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0939A -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0939A
CN102380939A CN201110253552XA CN201110253552A CN102380939A CN 102380939 A CN102380939 A CN 102380939A CN 201110253552X A CN201110253552X A CN 201110253552XA CN 201110253552 A CN201110253552 A CN 201110253552A CN 102380939 A CN102380939 A CN 102380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temperature
mentioned
cryogenic media
medi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35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0939B (zh
Inventor
目次正明
清水元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TS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80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0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0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09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高温介质供给部(2);高温介质供给部(3);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回收介质存积部(60),连接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高温介质存积部(20)及低温介质存积部(30);开闭阀(V7、V10、V8);控制部(70),控制开闭阀和切换连接部;控制部从金属膜加热状态,在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介质流通路、回收介质存积部及低温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的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后,切换为模具冷却状态,从该模具冷却状态,在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介质流通路、回收介质存积部及高温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的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后,切换为模具加热状态。

Description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具备:高温介质供给部,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模具温度调节系统),具备:高温介质供给部,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根据这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通过对模具进行加热,能够使注射而填充到模具的型腔中的熔融树脂的固化延迟,能够提高型腔面向成型品的转印性(转印率)。此外,通过在填充熔融树脂之后对模具进行冷却,能够使熔融树脂迅速固化,能够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
在这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中,以往,在从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模具加热工序向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模具冷却工序切换时,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以及各路径中的高温介质的热量被废弃,存在热损失变大的问题。此外,在从上述模具冷却工序向上述模具加热工序切换时,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以及各路径中的低温介质向高温介质存积部返回,还存在高温介质供给部的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一种加热冷却装置,具备与模具的热介质流通路相连接的输送配管路及返回配管路,在输送配管路及返回配管路上,经由送水路、回送路及循环路分别连接冷却单元及加热单元。此外,在该加热冷却装置中,在上述返回配管路上连接临时存水配管路,该临时存水配管路具备一对热介质临时存水箱。
在该加热冷却装置中,在从热水切换为冷水时,将与模具的热介质流通路连接的返回配管连接到临时存水箱上,将由于冷水的送入而被从模具的热介质流通路压出的热水送入临时存水箱。由于该热水的送入,将之前存积在临时存水箱中的冷水压出,并经由冷水回送路回送到冷水循环路。另一方面,在从冷水切换为热水时,将与模具的热介质流通路连接的返回配管连接到临时存水箱上,将由于热水的送入而被从模具的热介质流通路压出的冷水送入临时存水箱。由于该冷水的送入,将之前存积在临时存水箱中的热水压出,并经由热水回送路回送到热水循环路。
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有一种模具温度调整装置,通过供给系统及返回系统,将分别配设有温度调整器的高温水箱及低温水箱分别与模具的流体通路连接。此外,在该模具温度调整装置中,在上述高温水箱和低温水箱之间设置热回收箱。
在该模具温度调整装置中,在从加热切换为冷却时,通过供给低温水,将残存在模具的流体通路内等的高温水,经由高温水箱回收到热回收箱。此外,随着该高温水的供给,使存积在热回收箱的下部侧的低温水返回低温水箱。另一方面,在从冷却切换为加热时,通过将低温水送入热回收箱的下部侧,由此将热回收箱的上部侧的高温水送入高温水箱。通过随着该送入而从高温水箱向模具的流体通路供给高温水,由此将残存在模具的流体通路内等的低温水回收到低温水箱。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455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42131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记载那样的以往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中,经由比较长的输送介质管路以及返回介质管路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连接。在这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中,在从高温介质的供给切换为低温介质的供给时以及从低温介质的供给切换为高温介质的供给时,除了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内的高温介质或低温介质之外,残留在各管路中的高温介质或低温介质的量变得比较多,还需要增加该介质量地使临时存水箱以及热回收箱比较大,而回收残留的介质,希望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在从一方介质切换为另一方介质时,使回收的一方介质量减少,能够提高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为,具备:高温介质供给部,具有存积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存积部,经由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及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供给部,具有存积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存积部,经由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及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与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入口侧接近设置,使上述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和上述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与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入口能够切换地连通;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与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出口侧接近设置,使上述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和上述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与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出口能够切换地连通;回收介质存积部,经由管路分别与该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上述高温介质存积部及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连接;开闭阀,对与该回收介质存积部连接的管路进行开闭;以及控制部,对这些开闭阀及上述各切换连接部进行控制,上述控制部,从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模具加热状态,在成为使上述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上述介质流通路、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及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的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模具冷却状态,另一方面,从该模具冷却状态,在成为使上述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上述介质流通路、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及上述高温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的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上述模具加热状态。
在成为上述构成的本发明中,从上述模具加热状态,在成为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上述模具冷却状态,另一方面,在从该模具冷却状态,在成为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上述模具加热状态。
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下,上述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上述介质流通路、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及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由此,通过低温介质的供给,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等中的高温介质送给到回收介质存积部,随着该送给,回收介质存积部所存积的低温介质送给至低温介质存积部。因此,残留的高温介质不会直接送给到低温介质存积部,而能够提高低温介质存积部的热效率。
另一方面,在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下,上述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上述介质流通路、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及上述高温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由此,通过高温介质的供给,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等中的低温介质被排出,对于随之介质量减少的高温介质存积部,补给在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下存积(回收)到回收介质存积部的高温介质。因此,残留的低温介质不会直接送给到高温介质存积部,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回收介质存积部中回收的高温介质的热量,能够提高高温介质存积部的热效率。
此外,将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和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分别与介质流通路的入口侧和出口侧接近设置,该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使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和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的入口切换地连通,该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使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和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的出口切换地连通,在该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上经由管路连接有回收介质存积部。因此,在从一方介质切换为另一方介质时,能够减少回收的一方介质量。即,在从模具加热状态切换为模具冷却状态时,除了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内的高温介质之外,在高温介质的输送介质侧的管路和低温介质的输送介质侧的管路合流、而从对这些管路进行切换的部位到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的入口为止的部位(输送介质侧共通管路),以及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的出口分支为高温介质的返回介质侧的管路和低温介质的返回介质侧的管路、而对这些管路进行切换的部位(返回介质侧共通管路),也残留高温介质。另一方面,在从模具冷却状态切换为模具加热状态时也同样,除了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内的低温介质之外,在上述输送介质侧共通管路及上述返回介质侧共通管路中也残留低温介质。在成为上述构成的本发明中,将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及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分别与模具的入口侧及出口侧接近设置,在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上经由管路连接有回收介质存积部,所以能够使与上述输送介质侧共通管路及上述返回介质侧共通管路的容积相当的容积比较小,能够减少在这些管路中残留的介质量(残留介质量)。结果,能够使回收的介质量、至少使上述残留介质量减少,能够有效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的热效率,并且还能够实现回收介质存积部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对于各介质存积部的加热器或冷却器等热交换器的负荷的降低以及这些部件的小型化。即,高温介质以及低温介质在各介质存积部中进行调整温度,以成为预先设定的温度,但是通过减少在上述各切换时回收的介质量,能够减少在各切换时流入各介质存积部的介质量,所以能够实现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负荷的减少以及这些部件的小型化,能够实现省电化。
并且,由于能够减少回收的介质量,所以能够缩短从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向上述模具冷却状态的切换、以及从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向上述模具加热状态的切换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介质送给管路,从上述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分支设置,并且向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送给低温介质;和开闭阀,对该管路进行开闭,并且由上述控制部控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由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各切换连接部及上述各开闭阀,在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下,经由上述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及上述介质送给管路,使上述介质流通路和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
根据这种构成,在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下,通过高温介质的供给,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等中的低温介质送给到低温介质存积部,并且经由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及介质送给管路、低温介质从低温介质存积部送给到回收介质存积部。此外,随着上述高温介质的供给,在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下存积(回收)到回收介质存积部中的高温介质,补给到介质量减少的高温介质存积部。即,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在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下回收的高温介质和在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下回收的低温介质,经由不同的管路送给至各回收部(高温介质向回收介质存积部、低温介质向低温介质存积部)。因此,例如与利用对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和回收介质存积部进行连接的管路、分别对这些介质进行送给并回收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所回收的高温介质和所回收的低温介质在管路中混合的情况,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的热效率。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将上述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及上述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分别固定在上述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的入口侧及出口侧。
根据这种构成,能够极力减少在各切换时残留在上述部位的介质量(上述残留介质量),并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回收的介质量。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为,在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出口侧还设置检测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通过上述控制部,在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第1切换设定温度时,从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切换为上述模具冷却状态,另一方面,在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第2切换设定温度时,从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切换为上述模具加热状态。
根据这种构成,例如与基于时间或流量等进行切换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安全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的热效率。即,在从模具加热状态切换为模具冷却状态时,虽然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低温介质,但是由于残留在上述部位的高温介质的通过和来自热容量比较大的模具的传热,模具的出口侧的温度,虽然是比较瞬间的情况但从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程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在从模具冷却状态切换为模具加热状态时也同样,虽然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高温介质,但是由于残留在上述部位的低温介质的通过和来自模具的传热,模具的出口侧的温度,虽然是比较瞬间的情况但从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程度逐渐上升。通过对这种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的出口侧的温度进行监视而控制向上述各状态的切换,由此在回收高温介质时,能够安全且可靠地防止回收温度比规定温度(第1切换设定温度)低的介质,另一方面,在回收低温介质时,能够安全且可靠地防止回收温度比规定温度(第2切换设定温度)高的介质。结果,能够安全地降低对于各介质存积部的加热器以及冷却器等热交换器的负荷,能够安全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的热效率。
此外,也可以使上述第1切换设定温度及上述第2切换设定温度为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和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的大致中间的温度。
根据这种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而安全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的热效率。即,虽然能够将上述各切换设定温度设定为分别不同的温度,但是在该情况下,有时会成为对于一方的各介质存积部的加热器或冷却器等热交换器的负荷增加的倾向。如上所述,通过使各切换设定温度为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的各设定温度的大致中间的温度,能够以不损害各介质存积部的热效率的程度,执行安全且简单的切换控制。即,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防止温度比大致中间的温度低的介质补给到高温介质存积部,并且能够防止温度比大致中间的温度高的介质供给到低温介质存积部。即,为了使高温侧的负荷变小、提高热效率,例如可以考虑将上述规定的第1切换设定温度预先设定到比较高温区域,但是在该情况下,残留在上述部位的介质或所排出的介质具有保持比较高温的状态的倾向,在切换为模具冷却状态时该介质向低温侧返回,所以有时低温侧的负荷变大。另一方面,反之也同样,但通过成为上述构成,能够使大致中间、负荷比较小的温度的介质可靠地返回到各侧(高温侧及低温侧),能够平衡良好地降低各介质存积部的负荷。结果,还能够进一步期待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
此外,在本发明中,还可以设置对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所存积的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根据这种构成,在被补给到高温介质存积部之前,能够使回收介质存积部所存积的介质预备升温或保温。因此,能够缩短在高温介质存积部中将所补给的高温介质加热到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的时间,能够进一步缩短成型周期。此外,如上所述,能够减少在回收介质存积部中回收的介质量,所以即使在设置这种加热器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比较小型且耗电(电气容量)较小的加热器,作为整体能够期待省电化。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为,使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为上下为长条的筒型,上端部连接有与上述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及上述高温介质存积部相连接的管路,下端部连接有与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相连接的管路。
根据这种构成,能够从回收介质存积部的上部侧存积高温介质,从其上部侧向高温介质存积部补给高温介质,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高温介质存积部的热效率。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形成为长条的管路状。
根据这种构成,能够有效地降低被回收、送给至回收介质存积部内的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的混合。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通过成为上述构成,在从一方介质切换为另一方介质时能够减少回收的一方介质量,能够提高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具备的切换连接部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基本动作的一例的概略时序图。
图4中的(a)是说明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模具加热工序的动作的概略构成图,图4中的(b)是说明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加热冷却切换工序的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5中的(a)是说明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模具冷却工序的动作的概略构成图,图5中的(b)是说明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冷却加热切换工序的动作的概略构成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5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1、图4~图6中,通过实线示意地表示流通介质的管路(配管)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高温介质供给部2,向设置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循环供给高温介质;低温介质供给部3,向介质流通路80循环供给低温介质;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与介质流通路80的入口81侧接近设置;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与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侧接近设置;以及控制盘7,具有控制各部的控制部(CPU)70等。
作为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加热及冷却的模具8,可以是任意模具,一般来说,可以是具有固定模和活动模的模具。在这种模具8中,通过注射成型机(未图示)的缸等将熔融的树脂从喷嘴等注射、而填充到由固定模和活动模构成的型腔等中,对成型品进行成型。在该模具8中设置有介质流通路80,在该介质流通路80中流通用于使该模具8的温度上升或下降的介质。另外,符号83是检测模具8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基于该温度传感器83的检测温度,执行后述的从模具加热工序向加热冷却切换工序的切换以及从模具冷却工序向冷却加热切换工序的切换。这种切换也可以与注射成型机的成型动作联动地进行切换。
高温介质供给部2具备:高温介质存积部20,存积高温介质;作为加热机构的加热器21,对该高温介质存积部20所存积的介质进行加热;以及高温介质循环泵22,用于经由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及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2,将高温介质向设置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进行循环供给。在图例中,表示对由多根高温介质存积管构成的高温介质存积部20的每个存积管设置管状加热器等加热器21的多级式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在单个存积箱等中设置单个加热器。
在该高温介质存积部20的出口侧等适当位置,设置有检测高温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3,基于该温度传感器23的检测温度,由后述的控制部70控制向加热器21的通电等,以使高温介质成为预先设定的温度。另外,该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基于熔融而填充的树脂的温度或模具8的设定温度等,但是例如也可以设为60℃~200℃左右,也可以设为120℃~180℃左右。
高温介质循环泵22的吐出压力,虽然也基于介质的种类以及各管路的直径、长度等压力损失因素等,但是例如在将水(清水)作为介质时,在需要将介质加热到比常压的沸点还高温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其温度相配合地维持高温侧的系统内的压力,以便成为介质不沸腾的压力。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适当位置设置有检测该系统内的压力的压力计等。此外,作为介质不限于水,也可以采用油系、乙醇系等的其他介质。
此外,在高温介质供给部2设置有与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及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2分别连接的输送介质连接口24及返回介质连接口25。输送介质连接口24和高温介质存积部20的介质出口通过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a连接,返回介质连接口25和高温介质存积部20的介质入口通过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2a连接。此外,在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a上配设有上述高温介质循环泵22,该高温介质循环泵22下流侧(吐出侧)的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a的途中部位和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2a的途中部位,通过高温介质旁通管路13连接。在该高温介质旁通管路13上设置有高温旁通阀(开闭阀)V3。
此外,高温介质存积部20经由管路(介质补给管路)10连接有回收介质存积单元6的回收介质存积部60。另外,关于回收介质存积单元6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另外,高温介质供给部2的高温介质存积部20、加热器21、高温介质循环泵22、回收介质存积单元6等,虽然省略图示,但收容在高温介质供给部2的框体(壳体)内。
低温介质供给部3具备:低温介质存积部30,存积低温介质;作为冷却机构的冷却器31,对该低温介质存积部30所存积的介质进行冷却;以及低温介质循环泵32,用于经由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及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将低温介质向设置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进行循环供给。在图例中,冷却器31对从存积低温介质的箱状的低温介质存积部30接受的介质进行热交换并将其返回。作为这种冷却器31,可以为气体式、空冷式或水冷式等,也可以使存积在低温介质存积部30中的低温介质在循环的同时、与制冷剂间接地热交换而将低温介质维持为规定温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的运行中,原则上以与系统外部之间不进行介质的流入流出的方式,形成封闭的路径(闭合循环)。据此,能够进行介质的品质(质)管理,能够防止水锈等的产生。
另外,作为冷却器31,不限于通过与低温介质存积部3所存积的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来进行冷却,在介质为水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如下方式:在根据需要使其从低温介质存积部溢流的同时供给冷水(直接冷却),由此将低温介质维持为规定温度。
此外,在高温侧及低温侧的各介质存积部20、30中,也可以通过液面计或浮动开关等来检测或限制介质的增量或不足等,并使其溢流或对其进行补给,以便介质被维持为规定液面。
在该低温介质存积部30的出口侧等适当位置,与上述高温侧同样,设有检测低温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3,基于该温度传感器33的检测温度,由后述的控制部70控制冷却器31的压缩机、冷凝器、泵、给水机构等的工作,以使低温介质成为预先设定的温度。另外,该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例如也可以设为5℃~35℃左右。
低温介质循环泵32的吐出压力,与上述高温侧同样,虽然也基于介质的种类以及各管路的直径、长度等压力损失因素等,但是例如在将水作为介质时,如上所述,在高温侧被维持为高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低温侧的系统内的压力维持为比高温侧的压力高的压力,以便在如后述那样切换为各状态时,能够进行低温介质的循环供给以及送给。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适当位置设置有检测该系统内的压力的压力计等。
此外,在低温介质供给部3设置有与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及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分别连接的输送介质连接口34及返回介质连接口35。输送介质连接口34和低温介质存积部30的介质出口通过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a连接,返回介质连接口35和低温介质存积部30的介质入口通过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a连接。此外,在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a上配设有上述低温介质循环泵32,该低温介质循环泵32下流侧(吐出侧)的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a的途中部位与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a的途中部位,通过低温介质旁通管路16连接。在该低温介质旁通管路16上设置有低温旁通阀(开闭阀)V6。另外,在各图中,设置在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a上、符号15b表示的部件,是用于维持系统内的压力的溢流阀。
另外,低温介质供给部3的低温介质存积部30、冷却器31、低温介质循环泵32等,虽然省略图示,但收容在低温介质供给部3的框体(壳体)内。
或者,也可以代替这种使高温介质供给部2及低温介质供给部3分别具有独立的框体的方式,而成为将它们所具备的上述各部收容在一个框体内的介质供给装置。
此外,从各介质供给部2、3的循环泵22、32吐出(输送介质)的介质的流量,也可以成为100L/分(约0.00167m3/秒)~200L/分(约0.00333m3/秒)左右。此外,在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的运行中,原则上也可以使这些循环泵22、32常时工作。
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的构造为,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入口81侧接近设置,使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和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与介质流通路80的入口81能够切换地连通。在图例中,为设置切换阀(开闭阀)V1、V4的方式,该切换阀V1、V4使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和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与介质流通路80的入口81能够切换地连通。
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的构造为,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侧接近设置,使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2和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与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能够切换地连通。在图例中,为设置切换阀(开闭阀)V2、V5的方式,该切换阀V2、V5使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2和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与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能够切换地连通。
基于图2对该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及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的具体构造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图2中表示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图例的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为固定在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侧的构造。
该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具备中空状的合流分支部(分流器部)50,该合流分支部50使多个介质流通路80合流、并分支到各返回介质路12、15及后述的介质回收管路17。该合流分支部50固定在模具8的一侧部。该合流分支部50向模具8的固定构造,可以是任意构造,例如可以在合流分支部50上设置法兰等,通过螺栓等与在模具8的一侧部设置的雌螺纹孔等进行紧固,而能够装卸地进行固定。
此外,在合流分支部50上设置有:多个模具侧连接口51,连接多根与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相连接的配管;高温返回介质连接口52,连接高温返回介质阀(开闭阀)V2的一个口;低温返回介质连接口53,连接低温返回介质阀(开闭阀)V5的一个口;以及连接口54,连接介质回收管路17的一个端部。这些高温返回介质阀V2及低温返回介质阀V5的另一个口,分别连接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2及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
此外,在该合流分支部50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5,该温度传感器55检测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排出的介质的温度。
该合流分支部50的容积,虽然也基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个数以及容积等,但是例如可以设为0.2L(200cm3)~1.0L(1000cm3)左右,优选设为0.2L(200cm3)~0.5L(500cm3)左右。
另外,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为,在图2中在括号内赋予参照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但与上述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是大致相同的构造,具备中空状的合流分支部(分流器部)40,该合流分支部40固定在模具8的另一侧部,使各输送介质路11、14合流、并分支到多条介质流通路80。在该合流分支部40上设置有:与上述同样的模具侧连接口;连接高温输送介质阀(开闭阀)V1的一个口的高温输送介质连接口;以及连接低温输送介质阀(开闭阀)V4的一个口的低温输送介质连接口。这些高温输送介质阀V1及低温输送介质阀V4的另一个口,分别连接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及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
通过使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及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如上述那样成为分别固定在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入口81侧及出口82侧的构造,能够使与上述输送介质侧共通管路及上述返回介质侧共通管路相当的容积极其小。
另外,作为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及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不限于如上述那样地固定,只要分别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入口81侧及出口82侧接近设置,则可以任意地固定。例如,可以在模具8附近设置架台等,在该架台上设置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及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或者,也可以在模具8下方的地板等上载放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及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即使在该情况下,与以往那样在装置附近或装置内切换高温侧和低温侧的情况相比,也能够使与上述输送介质侧共通管路及上述返回介质侧共通管路相当的容积比较小。
此外,在图2中表示将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固定在由固定模和活动模构成的模具的一方上的例子。例如,在使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来交替地执行模具8的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仅模具的一方侧的型腔面被转印为成型品的装饰面的情况较多,在该情况下,还假设为不那么高地要求另一方侧的型腔面的转印精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也可以仅在由固定模和活动模构成的模具的一方(装饰面侧)上,固定(接近设置)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或者,如图1所示,作为能够对与另一方的介质流通路8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连接的配管进一步进行连接的构成,也可以成为与双方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分别连接的构造。并且,也可以分别在双方模具上设置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及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回收介质存积单元6具备回收介质存积部60,该回收介质存积部60组装在高温介质供给部2的框体内,并如后述那样对所回收、送给的介质进行存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为上下为长条的筒型(箱型),其容积至少包含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容积,也可以设为与如下容积相对应的容积:与从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的各输送介质阀V1、V4到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的各返回阀V2、V5为止的上述残留介质量相当的容积。该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容积可以设为上述残留介质量程度,但也可以设为能够与多种模具(即介质流通路的容积不同的模具)相对应的容积。此外,如后述的基本动作例那样,在基于设置在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侧的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来执行各切换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能够对所回收或送给的介质进行存积的容积。即,也可以设为包含上述残留介质量、并能够对到成为后述的各切换设定温度为止所回收或送给的介质进行存积的容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外周以覆盖的方式设置有绝热材料63。通过设置这种绝热材料63,能够防止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散热,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如后述那样回收的高温介质的热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作为加热机构的加热器64,该加热机构对回收介质存积部60所存积的介质进行加热。与上述同样,该加热器64由管状加热器等构成,并设置在回收介质存积部60内。
另外,符号65是对回收介质存积部60所存积的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基于该温度传感器65的检测温度,由后述的控制部70对向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加热器64的通电等进行控制。
此外,作为上述加热机构,不限于以内装加热器的方式设置,也可以设置在回收介质存积部的外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其外周进一步设置绝热材料等。
在该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上端部设置有连接口61,该连接口61连接:介质回收管路17,一端部与上述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的连接口54(参照图2)连接;和介质补给管路10,一端部与高温介质存积部20连接。在图例中表示如下例子:使这些介质回收管路17及介质补给管路10的另一端部在合流部合流,将该合流后的管路与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上端部的连接口61连接。此外,在这些介质回收管路17及介质补给管路10上分别设置有介质回收管路开闭阀V7及介质补给管路开闭阀V10。
另一方面,在该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下端部设置有连接口62,该连接口62连接:介质排出管路18,一端部与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30连接;和介质送给管路19,一端部与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连接。在图例中表示如下例子:使这些介质排出管路18及介质送给管路19的另一端部在合流部合流,将该合流后的管路与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下端部的连接口62连接。
介质排出管路18在图例中表示如下例子:一端部被导入向大气开放的低温介质存积部30内,另一端部侧被分支为与回收介质存积部60连接的介质排出管路18a和与高温介质存积部20连接的给排管路18c。在该分支部的上述一端部侧,设置有用于维持高温侧系统内的压力的溢流阀18b。
在介质排出管路18a上设置有介质排出管路开闭阀V8。
给排管路18c上设置有:防止给排阀18d或系统内的压力的异常上升的安全阀;和将高温侧系统内的介质的体积膨胀向低温侧放出的溢流阀等。另外,该给排阀18d,在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的运行中原则上被常时关闭,在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的运行前或运行后等、向高温介质供给部2内供给介质时或从高温介质供给部2内排出介质时被开放,将高温介质供给部2的系统内向大气开放。
介质送给管路19从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分支而设置,将经由该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输送的低温介质向回收介质存积部60进行送给。此外,在该介质送给管路19上设置有介质送给管路开闭阀V9。
另外,作为上述各输送介质路、各返回介质路以及各管路上所设置的开闭阀V1~V10,只要是电磁阀、气动式电磁阀或马达驱动阀等、能够由后述的控制部70进行开闭控制的开闭阀,则可以是任意的开闭阀。在采用气动式电磁阀的情况下,也可以经由过滤器或调整器等与供给驱动用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源连接。
此外,上述各开闭阀V1~V10,在图例中分别图示为单独的开闭阀,但只要是能够执行后述的各切换状态的开闭阀,则可以是任意的开闭阀,也可以代替图示那样的单独的开闭阀,而在适当位置设置三通切换阀或其他的多口多位式切换阀等。
控制盘7具备:CPU70,具有计时机构以及运算处理部等,按照规定的程序对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的上述各开闭阀、各设备以及各部进行控制;以及经由信号线等分别与该CPU70连接的存储部71及显示操作部72。该CPU70经由信号线等连接有上述各开闭阀、各设备以及各种传感器等。
显示操作部72对各种设定操作以及事前设定输入项目(模具设定温度、高温介质设定温度、低温介质设定温度、以及后述的切换设定温度等)等进行设定、输入,或者对各种设定条件以及各种运行模式等进行显示。
存储部71由各种存储器等构成,保存有:通过显示操作部72的操作而设定、输入的设定条件及输入值;用于执行后述的基本动作等各种动作的控制程序等各种程序;以及预先设定的各种动作条件及各种数据表等。
另外,该控制盘7也可以组装到高温介质供给部2或低温介质供给部3的框体中,可以设置在框体的上部或侧部等。
下面,基于图3~图5对在成为上述构成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中执行的基本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3所示的图表中,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设置于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的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并示意地表示其推移,此外,示意地图示了各开闭阀的开闭动作以及各机器的导通/截止动作。
此外,在图4及图5中,开状态的开闭阀用白色表示,关闭状态的开闭阀用黑色表示,高温的介质的流动等用虚线表示,低温的介质的流动等用点划线表示。
<模具加热工序>
在向设置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循环供给高温介质而对模具8进行加热时,通过控制部70对各开闭阀进行开闭控制(或切换控制),而成为模具加热状态。
即,如图3及图4(a)所示,在高温侧,开放高温输送介质阀V1及高温返回介质阀V2开放,关闭高温旁通阀V3,经由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2以及各切换连接部4、5,使高温介质存积部20和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连通。此外,在该模具加热工序中,与回收介质存积部60连接的各管路17、18、19、10上分别设置的开闭阀V7、V8、V9、V10被关闭。
另一方面,在低温侧,关闭低温输送介质阀V4及低温返回介质阀V5,开放低温旁通阀V6,经由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a及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a使低温介质存积部30和低温介质旁通管路16连通。
此外,在该模具加热工序中,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加热器64处于停止的状态。
在该模具加热工序中,通过各介质供给部2、3所设置的循环泵22、32,在高温侧,高温介质被循环供给到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而模具8被加热,另一方面,在低温侧,低温介质经由低温介质旁通管路16循环。
此外,在该模具加热工序中,由于熔融树脂向模具8的型腔的注射、填充以及保压工序等,对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排出的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上下波动若干,但以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例如为150℃)程度进行推移。
此外,在该模具加热工序中,通过在该模具加热工序的执行前所执行的后述的冷却加热切换工序中送给低温介质,由此成为低温介质被存积在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的状态。
另外,在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起动后的初始运行时,也可以在如上所述地开放给排阀18d、向各介质存积部20、60、30等供给介质并使其存积到规定液面之后,执行上述模具加热工序。
<加热冷却切换工序>
在上述模具加热工序之后,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加热冷却切换工序。即,从上述模具加热状态,通过控制部70对各开闭阀进行开闭控制(或切换控制),而成为使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回收介质存积部60及低温介质存积部30连通连接的加热冷却切换状态。
即,如图3及图4(b)所示,关闭高温输送介质阀V1及高温返回介质阀V2,开放高温旁通阀V3,经由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a及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2a使高温介质存积部20和高温介质旁通管路13连通。此外,关闭低温旁通阀V6,开放低温输送介质阀V4、介质回收管路开闭阀V7及介质排出管路开闭阀V8。
在该加热冷却切换工序中,通过各介质供给部2、3所设置的循环泵22、32,在高温侧,高温介质经过高温介质旁通管路13而循环。另一方面,在低温侧,经由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而低温介质朝向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供给,随着该低温介质的供给,包含介质流通路80内的高温介质在内、与从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到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中残留的至少上述残留介质量相当的高温介质,经由介质回收管路17朝向回收介质存积部60供给。接着,该高温介质从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上端部供给到回收介质存积部60内,由此,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所存积的低温介质被从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下端部排出,经由介质排出管路18送给到低温介质存积部30。即,在该加热冷却切换工序中,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所存积的低温介质以置换为高温介质的方式排出,高温介质存积(回收)到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
此外,在该加热冷却切换工序中,对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排出的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由于低温介质的供给,而从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程度开始下降。
在本动作例中,如果该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第1切换设定温度(切换设定温度、阈值),则从该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切换到后述的模具冷却状态。
<模具冷却工序>
如上所述,如果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第1切换设定温度,则如图3及图5(a)所示,通过控制部70对各开闭阀进行开闭控制(或切换控制),而从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切换到模具冷却状态,执行模具冷却工序。在该模具冷却状态下,开放低温返回介质阀V5,关闭介质回收管路开闭阀V7及介质排出管路开闭阀V8。此外,在本动作例中,在从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切换为该模具冷却状态时,起动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加热器64,在上述加热冷却切换工序中使回收的高温介质预备升温或保温。
在该模具冷却工序中,通过各介质供给部2、3所设置的循环泵22、32,在低温侧,低温介质向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循环供给而冷却模具8,另一方面,在高温侧,与上述加热冷却切换工序同样,高温介质经过高温介质旁通管路13而循环。
此外,对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排出的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由于低温介质的供给,而从上述规定的第1切换设定温度进一步降低,以预先设定的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例如为10℃)程度进行推移。
<冷却加热切换工序>
在上述模具冷却工序之后,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冷却加热切换工序。即,从上述模具冷却状态,通过控制部70对各开闭阀进行开闭控制(或切换控制),而成为使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回收介质存积部60及高温介质存积部20连通连接的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具备从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分支而设置的介质送给管路19,在该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下,经由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低温介质存积部30、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及介质送给管路19,使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和回收介质存积部60连通连接。
即,如图3及图5(b)所示,开放高温输送介质阀VI,关闭高温旁通阀V3及低温输送介质阀V4,开放介质送给管路开闭阀V9及介质补给管路开闭阀V10。
此外,在本动作例中,在从上述模具冷却状态切换到该冷却加热切换状态时,使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加热器64停止。
在该冷却加热切换工序中,通过各介质供给部2、3所设置的循环泵22、32,来自高温介质存积部20的高温介质朝向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供给,随着该高温介质的供给,包含介质流通路80内的低温介质在内、与从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4到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中残留的至少上述残留介质量相当的低温介质,经由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朝向低温介质存积部30供给。此外,来自低温介质存积部30的低温介质,经由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及介质送给管路19,朝向回收介质存积部60供给,从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下端部供给到回收介质存积部60内。此外,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所存积的高温介质从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上端部排出,经由介质补给管路10补给到高温介质存积部20。
即,随着高温介质的供给,经过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等的低温介质被送给到低温介质存积部30,并且,随着该供给而向介质减少的高温介质存积部20补给高温介质,该高温介质是随着低温介质从低温介质存积部30向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送给、被存积(回收)到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的高温介质。即,在该冷却加热切换工序中,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所存积的高温介质以置换为低温介质的方式排出,低温介质存积到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
此外,在该冷却加热切换工序中,对从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排出的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由于高温介质的供给,而从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程度开始上升。
在本动作例中,如果该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第2切换设定温度(切换设定温度、阈值),则从该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切换为上述模具加热状态。
上述规定的第1切换设定温度及该规定的第2切换设定温度可以是不同的切换设定温度,但是在本动作例中,如图3所示,设为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和预先设定的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的大致中间的温度(阈值)。例如,如上所述,在高温介质设定温度为150℃、低温介质设定温度为10℃的情况下,可以将切换设定温度设为80℃。
如上所述,如果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上述切换设定温度,则从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切换到上述模具加热状态,即,如图3及图4(a)所示,开放高温返回介质阀V2,关闭低温返回介质阀V5,开放低温旁通阀V6,关闭介质送给管路开闭阀V9及介质补给管路开闭阀V10,执行上述模具加热工序。
以下,同样地与注射成型机的成型动作联动,按顺序重复执行模具加热工序、加热冷却切换工序、模具冷却工序以及冷却加热切换工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各介质供给部2、3的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热效率。
此外,在从一方介质切换为另一方介质时能够减少回收的一方介质的量。即,能够极力减少与在现有的上述输送介质侧共通管路及上述返回介质侧共通管路中残留的介质量相当的残留介质量,结果,能够减少回收的介质量、即至少能够减少上述残留介质量,能够有效提高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热效率,并且还能够实现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对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加热器21以及冷却器31等热交换器的负荷降低以及它们的小型化。即,通过减少在上述各切换时回收的介质量,能够减少在各切换时流入(补给或送给)到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介质量,所以能够实现对上述热交换器21、31的负荷降低以及它们的小型化,能够实现省电化。
并且,由于能够减少回收的介质量,所以能够缩短从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向上述模具冷却状态的切换以及从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向上述模具加热状态的切换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备:介质送给管路19,从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分支而设置,并且向回收介质存积部60送给低温介质;以及开闭阀V9,对该介质送给管路19进行开闭,并且由控制部70控制;在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下,经由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15、低温介质存积部30及介质送给管路19,使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和回收介质存积部60连通连接。因此,能够将在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下回收的高温介质和在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下回收的低温介质,经由不同的管路17、15向各回收部(将高温介质向回收介质存积部60、将低温介质向低温介质存积部30)进行送给。因此,例如,与成为利用对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5和回收介质存积部60进行连接的管路17而分别送给这些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的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所回收的高温介质和所回收的低温介质在该管路中混合的情况,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热效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对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所存积的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64,所以能够在向高温介质存积部20补给之前,使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所存积(回收)的高温介质预备升温或保温。因此,能够缩短在高温介质存积部20中将所补给的高温介质加热到设定温度的时间,能够进一步缩短成型周期。此外,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减少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回收的介质量,所以即使在设置这种加热器64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比较小型、耗电(电气容量)较小的加热器64,作为整体能够期待省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回收介质存积部60成为上下为长条的筒型,在上端部连接介质回收管路17及介质补给管路10,在下端部连接介质排出管路18。因此,能够从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上部侧存积高温介质,并从其上部侧向高温介质存积部20补给高温介质,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高温介质存积部20的热效率。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如上所述地设置的介质送给管路19与回收介质存积部60的下端部连接,所以在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从其上端部进行高温介质的流入流出,从其下端部进行低温介质的流入流出。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热效率。
此外,在上述动作例中,基于对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侧的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执行从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向模具冷却状态的切换以及从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向模具加热状态的切换。因此,例如,与基于时间或流量等进行切换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安全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热效率。即,通过对随着向各状态的切换而如上所述地上下波动的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侧的温度进行监视、而控制向上述各状态的切换,由此在回收高温介质时,能够安全且可靠地防止回收温度比规定温度(第1切换设定温度)低的介质,另一方面,在回收低温介质时,能够安全且可靠地防止回收温度比规定温度(第2切换设定温度)高的介质。结果,能够安全地降低对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加热器21或冷却器31等热交换器的负荷,能够安全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热效率。
并且,在上述动作例中,将上述第1切换设定温度及上述第2切换设定温度,设为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和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的大致中间的温度。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而安全地提高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热效率。即,能够防止温度比上述大致中间温度低的介质补给到高温介质存积部,并且能够防止温度比上述大致中间温度高的介质送给到低温介质存积部。即,能够使大致中间的负荷比较小的温度的介质可靠地向各侧(高温侧及低温侧)返回,能够平衡良好地降低各介质存积部20、30的负荷。结果,能够期待成型周期的进一步缩短。
另外,上述动作例中表示的例子为:将从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切换到模具冷却状态时及从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切换到模具加热状态时的切换设定温度,设为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和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的大致中间的温度;但是不限于这种方式。也可以将上述规定的第1切换设定温度和规定的第2切换设定温度设为分别不同的值。例如,可以将规定的第1切换设定温度设为从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减去预先设定的阈值的值,或者将规定的第2切换设定温度设为对预先设定的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加上预先设定的阈值的值。
此外,在上述动作例中表示的例子为:基于对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侧的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执行从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向模具冷却状态的切换以及从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向模具加热状态的切换;但是不限于这种方式。也可以为,在以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侧的介质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方式、持续了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上述模具冷却状态,另一方面,在以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的出口82侧的介质的温度高于规定的温度的方式、持续了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上述模具加热状态。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如下方式:不根据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而例如基于各介质的设定温度、各介质的设定流量及配管路径等各种条件,以在各切换时从介质流通路的出口排出的介质成为上述规定温度的方式,预先设定切换时间或切换流量等,并通过计时器或流量计对它们进行监视,进行切换控制。
并且,也可以代替这种方式,而成为如下方式:基于上述残留介质量、各介质的设定流量及配管路径等各种条件,以能够回收与上述残留介质量相当的高温介质或低温介质的方式,预先设定切换时间或切换流量等,并通过计时器或流量计对它们进行监视,进行切换控制。
即,从上述模具加热状态,在成为使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4、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回收介质存积部60及低温介质存积部30连通连接的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上述模具冷却状态,另一方面,从该模具冷却状态,在成为使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11、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回收介质存积部60及高温介质存积部20连通连接的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上述模具加热状态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例子为,设置对回收介质存积部60中所存积的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64;但也可以不设置这种加热器。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
图6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说明图。
另外,主要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或简单说明。此外,对于相同的动作例也省略说明或简单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A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点为,设置于高温介质供给部2A的回收介质存积单元6A的构成以及与该回收介质存积单元6A所具备的回收介质存积部60A连接的管路的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回收介质存积部60A形成为长条的管路状。通过成为这种长条的管路状的回收介质存积部60A,能够有效降低回收或送给到该回收介质存积部60A中的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的混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回收介质存积部60A的容积设为对应于上述残留介质量的容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例子为,回收介质存积部60A的一端部61A连接介质回收管路17及介质送给管路19,回收介质存积部60A的另一端部62A连接介质排出管路18及介质补给管路10。
在成为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A中,也可以成为成如下的动作方式:代替基于上述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温度的切换控制,而基于上述残留介质量、各介质的设定流量及配管路径等各种条件,以能够回收与上述残留介质量相当的高温介质或低温介质的方式,预先设定切换时间或切换流量等,并通过计时器或流量计对它们进行监视,以执行从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向模具冷却状态的切换以及从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向模具加热状态的切换的方式进行切换控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温度传感器55。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减小上述残留介质量,所以如果至少与该残留介质量相当的各介质的回收结束,则执行从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向模具冷却状态的切换以及从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向模具加热状态的切换。据此,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本动作例相比,能够将更高温的介质回收到回收介质存积部60A中,能够将该高温介质补给到高温介质存积部20。此外,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本动作例相比,能够期待成型周期的进一步缩短。
另外,回收介质存积部60A的外周也可以设置与上述同样的绝热材料。
此外,回收介质存积部60A的外周也可以卷绕作为回收介质存积部的加热器的线状加热器。或者,也可以代替该情况或者在该情况的基础上,在其内侧配设作为回收介质存积部的加热器的线状加热器。
并且,也可以通过连接器等能够装卸地连接多个管路状的回收介质存积部,并能够将该回收介质存积部变更为对应于上述残留介质量的容积。
此外,也可以使回收介质存积部60A和各管路17、18、19、10之间的连接方式,成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连接方式。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执行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基本动作例相同的切换控制的动作方式。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将回收介质存积部60A的容积,设为包含上述残留介质量在内、能够存积在成为各切换设定温度之前所回收或供给的介质的容积。
并且,也可以将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回收介质存积部和各管路之间的连接方式,应用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上述那样的各部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1A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掌握为模具温度调节系统1(1A),其具备:具有高温介质存积部20等的高温介质供给装置2(2A);具有低温介质存积部30等的低温介质供给装置3;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单元(输送介质侧阀单元)4;返回侧切换连接单元(返回侧阀单元)5;具有回收介质存积部60(60A)等的回收介质存积单元6(6A);以及具有控制部70等的控制单元7。
此外,作为低温介质供给部的低温介质存积部,例如也可以将工厂等所设置的冷却塔等掌握为低温介质存积部,在该冷却塔的模具的上游侧配置泵以及冷却器等,通过这些构成低温介质供给部。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例子为:为了对回收的高温介质的热量进行有效回收,将回收介质存积单元6(6A)设置在高温介质供给部2(2A)内;但是也可以设置为与高温介质供给部2(2A)分开的装置。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从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分支而设置与回收介质存积部连接的介质送给管路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这种介质送给管路。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下,也可以经由介质回收管路17使模具8的介质流通路80和回收介质存积部60(60A)连通连接。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分别例示成为上下为长条的筒型或长条的管路状的回收介质存积部,但作为回收介质存积部不限于这种方式,只要能够存积回收的介质,则可以为任意形状。
符号的说明:
1、1A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10介质补给管路(连接回收介质存积部和高温介质存积部的管路)
11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
12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
14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
15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
17介质回收管路(连接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和回收介质存积部的管路)
18介质排出管路(连接回收介质存积部和低温介质存积部的管路)
19介质送给管路
2、2A高温介质供给部
20高温介质存积部
3低温介质供给部
30低温介质存积部
4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
5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
55温度传感器
60、60A回收介质存积部
64加热器
8模具
80介质流通路
81介质流通路的入口
82介质流通路的出口
V7介质回收管路开闭阀
V8介质排出管路开闭阀
V9介质送给管路开闭阀
V10介质补给管路开闭阀

Claims (8)

1.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具备:高温介质供给部,具有存积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存积部,经由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及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供给部,具有存积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存积部,经由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及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其特征在于,
具备: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与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入口侧接近设置,使上述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和上述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与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入口能够切换地连通;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与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出口侧接近设置,使上述高温介质返回介质路和上述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与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出口能够切换地连通;回收介质存积部,经由管路分别与该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上述高温介质存积部及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连接;开闭阀,对与该回收介质存积部连接的管路进行开闭;以及控制部,对这些开闭阀及上述各切换连接部进行控制,
上述控制部,从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模具加热状态,在成为使上述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上述介质流通路、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及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的加热冷却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模具冷却状态,另一方面,从该模具冷却状态,在成为使上述高温介质输送介质路、上述介质流通路、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及上述高温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的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之后,切换为上述模具加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介质送给管路,从上述低温介质输送介质路分支设置,并且向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送给低温介质;和开闭阀,对该介质送给管路进行开闭,由上述控制部控制,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下,经由上述低温介质返回介质路、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及上述介质送给管路,使上述介质流通路和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连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送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及上述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分别固定在上述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的入口侧及出口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介质流通路的出口侧还设置检测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上述控制部,在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第1切换设定温度时,从上述加热冷却切换状态切换为上述模具冷却状态,另一方面,在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第2切换设定温度时,从上述冷却加热切换状态切换为上述模具加热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切换设定温度及上述第2切换设定温度,是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和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的大致中间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加热器,该加热器对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所存积的介质进行加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为上下为长条的筒型,上端部连接有与上述返回介质侧切换连接部及上述高温介质存积部相连接的管路,下端部连接有与上述低温介质存积部相连接的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回收介质存积部形成为长条的管路状。
CN201110253552.XA 2010-08-30 2011-08-30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0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1770/2010 2010-08-30
JP2010191770A JP5294501B2 (ja) 2010-08-30 2010-08-30 金型温度調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0939A true CN102380939A (zh) 2012-03-21
CN102380939B CN102380939B (zh) 2015-08-05

Family

ID=4582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355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0939B (zh) 2010-08-30 2011-08-30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94501B2 (zh)
CN (1) CN102380939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8783A (zh) * 2013-12-11 2015-06-17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介质供给装置
CN104890206A (zh) * 2015-06-03 2015-09-09 宁波巴斯顿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具顺序变温控制装置
CN104908176A (zh) * 2015-06-19 2015-09-16 乔建平 一种全油式急冷急热系统
CN105094178A (zh) * 2015-09-15 2015-11-25 苏州南航腾龙科技有限公司 介质流动式快速供热、供冷的温控快速转换装置
CN107234752A (zh) * 2016-03-28 2017-10-10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及模具温度调节方法
CN107443628A (zh) * 2016-05-30 2017-12-08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以及模具温度调节方法
CN110001006A (zh) * 2019-04-28 2019-07-12 威鹏塑胶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高精密注塑模具
CN110027182A (zh) * 2019-05-28 2019-07-19 福建富兰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模温切换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1384B2 (ja) * 2012-07-20 2016-07-13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温度制御システムへの温調流体供給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DE102012111700B4 (de) * 2012-12-03 2017-01-19 Wenz Kunststoff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variothermen Temperierung eines Spritzgießwerkzeugs
KR101491609B1 (ko) * 2014-05-23 2015-02-11 주식회사세진바이오텍 금형 가열 냉각 장치
AT516167B1 (de) * 2015-02-20 2016-03-15 Zizala Lichtsysteme Gmbh Temperiervorrichtung zum variothermen oder konventionellen Temperieren von Formwerkzeugen
JP6499991B2 (ja) * 2016-05-13 2019-04-10 株式会社サーモテック 温度調節装置
JP2020046978A (ja) * 2018-09-19 2020-03-26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温度制御装置
CN115782060B (zh) * 2022-11-07 2023-10-10 扬中市华龙橡塑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橡胶密封圈成形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4185A (zh) * 2004-02-12 2005-08-17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模具温度的调整装置、调整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CN201317090Y (zh) * 2008-12-17 2009-09-30 深圳市奥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模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4747A (ja) * 1991-09-25 1993-04-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プラスチツク成形機の金型温度調整装置
JP2003145599A (ja) * 2001-11-09 2003-05-20 Sekisui Chem Co Ltd 加熱冷却装置
JP4421318B2 (ja) * 2004-02-12 2010-02-24 三菱重工プラスチッ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金型温度調整装置、それに使用される熱回収タンク及び温度調整方法
JP4549733B2 (ja) * 2004-05-19 2010-09-22 三菱重工プラスチッ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金型温度の調整装置および調整方法
JP4361459B2 (ja) * 2004-10-15 2009-11-11 三菱重工プラスチッ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方法及び射出成形機の金型温度調整装置
JP5069503B2 (ja) * 2007-06-26 2012-11-07 三菱重工プラスチッ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システム、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射出成形方法、射出成形機
JP5167074B2 (ja) * 2008-11-06 2013-03-21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加熱冷却切替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金型加熱冷却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4185A (zh) * 2004-02-12 2005-08-17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模具温度的调整装置、调整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CN201317090Y (zh) * 2008-12-17 2009-09-30 深圳市奥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模温机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8783A (zh) * 2013-12-11 2015-06-17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介质供给装置
CN104890206A (zh) * 2015-06-03 2015-09-09 宁波巴斯顿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具顺序变温控制装置
CN104908176A (zh) * 2015-06-19 2015-09-16 乔建平 一种全油式急冷急热系统
CN104908176B (zh) * 2015-06-19 2017-11-17 乔建平 一种全油式急冷急热系统
CN105094178A (zh) * 2015-09-15 2015-11-25 苏州南航腾龙科技有限公司 介质流动式快速供热、供冷的温控快速转换装置
CN107234752A (zh) * 2016-03-28 2017-10-10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及模具温度调节方法
CN107443628A (zh) * 2016-05-30 2017-12-08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以及模具温度调节方法
CN110001006A (zh) * 2019-04-28 2019-07-12 威鹏塑胶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高精密注塑模具
CN110001006B (zh) * 2019-04-28 2021-11-05 威鹏塑胶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高精密注塑模具
CN110027182A (zh) * 2019-05-28 2019-07-19 福建富兰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模温切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94501B2 (ja) 2013-09-18
CN102380939B (zh) 2015-08-05
JP2012045872A (ja) 201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0939A (zh)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CN103153568A (zh)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US900549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pidly heating and cooling a mold
RU2573459C2 (ru)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ая система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и охлаждения форм
CN1935482B (zh)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KR20060110849A (ko) 금형 온도 조정 장치 및 금형 온도 조정 방법
CN202895646U (zh) 流量型油式模具控温机
CN103963254B (zh) 用于对模具进行调温的方法
CN207472113U (zh) 一种内置加热和换热的单罐熔盐蓄热装置
CN201626095U (zh) 间接冷却模温机
CN110165327A (zh) 一种电池组热处理装置及相变材料的制作方法
CN102137752A (zh) 冲压装置
KR101578450B1 (ko) 금형 온도조절시스템
CN101474855B (zh) 注塑装置的液相加热恒温系统
CN110388677A (zh) 一种低谷电加热导热油与熔盐共同蓄热供热系统及其方法
CN206180040U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JP5305642B2 (ja) プラスチック成形機の温調システム
CN204172299U (zh) 一种冷热两用油循环模温机
CN113524672A (zh) 一种3d打印专用模温机
CN219133151U (zh) 注塑车间恒压变频供水系统
CN205439159U (zh) 一种带有温控设备的注塑模具
CN205037665U (zh) 高温热油泵用冷却水自控切换装置
CN211074369U (zh) 一种油冷式模温机
RU2403125C2 (ru) Способ термо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пресс-формы литьевой машин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210584843U (zh) 一种聚合釜脱盐水加料单元的加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