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8886A - 驱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8886A
CN102248886A CN201110131452XA CN201110131452A CN102248886A CN 102248886 A CN102248886 A CN 102248886A CN 201110131452X A CN201110131452X A CN 201110131452XA CN 201110131452 A CN201110131452 A CN 201110131452A CN 102248886 A CN102248886 A CN 102248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wheel
clutch
bearing
axle
sp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14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8886B (zh
Inventor
竹本宪弘
高木康朗
日高辉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48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8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8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8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021Generation or control of line pressure
    • F16H61/0025Supply of control fluid; Pumps therefo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F16H57/0441Arrangements of pu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26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26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 Y10T403/7028Splayed or having a cam surface for anti-backla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26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 Y10T403/7031Rod designed to be manipulable, e.g., twistable, within coupling for quick disconne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26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 Y10T403/7032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including a means, e.g., spring biased portion, for misalignment cor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26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 Y10T403/7033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including a lock or retain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26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 Y10T403/7035Specific angle or shape of rib, key, groove, or shoul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Gears, Cam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防止在旋转轴上产生倾斜,提高设定于旋转轴上的轴安装零件的耐久性。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变速器输入轴(5)、链驱动机构、定轮轴(54)、第一接合器(56)。变速器输入轴(5)可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器壳(41),自发动机(Eng)和电动机/发电机(9)的至少一方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传递到轴安装零件。链驱动机构具有随变速器输入轴(5)旋转驱动而旋转的驱动侧链轮(51)、使油泵(O/P)的泵轴(57)旋转驱动的被动侧链轮(52)、卷挂于两链轮(51、52)的链条(53)。定轮轴固定于变速器壳上,支承由链条施加于驱动侧链轮的负荷。第一接合器(56)将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传递到驱动侧链轮(51)。

Description

驱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驱动系所具有的旋转轴经由链驱动机构驱动油泵等辅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从驱动系所具有的变速器输入轴经由链驱动机构驱动油泵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公知的是在变速器输入轴上可旋转驱动地支承链驱动机构的驱动侧链轮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316号公报
但是,现有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构成为,在变速器输入轴上直接支承链驱动机构的驱动侧链轮。因此,链条产生的径向负荷(拉伸负荷)经由驱动侧链轮作用于变速器输入轴,在变速器输入轴上产生倾斜。而且,因该变速器输入轴的倾斜,具有设定于变速器输入轴上的行星齿轮及离合器等的轴安装零件的定位产生偏差,轴安装零件的耐久寿命降低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防止旋转轴产生倾斜,提高设定于旋转轴上的轴安装零件的耐久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驱动传递装置作为具备: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其与静止部件一起固定;第一链轮,其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一轴承;第二链轮,其可与所述辅机驱动结合;链条,其将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二链轮结合;旋转轴,其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动力源驱动结合,并可与所述外部装置驱动卡合,所述动力源将所述转矩的第一部分向所述外部装置传递;接合器,其将所述旋转轴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链轮,所述旋转轴将所述转矩的第二部分向所述第一链轮传递。
第一链轮不是支承于旋转轴而是支承于第一轴承。另外,与第一轴承不同的第二轴承支承旋转轴。链条的载荷不是旋转轴负担,而是第一轴承负担。因此,旋转轴的定位不会因载荷而产生偏差,可以保证长的耐久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驱动传递装置的一例)整体概略图;
图2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干式多板离合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干式多板离合器的活塞臂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干式多板离合器的活塞臂的图3的A-A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的正面图;
图6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一接合器,图6(a)表示第一接合器的例1,图6(b)表示第一接合器的例2;
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基本构造的概略说明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基本构造的概略说明图;
图9是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链驱动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区域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2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的正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区域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3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及第二接合器的正面图。
符号说明
Eng  发动机(驱动源)
5    变速器输入轴(旋转轴)
5a   花键外齿
7    干式多板离合器(轴安装零件)
9    电动机/发电机(驱动源)
41   变速器壳(静止部件)
42   V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轴安装零件)
43   前进/后退转换机构(轴安装零件)
51   驱动侧链轮
51a  嵌合槽
51c  支承面
51d  嵌合突起
52   被动侧链轮
53   链条
54   定轮轴(链轮支承部件)
O/P  油泵(辅机)
56   第一接合器(转矩传递部)
56a  花键内齿
56b  嵌合爪部
56′ 链轮延设部(转矩传递部)
56c  花键内齿
57   泵轴(辅机轴)
56″ 第二接合器(转矩传递部)
56d  花键内齿
56e  嵌合突部
L    旋转轴方向长度
B    截面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实施例3说明实现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最佳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说明构成。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驱动力传递装置之一例)的整体概略图。下面,基于图1说明装置的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发动机Eng(驱动源)、电动机&离合器单元M/C、变速器单元T/M、发动机输出轴1、离合器毂轴2、离合器毂3、离合器盖轴4、变速器输入轴5(旋转轴)、离合器盖6、干式多板离合器7、从动缸8、电动机/发动机9(驱动源)。另外,从动缸8一般称为CSC(Concentric Slave Cylinder的简称)。
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使常开的干式多板离合器7开放时,经由离合器盖6和离合器盖轴4连结电动机/发电机9和变速器输入轴5,作为“电动汽车行驶模式”。而且,在利用从动缸8油压联接干式多板离合器7时,经由减振器21连结发动机Eng和电动机/发电机9,从而联接发动机输出轴1和离合器毂轴2。而且,经由联结离合器毂3和离合器盖6的干式多板离合器7连结,称为“混合动力车行驶模式”。
上述电动机&离合器单元M/C(用图1的剖面阴影所示的区域)具有干式多板离合器7、从动缸8、电动机/发电机9。干式多板离合器7与发动机Eng连结,断开/连接来自发动机Eng的驱动力传递。从动缸8油压控制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联接、开放。电动机/发电机9配置于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离合器盖6的外周位置,在与变速器输入轴5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在该电动机&离合器单元M/C上设置有具有通向从动缸8的第一离合器压油路85的缸壳81,同时,缸壳81利用O型圈10保持密封性。
上述电动机/发电机9为同步型交流电动机,具有与离合器盖6形成一体的转子支承构架91、由转子支承构架91支承固定且埋有永久磁铁的电动机转子92。而且,具有经由空隙93配置于电动机转子92上且固定于缸壳81的电动机定子94、卷绕于电动机定子94的定子线圈95。另外,在缸壳81上形成有使冷却水流通的水套96。
上述变速器单元T/M与电动机&离合器单元M/C连结,具有变速器壳41(静止部件)、V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2(轴安装零件)、油泵O/P(辅机)。V型带式无级变速器机构42内装于变速器壳41内,在两带轮之间挂绕V型带,通过使带接触直径发生变化得到无级变速比。油泵O/P是在需要部位产生油压的油压源,以油泵压作为初始压,将调节为向带轮室的变速油压及离合器制动器油压等来自图外的控制阀的油压导入需要部位。在该变速器单元T/M上还设置有前进/后退转换机构43(轴安装零件)、油箱44、端板45、具有开口部48的离合器单元箱体46。离合器单元箱体46与变速器壳41一体地固定。端板45具有第二离合器压油路47。
上述油泵O/P经由链驱动机构传递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转矩而进行泵驱动。链驱动机构具有:伴随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而旋转的驱动侧链轮51、使泵轴57(辅助轴)旋转驱动的被动侧链轮52、卷挂在两链轮51、52的链条53。驱动侧链轮51安装在变速器输入轴5和端板45之间,相对于固定在变速器壳41的定轮轴54(链轮支承部件),经由轴瓦55可旋转地被支承。而且,与变速器输入轴5上花键嵌合,并且经由对应于驱动侧链轮51爪嵌合的第一接合器56(转矩传递部),传递来自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转矩。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干式多板离合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干式多板离合器的活塞臂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活塞臂的图3的A-A线的剖面图。下面,基于图2~图4说明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主要部分的构成。
上述离合器毂3与发动机Eng的发动机输出轴1连结。在该离合器毂3上,如图2所示,利用花键嵌合保持有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驱动板71。
上述离合器盖6与变速器单元T/M的变速器输入轴5连结。如图2所示,在该离合器盖6上由花键嵌合保持有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从动板72。
上述干式多板离合器7通过交替排列多个驱动板71和从动板72安装在离合器毂3和离合器盖6之间。即、通过联接干式多板离合器7,在离合器毂3和离合器盖6之间可传递转矩,通过开放多板式离合器7,断开离合器毂3和离合器盖6之间的转矩传递。
上述从动缸8是控制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联接、开放的油压促动器,配置于变速器单元T/M侧和离合器盖6之间的位置。如图2所示,该从动缸8具有在缸壳81的缸孔80内可滑动地设置的活塞82、形成于缸壳81导入利用变速器单元T/M产生的离合器压的第一离合器压油路85、与第一离合器压油路85连通的缸室86。在活塞82和干式多板离合器7之间,除活塞臂83以外,如图2所示,安装有滚针轴承87、复位弹簧84、按压板88。
上述活塞臂83利用来自从动缸8的按压力产生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按压力,在形成于离合器盖6的贯通孔61可滑动地设置。复位弹簧84安装在活塞臂83和离合器盖6之间,由多个蝶形弹簧的组合构成。滚针轴承87安装于活塞82和活塞臂83之间,抑制活塞82伴随着活塞臂83的连动旋转。按压板88与弹性支承板89设置为一体,由离合器盖6弹性支承。由该按压板88和弹性支承板89构成断开来自活塞臂83的滑动部的漏泄油流入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分隔弹性部件。即,具有利用密封固定于离合器盖6的活塞臂安装位置的按压板88及弹性支承板89分成配置从动缸8的湿空间和配置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干空间的分隔功能。
如图3及图4所示,上述活塞臂83由形成环状的臂体83a、在该臂体83a突设多个的臂销83b、将臂销83b固定在上述臂体83a上的开口环83c构成。在该活塞臂83装配时,在形成于臂体83a的多个销孔83d内插入臂销83b的销脚83e,将形成于销脚83e的环状嵌合槽83f设为朝向臂体83a的中心位置的状态。而且,以在开口环83c上施力而使其缩径的状态从内面侧插入,解除施加在开口环83c的力,并利用弹性恢复力使其直径扩大。由此,在环嵌合槽83f内嵌合开口环83c,同时将全部的臂销83b固定在臂体83a上。
如图2所示,实施例1的离合器压油路具备:缸壳81所具有的第一离合器压油路85、端板45所具有的第二离合器压油路47。即,通过将电动机&离合器单元M/C与变速器单元T/M连结,缸壳81所具有的第一离合器压油路85、和端板45所具有的第二离合器压油路47成为连通状态。这时,在两离合器油路47、85的连结部安装密封环11,由此,防止通过两离合器油路47、85的压力油从连结部泄漏。
如图2所示,实施例1的泄漏油回收油路具备:第一轴承12、12、第一密封部件31、泄漏油路32、第一回收油路33、第二回收油路34。即,是使来自活塞82的滑动部的泄漏油经过由第一密封部件31密封的第一回收油路33及第二回收油路34,返回到变速器单元T/M的回路。并且,是使来自活塞臂83的滑动部的泄漏油经过由分隔弹性部件(按压板88、弹性支承板89)密封的泄漏油路32、和由第一密封部件31密封的第一回收油路33及第二回收油路34返回到变速器单元T/M的回路。
上述第一轴承12、12是相对于缸壳81可旋转地支承离合器盖6的轴承,为了防止离合器盖6的轴倾斜,设定一对第一轴承12、12。而且,由于防止离合器6相对于缸壳81的轴偏差,不在缸壳81与离合器盖6之间安装第一轴承以外的安装物。
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密封部件31配置于比分隔弹性部件(按压板88、弹性支承板89)更靠泄漏油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位置,密封缸壳81和离合器盖6的对置面之间。该第一密封部件31是利用密封弹性力发挥密封性能的唇形密封构造,利用第一轴承12、12抑制离合器盖6的轴心偏差,由此确保稳定的密封性能。
如图2所示,上述泄漏油路32以贯通离合器盖6并连通由分隔弹性部件(按压板88、弹性支承板89)产生的密封遮断空间和第一回收油路33而形成。
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回收油路33通过缸壳81和离合器盖6对置的间隙而形成。而且,将第一密封部件31和第二回收油路34配置于比活塞82和活塞臂83的滑动部更靠外周侧的位置。由此,将第二回收油路34作为从活塞82和活塞臂83的滑动部向外周方向延伸的油路。
如图2所示,上述第二回收油路34在比缸壳81的第一密封部件31更靠下游侧,以短油路形成。而且,比第一密封部件31更靠上游侧的长油路作为由缸壳81和离合器盖6对置的间隙形成的第一回收油路33。
如图2所示,实施例1的轴承润滑油路具备:滚针轴承20、第二密封部件14、第一轴心油路19、第二轴心油路18、润滑油路16。该轴承润滑油路将来自变速器单元T/M的轴承润滑油通过滚针轴承20、相对于缸壳81可旋转地支承离合器盖6的第一轴承12、12、安装于活塞82和活塞臂83之间的滚针轴承87,并利用返回变速单元T/M的通路进行轴承润滑。
如图2所示,上述滚针轴承20设定于与离合器毂3和离合器盖6的轴方向对置的对置面间。利用该滚针轴承20抑制向离合器毂3和离合器盖6的轴向的往复运动,并容许离合器毂3和离合器盖6的相对旋转。
如图2所示,第二密封部件14安装在离合器毂3和离合器盖6之间。利用该第二密封部件14密封轴承润滑油从配置从动缸8的湿空间流入配置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干空间。
上述第一轴心油路19形成于变速器输入轴5的轴心位置。上述第二轴心油路18形成于离合器盖6,并与第一轴心油路19连通。上述润滑油路16形成于离合器盖6,经由与离合器毂3的间隙17和滚针轴承20和第二轴心油路18连通。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的正面图。图6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一接合器,图6(a)表示第一接合器的例1,图6(b)表示第一接合器的例2。下面,基于图2、图5及图6,说明驱动实施例1的油泵O/P的驱动侧链轮51的安装构成。
如图2所示,上述定轮轴54是相对于固定在变速器壳41(静止部件)的端板45通过压入固定的中空圆形状的链轮支承部件。而且,在定轮轴54的端部位置嵌入作为轴承的轴瓦55,在该轴瓦55的外周面支承由链条53施加在驱动侧链轮51的径向负荷(拉伸负荷)。
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接合器56是将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传递到由定轮轴54经由轴瓦55支承的驱动侧链轮51上的其它部件的转矩传递部。
如图2所示,上述变速器输入轴5的外周部具有花键外齿5a。如图5所示,上述驱动侧链轮51的径向具有切口的四个嵌合槽51a、由定轮轴54支承的支承面51b。
上述第一接合器56设置于变速器输入轴5和驱动侧链轮51之间,如图6所示,具有与花键外齿5a花键嵌合的花键内齿56a、对应于嵌合槽51a在旋转方向嵌合的轴方向弯曲的嵌合爪部56b。
另外,如图6(a)所示,嵌合爪部56b以对应于全部的嵌合槽51a在旋转方向嵌合方式设置有四个。另外,如图6(b)所示,嵌合爪部56b也可以以对应于对角上的两个嵌合槽51a在旋转方向嵌合的方式设置有两个。
如图2所示,驱动侧链轮51、第一接合器56及轴瓦55在径向重合,由此,收束到具有轴向的宽度L的比较小的区域B。因此,装置变得更紧凑,另外,对各部件不会施加过大的扭力。
下面,说明作用。
首先,进行“比较例的课题”的说明。接着,将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作用分成“离合器压和泄漏油回收的油路设定作用”、“油泵O/P的链驱动作用”、“从动缸产生的离合器控制作用”、“来自从动缸的泄漏油回收作用”、“轴承润滑作用”进行说明。
(比较例的课题)
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基本构造的概略说明。下面,说明比较例的课题。
如图7所示,比较例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形成为具备与发动机的输出轴连结的离合器毂、固定电动机的转子并且与变速器的输入轴连结的离合器盖、安装在离合器毂和离合器盖之间的干式多板离合器、控制该干式多板离合器的联接、开放的从动缸的构成。
比较例的从动缸具有在缸壳可滑动地设置的活塞、和设置于该活塞的前端部的释放轴承,在释放轴承和干式多板离合器之间设置有膜片弹簧和加压板。而且在控制干式多板离合器联接、开放时,利用膜片弹簧的施力使干式多板离合器形成为联接状态,利用从动缸的油压力使干式多板离合器形成为开放状态。
但是,比较例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形成在离合器毂和发动机之间的位置配置从动缸的构成,即以发动机→从动缸→离合器毂→干式多板离合器→离合器盖→变速器这种顺序排列的构成。因此,形成在从动缸和变速器之间安装离合器毂、干式多板离合器和离合器盖,从动缸和变速器在轴向分开的布局。因此,即使设定回收来自从动缸的活塞滑动部分的泄漏油,使其返回变速器的泄漏油回收油路,也难以布局。
即,使用高压工作油的从动缸的情况下,构造上不能完全防止工作油的泄漏。另外,在从动缸和变速器之间的位置形成有配置不能侵入来自外部的工作油的干式多板离合器及图外的电动机的干空间。因此,为了从变速器向从动缸供给离合器油压,需要将使用管等长的离合器压油路避开干空间从壳的外周绕回。同样,为了使从动缸的泄漏油返回变速器,需要将使用管等的长的回收油路避开干空间从壳的外周绕回。
而且,形成从动缸和变速器单元在轴向分开的布局,将电动机&离合器单元用的油压源与变速器单元的油压源分开设置,需要电动机离合器单元专用的油压源。
(离合器压和泄漏油回收的油路设定作用)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基本构造的概略说明图。下面,说明在实施例1的离合器压油路和泄漏油回收油路的设定作用。
如图8所示,实施例1的电动机&离合器单元M/C是具备与发动机Eng的发动机输出轴1连结的离合器毂3、与变速器单元T/M的变速器输入轴5连结的离合器盖6、安装于离合器毂3和离合器盖6之间的干式多板离合器7、控制该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联接、开放的从动缸8的单元。而且,在实施例1中通过将从动缸8形成具有在缸壳81内可滑动的设置的活塞82、和贯通离合器盖6设置的活塞臂83的构成,实现将从动缸8配置在变速器单元T/M和离合器盖6之间的位置的布局。
这样,通过将从动缸8配置在变速器单元T/M和离合器盖6之间的位置,如图8所示,形成以发动机Eng→离合器毂3→干式多板离合器7→离合器盖6→从动缸8→变速器单元T/M这样的顺序排列,从动缸8和变速器单元T/M邻接的构成。因此,为了从变速器单元T/M向从动缸8供给离合器油压,只要在缸壳81形成短的油路长的第一离合器压油路85即可。
同样,可以将使泄漏油及轴承润滑油返回到变速器单元T/M的泄漏油回收油路及轴承润滑油路形成简单的构成。即,只要泄漏油及轴承润滑油以不流入干空间的方式利用第一密封部件31和第二密封部件14阻挡,并且利用油路及间隙使泄漏油及轴承润滑油返回到变速器单元T/M的构成即可。该结果是,如比较例,不需要使泄漏油回收油路及轴承润滑油路长地绕回,可以容易地设定泄漏油回收油路及轴承润滑油路。
而且,从动缸8和变速器单元T/M形成轴向邻接的布局,作为电动机&离合器单元M/C的油压源,可以并用变速器单元T/M油压源即油泵O/P,在电动机离合器单元M/C不需要专用的油压源。
(油泵O/P的链驱动作用)
图9是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链驱动机构的作用说明图。下面,基于图9说明油泵O/P的链驱动作用。
来自发动机Eng及电动机/发电机9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传递到变速器输入轴5时,经由链驱动机构将转矩传递到油泵O/P的油泵轴57,并且,转矩传递到变速器输入轴5上的轴安装零件。这时,链驱动机构的驱动侧链轮51由固定于变速器壳体41的定轮轴54支承由链53施加的图9的箭头C方向的负荷。换句话说,由链53作用于驱动侧链轮51径向负荷(拉伸负荷)经由定轮轴54由静止部件即变速器壳41支承。另一方面,由第一接合器56将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传递到链驱动机构的驱动侧链轮51。
即,分成驱动侧链轮51的负荷支承功能和向驱动侧链轮51的转矩传递功能,定轮轴54分担负荷支承功能,第一接合器56分担转矩传递功能。因此,链53产生的径向负荷不作用于变速器输入轴5,防止设定于变速器输入轴5的轴安装零件的定位产生偏差而使旋转轴的产生倾斜。这时的轴安装零件不用说包含有直接设定在变速器输入轴5上的V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2及具备行星齿轮的前进/后退转换机构43。而且,经由花键嵌合在变速器输入轴5上的离合器盖轴4而设置的即间接地设定在变速器输入轴5上的干式多板离合器7因变速器输入轴5的倾斜而受到定位影响,所以也包含于轴安装零件。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采用具有固定于变速器壳41上支承由链53施加于驱动侧链轮51的负荷的定轮轴54和向由定轮轴54支承的驱动侧链轮51传递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的第一接合器56的构成。因此,防止变速器输入轴5产生倾斜,能够提高设定于变速输入轴5上的轴安装零件(例如,V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2、前进/后退切换机构43、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耐久性。
实施例1在截取变速器输入轴5的轴向截面时,如图9所示,采用在规定的旋转轴方向长度L的截面区域B内配置驱动侧链轮51、链轮支承部、驱动侧链轮连结部、旋转轴连结部的构成。而且,从相对于变速器输入轴5的轴向垂直方向观察重叠配置链轮支承部、驱动侧链轮连结部、旋转轴连结部。由此,链轮支承部、驱动侧链轮连结部和旋转轴连结部存在于相对于变速器输入轴5的轴向垂直的同一截面内。
例如,采用以抑制变速器输入轴的倾斜的方式在夹持驱动侧链轮的两侧位置设定轴承的构成的情况下,需要确保两个轴承设定空间,轴方向长度变长。与之相对,分为驱动侧链轮51的负荷支承功能、和向驱动侧链轮51的转矩传递功能,作为驱动侧链轮51的安装空间确保规定的旋转轴方向长度L的截面区域B这种制约的空间。
因此,安装驱动侧链轮51的空间的轴方向长度变短,因缩短变速器输入轴5的长度,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如图9所示,实施例1作为转矩传递部采用具有设置于变速器输入轴5和驱动侧链轮51之间花键嵌合在花键外齿5a的花键内齿56a和对应于嵌合槽51a在旋转方向嵌合的轴方向弯曲的嵌合爪部56b的第一接合器56的构成。
因此,由独立的两种部件划分如定轮轴54分担驱动侧链轮51的负荷支承功能,第一接合器56分担向驱动侧链轮51的转矩传递功能这种负荷支承功能和转矩传递功能两种功能。
因此,进行在驱动侧链轮51上形成嵌合槽51a的简单的加工,同时,将负荷支承功能和转矩传递功能划分为由独立的两部件分担,由此能够实现可靠抑制变速器输入轴5的倾斜效果。
实施例1中,如图9所示,在驱动侧链轮51的嵌合槽51a和第一接合器56的嵌合爪部56b之间,采用确保径向间隙C1、C2的构成。
因此,第一接合器56相对于驱动侧链轮51组装时,可在半径方向移动径向间隙C1、C2左右。
因此,即使在由定轮轴54支承的驱动侧链轮51的旋转中心和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中心具有偏差,可以利用径向的间隙C1、C2吸收其中心的偏差。
(从动缸产生的离合器控制作用)
下面,使用图2说明利用从动缸8使干式多板离合器7联接、开放的离合器控制作用。
在从动缸8联接干式多板离合器7时,利用变速器单元T/M形成的离合器油压经过形成于缸壳81的第一离合器压油路85向缸油室86供给。由此,使油压和受压面积相互关联的油压力作用在活塞82上,对抗安装在活塞臂83和离合器盖6之间的复位弹簧84产生的作用力,使活塞82向图2的右方向滑动。而且,油压力和作用力的差产生的联接力在活塞82→滚针轴承87→活塞臂83→按压板88传递,按压驱动板71和从动板72,干式多板离合器7被联接。
开放联接状态的干式多板离合器7时,供给缸油室86的工作油经过离合器压油路85向变速器单元T/M排出,使作用于活塞82的油压降低时,复位弹簧84产生的作用力超过油压力,使活塞臂83向图2的左方向行程。由此,解除传递到按压板88的联接力,开放多板式离合器7。
(来自从动缸的泄漏油回收作用)
如上所述,将高压的离合器油压向从动缸8的缸油室86供给,从而联接干式多板离合器7,由于活塞密封的变形等,工作油不能避免从活塞82的滑动部及活塞臂83的滑动部泄漏。
因此,需要使从活塞82的滑动部泄漏的工作油返回到原变速器单元T/M而进行回收的泄漏油回收油路、和使从活塞臂83的滑动部泄漏的工作油返回到原变速器单元T/M进行回收的泄漏油回收油路。下面,基于图2,说明从活塞82的滑动部泄漏的工作油的泄漏油回收作用和从活塞臂83的滑动部泄漏的工作油的泄漏油回收作用。
首先,说明从活塞82的滑动部泄漏的工作油的泄漏油回收作用。
在行驶时等,离合器盖6旋转时,工作油从动缸8的活塞82的滑动部泄漏时,泄漏油作用有离心力。因该离心力,泄漏油在由缸壳81和离合器盖6的间隙形成的第一回收油路33如图2的虚箭头所示,向外径方向移动。但是,向外径方向移动的泄漏油由安装在缸壳81和离合器盖6之间的第一密封部件31密封,防止泄漏油侵入配置电动机/发电机9及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干空间。而且,外径方向的泄漏油经过形成于缸壳81的第二回收油路34朝向内径方向后返回到变速器单元T/M。
来自从动缸8的活塞82的滑动部的泄漏工作油中的离心力的作用小朝向内径方向的一部分泄漏油经过复位弹簧84和第一轴承12、12返回到变速器单元T/M。
因此,防止来自活塞82的滑动部的泄漏油侵入配置干式多板离合器7及电动机/发电机9的干空间,并且可以将来自活塞82的滑动部的泄漏油回收到变速器单元T/M。
接着,说明从活塞臂83的滑动部泄漏的工作油的泄漏油回收作用。
工作油的一部分侵入到活塞臂83的滑动部,工作油向由分隔弹性部件(按压板88、弹性支承板89)分隔产生的密封遮断空间内泄漏。离心力作用于该密封遮断空间内的泄漏油时,泄漏油经过贯通离合器盖6的泄漏油路32,流入由缸壳81和离合器盖6的间隙形成的第一回收油路33。而且,因离心力,泄漏油在第一回收油路33向外径方向移动,经过形成于缸壳81的第二回收油路34返回到变速器单元T/M。
因此,防止来自活塞臂83的滑动部的泄漏油侵入配置干式多板离合器7及电动机/发电机9的干空间,并且可以将来自活塞臂83的滑动部的泄漏油回收到变速器单元T/M。
(轴承润滑作用)
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情况下,作为轴承设定滚针轴承20、第一轴承12、12、滚针轴承87。因在这些轴承上,在反复进行干式多板离合器的联接、开放的行驶中作用有大的力,所以为了抑制摩擦热的产生、发挥顺畅的支承作用,需要轴承润滑。下面,说明润滑设定于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湿空间的各轴承20、12、12、87的轴承润滑作用。
行驶时等,由变速器单元T/M产生轴承润滑油时,轴承润滑油如图2的实线箭头所示,经过第一轴心油路19→第二轴心油路18→间隙17→滚针轴承20。而且,从由第二密封部件14密封的间隙经过润滑油路16,在润滑油路16的出口位置将流动的路径分成两个路径,一路径中经过第一轴承12、12返回变速器单元T/M。另一径路中经过滚针轴承87→由第一密封部件13密封的缸壳81和离合器盖6之间形成的第一回收油路33→在缸壳81形成的第二回收油路34返回变速器单元T/M。
因此,防止由变速器单元T/M产生的轴承润滑油侵入配置干式多板离合器7和电动机/发电机9的干空间,同时,能够润滑滚针轴承20和第一轴承12、12和滚针轴承87。另外,在使轴承润滑油返回变速器单元T/M时,形成利用泄漏油回收油路的构成。因此,不仅能够简单地形成轴承润滑构成,而且能够将来自活塞82的滑动部的泄漏油与轴承润滑油一起,快速地回收到变速器单元T/M。
接着,说明效果。
实施例1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可以得到下述列举的效果。
(1)具备: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其由静止部件(变速器壳41)可旋转地支承,将来自驱动源(发动机Eng、电动机/发电机9)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传递到轴安装零件(V速式无级变速机构42、前进/后退转换机构43、干式多板离合器7);
链驱动机构,其具有伴随上述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旋转驱动而旋转的驱动侧链轮51、使辅机(油泵O/P)的辅机轴(泵轴57)旋转驱动的被动侧链轮52、卷挂于上述两链轮51、52的链条53;
链轮支承部件(定轮轴54),其固定于上述静止部件(变速器壳41),支承由上述链条53施加于上述驱动侧链轮51上的负荷;
转矩传递部(第一接合器56),其将上述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传递到由上述链轮支承部件(定轮轴54)支承的上述驱动侧链轮51。
因此,防止在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上产生倾斜,可以提高设定于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上的轴安装零件(V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2、前进/后退转换机构43、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耐久性。
(2)在截取上述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的轴方向截面时,在规定的旋转轴方向长度L的截面区域B内配置上述驱动侧链轮51、上述链轮支承部件(定轮轴54)的链轮支承部、上述转矩传递部(第一接合器56)的驱动侧链轮连结部、上述转矩传递部(第一接合器56)的旋转轴连结部。
因此,在上述(1)的效果的基础上,安装驱动侧链轮51的空间的轴向长度缩短,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的长度缩短,所以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3)上述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具有花键外齿5a,
上述驱动侧链轮51具有在径方向切口的多个嵌合槽51a,
上述转矩传递部是设置于上述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和上述驱动侧链轮51之间,并具有花键嵌合于上述花键外齿5a的花键内齿56a、与上述嵌合槽51a在旋转方向嵌合的嵌合爪部56b的第一接合器56。
因此,在(1)或(2)的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在驱动侧链轮51上形成嵌合槽51a的简单地加工,同时,通过将负荷支承功能和转矩传递功能划分由独立的两个部件分担,可以实现可靠地抑制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的倾斜效果。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将转矩传递部作为与驱动侧链轮一体地形成的链轮延设部的例子。
首先,说明构成。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区域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2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的正面图。下面,基于图10及图11说明驱动实施例2的油泵O/P驱动侧链轮51安装构成。
如图10所示,上述链轮延设部56′是向由定轮轴54经由轴瓦55支承的驱动侧链轮51传递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的链轮一体部件的转矩传递部。
如图10所示,上述变速器输入轴5在外周部具有花键外齿5a。如图11所示,上述驱动侧链轮51具有由定轮轴54支承的支承面51c。
如图11所示,上述链轮延设部56′与驱动侧链轮51形成一体,迂回定轮轴54的链轮支承部,具有与花键外齿5a花键嵌合的花键内齿56c。
如图10所示,上述驱动侧链轮51的安装构成由保持与端板45的轴向间隔的滑板58、和设置于变速器输入轴5的花键外齿5a的环槽的限位环59的设定间隔决定规定的旋转轴方向长度L。而且,当截取变速器输入轴5的轴向截面时,在规定的旋转轴方向长度L的截面区域B内配置驱动侧链轮51、链轮支承部、驱动侧链轮连结部、旋转轴连结部。
上述链轮支承部是驱动侧链轮51的支承面51c的在轴瓦55上的接触部分。上述驱动侧链轮连结部是链轮延设部56′和驱动侧链轮51的一体连接部。上述旋转轴连结部是链轮延设部56′的花键内齿56c的花键嵌合部。
另外,其它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所以,对应的构成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接着,说明作用。
如图10所示,实施例2作为转矩传递部采用与驱动侧链轮51一体形成,迂回定轮轴54的链轮支承部,具有花键嵌合于花键外齿5a的花键内齿56c的链轮延设部56′的构成。
因此,分成负荷支承功能和转矩传递功能两种功能,如定轮轴54分担驱动侧链轮51的负荷支承功能,链轮延设部56′分担传到驱动链轮51的转矩传递功能。而且,分担转矩传递功能的链轮延设部56′为与驱动侧链轮51一体,所以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
因此,可以形成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的简单的构成,并且实现抑制变速器输入轴5的倾斜。
另外,其它的作用与实施例1一样,省略说明。
接着,说明效果。
实施例2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得到下述效果。
(4)上述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具有花键外齿5a,
上述驱动侧链轮51具有由上述链轮支承部件(定轮轴54)支承的支承面51c,
上述转矩传递部是与上述驱动侧链轮51一体形成,迂回上述链轮支承部件(定轮轴54)的链轮支承部,具有与上述花键外齿5a花键嵌合的花键内齿56c的链轮延设部56′。
因此,在实施例(1)或(2)的效果的基础上,可以形成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的简单的构成,并且实现抑制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的倾斜。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将转矩传递部形成与驱动侧链轮不同的其它的部件的第二接合器的例子。
首先,说明构成。
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区域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实施例3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侧链轮及第二接合器的正面图。下面,基于图12及图13说明驱动实施例3的油泵O/P的驱动侧链轮51的安装构成。
如图12所示,上述第二接合器56″是向由定轮轴54经由轴瓦55支承的驱动侧链轮51上传递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的转矩的其它的部件的转矩传递部。
如图12所示,上述变速器输入轴5的外周部具有花键外齿5a。如图13所示,上述驱动侧链轮51具有轴向突出的四个嵌合突起51、由定轮轴54支承的支承面51e。
上述第二接合器56″设置于变速器输入轴5和驱动侧链轮51之间,如图12及图13所示,具有与花键外齿5a花键嵌合的花键内齿56d、对应于嵌合突起51c在旋转方向嵌合的嵌合突部56e。
如图12所示,上述驱动侧链轮51的安装机构根据保持与端板42的轴方向间隔的滑板58、和设置于变速器输入轴5的花键外齿5a的环槽的限位环59的设定间隔决定规定的旋转轴方向长度L。而且,在截取变速器输入轴5的轴方向截面时,在规定的旋转轴方向长度L的截面区域B内配置驱动侧链轮51、链轮支承部、驱动侧链轮连结部、旋转轴连结部。
上述链轮支承部是驱动侧链轮51的支承面51e的向轴瓦55的接触部分。上述驱动侧链轮连结部是第二接合器56″的嵌合突部56e的旋转方向嵌合部,上述旋转轴连结部是第二接合器56″的花键内齿56d的花键嵌合器。
另外,其它构成是与实施例1一样,对应的构成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下面,说明作用。
如图9所示,实施例3作为转矩传递部是采用设置在变速器输入轴5和驱动侧链轮51之间,具有与花键外齿5a花键嵌合的花键内齿56a、与嵌合突起51c在旋转轴方向嵌合的嵌合突部56e的第二接合器56″的构成。
因此,由独立的两部件划分为负荷支承功能和转矩传递功能两功能如定轮轴54分担驱动侧链轮51的负荷支承功能,第二接合器56″分担向驱动侧链轮51的转矩传递功能。
因此,通过进行在第二接合器56″形成嵌合突部56e的简单的加工,同时,通过将负荷支承功能和转矩传递功能划分由独立的两个部件分担,能够实现可靠地抑制变速器输入轴5的倾斜的效果。
另外,其它作用与实施例1一样,省略说明。
实施例3的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得到下述的效果。
(5)上述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具有花键外齿5a,
上述驱动侧链轮51具有轴向突出的多个嵌合突起51d,
上述转矩传递部设置是在上述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和上述驱动侧链轮51之间,具有与上述花键外齿5a花键嵌合的花键内齿56d、与上述嵌合突起51d在旋转轴方向嵌合的嵌合突部56e的第二接合器56″。
因此,在实施例(1)或(2)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在第二接合器56″上形成嵌合突部56e的简单的加工,同时,通过将负荷支承功能和转矩传递功能划分由独立的两个部件分担,可以实现可靠地抑制旋转轴(变速器输入轴5)的倾斜的效果。
以上,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3说明了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但具体地构成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请求的范围的宗旨下,容许设计的变更及追加等。
实施例1~3中作为旋转轴表示了可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器壳41,将来自发动机Eng和电动机/发电机9的至少一方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传递到轴安装零件的变速器输入轴5的例子。但是,旋转轴只要是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的驱动系具有轴,也可以是变速器输入轴5以外的驱动力传递轴。
实施例1~3中作为轴安装零件,表示了V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2、前进/后退转换机构43、干式多板离合器7的例子。但变速器输入轴5以外的驱动力传递轴的情况中,也可以将实施例1~3以外的零件作为轴安装零件的例子。
在实施例1~3中表示了以辅机为油泵O/P,以辅机轴为泵轴57的例子。但是,只要是由旋转轴驱动的辅机,也可以是油泵O/P以外的辅机,例如,压缩器、气泵、水泵等。
实施例1~3中作为向由定轮轴54支承的驱动侧链轮51传递变速器输入轴5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的转矩传递部表示了第一接合器56、链轮延设部56′、第二接合器56″的例子。但是,只要是向由链轮支承部件支承的驱动侧链轮传递旋转轴的旋转驱动产生的转矩的转矩传递部,具体的构成不限于实施例1~3,也可以是各种变形例的转矩传递部。
实施例1~3表示了作为驱动源搭载发动机和电动机/发电机的在混合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适用例。但是,对于作为驱动源只搭载发动机的发动机驱动力传递装置也可以适用。另外,对于作为驱动源只搭载电动机/发电机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也可以适用。这样,只要是具备从驱动系所具有的旋转轴经由链驱动机构传递旋转驱动转矩的辅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也可以适用。

Claims (6)

1.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用于将来自动力源的转矩分配到外部装置及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其与静止部件一起固定;
第一链轮,其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一轴承;
第二链轮,其可与所述辅机驱动结合;
链条,其将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二链轮结合;
旋转轴,其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动力源驱动结合,并可与所述外部装置驱动卡合,所述动力源将所述转矩的第一部分向所述外部装置传递;
接头,其将所述旋转轴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链轮,所述旋转轴将所述转矩的第二部分向所述第一链轮传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链轮、所述接头及所述第一轴承在径向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定轮轴,该定轮轴嵌入所述静止部件,所述定轮轴包括:从起到所述第一轴承的作用的所述静止部件突出的轴承和所述旋转轴贯通的圆筒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包括与所述接合器卡合而构成的花键,所述第一链轮包括与所述接合器卡合而构成的嵌合槽,所述接合器包括与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花键可卡合而对应的花键及与所述嵌合槽可卡合的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包括与所述接合器卡合而构成的花键,所述接合器与所述第一链轮一体地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包括与所述接合器卡合而构成的花键,所述第一链轮包括卡合突起,所述接合器包括与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花键可卡合而对应的花键及与所述卡合突起可卡合而对应的突起。
CN201110131452.XA 2010-05-20 2011-05-20 驱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1022488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6258 2010-05-20
JP2010116258A JP5565093B2 (ja) 2010-05-20 2010-05-20 駆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8886A true CN102248886A (zh) 2011-11-23
CN102248886B CN102248886B (zh) 2014-08-20

Family

ID=44117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1452.XA Active CN102248886B (zh) 2010-05-20 2011-05-20 驱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86144B2 (zh)
EP (1) EP2390533B1 (zh)
JP (1) JP5565093B2 (zh)
CN (1) CN10224888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8801A (zh) * 2011-12-14 2013-06-1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混合动力电动变速器的装配方法
CN104369662A (zh) * 2013-08-12 2015-0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变速器
CN110914561A (zh) * 2017-07-25 2020-03-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N111163961A (zh) * 2017-10-06 2020-05-15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马达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4330B2 (ja) 2013-03-29 2017-03-1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オイルポンプ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動力伝達装置
US11680636B2 (en) * 2021-08-30 2023-06-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ump drive architecture for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69346A2 (en) * 1999-07-14 2001-01-1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ular transmission stop control system
US20020006237A1 (en) * 2000-06-14 2002-01-17 Takashi Nakamura Bearing structure
JP2004286144A (ja) * 2003-03-24 2004-10-14 Toyota Motor Corp 補機駆動装置
CN101247969A (zh) * 2005-06-24 2008-08-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驱动装置
US20080293530A1 (en) * 2007-05-22 2008-11-27 Jatco Ltd Oil pump driving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5630A (ja) * 2001-03-30 2002-10-09 Nissan Motor Co Ltd 変速比無限大無段変速機
JP3954928B2 (ja) * 2002-08-20 2007-08-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4113159B2 (ja) * 2004-05-17 2008-07-09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オイルポンプ駆動機構
JP2006090367A (ja) * 2004-09-21 2006-04-06 Toyota Motor Corp 補機駆動装置
WO2006137602A1 (ja) 2005-06-24 2006-12-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4573743B2 (ja) * 2005-09-30 2010-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補機駆動用伝動機構を備える動力装置
JP5269750B2 (ja) * 2009-11-13 2013-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69346A2 (en) * 1999-07-14 2001-01-1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ular transmission stop control system
US20020006237A1 (en) * 2000-06-14 2002-01-17 Takashi Nakamura Bearing structure
JP2004286144A (ja) * 2003-03-24 2004-10-14 Toyota Motor Corp 補機駆動装置
CN101247969A (zh) * 2005-06-24 2008-08-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驱动装置
US20080293530A1 (en) * 2007-05-22 2008-11-27 Jatco Ltd Oil pump driving mechanism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8801A (zh) * 2011-12-14 2013-06-1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混合动力电动变速器的装配方法
CN103158801B (zh) * 2011-12-14 2017-12-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混合动力电动变速器的装配方法
CN104369662A (zh) * 2013-08-12 2015-0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变速器
CN104369662B (zh) * 2013-08-12 2017-03-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变速器
CN110914561A (zh) * 2017-07-25 2020-03-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N110914561B (zh) * 2017-07-25 2022-04-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N111163961A (zh) * 2017-10-06 2020-05-15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马达组件
CN111163961B (zh) * 2017-10-06 2023-05-0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马达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8886B (zh) 2014-08-20
US20110287882A1 (en) 2011-11-24
US8986144B2 (en) 2015-03-24
EP2390533B1 (en) 2019-04-24
JP5565093B2 (ja) 2014-08-06
EP2390533A1 (en) 2011-11-30
JP2011241941A (ja)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6439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2906970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3987555B (zh)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207128609U (zh) 用于机动车的混合动力模块和驱动组件
CN101885333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2597578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248886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US20120080248A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CN103906940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3917392A (zh) 车辆驱动装置
CN103228955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2099594A (zh) 双离合器
CN103080584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WO2013125581A1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10006190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動力装置
CN102785568B (zh) 动力传输设备
CN104685251B (zh) 通气构造
US11585393B1 (en) Transmission hydrauli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on of the hydraulic system
WO2022210865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H11159542A (ja) クラッ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補機駆動装置
JP2012067803A (ja) 発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