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3790A - 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3790A
CN102343790A CN2011102235934A CN201110223593A CN102343790A CN 102343790 A CN102343790 A CN 102343790A CN 2011102235934 A CN2011102235934 A CN 2011102235934A CN 201110223593 A CN201110223593 A CN 201110223593A CN 102343790 A CN102343790 A CN 1023437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mesh member
along
air deflector
metal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235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3790B (zh
Inventor
沢田和希
井手由隆
平松新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3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3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3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37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22Wind deflectors for open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12),其包括导流器本体(24),该导流器本体(24)构造成沿着形成在车辆的顶部(10)上的开口(10a)的前边缘部分设置且通过突出到顶部(10)的表面上方而展开。导流器本体(24)包括沿着开口(10a)的前边缘部分延伸的网孔构件(25)。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12)还包括一对树脂框架(26、26),该对树脂框架(26、26)分别设置在网孔构件(25)的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处,以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在网孔构件(25)的整个长度上延伸。该对树脂框架(26、26)与网孔构件(25)一体地树脂模制成形并且覆盖包括网孔构件(25)的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的边缘(25b、25b)在内的网孔构件(25)的端部。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整体上涉及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
背景技术
US 2008/246306(下文称为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已知的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安装在形成于车辆的顶部上的开口部的前边缘部分上,且安装成例如当能够移动而打开和关闭开口部的活动面板被打开时以突出的方式上升并竖立于顶部的表面之上。已知的导流器装置包括: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沿着开口部的前边缘部分设置并且固定地附接至开口部的安装框架;以及活动框架,该活动框架经由枢转装置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固定框架并且能够相对于固定框架在缩回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运动。具有挠性和透过性的网孔构件设置在固定框架与活动框架之间。当活动框架移动至展开位置时,网孔构件被活动框架拉动并与活动框架一起突出到顶部的表面上方。网孔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允许空气穿过其流动。
根据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已知导流器装置,利用包括夹持、焊接、缝合、粘结、插入等在内的连接方法以将网孔构件的端部连接至固定框架和/或连接至活动框架(连接元件)。因此,在将彼此独立制造的网孔构件和框架相互连接时需要连接过程,这可能增加制造工时。另外,在连接过程期间也可能出现网孔构件与框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失准,因而,例如,可能在网孔构件上出现皱褶。在该情况下,在网孔构件与活动构件一起突出到顶部的表面上方时可能损害网孔构件的外观。
因此,存在对如下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的需求:该导流器装置增强突出到车辆的顶部的表面上方的导流器本体的外观,并且该导流器装置使导流器本体的制造工时能够减少。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包括导流器本体,该导流器本体构造成沿着形成于车辆的顶部上的开口部的前边缘部分设置并且通过突出到顶部的表面上方而展开。导流器本体包括沿着开口部的前边缘部分延伸的网孔构件。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还包括一对树脂框架,该对树脂框架分别设置在网孔构件的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处,以沿网孔构件的长度方向在网孔构件的整个长度上延伸。该对树脂框架与网孔构件一体地树脂模制成形并且覆盖包括网孔构件的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边缘在内的网孔构件的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例如挤出模制工艺在网孔构件的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的相应端部处形成一对树脂框架。因此,在形成树脂框架时,树脂框架牢固地附接至网孔构件而与网孔构件形成一体。由此,与网孔构件和一对树脂框架彼此独立地形成且借助于适当的附接方法彼此附接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制造工时,最终可减少制造成本。另外,在网孔构件和树脂框架彼此独立地形成且借助于适当的附接方法彼此附接的情况下,在附接过程期间可能在网孔构件上出现皱褶。但是,根据上述结构,这种皱褶可以得到控制。另外,在将网孔构件牢固地支承在其间的该对树脂框架之间的距离(或间距)由用于形成树脂框架的树脂模制设备(例如,金属压模)限定,由此,该对树脂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能够得到控制。因此,可以增强网孔构件(导流器本体)在导流器本体突出到顶部的表面上方时的外观。另外,该对树脂框架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大致三条边的矩形形状以覆盖网孔构件的包括边缘在内的沿宽度方向的整个端部,由此树脂框架的刚度对应于树脂框架的模量截面的增量而增大。
因此,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该导流器装置增强突出到车辆的顶部的表面上方的导流器本体的外观,并且该导流器装置使导流器本体的制造工时能够减少。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多个通孔包括沿网孔构件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一行的第一通孔和沿网孔构件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二行的第二通孔。第一行和第二行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彼此交替地设置,并且第一行与第二行沿网孔构件的长度方向偏离该规则间距的一半。
根据上述结构,多个通孔包括沿网孔构件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一行的第一通孔和沿网孔构件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二行的第二通孔。第一行和第二行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彼此交替地设置,并且第一行与第二行沿网孔构件的长度方向偏离该规则间距的大约一半。换言之,通孔设置成交错布置。因此,树脂框架经由多个通孔以牢固的方式连接至或附接至网孔构件,从而限制以免网孔构件与树脂框架分开或分离。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导流器本体包括: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其分别沿着一对树脂框架的长度方向在该对树脂框架中的每一个的整个长度上与该对树脂框架接合;以及侧框架,其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且连接至第一金属框架的端部和第二金属框架的端部。通过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与侧框架接合,第一金属框架与第二金属框架之间的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距离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树脂框架沿着其长度方向在树脂框架的整个长度上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金属框架接合,而第一金属框架的沿其长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金属的沿其长度方向的端部连接至侧框架。因此,通过第一和第二金属框架以及侧框架而沿网孔构件的长度和宽度方向牢固地支承网孔构件,这可以限制以免在网孔构件上出现皱褶。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分别与侧框架接合而使第一金属框架与第二金属框架之间的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距离增加,由此,沿网孔构件皱缩的方向在网孔构件处产生张力。因此,该张力经由树脂框架被施加至位于第一金属框架与对应的树脂框架之间的接合部分上以及位于第二金属框架与对应的树脂框架之间的接合部分上。这可以控制树脂框架与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之间的咔嗒声(clatter)、以及由这种咔嗒声所引起的异常噪声的出现。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形成为:在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的沿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以使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彼此远离的方式弯曲。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形成为在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以使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彼此远离的方式弯曲。换言之,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以上述弯曲的方式形成,使得网孔构件沿其宽度方向伸展。因此,树脂框架与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之间的咔嗒声以及由该咔嗒声所引起的异常噪声的出现可以得到控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还包括臂构件,该臂构件的第一端部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开口部的前端部、而该臂构件的第二端部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侧框架。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还包括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侧框架处的导向销、以及固定地附接至开口部的前端部且包括与导向销相接合的导向槽的导向构件。导流器本体以如下方式展开:当臂构件沿第一方向枢转时,由导向槽引导的导向销沿一个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导流器本体突出到顶部的表面上方;并且导流器本体以如下方式缩回:当臂构件沿第二方向枢转时,由导向槽引导的导向销沿另一个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导流器本体在沿车辆的向前方向倾斜的同时被拉到顶部的表面下方。
根据上述结构,导流器本体能够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在展开位置,导流器本体突出到顶部的表面上方,而在缩回位置,导流器本体缩回到顶部的表面下方。具体地,当导流器本体处于缩回位置中时,导流器本体以导流器本体沿向前方向倾斜的状态缩回到顶部的表面下方。因此,减小了必需被设置在顶部的表面下方的缩回空间、即缩回构件沿竖直方向的深度。这使导流器本体(网孔构件)能够形成为沿网孔构件的宽度方向足够长,以便在展开位置中上升并竖立得足够高,从而当导流器本体处于展开位置时允许空气穿过网孔构件、即穿过多个通孔。另外,当导流器本体24处于展开位置时导流器本体24的上端部的位置使通过使导向槽16a的后端与导向销29d彼此重合来限定的,因此处于展开位置的导流器本体24的上端部的位置的变化可以得到控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臂构件由线材制成。
根据上述结构,臂构件由空间需求小的线材——即,沿车辆的向前方向突出的面积小的线材制成。这限制臂构件以免阻挡导流器本体外面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气流,并且可以最终减小风噪声。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还包括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固定地附接至开口部的前端部。臂构件包括:保持侧轴部,该保持侧轴部形成在臂构件的第一端部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向内弯曲且由保持构件支承;以及弹簧接合部,该弹簧接合部限定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弯曲部分。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还包括扭簧,该扭簧绕保持侧轴部缠绕且设置在保持构件处。扭簧的一个端部紧固至保持构件、而扭簧的另一个端部与弹簧接合部接合。扭簧以导流器本体突出到顶部的表面上方的方式来偏压导流器本体。
根据预先组装在导流器本体上的上述结构,其以如下方式附接至保持构件。首先,使臂构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沿向外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通过利用因臂构件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将保持侧轴部插入到保持构件的轴支承孔内。接下来,在使预先设置在保持构件处的扭簧的另一端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时,使该扭簧的另一端部与臂构件的弹簧接合部接合。由此,在保持将臂构件组装在导流器本体上的状态的同时,完成将预先组装在导流器本体上的臂构件附接至保持构件(即,附接至顶部)的操作。另一方面,臂构件和臂构件组装于其上的导流器本体以如下方式从保持构件移除。首先,使扭簧的与弹簧接合部接合的另一端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与弹簧接合部脱离。接下来,使臂构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沿向外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将保持侧轴部从保持构件的轴支承孔中拔出。由此,将臂构件从保持构件中移除。如上所述,在臂构件组装在导流器本体上的状态下,在保持将保持构件固定地附接至开口部的前端部的同时,将臂构件附接至保持部以及从保持部移除、即附接至顶部以及从顶部移除。这可以增强可维护性,包括易于清理及易于更换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具体地,可以在无需工具等的情况下将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附接至顶部以及从顶部移除。
附图说明
从下文参照附图的的详细描述中,本公开的前述和其他特点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图中:
图1是本文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设备的立体图,该天窗设备安装在车辆的顶部上;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天窗设备的俯视图;
图3是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导流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臂构件的俯视图;
图4B是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臂构件的侧视图;
图5是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侧框架的横截面图;
图6是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网孔构件的正视图;以及
图7是示出了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导流器的操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中的图1至图7的图示来说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从对角上方看去时的天窗设备11的示意图,该天窗设备11安装在用作车辆——包括但不限于机动车辆——的顶部部分的顶部10上。如图1所示,顶部10包括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且用作开口部的顶部开口部10a。天窗设备11包括设置在顶部开口部10a的前边缘部分处且由顶部开口部10a的前边缘部分支承的导流器12。导流器12用作车辆用导流器装置。天窗设备11还包括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且由例如玻璃板制成的活动面板13,用于通过沿前/后方向移动来打开和关闭天窗开口部10a。如此处所使用的,术语“前/后方向”、“宽度方向”、“竖直方向(上/下方向)”及其派生词指的是相对于处于天窗设备11被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的车辆而言的方向。
导流器12安装在顶部10的顶部开口部10a上,安装的方式是允许导流器12的所谓的向上倾斜(tilt-up)运动,即导流器12能够绕其后部枢转且因此导流器12的前部能够向上运动。当活动面板13运动以打开顶部开口10时,导流器12与活动面板13脱开且向上倾斜从而突出到顶部10的上表面(即,外表面)上方(展开状态)。当活动面板13运动以关闭顶部开口10时,导流器12被活动面板13向下推动且缩回到顶部10的上表面下方(缩回状态)。当顶部开口部10a打开时,导流器12变为展开状态,从而限制由流进车厢内的风所引起的空气振动。
以如下方式将活动面板13安装在顶部10上:允许活动面板13向上倾斜运动——即,活动面板13能够绕其前部枢转且因此活动面板13的后部能够向上运动——的方式;以及还允许活动面板13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活动面板13在保持向上倾斜状态的同时沿前/后方向滑动以打开和关闭顶部开口10,即,活动面板13以所谓的外向滑动的方式移动。
如图2所示,天窗设备11包括一对导轨14、14,该对导轨14、14固定地设置以分别沿宽度方向定位在顶部开口部10a的边缘部分上。沿其长度方向具有恒定的横截面的每个导轨14都通过挤出成形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制成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驱动机构设置成在导轨14上滑动,用于致动活动面板13使其滑动以打开和关闭顶部开口10。
具有大致U形槽构型的缩回构件15固定地设置在顶部开口部10a的前边缘部分上,以便沿宽度方向延伸。由例如树脂材料制成且形成为板状的一对导向构件16、16分别沿宽度方向附接至缩回构件15的开口端部以封闭所述开口端部。因此,缩回构件15和该对导向构件16、16形成具有向上开口的盒状构型,从而限定出导流器12的缩回空间。该对导向构件16、16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形成在导向构件16的内表面上的导向槽16a(参照图7),导向构件16的内表面沿宽度方向面对另一导向构件16的内表面。由例如树脂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21固定地附接至每个导轨14的前端部上。定位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上的保持构件21、21构成导流器21的铰接部。
接下来,进一步说明导流器12和用于支承导流器12的结构。图4A是导流器12的俯视图,而图4B是导流器12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每个保持构件21都包括沿宽度方向形成在保持构件21上且具有圆形形状的轴支承孔21a。保持构件21还包括弹簧保持部21b,弹簧保持部21b在保持构件21上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向内突出。弹簧保持部21b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且与轴支承孔21a同心。弹簧保持部21b插入到扭簧22的线圈部分22a内,该扭簧22的一个端部紧固至保持构件21。
由具有大致圆形横截面的线材制成的臂构件23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保持构件21。臂构件23包括沿前/后延伸的臂部23a以及通过使臂构件23的一部分沿宽度方向弯曲而形成在臂构件23上的弹簧接合部23b。臂构件23还包括从臂部23a的第一端部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向内弯曲的保持侧轴部23c。从外部沿宽度方向将保持侧轴部23c插入到轴支承孔21a内,由此,臂构件23由轴支承孔21a以可枢转的方式支承。弹簧接合部23b与扭簧22的另一端部22b接合为由另一端部22b从下侧支承,从而沿臂部23a的第二端部向上移动的方向偏压臂构件23。臂构件23包括从臂部23a的第二端部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向内弯曲的本体侧轴部23d。
定位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处的臂构件23、23的本体侧轴部23d、23d支承导流器本体24,导流器本体24呈沿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型形状。如图5所示,导流器本体24包括网孔构件25,网孔构件25由例如树脂材料制成且在宽度方向上沿着顶部开口部10a的前边缘部分延伸。在图5中,出于清楚示出的目的,省略了网孔构件25的横截面中的阴影线。导流器本体24还包括一对树脂框架26、26,该对树脂框架26、26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在网孔构件25的端部处设置成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在其整个长度上延伸。该对树脂框架26、26由树脂材料例如以挤出模制工艺制成,从而与网孔构件25成一体。导流器本体24还包括沿该对树脂框架26、26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分别用作为第一金属框架和第二金属框架。导流器本体24还包括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框架29、29。
如图6所示,网孔构件25形成为具有多个通孔25a,该多个通孔25a规则地排列在网孔构件的表面之上,即,规则地排列在沿网孔构件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延伸的表面之上。通孔25a以规则的间距排列成行,并且这些行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相互平行地设置。多个通孔25a包括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一行R1的第一通孔25a1以及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二行R2的第二通孔25a2。第一行R1和第二行R2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彼此交替地设置,并且第一行R1与第二行R2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偏离该规则间距的大约一半。换言之,通孔25a以交错布置的方式设置。将网孔部分25的沿其宽度方向的边缘25b、25b分别嵌入到一对树脂框架26、26内。更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行R1中的第一通孔25a1和第二行R2中的每个第二通孔25a2的至少一部分被嵌入。
如图5所示,各自形成为具有大致三边矩形形状的树脂框架26、26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覆盖网孔构件25的端部。因此,在挤出模制过程中,树脂框架26、26经由多个通孔25a以牢固的方式连接至或附接至网孔构件25(参照图6)。
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由例如铝合金制成并且沿长度方向在树脂框架26的整个长度上分别与该对树脂框架26、26接合,该对树脂框架26、26沿宽度方向设置在网孔构件25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上(分别为图5中的下端部和上端部)。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包括接合面27a和接合面28a,接合面27a和接合面28a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大致C形横截面并覆盖对应的树脂框架26的外表面。为了使该对树脂框架26、26分别接合并附接至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该对树脂框架26、26分别在接合面27a和接合面28a中沿其长度方向滑动。因此,在接合面27a和接合面28a中的每一个接合面与对应的树脂框架26的外表面之间设有间隙,以允许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相对于对应的树脂框架26的滑动。
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形成为在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以使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彼此远离的方式弯曲。因此,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形成为大致弓形。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侧框架29、29中的每一个相对于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的长度方向连接至第一框架27的相应端部和第二框架28的相应端部。侧框架29、29中的每一个包括接合凹部29a和接合凹部29b,接合凹部29a和接合凹部29b与第一框架的对应的端部和第二框架28的对应的端部相联接。侧框架29、29的接合凹部29a和29b通过螺栓30、30紧固至第一框架27的端部和第二框架28的端部。
第一框架27与第二框架28之间的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的距离设定成通过将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连接至侧框架29、29、即与侧框架29、29接合而增大。因此当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与侧框架29、29接合时网孔构件尽力地皱缩,因此在网孔构件25上产生张力。因此,张力经由树脂框架26、26而被施加至树脂框架26与第一框架27之间的接合部分以及树脂框架26与第二框架28之间的接合部分。如此控制不在树脂框架26、26与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之间出现咔嗒声以及由该咔嗒声所引起的异常噪声。
如上所述,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形成为在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弯曲,使得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彼此远离,即,以网孔构件25沿其宽度方向伸展的方式。因此当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与侧构件29、29接合时,网孔构件25尽力地皱缩,由此,同样在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的中间部分在网孔构件25处产生张力。如此以类似于上述方式的方式控制不在树脂框架26与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之间出现咔嗒声以及由该咔嗒声所引起的异常噪声。
如图3所示,每个侧框架29、29都包括轴支承孔29c,该轴支承孔29c形成为在接合凹部29b处沿宽度方向延伸且具有圆形横截面。轴支承孔29c支承本体侧轴部23d,本体侧轴部23d构成臂构件23且从外侧沿宽度方向插入到轴支承孔29c中。每个侧框架29、29都包括导向销29d,该导向销29d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且在接合凹部29a处设置成沿宽度方向向外突出。导向销29d从内侧沿宽度方向插入到导向槽16a中,使得导向销29以如下方式与导向槽16a接合:使得导向销29在绕导向销29的径向中心旋转的同时沿着导向槽16a在导向槽16a的内侧移动。因此,由导向构件16、16(设置在顶部10上)经由树脂框架26、26、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以及侧框架29、29来支承网孔构件25。
当通过扭簧22偏压的臂部23a绕保持侧轴部23c沿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即,第一方向)枢转时,导向销29d由导向槽16a引导且向后并向上(即,一个方向)运动。导流器本体24因而以导流器本体24突出到顶部10的上表面上方的方式展开。当导流器本体24到达展开位置时,导向销29d抵达沿向上方向延伸的导向槽16a的后端。换言之,处于展开位置的导流器本体24的姿态(具体地,导流器本体24的上端部的位置)是通过导向槽16a的后端与导向销29彼此重合来限定的。
另一方面,当臂部23a抵抗扭簧22的偏置力而绕保持侧轴部23c沿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即,第二方向)枢转时,导向销29d由导向槽16a引导且向前(即,另一个方向)运动。导流器本体24因而被向下拉动,即,缩回到第一顶部10的上表面下方。当导流器本体24处于缩回位置时,导向销29沿前/后方向定位在导向槽16a的前端处。换言之,当导流器本体24处于缩回位置时,导流器本体24以导流器本体24沿向前方向倾斜的状态缩回到缩回构件15中。因此,必须被设置在顶部10的上表面下方的缩回空间、即缩回构件15在竖直方向上的深度减小了一减小量,该减小量是因导流器本体24的倾斜而允许的减小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获得以下的效果。根据该实施方式,一对树脂框架26、26通过挤出模制工艺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形成在网孔构件25的相应的端部处。因而,在形成树脂框架26、26时,树脂框架26、26牢固地附接至网孔构件25从而与网孔构件26形成一体。因此,与网孔构件25与该对树脂框架26、26彼此独立地形成并通过适当的附接方法彼此附接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制造工时,最终减少制造成本。另外,在网孔构件25与该对树脂框架26、26彼此独立地形成并通过适当的附接方法彼此附接的情况下,在附接过程中可能在网孔构件25上出现皱褶。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控制这种皱褶。另外,将网孔构件25牢固地支承在其间的一对树脂框架26、26之间的距离是由用于形成树脂框架26的树脂模制设备(例如,金属压模)来确定的,因而,可以控制该对树脂框架26、26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因此,可以增强网孔构件25(导流器本体24)在导流器本体24突出到顶部10的上表面上方时的外观。另外,该对树脂框架26、26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大致三条边的矩形形状,从而沿宽度方向覆盖包括边缘25a、25b在内的网孔构件25的整个端部,因而,对应于树脂框架26的模量截面的增量,树脂框架26的刚度增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通孔25a包括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一行R1的第一通孔25a1和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二行R2的第二通孔25a2。第一行R1和第二行R2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彼此交替地设置,并且第一行R1与第二行R2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偏离该规则间距的大约一半。由此,树脂框架26、26经由多个通孔25a以牢固的方式连接至或附接至网孔构件25,从而限制以免网孔构件25与树脂框架26、26分开或分离。
另外,在树脂框架26的沿其宽度方向的边缘被定位成穿过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排列成行的通孔25a的情况下,也保证了相邻通孔25a之间的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的足够的间隔。这可以限制以免因通孔而引起网孔构件25的撕裂或开裂。另外,还保证了相邻通孔25a之间的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的足够间隔。因此,保证了网孔构件25与树脂框架26、26之间的足够的接合容差,即,树脂框架26、26以足够的面积连接至网孔构件25,从而限制以免出现网孔构件25的开裂或撕裂。
根据本实施方式,树脂框架26、26沿着树脂框架26的长度方向在树脂框架26的整个长度上分别与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接合,并且第一框架27沿其长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框架28沿其长度方向的端部联接至侧框架29、29。因此,通过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以及侧框架29、29沿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牢固地支承网孔构件25,这可以限制以免在网孔构件25上出现皱褶。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分别与侧框架29、29接合来增加第一框架27与第二框架28之间的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的距离,因此,在网孔构件25上沿网孔构件25皱缩的方向产生张力。由此,张力经由树脂框架26而被施加到第一框架27与对应的树脂框架26之间的接合部分上以及第二框架28与对应的树脂框架26之间的接合部分上。这可以控制树脂框架26、26与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之间的咔嗒声以及由该咔嗒声所引起的异常噪声的出现。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形成为在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以使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彼此远离的方式弯曲。换言之,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以上述弯曲的方式形成,使得网孔构件25沿其宽度方向伸展。因此,树脂框架26与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之间的咔嗒声及由该咔嗒声所引起的噪声的出现可以受到控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导流器本体24能够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运动,在展开位置中,导流器本体24突出到顶部10的上表面上方,而在缩回位置中,导流器本体24缩回到顶部10的上表面下方。具体地,当导流器本体24处于缩回位置时,导流器本体24在导流器本体24沿向前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缩回到顶部的上表面下方。因此,减小了必须设置在顶部10的上表面下方的缩回空间、即缩回构件15在竖直方向上的深度。这使得导流器本体24(网孔构件25)能够形成为沿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足够长,以便在展开位置处上升并竖立得足够高,从而当导流器本体24处于展开位置时允许空气穿过网孔构件25、即穿过多个通孔25a。另外,导流器本体24的上端部在导流器本体2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位置是通过使导向槽16a的后端与导向销29d彼此重合来限定的,因此可以控制处于展开位置的导流器本体24的上端部的位置变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臂构件23由空间需求小的线材制成。这限制臂构件23以免阻挡导流器本体24外面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气流,并且可以最终减小风噪声。
根据本实施方式,预先组装在导流器本体24上的臂构件23以如下方式附接至保持构件21。首先,使臂构件2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沿向外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通过使用由于臂构件23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将保持侧轴部23c插入到保持构件21的轴支承孔21a内。接下来,在使预先设置在保持构件21处的扭簧22的另一端部22b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时,使所述扭簧22的另一端部22b与臂构件23的弹簧接合部23b接合。由此,完成将预先组装在导流器本体24上的臂构件23附接至保持构件21(即,附接至顶部10)的操作。另一方面,臂构件23和臂构件23组装于其上的导流器本体24以如下方式从保持构件21移除。首先,使与弹簧接合部23b接合的扭簧22的另一端部22b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与弹簧接合部23b脱离。接下来,使臂构件2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沿向外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将保持侧轴部23c从保持构件21的轴支承孔21a中拔出。由此,在保持将臂构件23组装在导流器本体24上的状态的同时将臂构件23从保持构件21移除,即,从顶部10移除。如上所述,在臂构件23组装在导流器本体24上的状态下,在将保持构件21保持固定地附接至顶部开口部10a的前端部的同时,将臂构件23附接至保持部21即顶部10、以及从保持部21即顶部10移除。这可以增强可维护性,包括易于清理及易于更换导流器12。特别地,可以在无需工具等的情况下将导流器12附接至顶部10以及从顶部10移除。
可以对本实施方式进行如下的变化。例如,可以在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与对应的树脂框架26之间、沿其长度方向在其中间部分以粘附的方式设置衬垫,该衬垫用于填充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与对应的树脂框架26之间的间隙。这可以控制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与对应的树脂框架26之间的咔嗒声、以及由这种咔嗒声所引起的异常噪声的出现,特别是在第一框架27和第二框架28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在该中间部分处,在网孔构件25上产生的张力作用不充分。
另外,只要确保树脂框架26在不与第一框架27或第二框架28接合的情况下具有足够的弯曲刚度,就可以从本实施方式的导流器12的结构中省略掉与对应的树脂框架26接合的第一框架27或第二框架28。
另外,导流器12可以构造成使得导流器本体24结合活动面板13的打开和关闭运动而电动地展开或缩回。

Claims (7)

1.一种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12),包括:
导流器本体(24),所述导流器本体(24)构造成沿着形成于所述车辆的顶部(10)上的开口部(10a)的前边缘部分设置、并且通过突出到所述顶部(10)的表面上方而展开,所述导流器本体(24)包括网孔构件(25),所述网孔构件(25)沿着所述开口部(10a)的所述前边缘部分延伸;以及
一对树脂框架(26、26),所述一对树脂框架(26、26)分别设置在所述网孔构件(25)的沿所述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处,以沿所述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网孔构件(25)的整个长度上延伸,所述一对树脂框架(26、26)与所述网孔构件(25)一体地树脂模制成形,并且所述一对树脂框架(26、26)覆盖包括所述网孔构件(25)在所述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缘(25b、25b)在内的所述网孔构件(25)的所述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器装置(12),其中,
所述网孔构件(25)包括规则地设置在所述网孔构件(25)上的多个通孔(25a);
所述多个通孔(25a)包括沿所述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一行(R1)的第一通孔(25a1)以及沿所述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以规则间距排列成第二行(R2)的第二通孔(25a2);
所述第一行(R1)和所述第二行(R2)沿所述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彼此交替地设置;并且
所述第一行(R1)与所述第二行(R2)沿所述网孔构件(25)的长度方向偏离所述规则间距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流器装置(12),其中,
所述导流器本体(24)包括:第一金属框架(27)和第二金属框架(28),所述第一金属框架(27)和所述第二金属框架(28)分别沿着所述一对树脂框架(26、26)的长度方向在所述一对树脂框架(26、26)中的每一个的整个长度上与所述一对树脂框架(26、26)接合;以及侧框架(29),所述侧框架(29)沿所述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第一金属框架(27)的端部且连接至所述第二金属框架(28)的端部;以及
所述第一金属框架(27)和所述第二金属框架(28)之间的沿所述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的距离通过所述第一金属框架(27)和所述第二金属框架(28)与所述侧框架(29)接合而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流器装置(12),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框架(27)和所述第二金属框架(28)形成为:在所述第一金属框架(27)和所述第二金属框架(28)的沿所述第一金属框架(27)和所述第二金属框架(28)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以所述第一金属框架(27)与所述第二金属框架(28)沿所述网孔构件(25)的宽度方向彼此远离的方式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导流器装置(12),还包括:
臂构件(23),所述臂构件(23)的第一端部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开口部(10a)的前端部,而所述臂构件(23)的第二端部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侧框架(29);
导向销(29d),所述导向销(29d)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侧框架(29)处;以及
导向构件(16),所述导向构件(16)固定地附接至所述开口部(10a)的所述前端部并且包括与所述导向销(29d)相接合的导向槽(16a),其中
所述导流器本体(24)通过如下方式展开:当所述臂构件(23)沿第一方向枢转时,由所述导向槽(16a)引导的所述导向销(29d)沿一个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所述导流器本体(24)突出到所述顶部(10)的所述表面上方;以及
所述导流器本体(24)以如下方式缩回:当所述臂构件(23)沿第二方向枢转时,由所述导向槽(16a)引导的所述导向销(29d)沿另一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所述导流器本体(24)在沿所述车辆的向前方向倾斜的同时被拉到所述顶部(10)的所述表面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流器装置(12),其中,所述臂构件(23)由线材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流器装置(12),还包括:
保持构件(21),所述保持构件(21)固定地附接至所述开口部(10a)的所述前端部,其中,所述臂构件(23)包括:保持侧轴部(23c),所述保持侧轴部(23c)形成在所述臂构件(23)的所述第一端部处、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向内弯曲、并且由所述保持构件(21)支承;以及弹簧接合部(23b),所述弹簧接合部(23b)限定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弯曲部分;以及
扭簧(22),所述扭簧(22)绕所述保持侧轴部(23c)缠绕并且设置在所述保持构件(21)处,所述扭簧(22)的一个端部紧固至所述保持构件(21),而所述扭簧(22)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弹簧接合部(23b)接合,其中,所述扭簧(22)以所述导流器本体(24)突起到所述顶部(10)的所述表面上方的方式偏压所述导流器本体(24)。
CN201110223593.4A 2010-08-02 2011-08-01 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3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3896A JP5671866B2 (ja) 2010-08-02 2010-08-02 車両用デフレクタ装置
JP2010-173896 2010-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3790A true CN102343790A (zh) 2012-02-08
CN102343790B CN102343790B (zh) 2015-04-15

Family

ID=44512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359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3790B (zh) 2010-08-02 2011-08-01 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88052B2 (zh)
EP (1) EP2415624B1 (zh)
JP (1) JP5671866B2 (zh)
CN (1) CN10234379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7746A (zh) * 2012-10-05 2014-04-09 银娜珐天窗系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开口车顶构造
CN105050842A (zh) * 2013-03-29 2015-11-1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导流装置
CN106536334A (zh) * 2014-06-11 2017-03-22 麦格纳外饰公司 主动式前导流器
CN107972456A (zh) * 2016-10-25 2018-05-01 爱信技术中心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天窗导风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11555B1 (ko) * 2013-12-04 2015-04-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접이식 선루프 디플렉터 구조
JP6252772B2 (ja) * 2014-03-31 2017-12-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フレクタ装置
JP6303868B2 (ja) * 2014-06-27 2018-04-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フレクタ装置
JP7202799B2 (ja) * 2018-07-11 2023-01-12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デフレクタ装置
DE102019117570A1 (de) * 2019-06-28 2020-12-3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90213B1 (de) * 1990-12-11 1994-05-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Patentabteilung AJ-3 Vorrichtung zur Geräusch- und Schwingungsminderung an tangential überströmten Öffnungen von Kraftfahrzeugen, insbesondere an Schiebedachöffnungen
JP2001039166A (ja) * 1999-07-28 2001-02-13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サンルーフのディフレクタ構造
JP3419849B2 (ja) * 1992-11-19 2003-06-23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開閉可能な車輛ルーフの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US6666503B1 (en) * 2002-09-27 2003-12-23 Honda Giken Kogyo Kabashiki Kaishu Pop-up vehicle wind deflector
EP1544015A1 (en) * 2003-12-18 2005-06-22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Wind deflector and open roof construction provided therewith
CN101242966A (zh) * 2005-06-14 2008-08-13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用于滑动式顶篷的导流器
CN101274587A (zh) * 2007-03-29 2008-10-01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天窗装置的导风器
US20080246306A1 (en) * 2005-11-14 2008-10-09 Philipp Oerke Wind Deflector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100019545A1 (en) * 2008-07-25 2010-01-28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Deflector of sliding roof
WO2010064596A1 (ja) * 2008-12-05 2010-06-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及びデフレ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11029A1 (de) * 1986-04-02 1987-10-08 Andreas Weber Belueftungsvorrichtung fuer eine windleitflaeche an kraftfahrzeugen mit schiebedaechern
JPH0688499B2 (ja) * 1989-04-14 1994-11-09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開閉ルーフ式車両のデフレクタ装置
JPH0971136A (ja) * 1995-09-05 1997-03-18 Delta Kogyo Co Ltd オープンカー用後部整流板
DE10210142A1 (de) * 2002-03-07 2003-09-18 Arvinmeritor Gmbh Windabweiser für ein Fahrzeugdach
DE10351248B4 (de) * 2003-11-03 2007-08-02 Webasto Ag Vorrichtung zum Beeinflussen der Luftströmung bei einem öffnungsfähigen Fahrzeugdach
US7000981B2 (en) * 2004-04-30 2006-02-21 Arvinmeritor Technology, Llc Collapsible wind deflector for a vehicle roof
DE102004037646B4 (de) * 2004-08-02 2006-05-18 Webasto S.P.A., Venaria Windabweiser für ein Fahrzeugdach
JP2006224907A (ja) * 2005-02-21 2006-08-31 Mazda Motor Corp オープンカーのウィンドデフレクタ装置
JP4730524B2 (ja) * 2005-06-10 2011-07-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09126342A (ja) * 2007-11-22 2009-06-11 Aisin Seiki Co Ltd サンルーフデフレクタ装置
DE102008057799A1 (de) * 2008-11-17 2010-05-20 Tb&C Outsert Center Gmbh Windabweiser für ein Fahrzeugdach
DE102010048964B4 (de) * 2010-10-20 2015-08-06 Webasto SE Schiebedachwindabweiser und dessen Herstellung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90213B1 (de) * 1990-12-11 1994-05-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Patentabteilung AJ-3 Vorrichtung zur Geräusch- und Schwingungsminderung an tangential überströmten Öffnungen von Kraftfahrzeugen, insbesondere an Schiebedachöffnungen
JP3419849B2 (ja) * 1992-11-19 2003-06-23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開閉可能な車輛ルーフの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2001039166A (ja) * 1999-07-28 2001-02-13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サンルーフのディフレクタ構造
US6666503B1 (en) * 2002-09-27 2003-12-23 Honda Giken Kogyo Kabashiki Kaishu Pop-up vehicle wind deflector
EP1544015A1 (en) * 2003-12-18 2005-06-22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Wind deflector and open roof construction provided therewith
CN101242966A (zh) * 2005-06-14 2008-08-13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用于滑动式顶篷的导流器
US20080246306A1 (en) * 2005-11-14 2008-10-09 Philipp Oerke Wind Deflecto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1274587A (zh) * 2007-03-29 2008-10-01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天窗装置的导风器
US20100019545A1 (en) * 2008-07-25 2010-01-28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Deflector of sliding roof
WO2010064596A1 (ja) * 2008-12-05 2010-06-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及びデフレク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7746A (zh) * 2012-10-05 2014-04-09 银娜珐天窗系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开口车顶构造
CN103707746B (zh) * 2012-10-05 2017-06-23 英纳法天窗系统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开口车顶构造
CN105050842A (zh) * 2013-03-29 2015-11-1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导流装置
CN106536334A (zh) * 2014-06-11 2017-03-22 麦格纳外饰公司 主动式前导流器
CN106536334B (zh) * 2014-06-11 2019-08-16 麦格纳外饰公司 主动式前导流器
CN107972456A (zh) * 2016-10-25 2018-05-01 爱信技术中心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天窗导风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71866B2 (ja) 2015-02-18
JP2012030748A (ja) 2012-02-16
US20120056449A1 (en) 2012-03-08
US8388052B2 (en) 2013-03-05
CN102343790B (zh) 2015-04-15
EP2415624B1 (en) 2016-08-17
EP2415624A3 (en) 2013-11-20
EP2415624A2 (en)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3790A (zh) 用于车辆的导流器装置
CN1939779B (zh) 车辆的内部部件
CN100393541C (zh) 汽车天窗系统
JP4797091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におけるシェードパネルの連動機構
EP2641763B1 (en) Deflector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0471710C (zh) 汽车遮阳顶棚系统的玻璃板结构
EP2447098A1 (en) Sunshade device
US8191962B2 (en) Deflector of sliding roof system
US6663165B2 (en) Method for attaching door parts and unified parts of automobile door
CN103260922A (zh) 车门用嵌条
JP6159058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02189917A (zh)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CN102161308B (zh) 天窗装置的导流机构
JP2015516334A (ja) 2つのリッドメンバを備えた車両ルーフ
JP4235402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US9233600B2 (en) Roof assembly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roof assembly
CN107848382B (zh) 具有用于可展开的导向元件的固定系统的导风件
EP0908342A1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US20120313401A1 (en) Sliding roof system
EP2275297B1 (en) Roof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moving a closure panel and wind deflector of a roof assembly
JP6059881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01163603A (zh) 车辆门框
US20050146164A1 (en) Motor vehicle roof with two openable covers
US20190176580A1 (en) Roller blind assembly for a vehicle bod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roller blind assembly
US20120043787A1 (en) Sliding roof configuration for a mot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8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