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0732B -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0732B
CN102200732B CN2011100698927A CN201110069892A CN102200732B CN 102200732 B CN102200732 B CN 102200732B CN 2011100698927 A CN2011100698927 A CN 2011100698927A CN 201110069892 A CN201110069892 A CN 201110069892A CN 102200732 B CN102200732 B CN 1022007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layer
elastic layer
superficial laye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98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0732A (zh
Inventor
河野亮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00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0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0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07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所述中间转印部件具有弹性层和形成于所述弹性层上的表面层,所述中间转印部件呈现25~75%的Er/Ep比(其中Ep为在通过压头压缩所述表面层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和Er为在将所述压头从所述表面层放开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所述成像设备包括中间转印部件、用于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和用于将形成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转印单元,其中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与上述的中间转印部件相同。

Description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本申请基于在日本提交的申请No.2010-66300,特此将其内容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形成于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激光打印机中的感光部件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的中间转印部件、以及具有这样的中间转印部件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使用静电方法的成像设备中,已经广泛使用中间转印带以满足对以各种模式形成于各种纸上的高品质图像的需求。作为中间转印带,通常,典型地由聚酰亚胺制成的树脂带由于其高的照片-图像品质、长的使用寿命以及高度稳定的特性而被广泛使用。然而,在由树脂制成的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由于调色剂的变化而由转印过程导致的图像损失现象已成为严重问题。图像损失现象指的是这样的现象:其中,由于在转印图像时向图像施加大的压力,因此调色剂经历应力变形,结果调色剂颗粒之间的聚集力增加,导致图像的一部分残留在图像承载部件上而未被转印;并且该现象特别在字符图像、线条图像等中变得显著。在所述树脂带的情况下,由于在转印图像时向图像施加高的压力,因此,该图像损失问题变得特别显著。
为了防止该图像损失问题,近年来,已经主要使用其中使用弹性层的弹性中间转印带。由于所述弹性中间转印带具有所述弹性层,其非常柔。因此,由于可降低向转印单元处的调色剂施加的压力,已经知晓所述弹性中间转印带对于防止图像损失现象是有效的(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6-98824和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8-209848)。而且,由于所述弹性中间转印带在与纸的接触性质方面得以改善,已经知晓还改善了向普通纸的二次转印性质。因此,期望还改善向具有比普通纸中的凹凸大的凹凸的特种纸(LeathacPaper 99等)的转印性质。然而,已经通过重复各种实验证实,所有具有所述弹性层的中间转印带在二次转印性质方面未得到改善,而具有特定弹性层的中间转印带在向普通纸和特种纸的二次转印性质方面得到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包括弹性层以及形成于所述弹性层上的表面层的中间转印部件,所述中间转印部件呈现25~75%的Er/Ep比(其中Ep为在通过压头(indenter)压缩所述表面层时的推进位移(pushing displacement)(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和Er为在将所述压头从所述表面层放开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
本发明还涉及成像设备,包括:
包括弹性层以及形成于所述弹性层之上的表面层的中间转印部件,所述中间转印部件呈现25~75%的Er/Ep比(其中Ep为在通过压头压缩所述表面层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和Er为在将所述压头从所述表面层放开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
用于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和
用于将形成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转印单元。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部件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和图1(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部件的另一实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为显示推进位移和试验力之间关系的图,其用于说明本发明中规定的压缩-放开滞后。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向具有凹凸的纸的转印性质方面得到充分改善而不降低二次转印率的中间转印部件以及装配有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成像设备。
中间转印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部件优选地用于基于电子照相系统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中间转印部件是这样的部件:其将承载于感光部件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其表面上,承载所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并将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待转印的部件例如记录纸的表面上。如果未另外说明,则虽然将对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带形状的中间转印部件进行说明,但是所述中间转印部件可具有鼓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具有弹性层以及形成于所述弹性层上的表面层,并且可具有另外的层,例如所谓的基础层。更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1可具有如图1(A)中所示的其中在基础层2上相继形成弹性层3和表面层4的结构,或者可具有如图1(B)中所示的其中在弹性层3上形成表面层4而不具有基础层的结构。当中间转印部件具有鼓形状时,中间转印鼓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如图1(A)中所示形成基础层,和该基础层2具有使所述鼓形状保持的刚性。
当将压头压在表面层的表面上和从所述表面放开时,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呈现适当大的滞后。滞后意味着在对压头加压时的推进位移和试验力的乘积与在放开压头时的推进位移和试验力的乘积之间的差异,如图2的推进位移-试验力图所示。较大的滞后意味着被压缩的中间转印带表面较缓慢地恢复至其最初状态。较小的滞后意味着被压缩的中间转印带表面较快地恢复至其最初状态。表面层的表面硬度显示出与压缩-放开滞后曲线中的压缩斜率的相关性。例如,具有较大硬度的表面显示出具有较大压缩斜率的滞后曲线。例如,具有较小硬度的表面显示出具有较小压缩斜率的滞后曲线。
在本发明中,更具体而言,Er/Ep比的值在25~75%、优选40~60%的范围内,其中Ep为在通过微型压缩试验仪(例如,由Shimadzu Corporation制造的DUH-W201)的压头压缩表面层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和Er为在将所述压头从表面层放开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表面层的表面在二次转印期间根据二次转印部件例如纸、OHP片等的表面形状而变形,和在一次转印期间通过感光部件而变形为凹形。通过将滞后调整到上述范围内,表面层的表面在其变形之后以合适的速度恢复至其最初状态。结果,已经在二次转印期间根据二次转印部件的表面形状而变形的表面层表面在其通过用于二次转印的辊隙时可保持所述变形。因此,确保所述二次转印部件的凹凸与所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充分的接触时间,从而改善向具有凹凸的纸的转印性质。另一方面,在一次转印之后凹状变形的表面层表面到二次转印时充分地恢复至其最初状态。在二次转印期间,表面层的表面通过中间转印带缠绕在其周围的辊而凸状变形,所述变形的表面和调色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地减少。因此,调色剂对表面层表面的附着力降低,从而提高二次转印率。如果Er/Ep的值太大,则从表面层表面的变形到恢复至其最初状态的时间变得太短。因此,即使表面层表面在二次转印期间根据二次转印部件的表面形状最初发生变形,当表面层通过用于二次转印的辊隙时,也开始恢复至其最初状态。结果,在中间转印带与二次转印部件的凹凸之间产生空间,并且不可能确保中间转印带与二次转印部件之间的充分的接触时间。因此,向具有凹凸的纸的转印性质降低。如果Er/Ep的值太小,则从表面层表面的变形到恢复至其最初状态的时间变得太长。因此,在一次转印期间在表面层表面上发生的凹状变形到二次转印时未充分地恢复并且残留下来。结果,表面层表面和调色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调色剂对表面层表面的附着力增加,且二次转印率降低。
在本说明书中,具体而言,使用Ep和Er值,所述值通过使用上述微型压缩试验仪在以下测量条件下测量。只要可在以下条件下测量所述值,所述微型压缩试验仪不限于上述设备。
测量条件
压头的顶端(apex)形状:平的(50μm直径)
压缩期间压头的下降速率:0.142(mN/s)
放开期间压头的上升速率:0.142(mN/s)
最大试验力:5.00(mN)
最小试验力:0.20(mN)
表面层
表面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表面显示出上述压缩-放开滞后。表面层的实例包括通过对下述弹性层进行表面处理所形成的层。所述表面处理可通过如下进行:向弹性层的表面涂布异氰酸酯化合物,然后对经涂布的表面进行加热处理。即,将异氰酸酯化合物涂布至弹性层的外周面,然后加热以使所述异氰酸酯自反应,使得形成薄的表面层。虽然反应的加热温度和时间取决于异氰酸酯的涂布量,可将加热温度设置在120~200℃的范围内,并且可将加热时间设置在30~120分钟的范围内。当将异氰酸酯化合物涂布至弹性层的外周面时,可采用其中使异氰酸酯溶液与弹性层的表面接触以使所述溶液浸渍到所述表面中的方法。可通过异氰酸酯溶液的接触时间调整涂布量。
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实例包括芳族异氰酸酯、脂族异氰酸酯等。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粗MDI等。可向形成所述表面层的材料中加入其它化合物,只要它们不妨碍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反应性。作为可商购得到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使用CORONATE HX(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CORONATE L(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和CORONATE 65(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
在一些情况下,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一部分与弹性层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弹性层的反应的部分固化并且构成表面层的一部分。当形成表面层时,用于形成表面层的材料的涂布量可设置在1.0×10-9~1.0×10-4g/mm2的范围内。
可通过调整用于形成表面层的材料中异氰酸酯化合物的量以及所述材料在弹性层表面的涂布量来调整Er/Ep的值。异氰酸酯化合物的量越小,Er/Ep的值变得越大。所述量越大,Er/Ep的值变得越小。涂布量越小,Er/Ep的值变得越小。涂布量越大,Er/Ep的值变得越大。
具体而言,例如,当使用CORONATE HX(由NIPPON POLYURETHANEINDUSTRY Co.,Ltd.制造)作为用于表面处理的材料并且通过加入MEK作为溶剂制备溶液使得异氰酸酯的浓度落在25~35重量%的范围内时,可例如通过如下进行表面处理:使所述溶液与弹性层的表面接触10~35秒以使所述溶液浸渍到所述表面中或涂布在所述表面上,然后将所述表面在150℃加热60分钟。例如,当使用CORONATE HX(由NIPPON POLYURETHANEINDUSTRY Co.,Ltd.制造)作为用于表面处理的材料并且通过加入MEK作为溶剂制备溶液使得异氰酸酯的浓度落在10~25重量%的范围内时,可例如通过如下进行表面处理:使所述溶液与弹性层的表面接触15~50秒以使所述溶液浸渍到所述表面中或涂布在所述表面上,然后将所述表面在150℃加热60分钟。例如,当使用CORONATE HX(由NIPPON POLYURETHANEINDUSTRY Co.,Ltd.制造)作为用于表面处理的材料并且通过加入MEK作为溶剂制备溶液使得异氰酸酯的浓度落在35~50重量%的范围内时,可例如通过如下进行表面处理:使所述溶液与弹性层的表面接触5~25秒以使所述溶液浸渍到所述表面中或涂布在所述表面上,然后将所述表面在150℃加热60分钟。
例如,当使用CORONATE L(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Co.,Ltd.制造)作为用于表面处理的材料并且通过加入的MEK作为溶剂制备溶液使得异氰酸酯的浓度落在25~35重量%的范围内时,可例如通过如下进行表面处理:使所述溶液与弹性层的表面接触12~50秒以使所述溶液浸渍到所述表面中或涂布在所述表面上,然后将所述表面在150℃加热60分钟。
例如,当使用CORONATE 65(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Co.,Ltd.制造)作为用于表面处理的材料并且通过加入MEK作为溶剂制备溶液使得异氰酸酯的浓度落在25~35重量%的范围内时,可例如通过如下进行表面处理:使所述溶液与弹性层的表面接触13~25秒以使所述溶液浸渍到所述表面中或涂布在所述表面上,然后将所述表面在150℃加热60分钟。
表面层4优选地具有30°~65°、更优选40°~60°的表面硬度。
所述表面硬度是通过使用MD-1硬度测试仪(由Asker Co.,Ltd.制造)测量的JIS-A硬度。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表面硬度是在表面层的任意10个点处的10个测量值的平均值。
虽然由于表面层4与所述弹性层的一部分反应而不能严格地规定表面层4的厚度,但是其通常落在0.1μm~2.0μm的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表面层4的厚度是通过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拍摄的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图像上测量所述厚度而获得的。
虽然对表面层4的表面粗糙度Rz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所述表面层的表面显示出上述压缩-放开滞后,但是所述Rz优选地落在0.05~1.5μm、更优选0.1~1.0μm的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表面粗糙度Rz是通过Surfcom 480A(由TokyoSeimitsu Co.,Ltd.制造)在任意10个点处所获得的10个测量值的平均值。表面粗糙度Rz不必要求通过上述设备测量,可使用任何设备进行所述测量,只要其可基于与所述设备的原理和规则相同的原理和原则进行测量。
弹性层/基础层
弹性层3是具有弹性的有机化合物层。作为形成弹性层的弹性材料(弹性材料橡胶、弹性体),可使用选自以下组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所述组由以下组成:丁基橡胶、基于氟的橡胶、丙烯酰基橡胶、EPDM、NBR、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橡胶、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氯丁二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化聚乙烯、聚氨酯橡胶、间规1,2-聚丁二烯、基于表氯醇的橡胶、硅橡胶、氟橡胶、聚硫橡胶、聚降冰片烯橡胶、氢化的丁腈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例如,基于聚苯乙烯的弹性体、基于聚烯烃的弹性体、基于聚氯乙烯的弹性体、基于聚氨酯的弹性体、基于聚酰胺的弹性体、基于聚脲的弹性体、基于聚酯的弹性体和基于氟树脂的弹性体)。构成所述弹性层的弹性材料优选为NBR。然而,不必说,本发明不限于此。
可向弹性层3中加入阻抗值调节导电剂。虽然没有特别限制,但是所述阻抗值调节导电剂的实例包括:炭黑,石墨,金属粉末例如铝和镍,和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锑、氧化铟、钛酸钾、氧化锑-氧化锡复合氧化物(ATO)和氧化铟-氧化锡复合氧化物(ITO)。所述导电金属氧化物可用绝缘细颗粒例如硫酸钡、硅酸镁和碳酸钙包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导电剂。
将弹性层3的表面粗糙度Rz设置在与前述表面层的Rz的范围相同的范围内。表面处理前后的表面粗糙度的变化小。
虽然弹性层3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但是所述厚度通常设置在50~1000μm、优选50~500μm、更优选100~500μm的范围内。
从进一步改善向凹凸的转印性质以及二次转印的转印率的观点来看,弹性层的硬度优选地设置在10~60、更优选25~40的范围内。
弹性层的硬度为所述层在表面层形成之前的硬度。
弹性层的硬度为通过使用与在表面层的情况下相同的方法测量的值。
弹性层的体积电阻率优选地设置在109~1013Ω·cm、更优选109~1010Ω·cm的范围内。
所述体积电阻率用通过使用Hirester(由Mitsubishi Chemical AnalytechCo.,Ltd制造)获得的在任意10个点处的测量值的平均值表示。
基础层2为有机聚合物化合物层。作为形成基础层的树脂材料,可使用选自以下组的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材料。所述组由以下组成:聚碳酸酯,基于氟的树脂(ETFE、PVDF),基于苯乙烯的树脂(含有苯乙烯或取代苯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例如聚苯乙烯、氯代聚苯乙烯、聚-α-甲基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例如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酸苯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例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苯酯共聚物)、苯乙烯-α-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腈-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甲基丙烯酸丁酯树脂,丙烯酸乙酯树脂,丙烯酸丁酯树脂,改性的丙烯酸类树脂(例如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类树脂、氯乙烯树脂改性的丙烯酸类树脂和丙烯酰基-氨基甲酸酯树脂),氯乙烯树脂,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松香改性的马来酸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酯聚氨酯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聚偏氯乙烯,离聚物树脂,聚氨酯树脂,有机硅树脂,酮树脂、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二甲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改性的聚苯醚树脂和改性的聚碳酸酯。构成所述基础层的树脂材料优选为聚酰亚胺树脂。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材料。
可向基础层2中加入阻抗值调节导电剂。作为所述阻抗值调节导电剂,可使用与向弹性层3中加入的那些阻抗值调节导电剂相同的材料。
虽然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但是基础层2的厚度通常设置在50~200μm、优选80~120μm的范围内。
从改善刚性和确保耐久性的观点来看,基础层2的硬度优选地设置在0.1GPa~2GPa的范围内。
基础层的硬度是使用NANO Indenter XP/DCM(由MTS SystemsCorporation/MTS NANO Instruments制造)通过纳米压入(nano-indentation)法在基础层的任意10个点处获得的10个测量值的平均值。
基础层的体积电阻率优选地设置在109~1013Ω·cm、更优选1010~1011Ω·cm的范围内。
作为形成弹性层3和基础层2的方法,可使用例如如下的方法:离心成型法(centrifugal moulding method),其中将材料倒入旋转的圆柱形模具中以形成带状的层;涂布法,其中将材料喷涂或浸涂以形成层;或者注射法,其中将材料注入到内模具和外模具之间的间隙中以形成带状的层。在形成弹性层时,如果必要,通过加热进行固化和干燥过程。在形成基础层时,如果必要,通过加热进行干燥过程。
在其中制造具有图1(A)中所示结构的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弹性层3和基础层2的形成顺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通过离心成型法预先形成弹性层之后,可通过离心成型法或涂布法形成基础层。例如,在通过离心成型法预先形成基础层之后,可通过离心成型法或涂布法形成弹性层。例如,在通过注射法预先形成弹性层之后,可通过涂布法形成基础层。例如,在通过注射法预先形成基础层之后,可通过涂布法形成弹性层。表面层4可例如通过如下形成:在形成弹性层3和基础层2之后,对弹性层的表面进行上述表面处理。
在其中制造具有图1(B)中所示结构的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弹性层3可例如通过离心成型法或注射法形成。表面层4可例如通过如下形成:在形成弹性层3之后,对弹性层的表面进行上述表面处理。
成像设备
将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用于基于电子照相系统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激光打印机,并且当形成于感光部件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例如纸上时,中间转印带用于暂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承载于其表面上以进一步传送。图3显示其中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的一个实例。
图3是显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串联型多色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用附图标记“1”表示并且具有无缝(seamless)形状。中间转印带1缠绕在驱动辊110a、张紧辊110b和支承(backup)辊110c周围作为承载部件。四个成像单元沿着中间转印带1的水平部分以串联状态设置。这些成像单元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但是彼此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分别形成不同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首先,将描述成像单元。成像单元各自设置有具有鼓形状并且起到设置成旋转的图像承载部件的作用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下文中,称为“感光鼓”)103。在感光鼓103的周围,安装处理装置,例如用作一次带电机构(means)的一次带电器104、用作曝光机构的曝光装置105、用作显影机构的显影装置106、用作一次转印机构的转印装置107和用作清洁机构的清洁装置108。其它成像单元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具体而言,成像单元各自具有感光鼓103、一次带电器104、曝光装置105、显影装置106、转印辊107和清洁装置108。成像单元彼此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分别形成分别为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通常在设置于成像单元各自中的显影装置106的周围设置显影容器(未示出),各显影容器容纳黄色调色剂(黄色显影剂)、品红色调色剂(品红色显影剂)、青色调色剂(青色显影剂)和黑色调色剂(黑色显影剂)。
接着,以下描述将讨论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设备的成像操作。通过一次带电器104使感光鼓103均匀地带电,并且通过多角镜以及类似物将由从曝光装置(静电潜像形成机构)105发送的文件的黄色成分得到的图像信号施加到感光鼓103上,使得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接着,从显影器106供应黄色调色剂,使得所述静电潜像被显影为黄色调色剂图像。响应感光鼓103的旋转,使该黄色调色剂图像到达其中感光鼓103与中间转印带1彼此接触的一次转印单元。在本实例中,将转印辊107设置在一次转印单元中作为一次转印机构,和向其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从而,感光鼓103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上。承载所述黄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被传送至下一成像单元。在该时间点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形成于该成像单元中的感光鼓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在设置转印辊的一次转印单元中被转印到黄色调色剂图像上。同样,随着中间转印带以箭头所示方向前进,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在各自的其中设置转印辊的一次转印单元中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转印和叠加在上述调色剂图像上。在该时间点,通过供纸辊和其它传送辊从供纸盒发送的记录材料已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在二次转印单元中,用作二次转印机构的二次转印装置,即,本实例中的二次转印辊110d(二次转印机构)被设置成与支承辊110c面对面以夹住中间转印带1。向二次转印辊110d施加转印偏压,使得具有四种颜色的上述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调色剂图像已经转印在其上的记录材料被传送至定影单元111。在定影单元中,通过向调色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使其在记录材料(二次转印部件)S上定影。在一次转印单元中未被转印的在感光鼓103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通过清洁装置108清洁。在二次转印单元中未被转印的在中间转印带1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通过用作中间转印部件清洁机构的中间转印部件清洁装置102清洁,和再次提供给下一成像过程。
以下将通过使用图3对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具体实例进行说明。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103各自是通过用有机光电导层(OPC)涂覆具有30mm直径的铝制圆柱体的外周面而形成的。感光鼓103各自在两端通过使用法兰以可旋转状态进行支承,并且通过从驱动电动机(图中未示出)向其一端传送驱动力而朝着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和驱动。一次带电器104各自是具有辊形状的导电辊。通过使导电辊与感光鼓103的表面接触和通过借助于电源(在图中未示出)向导电辊施加带电偏压,使感光鼓103的表面各自均匀地带电至负极性。在本实例中,曝光装置105各自由LED阵列组成,在所述LED阵列中,多角镜(在图中未示出)附着于其顶端。通过响应于图像信号的驱动电路(在图中未示出)控制曝光装置105各自的光照。显影器106各自包括:调色剂容器(在图中未示出),其分别容纳带负电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和显影辊,其邻近感光鼓103的表面。显影辊借助于驱动单元(在图中未示出)旋转,并且通过从显影偏压电源(在图中未示出)向显影辊施加显影偏压而进行显影。在本具体实例中,在上述的调色剂容器中,从记录材料S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起依次分别容纳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在本具体实例中,中间转印带1具有1000mm的周长,并且速度V为250mm/秒。转印辊107各自以如下方式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的内部:其与感光鼓的各个相对并且与中间转印带接触。转印辊107各自与转印偏压电源(电源)连接。向各转印辊107施加具有正的极性的电压。通过由于所施加的电压而产生的电场,形成于感光鼓103上的具有负的极性的彩色调色剂图像相继转印至与感光鼓103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以形成彩色图像。在本具体实例中,中间转印带1具有无缝形状。
实施例
中间转印带的制造
实验实施例1
首先,通过使用离心成型法形成由聚氨酯橡胶制成的弹性层。更具体而言,将由13重量份甲苯、10重量份聚氨酯弹性体和3重量份炭黑组成的混合材料倒入旋转的圆柱形模具中,并且加热以形成带状弹性层。根据该方法,所述圆柱形模具的内周面上的表面粗糙度被照原样传递到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上,所述弹性层具有表1中所示的表面粗糙度、硬度和厚度。
接着,通过使用离心成型法形成由聚酰亚胺制成的基础层。更具体而言,将由450重量份N-甲基-2-吡咯烷酮、35重量份4,4’-二氨基二苯基醚、50重量份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20重量份炭黑组成的混合材料倒入其上形成所述弹性层的圆柱形模具中,并且加热以在所述弹性层的内侧上形成基础层,以获得带的前体(precursor)。所述基础层具有1GPa的硬度和100μm的厚度。
最后,对所述弹性层进行表面处理。更具体而言,将模具配合到带的前体中的基础层的内周面上,并且将所获得的装备有所述模具的带的前体浸渍在表面处理液体(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溶液)中以将弹性层的表面改性,以获得无缝的中间转印带。表面处理的条件示于表1中。
实验实施例2~265
通过使用与实验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制造中间转印带,除了进行以下操作之外。
(i)通过调整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共混比)以及浸渍时间,将表面层的Er/Ep比控制为预定值。
(ii)通过改变聚氨酯弹性体的形成组分,将弹性层的硬度控制为预定值。
(iii)通过对倒入模具中的混合材料的量进行调整,将弹性层的厚度控制为预定值。
(iv)通过改变模具的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将弹性层的表面粗糙度控制为预定值。
参考实施例1
通过使用离心成型法形成由聚酰亚胺制成的基础层。更具体而言,将由450重量份N-甲基-2-吡咯烷酮、35重量份4,4’-二氨基二苯基醚、50重量份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20重量份炭黑组成的混合材料倒入圆柱形模具中,并且加热以获得仅由基础层组成的无缝的中间转印带。所述基础层具有1GPa的硬度和100μm的厚度。
参考实施例2
通过使用与实验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方法相同的方法获得无缝的中间转印带,除了不对所述弹性层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之外。
参考实施例3
通过使用与实验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方法相同的方法获得无缝的中间转印带,除了形成由氟树脂制成的树脂层代替对弹性层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之外。所述树脂层具有5μm的厚度。
参考实施例4
通过使用双螺杆捏合机对100重量份尼龙12(由UBE INDUSTRIES,LTD.制造,UBESTA 3035 JU3)(其为热塑性聚酰胺)、20重量份PA12弹性体(由Daicel-Degussa Ltd.制造,DIAMIDE,BESTAMIDE E68)(其为热塑性弹性体)和30重量份乙炔黑进行捏合以获得粒料。通过使用挤出成型机将所获得的粒料挤出和成型以获得具有100μm厚度的无缝的中间转印带。
评价
测量
通过上述方法测量中间转印带各自的表面上的压缩-放开滞后(Er/Ep比)和硬度。
图像损失
将如上述那样制造的中间转印带各自安装在由Konica MinoltaTechnologies,Inc.制造的bizhub 650中,并且通过在普通纸上打印具有300μm宽度的线条图像的评价图而进行打印操作。除非另有规定,使用上述打印机的标准配件和标准条件。在进行50000张的连续打印操作之后,对各打印图像进行目视观察并且对图像损失现象进行评价。
○:未出现图像损失。
×:出现图像损失。
向凹凸的转印性质
通过使用与上述图像损失评价方法中采用的方法相同的方法评价向凹凸的转印性质,除了使用具有凹凸的纸(Leathac Paper,300g/m2)和特别评价向凹部的转印性质之外。
○:向凹凸的转印令人满意地进行。
×:存在其中向凹凸的转印未有效进行的打印位置。
二次转印性质
通过使用与上述图像损失评价方法中采用的方法相同的方法评价二次转印率,除了打印实地图像和在进行50000张的连续打印操作之后,测量二次转印在纸上的调色剂图像的重量与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的重量之比之外。
○:二次转印率提高至比其中使用参考实施例1中制造的中间转印带的情况高的值。
×:二次转印率降低至比其中使用参考实施例1中制造的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低的值。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151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171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181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191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201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211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221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231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241
Figure BDA0000051549350000251
发明效果
本发明使得可充分地改善向具有凹凸的纸的转印性质和抑制二次转印率的降低。

Claims (10)

1.中间转印部件,其包括弹性层和形成于所述弹性层上的表面层,所述中间转印部件呈现25~75%的Er/Ep比,其中Ep为在通过压头压缩所述表面层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和Er为在将所述压头从所述表面层放开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
2.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部件,其中所述表面层具有30°~65°的表面硬度,所述表面硬度为JIS-A硬度。
3.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部件,其中所述弹性层具有50~1000μm的厚度。
4.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部件,其中所述表面层是通过用异氰酸酯化合物对所述弹性层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而形成的。
5.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部件,其中所述表面层具有0.1μm~2.0μm的厚度。
6.成像设备,包括:
包括弹性层和形成于所述弹性层上的表面层的中间转印部件,所述中间转印部件呈现25~75%的Er/Ep比,其中Ep为在通过压头压缩所述表面层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和Er为在将所述压头从所述表面层放开时的推进位移(μm)和试验力(mN)的乘积;
用于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和
用于将形成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转印单元。
7.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表面层具有30°~65°的表面硬度,所述表面硬度为JIS-A硬度。
8.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弹性层具有50~1000μm的厚度。
9.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表面层是通过用异氰酸酯化合物对所述弹性层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而形成的。
10.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表面层具有0.1μm~2.0μm的厚度。
CN2011100698927A 2010-03-23 2011-03-23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Active CN102200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6300A JP2011197543A (ja) 2010-03-23 2010-03-23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066300/10 2010-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0732A CN102200732A (zh) 2011-09-28
CN102200732B true CN102200732B (zh) 2013-09-11

Family

ID=44656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98927A Active CN102200732B (zh) 2010-03-23 2011-03-23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36080A1 (zh)
JP (1) JP2011197543A (zh)
CN (1) CN1022007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19505A (ja) * 2013-05-07 2014-1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1790B2 (ja) * 2013-09-06 2017-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無端管状ベルト
JP2015187625A (ja) * 2014-03-26 2015-10-2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転写ベルト、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26105A (ja) 2014-12-26 2016-07-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用組成物
JP2017026900A (ja) * 2015-07-24 2017-02-0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
JP6790859B2 (ja) * 2017-01-19 2020-11-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66689B2 (ja) * 2017-02-28 2021-04-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28114B2 (ja) * 2019-03-29 2023-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45043A (ja) * 2022-03-28 2023-10-1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45046A (ja) 2022-03-28 2023-10-1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2274A (zh) * 1999-03-03 2002-03-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用粘合树脂、调色剂和电子照相装置
CN101414147A (zh) * 2007-10-16 2009-04-22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52238A (zh) * 2007-12-06 2009-06-10 株式会社理光 带构件,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带构件评价方法
CN101470390A (zh) * 2007-12-26 2009-07-01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部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WO2009145173A1 (ja) * 2008-05-26 2009-12-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6442A (ja) * 1993-08-17 1995-03-0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ベルト
US6408158B1 (en) * 1997-01-31 2002-06-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US5978639A (en) * 1997-05-02 1999-11-0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device
JP4126149B2 (ja) * 1999-09-28 2008-07-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並びに該中間転写ベル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73305A (ja) * 2003-12-12 2005-06-3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990391B2 (ja) * 2004-08-09 2007-10-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86524A (ja) * 2005-09-22 2007-04-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46192A (ja) * 2006-08-11 2008-0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09848A (ja) * 2007-02-28 2008-09-1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713519B2 (ja) * 2007-07-04 2015-05-07 グンゼ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ベルト
JP2009048032A (ja) * 2007-08-22 2009-03-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8825A (ja) * 2007-08-31 2009-03-19 Seiko Epson Corp 塗料、ローラ、ローラの製造方法
JP2009098669A (ja) * 2007-09-28 2009-05-07 Synztec Co Ltd 導電性ゴム部材
EP2045284B1 (en) * 2007-10-05 2017-05-03 Synztec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rubber member
JP4781381B2 (ja) * 2008-03-31 2011-09-2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機器用弾性材料および電子写真機器用部材
JP4820839B2 (ja) * 2008-03-31 2011-11-2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2274A (zh) * 1999-03-03 2002-03-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用粘合树脂、调色剂和电子照相装置
CN101414147A (zh) * 2007-10-16 2009-04-22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52238A (zh) * 2007-12-06 2009-06-10 株式会社理光 带构件,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带构件评价方法
CN101470390A (zh) * 2007-12-26 2009-07-01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部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WO2009145173A1 (ja) * 2008-05-26 2009-12-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0732A (zh) 2011-09-28
US20110236080A1 (en) 2011-09-29
JP2011197543A (ja) 201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0732B (zh)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US10642186B2 (en) Developing member having outer surface with independent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domains,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390729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belt
EP2485094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US9983518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196134B2 (ja) 中間転写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376303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or,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2314142A (zh) 图像形成设备的清洁部件、充电装置、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US7715737B2 (en) Charge roll with axial end portions in contact with clean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159737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とその製造方法、中間転写ベル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EP3518048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279547B (zh) 中间转印带和成像设备
JP2005025052A (ja) 半導電性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5518A (ja) 二次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00545A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該中間転写体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314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03431A (ja)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235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53328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1474444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85207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9487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53071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中間転写体
JPH11202650A (ja) 中間転写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45015A (ja) 中間転写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