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9980A - 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9980A
CN102339980A CN2011101986391A CN201110198639A CN102339980A CN 102339980 A CN102339980 A CN 102339980A CN 2011101986391 A CN2011101986391 A CN 2011101986391A CN 201110198639 A CN201110198639 A CN 201110198639A CN 102339980 A CN102339980 A CN 102339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general formula
sublayer
ground floor
posi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986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9980B (zh
Inventor
李淳律
崔益圭
金荣基
宋在爀
李泳勋
宋有美
金润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39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9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9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9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9/00Compounds of molybden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9/00Compounds of molybdenum
    • C01G39/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molybdenum,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nickel,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01P2002/52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23Including interlaminar mechanical fasten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所述正极包括集流体、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第一层和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的第二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层进一步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其中所述第一子层介于所述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子层之间。所述第一子层包括通式1Li2Mo1-nR1 nO3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且所述第二子层包括通式2Li2Ni1-mR2 mO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锰(Mn)、铁(Fe)、钴(Co)、铜(Cu)、锌(Zn)、镁(Mg)、镍(Ni)和前述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在通式2中,0≤m<1,且R2选自由Mn、Fe、Co、Cu、Zn、Mg、钼(Mo)和前述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

Description

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背景技术
锂电池通过化学物质之间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常规的锂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液。
近来,随着电子装置日益要求高性能,用于这些装置的电池也需要高容量和高功率输出。为了提供具有高容量的电池,会需要高容量或高电池充电电压的活性物质。例如,可将具有高容量的硅类复合材料用作电池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然而,硅类复合材料不可逆地解嵌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包括具有新结构的正极以及包括所述正极的锂电池。
其它方面将在以下说明书中部分阐述,并将部分地由说明书变得明显的,或可通过对所提供的实施方式的实施而了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正极包括:集流体;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第一层;和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的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按该顺序依次布置在所述集流体上。所述第一层可包括由以下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
通式1:Li2Mo1-nR1 nO3
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锰(Mn)、铁(Fe)、钴(Co)、铜(Cu)、锌(Zn)、镁(Mg)、镍(Ni)和前述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
所述第一层可包括由以下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
通式2:Li2Ni1-mR2 mO2
在通式2中,0≤m<1,且R2选自由锰(Mn)、铁(Fe)、钴(Co)、铜(Cu)、锌(Zn)、镁(Mg)、钼(Mo)和前述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
所述第一层可包括由以下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和由以下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
通式1:Li2Mo1-nR1 nO3通式2:Li2Ni1-mR2 mO2
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锰(Mn)、铁(Fe)、钴(Co)、铜(Cu)、锌(Zn)、镁(Mg)、镍(Ni)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在通式2中,05m<1,且R2选自由Mn、Fe、Co、Cu、Zn、Mg、钼(Mo)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可进一步包括Li2Ni8O10相。
所述第一层可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其中所述第一子层插入所述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子层之间。所述第一子层包括由以上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且所述第二子层包括由以上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可进一步包括Li2Ni8O10相。
所述第一层可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其中所述第一子层介于所述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子层之间。所述第一子层包括由以上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二子层包括由以上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可进一步包括Li2Ni8O10相。
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锂电池包括:包括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正极,所述正极包括:集流体、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第一层和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的第二层;以及电解液。所述锂电池的正极可具有上述相同特征。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可包括选自由硅、硅类复合材料(例如硅氧化物)、锡、锡类复合材料、钛酸锂和这些物质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的物质。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这些和/或其它方面由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将变得更为明显并更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正极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包括Li2Ni8O10相的Li2NiO2类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正极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锂电池结构的截面示意图;且
图5是根据对比例1以及实施例1、5和6制造的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一些在附图中示出,其中全文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似的元件。在这方面,当前公开的实施方式可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不应解释成将权利要求限制为文中列出的那些。因此,描述各实施方式以解释本发明的各方面、特征和特性。
根据各实施方式,正极包括集流体、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包含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第二层包含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层和第二层可按该顺序依次堆叠在集流体上。或者,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相反顺序堆叠在集流体上。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正极10的截面示意图。参照图1,正极10包括集流体11、第一层13和第二层15。第一层13布置在集流体11上,并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第二层15布置在第一层13上,并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
集流体11可为选自由铜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镍泡沫、铜泡沫、涂有导电金属的聚合物基板以及铝基板组成的组中的任何一种。然而,可使用任何其它形式的集流体替代。或者,可由上面所列材料的混合物或通过将由上述材料制成的基板一个堆叠在另一个上来制造集流体11。根据各实施方式,集流体11可具有多种结构中的任何一种。
在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13可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例如,在电池的初始充电或进行充电期间(即,在正极第一次向负极提供锂离子期间),第一层13解嵌锂离子并向负极提供锂离子。然而,在初始充电后的放电期间,第一层13不允许锂离子嵌入。换句话说,第一层13不参与电池的充电-放电循环。然而,第二层15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并参与电池的充电-放电循环。
因此,如果包括第一层13和第二层15的正极与包括能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一起使用,第一层13可补偿负极的不可逆性,从而可改善锂电池的容量保持率。这由以下解释得到支持。
例如,让我们来考虑锂电池L1,其包括仅由第二层15制成的正极(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和由负极活性物质制成的负极(能在初始充电期间解嵌80%从正极接收的锂离子)。如果第二层15在初始充电期间解嵌100个锂离子,理论上负极在初始充电后的放电期间可解嵌80个锂离子。
同时,为了比较,让我们考虑锂电池L2,其与锂电池L1相同,只是其正极进一步包括在初始充电期间能不可逆地解嵌20个锂离子的第一层13。然后,正极在初始充电期间可向负极提供120个锂离子(而不是100个锂离子)。因此,理论上负极在初始充电后的放电期间可解嵌96(=120×0.8)个锂离子。换句话说,第一层13在锂电池L2的正极中的使用可补偿负极的不可逆性。因而,锂电池L2可在基本保持与锂电池L1相同容量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容量保持率。
在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13可包括由以下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
通式1Li2Mo1-nR1 nO3
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锰(Mn)、铁(Fe)、钴(Co)、铜(Cu)、锌(Zn)、镁(Mg)、镍(Ni)和这些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
例如,上述第一活性物质可为Li2MoO3类活性物质(即当n=0时通式1的化合物)。文中所用的术语“Li2MoO3类活性物质”是指包括Li2MoO3化合物的物质。Li2MoO3类活性物质可进一步包括具有与Li2MoO3化合物化学计量不同的层和/或相。此外,文中所用术语“...类活性物质”可以相似方式进行理解。第一活性物质可为能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物质。
或者,第一层13可包括由以下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
通式2:Li2Ni1-mR2 mO2
在通式2中,0≤m<1,且R2选自由Mn、Fe、Co、Cu、Zn、Mg、钼(Mo)和这些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
第二活性物质可以是Li2NiO2类活性物质。Li2NiO2类活性物质也可为能不可逆地解嵌锂的物质。
当第一层13包括上述第二活性物质时,第二活性物质,例如Li2NiO2类活性物质,可进一步包括Li2Ni8O10相。
第二活性物质,例如Li2NiO2类活性物质,能不可逆地放出大量锂离子,并且还会产生气体。例如,根据反应1,用作第二活性物质的Li2NiO2类活性物质会产生O2
反应1:Li2NiO2→NiO+O+2Li
由反应1的反应产物产生的Li2O可与电解液的一种或多种组分、导电剂和/或各种添加剂反应而生成Li2CO3,然后Li2CO3会放出CO2
如上所述,第二活性物质,例如Li2NiO2类活性物质,能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它会在锂电池中产生O2和/或CO2
例如,如果Li2NiO2类活性物质进一步包括Li2Ni8O10相,则可稳定第二活性物质的相,并可抑制或基本阻止反应1的产物的副反应。因而,该包括例如Li2NiO2类活性物质作为第二活性物质的第一层13能不可逆地解嵌大量锂离子,并可抑制或基本阻止产生O2和/或CO2的副反应,从而改善正极的稳定性。
Li2Ni8O10相可通过调节或控制用于合成第二活性物质如Li2NiO2类活性物质的热处理条件来获得。例如,将Li2O和NiO以化学计量比(1∶1摩尔比)混合,并将所得混合物在惰性气氛条件(例如N2气氛)下在约500℃至600℃的一种或多种温度(例如约550℃)下热处理约5小时至约15小时(例如约10小时)。热处理过的物质可冷却至室温至100℃范围内的温度。然后,将所得物质在惰性气氛条件(例如N2气氛)下在约500℃至600℃的一种或多种温度(例如约550℃)下进一步热处理约5小时至约15小时(例如约10小时),提供包括Li2Ni8O10相的Li2NiO2类活性物质。
图2是Li2NiO2类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的图,该Li2NiO2类活性物质通过在N2气氛、550℃下热处理化学计量比(1∶1摩尔比)的Li2O和NiO混合物10小时,然后在550℃下进一步热处理10小时制备。图2证实了Li2Ni8O10相的存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层13可包括第一活性物质和第二活性物质二者。
尽管第二活性物质如Li2NiO2类活性物质由反应1的产物产生O2,但第一活性物质如Li2MoO3类活性物质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并同时吸收O2。换句话说,尽管O2可由第二活性物质放出,但第一活性物质能吸收由第二活性物质产生的O2,从而可基本阻止锂电池中气体的净产生。
当第一层13包括第一活性物质(例如Li2MoO3类活性物质)和第二活性物质(例如Li2NiO2类活性物质)二者时,第二活性物质可进一步包括Li2Ni8O10相。在这种情况下,反应1甚至可被抑制,而且锂电池中可产生的一些少量的O2可被第一物质吸收。因此,可有效补偿负极的不可逆性,并能改善锂电池的稳定性。
第一层13的厚度可根据各种因素而变化,这些因素包括第一层13的物质、锂电池的所需结构、要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等。在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13可具有约2μm至约30μm的厚度。在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13可具有约5μm至约15μm的厚度。
第二层15可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用于第二层15的活性物质可为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的用于锂电池的任何适宜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第二层15可包括以下正极活性物质中的任何一种。然而,可使用任何适宜的正极活性物质。
LiaA1-bXbD2,其中0.95≤a≤1.1,且0≤b≤0.5;LiaE1-bXbO2-cDc,其中0.95≤a≤1.1,0≤b≤0.5,且0≤c≤0.05;LiE2-bXbO4-cDc,其中0≤b≤0.5,且0≤c≤0.05;LiaNi1-b-cCobBcDα,其中0.95≤a≤1.1,0≤b≤0.5,0≤c≤0.05,且0<α≤2;LiaNi1-b-cCobXcO2-αMα,其中0.95≤a≤1.1,0≤b≤0.5,0≤c≤0.05,且0<α<2;LiaNi1-b-cCobXcO2-αM2,其中0.95≤a≤1.1,0≤b≤0.5,0≤c≤0.05,且0<α<2;LiaNi1-b-cMnbXcDα,其中0.95≤a≤1.1,0≤b≤0.5,0≤c≤0.05,且0<α≤2;LiaNi1-b-cMnbXcO2-αMα,其中0.95≤a≤1.1,0≤b≤0.5,0≤c≤0.05,且0<α<2;LiaNi1-b-cMnbXcO2-αM2,其中0.95≤a≤1.1,0≤b≤0.5,0≤c≤0.05,且0<α<2;LiaNibEcGdO2,其中0.90≤a≤1.1,0≤b≤0.9,0≤c≤0.5,且0.001≤d≤0.1;LiaNibCocMndGeO2,其中0.90≤a≤1.1,0≤b≤0.9,0≤c≤0.5,0≤d≤0.5,0≤e≤0.1;LiaNiGbO2,其中0.90≤a≤1.1,且0.001≤b≤0.1;LiaCoGbO2,其中0.90≤a≤1.1,且0.001≤b≤0.1;LiaMnGbO2,其中0.90≤a≤1.1,且0.001≤b≤0.1;LiaMn2GbO4,其中0.90≤a≤1.1,且0≤b≤0.1;QO2;QS2;LiQS2;V2O5;LiV2O5;LiZO2;LiNiVO4;Li(3-f)J2(PO4)3,其中0≤f≤2;Li(3-f)Fe2(PO4)3,其中0≤f≤2;LiFePO4;以及钛酸锂。
在以上通式中,A选自由镍(Ni)、钴(Co)、锰(Mn)及其组合组成的组;X选自由铝(Al)、镍(Ni)、钴(Co)、锰(Mn)、铬(Cr)、铁(Fe)、镁(Mg)、锶(Sr)、钒(V)、稀土元素及其组合组成的组;D选自由氧(O)、氟(F)、硫(S)、磷(P)及其组合组成的组;E选自由钴(Co)、锰(Mn)及其组合组成的组;M选自由氟(F)、硫(S)、磷(P)及其组合组成的组;G选自由铝(Al)、铬(Cr)、锰(Mn)、铁(Fe)、镁(Mg)、镧(La)、铈(Ce)、锶(Sr)、钒(V)及其组合组成的组;Q选自由钛(Ti)、钼(Mo)、锰(Mn)及其组合组成的组;Z选自由铬(Cr)、钒(V)、铁(Fe)、钪(Sc)、钇(Y)及其组合组成的组;以及J选自由钒(V)、铬(Cr)、锰(Mn)、钴(Co)、镍(Ni)、铜(Cu)及其组合组成的组。
第二层15可包括选自由LiCoO2、LiMn2O4、LiFePO4、由以下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和由以下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活性物质代替。
通式3    Lix(NipCoqMnr)Oy
通式4    LinNit1Cot2Alt3Om
在通式3中,0.95≤x≤1.05,0<p<1,0<q<1,0<r<1,p+q+r=1,且0<y≤2。在通式4中,0.95≤n≤1.05,0<t1<1,0<t2<1,0<t3<1,t1+t2+t3=1,且0<m≤2。在通式3和4中,x、p、q、r、y、n、t1、t2、t3和m表示各元素的摩尔比。
例如,0.97≤x≤1.03,p可为0.5,q可为0.2,r可为0.3,且y可为2。然而,x、p、q、r及y可适当改变。例如,通式3的活性物质可为LiNi0.5Co0.2Mn0.3O2化合物。然而,可使用根据通式3的任何适宜的活性物质。
例如,在通式4中,t1=t2=t3。然而,t1、t2和t3可适当改变。例如,在通式4的活性物质中,n=1,m=2且t1=t2=t3。
第一层13与第二层15的厚度比可为约5∶95至约30∶70。例如,第一层13与第二层15的厚度比可为约5∶95至约20∶80。然而,该两个层的厚度可调节为任何适宜的比例。考虑到所用的正极活性物质、所需锂电池的结构等,第一层13与第二层15的厚度比可在前述范围内适当变化。
图3是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正极20的截面示意图。参照图3,正极20包括集流体21、第一层23、第二层25。第一层23布置在集流体21上,并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第二层25布置在第一层23上,并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结合以上图1对集流体11和第二层15的详述都适用于集流体21和第二层25。
第一层23可包括第一子层23A和第二子层23B。如图所示,第一子层23A介于集流体21和第二子层23B之间,而第二子层23B介于第一子层23A和第二层25之间。
第一子层23A可包括由以下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第二子层23B可包括由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
通式1    Li2Mo1-nR1 nO3
通式2    Li2Ni1-mR2 mO2
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Mn、Fe、Co、Cu、Zn、Mg、Ni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在通式2中,0≤m<1,且R2选自由Mn、Fe、Co、Cu、Zn、Mg、Mo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
上述第一活性物质可为Li2MoO3类活性物质。上述第二活性物质可为Li2NiO2类活性物质。然而,任何其他适宜的物质可用于第一和第二活性物质。第二子层23B可包括例如能不可逆地解嵌大量锂离子的第二活性物质。如上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可产生O2。然而,由于包括第一活性物质如Li2MoO3类活性物质的第一子层23A可吸收O2,因此可抑制或阻止第二子层23b产生的O2的净产生。因此,由第一层23可补偿负极的不可逆性,从而可获得对锂电池的容量保持率改善和稳定性保证。
在各实施方式中,第二活性物质例如Li2NiO2类活性物质可进一步包括Li2Ni8O10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层23A可包括第二活性物质如Li2NiO2类活性物质,且第二子层23B可包括第一活性物质如Li2MoO3类活性物质。第一子层23A中的第二活性物质可进一步包括Li2Ni8O10相。
第一子层23A与第二子层23B的厚度比可根据各种因素而变化,这些因素包括活性物质、锂电池所需的性能水平等。例如,第一子层23A与第二子层23B的厚度比可为约5∶95至约95∶5。例如,第一子层23A与第二子层23B的厚度比可为约75∶25至约25∶75。
以上较详细地说明了正极。尽管参照图1和图3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正极,但正极可具有多种结构中的任何一种。
根据各实施方式,锂电池包括:包括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集流体;包含至少一种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和电解液。在各实施方式中,正极包括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第一层,和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的第二层。
在各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物质可选自适用于锂电池的多种负极活性物质。例如,该负极活性物质可为具有高容量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可为具有高容量的物质,但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
负极活性物质的实例包括硅、硅类复合材料、锡、锡类复合材料、钛酸锂或这些材料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材料代替。
举例来说,负极可包括硅薄膜或硅类复合材料。硅类复合材料可包含硅和至少一种非硅材料和/或元素。例如,硅类复合材料选自由硅氧化物、硅-石墨复合材料、硅氧化物-石墨复合材料、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硅氧化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和表示为Si-M1的材料,其中M1选自由Al、Sn、Ag、Fe、Bi、Mg、Zn、In、Ge、Pb、Ti及这些元素中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材料代替。
在具有高容量的硅薄膜或硅类复合材料中,当锂盐在充电和放电循环期间在电解液中分解时,能产生路易斯酸,如PF5或HF,且路易斯酸会破坏Si-Si键并不可逆地形成Si-F键。Si-F键具有强结合力,并且稳定,从而在负极中产生不可逆的反应。
举例来说,锡类复合材料选自由锡-石墨复合材料、锡-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和Sn-M2表示的物质组成的组,其中M2选自由Al、Si、Ag、Fe、Bi、Mg、Zn、In、Ge、Pb、Ti及这些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材料代替。
钛酸锂的实例包括尖晶石结构的钛酸锂、锐钛矿结构的钛酸锂以及斜方锰矿结构的钛酸锂,它们根据其晶体结构来分类。
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可为Li4-xTi5O12(0≤x≤3)。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可为Li4Ti5O12。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物质代替。
与硅类薄膜或硅类复合材料相似,锡、锡类复合材料以及钛酸锂具有高容量,但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从而会导致容量保持率差。
然而,如果具有高容量但容量保持率差的负极与包括第一层的正极一起用于锂电池中,该锂电池可具有高容量特性和良好的容量保持率。这是因为正极的第一层向负极提供了不可逆地解嵌的锂离子。上述第一层可以各种形式实施。根据第一层的实施方式,锂电池中的净气体产生可得到显著阻止或降低,且锂电池可具有改善的稳定性。
例如,可与上述正极一起使用的负极可包括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硅复合材料(例如硅氧化物)。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负极活性物质代替。
电解液可包括非水有机溶剂和锂盐。电解液中的非水有机溶剂可起到参与锂电池的电化学反应的离子迁移介质的作用。非水有机溶剂的实例包括碳酸酯类溶剂、酯类溶剂、醚类溶剂、酮类溶剂、醇类溶剂和非质子溶剂。
碳酸酯类溶剂的实例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和碳酸亚丁酯(BC)。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碳酸酯类溶剂代替。
酯类溶剂的实例包括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异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γ-丁内酯(GBL)、癸内酯、戊内酯、甲瓦龙酸内酯和己内酯。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酯类溶剂代替。
醚类溶剂的实例包括二丁基醚、四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甲醚、二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和四氢呋喃。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醚类溶剂代替。
酮类溶剂的实例为环己酮。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酮类溶剂代替。
醇类溶剂的实例包括乙醇和异丙醇。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醇类溶剂代替。
非质子溶剂的实例包括腈(例如R-CN,其中R为C2-C20直链、支链,或可包括双键键合的芳环或醚键的环烃类部分)、酰胺(例如二甲基甲酰胺)、二氧戊环(例如1,3-二氧戊环)和环丁砜。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非质子溶剂代替。
非水有机溶剂可包括单独使用的单种溶剂或至少两种溶剂的组合。如果使用溶剂组合,非水有机溶剂的比例可根据锂电池的所需性能而变化,这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非水有机溶剂可以是体积比为约3∶7的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甲乙酯(EMC)。例如,非水有机溶剂可以是体积比为约3∶3∶4的EC、GBL和EMC的混合物。
电解液中的锂盐溶解在非水有机溶剂中并在锂电池中起锂离子源的作用,并加速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锂离子迁移。
例如,锂盐可包括选自由LiPF6、LiBF4、LiSbF6、LiAsF6、LiN(SO2C2F5)2、Li(CF3SO2)2N、LiC4F9SO3、LiClO4、LiAlO2、LiAlCl4、LiN(CxF2x+1SO2)(CyF2y+1SO2)(其中x和y各自独立为自然数)、LiCl、LiI和LiB(C2O4)2(双草酸硼酸锂或LiBOB)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支持电解液盐。在各实施方式中,电解液盐可为前述电解液盐的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
锂盐的浓度可在约0.1M至约2.0M的范围内。例如,锂盐的浓度可为约0.6M至约2.0M。当锂盐的浓度在这些范围内时,电解液可具有理想的导电率和粘度,从而锂离子可有效迁移。
电解液可进一步包括能改善锂电池低温性能的添加剂。该添加剂实例包括碳酸酯类材料和丙磺酸内酯(propane sulton,PS)。然而,可使用任何适宜的添加剂。此外,可使用一种添加剂,或者可使用添加剂的组合。
上述碳酸酯类材料的实例包括碳酸乙烯酯(VC);具有选自由卤素原子(如F、Cl、Br和I)、氰基(CN)和硝基(NO2)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取代基的碳酸乙烯酯(VC)衍生物;以及具有选自由卤素原子(如F、Cl、Br和I)、氰基(CN)和硝基(NO2)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取代基的碳酸亚乙酯(EC)衍生物。然而,可使用任何适宜的碳酸酯类材料。
电解液可进一步包括选自由碳酸乙烯酯(VC)、碳酸氟代亚乙酯(FEC)和丙磺酸内酯(PS)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添加剂。
基于100重量份的非水有机溶剂和锂盐的总量,添加剂的量可为约10重量份或更少。例如,基于100重量份的非水有机溶剂和锂盐的总量,添加剂的量可在约0.1重量份至约10重量份的范围内。当添加剂的量在此范围内时,锂电池可令人满意地具有改善的低温特性。
例如,基于100重量份的非水有机溶剂和锂盐的总量,添加剂的量可在约1重量份至约5重量份的范围内。基于100重量份的非水有机溶剂和锂盐的总量,添加剂的量可在约2重量份至约4重量份的范围内。
例如,基于100重量份的非水有机溶剂和锂盐的总量,添加剂的量可为约2重量份。
根据锂电池的各实施方式,隔板可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可使用任何常用于锂电池的隔板。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隔板可对电解液中的离子迁移具有低阻力并具有高电解液保留能力。用于形成隔板的材料实例包括玻璃纤维、聚酯、特氟隆、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组合,它们中的每一种可为无纺或纺织纤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由诸如聚乙烯和聚丙烯等材料形成的可卷绕的隔板可用于锂离子电池。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能保留大量有机电解液的隔板可用于锂离子聚合物电池。这些隔板可根据以下方法制备。
混合聚合物树脂、填料和溶剂以制备隔板组合物。然后,隔板组合物可直接涂布在电极上,然后干燥形成隔膜。或者,隔板组合物可浇注在单独的载体上,然后干燥形成隔板组合物膜,将该隔板组合物膜从载体上移走并层压在电极上形成隔膜。
聚合物树脂可为常用作电极板用粘结剂的任何材料。聚合物树脂的实例包括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混合物。然而,可使用任何适宜的聚合物树脂。例如,可使用包含约8至约25wt%的六氟丙烯的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电池30的透视示意图。参照图4,锂电池30包括具有正极23、负极22和正极23与负极22之间的隔板24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容纳在电池壳25中,且密封元件26密封电池壳25。将电解液(未示出)注入电池壳25中以浸渍电极组件。锂电池30通过将正极23、隔板24和负极22依次彼此堆叠以形成叠层,卷绕该叠层并将该卷起的叠层插入电池壳25中来制造。
锂电池的类型没有特别限制,并可为例如锂二次电池,如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锂硫电池等,或者为锂原电池。
现将详细说明制造锂电池的方法。正极可通过在集流体上形成第一和第二层来制造。例如,形成第一层的方法包括将由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和/或由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与粘结剂和溶剂混合以制备第一层组合物。然后,将第一层组合物直接涂布在集流体(例如铝集流体)上以形成第一层。随后,将包括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的活性物质、粘结剂和溶剂的第二层组合物涂布在第一层上,然后干燥以形成第二层,从而制造正极板。或者,分别将第一和第二层组合物浇注在单独的载体上,以形成第一和第二层,然后将它们与载体分离并层压在集流体上以制造正极板。适宜溶剂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水等。
或者,可分别制备第一子层组合物、第二子层组合物及第二层组合物,并依次涂布在集流体上以分别形成第一子层、第二子层和第二层。上文更详细地说明了加入到这些组合物中的活性物质。
第一和第二层中的粘结剂用于使活性物质颗粒粘结在一起并粘结至集流体。粘结剂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酸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包括环氧乙烷的聚合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丙烯酸化的SBR、环氧树脂和尼龙。
第一层和/或第二层可进一步包括用于对正极提供导电性的导电剂。可使用不会在电池中引发化学变化的任何其他电子传导材料。导电剂的实例可包括含碳材料,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等;以粉末或纤维形式的金属类材料,如铜(Cu)、镍(Ni)、铝(Al)、银(Ag)等;以及导电材料,包括导电聚合物如聚亚苯基衍生物及其混合物。
集流体可为铝(Al)。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适宜的材料代替。
类似地,混合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以制备负极活性物质组合物。将该负极活性物质组合物直接涂布在集流体(例如Cu集流体),或者浇注在单独的载体上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膜,然后将该负极活性物质膜与载体分离并层压在Cu集流体上以获得负极板。在此,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的量可为锂电池中常用的量。根据各实施方式,负极可用电镀或多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制造。
负极活性物质组合物中的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与正极活性物质组合物中所用的那些相同。如果需要,可进一步向正极活性物质组合物和负极活性物质组合物的每一种加入增塑剂以在电极板中产生孔。
隔板位于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以形成随后经卷绕或折叠的电池组件。然后将该初始组件装入圆柱形或矩形电池壳中。接着将电解液注入电池壳,从而完成锂电池组件的制造。
实施例
实施例1
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将负极活性物质SiOx和聚偏二氟乙烯(PVDF)粘结剂以90∶10的重量比混合以制备负极浆料。将该负极浆料涂布在铜(Cu)箔上以形成具有14μm厚度的薄负极板,并在135℃下干燥20分钟以提供负极。
将Li2MoO3活性物质、PVDF粘结剂和碳导电剂以96∶2∶2的重量比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以制备第一层组合物。将第一层组合物涂布在铝(Al)箔上以形成具有60μm厚度的薄极板,并在135℃下干燥20分钟以形成具有35μm厚度的第一层(包括Li2MoO3活性物质)。
将LiCoO2活性物质、PVDF粘结剂和碳导电剂以96∶2∶2的重量比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以制备第二层组合物。将第二层组合物涂布在第一层上以形成具有60μm厚度的薄极板,并在135℃下干燥3小时或更久,然后经压制形成具有35μm厚度的第二层(包括LiCoO2活性物质),从而完成正极的制造。
向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甲乙酯(EMC)的混合物(体积比为3∶7)添加1.0M LiPF6以制备电解液。
组装负极、正极、电解液和多孔聚乙烯(PE)隔膜以制造硬币型单电池。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锂电池,只是在第一层组合物中使用Li2NiO2代替Li2MoO3。锂电池的第一层包括Li2NiO2活性物质。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锂电池,只是在第一层组合物中使用包括Li2Ni8O10相的Li2NiO2代替Li2MoO3。锂电池的第一层包括含Li2Ni8O10相的Li2NiO2活性物质。
包括Li2Ni8O10相的Li2NiO2活性物质合成如下。在N2气氛下,将化学计量比(1∶1摩尔比)的Li2O和NiO混合物在550℃下热处理10小时,然后在550℃下进一步热处理10小时。图2是Li2NiO2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的图。
实施例4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锂电池,只是向第一层组合物中进一步加入包括Li2Ni8O10相的Li2NiO2。该锂电池的第一层包括含Li2Ni8O10相的Li2NiO2和Li2MoO3。包括Li2Ni8O10相的Li2NiO2和Li2MoO3的重量比为约75∶25。
实施例5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锂电池,只是依次形成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以得到第一层,来代替根据实施例1的第一层。将Li2MoO3活性物质、PVDF粘结剂和碳导电剂(乙炔黑,DENKA BLACK)以96∶2∶2的重量比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以制备用于第一子层的组合物。将第一子层组合物涂布在铝(Al)箔上以形成具有60μm厚度的薄极板,并在135℃下干燥3小时或更久以形成具有35μm厚度的第一子层。将Li2NiO2活性物质、PVDF粘结剂和碳导电剂(乙炔黑,DENKA BLACK)以96∶2∶2的重量比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以制备用于第二子层的组合物。将第二子层组合物涂布在第一子层上以形成具有60μm厚度的薄极板,并在135℃下干燥3小时或更久以形成具有35μm厚度的第二子层。
实施例6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锂电池,只是依次形成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以得到第一层,来代替根据实施例1的第一层。将Li2NiO2活性物质、PVDF粘结剂和碳导电剂(乙炔黑,DENKA BLACK)以96∶2∶2的重量比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以制备第一子层组合物。将第一子层组合物涂布在铝(Al)箔上以形成具有60μm厚度的薄极板,并在135℃下干燥3小时或更久以形成具有35μm厚度的第一子层。将Li2MoO3活性物质、PVDF粘结剂和碳导电剂(乙炔黑,DENKA BLACK)以96∶2∶2的重量比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以制备第二子层组合物。将第二子层组合物涂布在第一子层上以形成具有60μm厚度的薄极板,并在135℃下干燥3小时或更久以形成具有35μm厚度的第二子层。
对比例1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锂电池,只是不同于实施例1,不形成第一层。
实施例的评价
将对比例1以及实施例1、5和6的锂电池在室温(25℃)下放置20小时,然后以0.05C的倍率进行锂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化成过程)。在化成过程完成后,使这些锂电池以0.6C的倍率、4.35V的充电电压及0.06C的充电截止电流以恒流/恒压(CC/CV)模式充电,然后以1C的倍率和2.5V的放电截止电压进行放电。重复该充电和放电循环以测定各锂电池的容量和0.6C/1C循环寿命。该0.6C/1C循环寿命测定为相对于总初始循环容量的相对容量百分比。其结果示于图5中。参照图5,实施例1、5和6的锂电池表现出比对比例1的锂电池更好的寿命特性。
如上所述,根据以上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即使使用包括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根据各实施方式的包括上述正极的锂电池也会具有良好的容量保持特性和稳定性。
应理解的是,文中说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仅理解为说明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通常每个实施方式中的特征或方面的说明应理解为可用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类似特征或方面。

Claims (11)

1.一种正极,包括:
集流体;
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第一层;和
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的第二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按该顺序依次布置在所述集流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第一层包括由以下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
通式1:Li2Mo1-nR1 nO3
其中,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Mn、Fe、Co、Cu、Zn、Mg、Ni和前述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第一层包括由以下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
通式2:Li2Ni1-mR2 mO2
其中,在通式2中,0≤m<1,且R2选自由Mn、Fe、Co、Cu、Zn、Mg、Mo和前述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第一层包括由以下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和由以下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
通式1:Li2Mo1-nR1 nO3    通式2:Li2Ni1-mR2 mO2
其中,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Mn、Fe、Co、Cu、Zn、Mg、Ni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且
其中,在通式2中,0≤m<1,且R2选自由Mn、Fe、Co、Cu、Zn、Mg、Mo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第一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介于所述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子层之间,所述第一子层包括由以下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且所述第二子层包括由以下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
通式1:Li2Mo1-nR1 nO3    通式2:Li2Ni1-mR2 mO2
其中,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Mn、Fe、Co、Cu、Zn、Mg、Ni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且
其中,在通式2中,0≤m<1,且R2选自由Mn、Fe、Co、Cu、Zn、Mg、Mo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第一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介于所述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子层之间,所述第一子层包括由以下通式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且所述第二子层包括由以下通式1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
通式1:Li2Mo1-nR1 nO3    通式2:Li2Ni1-mR2 mO2
其中,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Mn、Fe、Co、Cu、Zn、Mg、Ni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且
其中,在通式2中,0≤m<1,且R2选自由Mn、Fe、Co、Cu、Zn、Mg、Mo和前述元素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第二活性物质进一步包括Li2Ni8O10相。
9.一种锂电池,包括:
包括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正极;以及
电解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电池,其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括选自由硅、硅类复合材料、锡、锡类复合材料、钛酸锂和这些物质的至少两种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物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锂电池,其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括硅氧化物。
CN201110198639.1A 2010-07-20 2011-07-15 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Active CN1023399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070078 2010-07-20
KR1020100070078A KR101202334B1 (ko) 2010-07-20 2010-07-20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한 리튬 전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9980A true CN102339980A (zh) 2012-02-01
CN102339980B CN102339980B (zh) 2015-12-16

Family

ID=44503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98639.1A Active CN102339980B (zh) 2010-07-20 2011-07-15 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99575B2 (zh)
EP (1) EP2410600B1 (zh)
JP (1) JP5536720B2 (zh)
KR (1) KR101202334B1 (zh)
CN (1) CN102339980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7088A (zh) * 2013-10-16 2015-04-2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二次电池电极材料钼酸锂
CN105247715A (zh) * 2013-07-30 2016-01-13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含不可逆添加剂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混合物
CN105939968A (zh) * 2014-03-03 2016-09-14 Jx金属株式会社 锂复合氧化物
CN108063259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化学装置
CN109937496A (zh) * 2017-03-30 2019-06-25 株式会社Lg化学 制造高负载电极的方法
CN110431109A (zh) * 2017-11-17 2019-11-08 株式会社Lg化学 制备包含在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中的不可逆添加剂的方法、包含由其制备的不可逆添加剂的正极材料以及包含该正极材料的锂二次电池
CN110573459A (zh) * 2017-11-22 2019-12-13 株式会社Lg化学 制备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添加剂的方法
CN114144911A (zh) * 2020-01-31 2022-03-04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包含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中的不可逆添加剂、包含其的正极材料以及包含该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88943B2 (en) 2010-12-22 2019-08-20 Enevate Corporation Methods of reducing occurrences of short circuits and/or lithium plating in batteries
US9583757B2 (en) 2010-12-22 2017-02-28 Enevate Corporation Electrodes, electrochemical cell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electrodes and electrochemical cells
JP6960733B2 (ja) * 2013-03-12 2021-11-05 エネヴェー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電極、電気化学セル並びに電極及び電気化学セルの形成方法
WO2014189329A1 (ko) * 2013-05-23 2014-11-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층의 활물질층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5359312A (zh) * 2013-07-15 2016-02-2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正极活性物质及二次电池
US11721831B2 (en) * 2013-08-30 2023-08-08 Sila Nanotechnologies, Inc. Electrolyte or electrode additives for increasing metal content in metal-ion batteries
JP6497854B2 (ja) * 2014-07-01 2019-04-10 旭化成建材株式会社 木造建築物の耐火外壁構造
JP6497855B2 (ja) * 2014-07-01 2019-04-10 旭化成建材株式会社 木造建築物の耐火外壁構造
DE102014213686A1 (de) 2014-07-15 2016-01-21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de für eine galvanische Zelle
KR101786909B1 (ko) * 2014-10-06 2017-10-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교번 배열된 전극 합제부와 비가역부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극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05895905B (zh) * 2015-02-13 2021-06-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池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KR102475888B1 (ko) * 2015-08-13 2022-12-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금속산화물 복합체 및 금속산화물 복합체 제조방법
DE102015217743A1 (de) * 2015-09-16 2017-03-16 Robert Bosch Gmbh Aktivmaterial für eine positive Elektrode einer Batteriezelle, positive Elektrode und Batteriezelle
CN105098193A (zh) * 2015-09-24 2015-11-2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正极片以及包括该正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WO2017163317A1 (ja) * 2016-03-22 2017-09-28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72153B1 (ko) * 2016-06-16 2020-10-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용량 및 안전성이 개선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US11133498B2 (en) 2017-12-07 2021-09-28 Enevate Corporation Binding agents for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10686214B2 (en) 2017-12-07 2020-06-16 Enevate Corporation Sandwich electrod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11283064B2 (en) 2017-12-27 2022-03-22 Lg Energy Solution,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20220293896A1 (en) * 2019-08-27 2022-09-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US20220344654A1 (en) * 2019-09-20 2022-10-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045712A1 (ko) * 2020-08-24 2022-03-03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비가역 첨가제를 포함하는 양극재, 양극재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94363A (ja) * 1988-05-20 1989-11-28 Hitachi Maxell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206501A (zh) * 1995-12-27 1999-01-27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电化学锂夹层的电极材料
CN1537338A (zh) * 2001-07-31 2004-10-1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使用其的二次电池、和负极的制造方法
CN1745490A (zh) * 2003-09-26 2006-03-08 株式会社Lg化学 调节过放电期间阴极终止电压的方法和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阴极活性材料
US20060246163A1 (en) * 2005-04-27 2006-11-02 Tg Biotech Treat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US20070077488A1 (en) * 2005-10-04 2007-04-05 Kaimin Chen Power capability of a cathode
CN1983680A (zh) * 2005-12-16 2007-06-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KR20090078128A (ko) * 2008-01-14 2009-07-17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1615692A (zh) * 2008-06-25 2009-12-30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01981729A (zh) * 2008-03-26 2011-02-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2673A (ja) 1993-05-31 1994-12-13 Hitachi Maxell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H10112318A (ja) 1996-10-08 1998-04-28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3378756B2 (ja) 1997-03-10 2003-0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
JP3561607B2 (ja) 1997-05-08 2004-09-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EP0872450B9 (en) 1997-04-15 2004-09-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use i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KR20020046658A (ko) 2000-12-15 2002-06-21 윤덕용 리튬이차전지의 양극전극용 층상구조 산화물의 표면처리방법
CN1234179C (zh) 2002-03-22 2005-12-28 Lg化学株式会社 含防过量放电剂的锂蓄电池
CN100338800C (zh) * 2004-02-17 2007-09-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KR100578877B1 (ko) 2004-03-12 2006-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0644915B1 (ko) 2005-01-21 2006-11-10 주식회사 이엔켐 리튬이차전지용 양극활 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한 리튬이차전지
KR100667951B1 (ko) 2005-04-12 2007-01-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JP5051988B2 (ja) 2005-07-29 2012-10-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極の製造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に用いる電極の製造装置、及び当該電極の製造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電極を用いた電池
KR100775077B1 (ko) 2005-08-19 2007-11-08 경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전지의 양극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100143B2 (ja) * 2007-02-05 2012-1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ユニット
EP2139059A1 (en) 2008-06-25 2009-12-30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KR101435212B1 (ko) 2008-09-17 2014-08-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두께가 상이한 전극을 포함하는 다층 구조의 이차전지
JP5172564B2 (ja) 2008-09-25 2013-03-27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94363A (ja) * 1988-05-20 1989-11-28 Hitachi Maxell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206501A (zh) * 1995-12-27 1999-01-27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电化学锂夹层的电极材料
CN1537338A (zh) * 2001-07-31 2004-10-1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使用其的二次电池、和负极的制造方法
CN1745490A (zh) * 2003-09-26 2006-03-08 株式会社Lg化学 调节过放电期间阴极终止电压的方法和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阴极活性材料
US20060246163A1 (en) * 2005-04-27 2006-11-02 Tg Biotech Treat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US20070077488A1 (en) * 2005-10-04 2007-04-05 Kaimin Chen Power capability of a cathode
CN1983680A (zh) * 2005-12-16 2007-06-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KR20090078128A (ko) * 2008-01-14 2009-07-17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1981729A (zh) * 2008-03-26 2011-02-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15692A (zh) * 2008-06-25 2009-12-30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锂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IN GYU KIM AND JAEPHIL CHO: "Air stable Al 2 O 3 -coated Li 2 NiO 2 cathode additive as a surplus current consumer in a Li-ion cell",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易雯雯等: "LiNi x Mn x Co 1- 2 x O 2 的高温固相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电源技术》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7715A (zh) * 2013-07-30 2016-01-13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含不可逆添加剂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混合物
US10218002B2 (en) 2013-07-30 2019-02-26 Lg Chem, Ltd. Positive electrode mix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including irreversible additive
CN105247715B (zh) * 2013-07-30 2019-04-09 株式会社Lg 化学 包含不可逆添加剂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混合物
CN104577088A (zh) * 2013-10-16 2015-04-2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二次电池电极材料钼酸锂
CN105939968A (zh) * 2014-03-03 2016-09-14 Jx金属株式会社 锂复合氧化物
CN105939968B (zh) * 2014-03-03 2018-08-31 Jx金属株式会社 锂复合氧化物
CN108063259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化学装置
US11682769B2 (en) 2016-11-07 2023-06-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CN109937496B (zh) * 2017-03-30 2022-05-17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制造高负载电极的方法
CN109937496A (zh) * 2017-03-30 2019-06-25 株式会社Lg化学 制造高负载电极的方法
CN110431109A (zh) * 2017-11-17 2019-11-08 株式会社Lg化学 制备包含在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中的不可逆添加剂的方法、包含由其制备的不可逆添加剂的正极材料以及包含该正极材料的锂二次电池
CN110431109B (zh) * 2017-11-17 2022-06-24 株式会社Lg化学 制备不可逆添加剂的方法、包含不可逆添加剂的正极材料以及锂二次电池
US11476466B2 (en) 2017-11-17 2022-10-18 Lg Energy Solution, Ltd. Method of preparing irreversible additive included in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 including irreversible additive prepared by the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cathode material
CN110573459B (zh) * 2017-11-22 2022-06-17 株式会社Lg化学 制备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添加剂的方法
US11398623B2 (en) 2017-11-22 2022-07-26 Lg Energy Solution, Ltd. Method for preparing positive electrode additives of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N110573459A (zh) * 2017-11-22 2019-12-13 株式会社Lg化学 制备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添加剂的方法
CN114144911A (zh) * 2020-01-31 2022-03-04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包含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中的不可逆添加剂、包含其的正极材料以及包含该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9980B (zh) 2015-12-16
KR101202334B1 (ko) 2012-11-16
JP5536720B2 (ja) 2014-07-02
JP2012028322A (ja) 2012-02-09
US20120021284A1 (en) 2012-01-26
EP2410600A3 (en) 2013-10-23
KR20120009703A (ko) 2012-02-02
EP2410600A2 (en) 2012-01-25
EP2410600B1 (en) 2019-10-23
US8999575B2 (en) 2015-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9980B (zh) 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KR101166019B1 (ko) 도전제,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양극용 슬러리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EP2302725B1 (en) Lithium battery containing 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and an additive
CN109980177A (zh) 电极极片和包含所述电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
EP2991138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layer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layer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KR101182428B1 (ko)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한 리튬 전지
JP5277225B2 (ja) リチウム電池用電解液、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電池及びリチウム電池の作動方法
KR101735857B1 (ko) 고전압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2290562A (zh) 锂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6908641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2012017154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10403891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US20130196227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battery comprising the positive electrode
US20190115621A1 (en)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assembled battery
CN110419137A (zh) 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锂电池
KR20200041135A (ko) 리튬 이차전지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190064272A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190012364A (ko) 비수전해액용 첨가제,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비수전해액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110092549A (ko) 유기전해액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전지
KR102338841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639661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120125144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130094099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