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2458B -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2458B
CN102612458B CN201080050789.1A CN201080050789A CN102612458B CN 102612458 B CN102612458 B CN 102612458B CN 201080050789 A CN201080050789 A CN 201080050789A CN 102612458 B CN102612458 B CN 1026124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frame
speed gear
change speed
gear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07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2458A (zh
Inventor
黑田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568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0862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712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167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12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24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4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18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for building site vehicles or multi-purpose tra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60K15/067Mounting of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with the engine main axis, e.g. crankshaft axis, transversely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B60K5/1216Resilient suppo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supports relative to the motor or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插秧机具有行驶车身。行驶车身具有底盘,底盘具有侧车架(9、10)、中央车架(11)、前车架(12)、后车架(14)。变速箱(27)和后桥箱(34)也作为行驶车身的强度构件发挥功能,变速箱(27)和后桥箱(34)被下部连结体(36)连结。发动机(26)被向上开口U字形的发动机支架(55)支承,发动机支架(55)被固定在前部侧车架(9)上。由于发动机(26)被配置成向前部侧车架(9)的下方下沉的状态,所以行驶车身(1)的重心变低,稳定性高。

Description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乘用型插秧机那样的被发动机驱动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背景技术
作为乘用型农用作业机的一例可以列举乘用型插秧机。该乘用型插秧机作为主要要素具有由前轮及后轮支承的行驶车身和配置在该行驶车身的后方的插秧装置,插秧装置能够调节高度地被连结在行驶车身。在行驶车身上配置有座椅和驾驶把手,并且搭载有发动机,通过发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和插秧作业。此外,还可以称为行驶部。
行驶车身通常具有由钢管、槽钢材料等框架部件(钢材)构成的底盘(骨架、机架),一般情况下,作为骨架的主要部件具有沿前后方向长地延伸的左右的侧车架,利用横长的部件连结左右的侧车架。在插秧装置和行驶车身上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有连杆装置,并利用液压缸连结行驶车身和连杆装置。
发动机有隔着驾驶地板被配置在近前侧的情况和配置在后侧的情况,将发动机配置在驾驶地板的近前侧的情况的具体结构被记载在例如专利文献1、2中。即,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构成底盘的左右的侧车架支承发动机,对侧车架中的发动机进行支承的部分成为水平状的姿势。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侧车架的前部形成为越趋向前端越低的倾斜部,利用与该倾斜部连结的部件支承发动机。
与专利文献1类似的构造被专利文献3公开。即,在该专利文献3中,左右的侧车架44成为以其后半部越趋向后侧高度越高的方式从侧面观察呈弯曲的形态(即后半部成为倾斜部),通过左右横长的前车架41连结左右侧车架44的前部,而左右的侧车架44的后端分别固定在从后桥箱38立起的后车架43的上部侧面,而且,在左右的后柱43的上端弯曲地形成有左右横长的后车架。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变速箱6延伸到后桥箱38,通过配置在变速箱6的后半部的内置式传动链向后轮传递动力。而且,左右的侧车架44的前后中途部被贯穿其的中央车架175连结,将托架176固定在中央车架175和变速箱6上,并将升降用液压缸连结在该托架176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41396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0-20151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第38049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行驶车身从确保行驶稳定性这点出发优选尽可能地降低重心。而且,发动机具有相当的重量,从而降低发动机的位置有助于降低行驶车身的重心。关于这点,由于专利文献2能够降低发动机的安装高度,所以能够有助于行驶车身的低重心化。但是,当使侧车架的前部倾斜时,被侧车架的前部支承的其他部件的支承构造也不得不大幅度变更,由此,整体上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会升高。
也就是说,以乘用型农用作业机为例,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2公开的那样,载人的车身罩几乎都是以扩展到发动机的左右两侧的状态配置,车身罩中的向发动机的左右两侧伸出的部分利用侧车架直接或经由托架被支承,但当如专利文献2那样地使侧车架的前部倾斜时,车身罩的支承构造也不得不变化,从而设计及制造的成本升高。
另外,如专利文献1的图1、2所记载的那样,在乘用型农用作业机中,在侧车架的前部配置有左右一对预备苗载台,这些预备苗载台大多经由托架被固定在侧车架上,但当如专利文献2那样地使侧车架的前部倾斜时,预备苗载台的支承构造也必须变更,从而与预备苗载台的支承部相关的设计及制造的成本升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改善这样的现状。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变速箱和后桥箱承担支承其他部件的构造部件(强度构件)的作用,由此,可以说有助于行驶机体的构造的简化、成本降低。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在与该专利文献3同样地将变速箱、后桥箱兼用作行驶机体的构造部件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行驶机体的刚性等。
而且,在本发明中公开了大量的新结构,但提供这些新结构也可以作为本发明的目的的一部分。即,本发明公开的新结构应解释为与是否载入技术方案没有关系地获得独立的发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的基本结构是,具有载人并供驾驶的行驶车身和搭载在其上的发动机,所述行驶车身具有配置在驾驶席的下方的底盘和行驶变速箱,所述底盘由框架部件构成,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行驶变速箱的内部进行动力传递。
本发明具有大量的方案。其中的第一发明是在上述基本结构中,所述底盘和变速箱被配置成变速箱位于底盘的下方的状态,在所述变速箱的前方或后方或前后双方的部位设置有与所述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位于更下方的部件支承部。此外,作为部件支承部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图3所示的发动机支承用的支架55(前侧部件支承部的一例)、图11(A)所示的燃料箱支承用的支座38(后侧部件支承部的一例)。
第二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在所述底盘中的所述变速箱的前方的部位,作为位于所述变速箱的前方的前侧部件支承部,将载置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支架向下突出设置成该发动机支架的下端与所述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位于更下方的状态,所述发动机以其下表面向所述底盘的下方下沉的状态被所述发动机支架支承。
第三发明是在第二发明中,所述底盘是利用横长框架连结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车架而成的构造,在所述左右的侧车架的前部设置有所述发动机支架。
第四发明是在第三发明中,所述发动机支架具有从正面观察时呈向上开口U字状的形态的1个或多个支架,在该支架的底部经由缓冲体安装有所述发动机。
第五发明是在第四发明中,所述支架前后并列地配置多个,这些多个支架被向该支架的下方突出的1个或多个框架加强体连结。
第六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在所述变速箱上连结有支承前轮的前桥装置,而在所述变速箱的后方配置有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后轮的后桥箱,所述变速箱和后桥箱被与所述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位于更下方的下部连结体连结,在所述下部连结体上设置有位于变速箱的后侧的后侧部件支承部(例如图11(A)所示的燃料箱支承用的支座38)。
第七发明是在第六发明中,所述底盘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车架、将所述左右侧车架在其前后中途部连结的左右横长的中央车架、和将所述左右侧车架在其后端部连结的左右横长的后车架,所述后车架经由后柱被后桥箱支承,并且,利用加强体连结所述中央车架或左右侧车架与下部连结体。
第八发明是在第七发明中,所述加强体从正面观察呈向上开口U字状且从侧面观察以越趋向后侧越低的方式前倾,并利用设置在所述加强体的底部上的后侧部件支承部支承燃料箱。
第九发明是在第七发明中,所述加强体由钢管制成并成为框架构造,该加强体呈从正面观察时大致U型或大致V型的形态(也可以采用倒梯形或半圆状的形态)。
第十发明是在第七发明中,所述侧车架分成位于中央车架的近前侧的大致水平姿势的前侧侧车架、和位于中央车架的后侧且越趋向后方越高地倾斜的后侧侧车架,所述后侧侧车架与前侧侧车架相比在更靠左右内侧被固定在中央车架上,而所述加强体在所述后侧侧车架的前端部的附近部被固定在所述中央车架上。
第十一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作为配置在所述变速箱的后侧的后侧部件支承部,将载置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支架配置成该发动机支架的下端位于与所述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更靠下方的状态,所述发动机以其下表面向所述底盘的下方下沉的状态被所述发动机支架支承。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通过在变速箱的前方或后方或前后两侧设置部件支承部,能够在降低了重心的状态下配置部件(例如发动机或燃料箱)。由此,能够降低行驶车身的重心并提高行驶稳定性。此外,行驶车身也可以称为行驶部。
发动机具有相当的重量,其高度位置影响行驶车身的重心。因此,如第二发明那样,当利用前侧部件支承部支承发动机时,发动机被配置成向底盘的下方下沉的状态,从而能够可靠地降低行驶车身的重心。因此,对于提高行驶稳定性非常有益。要利用部件支承部支承哪个部件可以根据作业机的种类、构造进行选择。
专利文献2是使侧车架的前部倾斜的结构,从而只能适用于将发动机配置在底盘的前部的类型,但在本发明中,如第十一发明那样,还可以将发动机支架配置在变速箱的后侧。换言之,作为后侧侧部件支承部还可以采用第二发明的发动机支架。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以说发动机的配置位置的灵活性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为降低发动机的支承高度,不得不使框架(底盘)的倾斜角度变大,或者使倾斜部的全长变长地来处理,但在本发明的第三发明中,由于发动机支架与底盘连结,所以发动机支架不受底盘的制约能够任意地设计,由此,支承发动机的高度不受底盘的制约能够任意地设定。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三发明中,底盘不需要为设置发动机支架而大幅改变,从而不需要大幅改变其他部件的支承构造,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因设置发动机支架引起的设计成本或制造成本升高。
在第三发明的结构中,由于发动机支架成为前后开口的框架构造,所以发动机的下部成为与风接触的开放构造,由此,经由行驶,风也容易地通过缸体、缸盖,其结果,能够提高冷却性能。另外,发动机支架兼用作连结左右的侧车架的框架加强体,从而还有助于底盘的刚性提高。
发动机支架能够采用例如板金制成等各种各样的形态、构造,但如第四发明那样,当采用从正面观察呈U字形的支架时,具有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牢固地支承发动机的优点。
在第四发明的情况下,发动机从前后两侧支承时,能够确保稳定性,因此,支架优选前后配置多个,但如第五发明那样,当将支架在前后设置多个,并利用加强体连结它们时,能够可靠地确保发动机的支承功能,并且显著提高支架的刚性,从而优选。另外,在第五发明的结构中,由于加强体向支架的下方突出,所以加强体还发挥保护发动机的护罩的作用,由此,从安全性方面考虑,也是优良的。
在第六发明中,能够将变速箱和后桥箱兼用作行驶机体的强度构件。由此,行驶车身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还能够确保牢固性。而且,能够利用下部连结体支承例如燃料箱等部件、装置,但由于下部连结体位于与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更靠下方,所以被支承部件能够尽可能低地配置,其结果,能够有助于行驶车身的稳定性提高、紧凑化。
在第七发明中,由于侧车架或中央车架与下部连结体被连结,所以底盘和下部构造体相互加强,其结果,行驶机体能够确保显著高的刚性。因此,即使是例如8条种植线、10条种植线那样的大型插秧机,也能够确保高的牢固性。另外,通过确保高的牢固性,还能够容易地实现向行驶机体安装种植以外的作业机来进行重作业。这样,即使不设置部件支承部也能够发挥确保牢固性的优点。因此,利用加强体连结底盘和下部连结体的结构能够获得独立的发明。
如上所述,在乘用型插秧机中,利用液压缸使连杆机构转动而使插秧装置升降,但当然大的荷重作用于液压缸,因此,如实施方式那样地,将液压缸连结在下部连结体时,大的弯曲荷重作用于下部连结体。但是,在本发明的第七发明中,底盘和下部连结体被加强体连结,由此,能够使下部连结体的相对于弯曲力的阻力显著提高,由此,即使在安装有液压缸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高的强度。
当采用第八发明时,由于能够以将燃料箱向底盘的下方下沉的状态配置,所以具有能够实现燃料箱的大容量化的优点。
对于加强体能够使用板材、型钢等的各种材料,并且,其形态也能够展开成各种各样,但当采用第九发明时,加强体能够通过弯曲加工钢管而简单地制造,从而从成本方面来看是优良的。另外,通常作用于行驶机体的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的荷重根据路上的条件等而不同,这样的荷重不均等引起的扭转力作用于行驶机体的情况较多,但在第九发明中,加强体呈左右对称形状,从而行驶机体相对于扭转也能够发挥强的强度。
当采用第十发明时,后侧侧车架的前端在其正下方附近被加强体支承,从而加强体的加强功能能够更可靠地发挥,进一步有助于强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是拆下车身罩的状态下的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A)是插秧机整体的俯视图,(B)是横向观察时的行驶车身的立体图。
图3(A)、(B)都是表示行驶车身的骨架的立体图。
图4是行驶车身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A)是分离出了发动机的行驶车身的立体图,(B)是关键部位的概略侧视图。
图6是表示发动机的支承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发动机的支承构造的图,(A)是发动机和支承部件的分解立体图,(B)是支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C)是缓冲单元的立体图。
图8(A)是行驶车身的前部的侧视图,(B)是行驶车身的部分主视图。
图9(A)是行驶车身的前部的局部俯视图。
图10是省略了一部分部件的状态下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1(A)是关键部位的分解立体图,(B)是表示下部连结体和变速箱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C)是表示下部连结体和后桥箱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
图12(A)是关键部位的分离侧视图,(B)是从下方表示燃料箱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13是使燃料箱横向偏移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关键部位的仰视图。
图15是关键部位的局部侧视图。
图16(A)是倒置燃料箱的状态下的关键部位的分解立体图,(B)是从斜后方观察关键部位的图。
图17是表示连杆装置的连结构造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18是表示连杆装置的连结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变形例的图,(A)是分解立体图,(B)是分离侧视图,(C)是沿(B)的C-C线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图,(A)是侧视图,(B)是立体图。
图21是进一步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进一步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概略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适用于乘用型插秧机(以下简称为“插秧机”)。在以下的说明及技术方案中,为确定方向,使用了“前后”、“左右”的措辞,但这些措辞是以朝向插秧机的前进方向坐下的操作人员为基准来表示的。主视方向是从与插秧机的前进方向相对向的方向进行观察的方向。
(1)插秧机的概要
首先,对插秧机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插秧机作为基本要素具有行驶车身1和插秧部2,插秧部2经由连杆装置3能够自由升降地被连结在行驶车身1的后部。插秧部2可以是相对于连杆装置3自由拆装,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式。
行驶车身1被左右的前轮4和后轮5支承,前轮4和后轮5被动力驱动。此外,后轮5可以构成为带有辅助轮的双轮式或三轮式。而且,行驶车身1具有供驾驶员乘坐的带靠背座椅6和配置在其前方的驾驶把手7。座椅6和驾驶把手7被配置在行驶车身1的左右中间位置。在座椅6的前方且在左右两侧的部分,配置有预备苗载台8(参照图2)。此外,在图2中,只显示了预备苗载台8的骨架。
例如从图3~5能够大致理解的那样,行驶车身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部侧车架9及后部侧车架10。左右的后部侧车架10与前部侧车架9相比其间隔窄,前后侧车架9、10经由左右横长的中央车架11被连结。左右的前侧车架9在其前端部被前车架12连结。
后部侧车架10以越趋向后侧高度越高的方式从侧面观察时后倾,在左右的后部侧车架10的后端,连结有左右横长的后车架13。在后车架13上,固定有支承其的左右的后柱14。后柱14与后部侧车架10相比配置在更内侧。各框架中的中央车架11和后车架13使用圆管(圆形钢管),其他框架使用方管(方形钢管)。
在后车架13的稍前侧配置有后部横长撑条17,该后部横长撑条17被固定在从正面观察呈大致U字形的悬挂托架18(参照图4、5)上,而且,悬挂托架18被焊接在后部侧车架10上。
在左右的后部侧车架10的前端部固定有朝下开口的门型(倒U型)框架19,在该门型框架19上固定有座椅支承单元20(参照图1)的前端部。座椅支承单元20的后部被固定在未图示的撑条上。在座椅6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21,当使座椅6向前放倒地转动时,能够向燃料箱21加油。
在前部侧车架9上固定有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多个向外支框架15,利用支框架15支承预备苗载台8。另外,在侧车架9、10的外侧配置有前后纵长的辅助框架23,辅助框架23被固定在支框架15、后部横长撑条17、后车架1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前后侧车架9、10、中央车架11、前车架12、后车架13等的框架部件构成底盘(框架构造体)。如图2所示,行驶车身1中的载人的部分被车身罩24覆盖,车身罩24被前部侧车架9、支框架15、辅助框架23、后部横长撑条17、后车架13等支承。在座椅6的后侧大多情况下配置施肥装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图示。
驾驶把手7被安装在内置于转向柱25的转向轴上。如图2所示,车身罩24中的座椅6和转向柱25之间的部位成为在人站立乘坐状态下载置脚部的驾驶地板24a,在驾驶地板24a的前侧配置有发动机26(发动机26的支承构造后述)。发动机26被机罩沿前后覆盖。
例如图5所示,在发动机26的后侧配置有内置了齿轮组的变速箱27。例如如图3所示,在变速箱27的左侧面安装有作为无级变速器的一例的HST(静液压式无级变速器)28,发动机26的动力一次性地通过带29被传递到HST28,然后再传递到齿轮组。在变速箱27中除了齿轮组以外还内置有离合器、制动器等,但由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省略说明。
例如如图5所示,张紧轮30从下方与带29抵接。张紧轮30被安装在转动式臂31的前端。在变速箱27的前部安装有助力转向单元32,将转向柱25固定在助力转向单元32。
例如如图3所示,在变速箱27的左右侧面安装有前桥装置33,将前轮4安装在前桥装置33。后轮5安装在后桥箱34。后桥箱34具有左右的向后伸出部34a,在突出设置在向后伸出部34a上的车轴上固定有后轮5。另外,将横梁部件35穿插并固定在左右的向后伸出部34a,在横梁部件35上固定有后柱14。
从图3~5可以理解,变速箱27的后端和后桥箱34的前端通过圆管制的下部连结体(联轴器)36连结,下部连结体36和中央车架11通过作为加强体的一例的正面观察呈U型的加强框架37被连结。在下部连结体36和座椅6之间配置有燃料箱21,燃料箱21经由支座38被下部连结体36支承。支座也可以称为后支架。
另外,如图3、4所示,在下部连结体36中,从侧面观察呈后倾姿势的升降缸(液压缸)39以其前端为中心转动的方式经由托架40被连结。图1所示的连杆装置3因升降缸39的伸缩移动而转动,插秧部2随之升降。
例如如图3所示,隔着下部连结体36地在左侧配置后轮驱动轴41,在右侧配置作业动力轴42。当然,后轮5与前轮4同步地旋转。在设置有犁地辊的情况下,犁地辊被后轮驱动轴41驱动。插秧部2被作业动力轴42驱动(在设置有施肥装置的情况下,也被作业动力轴42驱动)。作业动力轴42经由株间调节装置43向插秧部2进行动力传递。
(2)发动机及其支承构造
以下,对发动机26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26是水冷柴油发动机,以使曲轴为左右横长的横置姿势配置。发动机26基本上是与以往相同的结构,例如能够从图6容易地把握,作为大体的要素具有包含曲轴箱、缸体、缸盖的内燃机主体44,以及配置在内燃机主体44的右侧的散热器45。
如图6所明示的那样,发动机26的输出轴(曲轴)48从内燃机主体44的左侧面突出,在该输出轴48上固定有飞轮49和输出轮50。通过缠绕在输出轮50上的带29向上述的HST28进行动力传递(参照图1、4、5、10)。
在飞轮49的左侧正旁边配置有消音器51。消音器51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前部侧车架9和辅助框架23之间,并通过被固定在前部侧车架9和辅助框架23上的撑条52悬挂支承。消音器51被盖罩53覆盖(参照图9)。
此外,例如如图5所示,在内燃机主体44的左侧面部固定有位于飞轮49的内侧的圆板54,安装有张紧轮50的转动式臂31经由托架被安装在圆板54上。
如图5、6明示的那样,在左右前部侧车架9的大致前半部连结有支架55,发动机26的内燃机主体44被该支架55支承。支架55由圆管(圆钢管)构成,成为具有左右的垂直部(纵长部)和与其下端连结的下水平部的正面观察横长U字形,并以悬挂状态被安装在左右的前部侧车架9上。此外,支架55也可以称为前部支架。
前后的支架55是在其左右中间部被框架加强体(连结框架)56连结,由这些支架55和框架加强体56构成技术方案记载的发动机支架(前侧部件支承部)。框架加强体56弯曲成侧面观察呈向下突出的形状,并向支架55的下方突出。因此,框架加强体56还发挥发动机26的保护功能。
在前后支架55的右侧部固定有侧托架57,利用该侧托架57支承散热器45。散热器45经由橡胶等缓冲部件被侧托架57支承。侧托架57是具有前后纵长的基部和从其前后两端横向突出的向内伸出部的形态。支架55被焊接在前部侧车架9的下表面,但也可以焊接或通过螺栓固定在前部侧车架9的内侧面或外侧面。虽然没有说明,但支架55也可以经由托架被固定在前部侧车架9上。
在前后支架55的下水平部焊接固定有支承发动机26的左右各一对下托架59。前侧的下托架59从前侧的支架55向前延伸,后侧的下托架59从后侧的支架55向后延伸,并且,各下托架59以其前端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因此,前后的下托架59侧面观察时呈越趋向下方间隔越窄的倾斜姿势。
另一方面,如图7明示的那样,在内燃机主体44的下部的前后两面通过螺栓61分别固定有左右横长的上托架60。上托架60呈截面大致L形,在其左右两端部设置有与下托架59平行地延伸的支承片60a,在该支承片60a和下托架59之间隔设有减震单元62。
减震单元62成为在上板63和下板64之间隔着橡胶等缓冲部件65而使整体一体化而成的构造,使螺栓66贯穿上板63、下板64和缓冲部件65,并将螺母67拧到螺栓66上,由此紧固上托架60和下托架59。在减震单元62的上板63和下板54上,弯折地形成有兼用于加强的侧板63a、64a。螺栓66可以固定在上板63和下板64中的任意一方,也可以简单地贯穿两者。
在上托架60的支承片60a上开有供减震单元62的螺栓66嵌入的圆孔68,而在下托架59上切开地形成有用于嵌入减震单元62的螺栓66的槽孔69。在下托架59上也能够开有圆孔,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采用形成槽孔69从前或后嵌入螺栓66的方式时,则具有容易进行发动机26的组装作业的优点。
在实施方式中,槽孔69的开口部扩展成锥形,由此,容易进行螺栓66的嵌入。另外,如实施方式那样地使前后的下托架59成为从侧面观察时越趋向下方间隔越窄的倾斜姿势时,发动机26呈因其自重被位置保持在前后的下托架59之间的倾向,从而姿势保持功能优良。
如图6所示,在后侧的支架55的大致左右中间部连结有向后突出的后托架70。如图6所示,在托架70的前端穿插有销71,后托架70通过该销71与变速箱27连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箱27还兼用作行驶车身1的构造部件(强度构件)。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前后左右的侧车架9、10、前车架12、中央车架11、后车架13、后柱14这样的框架部件构成底盘,并且这些底盘、变速箱27、下部连结体36和后桥箱34协作地构成行驶车身1的骨架。
(3)总结
在以上的结构中,发动机26处于与前部侧车架9的下表面相比更向下方下沉的状态、且与变速箱27的上表面相比更向下方下沉的状态,在这样地向下方下沉的状态下,通过支架55进行支承,从而能够使行驶车身1的重心降低而提高行驶稳定性。
而且,前部侧车架9保持水平姿势即可,从而当支承车身罩24、预备苗载台8时,采用将向外支框架15固定在前部侧车架9上并将辅助框架23固定在该外支框架15上这样的简单的支承构造即可。因此,能够防止因降低了发动机26引起的该发动机26的周围结构复杂化。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利用被固定在前部侧车架9上的支架55支承发动机26时,由前车架12和左右的前部侧车架9围成的空间成为发动机26的配置空间,从而前车架12和左右的前部侧车架9实质上还发挥作为发动机26的护罩的功能。这点可以说是本实施方式的优点。
发动机26也可以配置成曲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姿势的纵置,但由于一般情况下发动机26沿曲轴的轴向变长,所以采用纵置时,行驶车身的全长有可能会变长。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横置配置发动机26时,具有能够抑制行驶车身1变长的优点。另外,向变速装置的动力传递也能够通过带29简单地实施。
另外,当通过带29将发动机26的动力向变速箱27(HST28)传递时,因带29而相互吸引的外力作用于发动机26和变速箱27,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的支架55和变速箱27经由后托架70被连结,支架55和变速箱27的间隔保持一致,从而没有向后拉伸支架55的外力作用于支架55上,其结果,能够可靠地保持发动机26和变速箱27的位置关系,并且也能够确保支架55相对于前部侧车架9的固定强度。
载置散热器45的侧托架57也能够固定在前部侧车架9上,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固定在前后的支架55上时,侧托架57兼用作固定前后支架55的加强体,从而具有由支架55作为主体构成的发动机支承构造体的牢固性显著提高的优点。
(4)消音器的冷却
由于发动机26的消音器51因尾气而成为高温,所以优选尽可能地冷却。但是,以往,实际上没有对冷却消音器51方面进行研究。但是,设置用于冷却消音器51的风扇、导管增大了成本方面的劣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抑制了成本升高的状态下,冷却消音器51。即,采用在飞轮49的横向配置消音器51的结构,如图10作为变形例示意地所示的那样,在飞轮49的外表面固定冷却风扇72,利用该冷却风扇72的风冷却消音器51。
由于是像这样地仅在飞轮49的外表面固定冷却风扇72的简单结构,所以不会导致大的成本升高。还能够在飞轮49上一体地形成送风用翅片。此外,消音器51也可以具有后燃烧器功能、尾气净化功能。
(5)行驶车身的后半部的构造
以下,详细说明行驶车身1中的与变速箱27相比更靠后侧的部位。首先,说明下部连结体36和变速箱27、以及下部连结体36和后桥箱34的连结构造。该连结构造如图11(A)所明示。即,在下部连结体36的前端通过焊接固定前支承板74,并将其通过螺栓74’紧固在变速箱27的后面,在下部连结体36的后端通过焊接固定后支承板75,并将该后支承板75通过螺栓75’紧固在后桥箱34的前面。
支承板74、75是四边形,但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任意的形状。如图15所示,在下部连结体36的前端设置有向前支承板74的前方突出的阳型嵌合部36a,而在变速箱27的后面形成有与阳型嵌合部36a紧密嵌合的阴型嵌合部(未图示),通过这些阴阳嵌合部的嵌合实现紧固强度的提高。还可以在下部连结体36和后桥箱34上设置嵌合部。
加强框架37由圆管(圆钢管)制成。以下说明该加强框架37。例如图12所示,变速箱27与中央车架11的上表面相比更靠下方地配置,并且,下部连结体36被固定在变速箱27的下端部。更详细地说,在变速箱27的内部,齿轮组沿上下改变高度地配置,由此,变速箱27的上下尺寸相当大。
下部连结体36被固定在变速箱27的下端部,由此,下部连结体36被配置在前部侧车架9及中央车架11的很下方,后轮驱动轴41从侧面观察时以与下部连结体36大致平行的姿势与后桥箱34连接。
而且,加强框架37以越趋向下方高度越低的方式从侧面观察时成为前倾姿势,左右的上端通过焊接固定在中央车架11。另外,如图16(A)所明示,在加强框架37的底部37a,固定有具有左右的向下片38a的从正面观察呈向下开口槽形的支座38,而在下部连结体36上固定有供支座38以覆盖的方式嵌入的支承托架77,利用左右横长的销78连结支座38和支承托架77。此外,也可以代替销78使用螺栓及螺母,通过它们进行紧固,或者,还可以通过焊接将加强框架37固定在下部连结体36。
在支座38上设置有左右一对橡胶座79,通过该橡胶座79支承燃料箱21的下表面。如图16(A)所示,燃料箱21的下表面上的由橡胶座79形成的支承部的近前侧设置有向下鼓出部21a,在该向下鼓出部21a设置有燃料的出口80,燃料从出口80经由过滤器(未图示)被送向发动机26。发动机26是柴油方式,燃料被泵强制地输送,从而燃料箱21的出口70设置在发动机26的下方也没有关系。
如图12(B)所明示,在燃料箱21上设置有前后一对凸缘81、82,前部凸缘81通过螺钉被固定在固定于中央车架11的油箱托架83上。另一方面,燃料箱21的后部凸缘82通过螺钉被紧固在图4、5所示的设置于悬挂托架18的托架板18a上。燃料箱21的注油口84位于座椅6的下方,将座椅6向前放倒时,注油口54露出。
从例如图12(B)可以良好地理解,在燃料箱2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左侧方和前方开设的台阶部85。在该台阶部85的位置,能够配置例如液压单元86。通过液压单元86控制液压缸39等的液压设备。而且,在台阶部85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其他部件,也可以不设置台阶部85。
(6)连杆机构、液压缸
以下,说明连杆机构3和液压缸39。如图17及图18所示,连杆机构3具有分成上下地配置的顶部连杆88和底部连杆89,在两连杆88、89的后端通过第一销90及第二销91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有联接件92。在联接件92的下端部向后突出设置有未图示的中心销,经由该中心销连结插秧部2。因此,插秧部2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1以某角度的量滚动。
顶部连杆88由各管或槽钢材料形成,基本上呈直线状的形态,在其前端固定有上轴承管93,并将该上轴承管93嵌入被固定在左右后柱14上的上支轴94。因此,顶部连杆88以其前端为中心上下转动的方式被连结在后柱14。上支轴94是筒型,嵌有第三销95。
底部连杆89呈前部为1根且向后分支了的大致Y形,在前端固定有下轴承筒96,并将其嵌入被固定在后柱14上的下支轴97,因此,底部连杆89也以其前端为中心上下转动的方式被连结在后柱14。下支轴97也是筒型,嵌有第四销98。
前后纵长的中间连杆99以其后端部为中心转动地通过第五销100被连结在底部连杆89上。中间连杆99呈向下开口槽形的形态,在其前端部穿插有左右横长且中空的第六销101。另一方面,在底部连杆89的前端部向上突出设置有左右一对臂102,通过左右臂102从下方支承第六销101。
另一方面,液压缸39具有筒体39a和活塞杆39b,筒体39a的基端通过第七销104与固定在下部连结体36的托架40连结,而在活塞杆39b的前端固定有例如如图17所示板状的带有圆孔的钩105,钩105和中间连杆99通过上述的第六销101(参照图17、18)被连结。
因此,当液压缸39伸展时,连杆装置3向下转动,插秧部2下降,当液压缸39收缩时,连杆装置3向上转动,插秧部2上升。在液压缸39中的筒部39a的前端,设置有用于缓和冲击的缓冲用的蓄能器106。此外,也可以不使用中间连杆99,直接将液压缸39连结在臂102上。
(7)与行驶车身的后半部相关的总结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变速箱27和后桥箱34兼用作行驶机体1的构造部件,所以仅此就能够简化行驶机体1的构造并有助于成本压缩、轻量化(由于变速箱27、后桥箱34因其功能而作成坚固的构造,所以充分地发挥作为强度构件的功能。)。而且,由于利用加强框架37连结下部连结体36和中央车架11,所以由变速箱27等构成的下部构造体和由侧车架9、10等构成的底盘相互加强,其结果,作为整体成为极其坚固的构造。
另外,插秧部2的荷重作为拉伸力作用于液压缸39,通过该拉伸力在下部连结体36上作用有弯曲力。但是,由于加强框架37成为从上向下部连结体36突出的状态,所以能够显著地抑制由下部连结体36、变速箱27等构成的下部构造体的挠曲变形,其结果,能够确保高的耐久性。
燃料箱21成为由加强框架37围成的状态,由此,能够与加强框架37的存在没有关系地尽可能地降低燃料箱21的高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用于连结加强框架37的支座38兼用作燃料箱21的支承部件,所以具有仅此就能够简化构造的优点。另外,例如如图12(A)所示,在燃料箱21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允许液压缸39的移动的凹部107,由此,能够不损害液压缸39的功能地尽可能地降低燃料箱21。这点也是本实施方式的优点之一。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侧车架分离成前部侧车架9和后部侧车架10,并利用中央车架11连结前后的侧车架9、10,由此,能够简单地改变前部侧车架9和后部侧车架10的大小(粗细)、位置、姿势。这点是本实施方式的优点之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固定在后桥箱34上的横梁部件35支承后柱14。像这样使用横梁部件35,由此能够减轻作用于后桥箱34的负担并提高耐久性,并且左右后柱14的间隔也能够不被向后伸出部34a的间隔限制地自由设定。
(8)进一步的加强构造
无论农田还是公路都存在凹凸,由此,例如在1个车轮浮起的状态下行驶那样,4个车轮4、5的支承状态(接地阻力)变得不平衡,由此,自身的重量作为围绕前后纵长的轴心扭转的外力作用于行驶车身1上。关于这点,当如实施方式那样地设置加强框架37时,由底盘、变速箱27、下部连结体36、后桥箱34和后柱27的整体构成的构造体的刚性显著提高,从而相对于扭转的阻力也能够显著提高。
而且,如图19所明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进一步提高相对于扭转的刚性的方式实现加强功能。即,利用前后纵长的加强撑条113连结加强框架37的左右两侧部,由加强框架37、左右的加强撑条113和后桥箱34构成俯视观察呈四边形的框架,由此,实现相对于扭转的阻力升高(当然,相对于弯曲的强度也提高。)。
加强撑条113使用方形钢管,在其前端部焊接有向外开口槽形的前部辅助托架114。另一方面,在加强框架37的左右两侧部焊接有俯视观察大致L形的支承托架115,并利用多根螺栓116及螺母117紧固前部辅助托架114和支承托架115。
另外,在加强撑条113的后端焊接有侧面观察呈扇形的后部辅助托架118,并利用螺栓119将后部辅助托架118固定在后桥箱34的前部的侧面。在后桥箱34的前部侧面设置有供螺栓119拧入的支座120。支座120沿前后各形成1对,在要求更高强度的情况下,将辅助托架118如一点点划线所示地向后扩展并紧固在4个支座120上即可。
(9)其他实施方式
在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26的支承机构中,框架加强体56采用板金制成,并在其上开有上下开口的多个通孔56a。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框架加强体56的平面面积大,所以相对于扭转的刚性高,并且发动机26的保护功能也高。另外,因通孔56a的存在,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还能够确保通风功能。
另外,在图20的实施方式中,在前侧的支架55的近前侧配置有俯视观察时向后开口U型的保险杠122。保险杠122从侧面观察时以越趋向前侧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其左右后端被焊接在前侧的支架55上,并且,保险杠122的前端经由前托架123与前车架12连结。
此外,以往的保险杠只不过是横长的形态,只不过是固定在前车架上。即,以往的保险杠只不过具有行驶车身的前端的保护功能,而不具有其他功能。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保险杠123、前车架12和前部的支架55被连结,所以底盘的前部的牢固性显著提高。即,保险杠123具有底盘(行驶车身)的加强功能。
另外,由于保险杠122被固定在前侧的支架55上,所以还作为发动机26的保护部件发挥功能,由此,成为以将发动机26向前部侧车架9的下方下沉的状态配置的结构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动机26的保护功能(由于通风性没有被阻碍,所以发动机26的冷却功能也高。)。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0(A)所示,在变速箱27的上部后面安装有液压单元86。
图21示出了整体的骨架的其他例。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辅助框架23的外侧,内外各配置2个外框架124,利用前后多个外托架125支承外框架124。而且,利用外框架124支承辅助盖罩126。升降用踏板128也被固定在外侧的外框架124上。另外,车身罩24的后部成为变高了的肩部24b,但在台阶部24b的周围配置有围栏(安全栅栏)127。左右的围栏127被固定在外侧的外框架124上。
外框架124配置成向侧车架9、10的左右外侧大幅度伸出的状态。此处,设置从下部连结体36向左右外侧延伸的左右一对撑柱128,利用撑柱128支承位于后端的外托架125。由此,能够显著提高载人的部位的牢固性。此外,撑柱128与固定在下部连结体36上的托架连结。
在图2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发动机26配置在变速箱27的后侧。在该实施方式中,变速箱27和后桥箱34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被下部连结体36连结,并且,具有前部加强体37和后部加强体37’。后部加强体37’被固定在与左右的后部侧车架10连结的横长框架130上。加强体37、37’经由托架被安装在下部连结体36上,但也可以直接通过焊接或螺栓等安装。
在前后的加强体37、37’上安装有底板131,发动机26经由防振橡胶(未图示)被底板131支承。前后的加强体37、37’是从正面观察呈U形的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箱能够配置在变速箱27的近前侧。
前后的加强体37、37’形成为具有纵长部的下水平部的从正面观察大致L形,还能够将下水平部的前端固定在下部连结体36的侧面。另外,还能够将形成为从正面观察呈U型的加强体37、37’的下水平部固定在下部连结体36的下表面。前部加强体37也可以固定在中央车架11中的后部侧车架10的外侧的部分。
(10)其他
本发明除了以上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具体化成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适用对象不限于乘用型插秧机,还能够适用于苗移植机、割草机等各种农用作业机。还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插秧部替换成其他的作业装置或运输拖车。行驶机体不限于车轮式的行驶方式,也可以采用履带式的行驶方式。
侧车架不需要分成前后独立的部件,也可以整体连成一体。与中央车架和下部连结体连结的加强体的形态也没有限定,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形态。下部连结体也可以是圆管制,或者也可以是多根制成的方式等,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将液压缸连结在下部连结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加强体连结变速箱与中央车架或侧车架,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本发明相同的效果。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被具体化成插秧机等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而发挥其有用性。因此,能够在工业上利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行驶车身
2     作为作业装置的一例的插秧部
3     连杆装置
4     前轮
5     后轮
9     前部侧车架
11    中央车架
12    前车架
13    后车架
21    燃料箱
24    车身罩
24a   驾驶地板
26    发动机
27    变速箱
38    作为后侧部件支承部的一例的支座
39    液压缸
55    作为前侧部件支承部的一例的构成发动机支架的支架
56    构成发动机支架的框架加强体

Claims (2)

1.一种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具有载人并供驾驶的行驶车身和搭载在其上的发动机,所述行驶车身具有配置在驾驶席的下方的底盘和变速箱,所述底盘由框架部件构成,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变速箱的内部进行动力传递,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盘和变速箱被配置成变速箱位于底盘的下方的状态,所述底盘是利用横长框架连结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车架而成的构造,在所述左右侧车架的前部设置有载置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支架,所述发动机支架被设置成使得前后的两个支架向下突出,所述两个支架从正面观察时呈向上开口U字状的形态,在所述两个支架的底部经由多个减振单元防振地支承所述发动机,由此,以使所述发动机中的内燃机主体的下部比所述左右侧车架的下表面更向下方下沉的状态,由所述两个支架支承所述发动机,
所述底盘具有所述左右侧车架、将所述左右侧车架在其前后中途部连结的左右横长的中央车架、和将所述左右侧车架在其后端部连结的左右横长的后车架,
所述侧车架分成位于中央车架的近前侧的大致水平姿势的前侧侧车架、和位于中央车架的后侧且越趋向后方越高地倾斜的后侧侧车架,所述后侧侧车架与所述前侧侧车架相比在更靠左右内侧被固定在所述中央车架上,
由安装在所述变速箱的左右侧面上的左右前桥装置支承所述左右前侧侧车架,所述变速箱和配置在所述变速箱的后方的后桥箱由与所述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位于更下方的下部连结体连结,
所述后车架经由后柱被所述后桥箱支承,并且,由加强体连结所述中央车架和所述下部连结体,所述加强体从正面观察呈向上开口U字状且从侧面观察以越趋向后侧越低的方式前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体由钢管制成并成为框架构造,该加强体呈从正面观察时大致U型或大致V型的形态。
CN201080050789.1A 2009-11-10 2010-11-09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Active CN1026124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6857 2009-11-10
JP2009256857A JP5508624B2 (ja) 2009-11-10 2009-11-10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2009271201A JP5411674B2 (ja) 2009-11-30 2009-11-30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2009-271201 2009-11-30
PCT/JP2010/069948 WO2011058974A1 (ja) 2009-11-10 2010-11-09 乗用型農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2458A CN102612458A (zh) 2012-07-25
CN102612458B true CN102612458B (zh) 2015-05-20

Family

ID=43991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0789.1A Active CN102612458B (zh) 2009-11-10 2010-11-09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KR (1) KR101717161B1 (zh)
CN (1) CN102612458B (zh)
IN (1) IN2012DN03282A (zh)
TW (1) TWI505770B (zh)
WO (1) WO20110589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7469B2 (ja) * 2012-03-27 2016-09-2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
TWI482716B (zh) * 2012-11-20 2015-05-01 Kwang Yang Motor Co Modular vehicle frame for small vehicles
KR101498781B1 (ko) * 2013-05-15 2015-03-05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이앙기
DE102013217368A1 (de) 2013-08-30 2015-03-05 Hamm Ag Antriebsbaugruppe, insbesondere für eine Baumaschine, Unterbaugruppe für eine Antriebsbaugruppe und diese umfassende Baumaschine
CN104429244B (zh) * 2013-09-12 2016-09-2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苗移植机
KR101663092B1 (ko) * 2014-04-18 2016-10-07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이앙기용 차체프레임
JP6334254B2 (ja) 2014-05-15 2018-05-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エンジン装置支持構造、及び、エンジン装置設置方法
CN106605467A (zh) * 2015-10-22 2017-05-03 广西大学 一种新型农用机械发动机支架
JP6612175B2 (ja) * 2016-05-02 2019-11-27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機及び田植機
CN106973599B (zh) * 2017-01-18 2019-06-28 江苏大学 一种栽植机构横向及纵向仿形装置及控制方法
EP3489060A1 (en) * 2017-11-22 2019-05-29 Pierre Trattori S.n.c. di Giovanni Battista Polentes & C. Farm tractor
KR102180042B1 (ko) * 2019-04-26 2020-11-17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엔진 프레임을 구비하는 이앙기 프레임
US11529868B2 (en) 2019-12-05 2022-12-20 Caterpillar Inc. Haul truck space frame mounting arrangement
KR102428418B1 (ko) * 2020-12-16 2022-08-02 주식회사 디피코 소형전기트럭의 회전구동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0800A (zh) * 1986-02-19 1988-08-31 井関农机有限公司 乘座型农作业机
JP4139669B2 (ja) * 2002-10-25 2008-08-27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3527A (ja) * 1991-02-26 1993-08-0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580417B2 (ja) * 1991-11-25 1997-02-12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における機体フレ―ム構造
JP3984729B2 (ja) * 1998-09-25 2007-10-03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
JP2000201510A (ja) 1999-01-11 2000-07-2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動農機のフレ―ム構造
JP4812201B2 (ja) * 2001-09-07 2011-11-0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移動農機
JP3804926B2 (ja) * 2001-11-09 2006-08-02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
JP6104007B2 (ja) * 2013-03-22 2017-03-2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電流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0800A (zh) * 1986-02-19 1988-08-31 井関农机有限公司 乘座型农作业机
JP4139669B2 (ja) * 2002-10-25 2008-08-27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7274A (en) 2011-08-16
KR20120084761A (ko) 2012-07-30
TWI505770B (zh) 2015-11-01
IN2012DN03282A (zh) 2015-10-23
WO2011058974A1 (ja) 2011-05-19
KR101717161B1 (ko) 2017-03-16
CN102612458A (zh)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2458B (zh)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CN1273344C (zh) 可调节底盘部分相对于参考方向的方位的高度可调底盘
CN104010484A (zh) 裂土器组件
CN105073566B (zh) 工程车
AU6553101A (en) Tractor with front suspension
CN102355812B (zh) 乘坐式农业工作机及作为其一个例子的乘坐式插秧机
US6264241B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ing type vehicle
JP2004306749A (ja) 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JP2011102050A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CN208544067U (zh) 高地隙自走式底盘的独立悬挂装置
JP5411674B2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CN204837026U (zh) 乘用型水田作业机
US8646788B2 (en) Steering damper device for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CN110291860A (zh) 一种具有坡地地形适应功能的遥控山地履带拖拉机
EP1935772B1 (en) Vehicle with swing arm suspension
JP5508624B2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H077221Y2 (ja) 乗用作業機の座席シート支持装置
CN102355810B (zh)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及作为其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
JP2011162135A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5486888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14054259A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5537053B2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2004254699A (ja) 田植機
JP2002335709A (ja) 田植機
JP2000203284A (ja) 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