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7863B - 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7863B
CN102267863B CN 201110125629 CN201110125629A CN102267863B CN 102267863 B CN102267863 B CN 102267863B CN 201110125629 CN201110125629 CN 201110125629 CN 201110125629 A CN201110125629 A CN 201110125629A CN 102267863 B CN102267863 B CN 1022678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hylene dichloride
mixture
tetrachloroethane
pentaline
zell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12562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7863A (zh
Inventor
康宏杰
钟继年
杜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Pan Fa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ndy Chemical Medic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ndy Chemical Medic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ndy Chemical Medic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11012562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678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67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78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7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78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现有方法投资额大,且实现难度大。本发明方法首先在二氯乙烷气相或液相下,二氯乙烷经氯化反应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混合物移入精馏塔内精馏,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馏份,将混合物馏分汽化后通入固定床反应器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后与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易控制、原料易得、成本低,同时几乎没有工艺废水或废渣。

Description

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产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的方法,具体是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是重要的有机氯溶剂、干洗剂,也是生产氯氟烃制冷剂的替代品(HFC-134a、HFC-100、HCFC-123、HCFC-124、HCFC-125)的重要原料。 
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制备目前国内以电石法为主,国外还有氧氯化法(PPG法)和乙烯直接氯化法。
电石法按脱氯化氢方法不同分为皂化法和气相催化脱氯化氢法。皂化法以无水三氯化铁为催化剂,在减压状态下乙炔和氯气加成反应生成四氯乙烷,四氯乙烷与石灰乳反应,生成TCE和氯化钙。生成的TCE与水共沸蒸出,经低沸塔和高沸塔精馏除去低沸物和高沸物,即得TCE产品。皂化法工艺简单,但皂化残液数量较多,每生产一吨TCE产品会产生5~8吨皂化残液,对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因此国内已不鼓励采用皂化法工艺来生产TCE/PCE产品。目前新上生产TCE的工厂采用气相脱氯化氢工艺。此法是将四氯乙烷气化,在200~290℃条件下,四氯乙烷气体进入装有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四氯乙烷脱氯化氢生成粗TCE,少量五氯乙烷也转化成为PCE。反应物脱氯化氢后,经多塔分离得成品TCE和PCE。该方法由于使用电石,仍然会产生大量电石废渣。
乙烯氯化法是乙烯在110℃和0.8MPa(G)压力下氯化生成四氯乙烷的混合物,调节乙烯和氯气的比例可控制不同的产物,四氯乙烷混合物在400~500℃条件下裂解生产不同比例的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分离出氯化氢后未反应的四氯乙烷循环回反应器反应。粗TCE经精馏、碱洗、脱水等步骤制得成品TCE。该方法得到的氯化物以四氯乙烷为主,最终产品得到的四氯乙烯比例较少;且工艺过程长。
氧氯化法使用金属氯化物催化剂,在反应温度365℃条件下,以二氯乙烷、氯气、氧气或氯化氢为原料,在流化床反应器内反应。改变氯气-二氯乙烷进料比可调节PCE/TCE的联产比。由于使用空气,安全技术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且投资额大,实现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本发明方法以二氯乙烷(EDC)为原料,经氯化反应生成四氯乙烷和五氯乙烷的混合物,经分离后汽化进入固定床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经分离得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成品,脱除的氯化氢尾气经水吸收后制备盐酸。
本发明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步骤(1).以二氯乙烷和氯气为原料,在二氯乙烷气相或液相下,经氯化反应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用水吸收,反应式为:
Figure 2011101256295100002DEST_PATH_IMAGE001
二氯乙烷气相下反应具体过程是:将二氯乙烷进行气化,打开反应塔内的紫外灯,然后将二氯乙烷气体和氯气按照摩尔比1:2~3.2通入反应塔内,控制反应温度为100~160℃,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冷凝后进入收集器,氯化氢气体用水吸收。为降低深度氯化产物及六氯乙烷在混合物中的比例,可以同时导入水蒸汽,导入的水蒸汽与加入的二氯乙烷气体的重量比为0.05~0.5:1。
二氯乙烷液相下反应具体过程是:将二氯乙烷和引发剂加入计量槽,然后将二氯乙烷和引发剂由计量槽转至反应塔中,再向反应塔内通入氯气,控制反应温度为55~90℃;当通入的氯气摩尔量达到加入的二氯乙烷摩尔量的2倍时,按照摩尔比1:2~3.2同时加入二氯乙烷和氯气,并加入引发剂,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自溢流口溢出,冷却后进入收集器;
所述的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或过氧化苯甲酰;加入的引发剂的质量为原料中二氯乙烷质量的0.05~1%。
步骤(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由收集器移入精馏塔内在80~162℃下进行精馏;顶温在80~88 ℃间的馏份为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混合物,作为原料收集后返回步骤(1);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馏份,该馏分为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精馏塔底剩余的残液为六氯乙烷。
步骤(3).将催化剂加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列管内,将步骤(2)中得到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的馏分进行汽化,得到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将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加热至250~260℃,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在250~320℃下,四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五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四氯乙烯,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反应式为:
Figure 894879DEST_PATH_IMAGE002
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以及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进入收集器。
所述的催化剂为活性炭或活性炭负载催化剂;所述的活性炭负载催化剂为活性炭/氯化钡催化剂、活性炭/氯化钙催化剂,其中的氯化盐质量占 5~35%。
步骤(4).将步骤(3)收集到的液态混合物用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和至pH值为6.5~7.5,用干燥剂干燥液态粗产物,然后将液态粗产物和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加入的对苯二酚的质量为液态粗产物质量的0.01~1%;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顶温大于87.5℃、小于120℃的馏份为中间馏份,下次进行本步骤精馏时作为精馏原料与液态粗产物一同精馏;顶温在121.5℃以上的馏份为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收集后返回步骤(3)。
所述的干燥剂为无水硫酸镁、无水硫酸钠或分子筛。
本发明方法采用二氯乙烷为原料,经氯化—分离—催化裂解制备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工艺可通过控制氯化深度,有选择性的调节成品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比例,以满足市场需求。本发明方法较现有方法工艺简单、易控制、原料易得、成本低,同时几乎没有工艺废水或废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步骤(1).将二氯乙烷进行气化,打开反应塔内的紫外灯,然后将二氯乙烷气体和氯气按照摩尔比1:2通入反应塔内,控制反应温度为160℃,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混合物气相色谱检测其组成为二氯乙烷2.6%、三氯乙烷30.8%、四氯乙烷 45.9%、五氯乙烷18.8%、六氯乙烷1.3 %,其他杂质0.6%)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冷凝后进入收集器,氯化氢气体用水吸收。
步骤(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由收集器移入精馏塔内在80~162℃下进行精馏;顶温在80~88 ℃间的馏份为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混合物,作为原料收集后返回步骤(1);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馏份,该馏分为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精馏塔底剩余的残液为六氯乙烷。
步骤(3).将活性炭加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列管内,将步骤(2)中得到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的馏分进行汽化,得到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将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加热至250℃,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在250℃下,四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五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四氯乙烯,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以及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进入收集器(粗品气相色谱组成为二氯乙烯0.13%、三氯乙烯51.2%、四氯乙烯30.5%、四氯乙烷12.2%、五氯乙烷5.2%、其他0.77%)。
步骤(4).将步骤(3)收集到的液态混合物用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和至pH值为7.0,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液态粗产物,然后将液态粗产物和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加入的对苯二酚的质量为液态粗产物质量的0.05%;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顶温大于87.5℃、小于120℃的馏份为中间馏份,下次进行本步骤精馏时作为精馏原料与液态粗产物一同精馏;顶温在121.5℃以上的馏份为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返回步骤(3)。
二氯乙烷转化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收率为:89.92%;脱除氯化氢的单程转化率为72.28%,选择性98.85%.
实施例2:
步骤(1).将二氯乙烷进行气化,打开反应塔内的紫外灯,然后将二氯乙烷气体和氯气按照摩尔比1:2.7通入反应塔内,同时通入水蒸汽,通入的水蒸汽的重量为二氯乙烷的0.05倍。控制反应温度为140℃,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混合物气相色谱检测其组成为二氯乙烷0.9%、三氯乙烷8.8%、四氯乙烷 38.3%、五氯乙烷48.8%、六氯乙烷2.8 %,其他杂质0.4%)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冷凝后进入收集器,氯化氢气体用水吸收。
步骤(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由收集器移入精馏塔内在80~162℃下进行精馏;顶温在80~88 ℃间的馏份为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混合物,作为原料收集后返回步骤(1);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馏份,该馏分为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精馏塔底剩余的残液为六氯乙烷。
步骤(3).将活性炭负载氯化钡催化剂加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列管内,将步骤(2)中得到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的馏分进行汽化,得到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将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加热至260℃,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在270℃下,四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五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四氯乙烯,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以及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进入收集器(粗品气相色谱组成为二氯乙烯0.13%、三氯乙烯35.6%、四氯乙烯43.4%、四氯乙烷9.0%、五氯乙烷11.2%、其他0.67%)。
步骤(4).将步骤(3)收集到的液态混合物用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和至pH值为7.0,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液态粗产物,然后将液态粗产物和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加入的对苯二酚的质量为液态粗产物质量的0.08%;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顶温大于87.5℃、小于120℃的馏份为中间馏份,下次进行本步骤精馏时作为精馏原料与液态粗产物一同精馏;顶温在121.5℃以上的馏份为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返回步骤(3)。
二氯乙烷转化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收率为:89.92%;脱除氯化氢的单程转化率为79.5%,选择性98.85%。
实施例3:
 步骤(1).将二氯乙烷进行气化,打开反应塔内的紫外灯,然后将二氯乙烷气体和氯气按照摩尔比1:3.2通入反应塔内,同时通入水蒸汽,通入的水蒸汽的重量为二氯乙烷的0.5倍。控制反应温度为100℃,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混合物气相色谱检测其组成为二氯乙烷0.7%、三氯乙烷4.8%、四氯乙烷 44.3%、五氯乙烷49.2%、六氯乙烷0.4 %,其他杂质0.6 %)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冷凝后进入收集器,氯化氢气体用水吸收。
步骤(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由收集器移入精馏塔内在80~162℃下进行精馏;顶温在80~88 ℃间的馏份为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混合物,作为原料收集后返回步骤(1);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馏份,该馏分为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精馏塔底剩余的残液为六氯乙烷。
步骤(3).将活性炭负载氯化钙催化剂加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列管内,将步骤(2)中得到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的馏分进行汽化,得到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将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加热至255℃,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在290℃下,四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五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四氯乙烯,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以及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进入收集器(粗品气相色谱组成为二氯乙烯0.12%、三氯乙烯39.6%、四氯乙烯44.7%、四氯乙烷6.3%、五氯乙8.6%、其他0.68%)。
步骤(4).将步骤(3)收集到的液态混合物用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和至pH值为7.0,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液态粗产物,然后将液态粗产物和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加入的对苯二酚的质量为液态粗产物质量的0.15%;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顶温大于87.5℃、小于120℃的馏份为中间馏份,下次进行本步骤精馏时作为精馏原料与液态粗产物一同精馏;顶温在121.5℃以上的馏份为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返回步骤(3)。
二氯乙烷转化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收率为:89.92%;脱除氯化氢的单程转化率为80.5%,选择性98.85%。
实施例4:
步骤(1).将二氯乙烷进行气化,打开反应塔内的紫外灯,然后将二氯乙烷气体和氯气按照摩尔比1:2.2通入反应塔内,同时通入水蒸汽,通入的水蒸汽的重量为二氯乙烷的0.1倍。控制反应温度为120℃,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混合物气相色谱检测其组成为二氯乙烷1.1%、三氯乙烷8.9%、四氯乙烷 38.9%、五氯乙烷48.9%、六氯乙烷1.8 %,其他杂质0.4%)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冷凝后进入收集器,氯化氢气体用水吸收。
步骤(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由收集器移入精馏塔内在80~162℃下进行精馏;顶温在80~88 ℃间的馏份为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混合物,作为原料收集后返回步骤(1);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馏份,该馏分为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精馏塔底剩余的残液为六氯乙烷。
步骤(3).将活性炭负载氯化钡催化剂加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列管内,将步骤(2)中得到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的馏分进行汽化,得到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将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加热至250℃,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在300℃下,四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五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四氯乙烯,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以及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进入收集器(粗品气相色谱组成为二氯乙烯0.13%、三氯乙烯35.5%、四氯乙烯43.3%、四氯乙烷9.0%、五氯乙11.1%、其他0.97%)。
步骤(4).将步骤(3)收集到的液态混合物用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和至pH值为7.0,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液态粗产物,然后将液态粗产物和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加入的对苯二酚的质量为液态粗产物质量的0.08%;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顶温大于87.5℃、小于120℃的馏份为中间馏份,下次进行本步骤精馏时作为精馏原料与液态粗产物一同精馏;顶温在121.5℃以上的馏份为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返回步骤(3)。
二氯乙烷转化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收率为:89.92%;脱除氯化氢的单程转化率为79.5%,选择性98.85%。
实施例5:
步骤(1).将二氯乙烷和偶氮二异丁腈(二氯乙烷重量的0.05%)加入计量槽,然后将二氯乙烷和引发剂由计量槽转至反应塔中,再向反应塔内通入氯气,控制反应温度为90℃;当通入的氯气摩尔量达到加入的二氯乙烷摩尔量的2倍时,按照摩尔比1:2同时加入二氯乙烷和氯气,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自溢流口溢出,冷却后进入收集器(混合物气相色谱检测其组成为三氯乙烷12.2%、四氯乙烷54.8%、五氯乙烷31. 6、六氯乙烷0.8%、其他杂质0.6 %)。
 步骤(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由收集器移入精馏塔内在80~162℃下进行精馏;顶温在80~88 ℃间的馏份为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混合物,作为原料收集后返回步骤(1);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馏份,该馏分为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精馏塔底剩余的残液为六氯乙烷。
步骤(3).将活性炭负载氯化钡催化剂加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列管内,将步骤(2)中得到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的馏分进行汽化,得到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将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加热至250℃,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在320℃下,四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五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四氯乙烯,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以及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进入收集器(粗品气相色谱组成为二氯乙烯0.5%、三氯乙烯47.3%、四氯乙烯39.2%、四氯乙烷7.2%、五氯乙烷4.9%、其他0.9%)。
步骤(4).将步骤(3)收集到的液态混合物用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和至pH值为6.5,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液态粗产物,然后将液态粗产物和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加入的对苯二酚的质量为液态粗产物质量的0.2%;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顶温大于87.5℃、小于120℃的馏份为中间馏份,下次进行本步骤精馏时作为精馏原料与液态粗产物一同精馏;顶温在121.5℃以上的馏份为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返回步骤(3)。
 二氯乙烷转化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收率为:85.18%;脱除氯化氢的单程转化率为86.54%,选择性99.37%。
实施例6:
步骤(1).将二氯乙烷和过氧苯甲酰(二氯乙烷重量的0.1%)加入计量槽,然后将二氯乙烷和引发剂由计量槽转至反应塔中,再向反应塔内通入氯气,控制反应温度为70℃;当通入的氯气摩尔量达到加入的二氯乙烷摩尔量的2倍时,按照摩尔比1:2.8同时加入二氯乙烷和氯气,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自溢流口溢出,冷却后进入收集器(混合物气相色谱检测其组成为三氯乙烷4.2%、四氯乙烷39.2%、五氯乙烷52.8%、六氯乙烷3.8%)。
步骤(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由收集器移入精馏塔内在80~162℃下进行精馏;顶温在80~88 ℃间的馏份为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混合物,作为原料收集后返回步骤(1);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馏份,该馏分为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精馏塔底剩余的残液为六氯乙烷。
步骤(3).将活性炭负载氯化钡催化剂加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列管内,将步骤(2)中得到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的馏分进行汽化,得到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将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加热至260℃,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在300℃下,四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五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四氯乙烯,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以及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进入收集器(粗品气相色谱组成为二氯乙烯0.5%、三氯乙烯38.2%、四氯乙烯49.3%、四氯乙烷4.2%、五氯乙烷6.9%、其他0.9%)。
步骤(4).将步骤(3)收集到的液态混合物用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和至pH值为7.5,用分子筛干燥液态粗产物,然后将液态粗产物和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加入的对苯二酚的质量为液态粗产物质量的0.6%;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顶温大于87.5℃、小于120℃的馏份为中间馏份,下次进行本步骤精馏时作为精馏原料与液态粗产物一同精馏;顶温在121.5℃以上的馏份为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返回步骤(3)。
 二氯乙烷转化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收率为:85.18%;脱除氯化氢的单程转化率为88.5%,选择性99.2%。
实施例7:
将二氯乙烷和偶氮二异丁腈(二氯乙烷重量的1%)加入计量槽,然后将二氯乙烷和引发剂由计量槽转至反应塔中,再向反应塔内通入氯气,控制反应温度为55℃;当通入的氯气摩尔量达到加入的二氯乙烷摩尔量的2倍时,按照摩尔比1:3.2同时加入二氯乙烷和氯气,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自溢流口溢出,冷却后进入收集器(混合物气相色谱检测其组成为三氯乙烷6.3%、四氯乙烷40.8%、五氯乙烷50.6%、六氯乙烷2.3%)。
步骤(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由收集器移入精馏塔内在80~162℃下进行精馏;顶温在80~88 ℃间的馏份为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混合物,作为原料收集后返回步骤(1);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馏份,该馏分为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精馏塔底剩余的残液为六氯乙烷。
步骤(3).将活性炭催化剂加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列管内,将步骤(2)中得到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的馏分进行汽化,得到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将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加热至250℃,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在300℃下,四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五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四氯乙烯,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以及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进入收集器(粗品气相色谱组成为二氯乙烯0.5%、三氯乙烯36.2%、四氯乙烯41.6%、四氯乙烷8.1%、五氯乙烷12.7%、其他0.9%)。
步骤(4).将步骤(3)收集到的液态混合物用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和至pH值为7.1,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液态粗产物,然后将液态粗产物和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加入的对苯二酚的质量为液态粗产物质量的0.3%;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顶温大于87.5℃、小于120℃的馏份为中间馏份,下次进行本步骤精馏时作为精馏原料与液态粗产物一同精馏;顶温在121.5℃以上的馏份为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返回步骤(3)。
 二氯乙烷转化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收率为:88.2%;脱除氯化氢的单程转化率为78.3%,选择性98.9%。

Claims (7)

1.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步骤(1).以二氯乙烷和氯气为原料,二氯乙烷经氯化反应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用水吸收,反应式为:
Figure 2011101256295100001DEST_PATH_IMAGE002
步骤(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由收集器移入精馏塔内在80~162℃下进行精馏;顶温在80~88 ℃间的馏份为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混合物,收集后返回步骤(1);收集顶温在147~162℃间的馏份,该馏分为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精馏塔底剩余的残液为六氯乙烷;
步骤(3).将催化剂加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列管内,将步骤(2)中得到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的馏分进行汽化,得到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将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加热至250~260℃,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在250~320℃下,四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三氯乙烯,五氯乙烷脱除氯化氢生成四氯乙烯,成为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反应式为:
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混合气以及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气冷凝成液态混合物进入收集器;
所述的催化剂为活性炭或活性炭负载催化剂;所述的活性炭负载催化剂为活性炭/氯化钡催化剂、活性炭/氯化钙催化剂,其中的氯化盐质量占 5~35%;
步骤(4).将步骤(3)收集到的液态混合物用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和至pH值为6.5~7.5,用干燥剂干燥成为液态粗产物,然后将液态粗产物和对苯二酚加入精馏塔内进行精馏;收集顶温在86~87.5℃的馏份,得到三氯乙烯成品;收集顶温120~121.5℃的馏份,得到四氯乙烯成品;顶温大于87.5℃、小于120℃的馏份为中间馏份,下次进行本步骤精馏时作为精馏原料与液态粗产物一同精馏;顶温在121.5℃以上的馏份为未转化的四氯乙烷/五氯乙烷混合物,收集后返回步骤(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氯乙烷和氯气的反应是在二氯乙烷气相下进行,具体过程是:将二氯乙烷进行气化,打开反应塔内的紫外灯,然后将二氯乙烷气体和氯气按照摩尔比1:2~3.2通入反应塔内,控制反应温度为100~160℃,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冷凝后进入收集器,氯化氢气体用水吸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氯乙烷和氯气的反应是在二氯乙烷液相下进行,具体过程是:将二氯乙烷和引发剂加入计量槽,然后将二氯乙烷和引发剂由计量槽转至反应塔中,再向反应塔内通入氯气,控制反应温度为55~130℃;当通入的氯气摩尔量达到加入的二氯乙烷摩尔量的2倍时,按照摩尔比1:2~3.2同时加入二氯乙烷和氯气,并加入引发剂,生成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以及氯化氢气体;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混合物自溢流口溢出,冷却后进入收集器,氯化氢气体用水吸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干燥剂为无水硫酸镁、无水硫酸钠或分子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加入的对苯二酚的质量为液态粗产物质量的0.01~1%。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氯乙烷气相下步骤(1)中通入二氯乙烷气体和氯气的同时导入水蒸汽,导入的水蒸汽与通入的二氯乙烷气体的重量比为0.05~0.5:1。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氯乙烷液相下步骤(1)中加入的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或过氧化苯甲酰;加入的引发剂的质量为原料中二氯乙烷质量的0.05~1%。
CN 201110125629 2011-05-16 2011-05-16 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78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25629 CN102267863B (zh) 2011-05-16 2011-05-16 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25629 CN102267863B (zh) 2011-05-16 2011-05-16 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7863A CN102267863A (zh) 2011-12-07
CN102267863B true CN102267863B (zh) 2013-09-18

Family

ID=45050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12562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7863B (zh) 2011-05-16 2011-05-16 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678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6839B (zh) * 2012-12-20 2015-03-25 山东东岳氟硅材料有限公司 以甲烷氯化物残液生产四氯乙烯联产六氯乙烷的生产工艺
CN103113183A (zh) * 2013-03-06 2013-05-22 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五氯乙烷气相催化法制备四氯乙烯的方法
CN103288588B (zh) * 2013-05-24 2015-06-03 陕西科技大学 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联产一步法合成系统及工艺
CN103922888B (zh) * 2014-05-08 2015-12-02 南京工业大学 1,2-二氯乙烷氯化生产四/五氯乙烷的反应精馏集成工艺
TWI498160B (zh) * 2014-10-22 2015-09-01 Formosa Plastics Corp 1,2-二氯乙烷裂解用催化劑及催化1,2-二氯乙烷裂解的方法
CN108083973A (zh) * 2016-11-21 2018-05-29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一种四氯乙烯的纯化方法
CN109678646A (zh) * 2018-12-29 2019-04-26 南通东港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废卤合成六氯乙烷的工艺
CN113214044A (zh) * 2021-05-06 2021-08-06 重庆昊然节能环保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四氯乙烯制备方法
CN117843441A (zh) * 2024-03-07 2024-04-09 山东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氯乙烯生产中的高沸物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1240A (en) * 1969-10-06 1972-09-12 Detrex Chem Ind Process for chlorination,dehydrochlorin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GB1314376A (en) * 1969-12-12 1973-04-18 African Explosives & Chem Chlorine derivatives of ethylene and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1094024A (zh) * 1992-12-11 1994-10-26 恩尼彻姆公司 在也能生产四氯化碳设备中通过氯化1,2-二氯乙烷同时生产三氯乙烯和全氯乙烯的方法
CN1629109A (zh) * 2004-09-07 2005-06-22 华东理工大学 1,2-二氯乙烷催化热裂解制备氯代烃的方法
CN101891583A (zh) * 2010-07-20 2010-11-24 阿拉善达康三四氯乙烯有限公司 气相催化法联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1240A (en) * 1969-10-06 1972-09-12 Detrex Chem Ind Process for chlorination,dehydrochlorin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GB1314376A (en) * 1969-12-12 1973-04-18 African Explosives & Chem Chlorine derivatives of ethylene and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1094024A (zh) * 1992-12-11 1994-10-26 恩尼彻姆公司 在也能生产四氯化碳设备中通过氯化1,2-二氯乙烷同时生产三氯乙烯和全氯乙烯的方法
CN1629109A (zh) * 2004-09-07 2005-06-22 华东理工大学 1,2-二氯乙烷催化热裂解制备氯代烃的方法
CN101891583A (zh) * 2010-07-20 2010-11-24 阿拉善达康三四氯乙烯有限公司 气相催化法联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52083307A的AB;德温特数据库;《WPI/Thomson》;19770828;第1页 *
德温特数据库.JP52083307A的AB.《WPI/Thomson》.1977,第1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7863A (zh) 201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67863B (zh) 一种以二氯乙烷为原料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方法
JP5149456B1 (ja) 2,3,3,3−テトラフルオロプロペンおよび1,1−ジフルオロエチレンの製造方法
TWI507378B (zh) 製備氯化碳氫化合物的方法
EP2826766B1 (en) Production method for 2,3,3,3-tetra-fluoropropene
CN103415496A (zh) 2-氯-3,3,3-三氟丙烯的低温生产
CN100432033C (zh) 制备氯代甲烷和多氯代甲烷的方法
US9334209B2 (en) Method for heat recovery in vinyl chloride monomer structures or in the structure composite dichloroethane/vinyl chloride, and device suitable for same
KR101076248B1 (ko) 직접 증발에 의해 1,2-디클로로에탄을 촉매로부터 분리시키는 단계를 포함하는 직접 염소화에 의한 1,2-디클로로에탄의 수득 방법 및 이의 실시를 위한 시설
CN101747176B (zh) 一种由三氟乙烷氯化混合物制备三氟乙酰氯的方法
CN106831315B (zh) 一种氯乙烷的连续化生产方法
JP5975096B2 (ja) 2,3,3,3−テトラフルオロプロペンおよび1,1−ジフルオロエチレンの製造方法
CN102911008B (zh) 一种三氯乙烯的制备方法
CN109809959B (zh) 一种1,1,1,2,3-五氯丙烷的制备方法
WO2014080916A1 (ja) 2,3,3,3-テトラフルオロプロペンの製造方法
CN103524296B (zh) 一种1,1,2,3-四氯丙烯的制备方法
CN218392293U (zh) 一种采用共沸分离制备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系统
CN112608213B (zh) 一种气相制备1,1-二氟乙烷的方法
JP2023507691A (ja) 1、1-ジフルオロエタンと塩化ビニルを同時に生産する方法
CN108069817A (zh) 一锅法高选择性、高收率制备1,1,1,2,3-五氯丙烷的方法
RU2615141C2 (ru) Способ и аппарат для утилизации тепла в установках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мономера винилхлорида или в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ых установках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мономера винилхлорида/поливинилхлорида
CN106478360B (zh) 能提高二氯甲烷产出比例的催化氯化系统
CN103896716B (zh) 一体化生产四氯乙烯、甲烷氯化物和三氯氢硅的方法
JP2014129260A (ja) 2,3,3,3−テトラフルオロプロペンの製造方法
CN103288588B (zh) 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联产一步法合成系统及工艺
JP2014101326A (ja) 2,3,3,3−テトラフルオロプロペン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5

Address after: 014010 office building 210, pilot test bas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contracting Institute, zhangjiayingzi Park Management Committee, Kunqu District, Baotou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Inner Mongolia pan fa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4555 coastal chemical industry park, Binhai County,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ANDY CHEMICAL MEDICIN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