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55810B -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及作为其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及作为其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55810B CN102355810B CN201080012090.6A CN201080012090A CN102355810B CN 102355810 B CN102355810 B CN 102355810B CN 201080012090 A CN201080012090 A CN 201080012090A CN 102355810 B CN102355810 B CN 1023558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machine body
- linkage
- seedling
- lifting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337 fert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44 post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71 till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95 contracto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054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11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Lifting Devices For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乘用型农用作业机,作业装置通过连杆装置能够升降地连结在行驶机体的后部,其目的是从力学方面和成本方面出发将使作业装置升降的机构做成没有浪费的结构。行驶机体(1)具有左右的侧车架(9)。侧车架(9)的后半部成为朝上的倾斜部(9a),在左右倾斜部(9a)的后端固定有后车架(11),后车架(11)被左右的后支柱(13)支承。连杆装置(3)具有上连杆(54)和后连杆(55),两者自由转动地连结在后支柱(13)。后车架(11)和下连杆(55)由升降用缸(68)连结。在上连杆(54)和下连杆(55)的后端连结有栓(56),在栓(56)上安装有作业装置(插秧装置)(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用型插秧机这样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背景技术
作为乘用型农用作业机的一例有乘用型插秧机。该乘用型插秧机具有由左右的前轮及左右的后轮支承的行驶机体,在行驶机体的后部以能够进行高度调节的方式安装有插秧装置。而且,在行驶机体上,配置座椅和操纵手柄,同时搭载有发动机,通过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和插秧作业。
行驶机体通常具有由钢管或槽钢等钢材构成的骨架(底盘),一般地,骨架作为主要部件具有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左右的侧车架,左右的侧车架由横长的部件连结。
行驶机体和插秧装置通过连杆装置连结,行驶机体和连杆装置由升降用缸(液压缸)连结。因此,当使升降用缸伸缩运动时,连杆装置相对于行驶机体及插秧装置相对转动,使得插秧装置升降。即使不用说明也可知,像在路上行驶或在水田中旋回那样没有进行插秧作业的状态下,插秧装置大幅度上升。
水田成为在硬的犁底层(耕盤)上载置了柔软的泥土层的构造,稻秧通过配置在插秧装置的后端部的种植装置被种植到泥土层中,但当行驶机体和插秧装置的相对姿势一定时,随着犁底层的凹凸,行驶机体的姿势变化,从而插秧装置相对于田地面的姿势变化,其结果,种植装置相对于田地面的高度变化,从而苗的种植深度变化。因此,一般地,即使行驶机体的姿势变化,也以插秧装置的姿势几乎不变的方式驱动升降用缸,由此控制插秧装置相对于行驶机体的相对高度,从而使苗的种植深度一定。因此,升降用缸在插秧作业时也被驱动。
乘用型插秧机的具体构造的一例被专利文献1公开(尤其参照图4)。在该专利文献1中,左右的侧车架的大致前半部成为水平姿势,大致后半部随着趋向后方高度越变高地倾斜,左右侧车架的前部由左右横长的前车架连结。另外,从后轮所安装的后桥箱立起左右一对后支柱,左右的侧车架的后端分别被固定在后支柱的上部侧面。而且,在左右的后支柱的上端一体地形成左右横长的后车架。即,左右的后支柱和后车架通过弯曲一根钢材而构成。
连杆装置是具有上下分体地配置的上连杆(或上部连杆)和下连杆的平行连杆机构,上连杆的前端连结在后车架,下连杆的前端连结在后支柱。另外,在上连杆的后端和下连杆的后端以相对自由转动的方式连结有栓,插秧装置能够摇摆地连结在栓上。
在下连杆的前端固定有以侧视观察时为三角形的链节板(支承体12a),将链节板(レバ一板)的一个顶点部能够转动地连结在后支柱,并且将升降用缸的后端连结在链节板的另一个顶点部。升降用缸以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姿势配置在座椅的下方,升降用缸的前端连结在固定于左右侧车架的左右横长的部件上。
在从发动机的配置方式观察乘用型插秧机的情况下,大致分成:将发动机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前置型;将发动机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后部(操纵底板的后侧或前轮的旋转轴和后轮的旋转轴之间的位置)的中置型。专利文献1是前置型。作为中置型的例子有专利文献2。在该专利文献2中,发动机配置在座椅的下方,升降用缸配置在比发动机低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049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7-2271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果假设侧车架在其全长范围内为水平姿势,则例如为安装连杆装置,后支柱朝上大幅度地突出时,后支柱的上端成为自由端,不仅存在连杆装置等部件的支承强度降低的问题,不用其他部件连结左右侧车架的后端时,还存在骨架整体的刚性降低的问题。
与此相对,如果像专利文献1那样使侧车架的后半部倾斜,则侧车架的后端、后车架的左右端部和后支柱的上端部在大致接近的部位连接,从而骨架作为整体成为立体构造,能够得到高的刚性。这点可以说是专利文献1的优点。
但是,作为插秧装置的升降机构,必须在连杆机构上设置链节板,从而导致整体结构复杂化。另外,由于升降用缸进入座椅的下方,所以该升降用缸的组装、更换和维护变得麻烦。另外,链节板作为一种双臂曲柄杆发挥功能,但从链节板的转动支点到升降用缸的前端的距离远比从下连杆的前端到后端的距离小,从而产生与杠杆作用相反的关系,要使下连杆向上抬起并转动,需要大的力,由此,存在升降用缸的驱动需要大的动力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这些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也都大致存在。而且,专利文献2中还存在升降用缸成为障碍而限制了发动机的配置位置的问题。即,为降低行驶机体的重心得到行驶稳定性,发动机优选配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另外,为防止例如来自发动机的热气的不良影响,也考虑将发动机配置在尽可能靠后的位置之类的需求,但在专利文献2中,升降用缸成为障碍,不能将发动机下降或向后移动,由此,发动机的配置位置被限制,会损害设计的自由性。
本发明以这样的现状为契机而研发的,其课题是提供改良了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另外,本申请的说明书及附图包含与乘用型插秧机的改良相关的多个发明。提供这些发明是本申请的目的。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以乘用型农用作业机为对象,该乘用型农用作业机的基本结构是,具有操作者驾驶而行驶的行驶机体、和通过连杆装置能够升降地安装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后部的作业装置,通过升降用缸连结所述行驶机体和连杆装置,当所述升降用缸伸缩时,连杆装置转动而使作业装置升降。而且,该基本结构上附加有第一发明如下的特征。
即,首先,第一发明是在上述基本结构中,所述行驶机体具有:沿前后方向长地延伸的左右的侧车架;固定在所述侧车架的后端的左右长的后车架;和从下方支承所述后车架的左右多个后支柱,所述升降用缸的前端连结在所述后车架或后支柱的上部,所述升降用缸的后端连结在所述连杆装置。
本申请的第二发明是第一发明更具体化的发明,在该发明中,所述侧车架中的后侧的适当范围成为越趋向后方而高度越变高的倾斜部,所述侧车架中的倾斜部的后端以与所述后车架对接的状态被焊接。
第三发明是第二发明适当地更具体化的发明,在该发明中,所述后支柱左右分离地配置两根,所述左右的后支柱和所述后车架分体地构成并通过焊接固定,并且,所述后车架向所述侧车架的左右外侧伸出。另外,在第三发明中,所述连杆装置具有上下分离地配置的上连杆和下连杆,这些上连杆和下连杆以其前端为中心转动地连结在所述后支柱上,而且,所述升降用缸的前端连结在所述后车架上,后端连结在所述下连杆上。
第四发明是第三发明更具体化的发明,在该发明中,所述上连杆形成为具有以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近前而变宽的二叉部的俯视Y字形,而所述下连杆呈由横长的部件连结前后长且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左右组件而成的梯子形的形态。
第五发明是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更具体化的发明,在该发明中,所述行驶车身被左右的前轮和左右的后轮支承,所述左右的后轮旋转自由地被安装在后桥箱,由所述后桥箱支承所述左右的后支柱。
第六发明是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适当地更具体化的发明,在该发明中,以侧视观察时,在所述侧车架中的倾斜部的大致下方部位配置有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的后方配置有所述升降用缸。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各种乘用型农用作业机。第七发明是作为例子适用于乘用型插秧机。即,该发明中,第二发明或第三发明中的所述作业装置是水稻的插秧装置。
发明的效果
在本申请各发明中,连杆装置通过升降用缸而直接被转动。因此,不需要专利文献1的链节板,能够减少与其相应数量的部件个数并有助于构造的简化。另外,后车架和后支柱构成行驶机体的后端部并向外侧露出,从而升降用缸的安装、更换和维护也能良好地进行。另外,升降用缸不进入座椅的下方,从而像第七发明那样,也能够容易地实现在座椅的下方配置例如发动机。
另外,升降用缸的后端直接连结在连杆装置,从而还能够简单地实现将升降用缸的后端连结在连杆装置的尽可能的后部,因此,能够使升降用缸的力的作用点尽可能地从连杆装置的转动支点远离。由此,能够通过升降用缸向连杆装置作用大的转矩,其结果,不会使缸的驱动动力过大,顺畅地进行作业装置的升降。
左右两个侧车架是行驶机体的主要骨架部件,为确保作为行驶机体的骨架的功能(即,保持强度的同时稳定性好地支承各种部件的功能),优选左右侧车架保持适度的间隔。另一方面,左右后支柱的左右间隔不需要多大的尺寸,如果左右间隔稍大,就会导致连杆装置的大型化。而且,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由于将侧车架的后端固定在后支柱的侧面,所以侧车架的左右间隔会被后支柱的左右间隔限制。
与此相对,采用本申请的第二发明时,后支柱和后车架分体地构成,侧车架被固定在后车架上,从而左右侧车架的间隔能够与后支柱的位置无关地独立地设定。由此,侧车架和后支柱为确保其功能而能够配置在优选的适当的位置。
另外,连杆装置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上连杆和下连杆构成平行连杆机构,第三发明沿用了这点。而且,在第三发明中,上连杆的前端连结在后支柱,升降用缸的前端连结在后车架,从而能够通过升降用缸使作用于连杆装置的转矩尽可能地大,由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种植装置的升降。
如专利文献1、2公开的那样,乘用型插秧机的连杆装置由上连杆和下连杆构成。而且,上连杆大多成为由钢材形成的简单的直线状的形态,但在该构造中,为确保相对于扭转或弯曲的强度,必须提高整体的刚性,于是,重量会增大。与此相对,采用第四发明时,由于是Y字形,所以与由一个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相对于扭转或弯曲的刚性显著提高,由此,能够实现轻量的同时确保高强度。
在第五发明中,后桥箱兼用作强度组件,从而能够与其相应地简化构造并有助于行驶机体的整体的轻量化。另外,在本发明中,升降用缸的前端连结在后车架或后支柱,从而当发动机是中置方式时,能够容易地实现使后桥箱尽可能接近后支柱或降低高度。其结果,也能够容易地实现提高发动机的配置的自由性、行驶机体的低重心化、防止过热之类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插秧机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插秧机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了车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行驶机体的侧视图。
图6是行驶机体的示意仰视图。
图7是表示行驶机体的骨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前车架、助力转向单元和变速箱的连结关系的分离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变速箱和后桥箱的连结构造的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插秧装置的骨架的立体图,图10(B)是插秧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11(A)是以连杆装置为中心的部分的俯视图,图11(B)是沿图11(A)的B-B线的剖视图,图11(C)、(D)是与图11(B)同样的部分的其他例的图。
图12是从下方观察以连杆装置为中心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后支柱和后桥箱的分离后视图。
图14是从下方观察以连杆装置为中心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从斜上方观察以连杆装置为中心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乘用型插秧机的骨架的立体图。
图17(A)是以发动机为中心的部分的侧视图,图17(B)是表示变速箱、助力转向单元和前车架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发动机的支承机构的分离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适用于乘用型插秧机(以下简称为“插秧机”)。在以下的说明中,为规定方向,使用了“前后”、“左右”的词语,但这些词语除非另有说明,都是以朝向插秧机的前进方向落座的驾驶员为基准来表示的。
(1)插秧机的概要
首先,说明插秧机的概要。从图1~图3可以容易地理解,插秧机作为基本要素具有行驶机体1和插秧装置2,插秧装置2通过连杆装置3能够升降地连结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
行驶机体1被左右各一对的前轮4和后轮5支承(有时在后轮5附加辅助轮),前轮4和后轮5由动力驱动。行驶机体1具有驾驶员乘坐的座椅6和配置在其前方的操纵手柄7。座椅6和操纵手柄7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左右中间位置。在座椅6的前方且在左右两侧的部分配置有苗准备台8。
例如从图7能够明确理解的那样,行驶机体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车架9;在左右的侧车架9的靠前端部位连结该左右的侧车架9的前车架10;和连结在左右侧车架9的后端的左右长的后车架11。通过这些侧车架9、前车架10和后车架11,构成成为行驶机体1的核心的车架(底盘)。在侧车架9的近前配置有减震器12,另外,后车架11被左右两根后支柱13支承。
侧车架9以其大致前半部成为大致水平姿势且后半部成为后倾姿势的方式弯曲。即,侧车架9的大致后半部成为越趋向后方高度越变高的倾斜部9a。在侧车架9的水平部上固定有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多根外伸分支车架14。
另外,在侧车架9的左右外侧以俯视观察平行地配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辅助车架15,辅助车架15被固定在外伸分支车架14或后车架11等上。侧车架9的后端与后车架11对接,两者通过焊接固定。因此,后车架11向侧车架9的左右外侧突出(伸出)。另外,如图2所示,后轮5以俯视观察位于侧车架9和辅助车架15之间的部位。
例如从图5可以理解的那样,以侧视观察时在侧车架9中的位于倾斜部9a的下方的部位配置有发动机16,在发动机16的近前且在比侧车架9低的位置配置有内置了齿轮组的变速箱17。发动机16以曲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置姿势配置,动力通过带轮及带19向变速箱17的内部传递。
发动机16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左右大致中间部。另外,例如图5所明示的那样,发动机16以气缸膛(シリンダボア)相对于铅直线后倾的倾斜姿势配置。发动机16的倾斜角度与侧车架9中的倾斜部9a的倾斜角度大致一致。在变速箱17的前部的左右侧面安装有前桥装置20,并通过前桥装置20旋转自由地支承前轮4。
座椅6位于行驶机体1的大致左右中间部的位置即位于以侧视观察时大致侧车架9中的倾斜部9a的前半部的上方。而且,从图5可以理解的那样,以俯视观察时发动机16的前部与座椅6重合,以俯视观察和侧视观察时,发动机16的一半以上从座椅6的后方露出。在座椅6和发动机16之间配置有燃料箱21。燃料箱21的前端位于比座椅6的前端稍靠后方,而燃料箱21的后端从座椅6的后端稍向后方露出。
如图1、3所示,在座椅6的后方配置有施肥装置22。施肥装置22具有与种植垄数相同数量的料斗,滞留在料斗中的肥料通过送风机的输送作用,与种植时刻同步地通过软管被向苗根投下。施肥装置22被后车架11等支承。
在变速箱17的后方且在发动机16的斜后方配置有后桥箱25,在从后桥箱25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后车轴26上安装有后轮5。
如图6、图13所示,后桥箱25的左右两端部成为向后突出的伸出部25a,后车轴26从左右的伸出部25a向左右外侧突出。例如图6所明示的那样,在后桥箱25的内部,驱动力从变速箱17的前部通过驱动轴28传递。
如图13所示,在后桥箱25中的朝后的伸出部25a的根部位具有阶梯部25b,在通过螺栓紧固在该阶梯部25b上的后托架29上固定有后支柱13。后支柱13由方管制造而成,但从截面观察成为前后长的方形。这是因为在后支柱13上强地作用有来自前后方向的外力。例如图5所示,后支柱13成为以侧视观察时相对于铅直线稍前倾的姿势。
由于后车架11采用圆管,从而后支柱13的上端正好与后车架11重合地以侧视观察时呈朝上的凹状进行弯曲。从例如图6可以容易地理解的那样,左右侧车架9的间隔设定成与后桥箱25的左右长度大致相同程度的尺寸。因此,后支柱13的左右间隔变得比左右侧车架9的间隔小。
如图4所示,行驶机体1中的载人的部分由一体构造的车罩27覆盖。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如在图1、5、6中仅由局部所示的那样,在后桥箱25的右侧部的近前侧的位置(或发动机16的后部的右侧方的位置)配置有秧间调节用齿轮箱31,种植驱动轴(PTO轴)32从秧间调节用齿轮箱31向后突出。
如图6所示,从变速箱17的后部通过作业动力轴31a向秧间调节用齿轮箱31进行动力传递。虽然未在图中显示,但驱动施肥装置22的施肥驱动轴也从秧间调节用齿轮箱31向上突出。如图6、图13所示,整地轴33从后桥箱25的中间稍靠左的位置突出。
(2)插秧装置的概要
以下,对插秧装置2的概要和连杆装置3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例如如从图2、图10可以理解的那样,插秧装置2具有:配置在其后端部的旋转式的4个种植装置34;具有4条纵输送带35的苗载台36;和在与田地抵接的3个前端件37的近前侧配置的整地转子38等。两个种植装置34成为1组。
如从图10可以容易地理解的那样,插秧装置2是构成左右长的下支架(下导向部)41、上支架44(参照图10(B))和上下长的左右侧支架的横长导轨。
下支架41采用具有中空部的挤出成形加工品,另外,上支架42采用具有朝下开口槽的挤出成形加工品。苗载台36以能够左右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下支架41和上支架42上,通过未图示的横输送机构和纵输送机构,实施秧苗垫(未图示)的间歇的横输送和纵输送。
如图2、图10(A)所示,在下支架41上设置有向后突出的两个种植臂45,在两种植臂45的前端部旋转(转动)自由地各安装有一对种植装置34。如图10所示,在下支架41的左右中间部固定有中心托架46,中心销47从中心托架46向前突出。
另外,在中心托架46和下支架41上固定有齿轮箱,在中心托架46中的中心销47的下方的部位设置有朝前开口的种植轴承49。种植输入轴(未图示)从种植轴承49突出,该种植输入轴和图5所示的种植驱动轴(PTO轴)32通过自由联轴器及种植驱动轴(都未图示)连结。即使不用说明也可知,通过种植驱动轴(PTO轴)32的旋转,种植装置34、横输送机构和纵输送机构同步地被驱动。
如图10(B)所示,整地转子38通过左右一对摆动连杆50能够升降地连结在插秧装置2上。另外,具有整地转子38的整地装置51具有朝前突出的整地输入轴52,整地输入轴52和图13所示的整地轴33通过连动轴(未图示)连结。
(3)连杆装置
以下,对连杆装置3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2所示,连杆装置3具有构成上部的上连杆54、构成下部的下连杆55和构成后端部的栓56,作为整体构成平行连杆机构。而且,上连杆54的前端和下连杆55的前端自由转动地连结于后支柱13,在栓56的下端部连结有插秧装置2。
例如图11所示,上连杆54具有构成后端部的1个柄部54a和从该柄部54a的前端向近前延伸的二叉部54b,二叉部54b成为随着趋向近前其间隔变宽的形态。换言之,二叉部54b随着趋向后方其间隔变窄并收敛于1个柄部54a。因此,上连杆54以俯视观察时呈大致Y字形的形态,左右的二叉部54b的前端部分别通过左右长的第一销57连结在后支柱13的上端部的内面部,柄部54a的后端部通过左右长的第二销58连结在栓56的上部。
上连杆54由两根槽钢构成,以与槽钢相对地开口的姿势配置,其端部在上下错开的状态下相互嵌合并焊接而成为柄部54a。作为上连杆54的素材也可以使用方形钢管。该情况下,将图11(B)中点划线所示的一张侧板54b’在柄部54a的位置切口,由此,能够使两个部件的端部相互嵌合。
如图11(C)所示,也可以将两个部件由方形钢管构成并使其端部重合地焊接成为柄部54a。另外,如图11(D)所示,也可以用一个槽钢包围另一个槽钢而形成柄部54a。上连杆54的大部分由二叉部54a构成,但二叉部54b和柄部54a的长度比例能够任意设定。
例如图15所示,在后支柱13的上端部通过焊接固定有供第一销57嵌合的第一衬套59。第一衬套59向后支柱13的左右两侧突出,由此,第一销57稳定地被支承。
如图15所明示,栓56呈向后开口的槽形的形态,在其上端部的侧面通过第二销58连结着上连杆54的后端。在上连杆54中的柄部54a的后端焊接有第二衬套60,在第二衬套60中穿插有第二销58。另外,在构成栓56的前面板的上端部形成有为避免与上连杆54发生干涉的向上开口的上部凹处61。在栓56的背面安装有罩62。
从例如图15能够明确地把握的那样,下连杆55具有方管制造的左右侧组件55a,左右侧组件55a由贯穿其前端的左右长的轴承第三衬套63和配置在前后大致中间部的中心加强部64一体地连结。因此,下连杆55大体上呈梯子状的形态。第三衬套63从左右组件55a的左右外侧露出,下连杆55通过第三衬套63被第三销65自由转动地连结在后支柱13。
例如如图12所示,下连杆55的后端部通过左右长的第四销66自由转动地连结在栓56的下部。如图15所示,在栓56的下部通过焊接固定有第四衬套67,第四销66嵌入第四衬套67。在构成下连杆55的左右侧组件55a的后端也固定有供第四销66嵌合的衬套。
如图12、图15等所示,后车架11的左右中间部和下连杆55的靠后的部位通过作为升降用缸的一例的升降用缸68连结。即,升降用缸68具有筒体68a和活塞杆68b,例如如图15所示,筒体69a的前端部通过左右长的第五销70连结在焊接于后车架11的托架69上,活塞杆68b的后端部(前端部)通过左右长的第六销71连结在下连杆55上。托架69从后车架11大致向下突出。由此,在由后车架11支承施肥装置22时,托架69不成为障碍。
从例如图12可以理解的那样,在下连杆55中的左右侧组件55a之间的空间中,配置有从近前侧包围第六销71的左右一对加强部件72。左右的加强部件72以侧视观察时呈向后开口的槽形,而以俯视观察时以相互间隔随着趋向后方而变宽的方式成为梯形的形态。在活塞杆68b的后端焊接有板材制的钩73,在钩73中穿插有第六销71。
当升降用缸68收缩动作时,连杆装置3以其后部上升的方式转动,其结果,栓56(及插秧装置2)上升。相反,当升降用缸68伸展动作时,连杆装置3以其后部下降的方式转动,其结果,栓56(及插秧装置2)下降。升降用缸68一边伸缩一边以第五销70为中心转动。虽然第一销57的轴心和第五销70的轴心接近,但第一销57左右分体,从而第一销57和升降用缸68不会碰撞。
从例如图12可以理解的那样,栓56的下端切成大致半圆状,在该下端部通过焊接固定有前后开口的主轴承75。而且,如图10(A)所示,在主轴承75中以不能拔出而能旋转的方式嵌入有插秧装置2的中心销47。由此,当使升降用缸68伸缩而使栓56升降时,插秧装置2升降。
中心销47和主轴承75能够相对旋转地嵌合。因此,行驶机体1和插秧装置2能够围绕中心销47的轴心相对转动。而且,栓56的上部通过图2、图14所示的摇摆控制装置77连结在插秧装置2的辅助支架44上。摇摆控制装置77具有通过液压缸或电动马达而进退移动的杆(未图示),杆的前端通过托架78被固定在栓56的上端部。摇摆控制装置77的主体部通过托架(未图示)被固定在插秧装置2的辅助支架44上。
插秧装置2具有用于检测以主视观察时相对于水平倾斜的角度(摇摆角度)的倾斜传感器(未图示),基于来自倾斜传感器的信号驱动摇摆控制装置77,由此,插秧装置2与行驶机体2的摇摆姿势无关地被保持成以主视观察时大致水平的姿势。
(4)行驶机体的补充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左右的侧车架9、前车架10和后车架11构成主体车架,但进一步地,变速箱17及后桥箱25这两者也作为构成行驶机体1的骨架的构造部件发挥功能。对该点补充说明。
例如图9所示,变速箱17和后桥箱25通过中空的接头部件79连结。即,在接头部件79的前端固定有槽形的前连结托架80,前连结托架80通过螺栓被固定在变速箱17的后端部,而在接头部件79的后端固定有平板状的后连结托架81,后连结托架81通过螺栓被固定在后桥箱25的前端面。
发动机16被接头部件79和后桥箱25支承,在图9中,示出了支承发动机16的后部的防振橡胶82和后支承托架83。发动机16的前部通过防振橡胶(未图示)和前支承托架(未图示)被接头部件79支承。如图6及图8所示,在变速箱17的左侧面配置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器(HST)84,发动机16的动力通过带19被传递到HST84。在变速箱17中的与HST84相反侧的部位配置有液压泵85。升降用68被从液压泵85排出的压力油驱动。
如图6、8所示,在变速箱17的前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突部17a,在该突部17a安装有前桥装置20。即使不用说明也可知,前轮4安装在前桥装置20。
如从图8可以容易地理解的那样,在变速箱17的近前侧配置有助力转向单元87。助力转向单元87具有液压马达88和配置在其下方的齿轮箱89,这些液压马达88和齿轮箱89被固定在第二前托架91。第二前托架91被固定在第一前托架90上,第一前托架90被固定在前车架10上。
另外,在齿轮箱89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三前托架92,第三前托架92和第二前托架91通过螺栓(未图示)被紧固在设置于变速箱17的前端部的凸起部17b。转向轴93直接与助力转向单元87的液压马达88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助力转向单元87和前托架90、91、92的群组连结变速箱17和前车架10,但由于助力转向单元87的齿轮箱89具有安装齿轮之类的功能而成为坚固的构造,从而能够牢固地连结变速箱17和前车架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箱17和后桥箱25还兼作行驶机体1的构造部件,但由于变速箱17、后桥箱25具有用于自由旋转地支承大量的齿轮部件的功能而成为坚固的构造,从而能够成为简洁的构造的同时,能够确保高的支承强度(高刚性)。
后车架11采用圆管,但这主要是因为侧车架9和后支柱13的安装容易性(没有对接的方向性)。当然,侧车架9、后车架11和后支柱1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截面形状。
如图7所示,在左右侧车架9中的倾斜部9a的前端部固定有以主视观察时为门形的中心车架95。另外,中心车架95和后车架11通过左右两个上车架96连结,在上车架96上固定有左右横长的中间撑条97。座椅6自由转动地被安装在中心车架95上,并且,重量被上车架96支承。车罩27的肩部被中心车架95、上车架96或中间撑条97等支承。在中间撑条97的两端固定有辅助车架15。
(5)总结
也可以将发动机16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但该情况下,必须在狭窄的空间中配置发动机16、变速箱17和操纵机构部,从而设计变得麻烦。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16配置在前轮4的车轴和后轮5的车轴之间,从而具有在对发动机16、变速箱17和操纵机构部进行布局时空间的制约少的优点。而且,用于使插秧装置2升降的升降用缸68连结在后支柱13,从而能够不妨碍发动机16的布置地配置升降用缸68。或者,能够不被升降用缸68妨碍地将发动机16配置在所期望的位置。这点是本实施方式的优点之一。
后车架11位于行驶机体1的骨架中的最高的位置。而且,为以尽可能小的动力使插秧装置2上升,优选升降用缸68的前端位于尽可能高的位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行驶机体1的骨架中,也是连结在位于最高位置的后车架11,从而能够轻快地使插秧装置2升降。
顺便提及,为提高连杆装置3的刚性并提高插秧装置2的支承稳定性,优选使上连杆54和下连杆55的上下间隔如果可能的话变大。因此,优选上连杆54的前端位于尽可能高的位置。这点也能够将上连杆54连结在后车架11,但若这样设计,必须将用于上连杆54的托架焊接在后车架11上,如此则构造变得复杂。与此相对,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当将上连杆54连结在后支柱13时,在后支柱13上开孔而穿插第一衬套59并焊接即可,因此能够简化构造。
当像专利文献1那样使侧车架的后半部倾斜并将其后端固定在后支柱时,由侧车架和后支柱构成以侧视观察时为山形的框体,从而具有行驶机体具备高刚性的优点。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弯曲一根钢材而构成左右的后支柱和后车架,从而弯曲加工需要大型设备,存在加工麻烦的问题,由于不能使后车架的长度变长,所以存在为支承车罩等还需要其他部件的问题。
与此相对,当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分体地构成后车架11和后支柱13时,首先,不需要弯曲加工,具有能够抑制加工成本的优点。而且,后车架11能够向后支柱13及侧车架9的左右外侧伸出,从而能够简化用于支承车罩等的构造,由此有助于成本降低。
另外,当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辅助车架15配置在侧车架9的外侧时,主要的支承功能由侧车架9承担,并且能够由辅助车架15保持车罩27的支承这样的辅助性支承功能,从而作为行驶机体1的整体能够确保必要的支承功能并实现轻量化。
另外,作为辅助车架15的支承机构也能够固定在横交左右侧车架9而延伸的横杆上,但当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辅助车架15固定在突设于侧车架9的外伸分支车架14上时,能够适当地使行驶机体1轻量化。另外,如图7所示,当将辅助车架15固定在中间撑条97时,成为通过坚固的构造的中间撑条97,辅助车架15被悬挂的状态,从而即使向辅助车架15施加大的负荷,也不会发生外伸分支车架14的弯曲变形,能够确保高刚性。
而且,例如图7所示,在辅助车架15上向下突设有当人乘降行驶机体1时载置脚的踏板部15a,但踏板部15a成为被中间撑条97悬挂的状态,从而即使向踏板部15a施加大的负荷,也能够牢固地支承该负荷。此外,踏板部15a也能够由与辅助车架15分体的部件构成,将其焊接在辅助车架15上。该情况下,强度进一步提高。
(6)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图16~图1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只说明不同点。如图17(A)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助力转向单元87的齿轮箱89呈薄型的形态,该齿轮箱89被固定在第二前托架91和变速箱17上。为铸件且坚固构造的齿轮箱89直接被固定在变速箱17上,从而固定强度进一步提高。
从图18可以容易地理解,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接头部件79采用方形钢管。而且,在接头部件79的左右侧面通过焊接固定有左右两个侧托架98,在左右的侧托架98上通过防振橡胶82支承有前支承托架99,在前支承托架99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发动机16的前部。左右的侧托架98分别随着越趋向上方而越向左右外侧错开,由此,由左右的侧托架98构成为大致V字形的形态。
在固定于接头部件79的后端的后连结托架81上设置有向右侧延伸的伸出部81a,在该伸出部81a上固定有秧间调节用齿轮箱31(参照图16)(秧间调节用齿轮箱31也固定在后桥箱25上)。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驱动轴28从变速箱17中的HST84的后方的部分向后方延伸,并且,驱动轴28通过由接头部件79和左右侧托架98包围的空间向后桥箱25延伸。
如图16所示,连结升降用缸68的前端和下连杆55的第六销71被加强部件72包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72向左右连续地延伸并被焊接在下连杆55的侧组件55a上。而且,为嵌合升降用缸68的钩73而局部切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72是一体的构造,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第六销71的支承强度更高。
(7)其他
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具体化。适用对象不限于乘用型插秧机,还能够适用于蔬菜的苗移栽等各种的种植作业机。另外,作为升降用升降用缸还可以使用电动升降用缸等液压以外的缸。
工业实用性
通过以上的说明,本发明能够具体化成插秧机等乘用型种植作业机并提高该作业机的有用性。因此,具有工业实用性。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行驶机体
2 作为种植装置的一例的插秧装置
3 连杆装置
4 前轮
5 后轮
6 座椅
7 操纵手柄
9 侧车架
10 前车架
11 后车架
13 后支柱
16 发动机
47 中心销
54 构成连杆装置的上连杆
55 构成连杆装置的下连杆
56 栓
68 升降用缸
Claims (1)
1.一种乘用型插秧机,其构成为具有操作者驾驶而行驶的行驶机体、和通过连杆装置能够升降地安装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后部的插秧装置,通过升降用缸连结所述行驶机体和连杆装置,由此当所述升降用缸伸缩时,连杆装置转动而使插秧装置升降,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驶机体具有:沿前后方向长地延伸的左右的侧车架;固定在所述侧车架的后端的左右长的后车架;和从下方支承所述后车架的多个左右后支柱,所述侧车架的后半部成为越趋向后方高度越变高的倾斜部,由左右横向地突设后车轴的后桥箱支承所述左右后支柱,所述左右后支柱和所述后车架由分体的部件构成,通过焊接被固定,所述后车轴支承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后轮,所述侧车架固定于所述后车架,而且所述连杆装置的前端自由转动地连结于左右后支柱,
所述连杆装置具有上下分离地配置的上连杆和下连杆,这些上连杆和下连杆以其前端为中心转动地连结于后支柱,所述上连杆形成为具有前后长的1个柄部和从该柄部分支随着趋向近前而变宽的V字形的二叉部的俯视Y字形,而且所述升降用缸的前端连结于所述后车架,所述升降用缸的后端连结于所述下连杆的后部,以便所述升降用缸在俯视观察时收纳于所述上连杆的所述二叉部内,
所述上连杆由两根槽钢构成,以所述槽钢相对地开口的姿势进行配置,将所述槽钢的端部相互嵌合并焊接而成为所述柄部,以所述二叉部趋向所述行驶机体、所述柄部趋向所述插秧装置的姿势进行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66160 | 2009-03-18 | ||
JP2009066160A JP2010213653A (ja) | 2009-03-18 | 2009-03-18 | 乗用型植付け作業機 |
PCT/JP2010/053157 WO2010106894A1 (ja) | 2009-03-18 | 2010-02-26 | 乗用型農作業機及びその一例としての乗用型田植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55810A CN102355810A (zh) | 2012-02-15 |
CN102355810B true CN102355810B (zh) | 2015-02-25 |
Family
ID=42739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1209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55810B (zh) | 2009-03-18 | 2010-02-26 |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及作为其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0213653A (zh) |
KR (1) | KR20110129379A (zh) |
CN (1) | CN102355810B (zh) |
WO (1) | WO2010106894A1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18184B2 (ja) * | 1996-03-01 | 2002-08-2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農作業機の苗植付装置昇降駆動構造 |
CN1429157A (zh) * | 2001-03-15 | 2003-07-09 |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 乘用插秧机 |
CN101080972A (zh) * | 2002-01-17 | 2007-12-05 |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 插秧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27083B2 (ja) * | 1998-01-08 | 2004-05-1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機 |
JP2000004611A (ja) * | 1998-06-24 | 2000-01-11 | Kubota Corp | 水田作業車のステップ支持構造 |
JP2001211705A (ja) * | 2000-02-01 | 2001-08-07 | Iseki & Co Ltd | 農作業機 |
JP3804926B2 (ja) * | 2001-11-09 | 2006-08-02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乗用田植機 |
JP2004201502A (ja) * | 2002-12-20 | 2004-07-22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乗用田植機 |
JP2004299467A (ja) * | 2003-03-28 | 2004-10-28 | Kubota Corp | 乗用型田植機 |
JP4450804B2 (ja) * | 2006-03-27 | 2010-04-14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乗用型田植機 |
-
2009
- 2009-03-18 JP JP2009066160A patent/JP2010213653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2-26 CN CN201080012090.6A patent/CN10235581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2-26 WO PCT/JP2010/053157 patent/WO201010689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2-26 KR KR1020117019352A patent/KR2011012937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18184B2 (ja) * | 1996-03-01 | 2002-08-2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農作業機の苗植付装置昇降駆動構造 |
CN1429157A (zh) * | 2001-03-15 | 2003-07-09 |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 乘用插秧机 |
CN101080972A (zh) * | 2002-01-17 | 2007-12-05 |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 插秧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0106894A1 (ja) | 2010-09-23 |
KR20110129379A (ko) | 2011-12-01 |
JP2010213653A (ja) | 2010-09-30 |
CN102355810A (zh) | 2012-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12458B (zh) |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 |
JP4650916B2 (ja) | 田植機 | |
JP6418963B2 (ja) | 乗用型田植機 | |
CN102355810B (zh) |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及作为其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 | |
JP4988792B2 (ja) | 田植機 | |
CN1973593B (zh) | 苗株移植装置 | |
JP5443797B2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5568269B2 (ja) | 乗用型田植機 | |
JP2006081552A (ja) | 歩行型田植機 | |
JP4766580B2 (ja) | 田植機 | |
JP5020290B2 (ja) | 田植機 | |
JP7217886B2 (ja) | 歩行型作業機 | |
JP7224279B2 (ja) | 作業車 | |
JP4458507B2 (ja) | 田植機 | |
CN111868334B (zh) | 工作车辆 | |
JP6764173B2 (ja) | 作業機及び作業機における葉分け装置の駆動装置 | |
JP5411674B2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4737654B2 (ja) | 田植機 | |
JP4458506B2 (ja) | 田植機 | |
JP6837405B2 (ja) | 作業車 | |
CN204733571U (zh) | 插播系作业机 | |
JP5537053B2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3163431B2 (ja) | 移動農機 | |
JP4480287B2 (ja) | 田植機 | |
JP4605623B2 (ja) | 田植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25 Termination date: 2019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