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4147A - 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4147A
CN101414147A CNA2008101702330A CN200810170233A CN101414147A CN 101414147 A CN101414147 A CN 101414147A CN A2008101702330 A CNA2008101702330 A CN A2008101702330A CN 200810170233 A CN200810170233 A CN 200810170233A CN 101414147 A CN101414147 A CN 101414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ntioned
toner
belt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02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4147B (zh
Inventor
平井政志
角井干男
增田佳昭
村上进
仲野久仁昭
石川一晓
田中知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14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4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41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41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带装置,而转印带装置具备承载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以及将中间转印带按压在感光鼓上的一次转印辊,使中间转印带沿着感光鼓的表面移动,将调色剂像转移到中间转印带上。中间转印体以平均厚度为30μm~50μm而形成,以在沿着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的位置且比中间转印带和感光鼓接触的位置更靠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下游侧,且向感光鼓一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一次转印辊,将中间转印带的辊隙压力设为10gf/cm2~40gf/cm2

Description

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带状的中间转印体对通过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方式在感光体的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的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进行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公知有:采用将感光体(感光鼓)的表面所承载的调色剂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中间转印带)上之后,从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到记录用纸等记录介质上的所谓中间转印方式。
这样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高画质,期望分别通过将感光体上承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用纸的一次转印和二次转印正确地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用纸上。
但是,在使用凹凸较大、比较厚的记录用纸等作为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存在发生打印的文字缺漏或整体的浓度高的所谓实心图像(solidimage)中的粒状度(高空间频率下发生的浓度不均一性)或斑点(低空间频率下发生的浓度不均一性)恶化等转印不良的问题。
关于文字的缺漏等,认为是由于转印电场对于细线部周边的所谓的白电场和细线部的电场之间的电位间隙作用较强或由于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凹凸而未能均匀带电等原因。
因此,作为以往技术,关于调色剂公开有一种例如使用调整了平均粒径、凝集度后的调色剂来防止文字缺漏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19463号公报)。
另外,作为中间转印带,公开了将基层、弹性层以及表面层至少三层从内周面向外周面依次层叠的导电性带(参照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78232号公报)。上述基层,厚度为50~150μm,拉伸弹性模量为2000MPa以上,且内周面侧的表面电阻率为106Ω/□以上1011Ω/□以下,上述弹性层,厚度为400~1500μm,JISA硬度为60以下,且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上108Ω·cm以下,上述表层,厚度为3~30μm,复数弹性模量为250MPa以下。
此外,作为中间转印带,公开有如下一种环形带,带圆周方向的JISP-8115的耐弯曲性超过5000次,带圆周方向的拉伸弹性模量为1500~5000MPa,在带圆周方向和宽度方向两个方向的拉断伸长率为30%以上,带平均厚度为70~300μm,表面电阻率为1×101~1×1016Ω或体积电阻率为1×101~1×1016Ω·cm,且对于一条环形带而言该电阻率的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00倍以下(参照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82011号公报)。
但是,在最近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节省能源的对策降低了定影温度,作为该对应之一是使调色剂低熔点化,其结果带来了调色剂本身由于很少的压力或热量而容易发生凝集的问题。
即,在使用凝集性高的调色剂的情况下,由于对于以往的中间转印带而言主要使用70μm以上的厚度,因此,按压力过高会在一次转印中容易发生调色剂凝集,其结果导致二次转印性恶化。
为了防止该现象,公知有在感光体的下游侧配置一次转印辊,使感光体和一次转印辊不直接抵接的偏移方式,但在调色剂的流动性差(凝集性高)的情况下,存在二次转印性低下、且最终画质恶化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涉及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带状的中间转印体,其暂时对在感光体的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承载;转印辊,其将上述中间转印体按压在上述感光体上,上述中间转印体,通过沿着上述感光体的表面移动,来转印上述感光体的表面的调色剂像,上述中间转印体形成为平均厚度为30μm以上50μm以下,上述转印辊,配置在如下位置,即、沿着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的位置且比上述中间转印体与上述感光体接触的位置更靠中间转印体移动方向下游侧,并且比上述中间转印体和感光体外周面的切线上的位置更接近感光体侧的位置,使上述中间转印体对上述感光体的辊隙压力为9.8×10-2MPa(10gf/cm2)以上39.2×10-2MPa(40gf/cm2)以下。
本发明技术方案二涉及的转印带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一的基础上,上述中间转印体构成为可对在沿着中间转印体移动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感光体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上述转印辊,与上述多个感光体对应地配置在多个位置,上述多个转印辊被配置为越是与中间转印体移动方向下游侧的感光体对应的转印辊,自沿着上述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外周面的切线的位置接近感光体一侧的量变得越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三涉及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一或二的构成基础上,上述转印辊向感光体一侧接近的量为0.5mm以上0.8mm以下。
本发明技术方案四涉及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一至三中任一项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中间转印体由聚酰亚胺系树脂构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五涉及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一至4中任一项的构成的基础上,具备缠绕并输送上述中间转印体的驱动辊,上述驱动辊的直径为12mm以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六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技术方案一至五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印带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七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六的构成的基础上,作为形成上述调色剂像的调色剂,使用由振动法测量过程中流动性为2mg/sec以上的调色剂,即流动性差的调色剂。
本发明技术方案八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六或七的构成的基础上,作为形成上述调色剂像的调色剂,使用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7μm以下的调色剂。
本发明技术方案九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六至八中任一项的构成的基础上,越往上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中间转印带与转印辊之间的辊隙压力越小。
根据技术方案一的发明,可以抑制调色剂像向带状的中间转印体转印时(一次转印时)调色剂的凝集。由此,自带状的中间转印体向记录用纸等记录介质进行调色剂像的转印时(二次转印时),特别是对表面粗糙度Ra超过2.0μm的粗糙纸而言可以清洁地进行二次转印。
根据技术方案二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使在中间转印体移动方向下游侧的按压力降低,可以进一步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三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或二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可以施加适于转印的按压力,所以可以得到清洁的二次转印。
根据技术方案四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至三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拉伸弹性模量高、难以拉伸,所以可以提高上述中间转印体的机械上耐久性。
根据技术方案五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至四的效果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中间转印体弯曲的曲率提高耐久性。
根据技术方案六的发明,可以抑制调色剂像向带状的中间转印体转印时(一次转印时)调色剂的凝集。由此,可以清洁地进行自带状的中间转印体向记录用纸等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像转印(二次转印)。
另外,可以实现上述中间转印体的材料费等的成本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七的发明,在技术方案六的效果的基础上,对在一次转印时容易发生凝集的调色剂,可以进一步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八的发明,在技术方案六和七的效果的基础上,对在一次转印时容易发生凝集的调试,可以进一步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九的发明,在技术方案六至八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可以消除在一次转印阶段辊隙压力随着调色剂层的依次重叠而逐渐增加的情况,所以可以进一步发挥上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构成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带装置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由构成上述转印带装置的转印带以及转印辊和感光鼓构成的一次转印部的构成的部分详细图。
图4是表示上述转印带装置中的驱动辊附近的二次转印部的构成的部分详细图。
图5是表示测量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调色剂的流动性的测量原理的说明图。
图6A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青色单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粒状度)的曲线图。
图6B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青色单层转印状态(实心区域不均度)的曲线图。
图7A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洋红单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粒状度)的曲线图。
图7B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洋红单层转印状态(实心区域不均度)的曲线图。
图8A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青色及洋红多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粒状度)的曲线图。
图8B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青色及洋红多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不均度)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文字的缺漏率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如图1所示,具备转印带装置110,其具备: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11,其暂时对在感光鼓(感光体)101的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承载;一次转印辊(转印辊)13,其将中间转印带11按压在感光鼓101上,其中,使中间转印带11沿着感光鼓101的表面移动,将感光鼓101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经由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数据或网络等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在用纸上形成多种颜色以及单色的图像。
该图像形成装置100,如图1所示,具备转印带装置100、二次转印辊14、定影装置15、用纸输送路径P1、P2、P3、用纸盒16、手动给纸托盘17以及排纸托盘18等,其中转印带装置100具备曝光单元E、感光鼓(感光体)101(101a~101d)、显影装置102(102a~102d)、带电辊103(103a~103d)、清洁单元104(104a~104d)、中间转印带11以及一次转印辊13(13a~13d)。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与黑色(K)以及对彩色图像进行色分解而得到的减法混色的三原色即青色(C)、洋红(M)、黄色(Y)四种颜色的各色相对应的图像数据,在图像形成部Pa~Pd中进行图像形成。
图像形成部Pa~Pd,具有同样构成,例如图像形成部Pa为黑色(K)的图像形成部,由感光鼓101a、显影装置102a、带电辊103a、一次转印辊13a以及清洁单元104a等构成。
该图像形成部Pa~Pd沿着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宽度扫描方向)排列为一列。
带电辊103,是使感光鼓101的表面以规定电位均匀地带电的接触式带电器。另外,也可以代替带电辊103,使用带电刷的接触方式的带电器或者使用带电导线的非接触方式的带电器。
本实施方式的曝光单元E,具备未图示的半导体激光器、多面反射镜4以及第一反射镜7和第二反射镜8等,将根据黑色、青色、洋红以及黄色的各色相的图像数据调制后的激光光束等光束分别照射到感光鼓101a~101d的各自上。
在感光鼓101a~101d的每一个上形成黑色、青色、洋红以及黄色各色相的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02,向形成了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1的表面供给调色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显影装置102a~102d的分别收纳黑色、青色、洋红以及黄色各色相的调色剂,将形成在感光鼓101a~101d各自上的各色相的静电潜像显影为黑色、青色、洋红以及黄色的各色相的调色剂像。
清洁单元104,用于除去、回收残留在显影/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101上的表面的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11,配置在感光鼓101的上方,是架设在驱动辊11a和从动辊11b之间的、环状带,设置在环状的移动路径中。另外,中间转印带11,以厚度为30μm~50μm左右的薄膜形成。进而,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以自转印带移动方向上游侧开始按照感光鼓101d、感光鼓101c、感光鼓101b、感光鼓101a的顺序与之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
在夹着该中间转印带11且与各个感光鼓101a~101d对置的位置,分别配置一次转印辊13a~13d。该中间转印带11与感光鼓101a~101d对置的位置分别为一次转印位置。
为了将感光鼓101a~101d的表面所承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在一次转印辊13a~13d上,通过恒压控制施加与调色剂带电极性互为反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在感光鼓101(101a~101d)上形成的各色相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形成全彩色调色剂像。
但是,在只输入黄色、洋红、青色以及黑色色相中的一部分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在四个感光鼓101a~101d中的、仅在与被输入的图像数据的色相对应的一部分的感光鼓101上进行静电潜像以及调色剂像的形成。例如,在形成黑白图像的时候,仅在与黑色的色相对应的感光鼓101a上进行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的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仅形成黑色调色剂像。
一次转印辊13a~13d,通过在以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为素材的轴部的表面覆盖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聚氨酯等)而构成(最终外径12~16mm),通过导电性的弹性材料对中间转印带11均匀地施加高电压。
在各个感光鼓101a~101d中的一次转印位置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输送到与二次转印辊14对置的位置即二次转印位置。
二次转印辊14,在图像形成时,以规定的辊隙压力压接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中间转印带11其内周面与驱动辊11a的周面接触。在从用纸盒16或手动给纸托盘17供给的用纸30通过二次转印辊14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时,对二次转印辊14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反极性的高电压。由此,从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用纸的表面。
另外,从感光鼓10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调色剂中未转印到用纸30上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为了防止在下一工序中混色,通过清洁单元12回收。
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用纸30,被导入定影装置15,通过加热辊15a和加压辊15b之间,被加热和加压。由此,调色剂像牢固地定影在用纸30的表面。定影了调色剂像后的用纸30通过排纸辊18a排出到排纸托盘18上。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大致垂直方向的用纸输送路径P1,其用于将收纳在用纸盒16中的用纸30,经由二次转印辊14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以及定影装置15输送到排纸托盘18。
用纸输送路径P1中,配置有:捡拾辊16a,其将用纸盒16内的用纸30逐张地抽出到用纸输送路径P1内;输送辊r,其将抽出的用纸30向上方输送;定位辊(resist roller)19,其将输送来的用纸在规定的时刻导入二次转印辊14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以及排纸辊18a,其将用纸30排出到排纸托盘18。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从手动给纸托盘17到定位辊19之间,形成有配置了捡拾辊17a以及输送辊r的用纸输送路径P2。进而,在从排纸辊18a到用纸输送路径P1中的定位辊19的用纸输送上游侧之间形成用纸输送路径P3。
排纸辊18a,在正反方向可旋转自如,在用纸30的单面形成图像的单面图像形成的时候,以及在用纸的两面形成图像的双面图像形成的第二面图像形成时在正方向被驱动,将用纸30排出到排纸托盘18。
另外,排纸辊18a,在双面图像形成中的第一面图像形成时,在正转方向被驱动直到用纸30的后端通过定影装置15,之后在夹持用纸30的状态下在反方向被驱动,将用纸30导入用纸输送路径P3内,由此,在双面图像形成时仅在单面形成图像的用纸30,在正反面以及前后端反转的状态下导入用纸输送路径P1。
定位辊19,将从用纸盒16或手动给纸托盘17供给或经由用纸输送路径P3输送来的用纸30在与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同步的时刻导入到二次转印辊14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
因此,定位辊19,在感光鼓101或中间转印带11的动作开始时停止旋转,在中间转印带11旋转之前,用纸或输送来的用纸30在其前端与定位辊19抵接的状态下停止在用纸输送路径P1内的移动。
然后,定位辊19,在二次转印辊14与中间转印带11压接的位置,在用纸的前端部和中间转印带11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的前端部对置的时刻开始旋转。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全部的图像形成部Pa~Pd进行图像形成之类的全彩色图像形成时,一次转印辊13a~13d将中间转印带11压接在全部的感光鼓101a~101d上。另一方面,在仅在图像形成部Pa进行图像形成的黑白图像形成时,仅用一次转印辊13a将中间转印带11压接在感光鼓101a上。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转印带装置110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带装置的构成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由构成上述转印带装置的转印带及转印辊和感光鼓构成的一次转印部的构成部分详细图,图4是表示上述转印带装置中的驱动辊附近的二次转印部的构成的部分详细图。
中间转印带11,形成为厚度50μm,沿着如图2所示的排列设置的感光鼓101a、101b以及图2未示出的感光鼓101c、101d(图1),由驱动辊11a按照箭头A方向被旋转驱动。
在与驱动辊11a对置的位置设置二次转印辊14。
通过该二次转印辊14和缠绕在驱动辊11a上的中间转印带11夹持输送用纸30,如图4所示,进行将中间转印带11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用纸30上的二次转印。图中的符号TO表示调色剂像。
图2所示的感光鼓101a为黑色用,感光鼓101b为青色用,感光鼓101a、101b分别以直径30mm形成。与感光鼓101a、101b分别对应的一次转印辊13a、13b分别以直径14mm形成。
在这些感光鼓101a、101b、101c、101d中,在分别转印图像的一次转印部按照每种颜色进行一次转印。
这里,以感光鼓101a和一次转印辊13a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例对本实施方式的感光鼓101和一次转印辊13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在调色剂像从感光鼓101a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一次转印部101a中,如图3所示,感光鼓101a与一次转印辊13a处于偏移的位置关系。
具体地说,一次转印辊13a,在沿着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以下,有时简记为“移动方向”)的位置,自中间转印带11与感光鼓101a接触的位置向上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偏移分离距离D(D=8.1mm)的位置被配置。
即,一次转印辊13a的旋转轴心被配置在,从图3的中心线CL与中间转印带11的交点开始在与该中心线CL垂直方向向上述下游侧偏离分离距离D的位置。
上述中心线CL,为连接感光鼓101a的旋转中心轴、与中间转印带11和感光鼓101a的辊隙区域的在上述移动方向的中心位置(切点)的线。例如,中心线CL在铅直方向延伸,分离距离D为水平方向的距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分离距离D设为8.1mm,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5mm~10mm的范围就可以得到调色剂的良好的转印。
详细地说,如果是5mm以内的偏移量则使一次转印辊13a从感光鼓101a偏移所产生的效果小,如果是10mm以上的偏移量,则由于一次转印辊13a上施加的转印电位无法到达感光鼓101a,所以无法转印。
另外,一次转印辊13a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的切点位置、和感光鼓101a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的切点位置,在中心线CL的延伸方向上设置距离H的差。
即,一次转印辊13a,配置在自中间转印带11和感光鼓101a的外周面的切线的位置向在与上述中心线CL平行的方向且接近感光鼓101a(向感光鼓101a一侧突出)的方向,以接近距离H(H=0.68mm)接近感光鼓101a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中间转印带11的辊隙压力(对于感光鼓的压力)被设定为34gf/cm2。另外,在厚度为80μm的中间转印带中,由于辊隙压力为79gf/cm2,所以可以将辊隙压力抑制在一半以下。接近距离H的方向,与分离距离D的方向垂直,接近距离H的方向例如为铅直方向。
另外,接近距离H为小于0.5mm的情况下,辊隙压力小于10gf/cm2,由于辊隙压力分布的偏差较大,所以有可能局部地发生一次转印不良。相反,在接近距离H超过0.9mm的情况下,由于辊隙压力大于50gf/cm2,有可能使旋转转矩增加,或中间转印带11破裂。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近距离H可以设定在0.5mm以上0.8以下的范围,可以将中间转印带11对感光鼓的辊隙压力设定在9.8×10-2MPa(10gf/cm2)以上39.2×10-2MPa(40gf/cm2)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相邻的感光鼓101b对应的一次转印辊13b的接近距离H设定在0.70mm。这样越接近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13接近距离H越小,在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下游侧减小按压力,由此在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下游侧的感光鼓的一次转印部中,不会发生由于调色剂像的重叠所引起的调色剂的凝集。
另外,在以往的中间转印带中,使用70μm到100μm左右的中间转印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设为50μm。
这里,若中间转印带很厚则刚性过大,因此以一次转印辊13所带来的较弱的按压力无法使中间转移带与感光鼓101或一次转印辊13柔软地接触,由此,容易发生转印不良,还可能发生调色剂凝集。另外,根据驱动辊11a的曲率的应力计算为不导致强度不足,需要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在30μm以上。
另外,作为中间转印带11的物理性质,需要拉伸弹性模量在稍高的4000MPa以上,且只要表面电阻率一般为108Ω/□以上1012Ω/□以下,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以上1011Ω·cm以下则可以使用。
另外,中间转印带11的材质使用聚酰亚胺系树脂。
这里,作为中间转印带11的材质,若使用聚碳酸酯系树脂时,带中容易产生裂纹。另外,若使用弹性小的橡胶系部件,则在初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但是在使用期间(寿命)由于会产生弹性延伸,因此会引起颜色偏差,所以不优选。
因此,为了判断聚酰亚胺系树脂的中间转印带11的耐久性,进行以下的加速测试。即改变用于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11的驱动辊11a的直径,来测量在中间转印带11上产生裂纹为止的时间。
作为测量条件,驱动辊11a和从动辊11b的直径相同,旋转速度为300mm/sec,转矩为0.196N·m,张力为19.61N。表1表示其结果。
表1
 
直径(mm) 到产生裂纹为止的时间(H)
10 17
12 250
15 280
20 325
根据表1,驱动辊11a和从动辊11b的辊径为10mm、12mm、15mm、20mm时的产生裂纹为止的时间(H)分别为17小时、250小时、280小时、325小时。
即,可知:辊径为12mm时的中间转印带11的耐久性与辊径为10mm的情况相比,大约为15倍。另一方面,辊径为15mm以及20mm的情况下的中间转印带11的耐久性与辊径为12mm的情况相比较,只不过分别为大约1.1倍和大约1.3倍。
以上可知,驱动辊11a和从动辊11b,只要其直径为12mm以上,则中间转印带11的耐久性可以飞跃性地提高,因此可以得到在实际使用中不发生由中间转印带11的裂纹等所引起的问题的装置。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所使用的调色剂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测量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调色剂的流动性的测量原理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中,在由振动法的测量调色剂流动性的过程中,使用2mg/sec以上的流动性差的调色剂。
作为具体的流动性的评价方法,简单地可以使用以下的方式。
即,调色剂的流动性的测量,如图5所示,可以主要由使用测量台123、加振器124和电子天平125这样的简易测量器120进行,其中测量台123其一端侧搭载调色剂121而另一端侧配置作为配重的基准的重锤122,加振器124对测量台123赋予振动,电子天平125测量调色剂的重量。
测量器120,将由SUS316材料构成的表面粗糙度Ra为0.2μm的测量台123配置为大致倾斜20度的状态,在位于倾斜的下方侧的一端侧搭载少量(1g)调色剂121,在位于上方侧的另一端侧配置重锤122。在重锤122的下侧配置测量重锤122的重量的电子天平125,在测量台123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配置赋予振动的加振器124。
调色剂121的流动性的测量,可以用在通过加振器124对测量台123施加140Hz的振动时,从测量台123的一端侧在每搭置单位时间向倾斜的测量台123上方(朝向另一端侧)移动的调色剂121的量(mg/sec)来表示。
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使用的调色剂,在使用调色剂流动性为2mg/sec以上容易凝集的调色剂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即,转印带装置110,基本上施加不使调色剂凝集那样的低辊隙压力,如表2所示可知,若转印效率的上升率用[(转印实心区域不均度2-转印实心区域不均度1)/转印实心区域不均度1]来判断,则可以对凝集调色剂有效。测试是使用后述的IGEPA纸、使用洋红调色剂,在将中间转印体11的厚度从80μm变为50μm时的变化程度下进行评价的。另外,评价方法的详细在后面叙述。
作为这样的原因,认为容易凝集(流动性差)的调色剂,其范德瓦耳斯力(分子间力),仅是外观上大,通过转印电场而立刻被解离的大小。
表2
 
调色剂流动性(g/cm2 转印实心区域不均度1(80μm)    转印实心区域不均度2(50μm)    上升率 效果
1.5 0.60 0.48 0.20
2.0 0.90 0.52 0.42
2.5 0.99 0.55 0.44
3.0 1.10 0.60 0.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调色剂体积平均粒半径,使用6.5μm。
调色剂,如果体积平均粒半径小于下限的4μm则无法确保混和搅拌性等显影性能,转印性也恶化。而且,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半径越小,存在越容易凝集的倾向,所以更能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即,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以机械附着力和电附着力而附着于中间转印带1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越小,越难以保持电荷,因此电附着力变小,机械附着力变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带装置110,由于能够通过使机械附着力降低,来调节附着力的平衡,所以可以提高转印性能。
接着,基于数据,对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与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相对应的调色剂像的转印状态进行说明。
图6A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青色单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粒状度)的曲线图,图6B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青色单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不均度)的曲线图,图7A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洋红单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粒状度)的曲线图,图7B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洋红单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不均度)的曲线图,图8A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青色和洋红的多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粒状度)的曲线图,图8B是表示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青色和洋红的多层的转印状态(实心区域不均度)的曲线图。
这里,所谓实心区域粒状度,表示画面图像的粒状度,为高空间频率下发生的浓度不均一性(微小噪声),不包括250μm以上的空间尺寸的不均一性。
另外,所谓实心区域不均度,表示图像的斑点(不均度),为低空间频率下发生的浓度不均一性(粗噪声),不包括250μm以下的空间尺寸的不均一性。具体的测量方法,分析获取的画面图像数据,将均一的情况设为0,将不均一的最大值设为5.0的数值相对地表示。
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与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对应转印状况,关于实心区域粒状度(高空间频率下发生的浓度不均一性:细粒(Grain))或实心区域不均度(低空间频率下发生的浓度不均一性:斑点(mottle))改变纸的种类评价单层和多层的调色剂像。作为评价用纸,使用厚度约60μm、表面粗糙度Ra为1.0μm的日本中质纸(夏普株式会社推荐纸)MI纸、和厚度约90μm、表面粗糙度Ra为2.1μm的美国中质纸IGEPA纸这两种。
调色剂像为单层的情况下,如图6A、图6B以及图7A、图7B所示可知:在“实心区域粒状度”以及“实心区域不均度”下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越小转印性越好,尤其是,用纸的厚度大的纸类IGEPA,其效果更佳。另外,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在30μm~50μm附近,纸类MI以及纸类IGEPA双方均得到良好的转印状况。
调色剂像为多层的情况下,如图8A、图8B所示,与调色剂像为单层的情况同样,在“实心区域粒状度”以及“实心区域不均度”中,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越小转印性越好,尤其是,用纸的厚度比较大的纸类IGEPA其效果更佳,也与调色剂像为单层情况相比,在30μm~80μm附近显著。
接着,基于数据对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与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对应转印状况的“文字的缺漏率”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对应的文字的缺漏率的表。
文字缺漏率的评价方法,在A4大小的纸的整面生成多个10×10墨点的图案,通过对缺漏的墨点进行计数,用缺漏墨点对于整个墨点的比例表示。
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与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对应的转印状况,如图9所示,可知文字的缺漏率因纸类而变化很大。但是中间转印带11的厚度为50μm的情况下,纸类MI以及纸类IGEPA二者的缺漏率都小至不成问题的水平。
由于按照以上构成,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以50μm形成中间转印带11的平均厚度,将一次转印辊13配置在沿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的位置且自中间转印带11与感光鼓101接触的位置向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下游侧偏移8.1mm的位置上,且被配置为自沿着中间转移带11与感光鼓101的外周面的切线的位置向感光鼓101一侧下降0.68mm后的位置突出,将中间转印带11按压在感光鼓101上,通过将中间转印带11对感光鼓101的辊隙压力设为34g/cm2,能够在调色剂像向带状的中间转印带11进行一次转印时,抑制调色剂的凝集。由此,可以实现不需复杂的控制,二次转印性优良的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中间转印带11由聚酰亚胺系树脂构成,由于拉伸弹性模量大且难以拉伸,所以可以提高中间转印带11的机械耐久性,因此可以实现转印带装置110的长寿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将缠绕中间转印带11进行输送的驱动辊11a的直径设为12mm以上,可以增大中间转印带11的弯曲曲率提高耐久性。
进而,根据本发明,作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使用的调色剂,在使用调色剂流动性为2mg/sec以上的易凝集的调色剂的情况下,可以抑制一次转印时调色剂的凝集,清洁地进行二次转印。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使用的调色剂,在使用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7μm以下的调色剂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一次转印时调色剂的凝集使二次转印清洁地进行。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使用的各个一次转印辊13a、13b、13c、13d对中间转印带11的辊隙压力(按压力)的影响确认可知,减小中间转印带11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辊隙压力,可以提高转印性。具体地说,使各个转印辊的位置微小移动变更,使用上述的青色调色剂和MI纸确认转印性(实心区域不均度)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A200810170233D002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可以形成彩色图像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其所使用的转印带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那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扩展到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等。例如也可以适用于仅能形成黑白图像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以上上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即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组合适当变更后的技术手段而得到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带状的中间转印体,其暂时对在感光体的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承载;
转印辊,其将上述中间转印体按压在上述感光体上,
上述中间转印体,通过沿着上述感光体的表面移动,来转印上述感光体的表面的调色剂像,
上述中间转印体,形成为平均厚度在30μm以上50μm以下,
上述转印辊,配置在如下位置,即、沿着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的位置且比上述中间转印体与上述感光体接触的位置更靠中间转印体移动方向下游侧,并且比上述中间转印体和感光体外周面的切线上的位置更接近感光体侧的位置,
使上述中间转印体对上述感光体的辊隙压力为9.8×10-2MPa以上39.2×10-2MPa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转印体构成为,可对在沿着中间转印体移动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感光体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
上述转印辊,与上述多个感光体对应地配置在多个位置,
上述多个转印辊被配置为,越是与中间转印体移动方向下游侧的感光体对应的转印辊,自沿着上述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外周面的切线的位置接近感光体一侧的量变得越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辊向感光体一侧接近的量为0.5mm以上0.8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转印体,由聚酰亚胺系树脂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带装置具备缠绕并输送上述中间转印体的驱动辊,
上述驱动辊,直径为12mm以上。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其流动性在由振动法进行测量过程中为2mg/sec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调色剂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7μ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越往上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中间转印带与转印辊之间的辊隙压力越小。
CN2008101702330A 2007-10-16 2008-10-14 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41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69234A JP4812728B2 (ja) 2007-10-16 2007-10-1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69234 2007-10-16
JP2007269234 2007-10-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4147A true CN101414147A (zh) 2009-04-22
CN101414147B CN101414147B (zh) 2010-12-08

Family

ID=40534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023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4147B (zh) 2007-10-16 2008-10-14 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17071B2 (zh)
JP (1) JP4812728B2 (zh)
CN (1) CN10141414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2125A (zh) * 2010-01-07 2011-07-13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CN102200732A (zh) * 2010-03-23 2011-09-2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14455B2 (ja) * 2010-04-12 2012-08-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9505B2 (ja) * 2010-10-01 2014-10-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7756A (ja) 2011-05-31 2012-12-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857552B2 (ja) * 2011-09-06 2016-0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0605B2 (ja) 2012-04-04 2016-09-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4179B2 (ja) * 2012-11-30 2017-03-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4312A (ja) * 2014-03-20 2015-10-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41454B2 (ja) * 2015-07-06 2017-12-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69473B2 (en) * 2019-03-28 2021-1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a belt that contact each other to form a wound area by urging a transfer member toward the image bearing memb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A (en) * 1841-03-12 Sawmill
US2007A (en) * 1841-03-16 Improvement in the mode of harvesting grain
JP3093420B2 (ja) * 1992-02-28 2000-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US5307127A (en) 1992-02-28 1994-04-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ing one component toner with improved flowability
JPH11119463A (ja) 1997-08-04 1999-04-30 Ricoh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285975C (zh) 1999-12-28 2006-11-22 油化电子株式会社 模制品
JP2001282011A (ja) 1999-12-28 2001-10-12 Yuka Denshi Kk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24892A (ja) * 2000-05-17 2001-11-22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14515A (ja) * 2000-06-28 2002-01-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ベルト装置
EP1351100B1 (en) * 2001-01-12 2012-07-25 Fuji Xerox Co., Ltd.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3255718A (ja) * 2002-02-27 2003-09-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778802B2 (en) 2002-03-20 2004-08-1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transferring and sheet separ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3302842A (ja) * 2002-04-08 2003-10-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95648A (ja) * 2003-12-26 2005-07-21 Sharp Corp 転写装置
JP4124362B2 (ja) * 2004-02-19 2008-07-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56297B2 (ja) 2004-12-22 2011-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導電性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4628854B2 (ja) * 2005-04-27 2011-0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460802B2 (en) 2005-12-22 2008-12-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888637B2 (ja) * 2005-12-22 2012-02-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841254B2 (ja) * 2006-01-19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4601B2 (ja) 2006-05-16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817152B2 (ja) * 2006-05-25 2011-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2125A (zh) * 2010-01-07 2011-07-13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CN102122125B (zh) * 2010-01-07 2014-06-18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CN102200732A (zh) * 2010-03-23 2011-09-2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CN102200732B (zh) * 2010-03-23 2013-09-11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97888A1 (en) 2009-04-16
US7917071B2 (en) 2011-03-29
CN101414147B (zh) 2010-12-08
JP4812728B2 (ja) 2011-11-09
JP2009098363A (ja) 200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4147B (zh) 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9356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254359B2 (en) Transfer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5038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tably controlling image density
US102036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recording medium for determining image defects based on development current
US6681094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belt/roller configuration for single-pass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JP20110649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8024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er transporting member that transports developer toward a developer bearing member
US924441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9277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ation system, density-unevenness correc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51068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370198A1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40177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JP4820687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9429880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32354B2 (en) Duplex transfer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47200B1 (en)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5034664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1632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3010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condary transfer section having rubber backup roller
US10466614B2 (en)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condition correcting method
JP497411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29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39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16103A (ja)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