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7963B - 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和使用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和使用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7963B
CN102337963B CN201110166026.XA CN201110166026A CN102337963B CN 102337963 B CN102337963 B CN 102337963B CN 201110166026 A CN201110166026 A CN 201110166026A CN 102337963 B CN102337963 B CN 1023379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ir
lubricating oil
work machine
oil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60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7963A (zh
Inventor
中村有希
榊原康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37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7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79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79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5/06Guiding or ducting air to, or from, ducted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2005/025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using two or more air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3/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 F02B63/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for hand-held too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和使用了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作业机械。该发动机能够提高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通用性,并且能够防止向正在使用作业机械的作业者排出被发动机加热了的冷却空气,提高安全性。使在设置于壳体(29)内的前表面侧的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和设置于上表面侧的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的空气、与在设置于壳体(29)内的后表面侧的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通的空气在开口(29e)的附近汇合。由此,能够利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的空气改变自前表面侧向后侧流通的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和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的空气的流通方向。

Description

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和使用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能够用在割灌机(Brushcutter)、链锯(chain saw)、动力鼓风机(power blower)、耕耘机(cultivator)等作业机械中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和使用了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该种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公知这样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其由气缸体部、气缸盖部和曲轴箱(crank case)部构成,上述气缸体部上设置有气缸,上述气缸盖部设置在气缸体部的上侧,上述曲轴箱部设置在气缸体部的下侧;曲轴,能与作业机械的动力传递轴相连结地设置,且该曲轴以能够相对于曲轴箱部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曲轴箱部;壳体,其覆盖发动机主体的外表面侧;鼓风部件,其与曲轴相连结,且该鼓风部件利用曲轴的旋转使用于冷却发动机主体的空气流通,该发动机在发动机主体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利用鼓风部件使冷却空气流通的冷却空气流通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作业机械用发动机中,因想要能够在例如割灌机、链锯、动力鼓风机、耕耘机等种类不同的作业机械中应用相同形式的发动机,所以要求提高通用性。在使作业机械的动力传递轴与曲轴的一端侧相连接的情况下,例如是否需要借助离合器等设备进行连接等、曲轴的一端与作业机械的动力传递轴的连接方法根据作业机械的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为了提高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通用性,要求在曲轴的与作业机械的动力 传递轴相连结的一端侧确保用于连接离合器等设备的空间。为此,可以使作为鼓风部件的叶轮、反冲起动器(recoil starter)与曲轴的另一端侧相连结,从而在曲轴的一端侧确保空间。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8-181985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将叶轮与曲轴的另一端侧相连结而成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中,冷却空气在冷却空气流通路中自曲轴的另一端侧向一端侧流通,向曲轴的一端侧排出。在将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应用在割灌机中的情况下,作业者位于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一端侧而进行作业,被发动机加热了的冷却空气可能与作业者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和使用了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作业机械,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能够提高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通用性,并且能够防止被发动机加热了的冷却空气向正在使用作业机械的作业者排出,从而能够提高安全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包括:发动机主体,其由气缸体、气缸盖和曲轴箱构成,上述气缸体设置有气缸,上述气缸盖设置在上述气缸体的上侧,上述曲轴箱设置在上述气缸体的下侧;曲轴,其一端侧能够与作业机械相连结,该曲轴以能够相对于曲轴箱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曲轴箱;壳体,其覆盖上述发动机主体的外表面;鼓风部件,其与上述曲轴的另一端侧相连结,该鼓风部件在上述曲轴的旋转带动下产生用于冷却上述发动机主体的冷却空气的气流,该 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动机主体与上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空气流通路,上述冷却空气在该冷却空气流通路中从上述发动机主体的靠上述曲轴的另一端侧的面向靠上述曲轴的一端侧的面流通,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还具有辅助鼓风部件,该部件与上述曲轴的一端侧相连结,并在上述曲轴的旋转带动下产生空气的气流,在上述发动机主体的靠上述曲轴的一端侧的面与上述壳体之间设置有辅助空气流通路,上述辅助空气流通路在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与上述曲轴正交的方向的侧面具有出口,利用上述辅助鼓风部件使空气向上述出口流通,上述冷却空气流通路与上述辅助空气流通路汇合。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具备:进气阀和排气阀,该进气阀用于对设置于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上述气缸盖部的进气口进行开闭,该排气阀用于对设置于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上述气缸盖部的排气口进行开闭;气门传动机构,其利用上述曲轴的转矩驱动上述进气阀和上述排气阀,上述气门传动机构设置在上述发动机主体的靠上述辅助空气流通路侧的面上。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具备:润滑油箱,其设置在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下方,用于贮存润滑油;润滑油箱罩,其设置在上述润滑油箱的下方,在上述润滑油箱与上述润滑油箱罩之间形成有用于使空气向上述鼓风部件流通的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具备:化油器,其与上述进气口相连接;燃料箱,其用于贮存燃料,上述燃料箱配置在上述化油器的下方,上述润滑油箱罩与燃料箱一体地设置。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润滑油箱罩的靠上述 润滑油箱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彼此平行,且分别沿在上述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延伸。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润滑油箱的靠上述润滑油箱罩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彼此平行,且分别沿在上述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延伸。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鼓风部件的外侧设置有反冲起动器,利用自外侧覆盖上述反冲起动器的反冲起动器罩来覆盖上述鼓风部件。 
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使能够连结作业机械的离心离合器与上述曲轴的一端相连结,上述离心离合器具有上述辅助鼓风部件。 
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作业机械中使用了技术方案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 
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将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应用在作为技术方案9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割灌机中的情况下,在从上述曲轴的另一端侧观察上述发动机主体而所见的发动机主体的右侧,设置有上述辅助空气流通路的出口。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鼓风部件与曲轴的另一端侧相连结,作业机械与曲轴的一端侧相连结,因此能够提高通用性。并且,冷却空气流通路与辅助空气流通路汇合,因此能够使在冷却空气流通路中流通而被加热了的空气与辅助空气流通路中的空气汇合,然后排出,因此所排出的空气不会成为高温的空气,能够提高安全性。另外,特别是在像割灌机那样作业者位于发动机主体的一端侧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空气向不存在作 业者的方向排出,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 
另外,采用技术方案2,能够利用在辅助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冷却气门传动机构的构成零件,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气门传动机构的构成零件。 
另外,采用技术方案3,能够利用在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冷却润滑油箱,因此能够防止由润滑油被加热而导致的润滑性能的下降。 
另外,采用技术方案4,与燃料箱一体地设置润滑油箱罩,因此无需设置用于将润滑油箱罩安装在润滑油箱的下方的安装构造,所以能够减少零件件数。另外,由于燃料箱位于润滑油箱罩的侧部,因此能够利用燃料箱构成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从而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另外,采用技术方案5,能够整流在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的气流,因此能够增加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的空气的流通量,从而能够增加冷却空气流通路中的冷却空气的流通量。 
另外,采用技术方案6,能够整流在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的气流,因此能够增加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的空气的流通量,从而能够增加冷却空气流通路中的冷却空气的流通量。另外,能够增加油底壳(oil pan)的下表面的与在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冷却润滑油箱。 
另外,采用技术方案7,能够使反冲起动器罩与覆盖鼓风部件的壳体共用,因此能够减少零件件数,实现轻型化。 
另外,采用技术方案8,能够一体地构成离心离合器和辅助鼓风部件,因此能够使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小型化,并且能够冷却离心离合器。 
另外,采用技术方案9,即使在将技术方案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用于作业机械的情况下,由于在冷却空气流通路中流通而被加热了的空气与辅助空气流通路中的空气混合,然后排出,因此所排出的空气不会成为高温的空气,能够提高安全性。 
另外,采用技术方案10,在将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应用在作为技术方案9所述的作业机械的割灌机中的情况下,能够从由上述曲轴的另一端侧观察上述发动机主体而所见的上述发动机主体的右侧,排出在冷却空气流通路中流通而被加热了的空气,因此能够防止被加热了的空气与割灌机的作业者直接接触,从而能够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四冲程发动机的背面侧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四冲程发动机的俯视图。 
图5是燃料箱和润滑油箱罩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应用了四冲程发动机的割灌机的使用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6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1的上方记作上、将图1的下方记作下、将图1的右侧记作右、将图1的左侧记作左、将图1的纸前侧方向记作前、将图1的纸内侧方向记作后。 
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例如用作割灌机、链锯、动力鼓风 机、耕耘机等作业机械的动力源。如图1和图2所示,该四冲程发动机1以能够使活塞3在气缸体2中自如地进行往返动作的方式将活塞3收容在气缸体2中。在该气缸体2的上端侧一体地设置有气缸盖4,利用上述气缸体2、气缸盖4和活塞3的上表面形成燃烧室5。 
在气缸体2的下端侧固定有曲轴箱6,利用气缸体2和曲轴箱6构成曲轴室7。 
在该曲轴室7中支承有曲轴8,该曲轴8的两端自曲轴室7的前后方向两侧突出,能够在该曲轴室7中自如地进行旋转。该曲轴8利用连杆(connecting rod)9与活塞3相连结,活塞3的往返运动经由连杆9转换成曲轴8的旋转运动。 
在曲轴8的前端侧连结有用于使曲轴8稳定地旋转的飞轮(fly wheel)10。在飞轮10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彼此沿周向空开间隔地设置的作为鼓风部件的叶片10a。另外,在飞轮10的后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彼此沿周向空开间隔地设置的作为鼓风部件的叶片10b。设置在该飞轮10上的多个叶片10a、10b在飞轮10的旋转的作用下沿飞轮10的径向产生冷却空气的气流。另外,用于起动四冲程发动机1的公知的反冲起动器11与曲轴8的位于飞轮10的前侧的前端侧相连结。 
在曲轴8的后侧的端部设置有用于连结支承未图示的作业机械的动力传递轴的轴连结部8a。在该轴连结部8a上例如连结有离心离合器。另外,在曲轴8的轴连结部8a的前侧连结有作为辅助鼓风部件的小型的辅助叶轮12,该辅助叶轮12通过与曲轴8一并旋转而使空气沿曲轴8的径向流通。在辅助叶轮12的前表面侧,彼此沿周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叶片12a。通过将形成为圆板状的金属板的一部分切割并立起,从而形成辅助叶轮12的叶片12a。辅助叶轮12的叶片12a随着辅助叶轮12的旋转而产 生空气的气流。另外,在使离心离合器与轴连结部8a相连结的情况下,通过一体地构成辅助叶轮12和离心离合器,能够使四冲程发动机1小型化,并且能够冷却离心离合器。 
在曲轴箱6的下端侧固定有油底壳13,利用曲轴箱6和油底壳13构成润滑油箱14。 
如图中所示,该润滑油箱14是利用曲轴箱6和油底壳13密封而成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贮存有用于润滑四冲程发动机1的各驱动零件的润滑油。由此,在割灌机那样的便携式作业机械中,即使在使用时上下颠倒、或侧倒,润滑油也不会自润滑油箱14散逸。另外,油底壳13由金属材质的构件构成,用于将润滑油供给到润滑油箱14内的供油管13a自右侧向斜前上方延伸地形成,利用润滑油用帽13b能开放地封闭供油管13a的端部开口。另外,在油底壳13的下表面上彼此沿左右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突起13c,该突起13c彼此平行,且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气缸体2的上部(气缸盖4)的左侧设置有化油器15。化油器15将自燃料箱16导入的燃料与通过了空气滤清器(air cleaner)的空气混合而产生混合气体。考虑到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上下颠倒、或侧倒,以能沿任意方向使用的方式将化油器15形成为隔膜式的结构。另外,利用未图示的吸入管和返回管连接化油器15和燃料箱16。 
燃料箱16由合成树脂材质的构件构成,在曲轴室7和润滑油箱14的左侧设置在化油器15的下方的空间内。在燃料箱16的前侧形成有向斜上方延伸的燃料供给管16a,利用燃料用帽16b能开放地封闭燃料供给管16a的端部开口。另外,在燃料箱16的供油管16a的后侧的与化油器15面对的部分上,如图5所示地形成有帽安装孔16c,在该帽安装孔16c上安装有未图示的帽,在压入固定了吸入管和返回管的状态下,吸入管和返回管贯穿该 帽。 
在气缸体2的上部(气缸盖4)的右侧设置有用于将在燃烧室5中产生的废气排出的排气消声器17。在排气消声器17的下方配置有上述的润滑油箱14的供油管13a。 
在上述气缸盖4上形成有进气口18和排气口19,该进气口18用于将在化油器15中产生的混合气体引导到燃烧室5内,该排气口19用于将在燃烧室5内产生的废气引导到排气消声器17中。另外,在气缸盖4上设置有进气阀20和排气阀21,该进气阀20用于相对于燃烧室5开闭进气口18,该排气阀21用于相对于排气口19开闭燃烧室5。如图3所示,上述进气阀20和排气阀21在OHV型的气门传动机构22的作用下开闭。 
气门传动机构22的主要构成零件包括曲轴齿轮23、凸轮轴24、摇臂25、26等。曲轴齿轮23和凸轮轴24设置在沿气缸体2和曲轴箱6的后表面侧形成的侧室27中,摇臂25、26设置在形成于气缸盖4的上方的气门室28中。曲轴8的转矩经由曲轴齿轮23、凸轮轴24、摇臂25、26等传递到进气阀20和排气阀21,使进气口18和排气口19开闭。 
另外,该四冲程发动机1的前表面侧、上表面侧和后表面侧被壳体29覆盖,下表面侧被作为润滑油箱罩的发动机底座30覆盖。 
在壳体29的内侧设置有:形成在前表面侧的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设置在上表面侧的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设置在后表面侧的辅助空气流通路29c。 
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壳体29与曲轴箱6的前表面侧、气缸体2的前表面侧、气缸盖4的前表面侧、气门室28的前表面侧及排气消声器17的前表面侧之间,飞轮10位于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的下部侧。 在飞轮10的前方设置有反冲起动器11,利用自外侧覆盖反冲起动器11的反冲起动器罩11a自外侧覆盖飞轮10。在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的下部侧设置有前表面侧进气口29d,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与前表面侧进气口29d连通。 
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以在气缸盖4的上表面侧和气门室28的上表面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另外,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壳体29与气缸体2的除了轴连结部8a的部分以外的后表面侧、侧室27的后表面侧、气门室28的后表面侧和排气消声器17的后表面侧之间。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的右侧面设置有开口29e,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的下部侧配置有辅助叶轮12。 
如图5所示,发动机底座30的左侧的端部与燃料箱16相连结,发动机底座30与燃料箱16形成为一体。另外,发动机底座30形成为前表面侧与壳体29一并被螺钉固定于油底壳13的构造,通过固定发动机底座30,燃料箱16被固定于油底壳13。发动机底座30与油底壳的下表面空开间隔地设置,在发动机底座30与油底壳13之间构成作为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的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的前表面侧与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的下端相连通,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的后表面侧与辅助空气流通路29c的下端相连通。另外,在发动机底座30的后表面侧设置有后表面侧进气口30b,辅助空气流通路29c、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和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与后表面侧进气口30b相连通。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形成为右侧封闭的构造。此外,在发动机底座30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突起30c,这些突起30c彼此平行,彼此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且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在发动机底座30的下表面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腿部30d。 
这里,对贮存在润滑油箱14内的润滑油的循环进行说明。在润滑油箱14与曲轴室7之间形成有连通路2a。连通路2a中的靠润滑油箱14侧的开口与具有挠性的管2b相连接。润滑油箱14和曲轴室7随着活塞3的运动而借助连通路2a相连通。利用曲轴室7的压力变动将润滑油箱14内的润滑油引导到曲轴室7、侧室27和气门室28中,在润滑了各驱动零件之后,该润滑油返回到润滑油箱14中。在管2b的前端设置有配重2c,即使四冲程发动机1倾斜,管2b也能与润滑油的液面的变位随动地可靠地吸入润滑油箱14内的润滑油。 
当运转上述那样地构成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时,飞轮10与曲轴8一并旋转,在设置于飞轮10的前表面的叶片10a的作用下,空气自前表面侧进气口29d流入到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中。如图2的箭头W1所示,流入到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中的空气冷却气缸盖4和气门室28。 
另外,在设置于飞轮10的后表面的叶片10b的作用下,空气自后表面侧进气口30b流入到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如图2的箭头W2所示,流入到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的空气一边在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和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中流通一边冷却了润滑油箱14、曲轴箱6和气缸体2的下部之后,流入到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中。 
在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流通的空气被设置在油底壳13的下表面上的各突起13c和设置在发动机底座30的上表面的各突起30c整流。由于油底壳13在各突起13c的作用下导热面积被扩大,因此能够促进在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流通的空气和润滑油箱14内的润滑油之间的换热。 
另外,在与曲轴8一并旋转的辅助叶轮12的作用下,空气自后表面侧进气口30b流入到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入到辅助 空气流通路29c中的空气如图2的箭头W3所示地冷却侧室27和气门室28。 
另外,壳体29的前表面侧的内表面向上方形成为向后方弯曲的曲面状。因此,在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中流通的冷却空气随着沿壳体29的内表面向上方流通,被引导到后方,由此顺利地流入到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 
另外,壳体29的后表面侧的内表面向上方形成为向前表面侧弯曲的曲面状。因此,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通的空气随着沿壳体29的内表面向上方流通,被引导到前方而自右侧面的开口29e排出。 
在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的冷却空气一边冷却气缸盖4,一边被引导,流入到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入到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的冷却空气与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通的空气混合而自开口29e排出。届时,自开口29e排出的空气与在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的冷却空气和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通的空气汇合,从而如图4的箭头W4所示向右侧排出。 
在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和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的空气冷却润滑油箱14、曲轴箱6、气缸体2、气缸盖4和气门室28而成为高温的空气。另一方面,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通的空气的流路的全长比在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中流通的空气的流路的全长和在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的空气的流路的全长短,且冷却的是温度比气缸体2低的侧室27,因此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通的空气的温度比在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和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的空气的温度低。因而,在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和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的高温的空气与 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通的温度比较低的空气混合,因此高温的空气不会自开口29e直接排出。 
接下来,说明将上述四冲程发动机1搭载在作为作业机械的一例的割灌机50中的情况。 
该割灌机50包括四冲程发动机1、一端与四冲程发动机1的后表面侧相连接的操作杆51、和以相对于操作杆51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操作杆51的另一端的圆板状的刀片52。 
操作杆51在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动力传递轴,该动力传递轴能够自如地旋转,四冲程发动机1的轴连结部8a与动力传递轴的一端侧相连结,并且刀片52借助齿轮头(gear head)53与动力传递轴的另一端侧相连结。在操作杆51的中间部附近设置有手柄54。在手柄54上设置有用于调整四冲程发动机1的运转的未图示的控制杆。 
在上述那样地构成的割灌机50中,当使四冲程发动机1运转并操作控制杆时,四冲程发动机1的转矩经由动力传递轴传递到刀片52,使刀片52旋转。作业者M把持手柄54,使刀片52移动,从而进行灌木切割作业。 
此时,四冲程发动机1位于作业者M的后方的稍靠右侧,并且四冲程发动机1的后表面侧朝向作业者M侧。但是,由于自四冲程发动机1的开口29e排出的空气向四冲程发动机1的右侧方向排出,因此不会与作业者M直接接触。另外,在冷却空气流通路中流通了的高温的空气与在辅助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低温的空气混合,因此自开口29e排出的空气的温度不会变成高温,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中,使在设置于壳体29内的前表面侧的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和设置于上表面侧的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的冷却空气、与 在设置于壳体29内的后表面侧的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通的空气在开口29e的附近汇合,将冷却空气自开口29e排出到右侧。由此,在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和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而被加热了的空气与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的空气混合,然后自开口29e排出,因此所排出的空气不会成为高温的空气,能够提高安全性。另外,能够利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的空气改变自前表面侧向后侧流通的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和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因此在将四冲程发动机1应用在割灌机50中的情况下,通过向不存在作业者M的方向即右侧排出空气,能够提高安全性,该发动机能够用在各种各样的作业机械中,能够使通用性得到提高。 
另外,在设置于气缸体2和曲轴箱6的后表面侧的侧室27中配置有曲轴齿轮23、凸轮轴24等的气门传动机构22的构成零件。由此,能够利用比在前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a和上表面侧冷却空气流通路29b中流通的空气温度低的在辅助空气流通路29c中流通的空气来冷却曲轴齿轮23、凸轮轴24等的气门传动机构22的构成零件,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在润滑油箱14与发动机底座30之间设置有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由此,能够利用在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流通的空气冷却润滑油箱14内的润滑油,因此能够防止因加热而使润滑油的润滑性能下降。 
另外另外,将燃料箱16配置在化油器15的下方的空间内,并且与燃料箱16一体地构成发动机底座30。由此,无需将燃料箱16配置在润滑油箱14的下方,因此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尺寸。另外,由于与燃料箱16一体地设置发动机底座30,因此无需设置用于将发动机底座30安装在润滑油箱14的下方的安装构造,所以与设置了安装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另外,在发动机底座30的上表面(靠润滑油箱14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突起30c,这些突起30c彼此平行,且分别沿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延伸。由此,能够对在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流通的空气的气流进行整流,因此能够增加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的空气的流通量,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四冲程发动机1。 
另外,在油底壳13的下表面(发动机底座30侧的面)设置有多个突起13a,这些突起13a彼此平行,且分别沿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延伸。由此,能够对在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流通的空气的气流进行整流,因此能够增加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的空气的流通量。另外,由于能够增加油底壳13的下表面的与在底面侧空气流通路30a中流通的空气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提高润滑油箱14内的润滑油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发动机底座30的下表面设置有腿部30d。由此,在将采用了四冲程发动机1的作业机械放置在地面上时,腿部30d与载置面接触,因此即使在载置面是不平坦的不平地面的情况下,也能稳定地放置作业机械。 
另外,反冲起动器11设置在飞轮10的外侧,利用自外侧覆盖反冲起动器11的反冲起动器罩11a来覆盖飞轮10。由此,能够将反冲起动器罩11a兼用作用于覆盖飞轮10的壳体,因此能够减少零件件数,实现轻型化。 
另外,将润滑油箱14的供油管13a配置在排气消声器17的下方的润滑油箱14的右侧。由此,能够将供油管13a配置在以往技术中未使用的空间内,从而能够实现四冲程发动机1的小型化。 
另外,即使在将四冲程发动机1用在割灌机50中的情况下,高温的空气也不会与作业者M接触,能够提高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应用四冲程发动机1的作业机械,表示了割灌机5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包含链锯、动力鼓风机等与曲轴8相连接而利用曲轴8的旋转动力工作的所有机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机械用发动机,说明了在四冲程发动机1中应用了作为辅助鼓风部件的辅助叶轮12的发动机,但在二冲程发动机中应用作为辅助鼓风部件的辅助叶轮,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气缸盖4位于气缸体2的上部侧且曲轴箱6位于气缸体2的下部侧的立式的四冲程发动机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包括气缸盖4位于气缸体2的水平方向一端侧且曲轴箱6位于气缸体2的水平方向另一端侧的横放的四冲程发动机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鼓风部件,表示了使在两面上设置有鼓风用的叶片10a、10b的飞轮10与曲轴8相连结而形成的部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利用曲轴8的旋转使空气流通即可,例如也可以使在两面上设置有叶片的专用的叶轮与曲轴相连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利用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燃料箱16和发动机底座30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用粘接、螺钉固定等方式将发动机底座30固定于燃料管16,从而一体地构成燃料箱16和发动机底座30。另外,例如也可以利用金属和合成树脂等彼此不同的构件来构成燃料箱16和发动机底座3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割灌机50的动力传递轴与 后表面侧相连结的结构,表示了在发动机底座30的下表面的靠前表面侧设置有左右一对腿部30d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腿部30d并不限定于发动机底座30的下表面的靠前表面侧的左右一对,例如也可以在发动机底座30的下表面的四角设置腿部30d,从而能够将四冲程发动机1独立地载置在载置面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化油器15、活塞3、曲轴8这样的燃烧系统、驱动系统等各构成零件的形状、配置方式等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Claims (12)

1.一种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包括:
发动机主体,其由气缸体、气缸盖和曲轴箱构成,上述气缸体设有气缸,上述气缸盖设在上述气缸体的上侧,上述曲轴箱设在上述气缸体的下侧;
曲轴,其一端侧能够与作业机械相连结,该曲轴以能够相对于曲轴箱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曲轴箱;
壳体,其覆盖上述发动机主体的外表面;
鼓风部件,其与上述曲轴的另一端侧相连结,在上述曲轴的旋转的带动下产生用于冷却上述发动机主体的冷却空气的气流,
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动机主体与上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空气流通路,上述冷却空气在该冷却空气流通路中从上述发动机主体的靠上述曲轴的另一端侧的面向靠上述曲轴的一端侧的面流通;
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还具有辅助鼓风部件,该辅助鼓风部件与上述曲轴的一端侧相连结,并在上述曲轴的旋转带动下产生空气的气流;
使能够连结作业机械的离心离合器与上述曲轴的一端相连结;
在上述发动机主体的靠上述曲轴的一端侧的面与上述壳体之间设置有辅助空气流通路;
上述辅助空气流通路在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与上述曲轴正交的方向的侧面具有出口,利用上述辅助鼓风部件使空气向上述出口流通;
上述冷却空气流通路与上述辅助空气流通路汇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具备:
进气阀和排气阀,该进气阀用于对设置于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上述气缸盖的进气口进行开闭,该排气阀用于对设置于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上述气缸盖的排气口进行开闭;
气门传动机构,其利用上述曲轴的转矩驱动上述进气阀和上述排气阀,
上述气门传动机构设置在上述发动机主体的靠上述辅助空气流通路侧的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具备:
润滑油箱,其设置在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下方,该润滑油箱用于贮存润滑油;
润滑油箱罩,其设置在上述润滑油箱的下方,
在上述润滑油箱与上述润滑油箱罩之间形成有用于使空气向上述鼓风部件流通的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具备:
润滑油箱,其设置在上述发动机主体的下方,该润滑油箱用于贮存润滑油;
润滑油箱罩,其设置在上述润滑油箱的下方,
在上述润滑油箱与上述润滑油箱罩之间形成有用于使空气向上述鼓风部件流通的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具备:
化油器,其与上述进气口相连接;
燃料箱,其用于贮存燃料,
上述燃料箱配置在上述化油器的下方;
上述润滑油箱罩与燃料箱一体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润滑油箱罩的靠上述润滑油箱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彼此平行,且分别沿在上述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润滑油箱的靠上述润滑油箱罩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彼此平行,且分别沿在上述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润滑油箱的靠上述润滑油箱罩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彼此平行,且分别沿在上述润滑油箱冷却用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鼓风部件的外侧设置有反冲起动器;
利用自外侧覆盖上述反冲起动器的反冲起动器罩来覆盖上述鼓风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离心离合器具有上述辅助鼓风部件。
11.一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该作业机械使用了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用发动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述曲轴的另一端侧观察上述发动机主体而所见的上述发动机主体的右侧,设置有上述辅助空气流通路的出口,
上述作业机械为割灌机。
CN201110166026.XA 2010-07-14 2011-06-15 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和使用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作业机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79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0041 2010-07-14
JP2010160041A JP5608452B2 (ja) 2010-07-14 2010-07-14 作業機用エンジ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7963A CN102337963A (zh) 2012-02-01
CN102337963B true CN102337963B (zh) 2014-06-04

Family

ID=44719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602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7963B (zh) 2010-07-14 2011-06-15 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和使用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915219B2 (zh)
EP (1) EP2407650A3 (zh)
JP (1) JP5608452B2 (zh)
CN (1) CN102337963B (zh)
BR (1) BRPI1102668A2 (zh)
RU (1) RU201112915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9158B2 (ja) * 2010-03-03 2014-04-23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エンジンカッター
JP5457887B2 (ja) * 2010-03-03 2014-04-02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エンジンカッター
JP5414573B2 (ja) * 2010-03-03 2014-02-12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エンジンカッター
JP5470095B2 (ja) * 2010-03-03 2014-04-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エンジンカッター
JP5457886B2 (ja) * 2010-03-03 2014-04-02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エンジンカッター
JP2015037392A (ja) * 2013-08-19 2015-02-26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作業機
JP6555961B2 (ja) * 2015-07-29 2019-08-07 株式会社やまびこ エンジン作業機
JP6615648B2 (ja) * 2016-03-10 2019-12-04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チェーンソー
CN111075549B (zh) * 2018-08-30 2022-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用发动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5518A (zh) * 1996-10-09 1998-06-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风冷发动机
JP2000073781A (ja) * 1998-09-03 2000-03-07 Isuzu Motors Ltd 遮音及び冷却用構造
CN1908389A (zh) * 2005-08-03 2007-02-07 Etg有限公司 小型四冲程内燃发动机
CN101126362A (zh) * 2003-05-20 2008-02-20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手持加工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44770A (en) 1973-10-30 1976-08-04 Rocol Ltd Diacrylate ester/anaerobic adhesives
JPS5083433U (zh) * 1973-12-06 1975-07-17
US4702201A (en) * 1985-10-04 1987-10-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oundproof type engine working machine
JPH1182015A (ja) * 1997-09-01 1999-03-26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
JP3713379B2 (ja) * 1998-02-24 2005-11-09 株式会社共立 内燃エンジン及び携帯型動力作業機
JPH11336587A (ja) * 1998-05-22 1999-12-07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ガバナ装置
JP4077936B2 (ja) * 1998-07-10 2008-04-23 株式会社共立 内燃エンジンの分離潤滑装置
JP2000161074A (ja) 1998-11-27 2000-06-13 Kioritz Corp 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
US6508224B2 (en) * 2000-03-14 2003-01-2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andheld type four-cycle engine
DE10021707A1 (de) * 2000-05-04 2001-11-08 Stihl Maschf Andreas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DE10128612A1 (de) * 2001-06-13 2002-12-19 Stihl Maschf Andreas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US6935297B2 (en) * 2002-07-24 2005-08-3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ng system for 4-cycle engine
JP2004324420A (ja) * 2003-04-21 2004-11-18 Kioritz Corp 空冷式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2005083241A (ja) * 2003-09-08 2005-03-31 Kioritz Corp 携帯型動力作業機
JP4336624B2 (ja) * 2004-05-31 2009-09-30 株式会社Ihiシバウラ 小型エンジン
JP2006307690A (ja) * 2005-04-27 2006-11-09 Kioritz Corp 動力ユニット
US7363885B2 (en) * 2005-06-23 2008-04-29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mbustion engine having unitary structure of cooling fan and starter pulley
US7637337B2 (en) * 2007-04-19 2009-12-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mission oil pan
JP5538082B2 (ja) 2010-06-17 2014-07-02 株式会社マキタ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作業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5518A (zh) * 1996-10-09 1998-06-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风冷发动机
JP2000073781A (ja) * 1998-09-03 2000-03-07 Isuzu Motors Ltd 遮音及び冷却用構造
CN101126362A (zh) * 2003-05-20 2008-02-20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手持加工设备
CN1908389A (zh) * 2005-08-03 2007-02-07 Etg有限公司 小型四冲程内燃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1102668A2 (pt) 2012-12-11
CN102337963A (zh) 2012-02-01
US8915219B2 (en) 2014-12-23
EP2407650A3 (en) 2013-10-30
US20120011730A1 (en) 2012-01-19
RU2011129157A (ru) 2013-01-20
EP2407650A2 (en) 2012-01-18
JP2012021465A (ja) 2012-02-02
JP5608452B2 (ja)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7963B (zh) 作业机械用发动机和使用该作业机械用发动机的作业机械
AU2010302109B2 (en) Four-cycle engine, bush cutter and engine-driven tool having same
CA2340578C (en) Handheld type four-cycle engine
EP1134365B1 (en) Handheld type four-cycle engine
KR100376065B1 (ko) 핸드헬드형 4 사이클 엔진
US6925970B2 (en) Air-cooled four-strok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422194B2 (en) Handheld type four-cycle engine
US8939257B2 (en) Power train mechanism including a surrounding member
CN102287263A (zh) 四冲程发动机和使用了该四冲程发动机的作业机械
US20060292024A1 (en) Internal gear pump in combustion engine
JP3784607B2 (ja) ハンドヘルド型四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オイルミスト生成装置
CN1201068C (zh) 四冲程ohc发动机的润滑结构
CN103016128B (zh) 便携型作业机械用发动机
JP3803526B2 (ja) 側弁型エンジン
JP5413107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刈払機ならびにエンジン工具
JP3819666B2 (ja) ハンドヘルド型四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5515576B2 (ja) エンジ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エンジン工具
JP5413108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刈払機ならびにエンジン工具
JP5387304B2 (ja) 頭上弁式エンジ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ンジン工具
EP1134366A1 (en) Handheld type four-cycle engine
JP2011074875A (ja) 頭上弁式エンジ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ンジン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