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7942B - 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7942B
CN102337942B CN201110067049.5A CN201110067049A CN102337942B CN 102337942 B CN102337942 B CN 102337942B CN 201110067049 A CN201110067049 A CN 201110067049A CN 102337942 B CN102337942 B CN 1023379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aulic chamber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valve
retardation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70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7942A (zh
Inventor
加藤裕幸
鹤田诚次
渡边孝太郎
市野泽严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37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7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7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79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3/00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 F02D13/02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during engine operation
    • F02D13/0203Variable control of intake and exhaust valves
    • F02D13/0215Variable control of intake and exhaust valves changing the valve timing only
    • F02D13/0219Variable control of intake and exhaust valves changing the valve timing only by shifting the phase, i.e. the opening periods of the valves are const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01L2001/3443Solenoid driven 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01L2001/34433Location 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59Locking in multiple pos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69Lock movement parallel to camshaft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3/00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 F02D13/02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during engine operation
    • F02D2013/0292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during engine operation in the start-up phase, e.g. for warming-up cold engine or catalys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内燃机的起动环境能够变更压缩比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位置保持装置具备进退自如地设置在叶片部件(9)的最大展宽叶片(16a)和中间展宽叶片(16b)上的第一锁定销及第二锁定销(26,27)、和在叶片部件相对于链轮(1)位于最超前角和最滞后角的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第一锁定销、第二锁定销可卡合的第一锁定孔及第二锁定孔(24,25),在预热结束后的内燃机停止时,在各滞后角液压室(11)保持有工作油,叶片部件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在冷起动时,各锁定销与各锁定孔卡合,叶片部件保持在中间相位位置。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运转状态、可变控制内燃机的进气阀及排气阀即内燃机阀门的开闭定时等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为了实现增大驱动中的内燃机的压缩比而改善热效率的阿特金森循环,通过使用阀门定时控制装置使进气阀关闭时期(IVC)比活塞下止点相比滞后、提高体积效率来可以实现,但该情况下,必须利用阀门定时控制装置使进气阀的工作角(打开阀期间)比通常进一步增大并控制在滞后角侧。
但是,停止内燃机时,由作用于凸轮轴的正负交变转矩等引起进气阀自动地返回最滞后角侧的位置。其结果是,例如在冷起动时等,因进气没有惯性,所以压缩比不升高,活塞上止点的空气温度不会充分地上升,并且转矩负荷变大,难以起动。
于是,提供如下面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那样的技术,即、在内燃机停止时,以进气阀关闭时期为最超前角相位和最滞后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的方式锁定叶片部件,提高冷起动性(不预热起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0073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例如,无论内燃机温度的高低等的内燃机环境是任何情况,内燃机起动时的压缩比总为一定,所以在压缩比减小也可以起动的状态时,不能充分地降低起动转矩负荷及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技术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内燃机的起动环境可变更压缩比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第一方面的发明特别是通过位置保持装置将内燃机起动时的从动旋转体相对于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角度位置至少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和该最滞后角相位位置与最超前角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的两个位置,并且根据内燃机的状态可选择保持位置。
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位置保持装置具备:锁定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的一方,并根据内燃机的状态进行进退移动;锁定孔,其设置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的另一方,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位于最超前角相位位置与最滞后角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锁定孔可卡合,在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保持于最滞后角相位位置的情况下,在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的至少一方保持有工作油,在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保持于最超前角相位位置和最滞后角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部件与锁定孔卡合。
第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利用点火开关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和不通过点火开关使内燃机自动停止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相位变更机构,变更内燃机起动时的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角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根据内燃机的起动环境变更压缩比,实现降低起动时的转矩负荷及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叶片部件保持于中间相位的旋转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叶片部件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旋转的状态的图1的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叶片部件在最超前角相位位置旋转的状态的图1的A-A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动作的图2的B-B线剖面图及C-C线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其它的动作的图2的B-B线剖面图及C-C线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其它的动作的图2的B-B线剖面图及C-C线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其它的动作的图2的B-B线剖面图及C-C线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其它的动作的图2的B-B线剖面图及C-C线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其它的动作的图2的B-B线剖面图及C-C线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利用第一电磁切换阀将工作油保持在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的状态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部件保持于中间相位的旋转位置的状态的图15的D-D线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部件保持于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的状态的图15的D-D线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链轮
2:凸轮轴
3:相位变更机构
4:第一液压回路
5:链轮主体
7:壳体
9:叶片部件
10:隔壁部
11:滞后角液压室
12:超前角液压室
16:叶片
18:滞后角油通路
19:超前角油通路
20:油泵
20a:排出通路
21:第一电磁切换阀
22:排泄通路
24:第一锁定孔
24a、24b、24c:第一、第二、第三底面
25:第二锁定孔
25a、25b:第一、第二底面
26:第一锁定销
27:第二销定销
28:第二液压回路
29:弹簧
31a、31b:第一、第二销孔
32·33: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
34:供给/排出通路
36:第二电磁切换阀
37:通路构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应用在例如混合动力车辆及怠速停止车辆等的进气阀侧的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具备:由内燃机的曲轴经由正时链旋转驱动的驱动旋转体即链轮1、沿内燃机前后方向配置且相对于所述链轮1可相对旋转地设置的进气侧的凸轮轴2、配置于所述链轮1和凸轮轴2之间且变换该两者的相对旋转相位的相位变更机构3、使该相位变更机构3动作的第一液压回路4。
所述链轮1具有大致厚壁圆板状的链轮主体5、与该主体5的外周一端部一体地设置且卷绕有所述正时链的齿轮部6。所述链轮主体5作为闭塞后述的壳体的后端开口的后盖构成,在外周部的圆周方向规定位置形成有图外的贯通孔,并且在中央贯通形成有使固定于所述凸轮轴2上的后述的叶片转子外周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的支承孔5a。
所述凸轮轴2在图外的汽缸盖上经由凸轮轴承旋转自如地被支持,使内燃机阀即进气阀进行打开动作的多个凸轮在轴向的位置一体地固定在外周面,并且在一端部的内部轴心方向形成有内螺纹孔2a。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具备:与所述链轮1一体地设置的壳体7;经由与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的内螺纹孔2a螺纹联接的凸轮螺栓8而固定,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所述壳体7内的从动旋转体即叶片部件9;形成于所述壳体7内,由该壳体7的内周面具有的三个隔壁部10和叶片部件9隔成的各三个的滞后角液压室11及超前角液压室12。
所述壳体7由烧结金属制的圆筒状的壳体主体、闭塞该壳体主体的前端开口的烧结金属制的前盖13、作为闭塞后端开口的后盖的所述链轮主体5构成,壳体主体、前盖13及链轮主体5由贯通所述各隔壁部10的各螺栓插通孔10a的三条螺栓14联接固定。所述前盖13在中央贯通形成有插通孔13a。
所述叶片部件9由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由凸轮螺栓8固定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的叶片转子15、和在该叶片转子15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的大致120°等间隔位置放射状突设的三个叶片16构成。
所述叶片转子15形成为前后方向长的大致圆筒状,在前端面15b的大致中央位置一体地设有薄壁的与前端面15b成台阶且直径小的圆筒状的支承部15a,后端部15c向凸轮轴2方向延设。通过所述支承部15a的外表面和前端面15b,经由所述插通孔13a支承前盖13使其旋转自由。另外,从所述叶片转子15的前端部,到后端部的内部形成有圆柱状的嵌合槽15d。
另一方面,所述叶片16各自配置于各隔壁部10之间,并且圆周方向展宽各不相同,最大展宽的叶片16a和中间展宽的叶片16b大致形成扇状,在外周部一侧分别形成有用于实现轻量化和重量平衡的切口部16d、16e。另一方面,最小展宽的叶片16c形成为厚壁的片状。在所述各叶片16的外周面和隔壁部10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密封壳体主体内面和叶片转子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部件17a、17b。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叶片部件9向滞后角侧相对旋转时,形成于最大展宽叶片16a的一侧面16f与对置的所述一个隔壁10的对置侧面的突起面10a抵接,限制最大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向超前角侧相对旋转时,最大展宽叶片16a的另一侧面16g与对置的另一隔壁10的突起面10b抵接,限制最大超前角侧的旋转位置。
这时,其它叶片16b、16c不与对置的隔壁10抵接,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叶片部件9和隔壁10的抵接精度提高,并且使流入后述的各液压室11、12的油压的供给速度加快,提高叶片部件9的正反旋转响应性。
在所述各叶片16的正反旋转方向的两侧面和各隔壁部13的两侧面之间隔成所述的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超前角液压室12,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超前角液压室12分别经由在所述叶片转子15的内部形成为放射状的第一连通孔11a和第二连通孔12a与所述第一液压回路4连通。
所述第一液压回路4选择地对所述各滞后角室、超前角室11、12供给或排出工作油(油压),所以如图1所示,具备:经由第一连通路11a对各滞后角室11供给或排出油压的滞后角油通路18、经由第二连通路12a对各超前角液压室12供给或排出油压的超前角油通路19、有选择地对该各通路18,19供给工作油的流体压供给源即油泵20、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切换所述滞后角油通路18和超前角油通路19的流路的第一电磁切换阀21。所述油泵20为通过内燃机的曲轴旋转驱动的余摆线泵等一般的泵。
所述滞后角油通路18和超前角油通路19各自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21的通路孔连接,另一方面,另一端侧分别经由在插通于所述叶片部件9的叶片转子15的内部及支承部15a内的大致圆柱状的通路构成部37内沿轴向平行地形成的通路部18a、19a和所述第一、第二连通路11a、12a,与所述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超前角液压室12分别连通。
所述通路构成部37的外侧的端部固定于图外的链盖,作为非旋转部而构成,在其内部轴向除所述各通路部18a、19a外,形成有解除后述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的第二液压回路28的通路。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21为三位四通型比例型阀,通过图外的电子控制装置在阀体内使向轴向滑动自如地设置的图外的滑阀阀体向前后方向移动,与油泵20的排出通路20a和所述油通路18,19中的任一方连通,同时连通该油通路18,19的另一方和排泄通路22,并且在内燃机停止时等,所述滑阀阀体保持于轴向的中间移动位置,完全切断所述油通路18,19和排出通路20a、排泄通路22的连通,将工作油封闭在各液压室11,12内。
油泵20的吸入通路和排泄通路22与油盘23内连通。另外,向内燃机的滑动部等供给润滑油的主油道M/G与油泵20的所述排出通路20a的下游侧连通,并且在该下游侧设置有过滤器50。另外,油泵20设置有将从排出通路20a排出的过剩的工作油向油盘23排出并控制在适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51。
所述电子控制装置的内部的计算机输入来自图外的曲轴角传感器(检测内燃机转速)及空气流量计、内燃机水温传感器、内燃机温度传感器、节气门阀开度传感器及检测凸轮轴2的目前的旋转相位的凸轮角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类的信息信号,并检测目前的内燃机运转状态,并且向第一电磁切换阀21及后述的第二电磁切换阀36的各电磁线圈输出控制脉冲电流,控制各滑阀阀体的移动位置,切换控制所述各通路。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将叶片部件9相对于壳体7保持于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图3的位置)和最超前角侧的旋转位置(图4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旋转相位位置(图2的位置)的位置保持装置。
如图5~图10示意地表示,该位置保持装置主要由下述的部分构成:分别形成于在所述链轮主体5的内侧面的圆周方向规定位置所设置的两个孔构成部件5b、5c的第一、第二锁定孔24,25、设置于所述叶片部件9的两个叶片16,16的内部并与所述各锁定孔24,25分别卡止脱开的两个锁定部件即第一、第二锁定销26、27、使该锁定销26、27解除与各锁定孔24、25的卡合的第二液压回路28。
如图2~图5所示,所述第一锁定孔24形成为向链轮主体5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长孔状,并且与链轮主体5的内侧面的所述叶片部件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相比,形成于靠超前角侧的中间位置。另外,第一锁定孔24形成为其底面从滞后角侧贯穿超前角侧依次降低的三级的阶梯状,成为导向机构。
即,将链轮主体5的内侧面5d作为最上级,形成为和第一底面24a、第二底面24b、第三底面24c依次降低的阶梯状,超前角侧的内端面24d为垂直立起的壁面。因此,与所述各底面24a~24c卡合的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26a沿各底面24a~24c向超前角侧阶梯地下降移动时,利用各台阶面限制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即限制向最滞后角方向的移动。因此,各底面24a~24c作为单向离合器(棘轮)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所述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26a的侧缘与所述内端面24d抵接的时刻,限制向超前角方向移动。
另外,在所述孔构成部件5b的大致中央贯通形成小径的排气孔5e,另一方面,在所述各叶片16a、16b的前端面的第一、第二销孔31a、31b的底面分别形成排气槽16h、16i,通过这些排气孔5e和排气槽16h、16i确保各锁定销26,27圆滑地进退动作。
如图2~图5所示,所述第二锁定孔25与第一锁定孔24相同,形成为向链轮主体5的圆周方向延伸的长孔状,并且与链轮本体5的内侧面的所述叶片部件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相比,形成于靠超前角侧的中间位置。另外,该第二锁定孔25形成为其底面从滞后角侧贯穿超前角侧依次降低的2级的阶梯状,成为导向机构。
即,将链轮主体5的内侧面5d作为最上级,形成为和第一底面25a、第二底面25b依次降低的阶梯状,超前角侧的内端面25c成为垂直立起的壁面。另外,各台阶底面25a、25b的深度设定为与所述第一锁定孔24的第一,第二底面24a、24b大致相同的深度。因此,与所述各底面25a、25b卡合的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沿各底面25a、25b向超前角侧阶梯式下降移动时,通过各台阶面限制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即限制向最滞后角方向的移动。因此,各底面25a、25b作为单向离合器(棘轮)而发挥功能。
而且,第一、第二锁定孔24,25的相对的形成位置的关系如图5~图10所示,在第一锁定销26与第一锁定孔24的第一~第三底面24a~24c依次抵接卡合的阶段,如图5~图8所示,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的前端面处于尚未与链轮主体5的内侧面5d抵接的状态。之后,如图9、图10所示,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在第三底面24c上仅仅向超前角侧移动的时刻,首先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与第一底面25a抵接卡合,第一锁定销26与第三底面24c卡合保持不变再向超前角侧移动,在与内端面24d抵接的时刻,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以与第二底面25b抵接卡合的方式而设定相对位置。
总之,叶片部件9随着从规定的滞后角侧位置至超前角侧位置相对旋转,所述第一锁定销26与第一底面24a~第三底面24c依次阶梯式抵接卡合,接着,第二锁定销27与第一底面25a和第二底面25b依次阶梯式抵接卡合。因此。叶片部件9作为整体,通过5级的棘轮作用边限制向滞后角方向的旋转边向超前角方向相对旋转,最后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和最超前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如图1、图5等所示,所述第一锁定销26滑动自如地配置在最大展宽叶片16a的内部轴向贯通形成的第一销孔31a内,在后端部的外周面一体地形成有受压部的第一大径部26b,并且小径圆柱状的前端部26a的前端面形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一锁定孔24的各底面24a~24c抵接成贴紧状态的平坦面状。另外,该第一锁定销26利用在后端部侧的凹槽底面和前盖13的内面之间弹性安装的施力部件即第一弹簧29的弹力,向与第一锁定孔24卡合的方向施力。
所述第二锁定销27滑动自如地配置在贯通形成于中间展宽叶片16b的内部轴向的第二销孔31b内,在后端部的外周面一体形成有受压部的第二大径部27b,并且小径圆柱状前端部27a的前端面形成为平坦状。另外,第二该锁定销27利用弹性安装在后端部侧的凹槽底面和前盖13的内面之间的施力部件即第二弹簧30的弹力,向与第二锁定孔25卡合的方向施力。
如图1及图5所示,所述第二液压回路28具备:第一解除用受压室32,其形成于所述第一销孔31a的大径台阶部和第一锁定销26的第一大径部26b之间;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3,其形成于第二销孔31b的大径台阶部和第二锁定销27的第二大径部27b之间;供给/排出通路34,其经由从所述油泵20排出通路20a分支的供给通路35a向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供给油压,另外,经由从所述排出通路22分支的排出通路35b排出工作油;根据内燃机的状态,有选择地切换所述供给/排出通路34和各通路35a、35b的第二控制阀即第二电磁切换阀36。
所述第一解除用受压室32和所述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3利用向内部分别供给的油压,使第一、第二锁定销26、27抵抗弹簧29、30的弹力从第一、第二锁定孔24、25后退,解除各自的卡合。
所述供给/排出通路34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电磁切换阀36对应的通路孔连接,另一方面,分支的另一端侧的供给/排出通路部34a在所述通路构成部37的内部从轴向向径向折曲,经由在所述叶片转子15内分支形成的第一、第二油通路孔38a、38b与所述各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连通。
另外,在所述通路构成部37的外周面的轴向的前后位置形成有圆环状的多个嵌合槽,并且在该各嵌合槽内嵌合固定有三个环状的密封部件39,该密封部件39密封形成于所述各通路部18a、19a和第一供给/排出通路部34a的支承孔15d侧的各开口端间之间等。
所述第二电磁切换阀36为四通三位比例型阀,由所述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流(接通/断开)及内部的阀门弹簧的弹力,利用滑阀阀体适当有选择地连通所述供给/排出通路34和所述通路35a、35b,并且切断供给/排出通路34和各通路35a、35b的连通,将工作油封闭在所述各解除用受压室32、33内。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短时间停止后的运转控制)
首先,车辆通常行驶后,在对点火开关进行断开操作,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因油泵20的驱动也被停止,所以向任一个液压室11,12的工作油的供给也停止,并且由于叶片部件9容许正反自由的旋转,所以内燃机停止时的交变转矩的凸轮转矩正时为负转矩时,向超前角方向旋转而不能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所以内燃机停止时,以成为正转矩的方式进行内燃机停止控制。
这时,由所述电子控制装置对第一电磁切换阀21通电,将滑阀阀体保持控制在中间位置,如图11所示,断开各通路18,19和20a、22的连通。
即,油泵20的驱动停止时,所述排出通路20a内的工作油因扬程差,从油泵20返回油盘23内,并且各液压室11,12内的工作油也会往下流。各液压室11,12内的工作油没有后,位于最滞后角侧的叶片部件9在所述交变转矩作用下,在内燃机起动时晃动,因其晃动产生与隔壁10的冲撞异音。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第一电磁切换阀21,封闭各通路18,19,将工作油封闭在各液压室11,12内,由此,能够充分地防止所述叶片部件9的晃动。
之后,经过维持预热状态的例如15分钟以内的短时间后,再起动内燃机的情况下,在该时刻叶片部件9保持在图3所示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相位位置,进气阀其封闭时期比活塞下止点更靠最大滞后角侧,所以有效压缩比降低。由此,泵抽取损耗减小,并且抑制振动,可以得到良好的起动性。
另外,经过所述短时间后的控制在不依靠所述点火开关的接通、断开操作在车辆行驶中自动停止的怠速停止中等,从停止至起动的时间短,所以进行所述的运转控制,将所述的叶片部件9保持在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所以再起动时的内燃机的有效压缩比降低,能够得到起动性良好等相同的作用效果。
(经过长时间后的运转控制)
另外,使内燃机停止,经过例如15分钟以上的长时间后,即内燃机在低温的状态进行点火开关的接通操作开始转动发动机的情况下,由电子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电磁切换阀21,使滑阀阀体向轴向的一方向移动,使排出通路20a和滞后角油通路18或超前角油通路19的一方连通,并且使排泄通路22和所述油通路18、19的另一方连通。
同时,对第二电磁切换阀36通电,使其连通供给/排出通路34和排出通路35b。由此,各受压室32,33内的工作油排出,各锁定销26、27通过各弹簧29,30的弹力向进出方向施力。
在该转动发动机初期,所述油泵20的排出油压尚为低压,所以所述液压室18、19内任一侧的油压都未上升。
因此,通过作用在凸轮轴2的所述交变转矩特别是负转矩,使叶片部件9如图5、图6所示,仅向超前角侧旋转,所述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26a与第一锁定孔24的第一底面24a抵接卡合。该时刻,在叶片部件9上作用正转矩,向滞后角侧旋转,但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26a的侧缘与第一底面24a的立起的侧面抵接,限制向滞后角侧的旋转。
之后,根据负转矩,随着叶片部件9向超前角侧旋转,第一锁定销26如图7~图9所示依次从阶梯状下降,与第二底面24b、第三底面24c抵接卡合,并且在第三底面24c上受棘轮作用向超前角方向移动。与此同时,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如图9、图10所示,依次受到棘轮作用与第二锁定孔25的第一底面25a、第二底面25b抵接卡合,最后卡合保持在第二底面25b位置。
通过该动作,如图2所示,叶片部件9保持于中间相位位置,将进气阀的闭时期控制在比活塞下止点靠前的超前角侧。因此,提高内燃机的压缩比使燃烧变得良好,提高冷机时等的起动性。
另外,向内燃机的预热结束后的通常运转过渡,例如为高旋转区域时,第一电磁切换阀21使排出通路20a和超前角油通路19连通,并且使滞后角液压室18和排泄通路22连通。
由此,各滞后角液压室11为低压,另一方面,各超前角液压室12为高压,所以,如图4所示,所述叶片部件9向最超前角侧旋转移动。由此,进气阀的打开时期提前,和排气阀的气门重叠量变大,吸入空气量增加,提高输出。
另外,在该时刻,如上所述,第二电磁切换阀36使供给/排出通路34和供给通路35a连通,并且维持关闭排出通路35b的状态,所以,确保叶片部件9自由的旋转。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内燃机的停止时间即内燃机的温度,变更再起动时的内燃机压缩比,所以,起动时的转矩负荷降低等,提高起动性,并且可以使振动降低及排放性能提高。
另外,利用位置保持装置,可以提高将叶片部件9保持在中间相位位置的保持性,并且通过各锁定孔24、25的阶梯状的导向机构,使各锁定销26,27必定只在各锁定孔24,25方向被引导而移动,所以可以确保该导向作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内燃机停止至再起动的经过时间作为参数,但不用经过时间,可以直接将来自内燃机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作为参数进行控制,并分成规定温度以下和规定温度以上控制动作,该情况的方法比较实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置保持装置分成第一锁定销26和第一~第三底面24a~24c、第二锁定销27和第一、第二底面25a、25b两部分形成,由此可以减小形成有各锁定孔24,25的所述链轮主体5的壁厚。即,锁定销为单一,连续形成阶梯状的各底面24a~24c、25a、25b的情况是为了确保该阶梯状的高度必须增厚所述链轮主体5的壁厚,但如上所述,由于分成两部分,可以缩小链轮主体5的壁厚,所以可以缩短阀门定时控制装置的轴向的长度,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第二实施方式)
图12表示第二实施方式,基本构造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对共通的构成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具体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21和阀门定时控制装置的各液压室11,12之间的滞后角油通路18和超前角室油通路19上设置有限制装置即、第三电磁切换阀40。
所述第三电磁切换阀40是密封性高的接通/断开型的两方向两位置阀,阀体41上贯通形成有连通所述各油通路18、19的上下游的连通孔41a、41b。
另外,该第三电磁切换阀40具备:滑阀阀体42,其向阀体41的内部轴向移动并具有使所述各连通孔41a、41b开闭的两个台肩面部42a、42b;电磁螺线管43,其根据来自所述电子控制装置的接通信号,使所述滑阀阀体42移动封闭所述连通孔41a、41b;螺旋弹簧44,其向开阀方向对所述滑阀阀体42施力。
而且,如前所述,使内燃机停止并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时,接收来自电子控制装置的接通信号的所述滑阀阀体42通过各台肩面部42a、42b,如图所示分别封闭所述各连通孔41a、41b的开口。
因此,所述各滞后角液压室11或各超前角液压室12内的工作油被可靠地密封,可以将叶片部件9稳定且可靠地保持在所述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
即,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21为了提高控制性,中立位置控制的机械的展宽即滑阀阀体的各台肩面部的展宽只是仅比由该各台肩面部封闭的通路孔的开口的展宽变宽,但所述各开口密封性不一定高。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除第一电磁切换阀21之外,设有密封性高的第三电磁切换阀40,从而提高各液压室11、12的工作油的密封性,可以得到在最滞后角侧的稳定且可靠的保持。
另外,断开对第三电磁切换阀40的通电的情况中,滑阀阀体42利用螺旋弹簧44的弹力向图中右方向移动,打开所述连通孔41a、41b,由第一电磁切换阀21使排出通路20a和油通路18,19中的任一方连通。
(第三实施方式)
图13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电磁切换阀40是使用控制压力的机械的切换阀45。
所述切换阀45是密封性高的接通/断开型的两方向两位置阀,在阀体46上贯通形成有连通所述各油通路18、19的上下游的连通孔46a、46b。
另外,该切换阀45具备:滑阀阀体47,其向阀体46的内部轴向移动并具有开闭所述连通孔46a、46b的两个台肩面部47a、47b;受压室49,其从所述排出通路20a经由控制通路48使油压作用在所述滑阀阀体47的一端部,使其向开阀方向移动;螺旋弹簧50,其抵抗受压室49的油压对所述滑阀阀体42向开阀方向施力。
因此,内燃机停止时,来自油泵2的排出压降低,所以利用所述螺旋弹簧50的弹力使滑阀阀体47向图中左方向移动,用各台肩面部47a、47b封闭各连通孔46a、46b。
另一方面,内燃机起动后,油泵20排出压上升时,从所述控制通路48向受压室49供给油压,滑阀阀体47抵抗螺旋弹簧50的弹力向图中右方向移动,打开各连通路46a、46b。由此,利用第一电磁切换阀21向的液压室11、12任一方供给油压,可以使叶片部件9向任一方旋转。
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当然可以将叶片部件9稳定且可靠地保持在向所述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利用螺旋弹簧50的弹力和控制压,通过机械力使滑阀阀体47动作,所以可以降低整体的电力消耗。
(第四实施方式)
图14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使用所述通路构成部37,将第一电磁切换阀21和排泄通路22配置于比所述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超前角液压室12更靠重力方向的上方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21的重力方向的上方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排出通路20a连通的贮油部51,另外,比排出通路20a的所述贮油部20a更靠下游侧设置有开放阀即逆止阀52。
如果具体地说明,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21是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与排泄通路22一起,其配置位于比所述各液压室11、12更加高的位置。
另外,所述贮油部51配置于比第一电磁切换阀21更高的位置,由所述排出通路20a供给的工作油临时贮存在内部,并且在下游侧与第一电磁切换阀21连通。另外,与所述贮油部51连接的所述排出通路20a的下游侧的连接部20b的连接位置位于贮油部51的上端部。
所述逆止阀52配设于连通所述排出通路20a和外部(内燃机内)的大气通路53的中途,抑制球52a通过所述排出通路20a的排出压,封闭所述大气通路53,所述排出压降低或不作用的情况是打开大气通路53。另外,螺旋弹簧等产生的施力未作用于所述抑制球52a,仅通过所述排出压,进行开闭动作。
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使内燃机停止时,因油泵20驱动停止和扬程差,排出通路20a内为负压,逆止阀52的抑制球52a打开大气通路53。由此,空气流入排出通路20a内,排出通路20a内的工作油因扬程差快速地下流,返回油盘23内,成为工作油集中在所述贮油部51内的状态。即,所述排出通路20a的连接部20b的位置位于贮油部油51的上端部,所以,贮油部51内部整体成为贮存工作油的状态。
因此,所述贮油部51内的工作油经由第一电磁切换阀21流入任一液压室11、12内,在该液压室11、12内成为保持工作油的状态。另外,例如,工作油即使从第一电磁切换阀21或该第一电磁切换阀21下游的通路或各液压室11、12泄漏,所述贮油部51内的工作油也会经由第一电磁切换阀21向各液压室11、12补给。因此,,即使内燃机维持长时间停止,所述叶片部件9也可以稳定地保持在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
这样,即使排出排出通路20a内的工作油,利用贮油部51内的工作油,工作油通常为保持在各液压室11、12内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对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21通电,进行滑阀阀体产生的通路的封闭,所以不需要所述通电,可以降低电力消耗。
另外,所述逆止阀52在重力方向设置于比油泵20更靠近第一电磁切换阀21的位置,所以排出通路20a内的工作油的排出作用变得良好。
另一方面,所述内燃机起动后,通过油泵20的驱动,排出通路20a的内压增高,所以通过该油压,逆止阀52的抑制球52a封闭大气通路53,并且第一电磁切换阀21使油通路18、19的任一方和排出通路20a连通,使油通路18、19的另一方和排泄通路22连通。同时,通过解除各锁定销26,27产生的锁止,容许叶片部件9向超前角侧或滞后角侧的自由旋转。
(第五实施方式)
图15~图18表示第五实施方式,基本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设有与保持内燃机停止时的所述叶片部件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保持装置。
所述第二位置保持装置主要由下述的部分构成:第三锁定孔61,其形成于在所述前盖13的内侧面的圆周方向的规定位置设置的孔构成部件60;第三锁定销62,其设置于仅比所述各实施方式形成的展宽宽的所述最小展宽叶片16c的内部,是与所述第三锁定孔61卡合/脱开的锁定部件;解除机构63,其使该锁定销62从锁定孔61脱出,解除卡合。
所述第三锁定孔61形成为规定深度的大致圆柱状,内部作为解除机构63的一个后述的受压室而构成。在所述孔构成部件60的大致中央贯通形成有滑动用孔60a。
所述第三锁定销62滑动自如地配置于贯通形成在最小展宽叶片16c的内部轴向的第三销孔64内,小径圆柱状的前端部62a在所述锁定孔61内进退自如地设置,并且通过在后端部侧的凹槽底面和链轮主体5的内端面之间弹性安装的施力部件即、弹簧65的弹力向与锁定孔61卡合的方向施力。
所述解除机构63设置有两个,一个如图18所示,兼用所述锁定孔61的受压室经由所述一个超前角液压室12和连通槽66连通,向该超前角液压室12内供给的油压经由连通槽66供给到受压室(61),抵抗弹簧65的弹簧压力按压锁定销62的前端部62a,从而使锁定销62从锁定孔61脱出,解除锁定。
另外的解除机构63如图15、图16所示主要由下述的部分构成:按压销67,其为经由所述滑动用孔60a,从轴向在所述锁定孔61内进行进退动作的按压部件;三个第二弹簧68,其使该按压销67进行后退动作,使按压销67从锁定孔61向外部脱出;环状片69,其固定于所述按压销67的后端;电磁螺线管70,其经由该环状片69,使所述按压销67并抵抗第二弹簧68的弹力进行进出动作,使锁定销64从锁定孔61后退。
所述第二弹簧68分别配置于按压销67和后述的两个导向销71的外周侧,其一端部与孔构成部件60的外表面弹性接触,另一端部与所述环片69的内表面弹性接触。另外,在所述按压销67位于锁定孔61的前端部固定有限制该按压销67从锁定孔61不小心地脱出的限制环67a。
所述环状片69通过冲压成形并由金属板形成,形成为以所述通路构成部37的轴部37a为大致轴心的圆环状,并且在外周部的圆周方向120°三个位置除所述按压销67之外,固定有两个导向销71的各后端部。所述两个导向销71使所述环状片69向图中左右方向平行导向移动,所以,各前端部由形成于所述前盖13的导向孔72导向滑动。另外,该环状片69一体地设置有在内周部嵌入形成于所述前盖13的插通孔13a内周面的圆环槽13b,对环状片69的轴向的移动进行导向的圆筒状导向部69a。
所述电磁螺线管63主要由下述的部分构成:圆筒状的主体74,其经由托架74a固定于与通路构成部37一体的盖73上;电磁线圈75,其收纳固定于该主体74内;可动柱塞76,其在该电磁线圈75的内侧滑动自如地设置;按压活塞77,其由固定于所述主体74的前端部的圆筒状的支承部件78支承使其滑动自如,并经由所述可动柱塞76按压所述环状片69;阀弹簧79,其收纳于所述支承部件78内,向后退方向对按压活塞77施力。
另外,在所述主体74的后端部固定有通电用的连接器80。
因此,内燃机停止时,通过所述的作用,使叶片部件9移动到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时,在该时刻,不对所述电磁线圈75通电,按压活塞77利用弹簧79的弹力后退移动。因此,如图15所示,第三锁定销64利用第三弹簧65的弹力向进出方向移动,前端部64a与锁定孔61卡合。由此,所述叶片部件9被可靠地保持在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
该结果是,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预热结束的内燃机的起动性、即起动初期的内燃机旋转变得良好,并且能够高效地抑制其再起动时的交变转矩引起的晃动等的产生。
另外,其它的解除机构63即使没有油压,也可以解除锁定销62的卡合,所以与内燃机起动同时,对所述电磁线圈75通电,经由可动柱塞76,按压活塞77抵抗各弹簧68、79的弹力而进出。由此,环状片69经由各导向销71向右方向移动,按压销67将锁定销64从锁定孔61的底面侧压出,使前端部64a从锁定孔61脱出。因此,容许叶片部件9自由的旋转。其它的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不但可以将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应用在进气侧,而且也可以应用在排气侧。
下面,对由所述实施方式把握的所述方面的发明之外的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
(第a方面的发明)如第二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在向所述超前角液压室或滞后角液压室供给的工作油的油压在规定压力以下的情况下,将所述锁定部件导向至处于中间相位位置的所述锁定孔的位置的导向机构。
根据该发明,例如从动旋转体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后,在向任一液压室所供给的工作油的油压低的情况下,锁定部件由导向机构快速地移动导向并锁定至处于中间相位位置的锁定孔。由此,使冷机时等的起动性良好。
(第b方面的发明)如第a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是只容许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向超前角方向的移动,限制向滞后角方向的移动的单向离合器。
根据该发明,锁定部件利用导向机构必然只向锁定孔方向移动,所以可以确保该导向的可靠性。
(第c方面的发明)如第b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由将所述锁定部件的前端部导向至锁定孔的导向槽构成,该导向槽形成为底面朝向所述锁定孔下降的阶梯状,
所述锁定部件通过施力部件向所述锁定孔及导向槽的方向施力。
根据该发明,由于锁定部件的前端部利用施力部件通常在与所述阶梯状的导向槽抵接的状态下移动,所以,可得到移动的稳定性。
(第d方面的发明)如第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内燃机停止时,使以下的状态仅持续规定时间,即、通过向所述液压控制阀通电,以保持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中至少一方的工作油的方式控制所述从动旋转体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的状态,
在经过所述规定时间后,通过切断对所述液压控制阀的通电,排出所保持的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的至少一方的工作油。
根据该发明,例如在内燃机自动停止(怠速停止)的情况下,由液压控制阀阻止任一液压室内的工作油的排出并保持,将从动旋转体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由此,处于预热结束后的通常的温度的内燃机的再起动性变得良好。
另一方面,在所述内燃机停止状态持续例如约15分钟以上的情况下,由液压控制阀从保持工作油的一方的液压室排出工作油。由此,确保从动旋转体的自由的相对旋转,锁定部件向锁定孔方向移动,前端部卡合,从动旋转体保持在中间相位位置。因此,成为适用于冷起动的相对旋转相位。
(第e方面的发明)如第d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液压控制阀配置于比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及滞后角液压室更靠重力方向的上方位置。
根据该发明,由于将液压控制阀配置在比各液压室高的位置,所以可防止工作油从液压控制阀不小心的泄漏,提高各液压室的工作油的保持性。
(第f方面的发明)如第e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液压控制阀更靠重力方向的上方位置,设有与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连通的贮油部。
根据该发明,利用贮油部可以更可靠地保持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内的工作油。
(第g方面的发明)如第e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油泵,其设置于比所述液压控制阀更靠重力方向的下方位置,向所述液压控制阀供给工作油;开放阀,其设置于该油泵和液压控制阀之间,在所述油泵工作停止时开阀与大气连通,并且在油泵工作时关阀,断开与大气的连通。
根据该发明,由油泵向各液压室供给工作油的情况下,虽然所述开放阀为封闭状态,但是当来自油泵的供给停止时,油通路内的油压降低,开放阀打开,大气与油通路连通。因此,可以将液压控制阀和油泵之间的油通路内的工作油迅速地向外部排出,另一方面,可以在所述液压控制阀和各液压室之间保持工作油。因而,即使断开对液压控制阀的通电,也可以保持工作油,所以可以降低电力消耗。
(第h方面的发明)如第g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阀在重力方向设置于比所述油泵更靠近所述液压控制阀的位置。
将开放阀尽可能设置在液压控制阀侧的上方位置,从而液压控制阀和油泵之间的工作油的排出作用变得良好,并且所述各液压室内的工作油的保持性提高。
(第i方面的发明)如第g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阀由不具备向关闭阀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的逆止阀构成,接受所述油泵的排出油压而使阀体关闭。
(第j方面的发明)如第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限制装置,在内燃机停止时,限制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的至少一方和所述液压控制阀之间的工作油的流通,该限制装置在开始内燃机的起动时,解除所述限制。
根据该发明,由于利用所述限制装置断开液压控制阀和任一方液压室之间的连通的密封性提高,所以,液压室内的工作油的保持性提高。
(第k方面的发明)如第i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是设置于连通所述液压控制阀和所述各液压室的任一方的连通路的限制阀,所述限制阀具备:滑阀阀体,其具有接受比所述液压控制阀靠油泵侧的上游侧的工作油的控制压的受压部;施力部件,其在所述受压部未作用控制压力的情况下,对所述滑阀阀体向所述连通路的封闭方向施力,通过作用在所述受压部的控制压力,滑阀阀体使连通路连通
(第l方面的发明)如第1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保持装置根据内燃机起动时的内燃机温度,选择保持位置。
根据该发明,例如,在冷机起动时,为了得到较多的吸入空气量和活塞压缩行程的适度的压缩力而提高燃烧性,将相对旋转相位控制在中间相位,在例如预热结束后的内燃机温度高的状态下的再起动中,使压缩比降低,并且控制在泵抽取损失减小的最滞后角相位。
(第m方面的发明)如第1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保持装置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进行电动作。
(第n方面的发明)如第1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变更机构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从动旋转体之间具有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通过控制液压控制阀,有选择地向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供给油压或从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排出油压,将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控制在超前角侧或滞后角侧,
所述位置保持装置的构成包括:多个锁定销部件,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一方,根据内燃机的状态进行进退动作;第一锁定孔,其设置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的另一方,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位于最超前角相位位置和最滞后角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与所述一个锁定部件卡合;第二锁定孔,在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位于最滞后角相位位置时,其与另一锁定部件卡合。
(第o方面的发明)如第n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通电进行所述另一锁定部件自所述第二锁定孔的解除。
(第p方面的发明)如第o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相对于所述第二锁定孔进退自如地设置的按压部件;向与所述第二锁定孔进出卡合的方向对该按压部件施力的施力部件;固定于所述按压部件的环状片,
由电磁螺线管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按压所述环状片,使所述按压部件从第二锁定孔向后退的方向移动。
(第q方面的发明)如第o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停止时,使所述另一锁定部件与所述第二锁定孔卡合,将从动旋转体保持在最滞后角侧的位置,并且在再起动时的内燃机温度为规定以下的情况下,使所述锁定部件从第二锁定孔解除。
(第r方面的发明)如第3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点火开关的接通操作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将所述从动旋转体保持在最超前角相位位置和最滞后角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在不通过点火开关使内燃机自动停止的情况下,将所述从动旋转体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
(第s方面的发明)一种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具备:驱动旋转体,其被从曲轴传递旋转力;从动旋转体,其固定于开闭内燃机阀的凸轮轴上,并根据内燃机的工作状态变更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角度位置,根据内燃机起动时的温度,变更内燃机起动时的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角度位置。

Claims (6)

1.一种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旋转体,其被从曲轴传递旋转力;
从动旋转体,其固定于使内燃机阀开闭的凸轮轴上,并与所述驱动旋转体相对旋转自如地被设置;
相位变更机构,其使所述从动旋转体在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内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相对旋转;
位置保持装置,其至少能够将内燃机起动时的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角度位置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和该最滞后角相位位置与最超前角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的两个位置,且根据内燃机的状态可选择保持位置;
所述相位变更机构在所述驱动旋转体与所述从动旋转体之间具有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通过控制液压控制阀,有选择地将油压供给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或将油压从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排出,将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控制在超前角侧或滞后角侧,
所述位置保持装置具备:锁定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所述从动旋转体的一方,并根据内燃机的状态进行进退动作,锁定孔,其设置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所述从动旋转体的另一方,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位于最超前角相位位置与最滞后角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锁定孔可卡合,
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被保持于最滞后角相位位置的情况下,在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的至少一方保持有工作油,
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被保持于最超前角相位位置与最滞后角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将所述锁定部件与锁定孔卡合而进行保持,
在内燃机停止时,以保持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中至少一方的工作油的方式控制所述从动旋转体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内燃机停止时,使以下的状态仅持续规定时间,即、通过向所述液压控制阀通电,以保持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中至少一方的工作油的方式控制所述从动旋转体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的状态,
在经过所述规定时间后,通过切断对所述液压控制阀的通电,排出所保持的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的至少一方的工作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限制装置,在内燃机停止时,限制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液压控制阀之间的工作油的流通,该限制装置在内燃机起动开始时,解除所述限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保持装置根据内燃机起动时的内燃机温度选择保持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保持装置根据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进行电动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位变更机构在所述驱动旋转体与所述从动旋转体之间具有超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通过控制液压控制阀,有选择地将油压供给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或将油压从所述超前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排出,将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控制在超前角侧或滞后角侧,
所述位置保持装置的构成包括:
多个锁定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的一方,并根据内燃机的状态进行进退动作;
第一锁定孔,其设置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所述从动旋转体的另一方,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位于最超前角相位位置与最滞后角相位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所述一个锁定部件与所述第一锁定孔卡合;
第二锁定孔,在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位于最滞后角相位位置时,另一侧锁定部件与所述第二锁定孔卡合。
CN201110067049.5A 2010-07-20 2011-03-21 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7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2433/10 2010-07-20
JP2010162433A JP5550480B2 (ja) 2010-07-20 2010-07-20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7942A CN102337942A (zh) 2012-02-01
CN102337942B true CN102337942B (zh) 2015-04-01

Family

ID=45492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704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7942B (zh) 2010-07-20 2011-03-21 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77965B2 (zh)
JP (1) JP5550480B2 (zh)
CN (1) CN1023379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3432B2 (ja) * 2011-06-17 2015-08-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5541317B2 (ja) * 2012-02-08 2014-07-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US9243569B2 (en) * 2012-04-04 2016-01-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ariable cam timing control during engine shut-down and start-up
JP2013256929A (ja) 2012-06-14 2013-12-26 Aisin Seiki Co Ltd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DE102012211870A1 (de) * 2012-07-06 2014-01-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draulischer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Mittenverriegelung und einstellbarem Verriegelungsspiel
JP6163712B2 (ja) * 2012-08-01 2017-07-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2014034914A (ja) 2012-08-08 2014-02-24 Aisin Seiki Co Ltd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5523523B2 (ja) * 2012-08-31 2014-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011229B2 (ja) * 2012-10-12 2016-10-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DE102013203244A1 (de) * 2013-02-27 2014-08-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JP6091277B2 (ja) * 2013-03-21 2017-03-0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120628B2 (ja) * 2013-03-21 2017-04-2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システム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ロック解除機構
JP5928400B2 (ja) * 2013-04-09 2016-06-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DE102013209554A1 (de) * 2013-05-23 2014-11-2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Flügelzellenversteller für eine Nockenwellenverstelleinrichtung
EP3006705A4 (en) * 2013-06-05 2016-06-08 Toyota Motor Co Ltd CONTROL DEVICE FOR A COMBUSTION ENGINE
JP2014240649A (ja) * 2013-06-12 2014-12-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110768B2 (ja) 2013-09-19 2017-04-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6157308B2 (ja) * 2013-10-18 2017-07-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3670571A (zh) * 2013-12-30 2014-03-26 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锁销中置式中央锁止相位器
DE102014206620A1 (de) 2014-04-07 2015-10-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Abflussventil
CN106460587B (zh) * 2014-06-25 2019-06-25 博格华纳公司 凸轮轴相位器系统和使用于该凸轮轴相位器系统的电动机换向的方法
WO2018030056A1 (ja) * 2016-08-10 2018-02-1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該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組立方法
JP2022036329A (ja) * 2018-09-19 2022-03-08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9883489A (zh) * 2019-03-29 2019-06-14 武汉飞恩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三合一传感器装置
CN109883488A (zh) * 2019-03-29 2019-06-14 武汉飞恩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节气门三合一传感器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0893A (zh) * 2008-04-18 2009-10-21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4007B2 (ja) * 1997-02-14 2001-05-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3733730B2 (ja) * 1998-01-30 2006-0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3705029B2 (ja) * 1999-07-30 2005-10-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02122009A (ja) * 2000-08-09 2002-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DE10213831A1 (de) * 2001-03-28 2002-11-07 Denso Corp Variables Ventilsteuerzeitengerät
JP2003020963A (ja) * 2001-07-04 2003-01-24 Toyota Motor Corp 機関作動特性変更手段のロック係合作動制御方法
JP2006283704A (ja) * 2005-04-01 2006-10-19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4687964B2 (ja) * 2005-08-31 2011-05-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2009024659A (ja) * 2007-07-23 2009-02-05 Hitachi Ltd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09250073A (ja) * 2008-04-02 2009-10-29 Denso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10138698A (ja) * 2008-12-09 2010-06-24 Denso Corp 内燃機関の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4577444B2 (ja) * 2009-05-07 2010-1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240674B2 (ja) * 2009-05-12 2013-07-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5254275B2 (ja) 2010-05-21 2013-08-07 株式会社Aya 化粧料塗布具および化粧料塗布セット
JP5666922B2 (ja) * 2011-01-12 2015-02-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コントローラ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0893A (zh) * 2008-04-18 2009-10-21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7942A (zh) 2012-02-01
JP2012026275A (ja) 2012-02-09
JP5550480B2 (ja) 2014-07-16
US8677965B2 (en) 2014-03-25
US20120017857A1 (en) 2012-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7942B (zh) 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US10767518B2 (en)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mechanism with a lock pin engaged by oil pressure
CN103069115B (zh) 具有中部位置锁定的凸轮扭矩致动的相位器
US8720399B2 (en)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873339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2465726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3161539B (zh)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JP5713823B2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制御弁
CN103670725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JP2014098326A (ja) オイルポンプシステム
JP2011080430A (ja) 制御弁と該制御弁が用いられた可変容量形ポンプ、並びに内燃機関の油圧回路
CN105899768A (zh) 双锁销相位器
CN104061034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系统
CN103075220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JP2018013070A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2013185442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110768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2002221052A (ja) 内燃機関の油圧制御装置
WO2016021328A1 (ja) 油圧制御弁及び該油圧制御弁が用いられた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US9995188B2 (en) Oil control device for fully variable hydraulic valve syste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980086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15098858A1 (ja) 制御弁
JP6260263B2 (ja) 位相制御弁
JP6720069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55554A (ja) カム位相可変型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