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4561A -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4561A
CN110914561A CN201880046811.1A CN201880046811A CN110914561A CN 110914561 A CN110914561 A CN 110914561A CN 201880046811 A CN201880046811 A CN 201880046811A CN 110914561 A CN110914561 A CN 1109145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ave
circumferential
preliminary
transmission member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68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14561B (zh
Inventor
黑川祥史
濑川彻
石井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14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4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14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4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54Couplings comprising a chain or strip surrounding two wheels arranged side by side and provided with teeth or the equival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18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the coupling parts (1) having slidably-interengaging teeth
    • F16D3/18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the coupling parts (1) having slidably-interengaging teeth radial teeth connecting concentric inner and outer coupl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 F16D3/7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or member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rubber-like flexible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200/00Materials; Production methods therefor
    • F16D2200/0034Materials; Production methods therefor non-metallic
    • F16D2200/0056Elasto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20Auxiliary indicators or alar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6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element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simila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扭矩传递用接头,即使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彼此之间继续进行扭矩传递。扭矩传递用接头具备中间传递部件(19)以及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两侧部各配置一个且使各自的径向外侧部与中间传递部件(19)的径向内侧部卡合的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在互相接近的一侧的轴向端部具有第一预备卡合部(63)及第二预备卡合部(66)。第一预备卡合部(63)和第二预备卡合部(66)以具有即使在第一传递部件(17)和第二传递部件(18)之间经由中间传递部件(19)进行扭矩传递时也不会消失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互相卡合。

Description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各种机械装置中用于在驱动轴和被驱动轴之间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及装有该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图29及图30示出了在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公知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方向盘1安装于转向轴2的后端部,转向轴2的前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外壳3内。在外壳3内且被转向轴2旋转驱动的部分固定有蜗轮4。在外壳内,具备:蜗杆5,其具有蜗杆轴6及设于蜗杆轴6的轴向中间部,且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7;以及电动马达8,其用于旋转驱动蜗杆5。蜗杆5的轴向两端部由深沟型球轴承等一对滚动轴承9a、9b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外壳3内。
在蜗杆轴6的前端部且比滚动轴承9a突出的部分外嵌有按压垫片10。在按压垫片10与外壳3之间具备盘簧11等弹性部件。盘簧11经由按压垫片10对蜗杆轴6的蜗杆齿7朝向蜗轮4施力。通过这样的结构,抑制了蜗杆齿7与蜗轮4之间的背隙,抑制了齿撞击声的产生。
在蜗杆轴6的基端部具备花键孔13。在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的前端部具备花键轴部14。蜗杆轴6的花键孔13和电动马达8的花键轴部14花键卡合,由此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和蜗杆轴6可传递扭矩地结合。
在抑制蜗杆齿7与蜗轮4之间的背隙的构造中,需要容许蜗杆轴6相对于输出轴12的摆动位移。因此,对于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要求能够增大在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之间被容许的不对中(倾斜、轴心不一致等)的构造。
作为这样的构造,在日本特表2002-518643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结合部的构造,其具备由装配于一方的轴的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和装配于另一方的轴的另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构成的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的外周面和另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的外周面相对于套筒状的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的内周面分别在周向上凹凸卡合。在该结合部的构造中,在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与中间传递部件之间被容许的不对中和在另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与中间传递部件之间被容许的不对中的和成为在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之间被容许的不对中,因此能够增大在该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之间被容许的不对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2-5186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日本特表2002-51864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构造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在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彼此之间,扭矩的传递无法充分地继续。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矩传递用接头,即使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彼此之间继续进行扭矩传递。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具备中间传递部件和一对端部传递部件。
上述中间传递部件在径向一侧的周面具有沿周向交替配置有凹部与凸部的中间侧凹凸部。
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沿轴向排列地配置于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径向一侧。更具体来说,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在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各配置一个。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分别具备:在径向另一侧的周面沿周向交替配置凹部和凸部而成的端部侧凹凸部;以及在该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彼此配置于互相接近的一侧的轴向端部的预备卡合部。此外,在上述径向一侧是径向内侧的情况下,上述径向另一侧是径向外侧,在该情况下,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配置于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径向内侧,上述中间侧凹凸部配备于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内周面,且上述端部侧凹凸部配备于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各自的外周面。另一方面,在上述径向一侧是径向外侧的情况下,上述径向另一侧是径向内侧。在该情况下,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配置于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径向外侧,上述中间侧凹凸部配备于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外周面,且上述端部侧凹凸部配备于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各自的内周面。
在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端部侧凹凸部在轴向上互相分离的状态下,该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凸部与上述中间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卡合。即,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端部侧凹凸部在周向上不会互相重叠。
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预备卡合部以具有周向间隙的状态互相卡合。
该周向间隙优选构成为即使在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彼此之间经由上述中间传递部件进行扭矩传递时也不会消失。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扭矩传递功能未降低的状态下,在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彼此之间经由上述中间传递部件进行扭矩传递时,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预备卡合部彼此以具有上述周向间隙的状态互相卡合。即,上述预备卡合部彼此不会可传递扭矩地卡合。另一方面,在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状态下,在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彼此之间进行扭矩传递时,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预备卡合部彼此不存在上述周向间隙地相互卡合,或者不存在上述周向间隙而是经由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上述中间侧凹凸部的上述凸部互相卡合。即,上述预备卡合部彼此可传递扭矩地卡合。
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还具备组装于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的一对弹性部件。在该情况下,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凸部相对于上述一对弹性部件卡合,且相对于上述中间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以具有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预备卡合部彼此之间的上述周向间隙构成为比介于上述中间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与上述一对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凸部之间的上述周向间隙大。
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预备卡合部分别能够由至少一个预备片构成。优选的是,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预备卡合部分别由沿周向等间距配置的多个预备片构成。在该情况下,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中的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的预备片和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的预备片在周向上逐个交替配置。或者,也能够将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预备卡合部中的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的预备卡合部由至少一个预备片构成,将另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的预备卡合部由至少一个预备凹部构成。
在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之间,能够将上述多个预备片及上述端部侧凹凸部构成为互相同形状且同大小。在该情况下,上述多个预备片的个数与上述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的个数相同。上述多个预备片分别配置于夹在上述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及上述凸部中的沿周向互相相邻的凹部和凸部各自的周向中央位置之间的周向范围内。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多个预备片分别配置于夹在通过上述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凸部中的一个凸部的周向中央位置和该扭矩传递用接头的中心轴的直线与通过上述一个凸部与和该一个凸部相邻的凸部之间的周向中央位置和该扭矩传递用接头的中心轴的直线之间的周向范围内。
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具备:
外壳;
蜗轮,其相对于上述外壳旋转自如地被支撑;
蜗杆,其具备蜗杆轴及设于该蜗杆轴的外周面并与上述蜗轮啮合的蜗杆齿,且相对于上述外壳旋转自如地被支撑;
电动马达,其具备用于旋转驱动上述蜗杆的输出轴;以及
扭矩传递用接头,其能够进行扭矩传递地连接上述电动马达的上述输出轴和上述蜗杆轴。
特别地,在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上述扭矩传递用接头由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构成,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中的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固定于上述电动马达的上述输出轴的前端部或与之一体成形,且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固定于上述蜗杆轴的基端部或与之一体成形。
在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能够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蜗杆能够相对于上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摆动,且在上述蜗杆轴的前端部与上述外壳之间具有对上述蜗杆朝向上述蜗轮施力的施力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即使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彼此之间继续进行扭矩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电动马达与蜗杆轴的结合部的剖视图。
图2是将一部分省略表示的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立体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局部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整体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从径向外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图。
图7是从图6的右方或左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图。
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9是图7的C-O-C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D-D剖视图或E-E剖视图。
图11是图8的F-F剖视图或G-G剖视图。
图12是图8的H-H剖视图。
图13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取出中间传递部件、第一弹性部件以及第二弹性部件而表示的图7的B-B剖视图。
图14中的图14(a)是从图5的左方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第一传递部件的图。图14(b)是图14(a)的I-I剖视图。
图15中的图15(a)是从图5的右方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第二传递部件的图。图15(b)是图15(a)的J-J剖视图。
图16中的图16(a)是从图5的左方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中间传递部件的图。图16(b)是图16(a)的K-K剖视图。图16(c)是图16(b)从图5的右方观察到的表示中间传递部件的图。
图17中的图17(a)是从图5的左方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第一弹性部件的图。图17(b)是图17(a)的L-L剖视图。图17(c)是图16(b)从图5的右方观察到的表示第一弹性部件的图。
图18中的图18(a)是从图5的左方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第二弹性部件的图。图18(b)是图18(a)的M-M剖视图。图18(c)是从图5的左方观察到的表示第二弹性部件的图。
图19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相当于图12的图。
图20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局部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21是将图20的扭矩传递用接头从轴向上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局部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23是将图22的扭矩传递用接头从轴向上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五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局部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25是将图24的扭矩传递用接头从轴向上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6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六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取出中间传递部件、第一弹性部件以及第二弹性部件,并从侧方观察到的图。
图27是图26的N-N剖视图。
图28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六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取出第一弹性部件或第二弹性部件,并从侧方观察到的图。
图29是表示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现有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切割侧视图。
图30是图29的放大P-P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
使用图1~图18,对实施方式的第一例进行说明。
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具备:外壳3;蜗轮4,其相对于外壳3旋转自如地被支撑;蜗杆5,其具备蜗杆轴6a及设于蜗杆轴6a的外周面且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7,而且相对于外壳3旋转自如地被支撑;电动马达8,其具备用于旋转驱动蜗杆5的输出轴12a;以及扭矩传递用接头16,其将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和蜗杆轴6a能够进行扭矩传递地连接。
不限于以下的构造,但与图29及图30所示的现有构造相同地,转向轴2的前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外壳3内,在被转向轴2旋转驱动的部分固定有蜗轮4。蜗杆5的轴向两端部由深沟球轴承等一对滚动轴承9a、9b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外壳3内。在外嵌于蜗杆轴6a的前端部的滚动轴承9a与外壳3之间具备含有盘簧、板簧等弹性体而构成的施力机构15。通过施力机构15,蜗杆轴6a的蜗杆齿7朝向蜗轮4基于弹性体的弹力被按压,即被施力。通过这样的结构,抑制了蜗杆齿7与蜗轮4之间的背隙,抑制了齿撞击声的产生。
在本例中,在轴向上互相直列配置的作为驱动轴的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的前端部和作为被驱动轴的蜗杆轴6a的基端部经由扭矩传递用接头16能够进行扭矩的传递地结合。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扭矩传递用接头16,将驱动轴侧(图2~图6、图8、图9、图13中的右侧)设为轴向一侧,将被驱动轴侧(图2~图6、图8、图9、图13中的左侧)设为轴向另一侧。
扭矩传递用接头16具备构成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中间传递部件19、以及构成一对弹性部件的第一弹性部件20及第二弹性部件21。更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从驱动轴侧即轴向一侧依次排列第一传递部件17、第一弹性部件20、中间传递部件19、第二弹性部件21、第二传递部件而装配成扭矩传递用接头16。
如图16所示,中间传递部件19整体为圆环状。中间传递部件由刚性比构成第一弹性部件20及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件高的材料,例如用布对橡胶进行强化而得到的带状材料、根据需要混入强化纤维而得到的合成树脂(PPS、PEEK、聚酰胺等)、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通过注射成形、铸造、锻造、烧结、切削等方法而形成。
中间传递部件19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31。主体部31在作为其径向一侧的周面的内周面具备沿周向交替配置有凹部33和凸部34的中间侧凹凸部32。
主体部31在轴向一侧面中的与构成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中央部对应的部分具备在轴向上突出的多个第一齿部35。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各个第一齿部35具有在主体部31的放射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的形状。另外,第一齿部35在作为其前端面的轴向一侧面具有从径向外端部伸长至中间部的倾斜侧面部36。倾斜侧面部36向越朝向径向外侧在轴向上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内侧(轴向另一侧)的方向倾斜。另外,多个第一齿部35中的在周向上间隔一个而配置的第一齿部35在其径向内侧面的轴向一半部具备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第一卡合突起37。第一卡合突起37的轴向内侧面(轴向另一侧面)为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
主体部31在轴向一侧部中的位于比第一齿部35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在轴向一侧面开口的圆环状的第一环状凹部38。构成第一环状凹部38的内表面的内径侧周面39和外径侧周面40为以主体部3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另外,主体部31在轴向一侧部的径向外端部具有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筒状的第一筒部41。第一筒部41的内周面与第一环状凹部38的外径侧周面40一同构成单个圆筒面。
主体部31在轴向另一侧面中的与构成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中央部对应的部分具备在轴向上突出的多个第二齿部42。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各个第二齿部42具有在主体部31的放射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的形状。另外,第二齿部42在作为其前端面的轴向另一侧面具有从径向外端部伸长至中间部的倾斜侧面部43。倾斜侧面部43向越朝向径向外侧在轴向上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内侧(轴向一侧)的方向倾斜。另外,多个第二齿部42中的在周向上隔开一个配置的第二齿部42在其径向内侧面的轴向另一半部具备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第二卡合突起44。第二卡合突起44的轴向内侧面(轴向一侧面)为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
主体部31在轴向另一侧部中的位于比第二齿部42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在轴向另一侧面开口的圆环状的第二环状凹部45。构成第二环状凹部45的内表面的内径侧周面46和外径侧周面47为以主体部3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另外,主体部31在轴向另一侧部的径向外端部具有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圆筒状的第二筒部48。第二筒部48的内周面与第二环状凹部45的外径侧周面47一同构成单个的圆筒面。
在本例中,第一卡合突起37和第二卡合突起44的周向上的配置的相位互相错开半间距。另外,在本例中,除了第一卡合突起37和第二卡合突起44的周向上的配置的相位互相错开半间距这一点,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两个半部互相具有镜像对称的形状。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第一卡合突起37及第二卡合突起44各自的个数能够比本例的个数少,也能够比本例的个数多。
如图14所示,第一传递部件17整体为圆环状。第一传递部件17由根据需要混入了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通过注射成形、铸造、锻造、烧结、切削等方法而形成。第一传递部件17通过紧配合、花键嵌合、铆接等方法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部以阻止了相对旋转及轴向的相对位移的状态外嵌固定。但是,也能够将第一传递部件17与输出轴12a的前端部一体形成。
第一传递部件17具有圆筒部62、相当于端部侧凹凸部的第一凹凸部22、第一凸缘部25、以及第一预备卡合部63。圆筒部62经由作为径向一侧的周面的内周面外嵌固定于输出轴12a。第一凹凸部22通过在圆筒部62的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即外周面中的从轴向另一端部到中间部的部分沿周向交替且等间距地配置凹部23和凸部24而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从圆筒部62的外周面中的从轴向另一端部到中间部的部分向径向外方伸长,并且具有由互相平行的平面构成的周向两侧面。第一凸缘部25为圆圈状,且从圆筒部62的轴向一端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伸长。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轴向一侧开口被作为第一凸缘部25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定位用侧面30a堵塞。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省略第一凸缘部25。第一预备卡合部63通过在圆筒部62的轴向内侧面(轴向另一侧面)沿周向等间距地配置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多个预备片64而构成。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预备片64具有以圆筒部6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扇形的形状,且具有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中心角宽度的一半以下的中心角宽度。预备片64的个数与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凸部24)的个数相同。各个预备片64配置于夹在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及凸部24中的在周向上互相相邻的凹部23和凸部24各自的周向中央位置彼此之间的周向范围内。
如图15所示,第二传递部件18整体为圆环状。第二传递部件18由根据需要混入了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通过注射成形、铸造、锻造、烧结、切削等方法而形成。第二传递部件18通过紧配合、花键嵌合、铆接等方法在蜗杆轴6a的基端部以阻止了相对旋转及轴向的相对位移的状态外嵌固定。但是,也能够将第二传递部件18与蜗杆轴6a的基端部一体形成。
第二传递部件18具有圆筒部65、相当于端部侧凹凸部的第二凹凸部26、第二凸缘部29、以及第二预备卡合部66。圆筒部65经由径向一侧的周面即内周面外嵌固定于蜗杆轴6a的基端部。第二凹凸部26通过在圆筒部65的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即外周面中的从轴向一端部到中间部的部分沿周向交替且等间距配置凹部27和凸部28而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从圆筒部65的外周面中的从轴向一端部到中间部的部分向径向外方伸长,且具有由互相平行的平面构成的周向两侧面。第二凸缘部29为圆圈状,且从圆筒部65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伸长。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轴向另一侧开口被作为第二凸缘部29的轴向一侧面的定位用侧面30b堵塞。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省略第二凸缘部29。第二预备卡合部66通过在圆筒部65的轴向内侧面(轴向一侧面)沿周向等间距配置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多个预备片67而构成。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预备片67具有以圆筒部6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扇形的形状,且具有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中心角宽度的一半以下的中心角宽度。预备片67的个数与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凸部28)的个数相同。各个预备片67配置于夹在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及凸部28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凹部27和凸部28各自的周向中央位置彼此之间的周向范围内。
此外,在本例中,第一传递部件17和第二传递部件18互相形成为同形状且同大小。因此,在本例中,通过第一传递部件17和第二传递部件18能够实现部件的共用化。
如图17所示,第一弹性部件20整体为圆圈状。第一弹性部件20由刚性比中间传递部件19低的橡胶(NBR、HNBR等)、高弹体(聚氨酯、硅等)等弹性材料形成。第一弹性部件20组装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侧部。
第一弹性部件20在周向上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成为相同的相位的多个部位具备第一弹性狭缝49。第一弹性狭缝49沿第一弹性部件20的放射方向伸长,且在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缘开口。第一弹性部件20在第一弹性狭缝49的周向两侧缘的径向外端附近的部分具备在周向上朝向第一弹性狭缝49的中央侧突出的弹性突起50。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弹性突起50具有凸圆弧形的前端面。另外,第一弹性狭缝49的周向两侧缘中的脱离了弹性突起50的部分为互相平行的平坦部69。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从轴向观察到的弹性突起50的前端面的形状不限于凸圆弧形,也能够设为三角形、梯形等其它形状。另外,弹性突起50相对于第一弹性狭缝49的周向两侧缘的径向位置也能够设为与本例不同的径向位置。另外,在第一弹性狭缝49的周向两侧缘各自设置的弹性突起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能够设为多个。另外,也能够省略弹性突起50,将第一弹性狭缝的周向两侧缘的整体设为互相平行的平坦部。
第一弹性部件20在沿周向相邻的第一弹性狭缝49彼此之间的周向中央部具备相当于厚度减薄部的第一透孔51。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透孔51具有沿第一弹性部件20的放射方向伸长的大致矩形的形状。第一弹性部件20在径向上夹在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与第一透孔51之间的部位具备第一卡合梁52。第一弹性部件20的轴向一侧面中的与第一卡合梁52对应的部位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另外,第一弹性部件20的轴向一侧面在径向中间部具有倾斜侧面部53。倾斜侧面部53向越朝向径向外侧在轴向上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内侧即轴向另一侧的方向倾斜。
第一弹性部件20在位于比第一弹性狭缝49及第一透孔51靠径向外侧的径向外端部具有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圆环状的第一环状凸部54。
如图8、图9以及图13所示,第一弹性部件20组装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侧部,覆盖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侧面。在该状态下,第一齿部35与第一透孔51的内侧不会产生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周向的晃动地卡合。在本例中,基于第一透孔51与第一齿部35的卡合,能够进行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一弹性部件20之间的扭矩传递。此外,在第一透孔51与第一齿部35的卡合部也可以具有径向、周向的晃动。
另外,第一卡合梁52卡合于第一卡合突起37的轴向另一侧面。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弹性部件20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向轴向一侧的位移,防止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分离。另外,第一环状凸部54被压入第一环状凹部38的内侧,由此第一环状凸部54被构成第一环状凹部38的内表面的内径侧周面39和外径侧周面40弹性地压缩。即,在该状态下,内径侧周面39及外径侧周面40和第一环状凸部54的两周面分别弹性地接触并强力地摩擦卡合。另外,第一弹性部件20的外周面紧配合地内嵌于第一筒部41的内周面,第一弹性部件20的外周面和第一筒部41的内周面弹性地接触并强力地摩擦卡合。在本例中,通过这些周面彼此的摩擦卡合,也能够防止第一弹性部件20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向轴向一侧的位移,防止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分离。而且,在本例中,第一弹性部件20的外周面被第一筒部41覆盖。由此,可防止在搬送中,其它物品碰撞、或挂住第一弹性部件20的外周面,防止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分离。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环状凸部54的周面仅与构成第一环状凹部38的内表面的内径侧周面39和外径侧周面40中的任一方的周面弹性地接触(以具有过盈量的状态嵌合),且使第一环状凸部54的周面与内径侧周面39和外径侧周面40中的另一方的周面仅(以不具有过盈量的状态)接触,或者不接触而是隔着间隙对置。另外,对于第一筒部41的内周面,也能够使第一弹性部件20的外周面仅接触,或者不接触而是隔着间隙对置。
第一弹性部件20的轴向一侧面位于比第一齿部35的前端面靠轴向一侧。另外,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位于比构成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及第一卡合突起37的径向内端缘靠径向内侧。
如图18所示,第二弹性部件21整体为圆圈状。第二弹性部件21由刚性比中间传递部件19低的橡胶(NBR、HNBR等)、高弹体(聚氨酯、硅等)等弹性材料形成。第二弹性部件21组装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侧部。
第二弹性部件21在周向上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成为相同相位的多个部位具备第二弹性狭缝55。第二弹性狭缝55沿第二弹性部件21的放射方向伸长,且在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缘开口。第二弹性部件21在第二弹性狭缝55的周向两侧缘的径向外端附近部具备沿周向朝向第二弹性狭缝55的中央侧突出的弹性突起56。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弹性突起56具有凸圆弧形的前端面。另外,第二弹性狭缝55的周向两侧缘中的脱离了弹性突起56的部分为互相平行的平坦部70。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从轴向观察到的弹性突起56的前端面的形状不限于凸圆弧形,也能够设为三角形、梯形等其它形状。另外,弹性突起56相对于第二弹性狭缝55的周向两侧缘的径向位置也能够设为与本例不同的径向位置。另外,在第二弹性部件21的周向两侧缘各自设置的弹性突起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能够设为多个。另外,也能够省略弹性突起56,将第二弹性狭缝的周向两侧缘的整体设为互相平行的平坦部。
第二弹性部件21在沿周向相邻的第二弹性狭缝55彼此之间的周向中央部具备相当于厚度减薄部的第二透孔57。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二透孔57具有沿第二弹性部件21的放射方向伸长的大致矩形的形状。第二弹性部件21在径向上夹在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与第二透孔57之间的部位具备第二卡合梁58。第二弹性部件21的轴向另一侧面中的与第二卡合梁58对应的部位向轴向一侧凹陷。另外,第二弹性部件21的轴向另一侧面在径向中间部具有倾斜侧面部59。倾斜侧面部59向越朝向径向外侧在轴向上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中央侧即轴向一侧的方向倾斜。
第二弹性部件21在位于比第二弹性狭缝55及第二透孔57靠径向外侧的径向外端部具有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环状的第二环状凸部60。
如图8、图9以及图13所示,第二弹性部件21组装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侧部,覆盖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侧面。在该状态下,第二齿部42与第二透孔57的内侧不会产生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周向的晃动地卡合。在本例中,基于第二透孔57与第二齿部42的卡合,能够进行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二弹性部件21之间的扭矩传递。此外,在第二透孔57与第二齿部42的卡合部也可以具有径向、周向的晃动。
另外,第二卡合梁58卡合于第二卡合突起44的轴向一侧面。由此,能够防止第二弹性部件21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向轴向另一侧的位移,防止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分离。另外,通过向第二环状凹部45的内侧压入第二环状凸部60,第二环状凸部60被构成第二环状凹部45的内表面的内径侧周面46和外径侧周面47弹性地压缩。即,在该状态下,内径侧周面46及外径侧周面47和第二环状凸部60的两周面分别弹性地接触并强力地摩擦卡合。另外,第二弹性部件21的外周面紧配合地内嵌于第二筒部48的内周面,第二弹性部件21的外周面和第二筒部48的内周面弹性地接触并强力地摩擦卡合。在本例中,通过这些周面彼此的摩擦卡合,也能够防止第二弹性部件21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向轴向另一侧的位移,防止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分离。而且,在本例中,第二弹性部件21的外周面被第二筒部48覆盖。由此,能够防止在搬送中,其它物品碰撞、挂住第二弹性部件21的外周面,防止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分离。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二环状凸部60的周面仅与构成第二环状凹部45的内表面的内径侧周面46和外径侧周面47中的任一方的周面弹性地接触(以具有过盈量的状态嵌合),且使第二环状凸部60的周面与内径侧周面46和外径侧周面47中的另一方周面仅(以没有过盈量的状态)接触,或者不接触而是隔着间隙对置。另外,对于第二筒部48的内周面,也能够使第二弹性部件21的外周面仅接触,或者不接触而是隔着间隙对置。
第二弹性部件21的轴向另一侧面位于比第二齿部42的前端面靠轴向另一侧。另外,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位于比构成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及第二卡合突起44的径向内端缘靠径向内侧。
此外,在本例中,第一弹性部件20和第二弹性部件21彼此形成为同形状且同大小。因此,在本例中,通过第一弹性部件20和第二弹性部件21,能够实现部件的共用化。
在本例中,在组装好中间传递部件19、第一弹性部件20以及第二弹性部件21的结合体61的状态下,在结合体61的轴向两侧面的径向中间部存在向越朝向径向外侧在向上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内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侧面部36、53、43、59。
在本例中,在组装好结合体61的状态下,第一传递部件17的从轴向另一端部到中间部从轴向一侧插入结合体61的轴向一侧部的径向内侧。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相对于第一弹性部件20的第一弹性狭缝49以具有第一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且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轴向一侧部以具有比第一周向间隙大的预定的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
具体来说,第一周向间隙由负的间隙构成。即,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被压入第一弹性狭缝49的内侧,构成第一弹性狭缝49的周向两侧缘的平坦部69及弹性突起50分别与凸部24的周向两侧面弹性地(以具有过盈量的状态)接触。因此,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相对于第一弹性狭缝49没有周向的晃动地卡合。特别是在该状态下,第一弹性狭缝49的周向两侧缘中的弹性突起50相对于凸部24的两侧面比平坦部69更强弹力地接触。
另一方面,介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卡合部的上述预定的周向间隙由正的间隙构成。即,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不会抵接,在这些周向侧面彼此之间存在如图11及图12所示的正的周向间隙α。另外,使第一凸缘部25的轴向另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a与结合体61的轴向一侧面接近或抵接,由此实现了第一传递部件17相对于结合体61的轴向的定位。此外,第一周向间隙也能够由零间隙构成。即,也能够使第一弹性狭缝49的周向两侧缘与凸部24的周向两侧面以没有过盈量的状态接触。另外,第一周向间隙也能够由正的间隙构成。
在本例中,在该状态下,在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第一弹性狭缝49的底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β。另外,在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γ(参照图10~图12)。径向间隙β比径向间隙γ小(β<γ)。在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ε。另外,在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前端面即径向内侧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η(参照图11及图12)。径向间隙ε比径向间隙η小(ε<η)。
在本例中,在组装好结合体61的状态下,第二传递部件18的从轴向一端部到中间部从轴向另一侧插入结合体61的轴向另一侧部的径向内侧。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相对于第二弹性部件21的第二弹性狭缝55以具有第二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且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轴向另一侧部以具有比第二周向间隙大的预定的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
具体来说,第二周向间隙由负的间隙构成。即,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被压入第二弹性狭缝55的内侧,构成第二弹性狭缝55的周向两侧缘的平坦部70及弹性突起56分别与凸部28的周向两侧面弹性地(以具有过盈量的状态)接触。因此,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相对于第二弹性狭缝55没有周向的晃动地卡合。特别是在该状态下,第二弹性狭缝55的周向两侧缘中的弹性突起56相对于凸部28的两侧面比平坦部70更强弹力地接触。
另一方面,介于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卡合部的上述预定的周向间隙由正的间隙构成。即,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不会抵接,且在这些周向侧面彼此之间存在如图11及图12所示的正的周向间隙α。另外,使第二凸缘部29的轴向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b与结合体61的轴向另一侧面接近或抵接,从而实现了第二传递部件18相对于结合体61的轴向的定位。此外,第二周向间隙也能够由零间隙构成。即,也能够使第二弹性狭缝55的周向两侧缘与凸部28的周向两侧面以没有过盈量的状态接触。另外,第二周向间隙也能够由正的间隙构成。
在本例中,在该状态下,在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第二弹性狭缝55的底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β。另外,在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γ(参照图10~图12)。径向间隙β比径向间隙γ小(β<γ)。在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ε。另外,在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前端面即径向内侧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η(参照图11及12)。径向间隙ε比径向间隙η小(ε<η)。
而且,在本例中,在该状态下,如图2、图8、图9、图12所示,使设于第一传递部件17和第二传递部件18的互相接近的一侧的轴向端部的第一预备卡合部63和第二预备卡合部66隔着周向间隙卡合(在周向上互相重叠)。具体来说,将构成第一预备卡合部63的预备片64和构成第二预备卡合部66的预备片67在周向上逐个交替地配置,并且在沿周向相邻的预备片64、67彼此之间分别存在正的周向间隙δ。另外,使该周向间隙δ比上述周向间隙α的两倍更大(δ>2α)。
另外,在组装好本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6的状态下,构成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的第一凹凸部22和第二凹凸部26在轴向上互相分离。第一凹凸部22和第二凹凸部26在周向上相互不重叠。
在本例中,构成第一传递部件17的第一凹凸部22及第一预备卡合部63和构成第二传递部件18的第二凹凸部26及第二预备卡合部66互相构成为同形状且同大小。另外,第一预备卡合部63的预备片64的个数与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个数相同,第二预备卡合部66的预备片67的个数与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个数相同,另外,预备片64和预备片67在周向上等间距配置,且配置于夹在沿周向相邻的凹部23和凸部24,或者凹部27和凸部28各自的周向中央位置彼此之间的周向范围内。因此,不必在意第一传递部件17与第二传递部件18的彼此的周向的相位关系,如果相对于结合体61组装第一传递部件17和第二传递部件18,则第一预备卡合部63的预备片64和第二预备卡合部66的预备片67始终以图12所示那样的位置关系配置。
在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在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与蜗杆5之间传递的扭矩较小的情况下,输出轴12a的旋转扭矩按照第一传递部件17→第一弹性部件20→中间传递部件19→第二弹性部件21→第二传递部件18→蜗杆5的顺序传递。即,输出轴12a的旋转扭矩通过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与第一弹性狭缝49的卡合部从第一传递部件17传递到第一弹性部件20。传递到第一弹性部件20的扭矩通过第一弹性部件20与中间传递部件19的第一齿部35的卡合部传递到中间传递部件19。传递到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通过中间传递部件19的第二齿部42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卡合部传递到第二弹性部件21。传递到第二弹性部件21的扭矩通过第二弹性狭缝55与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卡合部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及蜗杆5。
与之相对,如果在输出轴12a与蜗杆5之间传递的扭矩变大,则第一弹性部件20的一部分在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与第一齿部35之间沿周向被弹性地压瘪,而且第二弹性部件21的一部分在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第二齿部42之间沿周向被弹性地压瘪。于是,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及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各自的周向侧面彼此抵接。这些抵接的势头被第一弹性部件20及第二弹性部件21的一部分的弹性变形减弱,因此可抑制伴随着抵接的异响的产生。在该状态下,输出轴12a的旋转扭矩的大部分从第一凹凸部22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卡合部传递到中间传递部件19,传递到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的大部分从中间侧凹凸部32与第二凹凸部26的卡合部传递到蜗杆5。另外,剩余的扭矩与上述的扭矩小的情况同样地从输出轴12a传递到蜗杆5。
在本例中,在使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的旋转方向反转时,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及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各自的周向侧面彼此的抵接的势头被第一弹性部件20及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变形减弱,因此可抑制伴随着抵接的异响的产生。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扭矩传递用接头16的扭转刚性具有在传递的扭矩小的情况下变小,且在传递的扭矩大的情况下变大的两阶段特征。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例如以下方式使扭矩传递用接头16的扭转刚性比两阶段更多,上述方式为,使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和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互相不同,或者使第一弹性部件20的弹性和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互相不同,或者在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第一弹性狭缝49的卡合部及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第二弹性狭缝55的卡合部分别设置正的周向间隙,再或者使这些周向间隙互相不同。
在本例中,在第一凹凸部22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卡合部及第一凹凸部22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卡合部分别具有径向间隙β、γ、ε、η。另外,结合体61的轴向一侧面的径向中间部为向越朝向径向外侧在轴向上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内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侧面部36、53。因此,第一传递部件17和结合体61的中心轴彼此的倾斜被合理地容许。
同样地,在第二凹凸部26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卡合部及第二凹凸部26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卡合部分别具有径向间隙β、γ、ε、η。另外,结合体61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径向中间部为向越朝向径向外侧在轴向上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侧面部43、59。因此,第二传递部件18和结合体61的中心轴彼此的倾斜被合理地容许。
因此,即使产生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的轴偏移、偏心及蜗杆轴6a的轴偏移、倾斜、偏心等不对中,由于结合体61的中心轴相对于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的中心轴合理地倾斜,因此可进行顺滑的扭矩传递。
如上所述,在本例中,第一弹性部件20覆盖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主体部31的轴向一侧面,而且第一弹性部件20的轴向一侧面位于比第一齿部35的前端面靠轴向一侧。另外,第二弹性部件21覆盖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主体部31的轴向另一侧面,而且第二弹性部件21的轴向另一侧面位于比第二齿部42的前端面靠轴向另一侧。因此,即使在第一传递部件17与第二传递部件18之间产生大的偏心、倾斜等的情况下,基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存在,也可防止第一凸缘部25的轴向另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a与主体部31的轴向一侧面、第一齿部35的前端面抵接。另外,基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存在,也可防止第二凸缘部29的轴向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b与主体部31的轴向另一侧面、第二齿部42的前端面抵接。
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假设第一弹性部件20被弹性地压瘪而定位用侧面30a与第一齿部35的前端面抵接,或者第二弹性部件21被弹性地压瘪而定位用侧面30b与第二齿部42的前端面抵接的情况下,这些抵接的势头被第一弹性部件20或者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变形减弱,因此也可抑制伴随着抵接的异响的产生。
如上所述,在本例中,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位于比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及第一卡合突起37的径向内端缘靠径向内侧。另外,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位于比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及第二卡合突起44的径向内端缘靠径向内侧。另外,关于径向间隙β、γ、ε、η,具有β<γ及ε<η的关系。因此,即使在第一传递部件17与第二传递部件18之间产生了大的偏心、倾斜等的情况下,基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存在,也可防止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或第一卡合突起37的径向内端部抵接、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抵接等。另外,基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存在,可防止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或第二卡合突起44的径向内端部抵接、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抵接等。
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假设第一弹性部件20的径向内端部、第一弹性狭缝49被弹性地压瘪而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或第一卡合突起37的径向内端部抵接、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抵接,或者第二弹性部件21的径向内端部、第二弹性狭缝55被弹性地压瘪而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或第二卡合突起44的径向内端部抵接、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抵接的情况下,由于这些抵接的势头被第一弹性部件20或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变形减弱,因此可抑制伴随着抵接的异响的产生。
如上所述,在本例中,配备于第一传递部件17的轴向另一端部的第一预备卡合部63的预备片64和配备于第二传递部件18的轴向一端部的第二预备卡合部66的预备片67沿周向逐个交替地配置。另外,在沿周向相邻的预备片64、67彼此之间分别存在正的周向间隙δ。而且,周向间隙δ比周向间隙α的两倍更大(δ>2α)。因此,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不降低而中间传递部件19发挥正常的扭矩传递功能的状态下,即使在输出轴12a与蜗杆5之间传递的扭矩变大的情况下,存在于沿周向相邻的预备片64、67彼此之间的正的周向间隙δ也不会消失,沿周向相邻的预备片64、67的周向侧面彼此不会抵接。即,在中间传递部件19发挥正常的扭矩传递功能的状态下,扭矩不会从第一传递部件17直接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
另一方面,在本例中,在中间传递部件19破裂等而基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沿周向相邻的第一预备卡合部63的预备片64和第二预备卡合部66的预备片67的周向侧面彼此抵接,扭矩从第一传递部件17直接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即,在本例中,即使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通过将扭矩从第一传递部件17直接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可继续进行从输出轴12a向蜗杆5的扭矩的传递。
在该情况下,随着第一预备卡合部63的预备片64和第二预备卡合部66的预备片67的周向侧面彼此抵接而产生异响,因此通过该异响,能够告知驾驶员等基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
在实施方式的第一例中,将构成第一环状凹部38(第二环状凹部45)的内表面的内径侧周面39(46)及外径侧周面40(47)设为互相成为同轴的圆筒面。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构成第一环状凹部(第二环状凹部)的内表面的内径侧周面和外径侧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周面由向越朝向第一环状凹部(第二环状凹部)的开口侧第一环状凹部(第二环状凹部)的径向的宽度尺寸越大的方向倾斜的局部圆锥面构成。在该情况下,内径侧周面与外径侧周面之间的张角能够设为锐角,也能够设为钝角。另外,压入第一环状凹部(第二环状凹部)的第一环状凸部(第二环状凸部)的内周面或外周面也能够由成为摩擦卡合的对象面的局部圆锥面构成,该局部圆锥面与构成第一环状凹部(第二环状凹部)的内表面的内径侧周面或外径侧周面向相同方向倾斜相同的角度。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在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分别配备的预备片的形状及大小、个数、圆周方向上的配置的相位等没有特别限定。在本例中,各个预备片64(67)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以圆筒部62(6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扇形的形状,但不限于此,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预备片也能够采用例如大致矩形、椭圆形、圆形等任意的形状。另外,能够采用以下结构:将在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分别配备的预备片的个数各设为一个,而且将这些预备片的中心角宽度分别设为低于180°,由此使这些预备片的周向两侧面彼此分别隔着周向间隙δ对置。而且,关于各个预备片的前端面,也能够在从径向观察的情况下,在该前端面的周向两侧设置向越朝向预备片的前端侧越互相接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并将该前端面的形状设为锥状,或者在各个预备片的前端面的周向两侧设置沿径向伸长的倒角部。
[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使用图19,对实施方式的第二例进行说明。在本例中,第一预备卡合部63a的预备片64a的中心角宽度及第二预备卡合部66a的预备片67a的中心角宽度分别比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大(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倍)。另外,相应地,预备片64a、67a各自的个数比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一半)。由此,实现了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的成形的容易化。其它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三例]
使用图20及图21对实施方式的第三例进行说明。在本例中,第一预备卡合部63b的预备片64b不是配备于第一传递部件17的圆筒部62的轴向内侧面(轴向另一侧面),而是配备于相当于第一传递部件17的端部侧凹凸部的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中的在周向上间隔一个的凸部24的轴向内侧面(轴向另一端面)。另外,第二预备卡合部66b的预备片67b不是配备于第二传递部件18的圆筒部62的轴向内侧面(轴向一侧面),而是配备于相当于第二传递部件18的端部侧凹凸部的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中的在周向上间隔一个的凸部28的轴向内侧面(轴向一端面)。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预备片64b及预备片67b分别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
在将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组装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状态下,第一传递部件的预备片64b与第二传递部件的预备片67b的周向上的配置的相位互相错开半间距。因此,在该状态下,预备片64b和预备片67b在轴向上不会对置甚至抵接,而是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而且隔着周向间隙卡合(在周向上互相重叠)。在沿周向相邻的预备片64b、67b彼此之间分别存在正的周向间隙δ。该周向间隙δ比存在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或者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的周向间隙α足够于(δ>>α)。
在本例中,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沿周向相邻的第一预备卡合部63b的预备片64b和第二预备卡合部66b的预备片67b的周向侧面彼此夹持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预备片64b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及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和预备片67b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抵接,预备片64b和预备片67b经由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互相卡合,扭矩从第一传递部件17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即,在本例中,即使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了的情况下,扭矩从第一传递部件17直接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由此可继续从输出轴12a向蜗杆5的扭矩的传递。其它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四例]
使用图22及图23,对实施方式的第四例进行说明。在本例中,第一传递部件17的第一预备卡合部63c通过在圆筒部62的轴向内侧面(轴向另一侧面)的径向外半部沿周向等间距配置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多个预备片64c而构成。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预备片64c具有以圆筒部6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扇形的形状,且具有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中心角宽度的一半左右的中心角宽度。预备片64c的个数与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个数相同。各个预备片64c以预备片64c的周向中央位置与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各自的周向中央位置匹配的方式配置。
另一方面,第二传递部件18的第二预备卡合部66c通过在圆筒部62的径向外周面(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即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分别配置向径向内方凹入且在圆筒部62的轴向内侧面(轴向一端面)开口的预备凹部68而构成。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预备凹部68的开口具有以圆筒部6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扇形的形状,且具有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中心角宽度的一半左右的中心角宽度,实质上与预备片64c的前端面的形状匹配。预备凹部68的个数也与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个数相同,也与预备片64c的个数相同。各个预备凹部68的周向中央位置与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各自的周向中央位置匹配。
在将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组装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状态下,第一传递部件的预备片64c和第二传递部件的预备凹部68组合而构成多个预备卡合部。在各个预备卡合部中,位于预备片64c的周向两侧的周向侧面(周向外侧面)和位于预备凹部68的周向两侧的周向侧面(周向内侧面)均隔着周向间隙卡合。具体来说,在预备片64c和预备凹部68的互相对置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分别存在正的周向间隙δ。另外,该周向间隙δ比存在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或者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的周向间隙α的2倍更大(δ>2α)。
在本例中,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在上述预备卡合部的每一个中,互相对置的预备片64c的周向外侧面与预备凹部68的周向内侧面的组合的一方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抵接,预备片64c和预备凹部68互相卡合,扭矩从第一传递部件17直接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即,在本例中,即使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通过扭矩从第一传递部件17直接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可继续从输出轴12a向蜗杆5的扭矩的传递。
在预备片64c的径向内周面(径向一侧的周面)与预备凹部68的底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位于预备片64c的径向内周面与预备凹部68的底面之间的正的径向间隙大于位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第一弹性狭缝49的底面之间的正的径向间隙β(参照图11)及位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之间的正的径向间隙γ(参照图11)。因此,即使是在第一传递部件17与第二传递部件18之间产生大的偏心、倾斜等,且第一传递部件17或第二传递部件18和中间传递部件19沿径向进行了相对移动的情况,基于第一弹性部件20或第二弹性部件21的存在,预备片64c的径向内周面和预备凹部68的底面也不会抵接。此外,预备片64c的轴向前端面(轴向另一侧面)与预备凹部68的进深面(轴向一侧面)之间优选具有正的轴向间隙,但也可以具有零间隙。
在本例中,配备于第一传递部件17的预备片及配备于第二传递部件18的预备凹部的形状及大小、个数、圆周方向上的配置的相位等没有特别限定。其它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五例]
使用图24及图25对实施方式的第五例进行说明。在本例中,第一传递部件17的第一预备卡合部63d通过在圆筒部62的轴向内侧面(轴向另一侧面)的径向中央部沿周向等间距配置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多个预备片64d而构成。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预备片64d具有以圆筒部6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扇形的形状,且具有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中心角宽度的一半左右的中心角宽度。预备片64d的个数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个数相同。各个预备片64d以预备片64d的周向中央位置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各自的周向中央位置匹配的方式配置。
另一方面,第二传递部件18的第二预备卡合部66d通过在圆筒部62的轴向内侧面(轴向一侧面)沿周向等间距配置向轴向内方(轴向另一侧)凹入的多个预备凹部68a而构成。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预备凹部68a的开口具有以圆筒部6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扇形的形状,且具有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中心角宽度的一半左右的中心角宽度,实质上与预备片64d的前端面的形状匹配。预备凹部68a的个数也与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个数相同,也与预备片64d的个数相同。各个预备凹部68的周向中央位置与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各自的周向中央位置匹配。
在将第一传递部件17及第二传递部件18组装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状态下,第一传递部件的预备片64d和第二传递部件的预备凹部68a组合,构成多个预备卡合部。在各个预备卡合部,位于预备片64d的周向两侧的周向侧面(周向外侧面)和位于预备凹部68a的周向两侧的周向侧面(周向内侧面)均隔着周向间隙卡合。具体来说,在预备片64d和预备凹部68a的互相对置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分别存在正的周向间隙δ。另外,该周向间隙δ比存在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或者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和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的周向间隙α的两倍更大(δ>2α)。
在本例中,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在上述预备卡合部的每一个中,互相对置的预备片64d的周向外侧面与预备凹部68a的周向内侧面的组合的一方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抵接,预备片64d和预备凹部68a互相卡合,扭矩从第一传递部件17直接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即,在本例中,即使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通过扭矩从第一传递部件17直接传递到第二传递部件18,也可以继续从输出轴12a向蜗杆5的扭矩的传递。
在预备片64d的径向内周面(径向一侧的周面)与预备凹部68a的底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另外,在预备片64d的径向外周面(径向另一侧的周面)与预备凹部68a的顶棚面之间具有正的径向间隙。位于预备片64d的径向内周面与预备凹部68a的底面之间的正的径向间隙及位于预备片64d的径向外周面与预备凹部68a的顶棚面之间的正的径向间隙均大于位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第一弹性狭缝49的底面之间的正的径向间隙β(参照图11)及位于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中间侧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之间的正的径向间隙γ(参照图11)。因此,即使是在第一传递部件17与第二传递部件18之间产生大的偏心、倾斜等,且第一传递部件17或第二传递部件18和中间传递部件19在径向上进行了相对移动的情况,基于第一弹性部件20或第二弹性部件21的存在,预备片64c的径向内周面和预备凹部68的底面,或者预备片64d的径向外周面和预备凹部68a的顶棚面也不会抵接。此外,预备片64d的轴向前端面(轴向另一侧面)与预备凹部68a的进深面(轴向一侧面)之间优选具有正的轴向间隙,但也可以具有零间隙。
在本例中,配备于第一传递部件17的预备片及配备于第二传递部件18的预备凹部的形状及大小、个数、圆周方向上的配置的相位等没有特别限定。其它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六例]
使用图26~图28对实施方式的第六例进行说明。在本例中,第一弹性部件20在包括第一环状凸部54的外周面的其外周面的沿周向等间隔的多个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八个部位)具备分别遍及轴向的全长而形成的多个连通凹部71。第二弹性部件21在包括第二环状凸部60的外周面的其外周面的沿周向等间隔的多个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八个部位)具备分别遍及轴向的全长而形成的多个连通凹部71。
因此,在将第一弹性部件20组装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状态下,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第一环状凹部38的外径侧周面40及第一筒部41的内周面与连通凹部71的内表面之间存在连通第一环状凹部38的轴向内端部与轴向外侧的空间的间隙。另外,在将第二弹性部件21组装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状态下,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第二环状凹部45的外径侧周面47及第二筒部48的内周面与连通凹部71的内表面之间存在连通第二环状凹部45的轴向内端部与轴向外侧的空间的间隙。
在本例中,在向第一环状凹部38(第二环状凹部45)的内侧压入第一环状凸部54(第二环状凸部60)时,第一环状凹部38(第二环状凹部45)的内侧的空气经由上述间隙排出到外部。因此,可防止第一环状凹部38(第二环状凹部45)的内侧的气压升高而第一环状凸部54(第二环状凸部60)向第一环状凹部38(第二环状凹部45)的轴向外侧被回推等问题。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连通凹部71的周向宽度、个数、周向上的配置的相位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能够将连通凹部的数量设为一个。另外,作为连通凹部的内表面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形状。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用于连通第一环状凹部38(第二环状凹部45)的轴向内端部与轴向外侧的空间的连通凹部也能够设于构成第一环状凹部38(第二环状凹部45)的内表面的外径侧周面40(47)及第一筒部41(第二筒部48)的内周面。其它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本发明能够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的结构来实施。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扭矩传递用接头16,径向一侧为径向内侧,径向另一侧为径向外侧。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关于扭矩传递用接头,也能够采用以下结构:将径向一侧设为径向外侧,将径向另一侧设为径向内侧,即,相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径向的内外颠倒,即,中间传递部件在作为径向一侧的周面的外周面具有中间侧凹凸部,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分别在作为径向另一侧的周面的内周面具有端部侧凹凸部。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仅将中间传递部件与一对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两侧部中的任一方设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任意的结构,或者设为适当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而得到的结构。
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如例如日本特表2002-518643号公报所记载的扭矩传递用接头那样不具备一对弹性部件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即,通过仅具备构成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部件中的中间传递部件和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也可实现如下的本发明的功能,即,即使在基于中间传递部件的扭矩传递功能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彼此之间继续进行扭矩传递。
符号说明
1—方向盘,2—转向轴,3—外壳,4—蜗轮,5—蜗杆,6、6a—蜗杆轴,7—蜗杆齿,8—电动马达,9a、9b—滚动轴承,10—按压垫片,11—盘簧,12、12a—输出轴,13—花键孔,14—花键轴部,15—施力机构,16—扭矩传递用接头,17—第一传递部件,18—第二传递部件,19—中间传递部件,20—第一弹性部件,21—第二弹性部件,22—第一凹凸部,23—凹部,24—凸部,25—第一凸缘部,26—第二凹凸部,27—凹部,28—凸部,29—第二凸缘部,30a、30b—定位用侧面,31—主体部,32—中间侧凹凸部,33—凹部,34—凸部,35—第一齿部,36—倾斜侧面部,37—第一卡合突起,38—第一环状凹部,39—内径侧周面,40—外径侧周面,41—第一筒部,42—第二齿部,43—倾斜侧面部,44—第二卡合突起,45—第二环状凹部,46—内径侧周面,47—外径侧周面,48—第二筒部,49—第一弹性狭缝,50—弹性突起,51—第一透孔,52—第一卡合梁,53—倾斜侧面部,54—第一环状凸部,55—第二弹性狭缝,56—弹性突起,57—第二透孔,58—第二卡合梁,59—倾斜侧面部,60—第二环状凸部,61—结合体,62—圆筒部,63、63a、63b、63c—第一预备卡合部,64、64a、64b、64c—预备片,65—圆筒部,66、66a、66b、66c—第二预备卡合部,67、67a、67b—预备片,68—预备凹部,69—平坦部,70—平坦部,71—连通凹部。

Claims (6)

1.一种扭矩传递用接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中间传递部件和一对端部传递部件,
上述中间传递部件在径向一侧的周面具有沿周向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的中间侧凹凸部,
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沿轴向排列地配置于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径向一侧,而且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分别具有:在径向另一侧的周面沿周向交替配置凹部和凸部而成的端部侧凹凸部;以及在该一对端部传递部件彼此配备于互相接近的一侧的轴向端部的预备卡合部,
在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端部侧凹凸部在轴向上互相分离的状态下,该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凸部与上述中间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卡合,以及,
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预备卡合部以具有周向间隙的状态互相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组装于上述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的一对弹性部件,
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凸部相对于上述一对弹性部件卡合,且相对于上述中间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以具有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以及,
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预备卡合部彼此之间的上述周向间隙构成为比上述中间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与上述一对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凸部之间的上述周向间隙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的上述预备卡合部分别由沿周向等间距配置的多个预备片构成,
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中的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的预备片和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的预备片在周向上逐个交替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之间,上述多个预备片及上述端部侧凹凸部互相构成为同形状且同大小,
上述多个预备片的个数与上述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的个数相同,以及,
上述多个预备片分别配置于夹在上述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凹部及上述凸部中的沿周向彼此相邻的凹部和凸部各自的周向中央位置之间的周向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预备片分别配置于夹在上述端部侧凹凸部的上述凸部中的一个凸部的周向中央位置与上述一个凸部和与该一个凸部相邻的凸部之间的周向中央位置之间的周向范围内。
6.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
蜗轮,其相对于上述外壳旋转自如地被支撑;
蜗杆,其具备蜗杆轴及设于该蜗杆轴的外周面并与上述蜗轮啮合的蜗杆齿,且相对于上述外壳旋转自如地被支撑;
电动马达,其具备用于旋转驱动上述蜗杆的输出轴;以及,
扭矩传递用接头,其能够进行扭矩传递地连接上述电动马达的上述输出轴和上述蜗杆轴,
上述扭矩传递用接头由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构成,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中的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固定于上述电动马达的上述输出轴的前端部或与之一体成形,而且上述一对端部传递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端部传递部件固定于上述蜗杆轴的基端部或与之一体成形。
CN201880046811.1A 2017-07-25 2018-07-23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109145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3554 2017-07-25
JP2017143554 2017-07-25
PCT/JP2018/027523 WO2019022015A1 (ja) 2017-07-25 2018-07-23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4561A true CN110914561A (zh) 2020-03-24
CN110914561B CN110914561B (zh) 2022-04-15

Family

ID=65039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6811.1A Active CN110914561B (zh) 2017-07-25 2018-07-23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18429B2 (zh)
EP (1) EP3660346B1 (zh)
JP (1) JP6729806B2 (zh)
CN (1) CN110914561B (zh)
WO (1) WO201902201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2617A (zh) * 2022-04-21 2022-05-27 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联轴器及其使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44912B (zh) * 2023-03-17 2023-06-06 煜安特种阀门研制(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轴径适配的联轴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71603A1 (en) * 2007-01-17 2008-07-17 Jonathan Andrew Kneeshaw Pronged sleeve-type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CN102248886A (zh) * 2010-05-20 2011-11-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
CN202579693U (zh) * 2012-05-11 2012-12-0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联轴器
CN103047302A (zh) * 2011-10-14 2013-04-17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扭矩传递装置
CN104011414A (zh) * 2012-11-01 2014-08-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WO2016047188A1 (ja) * 2014-09-26 2016-03-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6175267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ウォーム減速機
CN106164507A (zh) * 2014-03-10 2016-11-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传动轴和在该传动轴中使用的等速接头
CN106428192A (zh) * 2015-08-07 2017-02-2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轴连结构造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EP3176454A1 (en) * 2014-09-26 2017-06-07 NSK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33427A (en) * 1962-10-01 1966-02-08 Dodge Mfg Corp Shaft coupling
EP0971142A1 (en) 1998-06-17 2000-01-12 The Gates Corporation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element, flexible couplings incorporating sam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JP4381024B2 (ja) 2003-04-10 2009-12-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シスト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71603A1 (en) * 2007-01-17 2008-07-17 Jonathan Andrew Kneeshaw Pronged sleeve-type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CN102248886A (zh) * 2010-05-20 2011-11-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3047302A (zh) * 2011-10-14 2013-04-17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扭矩传递装置
CN202579693U (zh) * 2012-05-11 2012-12-0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联轴器
CN104011414A (zh) * 2012-11-01 2014-08-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CN106164507A (zh) * 2014-03-10 2016-11-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传动轴和在该传动轴中使用的等速接头
WO2016047188A1 (ja) * 2014-09-26 2016-03-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176454A1 (en) * 2014-09-26 2017-06-07 NSK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WO2016175267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ウォーム減速機
CN106428192A (zh) * 2015-08-07 2017-02-2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轴连结构造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2617A (zh) * 2022-04-21 2022-05-27 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联轴器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60346B1 (en) 2022-04-13
EP3660346A4 (en) 2021-02-24
WO2019022015A1 (ja) 2019-01-31
US20210129902A1 (en) 2021-05-06
US11518429B2 (en) 2022-12-06
JP6729806B2 (ja) 2020-07-22
CN110914561B (zh) 2022-04-15
EP3660346A1 (en) 2020-06-03
JPWO2019022015A1 (ja) 2020-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0873B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JP6332467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652194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429752B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CN110914561B (zh)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WO2016047188A1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157666B2 (ja) 弾性軸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0494665B (zh) 转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WO2020013280A1 (ja) カップリング、トルク伝達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0048355A (ja) 弾性軸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04475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27411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47287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897591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551522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ウォーム減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