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7090A - 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7090A
CN102217090A CN2009801462486A CN200980146248A CN102217090A CN 102217090 A CN102217090 A CN 102217090A CN 2009801462486 A CN2009801462486 A CN 2009801462486A CN 200980146248 A CN200980146248 A CN 200980146248A CN 102217090 A CN102217090 A CN 1022170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ttery cell
solar battery
thin slice
reflec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62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7090B (zh
Inventor
L·M·穆里洛-莫拉
本间英明
诸永耕平
高桥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17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7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7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70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54Optical element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light-reflecting means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 H01L31/056Optical element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light-reflecting means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the light-reflecting means being of the back surface reflector [BSR]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54Optical element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light-reflecting means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 H01L31/0547Optical element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light-reflecting means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comprising light concentrating means of the reflecting type, e.g. parabolic mirrors, concentrators using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光再利用薄片包括用于使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光反射从而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中或使从光源模块(300)的发光元件(50)出射的光反射的凹凸形状的反射面(100)。这里,当用Lx表示太阳能电池单元(1)或发光元件(50)的横向尺寸,用Ly表示太阳能电池单元(1)或发光元件(50)的纵向尺寸,用表示反射面(100)的凹凸形状方向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或发光元件(50)的横向边缘所形成的角度,用A表示透过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后在光再利用薄片(12)上反射并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的光的最大宽度或未从发光元件(50)向特定方向出射,而在光再利用薄片(12)上反射后向特定方向出射的光的最大宽度时,所述反射面(100)满足以下数学式1。数学式1:
Figure DPA00001373130500012

Description

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形成在至少一个面上的凹凸结构,利用光的衍射、散射、折射或反射作用使光偏转到特定方向,从而能够再利用在现有技术中损失掉的光的光再利用薄片、使用该光再利用薄片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本发明还涉及对使用了该光再利用薄片的LED或EL元件等发光元件的光进行再利用的薄片和使用该薄片的发光元件。
本申请基于2008年11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295374号及2009年7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160853号主张优先权,并在这里引用上述专利申请的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普及,太阳能电池模块应用在各个领域中。
例如,在台式电子计算器等小型电子设备中搭载的比较小的设备中使用太阳能电池模块,或作为家庭用而在住宅中安装太阳能电池模块,或在大规模发电设施中使用大面积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进而使用太阳能电池模块作为人造卫星的电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太阳能电池的发电量主要与光照射的面积成正比增加。
因此,为了提高发电效率,除了改善封装技术、制膜技术等制造技术以外,如何增大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开口率(能够发电的面积相对于整个面积的比例)是重要的课题。
另外,通常,太阳能电池按照使用材料的种类,分类为结晶硅类、非结晶硅(amorphous silicon)类、有机化合物类等,并且,在当前市场上广泛流通的结晶硅类太阳能电池分类为单晶硅型和多晶硅型、非晶质硅型。
相对于其他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型或多晶硅型的太阳能电池由于基板的品质好,因此具有比较容易提高发电效率的优点。
但是,单晶硅型或多晶硅型的太阳能电池存在材料成本所占的比例高的问题(硅的成本高)。
另外,将太阳能电池单元粘贴在模块上的成本也加在制造成本上。
因此,提出了使用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技术,其中,该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单元是指,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构成部件的硅的量少,能够用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技术来成膜的太阳能电池单元。
但是,上述方式中,由于红外光特别易于透过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单元,因此光的吸收率低。
因此,为了提高光的利用效率,提出了以下结构:特意使入射的光散射,从而争取透过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光的光程,由此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通常,对于非晶质硅太阳能电池,两种结构为人们所知。
作为第一结构,是在玻璃等透光性基板上形成SnO2或ITO(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等的透明电导膜,在透明电导膜上依次层叠非晶质半导体(Si)的p层、i层、n层的结构。
另外,在该结构中,在由p层、i层及n层构成的层叠体上依次形成透明导电膜和背面电极。
作为第二结构,是在金属基板电极上依次层叠非晶质半导体(Si)的n层、i层、p层而形成光电转换活性层,在光电转换活性层上层叠透明电导膜和背面电极的结构。
特别地,第一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具体而言,由于按p-i-n层的顺序形成非晶质半导体,所以能够使透光性绝缘基板发挥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基底基板的功能,并且能够使透光性绝缘基板发挥作为覆盖太阳能电池表面的玻璃盖片的功能。
另外,由于研制出了由具有耐等离子性的SnO2等构成的透明导电膜,因此能够用等离子CVD法在透明导电膜上形成由非晶质半导体构成的光电转换活性层。
由于具有这种优点,因此目前大多使用上述第一结构。
另外,作为形成由非晶质半导体构成的光电转换活性层的方法,能够使用等离子CVD法或气相沉积法,其中,该等离子CVD法是指使原料气体辉光放电分解的方法,该气相沉积法是指使用光CVD法的方法。
通过使用这些方法,能够形成大面积的薄膜。
另外,非晶质Si太阳能电池能够在100℃至200℃左右的比较低的温度下形成。
因此,就为了形成非晶质Si太阳能电池而使用的基板而言,能够使用各种材质的基板。
通常,常被使用的基板是玻璃基板或不锈钢基板。
另外,在非晶质Si太阳能电池中,将光转换为电的转换效率达到最大时的硅的光吸收层膜厚为500nm左右。
因此,为了提高转换效率,增大光在光吸收层膜厚内的吸收量较为重要。
为了提高转换效率,现有技术通过在玻璃基板的表面上形成具有凹凸的透明导电膜或在不锈钢基板的表面上形成具有凹凸的金属膜,以此增加光在光吸收层中的光程。
在使用这种方法制造出的太阳能电池中,光吸收层中的光程增加,与在光吸收层的表面未形成凹凸的平坦的基板上形成非晶质Si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相比,光的使用效率将显著提高。
可是,就在玻璃基板的表面上形成凹凸的一般的方法而言,可列举出使用常压CVD法来形成作为透明电极的SnO2膜的方法。
另外,就在不锈钢等金属基板上形成凹凸的方法而言,采用在通过蒸镀法或溅射法形成Ag时调整形成条件或在形成Ag后进行热处理的方法。
如上所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在透光性绝缘基板上依次形成透明导电膜、氢化非晶硅碳(a-SiC:H)p层、氢化非晶硅(a-Si:H)i层、氢化非晶硅(a-Si:H)n层、透明导电膜及背面电极的结构。
而且,如前所述,在玻璃基板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凸形状,由此,层叠在玻璃基板表面的上部的透明导电膜、光电转换活性层及透明导电膜的各层均具有凹凸结构。
当在可挠性基板或轻质基板上形成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元件时,一直采用具有高耐热性的聚酰亚胺树脂。
专利文献2等中公开了在这种树脂上形成凹凸的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使用V形沟的周期结构来使光回射,从而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的技术,并公开了希望V形沟的顶角为50度至90度。
另外,公开了希望V形沟周期的间距为10μm至20μm。
另外,若使太阳能电池单元401的配置间隔变狭,则将产生漏电流。
因此,需要彼此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401之间的区域(间隔G)。
例如,如图39所示,在太阳能电池模块400的背面配置背面部件402的结构为人们所知(专利文献4)。
根据该结构,对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模块400的光H0中的入射到彼此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401之间区域的光H1,通过背面部件402使光H1发生反射或散射,从而得到光H2。
并且,通过使光H2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401中,从而对光进行再利用。
但是,在这种结构中,未能得到足够的发电效率。
另外,在图39中,附图标记403是填充层,在该填充层403内,隔开规定间隔排列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40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954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612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27453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3077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想要提高现有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每单位面积的发电效率的期望较强烈,但由于存在损失掉的光,因此未能得到足够的发电效率。
另外,在上述现有的方法中,使入射到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区域的光在背面部件上进行反射等,从而再利用损失掉的光。但是,在该方法中,还未达到充分再利用损失掉的光的程度。因此,迫切希望进一步切实地再利用该损失掉的光,从而谋求发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有效地再利用在现有技术中损失掉的光,从而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的光再利用薄片以及使用该光再利用薄片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特别地,本发明的目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提高光的利用效率所需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彼此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间隙G的间隔、光再利用薄片的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位置、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厚度及最佳的凹凸形状的光再利用薄片,并提供使用该光再利用薄片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对LED或EL元件(所述LED或EL元件是使用了上述光再利用薄片的LED或EL元件)等发光元件的光进行再利用的薄片和使用该薄片的发光元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光再利用薄片,包括凹凸形状的反射面,且为了使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光反射到特定方向从而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或者为了使从光源模块的发光元件出射的光反射而向特定方向出射,所述反射面形成为满足以下数学式1。
数学式1:
df dφ = 0 = Ly · cos φ - Lx · sin φ - A ( cos 2 φ - sin 2 φ )
这里,Lx表示太阳能电池单元或发光元件的横向尺寸;Ly表示太阳能电池单元或发光元件的纵向尺寸;φ表示反射面的凹凸形状方向与太阳能电池单元或发光元件的横向边缘所形成的角度;A表示透过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并在光再利用薄片进行反射而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的光的最大宽度,或表示并未从发光元件出射到特定方向,而在光再利用薄片上进行反射而出射到特定方向的光的最大宽度。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再利用薄片中,当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或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横向尺寸Lx和所述纵向尺寸Ly相同时,或在长边为短边的2倍以下时,所述反射面形成为满足φ=45度±20度。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再利用薄片中,当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或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横向尺寸Lx和纵向尺寸Ly不同且长边为短边的2以上时,所述反射面形成为满足φ=60度±20度(Lx<Ly)或φ=30度±20度(Ly<Lx)。
优选地,在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光再利用薄片中,当所述太阳电子单元或所述发光元件的横向或纵向的宽度与所述光的最大宽度A相同,若所述横向的宽度与所述光的最大宽度A相同时,所述反射面形成为φ=0度;若所述纵向的宽度与所述光的最大宽度A相同时,所述反射面形成为φ=90度。
本发明第二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前面板,其用于光入射;填充层,其用于使透过所述前面板的光透过;太阳能电池单元,其具有受光面和与所述受光面相反的背面,并由所述填充层来固定,由所述受光面接收从所述填充层透过的光并将光转换成电;以及光再利用薄片,其配置成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相对置,并且具有凹凸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使透过彼此相邻的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的光反射,并且使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受所述光,作为所述光再利用薄片,使用所述第一方式的光再利用薄片。
本发明第三方式的光源模块,包括:填充层,其用于使光透过,并具有出射面;发光元件,其具有发光面和与所述发光面相反的背面,由所述填充层来固定,并将电转换为光,使所述光从所述发光面发出,从而使所述光在所述填充层的出射面反射;以及光再利用薄片,其配置成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背面相对置,并且具有凹凸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使在所述填充层的所述出射面上反射的光再次向所述出射面反射,作为所述光再利用薄片,使用所述第一方式的光再利用薄片。
本发明第四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前面板,其用于光入射;填充层,其用于使透过所述前面板的光透过;太阳能电池单元,其具有受光面和与所述受光面相反的背面,由所述填充层来固定,并由所述受光面接收从所述填充层透过的光,从而将光转换成电;以及光再利用薄片,其配置成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相对置,并且具有凹凸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使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未接受到的光反射。在该第四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在用C表示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之间的间隔、用β表示入射到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光与在所述光再利用薄片上反射的光所形成的角、用G表示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间隙的间隔时,所述反射面满足以下数学式2。
数学式2:
C·tanβ<G
优选地,在本发明第四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在用H表示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之间的间隔、用W表示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时,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满足以下数学式3或数学式4。
数学式3:
(2H-C)·tanβ-W≤G≤(2H-C)·tanβ
数学式4:
(2H-C)·tanβ≤G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满足以下数学式5。
数学式5:
G=(2H-C)·tanβ
本发明第五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前面板,其用于入射光;填充层,其用于使透过所述前面板的光透过;太阳能电池单元,其具有受光面和与所述受光面相反的背面,由所述填充层来固定,由所述受光面接收从所述填充层透过的光,从而将光转换成电;以及光再利用薄片,其配置成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相对置,并且具有凹凸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使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未接受到的光反射;
在用C表示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和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之间的间隔时,所述反射面满足以下数学式6。
数学式6:
C=0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有效地再利用在现有技术中损失掉的光,由此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并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发电效率。
另外,通过使用所述光再利用薄片,能够再利用LED或EL元件等发光元件的光,从而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并且能够提供发光效率高的发光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反射率相对于入射角度的变化的图。
图8A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8B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9A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9B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再利用薄片的旋转角度变化时,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光的区域的面积的图。
图13是表示再利用薄片相对于太阳能电池单元尺寸的最佳旋转角度的图。
图14是表示设置成相对于太阳能电池单元尺寸的最佳旋转角度时的再利用效率的图。
图15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改变再利用薄片的旋转角度时的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光的区域的面积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反射率相对于入射角度的变化的图。
图22是表示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太阳能电池单元间的间隙中的未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上的光的区域长度的变化的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源模块的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利用了现有的背面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用的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调整为可识别的大小,适当地变更了各部件的比例尺。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9,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发光元件。
这里,第一实施方式涉及光再利用薄片及具有该光再利用薄片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光再利用薄片用于使光偏转(反射)到特定方向从而再利用现有技术中损失掉的光。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具有前面板10、填充层11及光再利用薄片12。
前面板10是保护太阳能电池单元1免于受冲击、污染及水分的浸入等,并使太阳光或照明光等光源S的光透过的板体,而且由光的透过率高的透明材料形成。
由此,光源S的从太阳光、照明光一侧F垂直入射到入射面200a的光H0入射到前面板10后透过该前面板10,并出射到填充层11上。
另外,入射面200a的法线NG方向与将前面板10水平放置于平面P上的状态下的平面P的法线平行的方向,垂直入射到入射面200a的光H0是平行于该法线NG而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光。
另外,使用钢化玻璃、蓝宝石玻璃等玻璃或PC(聚碳酸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薄片形成前面板10。
并且,若前面板10为钢化玻璃,则前面板10的厚度设定为约3mm至6mm。若前面板10为树脂薄片,则前面板10的厚度设定为100μm至3000μm。
经过这种前面板10出射的光入射的填充层11,是密封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层。
并且,入射到前面板10的光H0,成为透过填充层11并向太阳能电池单元1出射的光H10,光H0的一部分成为出射到光再利用薄片12的光H1。
另外,为了使入射进来的光H0透过,使用例如阻燃性的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的光线透过率高的材料形成该填充层11。
太阳能电池单元1具有利用光电效应将入射到受光面1a上的光转换成电的功能。可使用单晶硅型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型太阳能电池、薄膜硅型太阳能电池、CdTe(碲和镉的化合物)类、CIGS(铜、铟、镓、硒的化合物)类等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多种太阳能电池单元。
另外,用电极将多个该太阳能电池单元1连接起来,形成太阳能电池模块200。
然后,从填充层11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光H10,在该太阳能电池单元1转换为电。
这里,通常,与垂直入射的光H0相比,相对于入射面200a倾斜入射的光在入射面200a反射的比率大,直接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光少,从而能够利用于发电的光变少。
因此,当入射光H0大致垂直于入射面200a而入射时,发电效率达到最高。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再利用薄片12具有结构层13、反射层14和基材15。
结构层13的一个面形成为凹凸状。
就在结构层13上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而言,可列举出以下方法:在形成了与反射面12a的凹凸形状相对应的面的模具上,涂敷或注入热固化型树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束固化型树脂等,并在其上配置基材15,在固化处理后从压模(stamper)上脱模。
这里,光再利用薄片12也可以如图3所示地,不使用基材15,可由结构层13和反射层14构成。就这种光再利用薄片12的制造方法而言,可列举出通过使用模具的压制法、铸造法(casting)、注射成型法等来成型的方法。
根据该方法,能够在形成薄片的同时形成凹凸形状。
就形成反射面12a的模具而言,能够使用通过机械切削制造的模具。
另外,还能够使用以上述模具为基础而复制的模具。
此时,就凹凸形状的尖端形状而言,为了防止凹凸形状的尖端受损,优选凹凸形状的尖端为倒圆形状。
另外,反射面12a的凹凸形状可以具有周期结构。
进而,反射面12a的凹凸形状可以为三角形、梯形,多边形的棱镜形状,或如柱面镜(cylindrical lens)的各种透镜、棱镜形状,或半球状。
此时,就反射面12a的凹凸形状的结构周期的间距而言,优选为3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下。
即,在结构周期的间距大于300μm时,由于树脂不能充分进入成型反射面12a时的凹凸形状的尖端部分的模具中,因此成型性差。
另一方面,若结构周期的间距为200μm以下,则即使是粘度比较高的树脂也能够成型。
另外,若结构周期的间距小,则难以制造模具,因此,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50μm以上。
即,若结构周期的间距小于10μm,则切削模具的时间长,失去生产节拍(tact),生产效率差。
若结构周期的间距小于50μm,则在成型反射面12a时,树脂不能顺利地进入凹凸形状的沟中,不能按照模具制造出凹凸形状的尖端部分形状。
并且,对结构层13的厚度未作特别限定,但若考虑凹凸形状结构的高度,则结构层13的厚度例如为30μm以上500μm以下。
另外,上述制造方法可以根据与以下材料的适应性来适当选择。
在形成结构层13的聚合物组合物中,除了聚合物组合物以外,也可以适当配合例如散射反射体、固化剂、增塑剂、分散剂、各种流平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粘性调节剂、润滑剂、光稳定剂等。
另外,就上述聚合物组合物而言,未作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氟类树脂、硅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聚乙烯类树脂、聚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甲基戊烯类树脂、环状聚烯烃类树脂、丙烯腈-(聚)苯乙烯共聚物(A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等的聚苯乙烯类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聚邻苯二甲酸芳基酯类树脂、聚砜类树脂、聚苯硫醚类树脂、聚醚砜类树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聚醚酰亚胺类树脂、乙缩醛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等,这些聚合物可使用一种或混合两种以上使用。
就作为聚氨酯类树脂的原料的多元醇而言,例如,可列举聚合单体成分(包含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而得到的多元醇或在羟基过量的条件下得到的聚酯多元醇等,可将这些以单体形式使用或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就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而言,可列举出:(a)例如,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丙烯酸2-羟基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基酯、烯丙醇、高烯丙醇、肉桂醇、巴豆醇等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b)使例如乙二醇、环氧乙烷、丙二醇、环氧丙烷、丁二醇、环氧丁烷、1,4-二(羟甲基)环己烷、苯基缩水甘油醚、缩水甘油癸酸酯、Placcel FM-1(日本大赛璐(Daicel)化学工业公司制)等的二元醇或环氧化合物,与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丁烯酸、衣康酸等的不饱和羧酸反应而得到的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等。
也能够使选自上述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聚合来制造多元醇。
另外,上述多元醇也能够通过使选自下述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单体与选自上述(a)和(b)中的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聚合而制造,所述组是由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苯乙烯、乙烯基甲苯、1-甲基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腈、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乙酸烯丙酯、己二酸二烯丙酯、衣康酸二烯丙酯、马来酸二乙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双丙酮丙烯酰胺、乙烯、丙烯、异戊二烯等组成的组。
这里,对含括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的单体成分进行聚合得到的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500000以下,优选为5000以上100000以下。
另外,该羟基值为5以上300以下,优选为10以上200以下,更优选地为20以上150以下。
在羟基过量的条件下得到的聚酯多元醇,可通过使(c)多元醇和(d)多元酸,在如丙二醇、己二醇、聚乙二醇及三羟甲基丙烷等多元醇中的羟基数量比所述多元酸的羧基数量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而制造,其中,上述(c)多元醇,例如是指乙二醇、二甘醇、丙二醇、二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己二醇、癸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己三醇、丙三醇、季戊四醇、环己二醇、氢化双酚A、二(羟基甲基)环己烷、对苯二酚羟乙基醚(hydroquinone bis(hydroxyethylether))、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苯二甲醇等的多元醇;上述(d)多元酸,例如是指马来酸、富马酸、丁二酸、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偏苯三酸、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等多元酸。
上述在羟基过量的条件下得到的聚酯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500以上300000以下,优选为2000以上100000以下。
另外,该羟基值为5以上300以下,优选为10以上20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150以下。
作为聚合物组合物的聚合物材料而使用的多元醇,是对上述聚酯多元醇和上述包含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的单体成分进行聚合而得到,并且,优选为具有(甲基)丙烯酸单元等的丙烯酸多元醇。
若以聚酯多元醇或丙烯酸多元醇作为聚合物材料,则耐气候性强,能够抑制结构层3的变黄等。
另外,可以使用该聚酯多元醇和丙烯酸多元醇中的任一者,也可以使用两者。
另外,上述聚酯多元醇和丙烯酸多元醇中的羟基个数,只要每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即可,不特别限定。若固体成分中的羟基值为10以下,则存在交联点数减少且耐溶剂性、耐水性、耐热性及表面硬度等覆膜性降低的倾向。
并且,为了提高反射性能和耐热性能,在形成结构层13的聚合物组合物中可以含有散射反射体。
通过在聚合物组合物中含有散射反射体,能够提高结构层13或光再利用薄片12的耐热性,并且若使用折射率与聚合物组合物的折射率差异较大的材料,则能够使光反射。
另外,当如此能够得到足够的反射率时,也可以如图4或图5所示,不设置反射层(金属反射层)14。
就构成该散射反射体的无机物而言,不特别限定。作为无机物优选使用无机氧化物。
就该无机氧化物而言,能够使用二氧化硅等,也能够使用二氧化硅的中空粒子。
另外,也能够使用ZnS等金属化合物,但此时,特别优选为TiO2、ZrO、Al2O3等金属氧化物。
其中,由于TiO2的折射率高,分散性也易于得到,因此优选。
并且,散射反射体的形状可以为球状、针状、板状、鳞片状、破碎状等任意的粒子形状,不特别限定。
散射反射体的平均粒子直径的下限优选为0.1μm,上限优选为30μm。
若平均粒子直径小于0.1μm,则光的反射不充分。
另外,若平均粒子直径大于30μm,则粒子引起的凹凸将显现在表面上,难以形成所期望的凹凸形状。
散射反射体相对于聚合物组合物100份的配合量的下限,以固体成分换算优选为30份。
另一方面,散射反射体的上述配合量的上限优选为100份。
这是因为,若无机填充剂的配合量少于30份,则无法充分反射从填充层11入射到结构层12的光H1。
相反,若配合量超过100份,则成型性差。
作为上述散射反射体,可以使用其表面固定有有机聚合物的材料。
通过使用如此的固定有有机聚合物的散射反射体,可谋求聚合物组合物中的分散性或与聚合物组合物的亲和性的提高。
就该有机聚合物而言,对于其分子量、形状、组成、有无官能团等未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任意的有机聚合物。
另外,就该有机聚合物的形状而言,可采用直链状、分枝状、交联结构等任意的形状。
作为构成上述有机聚合物的具体的树脂,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及它们的共聚物,或通过氨基、环氧基、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进行局部改性的树脂等。
其中,由于将(甲基)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聚酯类树脂等含有(甲基)丙烯酸单元的有机聚合物作为必须成分的材料具有覆膜形成能力,因此优选。
另外,构成有机聚合物的具体的树脂,优选为与上述聚合物组合物具有相溶性的树脂,因此,更优选的是具有与聚合物组合物相同组成的材料。
作为上述聚合物组合物,优选具有环烷基的多元醇。
通过在作为聚合物组合物的多元醇中导入环烷基,聚合物组合物的憎水性、耐水性等疏水性变高,结构层13或光再利用薄片12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耐弯曲性、尺寸稳定性等得以改善。
另外,结构层13的耐气候性、硬度、耐溶剂性等涂膜基本性能得以提高。
进而,与表面固定有有机聚合物的散射反射体之间的亲和性及散射反射体的分散性变得更好。
另外,聚合物组合物中可以含有异氰酸酯作为固化剂。
如此地,通过在聚合物组合物中含有异氰酸酯固化剂,成为更牢固的交联结构,进一步提高结构层13的覆膜物性。
作为该异氰酸酯,可使用与上述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同样的物质。
其中,优选可防止覆膜变黄的脂肪族类异氰酸酯。
另外,散射反射体也可以在内部包含有机聚合物。
由此,能够对作为散射反射体核心的无机物赋予适度的柔软度和韧性。
优选上述有机聚合物中含有烷氧基,对其含量不作特别限定,但优选每1g散射反射体含有0.01mmol以上50mmol以下。
通过烷氧基,能够提高与聚合物组合物的亲和性或在聚合物组合物中的分散性。
上述烷氧基表示结合在用于形成微粒子骨架的金属元素上的RO基。
该R是可取代的烷基,微粒子中的RO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R的具体例,可列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等。
优选使用与构成散射反射体的金属相同的金属烷氧基,在散射反射体为胶体二氧化硅时,优选使用以硅为金属的烷氧基。
就固定有有机聚合物的散射反射体的有机聚合物含量而言,未特别限制,但优选以散射反射体为基准,为0.5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使用反射层14来构成光再利用薄片12时,为了提高其密接性等,可以在反射层14的蒸镀对象面(结构层13的表面)实施表面处理。
作为这种表面处理,例如,可列举出(a)电晕放电处理、臭氧处理、使用氧气或氮气等的低温等离子处理、辉光放电处理、使用化学药品等的氧化处理;及(b)底漆处理、内涂层处理、增粘涂层(anchor coat)处理、蒸镀增粘涂层处理等。
在上述表面处理中,优选使用可提高与反射层14的粘接强度、并且有利于形成致密而均匀的反射层14的电晕放电处理和增粘涂层处理。
作为在上述增粘涂层处理中使用的增粘涂层剂,例如,可列举出聚酯类增粘涂层剂、聚酰胺类增粘涂层剂、聚氨酯类增粘涂层剂、环氧类增粘涂层剂、酚类增粘涂层剂、(甲基)丙烯酸类增粘涂层剂、聚乙酸乙烯酯类增粘涂层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类增粘涂层剂、纤维素类增粘涂层剂等。
在这些增粘涂层剂中,特别优选能够进一步提高反射层14的粘接强度的聚酯类增粘涂层剂。
上述增粘涂层剂的涂覆量(按固体成分换算)优选为1g/m2以上3g/m2以下。
若增粘涂层剂的涂覆量少于1g/m2,则提高反射层14的粘合性的效果变小。
另一方面,若增粘涂层剂的涂覆量多于3g/m2,则光再利用薄片12的强度、耐久性等可能会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增粘涂层剂中,能够适当混合为了提高粘接性而使用的硅烷偶联剂、为了防止结块而使用的结块防止剂、为了提高耐气候性等而使用的紫外线吸收剂等各种添加剂。
作为添加剂的混合量,根据添加剂的显现效果与阻碍增粘涂层剂的功能之间的平衡,优选为0.1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
若上述添加剂少于0.1重量%,则不能充分防止结块,不能充分获得耐气候性,若多于10重量%,则会妨碍表面涂层剂的功能。
另一方面,反射层14是使入射到光再利用薄片12的光反射的层,该反射层14例如通过沿着结构层13的形成有凹凸形状的面蒸镀金属而形成。
作为为了形成反射层14而使用的蒸镀装置,只要不会在结构层13带来收缩、变黄等劣化的情况下,能够蒸镀金属即可,未特别限定。可采用(a)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电镀法、离化团簇束法等的物理气相沉积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法:PVD法),(b)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热化学气相沉积法、光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CVD法)。
在这些蒸镀法中,优选生产率高且能够形成优质的反射层4的真空蒸镀法或离子电镀法。
另外,作为用于反射层14的金属,只要具有金属光泽且能够蒸镀即可,不特别限定。作为用于反射层14的金属,例如,可列举出铝、银、金、镍、锡、锆等。
其中,优选反射性高且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致密的反射层14的铝。
另外,反射层14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
并且,在反射层14为多层结构的情况下,由于蒸镀时所附加的热负担减轻,因此,可降低结构层13的劣化,进而能够改善结构层13与反射层14之间的粘合性等。
另外,此时,在金属膜上可以设置氧化金属层。
并且,可根据结构层13或基材15的树脂种类、反射层14的厚度等来适当设计上述物理气相沉积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的蒸镀条件。
反射层14的厚度的下限优选为10nm,特别优选为20nm。
另一方面,反射层14的厚度的上限优选为200nm,特别优选为100nmm。
若反射层14的厚度小于作为下限的10nm,则从填充层11入射到反射层14的光不能充分地反射。
另外,即使厚度为20nm以上,由于在上述反射层14发生反射的光未增多,因此可以说20nm为足够的厚度。
另一方面,若反射层14的厚度超过作为上限的200nm,则在反射层14上将产生用肉眼就能确认的裂纹。
另外,可以对反射层14的外表面实施表面涂层处理。
通过这种对反射层14的外表面实施表面涂层处理,反射层14得以密封及保护,其结果,光再利用薄片12的操作性变好。
另外,也能够抑制反射层14的随时间的劣化。
作为上述表面涂层处理中使用的表面涂层剂,例如,可列举出聚酯类表面涂层剂、聚酰胺类表面涂层剂、聚氨酯类表面涂层剂、环氧类表面涂层剂、酚类表面涂层剂、(甲基)丙烯酸类表面涂层剂、聚乙酸乙烯酯类表面涂层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聚烯烃类表面涂层剂、纤维素类表面涂层剂等。
在表面涂层剂中,特别优选与反射层14的粘接强度高且有利于反射层14的表面保护、缺陷的密封等的聚酯类表面涂层剂。
上述的表面涂层剂的涂覆量(按固体成分换算)优选为3g/m2以上7g/m2以下。
若表面涂层剂的涂覆量小于3g/m2,则对反射层14的密封及保护的效果可能会变小。
另一方面,即使表面涂层剂的涂覆量超过7g/m2,上述对反射层14的密封及保护效果也不怎么增大,反而光再利用薄片12的厚度会增大。
另外,在上述表面涂层剂中,能够适当混合为了提高粘接性而使用的硅烷偶联剂、为了提高耐气候性等而使用的紫外线吸收剂、为了提高耐热性等而使用的无机填充剂等各种添加剂。
作为添加剂的混合量,根据添加剂的显现效果与妨碍表面涂层剂的功能的平衡,优选为0.1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
若上述添加剂少于0.1重量%,则不能充分获得粘接性、耐气候性及耐热性,若多于10重量%,将妨碍表面涂层剂的功能。
构成上述光再利用薄片12的基材15,是通过以合成树脂作为材料的薄片成型而形成的。
鉴于设置在室外,希望用于基材15的合成树脂具有耐水性、对紫外线的耐久性等耐气候性。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树脂)等聚乙烯类树脂、聚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甲基戊烯类树脂、环状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丙烯腈-(聚)苯乙烯共聚物(A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氟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聚邻苯二甲酸芳基酯类树脂、硅类树脂、聚砜类树脂、聚苯硫醚类树脂、聚醚砜类树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聚醚酰亚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乙缩醛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等。
在上述的树脂中,作为具有高耐热性、高强度、高耐气候性、高耐久性、对水蒸气等的高气体阻挡性等的树脂,优选聚酰亚胺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类树脂、氟类树脂、聚乳酸类树脂。
作为上述聚酯类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在这些聚酯类树脂中,特别优选在耐热性、耐气候性等诸功能方面及价格方面的平衡良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作为上述氟类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由四氟乙烯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构成的全氟烷氧基树脂(PFA)、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FEP)、四氟乙烯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EPE)、四氟乙烯与乙烯或丙烯的共聚物(ETFE)、聚三氟氯乙烯树脂(PCTFE)、乙烯与氯代三氟乙烯的共聚物(ECTFE:)、聚偏氟乙烯类树脂(PVDF)、氟乙烯类树脂(PVF)等。
在上述氟类树脂中,特别优选强度、耐热性和耐气候性等优异的聚氟乙烯树脂(PVF)、四氟乙烯和乙烯或丙烯的共聚物(ETFE)。
作为上述环状聚烯烃类树脂,例如,可列举出a)环戊二烯(及其衍生物)、二环戊二烯(及其衍生物)、环己二烯(及其衍生物)、降冰片二烯
(及其衍生物)等使环状二烯聚合而成的聚合物,b)环状二烯和乙烯、丙烯、4-甲基-1-戊烯、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烯烃类单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共聚而成的共聚物等。
在上述环状聚烯烃类树脂中,特别优选强度、耐热性和耐气候性等优异的环戊二烯(及其衍生物)、二环戊二烯(及其衍生物)或降冰片二烯(及其衍生物)等环状二烯的聚合物。
另外,作为基材15的形成材料,可使用上述合成树脂中的一种或混合两种以上使用。
另外,在基材15的形成材料中,以改良或改性加工性、耐热性、耐气候性、机械性质、尺寸稳定性等目的,能够混合各种添加剂等。
作为该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润滑剂、交联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填充材料、强化纤维、增强剂、防静电剂、阻燃剂、耐燃剂、发泡剂、防霉剂、顔料等。
作为上述基材15的成型方法,未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挤压法、铸造成型法、T型模法、切削法、吹塑法等公知的方法。
另外,在使用基材15时,优选其厚度为25μm以上5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250μm以下。
若基材15的厚度比25μm薄,则由于紫外线固化树脂等固化收缩的影响,在涂布加工结构层13时会发生卷曲,在安装到太阳能电池模块200中时会发生不良情况。
反之,若基材15的厚度超过500μm,则薄膜重量会增加,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重量也会增加。
若为250μm以下,则能够实现更轻质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
另外,在基材15或结构层13中,也能够含有紫外稳定剂或在分子链上键合紫外线稳定基的聚合物。
通过该紫外稳定剂或紫外线稳定基,因紫外线而产生的自由基、活性氧等失去活性,能够提高光再利用薄片12的紫外线稳定性、耐气候性等。
作为该紫外稳定剂或紫外线稳定基,优选使用对紫外线的稳定性高的受阻胺类紫外稳定剂或受阻胺类紫外线稳定基。
并且,在具有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光再利用薄片1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中,如图1所示,具有使透过太阳能电池单元1本身的光或入射到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间隔G)的光H1在凹凸结构的反射面12a上反射的功能。
反射后的光H2在前面板10与空气之间等的界面上再次反射,并成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的光H3,从而进行光电转换。
由此,与不具有光再利用薄片12的结构相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通过具有光再利用薄片12,使以前透过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间隔G)而损失掉的光发生反射,并使该损失光再次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上,从而获得提高光利用效率的效果。
另外,此时,反射光H2的前进方向能够借助反射面12a的凹凸结构来控制,能够使较多的光入射到受光面1a上。
这里,使用其法线N0说明反射面12a的凹凸结构。
另外,如图6所示,反射面12a的法线N0是在反射面12a上的任意一点处与切平面垂直的直线。
另外,反射面12a的角度θ是反射面12a的法线N0与薄片法线NB的交差角度。
通常,薄片法线NB配置成平行于入射面200a的法线NG,因此入射光H1平行于薄片法线NB而入射。
如图7所示,反射光H2的反射率根据对其入射面200a的入射角度有大的变化。
另外,众所周知,反射率以临界角θc为界有大的变化。
并且,若将前面板10的折射率作为ng时,可用式(1)表示该临界角θc,以该临界角θc以上的角度入射到入射面200a的光H2在入射面200a上发生全反射。
θC=arcsin(1/ng)            (1)
另外,若将填充层11的折射率作为ne、将反射光H2相对于法线NG的角度作为θ2时,则根据折射定律,在临界角θc与反射光H2相对于法线NG的角度θ2之间存在式(2)的关系。
ng·sinθC=ne·sinθ2       (2)
并且,根据该式(1)和式(2),反射光H2相对于法线NG的角度θ2为式(3)所示。
θ2=arcsin(1/ne)            (3)
另外,当填充层11由多层构成时,若将反射面12a上的材料的折射率作为N0,则与上述同样地,反射光H2相对于法线NG的角度θ2为式(4)所示。
θ2=arcsin(1/no)            (4)
并且,在反射面12a的角度为θ时,该θ2为式(5)所示。
θ2=2·θ                   (5)
另外,当用式(6)表示反射面12a的角度θ时,反射光H2在前面板10上全反射。
2·θ≥arcsin(1/no)          (6)
并且,光再利用薄片12具有使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间隔G)的光H1在反射面12a反射的功能。因此,反射后的光H2在前面板10与空气之间的界面上再次反射,成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的光H3,并进行光电转换。
由此,与不具有光再利用薄片12的结构相比,能够获得提高光利用效率的效果。
另一方面,该光再利用薄片12带来的效果,仅仅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和光再利用薄片12的尺寸、配置与入射光H1和出射光H2所形成的角β的关系在恰当的范围时才能发挥。
并且,太阳能电池模块200具有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二维阵列。因此,能够以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或倾斜方向设置光再利用薄片12。在考虑纵向与横向的间隔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以最佳的角度设置光再利用薄片12,由此能够提高其效果。
以下,参照图8A至图13,并作为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1和光再利用薄片12的尺寸、配置、旋转角度,分别以改变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的间隔G、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间隔G中反射光H2入射到受光面1a的区域A、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纵横尺寸Lx和Ly的各种情况而进行说明。
另外,由于在图8A至图13中说明了尺寸、配置及入射光H1与出射光H2所形成的角β之间的关系,因此,有时未图示光再利用薄片12的反射面12a的凹凸形状。
图8A中,在上下(图中所示的y方向)设置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的间隔G,使光再利用薄片12的凹凸形状方向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彼此之间的长度方向的间隔一致(图中所示的x方向)。
图8B表示图8A的P-P′剖面结构。
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正面(+z方向)入射的光的一部分,入射到光再利用薄片12,并反射到y方向(由PP′和z决定的面内),进而在前面板10上再次反射并到达太阳能电池单元1。
图9A中,在上下(图中所示的y方向)设置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的间隔G,光再利用薄片12的凹凸形状方向并不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彼此之间长度方向的间隔一致,而是以旋转角度φ(反射面12a的凹凸形状方向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横向边缘所形成的角度)而设置(自图中所示的x方向起的角度)。
图9B表示图9A的Q-Q′剖面结构。
Q-Q′线与再利用薄片20的旋转角度φ垂直(成90度)。
G′大于太阳能电池单元1彼此之间的间隔G。
这里,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正面(+z方向)入射的光的一部分,入射到光再利用薄片12上,并反射到y+φ方向(由QQ′和z决定的面内),进而在前面板10上再次反射并到达太阳能电池单元1。
另外,由于存在对称的关系,因此旋转角度φ的范围由式(7)来限定。
0≤φ≤90                      (7)
并且,若比较图8B和图9B,则通过光再利用薄片12的旋转角度φ,在剖面上,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的间隔从G变化为G′。
即,通过光再利用薄片12的旋转角度φ,在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能看到的间隔扩大,光再利用薄片12的效率提高的可能性变大。
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单元1有横、纵尺寸,因此,也有可能无法使反射到光再利用薄片12上的光再次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上。
因此,以下用数学式求出能够再次入射的面积比率,并进行评价来求出最佳的条件。
图10示出了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的间隔G充分扩大使得光再利用薄片12的效率达到最大的例子。
即,配置成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不干涉可再利用光的区域。
在该图10中,入射到区域A与区域B的边界的光H11的反射光H2入射到受光面1a的入射光H11一侧的端部WN和受光面1a的入射光H11一侧的端部WF之间,其中,该区域A是指反射光H2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上的区域;该区域B是指反射光H2不会入射到受光面1a上的区域,该受光面1a是反射光H2入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
另外,入射到区域B的边界的H12的反射光H2将入射到受光面1a的入射光H11侧的端部WN,其中,该区域B是指反射光H2不会入射到受光面1a上的区域,该受光面1a是指反射光H2入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相反一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
并且,各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光在可再利用区域不干涉的条件由如下的式(8)和式(9)表示。
A+B≤G           (8)
A≤Lx,Ly        (9)
图11中,以式(8)和式(9)的条件求出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的间隔G,并表示光再利用薄片12的旋转角度φ的状态。
另外,此时,旋转角度φ满足式(7)的条件。
并且,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横向(x方向)尺寸为Lx,纵向(y方向)尺寸为Ly。
如图10所示,在图11中,用附图标记A表示太阳能电池单元1上的能够再利用光的区域。A的距离是以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侧面为基点的距离。如图11所示,A的距离是从光再利用薄片12的旋转角度φ起垂直方向的距离。
并且,由于有光再利用薄片12,因此,再利用光能够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四个侧面入射到的受光面1a上。
在图11中,仅示出了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侧面1e和1c的再利用区域,并将从纵向侧面1e向水平方向的光再利用区域表示为Sx,将从横向侧面1c向垂直方向的光再利用区域表示为Sy。
但是,通过该光再利用区域Sx、Sy,不能使反射光H2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上。
能够实际入射的区域是该光再利用区域Sx、Sy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交差面。
在图11中,将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纵向侧面1e入射到受光面1a上的光再利用区域作为Tx,将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横向侧面1c入射到受光面1a的光的再利用区域作为Ty。
并且,上述Tx、Ty由式(10)和式(11)表示。
Tx ( φ ) = A · Ly · sin φ - A 2 · cos φ · sin φ 2 - - - ( 10 )
Ty ( φ ) = A · Lx · cos φ - A 2 · cos φ · sin φ 2 - - - ( 11 )
并且,若用f表示使光从四个侧面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从而能够再利用光的区域,则如式(12)所示。
f(φ)=2·[Tx(φ)+Ty(φ)]                                 (12)
并且,根据式(10)和式(11),能够用式(13)表示区域f。
f(φ)=2·A·(Lx·cosφ+Ly·sinφ-A·sinφ·cosφ)        (13)
并且,若需要知道最大的可再利用光区域的最佳旋转角度φ,则使用根据式(13)求出的式(14)即可。
df dφ = 0 = Ly · cos φ - Lx · sin φ - A ( cos 2 φ - sin 2 φ ) - - - ( 14 )
图12表示根据式(13)计算出的区域f。
在该计算中使用了式(7)、式(8)和式(9)。
另外,太阳能电池的面积(Lx×Ly)是固定的,但为了对太阳能电池单元1形状的影响(正方形、长方形的影响)进行比较,示出了改变Ly/Lx的结果。
在正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情况下,若旋转角度φ为45度,则区域f得到最大值。
若旋转角度φ小于45度,则区域f变小,在旋转角度φ为0度时,区域f为最低值。
同样地,若旋转角度φ大于45度,则区域f变小,在旋转角度φ为90度时,区域f为最低值。
另外,在旋转角度φ为90度和0度时,区域f为相同的数值。
另外,该结果也可以根据式(14)得到。
此时,正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为式(15)所示。
Lx=Ly=L                                             (15)
另外,由于A的条件仅由式(9)表示,所以对于各种A,式(16)一定成立。
0=L·(cosφ-sinφ)-A(cos2φ-sin2φ)                 (16)
因此,式(17)成立,由此得到式(18)。
sinφ=cosφ                                         (17)
φ=45°                                             (18)
另一方面,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为长方形时,调查区域f成为最大值的旋转角度φ。
在模拟实验中,设定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纵向的尺寸Ly比横向尺寸Lx长的条件,在图12中,画出了使Ly/Lx从2到5的曲线。
根据该图,区域f达到最大值的并不是45度。
另外,若Ly/Lx的比率变大,则可知最佳的旋转角度接近90度。
并且,若Ly/Lx的比率变大,则可知最大的区域f渐渐变大。
即,在想要得到最大再利用光时,使太阳能电池单元1为长方形比正方形更优,进而能够确认长边相对于短边越长越好。
例如,根据图12,在Ly/Ly为1时,最佳的旋转角度φ为45度附近,区域f为1.0,在Ly/Ly为2时,最佳的旋转角度φ为60度附近,区域f为1.1左右,在Ly/Ly为3时,最佳的旋转角度φ为70度附近,区域f为1.3左右。
反射光入射到受光面1a的区域A的最大值,可以不考虑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的间隔G,因此能够简单地计算。
根据图10,由从太阳能电池的前表面200a到光再利用薄片12的高度H、光再利用薄片12的反射面12a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之间的间隔C、以及入射光H0与反射光H2所形成的角β,得到式(19)。
AMax=2(H-C)·tanβ                                (19)
根据该式(19)可知,为了使反射光H2入射到受光面1a的区域Amax变大,只能增大H、减小C或增大β。
另一方面,若为了增大β而增大棱镜角度,则随着棱镜角度变大,反射到一个棱镜上的光可能会照射相邻的棱镜,光线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有可能失去全反射条件。
为了防止这种干涉,需要使β的角度范围设定为60度到40度左右。
另外,这样一来,例如在太阳能电池的构成中,(H-C)为5mm左右,B为60度左右,Amax为17mm左右。
若考虑通常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尺寸,式(7)至式(14)能够充分适用。
图13和图14是对于通常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三种尺寸(四角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尺寸宽度156mm(情形1)、78mm(情形2)、39mm(情形3)),在使上述Amax调整为17mm时的最佳的旋转角度φ和再利用区域f的比较图。
在图13中,与上述同样地,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形状为长方形时,最佳的旋转角度φ从45度变为90度。
另外,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较小时,该变化较快。
例如,在Ly/Lx为3时,情形1、情形2、情形3的最佳的旋转角度φ分别为75度、78度、85度。
在图14中,与上述同样地,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形状为长方形时,再利用区域f变大。
并且,若按单位面积比较再利用区域f,可知情形3的效果比情形1的效果佳。
至此,使用式(7)、式(8)和式(9)进行了说明,但特别地,在不符合式(9)的条件时,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再利用光的区域将产生限度。
与之相对,图15示出了式(9)的条件被光再利用薄片12的旋转角度φ破坏时的情况。
与图12同样地,随着旋转角度φ从0度开始变大,区域f也变大。
另一方面,若旋转角度φ满足式(20)的条件,则没有区域f的变化,成为恒定。
即,式(20)的条件是没有旋转角度φ影响的条件,根据图12能够确认该情况。
90≥φ≥sin-1(Lx/A)                        (20)
图16示出了包含式(20)的条件而计算的区域f。
表示了太阳能电池的面积(Lx×Ly)为固定值,使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形状从正方形改变为长方形时的影响。
并且,在Ly/Lx为1~4时,与图12同样地,满足式(7)、式(8)和式(9)的条件。
另一方面,在Ly/Lx为5时,出现所有的旋转角度区域(式(7)、式(9))被打乱的区域(式(20))。
并且,再利用区域f达到最大值,即使改变旋转角度φ,f也不发生变化,在图16中,该区域中的旋转角度φ为65度左右~90度。
并且,通过使用具有这种构成的光再利用薄片1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能够使入射到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的区域G的光,在光再利用薄片12的反射面12a上进行反射,并能够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上。
由此,能够利用入射到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之间的区域G的光,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发电效率。
另一方面,即使如图17所示地将光再利用薄片12的反射面12a的背面朝向填充层11一侧而配置,光再利用薄片12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图18所示,该光再利用薄片12能够采用具有阻挡层16的结构,该阻挡层16由10μm到30μm的铝层或10nm到100nm的二氧化硅层构成。
并且,为了提高耐久性,也可以涂敷PVF(聚氟乙烯树脂)或粘贴含有聚氟乙烯树脂的薄膜,从而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200。
这样,也能够作为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背板来使用。
实施例
这里,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12及使用该光再利用薄片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优势。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15。在PET薄膜上层叠由紫外线固化丙烯酸类树脂构成而且形成有凹凸结构的层作为结构层13,使用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14,从而得到光再利用薄片12,其中,上述凹凸结构是指,间距为150μm且反射面的顶角为135度的三角棱镜状的凹凸结构。
使用这样制造出的光再利用薄片12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2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10,在距前面板10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方式,填充EVA,将厚度调整为约0.5mm,从而形成填充层1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1,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为0.5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12。
此时,光再利用薄片12设置成三角棱镜状的凹凸方向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端部平行。
并且,测定该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发电效率,将其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接着,在实施例2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15。在PET薄膜上层叠由紫外线固化丙烯酸类树脂构成而且形成有凹凸结构的层作为结构层13,通过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14,从而得到光再利用薄片12,其中,上述凹凸结构是指,间距为200μm且反射面的顶角为120度的三角棱镜状的凹凸结构。
使用如此制造出的光再利用薄片12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2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10,在距前面板10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方式,填充EVA,将厚度调整为约0.5mm,从而形成填充层1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1,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为0.5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12。
此时,光再利用薄片12设置成三角棱镜状的凹凸方向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端部平行。
并且,测定该实施例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发电效率,将其结果也示于表1。
(实施例3)
接着,在实施例3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15。在PET薄膜上层叠由紫外线固化丙烯酸类树脂构成而且形成有凹凸结构的层作为结构层13,通过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14,从而得到光再利用薄片12,其中,上述凹凸结构是指,间距为150μm且反射面的顶角为135度的三角棱镜状的凹凸结构。
使用这样制造出的光再利用薄片12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2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10,在距前面板10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方式,填充EVA,将厚度调整为约0.5mm,从而形成填充层1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1,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为0.5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12。
此时,光再利用薄片12设置成三角棱镜状的凹凸方向相对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端部呈45度倾斜方向。
并且,测定该实施例3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发电效率,将其结果也示于表1中。
(实施例4)
接着,在实施例4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15。在PET薄膜上层叠由紫外线固化丙烯酸类树脂构成而且形成有凹凸结构的层作为结构层13,通过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14,从而得到光再利用薄片12,其中,上述凹凸结构是指,间距为200μm且反射面的顶角为120度的三角棱镜状的凹凸结构。
使用这样制造出的光再利用薄片12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2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10,在距前面板10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方式,填充EVA,并将厚度调整为约0.5mm,从而形成填充层1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1,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为0.5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12。
此时,光再利用薄片设置成三角棱镜状的凹凸方向相对于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端部呈45度倾斜方向。
并且,测定实施例3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发电效率,将其结果也示于表1中。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15。未形成结构层13,而通过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14,得到光再利用薄片。
使用这样制造出的光再利用薄片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10,在距前面板10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方式,填充EVA,并将厚度调整为约0.5mm,从而形成填充层1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1,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受光面1a为0.5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
并且,测定比较例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发电效率,将其结果也示于表1中。
表1
  相对发电效率
 实施例1   110.9%
 实施例2   112.7%
 实施例3   113.0%
 实施例4   114.5%
 比较例1   100.0%
如该表1所示,在比较例1的发电效率为100.0%时,实施例1为110.9%,实施例2为112.7%,实施例3为113.0%,实施例4为114.5%,实验证明,相对于比较例1,设置有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12的实施例1到实施例4中,发电效率均得以提高。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和使用该光再利用薄片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第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不脱离该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光再利用薄片12的使用无需限定在太阳能电池模块200,也能够如图19所示,用于来自LED或EL等发光元件的光的再利用中。
具体而言,图19是本发明光源模块300的一个方式的剖视图。
该光源模块300具有填充层11、发光元件50和光再利用薄片12。
并且,发光元件50具有借助电致发光(EL:Electro-Luminescence)将电转换为光的功能,从发光面50a射出光。
另外,发光元件50优选使用LED、有机EL、无机EL等固体的发光二极管。
填充层11是封装发光元件50的层。
由发光元件50出射的光M1、M2透过填充层11后,一部分成为从出射面300a出射的光M1,其他的成为在出射面30a反射的光M2。
为了使入射到填充层11的光透过,填充层11的材料使用光线透过率高的材料,优选使用透过性高的丙烯酸类树脂等。
从发光元件50出射的光中,一部分光M2在放射面300a反射,并入射到光再利用薄片12的反射面12a上。
入射到反射面12a的光M3在反射面12a上反射到特定方向,并再次入射到出射面300a上,成为从该出射面300a出射到外部的光M4。
由此,与不具有光再利用薄片12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上述光再利用薄片12带来的效果,仅在发光元件50和光再利用薄片12的尺寸、配置、反射光M4与入射到反射面12a的光M3所形成的角β的关系为恰当的范围内才能发挥,该关系优选满足式(1),更优选满足式(2)、式(3),进一步优选满足式(4),进一步优选满足式(4)。
(第二实施方式)
在以下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略敌对其的说明。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400的一个方式的剖视图。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400具有前面板22、填充层21和光再利用薄片20。
前面板22是保护太阳能电池单元30免于受冲击、污染及水分的浸入等,并使太阳光或照明光等光源S的光透过的板体,而且由光的透过率高的透明材料形成。
光源S的从太阳光、照明光一侧F垂直入射到入射面110上的光H0入射到前面板22后透过前面板22,并出射到填充层21上。
另外,入射面110的法线NG的方向与将前面板22水平放置于平面P上的状态下的平面P的法线平行的方向。
垂直入射到入射面110上的光是平行于该法线NG而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模块400的光。
前面板22的材质是钢化玻璃、蓝宝石玻璃等的玻璃或PC(聚碳酸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薄片。
并且,若前面板22为钢化玻璃,则前面板22的厚度设定为约3mm至6mm。若前面板22为树脂薄片,则前面板22的厚度设定为100μm至3000μm。
经过前面板22出射的光入射到填充层21中。
填充层21是封装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层。
入射到前面板22的光H0,成为透过填充层21并向太阳能电池单元30出射的光H10,光H0的一部分成为出射到光再利用薄片20的光H1。
为了使入射到填充层21的光H0透过,使用光线透过率高的材料,广泛使用阻燃性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并且,太阳能电池单元30具有利用光电效应将入射到受光面J上的光转换成电的功能。可使用单晶硅型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型太阳能电池、薄膜硅型太阳能电池、CdTe(碲和镉的化合物)类、CIGS(铜、铟、镓、硒的化合物)类等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多种太阳能电池单元。
用电极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30连接起来,形成模块来使用。
从填充层21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光H10,在该太阳能电池单元30转换为电。
通常,与垂直入射的光H0相比,相对于入射面110倾斜入射的光在入射面110反射的比率大,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光少,从而能够利用于发电的光少。
因此,在入射光H0大致垂直于入射面110而入射时,效率最高。
光再利用薄片20具有使透过太阳能电池单元30本身的光或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光H1在反射面100反射的功能。
反射后的光H2在前面板22与空气之间等的界面上再次反射,并成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的光H3,进行光电转换。
由此,与不具有光再利用薄片20的结构相比,具有提高光利用效率的效果。
反射光H2的前进方向能够借助本发明的反射面100的凹凸结构来控制,能够使较多的光入射到受光面J上。
使用其法线N0说明反射面100的凹凸结构。
另外,反射面100的法线N0是在反射面100的任意一点处与该点的切平面垂面的直线。
是以稳定的状态将光再利用薄片20放置于平面P上时,与平面P的法线N平行的方向。
另外,反射面100的角度θ是反射面100的法线N0与薄片法线NB所形成的角。
通常,薄片法线NB配置成平行于入射面110的法线NG,因此,入射光H1平行于薄片法线NB而入射。
反射光H2的反射率根据对其入射面110的入射角度而有大的变化。
图21表示反射率相对于入射角度的变化图。
由该图22可知,反射率以临界角θc为界有大的变化。
若前面板22的折射率为ng,则该临界角θc为:
θC=arcsin(1/ng)          (21)
以该临界角θc以上的角度入射到入射面110上的光H2,在入射面110发生全反射。
另外,若填充层21的折射率为ne,反射光H2相对于法线NG的角度为θ2时,则根据折射定律,得到式(22)。
ng·sinθC=ne·sinθ2     (22)
根据式(21)和式(22),得到式(23)。
θ2=arcsin(1/ne)         (23)
另外,当填充材料由多层构成时,若将反射面上的材料的折射率作为no,则同样地,得到式(24)。
θ2=arcsin(1/no)         (24)
当反射面100的角度为θ时,该θ2为式(25)所示。
θ2=2·θ                (25)
根据上述,当反射面100的角度满足式(26)时,反射光H2在前面板上全反射。
2·θ≥arcsin(1/no)       (26)
如上所述,光再利用薄片20具有使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光H1在反射面100上反射的功能。
反射后的光H2在前面板22与空气之间的界面上再次反射,成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上的光H3,并进行光电转换。
由此,与不具有光再利用薄片20的结构相比,具有提高光使用效率的效果。
但是,上述效果是仅仅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和光再利用薄片20的尺寸、配置与入射光H1和出射光H2所成的角B的关系在恰当地范围内时才能发挥的光再利用薄片20的效果。
以下,作为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30和光再利用薄片20的尺寸、配置,使用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太阳能电池模块400的入射面110与光再利用薄片20的反射面100之间的间隔H、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W,并分为图23至图28所示的各种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图23至图28说明的是尺寸、配置及入射光H1与出射光H2所形成的角β之间的关系,因此,未图示光再利用薄片20的反射面100的凹凸形状。
在图23中,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反射的光H2不会再次入射到入射面110,因此,在光再利用薄片20发生反射的光H2不会入射到受光面J上。
该条件式表示为式(27)。
G≤C·tanβ                    (27)
此时,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的光H1中,反射光H2不会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上的区域B的长度L为式(28)所示。
L=G                           (28)
另外,由于入射到区域B的光不会入射到受光面J上,因此,未得到利用而损失掉。
因此,L大则损失多,反之,L小则损失少。
在L=G的情况下,没有在光再利用薄片20的反射面100上反射并入射到受光面J的光。
此时,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的光H1没有得到利用,因此不优选。
图24与图23同样地,表示区域B的长度L=G的情况。
在图24中,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反射的光H2中,虽然一部分入射到入射面110上,但未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而是直接再次入射到光再利用薄片20上,因此,与图23的情况同样地,区域B的长度L=G。
当满足下述条件式(29)时,虽然光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上,但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的光H1得不到利用,因此不优选。
C·tanβ≤G≤(2H-C)·tanβ≤G+W           (29)
图25表示图24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W较长的情况。
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分为区域A和区域B,其中,该区域A是指,在反射面100上反射的光H2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上的光的区域;该区域B是指,在反射面100上反射的光H2不会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上的光的区域。
入射到区域A和区域B之间边界的光H11,入射到与光H11入射侧相反一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端部WF。
该条件式为式(30)和式(31)。
C·tanβ≤G≤(2H-C)·tanβ                (30)
(2H-C)tanβ-G≤W≤2(H-C)tanβ             (31)
区域B的长度L为式(32)所示,因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的光H1得以利用,因此是优选的。
L=(2H-C)·tanβ-W                        (32)
在图26的情况下,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反射的反射光H2的一部分被太阳能电池单元30遮蔽,除此以外的反射光H2入射到受光面J上。
该条件式为式(33)和式(34)。
C·tanβ≤G≤(2H-C)·tanβ                (33)
2(H-C)·tanβ≤W                          (34)
区域B的长度为式(35)所示,因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的光H1得到利用,所以是优选的。
L=C·tanβ                      (35)
在图27的情况下,在反射光H2入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侧和反射光H2入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相反一侧,具有反射光H2未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上的区域B。
入射到区域A和区域B之间边界的光H11,入射到与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光H11侧相反一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J的端部WF,其中,上述区域A是指,反射光H2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上的区域A;上述区域B是指,反射光H2不会入射到受光面J上的区域,该受光面J是指,反射光H2入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一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
入射到区域A和区域B的边界的光H12,入射到光H12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J的端部WN上,其中,上述区域A是指,反射光H2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上的区域;上述区域B是指,反射光H2不会入射到受光面J上的区域,该受光面J是指,反射光H2入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相反一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
另外,此时,A的宽度与W的宽度相同。
该条件式为式(36)和式(37)。
(2H-C)·tanβ≤G                         (36)
W≤2(H-C)·tanβ                         (37)
区域B的长度L为式(38)所示,因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的光H1得到利用,所以是优选的。
L=G-W                                   (38)
在图28中,入射到区域A和区域B之间边界的光H11的反射光H2,入射到受光面J的入射光H11一侧的端部WN和受光面J的入射光H11一侧的端部WF之间,其中,上述区域A是指,反射光H2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上的区域A;上述区域B是指,反射光H2不会入射到受光面J上的区域,该受光面J是指反射光H2入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一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
入射到区域B的边界的光H12的反射光H2,入射到受光面J的入射光H11一侧的端部WN上,其中,上述区域B是指,反射光H2不会入射到受光面J上的区域,该受光面J是指,反射光H2入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相反一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
该条件式是式(39)和式(40)。
(2H-C)·tanβ≤G                      (39)
2(H-C)·tanβ≤W                      (40)
区域B的长度L为式(41)所示,因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的光H1得到利用,所以是优选的。
L=G-2(H-C)·tanβ                    (41)
在图29中,当从光再利用薄片20的反射面100到太阳能电池单元受光面J的间隔C为0、且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宽度W大于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时,能够使入射到光再利用薄片20的所有光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上。
此时,区域B的长度L为0。
该条件式是式(42)和式(43),由于能够进一步减少损失,因此是更优选的。
C=0                                  (42)
G≤2H·tanβ≤W                       (43)
图30表示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与光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之间关系的一个例子。
图30是入射光H1与反射光H2所形成的角β为0度、42度、46度、50度、54度、58度、62度、66度、70度,H为5mm,C为2mm,W为30mm时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为1mm至20mm时的图。
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中光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和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当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较小时,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中光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与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相同,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的光H1未得到利用,因此不优选。
第二种是,当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较大时,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中光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随着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的增加而变长,由于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的光H1得到利用,因而优选。
第三种是,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中间的情况,即使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变大,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中光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不变,由于未增加损失,因此是最优选的。
当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恒定时,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中光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根据入射光H1与反射光H2所形成的角β而变化。
例如,当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为4mm时,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中光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达到最短的入射光H1与反射光H2所形成的角β为42度。
若入射光H1与反射光H2所形成的角β变大,则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中光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也变大。若为58度以上,则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与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相同,入射到光再利用薄片20中的光H1得不到利用。
另外,当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为10mm时,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达到最短时的入射光H1与反射光H2所形成角β为54度。
若为比该角度小的角度(例如42度)和大的角度(例如70度),则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间隙G中发生损失的区域B的长度L变长。
因此,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间隙G为10mm时,最佳的入射光H1与反射光H2所形成的角β为54度。
接着,说明在反射面100和入射面110之间有多个层的情况。
图31表示反射面100和入射面110之间有多个层的太阳能电池模块400的示意图。
在这种由多个层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各层之间的折射率差较小,因此,即使以上述条件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时,也能够得到发电效率高的太阳能电池模块400。
如图32所示,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400中使用的光再利用薄片20,由结构层3、反射层4和基材2构成。
作为在结构层3上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可列举出在形成有反射面100的凹凸形状的模具面上,涂敷或注入热固化型树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束固化型树脂等,并在其上配置基材2,在固化处理后从压模上脱模的方法。
另外,作为如图33所示的未使用基材2仅由结构层3构成的光再利用薄片20的制造方法,可列举出使用模具的压制法、铸造法、注射成型法等来与基材2一体成型的方法。
根据上述方法,能够在形成薄片的同时形成凹凸形状。
就形成反射面100的模具而言,能够使用通过机械切削制造的模具。
另外,还能够使用以上述模具为基础复制出的模具。
此时,就凹凸形状的尖端形状而言,为了防止凹凸形状的尖端受损,优选凹凸形状的尖端为倒圆形状。
另外,反射面100的凹凸形状可以具有周期结构。
进而,反射面100的凹凸形状可以为三角形、梯形,多边形的棱镜形状,或如柱面镜的各种透镜、棱镜形状,或半球状。
此时,就反射面100的凹凸形状的结构周期的间距而言,优选为3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下。
在上述结构周期的间距大于300μm时,由于树脂不能充分进入成型反射面100时的凹凸形状的尖端部分的模具中,因此成型性差。
若上述结构周期的间距为200μm以下,则即使是粘度比较高的树脂也能够成型。
另外,若上述结构周期的间距小,则难以制造模具,因此,优选为25μm以上,更优选为50μm以上。
若上述结构周期的间距小于25μm,则切削模具的时间长,失去生产节拍,生产效率差。
若上述结构周期的间距小于50μm,则在成型反射面100时,树脂不能顺利地进入凹凸形状的沟中,不能按照模具制造出凹凸形状的尖端部分形状。
并且,对结构层3的厚度未作特别限定,例如为30μm以上500μm以下。
上述制造方法可以根据与以下材料的适应性来适当选择。
在形成结构层3的聚合物组合物中,除了聚合物组合物以外,也可以适当配合例如散射反射体、固化剂、增塑剂、分散剂、各种流平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粘性调节剂、润滑剂、光稳定剂等。
就上述聚合物组合物而言,未作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氟类树脂、硅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聚乙烯类树脂、聚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甲基戊烯类树脂、环状聚烯烃类树脂、丙烯腈-(聚)苯乙烯共聚物(A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等的聚苯乙烯类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聚邻苯二甲酸芳基酯类树脂、聚砜类树脂、聚苯硫醚类树脂、聚醚砜类树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聚醚酰亚胺类树脂、乙缩醛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等,这些聚合物可使用一种或混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就作为上述聚氨酯类树脂的原料的多元醇而言,例如,可列举出使单体成分(包含含羟基的饱和单体)聚合而得到的多元醇或在羟基过量的条件下得到的聚酯多元醇等,可将这些以单体形式使用或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就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而言,可列举出:(a)例如,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丙烯酸2-羟基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基酯、烯丙醇、高烯丙醇、肉桂醇、巴豆醇等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b)使例如乙二醇、环氧乙烷、丙二醇、环氧丙烷、丁二醇、环氧丁烷、1,4-二(羟甲基)环己烷、苯基缩水甘油醚、缩水甘油癸酸酯、Placcel FM-1(日本大赛璐(Daicel)化学工业公司制)等的二元醇或环氧化合物,与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丁烯酸、衣康酸等的不饱和羧酸反应而得到的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等。
也能够使选自上述含羟基不饱和单体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聚合来制造多元醇。
另外,上述多元醇也能够通过使选自下述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单体与选自上述(a)和(b)中的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聚合而制造,所述组是由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苯乙烯、乙烯基甲苯、1-甲基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腈、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乙酸烯丙酯、己二酸二烯丙酯、衣康酸二烯丙酯、马来酸二乙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双丙酮丙烯酰胺、乙烯、丙烯、异戊二烯等组成的组。
对包含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的单体成分进行聚合得到的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500000以下,优选为5000以上100000以下。
另外,其羟基值为5以上300以下,优选为10以上200以下,更优选地为20以上150以下。
在羟基过量的条件下得到的聚酯多元醇,可通过使(c)多元醇和(d)多元酸,在如丙二醇、己二醇、聚乙二醇及三羟甲基丙烷等多元醇中的羟基数量比所述多元酸的羧基数量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而制造,其中,上述(c)多元醇,例如是指乙二醇、二甘醇、丙二醇、二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己二醇、癸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己三醇、丙三醇、季戊四醇、环己二醇、氢化双酚A、二(羟基甲基)环己烷、对苯二酚羟乙基醚(hydroquinone bis(hydroxyethylether))、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苯二甲醇等的多元醇;上述(d)多元酸,例如是指马来酸、富马酸、丁二酸、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偏苯三酸、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等的多元酸。
在上述羟基过量的条件下得到的聚酯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500以上300000以下,优选为2000以上100000以下。
另外,其羟基值为5以上300以下,优选为10以上20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150以下。
作为聚合物组合物的聚合物材料而使用的多元醇,是对上述聚酯多元醇和上述包含含羟基的不饱和单体的单体成分进行聚合而得到,并且,优选为具有(甲基)丙烯酸单元等的丙烯酸多元醇。
若以聚酯多元醇或丙烯酸多元醇作为聚合物材料,则耐气候性强,从而能够抑制结构层3的变黄等。
另外,可以使用该聚酯多元醇和丙烯酸多元醇中的任一者,也可以使用两者。
另外,上述聚酯多元醇和丙烯酸多元醇中的羟基个数,只要每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即可,不特别限定。但若固体成分中的羟基值为10以下,则存在交联点数减少且耐溶剂性、耐水性、耐热性及表面硬度等覆膜性降低的倾向。
并且,为了提高反射性能、耐热性能,在形成结构层3的聚合物组合物中可以含有散射反射体。
通过在聚合物组合物中含有散射反射体,能够提高结构层3或光再利用薄片20的耐热性,并且若使用折射率与聚合物组合物的折射率差异较大的材料,则能够使光反射。
另外,当由此能够得到足够的反射率时,也可以如图34、图35所示,不设置金属反射层4。
就构成该散射反射体的无机物而言,不特别限定。作为无机物优选使用无机氧化物。
就该无机氧化物而言,能够使用二氧化硅等,但也能够使用ZnS等金属化合物,但特别优选是TiO2、ZrO、Al2O3等金属氧化物。
另外,也能够使用二氧化硅的中空粒子。
其中,由于TiO2的折射率高,分散性也易于得到,因此优选为TiO2
并且,散射反射体的形状可以为球状、针状、板状、鳞片状、破碎状等任意的粒子形状,不特别限定。
散射反射体的平均粒子直径的下限优选为0.1μm,上限优选为30μm。
若平均粒子直径小于0.1μm,则光的反射不充分。
另外,若平均粒子直径大于30μm,则因粒子引起的凹凸将显现在表面上,难以形成所期望的凹凸形状。
散射反射体相对于聚合物组合物100份的配合量的下限,以固体成分换算优选为30份。
另一方面,散射反射体的上述配合量的上限优选为100份。
这是因为,若无机填充剂的配合量少于30份,则无法充分反射从填充层21入射到结构层3的光H1。
相反,若配合量超过100份,则成型性差。
上述散射反射体可以使用其表面固定有有机聚合物的材料。
通过使用如此的固定有有机聚合物的散射反射体,可谋求聚合物组合物中的分散性或与聚合物组合物的亲和性的提高。
就该有机聚合物而言,对于其分子量、形状、组成、有无官能团等未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任意的有机聚合物。
另外,就该有机聚合物的形状而言,可采用直链状、分枝状、交联结构等任意的形状。
作为构成上述有机聚合物的具体的树脂,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及它们的共聚物,或通过氨基、环氧基、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进行局部改性的树脂等。
其中,由于将(甲基)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聚酯类树脂等含有(甲基)丙烯酸单元的有机聚合物作为必须成分的材料具有覆膜形成能力,因此优选。
另外,构成有机聚合物的具体的树脂,优选为与上述聚合物组合物具有相溶性的树脂,因此,更优选的是具有与聚合物组合物相同组成的材料。
作为上述聚合物组合物,优选具有环烷基的多元醇。
通过在作为聚合物组合物的多元醇中导入环烷基,聚合物组合物的憎水性、耐水性等疏水性变高,结构层3或光再利用薄片20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耐弯曲性、尺寸稳定性等得以改善。
另外,结构层3的耐气候性、硬度、耐溶剂性等涂膜基本性能得以提高。
进而,与表面固定有有机聚合物的散射反射体之间的亲和性及散射反射体的分散性变得更好。
另外,聚合物组合物中可以含有异氰酸酯作为固化剂。
如此地,通过在聚合物组合物中含有异氰酸酯固化剂,成为更牢固的交联结构,进一步提高结构层3的覆膜物性。
作为该异氰酸酯,可使用与上述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同样的物质。
其中,优选可防止覆膜变黄的脂肪族类异氰酸酯。
另外,散射反射体也可以在内部包含有机聚合物。
由此,能够对作为散射反射体核心的无机物赋予适度的柔软度和韧性。
优选上述有机聚合物中含有烷氧基,对其含量不特别限定,但优选每1g散射反射体含有0.01mmol以上50mmol以下。
通过烷氧基,能够提高与聚合物组合物的亲和性或在聚合物组合物中的分散性。
上述烷氧基表示结合在用于形成微粒子骨架的金属元素上的RO基。
该R是可取代的烷基,微粒子中的RO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R的具体例,可列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等。
优选使用与构成散射反射体的金属相同的金属烷氧基,当散射反射体为胶体二氧化硅时,优选使用以硅作为金属的烷氧基。
就固定有机聚合物的散射反射体的有机聚合物含量而言,未特别限制,但优选以散射反射体为基准,为0.5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
当在光再利用薄片20中使用反射层4时,为了提高其粘接性等,可以在反射层4的蒸镀对象面(结构层3的表面)实施表面处理(未图示)。
作为这种表面处理,例如,可列举出(a)电晕放电处理、臭氧处理、使用氧气或氮气等的低温等离子处理、辉光放电处理、使用化学药品等的氧化处理;及(b)底漆处理、内涂层处理、增粘涂层(anchor coat)处理、蒸镀增粘涂层处理等。
在上述表面处理中,优选使用可提高与反射层4的粘接强度、并且有利于形成致密而均匀的反射层4的电晕放电处理和增粘涂层处理。
作为在上述增粘涂层处理中使用的增粘涂层剂,例如,可列举出聚酯类增粘涂层剂、聚酰胺类增粘涂层剂、聚氨酯类增粘涂层剂、环氧类增粘涂层剂、酚类增粘涂层剂、(甲基)丙烯酸类增粘涂层剂、聚乙酸乙烯酯类增粘涂层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类增粘涂层剂、纤维素类增粘涂层剂等。
在这些增粘涂层剂中,特别优选能够进一步提高反射层4的粘接强度的聚酯类增粘涂层剂。
上述增粘涂层剂的涂覆量(按固体成分换算)优选为1g/m2以上3g/m2以下。
若增粘涂层剂的涂覆量少于1g/m2,则提高反射层4的粘合性的效果变小。
另一方面,若增粘涂层剂的涂覆量多于3g/m2,则光再利用薄片20的强度、耐久性等可能会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增粘涂层剂中,能够适当混合为了提高粘接性而使用的硅烷偶联剂、为了防止结块而使用的结块防止剂、为了提高耐气候性等而使用的紫外线吸收剂等各种添加剂。
作为添加剂的混合量,根据添加剂的显现效果与阻碍增粘涂层剂的功能之间的平衡,优选为0.1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
若上述添加剂少于0.1重量%,则不能充分防止结块,不能充分获得耐气候性,若多于10重量%,则会妨碍表面涂层剂的功能。
另一方面,反射层4是使入射到光再利用薄片20的光反射的层.
形成反射层4时,通过沿着结构层13的形成有凹凸形状的面蒸镀金属而形成。
作为为了形成反射层4而使用的蒸镀装置,只要不会在结构层3带来收缩、变黄等劣化的情况下,能够蒸镀金属即可,未特别限定。可采用(a)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电镀法、离化团簇束法等的物理气相沉积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法:PVD法),(b)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热化学气相沉积法、光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CVD法)。
在这些蒸镀法中,优选生产率高且能够形成优质的反射层4的真空蒸镀法或离子电镀法。
作为反射层4所使用的金属,只要具有金属光泽且能够蒸镀即可,不特别限定。作为反射层4所使用的金属,例如,可列举出铝、银、金、镍、锡、锆等。
其中,优选反射性高且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致密的反射层4的铝。
另外,反射层4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
如此地,在使反射层4为多层结构的情况下,由于蒸镀时所附加的热负担减轻,因此,可降低结构层3的劣化,进而能够改善结构层3与反射层4之间的粘合性等。
此时,在金属膜上可以设置氧化金属层。
另外,根据结构层3或基材2的树脂种类、反射层4的厚度等来适当设计上述物理气相沉积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中的蒸镀条件。
反射层4的厚度的下限优选为10nm,特别优选为20nm。
另一方面,反射层4的厚度的上限优选为200nm,特别优选为100nm。
若反射层4的厚度小于作为下限的10nm,则从填充层21入射到反射层4的光不能充分反射。
另外,即使厚度为20nm以上,由于在上述反射层4发生反射的光未增多,因此可以说20nm为足够的厚度。
另一方面,若反射层4的厚度超过作为上限的200nm,则在反射层4上将产生用肉眼就能确认的裂纹。
另外,可以对反射层4的外表面实施表面涂层处理(未图示)。
通过这种对反射层4的外表面实施表面涂层处理,反射层4得以封装及保护,其结果,光再利用薄片20的操作性变得良好。
另外,也能够抑制反射层4的随时间的劣化。
作为上述表面涂层处理中使用的表面涂层剂,例如,可列举出聚酯类表面涂层剂、聚酰胺类表面涂层剂、聚氨酯类表面涂层剂、环氧类表面涂层剂、酚类表面涂层剂、(甲基)丙烯酸类表面涂层剂、聚乙酸乙烯酯类表面涂层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聚烯烃类表面涂层剂、纤维素类表面涂层剂等。
在表面涂层剂中,特别优选与反射层4的粘接强度高且有利于反射层4的表面保护、缺陷的密封等的聚酯类表面涂层剂。
上述表面涂层剂的涂覆量(按固体成分换算)优选为3g/m2以上7g/m2以下。
若表面涂层剂的涂覆量小于3g/m2,则对反射层4的封装及保护的效果可能会变小。
另一方面,即使表面涂层剂的涂覆量超过7g/m2,上述对反射层4的封装及保护的效果也不怎么增大,光再利用薄片20的厚度反而会增大。
另外,在上述表面涂层剂中,能够适当混合为了提高粘接性而使用的硅烷偶联剂、为了提高耐气候性等而使用的紫外线吸收剂、为了提高耐热性等而使用的无机填充剂等各种添加剂。
作为添加剂的混合量,根据添加剂的显现效果与妨碍表面涂层剂的能的平衡,优选为0.1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
若上述添加剂少于0.1重量%,则不能充分获得紧粘接性、耐气候性及耐热性,若多于10重量%,将妨碍表面涂层剂的功能。
构成上述光再利用薄片20的基材2,是通过以合成树脂作为材料的薄片成型而形成的。
鉴于设置在室外,优选用于基材2的合成树脂是具有耐水性、对紫外线的耐久性等耐气候性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树脂)等聚乙烯类树脂、聚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甲基戊烯类树脂、环状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丙烯腈-(聚)苯乙烯共聚物(A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氟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聚邻苯二甲酸芳基酯类树脂、硅类树脂、聚砜类树脂、聚苯硫醚类树脂、聚醚砜类树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聚醚酰亚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乙缩醛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等。
在上述树脂中,作为具有高耐热性、高强度、高耐气候性、高耐久性、对水蒸气等的高气体阻挡性等的树脂,优选聚酰亚胺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类树脂、氟类树脂、聚乳酸类树脂。
作为上述的聚酯类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在上述聚酯类树脂中,特别优选在耐热性、耐气候性等诸功能方面及价格方面的平衡良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作为上述氟类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由四氟乙烯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构成的全氟烷氧基树脂(PFA)、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FEP)、四氟乙烯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EPE)、四氟乙烯与乙烯或丙烯的共聚物(ETFE)、聚三氟氯乙烯树脂(PCTFE)、乙烯与氯代三氟乙烯的共聚物(ECTFE:)、聚偏氟乙烯类树脂(PVDF)、氟乙烯类树脂(PVF)等。
在上述氟类树脂中,特别优选强度、耐热性和耐气候性等优异的聚氟乙烯树脂(PVF)、四氟乙烯和乙烯或丙烯的共聚物(ETFE)。
作为上述环状聚烯烃类树脂,例如,可列举出a)环戊二烯(及其衍生物)、二环戊二烯(及其衍生物)、环己二烯(及其衍生物)、降冰片二烯(及其衍生物)等使环状二烯聚合而成的聚合物,b)环状二烯和乙烯、丙烯、4-甲基-1-戊烯、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烯烃类单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共聚而成的共聚物等。
在上述环状聚烯烃类树脂中,特别优选强度、耐热性和耐气候性等优异的环戊二烯(及其衍生物)、二环戊二烯(及其衍生物)或降冰片二烯(及其衍生物)等环状二烯的聚合物。
另外,作为基材2的形成材料,能够混合使用上述合成树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另外,在基材2的形成材料中,以改良或改性加工性、耐热性、耐气候性、机械性质、尺寸稳定性等目的,能够混合各种添加剂等。
作为该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润滑剂、交联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填充材料、强化纤维、增强剂、防静电剂、阻燃剂、耐燃剂、发泡剂、防霉剂、顔料等。
作为上述基材2的成型方法,未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挤压法、铸造成型法、T型模法、切削法、吹塑法等公知的方法。
在使用基材2时,其厚度优选为25μm以上5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250μm以下。
若基材2的厚度比25μm薄,则由于紫外线固化树脂等固化收缩的影响,在涂布加工结构层3时会发生卷曲,在安装到太阳能电池模块400中时会发生不良情况。
反之,若基材2的厚度超过500μm,则薄膜重量会增加,太阳能电池模块400的重量也会增加。
若为250μm 以下,则能够实现更轻质的太阳能电模块400。
另外,在基材2、结构层3、基材2中也能够含有紫外稳定剂或在分子链上键合紫外线稳定基的聚合物。
通过该紫外稳定剂或紫外线稳定基,因紫外线而产生的自由基、活性氧等失去活性,能够提高光再利用薄片20的紫外线稳定性、耐气候性等。
作为该紫外稳定剂或紫外线稳定基,优选使用对紫外线的稳定性高的受阻胺类紫外稳定剂或受阻胺类紫外线稳定基。
根据使用具有这种结构的光再利用薄片20的太阳能电池模块400,能够使入射到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的区域R1的光在光再利用薄片20的反射面100上反射,并能够使其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30上。
由此,也能够利用入射到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30之间区域R1的光,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400的发电效率。
如图36所示,光再利用薄片20也能够地配置成使光再利用薄片20的反射面100的背面朝向填充层21侧。
另外,能够使用如图37所示的在该光再利用薄片20上具有阻挡层的结构,该阻挡层由10μm~30μm的铝层或10nm~100nm的二氧化硅层构成。
另外,为了提高耐久性,也可以涂敷PVF(聚氟乙烯树脂)或粘贴含有聚氟乙烯树脂的薄膜,从而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
这样,也能够作为太阳能电池模块400的背板来使用。
另外,如图38所示,该光再利用薄片20也能够用于对来自LED、EL等固体发光元件50的光进行再利用的情况。
图38示出了本发明的光源模块410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光源模块410具有填充层21、发光元件50和光再利用薄片20。
发光元件50具有借助电致发光将电转换为光的功能,从受发光面160出射。
发光元件50优选使用LED、有机EL、无机EL等固体发光二极管。
填充层21是封装发光元件50的层。
从发光元件50出射的光透过填充层21后,一部分成为从出射面150出射的光M30,一部成为在出射面150反射的光M31。
为了使入射到填充层21的光透过,填充层21的材料使用光线透过率高的材料,优选使用透过性高的丙烯酸类树脂等。
从发光元件50出射的光中,在出射面150上反射的光M31在出射面150反射并入射到光再利用薄片20的反射面100上。
入射到反射面的光M2在反射面100反射并入射到出射面150上。
在反射面100上反射并入射到出射面150上的反射光M1,从出射面150向外部出射。
由此,与不具有光再利用薄片20的结构相比,具有提高光利用效率的效果。
上述效果仅仅是发光元件50和光再利用薄片20的尺寸、配置和反射光M1与入射到反射面的光M2所形成的角β的关系在恰当的范围时才能发挥的光再利用薄片20的效果。该关系优选满足数学式2所示的式子,并且更优选满足数学式3、数学式4所示的式子,进一步优选满足数学式5所示的式子,更优选满足数学式6所示的式子。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2。在PET薄膜上层叠由紫外线固化丙烯酸类树脂构成而且形成有凹凸结构的层作为结构层3,通过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4,从而得到光再利用薄片20,其中,上述凹凸结构是指间距为150μm且反射面100的顶角为135°的三角棱镜状的凹凸结构。
使用这样制造出的光再利用薄片20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4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22,在距前面板22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方式,填充厚度约为0.5mm的EVA从而形成填充层2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30,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为0.5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20,并测定发电效率。
表2示出了该发电效率的结果。
(实施例6)
在实施例6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2。在PET薄膜上层叠由紫外线固化丙烯酸类树脂构成而且形成有凹凸结构的层作为结构层3,通过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4,从而得到光再利用薄片20,其中,上述凹凸结构是指,间距为200μm且反射面100的顶角为120°的三角棱镜状的凹凸结构。
使用这样制造出的光再利用薄片20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4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22,在距前面板22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方式,填充厚度约为0.5mm的EVA从而形成填充层2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30,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为0.5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20,测定发电效率。
表2示出了该发电效率的结果。
(实施例7)
在实施例7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2。在PET薄膜上层叠由紫外线固化丙烯酸类树脂构成而且形成有凹凸结构的层作为结构层3,通过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4,从而得到光再利用薄片20,其中,上述凹凸结构是指,间距为200μm且反射面100的顶角为115°的三角棱镜状的凹凸结构。
使用这样制造出的光再利用薄片20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4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22,在距前面板22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方式,填充厚度约为0.5mm的EVA从而形成填充层20。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30,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为0.5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20,测定发电效率。
表2中示出该发电效率的结果。
(实施例8)
在实施例8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2。在PET薄膜上层叠由紫外线固化丙烯酸类树脂构成而且形成有凹凸结构的层作为结构层3,固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4,从而得到光再利用薄片20,其中,上述凹凸结构是指,间距为15μm且反射面100的顶角为135°的棱镜状的凹凸结构。
使用这种光再利用薄片20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4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22,在距前面板22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方式,填充厚度约为0.5mm的EVA从而形成填充层2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30,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为1.0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20,并测定发电效率。
表2示出了该发电效率的结果。
(实施例9)
在实施例9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2。在PET薄膜上层叠由紫外线固化丙烯酸类树脂构成而且形成有凹凸结构的层作为结构层3,通过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4,从而得到光再利用薄片20,其中,上述凹凸结构是指,间距为15μm且反射面100的顶角为120°的棱镜状的凹凸结构。
使用这样制造的光再利用薄片20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4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22,在距前面板22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方式,填充厚度约为0.5mm的EVA从而形成填充层2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30,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为1.0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20,测定发电效率。
表2示出了该发电效率的结果。
比较例2)
在比较例2中,使用2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2。未形成结构层3而通过蒸镀法形成100nm的铝层作为金属反射层4,得到光再利用薄片20。
使用这样制造出的光再利用薄片20制造太阳能电池模块400。
使用约3mm的玻璃板作为前面板22,在距前面板22为0.5mm的位置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方式,填充EVA并使厚度达到约0.5mm,从而形成填充层21。
使用150mm见方而且厚度为0.2mm的多晶型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30,在距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受光面J为0.5mm的位置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单元30的周边部,配置约25mm宽度的上述光再利用薄片20,并测定发电效率。
表2示出了该发电效率的结果。
表2
  相对发电效率
 实施例5   110.9%
 实施例6   112.7%
 实施例7   115.8%
 实施例8   110.1%
 实施例9   111.0%
 比较例2   100.0%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的详细叙述,本发明对于在至少一个面上具有凹凸结构,并且通过所述凹凸结构引起的光的衍射、散射、折射或反射作用,使光偏转到特定方向,从而能够再利用在现有技术中损失掉的光的光再利用薄片和使用该光再利用薄片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A: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的间隔中,反射光入射到受光面的区域;
B、B1: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的间隔中,反射光不会入射到受光面的区域;
C:光再利用薄片反射面与太阳能电池单元受光面之间的间隔;
F:光源方向;
G: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的间隔;
H:从太阳能电池前表面到光再利用薄片的高度;
H0:垂直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光;
W: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
H1:入射到反射面上的光;
H2、H11、H12:反射光;
H3:再利用的光;
H10:垂直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上的光;
NB:薄片法线;
L: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的间隔中,反射光不会入射到受光面上的区域的长度;
Lx: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横向尺寸;
Ly: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纵向尺寸;
NG:前面板的法线;
ne:填充层的折射率;
ng:前面板的折射率
no:反射面上的材料的折射率;
N0:反射面的法线;
P:平面;
S:光源;
Sx:从纵向侧面水平方向的光的再利用区域;
Sy:从横向侧面垂直方向的光的再利用区域;
Tx:从太阳能电池单元纵向侧面入射到受光面的光的再利用区域;
Ty:从太阳能电池单元横向侧面入射到受光面的光的再利用区域;
WN:反射光入射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端部;
WF:反射光入射侧的相反一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端部;
M:从反射面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受光面的光的水平方向光路;
α:棱镜角度;
β:入射光与反射光所形成的角度;
θ:反射面的角度
θc:临界角;
φ:光再利用薄片的旋转角度;
1、30:太阳能电池单元;
1a、J:受光面;
3:结构层;
10、20:前面板;
11、21:填充层;
12、20:光再利用薄片;
12a、100:反射面;
13:结构层;
14、4:反射层;
15、2:基材;
50:发光元件;
50a、160:发光面;
200、400:太阳能电池模块;
200a、110:入射面;
300、410:光源模块;
300a、150:出射面。

Claims (10)

1.一种光再利用薄片,其特征在于,
包括凹凸形状的反射面;
为了使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光反射到特定方向从而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或者为了使从光源模块的发光元件出射的光反射而向特定方向出射,所述反射面形成为满足以下数学式1,
数学式1:
df dφ = 0 = Ly · cos φ - Lx · sin φ - A ( cos 2 φ - sin 2 φ )
这里,Lx表示太阳能电池单元或发光元件的横向尺寸;Ly表示太阳能电池单元或发光元件的纵向尺寸;φ表示反射面的凹凸形状方向与太阳能电池单元或发光元件的横向边缘所形成的角度;A表示透过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并在光再利用薄片进行反射而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的光的最大宽度,或表示并未从发光元件向特定方向出射,而在光再利用薄片上进行反射而向特定方向出射的光的最大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再利用薄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或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横向尺寸Lx和所述纵向尺寸Ly相同时,或者当长边为短边的2倍以下时,所述反射面形成为满足φ=45度±2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再利用薄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或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横向尺寸Lx和纵向尺寸Ly不同,且长边为短边的2以上时,所述反射面形成为满足φ=60度±20度(Lx<Ly)或φ=30度±20度(Ly<Lx)。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再利用薄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太阳能电子单元或所述发光元件的横向或纵向的宽度与所述光的最大宽度A相同时,若所述横向的宽度与所述光的最大宽度A相同,所述反射面形成为φ=0度,若所述纵向的宽度与所述光的最大宽度A相同,则所述反射面形成为φ=90度。
5.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面板,其用于光入射,
填充层,其用于使透过所述前面板的光透过,
太阳能电池单元,其具有受光面和与所述受光面相反的背面,并由所述填充层来固定,由所述受光面接收从所述填充层透过的光,从而将光转换成电,以及
光再利用薄片,其配置成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相对置,并且具有凹凸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使透过彼此相邻的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的光反射,并且使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受所述光;
所述光再利用薄片是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再利用薄片。
6.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填充层,其用于使光透过,并具有出射面,
发光元件,其具有发光面和与所述发光面相反的背面,由所述填充层来固定,并将电转换为光,使所述光从所述发光面发出,从而使所述光在所述填充层的出射面上反射,以及
光再利用薄片,其配置成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背面相对置,并且具有凹凸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使在所述填充层的所述出射面反射的光再次向所述出射面反射;
所述光再利用薄片是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再利用薄片。
7.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面板,其用于光入射,
填充层,其用于使透过所述前面板的光透过,
太阳能电池单元,其具有受光面和与所述受光面相反的背面,并由所述填充层来固定,由所述受光面接收从所述填充层透过的光,从而将光转换成电,以及
光再利用薄片,其配置成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相对置,并且具有凹凸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使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未接受到的光反射;
当用C表示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之间的间隔,用β表示入射到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光与在所述光再利用薄片上反射的光所形成的角,用G表示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间隙的间隔时,所述反射面满足以下数学式2,
数学式2:
C·tanβ<G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当用H表示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之间的间隔,用W表示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时,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满足以下数学式3或数学式4,
数学式3:
(2H-C)·tanβ-W≤G≤(2H-C)·tanβ
数学式4:
(2H-C)·tanβ≤G。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满足以下数学式5,
数学式5:
G=(2H-C)·tanβ。
10.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面板,其用于入射光,
填充层,其用于使透过所述前面板的光透过,
太阳能电池单元,其具有受光面和与所述受光面相反的背面,并由所述填充层固定,由所述受光面接收从所述填充层透过的光,从而将光转换成电,以及
光再利用薄片,其配置成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相对置,并且具有凹凸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使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未接受到的光反射;
当用C表示所述光再利用薄片的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之间的间隔时,所述反射面满足以下数学式6,
数学式6:
C=0。
CN200980146248.6A 2008-11-19 2009-11-19 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70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95374 2008-11-19
JP2008-295374 2008-11-19
JP2009160853 2009-07-07
JP2009-160853 2009-07-07
PCT/JP2009/006237 WO2010058585A1 (ja) 2008-11-19 2009-11-19 光再利用シート,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光源モジュール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44671.XA Division CN103545394A (zh) 2008-11-19 2009-11-19 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7090A true CN102217090A (zh) 2011-10-12
CN102217090B CN102217090B (zh) 2014-12-17

Family

ID=421980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624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7090B (zh) 2008-11-19 2009-11-19 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CN201310544671.XA Pending CN103545394A (zh) 2008-11-19 2009-11-19 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44671.XA Pending CN103545394A (zh) 2008-11-19 2009-11-19 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40095A1 (zh)
EP (1) EP2355166A1 (zh)
JP (1) JP5068854B2 (zh)
CN (2) CN102217090B (zh)
TW (1) TWI469375B (zh)
WO (1) WO201005858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71722A (zh) * 2012-03-27 2015-03-25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光定向介质的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59281A (zh) * 2013-07-09 2016-02-24 3M创新有限公司 用于在太阳能组件中使用的具有圆形微结构的反射膜
CN105932087A (zh) * 2016-05-31 2016-09-07 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转向条
CN106024939A (zh) * 2016-05-31 2016-10-12 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光转向膜的光伏组件
US10205041B2 (en) 2015-10-12 2019-02-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redirecting film useful with solar modul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55365A1 (ja) * 2010-06-08 2011-12-15 Dic株式会社 表面に微細な凹凸を有する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3051519A1 (ja) * 2011-10-04 2013-04-11 旭硝子株式会社 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4681650A (zh) * 2012-05-14 2015-06-0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模块与其制造方法
CN102664210B (zh) * 2012-05-14 2015-05-0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模块与其制造方法
DE102013001363A1 (de) * 2013-01-28 2014-07-31 Vincenzo Gabriele Curto Reflexionsflächeneinrichtung für Photovoltaikanlagen
WO2015006063A1 (en) * 2013-07-09 2015-01-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eflective microstructured films with microstructures having curved surfaces, for use in solar modules
AT516194B1 (de) * 2014-08-20 2017-11-15 Joanneum Res Forschungsgmbh Photovoltaikmodul mit integrierter lichtlenkender Struktur basierend auf interner Totalreflexion
CN104217788A (zh) * 2014-08-26 2014-12-17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银纳米线的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JP6671029B2 (ja) * 2015-03-03 2020-03-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FR3038136B1 (fr) * 2015-06-24 2018-01-12 Lionel Girardie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frontale et multirefringence variable arriere locale
FR3038137B1 (fr) * 2015-06-24 2018-01-12 Lionel Girardie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et multirefringence variable arriere locale
FR3038138B1 (fr) * 2015-06-24 2018-01-12 Lionel Girardie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frontale et multirefringence variable arriere totale
FR3038139B1 (fr) * 2015-06-24 2018-01-12 Lionel Girardie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et multirefringence variable arriere total
FR3038140B1 (fr) * 2015-06-24 2018-01-12 Lionel Girardie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triple
FR3038135B1 (fr) * 2015-06-24 2018-01-12 Lionel Girardie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frontale et multirefringence variable a texturation locale
FR3038142B1 (fr) * 2015-06-24 2018-01-12 Lionel Girardie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simple arriere
FR3038141B1 (fr) * 2015-06-24 2018-01-12 Lionel Girardie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double arriere
CN104966748B (zh) * 2015-07-31 2017-09-26 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匀光的双面电池组件
FR3042350B1 (fr) * 2015-10-08 2018-03-16 Athelios Dispositif photonique non encapsule d'augmentation de rendement photovoltaique
FR3042340B1 (fr) * 2015-10-08 2018-03-16 Athelios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bifaciale et multirefringence variable arriere simple convexe et double concave localement
FR3042342B1 (fr) * 2015-10-08 2018-02-16 Athelios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frontale et multirefringence variable arriere simple convexe et double concave localement
FR3042339B1 (fr) * 2015-10-08 2018-03-16 Athelios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bifaciale et multirefringence variable arriere simple concave et double convexe localement
FR3042335B1 (fr) * 2015-10-08 2018-05-18 Athelios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dichroique variable avec miroir dichroique convexe simple et concave double localement
FR3042341B1 (fr) * 2015-10-08 2018-02-16 Athelios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frontale et multirefringence variable arriere simple convave et double convexe localement
FR3042336B1 (fr) * 2015-10-08 2018-03-16 Athelios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dichroique variable avec miroir dichroique concave simple et convexe double localement
FR3042356B1 (fr) * 2015-10-12 2018-03-23 Athelios Dispositif photonique encapsule entre cellules solaires
FR3042357B1 (fr) * 2015-10-12 2018-03-23 Athelios Dispositif optique photovoltaique a filtration plasmonique bifacial
CN105552142A (zh) * 2016-02-01 2016-05-04 江苏辉伦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散射结构及其光伏组件
CN109819682B (zh) * 2016-09-28 2022-09-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
US10937915B2 (en) 2016-10-28 2021-03-02 Tesla, Inc. Obscuring, color matching, and camouflaging solar panels
CN106711266B (zh) * 2016-12-28 2019-04-30 宁夏中科嘉业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单倍反光光伏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8337A (en) * 1992-06-25 1994-02-22 Siemens Solar Industries, L.P. Photovoltaic module with specular reflector
JPH10284747A (ja) * 1997-04-11 1998-10-23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6008449A (en) * 1997-08-19 1999-12-28 Cole; Eric D. Reflective concentrating solar cell assembly
JP3174549B2 (ja) * 1998-02-26 2001-06-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太陽光発電装置及び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の設置方法
JP3670835B2 (ja) * 1998-04-22 2005-07-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3259692B2 (ja) * 1998-09-18 2002-0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JP2000323740A (ja) * 1999-05-11 2000-11-24 Hitachi Ltd 集光型太陽光発電装置
JP2001119054A (ja) * 1999-10-15 2001-04-27 Hitachi Ltd 集光型太陽光発電装置
JP3433224B2 (ja) * 2000-07-21 2003-08-04 東京農工大学長 平板集光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080000517A1 (en) * 2003-06-10 2008-01-03 Gonsiorawski Ronald C Photovoltaic module with light reflecting backskin
JP4534074B2 (ja) * 2003-11-27 2010-09-01 青木電器工業株式会社 高輝度led発光部
US20070277810A1 (en) * 2004-01-23 2007-12-06 Origin Energy Solar Pty Ltd Solar Panel
JP2005244095A (ja) * 2004-02-27 2005-09-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面状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404753B2 (ja) * 2004-11-24 2010-01-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8039731B2 (en) * 2005-06-06 2011-10-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hotovoltaic concentrator for solar energy system
DE102005027737B4 (de) * 2005-06-16 2013-03-28 Saint-Gobain Glass Deutschland Gmbh Verwendung einer transparenten Scheibe mit einer dreidimensionalen Oberflächenstruktur als Deckscheibe für Bauelemente zur Nutzung des Sonnenlichts
US20090178704A1 (en) * 2007-02-06 2009-07-16 Kalejs Juris P Solar electric module with redirection of incident light
TW200840065A (en) * 2007-03-20 2008-10-01 Hsuen-Li Chen Solar cell
TWI378266B (en) * 2007-04-20 2012-12-01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Lighting device, a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other related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GB2452737B (en) * 2007-09-12 2011-09-14 Roger Seaman Light emitting and/or receiving apparatu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71722A (zh) * 2012-03-27 2015-03-25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光定向介质的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US9972734B2 (en) 2012-03-27 2018-05-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hotovoltaic modules comprising light directing mediu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N105359281A (zh) * 2013-07-09 2016-02-24 3M创新有限公司 用于在太阳能组件中使用的具有圆形微结构的反射膜
US10205041B2 (en) 2015-10-12 2019-02-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redirecting film useful with solar modules
US10510913B2 (en) 2015-10-12 2019-12-1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redirecting film useful with solar modules
US10903382B2 (en) 2015-10-12 2021-01-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redirecting film useful with solar modules
CN105932087A (zh) * 2016-05-31 2016-09-07 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转向条
CN106024939A (zh) * 2016-05-31 2016-10-12 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光转向膜的光伏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40095A1 (en) 2011-10-06
CN102217090B (zh) 2014-12-17
CN103545394A (zh) 2014-01-29
TWI469375B (zh) 2015-01-11
JPWO2010058585A1 (ja) 2012-04-19
JP5068854B2 (ja) 2012-11-07
EP2355166A1 (en) 2011-08-10
WO2010058585A1 (ja) 2010-05-27
TW201029206A (en) 2010-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7090B (zh) 光再利用薄片、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光源模块
CN102217089B (zh) 光再利用片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2232246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US5397401A (en)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covered with a sealing resin composition
US20100200046A1 (en) Solar panel using a reflective structure
JP2010147454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光再利用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0092899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4631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光源モジュール
JP5568885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0267942A (ja) 反射保護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発電装置
JP2010123719A (ja) 太陽電池裏面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980332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0123682A (ja) 太陽電池保護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8538950A (zh) 用于光伏组件串间距、片间距及焊带的多级增强增益膜
JP2012119467A (ja) 太陽電池裏面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8365045A (zh) 用于光伏组件串间距、片间距及焊带的多级增强增益膜
JP201115968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300494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549327B2 (ja) 円筒状の金型、光再利用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307428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