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4754B - 供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供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4754B
CN105814754B CN201480068260.0A CN201480068260A CN105814754B CN 105814754 B CN105814754 B CN 105814754B CN 201480068260 A CN201480068260 A CN 201480068260A CN 105814754 B CN105814754 B CN 1058147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ular shell
bar portion
power
connector
operation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82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4754A (zh
Inventor
矢作惠司
高桥建次
桂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14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4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7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1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the switch being actuated by an accessory, e.g. cover, locking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5Latching arms not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17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供电连接器,与电动机械的受电侧连接器连接,用于向电动机械供给电力,具备:筒状壳体,具有在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开口的前端开口部和具有形成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后端的开口孔的后端部;连接器主体,收容于上述筒状壳体内且能够沿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滑动;操作杆部,具有配置在上述筒状壳体内的第一端和从上述开口孔向外侧突出并且位于相比上述筒状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靠内侧的位置的第二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连杆机构,与上述连接器主体以及上述操作杆部直接连结,将上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运动转换为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手柄部,与上述筒状壳体设置为一体,并沿与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上述操作杆部的上述第二端在上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运动时始终配置于上述筒状壳体的上述后端。

Description

供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对电动汽车等的电动机械充电时使用的供电连接器。
本申请以于2013年12月16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3-259585号为基础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在如电动汽车等那样通过电力驱动的电动机械的充电中使用的供电连接器,例如如专利文献1、2那样,具备连接器主体与操作杆。连接器主体相对于筒状壳体被可沿其轴线方向自由滑动地装配且具有多个端子。操作杆操作连接器主体的移动(直线移动)。操作杆的第一端部或者中间部在筒状壳体内被支承为能够转动,操作杆的第二端部向壳体外突出。
在专利文献1、2的供电连接器中,为使连接器主体相对于筒状壳体前进,构成为使操作杆的第二端部相对于筒状壳体向前进方向转动。在使连接器主体相对于筒状壳体前进的状态下,操作杆的第二端部位于筒状壳体的外周面上。
另外,专利文献1的供电连接器具备将连接器主体相对于筒状壳体向后退方向施力的施力单元。在专利文献1的供电连接器中,当在连接器主体配置于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使操作杆的第二端部向后退方向转动时,连接器主体通过施力单元的作用力向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移动。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供电连接器中,操作杆与连接器主体通过齿轮机构(齿轮、齿条)连结。由此,连接器主体与操作杆的朝向前后方向的转动相应地向筒状壳体的前后方向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86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38633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供电连接器中,当使连接器主体后退时,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在专利文献1的供电连接器中,由施力单元向后退方向施加用户(作业者)意识不到的作用力。因此,在连接器主体的端子从受电侧连接器的端子收纳部拔出后,如果用户手从操作杆撤离,则会出现连接器主体通过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迅猛地移动至筒状壳体的后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含有连接器主体的筒状壳体内的构造造成冲击。因此,必须以高强度的部件构成筒状壳体内的构造,致使供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增加。
另外,在使用施力单元的方法中,在连接器主体与受电侧连接器的嵌合力过大的情况下,担心连接器主体无法从受电侧连接器中拔出。这是由连接器主体与受电侧连接器的尺寸公差或变形、连接器主体以及受电侧连接器的端子彼此间的尺寸公差或变形等引起的。
接下来,在具备齿轮机构的专利文献2的供电连接器中,当连接器主体与受电侧连接器的嵌合力过大的情况,当转动操作杆而意欲使连接器主体向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移动时,会在齿轮彼此的啮合部分加载过度的力。由此担心发生爬齿等致使连接器主体无法从受电侧连接器中拔出。这是由连接器主体与受电侧连接器的尺寸公差或变形、连接器主体以及受电侧连接器的端子彼此间的尺寸公差或变形等引起的。
另外,当供电连接器被放置在地面的情况下,存在供电连接器被汽车等压过的情况。如果像以往的供电连接器那样,操作杆的第二端部位于筒状壳体的外周面上,则在被汽车等压过时,容易在操作杆加载应力,担心操作杆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使用时的缺陷发生,并且廉价又耐老化性高的供电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与电动机械的受电侧连接器连接,用于向电动机械供给电力的供电连接器具备:筒状壳体,该筒状壳体具有:在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开口的前端开口部;和具有形成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后端的开口孔的后端部;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收容于上述筒状壳体内,能够沿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滑动;操作杆部,该操作杆部具有:配置在上述筒状壳体内的第一端;和从上述开口孔向外侧突出并且位于相比上述筒状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靠内侧的位置的第二端,该操作杆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与上述连接器主体以及上述操作杆部直接连结,将上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运动转换为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以及手柄部,该手柄部与上述筒状壳体设置为一体,并沿与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操作杆部的上述第二端在上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运动时始终配置在上述筒状壳体的上述后端部。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连接器主体能够在后退位置与位于相比上述后退位置靠前方的位置的前进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操作杆部配置在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上述后退位置对应的位置的状态下,上述操作杆部的上述第二端位于相比上述筒状壳体的外周面接近上述中心轴线的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开口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在上述操作杆部的转动方向上对置且能够供上述操作杆部抵接的一对抵接面,通过上述操作杆部抵接于上述抵接面,限制上述连接器主体的朝向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移动。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操作杆部还具备中途部,该中途部通过上述连杆机构连结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上述操作杆部的上述第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述筒状壳体,上述操作杆部以上述第二端在上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运动时始终位于相比上述中途部靠后方侧的位置方式弯曲形成。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筒状壳体还具备突条部,该突条部形成在上述筒状壳体的上述开口孔的周缘,从上述筒状壳体的外表面突出并包围上述开口孔,上述操作杆部还具备开口孔覆盖部,该开口孔覆盖部从上述筒状壳体的外表面侧覆盖上述开口孔以及上述突条部。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显示灯,该显示灯设置在上述筒状壳体的上述后端部,通过点亮来报告向上述电动机械供给的状态,上述连接器主体在后退位置与位于相比上述后退位置靠前方的位置的前进位置之间移动,上述操作杆部配置在上述筒状壳体的外表面,上述操作杆部还具备灯覆盖部,该灯覆盖部在上述连接器主体配置于上述后退位置的状态下覆盖上述显示灯,在上述连接器主体配置于上述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使上述显示灯向上述筒状壳体的外侧露出。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操作杆部具备两个带状板材,这两个带状板材在上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通过利用连杆机构将连接器主体以及操作杆部连结,由此将加载于操作杆部的力直接向连接器主体传递。由此,连接器主体的动作追随于操作杆部的动作。因此,与利用施力单元的以往结构相比,即便通过操作杆部的操作来使连接器主体移动,也能够抑制对于包括连接器主体在内的筒状壳体内的构造的冲击。因此,无需用高强度的部件构成筒状壳体内的构造,能够防止制造成本增加。另外,由于操作杆部不会因施力单元而迅猛地后退,因此用户能够更为安全地使用供电连接器。
另外,加载于操作杆部的力直接向连接器主体传递,连接器主体的动作追随于操作杆部的动作。因此,即使在连接器主体与受电侧连接器的嵌合力大的情况下,与利用施力单元、齿轮机构等的以往结构相比,也能够通过操作杆部的操作将连接器主体从受电侧连接器可靠地拔出。
另外,操作杆部的第二端在操作杆部的转动运动时始终从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端部(后端部)向外部突出,并且,位于相比筒状壳体的宽度方向端部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即使供电连接器因放置于地面等而被汽车等压过的情况下,向筒状壳体的外部突出的操作杆部的第二端也不易被加载应力,能够抑制操作杆部变形。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能够提供可抑制操作的缺陷发生,并且廉价又耐老化性高的供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2为从筒状壳体的后方侧观察图1的供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3为表示在图1的供电连接器中,将罩部从杆主体取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表示连接图1的供电连接器的受电侧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5为表示将图1的供电连接器连接于图4的受电侧连接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5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被搭载于向电动汽车(电动机械)供给电力的充电桩等的充电装置。另外,图4示出在进行电力供给时(充电时)设置于电动汽车的受电侧连接器B,如图5所示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侧连接器B连接。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各附图中的Y轴正方向称为前方,Y轴负方向称为后方。另外,有时将X轴正方向称为上方,X轴负方向称为下方。另外,有时将Z轴方向称为宽度方向。供电连接器A具备筒状壳体1、连接器主体2、操作杆部3、连杆机构4、手柄部5。
筒状壳体1形成为筒状,具有在其中心轴线L1方向(Y轴方向)的前方侧的端部(前端部)开口的前端开口部1a。在筒状壳体1的前端部设置有插入部11,插入部11插入至受电侧连接器B的外壳101内。在插入部11的周壁形成有插通孔11a,插通孔11a可供后述的锁止臂7的卡止爪71向插入部11的径向外侧露出。
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的端部(后端部)为具有筒状壳体1的外表面中的朝向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面的部分。换言之,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为相比筒状壳体1的外周面的后方侧的端部(图1中以分界线L2示出的部分)位于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的部分。
在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形成有为使后述的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向外侧突出而设置的开口孔12。本实施方式的开口孔12形成在相比中心轴线L1向筒状壳体1的上方侧偏移的位置。另外,开口孔12在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的倾斜面1c开口。
在倾斜面1c,筒状壳体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图1中的筒状壳体1的上方侧的外周面)随着趋向后方而朝下方侧倾斜。另外,倾斜面1c以随着趋向后方而相对于Y轴方向的倾斜面1c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大的方式呈剖面圆弧状弯曲。进而,倾斜面1c形成为以后述的操作杆部3的转动轴线L3为中心的圆弧。
另外,倾斜面1c越过中心轴线L1延伸直至筒状壳体1的下方侧。不过,倾斜面1c形成在相比操作杆部3的转动轴线L3靠筒状壳体1的上方侧的位置。因此,倾斜面1c朝向筒状壳体1的后上方侧。
在开口孔12的周缘形成有从筒状壳体1的外表面(倾斜面1c)突出并包围开口孔12的突条部13。本实施方式的突条部13形成为使开口孔12的内周面沿开口孔12的贯通方向(后上方)延长。
进而,在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设置有LED等的显示灯14。显示灯14通过点亮向进行充电作业的用户(作业者)等报告向电动汽车供给电力的状态。即,显示灯14被设定为在充电时点亮,且在充电完毕时或未充电的状态下熄灭。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灯14从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的倾斜面1c向外侧露出。由此,用户等能够从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目视确认显示灯14。另外,显示灯14配置在倾斜面1c中的相比开口孔12向下方偏移的位置。
手柄部5与筒状壳体1设置为一体,从筒状壳体1向与筒状壳体1的中心轴线L1方向交叉的方向(筒状壳体1的外侧)延伸。手柄部5的延伸方向例如可以被设定为相对于Y轴正方向的倾斜角度θ为90度以上且不足180度。手柄部5的倾斜角度θ例如如果为100度以上140度以下则更为优选。
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部5形成为筒状,且设置在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的下方侧。即,手柄部5以中心轴线L1为基准位于与开口孔12的相反侧。另外,手柄部5的内部空间与筒状壳体1的内部空间连通。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手柄部5与筒状壳体1形成为一体,不过例如也可以与筒状壳体1分开形成后固定于筒状壳体1。
连接器主体2以能够沿筒状壳体1的中心轴线L1方向滑动的状态收容于筒状壳体1内。
连接器主体2具备多个供电侧端子(端子)21、筒状的端子收纳部22、以及缆线收纳部23。供电侧端子(端子)21与受电侧连接器B电连接。筒状的端子收纳部22收纳多个供电侧端子21。缆线收纳部23收纳连接于供电侧端子21的基端的缆线10。另外,缆线10被配置为从供电侧端子21侧穿过手柄部5内向供电连接器A的外侧延伸。
作为供电侧端子21,除了用于向电动汽车供给电力的供电用端子之外,例如包括用于在充电装置与电动汽车之间进行充电控制所需的信息的通信的通信用端子等。端子收纳部22在连接器主体2的沿中心轴线L1方向移动时,主要配置在筒状壳体1的插入部11内。端子收纳部22的前方侧的端部开口以使得电侧端子21的前端能够在筒状壳体1的前端开口部1a的内侧与外侧的受电侧连接器B连接。
供电侧端子21等的各种端子的具体的数目及配置、端子收纳部22的具体的形状以及前述的筒状壳体1的插入部11的形状等能够任意设定。例如,能够举出在“日本电动车辆标准:JEVS G 105”中设定的规格。
缆线收纳部23相比端子收纳部22配置在后方侧,并固定于端子收纳部22的后方侧的端部。如图3所示,缆线收纳部23以在与中心轴线L1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呈C字状的方式将板材弯曲而形成,以便能够收纳缆线10。此外,缆线收纳部23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
为使上述连接器主体2相对于筒状壳体1沿中心轴线L1方向自由滑动,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滑动机构。作为以往公知的滑动机构,例如只要使用在筒状壳体1以及连接器主体2中的任意一方形成且沿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的导轨部、和在筒状壳体1以及连接器主体2中的任意另一方形成且沿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并插入导轨部的滑动槽部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具备将上述的连接器主体2相对于筒状壳体1定位的定位机构6。定位机构6具备螺旋弹簧61、球体状的球塞62、以及凹部63。球塞62通过螺旋弹簧61被从筒状壳体1的内周面侧向缆线收纳部23施力。凹部63在与球塞62对置的缆线收纳部23的对置面形成两个。
两个凹部63在中心轴线L1方向相互隔开间隔排列。各凹部63的内表面形成为与球塞62的球面对应的圆弧状,球塞62的一部分进入各凹部63。在球塞62进入凹部63的状态下,限制连接器主体2相对于筒状壳体1的移动。不过,当使连接器主体2沿中心轴线L1方向移动的力比规定值大的情况下,能够使连接器主体2克服螺旋弹簧61的作用力沿中心轴线L1方向移动。
第一凹部63A位于两个凹部63中的前方侧。如图1所示,在球塞62进入第一凹部63A的状态下,连接器主体2被配置在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的位置(后退位置2A)。在该状态下,即使插入部11被插入受电侧连接器B,供电侧端子21也会从受电侧连接器B的端子离开配置。
另一方面,第二凹部63B位于两个凹部63中的后方侧。如图5所示,在球塞62进入第二凹部63B的状态下,连接器主体2被配置在筒状壳体1的前方侧的位置(前进位置2B)。在该状态下,如果插入部11被插入至受电侧连接器B,则供电侧端子21与受电侧连接器B的端子连接。
即,定位机构6起到将连接器主体2定位在上述的后退位置2A以及前进位置2B的作用。
操作杆部3对连接器主体2的沿中心轴线L1方向的移动进行操作,且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筒状壳体1。
操作杆部3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3A侧配置于筒状壳体1内。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从筒状壳体1的开口孔12向外侧突出。另外,如图1以及图5所示,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与操作杆部3的转动位置无关(在操作杆部3的转动运动时始终)配置在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相比分界线L2靠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的部分)。另外,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相比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位于内侧(特别是参照图2)。此外,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为相对于由中心轴线L1方向以及手柄部5的伸出方向所构成的假想面正交的方向。
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杆部3进行详细说明。
操作杆部3具备:杆主体31、与从筒状壳体1的开口孔12向外侧突出的杆主体31的第二端31B设置为一体且在筒状壳体1的外表面(主要为倾斜面1c)配置的罩部32。
杆主体31通过杆轴33被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筒状壳体1。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操作杆部3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3A的杆主体31的第一端通过杆轴33被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筒状壳体1。杆轴33的轴线(操作杆部3的转动轴线L3)方向沿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与中心轴线L1方向正交。不过,转动轴线L3位于相比中心轴线L1向下方侧偏移的位置,不与中心轴线L1交叉。另一方面,杆主体31的长边方向的第二端31B从开口孔12向外侧突出,因此相比中心轴线L1位于上方侧。
此外,杆主体31的中途部31C通过连杆机构4直接连结于连接器主体2(缆线收纳部23)的后端部。另外,杆主体31被弯曲形成,以便与杆主体31的转动位置无关(在杆主体31的转动运动时始终)杆主体31的第二端31B相比中途部31C位于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杆主体31在中途部31C弯曲。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杆主体31具备从其第一端延伸至中途部31C的第一臂部34以及从中途部31C延伸至第二端31B的第二臂部35。第一臂部34向从杆轴33(转动轴线L3)离开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另一方面,第二臂部35以向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延伸的方式相对于第一臂部34弯曲。另外,第二臂部35以从筒状壳体1的开口孔12向与剖面圆弧状的倾斜面1c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被弯曲形成。进而第二臂部35以位于筒状壳体1的外侧的第二臂部35的前端部相比位于开口孔12内的第二臂部35的部分位于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的方式弯曲形成。此外,第二臂部35的前端部形成杆主体31的第二端31B。
上述结构的杆主体31例如如图3所示,由两个带状板材36构成,这两个带状板材36在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相互固定。各带状板材36都具有上述的杆主体31的结构。两个带状板材36例如经由杆轴33固定为一体。
罩部32配置在筒状壳体1的外表面(主要为倾斜面1c),覆盖从开口孔12突出的杆主体31的第二端31B(第二臂部35的前端部)。罩部32通过螺钉固定而固定于杆主体31的第二端31B。
罩部32具备伸出部37。伸出部37朝与杆主体31的第二端31B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以覆盖杆主体31的第二端31B。伸出部37的伸出方向前端为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伸出部37的伸出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在如图1所示操作杆部3被配置在与连接器主体2的后退位置2A对应的位置的状态下,伸出部37的前端(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相比筒状壳体1的外周面位于中心轴线L1的附近(筒状壳体1的径向内侧)。该伸出部37为供用户在操作操作杆部3时把持的部分。
此外,通过用户使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从筒状壳体1的中心轴线L1侧向外周面侧移动,使得连接器主体2从后退位置2A向前进位置2B移动。相反,通过用户使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从筒状壳体1的外周面侧向中心轴线L1侧移动,使得连接器主体2从前进位置2B向后退位置2A移动。
另外,罩部32具备覆盖部38。覆盖部38形成为相对于伸出部37向杆主体31双方的转动方向R1、R2延伸。该覆盖部38作为与杆主体31的转动位置无关地将筒状壳体1的开口孔12以及突条部13从筒状壳体1的外表面侧覆盖的开口孔覆盖部发挥功能。另外,覆盖部38作为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后退位置2A的状态下覆盖显示灯14,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前进位置2B的状态下使显示灯向筒状壳体1的外侧露出的灯覆盖部发挥功能。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操作杆部3中,沿着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的罩部32的尺寸被设定为比筒状壳体1的宽度尺寸小。因此,操作杆部3如图2所示相比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位于内侧。
另外,插通杆主体31的筒状壳体1的开口孔12形成在朝向后方侧的筒状壳体1的倾斜面1c上,并且罩部32的伸出部37向相对于倾斜面1c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罩部32的伸出部37(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与杆主体31的转动位置无关地配置在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
进而,上述结构的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位于筒状壳体1的朝向后上方侧的倾斜面1c上。因此,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的移动方向从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观察为筒状壳体1的上下方向(X轴方向)。另外,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的移动方向从筒状壳体1的上方侧观察为筒状壳体1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
连杆机构4被直接连结于连接器主体2以及操作杆部3,将操作杆部3的转动运动转换为连接器主体2的直线运动。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4具备:形成在连接器主体2的后端部(缆线收纳部23)的连结销41、以及形成在操作杆部3且供连结销41插入的长孔42。连结销41沿与操作杆部3的转动轴线L3平行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长孔42形成在杆主体31的中途部31C,沿与操作杆部3的转动轴线L3正交的方向(第一臂部34的长边方向)延伸。由此,连结销41在长孔42内沿长孔42的长边方向自由移动。
通过如此构成连杆机构4,如果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后退位置2A的状态下将操作杆部3向第一转动方向R1转动,则形成于操作杆部3的长孔42以转动轴线L3为中心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转动轴线L3为中心的转动,长孔42首先向上前方移动,随后向下前方移动。在此,插入到长孔42中的连结销41能够沿长孔42的长边方向移动,连接器主体2仅能够沿中心轴线L1方向(前后方向)滑动。因此,形成于连接器主体2的连结销41通过上述转动在长孔42内沿长孔42的长边方向移动,并且使连接器主体2向前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连接器主体2从后退位置2A向前进位置2B移动。
另外,如果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前进位置2B的状态下将操作杆部3向第二转动方向R2转动,则长孔42通过以转动轴线L3为中心的转动首先向上后方移动,随后向下后方移动。然后,连结销41通过上述转动在长孔42内沿长孔42的长边方向移动,并且将连接器主体2向后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连接器主体2从前进位置2B向后退位置2A移动。
换句话说,能够利用连杆机构4将操作杆部3的转动运动(使操作杆部3转动的力)转换为连接器主体2的直线运动(使连接器主体2沿中心轴线L1方向移动的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孔4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比长孔42内的连结销41的移动长度长。如此一来,在使连接器主体2在后退位置2A与前进位置2B之间移动时,连结销41不会与长孔4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抵接。
由于将操作杆部3以及连杆机构4如上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中,当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使操作杆部3向第一转动方向R1转动时,连接器主体2从后退位置2A向前进位置2B朝筒状壳体1的前方侧移动。此时,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从筒状壳体1的上方侧观察可视为向筒状壳体1的前方侧移动。相反,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当使操作杆部3向第二转动方向R2转动时,连接器主体2从前进位置2B向后退位置2A朝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移动。此时,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从筒状壳体1的上方侧观察可视为向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移动。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中,可以使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以及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相互一致。
如上所述连结于操作杆部3的连接器主体2的朝向中心轴线L1方向的移动通过插通操作杆部3的筒状壳体1的开口孔12被限制。
具体地说,在开口孔12的内周面形成有在操作杆部3的转动方向上对置且可供操作杆部3(第二臂部35)抵接的一对抵接面12a、12b。沿着操作杆部3的转动方向的一对抵接面12a、12b间的距离(沿着转动方向的开口孔12的尺寸)例如被设定为同与从后退位置2A(参照图1)移动至前进位置2B(参照图5)的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长度相伴的操作杆部3的转动长度对应。
由此,例如在如图1所示连接器主体2配置在后退位置2A的状态下,操作杆部3(第二臂部35)配置在与第一抵接面12a抵接的位置,或者与第一抵接面12a之间隔开微小的间隔地配置。另一方面,例如在如图5所示连接器主体2配置在前进位置2B的状态下,操作杆部3(第二臂部35)配置在与第二抵接面12b抵接的位置,或者与第二抵接面12b之间隔开微小的间隔地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开口孔12的一对抵接面12a、12b,限制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范围,使之不超出从后退位置2A(参照图1)到前进位置2B(参照图5)的范围。由此,即使用户想要通过过度的力操作操作杆部3,该力也不会波及至筒状壳体1的内部的连杆机构4,能够防止破损。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如图1以及图5所示,具备设置于筒状壳体1的前端部侧并将供电连接器A卡止于受电侧连接器B的锁止臂7。
锁止臂7形成为沿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的杆状。在锁止臂7的前端部形成有向筒状壳体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爪71。另外,锁止臂7的中途部通过销72被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筒状壳体1。即,锁止臂7相对于筒状壳体1被安装为能够摆动。另外,在筒状壳体1与锁止臂7之间设置有将锁止臂7向第一摆动方向施力以使锁止臂7的卡止爪71向筒状壳体1的外侧突出的螺旋弹簧73。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臂7只设置一个。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锁止臂7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多个锁止臂7以包围连接器主体2的方式沿筒状壳体1的周方向排列即可。
进而,在连接器主体2形成支承突起74,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前进位置2B的状态下,该支承突起74将上述的锁止臂7的前端部从筒状壳体1的内侧进行支承。支承突起74从连接器主体2的端子收纳部22的外周面突出。在图1以及图5中,支承突起74沿端子收纳部22的整个周方向形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至少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前进位置2B的状态下配置在与锁止臂7的前端部对置的端子收纳部22的外周面的区域即可。该支承突起74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前进位置2B的状态下,防止锁止臂7的卡止爪71由于意外的外力等退避至筒状壳体1内。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具备克服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使锁止臂7的卡止爪71向筒状壳体1内退避的锁定解除机构8。本实施方式的锁定解除机构8具备设置于连接器主体2,克服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使锁止臂7的后端部向筒状壳体1的径向外侧推压的臂推压部81。
臂推压部81从连接器主体2向筒状壳体1的外侧突出设置。臂推压部81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前进位置2B(参照图5)的状态下,相比锁止臂7的后端部位于筒状壳体1的前方侧,且不与锁止臂7的后端部接触。
另一方面,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后退位置2A(参照图1)的状态下,臂推压部81与锁止臂7的后端部抵接并接触。由此,臂推压部81克服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将锁止臂7的后端部向筒状壳体1的径向外侧推压。作为结果,锁止臂7的卡止爪71退避至筒状壳体1内。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具备在充电时防止连接器主体2相对于筒状壳体1的移动的电磁锁止机构9。电磁锁止机构9具备:设置于筒状壳体1的螺线管91、以及设置于连接器主体2且具有供螺线管91的插棒式铁心93插通的卡合孔95的锁止部92。本实施方式的锁止部92与连接器主体2的缆线收纳部23形成为一体。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与连接器主体2分开的部件固定于连接器主体2。
螺线管91的插棒式铁心93在电流未流过螺线管91的电磁铁94的状态下收容在电磁铁94内,在电流流过电磁铁94的状态下从电磁铁94例如沿Z轴方向突出。对于电磁铁94的电力供给在充电时进行。
锁止部92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前进位置2B(参照图5)的状态下配置在从电磁铁94突出的插棒式铁心93能够插通于卡合孔95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后退位置2A(参照图1)的状态下锁止部92的卡合孔95位于相对于插棒式铁心93偏移的位置。因此,即便假设插棒式铁心93从电磁铁94突出,也不会插通于卡合孔95。
与上述结构的供电连接器A连接的受电侧连接器B被固定于电动汽车的车身等。如图4以及图5所示,受电侧连接器B具备:接纳筒状壳体1的插入部11的筒状的外壳101;设置于外壳101的内部的筒状的端子收纳部102;以及配置在端子收纳部102内的受电侧端子(未图示)。在筒状壳体1的插入部11插入至外壳101内的状态下,端子收纳部102被插入至连接器主体2的端子收纳部22内。即,外壳101以及端子收纳部102的形状与供电连接器A的插入部11以及端子收纳部22分别对应。此外,在外壳101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供电连接器A的卡止爪71卡合的卡止凹部103。
受电侧端子通过与供电连接器A的供电侧端子21接触或者抵接而将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侧连接器B电连接,发挥与供电侧端子21相同的作用。即,受电侧端子的数目以及配置与供电连接器A的供电侧端子21的数目以及配置对应。
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在将供电连接器A连接于受电侧连接器B的情况下,首先如图1所示将连接器主体2配置在后退位置2A。在该状态下,用户把持手柄部5将筒状壳体1的前端部(插入部11)插入外壳101内从而插入受电侧连接器B。在该状态下,供电连接器A的供电侧端子21与受电侧连接器B的受电侧端子相互分离。
接着,用户把持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伸出部37)使操作杆部3向第一转动方向R1转动。由此,连接器主体2向筒状壳体1的前方侧移动并如图5所示配置在前进位置2B。另外,操作杆部3的覆盖部38从显示灯14上离开,显示灯14向筒状壳体1的外侧露出。
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的操作杆部3的操作使锁定解除机构8的臂推压部81同连接器主体2一起移动而从锁止臂7的后端部离开。因此,锁止臂7的卡止爪71借助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从筒状壳体1的插通孔11a向外部突出而与受电侧连接器B的卡止凹部103卡合。
由此,形成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侧连接器B嵌合的状态。另外,由于包括卡止爪71的锁止臂7的前端部被支承突起74从径向内侧支承,因此能够保持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侧连接器B的嵌合状态。
进而,在该状态下,供电侧端子21与受电侧端子接触或者抵接而使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侧连接器B电连接,形成能够充电的状态。更具体地说明,在使操作杆部3向第一转动方向R1转动时,在锁止臂7的卡止爪71与受电侧连接器B的卡止凹部103卡合后,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侧连接器B被电连接。
然后,如果在上述的嵌合状态下开始充电,则电流流过螺线管91的电磁铁94,插棒式铁心93插入锁止部92的卡合孔95。即,通过电磁锁止机构9防止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充电时供电连接器A的供电侧端子21与受电侧连接器B的受电侧端子分离。另外,如果开始充电,则显示灯14点亮,向用户报告向电动汽车供给电力。在充电完成时,停止对于电磁铁94的电力供给,与之相伴,螺线管91的插棒式铁心93从锁止部92的卡合孔95拔出。即,连接器主体2形成能够移动的状态。另外,此时,显示灯14熄灭,向用户报告充电完成。
然后,在将供电连接器A从受电侧连接器B取下的情况下,首先用户把持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伸出部37)使操作杆部3向第二转动方向R2转动。由此,连接器主体2如图1所示向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移动并配置在后退位置2A。另外,操作杆部3的覆盖部38被配置在显示灯14上,即,显示灯14由覆盖部38覆盖。
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的操作杆部3的操作使锁定解除机构8的臂推压部81同连接器主体2一起移动而与锁止臂7的后端部抵接。由此,臂推压部81克服螺旋弹簧的作用力将锁止臂7的后端部向筒状壳体1的径向外侧推压,锁止臂7的卡止爪71退避至筒状壳体1内。即,供电连接器A与受电侧连接器B的嵌合状态被解除。
随后,通过把持手柄部5使供电连接器A从受电侧连接器B拔出,从而完成供电连接器A的取下作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连接器主体2以及操作杆部3通过连杆机构4连结,由此加载于操作杆部3的力被直接传递至连接器主体2,连接器主体2的动作追随于操作杆部3的动作。因此,与利用施力机构的以往结构相比,当通过操作杆部3的操作使连接器主体2向后方移动时,能够抑制在包括连接器主体2在内的筒状壳体1内的构造上加载冲击。因此,无需利用高强度的部件构成筒状壳体1内的构造,能够防止供电连接器A的制造成本增加。另外,由于操作杆部3不会因施力机构而迅猛地后退,因此用户能够更为安全地使用供电连接器。
另外,由于加载于操作杆部3的力直接向连接器主体2传递,连接器主体2的动作追随于操作杆部3的动作,因此与利用施力机构的以往结构相比,根据连接器主体2与受电侧连接器B的嵌合力的大小,用户能够自由地控制加载于操作杆部3的力来对操作杆部3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加载于操作杆部3的力直接向连接器主体2传递,连接器主体2的动作追随于操作杆部3的动作,因此即便假设连接器主体2与受电侧连接器B的嵌合力增大,与利用施力机构、齿轮机构的以往结构相比,也能够通过操作杆部3的操作将连接器主体2从受电侧连接器B可靠地拔出。
进而,由于是连杆机构4将连接器主体2与操作杆部3直接连结的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供电连接器A的小型化。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伸出部37)无论操作杆部3的转动位置如何都从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向外部突出,并且,相比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端部位于内侧。因此,即使供电连接器A由于被放置于地面等而被汽车等压过,也很难在向筒状壳体1的外部突出的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伸出部37)承受应力,能够抑制操作杆部3变形。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供电连接器A通过以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朝向大体铅垂方向的方式将筒状壳体1的宽度方向端部以及手柄部5双方与地面接触,从而被以最稳定的状态配置在地面上。在该配置状态(放置状态)下,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伸出部37)相比筒状壳体1不向铅垂方向上方突出,并且也不与地面接触。因此,即使供电连接器A被汽车等压过,也能够抑制在操作杆部3承受应力。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后退位置2A的状态下,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伸出部37)相比筒状壳体1的外周面位于中心轴线L1侧(径向内侧)。因此,即使放置于地面的供电连接器A被汽车等压过,也能够抑制汽车等与操作杆部3接触。如本实施方式所叙述的那样,在将供电连接器A从受电侧连接器B取下的状态下连接器主体2被配置于后退位置2A,因此如上所述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位于筒状壳体1的径向内侧极为有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在筒状壳体1的开口孔12形成抵接操作杆部3的一对抵接面12a、12b。因此,在使操作杆部3朝任意一方的转动方向转动且与开口孔12的抵接面12a、12b抵接的状态下,即使用户想要将操作杆部3进一步向一方的转动方向转动,意欲使操作杆部3转动的力也会被抵接面12a、12b承受。因此,想要过度转动操作杆部3的力传递至连接器主体2或连接器主体2与操作杆部3的连结部分等,能够防止在上述部分产生应力。即,实现对于配置于筒状壳体1内的连接器主体2等的构造的保护。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操作杆部3的第一端3A被轴支承于筒状壳体1,操作杆部3的中途部(杆主体31的中途部31C)通过连杆机构4被直接连结于连接器主体2。因此,能够使操作杆部3的移动方向与连接器主体2的移动方向一致,用户能够直观地操作操作杆部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以使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与操作杆部3的转动位置无关地相比中途部31C位于筒状壳体1的后方侧的方式将操作杆部3弯曲形成。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配置在筒状壳体1的后端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中,在筒状壳体1的开口孔12的周缘形成突条部13,并且,开口孔12以及突条部13被配置在筒状壳体的外表面(倾斜面1c)的操作杆部3的覆盖部38覆盖。因此,能够抑制水分在筒状壳体1的外表面上流动并进入覆盖部38的内侧。另外,即便假设水分进入覆盖部38的内侧,也能够通过突条部13阻止水分进入开口孔12内。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水分从筒状壳体1的开口孔12侵入筒状壳体1内。由于具备供电连接器A的充电装置多被设置在室外,因此如上所述能够有效地抑制水分侵入极为有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在连接器主体2配置于后退位置2A的状态下,显示灯14由操作杆部3的覆盖部38覆盖。因此,能够实现显示灯14的保护。进而,仅仅通过使操作杆部3移动便可切换显示灯14露出的状态与被覆盖的状态,因此不会增加供电连接器A的使用时的作业,能够容易地实现显示灯14的保护。
进而,显示灯14的露出状态以及覆盖状态的切换同连接器主体2的后退位置2A与前进位置2B之间的移动联动,因此有助于唤起对于连接器主体2、操作杆部3的移动不足等的注意。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操作杆部3的杆主体31由在转动轴线L3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个带状板材36构成。因此,能够确保操作杆部3的刚性,并且也能够实现轻型化。另外,由于在两个带状板材36之间能够插穿与连接器主体2的供电侧端子21连接的缆线10、供电连接器A所需的各种电气布线等,因此能够有效活用筒状壳体1内的空间以实现筒状壳体1的小型化。
至此,对于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加入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4的连结销41被设置于连接器主体2,连杆机构4的长孔42形成在操作杆部3,不过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连结销41设置于操作杆部3(杆主体31的中途部31C),长孔42形成在连接器主体2(缆线收纳部23)。在这种情况下,长孔42只要沿Z轴方向延伸形成即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器A中,构成为连接器主体2以及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的移动方向一致,不过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连接器主体2以及操作杆部3的第二端3B的移动方向互为反向。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只要以使杆主体31的第一端3A以及第二端31B相比中途部31C位于筒状壳体1的上方侧的方式将杆主体31弯曲形成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电动汽车用的充电装置所具备的供电连接器A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的供电连接器也可以应用于通过电力驱动的各种电动机械用的充电装置。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A:供电连接器;B:受电侧连接器;1:筒状壳体;1a:前端开口部;12:开口孔;12a、12b:抵接面;13:突条部;14:显示灯;2:连接器主体;2A:后退位置;2B:前进位置;21:供电侧端子(端子);3:操作杆部;3A:第一端;3B:第二端;31C:中途部;32:罩部;36:带状板材;37:伸出部;38:覆盖部(开口孔覆盖部、灯覆盖部);4:连杆机构;5:手柄部;L1:中心轴线;L3:转动轴线。

Claims (6)

1.一种供电连接器,
该供电连接器与电动机械的受电侧连接器连接,用于向电动机械供给电力,
所述供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连接器具备:
筒状壳体,该筒状壳体形成为筒状,且具有在其中心轴线方向的前方侧的端部开口的前端开口部;
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收容于该筒状壳体内,沿所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自如;
操作杆部,该操作杆部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筒状壳体;
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将所述连接器主体以及所述操作杆部直接连结,将所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所述连接器主体的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以及
手柄部,该手柄部与所述筒状壳体设置为一体,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操作杆部的第一端侧配置在所述筒状壳体内,
所述操作杆部的第二端从形成于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端部的开口孔向外侧突出,且无论所述操作杆部的转动位置如何都配置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端部,并且,位于相比与所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以及所述手柄部的伸出方向正交的所述筒状壳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靠内侧的位置,
所述操作杆部的第一端轴支承于所述筒状壳体,
所述操作杆部的中途部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连接器主体连结,
所述操作杆部以所述第二端无论所述操作杆部的转动位置如何都位于相比所述中途部靠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位置的方式弯曲形成。
2.一种供电连接器,
该供电连接器与电动机械的受电侧连接器连接,用于向电动机械供给电力,
所述供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连接器具备:
筒状壳体,该筒状壳体形成为筒状,且具有在其中心轴线方向的前方侧的端部开口的前端开口部;
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收容于该筒状壳体内,沿所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自如;
操作杆部,该操作杆部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筒状壳体;
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将所述连接器主体以及所述操作杆部直接连结,将所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所述连接器主体的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以及
手柄部,该手柄部与所述筒状壳体设置为一体,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操作杆部的第一端侧配置在所述筒状壳体内,
所述操作杆部的第二端从形成于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端部的开口孔向外侧突出,且无论所述操作杆部的转动位置如何,都配置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端部,并且,位于相比与所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以及所述手柄部的伸出方向正交的所述筒状壳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靠内侧的位置,
在所述筒状壳体的所述开口孔的周缘形成有突条部,该突条部从所述筒状壳体的外表面突出并包围所述开口孔,
所述操作杆部具备开口孔覆盖部,该开口孔覆盖部从所述筒状壳体的外表面侧覆盖所述开口孔以及所述突条部。
3.一种供电连接器,
该供电连接器与电动机械的受电侧连接器连接,用于向电动机械供给电力,
所述供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连接器具备:
筒状壳体,该筒状壳体形成为筒状,且具有在其中心轴线方向的前方侧的端部开口的前端开口部;
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收容于该筒状壳体内,沿所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自如;
操作杆部,该操作杆部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筒状壳体;
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将所述连接器主体以及所述操作杆部直接连结,将所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所述连接器主体的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以及
手柄部,该手柄部与所述筒状壳体设置为一体,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操作杆部的第一端侧配置在所述筒状壳体内,
所述操作杆部的第二端从形成于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端部的开口孔向外侧突出,且无论所述操作杆部的转动位置如何都配置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端部,并且,位于相比与所述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以及所述手柄部的伸出方向正交的所述筒状壳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靠内侧的位置,
所述供电连接器还具备显示灯,该显示灯设置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端部,通过点亮来报告正向所述电动机械供给电力的状态,
所述连接器主体能够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后退位置与所述筒状壳体的前方侧的前进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操作杆部具备灯覆盖部,该灯覆盖部配置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外表面,在所述连接器主体配置于所述后退位置的状态下覆盖所述显示灯,并在所述连接器主体配置于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显示灯向所述筒状壳体的外侧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主体能够在所述筒状壳体的后方侧的后退位置与所述筒状壳体的前方侧的前进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操作杆部配置在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所述后退位置对应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操作杆部的第二端位于相比所述筒状壳体的外周面靠所述中心轴线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在所述操作杆部的转动方向上对置且能够供该操作杆部抵接的一对抵接面,
通过所述操作杆部抵接于所述抵接面,限制所述连接器主体朝向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部具备两个带状板材,这两个带状板材在所述操作杆部的转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CN201480068260.0A 2013-12-16 2014-12-12 供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147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9585 2013-12-16
JP2013259585A JP5690914B1 (ja) 2013-12-16 2013-12-16 給電コネクタ
PCT/JP2014/082968 WO2015093400A1 (ja) 2013-12-16 2014-12-12 給電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4754A CN105814754A (zh) 2016-07-27
CN105814754B true CN105814754B (zh) 2018-01-26

Family

ID=52823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826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14754B (zh) 2013-12-16 2014-12-12 供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31127B2 (zh)
EP (1) EP3086415A4 (zh)
JP (1) JP5690914B1 (zh)
CN (1) CN105814754B (zh)
WO (1) WO20150934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01952B4 (de) * 2014-02-17 2018-02-01 Phoenix Contact E-Mobility Gmbh Steckverbinderteil mit einem Rastelement
DE102016112937A1 (de) 2016-07-14 2018-01-18 Phoenix Contact E-Mobility Gmbh Steckverbinderteil mit einem Verriegelungselement
CN106740171B (zh) * 2016-11-28 2019-07-19 德阳九鼎智远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枪
CN106654670A (zh) * 2016-12-05 2017-05-10 北京智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枪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04186A (zh) * 2017-10-30 2018-03-16 朱灵龙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
JP2019102363A (ja) * 2017-12-06 2019-06-2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コネクタ
CN108598769A (zh) * 2018-04-10 2018-09-28 徐漫洋 充电枪头及充电系统
JP7446183B2 (ja) * 2020-08-28 2024-03-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
US11990713B2 (en) * 2021-10-25 2024-05-21 Nvidia Corporation Connector pos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38643A (ja) * 2009-12-28 2011-07-14 Fujikura Ltd 給電コネクタ
CN102349200A (zh) * 2009-12-28 2012-02-08 株式会社藤仓 供电连接器
CN103348543A (zh) * 2011-10-25 2013-10-09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供电连接器
CN203277885U (zh) * 2013-05-02 2013-1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配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37273B (zh) * 1966-04-08
JP3042816B2 (ja) 1992-12-18 2000-05-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JP3316049B2 (ja) * 1993-06-14 2002-08-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充電装置
JP3463820B2 (ja) * 1994-04-01 2003-1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JP3262203B2 (ja) 1996-02-16 2002-03-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低挿抜力コネクタ
JP3731797B2 (ja) 1999-11-08 2006-0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JP3866052B2 (ja) * 2001-05-24 2007-01-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US7404720B1 (en) * 2007-03-29 2008-07-29 Tesla Motors, Inc. Electro mechanical connector for use in electrical applications
JP5890091B2 (ja) * 2010-10-29 2016-03-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電気コネクタユニット、及び電気自動車用充電器
JP5739644B2 (ja) * 2010-11-02 2015-06-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US8197277B1 (en) * 2010-12-23 2012-06-12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Charger connector
JP5798935B2 (ja) * 2012-01-17 2015-10-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916476B2 (ja) * 2012-03-29 2016-05-1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WO2014033948A1 (ja) * 2012-09-03 2014-03-0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給電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38643A (ja) * 2009-12-28 2011-07-14 Fujikura Ltd 給電コネクタ
CN102349200A (zh) * 2009-12-28 2012-02-08 株式会社藤仓 供电连接器
CN103348543A (zh) * 2011-10-25 2013-10-09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供电连接器
CN203277885U (zh) * 2013-05-02 2013-1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配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18744A (ja) 2015-06-25
US9531127B2 (en) 2016-12-27
WO2015093400A1 (ja) 2015-06-25
US20160322748A1 (en) 2016-11-03
CN105814754A (zh) 2016-07-27
JP5690914B1 (ja) 2015-03-25
EP3086415A1 (en) 2016-10-26
EP3086415A4 (en) 2017-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4754B (zh) 供电连接器
CN102349200B (zh) 供电连接器
JP4711808B2 (ja) コネクタ
CN101123337B (zh) 杆连接器
CN108454764A (zh) 自行车用电池单元的安装部件、电池单元组件及连结部件
CN104285079B (zh) 驱动器、及杂物箱
CN107638257B (zh) 一种轮椅车的旋转模块
US20160197431A1 (en) Multi-function charger
US20070249216A1 (en) Multi-accessory adaptor for a vehicle
CN110235316A (zh) 充电连接器用锁定装置、车辆
CN107714329B (zh) 一种轮椅车的旋转模块
US20200094916A1 (en)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ein Elektrofahrrad mit schwenkbarem Motorsteckverbinder
CN108545129B (zh) 自行车及其线控定位结构
CN106068583B (zh) 杠杆配合式连接器
CN103563185A (zh) 半嵌合防止连接器
CN201149921Y (zh) 带usb输出的可换插头电源适配器
JP4122734B2 (ja) 自動車用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式ミラー装置
DE102020116623A1 (de) Fahrzeugeinheit und Bodeneinheit zum Laden einer Batterie eines Elektrofahrzeugs
JP5393439B2 (ja) 給電コネクタ
CN201270366Y (zh) 一种具有旋转机构的usb接口装置
CN2554042Y (zh) 点烟器插头结构
CN206271648U (zh) 一种顶进翘起式汽车保险组件
CN205588990U (zh) 一种汽车换挡控制装置
DE10239499A1 (de) Ein für einen Kartenschlüssel bereites Fahrzeug und ein einen Kartenschlüssel verwendendes Radiokommunikationssystem
CN106877051A (zh) 一片式保护盖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6

Termination date: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