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5702A - 等离子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5702A
CN102365702A CN2011800015586A CN201180001558A CN102365702A CN 102365702 A CN102365702 A CN 102365702A CN 2011800015586 A CN2011800015586 A CN 2011800015586A CN 201180001558 A CN201180001558 A CN 201180001558A CN 102365702 A CN102365702 A CN 102365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charge
protective layer
voltage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15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原崎秀司
堀河敬司
小盐千春
奥村加奈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65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5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40Layers for protecting or enhanc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e.g. MgO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2211/40Layers for protecting or enhanc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e.g. MgO layers

Abstract

一种等离子显示面板,其具备前面板、与前面板对置配置的背面板。前面板具有显示电极、覆盖显示电极的电介质层、覆盖电介质层的保护层。保护层通过波长为146nm的光的照射,具有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值。再有,保护层通过波长为173nm的光的照射,具有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值。照射波长为146nm的光时的发光峰值强度与照射波长为173nm的光时的发光峰值强度之比(A/B)大于3.0,且在7.0以下。

Description

等离子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在此公开的技术涉及在显示设备等中使用的等离子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等离子显示面板(以下称为PDP)由前面板和背面板构成。前面板由玻璃基板、在玻璃基板的一个主面上形成的显示电极、覆盖显示电极并起到电容器的作用的电介质层、在电介质层上形成的由氧化镁(MgO)组成的保护层构成。另一方面,背面板由玻璃基板、在玻璃基板的一个主面上形成的数据电极、覆盖数据电极的衬底电介质层、在衬底电介质层上形成的隔壁、在各隔壁之间形成的分别发出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的荧光体层构成。
保护层只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在由放电引起的离子冲击中保护电介质层。另一个是放出用于产生寻址放电的初始电子。通过从离子冲击中保护电介质层,可抑制放电电压的上升。通过增加初始电子放出数,可降低成为图像闪烁的原因的寻址放电错误。为了使初始电子放出数增加,已知在MgO中添加杂质的技术、和在MgO膜上形成MgO粒子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3、4、5等)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2605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平11-339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06-59779号公报
专利文献4:JP特开平8-236028号公报
专利文献5:JP特开平10-3348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PDP具备前面板、与前面板对置配置的背面板。前面板具有显示电极、覆盖显示电极的电介质层、覆盖电介质层的保护层。保护层通过波长为146nm的光的照射,具有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值。再有,保护层通过波长为173nm的光的照射,具有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值。照射波长为146nm的光时的发光峰值强度与照射波长为173nm的光时的发光峰值强度之比大于3.0,且在7.0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DP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DP的电极配置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波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层的光致发光光谱的图。
图6是光致发光光谱测量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DP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DP的制作中所使用的温度分布的一例。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DP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电子放出性能和Vscn点亮电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PDP1的结构]
PDP的基板结构是一般的交流面放电型PDP。如图1所示,在PDP1中,由前面玻璃基板3等构成的前面板2和由背面玻璃基板11等构成的背面板10对置配置。前面板2和背面板10的外周部被由玻璃粉(glass frit)等构成的密封材料密封。在密封后的PDP1内部的放电空间16中,以53kPa(400Torr)~80kPa(600Torr)的压力封入氖(Ne)和氙(Ve)等放电气体。
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将由扫面电极4及维持电极5构成的一对的带状的显示电极6和黑条7彼此平行地分别配置多列。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以覆盖显示电极6和黑条7的方式形成起到电容器作用的电介质层8。进而,在电介质层8的表面形成由氧化镁(MgO)等构成的保护层9。此外,将在后面详细叙述保护层9。
扫描电极4和维持电极5分别在由铟锡氧化物(ITO)、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组成的透明电极上层叠了由Ag组成的母线电极。
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在与显示电极6正交的方向上,互相平行地配置由以银(Ag)为主成分的导电性材料组成的多个数据电极12。数据电极12被衬底电介质层13覆盖。并且,在数据电极12之间的衬底电介质层13上形成划分放电空间16的规定高度的隔壁14。在隔壁14之间的槽中,针对每个数据电极12依次涂敷形成了通过紫外线发出红色光的荧光体层15、发出绿色光的荧光体层15和发出蓝色光的荧光体层15。在显示电极6和数据电极12交叉的位置形成放电单元。具有在显示电极6方向排列的红色、绿色、蓝色的荧光体层15的放电单元成为用于进行彩色显示的像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封入到放电空间16中的放电气体含有10体积%以上且30体积%以下的Xe。
如图2所示,PDP1具有在行方向延伸排列的n根扫描电极SC1、SC2、SC3…SCn(图1中为4根)。PDP1具有在行方向延伸排列的n根维持电极SU1、SU2、SU3…SUn(图1中为5根)。PDP1具有在列方向延伸排列的m根数据电极D1…Dm(图1中为12根)。并且,在一对扫描电极SC1以及维持电极SU1与一个数据电极D1交叉的部分形成放电单元。在放电空间内形成m×n个放电单元。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设置在前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外的周边端部中的连接端子相连。数据电极与设置在背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外的周边端部中的连接端子相连。
[2.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结构]
如图3所示,等离子显示装置具备:PDP1、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1、数据电极驱动电路22、扫描电极驱动电路23、维持电极驱动电路24、定时产生电路25和电源电路(未图示)。
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1将图像信号sig变换为每一子场的图像数据。数据电极驱动电路22将每一子场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对应于各数据电极D1~Dm的信号,并驱动各数据电极D1~Dm。定时产生电路25基于水平同步信号H和垂直同步信号V产生各种定时信号,并将各种定时信号提供给各驱动电路模块。扫描电极驱动电路22基于定时信号,向扫描电极SC1~SCn提供驱动电压波形。维持电极驱动电路24基于定时信号向维持电极SU1~SUn提供驱动电压波形。
[3.PDP1的驱动]
如图4所示,等离子显示装置利用多个子场构成一个场。子场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维持期间。初始化期间是在放电单元中使其产生初始化放电的期间。写入期间是在初始化期间之后产生对发光的放电单元进行选择的写入放电的期间。维持期间是使在写入期间内选出的放电单元产生维持放电的期间。
[3-1.初始化期间]
在第1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数据电极D1~Dm和维持电极SU1~SUn维持0(V)。此外,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从成为放电开始电压以下的电压Vi1(V)缓慢上升到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Vi2(V)的斜坡电压(ramp voltage)。于是,在所有的放电单元中产生第1次微弱的初始化放电。通过初始化放电,在扫描电极SC1~SCn上蓄积了负的壁电压。在维持电极SU1~SUn上和数据电极D1~Dm上蓄积了正的壁电压。壁电压是由蓄积在保护层9或荧光体层15上等的壁电荷所产生的电压。
然后,维持电极SU1~SUn保持在正的电压Ve1(V),对扫面电极SC1~SCn施加从电压Vi3(V)缓慢下降到电压Vi4(V)的斜坡电压。于是,在所有的放电单元中产生第2次微弱的初始化放电。扫描电极SC1~SCn上与维持电极SU1~SUn上之间的壁电压被减弱。数据电极D1~Dm上的壁电压被调整至适合于写入动作的值。
[3-2.写入期间]
在接下来的写入期间内,扫描电极SC1~SCn暂时保持在Vc(V)。维持电极SU1~SUn被保持在Ve2(V)。接着,对第1行的扫描电极SC1施加负的扫描脉冲电压Va(V),并且对数据电极D1~Dm中应显示在第1行中的放电单元的数据电极Dk(k=1~m)施加正的写入脉冲电压Vd(V)。此时,数据电极Dk与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是在外部施加电压(Vd-Va)(V)上相加了数据电极Dk上的壁电压和扫面电极SC1上的壁电压之后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然后,在数据电极Dk与扫描电极SC1之间、以及维持电极SU1与扫描电极SC1之间产生写入放电。在产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的扫描电极SC1上会蓄积正的壁电压。在产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的维持电极SU1上会蓄积负的壁电压。在产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的数据电极Dk上会蓄积负的壁电压。
另一方面,没有施加写入脉冲电压Vd(V)的数据电极D1~Dm与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不会超过放电开始电压。这样,不会产生写入放电。以上的写入动作依次进行至第n行的放电单元。写入期间的结束是在第n行的放电单元的写入动作结束时。
[3-3.维持期间]
在接下来的维持期间,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正的维持脉冲电压Vs(V),作为第1电压。对维持电极SU1~SUn施加接地电位、即0(V),作为第2电压。此时,在产生过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扫描电极SCi上与维持电极SUi上之间的电压成为在维持脉冲电压Vs(V)上相加扫描电极SCi上的壁电压和维持电极SUi上的壁电压之后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进而,在扫描电极SCi与维持电极SUi之间产生维持放电。通过经维持放电而产生的紫外线来激励荧光体层,从而进行发光。并且,在扫描电极SCi上蓄积负的壁电压。在维持电极SUi上蓄积正的壁电压。在数据电极Dk上蓄积正的壁电压。
在写入期间内没有产生过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不会产生维持放电。因此,保持初始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压。接下来,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作为第2电压的0(V)。对维持电极SU1~SUn施加作为第1电压的维持脉冲电压Vs(V)。于是,在产生过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维持电极SUi上与扫描电极SCi上之间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因此,再次在维持电极SUi与扫描电极SCi之间产生维持放电。也就是说,在维持电极SUi上蓄积负的壁电压。在扫描电极SCi上蓄积正的壁电压。
以后同样,对扫描电极SC1~SCn和维持电极SU1~SUn交替地施加与亮度权重相应数目的维持脉冲电压Vs(V),从而在写入期间内产生过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继续产生维持放电。当规定数目的维持脉冲电压Vs(V)施加结束时,维持期间内的维持动作结束。
[3-4.第2子场以后]
接下来的第2子场以后的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维持期间的动作也大致与第1子场中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在第2子场以后的子场中,将维持电极SU1~SUn保持为正的电压Ve1(V)。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从电压Vi3(V)缓慢下降到电压Vi4(V)的斜坡电压。于是,能够仅在之前的子场中产生过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产生微弱的初始化放电。也就是说,在第1子场中,进行使所有的放电单元产生初始化放电的全单元初始化动作。在第2子场以后的子场中,进行仅使在之前的子场中引起过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选择性地产生初始化放电的选择初始化动作。此外,对于全单元初始化动作和选择初始化动作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子场和其他子场之间区分使用。但是,也可以在第1子场以外的子场中的初始化期间内进行全单元初始化动作。再有,也可以在多场中以一次的频度进行全单元初始化动作。
此外,写入期间、维持期间中的动作与上述的第1子场中的动作相同。但是,维持期间中的动作也未必与上述的第1子场中的动作相同。为了产生可得到与图像信号sig对应的亮度这样的维持放电,改变维持放电脉冲Vs(V)的数目。也就是说,维持期间是以控制每一子场的亮度的方式进行驱动的。
[4.光致发光光谱与二次电子放出系数之间的关系]
此外,通过提高保护层的二次电子放出能力,能够降低维持放电电压。本发明者为了提高保护层中的二次电子放出能力,在只要形成保护层的氧缺失即可的推测基础上,反复进行了实验和研究。其结果,发现了保护层9的光致发光(PL:photoluminescence)光谱与二次电子放出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向保护层9照射作为真空紫外线的波长为146nm的光时的、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值强度设为A。并且,将向保护层9照射作为真空紫外线的波长为172nm的光时的、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值强度设为B。本发明者确认了只要峰值强度之比A/B在3.0以上就能够降低维持放电电压。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护层9通过波长为146nm的光的照射,在波长为440nm附近具有发光峰值。此外,保护层9通过波长为172nm的光的照射,在波长为440nm附近具有发光峰值。图6的纵轴是将波长为172nm的光照下的发光峰值强度设为1时的相对值。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层9中,A/B约为3.8。与具有A/B约为2以下的保护层的现有的PDP相比,具有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层9的PDP1的维持放电电压能够降低约10V。
再有,本发明者制作了具有A/B不同的保护层的多个PDP。具体而言,A/B约为3、3.5、5至7。具有A/B约为3的保护层的PDP的维持放电电压与现有的PDP相比是同样的。与现有的PDP相比,具有A/B约为3.5的保护层的PDP的维持放电电压约下降了10V。与现有的PDP相比,具有A/B为5至7的保护层的PDP的维持放电电压下降了15V至25V。因此,优选A/B大于3.0且在7.0以下。
[5.PL光谱测量方法]
如图6所示,对设置在真空室100中的样品101,从灯系统102(USHIO电机株式会社制SUS07)垂直照射波长为146nm的真空紫外线。此外,样品101是形成了保护层的基板。此外,来自样品101的发光经由包括透镜、光纤等在内的光学系统104而入射到二维高分辨率类型的CCD分光器105(Spectra Co-op株式会社制Solid Lambda CCD UV-NIR)。CCD分光器105生成所入射的发光的波长分散(PL光谱)。也就是说,得到波长为146nm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的样品101的PL光谱。进而,在真空室100中同时设置灯系统103(USHIO电机株式会社制SUS03)。也就是说,得到波长为172nm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的样品101的PL光谱。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图6所示的测量装置进行了保护层的PL光谱的测量。
[6.PDP1的制造方法]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DP1的制造方法包括:前面板制作工序A1、背面板制作工序B1、玻璃粉涂敷工序B2、密封工序C1、还原性气体导入工序C2、排气工序C3和放电气体供给工序C4。
[6-1.前面板制作工序A1]
在前面板制作工序A1中,通过光刻法,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形成扫描电极4、维持电极5和黑条7。扫描电极4和维持电极5具备金属母线电极4b、5b,金属母线电极4b、5b含有用于确保导电性的银(Ag)。此外,扫描电极4和维持电极5具有透明电极4a、5a。金属母线电极4b层叠在透明电极4a上。金属母线电极5b层叠在透明电极5a上。
为了确保透明度和导电率,在透明电极4a、5a的材料中使用铟锡氧化物(ITO)等。首先,通过溅射法,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形成ITO薄膜。接着,通过光刻法,形成规定图案的透明电极4a、5a。
在金属母线电极4b、5b的材料中,使用含有银(Ag)、用于使银粘结的玻璃粉、感光性树脂和溶剂等的电极糊剂(electrode paste)。首先,通过丝网印刷法,将电极糊剂涂敷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接着,通过干燥炉,除去电极糊剂中的溶剂。接着,经由规定图案的光掩膜,电极糊剂被曝光。
接着,电极糊剂被显影,形成金属母线电极图案。最后,通过煅烧炉,以规定温度对金属母线电极图案进行煅烧。也就是说,金属母线电极图案中的感光性树脂被除去。此外,金属母线电极图案中的玻璃粉熔化。熔化的玻璃粉在煅烧之后形成玻璃。通过以上工序,形成金属母线电极4b、5b。
黑条7由含有黑色颜料的材料形成。接下来,形成电介质层8。在电介质层8的材料中,使用含有电介质玻璃粉、树脂、溶剂等的电介质糊剂。首先,通过印模涂敷(die coating)法,按照覆盖扫描电极4、维持电极5和黑条7的方式以规定厚度将电介质糊剂涂敷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接着,通过干燥炉,除去电介质糊剂中的溶剂。最后,通过煅烧炉,以规定温度对电介质糊剂进行煅烧。也就是说,电介质糊剂中的树脂被除去。此外,电介质玻璃粉熔化。熔化的电介质玻璃粉在煅烧之后形成玻璃。通过以上工序形成电介质层8。在此,除了对电介质糊剂进行印模涂敷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丝网印刷法、旋涂法等。此外,也可以不使用电介质糊剂,而是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等形成成为电介质层8的膜。
电介质层8的材料含有从氧化铋(Bi2O3)氧化钙(CaO)、氧化锶(SrO)、氧化钡(BaO)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和从氧化钼(MoO3)、氧化钨(WO3)、氧化铈(CeO2)、二氧化锰(MnO2)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粘合剂成分是乙基纤维素、或者含有丙烯树脂1重量%~20重量%的的萜品醇、或者二甘醇一丁醚醋酸酯。此外,在糊剂中,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三丁酯作为增塑剂,添加甘油单油酸酯(glycerol monooleate)、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sorbitansesquioleate)、阴离子表面活性剂(Kao公司制产品名称)、烷基芳基的磷酸酯(アルキルアリル基のリン酸ェステル)等作为分散剂,从而作为糊剂提高印刷特性。
接下来,在电介质层8上形成保护层9。将后面叙述保护层9的详细内容。
通过以上工序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形成了扫描电极4、维持电极5、黑条7、电介质层8、保护层9,前面板2完成。
[6-2.背面板制作工序B1]
首先,通过光刻法,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形成数据电极12。在数据电极12的材料中使用含有用于确保导电性的银(Ag)、用于使银粘结的玻璃粉、感光性树脂、以及溶剂等的数据电极糊剂。接着,通过丝网印刷法等,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以规定厚度涂敷数据电极糊剂。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数据电极糊剂中的溶剂。接下来,经由规定图案的光掩膜,数据电极糊剂被曝光。接着,数据电极糊剂被显影,形成数据电极图案。最后,通过煅烧炉,以规定温度对数据电极图案进行煅烧。也就是说,数据电极图案中的感光性树脂被除去。此外,数据电极图案中的玻璃粉熔化。熔化的玻璃粉在煅烧之后形成玻璃。通过以上工序形成数据电极12。在此,除了对数据电极糊剂进行丝网印刷的方法以外,也可以使用溅射法、蒸镀法等。
接下来,形成衬底电介质层13。衬底电介质层13的材料使用含有电介质玻璃粉、树脂和溶剂等的衬底电介质糊剂。首先,通过丝网印刷法等,按照覆盖数据电极12的方式在形成有数据电极12的背面玻璃基板11上以规定厚度涂敷衬底电介质糊剂。接着,通过干燥炉,除去衬底电介质糊剂中的溶剂。最后,通过煅烧炉,以规定温度对衬底电介质糊剂进行煅烧。也就是说,衬底电介质糊剂中的树脂被除去。此外,电介质玻璃粉熔化。熔化的电介质玻璃粉在煅烧之后形成玻璃。通过以上工序,形成衬底电介质层13。在此,除了对衬底电介质糊剂进行丝网印刷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印模涂敷法、旋涂法等。此外,也可以不使用衬底电介质糊剂,而是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等形成成为衬底电介质层13的膜。
接下来,通过光刻法,形成隔壁14。隔离14的材料使用含有填充剂、用于使填充剂粘结的玻璃粉、感光性树脂、以及溶剂等的隔离糊剂。首先,通过印模涂敷法等,在衬底电介质层13上以规定厚度涂敷隔壁糊剂。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隔离糊剂中的溶剂。接着,经由规定图案的光掩膜,隔壁糊剂被曝光。接着,隔离糊剂被显影,形成隔壁图案。最后,通过煅烧炉,以规定温度对隔壁图案进行煅烧。也就是说,隔壁图案中的感光性树脂被除去。此外,隔壁图案中的玻璃粉熔化。熔化的玻璃粉在煅烧之后形成玻璃。通过以上工序形成隔壁14。在此,除了光刻法以外,还可以使用喷砂法等。
接下来,形成荧光体层15。荧光体层15的材料使用含有荧光体粒子、粘合剂、以及溶剂等的荧光体糊剂。首先,通过分配法(dispensing)等,在相邻的隔壁14间的衬底电介质层13上和隔壁14的侧面以规定厚度涂敷荧光体糊剂。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荧光体糊剂中的溶剂。最后,通过煅烧炉,以规定温度对荧光体糊剂进行煅烧。也就是说,荧光体糊剂中的树脂被除去。通过以上工序形成荧光体层15。在此,除了分配法以外,也可以使用丝网印刷法等。
通过以上工序,完成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具有规定的构成部件的背面板10。
[6-3.玻璃粉涂敷工序B2]
接下来,在通过背面板制作工序B1制作出的背面板10的图像显示区域外,涂敷作为密封部件的玻璃粉。然后,为了除去玻璃粉的树脂成分等,进行以350℃左右的温度进行预煅烧的玻璃粉涂敷工序B2。
在此,作为密封部件,优选以氧化铋或氧化钒为主成分的玻璃粉。作为以该氧化铋为主成分的玻璃粉,例如可以使用在Bi2O3-B2O3-RO-MO类(这里,R为Ba、Sr、Ca、Mg中的任一个,M为Cu、Sb、Fe中的任一个)的玻璃材料中添加了由Al2O3、SiO2以及堇青石等氧化物组成的填充剂之后的材料。此外,作为以氧化钒为主成分的玻璃粉,例如可以使用在V2O5-BaO-TeO-WO类玻璃材料中添加了由Al2O3、SiO2以及堇青石等氧化物组成的填充剂之后的材料。
[6-4.密封工序C1至放电气体供给工序C4]
接下来,前面板2和经过了玻璃粉涂敷工序B2之后的背面板10对置配置,然后通过密封部件密封其周边部。之后,在放电空间中封入放电气体。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工序C1、还原性气体导入工序C2、排气工序C3和放电气体供给工序C4在同一装置中进行图8所示的温度分布的处理。
图8中的密封温度是在密封工序C1中由密封部件、即玻璃粉密封前面板2和背面板10的温度。本实施方式中的密封温度例如约为490℃。此外,图8中的排气温度是排气工序C3中的温度。本实施方式中的排气温度例如约为400℃。
首先,在密封工序C1中,温度从室温上升至密封温度。接着,温度在a-b期间内,维持密封温度。然后,温度在b-c期间内,从密封温度下降至排气温度。在b-c期间内,放电空间内被排气。也就是说,放电空间内处于减压状态。
接下来,在还原性气体导入工序C2中,温度在c-d的期间内,维持排气温度。在c-d期间内,向放电空间内导入含有还原性有机气体的气体。在c-d期间内,保护层9暴露在含有还原性有机气体的气体中。
然后,在排气工序C3中,温度在规定期间内维持排气温度。之后,温度下降至室温程度。在d-e期间内,放电空间内被排气,由此含有还原性有机气体的气体被排出。
接下来,在放电气体供给工序C4中,向放电空间内导入放电气体。也就是说,在温度下降至室温程度的e以后的期间内,导入放电气体。
作为还原性有机气体,优选分子量在58以下的还原能力强的CH类有机气体。将从各种的还原性有机气体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气体混合到稀有气体或氮气等中,由此制造出含有还原性有机气体的气体。
再有,即使在排气工序C3之后,含有还原性有机气体的一部分气体也有可能残留在放电空间内。这样,优选还原性有机气体具有容易分解的特性。考虑到还原性有机气体在制造工序中的易于处理、易于分解的特性等,优选从乙炔、乙烯、丙炔、丙二烯、丙烯和环丙烷中选择的不含氧的碳化氢类气体。将从这些还原性有机气体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混合在稀有气体或氮气中来使用即可。
此外,稀有气体、氮气和还原性有机气体的混合比率是根据所使用的还原性有机气体的燃烧比例来决定下限的。上限是数体积%左右。当还原性有机气体的混合比率过高时,有机成分容易重合而成为高分子。在这种情况下,高分子残留在放电空间中,并且会影响PDP的特性。因此,优选根据所使用的还原性有机气体的成分来适当调整混合比率。
[7.保护层9的详细结构]
如图9所示,作为一例,保护层9包括作为基底层的基底膜91和凝集粒子92。基底膜91可以由金属氧化物形成,该金属氧化物由从MgO、氧化钙(CaO)、氧化锶(SrO)、氧化钡(BaO)中选择的至少两种以上的氧化物组成。在基底膜91面的X线衍射分析中,这些金属氧化物在由构成特定方位面的金属氧化物的氧化物单体所产生的最小衍射角和最大衍射角之间存在峰值。
凝集粒子92凝集了多个作为金属氧化物的MgO的结晶粒子92a。优选凝集粒子92在基底膜91的整个面上均匀地分散而配置。这是为了减少PDP1内的放电电压的偏差。
此外,MgO的结晶粒子92a能够通过气相合成法或前躯体煅烧法中的任意一种来制造。在气相合成法中,首先,在充满惰性气体的周围环境下对纯度99.9%以上的金属镁材料进行加热。并且,向周围环境导入少量的氧气,由此直接氧化金属镁。由此,制作出MgO的结晶粒子92a。
在前躯体煅烧法中,以700℃以上的高温对MgO的前躯体进行均匀煅烧。接下来,通过逐渐冷却来制作出MgO结晶粒子92a。作为前躯体,例如,可以选择醇镁(Mg(OR)2)、乙酰丙酮镁(Mg(acac)2)、氢氧化镁(Mg(OH)2)、碳酸镁(MgCO3)、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硝酸镁(Mg(NO3)2)、草酸镁(MgC2O4)之中的任一种以上的化合物。此外,根据所选择的化合物,有时也会出现氢氧化物的形态。作为前躯体,也可以使用氢氧化物。作为前躯体的化合物被调整为煅烧后得到的氧化镁(MgO)的纯度在99.95%以上,优选调整为99.98%以上。如果在作为前躯体的化合物中混合了一定量以上的各种碱金属B、Si、Fe、Al等杂质元素,则在热处理时会产生不必要的粒子间粘附或烧结。其结果,难以得到高结晶性的MgO的结晶粒子。因此,优选从化合物中除去杂质元素等,即预先调整前躯体。
使通过上述任意方法得到的MgO的结晶粒子92a分散在溶媒中,从而制作分散液。接下来,通过喷雾法、丝网印刷法、静电涂敷法等,在基底膜91的表面上涂敷分散液。然后,通过干燥、煅烧工序除去溶媒。通过以上工序,将MgO的结晶粒子92a固定在基底膜91的表面上。
[8.凝集粒子92的详细结构]
凝集粒子92是规定的一次粒径的结晶粒子92a凝集或收缩的状态下的粒子。也就是说,由于作为固体并不是以较大的结合力进行结合,而是通过静电力或范德华力使多个原始粒子成为集合体状态,因此,通过超声波等外部的刺激,结合成一部分或全部处于原始粒子的状态的程度。作为凝集粒子92的粒径,优选约为1μm左右,作为结晶粒子92a优选使其呈具有14面体或12面体等7面以上的面的多面体形状。
此外,结晶粒子92a的原始粒子的粒径是可以通过结晶粒子92a的生成条件进行控制的。例如,在对碳酸镁或氢氧化镁等的前躯体进行煅烧而生成结晶粒子的情况下,可通过控制煅烧温度或煅烧环境来控制粒径。一般,可在700℃至1500℃的范围内选择煅烧温度。通过将煅烧温度设定在较高的1000℃以上,从而能够将粒径控制在0.3~2μm左右。进而,通过加热前躯体,在生成过程中,可通过多个原始粒子彼此凝集或收缩而得到凝集粒子92。
本发明者通过实验确认了凝集多个MgO结晶粒子的凝集粒子92主要具有抑制写入放电中“放电延迟”的效果、和改善“放电延迟”的温度依赖性的效果。与基底膜91相比,凝集粒子92在初始电子放出特性方面比较出色。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凝集粒子92被作为放电脉冲上升时所需的初始电子供给部而配置。
考虑到“放电延迟”的主要原因是在放电开始时作为触发的初始电子从基底膜91表面向放电空间16中放出的量不足。因此,为了有助于向放电空间16稳定地供给初始电子,将凝集粒子92分散配置在基底膜91的表面上。由此,在放电脉冲上升时在放电空间16中存在丰富的电子,实现了放电延迟的消除。因此,基于这种初始电子放出特性,在PDP1为高清晰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放电响应性良好的高速驱动。另外,在基底膜91的表面配置金属氧化物的凝集粒子92的结构中,除了具有抑制写入放电中的“放电延迟”的效果以外,还有改善“放电延迟”的温度依赖性的效果。
[9.实验结果]
接下来,说明为了确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层9的特性而进行的实验结果。样品1是仅形成了基于MgO的保护层的PDP。样品2是形成了由掺杂了Al、Si等杂质的MgO构成的保护层的PDP。样品3是在由MgO形成的基底膜上分散配置了MgO结晶粒子的原始粒子的PDP。样品4是在由MgO形成的基底膜上遍及整个面均匀地分散配置了凝集了多个MgO结晶粒子92a的凝集粒子92的PDP。此外,样品1~样品4的PDP是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制造的。样品1~样品4的不同仅仅是保护层9的结构。进而,样品1~样品4中的保护层9的峰值强度之比A/B大于3.0且在7.0以下。样品1~样品4的维持电压比现有的PDP的维持电压低10V~20V。
图10表示保护层的电子放出性能和电荷保持性能。电子放出性能是表示值越大则电子放出量就越多的数值。电子放出性能表现为根据放电的表面状态和气体种类及其状态所决定的初始电子放出量。初始电子放出量可通过向表面照射离子或电子束而测量从表面放出的电子电流量的方法来测定。但是,难以在不破坏的情况下实施。因此,采用了JP特开2007-48733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也就是说,测量了放电时的延迟时间中的、被称为统计延迟时间的以放电产生的容易度为目的的数值。通过对统计延迟时间的倒数进行积分,成为与初始电子的放出量线性对应的数值。所谓放电时的延迟时间是从写入放电脉冲的上升开始到延迟产生写入放电为止的时间。认为放电延迟的主要原因是成为写入放电产生时的触发的初始电子难以从保护层表面被放出到放电空间中。
电荷保持性能是在PDP中为了抑制从保护层放出电荷的现象而所需的施加到扫描电极上的电压(以下称为Vscn点亮电压)。若Vscn点亮电压低,则表示电荷保持能力强。若Vscn点亮电压低,则能够以低电压驱动PDP。因此,作为电源或各电子部件能够使用耐压和容量较小的部件。在现有的产品中,对于用来依次以脉冲方式施加扫描电压的MOSFET等半导体开关元件而言,使用耐压为150V左右的元件。作为Vscn点亮电压,考虑到温度引起的波动,优选抑制在120V以下。
一般,保护层的电子放出能力和电荷保持能力是相反的。通过改变保护层的成膜条件、或者在保护层中掺杂Al或Si、Ba等杂质之后进行成膜,能够提高电子放出性能。但是,作为副作用Vscn点亮电压也会上升。
由图10可知,与样品1相比,样品3和样品4的保护层的电子放出能力具有8倍以上的特性。作为样品3和样品4的保护层的电荷保持能力,Vscn点亮电压在120V以下。因此,样品3和样品4的PDP可通过高精细化而增加扫描线数,且对于元件尺寸小的PDP是非常有用的。也就是说,样品3和样品4的PDP满足了电子放出能力和电荷保持能力这两者,能够以更低的电压实现良好的图像显示。
[10.总结]
本实施方式所公开的PDP1具备前面板2、与前面板2对置配置的背面板10。前面板2具有显示电极6、覆盖显示电极6的电介质层8、覆盖电介质层8的保护层9。保护层9通过波长为146nm的光的照射,具有在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值。再有,保护层9通过173nm的光的照射,具有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中的发光峰值。照射了波长为146nm的光时的发光峰值强度与照射了波长为173nm的光时的发光峰值强度之比A/B大于3.0且在7.0以下。
具有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护层9的PDP1能够降低维持电压。
另外,保护层9也可以包括:在电介质层8上形成的作为基底层的基底膜91;在基底膜91上分散配置的多个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92a。
此外,保护层91包括在电介质层8上形成的作为基底层的基底膜91、在基底膜91上分散配置的多个粒子,粒子可以是凝集了多个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92a的凝集粒子92。
保护层9在基底膜91上具有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92a、或凝集了多个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92a的凝集粒子92的情况下,具有高的电荷保持能力和高的电子放出能力。因此,作为PDP1整体,即便在高精细的PDP中也能够以低电压实现高速驱动。并且,能够实现抑制了点亮不良的高品质的图像显示性能。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基底膜列举了MgO膜。但是,基底层中要求的性能终究是具有用来从离子冲击中保护电介质的较高的耐溅射性能。即,较高的电荷保持能力或电子放出性能也可以不高。在现有的PDP中,为了同时实现一定以上的电子放出性能和耐溅射性能,大多情况下形成以MgO为主成分的保护层。但是,在构成为电子放出性能是由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支配性地控制的结构的情况下,基底膜完全没有必要是MgO。在基底膜中,也可以使用Al2O3等在耐冲击性方面优异的其他材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例示了MgO。但是,即便是其他的单结晶粒子,使用与MgO同样具有高的电子放出性能的Sr、Ca、Ba、Al等金属氧化物所构成的结晶粒子,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因此,作为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并不限于MgO。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在实现具备高画质的显示性能且低功耗的PDP的方面是很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PDP
2   前面板
3   前面玻璃基板
4   扫描电极
4a、5a   透明电极
4b、5b   金属母线电极
5   维持电极
6   显示电极
7   黑条
8   电介质层
9   保护层
10  背面板
11  背面玻璃基板
12  数据电极
13  衬底电介质层
14  隔壁
15  荧光体层
16  放电空间
21  图像信号处理电路
22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
23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24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
25  定时产生电路
91  基底膜
92  凝集粒子
92a 结晶粒子
100 真空室
101 样品
102、103   灯系统
104 光学系统
105 CCD分光器

Claims (3)

1.一种等离子显示面板,其具备:
前面板;和
背面板,与所述前面板对置配置,
所述前面板具有显示电极、覆盖所述显示电极的电介质层、和覆盖所述电介质层的保护层,
所述保护层通过波长为146nm的光的照射,具有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值,并且
所述保护层通过波长为173nm的光的照射,具有35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值,
照射波长为146nm的光时的发光峰值强度与照射波长为173nm的光时的发光峰值强度之比大于3.0,且在7.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保护层包括:在所述电介质层上形成的基底层、和在所述基底层上分散配置的多个粒子,
所述粒子是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保护层包括:在所述电介质层上形成的基底层、和在所述基底层上分散配置的多个粒子,
所述粒子是凝集粒子,该凝集粒子凝集了多个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
CN2011800015586A 2010-02-12 2011-02-08 等离子显示面板 Pending CN1023657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8461 2010-02-12
JP2010-028461 2010-02-12
JP2010028462 2010-02-12
JP2010-028462 2010-02-12
PCT/JP2011/000677 WO2011099265A1 (ja) 2010-02-12 2011-02-08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5702A true CN102365702A (zh) 2012-02-29

Family

ID=443675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15586A Pending CN102365702A (zh) 2010-02-12 2011-02-08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2011800023101A Pending CN102473567A (zh) 2010-02-12 2011-02-08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23101A Pending CN102473567A (zh) 2010-02-12 2011-02-08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120064795A1 (zh)
JP (2) JPWO2011099266A1 (zh)
KR (2) KR101218883B1 (zh)
CN (2) CN102365702A (zh)
WO (2) WO20110992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8578B2 (ja) * 2008-03-10 2013-09-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WO2011118164A1 (ja) * 2010-03-26 2011-09-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2844835A (zh) * 2010-03-26 2012-12-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KR20130027008A (ko) * 2010-03-26 2013-03-14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WO2013018351A1 (ja) * 2011-08-03 2013-0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37797A (ja) * 2011-08-04 2013-02-21 Panas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362082B1 (ko) * 2016-09-30 2022-02-10 무사시 엔지니어링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작업 장치 및 작업 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53455A (ja) * 2004-06-11 2005-12-22 Nippon Hoso Kyokai <Nhk>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1312106A (zh) * 2007-05-24 2008-11-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面板用前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等离子显示面板
WO2009128238A1 (ja) * 2008-04-16 2009-10-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8386A (en) * 1904-03-10 1906-08-14 Gen Electric Automatic train-stop for block-signal systems.
JP2984014B2 (ja) * 1990-02-01 1999-11-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3918879B2 (ja) 1995-02-27 2007-05-23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用二次電子放出材料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DE19515625C2 (de) * 1995-04-28 1998-02-19 Boehringer Ingelheim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enantiomerenreinen Tropasäureestern
JP3247632B2 (ja) 1997-05-30 2002-01-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プラズマ表示装置
JP3372835B2 (ja) * 1997-08-05 2003-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11339665A (ja) 1998-05-27 1999-1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基板及び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保護膜材料
JP2002260535A (ja) 2001-03-01 2002-09-13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097480B2 (ja) * 2002-08-06 2008-06-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ガス放電パネル用基板構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ac型ガス放電パネル
JP2004146231A (ja) * 2002-10-25 2004-05-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4056357B2 (ja) * 2002-10-31 2008-03-05 富士通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ガス放電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20968A (ja) * 2003-01-16 2004-08-0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78635B2 (ja) 2003-09-26 2007-02-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58311A (ja) * 2003-11-20 2005-06-16 Pioneer Plasma Display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プラズマ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399344B2 (ja) * 2004-11-22 2010-01-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16457B2 (ja) * 2005-03-17 2010-08-04 宇部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酸化マグネシウム薄膜の改質方法
JP2007128824A (ja) * 2005-11-07 2007-05-2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表示パネル、該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US8018154B2 (en) * 2006-04-28 2011-09-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EP1883092A3 (en) * 2006-07-28 2009-08-05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321593B2 (ja) 2007-01-15 2009-08-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8311203A (ja) 2007-06-15 2008-12-25 Seoul National Univ Industry Foundation 特定の負極発光特性を有する酸化マグネシウムの微粒子を含むプラズマ素子
JP2009164098A (ja) 2007-12-13 2009-07-2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7977883B2 (en) * 2008-09-05 2011-07-12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comprising magnesium oxide protective layer
KR101076802B1 (ko) * 2009-06-05 2011-10-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보호층 재료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형성한 보호층을 구비하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53455A (ja) * 2004-06-11 2005-12-22 Nippon Hoso Kyokai <Nhk>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1312106A (zh) * 2007-05-24 2008-11-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面板用前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等离子显示面板
WO2009128238A1 (ja) * 2008-04-16 2009-10-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3567A (zh) 2012-05-23
JPWO2011099265A1 (ja) 2013-06-13
KR20120023053A (ko) 2012-03-12
JPWO2011099266A1 (ja) 2013-06-13
US8283864B2 (en) 2012-10-09
WO2011099265A1 (ja) 2011-08-18
KR101218883B1 (ko) 2013-03-19
US20110298364A1 (en) 2011-12-08
WO2011099266A1 (ja) 2011-08-18
US20120064795A1 (en) 2012-03-15
JP5158265B2 (ja) 2013-03-06
KR20110123787A (ko) 2011-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5702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01681764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KR101238565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189042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1681772B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01652828B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02822936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1689453B (zh) 等离子显示板的制造方法
CN102449723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2714118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2844835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1681756B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2812532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JP5168422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2160138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02341883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WO2011089855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1089857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1089856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2834893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2792414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KR20120132302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