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8427B - 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8427B
CN102378427B CN201110028101.6A CN201110028101A CN102378427B CN 102378427 B CN102378427 B CN 102378427B CN 201110028101 A CN201110028101 A CN 201110028101A CN 102378427 B CN102378427 B CN 1023784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rod
folding line
spool
described wire
r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281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8427A (zh
Inventor
坂部浩司
野野山浩
鲤江正幸
三村泰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78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8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4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00Bending wire other than coiling; Straightening w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02Winding-up or coiling
    • B21C47/04Winding-up or coiling on or in reels or drums, without using a moving gu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45/00Wire-working in the manufacture of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 H01F41/066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with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2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1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winding or coi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在卷挂于卷轴(252A)的角部(252C)上的位置处预先施加折痕。由此,将线材(202)按照卷轴(252A)的剖面形状进行卷绕。因此,确保线材(202)中的以直线状卷挂在卷轴(252A)上的直线部(202A)的直线性。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3-168618号公报中,公开了电气线圈的卷线加工方法,即,在使线圈卷线模具4旋转而对从线材供给部3供给的导电性线材CW进行卷绕而加工为期望的线圈卷绕形状的电气线圈时,在线圈卷线模具4的卷绕导电性线材的卷线部位40为长边部40a的情况下,使该线圈卷线模具4沿与线材供给部3背离的方向D,以与该长边部40a的长度对应的距离进行直线移动,向导电性线材CW施加规定张力,在线圈卷线模具4的卷绕导电性线材的卷线部位40为短边部40b的情况下,使线圈卷线模具4旋转。
在日本特开2000-215972号公报中,公开了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即,利用加压辊11,以不使单线21断线的加压力,对绞合线2进行1次辊轧而使其成为扁平状,对该1次辊轧后的绞合线2施加规定张力,并且在利用2个加压辊13进行2次辊轧后的状态下,加工为线圈卷形状而形成卷绕体3’,在该线圈卷形状的卷绕体3’的绞合线2之间涂敷粘接剂后,一边使该卷绕体3’变形为球带状一边加压,在粘接剂固化后解除加压,使卷绕体3’形成为作为最终形状的球带状的卷绕体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确保感应加热线圈中的以直线状卷挂在卷轴上的直线部的直线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具有:卷绕装置,其利用剖面为四边形状的卷轴卷绕由多根细线绞合而构成的线材;折痕施加装置,其对由所述卷绕装置卷绕的所述线材,在将要卷挂于所述卷轴的角部上的位置处预先施加折痕;线材供给部,其供给将要由所述折痕施加装置施加折痕的所述线材;以及输送装置,其将从所述线材供给部供给的所述线材向所述折痕施加装置输送。所述卷绕装置与所述输送装置对所述线材的输送量对应地,使所述卷轴旋转,使由所述折痕施加装置施加了折痕的所述线材在所述折痕施加装置和所述卷轴之间松弛,在该状态下卷绕所述线材。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所述卷绕装置具有:槽部,其设置在所述卷轴上,收容卷挂在所述卷轴上的所述线材;以及压入部件,其将所述线材沿与所述卷轴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压入所述槽部中。
根据第3方案,所述卷绕装置具有压缩部件,其将卷绕在所述卷轴上的所述线材向所述卷轴的轴向压缩而进行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所述输送装置一边压缩所述线材而将所述线材成型为剖面为四边形状,一边进行输送。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其利用剖面为四边形状的卷轴卷绕由多根细线绞合而构成的线材,其具有下述工序,即:折痕施加工序,在该工序中,对由所述卷轴卷绕的所述线材,在将要卷挂于所述卷轴的角部上的位置处预先施加折痕;以及卷绕工序,在该工序中,对在所述折痕施加工序中施加了折痕的所述线材,利用所述卷轴进行卷绕,在所述卷绕工序中,使所述线材在折痕施加装置和所述卷轴之间松弛,在该状态下卷绕该线材,其中,所述折痕施加装置在所述折痕施加工序中向所述线材施加所述折痕。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案,所述制造方法具有成型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在所述卷绕工序中被卷绕在所述卷轴上的所述线材,沿所述卷轴的轴向压缩而进行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所述制造方法还具有成型工序,在该工序中,对于将要在所述折痕施加工序中施加折痕的所述线材,预先进行压缩而成型为剖面为四边形状。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方案,与在卷挂于卷轴的角部处的位置上不预先施加折痕的结构相比,可以确保感应加热线圈中的以直线状卷挂于卷轴上的直线部的直线性。
并且,相比于以向施加了折痕的线材施加张力的方式对线材进行卷绕的结构,可以将施加了折痕的状态下的线材卷绕在卷轴上。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2方案,与不将线材向槽部压入的结构相比,可以沿与卷轴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紧密地整齐排列线材。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3方案,与不将线材沿卷轴的轴向压缩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在线材的折痕部分处产生的沿卷轴的轴向的膨胀。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4方案,与不将线材成型为剖面四边形状的结构相比,可以使线材沿与卷轴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紧密地整齐排列。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5方案,与在卷挂于卷轴的角部处的位置上不预先施加折痕的情况相比,可以确保感应加热线圈中的以直线状卷挂于卷轴上的直线部的直线性。
并且,相比于以向施加了折痕的线材施加张力的方式对线材进行卷绕的结构,可以将施加了折痕的状态下的线材卷绕在卷轴上。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6方案,与不将线材沿卷轴的轴向压缩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在线材的折痕部分处产生的沿卷轴的轴向的膨胀。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7方案,与不将线材成型为剖面四边形状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线材沿与卷轴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紧密地整齐排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制造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折痕施加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绕装置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绕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A)以及对比例(B)中,向卷轴上卷绕线材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其他折痕施加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使用作为线圈制造装置的制造物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装置的剖面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定影装置所涉及的定影带的剖面图。
图12是图9所示的定影装置所涉及的控制电路及通电电路的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
线圈制造装置200的结构
首先,说明用于制造感应加热线圈的线圈制造装置200的结构。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制造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图。
线圈制造装置200如图1所示,具有:卷绕装置250,其将具有导电性的线材202利用剖面四边形状(具体地说,剖面长方形状)的卷轴252A进行卷绕;以及折痕施加装置240,其对由卷绕装置250卷绕的线材202,在卷挂于卷轴252A的角部252C上的位置预先施加折痕。
另外,线圈制造装置200具有:线材供给部210,其供给由折痕施加装置240施加折痕的线材202;输送装置230,其将从线材供给部210供给的线材202向折痕施加装置240输送;以及测量装置220,其对输送装置230所输送的线材202的输送量进行测量。
在线圈制造装置200中,线材供给部210、测量装置220、输送装置230、折痕施加装置240以及卷绕装置250,以该顺序沿线材202的输送路径进行配置。
(线材供给部)
线材供给部210具有:线轴212,其卷绕并收容线材202;以及作为支撑体的线轴支架218,其可旋转地支撑线轴212。
线轴212构成为具有:卷轴214,其卷绕线材202;以及作为檐部的凸缘部216,其在卷轴214的轴向两端部向半径方向以凸缘状伸出。
线轴支架218以线轴212的卷轴214的轴心作为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撑线轴212。
在线轴支架218上设置有驱动电动机219,其将线轴212向从卷轴214送出线材202的方向(在图1中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驱动。
线材202的剖面为圆形状,将多根细线绞合而构成。细线由流过电流的导体和对该电流进行绝缘的绝缘覆膜构成,由所谓磁线(漆包线)构成。例如由45根或者90根细线构成1根线材202。
(测量装置)
测量装置220具有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例子的辅助张紧辊222,其在输送装置230的线材202输送方向(进给方向)上游侧,向被输送至输送装置230的线材202施加张力。具体地说,辅助张紧辊222由夹持线材202的一对辊构成。如果由被夹持的线材202作用预先确定的扭矩,则辅助张紧辊222从动于线材202而旋转。即,辅助张紧辊222构成为,在由线材202作用预先确定的扭矩之前不旋转,通过向线材202施加输送阻力,从而在其与输送装置230之间向线材202施加张力。
此外,作为张力施加部件,并不限于辅助张紧辊222,只要是利用与线材202的接触等而向线材202施加张力的部件即可。
在输送装置230的线材202输送方向(进给方向)上游侧、且辅助张紧辊222的线材202输送方向(进给方向)下游侧,设置有从动辊224,其从动于被输送至输送装置230的线材202而旋转。
从动辊224构成为,通过材料的选择以及线材202的夹入压力的调整等,而不易在其与线材202接触的部分处产生滑动,随着线材202的输送而旋转。
通过利用辅助张紧辊222向线材202作用张力,从而在输送装置230和辅助张紧辊222之间,消除线材202的松弛,使得输送装置230的输送量和从动辊224所接触的部分处的线材202的进给量不会产生变动。
在从动辊224上,设置有旋转编码器226,其对从动辊224的旋转量(转速)进行测量。旋转编码器226具有圆板226A,其设置在从动辊224的旋转轴上,或者设置在利用齿轮等传递从动辊224的旋转而旋转的旋转轴上。在圆板226A上,沿周方向以预先确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切口226B,其沿半径方向延伸。
另外,旋转编码器226具有作为检测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光断续器226C,其具有发光部(省略图示)和受光部(省略图示)。
在光断续器226C中,利用受光部对从发光部发出并通过切口226B的光进行受光,由此,对通过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切口226B的数量进行计数,测量从动辊224的旋转量(转速),即线材202的输送量。
具体地说,光断续器226C向与光断续器226C连接的控制部260,发送对通过切口226B的光进行受光而生成的检测信号(脉冲信号)。此外,对于控制部260,在后面记述。
(输送装置)
输送装置230如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图1中的纸面左侧)观察的图2所示,由4个输送辊232构成,该4个输送辊232从4个方向夹持线材202而进行输送。具体地说,4个输送辊232由下述部分构成:1个输送辊232A;1个输送辊232B,其从1个输送辊232A与线材202接触的方向(从图2中的纸面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从图2中的纸面上方朝向下方的方向)与线材202接触;以及2个输送辊232C,其从与输送辊232A和232B的线材202接触方向(图2中的纸面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图2中的纸面左右方向),彼此相对地与线材202接触。
如图1所示,在各输送辊232上,设置有作为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驱动电动机234,其对输送辊232进行旋转驱动。各输送辊232利用各驱动电动机234,以相同的旋转速度(周速度)分别进行旋转驱动。
输送辊232通过利用外周面从4个方向夹持并压缩线材202,从而一边将线材202成型为剖面四边形状(扁平化)一边进行输送。在这里所述的剖面为四边形状的成型(扁平化),是指将线材202的剖面从圆形状成型为四边形状,或者将线材202的剖面从圆形状成型为接近四边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彼此相对的输送辊232A以及输送辊232B的外周面的沿轴向(图2中的纸面左右方向)的宽度,与彼此相对的2个输送辊232C的外周面的沿轴向(图2中的纸面上下方向)的宽度相比较宽,线材202成型为剖面为长方形状。
(折痕施加装置)
折痕施加装置240如图3所示,具有剖面形成为四边形状(具体地说,剖面长方形状)的块状部242。所谓块状部242的剖面的四边形状,是由四个边围成,在各边之间具有角部242C的形状,角部242C也可以具有圆弧。另外,所谓块状部242的剖面的长方形状,是由相对的一对短边和相对的一对长边围成,在短边和长边之间具有角部242C的形状,角部242C也可以具有圆弧。在这里,在使角部242C具有圆弧的情况下,优选R3程度的较小的圆弧。
在与块状部242的第1面(在图3中为上表面)242A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作为按压部件的按压辊244,其将线材202向第1面242A按压。
在按压辊244的线材202输送方向下游侧(图3中的纸面右侧),设置有作为推压部件的推压辊246,其将线材202向与第1面242A成直角(垂直)的第2面242B推压。
在推压辊246上,设置有驱动机构248,其使推压辊246在与第2面242B相对的相对位置(图3(B))、和从相对位置向按压辊244侧退避的退避位置(图3(A))之间,沿第2面242B移动。
驱动机构248具有:拉伸弹簧等弹性部件(省略图示),其利用弹性力将推压辊246从相对位置向退避位置按压或拉拽;凸轮248B,其用于抵抗该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使推压辊246向相对位置移动;以及驱动电动机248A,其使凸轮248B旋转。
在折痕施加装置240中,利用按压辊244将线材202向第1面242A按压,将该线材202中的从第1面242A向第2面242B侧(在图3(A)中为右侧)伸出的部位,利用由凸轮248B的旋转而从退避位置向相对位置移动的推压辊246,向第2面242B推压(图3(B)),在线材202上施加沿第1面242A和第2面242B之间的角部242C的折痕。
(卷绕装置)
卷绕装置250如图4所示,具有:旋转体254,其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体(省略图示)上;驱动电动机256,其对旋转体254进行旋转驱动;以及卷绕部件252,其固定在旋转体254上,与旋转体254一体地旋转,对线材202进行卷绕。旋转体254在图4所示的正视图(从旋转体254的旋转轴方向一侧观察)中,形成为圆形状。
卷绕部件252构成为具有:前述的卷轴252A,其在正剖面图中形成为四边形状(具体地说,剖面长方形状);以及作为檐部的一对凸缘部252B,其在卷轴252A的轴向两端部,向与轴向成直角的方向以凸缘状伸出。
所谓卷轴252A的剖面的四边形状,是由四个边围成,在各边之间具有角部252C的形状,角部252C也可以具有圆弧。另外,所谓卷轴252A的剖面的长方形状,是由相对的一对短边和相对的一对长边围成,在短边和长边之间具有角部252C的形状,角部252C也可以具有圆弧。在这里,在使角部252C具有圆弧的情况下,优选R3程度的较小的圆弧。
在一对凸缘部252B之间,如图5所示,设置有槽部258,其收容卷挂在卷轴252A上的线材202。
在支撑旋转体254的支撑体(省略图示)上,如图4所示,设置有3个作为压入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压入辊259,其一边使线材202在槽部258中沿与卷轴252A的轴向(图5的纸面左右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图5的纸面上下方向)整齐排列,一边进行压入。
各压入辊259经由作为弹性部件的板状弹簧257而支撑在支撑体(省略图示)上,利用板状弹簧257的弹性力,向卷轴252A推压,以进入槽部258中。3个压入辊259配置为,从三个方向(在图4中,上方·左方·右方)与卷轴252A接触。
在卷绕装置250中,如图4(A)及图4(B)所示,即使在随着旋转体254的旋转,卷绕部件252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压入辊259也利用板状弹簧257的弹性力,追随卷轴252A,维持将线材202向卷轴252A推压的状态。
另外,一对凸缘部252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向与另一个接近的方向(图5中的纸面左右方向)移动,通过将卷挂在卷轴252A上的线材202向卷轴252A的轴向压缩,从而可以进行线材202的成型。即,凸缘部252B作为将卷绕在卷轴252A上的线材202沿卷轴252A的轴向压缩而成型的压缩部件起作用。被折痕施加装置240施加了折痕的线材202,在折痕部分处沿卷轴252A的轴向会产生膨胀。但是,由于上述线材202的膨胀部分通过压缩部件而压缩成型,所以可以将其消除。
(控制部)
控制部260基于从光断续器226C取得的检测信号,对线材供给部210中的驱动电动机219、输送装置230中的驱动电动机234、折痕施加装置240中的驱动机构248以及卷绕装置250中的驱动电动机256进行控制。
具体地说,控制部260利用输送装置230中的驱动电动机234对输送辊232进行旋转驱动,如果基于来自光断续器226C的检测信号,检测出对线材202输送了预先确定的输送量,则利用驱动电动机234使输送辊232停止。
上述的预先确定的输送量设定为,线材202中的将要卷挂于卷轴252A的角部252C上的位置,在折痕施加装置240中施加折痕的位置即块状部242的角部242C处停止。
此外,线材202中的卷挂在卷轴252A的角部252C上的位置包含:直接卷挂在角部252C上的位置、以及经由线材202而卷挂在角部252C上的位置。
另外,与输送辊232的驱动同步地,控制部260利用线材供给部210中的驱动电动机219,对线轴212进行旋转驱动。
另外,控制部260在使输送辊232停止的状态下,利用折痕施加装置240中的驱动机构248,使推压辊246从退避位置向相对位置移动,向线材202施加折痕,然后使推压辊246从相对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并停止。
另外,控制部260基于来自光断续器226C的检测信号,利用驱动电动机256使卷轴252A旋转,以在其与折痕施加装置240之间使利用折痕施加装置240施加了折痕的线材202松弛的状态下,卷绕线材202。具体地说,如果向折痕施加装置24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了超过从折痕施加装置240(块状部242)至卷绕装置250(卷轴252A)为止的路径距离的量,则卷轴252A开始旋转,其旋转量小于或等于超过了上述距离的输送量。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制造装置200的制造物即感应加热线圈,是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中使用的线圈。作为感应加热线圈的使用例,在后面记述使用感应加热线圈的图像形成装置。
使用线圈制造装置200的感应加热线圈制造方法
下面,说明使用线圈制造装置200的感应加热线圈制造方法(制造工序)。
(成型工序)
在线圈制造装置200中,将从线材供给部210的线轴212供给的线材202,利用输送装置230的输送辊232向折痕施加装置240输送。
此时,通过使线材202被4个输送辊232夹持并压缩,从而一边将线材202成型为剖面四边形状一边进行输送。即,在施加折痕前通过对线材202进行预先压缩,从而成型为剖面四边形状。
(折痕施加工序)
在线材202的输送中,如果线材202中的将要卷挂在卷轴252A的角部252C上的位置位于块状部242的角部242C处,则停止输送。
线材202被按压辊244向第1面242A按压,从第1面242A向第2面242B侧(在图3(A)中为右侧)伸出的部位,通过随着凸轮248B的旋转从退避位置向相对位置移动的推压辊246,而向第2面242B被推压(图3(B)),由此,施加沿第1面242A和第2面242B之间的角部242C的折痕。
由此,对于线材202,在将要卷挂于卷轴252A的角部252C处的位置上,预先施加折痕。
(卷绕工序)
施加了折痕的线材202被向卷绕装置250输送,在卷轴252A上进行卷绕。
在该卷绕工序中,在折痕施加工序中施加了折痕的线材202,以在折痕施加装置240(块状部242)和卷绕装置250(卷轴252A)之间松弛的状态进行卷绕。
(成型工序)
在卷绕工序中,在卷轴252A上卷绕的线材202,利用凸缘部252B沿卷轴252A的轴向压缩而成型。对于线材202,仅有在折痕施加工序中施加的折痕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较向图3的纸面前后方向凸出。但是,由于该凸出部利用上述成型工序而压缩成型,所以可以将其消除。
如上述所示,在线圈制造装置200中,制造感应加热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将要卷挂于卷轴252A的角部252C处的位置上预先施加折痕,所以如图6(A)所示,按照卷轴252A的剖面形状进行卷绕。
另一方面,在将要卷挂于卷轴252A的角部252C处的位置上不预先施加折痕的对比例中,如图6(B)所示,线材202在角部252C处以R状膨胀。另外,越向卷轴252A的外周侧,线材202的膨胀越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对比例的结构相比,可以确保线材202中的以直线状卷挂于卷轴252A上的直线部202A的直线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对比例的结构相比,在制造的感应加热线圈中,使有助于发热的直线部202A变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材202在折痕施加装置240(块状部242)和卷绕装置250(卷轴252A)之间,以松弛的状态进行卷绕。因此,相比于以向施加了折痕的线材202施加张力的方式对线材202进行卷绕的结构,不会使施加了折痕的线材202的折痕恢复至原来状态。由此,可以将施加了折痕的状态下的线材202卷绕在卷轴252A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入辊259将线材202压入卷绕部件252的槽部258中。因此,与不将线材202向槽部258压入的结构相比,可以沿与卷轴252A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紧密地整齐排列线材2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卷轴252A上卷绕的线材202,利用凸缘部252B沿卷轴252A的轴向进行压缩并成型。因此,与不将线材202沿卷轴252A的轴向压缩的结构相比,在线材202的折痕部分处产生的沿卷轴的轴向的膨胀减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线材202在施加折痕前预先进行压缩,从而成型为剖面四边形状。因此,与不将线材202成型为剖面四边形状的结构相比,可以使线材202沿与卷轴252A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紧密地整齐排列。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向线材202施加折痕前预先成型为剖面四边形状,所以可以减弱卷绕装置250的凸缘部252B的压缩力。
其他折痕施加装置
此外,也可以取代折痕施加装置240,使用图7所示的折痕施加装置340。折痕施加装置340如图7所示,具有剖面形成为四边形状(具体地说,剖面长方形状)的块状部342。块状部342的剖面的四边形状,是由四个边围成,在各边之间具有角部342C的形状,角部342C也可以具有圆弧。另外,块状部342的剖面的长方形状,是由相对的一对短边和相对的一对长边围成,在短边和长边之间具有角部342C的形状,角部342C也可以具有圆弧。
在与块状部342的第1面(在图7中上表面)342A相对的位置上,具有旋转部件346,该旋转部件346具有旋转轴334。旋转轴334作为将线材202向第1面342A按压的按压部件起作用。在旋转轴334上,设置有使旋转轴334旋转的驱动电动机348。
旋转部件346沿角部342C弯曲为L字状,通过利用驱动电动机348使旋转轴334旋转,从而使前端部346A在与第1面342A垂直的第2面342B所相对的相对位置(图7(B))、和从相对位置向按压部件(旋转轴344)侧退避的退避位置(图7(A))之间移动。
在折痕施加装置340中,利用旋转轴334将线材202向第1面342A按压,通过将该线材202中的从第1面342A向第2面342B侧(在图7(A)中为右侧)伸出的部位,利用随着旋转轴334的旋转而从退避位置向相对位置移动的旋转部件346的前端部346A,向第2面342B推压(图7(B)),由此,在线材202上施加沿第1面342A和第2面342B之间的角部342C的折痕。
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
下面,说明使用由线圈制造装置200制造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像形成装置10如图8所示,具有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在其内部收容各结构部件。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内部设置有:记录介质收容部12,其收容纸张等记录介质P;图像形成部14,其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输送部16,其将记录介质P从记录介质收容部12向图像形成部14输送;以及控制部20,其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侧部设置有记录介质排出部18,其将利用图像形成部14形成图像后的记录介质P排出。
图像形成部14具有:图像形成单元22Y、22M、22C、22K(以下表示为22Y~22K),其形成黄(Y)、品红(M)、青(C)、黑(K)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带24,由图像形成单元22Y~22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被转印在该中间转印带24上;作为第1转印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第1转印辊26,其将由图像形成单元22Y~22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24转印;作为第2转印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第2转印辊28,其将利用第1转印辊26向中间转印带24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4向记录介质P转印;以及定影装置100,其将利用第2转印辊28从中间转印带24向记录介质P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
图像形成单元22Y~22K沿水平方向排列而配置。另外,图像形成单元22Y~22K分别具有向一个方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体32。
在各感光体32的周围,从感光体3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依次设置有:带电装置60,其使感光体32带电;曝光装置36,其使利用带电装置60而带电的感光体32曝光,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8,其使利用曝光装置36而形成在感光体3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体3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去除装置40,其在向中间转印带24上进行色调剂图像的转印后,去除残留在感光体32上的显影剂。
曝光装置36基于从控制部20发送的图像信息,形成静电潜像。作为从控制部20发送的图像信息,例如包括:由外部装置生成并由控制部20从该外部装置取得的图像信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通过读取原稿等的图像而生成的图像信息等。此外,在图8中,来自曝光装置36的曝光光如箭头L所示。
中间转印带24形成为环状,并且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2Y~22K的下侧。在中间转印带24的内周侧,设置有卷挂中间转印带24的卷挂辊42、43、44、45、46。通过对卷挂辊42、43、44、45、46中的任一个进行旋转驱动,使中间转印带24一边与感光体32接触,一边向一个方向(图8中的逆时针旋转方向)循环移动(旋转)。此外,卷挂辊42隔着中间转印带24,成为与第2转印辊28相对的相对辊。
另外,在中间转印带24的外周侧,隔着中间转印带24与卷挂辊43相对而设置有去除装置25,盖去除装置与中间转印带24的外周面接触,在向记录介质P进行色调剂图像的转印后,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4上的显影剂。
第1转印辊26隔着中间转印带24与感光体32相对。第1转印辊26和感光体32之间,成为将形成在感光体32上的色调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24转印的第1转印位置。
第2转印辊28隔着中间转印带24与卷挂辊42相对。第2转印辊28和卷挂辊42之间,成为将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4上的色调剂图像向记录介质P转印的第2转印位置。
输送部16构成为具有:送出辊46,其将收容在记录介质收容部12中的记录介质P送出;输送路径48,其对被送出辊46送出的记录介质P进行输送;以及多个输送辊50,其沿输送路径48配置,将由送出辊46送出的记录介质P向第2转印位置输送。
在与第2转印位置相比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输送带58,其将在第2转印位置转印了色调剂图像后的记录介质P向定影装置100输送。
定影装置100配置在与输送带58相比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输送带58输送的记录介质P上,使在第2转印位置处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定影装置10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排出辊52,其将对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后的记录介质P向记录介质排出部18排出。
下面,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动作。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从记录介质收容部12利用送出辊46送出的记录介质P,通过多个输送辊50向第2转印位置送入。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单元22Y~22K中,使利用带电装置60而带电的感光体32,通过曝光装置36进行曝光,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利用显影装置38而显影,在感光体3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由图像形成单元22Y~22K形成的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第1转印位置处重叠在中间转印带24上,形成彩色图像。然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4上的彩色图像,在第2转印位置处向记录介质P转印。
转印了色调剂图像后的记录介质P被向定影装置100输送,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利用定影装置100而定影。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后的记录介质P,通过排出辊52而向记录介质排出部18排出。如上述所示,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动作。
定影装置100的结构
下面,说明定影装置100的结构。图9是表示定影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9所示,定影装置100具有框体106,其形成用于进行记录介质P的进入或排出的开口。在框体106的内侧,设置有无接头环状的定影带102,其被支撑为可以向一个方向(图9中的箭头D方向)旋转。
在与定影带102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上,配置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筒管108。筒管108形成为沿定影带102的外周面的大致圆弧状,在筒管108上,朝向与定影带102的相反侧(图9中的上侧)而凸出设置凸部108A。
筒管108的凸部108A,在俯视图(从上方侧观察)中,形成为将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作为长边的长方形状。在该凸部108A上,卷绕多圈利用通电而产生磁场H的励磁线圈110。具体地说,励磁线圈110以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图9中的左右方向)上形成较短的短边,在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图9中的纸面的纵深方向)上形成较长的长边的方式,卷绕为俯视图中呈长方形状。该励磁线圈110相当于线圈制造装置200的制造物即感应加热线圈。
在与定影带102的相反侧(图9中的上侧),在与励磁线圈110相对的位置上,配置磁路形成部件112,该磁路形成部件112沿筒管108的圆弧状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由铁素体等磁性体构成,支撑在筒管108上。
如图10所示,磁路形成部件112沿定影带102的宽度方向配置多个,利用沿定影带102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由非磁性体构成的保持部件113进行保持。此外,磁路形成部件112在保持部件11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以相等间隔配置,在长度方向两端部,缩小间隔或接触地配置。通过如上述所示配置磁路形成部件112,从而调整定影带102的宽度方向的磁场H分布。
在这里,如图11所示,定影带102从内侧(图11中的下侧)向外侧(图11中的上侧),由基层130、发热层132、保护层134、弹性层136、以及离型层138构成,将这些层进行层叠而成为一体。
基层130是用于保持定影带102的强度的基体(基座),例如由聚酰亚胺构成。此外,对于基层130,除了使用如聚酰亚胺这种树脂之外,也可以使用铁、镍、硅、硼、铌、铜、锆、钴等金属、或者由它们的合金构成的金属软磁性材料。
发热层132由金属材料构成,通过流过涡电流以生成抵消前述磁场H的磁场的电磁感应作用,进行发热。另外,对于发热层132,为了使磁场H的磁束贯穿,必须构成为比所谓表皮深度更薄。在这里,作为发热层132,可以使用例如金、银、铜、铝、锌、锡、铅、铋、铍、锑、或者它们的合金的金属材料。
保护层134可以使用机械强度比发热层132高、耐反复变形性强的材料、且耐锈及耐腐蚀性强的材料。
对于弹性层136,从得到优越的弹性和耐热性等角度出发,可以使用硅类橡胶或者氟类橡胶。
离型层138是为了减弱与在记录介质P上溶融的色调剂T(参照图9)之间的粘接力,易于将记录介质P从定影带102剥离而设置的。为了得到优越的表面离型性,作为离型层138,可以使用氟树脂、硅树脂、或者聚酰亚胺树脂。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定影带102的内侧,非接触地配置有由作为非磁性体的铝构成的棱柱状的支柱114,其长度方向为定影带102的宽度方向,两端固定在定影装置100的框体106上。支柱114在底面侧沿长度方向形成凹部114A,在凹部114A中固定树脂制的按压垫116,其用于以预先确定的压力向外侧按压定影带102。按压垫116由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一端面与定影带102的内周面接触,将定影带102向外方向按压。
另外,在定影带102的内侧且支柱114的上方,以与励磁线圈110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形成为圆弧状的发热体118。
发热体118是将定影带102的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半圆筒状的部件,配置为表面与定影带102的内表面接触。另外,发热体118由铁类的合金构成,在磁路形成部件112和发热体118之间,利用前述的磁场H形成闭磁路,并且利用磁场H的电磁感应作用进行发热。
在发热体118的长度方向的预先确定的位置、且在内周侧的周方向两端部上,分别安装形成有大致L字状的支撑部的2个支撑部件122的一端。
设置在前述的控制部20(参照图1)的内部的控制电路142,如图12所示,经由配线144与通电电路146连接。通电电路146经由配线148、150与前述的励磁线圈110连接。
在这里,控制电路142使通电电路146驱动,向励磁线圈110中通电,产生作为磁回路的磁场H(参照图9)。通电电路146基于从控制电路142发送的电信号,进行驱动或停止驱动,经由配线148、150向励磁线圈110供给或停止供给预先确定的频率的交流电流。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与定影带102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上,配置加压辊104,其将定影带102向按压垫116加压,并且利用未图示的由电动机及齿轮构成的驱动机构,向箭头E方向旋转。
加压辊104构成为,在由铝等金属构成的芯棒105的周围,包覆硅橡胶以及PFA。在这里,加压辊104将定影带102向按压垫116侧加压,在定影带102和加压辊104的接触部(辊隙部)中,定影带102成为向内侧凹陷的状态。
该辊隙部的形状为,在载置有色调剂T的记录介质P通过时,使其向从定影带102剥离的方向弯曲的形状。因此,从箭头IN方向输送来的记录介质P,利用其自身的韧性而按照辊隙部的形状向箭头OUT方向排出。
下面,说明定影装置100的定影动作。
在定影装置100中,利用控制部20使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驱动,使加压辊104向箭头E方向旋转,使定影带102向箭头D方向从动旋转。此时,基于来自控制电路142的电信号,使通电电路146驱动,向励磁线圈110供给交流电流。
如果向励磁线圈110供给交流电流,则在励磁线圈110的周围,作为磁回路的磁场H反复生成/消失。然后,如果磁场H横穿定影带102的发热层132,则在发热层132中产生涡电流,以产生阻碍磁场H变化的磁场。发热层132与发热层132的表皮电阻、以及流过发热层132的涡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地发热,由此对定影带102进行加热。
另外,相同地,利用磁场H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发热体118发热,对定影带102进行加热。如上述所示,利用同一励磁线圈110使发热层132和发热体118进行加热。
被送入至定影装置100中的记录介质P,被加热后的定影带102和加压辊104加热按压,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表面。然后,定影后的记录介质P从框体106排出。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对于上述所示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地多个组合而构成。

Claims (11)

1.一种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卷绕装置,其利用剖面为四边形状的卷轴卷绕由多根细线绞合而构成的线材;
折痕施加装置,其对由所述卷绕装置卷绕的所述线材,在将要卷挂于所述卷轴的角部上的位置处预先施加折痕;
线材供给部,其供给将要由所述折痕施加装置施加折痕的所述线材;以及
输送装置,其将从所述线材供给部供给的所述线材向所述折痕施加装置输送,
所述卷绕装置与所述输送装置对所述线材的输送量对应地,使所述卷轴旋转,使由所述折痕施加装置施加了折痕的所述线材在所述折痕施加装置和所述卷轴之间松弛,在该状态下卷绕所述线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装置具有:
槽部,其设置在所述卷轴上,收容卷挂在所述卷轴上的所述线材;以及
压入部件,其将所述线材沿与所述卷轴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压入所述槽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装置具有压缩部件,其将卷绕在所述卷轴上的所述线材向所述卷轴的轴向压缩而进行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装置具有压缩部件,其将卷绕在所述卷轴上的所述线材向所述卷轴的轴向压缩而进行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一边压缩所述线材而将所述线材成型为剖面为四边形状,一边进行输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一边压缩所述线材而将所述线材成型为剖面为四边形状,一边进行输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一边压缩所述线材而将所述线材成型为剖面为四边形状,一边进行输送。
8.一种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其利用剖面为四边形状的卷轴卷绕由多根细线绞合而构成的线材,其特征在于,
具有下述工序,即:
折痕施加工序,在该工序中,对由所述卷轴卷绕的所述线材,在将要卷挂于所述卷轴的角部上的位置处预先施加折痕;以及
卷绕工序,在该工序中,对在所述折痕施加工序中施加了折痕的所述线材,利用所述卷轴进行卷绕,
在所述卷绕工序中,使所述线材在折痕施加装置和所述卷轴之间松弛,在该状态下卷绕该线材,其中,所述折痕施加装置在所述折痕施加工序中向所述线材施加所述折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成型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在所述卷绕工序中被卷绕在所述卷轴上的所述线材,沿所述卷轴的轴向压缩而进行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成型工序,在该工序中,对于将要在所述折痕施加工序中施加折痕的所述线材,预先进行压缩而成型为剖面为四边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成型工序,在该工序中,对于将要在所述折痕施加工序中施加折痕的所述线材,预先进行压缩而成型为剖面为四边形状。
CN201110028101.6A 2010-08-11 2011-01-26 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8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0473 2010-08-11
JP2010-180473 2010-08-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8427A CN102378427A (zh) 2012-03-14
CN102378427B true CN102378427B (zh) 2015-05-13

Family

ID=4469361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2810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8427B (zh) 2010-08-11 2011-01-26 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CN201110231553.4A Active CN102427629B (zh) 2010-08-11 2011-08-11 感应加热线圈制造装置和感应加热线圈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31553.4A Active CN102427629B (zh) 2010-08-11 2011-08-11 感应加热线圈制造装置和感应加热线圈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70816B2 (zh)
JP (1) JP4771014B1 (zh)
CN (2) CN1023784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2901B2 (ja) * 2012-11-07 2016-11-09 東芝産業機器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装置、並びに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5293876B1 (ja) * 2012-12-13 2013-09-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誘導加熱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6271204B2 (ja) * 2013-09-30 2018-01-31 株式会社東芝 巻線装置、巻線方法
JP6471310B2 (ja) * 2013-11-25 2019-02-20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Tdk Electronics Ag 誘導性要素並びに誘導性要素用線材を巻回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3839648B (zh) * 2014-02-27 2016-07-06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超导磁体绕制应力过载保护装置
CN104052212B (zh) * 2014-05-28 2016-06-01 苏州市圣玛特电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绕线机的走线架
JP6400404B2 (ja) * 2014-09-12 2018-10-03 株式会社東芝 巻き線装置、巻き線方法
JP6436569B2 (ja) * 2015-01-19 2018-12-12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イル製造装置
CA3038298C (en) 2016-09-27 2023-10-24 Novelis Inc. Rotating magnet heat induction
DE212017000208U1 (de) * 2016-09-27 2019-04-08 Novelis, Inc. System für das berührungslose Spannen eines Metallstreifens
CN109273245B (zh) * 2018-11-12 2020-06-16 江西亚威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导轨式导线揻弯装置
CN109326439B (zh) * 2018-11-12 2020-07-24 江西亚威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导线揻弯工具
CN113035566B (zh) * 2021-02-24 2022-07-08 西南交通大学 电磁搅拌器线圈绕制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5508A (zh) * 2008-06-12 2009-12-30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扁立线圈绕线方法及绕线装置
CN101765960A (zh) * 2007-11-29 2010-06-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卷绕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55555Y1 (zh) * 1967-03-25 1970-03-17
JPS56124220A (en) * 1980-03-05 1981-09-29 Hitachi Ltd Manufacture of flat-braided winding for electric machine
JPS58173818A (ja) * 1982-04-07 1983-10-12 Meide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角形コイルの巻き方法並びにその巻き芯
JPS6426345A (en) * 1987-07-21 1989-01-27 Toshiba Corp Winding device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962099B2 (ja) * 1993-05-14 1999-10-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回転式電線癖取り装置
JPH11186085A (ja) * 1997-12-24 1999-07-09 Nittoku Eng Co Ltd コイルの巻線方法および巻線装置
CN1287512A (zh) * 1998-11-02 2001-03-14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三维导线调直方法及其设备和制造一种导电材料的方法
JP3792062B2 (ja) 1999-01-22 2006-06-28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EP1216140B1 (en) * 1999-09-27 2007-12-12 ABB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ransformer coil with a disposable mandrel and mold
WO2002022922A2 (en) * 2000-09-11 2002-03-21 Pal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high quality metallic fiber tow
JP2002222724A (ja) * 2001-01-25 2002-08-09 San-Ei Electronic Industries Co Ltd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3621676B2 (ja) * 2001-11-29 2005-02-16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電気コイルの巻線加工装置
JP3823076B2 (ja) * 2002-08-15 2006-09-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用コイル
JP4432453B2 (ja) * 2003-10-24 2010-03-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巻回装置および電動機
JP4720240B2 (ja) * 2005-03-24 2011-07-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界磁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US7425691B2 (en) * 2005-11-02 2008-09-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il unit and fixing apparatus
JP2008178199A (ja) * 2007-01-17 2008-07-31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製造方法、モータのコイル、及びモータの固定子
DE102007041866A1 (de) * 2007-01-31 2008-08-14 Denso Corp., Kariya Elektrische rotierende Maschine mit einem Wicklungs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Wicklungsteiles
US20080267676A1 (en) * 2007-04-27 2008-10-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coil unit for fix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f coil uni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960A (zh) * 2007-11-29 2010-06-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卷绕设备
CN101615508A (zh) * 2008-06-12 2009-12-30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扁立线圈绕线方法及绕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59689A (ja) 2012-03-22
US20120037264A1 (en) 2012-02-16
CN102378427A (zh) 2012-03-14
JP4771014B1 (ja) 2011-09-14
CN102427629A (zh) 2012-04-25
CN102427629B (zh) 2015-11-25
US9370816B2 (en) 2016-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8427B (zh) 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US8843046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7673488B2 (en) Wire wi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magnetic excitation coil
CN101561652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110070005A1 (en) Cylindrical heating element and fixing device
JP2000356919A (ja)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像加熱用コイル
CN104570669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48B (zh) 筒状发热体和定影装置
CN101846945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110070004A1 (en) Cylindrical heating element and fixing device
US20120243922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084527B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CN102298300A (zh) 定影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1230065A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51205A1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ndless fixing belt
CN101287313B (zh) 生产磁激励线圈的绕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JP201023110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1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713218B1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0114086A (ja) コイル巻線装置
JP2009301901A (ja) 誘導加熱用コイル
JP201111816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28170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74255B (zh) 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JP568601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