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1980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1980A
CN102291980A CN2010800049164A CN201080004916A CN102291980A CN 102291980 A CN102291980 A CN 102291980A CN 2010800049164 A CN2010800049164 A CN 2010800049164A CN 201080004916 A CN201080004916 A CN 201080004916A CN 102291980 A CN102291980 A CN 102291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ylinder
housing
branch stalk
thre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49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1980B (zh
Inventor
上久保宏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91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1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1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19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2Arrangements for returning unthreshed grain to the threshing dev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4Grain cleaners; Grain separ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4Grain cleaners; Grain separators
    • A01F12/446Siev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4Arrangements for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ust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解决了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容易集中堆积在摆动筛选盘(27)的靠脱粒滚筒(26)的旋转下游侧的一侧的问题的联合收割机。是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5)或摆动筛选盘(27)的二次回收机构(60)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61)的联合收割机,使从枝梗处理机构(61)面向脱粒装置(5)内的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在侧视时相对于位于脱粒装置(5)内的脱粒滚筒(26)的下表面上下跨越地开口。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收割的谷物杆进行脱粒并从脱粒物中筛选、收集精粒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联合收割机包括:搭载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支承上述行驶机体的左右的作为行驶部的行驶履带等;具有操纵方向盘及驾驶座的驾驶部;用于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收割装置;用于对收割的谷物杆进行脱粒的脱粒装置,该联合收割机连续地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并进行脱粒、收集谷粒。
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中,还有这样的结构:将利用二次输送机从摆动筛选盘中取出的二次筛选物(带枝梗的谷粒、断穗粒(日文:穗切れ粒)等)经由回收筒回收(返回)到摆动筛选盘中。另外,在回收筒的输送终端侧配置枝梗处理机构,利用枝梗处理机构对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之后使二次筛选物返回到摆动筛选盘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脱粒装置的侧方立设有用于从摆动筛选盘下方的一次输送机取出一次筛选物(脱粒后的精粒)的扬粒筒。另外,在摆动筛选盘的后部下方侧,在配置于一次输送机的后方的二次输送机的输送终端侧连接有回收筒。回收筒配置为在脱粒装置的配置有扬粒筒的一侧的侧方从扬粒筒的后方向前上方延伸。因此,在侧视时,扬粒筒和回收筒相互交叉。构成枝梗处理机构的枝梗处理壳体沿左右宽度方向延伸。在处理壳体内,能绕左右长度方向的轴线转动地配置有用于对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滚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110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从枝梗处理机构返回的二次筛选物的输送及分散主要利用摆动筛选盘的摆动运动进行。关于枝梗处理机构的开口方向和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方向的关系,伴随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的起风或二次筛选物的放出对使利用脱粒滚筒脱粒后的脱粒物分散到摆动筛选盘上几乎没有帮助。因此,来自枝梗处理机构的二次筛选物容易偏向枝梗处理机构的放出口的正下方。而且,利用脱粒装置的脱粒滚筒脱粒后的脱粒物容易偏向落下到比摆动筛选盘的左右中央部靠脱粒滚筒的旋转下游侧的一侧。因此,可能导致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容易集中堆积在摆动筛选盘的靠脱粒滚筒的旋转下游侧的一侧(放出口的正下方附近),摆动筛选盘对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的筛选处理能力降低,三次损失(谷粒从摆动筛选盘放出到农田的损失)或摆动筛选盘的筛选不良。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改善了上述那样的现状的联合收割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或摆动筛选盘的二次回收机构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上述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使从上述枝梗处理机构面向(日文:臨む)上述脱粒装置内的二次筛选物放出部在侧视时相对于位于上述脱粒装置内的脱粒滚筒的下表面上下跨越(日文:跨る)地开口。
技术方案2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枝梗处理机构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枝梗处理壳体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枝梗处理滚筒,上述枝梗处理壳体通过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与上述脱粒装置相连通,将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方向和上述脱粒滚筒的旋转方向设定为相反,以使利用上述脱粒滚筒脱粒后的脱粒物的移动方向和来自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的二次筛选物的移动方向相对。
技术方案3的发明以技术方案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延伸的回收筒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上述回收筒内的回收输送机,在上述回收筒的前部下侧配置有上述枝梗处理壳体,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轴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呈平行状延伸。
技术方案4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是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或摆动筛选盘的二次回收机构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上述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上述枝梗处理机构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枝梗处理壳体和配置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枝梗处理滚筒,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分开地构成为由安装在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固定壳体和能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开闭转动的可动壳体包围上述枝梗处理滚筒。
技术方案5的发明以技术方案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枝梗处理滚筒配置在上述可动壳体侧,能与上述可动壳体一起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转动。
技术方案6的发明以技术方案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联合收割机具有用于将上述可动壳体切换操作为能开闭转动的锁定解除状态和保持为不能开闭转动的锁定状态的操作部件。
技术方案7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具有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延伸的回收筒和能旋转地配置在上述回收筒内的回收输送机,上述枝梗处理机构具有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枝梗处理壳体和能旋转地配置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枝梗处理滚筒,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轴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呈平行状延伸,另外,具有设于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轴的一端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的一端的传动轮和卷挂在这些传动轮上的环形带,将传动轮和环形带装入驱动壳体,将上述驱动壳体与上述回收筒和上述枝梗处理壳体相连结。
技术方案8的发明以技术方案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分开地构成为由安装在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固定壳体和能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开闭转动的可动壳体包围上述枝梗处理滚筒,上述驱动壳体能与上述可动壳体一起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转动。
技术方案9的发明以技术方案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壳体由壳体主体和覆盖上述壳体主体、上述两传动轮及上述环形带的壳体盖构成,上述壳体主体与上述回收筒的输送终端侧和上述可动壳体相连结,上述壳体盖能装卸地安装于上述壳体主体上。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是一种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或摆动筛选盘的二次回收机构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上述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的联合收割机,使从上述枝梗处理机构面向上述脱粒装置内的二次筛选物放出部在侧视时相对于位于上述脱粒装置内的脱粒滚筒的下表面上下跨越地开口,因此,能使来自上述脱粒滚筒的脱粒物的飞散方向和来自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的二次筛选物的飞散方向在上述摆动筛选盘的左右中央部附近交叉。
因此,能使脱粒物和二次筛选物在上述摆动筛选盘的左右中央部附近碰撞,而使它们扩散(分散),能防止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集中堆积在上述摆动筛选盘的靠上述脱粒滚筒的旋转下游侧的一侧(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的正下方附近)。并且,能使在上述摆动筛选盘上摆动移动的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向上述摆动筛选盘的左右宽度方向扩散(分散),因此,能提高上述摆动筛选盘对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的筛选处理能力。
采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上述枝梗处理机构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枝梗处理壳体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枝梗处理滚筒,上述枝梗处理壳体通过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与上述脱粒装置相连通,将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方向和上述脱粒滚筒的旋转方向设定为相反,以使利用上述脱粒滚筒脱粒后的脱粒物的移动方向和来自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的二次筛选物的移动方向相对,因此,能使利用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放出二次筛选物的放出方向和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的开口方向一致。
因此,利用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能使来自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的二次筛选物分散而放出到上述摆动筛选盘的远离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的部位,能明显提高上述摆动筛选盘的筛选处理能力。另外,由于能明显提高上述摆动筛选盘的筛选处理能力,因此,不降低筛选处理能力,就能缩短上述摆动筛选盘的前后长度。结果,能紧凑地构成上述脱粒装置。
采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延伸的回收筒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上述回收筒内的回收输送机,在上述回收筒的前部下侧配置有上述枝梗处理壳体,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轴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呈平行状延伸,因此,能沿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加长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充分确保为了再脱粒而使二次筛选物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移动的距离。结果,能提高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二次筛选物的再脱粒功能。
采用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或摆动筛选盘的二次回收机构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上述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的联合收割机,上述枝梗处理机构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枝梗处理壳体和配置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枝梗处理滚筒,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分开地构成为由安装在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固定壳体和能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开闭转动的可动壳体包围上述枝梗处理滚筒,因此,仅使上述可动壳体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打开转动,就能开放上述枝梗处理壳体的内部。因此,例如在进行除去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堵杆这样的维护作业时,不需要分解上述枝梗处理壳体,能提高维护作业性。
采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上述枝梗处理滚筒配置在上述可动壳体侧,能与上述可动壳体一起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转动,因此,例如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发生了堵杆的情况下,利用上述可动壳体的开闭使作为驱动构件的上述枝梗处理滚筒动作,能简单地去除堵杆。另外,由于上述枝梗处理滚筒位于上述可动壳体侧,因此,能简单地进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更换作业等。
采用技术方案6的发明,利用上述操作杆的不需要工具的切换操作,能利用一次操作将上述可动壳体切换为锁定解除状态和锁定状态,上述操作杆具有用于将上述可动壳体切换操作为能开闭转动的锁定解除状态和保持为不能开闭转动的锁定状态的操作部件。即使在农田的收割作业中发生了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堵杆等的情况下,也能就地简单地进行维护作业。
采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具有沿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延伸的回收筒和能旋转地配置在上述回收筒内的回收输送机,上述枝梗处理机构具有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枝梗处理壳体和能旋转地配置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枝梗处理滚筒,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轴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呈平行状地延伸,另外,具有设于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轴的一端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的一端的传动轮和卷挂在这些传动轮上的环形带,将传动轮和环形带装入驱动壳体,将上述驱动壳体与上述回收筒和上述枝梗处理壳体相连结,因此,能将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动力通过上述驱动壳体内的传动构件(上述两传动轮及上述环形带)传递到上述枝梗处理滚筒。
采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分开地构成为由安装在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固定壳体和能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开闭转动的可动壳体包围上述枝梗处理滚筒,上述驱动壳体能与上述可动壳体一起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转动,因此,上述驱动壳体虽然是用于从上述回收输送机向上述枝梗处理滚筒传递动力的构件,但也不会阻碍上述可动壳体的开闭。另外,由于上述驱动壳体位于上述可动壳体侧,因此,能简单地进行位于上述驱动壳体内的传动构件(上述两传动轮及上述环形带)的更换作业等。
采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上述驱动壳体由壳体主体和覆盖上述壳体主体、上述两传动轮及上述环形带的壳体盖构成,上述壳体主体与上述回收筒的输送终端侧和上述可动壳体相连结,上述壳体盖能装卸地安装于上述壳体主体上,因此,能削减组装工时,能将组装了上述两传动轮及上述环形带的状态的上述驱动壳体简单地作为上述枝梗处理机构的驱动单元进行处理。另外,能提高上述驱动壳体内的传动构件(上述两传动轮及上述环形带)的组装、分解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脱粒装置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5是脱粒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脱粒装置的筛选机构的左侧剖视图。
图7是表示脱粒滚筒、摆动筛选盘和枝梗处理机构的关系的主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枝梗处理机构的封闭状态的放大右侧视图。
图9是表示枝梗处理机构的开放状态的放大右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相对于枝梗处理滚筒的驱动系统的另一例的脱粒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左侧简称为左侧,将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右侧简称为右侧。
(1)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造
首先,主要参照图1~图3说明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造。如图1~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利用左右一对的行驶履带2(行驶部)支承的行驶机体1。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安装有用于收割并拢入谷物杆的四垄收割用的收割装置3,且该收割装置3利用单动式的升降用液压缸4能绕收割转动支点轴4a调节升降。在行驶机体1上,以横向排列状搭载有具有输送链6的脱粒装置5和用于贮存脱粒后的谷粒的谷粒箱7。脱粒装置5配置在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左侧(参照图3)。另外,谷粒箱7配置在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右侧。在谷粒箱7的下方(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设有稻谷(日文:
Figure BDA0000077038590000081
)接收台8。谷粒箱7内的谷粒被从谷粒箱7下表面侧的稻谷排出口9排出到稻谷接收台8上的稻谷袋(省略图示)。在收割装置3的右侧方,在谷粒箱7的前侧方设有驾驶部10。
在驾驶部10配置有供驾驶者搭乘的踏板11和驾驶座12。在驾驶座12前方的方向盘墩13配置有操纵用的左右侧离合器分离杆14、15。在驾驶座12左侧方的杆墩16配置有行驶变速杆17和脱粒离合器及收割离合器操作用的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8。在驾驶座12的下方配置有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2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左右的履带架21。在履带架21上设有用于将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给行驶履带2的驱动链轮22、用于维持行驶履带2的张力的张力辊23、用于将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保持为接地状态的多个支重轮24。利用驱动链轮22支承行驶履带2的前侧,利用张力辊23支承行驶履带2的后侧,利用支重轮24支承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
如图1~图3所示,在收割装置3的与收割转动支点轴4a相连结的收割框架221的下方设有用于切断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根部的推子(日文:バリカン)式的割刀装置222。在收割框架221的前方配置有用于扶起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与四垄相应的谷物杆扶起装置223。在谷物杆扶起装置223和输送链6的前部(输送始端侧)之间配置有用于输送利用割刀装置222割取的收割谷物杆的谷物杆输送装置224。另外,在谷物杆扶起装置223的下部前方突设有用于对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进行分禾的与四垄相应的分禾体225。一边利用发动机20驱动行驶履带2在农田内移动一边驱动收割装置3连续地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
如图1、图2及图4~图6所示,脱粒装置5包括:谷物杆脱粒用的脱粒滚筒26、用于对落下到脱粒滚筒26下方的脱粒物进行筛选的作为摆动筛选机构的摆动筛选盘27、用于向摆动筛选盘27供给筛选风的扬谷风扇(日文:唐箕ファン)28、用于将摆动筛选盘27后部的排尘排出到机体外的排尘扇30。另外,用于使脱粒滚筒26旋转的脱粒滚筒轴26a沿着输送链6输送谷物杆的搬送方向(换言之是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延伸。
实施方式的脱粒滚筒26是向下(下扱ぎ)操作式的。使脱粒滚筒轴26a的前端侧延长到构成脱粒装置5的外形的脱粒机壳55的前面侧,借助锥齿轮机构46、脱粒滚筒驱动轴47及带轮48、传送带49等的传动系统将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到脱粒滚筒轴26a的前端侧,从而使脱粒滚筒26绕图5及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利用谷物杆输送装置224从收割装置3输送来的谷物杆的根部侧被转送到输送链6上并被夹持输送。然后,谷物杆的穗尖侧被搬入到脱粒装置5的脱粒室26b内,利用绕图5及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脱粒滚筒26进行脱粒。
如图1~图4所示,在输送链6的后端侧(输送终端侧)配置有排杆链34。被从输送链6的后端侧转送到排杆链34上的排杆(脱谷粒后的杆)在较长的状态下被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或利用设于脱粒装置5的后方侧的排杆割刀35将排杆切断为较短的适当的长度后再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下侧。
如图4所示,在摆动筛选盘27的下方侧设有用于取出被摆动筛选盘27筛选出的谷粒(一次筛选物)的一次输送机31及一次溜槽31a和用于取出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筛选物的二次输送机32及二次溜槽32a。实施方式的两输送机31、32从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前侧起以一次输送机31、二次输送机32的顺序在侧面看沿横向设于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的行驶履带2的后部上方。
如图4~图7所示,摆动筛选盘27利用摆动筛选盘27的输送盘271及颖壳筛272对从张设在脱粒滚筒26下方的接收网(日文:受網)26c漏下的脱粒物进行摆动筛选(比重筛选)。实施方式的输送盘271是从前部右侧(输送始端侧的靠谷粒箱7的部位)朝向后部左侧(输送终端侧的靠输送链6的部位)向后方斜下倾斜的板状。利用该倾斜面使被脱粒滚筒26脱粒后脱粒物在输送盘271上滚动(扩散)到输送链6侧。
从摆动筛选盘27的逐稿器(日文:グレンシ一ブ)273落下的谷粒(一次筛选物)利用来自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除去该谷粒中的粉尘而落下到一次输送机31。在一次输送机31的从脱粒装置5(脱粒机壳55)的靠谷粒箱7的下部侧壁55a(右侧壁)向外突出的终端部,连通连接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扬粒筒33。从一次输送机31取出的谷粒被设于扬粒筒33内的扬粒输送机33a搬入到谷粒箱7内,收集于谷粒箱7内。
如图4及图6所示,在颖壳筛272的输送下游侧(后方侧)配置有草杆筛(日文:ストロ一ラック)274。摆动筛选盘27利用摆动筛选(比重筛选)使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筛选物(混合有谷粒和杆屑等的再筛选用的回收再处理物)从颖壳筛272或草杆筛274落下到二次输送机32及二次溜槽32a。利用二次输送机32取出的二次筛选物通过后述的二次回收机构60及枝梗处理机构61返回到输送盘271的上表面侧而进行再筛选。
另外,颖壳筛272及草杆筛274的上表面侧的比较轻的杆屑被排尘扇30的前侧的吸引口30a吸入而从后侧的排出口30b排出到机体外。另外,从颖壳筛272的输送下游侧(后方侧)移动到草杆筛274的上表面侧的比较重的杆屑被从摆动筛选盘27的后端侧的三次口36排出到机体外。
如图4及图6所示,摆动筛选盘27借助摆动驱动轴56、前侧导轨57及后侧导轨58能向斜前下方至斜后上方往复移动地配置在构成脱粒装置5的外形的脱粒机壳55上。摆动筛选盘27利用来自发动机20的动力借助摆动驱动轴56进行动作,摆动筛选盘27向斜前下方至斜后上方往复移动。结果,利用输送盘271及颖壳筛272对从张设在脱粒滚筒26下方的接收网26c漏下的脱粒物进行摆动筛选(比重筛选)。
另外,如图5及图7所示,使摆动筛选盘27的右侧架板27a与脱粒机壳55的靠谷粒箱7的下部侧壁55a(右下部侧壁)的内侧面相接近地对峙。在右侧架板27a的上端侧固定合成树脂性的弹性密封件50的一端侧,使弹性密封件50的另一端侧弹压在下部侧壁55a的内侧面。通过利用弹性密封件50闭塞下部侧壁55a与右侧架板27a之间的间隙,能防止摆动筛选盘27的上表面侧的未筛选物(脱粒物)进入到下部侧壁55a与右侧架板27a之间的间隙中。
如图4及图6所示,在扬谷风扇28的扬谷风扇壳体28a内形成有主筛选风路41和预筛选风路(日文:プレ風路)42,该主筛选风路41用于朝向逐稿器273的下表面侧与一次输送机31及一次溜槽31a的上方供给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该预筛选风路42用于从输送盘271的下表面侧朝向颖壳筛272的下表面侧供给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上述的主筛选风路41形成为使来自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从逐稿器273的前方下侧朝向逐稿器273的后方上侧移动。
另外,上述的主筛选风路41形成为使来自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在一次输送机31及一次溜槽31a的上方从前方朝向后方移动。即,从逐稿器273落下到一次输送机31及一次溜槽31a的谷粒及灰尘被来自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筛选。结果,仅有被除去了灰尘后的谷粒落下到一次输送机31及一次溜槽31a,利用一次输送机31将其取出到谷粒箱7。
上述的预筛选风路42形成为使来自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从颖壳筛272的前下方朝向后上方移动。即,在从脱粒滚筒26通过接收网26c落下到输送盘271的上表面的脱粒物从输送盘271的后端侧落下到颖壳筛272的前端侧时,被来自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筛选。结果,从输送盘271移动到颖壳筛272的上表面的脱粒物中的、接近颖壳筛272的上表面的脱粒物的下层侧的杆屑(轻量物)因筛选风移动到上层侧,从而降低了从颖壳筛272落下的杆屑量。
另外,脱粒物的上层侧的谷粒(重量物)利用颖壳筛272的比重筛选作用和来自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的风筛选移动到下层侧后很快地从颖壳筛272漏下。由来自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促进颖壳筛272的比重筛选作用,从而提高了其筛选处理能力(筛选精度)。
另外,从主筛选风路41和预筛选风路42供给来的扬谷风扇28的筛选风被上述的排尘扇30的排尘吸引口30a吸入后,被从排出口30b排出或从三次口36移动到脱粒机壳55的后方,因此,来自脱粒滚筒26的脱粒物中的杆屑及粉尘等被从脱粒机壳55的后部朝向农田排出。
(2)二次回收机构及枝梗处理机构的构造
下面,参照图4~图9说明二次回收机构60及枝梗处理机构61的构造。
二次回收机构60用于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5或摆动筛选盘27。在二次回收机构60的输送终端侧设有用于对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61。实施方式的二次回收机构60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脱粒装置5的下部侧壁55a延伸的回收筒62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回收筒62内的回收输送机63。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回收输送机63的输送始端侧(下端侧)能传递动力地与二次输送机32的从脱粒机壳55的靠谷粒箱7的下部侧壁55a(右下部侧壁)向外突出的输送终端部相连接。
如图4及图6所示,在脱粒机壳55的下部侧壁55a的外面配置有转送壳体65。回收筒62的下端侧与转送壳体65的朝上开口侧相连结。回收筒62被以前高后低状的倾斜姿势沿脱粒机壳55的下部侧壁55a的外面支承。回收筒62与扬粒筒33配置为在侧视时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7之间相互交叉。在该情况下,回收筒62相对于扬粒筒33向接近于脱粒机壳55的下部侧壁55a的一侧偏置配置。换言之,回收筒62在主视时位于接近脱粒机壳55的下部侧壁55a的一侧,扬粒筒33位于接近谷粒箱7的一侧(远离下部侧壁55a的一侧)。
二次输送机32的二次输送机轴32b的右侧端侧和回收输送机63的回收输送机轴63a的下端侧借助轴承(省略图示)能旋转地分别轴支承于转送壳体65。回收输送机轴63a的下端侧借助锥齿轮机构(省略图示)与二次输送机轴32b的右侧端侧相连结着。详细如后述,回收输送机轴63a的输送终端侧(上端侧)能旋转地轴支承于覆盖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面(上端面)的驱动壳体87的壳体主体91。因此,从颖壳筛272、草杆筛274漏下到二次输送机32及二次溜槽32a的二次筛选物被从二次输送机32转送到回收输送机63。被转送到回收输送机63的二次筛选物利用设于回收输送机轴63a的输送终端侧的掏出叶片63b被从回收输送机63转送到后述的枝梗处理滚筒82。
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侧与脱粒机壳55的上部侧壁55b通过枝梗处理机构61相连通。枝梗处理机构61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脱粒机壳55的上部侧壁55b的枝梗处理壳体81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枝梗处理壳体81内的枝梗处理滚筒82。实施方式的枝梗处理壳体82配置在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侧的下部(前部下侧)。如图6、图8及图9所示,枝梗处理滚筒82的前高后低状的处理滚筒旋转轴82a和回收输送机63的旋转轴即回收输送机轴63a呈平行状延伸。
在枝梗处理壳体81的靠脱粒机壳55的左侧面的下部(后述的固定壳体85的下部),从枝梗处理壳体81突出形成有面向脱粒装置5内的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详细如图7所示,在脱粒机壳55的上部侧壁55b上形成有侧视时相对于脱粒滚筒26的下表面前部上下跨越地开口的嵌合孔84。枝梗处理壳体81的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从外侧嵌入上部侧壁55b的嵌合孔84。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以侧视时相对于脱粒滚筒26的下表面前部上下跨越的方式朝向接收网26c的背面侧开口(参照图4及图6)。即,枝梗处理壳体81通过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与脱粒装置5相连通,枝梗处理壳体81内的二次筛选物被从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朝向输送盘271的上表面前部侧放出。
结果,在绕图5及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脱粒滚筒26的下侧脱粒后的脱粒物从输送盘271上表面的左侧朝向右侧飞散,而从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放出的二次筛选物从输送盘271的上表面的右侧朝向左侧飞散。即,来自脱粒滚筒26的脱粒物的飞散方向(从输送链6侧朝向谷粒箱7侧的方向)和来自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二次筛选物的飞散方向(从谷粒箱7侧朝向输送链6侧的方向)在输送盘271的左右中央部附近交叉。
因此,能使脱粒物和二次筛选物在输送盘271的左右中央部附近碰撞,而使它们分散,能防止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集中堆积在输送盘271的右侧(脱粒滚筒26的靠旋转下游侧的一侧、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正下方附近)。并且,从输送盘271摆动移动到颖壳筛272的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能向颖壳筛272的左右宽度方向扩散(分散),能提高颖壳筛272的筛选作业性。
如图8及图9所示,枝梗处理壳体81分开地构成为由安装在脱粒机壳55的上部侧壁55b上的固定壳体85和能绕二次回收机构60开闭转动的可动壳体86包围枝梗处理滚筒82。在固定壳体85和可动壳体86相嵌合的封闭状态下(参照图8),上述壳体85、86成对(枝梗处理壳体81)地成为朝上开口的筒状(箱状)。两壳体85、86的朝上开口侧被驱动壳体87覆盖。
构成枝梗处理壳体81的左侧的固定壳体85利用螺栓等与脱粒机壳55的上部侧壁55b相连结。在固定壳体85的下部设有从外侧与上部侧壁55b的嵌合孔84嵌合的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可动壳体86的靠二次回收机构60的端部利用焊接等固定在包围设于回收输送机轴63a的输送终端侧的掏出叶片63b的外周侧的U字状罩88的一端侧。在U字状罩88的下端侧利用焊接等固定有回收输送机轴63a贯穿了的筒凸缘89。筒凸缘89的向下突出的环部90能旋转地嵌入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部(上端部)。
在U字状罩88的上端侧和可动壳体86的上端侧用螺栓连结有构成驱动壳体87的壳体主体91。回收输送机轴63a的输送终端侧(上端侧)能旋转地轴支承于壳体主体91的U字状罩88侧的部位。通过将筒凸缘89的环部90能旋转地嵌入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部(上端部)和将回收输送机轴63a的输送终端侧(上端侧)能旋转地轴支承于壳体主体91,能使可动壳体86与驱动壳体87一起绕二次回收机构60(绕回收输送机轴63a)进行开闭转动。
详细如图7所示,在固定壳体85和可动壳体86相嵌合的封闭状态下,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侧的U字状罩88和枝梗处理壳体81(两壳体84、85)的上部侧相连通。换言之,U字状罩88和枝梗处理壳体81的上部侧通过向斜前下方的连通路相连结。因此,被转送到回收输送机63的二次筛选物在侧视时呈U型转弯状地被移送到枝梗处理壳体81内。
如图8及图9所示,用于对二次筛选物进行再脱粒的枝梗处理滚筒82具有与回收输送机轴63a平行地延伸的前高后低状的处理滚筒旋转轴82a。处理滚筒旋转轴82a的下端侧能旋转地轴支承于可动壳体86的底板。处理滚筒旋转轴82a的上端侧能旋转地轴支承于壳体主体91的可动壳体86侧的部位。即,枝梗处理滚筒82配置在可动壳体86侧,能与可动壳体86一起绕二次回收机构60(绕回收输送机轴63a)转动。因此,在可动壳体86以从固定壳体85离开的方式绕二次回收机构60转动的开放状态下(参照图9),枝梗处理滚筒82在可动壳体86侧露出。
在实施方式中,将枝梗处理滚筒82的旋转方向和脱粒滚筒26的旋转方向设定为相反,以使被脱粒滚筒26脱粒后的脱粒物的飞散方向(从输送链6侧朝向谷粒箱7侧的方向)和来自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二次筛选物的飞散方向(从谷粒箱7侧朝向输送链6侧的方向)相对。在该情况下,枝梗处理滚筒82绕图5及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利用枝梗处理滚筒82的旋转放出二次筛选物的放出方向和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开口方向一致(均是从谷粒箱7侧朝向输送链6侧的方向)。
在处理滚筒旋转轴82a上具有用于搅拌从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侧送入的二次筛选物的多根二次处理齿97和使枝梗处理壳体81内的二次筛选物从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朝向输送盘271的上表面飞散的多张(两张)放出叶片98。详细如图8及图9所示,在处理滚筒旋转轴82a上外套有两条放出螺旋体99。在处理滚筒旋转轴82a的中途部呈放射状配置有多根二次处理齿97。位于枝梗处理壳体81的内部(可动壳体86的内部)的固定脱粒齿100设置为通过两根一组的二次处理齿97之间。
即,在枝梗处理壳体81内配置有多根二次处理齿87、不能简单地从枝梗处理壳体81的外侧装卸的多根固定脱粒齿100、两张放出叶片98和两条放出螺旋体99。利用回收输送机轴63a的掏出叶片63b移送到枝梗处理壳体81内的二次筛选物被放出螺旋体99从枝梗处理壳体81的上端侧输送到下端侧,利用二次处理齿97和固定脱粒齿100进行处理(刺粒(日文:刺さり粒)的脱粒或杆屑的揉解等)。两张放出叶片98呈放射状一体地设在放出螺旋体99的下端侧。利用放出螺旋体99输送到枝梗处理壳体81的下端侧的已处理完的二次筛选物由放出叶片98从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朝向摆动筛选盘27的上表面排出(参照图7)。
如图5~图9所示,回收筒62的上端侧和枝梗处理壳体81的上端侧连结着驱动壳体87。驱动壳体87由板状的壳体主体91和能装卸地覆盖该壳体主体91的壳体盖92构成。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91与位于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侧的U字状罩88的上端侧和可动壳体86的上端侧用螺栓连结。因此,在固定壳体85和可动壳体86相嵌合的封闭状态下,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侧的朝上开口和枝梗处理壳体81(两壳体85、86)的朝上开口被壳体主体91堵塞。
在轴支承于壳体主体91的回收输送机轴63a的输送终端侧(上端侧)的突端部固定有作为传动轮的一例的驱动链轮101。同样地,在轴支承于壳体主体91的处理滚筒旋转轴82a的输送始端侧(上端侧)的突端部固定有作为传动轮的一例的从动链轮102。在这两个链轮101、102上卷挂有作为环形带的链103。壳体盖92在从上方覆盖两链轮101、102及链103的状态下用螺栓连结于壳体主体91。若放松螺栓而卸下壳体盖92,则两链轮101、102及链103就在壳体主体91上露出。
即,在由壳体主体91和壳体盖92构成的驱动壳体87中内置(组装)有用于从回收输送机63向枝梗处理滚筒82传递动力的传动构件(传动轮和环形带)。枝梗处理滚筒82的处理滚筒旋转轴82a能传递动力地通过驱动壳体87内的传动构件与回收输送机轴63a的输送终端侧(上端侧)相连结。因此,通过将动力从二次输送机轴32b通过回收输送机轴63a传递到处理滚筒旋转轴82a,回收输送机63及枝梗处理滚筒82与二次输送机32连动地进行旋转驱动。
详细如图8及图9所示,在固定壳体85和可动壳体86上设有锁定部件105,该锁定部件105用于将可动壳体86切换为能开闭转动的锁定解除状态和保持为不能开闭转动的锁定状态。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105包括设于固定壳体85侧的卡定杆106和设于可动壳体86侧且能与卡定杆106卡合脱离的多个锁定爪107。卡定杆106的两端固定在固定壳体85的从与二次回收机构60相反侧的端面向外突出的上下的托架部108上。在可动壳体86的自由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有纵长的转动轴109。多个锁定爪107固定在该转动轴109上。在转动轴109上固定有作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110,该操作杆110用于将可动壳体86切换为锁定解除状态和锁定状态。操作杆110利用外套于转动轴109上的扭簧111总是对锁定爪107向与卡定杆106卡合的方向施力。
因此,在转动操作操作杆110而使锁定爪107从卡定杆106脱离时,锁定被解除,可动壳体86能与驱动壳体87及枝梗处理滚筒82一起绕二次回收机构60(绕回收输送机轴63a)进行开闭转动。相反地,在固定壳体85和可动壳体86相嵌合的封闭状态下,通过使锁定爪107与卡定杆106卡合而进行锁定,将可动壳体86保持为不能开闭转动。
利用上述结构,在利用收割装置3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利用脱粒装置5对从收割装置3供给来的收割谷物杆进行脱粒的情况下,利用摆动筛选盘27对从脱粒装置5落下的脱粒物进行筛选。利用摆动筛选盘27筛选出的作为一次筛选物的精粒被一次输送机31收集到谷粒箱7。另外,在利用摆动筛选盘27筛选出的作为二次筛选物的谷粒及杆屑的混合物落下到二次溜槽32a的情况下,该二次筛选物被从二次输送机32转送到回收输送机63,从回收输送机63输送到枝梗处理壳体81内。
被掏出叶片63b从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侧(上端侧)扒到枝梗处理壳体81的内部的二次筛选物,在利用二次处理齿97及固定脱粒齿100进行处理(刺粒的脱粒及杆屑的分离等的处理)后,利用放出叶片98从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排出到输送盘271的上表面,利用摆动筛选盘27再次进行筛选。因此,二次筛选物中的谷粒被从一次输送机31搬入到谷粒箱7。另外,二次筛选物中的杆屑经由颖壳筛272的上表面从排尘扇30或三次口36排出到机体外。
另外,虽然二次输送机32、回收输送机63和枝梗处理滚筒82总是连动地进行转动,但各自的转速不同。在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回收输送机63以比二次输送机32的转速高的转速旋转,枝梗处理滚筒82以比回收输送机63的转速高的转速旋转。即,回收输送机63的每单位时间的输送量比二次输送机32的每单位时间的输送量多,枝梗处理滚筒82的每单位时间的输送量比回收输送机63的每单位时间的输送量多,从而能防止二次筛选物在回收输送机63、枝梗处理滚筒82的输送途中堵塞。
(3)总结
如上述记载以及图4、图6及图7可知,是一种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5或摆动筛选盘27的二次回收机构60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61的联合收割机,使从枝梗处理机构61面向脱粒装置5内的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在侧视时相对于位于脱粒装置5内的脱粒滚筒26的下表面上下跨越地开口,因此,来自脱粒滚筒26的脱粒物的飞散方向(从输送链6侧朝向谷粒箱7侧的方向)和来自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二次筛选物的飞散方向(从谷粒箱7侧朝向输送链6侧的方向)在摆动筛选盘27的左右中央部附近交叉。
因此,能使脱粒物和二次筛选物在摆动筛选盘27的左右中央部附近碰撞,而使它们扩散(分散),能防止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集中堆积在摆动筛选盘27的靠脱粒滚筒26的旋转下游侧的一侧(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正下方附近)。并且,能使在摆动筛选盘27上摆动移动的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向摆动筛选盘27的左右宽度方向扩散(分散),因此,能提高摆动筛选盘27对脱粒物及二次筛选物的筛选处理能力。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7~图9可知,枝梗处理机构61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脱粒装置5的上部侧壁55b的枝梗处理壳体81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枝梗处理壳体81内的枝梗处理滚筒82,枝梗处理壳体81通过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与脱粒装置5相连通,将枝梗处理滚筒82的旋转方向与脱粒滚筒26的旋转方向设定为相反,以使利用脱粒滚筒26脱粒后的脱粒物的移动方向和来自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二次筛选物的移动方向相对,因此,使利用枝梗处理滚筒82的旋转放出二次筛选物的放出方向和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开口方向一致(均是从谷粒箱7侧朝向输送链6侧的方向)。
因此,利用枝梗处理滚筒82的旋转,使来自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二次筛选物分散而放出到摆动筛选盘27的远离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3的输送链6侧的附近,能显著提高摆动筛选盘27的筛选处理能力。另外,由于能显著提高摆动筛选盘27的筛选处理能力,因此,不降低筛选处理能力,就能使摆动筛选盘27的前后长度缩短,进而能谋求脱粒装置5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8及图9可知,二次回收机构60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脱粒装置5的下部侧壁55a延伸的回收筒62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回收筒62内的回收输送机63,在回收筒62的前部下侧配置有枝梗处理壳体81,回收输送机63的旋转轴即回收输送机轴63a和枝梗处理滚筒82的处理滚筒旋转轴82a呈平行状延伸,因此,能沿上部侧壁55b延长枝梗处理滚筒82的处理滚筒旋转轴82a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充分确保为了再脱粒而使二次筛选物在枝梗处理壳体81内移动的距离,能谋求提高枝梗处理滚筒82的二次筛选物的再脱粒功能。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8及图9可知,是一种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5或摆动筛选盘27的二次回收机构60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61的联合收割机,枝梗处理机构61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脱粒装置5的上部侧壁55b的枝梗处理壳体81和配置在枝梗处理壳体81内的枝梗处理滚筒82,枝梗处理壳体81分开地构成为由安装在脱粒装置5的上部侧壁55a的固定壳体85和能绕二次回收机构60开闭转动的可动壳体86包围枝梗处理滚筒82,因此,仅使可动壳体86绕二次回收机构60打开转动,就能开放枝梗处理壳体81的内部。因此,例如在进行去除枝梗处理壳体81内的堵杆这样的维护作业时,不需要分解枝梗处理壳体81,能提高维护作业性。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8及图9可知,枝梗处理滚筒82配置在可动壳体86侧,能与可动壳体86一起绕二次回收机构60转动,因此,例如在枝梗处理壳体81内发生了堵杆的情况下,利用可动壳体86的开闭使作为驱动构件的枝梗处理滚筒82进行动作,能简单地去除堵杆。另外,由于枝梗处理滚筒82位于可动壳体86侧,也能使枝梗处理滚筒82的更换作业简化。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8及图9可知,由于具有用于将可动壳体86切换操作为能开闭转动的锁定解除状态和保持为不能开闭转动的锁定状态的作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110,因此,利用操作杆110的不需要工具的切换操作,能一次将可动壳体86切换为锁定解除状态和锁定状态。因此,在农田的收割作业中发生了枝梗处理壳体81内的堵杆等的情况下,也能就地简单地进行维护作业。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7~图9可知,是一种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5或摆动筛选盘27的二次回收机构60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61的联合收割机,二次回收机构60具有沿着脱粒装置5的下部侧壁55a延伸的回收筒62和能旋转地配置在回收筒62内的回收输送机63,枝梗处理机构61具有沿着脱粒装置5的上部侧壁55b的枝梗处理壳体81和能旋转地配置在枝梗处理壳体81内的枝梗处理滚筒82,回收输送机63的旋转轴即回收输送机轴63a和枝梗处理滚筒82的处理滚筒旋转轴82a呈平行状延伸,组合设于回收输送机轴63a的一端和处理滚筒旋转轴82a的一端的链轮101、102以及卷挂在这些链轮101、102上的链103而成的驱动壳体87,与回收筒62和枝梗处理壳体81相连结,因此,能将回收输送机63的旋转动力通过驱动壳体87内的传动构件(两链轮101、102及链103)传递到枝梗处理滚筒82。
因此,利用回收输送机63的旋转动力,能与回收输送机63连动地驱动枝梗处理滚筒82。另外,仅凭由两链轮101、102及链103构成的传动构件就能从回收输送机63向枝梗处理滚筒82传递动力,因此,能使相对于枝梗处理滚筒82的驱动系统简化,能有助于削减零件数量。并且,由于能利用驱动壳体87作为枝梗处理壳体81的支承构件,因此,能简单地构成枝梗处理壳体81的支承构造,并且能容易地确保枝梗处理壳体81的支承强度。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8及图9所示,枝梗处理壳体81分开地构成为由安装在脱粒装置5的上部侧壁55b的固定壳体85和能绕二次回收机构60开闭转动的可动壳体86包围枝梗处理滚筒82,驱动壳体87能与可动壳体86一起绕二次回收机构60转动,因此,驱动壳体87虽然作为用于从回收输送机63向枝梗处理滚筒82传递动力的构件,但不会阻碍可动壳体86的开闭。另外,由于驱动壳体87位于可动壳体86侧,因此,不仅是枝梗处理滚筒82的更换作业简化,位于驱动壳体87内的传动构件的更换作业也简化。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8及图9所示,驱动壳体87由壳体主体91和覆盖壳体主体91、两链轮101、102及链103的壳体盖92构成,壳体主体91与回收筒62的输送终端侧和可动壳体86相连结,在壳体主体91上能装卸地安装有壳体盖92,因此,将组合了两链轮101、102和链103的状态的驱动壳体87作为枝梗处理机构61的驱动单元进行处理。另外,也能提高驱动壳体87内的传动构件(两链轮101、102及链103)的组装、分解作业性。
(4)其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具体化为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本发明不限于前述那样的自脱(日文:自脱)型联合收割机,也能适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另外,相对于枝梗处理滚筒82的驱动系统不限于前述那样的由两链轮101、102及链103构成的传动构件,也可以是齿轮机构。即,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回收输送机轴63a的输送终端侧的突端部固定驱动平齿轮201,在处理滚筒旋转轴82a的输送始端侧的突端部固定从动平齿轮202,将这两个平齿轮201,202通过能旋转地轴支承于壳体主体91的中间平齿轮(日文:中継平ギャ)203啮合。另外,各部的结构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5脱粒装置,26脱粒滚筒,27摆动筛选盘,55脱粒机壳,60二次回收机构,61枝梗处理机构,62回收筒,63回收输送机,81枝梗处理壳体,82枝梗处理滚筒,82a处理滚筒旋转轴,83二次筛选物放出部,85固定壳体,86可动壳体,87驱动壳体,91壳体主体,92壳体盖,101作为传动轮的驱动链轮,102作为传动轮的从动链轮,103作为环形带的链,110作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杆。

Claims (9)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或摆动筛选盘的二次回收机构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上述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其中,
使从上述枝梗处理机构面向上述脱粒装置内的二次筛选物放出部在侧视时相对于位于上述脱粒装置内的脱粒滚筒的下表面上下跨越地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上述枝梗处理机构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枝梗处理壳体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枝梗处理滚筒,上述枝梗处理壳体通过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与上述脱粒装置相连通,
将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方向和上述脱粒滚筒的旋转方向设定为相反,以使利用上述脱粒滚筒脱粒后的脱粒物的移动方向和来自上述二次筛选物放出部的二次筛选物的移动方向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延伸的回收筒和能绕前高后低状的轴线旋转地配置在上述回收筒内的回收输送机,
在上述回收筒的前部下侧配置有上述枝梗处理壳体,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轴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呈平行状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使脱粒筛选后的二次筛选物返回到脱粒装置或摆动筛选盘的二次回收机构的输送终端侧具有用于对上述二次筛选物进行处理的枝梗处理机构,
上述枝梗处理机构包括以前高后低状倾斜的姿势沿着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枝梗处理壳体和配置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枝梗处理滚筒,
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分开地构成为由安装在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固定壳体和能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开闭地转动的可动壳体包围上述枝梗处理滚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上述枝梗处理滚筒配置在上述可动壳体侧,能与上述可动壳体一起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该联合收割机具有用于将上述可动壳体切换操作为能开闭转动的锁定解除状态和保持为不能开闭转动的锁定状态的操作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具有沿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延伸的回收筒和能旋转地配置在上述回收筒内的回收输送机,上述枝梗处理机构具有沿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枝梗处理壳体和能旋转地配置在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内的枝梗处理滚筒,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轴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呈平行状延伸,
而且,具有设于上述回收输送机的旋转轴的一端和上述枝梗处理滚筒的旋转轴的一端的传动轮和卷挂在这些传动轮上的环形带,将传动轮和环形带装入驱动壳体,将上述驱动壳体与上述回收筒和上述枝梗处理壳体相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上述枝梗处理壳体分开地构成为由安装在上述脱粒装置的一侧壁的固定壳体和能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开闭转动的可动壳体包围上述枝梗处理滚筒,上述驱动壳体能与上述可动壳体一起绕上述二次回收机构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上述驱动壳体由壳体主体和覆盖上述壳体主体、上述两传动轮及上述环形带的壳体盖构成,将上述壳体主体与上述回收筒的输送终端侧和上述可动壳体相连结,上述壳体盖能装卸地安装于上述壳体主体。
CN201080004916.4A 2009-02-17 2010-01-07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19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33474A JP2010187569A (ja) 2009-02-17 2009-02-17 コンバイン
JP2009-033474 2009-02-17
PCT/JP2010/050103 WO2010095473A1 (ja) 2009-02-17 2010-01-07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1980A true CN102291980A (zh) 2011-12-21
CN102291980B CN102291980B (zh) 2013-08-28

Family

ID=42633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491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1980B (zh) 2009-02-17 2010-01-07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187569A (zh)
KR (1) KR101711408B1 (zh)
CN (1) CN102291980B (zh)
WO (1) WO201009547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8647A (zh) * 2017-10-09 2019-04-16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脱粒装置及其收获机械
CN112888304A (zh) * 2018-10-16 2021-06-0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US11375668B2 (en) * 2019-01-17 2022-07-05 Agco Do Brasil Sa Ltda Combine harvester tailings return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8408B2 (ja) * 2013-09-05 2017-11-08 三菱マヒンドラ農機株式会社 汎用コンバイン
JP6224384B2 (ja) * 2013-09-05 2017-11-01 三菱マヒンドラ農機株式会社 汎用コンバイン
BE1021163B1 (nl) * 2013-09-19 2016-01-15 Cnh Industrial Belgium Nv Maaidorser met hooggeplaatste reinigingsopstelling.
JP6868224B2 (ja) * 2018-05-29 2021-05-1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1757A (ja) * 1996-01-19 1997-07-29 Seirei Ind Co Ltd 脱穀機の枝梗付き粒処理装置
JP2004275096A (ja) * 2003-03-17 2004-10-07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6129793A (ja) * 2004-11-08 2006-05-25 Seirei Ind Co Ltd 脱穀機の還元物処理装置
JP2008061523A (ja) * 2006-09-05 2008-03-21 Kubota Corp 二番物搬送構造
JP2009000040A (ja) * 2007-06-20 2009-01-08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8158B2 (ja) * 2004-05-18 2009-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2007111057A (ja) 2006-12-25 2007-05-10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1757A (ja) * 1996-01-19 1997-07-29 Seirei Ind Co Ltd 脱穀機の枝梗付き粒処理装置
JP2004275096A (ja) * 2003-03-17 2004-10-07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6129793A (ja) * 2004-11-08 2006-05-25 Seirei Ind Co Ltd 脱穀機の還元物処理装置
JP2008061523A (ja) * 2006-09-05 2008-03-21 Kubota Corp 二番物搬送構造
JP2009000040A (ja) * 2007-06-20 2009-01-08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8647A (zh) * 2017-10-09 2019-04-16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脱粒装置及其收获机械
CN112888304A (zh) * 2018-10-16 2021-06-0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12888304B (zh) * 2018-10-16 2023-03-24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US11375668B2 (en) * 2019-01-17 2022-07-05 Agco Do Brasil Sa Ltda Combine harvester tailings retur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118769A (ko) 2011-11-01
KR101711408B1 (ko) 2017-03-02
WO2010095473A1 (ja) 2010-08-26
JP2010187569A (ja) 2010-09-02
CN102291980B (zh) 2013-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1980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0226415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JP5795467B2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選別構造
JP2012060968A (ja)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JP2012060965A5 (zh)
CN102469767B (zh) 联合收割机
JP5285673B2 (ja)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JPH10295158A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選別装置
JP2012060969A5 (zh)
CN101677511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136581U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2120468A (ja) コンバイン
JP538285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486446B2 (ja)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JP2012060967A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選別構造
JP2012060966A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選別構造
JP5763457B2 (ja)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JP2017104048A (ja) コンバイン
JP533959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2060970A5 (zh)
JP2002058320A (ja) コンバインの搬送部の動力伝達構造
JP2013192501A (ja) 脱穀装置
JP3986372B2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
JP2001245528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1103833A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の還元処理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

Termination date: 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