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9200B - 供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供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9200B
CN102349200B CN201080011188.XA CN201080011188A CN102349200B CN 102349200 B CN102349200 B CN 102349200B CN 201080011188 A CN201080011188 A CN 201080011188A CN 102349200 B CN102349200 B CN 102349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ower
tubular shell
connector
connecto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11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9200A (zh
Inventor
堀泰伸
矢作惠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9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9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9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92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44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gear tee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5Latching arms not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电连接器。该供电连接器具备:具有前端开口部的筒状壳体;被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收纳于上述筒状壳体内,且设置成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自如的连接器主体;以及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对上述连接器主体进行操作而使其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滑动的操作机构进行操作,上述操作机构具备:至少第一端突出到上述筒状壳体的外侧,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的操作杆;以及将因上述第一端的移动而产生的上述操作杆的转动力转换成仅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力的转换机构,上述操作杆的上述第一端的移动方向与伴随上述操作杆的转动的上述连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一致。

Description

供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对电动汽车等电动机械充电时所使用的供电连接器。
本申请以于2009年12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296621号、于2009年12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296622号、以及于2009年12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296625号为基础主张优先权,且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供电连接器对像电动汽车等那样由电力驱动的电动机械进行充电。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上述电动机械的充电中所使用的供电连接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上述供电连接器具备:筒状壳体;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装配在上述筒状壳体的前半部,且具有多个端子;以及操作杆,该操作杆用于对上述连接器主体进行操作而使其移动。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上述供电连接器中,操作杆的中间部被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内。此外,上述操作杆的第一端部(作用部)枢轴装配于上述连接器主体。并且,上述操作杆的第二端部(操作部)突出到上述筒状壳体的外部。进而,在该供电连接器中,为了使上述连接器主体相对于上述筒状壳体前进,使上述操作杆相对于上述筒状壳体朝后退的方向转动。即,上述操作杆及上述连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相互反向。
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上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锁定单元,通过上述操作杆的转动使连接器主体前进,在上述连接器主体和设置于电动汽车的受电连接器嵌合的位置,该锁定单元对上述操作杆进行锁定;以及解除杆,该解除杆用于解除上述锁定。即,在现有的供电连接器中,在将供电连接器连接于受电连接器时对操作杆进行操作,在将供电连接器从受电连接器卸下时对解除杆进行操作。
并且,现有的供电连接器还具备卡合单元在将筒状壳体插入于受电连接器后的状态下,该卡合单元将筒状壳体卡止于受电连接器,以免在充电时供电连接器从受电连接器意外地脱落。
该卡合单元具备:安装于筒状壳体的卡止部件(锁定臂),该卡止部件安装于筒状壳体,且能够在与受电连接器卡止的卡止位置和不与受电连接器卡止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施力部件(复位弹簧),该施力部件对卡止部件从卡止位置朝退避位置施力;以及卡止机构(由受电侧连接器的驱动用凸台、供电连接器的从动销及板簧等构成),该卡止机构与筒状壳体相对于受电连接器的插入动作联动而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卡止部件从退避位置向卡止位置移动。
另外,与前面上述的锁定单元的情况相同,基于卡合单元的筒状壳体与受电连接器之间的卡止状态也通过解除杆的操作而被解除。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275203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上述供电连接器中,由于上述操作杆的移动方向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相互反向,因此操作人员无法凭直觉对操作杆进行操作,从而无法顺畅地进行充电作业。换言之,当相对于上述受电连接器装拆上述供电连接器时,操作人员的直观上的操作感觉受损。
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上述供电连接器中,由于在将上述供电连接器连接于上述受电连接器时所操作的杆与在将上述供电连接器从上述受电连接器卸下时所操作的杆不同,因此在对上述供电连接器进行操作时会产生迷惑,无法顺畅地进行充电作业。
并且,由于使卡止部件向卡止位置移动的机构(卡止机构)、使连接器主体前进而与受电连接器嵌合的机构(操作杆)、和实施连接器主体与受电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的解除以及筒状壳体与受电连接器之间的卡止状态的解除的机构(解除杆)独立设置,因此存在供电连接器的内部构造复杂、在小型化及制造成本削减方面产生极限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获得直观上的操作感觉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充电作业的供电连接器。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内部构造的简化的供电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具备:筒状壳体,该筒状壳体具有前端开口部;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被收纳于上述筒状壳体内,并设置成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自如;以及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对上述连接器主体进行操作而使上述连接器主体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滑动,其中,上述操作机构具备:操作杆,该操作杆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使得该操作杆能够转动,且该操作杆的至少第一端突出到上述筒状壳体的外侧;以及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将因上述第一端的移动而产生的上述操作杆的转动力转换成仅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力,上述操作杆的上述第一端的移动方向和伴随上述操作杆的转动的上述连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一致。
(2)也可以是,上述转换机构具备:直齿圆柱齿轮,该直齿圆柱齿轮与上述操作杆的第二端一体地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以及齿条,该齿条固定于上述连接器主体,并与上述直齿圆柱齿轮的旋转联动而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
(3)也可以是,使上述操作杆的转动力作用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作用点位于上述操作杆的上述第一端和上述第二端之间。
(4)也可以是,上述直齿圆柱齿轮具备:第一直齿圆柱齿轮,该第一直齿圆柱齿轮与上述操作杆的上述第二端一体地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以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该第二直齿圆柱齿轮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并且与上述第一直齿圆柱齿轮和上述齿条啮合。
(5)也可以是,上述转换机构具备:第一齿条,该第一齿条固定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第二齿条,该第二齿条与上述操作杆的第二端连结,与上述第一齿条对置配置,并且伴随上述操作杆的转动而沿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滑动;以及直齿圆柱齿轮,该直齿圆柱齿轮配置于上述第一齿条和上述第二齿条之间,并与上述第一齿条和上述第二齿条啮合。
(6)也可以是,还具备电磁锁定机构,该电磁锁定机构具有设置于上述筒状壳体的电磁线圈和设置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锁定部。
(7)也可以是,上述电磁线圈具备固定于上述筒状壳体的筒状电磁铁和插通于上述筒状电磁铁的插棒式铁心,上述锁定部具备卡合孔,上述插棒式铁心能够插通于该卡合孔。
(8)也可以是,上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以至少第一端能够摆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以及联动移动机构,该联动移动机构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移动联动而使上述卡止部件的上述第一端摆动。
(9)也可以是,上述联动移动机构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上述卡止部件施加作用力;以及锁定解除机构,该锁定解除机构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移动联动而对上述卡止部件施加抵抗上述施力部件的上述作用力的解除力。
(10)也可以是,在上述供电连接器中,在上述卡止部件的上述第一端具有卡止爪,上述锁定解除机构具备:延长部,该延长部设置于上述卡止部件的第二端,并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设置于上述延长部,并朝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侧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设置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并朝上述第一突出部侧突出。
(11)也可以是,上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设置于上述筒状壳体的内部,并限制上述连接器主体的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移动。
(12)也可以是,上述限制部件具备:球塞,该球塞设置于上述筒状壳体;弹性体,该弹性体对上述球塞施加从上述筒状壳体朝向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作用力;以及凹部,该凹部形成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并对上述球塞的一部分进行支承。
(13)也可以是,上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固定于上述筒状壳体的手柄部,上述手柄部和上述操作杆相对于上述筒状壳体互相朝相反的方向突出。
根据本申请发明的上述方式,操作人员能够凭直觉对操作杆进行操作,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充电作业。此外,根据上述方式,能够提供简化了内部构造的供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连接图1的供电连接器的受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将图1的供电连接器连接于受电连接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将图4的供电连接器连接于受电连接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将图6的供电连接器连接于受电连接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将图8的供电连接器连接于受电连接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9对本发明的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图7中,示出了XYZ坐标系。在该XYZ坐标系中,在供电连接器连接于受电连接器的状态下,X-Y平面示出与供电连接器的纵向截面平行的平面,Y-Z平面示出与供电连接器的横向截面平行的平面。此外,+X方向示出供电连接器的上侧方向,-X方向示出供电连接器的下侧方向。此外,+Y方向示出供电连接器的装配方向,-Y方向示出供电连接器的脱离(卸下)方向。该XYZ坐标系是为了更加明确地说明本申请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而示出的,并非对本申请发明进行限定。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用在对电动汽车供给电力的充电站等充电装置中。上述供电连接器A在充电时与设置于电动汽车的受电连接器B(参照图2)连接。
上述供电连接器A具备:形成为筒状的筒状壳体1;收纳于上述筒状壳体1内的连接器主体2;以及对上述连接器主体2进行操作而使上述连接器主体2移动的操作机构3。
上述连接器主体2能够沿上述筒状壳体1的中心轴线L1方向相对于上述筒状壳体1滑动。上述操作机构3对上述连接器主体2进行操作而使上述连接器主体2相对于上述筒状壳体1移动。
上述筒状壳体1具有朝其中心轴线L1方向的前端(在图1中为左侧的端部)开口的前端开口部1a。在筒状壳体1的前端部(第一端部)设置有插入到受电连接器B的外壳101内的筒状的插入部11。在上述插入部11的周壁形成有多个插通孔11a。后述的锁定臂6的卡止爪61配置于上述插通孔11a。插通孔11a的数量与锁定臂6的卡止爪61的数量相同。此处所说的筒状壳体1的前端部指的是与受电连接器B连接的端部(连接端),也就是在图1中朝向+Y方向的筒状壳体1的端部。
并且,在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在图1中为右侧的端部)设置有朝筒状壳体1的下侧延伸的手柄12。上述手柄12从筒状壳体1的外周面沿该筒状壳体1的径向朝外侧突出。上述手柄12一体地固定于上述筒状壳体1。上述手柄12形成为筒状,且手柄部12的内部空间与筒状壳体1的内部空间连通。此外,在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的端面,设置有LED等显示灯13。该显示灯13在充电时点亮,在充电完毕时熄灭。
然而,本实施方式并非仅局限于上述结构。举例来说,代替使上述手柄部12与上述筒状壳体1一体化,可以采用例如由螺纹牙等将上述手柄部12与上述筒状壳体1连结在一起的结构。
此外,虽然为了操作人员易于查看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显示灯13设置于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的端面,但是也可以将显示灯13设置于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的侧面。
另外,此处所说的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第二端部)指的是对供电连接器进行操作的端部(操作端),也就是在图1中朝向-Y方向的筒状壳体1的端部。
上述连接器主体2以靠近筒状壳体1的前端部侧的方式被收纳。上述连接器主体2具备:与受电连接器B电连接的多个供电侧端子(端子)21、收纳多个供电侧端子21的筒状的端子收纳部22、以及收纳线缆4的线缆收纳部23。上述线缆4连接于供电侧端子21的基端。另外,上述线缆4配置成,从供电侧端子21侧开始通过上述手柄部12内部并延伸到供电连接器A的外侧。
上述供电侧端子21包括用于对电动汽车供给电力的供电用端子。此外,上述供电侧端子21还包括例如用于在充电装置和电动汽车之间对充电控制所需的信息进行通信的通信用端子等。并且,上述端子收纳部22形成为,使上述供电侧端子21的末端从上述筒状壳体1的前端开口部1a面向外侧。
这些供电侧端子21的具体的数量及配置、端子收纳部22的具体的形状、以及上述筒状壳体1的插入部11的形状等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能够举出“日本电动车辆标准:JEVS G 105”中所规定的规格。
上述线缆收纳部23固定于端子收纳部22的后端(端子收纳部22的-Y方向侧)。即,上述线缆收纳部23相对于上述端子收纳部22配置于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侧。进而,在上述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面形成有沿上述线缆收纳部23的径向朝外侧突出的滑动用销24。此外,在上述筒状壳体1的内周面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的滑动用槽14。上述滑动用销24收纳于上述滑动用槽14,且能够沿中心轴线L1方向在滑动用槽14中滑动。由此,上述连接器主体2能够相对于上述筒状壳体1沿中心轴线L1方向滑动。
另外,上述连接器主体2相对于上述筒状壳体1的移动范围由设置于供电连接器A的限制部件5限制。上述限制部件5具备螺旋弹簧51、球体状的球塞52、和形成于上述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面的凹部53。上述球塞52借助上述螺旋弹簧51的弹性力被从上述筒状壳体1的内周面侧朝上述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面(-X方向)施力。即,上述螺旋弹簧51通过沿-X方向对球塞52施加弹性力而将上述球塞52限制于上述凹部53内。
上述凹部53包括沿中心轴线L1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排列的第一凹部53A和第二凹部53B。上述第一凹部53A和第二凹部53B的内表面形成为与上述球塞52的球面对应的圆弧状。上述球塞52的一部分能够进入上述第一凹部53A和第二凹部53B。
虽然上述球塞52形成为球状体,但是并非仅局限于此,只要具有与上述凹部53对应的球面即可,也可以是将球状体的一部分切掉而形成的半球状体。另外,上述第一凹部53A和第二凹部53B的沿X方向的深度并无特殊限定,也可以在上述球塞52的半径以下。
上述第一凹部53A和第二凹部53B之间的间隔与上述连接器主体2的沿中心轴线L1方向的最大移动距离相同。如图1所示,将上述连接器主体2的端子收纳部22整体都被收纳在上述筒状壳体1内的位置称作收纳位置。如图3所示,将上述端子收纳部22的一部分从上述筒状壳体1的前端开口部1a突出的位置称作突出位置。
上述连接器主体2能够从上述收纳位置移动到上述突出位置,或者从上述突出位置移动到上述收纳位置。因此,上述连接器主体2的沿中心轴线L1方向的最大移动距离是从上述收纳位置到上述突出位置的距离。
即,在上述连接器主体2被配置于上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球塞52进入位于上述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的第一凹部53A,以此来限制上述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并且,在上述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球塞52进入位于上述筒状壳体1的后端侧的第二凹部53B,以此来限制上述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
另外,在该限制部件5中,由于上述凹部53的内表面形成为与球塞52相对应的圆弧状,因此在由后述的操作机构3施加比上述螺旋弹簧51的作用力大的力的情况下,能够克服上述螺旋弹簧51的作用力而使上述球塞52在上述第一凹部53A和第二凹部53B之间移动。即,能够从上述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开始,使上述连接器主体2朝从前端开口部1a突出的方向移动。此外,能够从上述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的状态开始,使上述连接器主体2朝被收纳于上述筒状壳体1内的方向移动。
上述操作机构设置于上述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侧。上述操作机构具备:操作杆31,该操作杆31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筒状壳体1转动;直齿圆柱齿轮32,该直齿圆柱齿轮32伴随上述操作杆31的转动而旋转;以及齿条34,该齿条34与上述直齿圆柱齿轮32啮合。上述齿条34固定于上述连接器主体2,且能够伴随上述直齿圆柱齿轮32的旋转而沿中心轴线L1方向移动。由该直齿圆柱齿轮32以及齿条34构成将上述操作杆31的转动力转换成仅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力的转换机构。
上述齿条34在上述筒状壳体1内被固定于上述线缆收纳部23。在上述齿条34沿中心轴线L1方向排列有与上述直齿圆柱齿轮32啮合的齿。并且,上述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朝向与上述手柄部12的突出方向相同侧(在图1中为下侧)。即,上述齿条34的齿形成为朝向供电连接器A的下侧方向。在图1中,上述齿条34以不与从上述线缆收纳部23的后端伸出的线缆4干涉的方式固定于上述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面。
上述操作杆3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自由端)31a突出到上述筒状壳体1的外侧。上述操作杆3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固定端)31b由杆轴35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1。在图1中,操作杆31的第二端31b配置于上述筒状壳体1内。然而,并非仅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杆轴35突出到筒状壳体1的外侧,并与第一端31a同样地将上述第二端31b配置于上述筒状壳体1的外侧。
此外,在图1中的Y-Z平面(使用状态下的水平面)上,杆轴35的轴线方向与中心轴线L1方向正交。由此,操作杆31能够在图1中的X-Y平面(使用状态下的垂直面)中转动。即,操作杆31能够在沿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的假定平面内转动。另外,假定平面(X-Y平面)意味着包含中心轴线L1的平面、以及沿着中心轴线L1(虽然不包含中心轴线L1,但是与中心轴线L1平行)的平面双方。
并且,杆轴35及操作杆31的第二端31b位于朝向下侧(-X方向)的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下方。另一方面,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位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上方。换言之,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相反侧。进而,该操作杆31相对于筒状壳体1以远离中心轴线L1(朝向-Y,X方向)的方式朝与上述手柄部1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直齿圆柱齿轮32在筒状壳体1内以与齿条34啮合的方式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下方,并与操作杆31一体地由杆轴35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操作机构3中,操作杆31的第一端部31a是操作人员使操作杆21转动的施力点,操作杆31的第二端部31b是操作杆31的支点。并且,一体地固定于操作杆31的直齿圆柱齿轮32与齿条34的啮合部分是为了使连接器主体2沿中心轴线L1方向移动而使操作杆31的转动力作用于连接器主体2的作用点。进而,由于该作用点位于操作杆31的施力点和支点之间,因此操作杆31的第一端部31a的移动方向和伴随操作杆31的转动的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具备多个(在图示例中为2个)锁定臂6,锁定臂6设置于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并将供电连接器A卡止于受电连接器B。多个锁定臂6以包围连接器主体2的方式沿筒状壳体1的周向排列。在图1中,示出了第一锁定臂6A和第二锁定臂6B。然而,并非仅局限于此,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的锁定臂。
各锁定臂6形成为沿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在锁定臂6的前端(第一端)形成有沿筒状壳体1的径向朝外侧突出的卡止爪61。锁定臂6的后端(第二端)由销62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即,各锁定臂6安装成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1摆动。
并且,在上述销62固定有扭簧63。借助该扭簧63的作用力对锁定臂6朝该锁定臂6以其前端侧沿着筒状壳体1的径向朝外侧移动的方式摆动的方向施力。即,借助该扭簧63的作用力对锁定臂6的前端侧朝筒状壳体1的径向施力。在该施力状态下,卡止爪61从筒状壳体1的插通孔11a突出到外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具备锁定解除机构7,该锁定解除机构7克服上述扭簧63的作用力而使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退避到筒状壳体1内。锁定解除机构7具备:延长部71,该延长部71从第一锁定臂6A的后端进一步沿中心轴线L1朝筒状壳体1的后端侧延伸;第一突起部72,该第一突起部72形成于延长部71;以及第二突起部73,该第二突起部73形成于连接器主体2的外周面。
延长部71与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面对置配置。第一突起部72向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面突出。另外,第一突出部72的突出高度设定成不与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面接触的高度。
第二突起部73朝延长部71突出,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的状态(参照图3)下,该第二突起部73不与第一突起部72、延长部71接触。另一方面,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下,第二突起部73与第一突起部72抵接。通过第二突起部73与第一突起部72抵接,第二突起部73克服扭簧63的作用力而沿筒状壳体1的径向朝外侧推压延长部71。结果,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退避到筒状壳体1内。
即,该锁定解除机构7能够与操作杆31的操作联动而使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在退避到筒状壳体1内的退避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和从插通孔11a沿筒状壳体1的径向突出到外部的突出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具备电磁锁定机构9,该电磁锁定机构9用于在充电时防止连接器主体2相对于筒状壳体1移动。电磁锁定机构9具备:固定于筒状壳体1的电磁线圈91、和设置于连接器主体2的锁定部92。上述电磁线圈91具备固定于筒状壳体1的筒状的电磁铁93、和插通于该电磁铁93的插棒式铁心94。上述锁定部92具有供插棒式铁心94插通的卡合孔92a。如图1所示,上述锁定部92构成为作为单独的部件而设置于连接器主体2,但是并非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与连接器主体2形成为一体。
当处于电流未在上述电磁铁93流通的状态时,借助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等,上述电磁线圈91的插棒式铁心94被收纳于电磁铁93内。当处于电流在电磁铁93流通的状态时,上述插棒式铁心94从电磁铁93突出。在充电时(对电动汽车供给电力时)进行对电磁铁93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作业。具体地,通过对电动汽车供给的电力流入电磁铁93而进行对电磁铁93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作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必设置其它的电力供给装置。
在上述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处于相对于插棒式铁心94错开的位置(原来的位置),即使插棒式铁心94突出,该插棒式铁心94也不会插通于卡合孔92a。即,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的插棒式铁心94和卡合孔92a之间的距离对应于连接器主体2的从收纳位置到突出位置的距离。
此外,在上述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上述锁定部92配置于从电磁铁93突出的插棒式铁心94能够插通于卡合孔92a的位置(插通位置)。即,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配置于插通位置,当电流在电磁铁93流通时,插棒式铁心94从电磁铁93突出,并插通于卡合孔92a。
因此,伴随着连接器主体2从收纳位置朝突出位置移动,设置于连接器主体2的锁定部92也从原来的位置朝插通位置移动。在位于该插通位置时,若开始充电,则电流流入电磁铁93,插棒式铁心94插入于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由此,在充电时,电磁锁定机构9限制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充电的中途供电连接器A的供电侧端子21与受电连接器B的受电侧端子分离的情况。
另外,在充电完毕时,停止对电磁铁93的电力供给,伴随与此,插棒式铁心94从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脱出。即,连接器主体2处于能够移动的状态。
以往,为了防止充电时连接器主体移动,在供电连接器设置有卡止部件。在充电结束以后,利用手动作业对设置在供电连接器的外部的解除部件等进行操作,由此来解除基于卡止部件的卡止。然而,由于解除部件设置于供电连接器的外部,因此由于误操作而在充电中解除基于卡止部件的卡止的可能性高。根据基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锁定机构9,能够与充电动作联动而自动地进行连接器主体的卡止和解除。因此,无需在外部设置解除部件,能够可靠地防止误操作的发生。
此外,在以往的情况下,为了解除基于卡止部件的卡止,需要对解除部件进行操作,存在充电费力的问题。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锁定机构9,无需进行解除的手动作业,能够更简单且高效地进行充电作业。
此外,以往,在为了进行充电而将供电连接器连接于受电连接器时,必须利用手动作业对卡止部件进行操作以限制连接器主体的移动,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其它的作业就能够伴随充电的开始而自动地对连接器主体进行卡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简单且高效地进行充电作业。
与上述结构的供电连接器A连接的受电连接器B固定于电动汽车的车体等。如图2所示,上述受电连接器B具备:筒状的外壳101,该筒状的外壳101接纳筒状壳体1的插入部11;筒状的端子收纳部102,该筒状的端子收纳部102设置在筒状的外壳101的内部;以及受电侧端子(未图示),该受电侧端子配置在端子收纳部102内。在将筒状壳体1的插入部11接纳于外壳101内的状态(参照图3)下,端子收纳部102被接纳于连接器主体2的端子收纳部22内。即,这些外壳101以及端子收纳部102的形状分别与供电连接器A的插入部11以及端子收纳部22相对应。进而,在外壳101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供电连接器A的卡止爪61卡合的卡止凹部103。上述卡止凹部103的数量及配置与锁定臂6的数量及配置相对应。
受电侧端子通过与供电连接器A的供电侧端子21接触或抵接而将供电连接器A和受电连接器B电连接,发挥与供电侧端子21同样的作用。即,受电侧端子的数量及配置与供电连接器A的供电侧端子21相对应。
在将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供电连接器A连接于受电连接器B的情况下,首先,在如图1所示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操作人员把持手柄部12将筒状壳体1的前端部(插入部11)插入外壳101内从而嵌入受电连接器B。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第二锁定臂6B的卡止爪61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止凹部103卡合,成为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连接器B暂时嵌合的状态。
接下来,利用操作机构3使连接器主体2朝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移动,以使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更详细地说,操作人员把持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并以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朝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移动的方式使操作杆31转动,由此连接器主体2朝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移动而配置于突出位置。
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操作杆31的操作,锁定解除机构7的第二突起部73与连接器主体2一起移动而从第一突起部72分离。因此,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借助扭簧63的作用力从筒状壳体1的插通孔11a突出到外部而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止凹部103卡合。由此,成为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连接器B完全嵌合的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供电侧端子21与受电侧端子接触或抵接,从而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连接器B电连接,成为能够充电的状态。
另外,在使操作杆31转动时,在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止凹部103卡合以后,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连接器B电连接。
此外,在该完全嵌合状态下,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配置在与插棒式铁心94相对应的位置。进而,当在该完全嵌合状态下开始充电时,电流在电磁铁93流通,插棒式铁心94插入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能够利用电磁锁定机构9防止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并能够可靠地防止充电时供电连接器A的供电侧端子21与受电连接器B的受电侧端子分离。
另外,在充电完毕时,对电磁铁93的电力供给停止,伴随与此,插棒式铁心94从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脱出。即,连接器主体2成为能够移动的状态。
然后,在从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连接器B完全嵌合的状态将供电连接器A从受电连接器B卸下的情况下,首先,操作人员把持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以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朝筒状壳体1的后端侧移动的方式使操作杆31转动。由此,连接器主体2朝筒状壳体1的后端侧移动而配置于收纳位置。
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操作杆31的操作,锁定解除机构7的第二突起部73与连接器主体2一起移动而与第一突起部72抵接。由此,第二突起部73克服扭簧63的作用力而沿筒状壳体1的径向朝外侧推压延长部71,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退避到筒状壳体1内。即,返回到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连接器B暂时嵌合的状态。
然后,把持手柄部12而将供电连接器A从受电连接器B拔出,由此供电连接器A的卸下作业完毕。
另外,在暂时嵌合状态下,虽然第二锁定臂6B的卡止爪61与受电连接器B卡合,但是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合被解除,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合力弱化,因此能够容易地拔出供电连接器A。
如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由于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以及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因此操作人员能够凭直觉对操作杆31进行操作。并且,由于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连接器B的连接作业(装配作业)以及卸下作业(脱离作业)均能够通过操作杆31的操作来实现,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充电作业。
并且,操作机构3由使用了直齿圆柱齿轮32以及齿条34的齿轮机构构成,以此能够将操作杆31的转动动作可靠地转换成连接器主体2的进退动作。此外,通过将操作机构3形成为齿轮机构,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且能够削减供电连接器A的制造成本。并且,还能够提高供电连接器A的维护性。
此外,将操作杆31的第二端31b以及直齿圆柱齿轮32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侧,并将操作杆的第一端31a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相反侧,以此能够将为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以及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而所需的直齿圆柱齿轮32的数量抑制为一个。即,能够将操作机构3的构成部件件数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能够削减供电连接器A的制造成本。
并且,由于操作杆31以及手柄部12相对于筒状壳体1以远离中心轴线L1的方式互相朝相反方向突出,因此能够在利用操作人员的左右任何一方的手对手柄部12进行把持的状态下,利用另一方的手对操作杆31进行操作。即,无论作业人员的惯用手是左右的哪一方,均能够容易地对供电连接器A进行操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操作机构3不像以往那样包含连杆机构,仅由齿轮机构构成,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主体2的轴错位,因此能够使连接器主体2从筒状壳体1顺畅地突出到受电连接器B的外壳101内。
详细说来,在像以往那样地通过连杆机构将操作杆31的转动运动转换成连接器主体2的直线运动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操作杆31的转动对连接器主体2还作用有与中心轴线L1正交的方向的力,因此存在连接器主体2的轴产生错位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中,由于仅利用齿轮机构将操作杆31的转动运动转换成连接器主体2的直线运动,因此对齿条34以及连接器主体2仅作用有中心轴线L1方向的力。即,未对连接器主体2作用与中心轴线L1正交的方向的力,结果,能够防止连接器主体2的轴错位。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由于能够与操作杆31的操作联动地使供电连接器A和受电连接器B在暂时嵌合的状态和完全嵌合状态之间切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供电连接器A的操作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由于齿条34固定于连接器主体2的外周面,因此与齿条34、直齿圆柱齿轮32固定于线缆收纳部23的后端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筒状壳体1的长度方向(中心轴线L1方向)的尺寸设定得短,能够实现供电连接器A的小型化。
并且,由于齿条34、直齿圆柱齿轮32未配置于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设定从线缆收纳部伸出的线缆的处理、显示灯13的配置。即,供电连接器A的设计变得容易。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对于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以及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的操作机构3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基于齿轮机构的结构,可以采用如下的操作机构:使操作杆31的转动力作用于连接器主体2的作用点位于操作杆31的施力点(第一端31a)和操作杆31的支点(第二端31b)之间。
作为如上所述的结构,例如能够举出下述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突出到筒状壳体1的外侧,并且使操作杆31的第二端31b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在此基础上,利用连结轴将操作杆3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和连接器主体2以相互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在一起。另外,在该结构中,例如在将连结轴固定于连接器主体2的情况下,可以在操作杆31形成有供连结轴插通的连结孔,并且该连结孔还可以形成为沿操作杆31的长度方向延长的长孔,以使连结轴能够沿操作杆31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该结构中,由于操作杆31的中途部和连接器主体2之间的连结部分成为使操作杆31的转动力作用于连接器主体2的作用点,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以及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即,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并且,使操作杆31的转动力作用于连接器主体2的作用点的配置位置并不局限于位于连结操作杆31的施力点(第一端31a)和操作杆31的支点(第二端31b)的直线上,只要是至少从操作杆31的支点朝向施力点的方向与从支点朝向作用点的方向所成角度小于180度的位置即可。然而,将该角度设定得小(例如90度以下)的情况更为优选。
作为该结构,例如能够举出下述结构:以相对于操作杆31错开规定角度的方式与操作杆31一体地设置沿远离操作杆31的第二端31b的方向延伸的作用片,并利用连结轴将作用片的末端部与连接器主体2连结成旋转自如,上述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突出到筒状壳体1的外侧,并且上述操作杆31的第二端31b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即,在该结构中,作用片的末端部作为作用点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该结构中,可以将作用片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设定成比操作杆3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小。并且,在该结构中,例如在将连结轴固定于连接器主体2的情况下,可以在作用片的末端部形成有供连结轴插通的连结孔,并且该连结孔还可以形成为沿作用片的长度方向延长的长孔,以使连结轴能够沿作用片的长度方向移动。
即便是该结构,也能够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以及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特别地,通过使从操作杆31的支点朝向施力点的方向与从支点朝向作用片的作用点的方向所成角度在90度以下、并将作用片的长度尺寸设定成比操作杆的长度尺寸小,由于实质上作用点位于支点和施力点之间,因此能够可靠地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以及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5具有设置于筒状壳体1侧的球塞52和形成于连接器主体2的凹部53的结构。然而,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对连接器主体2的滑动用销24进行收纳的筒状壳体1的滑动用槽14构成,例如还可以构成为对操作杆31的转动角度范围进行限制。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电动汽车用的充电装置所具备的供电连接器A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能够适用于由电力驱动的各种电动机械用的充电装置。
在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与受电连接器连接时,例如通过将筒状壳体的前端开口部侧嵌入受电连接器等而将筒状壳体安装于受电连接器,在此基础上,利用操作机构使连接器主体朝筒状壳体的前端侧移动,以此能够将供电连接器的端子与受电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反之,在将供电连接器从受电连接器卸下时,利用操作机构使连接器主体朝筒状壳体的后端侧移动,以此能够将供电连接器与受电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解除。
进而,在该供电连接器中,由于操作杆的转动力的作用点(直齿圆柱齿轮与齿条啮合的点)位于操作杆的施力点(第一端)和操作杆的支点(第二端)之间,因此操作杆的第一端的移动方向以及连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一致。对该移动方向进行具体地说明,例如,在操作人员把持操作杆的第一端而以使该操作杆的第一端朝筒状壳体的前端侧移动的方式使操作杆转动时,连接器主体向筒状壳体的前端侧移动。反之,例如,在操作人员以使操作杆的第一端朝筒状壳体的后端侧移动的方式使操作杆转动时,连接器主体朝筒状壳体的后端侧移动。
因此,根据上述供电连接器,由于操作杆的第一端的移动方向以及连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一致,因此操作人员能够凭直觉对操作杆进行操作。并且,由于供电连接器和受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作业以及卸下作业均能够通过操作杆的操作来实现,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充电作业。
并且,由于操作机构由使用了直齿圆柱齿轮以及齿条的齿轮机构构成,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操作杆的转动动作转换成连接器主体的进退动作。此外,通过将操作机构形成为齿轮机构,与以往结构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能够削减供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并且,还能够提高供电连接器的维护性。
此外,根据该供电连接器,能够将为使操作杆的第一端的移动方向以及连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一致所需的直齿圆柱齿轮的数量抑制为一个。即,能够将操作机构的构成部件件数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能够削减供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C进行说明。此处,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供电连接器A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4及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C的横剖视图。图4示出上述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图5示出上述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从前端开口部1a突出的突出位置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机构3设置于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侧。操作机构3具备:操作杆31,该操作杆31被轴支承成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1转动;第一直齿圆柱齿轮32,该第一直齿圆柱齿轮32伴随操作杆31的转动而旋转;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3,该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3与第一直齿圆柱齿轮32啮合;以及齿条34,该齿条34固定于连接器主体2,且伴随第一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2、33的旋转而沿中心轴线L1方向移动。由这些第一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2、33以及齿条34构成将上述操作杆31的转动力转换成仅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力的转换机构。
齿条34配置于筒状壳体1内,并固定于线缆收纳部23的后端。在齿条34沿中心轴线L1方向排列有与后述的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3啮合的齿。并且,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朝向与手柄部12的突出方向相反侧。即,齿条34的齿朝向供电连接器的上侧(+X方向)而形成。另外,在图4中,由于线缆4从线缆收纳部23的后端延伸,因此优选为齿条34相对于线缆收纳部23的固定位置设定于不与线缆4干涉的位置。具体地,例如可以将线缆4以及齿条34沿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即Z方向)排列。
操作杆3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自由端)31a突出到筒状壳体1的外侧。操作杆3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固定端)31b由杆轴35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另外,对于操作杆31的第二端31b,虽然可以配置于筒状壳体1内,但是例如也可以使杆轴35突出到筒状壳体1的外侧,从而与第一端31a同样配置于筒状壳体1的外侧。
此外,在Y-Z平面内,杆轴35的轴线方向与中心轴线L1方向正交。由此,操作杆31形成为能够在沿中心轴线L1的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内(X-Y平面)转动。
并且,杆轴35以及操作杆31的第二端31b位于上述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上方。上述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位于比杆轴35更靠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上方的位置。换言之,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侧。
进而,该操作杆31以相对于筒状壳体1远离中心轴线L1的方式朝与上述手柄部1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第一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2、33均配置于筒状壳体1内。第一直齿圆柱齿轮32与操作杆31一体地由杆轴35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3以与齿条34及第一直齿圆柱齿轮32双方啮合的方式由销36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操作机构3中,由于第一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2、33介于操作杆31和齿条34之间,并且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侧,因此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与伴随操作杆31的转动的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机构3由使用了第一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2、33以及齿条34的齿轮机构构成,以此能够可靠地将操作杆31的转动动作转换成连接器主体2的进退动作。此外,通过将操作机构3形成为齿轮机构,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能够削减供电连接器C的制造成本。并且,还能够提高供电连接器C的维护性。
此外,由于操作杆31整体与第一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2、33一起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侧,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操作机构3,并能够实现筒状壳体1的小型化。
并且,由于构成操作机构3的第一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2、33以互相啮合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因此通过使该多个第一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2、33的直径、齿数互相不同,无需改变操作杆31的长度就能够设定成即使作业人员的力气微弱也能充分地对操作杆31进行操作。此外,与改变操作杆31的长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供电连接器C的大小抑制得紧凑,结果,能够实现供电连接器C的小型化。
并且,由于操作杆31及手柄部12以相对于筒状壳体1远离上述中心轴线L1的方式互相朝相反方向突出,因此能够在利用操作人员的左右任一方的手对手柄部12进行把持的状态下,利用另一方的手对操作杆31进行操作。即,无论操作人员的惯用手是左右手的哪一方,均能够容易地对供电连接器C进行操作。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及图7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进行说明。此处,仅对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供电连接器A及C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6及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D的横剖视图。图6示出上述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图7示出上述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从前端开口部1a突出的突出位置的状态。
如图6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D与图2所示的受电连接器B连接。进而,构成供电连接器D的操作机构8具备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齿条34、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1转动的操作杆81、沿中心轴线L1方向滑动的辅助齿条82、和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的直齿圆柱齿轮83。
操作杆8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81a突出到筒状壳体1的外侧。并且,操作杆81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途部由与中心轴线L1方向正交的杆轴85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由此,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操作杆81能够在沿中心轴线L1的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内(X-Y平面)转动。
并且,杆轴85位于上述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上方(+X方向侧),操作杆81的第一端81a位于比杆轴85更靠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上方的位置。换言之,操作杆81的第一端81a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侧。
辅助齿条82位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上方,辅助齿条82的齿与齿条34的齿对置。
并且,在辅助齿条82的侧部突出形成有轴部86,且该轴部86插入于形成在操作杆81的第二端的长孔87。另外,该长孔87形成为沿操作杆81的长度方向延伸,辅助齿条82的轴部86在长孔87内沿其长度方向移动自如。根据该构造,能够将操作杆81的转动运动转换成辅助齿条82的直线运动。换言之,辅助齿条82伴随操作杆81的转动而沿中心轴线L1方向滑动。并且,操作杆81的第一端81a的移动方向与辅助齿条82的滑动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
直齿圆柱齿轮83配置于齿条34和辅助齿条82之间,并与齿条34以及辅助齿条82双方啮合。由此,直齿圆柱齿轮83伴随辅助齿条82的沿中心轴线L1方向的滑动而旋转。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操作机构8中,由于齿条34和辅助齿条82相互朝相反方向移动,因此操作杆81的第一端81a的移动方向与伴随操作杆81的转动的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由这些齿条34、辅助齿条82、直齿圆柱齿轮83构成将上述操作杆81的转动力转换成仅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力的转换机构。
在将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D与受电连接器B连接的情况下,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在将供电连接器D的前端部嵌入受电连接器B的基础上,操作人员可以把持操作杆81的第一端81a而以使操作杆81的第一端81a朝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移动的方式使操作杆81转动,从而使连接器主体2从图6所示的收纳位置朝图7所示的突出位置移动。
并且,在将供电连接器D从受电连接器B卸下的情况下,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操作人员可以把持操作杆81的第一端81a而以使操作杆81的第一端81a朝筒状壳体1的后端侧移动的方式使操作杆81转动,从而使连接器主体2从突出位置朝收纳位置移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D,能够获得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增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3中,配置成在操作杆31和齿条34之间介有第一及第二直齿圆柱齿轮32、33两者。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只要至少介有偶数个直齿圆柱齿轮即可,由此,能够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与伴随操作杆31的转动的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
并且,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3,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与直齿圆柱齿轮32、33同样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侧。然而,例如也可以配置于齿条34的齿的形成面的相反侧。利用图4进行说明,操作杆31例如也可以朝与手柄部12相同的方向突出。另外,在该结构中,在操作杆31和齿条34之间介有奇数个直齿圆柱齿轮,以此能够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与伴随操作杆31的转动的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机构3、8由使用了直齿圆柱齿轮32、33、83及齿条34等的齿轮机构构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只要构成为至少操作杆31、81的第一端31a、81a的移动方向与伴随操作杆31、81的转动的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即可。即,操作机构3、8可以由至少将操作杆31、81的转动运动转换成连接器主体2的直线运动的任意机构构成。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5由设置于筒状壳体1侧的球塞52以及形成于连接器主体2的凹部53构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可以由对连接器主体2的滑动用销24进行收纳的筒状壳体1的滑动用槽14构成,例如还可以构成为对操作杆31、81的转动角度范围进行限制。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电动汽车用的充电装置中所具备的供电连接器A、C、D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能够适用于由电力驱动的各种电动机械用的充电装置。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8及图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进行说明。此处,对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供电连接器A、C及D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E具备设置于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并将供电连接器E卡止于受电连接器B的多个(在图示例中为2个)锁定臂(卡止部件)6,该多个锁定臂6以包围连接器主体2的方式沿筒状壳体1的周向排列。
各锁定臂6形成为沿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在锁定臂6的前端(一端)形成有朝筒状壳体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爪61,锁定臂6的后端(另一端)由销62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即,各锁定臂6安装成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1摆动。
并且,在上述销62固定有扭簧(施力部件)63,借助该扭簧63的作用力对锁定臂6朝该锁定臂6以其前端侧朝筒状壳体1的径向外侧移动的方式摆动的方向(一方的摆动方向)施力。在该施力状态下,卡止爪61从筒状壳体1的插通孔11a突出到外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E具备锁定解除机构7,该锁定解除机构7与因操作杆31的操作而导致的连接器主体2从突出位置到收纳位置的移动联动,并克服上述扭簧63的作用力使第一锁定臂(卡止部件)6A的卡止爪61退避到筒状壳体1内。锁定解除机构7具备:延长部71,该延长部71从第一锁定臂6A的后端进一步沿中心轴线L1朝筒状壳体1的后端侧(-Y方向)延伸;第一突起部72,该第一突起部72形成于延长部71;以及第二突起部73,该第二突起部73形成于连接器主体2的外周面。
延长部71与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部对置配置,第一突起部72向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面突出。另外,第一突起部72的突出高度设定成不与线缆收纳部23的外周面接触的高度。
第二突起部73朝向延长部71突出,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的状态(参照图9)下,该第二突起部73不与第一突起部72、延长部71接触。另一方面,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参照图8)下,第二突起部73与第一突起部72抵接。通过该抵接,第二突起部73克服扭簧63的作用力而朝筒状壳体1的径向外侧推压延长部71,结果,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退避到筒状壳体1内。
即,该锁定解除机构7以及上述扭簧63构成联动移动机构10,该联动移动机构10与由操作杆31的操作导致的连接器主体2的在收纳位置和突出位置之间的移动联动,从而使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在位于筒状壳体1内的退避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和从插通孔11a突出到外部并卡止于受电连接器B的卡止位置(图9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E具备电磁锁定机构9,该电磁锁定机构9用于在充电时防止连接器主体2相对于筒状壳体1移动。电磁锁定机构9具备电磁线圈91和锁定部92。电磁线圈91具备固定于筒状壳体1的筒状的电磁铁93和插通于筒状的电磁铁93的插棒式铁心94。锁定部92设置于连接器主体2,且具有供插棒式铁心94插通的卡合孔92a。另外,锁定部92可以像图示例那样地作为单独的部件设置于连接器主体2,例如还可以与连接器主体2形成为一体。
对于电磁线圈91的插棒式铁心94,当处于电流未在电磁铁93流通的状态时,利用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等使该插棒式铁心94收纳于电磁铁93内,当处于电流在电磁铁93流通的状态时,该插棒式铁心94从电磁铁93突出。另外,在充电时(对电动汽车进行电力供给时)进行对电磁铁93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作业。
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92被配置于从电磁铁93突出的插棒式铁心94能够插通于卡合孔92a的位置。另外,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位于相对于插棒式铁心94错开的位置,即使插棒式铁心94突出,该插棒式铁心94也不会插通于卡合孔92a。
与上述结构的供电连接器E连接的受电连接器B固定于电动汽车的车体等,具备:筒状的外壳101,该筒状的外壳101接纳筒状壳体1的插入部11;筒状的端子收纳部102,该筒状的端子收纳部102配置在筒状的外壳101的内部;以及受电侧端子(未图示),该受电侧端子配置在端子收纳部102内。在将筒状壳体1的插入部11接纳于外壳101内的状态(参照图9)下,端子收纳部102被接纳于连接器主体2的端子收纳部22内。即,这些外壳101以及端子收纳部102的形状分别与供电连接器的插入部11以及端子收纳部22相对应。进而,在外壳101的内周面,以与锁定臂6的数量、配置相对应的方式形成有与供电连接器E的卡止爪61卡合的卡止凹部103。
受电侧端子通过与供电连接器A的供电侧端子21接触或抵接而将供电连接器E和受电连接器B电连接,发挥与供电侧端子21同样的作用。即,受电侧端子的数量以及配置与供电连接器E的供电侧端子21相对应。
在将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供电连接器E连接于受电连接器B的情况下,首先,在如图8所示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操作人员把持手柄部12将筒状壳体1的前端部(插入部11)插入外壳101内而嵌入受电连接器B。在该状态下,如图9所示,形成为第二锁定臂6B的卡止爪61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止凹部103卡合、供电连接器E与受电连接器B临时嵌合的状态。
接下来,利用操作机构3使连接器主体2朝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移动,以使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更详细地说,操作人员把持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并以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朝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移动的方式使操作杆31转动,由此连接器主体2朝筒状壳体1的前端侧移动而配置于突出位置。
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操作杆31的操作,锁定解除机构7的第二突出部73与连接器主体2一起移动而从第一突出部72分离。因此,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借助扭簧63的作用力从筒状壳体1的插通孔11a突出到外部而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止凹部103卡合。由此,筒状壳体1借助第一锁定臂6A卡止于外壳101,成为供电连接器E与受电连接器B完全嵌合的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供电侧端子21与受电侧端子接触或抵接,从而供电连接器E与受电连接器B电连接,成为能够充电的状态。
另外,在使操作杆31转动时,在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止凹部103卡合以后,供电连接器E与受电连接器B电连接。
进而,当在该完全嵌合状态下开始充电时,电流在电磁铁93流通,插棒式铁心94插入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即,能够利用电磁锁定机构9防止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充电时供电连接器E的供电侧端子21与受电连接器B的受电侧端子分离。
另外,在充电完毕时,对电磁铁93的电力供给停止,伴随与此,插棒式铁心94从锁定部92的卡合孔92a脱出。即,连接器主体2成为能够移动的状态。
然后,在从供电连接器E与受电连接器B完全嵌合的状态将供电连接器E从受电连接器B卸下的情况下,首先,操作人员把持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以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朝筒状壳体1的后端侧移动的方式使操作杆31转动。由此,连接器主体2朝筒状壳体1的后端侧移动而配置于收纳位置。
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操作杆31的操作,锁定解除机构7的第二突出部73与连接器主体2一起移动而与第一突出部72抵接。由此,第二突起部73克服扭簧63的作用力而朝筒状壳体1的径向外侧推压延长部71,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退避到筒状壳体1内。即,基于第一锁定臂6A的筒状壳体1与外壳101之间的卡止状态被解除,返回到供电连接器E与受电连接器B暂时嵌合的状态。
然后,把持手柄部12而将供电连接器E从受电连接器B拔出,由此供电连接器E的卸下作业完毕。
另外,在暂时嵌合状态下,虽然第二锁定臂6B的卡止爪61与受电连接器B卡合,但是第一锁定臂6A的卡止爪61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合被解除,供电连接器E与受电连接器B的卡合力弱化,因此能够容易地拔出供电连接器E。
如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E,由于仅通过对一根操作杆31进行操作就能够进行供电连接器E与受电连接器B的连接作业以及卸下作业,因此能够提高供电连接器E的操作性,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充电作业。
并且,由于连接器主体2以及第一锁定臂6A的移动仅通过操作机构3以及联动移动机构10实现,因此能够简化供电连接器E的内部结构,并且能够实现其小型化以及制造成本的削减。
此外,由于联动移动机构10中的用于将第一锁定臂6A配置于卡止位置的机构仅由简单的扭簧构成,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供电连接器E的内部构造。
并且,由于联动移动机构10中的用于将第一锁定臂6A配置于退避位置的锁定解除机构7仅由形成于第一锁定臂6A的延长部71、第一突起部72、以及形成于连接器主体2的第二突起部73构成,因此组装入筒状壳体1内的联动移动机构10的实质上的构成部件件数不会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供电连接器E的内部构造。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增加各种变更。
例如,具备延长部71以及第二突出部73的锁定解除机构7只要构成为至少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第二突起部73与延长部71抵接而将卡止爪61配置于退避位置,并且,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突出部73从延长部71分离,卡止爪61借助扭簧63的作用力而配置于卡止位置即可。因此,可以不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地在延长部71形成第一突出部72。
并且,锁定解除机构7并不局限于由延长部71以及第二突出部73构成,只要构成为至少与由操作机构3引起的连接器主体2的从突出位置到收纳位置的移动联动而克服扭簧63的作用力使卡止爪61从卡止位置朝退避位置移动即可。
此外,对卡止爪61施力以将卡止爪61配置于卡止位置的施力部件并不限于对锁定臂6朝一方的摆动方向施力的扭簧63,例如可以是对锁定臂6的前端侧朝筒状壳体1的径向外侧施力、或对与第一锁定臂6A形成为一体的延长部71朝筒状壳体1的径向内侧施力的螺旋弹簧。
并且,联动移动机构10并不局限于由扭簧63等施力部件以及锁定解除机构7构成,例如也可以由将连接器主体2与第一锁定臂6A连结在一起的连杆机构、将第一锁定臂6A的摆动运动转换成连接器主体2的直线运动的齿轮机构等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筒状壳体1和受电连接器B进行卡止的卡止部件是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的锁定臂6,但只要至少以能够使卡止部件的卡止爪61在卡止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筒状壳体1即可,例如可以是卡止部件整体以能够沿筒状壳体1的径向平行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筒状壳体1。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机构3由具备直齿圆柱齿轮32、齿条34的齿轮机构构成,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利用连杆、凸轮的任意的机构。并且,操作机构3只要构成为至少能够使连接器主体2在收纳位置和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即可,也可以不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操作杆31的第一端31a的移动方向和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5由设置于筒状壳体1侧的球塞52以及形成于连接器主体2的凹部53构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由对连接器主体2的滑动用销24进行收纳的筒状壳体1的滑动用槽14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对操作杆31的转动角度范围进行限制。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电动汽车用的充电装置中所具备的供电连接器A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能够适用于由电力驱动的各种电动机械用的充电装置。
在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连接于受电连接器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将筒状壳体的前端开口部侧嵌入受电连接器等而将筒状壳体安装于受电连接器,在此基础上,利用操作机构使连接器主体从收纳位置朝突出位置移动,以此能够将供电连接器的端子与受电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
并且,此时,由于与基于操作机构的连接器主体的移动联动,卡止部件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卡止位置,因此筒状壳体卡止于受电连接器。
反之,在将供电连接器从受电连接器卸下时,利用操作机构使连接器主体从突出位置朝收纳位置移动,以此能够将供电连接器与受电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解除。
并且,此时,由于与基于操作机构的连接器主体的移动联动,卡止部件从卡止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因此筒状壳体与受电连接器之间的卡止状态被解除。
因此,根据该供电连接器,由于仅通过对同一操作机构进行操作便能够进行供电连接器与受电连接器的连接作业以及卸下作业,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充电作业。
并且,由于连接器主体以及卡止部件的移动仅由操作机构以及联动移动机构来实现,因此能够简化供电连接器的内部结构,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制造成本的削减。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发明的供电连接器,通过对一根杆进行操作,能够简单地实现供电连接器与受电连接器的装拆。
标号说明
A、C、D、E...供电连接器;B...受电连接器;1...筒状壳体;1a...前端开口部;12...手柄部;2...连接器主体;21...供电侧端子(端子);3、8...操作机构;31、81...操作杆;31a、81a...第一端;31b...第二端;32、33、83...直齿圆柱齿轮;34...齿条;82...辅助齿条;L1...中心轴线。

Claims (10)

1.一种供电连接器,
该供电连接器具备:
筒状壳体,该筒状壳体具有前端开口部;
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被收纳于上述筒状壳体内,并设置成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自如;以及
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对上述连接器主体进行操作而使上述连接器主体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滑动,
上述供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机构具备:
操作杆,该操作杆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使得该操作杆能够转动,且该操作杆的至少第一端突出到上述筒状壳体的外侧;以及
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将因上述第一端的移动而产生的上述操作杆的转动力转换成仅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力,
上述转换机构具备:
直齿圆柱齿轮,该直齿圆柱齿轮与上述操作杆的第二端一体地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以及
齿条,该齿条固定于上述连接器主体,并与上述直齿圆柱齿轮的旋转联动而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
上述操作杆的上述第一端的移动方向和伴随上述操作杆的转动的上述连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一致,
上述直齿圆柱齿轮与上述齿条啮合的点位于上述操作杆的上述第一端和上述第二端之间。
2.一种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供电连接器具备:
筒状壳体,该筒状壳体具有前端开口部;
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被收纳于上述筒状壳体内,并设置成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自如;以及
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对上述连接器主体进行操作而使上述连接器主体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滑动,
上述供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机构具备:
操作杆,该操作杆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使得该操作杆能够转动,且该操作杆的至少第一端突出到上述筒状壳体的外侧;以及
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将因上述第一端的移动而产生的上述操作杆的转动力转换成仅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力,
上述转换机构具备:
第一齿条,该第一齿条固定于上述连接器主体;
第二齿条,该第二齿条与上述操作杆的第二端连结,与上述第一齿条对置配置,并且伴随上述操作杆的转动而沿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滑动;以及
直齿圆柱齿轮,该直齿圆柱齿轮配置于上述第一齿条和上述第二齿条之间,并与上述第一齿条和上述第二齿条啮合,
上述操作杆的上述第一端的移动方向和伴随上述操作杆的转动的上述连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电磁锁定机构,该电磁锁定机构具有设置于上述筒状壳体的电磁线圈、和设置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锁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磁线圈具备固定于上述筒状壳体的筒状电磁铁、和插通于上述筒状电磁铁的插棒式铁心,
上述锁定部具备卡合孔,上述插棒式铁心能够插通于该卡合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
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以至少第一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以及
联动移动机构,该联动移动机构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移动联动而使上述卡止部件的上述第一端摆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联动移动机构具备:
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上述卡止部件施加作用力;以及
锁定解除机构,该锁定解除机构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移动联动而对上述卡止部件施加抵抗上述施力部件的上述作用力的解除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卡止部件的上述第一端具有卡止爪,
上述锁定解除机构具备:
延长部,该延长部设置于上述卡止部件的第二端,并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
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设置于上述延长部,并朝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侧突出;以及
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设置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并朝上述第一突出部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设置于上述筒状壳体的内部,并限制上述连接器主体的沿上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件具备:
球塞,该球塞设置于上述筒状壳体;
弹性体,该弹性体对上述球塞施加从上述筒状壳体朝向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作用力;以及
凹部,该凹部形成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并对上述球塞的一部分进行支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固定于上述筒状壳体的手柄部,
上述手柄部和上述操作杆相对于上述筒状壳体互相朝相反的方向突出。
CN201080011188.XA 2009-12-28 2010-12-27 供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9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6621 2009-12-28
JP2009296625 2009-12-28
JP2009-296622 2009-12-28
JP2009296621 2009-12-28
JP2009-296625 2009-12-28
JP2009296622 2009-12-28
PCT/JP2010/073512 WO2011081124A1 (ja) 2009-12-28 2010-12-27 給電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9200A CN102349200A (zh) 2012-02-08
CN102349200B true CN102349200B (zh) 2014-05-07

Family

ID=44226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118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9200B (zh) 2009-12-28 2010-12-27 供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00476B2 (zh)
EP (1) EP2426791B1 (zh)
JP (3) JP4872032B2 (zh)
CN (1) CN102349200B (zh)
WO (1) WO20110811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3619B2 (ja) * 2011-10-25 2014-05-2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JP5917918B2 (ja) * 2012-01-16 2016-05-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JP5798935B2 (ja) * 2012-01-17 2015-10-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916476B2 (ja) * 2012-03-29 2016-05-1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JP5939927B2 (ja) * 2012-08-06 2016-06-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
CN103907245B (zh) * 2012-09-03 2016-10-05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供电连接器
WO2014065238A1 (ja) * 2012-10-22 2014-05-0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EP2903099B1 (en) * 2012-10-31 2017-01-25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Power supply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unlocking power supply connector
DE102013202591A1 (de) 2013-02-19 2014-08-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adeeinrichtung für ein Elektrofahrzeug
JP6092662B2 (ja) * 2013-03-05 2017-03-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
WO2014157196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
JP6166083B2 (ja) * 2013-03-28 2017-07-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
WO2014156132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用コネクタ
DE202013011923U1 (de) * 2013-11-15 2015-02-19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Prüfsteckerblock
JP5690914B1 (ja) * 2013-12-16 2015-03-2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給電コネクタ
WO2016077690A1 (en) 2014-11-14 2016-05-19 Henderson Ricky Jay Power docking port system
CN104916972A (zh) * 2015-07-13 2015-09-16 沈素春 一种带有移动滚轮的供电装置
CN104993336B (zh) * 2015-07-13 2016-03-16 楼国华 一种带有led通电指示灯的供电装置
JP6452568B2 (ja) * 2015-07-24 2019-01-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16201391B3 (de) * 2016-01-29 2017-08-03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CN105552644A (zh) * 2016-02-04 2016-05-04 刘剑冰 一种电源信号锁体集成化连接器以及集成方法
CN106159484B (zh) * 2016-05-28 2018-08-10 广东昌宝通讯电缆电线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线缆的连接装置
CN106505365B (zh) * 2016-12-28 2018-09-14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一种电动车辆的充电连接器
CN108879191B (zh) * 2017-05-08 2021-03-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
CN107804186A (zh) * 2017-10-30 2018-03-16 朱灵龙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
CN108598769A (zh) * 2018-04-10 2018-09-28 徐漫洋 充电枪头及充电系统
CN111740272B (zh) * 2019-03-25 2021-11-26 珠海保税区光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10416820B (zh) * 2019-08-19 2020-08-28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连接器
CN110783773B (zh) * 2019-11-19 2020-09-25 嵊州市慧洁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拔插的插头插座装置
CN110994483B (zh) * 2020-01-03 2020-12-15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供电公司 一种电缆头快速连接固定设备
DE102021201472B4 (de) 2021-02-16 2022-11-10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ingetragener Verein Elektrische Kontakteinhe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29276A (en) * 1967-09-29 1970-09-15 Bendix Corp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5223442A (en) * 1976-07-16 1977-02-22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Assembly type model capsule with crank mechanism
JPH0355054U (zh) * 1989-10-03 1991-05-28
JP3254527B2 (ja) 1992-02-10 2002-02-12 日本酸素株式会社 スラッシュ水素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2924558B2 (ja) * 1993-04-16 1999-07-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5429524A (en) * 1993-04-16 1995-07-0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upling device of charging connector assembly for electric car
JP2972503B2 (ja) * 1993-06-14 1999-11-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チャージ用コネクタ
JP2752032B2 (ja) 1993-09-20 1998-05-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JP3463820B2 (ja) * 1994-04-01 2003-1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US5676560A (en) * 1994-12-01 1997-10-14 Yazaki Corporation Powder feed connector
JP3262203B2 (ja) * 1996-02-16 2002-03-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低挿抜力コネクタ
JP3055054U (ja) 1998-06-17 1998-12-22 陳 少 宏 スネアドラムのスネア調整装置
JP3866052B2 (ja) * 2001-05-24 2007-01-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US7574723B2 (en) 2001-07-19 2009-08-11 Macrovision Corporation Home media network
CN100413308C (zh) 2003-12-25 2008-08-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编辑装置及其方法
JP4661973B2 (ja) 2009-07-30 2011-03-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および動画像復号装置
US8016607B2 (en) * 2010-01-08 2011-09-13 Lear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JP5482295B2 (ja) * 2010-03-01 2014-05-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充電用コネクタ
JP5447962B2 (ja) * 2010-02-19 2014-03-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充電用コネクタ
JP5486397B2 (ja) * 2010-05-12 2014-05-0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給電プラグロック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9-223534A 1997.08.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26791A1 (en) 2012-03-07
CN102349200A (zh) 2012-02-08
WO2011081124A1 (ja) 2011-07-07
US8500476B2 (en) 2013-08-06
JP2011238632A (ja) 2011-11-24
JP4872030B2 (ja) 2012-02-08
US20120088384A1 (en) 2012-04-12
EP2426791A4 (en) 2013-04-24
JP2011238633A (ja) 2011-11-24
JP4872032B2 (ja) 2012-02-08
JPWO2011081124A1 (ja) 2013-05-13
EP2426791B1 (en) 2016-09-14
JP4994510B2 (ja) 2012-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9200B (zh) 供电连接器
CN105814754B (zh) 供电连接器
CN101123337B (zh) 杆连接器
JP4711808B2 (ja) コネクタ
CN101160696B (zh) 具有带有闭锁件保持向下机构的辅助杆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04285079B (zh) 驱动器、及杂物箱
CN110690622B (zh) 连接器
CN102474048B (zh) 低插入力连接器
CN104733908A (zh) 杆式电气连接器
CN103907245A (zh) 供电连接器
CN104716507A (zh) 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3403391B (zh) 多轴驱动装置
CN113009967A (zh) 可折叠屏幕的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5360555B (zh)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快速连接器
CN102651289A (zh) 转向信号开关装置
CN105244685A (zh) 一种双锁紧结构及使用该双锁紧结构的连接器壳体
JP5529396B2 (ja) 4輪駆動中央断続電気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682412A (zh) 电连接件
JP4122734B2 (ja) 自動車用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式ミラー装置
CN105244686B (zh) 一种连接器
CN113273036B (zh)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CN111473105A (zh) 主动回位的换挡装置及使用该换挡装置的换挡方法
CN110159745B (zh) 可实现旋钮及摇杆操控的换挡手柄总成
CN103283094A (zh) 连接器
CN209556656U (zh) 一种上锁驱动执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