右轴颈部22a、22b、延长轴部22c、以及环状的齿轮安装面22d,并且成一整体地具备在该齿轮安装面22d与左侧轴颈部22a之间的形成为曲柄状的第1级配重部22e、形成于该第1级配重部22e的左右宽度中央部的外周面上的第2级配重部22f。
第1级配重部22e形成为曲柄状,因此重心从第2平衡器轴芯O2向径向的一个方向偏倚(偏心),同时在该偏倚方向一侧的相反侧具有向第2平衡器轴芯O2一侧凹进的凹部22g。第2级配重部22f从第1级配重部22e的外周面进一步向第1级配重部22e的偏倚方向的相同方向突出。
图11是图10的XI-XI剖视图,在轴方向上看,第1级配重部22e形成为以第2平衡器轴芯O2为扇形中心的扇形,其展开角(中心角)例如大约为90°。
在轴方向上看,第2级配重部22f也形成为以第2平衡器轴芯O2为扇形中心的扇形,与第1级配重部22e相同的展开角大约为90°。
上述扇形的第2级配重部22f的径向的外端部近旁浸泡在例如曲轴箱1内的储油器29中,这样,第2级配重部22f的旋转方向A2一侧的端面22h能够作为将油拨上去的面起作用。还有,为了增大将油拨上去的面22h的功能,将上述端面22h的形状按照假想线所示,形成为圆弧状凹入的形状,这样能够提高其将油拨上去的效率。
图12是以部分剖面表示配置于上侧的第1平衡器轴21的正视图,如上所述,使用与第2平衡器轴22相同形状的共同构件。也就是说,成一整体具备左右轴颈部21a、21b、形成于右侧轴颈部21b的左侧的调速器配置用延长轴部21c、形成于该延长轴部21c左侧的环状的齿轮安装面21d、在该齿轮安装面21d与左侧轴颈部21a之间的形成为曲柄状的剖面为扇形的第1级配重部21e、形成于该第1级配重部21e的左右宽度中央部的外周面上的剖面为扇形的第2级配重部21f、以及凹部21g。
图7表示处于活塞55的上死点位置时曲轴5的配重部5c与两平衡器轴21、22的各配重部21e、21f、22e、22f之间的位置关系。曲轴5的配重部5c如众所周知地向着汽缸2一侧的正相反侧,两平衡器轴21、22的配重部21e、21f、22e、22f的方向为与曲轴5的配重部5c大致平行的相同方向。以这样的位置关系为前提,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的第1级和第2级配重部21e、21f、22e、22f的径方向的尺寸以及凹部21g、22g的径方向的尺寸(深度)如下所述设定,以便将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收容于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不与曲轴5的配重部5c以及连杆51的主轴承盖52及其盖螺栓53互相妨碍的范围内。
图8表示从活塞55的上死点位置起旋转大约90°曲轴角的状态,曲轴5的配重部5c向箭头A1的方向移动大约90°,而各平衡器轴21、22的配重部21e、21f、22e、22f向曲轴5的旋转方向A1的相反方向A2移动大约90°。这时将第1平衡器轴21的凹部21g的深度设定为,使主轴承盖52及盖螺栓53接近上侧的第1平衡器轴21,但是主轴承盖52及盖螺栓53与第1平衡器轴21互不妨碍。也就是说,设定凹部21g的深度,使得上述主轴承盖52和盖螺栓53能够通过凹部21g内。
又,关于第2平衡器轴22,其第2级配重部22f,在轴方向上看,与曲轴5的配重部5c重叠,如图6所示,第2级配重部22f配置于曲轴5的配重部5c之间(曲轴臂5e之间),而且以比配重部5c间的间隔更窄的宽度形成。这样,第2级配重部22f能够进入曲轴5的配重部5c之间,曲轴5的配重部5c与第2平衡器轴22的第2级配重部22f互不妨碍。
又,设定第2平衡器轴22的第1级配重部22e的扇形的半径,以使该第1级配重部22e的外周面在不妨碍曲轴5的配重部5c的外周面的范围,而且能够尽可能地接近曲轴5的配重部5c的外周面。在图8的状态中,期望将第1级配重部22e的外周面和配重部5c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最小化。因此,在图8的状态中,设定第1级配重部22e的半径,以使第1级配重部22e的外周面和配重部5c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地减小。
图9表示处于活塞55的下死点位置时的状态,曲轴5的配重部5c向着汽缸2一侧,两平衡器轴21、22的配重部21e、21f、22e、22f也与曲轴5的配重部5c的方向平行地向着相同方向。
还有,从图9的活塞55的下死点位置起进一步旋转大约90°曲轴角时,各平衡器轴21、22的配重部21e、21f、22e、22f与曲轴5的配重部5c之间的位置关系与上述图8的情况相反,第1平衡器轴21的第2级配重部21f插入曲轴5的配重部5c之间,另一方面,主轴承盖52及盖螺栓53通过第2平衡器轴22的凹部22g内。
如上所述决定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的形状和尺寸,以使其与曲轴5及其配重部5c和主轴承盖52及盖螺栓53等不互相妨碍。当然,在决定这些的重量等时,要考虑能够用来抵消活塞55的惯性力等引起的不平衡。
(起动马达的安装结构)
本实施形态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也可以作为具备起动马达的规格制作,如图7所示,在曲轴箱1的后壁1a上与曲轴箱1成一整体形成起动马达安装部60。
起动马达安装部60从曲轴箱1的后壁1a向后方突出地形成,同时在大致上下方向上保持间隔形成一对阴螺纹孔(安装孔)61,又,为了使曲轴箱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紧凑化和使起动马达65的安装状态稳定,在上下阴螺纹孔61之间形成向前方凹进的圆弧形凹部63。
图17是表示安装起动马达65的状态的相当于图7的XVII-XVII剖视图,在各阴螺纹孔61上,与阴螺纹孔61同轴芯地形成比该阴螺纹孔61的内径有更大内径的定位孔62。另一方面,在形成于起动马达65的法兰部67的螺栓插通孔68上,与螺栓插通孔68同轴芯地形成比螺栓插通孔68的内径大,且与上述起动马达安装部60的定位孔62相同直径的定位孔69。也就是说,通过在两定位孔62、69嵌入筒状的定位销70,进行曲轴5的大致正交方向上的起动马达65的定位,并进行起动马达65的行星齿轮65a相对于飞轮43的环形齿轮43a的定位。还有,虽然利用邦迪克斯(Bendix)型(惯性滑动式)行星齿轮作为行星齿轮65a,但是也可以利用所谓移动型行星齿轮。
在安装起动马达65的情况下,如图7的假想线所示,将起动马达65的外周面与圆弧形凹部63配合,同时如图17所示,将起动马达65的法兰部67重叠于起动马达安装部60,这时将筒状的定位销70跨越两个定位孔62、69嵌入,以此进行起动马达65的定位。然后将插入螺栓插通孔68和筒状的定位销70内的螺栓71拧在起动马达安装部60的阴螺纹孔61中,以此将起动马达65固定于规定位置上。
(调速器的结构)
下面利用图12~图15对第1平衡器轴21的从动齿轮31的一端面上配置的调速器机构3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是图12的XIII向视图,图14是调速器机构34的分解正视图,图15是在轴方向上观察调速器机构34的分解侧视图,图16是图13的XVI-XVI剖面的部分放大图。在图14中,该调速器机构34具备一对离心配重(flyweight)81、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持各离心配重81的一对支持销82、以及固定两支持销82的一对按压构件(保持架)83。上述两支持销82配置于第1从动齿轮31的端面上形成的凹部84内。
在图15中,上述凹部84形成以第1平衡器轴芯O1为中心的环状,两支持销82大致相互平行配置,同时配置于关于第1平衡器轴芯O1相互对称的位置上。在配置各支持销82的地方,与各支持销8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贯通孔85,各支持销82的两端部从凹部84内突入两贯通孔85内。
离心配重81为板金制品,具备矩形的配重部81a和在该配重部81a的两端弯折形成的一对臂部81b,两臂部81b的基端部(第1平衡器轴芯O1一侧的端部)部分插入各贯通孔85,同时旋转自如地支持于支持销82。
一对按压构件83也是板金制品,在正交于支持销82的方向上细长地延伸,同时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83a倾斜为“く”字形,而且在各端部83a的前端,如图16所示,成一整体地形成向第1从动齿轮31一侧弯折的弯折部83b。该弯折部83b上形成U字形槽88,将该U字形槽88嵌合于支持销82,以此将支持销82固定于凹部84内。
如图15所示,在上述按压构件83的端部83a形成铆钉插通孔87,如图12所示,利用在上述铆钉插通孔87中插通的铆钉86,将各按压构件83固定于第1从动齿轮31的端面上。
还有,按压构件83的两端部83a通过台阶部阶梯状地移动以离开从动齿轮31的端面。
调速器机构34除了上述离心配重81和按压构件83等外,还具有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嵌合于延长轴部21c的圆筒状或圆板状的调速器套筒91、与该调速器套筒91的右端面抵接的分为两股的枢转臂92、以及固定该枢转臂92的臂轴93。上述调速器套筒91的左端面与上述离心配重81的作用部81c抵接,借助于第1平衡器轴21的旋转,离心配重81在支持销82的周围扩展开时,调速器套筒91被作用部81c按压以向右方移动。上述臂轴93大致垂直向上延伸,旋转自如地支持于曲轴箱盖6上形成的基座部6a,同时从该基座部6a进一步向上方突出。
在图4中,在上述臂轴93的上端部,如假想线所示,将通过曲轴箱1的上方向左方延伸的操作臂94加以固定,该操作臂94的左端部通过连接杆95连接于化油器(或节流阀体)96的燃料调节量控制杆97。
(实施形态的作用效果)
(1)利用图2所示的反冲起动器14或图7所示的起动马达65使发动机起动时,在图7中,曲轴5在箭头A1的方向上旋转,两平衡器轴21、22以与曲轴5相同的转速在反方向A2上旋转。活塞55的往复运动和曲轴5的旋转产生的惯性力由曲轴5的配重部5c以及两平衡器轴21、22的配重部21e、21f、22e、22f抵消,这样可以抑制发动机的振动。
(2)本实施形态的发动机,如图3所示,通过使汽缸2倾斜可以降低发动机总高度,同时即使是单汽缸发动机,也由于能具备两支平衡器轴21、22,能够在不使各平衡器轴21、22大型化的情况下提高发动机的振动衰减效果。而且上述第1和第2两支平衡器轴21、22配置于曲轴5的大约正上方近旁的位置和正下方近旁的位置,具体地说,上下的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的各轴芯O1、O2配置于平衡器用驱动齿轮30的前后方向范围(直径范围)W内,因此虽然具备第1和第2两支平衡器轴21、22,也能够实现曲轴箱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紧凑化。
(3)如图3所示,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的从动齿轮31、32都具有与驱动齿轮30相同的直径和齿数,因此平衡器用的各从动齿轮31、32以及驱动齿轮30的制造和管理容易进行。
(4)如图3所示,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的各轴芯O1、O2围绕曲轴5的轴芯O0以180度的相位差配置,因此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以规定的旋转角度组装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能够进一步实现曲轴箱1的紧凑化。也就是说,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组装时,可以简单地将第1和第2平衡器轴21、22的各从动齿轮31、32与曲轴5的驱动齿轮30的啮合记号配合,因此能够将两支平衡器轴21、22相对于曲轴的旋转角度简单地设定于规定的旋转角度进行组装。
(5)如图3所示,在具备倾斜的汽缸2的发动机中,使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22的轴芯O2位于比曲轴5的轴芯O0更靠汽缸一侧的位置,使上侧的第1平衡器轴21的轴芯O1位于比曲轴5的轴芯O0更靠汽缸一侧的相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曲轴箱1和发动机前后方向的尺寸进一步实现紧凑化。
(6)如图3所示,能够有效地利用倾斜的汽缸2的下端部与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22之间的空间,将凸轮轴23紧凑地配置。 
(7)如图3所示,将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22的轴芯O2配置于比曲轴5的轴芯O0更靠前侧(汽缸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曲轴箱1前后方向的紧凑化,而且容易在下侧的第2平衡器轴22的后侧确保油位传感器配置用的空间S1。
(8)如图7所示,在曲轴箱1的后壁1a上形成具有向前方凹进的圆弧形凹部63的起动马达安装部60,在该起动马达安装部60上,如图17所示,形成具有相同轴芯的定位孔62的阴螺纹孔61,然后将起动马达安装用的安装螺栓71与筒状的定位销70同轴芯地配置,进行起动马达65的定位并将其加以固定,因此,不必像以往那样形成嵌合保持起动马达的主体部分的整个外周面用的大安装壁,能够使曲轴箱1实现轻量化以及紧凑化。特别是在提供不安装起动马达的规格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起动马达安装部60不向后方突出太多,因此能够使发动机实现紧凑化。
(其他实施形态)
(1)图18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在使发动机大型化的情况下,有必要取代使用上述下侧平衡器轴22的将油往上拨的功能,具备油泵,或是除了上述将油往上拨的功能外还具有油泵。图18所示的发动机在曲轴箱1内具备油泵72,将与该油泵72的泵用从动齿轮72b啮合的泵用驱动齿轮72a,设置于上述下侧平衡器轴22。借助于此,在曲轴箱1的下部,利用简单的传动机构可以驱动油泵72。在图18中,上述油泵72配置于从侧面看位于下侧的平衡器轴22后侧的位置上,但是也可以配置于下侧的平衡器轴22的前侧或下侧。
还有,作为平衡器轴22与泵轴之间的动力传递机构,也可以使用上述齿轮式传递机构以外的机构。
(2)图19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一样具备油泵72,但是将油泵72的泵轴74与下侧的平衡器轴22同轴配置,不是利用齿轮传动机构,而是利用联轴机构成一整体连接。
图20是图19的油泵(次摆线泵;trochoid pump)72的剖视图,泵轴74的轴芯与下侧平衡器轴22的轴芯O2在同一直线上对齐。联轴机构由泵轴74的端面上形成的在径向上延伸的突起75和在平衡器轴22的端面上形成的与上述突起75啮合的径向的槽76构成。具备所谓奥尔德姆(Oldham)联轴机构。
上述油泵72,其泵壳体部分与曲轴箱盖6(或曲轴箱1)成一整体形成,油泵72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分别与形成于曲轴箱盖6的壁内的油吸入通路72c以及油供给通路72d连通。
如果采用第3实施形态,则不需要齿轮传动机构,能够减少驱动泵用的构件数目。
还有,采用将泵轴74与平衡器轴22成一整体连接的结构,也可以将泵轴74与平衡器轴22整体成型。
(3)本发明适用于单汽缸发动机,但是也可以适用于多汽缸。
(4)本发明在不超出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有各种变形和变更。

Claims (9)

1.一种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具备倾斜的汽缸、大致水平配置的曲轴、以及与该曲轴大致平行配置的两支平衡器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上设有平衡器用驱动齿轮,在所述各平衡器轴上设有分别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
所述两支平衡器轴配置于汽缸轴中心线的两侧,而且分开配置于所述曲轴的轴芯的上下区域,同时各平衡器轴的轴芯配置为从发动机上方看时大致处于所述驱动齿轮的直径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支平衡器轴的各轴芯围绕所述曲轴的轴芯以大致180度的相位差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支平衡器轴中,配置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的轴芯位于比所述曲轴的轴芯更靠所述汽缸一侧,配置于上侧的所述平衡器轴的轴芯位于比所述曲轴的轴芯更靠所述汽缸一侧的相反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气门驱动用的凸轮轴的轴芯位于所述两支平衡器轴中配置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的轴芯与所述汽缸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配置所述凸轮轴的一侧的相反侧,确保油位传感器配置用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位于相对于上侧的所述平衡器轴的所述汽缸的配置侧的相反侧的曲轴箱端部上,形成具有安装孔的起动马达安装部,在所述安装孔上与其同轴芯地形成定位销用的定位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配置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上,固定与油泵的泵用从动齿轮啮合的泵用驱动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配置于下侧的所述平衡器轴上成一整体地连接着油泵的泵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汽缸倾斜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设置于曲轴箱盖或曲轴箱。
CN201110256162.8A 2010-09-06 2011-09-01 汽缸倾斜型发动机 Active CN1023839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8941A JP5728182B2 (ja) 2010-09-06 2010-09-06 シリンダ傾斜型エンジン
JP2010-198941 2010-09-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3928A true CN102383928A (zh) 2012-03-21
CN102383928B CN102383928B (zh) 2014-04-30

Family

ID=45769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6162.8A Active CN102383928B (zh) 2010-09-06 2011-09-01 汽缸倾斜型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55623B2 (zh)
JP (1) JP5728182B2 (zh)
CN (1) CN1023839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93586B1 (ko) * 2013-02-25 2014-05-12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엔진 구조
JP6601147B2 (ja) * 2015-10-27 2019-11-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バランサ装置及び自動二輪車
GB2547509B (en) * 2016-02-18 2019-10-30 Ford Global Tech Llc An engine balance assembly using electric motors to adjust phase angle or rotational speed of the motors' shafts
JP6822224B2 (ja) * 2017-03-07 2021-01-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US11904693B2 (en) * 2021-06-07 2024-02-20 Kawasaki Motors, Ltd. Off-road vehicl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8057A (ja) * 1998-09-11 2000-03-28 Kubota Corp 傾斜型頭上弁エンジンの2軸バランサ装置
CN200996430Y (zh) * 2006-12-28 2007-12-26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平衡机构
CN201149065Y (zh) * 2008-01-23 2008-11-12 鄂尔多斯市华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机的二阶往复惯性力平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36434U (zh) * 1977-04-04 1978-10-28
JPS53136434A (en) 1977-05-02 1978-11-29 Hitachi Ltd Display unit
DE3321751A1 (de) * 1983-06-16 1984-12-20 Dr.Ing.H.C. F. Porsche Ag, 7000 Stuttgart Brennkraftmaschine fuer fahrzeuge, insb. fuer motorraeder
JPS61198510A (ja) 1985-02-26 1986-09-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超電導導体の製造方法
JPS61198510U (zh) * 1985-05-31 1986-12-11
DE68918668T2 (de) * 1988-10-21 1995-05-04 Yamaha Motor Co Ltd Brennkraftmaschine für ein Fahrzeug.
JPH0587209A (ja) 1991-09-30 1993-04-06 Nissan Motor Co Ltd 傘歯車の仕上加工時固定方法
JP2538039Y2 (ja) * 1992-04-28 1997-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レベルゲージ
CA2153721C (en) * 1994-07-13 2003-12-02 Takashi Shichinohe Power unit for a vehicle
JPH11280488A (ja) * 1998-03-27 1999-10-12 Kubota Corp スタータモータを備えた傾斜型エンジン
JP4025417B2 (ja) * 1998-04-16 2007-12-1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傾斜単気筒エンジン
JPH11351108A (ja) * 1998-06-04 1999-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タータ支持構造
JP2000337164A (ja) 1999-05-24 2000-12-05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装置
JP3960450B2 (ja) * 2000-02-22 2007-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ランサ組付構造
JP2002339718A (ja) * 2001-05-16 2002-11-27 Yamaha Motor Co Ltd オイルタンク配置構造
JP3739042B2 (ja) 2001-12-13 2006-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ポンプ軸とバランサ軸との連結構造
JP2003322214A (ja) * 2002-04-26 2003-11-14 Hirata Technical Co Ltd エンジン用バランサ
JP4106962B2 (ja) * 2002-05-17 2008-06-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バランサシャフト周辺構造
JP2004360520A (ja) * 2003-06-03 2004-12-24 Suzuki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構を備えた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
JP4627226B2 (ja) * 2005-07-12 2011-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車体構造
JP4573808B2 (ja) * 2006-06-15 2010-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オイル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8057A (ja) * 1998-09-11 2000-03-28 Kubota Corp 傾斜型頭上弁エンジンの2軸バランサ装置
CN200996430Y (zh) * 2006-12-28 2007-12-26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平衡机构
CN201149065Y (zh) * 2008-01-23 2008-11-12 鄂尔多斯市华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机的二阶往复惯性力平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3928B (zh) 2014-04-30
JP5728182B2 (ja) 2015-06-03
US20120055437A1 (en) 2012-03-08
US9255623B2 (en) 2016-02-09
JP2012057485A (ja) 201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4216B (zh) 发动机的平衡器轴结构
CN102383953A (zh) 发动机的调速器装置
KR100951422B1 (ko) 엔진의 기액 분리 장치
CN102383928B (zh) 汽缸倾斜型发动机
KR100459757B1 (ko) 엔진에있어서의윤활용오일분무생성장치
JP4611912B2 (ja) クランク軸給油構造
CA2352824C (en) Seal structure in engine body
CN216130999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发动机及其采用该发动机的摩托车
JP2007224860A (ja) 内燃機関の油路構造
EP1464810A1 (en) Inclined engine
JP6055505B2 (ja) エンジン
KR20120081400A (ko) 엔진 밸런스 샤프트
CN104514626A (zh) Ohv发动机
JP6040555B2 (ja) 内燃機関
JP4012092B2 (ja) 筒内噴射式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BR112019005208B1 (pt) Estrutura de lubrificação de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JP4502782B2 (ja) バーチカ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006183594A (ja) 軸受けの潤滑構造
WO2012096508A2 (ko) 다기통 엔진의 오일 공급구조
JP4085039B2 (ja) メカニカルガバナ付きエンジン
JP2006132366A (ja) バーチカ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004270635A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001289118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8

Address after: Akashi,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Kawasaki motorcy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