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0873B -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0873B
CN109790873B CN201780059290.9A CN201780059290A CN109790873B CN 109790873 B CN109790873 B CN 109790873B CN 201780059290 A CN201780059290 A CN 201780059290A CN 109790873 B CN109790873 B CN 1097908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member
concave
convex portion
torque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92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0873A (zh
Inventor
大泽亮
濑川彻
石井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90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0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8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54Couplings comprising a chain or strip surrounding two wheels arranged side by side and provided with teeth or the equival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 F16D3/7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or member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rubber-like flexibl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6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element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similar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shaped as an elastic disc or flat ring, arrang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coupling parts, different sets of spots of the disc or ring being attached to each coupling part, e.g. Hardy coup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1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 F16H1/1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22Toothed members; Worms for transmissions with crossing shafts, especially worms, worm-gears
    • F16H55/24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1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or for taking-up backlash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1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or for taking-up backlash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F16H2057/126Self-adjusting during operation, e.g. by a sp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括中间传递部件(19)、第一弹性部件(20)、第二弹性部件(21)、第一传递部件(17)和第二传递部件(18)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在本发明中,特别是中间传递部件(19)和两个弹性部件(20、21)利用以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上突出的状态设置的各齿部(35、40)所设置的卡合部(39、44)卡合。另外,在本发明中,第一、第二传递部件(17、18)的凹凸部(22、26)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间凹凸部(32),在存在比存在于凹凸部(22、26)与各弹性部件(20、21)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下卡合。进一步,在本发明中,各弹性部件(20、21)与中间传递部件(19)的各倾斜卡合面部(37、42)卡合。

Description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的力矩传递用接头例如用于被装入到各种机械装置中并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力矩。另外,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用作汽车的转向装置,通过将电动马达用作辅助动力源,从而实现减轻驾驶者为了操作方向盘所需的力。
背景技术
图18~19示出专利文献1记载且以往已知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在后端部安装有方向盘1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被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壳体3内,在由转向轴2旋转驱动的部分固定有蜗轮4。将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5设置在蜗杆轴6的轴向中间部,由电动马达7旋转驱动的蜗杆8的轴向两端部由深沟球轴承等1对滚动轴承9a、9b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壳体3内。进一步,在蜗杆轴6的末端部在与滚动轴承9a相比突出的部分外嵌有按压块10。在按压块10与壳体3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11等弹性部件。而且,利用螺旋弹簧11,经由按压块10将设置在蜗杆轴6上的蜗杆齿5向蜗轮4按压。利用该构成,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齿隙,抑制齿撞击声的产生。
在上述的以往构造的情况下,能抑制在蜗杆齿5与蜗轮4的啮合部产生齿撞击声,但关于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分产生的异常噪声,存在改善的余地。下面说明这一点。
在图19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将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能传递力矩地结合,以在蜗杆轴6的基端面开口的状态在蜗杆轴6的基端部形成有花键孔13。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形成有花键轴部14。而且,通过使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花键卡合,从而将输出轴12与蜗杆轴6能传递力矩地结合。
如果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在使周向间隙为零的状态(没有齿隙)下花键卡合,那么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花键卡合部)不会产生异常噪声。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在花键卡合部会存在齿隙。特别是在利用图19所示的构造来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齿隙的构造中,从需要使蜗杆轴6摆动移位这方面来看,不能完全消除花键卡合部的齿隙,存在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构造,通过使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蜗杆轴经由金属制且为圆柱状的动力传递部件而结合,从而能够使蜗杆轴的摆动移位顺利进行。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构造中,为了使蜗杆轴摆动移位,在动力传递部件的两端部所设置的花键轴部(阳花键)、与蜗杆轴和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各自的端部所设置的花键孔(阴花键)的花键卡合部,分别存在齿隙。因此,关于使旋转轴的旋转方向逆转时的异常噪声,存在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12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形态,实现一种在使驱动轴的旋转方向逆转时能够抑制异常噪声产生的力矩传递用接头的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包括中间传递部件、第一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第一传递部件、以及第二传递部件。
中间传递部件具有:主体部,在径向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而成的中间凹凸部;第一齿部,在该主体部的轴向一侧面的周向多个部位被分别以在轴向上突出的状态设置;第二齿部,在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周向多个部位被分别以在上轴向突出的状态设置;第一卡合部,被设置在各所述第一齿部中的至少1个第一齿部;以及第二卡合部,被设置在所述各第二齿部中的至少1个第二齿部。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由弹性材料制并被构成为圆环状,通过与各所述第一齿部卡合从而能在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之间传递力矩,并且通过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从而相对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向轴向一侧的移位被限制。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由弹性材料制并被构成为圆环状,通过与各所述第二齿部卡合从而能在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之间传递力矩,并且通过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从而相对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向轴向另一侧的移位被限制。
所述第一传递部件在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而成的第一凹凸部,使该第一凹凸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能传递力矩地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一凹凸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轴向一端部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能传递力矩地卡合(使构成所述第一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所述中间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对置)。
所述第二传递部件在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而成的第二凹凸部,使该第二凹凸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能传递力矩地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二凹凸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轴向另一端部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能传递力矩地卡合(使构成所述第二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所述中间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对置)。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凹凸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所述轴向一端部,在存在比存在于所述第一凹凸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卡合部(存在于构成所述第一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表面之间)的周向间隙(包含零的情况)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下卡合。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凹凸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所述轴向另一端部,在存在比存在于所述第二凹凸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卡合部(存在于构成所述第二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表面之间)的周向间隙(包含零的情况)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下卡合。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至少1个第一齿部的径向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合部,或者在所述至少1个第二齿部的径向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二卡合部。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至少1个第一齿部的径向一侧面和径向另一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径向侧面,作为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有:向该第一齿部的径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轴向一侧而增大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卡合面部、或者在径向上突出的第一卡合突起,在所述至少1个第二齿部的径向一侧面和径向另一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径向侧面,作为所述第二卡合部,设置有:向该第二齿部的径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增大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卡合面部、或者在径向上突出的第二卡合突起。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二传递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部件上设置有定位用侧面,其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抵接或者接近对置。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设置有倾斜侧面部,其向随着朝向径向另一侧而在轴向上朝向所述结合体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构成所述第一凹凸部和所述第二凹凸部中至少任意一个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宽度尺寸,随着在轴向上朝向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中央侧而减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旋转轴、蜗轮、蜗杆、以及电动马达。
所述旋转轴被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壳体。
所述蜗轮与所述旋转轴同轴地被支承于该旋转轴,与该旋转轴一起旋转。
所述蜗杆具有蜗杆轴和被设置在该蜗杆轴的外周面的蜗杆齿,在使该蜗杆齿与所述蜗轮啮合的状态下,被自由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壳体。
所述电动马达例如在被支承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用于旋转驱动所述蜗杆。
作为驱动轴的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作为被驱动轴的所述蜗杆轴由力矩传递用接头能传递力矩地连接。
所述力矩传递用接头是上述力矩传递用接头,所述第一传递部件被固定或者一体成型在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末端部,并且所述第二传递部件被固定或者一体成型在所述蜗杆轴的基端部。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蜗杆轴的末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预压赋予机构,该预压赋予机构将所述蜗杆向所述蜗轮弹性地按压。
发明的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构成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在使在轴向端部固定或者一体成型有第一传递部件的驱动轴、以及在轴向端部固定或者一体成型有第二传递轴的被驱动轴中的驱动轴的旋转方向逆转时,能够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
即,在上述构成中,第一凹凸部相对于中间凹凸部的轴向一端部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能传递力矩地卡合,并且第二凹凸部相对于中间凹凸部的轴向另一端部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能传递力矩地卡合。因此,能够采用如下构成:在从驱动轴向被驱动轴传递力矩时,在其初始的阶段,在第一凹凸部与第一弹性部件的卡合部,在第一弹性部件弹性变形后,构成第一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抵接。另外,同样,能够采用如下构成:在第二凹凸部与第二弹性部件的卡合部,在第二弹性部件弹性变形后,构成第二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抵接。所以,由于这些抵接的势头随着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而被削弱,因此,能够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其结果是,在使驱动轴的旋转方向逆转时,也能在第一凹凸部及第二凹凸部与中间凹凸部的卡合部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
另外,在本发明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弹性部件通过与中间传递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卡合,从而相对于该中间传递部件向轴向一侧的移位被限制,所以在使用中,能够防止这些第一弹性部件与中间传递部件分离。另外,由于第二弹性部件通过与中间传递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从而相对于该中间传递部件向轴向另一侧的移位被限制,所以在使用中,能够防止这些第二弹性部件与中间传递部件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与图19同样的图。
图2是同一例子的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同一例子的力矩传递用接头的立体图。
图4是同一例子的将力矩传递用接头局部地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同一例子的将力矩传递用接头的整体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同一例子的从径向外侧观察力矩传递用接头的图。
图7是同一例子的从轴向一侧(或者轴向另一侧)观察力矩传递用接头的图。
图8是同一例子的图7的B-O-B剖视图。
图9是同一例子的图6的C-C剖视图(D-D剖视图)。
图10是同一例子的图6的E-E剖视图(F-F剖视图)。
图11是同一例子的省略第一传递部件和第二传递部件并示出的图10的G-G剖视图。
图12是同一例子,示出第一传递部件,(a)是从(b)的左方观察的图,(b)是(a)的H-H剖视图。
图13是同一例子,示出第二传递部件,(a)是(b)的I-I剖视图,(b)是从(a)的右方观察的图。
图14是同一例子,(a)、(b)是从径向外侧观察构成第一凹凸部(第二凹凸部)的凸部的2个例子的图。
图15是同一例子,示出中间传递部件,(a)是从(b)的左方观察的图,(b)是(a)的J-J剖视图,(c)是从(b)的右方观察的图。
图16是同一例子,示出第一弹性部件,(a)是(b)的K-K剖视图,(b)是从(a)的右方观察的图。
图17是同一例子,示出第二弹性部件,(b)是(a)的L-L剖视图,(a)是从(b)的左方观察的图。
图18是示出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以往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切断侧视图。
图19是图18的放大M-M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方向盘
2:转向轴
3:壳体
4:蜗轮
5:蜗杆齿
6、6a:蜗杆轴
7:电动马达
8:蜗杆
9a、9b:滚动轴承
10:按压块
11:螺旋弹簧
12、12a:输出轴
13:花键孔
14:花键轴部
15:预压赋予机构
16:力矩传递用接头
17:第一传递部件
18:第二传递部件
19:中间传递部件
20:第一弹性部件
21:第二弹性部件
22:第一凹凸部
23:凹部
24:凸部
25:第一凸缘部
26:第二凹凸部
27:凹部
28:凸部
29:第二凸缘部
30a、30b:定位用侧面
31:主体部
32:中间凹凸部
33:凹部
34:凸部
35:第一齿部
36:倾斜侧面部
37:第一倾斜卡合面部
38:倒角部
39:第一卡合突起
40:第二齿部
41:倾斜侧面部
42:第二倾斜卡合面部
43:倒角部
44:第二卡合突起
45:第一弹性狭缝
46:第一透孔
47:第一被倾斜卡合面部
48:第一卡合梁
49:倾斜侧面部
50:第二弹性狭缝
51:第二透孔
52:第二被倾斜卡合面部
53:第二卡合梁
54:倾斜侧面部
55:结合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
通过图1~17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
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与图18~19所示的以往构造同样,将在后端部安装有方向盘1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壳体3内,在由转向轴2旋转驱动的部分固定有蜗轮4。另外,将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5设置在蜗杆轴6a的轴向中间部外周面,利用1对滚动轴承(图示的例子中为滚珠轴承)9a、9b,将由电动马达7旋转驱动的蜗杆8的轴向两端部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壳体3内。进一步,在外嵌在蜗杆轴6a的末端部的滚动轴承9a与壳体3之间,设置有包含螺旋弹簧、板簧等弹性体而构成的预压赋予机构15。预压赋予机构15基于弹性体的弹力将设置在蜗杆轴6a上的蜗杆齿5向蜗轮4按压。利用该构成,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齿隙,抑制齿撞击声的产生。
在本例的情况下,将在轴向上互相直列地配置的作为驱动轴的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的末端部、与作为被驱动轴的蜗杆轴6a的基端部,经由力矩传递用接头16能传递力矩地结合。
力矩传递用接头16包括第一传递部件17、第二传递部件18、中间传递部件19、第一弹性部件20、以及第二弹性部件21。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力矩传递用接头16,轴向“一侧”例如是指图2~6、8、11中的右侧,轴向“另一侧”例如是指图2~6、8、11中的左侧。
第一传递部件17被设置在输出轴12a的末端部。例如如图12所示,第一传递部件17由根据需要而混入了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利用注射成型、铸造、锻造、烧结、切削等方法,将整体制造为圆环状。第一传递部件17利用过盈配合、花键嵌合、铆接等,在阻止相对旋转和轴向的相对移位的状态下,外嵌固定在输出轴12a的末端部。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第一传递部件17也可以一体形成于输出轴12a的末端部。
在第一传递部件17的外周面中的除了轴向一端部之外的轴向另一端部至中间部,设置有将凹部23与凸部24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第一凹凸部22。另外,在第一传递部件17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一端部,跨全周地设置有圆轮状的第一凸缘部25。而且,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轴向一侧开口被第一凸缘部25的轴向另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a塞住。
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周向两个侧面为互相平行的平面。即,构成该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A在径向上没有变化,另外如图14的(a)所示,在轴向上也没有变化。
第二传递部件18被设置在蜗杆轴6a的基端部。例如如图13所示,第二传递部件18由根据需要而混入了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利用注射成型、铸造、锻造、烧结、切削等方法,将整体制造为圆环状。第二传递部件18利用过盈配合、花键嵌合、铆接等,在阻止相对旋转和轴向的相对移位的状态下,外嵌固定在蜗杆轴6a的基端部。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第二传递部件18也可以一体形成于蜗杆轴6a的基端部。
在第二传递部件18的外周面中除了轴向另一端部之外的轴向一端部至中间部,设置有将凹部27与凸部28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而成的第二凹凸部26。另外,在第二传递部件18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端部,跨全周地设置有圆轮状的第二凸缘部29。而且,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轴向另一侧开口被第二凸缘部29的轴向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b塞住。
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周向两个侧面为互相平行的平面。即,构成该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B在径向上没有变化,另外,如图14的(a)所示,在轴向上也没有变化。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第一传递部件17与第二传递部件18互相被制造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因此,在本例的情况下,第一传递部件17与第二传递部件18能够共享元件。
中间传递部件19例如如图15所示,由是比构成第一弹性部件20和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材料难以弹性变形(刚性高)的材料,即满足这样的条件的用布强化了橡胶的带材料、根据需要而混入有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PPS、PEEK、聚酰胺等)、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利用注射成型、铸造、锻造、烧结、切削等方法,将整体制造为圆环状。
中间传递部件19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31,并且在该主体部31的内周面上具有将凹部33与凸部34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而成的中间凹凸部32。
在主体部31的轴向一侧面中的与各凸部34、34的周向中央部对应的部分的各自的径向内端部至中间部,以在轴向上突出的状态设置有从轴向观察的形状为近似扇形的第一齿部35。各第一齿部35、35的末端面(轴向一侧面)的各自的径向外端部至中间部为倾斜侧面部36,该倾斜侧面部36向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在轴向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央侧(轴向另一侧)的方向倾斜。另外,各第一齿部35、35的各自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中间部为第一倾斜卡合面部37,该第一倾斜卡合面部37向随着朝向轴向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各第一齿部35、35的径向上的宽度尺寸增大的方向)倾斜。另外,在各第一齿部35、35的各自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两端部设置有1对倒角部38、38,该倒角部38向随着朝向周向两侧而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另外,各第一齿部35、35的径向中间部的周向侧面(在扇形的径向上延伸的侧面)与构成凹部33的内表面的周向侧面平行。另外,在各第一齿部35、35中的在周向上隔1个配置的多个第一齿部35、35的各自的径向内侧面的轴向一半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一卡合突起39。各第一卡合突起39、39的轴向另一侧面为与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
另外,在主体部31的轴向另一侧面中的与各凸部34、34的周向中央部对应的部分的各自的径向内端部至中间部,以在轴向上突出的状态设置有从轴向观察的形状为近似扇形的第二齿部40。各第二齿部40、40的末端面(轴向另一侧面)的各自的径向外端部至中间部为倾斜侧面部41,该倾斜侧面部41向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在轴向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央侧(轴向一侧)的方向倾斜。另外,各第二齿部40、40的各自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中间部为第二倾斜卡合面部42,该第二倾斜卡合面部42向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各第二齿部40、40的径向上的宽度尺寸增大的方向)倾斜。另外,在各第二齿部40、40的各自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两端部设置有1对倒角部43、43,该倒角部43向随着朝向周向两侧而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另外,各第二齿部40、40的径向中间部的周向侧面(在扇形的径向上延伸的侧面)与构成凹部33的内表面的周向侧面平行。另外,在各第二齿部40、40中的在周向隔1个配置的多个第二齿部40、40的各自的径向内侧面的轴向另一半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二卡合突起44。这些各第二卡合突起44、44的轴向一侧面为与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各第一卡合突起39、39与各第二卡合突起44、44在周向上的配置的相位互相偏离半个间距。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第一卡合突起39(第二卡合突起44)的个数可以比本例的个数少,也可以比本例的个数多(例如与第一齿部35(第二齿部40)的数量相同)。另外,也可以使各第一卡合突起39、39与各第二卡合突起44、44在周向上的配置的相位互相一致。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两半部互相被制造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但是,如上所述,各第一卡合突起39、39与各第二卡合突起44、44在周向上的配置的相位互相偏离半个间距。
第一弹性部件20例如如图16所示,由刚性比中间传递部件19低的橡胶(NBR、HNBR等)、弹性体(聚氨酯、硅等)等弹性材料,将整体制造为圆轮状,并被组装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端部。
在第一弹性部件20中的在周向上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凹部33为相同相位的多个部位,分别设置有在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缘开口的第一弹性狭缝45。另外,在第一弹性部件20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弹性狭缝45、45彼此之间的周向中央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透孔46。各第一透孔46、46分别从轴向观察的形状是扇形,在插入有第一齿部35的状态下,能够使该第一齿部35在周向和径向上没有不稳地卡合。特别是构成各第一透孔46、46的内表面的外径侧侧面分别为第一被倾斜卡合面部47,该第一被倾斜卡合面部47能与第一齿部35的第一倾斜卡合面部37面接触。另外,构成各第一透孔46、46的内表面的周向侧面(在扇形的径向上延伸的侧面)与构成相邻的第一弹性狭缝45、45的内表面的周向侧面平行。另外,第一弹性部件20中的在径向上被夹在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与各第一透孔46、46之间的部分分别为轴向一半部被切除的第一卡合梁48。另外,第一弹性部件20的轴向一侧面的径向外端部至中间部为倾斜侧面部49,该倾斜侧面部49向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轴向另一侧(在轴向上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第一弹性部件20例如如图8所示,在被组装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端部的状态下,覆盖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侧面,并且在各第一透孔46、46的内侧一个一个地插入各第一齿部35、35并在周向和径向上没有不稳地卡合。而且,基于各第一齿部35、35的周向两个侧面与各第一透孔46、46的内表面的卡合,能在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一弹性部件20之间传递力矩。另外,在该状态下,使各第一透孔46、46的第一被倾斜卡合面部47与各第一齿部35、35的第一倾斜卡合面部37卡合(面接触),并且使各第一卡合梁48的轴向一侧面与各第一卡合突起39的轴向另一侧面卡合(面接触)。而且,基于这些卡合,限制第一弹性部件20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向轴向一侧的移位,防止这些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一弹性部件20分离。
另外,在该状态下,在各第一齿部35、35的倒角部38、38与各第一透孔46、46的第一被倾斜卡合面部47之间,分别设置有近似三角形的间隙。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通过限制各部的尺寸,从而使第一弹性部件20的轴向一侧面与各第一齿部35、35的末端面相比位于轴向一侧。并且,通过使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径尺寸分别小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各凸部24、24的内切圆的直径尺寸和各第一卡合突起39、39的内切圆的直径尺寸,从而使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各凸部24、24的径向内侧面和各第一卡合突起39、39的径向内端部边缘相比位于径向内侧。
第二弹性部件21例如如图17所示,由刚性比中间传递部件19低的橡胶(NBR、HNBR等)、弹性体(聚氨酯、硅等)等弹性材料,将整体制造为圆轮状,并被组装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端部。
在第二弹性部件21中的在周向上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凹部33为相同相位的多个部位,分别设置有在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缘开口的第二弹性狭缝50。另外,在第二弹性部件21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弹性狭缝50、50彼此之间的周向中央部分别设置有第二透孔51。各第二透孔51、51分别从轴向观察的形状是扇形,在插入有第二齿部40的状态下,能够使该第二齿部40在周向和径向上没有不稳地卡合。特别是构成这些各第二透孔51、51的内表面的外径侧侧面分别为第二被倾斜卡合面部52,该第二被倾斜卡合面部52能与第二齿部40的第二倾斜卡合面部42面接触。另外,构成各第二透孔51、51的内表面的周向侧面(在扇形的径向上延伸的侧面)与构成在周向相邻的第二弹性狭缝50、50的内表面的周向侧面平行。另外,第二弹性部件21中的在径向上被夹在该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与各第二透孔51、51之间的部分分别为轴向另一半部被切除的第二卡合梁53。另外,第二弹性部件21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径向外端部至中间部为倾斜侧面部54,该倾斜侧面部54向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轴向一侧(在轴向上为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第二弹性部件21例如如图8所示,在被组装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端部的状态下,覆盖该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侧面,并且在各第二透孔51、51的内侧一个一个地插入各第二齿部40、40并在周向和径向没有不稳地卡合。而且,基于各第二齿部40、40的周向两个侧面与各第二透孔51、51的内表面的卡合,能在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二弹性部件21之间传递力矩。另外,在该状态下,使各第二透孔51、51的第二被倾斜卡合面部52与各第二齿部40、40的第二倾斜卡合面部42卡合(面接触),并且使各第二卡合梁53的轴向另一侧面与各第二卡合突起44的轴向一侧面卡合(面接触)。而且,基于这些卡合,限制第二弹性部件21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向轴向另一侧的移位,防止这些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二弹性部件21分离。
另外,在该状态下,在各第二齿部40、40的倒角部43、43与各第二透孔51、51的第二被倾斜卡合面部52之间,分别设置有近似三角形的间隙。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通过限制各部的尺寸,使第二弹性部件21的轴向另一侧面与各第二齿部40、40的末端面相比位于轴向另一侧。并且,通过使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径尺寸分别小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各凸部24、24的内切圆的直径尺寸和各第二卡合突起44、44的内切圆的直径尺寸,从而使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各凸部24、24的径向内侧面和各第二卡合突起44、44的径向内端部边缘相比位于径向内侧。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第一弹性部件20与第二弹性部件21互相被制造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因此,在本例的情况下,用第一弹性部件20与第二弹性部件21来实现元件的共享。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组装了中间传递部件19和第一弹性部件20和第二弹性部件21的结合体55的状态下,在结合体55的轴向两个侧面的径向外端部至中间部设置有倾斜侧面部(36、49)(41、54),该倾斜侧面部(36、49)(41、54)向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在轴向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组装了结合体55的状态下,从轴向一侧将第一传递部件17的轴向另一端部至中间部插入到结合体55的轴向一端部的径向内侧。
由此,使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与被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20上的第一弹性狭缝45不存在周向间隙地卡合,并且使第一凹凸部22与被设置在中间传递部件19上的中间凹凸部32的轴向一端部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卡合。即,在该状态下,使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周向两个侧面与第一弹性狭缝45的周向两个内侧面分别抵接。另一方面,使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不抵接,在各周方向侧面彼此之间存在周向间隙α、α(参照图10)。另外,通过使第一凸缘部25的轴向另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a与结合体55的轴向一侧面接近或者抵接(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接近),从而实现第一传递部件17相对于结合体55在轴向上的定位。
进一步,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在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第一弹性狭缝45的底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β,在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γ(参照图9、10)。并且,径向间隙β小于径向间隙γ(β<γ)。另外,在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ε,在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末端面(径向内侧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η(参照图10)。并且,径向间隙ε小于径向间隙η(ε<η)。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组装了结合体55的状态下,从轴向另一侧将第二传递部件18的轴向一端部至中间部插入到结合体55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径向内侧。
由此,使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被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21上的第二弹性狭缝50不存在周向间隙地卡合,并且使第二凹凸部26与被设置在中间传递部件19上的中间凹凸部32的轴向另一端部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卡合。即,在该状态下,使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6的周向两个侧面与第二弹性狭缝50的周向两个内侧面分别抵接。另一方面,使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不抵接,在各周方向侧面彼此之间存在周向间隙α、α。另外,通过使第二凸缘部29的轴向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b与结合体55的轴向另一侧面接近或者抵接(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接近),从而实现第二传递部件18相对于结合体55在轴向上的定位。
进一步,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在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第二弹性狭缝50的底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β,在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γ。并且,径向间隙β小于径向间隙γ(β<γ)。另外,在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ε,在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末端面(径向内侧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η。并且,径向间隙ε小于径向间隙η(ε<η)。
此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结合体55上装入了第一传递部件17和第二传递部件18的状态下,第一传递部件17和第二传递部件18在轴向上被直列配置,互相在轴向上不重合。
另外,第一传递部件17的定位用侧面30a与第二传递部件18的定位用侧面30b之间的轴向距离T,大于结合体55的轴向尺寸S(详细而言为第一弹性部件20的轴向一侧面与第二弹性部件18的轴向另一侧面的轴向距离)(T>S)。
在上述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与蜗杆8之间传递的力矩比较小的情况下,输出轴12a的旋转力矩从构成第一传递部件17的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24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第一弹性狭缝45、45的卡合部传递至第一弹性部件20,进一步,从该第一弹性部件20与中间传递部件19的第一齿部35、35的卡合部传递至中间传递部件19。而且,传递至中间传递部件19的力矩从中间传递部件19的第二齿部40、40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卡合部传递至第二弹性部件21,进一步从第二弹性部件21的第二弹性狭缝50、50与构成第二传递部件18的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28的卡合部传递至蜗杆8。
与之相对,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之间传递的力矩大时,第一弹性部件20的一部分在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24与第一齿部35、35之间在周向上被弹性地压扁,并且第二弹性部件21的一部分在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28与第二齿部40、40之间在周向上被弹性地压扁。而且,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24和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28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34的各周向侧面彼此抵接。由于这些抵接的势头通过第一弹性部件20和第二弹性部件21的一部分的弹性变形而被削弱,因此,能够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在该状态下,输出轴12a的旋转力矩的大部分从第一凹凸部22与中间凹凸部32的卡合部传递至中间传递部件19,传递至中间传递部件19的力矩的大部分从中间凹凸部32与第二凹凸部26的卡合部传递至蜗杆8(其余的力矩与上述的力矩小的情况同样,从输出轴12a传递至蜗杆8)。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使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的旋转方向逆转时,也由于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24和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28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34的各周向侧面彼此的抵接的势头通过第一弹性部件20和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变形而被削弱,因此,能够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通过经由力矩传递用接头16进行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之间的力矩传递,从而能够根据传递的力矩的大小将力矩的传递特性分为2个阶段。换言之,在本例的情况下,力矩传递用接头16的扭曲刚性具有在传递的力矩小的情况下小并在传递的力矩大的情况下大这样的2阶段特性。因此,能够使方向盘1的操作感良好。
即,一般而言,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在由于路面坎坷等而从车轮侧向固定有蜗轮4的部分施加振动力矩的情况下,检测该力矩,利用电动马达7来产生抵消该力矩的方向的力矩。由此,抵消振动力矩(欲通过转向轴2传递至方向盘1的力矩)。
此处,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8具有由于施加在该蜗轮4上的振动力矩的反作用力而旋转的倾向,但在对于使蜗杆8与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相对旋转的阻力(力矩传递用接头16的扭曲刚性)大的情况下,蜗杆8的旋转阻力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施加在所述蜗轮4上的振动力矩比较小,蜗杆8的旋转阻力大时,有可能产生损害方向盘1的操作感这样的问题。
与之相对,在本例的情况下,力矩传递用接头16的扭曲刚性具有在传递的力矩小的情况下小并在传递的力矩大的情况下大这样的2阶段特性。因此,能够防止上述问题产生,能够使方向盘1的操作感良好。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使第一凹凸部22与中间凹凸部32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和第二凹凸部26与中间凹凸部32之间的周向间隙互不相同,或者使第一弹性部件20的弹性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互不相同,或者在第一凹凸部22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第一弹性狭缝45的卡合部以及第二凹凸部26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第二弹性狭缝50的卡合部分别设置有周向间隙,或者进一步使这些周向间隙互不相同,从而能够使输出轴12a与蜗杆8之间的力矩的传递特性(力矩传递用接头16的扭曲刚性)多于2阶段。这些周向间隙的大小的关系能够根据目的来适当调整。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第一凹凸部22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卡合部以及第一凹凸部22与中间凹凸部32的卡合部分别存在径向间隙β、γ、ε、η。并且,结合体55的轴向一侧面的径向外端部至中间部为倾斜侧面部36、49,该倾斜侧面部36、49向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在轴向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不勉强地容许第一传递部件17与结合体55的中心轴彼此的倾斜。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第二凹凸部26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卡合部以及第二凹凸部26与中间凹凸部32的卡合部分别存在径向间隙β、γ、ε、η。并且,结合体55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径向外端部至中间部为倾斜侧面部41、54,该倾斜侧面部41、54向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在轴向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不勉强地容许第二传递部件18与结合体55的中心轴彼此的倾斜。
所以,在本例的情况下,即使产生错误对准(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的轴偏离、偏心以及蜗杆轴6a的轴偏离、倾斜、偏心),也通过结合体55的中心轴相对于第一传递部件17和第二传递部件18的中心轴不勉强地倾斜,从而能够进行平滑的力矩传递。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情况下,利用第一弹性部件20来覆盖构成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主体部31的轴向一侧面,并且使第一弹性部件20的轴向一侧面与第一齿部35、35的末端面相比位于轴向一侧。另外,利用第二弹性部件21来覆盖构成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主体部31的轴向另一侧面,并且使第二弹性部件21的轴向另一侧面与第二齿部40、40的末端面相比位于轴向另一侧。
因此,即使在第一传递部件17与第二传递部件18之间产生大的偏心、倾斜等的情况下,基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存在,防止第一凸缘部25的轴向另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a与主体部31的轴向一侧面、第一齿部35、35的末端面抵接。另外,基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存在,防止第二凸缘部29的轴向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30b与主体部31的轴向另一侧面、第二齿部40、40的末端面抵接。
在该情况下,即使假设在第一弹性部件20(第二弹性部件21)被弹性地压扁从而定位用侧面30a(30b)与第一齿部35、35(第二齿部40、40)的末端面抵接的情况下,也由于这些抵接的势头通过第一弹性部件20(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变形而被削弱,能够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情况下,使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24、24的径向内侧面和第一卡合突起39、39的径向内端部边缘相比,位于径向内侧。另外,使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24、24的径向内侧面和第二卡合突起44、44的径向内端部边缘相比,位于径向内侧。另外,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第一弹性狭缝45的底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β,小于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γ(β<γ)。并且,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ε,小于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末端面(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η(ε<η)。另外,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第二弹性狭缝50的底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β,小于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γ(β<γ)。并且,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ε,小于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末端面(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η(ε<η)。
因此,即使在第一传递部件17与第二传递部件18之间产生了大的偏心、倾斜等的情况下,也通过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第一弹性部件20的内周面抵接,或者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第一弹性狭缝45的底面抵接,从而能够防止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第一卡合突起39的径向内端部抵接,或者构成第一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抵接。另外,通过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第二弹性部件21的内周面抵接,或者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弹性狭缝39b的底面抵接,从而能够防止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第二卡合突起44的径向内端部抵接,或者构成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抵接。
在该情况下,即使假设在第一弹性部件20(第二弹性部件21)的径向内端部、第一弹性狭缝45(第二弹性狭缝50)被弹性地压扁,从而构成第一凹凸部22(第二凹凸部26)的凹部23(27)的底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径向内侧面、第一卡合突起39(第二卡合突起44)的径向内端部抵接,或者构成第一凹凸部22(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4(28)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凹部33的底面抵接的情况下,这些抵接的势头通过第一弹性部件20(第二弹性部件21)的弹性变形而被削弱。因此,能够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情况下,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端部组装了第一弹性部件20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一透孔46、46的第一被倾斜卡合面部47与第一齿部35、35的第一倾斜卡合面部37卡合(面接触),并且使第一卡合梁48、48的轴向一侧面与第一卡合突起39、39的轴向另一侧面卡合(面接触),从而限制第一弹性部件20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向轴向一侧的移位。另外,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端部组装了第二弹性部件21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二透孔51、51的第二被倾斜卡合面部52与第二齿部40、40的第二倾斜卡合面部42卡合(面接触),并且使第二卡合梁53、53的轴向另一侧面与在各第二卡合突起44、44的轴向一侧面卡合(面接触),从而限制第二弹性部件21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向轴向另一侧的移位。
因此,在产生错误对准时,也能防止中间传递部件19与第一弹性部件20(第二弹性部件21)分离。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使得构成第一凹凸部22(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4(28)在周向上的宽度尺寸WA(WB)例如如图14的(b)所示,在轴向上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央侧(该图的左侧、末端侧)而越小。如果采用这样的构成,那么由于构成第一凹凸部22(第二凹凸部26)的凸部24(28)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2的凸部34的周向侧面彼此的接触部窄,因此在产生错误对准时,能够抑制在这些接触部产生旋转阻力。进一步,在产生错误对准时,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凹凸部22(第二凹凸部26)与中间凹凸部32进行一端接触。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第一传递部件(第二传递部件)的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第一传递部件在内周面具有第一凹凸部,第二传递部件在内周面具有第二凹凸部,中间传递部件在外周面具有中间凹凸部。
详细或者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修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不言自明的。
本申请基于2016年10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6-201983),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文。

Claims (19)

1.一种力矩传递用接头,包括:
中间传递部件,具有主体部、第一齿部、第二齿部、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主体部在径向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而成的中间凹凸部;所述第一齿部在该主体部的轴向一侧面的周向多个部位分别被以在轴向上突出的状态设置,所述第二齿部在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周向多个部位分别被以在轴向上突出的状态设置,所述第一卡合部被设置在各所述第一齿部中的至少1个第一齿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设置在各所述第二齿部中的至少1个第二齿部;
第一弹性部件,由弹性材料制成并被构成为圆环状,通过与各所述第一齿部卡合从而能在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之间传递力矩,并且通过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从而相对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向轴向一侧的移位被限制;
第二弹性部件,由弹性材料制成并被构成为圆环状,通过与各所述第二齿部卡合从而能在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之间传递力矩,并且通过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从而相对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向轴向另一侧的移位被限制;
第一传递部件,在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而成的第一凹凸部,使该第一凹凸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能传递力矩地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一凹凸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轴向一端部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能传递力矩地卡合;以及
第二传递部件,在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上交替配置而成的第二凹凸部,使所述第二凹凸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能传递力矩地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二凹凸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轴向另一端部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能传递力矩地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所述第一凹凸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所述轴向一端部,在存在比存在于所述第一凹凸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下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所述第二凹凸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所述轴向另一端部,在存在比存在于所述第二凹凸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下卡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至少1个第一齿部的径向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合部,
在所述至少1个第二齿部的径向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二卡合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至少1个第一齿部的径向一侧面和径向另一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径向侧面,作为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有:向该第一齿部的径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轴向一侧而增大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卡合面部,或者在径向上突出的第一卡合突起,
在所述至少1个第二齿部的径向一侧面和径向另一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径向侧面,作为所述第二卡合部,设置有:向该第二齿部的径向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增大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卡合面部,或者在径向上突出的第二卡合突起。
6.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第一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二传递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部件上设置有定位用侧面,所述定位用侧面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抵接或者接近对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第一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二传递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部件上设置有定位用侧面,所述定位用侧面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抵接或者接近对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第一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二传递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部件上设置有定位用侧面,所述定位用侧面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抵接或者接近对置。
9.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设置有倾斜侧面部,所述倾斜侧面部向随着朝向径向另一侧而在轴向上朝向所述结合体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设置有倾斜侧面部,所述倾斜侧面部向随着朝向径向另一侧而在轴向上朝向所述结合体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设置有倾斜侧面部,所述倾斜侧面部向随着朝向径向另一侧而在轴向上朝向所述结合体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设置有倾斜侧面部,所述倾斜侧面部向随着朝向径向另一侧而在轴向上朝向所述结合体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13.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构成所述第一凹凸部和所述第二凹凸部中至少任意一个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宽度尺寸,随着在轴向上朝向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中央侧而减小。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构成所述第一凹凸部和所述第二凹凸部中至少任意一个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宽度尺寸,随着在轴向上朝向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中央侧而减小。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构成所述第一凹凸部和所述第二凹凸部中至少任意一个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宽度尺寸,随着在轴向上朝向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中央侧而减小。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构成所述第一凹凸部和所述第二凹凸部中至少任意一个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宽度尺寸,随着在轴向上朝向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中央侧而减小。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构成所述第一凹凸部和所述第二凹凸部中至少任意一个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宽度尺寸,随着在轴向上朝向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中央侧而减小。
18.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
旋转轴,被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壳体;
蜗轮,与所述旋转轴同轴地被支承于该旋转轴,与该旋转轴一起旋转;
蜗杆,具有蜗杆轴和被设置在该蜗杆轴的外周面的蜗杆齿,在使该蜗杆齿与所述蜗轮啮合的状态下,被自由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壳体;以及
电动马达,用于旋转驱动所述蜗杆,
作为驱动轴的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作为被驱动轴的所述蜗杆轴由力矩传递用接头能传递力矩地连接,
在所述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
所述力矩传递用接头是权利要求1~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所述第一传递部件被固定或者一体成型在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末端部,并且所述第二传递部件被固定或者一体成型在所述蜗杆轴的基端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在所述蜗杆轴的末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还包括预压赋予机构,该预压赋予机构将所述蜗杆向所述蜗轮弹性地按压。
CN201780059290.9A 2016-10-13 2017-10-12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097908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1983 2016-10-13
JP2016201983 2016-10-13
PCT/JP2017/037040 WO2018070485A1 (ja) 2016-10-13 2017-10-12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0873A CN109790873A (zh) 2019-05-21
CN109790873B true CN109790873B (zh) 2021-08-31

Family

ID=61906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9290.9A Active CN109790873B (zh) 2016-10-13 2017-10-12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2721B2 (zh)
EP (1) EP3453906B1 (zh)
JP (1) JP6439897B2 (zh)
CN (1) CN109790873B (zh)
WO (1) WO20180704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3543B1 (ko) * 2016-05-19 2018-04-30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감속기
EP3453906B1 (en) * 2016-10-13 2020-12-09 NSK Ltd. Joint for torque transmission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KR102635281B1 (ko) * 2017-02-01 2024-02-13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US11648978B2 (en) 2017-03-07 2023-05-16 Nsk,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powered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6759158B2 (ja) * 2017-06-15 2020-09-23 株式会社ミツバ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1626561S (ja) * 2018-04-26 2019-03-18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制御器付きモータ
JP7024879B2 (ja) 2018-09-11 2022-02-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アシスト機構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12020003102T5 (de) * 2019-06-25 2022-03-31 Multimatic Inc. Fahrzeug-türfeststeller, der eine antriebseinheit und einen gleichstrommotor-rastmomenteffekt nutzt
JP7471825B2 (ja) * 2020-01-07 2024-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検出方法、制御方法、ロボット装置、物品の製造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11661973B2 (en) * 2020-03-16 2023-05-30 Dodge Industrial, Inc. Flexible reinforced radial spline coupling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74941A (en) * 1935-12-28 1937-03-23 Ricefield Louis Coupling
US2400110A (en) * 1942-06-15 1946-05-14 Briggs & Stratton Corp Coupling
US2830445A (en) * 1957-03-19 1958-04-15 William E Kressin Flexible coupling
US3296827A (en) * 1964-12-14 1967-01-10 Koppers Co Inc Resilient coupling
FR1436734A (fr) 1965-03-16 1966-04-29 Perfectionnements aux accouplements élastiques
FR1457312A (fr) * 1965-05-14 1966-01-24 Accouplement élastique à grande capacité d'amortissement et dispositifs en comportant application
US3355910A (en) * 1966-04-14 1967-12-05 Barnes Mfg Co Flexible coupling
US3396556A (en) * 1966-09-06 1968-08-13 Lovejoy Flexible Coupling Comp Flexible coupling
US3626767A (en) * 1970-07-16 1971-12-14 Volt Quebec Lab Mechanical system for coupling two rotating machines
BE790153A (fr) * 1971-02-02 1973-02-15 Koppers Co Inc Accouplements flexibles
US3662568A (en) * 1971-02-16 1972-05-16 Pacific Metals Co Ltd Flexible coupling
US3788099A (en) * 1971-06-30 1974-01-29 D Miller Flexible coupling
US3724239A (en) * 1972-02-08 1973-04-03 Koppers Co Inc Resilient coupling
DE2706034A1 (de) 1977-02-12 1978-08-17 Herwarth Reich Nachf Dipl Ing Elastische klauenkupplung
US4172369A (en) * 1978-03-13 1979-10-30 Hayes Charles J Flexible coupling
US4240763A (en) * 1978-04-15 1980-12-23 Dunlop Limited Resilient couplings
US4228664A (en) * 1978-11-08 1980-10-21 Douville-Johnston Corporation Flexible drive coupling
US4464142A (en) * 1983-02-03 1984-08-0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gnition distributor shaft coupler
JPH0721289B2 (ja) 1983-11-15 1995-03-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ウオームギヤ付モータの衝撃トルク吸収装置
US5176575A (en) * 1986-05-12 1993-01-05 Rexnord Corporation Flexible coupling comprising modular components
US4921470A (en) * 1986-06-23 1990-05-01 Koyo Seiko Co. Universal joint
CN2056951U (zh) * 1989-05-08 1990-05-09 煤炭工业部济南煤矿设计研究院 限扭联轴器
JPH04165938A (ja) * 1990-10-26 1992-06-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モータの緩衝装置
US5564981A (en) * 1994-02-10 1996-10-15 Fukoku Co., Ltd. Rotation transmission buffer apparatus
US5908355A (en) * 1994-10-12 1999-06-01 Hoyt, Iii; Raymond Earl Compact flexible couplings with inside diameter belt support and lock-on features
US5956998A (en) * 1996-06-06 1999-09-28 Fenelon; Paul J. Stress reduction gear and apparatus using same
US5928083A (en) * 1997-10-09 1999-07-27 Ntn Corporation One-way over-running flex coupling
US6183368B1 (en) * 1997-10-09 2001-02-06 Ntn Corporation One-way over-running flex coupling
EP0971142A1 (en) * 1998-06-17 2000-01-12 The Gates Corporation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element, flexible couplings incorporating sam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US6342011B1 (en) * 1999-04-01 2002-01-29 The Falk Corporation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with improved elastomeric element
US6440000B1 (en) * 1999-12-06 2002-08-27 Asa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Universal joint
US6648763B2 (en) * 2000-09-14 2003-11-18 The Falk Corporation Reduction of axial thrust reaction in toothed shear-type flexible couplings
DE10056133A1 (de) * 2000-11-13 2002-05-23 Zf Lenksysteme Gmbh Elektrische Lenk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CA2357127A1 (en) 2001-09-10 2003-03-10 Q.M. Bearings & Power Transmission Ltd. Flexible coupling with eccentric locking system
JP3951913B2 (ja) * 2002-12-24 2007-08-0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381024B2 (ja) 2003-04-10 2009-12-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シスト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412454B2 (ja) * 2003-04-25 2010-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軸継手
JP4716679B2 (ja) * 2003-06-25 2011-07-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ウォーム減速機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159485B2 (en) * 2003-08-07 2007-01-09 Siemens Vdo Automotive Corporation Cantilever dampened drive assembly for windowlift motors
JP4385286B2 (ja) * 2004-01-29 2009-12-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413107B2 (ja) * 2004-08-30 2010-02-10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6175891A (ja) * 2004-12-20 2006-07-06 Favess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779356B2 (ja) * 2004-12-24 2011-09-28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4779358B2 (ja) * 2004-12-24 2011-09-28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US20060183558A1 (en) * 2005-02-16 2006-08-17 Freudenberg-Nok General Partnership Driveshaft coupling
JP4868215B2 (ja) * 2006-01-13 2012-02-0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625290B2 (en) * 2006-07-05 2009-12-01 The Gates Corporation Sleeve-type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US7658678B2 (en) * 2007-01-17 2010-02-09 The Gates Corporation Pronged sleeve-type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US8429995B2 (en) * 2008-07-07 2013-04-30 Asmo Co., Ltd. Outpu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motor with speed reducing mechanism
JP2010124621A (ja) * 2008-11-20 2010-06-03 Mitsuba Corp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5428852B2 (ja) * 2009-12-25 2014-02-26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軸連結機構
JP5048804B2 (ja) * 2010-03-31 2012-10-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08981B2 (ja) * 2010-09-09 2015-04-3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63281B2 (ja) 2010-12-20 2013-08-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R2971310A3 (fr) * 2011-02-08 2012-08-10 Stanley Works Europe Gmbh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en rotation isolant electriquement ameliore, et adaptateur pour outil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CN202165479U (zh) * 2011-07-15 2012-03-14 重庆市星格水泵有限公司 联轴器及其上的弹性体
JP5941684B2 (ja) * 2012-02-01 2016-06-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星形弾性軸継手
JP5798946B2 (ja) * 2012-02-24 2015-10-21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軸連結器
JP2013185667A (ja) 2012-03-08 2013-09-19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20893B2 (ja) * 2012-07-27 2016-11-0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28457B2 (ja) * 2012-10-31 2015-06-03 三木プーリ株式会社 撓み軸継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49381B2 (ja) * 2012-11-01 2017-06-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918862B1 (en) * 2012-11-06 2018-04-25 NSK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6230890B2 (ja) * 2012-12-13 2017-11-15 ニッタ株式会社 シャフト用構造体、雄型部材、及び、雌型部材
KR20150120355A (ko) * 2013-02-22 2015-10-27 나베야 바이-테크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플링
US20140295978A1 (en) * 2013-03-26 2014-10-02 Frederik Jan Louwersheimer Insert for shear-type flexible shaft couplings
JP6164477B2 (ja) * 2013-07-25 2017-07-1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18902B2 (ja) * 2013-08-09 2017-04-19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継手構造体
JP6129774B2 (ja) * 2014-03-24 2017-05-17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189288A (ja) 2014-03-27 2015-11-0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84134B2 (ja) * 2014-06-11 2018-09-05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6108358B2 (ja) * 2014-07-23 2017-04-05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ウォーム付勢構造体
CN107076215B (zh) * 2014-09-10 2019-10-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JP2016064790A (ja) * 2014-09-25 2016-04-28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32467B2 (ja) * 2014-09-26 2018-05-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6047188A1 (ja) 2014-09-26 2016-03-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208480B1 (en) * 2014-11-28 2019-06-05 NSK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coupling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16124488A (ja) * 2015-01-07 2016-07-1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009510B1 (ko) 2015-04-09 2019-08-13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멀티 레벨 인버터
EP3267062A4 (en) * 2015-04-22 2018-08-01 NSK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worm reduction gear
CN107429752B (zh) * 2015-04-28 2020-08-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ES2652263T3 (es) * 2015-04-30 2018-02-01 Flender Gmbh Disposición de cuerpo de presión para un acoplamiento de garras
EP3088756B1 (de) * 2015-04-30 2017-08-1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Klauenkupplung
JP6462523B2 (ja) * 2015-07-31 2019-01-30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車両ドア開閉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2331935B1 (ko) * 2015-09-01 2021-11-30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동력 전달 부재
CN106993586A (zh) * 2016-01-22 2017-08-01 宁波海宝渔具有限公司 可变速的钓鱼用纺车式卷线器
JP2017136919A (ja) * 2016-02-02 2017-08-1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200290666A1 (en) * 2016-03-08 2020-09-17 Nsk Ltd. Joint for torque transmission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6646334B2 (ja) * 2016-03-28 2020-02-14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853543B1 (ko) * 2016-05-19 2018-04-30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감속기
US10978931B2 (en) * 2016-06-29 2021-04-13 Mitsuba Corporation Motor with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JP6652194B2 (ja) * 2016-08-08 2020-02-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544654B2 (ja) * 2016-09-05 2019-07-17 Smc株式会社 弾性軸継手
EP3453906B1 (en) * 2016-10-13 2020-12-09 NSK Ltd. Joint for torque transmission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KR102635281B1 (ko) * 2017-02-01 2024-02-13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JP6759158B2 (ja) * 2017-06-15 2020-09-23 株式会社ミツバ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6793609B2 (ja) * 2017-08-30 2020-12-02 株式会社ミツバ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EP3707410A1 (en) * 2017-11-12 2020-09-16 Linak A/S A linear actuator
US20190170195A1 (en) * 2017-12-01 2019-06-06 Jerry L. Hauck Compression mode flexible couplings
EP3733479A4 (en) * 2017-12-28 2021-09-29 Nsk Ltd. ASSISTANCE MECHANISM AND ELECTRICAL ENERGY STEERING DEVICE
JP3219263U (ja) * 2018-01-26 2018-12-13 シュ タオタオXu Taotao トルク入力端とトルク出力端との電気的に絶縁されたトルク伝達装置、その取付部品及びトルク伝達軸ユニット
JP7079689B2 (ja) * 2018-08-07 2022-06-02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569198B1 (ko) * 2018-08-20 2023-08-23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조향장치의 동력 전달부재
KR102582282B1 (ko) * 2018-08-23 2023-09-26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조향장치의 동력 전달부재
KR102584761B1 (ko) * 2018-09-03 2023-10-06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조향장치의 동력 전달부재
KR102106294B1 (ko) * 2018-09-21 2020-05-04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 조향장치
TWI668381B (zh) * 2018-11-19 2019-08-11 國立成功大學 平面彈簧及旋轉式串聯彈性致動器
US11226010B2 (en) * 2019-02-05 2022-01-18 Dodge Acquisition Co. Flexible sleeve coupling radial tooth support cap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82721B2 (en) 2021-04-20
JP6439897B2 (ja) 2018-12-19
US20190264751A1 (en) 2019-08-29
CN109790873A (zh) 2019-05-21
EP3453906B1 (en) 2020-12-09
JPWO2018070485A1 (ja) 2018-10-18
WO2018070485A1 (ja) 2018-04-19
EP3453906A4 (en) 2019-04-03
EP3453906A1 (en) 2019-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0873B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N109563885B (zh)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JP6332467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429752B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WO2016047188A1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660346B1 (en)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WO2020013280A1 (ja) カップリング、トルク伝達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648978B2 (en)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powered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6904475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27411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47287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897591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043345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